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经文卷九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经文卷九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经文卷九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癸二四禅。 温陵曰。 自此而上。 明十八天虽离欲染。 尚有色质。 故通名色界。 又通名梵世。 为已离欲染也。 通号四禅。 为已离散动也。 欲天但十善感生。 此天兼禅定感生。 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 六行者。 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 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 此则凡夫伏惑。 超欲界道也。 ○前天亦间有禅定。 而此界方名禅者。 以前结云。 形虽出动。 心迹尚交。 足知自此以上绝无女人。 心迹俱离。 无所交接。 兼无食眠。 三欲俱妄。 稍涉饥倦。 即入禅定。 出定则饱满精明。 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 稍离粗重身心矣。 略分四重。 各有本定。 故云四禅。 详分十八重。 但疑亦有同处。 而区分胜劣为类者。 未必十八皆以上下为次也。 至文再详。 分二。 子一正分四禅。 就分四。 丑一初禅三天。 此三天虽入禅侣。 而戒德偏胜。 虽显戒偏胜。 而后二天略显定慧。 至文自见。 又二。 寅一示三天别相。 又三。 卯一梵众天。 阿难。 世间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无。 爱染不生。 无留欲界。 是人应念身为梵侣。 如是一类。 名梵众天。 首言世间。 显非出世。 而亦言修心者。 以凡迷冥修。 谁不自谓真正修心。 魔鬼尚谓得无上道。 何况禅天。 然诸经皆谓禅天静虑等持。 静即是定。 深于六欲。 虑即是慧。 拣于四空。 故权教之佛寄此而成。 今言不假禅那无正智慧者。 显彼惟有漏静虑伏欲六行而已。 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 此义亦应通后。 向下方是本天别文。 此天且独显戒德。 而未彰定慧。 先言执身者。 表异六欲纵强妄情。 不免身犯。 此身全远。 梵行方成。 若行下。 表非不摄心。 身心俱洁。 故下无卜居。 而上界同侣矣。 众。 即梵世之庶民也。 卯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 离欲心现。 于诸律仪。 爱乐随顺。 是人应时能行梵德。 如是一类。 名梵辅天。 环师言此天戒与定共。 首二句。 表上天但初离欲。 清净心相未至显现。 此则离欲清净心相显发著明。 前天如病初愈。 未至康壮。 此天如已康强光泽。 诸律。 即梵行戒品。 爱乐则悦豫。 随顺则轻安。 即与定共之相也。 行梵德者。 不但清净身心。 亦且弘扬德化。 亦以内心外仪无间故生天。 既辅化。 即天臣矣。 卯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 威仪不缺。 清净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应时能统梵众。 为大梵王。 如是一类。 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 初天执身。 次天心现。 此天双摄。 故言妙圆。 又初天由执身而摄心。 次天由心现而行德。 此之身心。 得一如无二之妙。 满足分量之圆。 威仪不缺者。 行住坐卧皆妙圆也。 次二句。 正戒与慧俱之相。 明悟。 亦即六行之智等增明而已。 前天之德。 能辅王化。 臣道也。 此天之德。 能统梵众。 犹体仁足以长人。 君道也。 亦慧愈前天故胜耳。 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苦离漏止。 阿难。 此三胜流。 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净心中。 诸漏不动。 名为初禅。 温陵曰。 已离欲界八苦。 故曰苦恼不逼。 已离散动欲心。 故曰诸漏不动。 俱舍论云。 此名离生喜乐地。 谓离欲界杂恶趣生。 得清净乐也。 孤山曰。 禅有四类。 一有漏禅。 即今四禅也。 二无漏禅。 谓九想八背等。 三亦有漏亦无漏禅。 谓六妙通明等。 四非有漏非无漏禅。 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 今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 此以第一简非第四耳。 ○自此以上皆称胜流。 表胜欲界诸趣。 此三天颇疑恐非竖分。 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层。 何成一统。 且臣民尚许众多。 而天王何至满天。 独居一层。 彼此皆王。 何所使令。 但恐如四王臣于忉利。 上下居之。 然忉利别有臣民同居。 却非全取于四王。 或者大梵天子谅亦非多。 彼之一天。 广列王居。 惟以同其眷属。 而下之臣民供役者。 暂升寄居。 无事退居本天。 若是。 则仍是上下竖分。 然未有的据。 尚俟参考。 初禅三天已竟。 丑二二禅三天。 前天定力尚假戒扶。 