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六(经文卷九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六(经文卷九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六(经文卷九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丙二谈五魔令辨以护堕落。 上科于结妄处助其悟。 劝离处助其入。 此于辨魔处助其修。 不退处助其证也。 分二。 丁一无问自说五阴魔境。 当机但知请定。 而定中所发微细魔境。 非其智力所及。 故无问。 佛既开导大定。 而魔军胜败。 实大定成坏所关。 利害非细。 故动深慈。 不待问而自说也。 三。 戊一普告魔境当识。 又三。 己一将罢回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 于师子床。 揽七宝几。 回紫金山。 再来凭倚。 普告大众。 及阿难言。 将罢法座。 表最后开示。 回身再来。 显不尽真慈。 己二陈所欲言。 又分为二。 庚一先明已说。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 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无学四阴已破。 但余第五。 天魔鬼神等粗外魔境皆已不至。 故此全谈五阴魔。 曲为有学。 是以特举真修行法。 即反闻也。 庚二后示未说。 即魔事也。 又二。 辛一总标魔害。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魔境现前。 汝不能识。 洗心非正。 落于邪见。 尚不知问。 何况能识。 奢摩等。 双举性修二定合言。 乃大定全体。 此中所发魔事最为微细。 不识。 则以邪为正。 堕于邪见而不自觉矣。 夫力能引邪。 邪排正尽。 此魔之大害。 故此先标。 辛二略陈魔相。 又为二。 壬一略示前三内外魔相。 或汝阴魔。 或复天魔。 或著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 认贼为子。 或汝阴魔者。 色阴中十种。 方是初心自现。 尚无外魔。 故言汝阴魔也。 受中十种。 已召外魔。 然且潜入身中。 而魔未现身。 想中十种。 方有天魔鬼神魑魅。 若不闻知。 则认贼为子在所不免。 或自任为圣。 或认魔为圣。 皆名认贼为子。 壬二略示后二心见魔相。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 如第四禅无闻比丘。 妄言证圣。 天报已毕。 衰相现前。 谤阿罗汉身遭后有。 堕阿鼻狱。 行阴所发十种心魔。 识阴所发十种见魔。 皆无外境。 但是自心邪见。 得少为足。 四禅等者。 举一以例余也。 无闻者。 因其但修无想。 不务多闻。 故自误不觉。 阿罗汉遭后有者。 环师谓谤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 因此坠堕也。 据见魔中有无学罗汉。 但其魔事轻微。 故召告单。 举有学以并摄之也。 己三敕听许说。 汝应谛听。 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不但分别。 而更许子细者。 一以魔相幽微难见。 一以魔害酷烈难堪。 故劳真慈如此也。 普告魔境当识已竟。 戊二会众顶礼钦承。 阿难起立。 并其会中同有学者。 欢喜顶礼。 伏听慈诲。 闻害悚动。 承慈感激。 见许欢喜。 故起拜领。 戊三正以详陈魔事。 分三。 己一标示动成之由。 谓动魔之由。 及成害之由。 又二。 庚一惊动诸魔由定。 二。 辛一推真妄生灭相关。 若无相关。 则真定不惊妄魔矣。 又四。 壬一先明本觉同佛。 佛告阿难。 及诸大众。 汝等当知。 有漏世界十二类生。 本觉妙明觉圆心体。 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本有之觉。 圆故同佛。 遍在诸佛心中。 如千灯共室。 不同则不圆。 不圆则不同也。 温陵曰。 觉圆心体。 所谓真元是也。 壬二次示妄生空界。 又二。 癸一迷妄有虚空。