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二(经文卷八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二(经文卷八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二(经文卷八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子六回向十位。 准华严。 回向即是发愿。 圭峰谓不过三处。 即众生佛道真如也。 华严文极浩瀚。 意多遍兼三处。 今经文简。 各有隐显。 如众生显。 余二则隐。 佛道真如显隐亦然。 显者正当发挥。 而隐者亦以意含。 非全无也。 故此经与华严文虽不类。 而旨无不合也。 又华严位位多明菩萨修证德业。 故文义汪洋。 此经多推得名所以。 故文词省约也。 此二经差别之意。 就分为十。 丑一离相回向。 阿难。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 纯洁精真。 远诸留患。 当度众生。 灭除度相。 回无为心。 向涅槃路。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与次位皆回向众生也。 是善男子。 指已修十行人也。 满足神通。 总摄前八行也。 盖从初行以至第八。 现尘现界。 神通已极。 无少欠缺。 成佛事已。 蹑第九行也。 盖成佛轨则即成佛事。 纯洁精真。 蹑第十行也。 盖清净无漏即纯洁。 一真无为即精真。 远诸留患。 总摄十行而结定也。 盖十行备成。 则界内不为诸有留患。 界外不为滞空留患。 即双超世出世间也。 此上皆蹑前文。 向下方属本位。 华严首标六波罗蜜。 全同今经蹑上十行之意。 当者正也。 盖言正度众生之时即灭度相。 表非前后也。 度即灭度之度。 然此二句全同金刚经云。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二句乃释成回向二字。 专承灭除度相而来。 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相。 则回有为行入无为心。 是回入真因也。 背生死途向涅槃路。 是趋向真果也。 二句各说。 同成一趣真之意。 非以上句成就下句。 若作成下之意。 当云回入无为以趋向涅槃。 良以常处有为而不回入无为。 终不能达涅槃之路故也。 此之十位。 理应圆满中道。 以从贤向圣。 故方言度生而随灭度相。 彰中道也。 旧注谓回真智而向俗悲。 既不顺其文。 而亦不得其意也。 十向之后。 更当详申。 结名救护众生者。 如华严始于救离三涂。 而极至住佛所住。 当亦是破五住。 离二死。 方为毕竟救护也。 末句同于灭除度相。 华严亦谓不著众生相。 以至想见不颠倒是也。 二经旨同。 斯经取要言之耳。 丑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 远离诸离。 名不坏回向。 坏。 即上文灭除也。 可坏。 即上文度相也。 诸离。 即上文离众生相也。 盖离众生相时。 则于众生之四相五蕴皆离。 故曰诸离。 应即是我法二空相也。 今复远离于此者。 盖不毕竟取著于我法二空相也。 如云。 虽灭除度相而超乎爱见之境。 亦不取著二空而坏乎度生之悲。 华严云。 虽知一切法空寂而不于空起心念是也。 结名不坏者。 即不坏度生事业也。 华严此位依旧广兴布施是也。 合上位论之。 上位言虽度生而不著生相。 此位言虽不著相而不妨度生。 正悲智双运自他二利之中道也。 丑三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 觉齐佛觉。 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皆回向佛道也。 此位先明智同佛智。 盖即本觉智同佛究竟觉智也。 本觉湛然者。 心佛显现。 觉海澄停。 如华严谓广大清净是也。 觉齐佛觉者。 谓与一切如来心精。 通誗称合。 妙觉法身。 圆满无二。 结名等一切佛者。 谓与诸佛法身平等。 所谓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也。 丑四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处回向。 此位次明境同佛境。 盖即因地境界同佛果地境界也。 精真。 即本觉体。 发明。 即发挥妙用。 地如佛地者。 正表发挥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 全同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量刹土也。 结名至一切处者。 即尽佛境界之意。 华严此位说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 而后言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 乃至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等是也。 丑五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 互相涉入。 得无挂碍。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蹑前二位而成互融也。 世界即所至之处。 如来即所等之佛。 