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 定胜发光。 以光之胜劣为次。 吴兴曰。 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 此定生时。 与喜俱发。 分二。 寅一示三天别相。 就分三。 卯一少光天。 阿难。 其次梵天。 统摄梵人。 圆满梵行。 澄心不动。 寂湛生光。 如是一类。 名少光天。 统摄二句元似大梵所为。 故此天疑从彼天中修来。 盖蹑前行而但加圆满则升此天。 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 澄心下。 方是此天胜处。 澄湛生光。 如水澄成映。 而静极发照用也。 问。 此与菩萨寂照何殊。 答。 人法二执毫发未动。 但以离欲得定。 定深生照而已。 此其别也。 下皆仿此。 卯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 照耀无尽。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类。 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 定力转明。 妙光迭发。 境随光发。 遍成琉璃。 真际曰。 映十方界者。 约其定光。 随所受用东西南北等言之。 非遍十方世界也。 ○按此天虽不能映诸大千。 而于本界亦覆小千。 当满一千个四天下。 何无十方界乎。 卯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 成就教体。 发化清净。 应用无尽。 如是一类。 名光音天。 此以光明代其言音。 以宣彼梵行教化。 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 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发化二句。 明其阐扬梵教其妙无穷也。 沇师缘此遂谓二禅以上俱无语言。 恐未必然。 如世纸墨文字虽代言教。 岂尽废其言语哉。 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忧离漏伏。 阿难。 此三胜流。 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净心中。 粗漏已伏。 名为二禅。 悬。 不安也。 前天言苦恼。 乃粗重切于身心。 此忧悬轻细。 但涉于心念而已。 今亦不逼。 喜乐可知。 温陵曰。 二禅离忧。 得极喜乐。 故云忧悬不逼。 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 此天已伏粗漏。 俱舍云。 此名定生喜乐地。 谓有定水润业。 忧悬不逼也。 吴兴曰。 悬。 或作愁。 字之误也。 二禅三天已竟。 丑三三禅三天。 吴兴曰。 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 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 前二禅虽有乐支。 为喜支所障。 今灭喜纯乐。 故得其名。 分二。 寅一示三天别相。 分三。 卯一少净天。 阿难。 如是天人。 圆光成音。 披音露妙。 发成精行。 通寂灭乐。 如是一类。 名少净天。 温陵曰。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 发成精行。 离前喜动而生净乐。 恬泊寂静。 名寂灭乐。 能通而已。 尚未能成。 以犹劣故。 名少净也。 ○精行。 亦与披露妙理相应之净行也。 寂灭乐。 亦定深心安所发。 不可滥于本性寂体。 盖名同而体异耳。 下文云久必坏生。 其意盖可见矣。 卯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 引发无际。 身心轻安。 成寂灭乐。 如是一类。 名无量净天。 首句言前但得净。 此更发空。 渐以虚豁。 至无边际。 前通寂灭。 但乐内心。 此加身心内外安乐。 积中发外。 廓然广大。 故称无量净也。 卯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 一切圆净。 净德成就。 胜托现前。 归寂灭乐。 如是一类。 名遍净天。 前但身心。 此加世界。 通成虚寂。 故曰圆净。 此但定力所使。 所谓境随定变而已。 非唯心观力所使也。 净德一句蹑上而言。 既世界身心圆净。 岂非净德成就。 胜托二句。 将谓真实安身立命清净极乐之家乡矣。 前虽发外。 仍是身心虚旷之境。 未融世界。 今并融之。 故称遍净。 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安隐喜具。 阿难。 此三胜流。 具大随顺。 身心安隐。 得无量乐。 虽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 欢喜毕具。 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 异初禅随顺律仪。 非大随顺。 此随顺净乐。 至无量周遍。 故具大随顺。 安隐。 即自在受用也。 无量乐。 即乐之至极。 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 此地名离喜妙乐。 而仍言欢喜毕具者。 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故也。 良以喜是动心所发。 乐是静心所融。 若在飞动心。 纵说乐而仍是喜支。 若在安隐心。 