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 痴爱发生。 生发遍迷。 故有空性。 妄想。 通举本末无明。 迷理为咎。 即根本无明。 所谓迷真也。 痴即业相。 爱即转相。 所谓执似也。 末二句言境界相发。 先将全法界。 俱迷为顽空也。 癸二依空立世界。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 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首二句。 即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则此下。 总明其依妄立也。 非无漏者。 明简方便实报。 偏取同居。 为其动魔也。 故岳师并推振裂者。 不必然也。 妄想。 总体。 迷顽。 二功能也。 迷则能生有情见分。 顽则能生无情相分。 故皆彼立也。 壬三比况空界微茫。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温陵曰。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又喻片云。 以明世界虚幻微茫。 易以消殒矣。 壬四归元必坏空界。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 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发真归元者。 言住大定入圆通者。 真显妄破。 归前无二本心也。 空销殒者。 应念将化无上知觉也。 国土振裂者。 内动外感。 凡事皆然。 况大定乎。 问。 凡圣各皆万法一心。 彼此无干。 故诸佛成道。 生界依然。 今一人归元。 何干众界而振裂耶。 既能振裂。 何不俱销。 愿请决疑。 答。 凡圣同一法界。 非自非他。 非离非即。 譬如千灯共室。 正同处时。 虽各有照。 而满室之光。 谁能分其彼此耶。 若忽一灯出室。 虽与诸灯无干。 正当出时。 诸光岂不悉成摇动。 既出之后。 诸灯依旧无干。 详之可了。 推真妄生灭相关已竟。 辛二示大定致魔之相。 分四。 壬一定合圣流。 汝辈修禅。 饰三摩地。 十方菩萨。 及诸无漏大阿罗汉。 心精通吻。 当处湛然。 饰。 严护也。 行人于行住坐卧中或反闻。 或休歇。 住此理中。 不昧不断。 毫发无渗漏处。 下言诸圣心通吻者。 以圣凡元一法界。 特凡迷驰扰。 别成邪聚。 不隔而隔。 今一旦悟后归元。 故不离当处。 一念不生。 与诸圣心泯同一际。 湛然虚明。 无别无二。 壬二诸有坏动。 一切魔王。 及与鬼神。 诸凡夫天。 见其宫殿无故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陆飞腾。 无不惊慑。 魔王摄臣民。 故言一切。 凡天当兼外道。 大地水陆飞腾当兼人畜。 凡在三界。 自天以及诸畜。 不求出要。 耽恋诸有者。 尽属魔所摄持。 故安危事同。 无不惊慑。 壬三诸魔不容。 又为二。 癸一先除凡愚讹谬。 凡夫昏暗。 不觉迁讹。 此凡夫单指人言。 昏暗者。 谓不具五通也。 不觉者。 谓不能觉知是行人入定将证之故。 迁讹者。 言彼见大地动摇。 房屋崩坏。 或讹言阴阳失度。 或谬传神鳌动目等也。 癸二后示魔通必知。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 惟除漏尽。 恋此尘劳。 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惟除漏尽者。 六通中但未证乎漏尽一通也。 夫五通既具。 必知是汝定力所为。 既恋尘劳。 必护所居之处。 故决定不容也。 壬四故来恼乱。 是故鬼神。 及诸天魔魍魉妖精。 于三昧时。 佥来恼汝。 佥。 同也。 动虽遍界。 独魔偏重。 故惟彼众同来恼乱。 意欲破其禅定彼始安也。 惊动诸魔由定科已竟。 庚二成就破乱由迷。 分为三。 辛一分客主而推破乱。 又二。 壬一示喻客不成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彼尘劳内。 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 如刀断水。 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 彼如坚冰。 