前二位中犹分自他。 故说自觉佛觉。 自地佛地。 今此融一不分。 故但言世界如来。 即自他浑具也。 互涉之意。 如云以世界而涉如来。 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 以如来而涉世界。 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 得无挂碍者。 言世界正涉如来时。 不碍如来即入世界。 如来正涉世界时。 不碍世界即入如来。 问。 前二位中元以智境分释。 似以性相为对。 今既双承。 何又变为依正互涉之对耶。 答。 佛于智同之位结名处。 即言等一切佛。 已即取于证智人身。 故此位但承二结名语以言如来身与世界涉也。 若取智性与境相对言。 则一无形。 一有形。 说涉不便。 况依正之相。 非智性不融。 故说互融时。 智性在其中矣。 结名无尽功德藏者。 以佛身佛界各具无量庄严。 备表无尽功德。 故云尔矣。 华严明此菩萨以普贤大愿行为根本。 以华藏无边世界庄严显功德故。 其文如云如林。 此经乃复言简而尽。 义富而妙矣乎。 丑六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依因发挥。 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佛地即蹑前功德之藏。 菩萨。 证此即同如来果地。 则是因前已先具足佛果。 盖圆顿上乘先以顿同如来果地。 法应尔也。 地中各各者。 以此藏中功德无尽。 如六度万行。 万德庄严。 皆其本有。 故言各各尔。 生清净因者。 依彼本有。 一一随缘各起无修之修。 譬如依金造器。 器器皆金。 岂不纯一清净。 故云生清净因。 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者。 盖前则从果生因。 此复乘因克果。 实乃因果互彻性修双即之旨也。 涅槃是佛究竟极果。 故此地与前住位所履之地不同。 彼是自心理地。 此是如来果地。 结言随顺平等者。 顺自心与佛心平等也。 足见不达自心与佛果地全同。 不是从果修因者。 皆非顺性之修。 言善根者。 表此方是成佛真因。 必生实果矣。 华严名坚固善根。 文与斯经稍不类。 多言布施身命回向众生而已。 丑七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 性圆成就。 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此位文似回向众生。 而实是回向佛道。 首句蹑上清净因。 及平等善根。 即真根也。 此根全修即性。 而此性摄尽众生。 故曰皆我本性。 然我根既成。 众生齐成。 故曰性圆成就。 盖成就真根。 即成就佛道也。 不失众生者。 以若观见生非心外。 一成皆成。 则无生可度。 失大悲心。 不可也。 菩萨虽见自他圆成。 不妨仍度苦恼众生。 是以华严此位依旧广行二施。 结言随顺等观者。 顺自心与生心平等也。 足知不见一成一切皆成。 不于成就而仍行悲度者。 皆非随顺自性也。 然谓之等观众生者。 观其自他同根。 而仍以见智悲无碍而已。 合前位。 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彰矣。 丑八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 惟即与离。 二无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皆回向真如也。 即一切法者。 如华严初文。 不过世出世间诸法。 所谓世界众生法门业行等也。 离一切相者。 即后文云。 不著世间。 不取众生。 知一切法无有自性皆悉寂灭等也。 即离无著者。 如后文。 又广陈譬如真如一百七十相。 细详其意。 但以此经不即不离似便该尽。 足见斯经以约收博之妙。 盖不著即。 超有也。 不著离。 超空也。 乃双超空有之中道也。 华严于真如相后说十平等。 即中也。 结名真如相者。 真如以无著为相故也。 若准前相蹑而解。 则前之度生成佛。 摄尽万法。 即一切法也。 离众生相。 同本来佛。 离一切相也。 下方是本位。 于此即离二无所著。 方契真如相矣。 足见入理转深之意。 丑九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 十方无碍。 名无缚解脱回向。 首句蹑二无著。 已得与真如一相也。 十方。 即十法界也。 无碍。 即法界无障碍大解脱。 盖前位理无碍。 此位则理事事事二无碍也。 华严以六十二番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弥满法界。 且得一百五十六种甚微细智。 其于法界安往而不自在乎。 结名无缚解脱者。 即入法界不可思议解脱。 良以前位方得离系解脱。 此位转得自在解脱。 故结名。 丑十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 法界量灭。 名法界无量回向。 首句蹑前二位而来。 盖无著获性德之全体。 无碍获性德之大用。 体用备具。 故言性德圆成。 若依孤山所谓三德妙性圆成。 亦蹑前合后。 则无著即般若。 无碍即解脱。 无量即法身矣。 法界量灭者。 良由体无不遍。 而用无不周。 是以一尘一毛皆等法界无复限量。 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 华严此位专以法施善根庄严一切佛刹。 从遍法界无量自在身。 乃至遍法界无量利生善根。 共二十句。 皆言法界无量。 