纵说喜而仍是乐支。 岳师谓名同体异是矣。 又言不以辞害义者。 不达已有安隐心中为拣别也。 三禅三天已竟。 丑四四禅九天。 温陵曰。 自此而上。 明四禅凡有九天。 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 第四无想。 乃第三广果别开。 是外道报境。 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 乃圣贤别修静虑。 与凡夫不同。 分二。 寅一四胜流天。 因佛总结此四胜流。 故作是科。 不拣第四外道。 以同是舍俱禅耳。 故佛同判。 又当知四禅取舍不出三受。 前天舍苦受而住乐受。 此天二受双舍而住舍受耳。 又二。 卯一示四天别相。 又为三。 辰一示前二天。 前三天虽为一聚。 而第三与无想分歧。 故此两两为科也。 分二。 巳一福生天。 阿难。 复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尽。 乐非常住。 久必坏生。 苦乐二心。 俱时顿舍。 粗重相灭。 净福性生。 如是一类。 名福生天。 不逼二句。 结前二禅。 明苦已离。 盖初禅苦恼离。 二禅忧悬尽。 皆不逼也。 欲是苦因。 诸欲杜绝。 故苦因尽。 乐非二句。 结后一天。 明乐亦不当受之意则可了。 苦乐下。 乃蹑此乐之有坏。 故起双舍之心。 正是本天功行。 盖既已离苦。 亦不受乐。 乐既不受。 坏亦不生。 粗重相灭者。 苦坏双超也。 净福性生者。 有乐不受。 福自积渐生也。 命名可知。 巳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 胜解清净。 福无遮中。 得妙随顺。 穷未来际。 如是一类。 名福爱天。 前天初专于舍。 未免偏空。 此既纯熟。 渐不碍有。 故曰圆融。 胜解清净者。 解此清净。 比前最胜。 前以离欲离苦为清净。 此则苦乐双离。 复不碍有故也。 盖空即舍定。 有即福德。 遮。 限也。 妙随顺者。 大自在也。 盖大福者有所愿求。 无有遮限。 得大自在也。 穷未来际者。 如岳师所谓福资二路。 非止当天是也。 更望上二天中受报无穷之意。 非真常住之谓也。 名福爱者。 言此天福德。 于有为界中亦可爱乐也。 又此天所积福德别有爱求。 即希上二歧路也。 辰二判二歧路。 阿难。 从是天中。 有二歧路。 是天即福爱天。 从是天而入歧路者。 心念行业各别也。 下科自见其意。 温陵曰。 一直往道趣广果。 一迂僻道趣无想。 ○又尝因此详味之。 语上升。 则循序者多。 顿趣者少。 如世升官类也。 语下坠。 则直堕者多。 循序者少。 如世谪官类也。 今经所明。 似皆从下一天修之。 升上一天。 皆单约循序之意。 便于演说而已。 余可以意得之。 辰三示后二天。 即二歧路。 就分二。 巳一广果天。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 福德圆明。 修证而住。 如是一类。 名广果天。 先心。 即福爱天中妙随顺心。 能令所求如意。 然此心以定福相圆融为体。 今无量净光。 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 于此光中。 滋令福德增盛圆明。 克取修证。 资中曰。 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 离下地染。 广果所感。 名广果天也。 巳二无想天。 若于先心。 双厌苦乐。 精研舍心。 相续不断。 圆穷舍道。 身心俱灭。 心虑灰凝。 经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 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 后半劫生。 如是一类。 名无想天。 先心同前。 但广果天令福德增盛。 此天乃令舍定增盛。 正因妄谓依此可得涅槃。 此两天分歧之故也。 首二句。 蹑前心也。 精研下三句。 加功修因也。 精研者。 深搜细绝也。 相续者。 勤勇无间也。 圆穷者。 必求究竟也。 身心三句。 定成克果也。 言在定中浑成晦昧。 冥然一空。 虽只言身心。 必兼灭界。 正彼妄取为涅槃果也。 经五百劫。 大劫也。 自初生以至寿终。 得此长时而已。 是人下四句。 出其无常之故。 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 初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 次句明其反迷识精明元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 末二句。 明始终皆堕无常。 初半劫灭者。 初生习定半劫始灭想也。 后半劫生者。 报尽定销半劫复生想也。 问。 身界俱空。 何异四空。 答。 出定则有。 故不同也。 然亦但有身界。 非并起于杂想耳。 四天别相已竟。 卯二结不动纯熟。 阿难。 此四胜流。 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 有所得心。 功用纯熟。 名为四禅。 同修双舍。 故二境莫动。 温陵曰。 四禅不为三灾所动。 名不动地。 然彼器非真常。 情俱生灭。 虽非无为真境。 而有为功用。 至此已纯熟矣。 ○问。 不为三灾所动。 何言器非真常。 答。 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 宫殿园林随之而生。 死时随之而灭。 但无总坏相耳。 又通论四禅。 初禅共戒。 戒德增上。 二禅喜俱。 光明增上。 三禅乐俱。 净乐增上。 四禅舍俱。 