暖气渐邻。 不日消殒。 徒恃神力。 但为其客。 彼在尘劳。 纵有神通。 殊为渺小。 此居妙觉。 则湛然空廓周遍十方。 故如风三句。 喻彼无伤于汝也。 汝如四句。 喻汝反消于彼也。 盖魔之扰定。 远望分明近反不见。 故远处发嗔。 近渐恐怖。 所以如暖消冰也。 末二句出其深故。 良由彼虽凭仗神通。 而实劳扰无停。 暂留不住。 故但为客。 壬二正推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 由汝心中五阴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五阴主人。 则饰定者当人自己。 不可定其真妄。 虽离真无体。 而尚在五阴。 亦非即真也。 大抵魔扰行人。 如贼劫主。 若主人深居不动。 贼乃莫测。 愈近愈恐。 俗云强贼怕弱主。 以是退散者多。 若或主人自守不定。 惊慌出走。 为贼所执。 方得其便。 此意若以法一一对喻思之。 足知患在主也。 辛二约悟迷而示胜败。 分二。 壬一悟则必能超胜。 又为三。 癸一直断无奈。 当处禅那。 觉悟无惑。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禅那指人言。 即上五阴主人在禅定者也。 觉悟无惑者。 了知如上所云。 彼无伤我。 我能销彼。 又达我主彼客。 彼怖我安。 由是一心不动于彼善恶境界不欣不怖。 不爱不憎。 但惟照理。 一切不顾。 所谓山鬼伎俩有尽。 我之不骇无穷。 则彼魔事真无可奈何矣。 癸二示其所由。 阴消入明。 则彼群邪咸受幽气。 明能破暗。 近自消殒。 此表其无奈之故。 由以明而消暗也。 毗卢遮那。 此云光明遍一切处。 众生本亦同此。 但为五阴重重覆之全成暗昧。 若阴未消时。 与魔同分在幽暗中。 故魔可见可扰。 今禅定得力。 阴渐消而明渐发。 诸魔受幽气者渐与光明隔别。 如枭入晓。 罗叉向阳。 尚不可见。 岂能肆扰。 故必至于消殒矣。 癸三总结必祛。 如何敢留。 扰乱禅定。 言其必丧魄而去矣。 壬二迷则必成败堕。 若不明悟。 被阴所迷。 则汝阿难必为魔子。 成就魔人。 不明悟者。 不能如上觉悟也。 被阴所迷者。 于彼虚幻境界欣怖憎爱。 亡失照理正念。 堕为彼类无疑矣。 所以深警之也。 约迷悟而示胜败已竟。 辛三举前堕而较浅深。 前堕者。 最初堕淫室也。 分二。 壬一示堕淫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 彼惟咒汝破佛律仪。 八万行中只毁一戒。 心清净故。 尚未沦溺。 孤山曰。 以淫女比天魔。 人眇劣也。 以一戒比全身。 事眇劣也。 举劣况胜。 勖彼深防。 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 故曰心清净等也。 壬二示堕魔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没。 宛转零落。 无可哀救。 隳。 坏也。 坏全身者。 不但坏尽道果。 亦且入无间狱。 岂不与宰臣贵邻天子遭籍没。 则不但丧尽官位也。 且不免刑律者事相类哉。 是宜警惧而慎察识矣。 孤山曰。 籍没。 汉书除其属籍是也。 标示动成二由科已竟。 己二详分五魔境相。 夫上科知动魔由于定切。 则于魔之发端不惊。 而预防无患。 知成乱由于主迷。 则于魔之究竟不动。 而自守惟坚。 然而所现境相多端。 不详剖析。 未必其不迷也。 故今详与分辨之。 就分为五。 庚一色阴魔相。 谓当色阴将破未破之际。 有此等境应当了知。 又分三。 辛一具示始终。 色阴未开为始。 既开为终。 各有境相。 今先令其识此两头境相。 而次方详列中间也。 又二。 壬一始修未破区宇。 又为三。 癸一销念工夫。 阿难当知。 汝坐道场。 销落诸念。 其念若尽。 则诸离念。 一切精明。 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 坐道场有二。 一。 兼事道场。 即七卷中土坛镜像等。 端坐于中。 以习反闻正定是也。 二。 惟理道场。 则不假坛等。 不局身坐。 但取前详释闻中境界为道场。 以一切时中四威仪内反闻专注为坐道场。 销落诸念。 不同径直止念。 此但专务反闻而万念自销也。 功浅未必念尽。 功深自然念尽耳。 则诸离念者。 即起信所谓心体离念。 等虚空界也。 一切精明者。 得常不昧。 念头入手之意。 非发光之谓也。 又销念即寂寂。 精明即惺惺耳。 注闻本不注境。 故境之动静安能移之。 闻性无干意识。 故识之忆忘安能变之。 且识忽起而为忆也。 如影现镜中。 曾不障于镜也。 识忽灭而为忘也。 如影灭镜内。 而镜体愈如故也。 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时节矣。 癸二在定相状。 当住此处。 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 此处者。 即销念精明。 惺寂双流境中也。 三摩地。 即耳门圆照三昧定成之号也。 由上功夫入手。 故三昧现前名为入也。 如明下。 状其在定境界也。 散心但对目前现境。 惟觉一区光明。 曾不觉知余处皆暗。 譬如黑夜对一室灯光。 而室外无边昏黑也。 今一旦不顾目前现境。 专注闻中无边法界。 此定成就。 则现境都失。 方觉十方悉皆黑暗。 譬如吹灭室灯。 室也没了。 通天彻地。 浑成黑暗。 故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也。 龙潭吹灯发明德山。 正令入此三昧耳。 问。 寻常说本心现有照体。 明踰日月。 何得有此黑暗。 答。 照体固自不减。 黑暗亦自非无。 例如经初所云。 此但无明。 见何亏损。 问。 此暗何缘而有耶。 答。 众生本性与遮那无二。 光明遍一切处。 犹如醒人无不明了。 从本以来具足有五阴无明盖覆之。 尽法界俱成暗相。 如醒人被昏沉压覆。 故全成昏昧。 至于目前朗见山河等境。 乃无明幻出。 能见所见。 皆无明所为。 如二卷所明颠倒见妄也。 譬如醒人被昏沉逼压。 起种种梦。 自谓所见分明。 而实居黑暗之中。 若但取目前所见山河分明不昧。 遂谓真实光明。 何得聚见于眼。 开眼则明。 合眼则暗。 见不脱于根尘。 光全居于黑暗。 执之为实。 何有悟期。 何以故。 以尚不觉全在阴覆之中。 何缘而有开时耶。 如梦中人不知是梦。 但见目前明朗。 谓为实明。 了无迷闷。 全不觉在昏沉黑暗之中。 岂有醒梦之时耶。 故今入三摩地者。 要须顿舍目前幻身幻境。 丝毫不缘。 努力反闻。 当在此中。 方觉无边黑暗。 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也。 即同梦中人觉知是梦。 舍彼梦境不复更缘。 努力求醒。 方觉昏沉黑暗覆压迷闷也。 以法对梦。 一一可了。 癸三结成区宇。 精性妙净。 心未发光。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离念自体。 精而不杂。 曰精性。 迥脱根尘。 中道自在。 曰妙。 双超空有。 不染二边。 曰净。 心未发光者。 色阴未开。 心光未泄。 无边幽暗。 虚静而已。 问。 既曰脱根尘。 超空有。 何又幽暗而未发光乎。 答。 此但解空了性。 循中入定。 初心定力所使。 非是开证之境。 故正在幽暗之中。 然定境虚融。 亦在妙处。 行人不识。 取著无进。 禅家谓之堕一色边。 仿佛在兹也。 末二句言正在色阴之内。 如暗室区覆。 墙宇局滞也。 达此岂肯生住著哉。 壬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目明朗。 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 名色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首二句言心光发越。 不用肉眼。 十方洞照。 而前之黑暗。 如风约云开。 内彻五脏百骸。 外彻山河大地。 天上人间。 悉如指掌。 虽未至三千圆鉴。 亦应洞达一界。 或至小千等。 以佛未的实格量。 不敢定耳。 名色阴尽者。 如五重衣服。 初脱最上一重也。 问。 诸色尚见。 何以言尽。 答。 圆融中道。 岂尽色成空耶。 但尽阴不盖覆而已。 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 而色不异心。 本自明彻。 如珠有光。 还照珠体。 但缘无始迷己为物。 遍成障隔。 又认物为己。 而聚见于眼。 是以永沉黑暗。 尽失其遍界之明。 岂惟不知本明。 兼亦不觉现暗。 今缘奢摩他中开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彼时有学者尚属比量而知。 方以觉得现暗。 