而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 后一天舍定增上。 此其别也。 四胜流天已竟。 寅二五那含天。 温陵曰。 第三果人。 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 不复欲界受生。 资中曰。 俱舍云。 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 故生五净居天。 杂修者。 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 静虑者。 定慧均等之谓也。 五品者。 下。 中。 上。 上胜。 上极也。 ○五品五天既皆从劣向胜。 则五天按品分之似亦无差。 又既有胜劣。 岂不约断惑之浅深而分居之。 若是。 则前四天似以次而断本界四地之惑。 第五天既名色究竟。 似断上无色界四地之惑。 比量判之。 以俟参考。 既非决定。 纵有小差。 非过也。 分三。 卯一标圣果寄居。 阿难。 此中复有五不还天。 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 苦乐双忘。 下无卜居。 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温陵曰。 不复欲界受生。 故曰不还。 亦名五净居。 谓离欲净身所居也。 习气。 思惑也。 与现行皆灭。 故曰俱尽。 ○齐此以上。 是表圣人断惑之事。 明其有异四禅也。 盖凡夫伏惑而不能断。 此圣凡之分。 下界。 即欲界也。 习气。 即思惑种子。 思惑。 谓贪嗔痴慢。 是任运而起轻细之惑。 非同分别中粗惑也。 分八十一品断之。 盖于三界九地。 地各九品。 今此九品。 乃欲界五趣杂居地之九品。 于上中下。 复各分三。 天上人间。 经于七生。 往返断之。 而言俱时灭尽。 约最后一刹那断尽。 证三果也。 齐此以下。 乃是表五天寄居此地之由。 明其有同四禅处也。 伏问云。 何故上下悬绝。 偏居此地。 答云。 由彼欲界惑尽。 粗苦已除。 三禅净乐又复不受。 其所入定。 复是苦乐双忘舍俱禅耳。 夫苦忘。 则五趣杂居地无卜居处。 乐忘。 则三禅三地无卜居处。 以非其同分也。 然既舍俱禅定。 与此舍念清净地独为同分。 所以独于此地卜安处也。 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最细贪痴慢。 希成阿罗汉矣。 卯二示五天别相。 就分五。 辰一无烦天。 阿难。 苦乐两灭。 斗心不交。 如是一类。 名无烦天。 按五品。 此天似在下品。 亦似应断离生喜乐地中。 九品思惑也。 斗心即欣厌二心。 盖苦乐未忘时。 则厌苦欣乐。 交战胸中。 故曰斗心。 今已两忘。 故曰不交。 盛热曰烦。 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 有斗心者所不能免。 此方不交。 初得清凉。 故名无烦。 辰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 研交无地。 如是一类。 名无热天。 此天似当中品。 似应断除定生喜乐地九品思惑也。 机即弩牙。 状念之放也。 括即囊括。 状念之收也。 放收亦起止也。 独行。 言其惟一舍念。 或放起。 或收止。 更无余念杂于其间。 到此全不见欣厌研交之地。 意表前此虽不研交。 犹见交地耳。 微烦曰热。 并热亦无者。 舍念清净既加胜。 则意地清凉。 了无热恼矣。 辰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 妙见圆澄。 更无尘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类。 名善见天。 此天似当上品。 似应断除离喜妙乐地九品思惑也。 十方世界。 即一大千之量也。 妙见。 即天眼也。 既与四禅同分。 天眼亦应同四禅见大千总相。 圆。 即满大千也。 澄。 清彻也。 尘象约境言。 明其更无障隔之境也。 沈垢约心言。 明其更无留滞之念也。 若作思惑。 而复言一切。 岂思惑至此天而即尽耶。 名善见者。 表此天定体澄清。 善于鉴照矣。 辰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 陶铸无碍。 如是一类。 名善现天。 此天似当上胜品。 似应断除舍念清净地九品思惑也。 前天定体圆。 而定用未胜。 此天体用兼胜。 故首蹑前天之妙体。 次句发此天之胜用。 陶铸无碍者。 亦同摩醯首罗随心造化一切万物。 如陶之烧瓦。 铸之镕金。 得其自在。 问。 圣人岂亦同魔所为。 答。 既与同分。 亦当同具此能而已。 岂并同其贪权妄宰耶。 名善现者。 表具变现之用耳。 辰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 穷色性性。 入无边际。 如是一类。 名色究竟天。 此天似当上极品。 似应断四空四地中三十六品思惑。 问。 凭何度量。 此偏多断。 答。 既名色究竟。 便以尽色为义。 而四空皆究竟离色。 故知然也。 况准前皆重惑独断。 轻惑共断。 今度末后最轻。 一天可共断也。 吴兴曰。 究竟。 研穷之谓也。 几者。 动之微也。 研穷多念至于一念。 故曰究竟群几。 以杂修五品。 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 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 名上极品。 故俱舍云。 成由一念杂。 是也。 问。 此岂不与子所说前少后多相违耶。 答。 此约能断之智。 前繁后简。 我约所断之惑。 前重后轻。 如多念有漏岂非重惑。 故一天惟断九品。 后乃渐少。 