未能现量而见。 岂即亲证本明。 到此蹑解成行。 入三摩地。 于幽暗中忍住一番。 功夫到日。 忽尔色阴云开。 亲证本明。 一切坚顽暗昧根尘。 皆如琉璃。 内外莹彻。 且不聚见于眼。 而心体周遍。 无复远近。 皆如目前。 是之谓色阴尽。 岂坏色成空者可比其万一哉。 常途劫浊。 以人寿百岁时运入劫浊。 总统五浊。 名为恶世。 今此自晦昧为空。 结暗为色。 即入劫浊。 无量劫来。 长眠黑暗生死之中。 然此浊体。 全依色阴幽暗为之。 离彼色阴。 毕竟无体。 故今色阴尽时。 晦昧即开。 故曰超劫浊也。 观其所由。 如伐树者去其覆土方以见根。 今劫浊既开。 观见色阴之由。 自然之理也。 坚固妄想者。 坚执。 固结。 妄情。 痴想也。 于外四大坚执为心外实有。 于内四大坚执为心所住处。 由是固结不解。 成此色阴黑暗之体也。 佛后自释惟约身言者。 且图自身亲切。 容易觉知而已。 其实十一色法俱是色阴。 皆属坚固妄想。 前偈云。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足可证之。 然佛虽就身发明。 尚欲其察近而悟远。 触类而引伸。 不然。 若但色阴惟局一身。 则色阴尽时。 应只说言身中朗彻。 何言十方洞开乎。 准此。 余四阴体皆有言近指远之意。 方显一一遍周。 孚前七大也。 此虽谈魔。 而修进下手之旨存。 故详释之。 幸勿厌繁也。 具示始终已竟。 辛二中间十境。 中间者。 即色阴将破未破中间。 所谓交互之处也。 良以藏心统含四土。 不离当处。 不越毫端。 只因色阴所覆。 岂惟不见上三。 而于同居一土。 现前朗见能几何哉。 克论现见。 特尘刹中一刹。 一刹中一界。 一界中一洲。 一洲中一国。 一国中一邑。 即于一邑之中。 亦但于所住所到之处一区之明而已。 一区之外悉皆不见。 既皆不见。 悉是黑暗之境。 然此黑暗中。 一国一刹。 乃至尘刹四土无不包含。 今入定者既复舍彼一区之明。 而全处无边之暗。 当色阴未开之际。 反闻逼拶之深。 心光所流。 或近彻身境。 或远照十方。 或浅射同居。 或深臻三土。 所谓忽远忽近。 乍浅乍深。 皆色阴将开之前兆。 暂尔非常。 有此十相。 行人于此作证不作证间。 魔佛异路。 可不戒慎而加察哉。 就分十。 壬一身能出碍。 阿难。 当在此中。 精研妙明。 四大不织。 少选之间。 身能出碍。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此中者。 即前惺寂双流境心不扰之中。 亦即幽暗之中。 后凡言此中皆即此中。 妙明。 即指闻性。 精研。 即反闻时著力深穷也。 如禅家所谓著些精彩挨排将去也。 四大不止说身。 内外俱该。 以此说流溢前境。 非谈内彻也。 不织者。 境界虚融。 如云如影。 不复密织坚实也。 少选者。 不多时也。 身能出碍者。 偶尔透过墙壁。 豁然无碍也。 然上句言少选者。 正说此境但暂时如此。 非常能也。 此名下。 判其名令详其义。 精明。 指心光而言。 流溢者。 融泄之意。 前境。 即目前坚碍之境也。 盖真心虚融光寂。 少有发泄于境。 即得虚豁无碍。 斯但下。 断其故而明其不久。 功用暂得者。 明其特因精研功夫逼拶之极。 偶令心光泄露。 暂得前境虚融。 随即失之。 非为圣证者。 非同圣人证果。 一得永得也。 不作圣心者。 言行人遇此。 知是功用偶然。 略不挂意。 如近世悟人云。 上得秦公岭。 望见四部洲。 从他四部洲。 依然顾话头。 是也。 名善境界。 言此亦足验功夫得力。 心妙非虚可增信心。 可诱精进。 亦是过去宿习善根发相。 未来入位开心先兆。 诚是善祥境界。 本无过咎也。 若作圣解者。 言行人若无见识。 及缺涵养遇此一境。 辄起证圣之解。 即受群邪者。 言魔得其便。 将进欺诳。 渐成大害。 至不可救矣。 从斯但下数句之意后皆仿此说之。 壬二内彻拾虫。 阿难。 复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彻。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无伤毁。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首二句同前。 内彻者。 心光忽照身内五脏开明。 如揭盖覆。 亲见蛲蛔。 以手拾出。 身无伤毁。 流溢同前。 但内融形体为异。 斯但下。 意皆同前。 壬三闻空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 除执受身。 余皆涉入。 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 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成就善种。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首二句。 环师所谓前之精研。 初能外虚。 次能内彻。 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是也。 医经谓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 意藏于脾。 志藏于胆。 或曰左肾再俟考证。 精藏于肾。 神藏于心。 除执受身者。 除彼身形安然不迁改也。 余皆涉入者。 即环师所谓魂魄等皆失故常递互相涉是也。 互为宾主者。 岳师所谓余五入魂。 则魂为主余为宾。 乃至入神。 则神为主而余亦为宾是也。 闻空中说法者。 宾闻主说也。 闻十方同敷者。 主闻宾说也。 递相离合者。 岳师谓精离本位而合于魂。 或魂离本位而合于精等是也。 盖离即失本位。 合即入他位。 成就善种者。 即环师所谓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有所闻也。 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 则奇文丽藻。 未尝经意。 往往焕然得于梦寐。 则精神激发。 神者偶现。 类可知也。 愚谓五脏。 内境也。 空中十方。 外境也。 由功夫内外精研。 故内外合一。 而说听交互。 周匝遍满也。 余皆同上可知。 此上三科。 皆近彻身境也。 壬四境变佛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 内光发明。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 一切种类。 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 踞天光台。 千佛围绕。 百亿国土。 及与莲华。 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此当反闻功盛。 虽始本一如。 然澄露皎彻似始觉之智。 定光融透也。 内光发明似本觉。 心光发泄也。 无情遍成金界。 有情尽作如来。 又见毗卢。 乃至莲现。 此即华严所明。 文义全似。 而言心光灵悟所染者。 似曾于维摩华严等经闻熏成种。 今于反闻妙定之中。 心光被研。 发明照灼于此实报庄严诸殊胜界尊特身也。 问。 既言遍作化为。 恐非实界实佛。 何言即是报土。 答。 四土除后一。 而余三皆同幻化。 何妨说化。 特于光流灼见之时。 秽土忽灭。 净土忽现。 而说遍作化为耳。 若此即言非实。 则前之五脏后之暗室皆非实耶。 又何彼偏实而此偏虚耶。 问。 实报深位所居。 岂此初心遽能亲见。 答。 圆融心海。 本无障碍。 复加圆人胜解本具。 勤勇无前。 尚当不久超证。 何妨定中暂一先见之耶。 固知此为报土无疑矣。 况文亦言照诸世界。 岂皆言化为耶。 壬五空罗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观察不停。 抑按降伏。 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或百宝色。 同时遍满。 不相留碍。 青黄赤白。 各各纯现。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此中说功夫勇胜处倍过诸科。 所见妙境非同浅浅。 观察不停者。 反闻功切。 照理绵密。 无丝毫间断也。 制。 即忍也。 止。 即定也。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者。 以圆人见解。 入反闻妙门。 于时圆伏五住。 深忍深定。 超越二乘及菩萨境。 仿佛切近寂光妙土。 故非身非土。 但见十方无量宝色而已。 然同时遍满不相留碍者。 多分不碍同满也。 青黄赤白各各纯现者。 交杂不碍各纯也。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者。 