岂不末后最轻。 况轻惑复分多品。 所以一天可独断之也。 穷色性性者。 即岳师所谓心既熏多至少。 色亦穷粗至微。 是也。 言性性者。 以凡外谓极微为色性。 犹言微而复微也。 入无边际者。 入四空边际也。 色究竟者。 色至此而净尽无余也。 示五天别相已竟。 卯三结四天不见。 阿难。 此不还天。 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 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 皆阿罗汉所住持故。 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唯识谓二禅以上不分王臣。 此言四王者。 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 余亦不必如下界之臣。 故亦可言有王无臣也。 有闻无知见者。 断惑与伏惑。 无漏与有漏。 圣人与凡夫。 粗细悬殊。 故但仰嘉名。 不知其受用。 不见其依正也。 如今下。 取例人间也。 圣道场地。 如天台竹林等是也。 虽言罗汉。 亦兼菩萨。 如五台峨眉。 亦但钦闻。 不知见也。 因此疑五天似但居广果。 方如圣寄人间。 钦闻不见。 若上下悬绝。 何必云此。 况佛初只言此中。 而未言此上。 犹可见也。 正分四禅已竟。 子二结属色界。 阿难。 是十八天。 独行无交。 未尽形累。 自此已还。 名为色界。 孤山曰。 独行无交。 俱无情欲故。 未尽形累。 尚有色质故。 ○又上句明所离。 下句明所住。 自此以还者。 自色究竟天以下直至梵众同一色界矣。 四禅已竟。 癸三四空。 温陵曰。 自此而上。 明无色界四天也。 无色者。 无业果色。 有定果色。 依正皆然。 乃灭身归无舍厌天人杂处。 其类不一。 皆无色蕴也。 四天皆依偏空修进。 初厌色依空。 二厌空依识。 三色空识三都灭。 而依识性。 四依识性以灭穷研。 而不得真灭。 是皆有为增上善果。 未出轮回。 不成圣道者也。 ○此中尽色趣空凡夫。 是其正居。 定性声闻寄居。 而异计外道杂处也。 分五科。 子一标歧除圣。 复次阿难。 从是有顶色边际中。 其间复有二种歧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 慧光圆通。 便出尘界。 成阿罗汉。 入菩萨乘。 如是一类。 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 色竟天居有色顶。 与无色邻。 名色边际。 四禅皆依舍念修定。 此言舍心。 指有顶因心也。 吴兴曰。 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 故分二路。 其利根者。 发无漏智。 断尽修惑。 即出三界。 其钝根者。 复由定心。 欣上厌下。 生无色界。 ○智慧即人空智。 思惑尽而空智满。 名慧光圆通。 成阿罗汉。 即出三界。 入菩萨乘。 则复离单空。 下结回心有二意。 一约回心罗汉。 则回其欣上厌下之心而顿出三界。 二约回心菩萨。 则回其舍大取小之心而速入大乘。 然此之一类。 元是不定性人而又根利者也。 反显定性而又钝根者方入四空耳。 此亦顺序而谈。 故就便直约色究竟人说其入四空天。 其实凡夫广果外道无想俱与空邻。 俱可上入四天。 请观后出坠圣凡。 其意可见。 子二正列四天。 分四。 丑一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 舍厌成就。 觉身为碍。 销碍入空。 如是一类。 名为空处。 首二句蹑前天。 次二句明本天。 温陵曰。 厌己形碍。 坚修空观。 灭身归无。 即厌色依空者也。 名空处定。 故报生空处也。 长水曰。 舍心有二。 一者。 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 即乐定那含也。 二者。 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 即凡夫外道也。 丑二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 无碍无灭。 其中惟留阿赖耶识。 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如是一类。 名为识处。 首句蹑前天果相。 次句以下。 即本天功行果相。 温陵曰。 诸碍既销而无。 则不依于色。 无碍之无亦灭。 则不依于空。 惟留阿赖末那。 即厌空依识者也。 名识处定。 故报生识处。 赖耶第八识。 末那第七识也。 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 此位厌色空而依识。 则色空粗缘已无。 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问。 按唯识。 末那不缘外境。 但内执八识见分为我。 环师何谓亦缘色空。 答。 七缘色空。 固无此理。 但既内执赖耶为我。 亦任运外执色为他。 所以色空若在。 全分末那俱在。 今色空既尽。 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细也。 问。 末那赖耶罗汉未了。 凡外那含何以知之。 答。 此自如来明眼了见与之作名。 非许彼知也。 在彼固自以为离色空即性真也。 迷同无想。 法华云。 众生住于诸地。 惟有如来如实知之是也。 丑三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 识心都灭。 十方寂然。 迥无攸往。 如是一类。 名无所有处。 首句蹑前天果。 次句下。 本天因果。 识心。 即前末那赖耶。 而言都灭者。 凭深定力。 二识现行俱伏不行。 例如无想伏六现耳。 彼伏五百劫。 此伏六万劫。 问。 现行何状。 灭之何如。 答。 七缘第八。 能所历然。 名为现行。 即是前天。 更进深定。 能所缘息。 暂名都灭。 即是此天。 故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之谓也。 寂无攸往者。 灭识定中所证境界廓然冥然。 不复能前进矣。 此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 末句命名。 谓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 丑四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 于无尽中。 发宣尽性。 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 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环师见此言识性不动。 故说前天方亡识心未亡识性。 不审心性何分。 至此又释识性为幽本。 亦不审何为幽本。 若以识心为现行。 识性为种子。 则似理通。 而种子眠伏藏识。 诚为幽本。 不动者。 以凡外未秉佛断种法门。 那含未尽思惑。 故皆觉其坚确不可动摇。 以灭穷研者。 强凭灭定之力。 穷之欲尽。 研之欲透也。 下二句判决其卒不可尽有二意。 若约赖耶本体。 即是藏性。 则凡圣皆无可尽之理。 若约种子。 则凡外既无断法。 终不可尽。 那含复是钝根。 亦非尽时。 而于此天初心。 皆强以发宣欲尽其性。 不可得也。 以上皆是生此天之因。 即所用功力也。 次下二句方是住此天之果。 盖于二识如残灯然。 半灭半明而已。 良以灭定所逼。 故如存不存。 似灯半灭也。 种体莫动。 故若尽非尽。 似灯半明也。 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 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 得其语脉矣。 盖非想即非有想。 非非想即非无想耳。 正列四天已竟。 子三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 不尽空理。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 如是一类。 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 迷漏无闻。 便入轮转。 此科专明住无想者八万劫满。 圣类即出三界。 凡类即坠轮回。 各有终相而已。 旧注全不达此。 故罗汉仍作那含。 说后半但遮无想。 了无关要。 无谓之甚也。 请详今解。 首二句通判无色。 浑包圣凡。 此即非想。 等即前三穷空者。 初天穷色令销。 二天穷空令无。 三天穷识令灭。 四天穷性令尽。 盖前二穷境。 后二穷心。 欲令心境俱空。 故总谓穷空。 不尽空理者。 凡外未了人空之理。 小圣不达法空之理。 何况圆顿之旨。 心境本空。 岂待销灭。 故总断其不了耳。 向下方分言圣凡出坠不同。 言彼住非想者。 若元从五天修习圣道而来。 此之一类。 八万劫满。 思惑断尽。 即出三界。 成阿罗汉。 而言不回心者。 亦有二意。 若追过去。 乃责其不于色顶早回欣厌之心速成罗汉。 若按未来。 乃明其必且不回趣空之心向菩萨乘。 以彼是定性声闻。 非前不定性矣。 又言其钝者。 以彼备历四天。 比前利根者多修二十万劫故也。 问。 前于色顶已判思惑断尽。 不审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断。 答。 前约利根。 钝岂能同。 钝根在五天时。 前四断惑同于利根。 至第五天不回欣厌之心。 但加功销碍。 求生四空。 后半之惑期于彼天断之。 则四空四地。 应于每地各断九品。 故至非想劫满方尽也。 准此。 则上极一品当连色顶通该五天。 比度应然。 再俟参考。 此明圣出已竟。 向下方明凡坠。 言彼住非想者。 若元从无想广果诸天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而来者。 则八万劫满无所归托。 即当下坠入轮回矣。 问。 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 而临终谤佛堕狱。 今何许至非想。 答。 岳师正因此惑而谓不来。 不知后经所云。 但时间或有之。 而根性万殊。 岂个个皆然耶。 问。 佛云诸外道天。 何知亦该广果。 答。 寻常对佛天乘为内教。 则无想独为外道。 今对佛小乘为内教。 故并呼诸天皆外道也。 云不归者。 言其一味穷空。 更不回心归顺圣乘。 至此力竭途穷。 无所归托。 只得下坠。 又言迷漏无闻者。 出其由过以警后人也。 言彼特因迷有漏因作无为解。 阙于多闻。 但勤小行之故。 所以至此无归而直堕也。 由是而知上言不回心钝罗汉者。 亦出过以示警也。 言彼特因不早回心。 以致迟钝。 经久方成。 此意详味之。 子四通分凡圣。 阿难。 是诸天上各各天人。 则是凡夫业果酬答。 答尽入轮。 彼之天王。 即是菩萨游三摩地。 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前科但判非想圣凡终尽之事。 此则通判三界现住天人孰凡孰圣。 合是诸天总结。 宜居下科之后通前总结科中。 误居此耳。 天人。 谓臣民也。 业果酬答者。 十善八定为实功业。 而六欲四禅之果所以酬答之也。 答尽入轮者。 即永嘉所谓势力尽箭还坠也。 问。 上界无恶。 何亦有直堕三涂者。 答。 藏识杂种。 