重言圆伏之力绝胜所发。 故有过分之境。 盖此非身非土仿佛寂光之境非初心分所宜见。 特定力逼发暂一见耳。 即环师所谓妙明逼极。 焕散而现也。 问。 寂光非身非土。 宜无色之可见。 今既见色。 能所宛然。 岂敢目为寂光。 答。 明言切近。 非谓全即。 但此已越一切妙身妙土。 惟余虚空宝色。 故言切近寂光耳。 况准天台亦言寂光尚有金宝。 奚止宝色。 所谓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 当知常寂光土。 不可定执同灰断境。 问。 此何异于四禅中青黄赤白等定耶。 答。 彼禅定中有心而取。 此反闻内无心而现。 又彼但各现而已。 岂如此之分不碍满。 杂不碍纯耶。 斯固难思妙境。 寂光前兆。 故言超越逾分。 若反同于界内事定。 则何超越逾分之有哉。 此上四五两科。 所谓深臻后三土矣。 壬六暗中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 精光不乱。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 而暗室物亦不除灭。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 所视洞幽。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研究者。 挨拶也。 澄彻者。 静极光通也。 精光不乱者。 心光凝定。 不为明暗境移也。 忽于下。 正明暗中见物也。 先言种种物者。 非室内所有之物。 乃暗中出现之异物也。 盖鬼神精魅恒杂人居。 互不相见。 今为心光密澄。 幽隐发露之时。 故种种出现也。 曾闻有人在静室中。 忽见一人自地而出。 一人从壁中来。 对语良久。 各没原处。 又有见三五槵形人。 高一二尺。 窃室中米。 傍若无人。 类难尽举。 后言暗室中物亦不除灭者。 方是说室中原有之物。 亦朗然不昧不迁变也。 心细密澄所视洞幽者。 惺寂绵密。 无丝毫渗漏。 故静明之极。 而心光彻照矣。 壬七身同草木。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 四肢忽然同于草木。 火烧刀斫。 曾无所觉。 又则火光不能烧爇。 纵割其肉。 犹如削木。 此名尘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纯。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圆入等者。 反闻功切。 虚融之极。 忘身如遗。 故烧斫皆不觉也。 又则下文虽重。 亦稍不同。 上烧不觉。 皮肉未必无伤。 此不能烧。 皮肉略无伤毁。 上言斫而未削。 此言削去如泥。 是其别也。 尘并下三句。 出其不觉无伤之由。 即环师所谓五尘并消。 四大排遣。 纯觉遗身。 故无伤触也。 此上六七二科。 约当土境身最近之事也。 壬八睹界睹佛。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 净心功极。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 具足七宝。 光明遍满。 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 楼殿华丽。 下见地狱。 上观天宫。 得无障碍。 此名欣厌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清净者。 纯理无杂之谓也。 功极忽见。 亦净极光通也。 然忽见下。 见同居诸净土也。 又见下。 见净土现在诸佛也。 下见三句。 见同居诸秽土也。 略佛不言可知。 又佛净秽无殊。 故不另说秽土佛也。 欣厌凝想。 非今定中作是觉观。 盖是未入定前。 诸经教中闻说净土秽土。 随起欣净厌秽之念。 熏习成种。 今于定中反闻逼极。 心光所灼。 故悉发现。 虽说化成。 亦非虚境。 虽是实境。 仍同幻化耳。 壬九遥见遥闻。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 忽于中夜。 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 或闻其语。 此名迫心逼极飞出。 