远劫不忘。 次第而熟。 不能逾越。 今天福报终。 随彼熟种任运而堕。 岂拣三涂。 此如来所以苦劝念佛以横出也。 渐增回圣。 寄修进也。 然以菩萨位配诸天王。 诸经约教不同。 名位参差。 不敢详定。 环师引华严三地方配天王。 亦大略而已。 予记天台配详。 再容考定。 子五结属无色。 阿难。 是四空天。 身心灭尽。 定性现前。 无业果色。 从此逮终。 名无色界。 初二天全无身境。 故曰身灭。 后二天七八现行俱伏不行。 故曰心灭尽也。 定性现前者。 约在定时有定果色。 即则师引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 盖随化依正。 自在受用矣。 无业果色者。 约出定时身心俱寂。 依正皆空。 圣眼观之。 三尺识神似中有也。 从此逮终者。 从初天至四天也。 结名无色者。 但凭定力。 二十万劫暂无依正。 非真蕴空。 永绝业果。 正列诸天已竟。 壬二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 积妄发生。 妄有三界。 中间妄随七趣沉溺。 补特伽罗。 各从其类。 此自六欲以至非想通结之也。 妙觉明心。 即近具根中远包万法者也。 本无生死识心曰妙。 本无冥顽色空曰觉。 本无无明惑障曰明。 现具而不自见。 故曰不了。 积妄二句。 言长劫执著取舍。 故三界永成。 实有长眠大梦也。 中间二句。 以此为结诸天故。 言诸天虽浪施功力。 特未明心。 故终不免同溺生死。 同名七趣。 甚怜惜之以示警也。 末二句明分类之由。 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即中有也。 以能数数受生取于诸趣。 故命斯名。 盖言诸天中有身。 各随己业同类受生。 名为一聚。 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 诸天趣已竟。 辛七修罗趣。 按佛序谈七趣。 皆从劣向胜。 此趣具有胜劣。 四趣分摄。 故居于此。 按本经所判同分。 但空水天处而已。 岳师引阿含。 谓南洲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治。 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 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 苦具自来入其宫中。 予亦藏中屡见之。 恐是乘通入空者。 亦同旦游虚空暮归此宿耳。 不然。 应与下劣同类。 散处地上者也。 尚当阙之。 以俟考证。 分二。 壬一总标名数。 复次阿难。 是三界中。 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以是俱摄。 故浑标三界。 实但居于欲界。 环师以非天译名。 谓其多嗔。 有天福而无天行。 亦云无端正。 以夫丑妇美。 从男受称。 亦云无酒。 以嗔无和气。 任酿不成。 四类。 下文自分之。 壬二别释趣摄。 分四。 癸一卵生鬼摄。 若于鬼道。 以护法力。 乘通入空。 此阿修罗从卵而生。 鬼趣所摄。 鬼道是此类前因。 言彼元从鬼趣发心护经咒禅戒等。 皆名护法。 所生福力升此趣中。 乘神通入空界居之。 似与三夜叉天为邻。 卵生飞空。 因果类鬼故属鬼摄也。 癸二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 其所卜居邻于日月。 此阿修罗从胎而出。 人趣所摄。 天中。 是其前身也。 降德是因。 言在天中或有损德之过。 或天福已尽。 俱是降德。 贬坠是果。 即沈此趣。 胎生类人。 故人趣摄。 癸三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 执持世界。 力洞无畏。 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 此阿修罗因变化有。 天趣所摄。 执持世界者。 亦能驱役鬼神。 祸福人间。 如孔雀经亦云修罗所罚。 其意可见。 但其专权不及诸天。 故每怒而争之。 洞。 通也。 彻也。 力洞无畏者。 言其威力通彻诸天。 无所恐怖也。 经称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 手撼须弥。 诸天震恐。 帝释四天常与战斗。 今言梵王亦争者。 帝释或不胜时。 则梵天以下俱助力也。 荆溪谓法华四类。 是此一类无疑矣。 化生福力俱等于天。 故天趣摄也。 此趣独不言其住处。 既胜前趣。 似应更居于上。 然终未闻修罗邻于忉利。 恐与前趣同居。 此或是修罗王。 而前乃修罗众耳。 再俟考定。 癸四湿生畜摄。 阿难。 别有一分下劣修罗。 生大海心。 沉水穴口。 旦游虚空。 暮归水宿。 此阿修罗因湿气有。 畜生趣摄。 海心水口者。 予阅起世经。 言须弥入水八万四千由旬。 修罗分四级居。 即此类也。 生居劣下。 故以畜摄。 余意可知。 备明诸趣已竟。 己二结妄劝离。 所以备明诸趣者意正在此。 分三。 庚一药病双举。 七趣皆病。 而此经大定是药。 如来所以深明病态者。 意在激其速进药也。 又三。 辛一总举妄病。 阿难。 如是地狱饿鬼畜生。 人及神仙。 天洎修罗。 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诸有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业。 于妙圆明无作本心。 皆如空华。 元无所著。 但一虚妄。 更无根绪。 精谓详熟。 研谓穷究。 盖升沈往复百千万回不知出要故也。 皆是下。 出其病态。 昏沉。 惑也。 有为。 业也。 受生随业。 果也。 