故多隔见。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 穷极反闻。 廓然周遍也。 言中夜者。 偏取心境俱静时也。 但多在此时。 未必局定也。 此则显然是为实境。 予亦亲见河南常僧在潞。 偶然静坐。 忽见乡间市井宛然。 见其兄于路被官责打。 此是白昼。 计其时日。 不久。 乡人至潞。 问之。 乃分毫不爽。 此必宿习禅定善根。 故偶遇如此。 惜其僧不知自重也。 此名下。 出其原由也。 飞出者。 即心光飞出也。 此上八九二科。 不离同居而见远境耳。 总上九科。 不出四土身境。 一二三六七共五科。 同居近相也。 四五两科。 后二土相也。 八九两科。 同居远相也。 方便土相未特显著。 或可该摄于同居净土之中。 智者研审之。 壬十见善知识。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 少选无端。 种种迁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无端说法。 通达妙义。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魔事消歇。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上之九科。 皆初心反闻入三摩地。 定心逼极所发善境。 非魔所为。 要须作证。 方成招魔之端。 今此第十之科。 是大定中不为上之九境所迁。 竭力穷研。 到至精至极之地。 正是与诸圣心精通吻时节。 而色阴将破。 振裂动摇。 魔心荒越。 萃于斯时。 故魔扰于是而发端也。 然不出两端。 或发其妄见。 或发其狂慧。 皆能令行人自疑证圣。 然后得其便而乘间以入也。 故今皆与示其相而明其故。 令先觉焉。 但其文先后颠倒。 稍难分辨。 试与分之。 见善下。 发其妄见也。 首四句。 先以示其相也。 见善知识等者。 即行人静中自见也。 形体变迁等者。 即变现佛菩萨天龙男女诸像也。 次二句。 后以明其故也。 邪心含魅者。 言其但是行人防心不密。 领受妄境。 故鬼物眩惑。 现此虚影。 非真实见圣也。 或遭下。 发其狂慧也。 首二句。 先以明其故也。 天魔入心者。 魔入行人身中持其心神也。 次二句。 后以示其相也。 说法达妙。 即指行人自说。 皆魔力持之使然。 非真实心开也。 此方与下非为圣证等语脉投合。 旧说善知识即作实人。 如后飞精所附。 说法。 亦即指彼所说。 非为圣证等复亦指彼。 通乖前之诸文。 决无此理。 当知行人用功。 自浅而深。 魔魅肆扰。 由微而著。 故此节与下受阴十境。 皆且暗中入心。 令自发乱。 直至想阴中。 方以飞附旁人。 显然诳惑。 岂有发端之初。 即遣实人来惑乱哉。 不作下。 言若依此先觉。 魔自消歇。 反此。 则大发魔事不待言也。 中间十境已竟。 辛三结害嘱护。 分三。 壬一示因交互。 阿难。 如是十种禅那现境。 皆是色阴用心交互。 故现斯事。 交即岳师所谓禅观与各阴妄想交战是也。 互。 谓互为胜负。 如色中每一善境界发。 即是观力暂胜妄想。 故得心光泄露。 然但暂开随闭。 即是妄想复胜观力。 依然不能动也。 故前十境皆当此时而现。 后皆仿此。 壬二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缘。 迷不自识。 谓言登圣。 大妄语成。 堕无间狱。 顽谓无知。 迷谓倒想。 不自忖量者。 谓不度己功力未久。 迷不自识者。 又不察暂开复闭。 何有圣证。 固乃妄言登圣。 安得不堕哉。 后皆仿此。 详前十境。 皆是深定所逼。 决是位在观行。 非名字所能也。 壬三嘱令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 于末法中宣示斯义。 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护。 成无上道。 当依如来者。 奉行其宣示覆护之意也。 宣示。 谓结集流通。 及现身说法。 令其自明。 覆护。 谓冥加神力。 令不至惑也。 后皆仿此。 色阴魔相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六 发布时间:2024-07-19 08:13: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