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 于妙下。 总明其妄。 先举真心以反显之。 业果不缚曰妙。 空有不堕曰圆。 惑障不覆曰明。 不由取舍修证曰无作。 此即人人本有妙心。 七趣在此心中。 如空华在太虚中。 岂有毫末住著。 岂有根蒂头绪之可得哉。 辛二指病深根。 阿难。 此等众生。 不识本心。 受此轮回。 经无量劫。 不得真净。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反此三种。 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有名鬼伦。 无名天趣。 有无相倾。 起轮回性。 温陵曰。 前问妙心遍圆。 何有狱鬼人天等道。 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也。 ○上言无根绪。 而此又指病根者。 盖妄虽无体。 起固无因。 而妄理相应。 续非无故。 故复指也。 不识下。 先牒三道之相续。 本心即上科妙心。 不识。 即惑道也。 受此下。 即永为业果二道所轮。 不得真净者。 言欲界固不净。 而上界离欲离色。 自谓已净矣。 而无奈随眠毕竟非真净也。 皆由下。 正指病根。 言随顺即成三恶。 反之则成三善。 正皆是三道相绪之病根也。 问。 三善何为病根。 答。 因回向三有。 同障出要也。 有名四句。 正表其同是系三界之根本也。 有之而成三恶。 固是鬼伦。 摄三涂也。 无之而成三善。 亦但天趣。 同人仙也。 修罗随摄分之。 倾。 即夺也。 夺有成无。 从下升上。 夺无成有。 从上坠下。 互夺不已。 善恶俱无出期。 故曰起轮回性也。 辛三定药能除。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 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 无二亦灭。 尚无不杀不偷不淫。 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当知详叙七趣。 揭露病根。 全为此科劝修大定也。 妙三摩提者。 克体对机。 即耳根圆通也。 妙常寂者。 闻性三德相也。 妙即圆通二真实。 常即常真实。 寂即自性本定也。 又妙则本无七趣系缚。 常则本无七趣生灭。 寂则本无七趣流转。 故能反闻常住此性者。 则有无云云。 有即三恶。 无即三善。 二俱远离曰有无二无。 此先得人空。 出三界也。 无二。 即小乘涅槃。 此更复灭。 成法解脱。 越二乘也。 所谓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圆师亦谓双超生死涅槃。 末二句。 犹言轻病尚无。 何况重病。 圆师复补云。 尚无无二。 云何随二。 亦好。 大抵深激其修大定也。 药病双举已竟。 庚二同别俱妄。 阿难。 不断三业。 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众私同分。 非无定处。 自妄发生。 生妄无因。 无可寻究。 温陵曰。 前问地狱为有定处。 为复自然。 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 故此牒答。 三业。 即杀盗淫也。 据此。 是通结七趣。 不断二字应兼有无。 前问处。 但是疑受果报时。 同受耶。 私受耶。 同受。 则同分之地共居之。 私受反此。 今佛结首二句。 明造业各私也。 次二句。 明受报有同分地也。 末三句总结其彻底虚妄。 而言自妄发生者。 不从心外也。 生妄无因者。 亦无初相也。 无可寻究者。 毕竟无体也。 庚三正劝须除。 三。 辛一欲修须除。 汝勖修行。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勖。 勉也。 奋力之意。 三恶三善总皆是业。 而由不达此三为系缚之本。 障智之端。 故呼为三惑。 除者。 不但只除有三。 而无三亦除之也。 辛二不除必堕。 不尽三惑。 纵得神通。 皆是世间有为功用。 习气不灭。 落于魔道。 除世恶而不除世善。 则对待不尽。 纵得神通者。 仙天之类也。 伏现行而不除种子。 遇缘复起则终落魔道。 辛三增伪自取。 虽欲除妄。 倍加虚伪。 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倍加虚伪者。 如各自谓得无上道。 实皆假世智以妄研。 乘神通而造业。 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 枉费功力。 翻成恶因。 故如来深悯之也。 此结似但劝界内。 而后文二乘亦未出五魔。 当亦兼劝之也。 复言汝妄自造非菩提咎者。 归初问也。 阿难初问佛体真实。 云何复有诸趣。 故明咎因自造。 非佛体咎。 佛体即菩提也。 所以教其惟止自造。 莫咎菩提也。 结妄劝离已竟。 己三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 名为正说。 若他说者。 即魔王说。 此虽欲其总不谬于七趣全文。 而尤重结妄劝离。 惟许必结妄而必劝离者乃真佛说。 如赞杀盗淫而言无碍。 劝住三有而谓真实。 即皆魔语耳。 深警其著眼辨识。 而亦应速舍以修三摩提矣。 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大科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 发布时间:2024-07-19 08:16: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