复有住法界无量。 及安住法界无量。 共三十六句。 皆法界量灭之意。 结名可知。 问。 八结真如。 九十不结。 何以俱言回向真如。 答。 九之无碍。 十之无量。 皆真如相。 故三同一处也。 三处虽以区分。 而实位位圆满中道。 一悲不碍智。 二智不坏悲。 三本妙合觉。 四因果同地。 五依正互融。 六性修双即。 七自他同根。 八即离双超。 九真俗自在。 十体用圆极。 所以华严说位至此。 动地雨花。 诸天供养歌赞也。 又此名位在别教称为外凡。 而此圆实位中。 自初住已即齐彼地上。 至此更超彼佛一十八位。 大非别教所仰视也。 回向十位已竟。 子七加行四位。 槜李曰。 据璎珞等经。 皆不别列四加行位。 若唯识等论。 则以地前四十心为外凡资粮位。 十回向后别明暖等为内凡加行位焉。 吴兴谓借别明圆者。 名意略同。 而实不同也。 唯识谓加行者。 加功用行。 以近初地见道。 从凡入圣。 是大关节。 须加功行。 此即名意略同之处。 问。 此经佛判六十圣位。 何同唯识。 复分凡圣。 答。 与夺。 同别。 二俱无碍。 若约圆初顿悟本佛。 故与其同是圣位。 若斟别浅深。 则信解之视真修。 不妨有凡圣之别。 但此圆凡已超别圣远矣。 分为二。 丑一结前起后。 阿难。 是善男子。 尽是清净四十一心。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温陵曰。 四十一心者。 干慧一。 信住行向各十。 小乘通教皆有四加。 而非妙非圆。 故此特标妙圆加行。 ○以先悟本成。 而后起无修证之修证。 故曰清净。 然特谓之妙圆者。 以从初位至于住满。 虽皆纯用中道。 而文中未尝显言利生之事。 是则趣真之智居多。 十行位中始以明言度生。 是则出俗之悲最胜。 十回向文中。 显然真俗互融悲智等运。 位位愿愿。 圆满中道。 故今蹑十向而谈加行最为妙圆。 谓于谛理非三非一曰妙。 即一即三曰圆。 问。 华严位位俱有度生。 何无真俗中之次第。 答。 二皆佛言。 各有所主。 当互发明。 前不云乎。 华严演功业。 故词泛广而浑同。 楞严原立名。 故词切要而区别。 相资而不相碍也。 问。 既由纯中而趋真出俗。 又由真俗而圆满纯中。 即应极证。 此位何以复加。 而十地何以复修乎。 答。 十信似修。 而实但满其信心。 三贤似修。 而实但极其解心。 皆非真修也。 今信解满极。 将入真修。 故说加行矣。 是则尚非真修。 岂可辄言证极乎。 问。 信前岂无信解修耶。 答。 皆似信似解而已。 纵有修相。 亦但发似信似解之功夫耳。 尚非似修。 岂滥真修。 又未入五品。 与既入之位。 复有散定二心之别。 然则进修次第思过半矣。 夫历六十而均称圣位者。 尊其顿悟也。 列十科而区分诸位。 不废修成也。 达性修之无碍者。 斯可与议道哉。 丑二别明四位。 此异唯识位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观法。 今详经文。 但以心佛二字对辨四句而成四位。 盖是以心摄众生。 以佛摄真如。 即是总蹑前三处也。 不止第十开出。 就分四。 寅一暖地位。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 若出未出。 犹如钻火欲然其木。 名为暖地。 据相摄之义。 固十向总蹑。 据显然之文。 仍有别蹑之处。 此位似蹑觉齐佛觉而来。 则师云。 前之佛觉虽曰能齐。 未能正证。 今将趋圣果。 故即用佛觉为己因心。 复加功行以求正证。 初入因位。 未即得果。 故譬钻火方得暖相。 ○前但发愿希求。 此则实用进取。 又前佛见未忘。 未能泯为己心。 此方泯佛见而但惟一心。 犹云佛即心也。 因位即指本位。 果则指初地也。 唯识此位入明得定。 发下寻思观。 创观名义自性差别皆空而已。 寅二顶地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虚空。 下有微碍。 名为顶地。 此位似蹑地如佛地而来。 以所履即地相也。 吴兴曰。 依暖地心。 修佛果智。 智观于心。 故如足履地。 心相垂尽。 故若依非依。 高山喻当位之心。 虚空喻所依之理。 ○心相未尽。 故下微碍。 碍至于微。 明心相无多也。 盖前位佛见虽泯。 心见犹存。 至此则复泯心相而但惟一觉。 犹云心即佛也。 唯识此位入明增定。 发上寻思观。 重观名等四法皆惟心变也。 寅三忍地位。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怀非出。 名为忍地。 此位但以总承前二位双存心佛。 故曰二同。 犹云即心即佛也。 因果交彻。 故曰善得中道。 温陵谓因果两忘。 乃滥下位矣。 其以将证未证配非怀非出不差。 于忍事而言非怀非出者。 盖既能容忍。 非如常人之怀恨。 故曰非怀。 然尚存忍受。 非如至人之顿忘。 故曰非出。 其于所忍之事将忘未忘。 比于忍地菩萨将证未证恰相似也。 唯识此位入印顺定。 发下如实观。 印前四法是空。 寅四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 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名世第一地。 首句标。 此亦总承前三位而双泯心佛。 故曰数量销灭。 盖有心有佛。 因果位别。 皆是数量。 此则方是因果两忘。 犹云非心非佛也。 次二句释数销也。 以迷觉二字双贯下之中道。 然迷中道者。 非谓迷了中道。 盖迷即未觉位也。 故迷中道者。 即未觉位中因人所修之中道耳。 觉中道者。 亦非谓觉了中道。 盖觉即大觉位也。 故觉中道者。 即大觉位中果所证之中道也。 是则迷中道仍是菩萨因心。 觉中道仍是佛之果智。 于此二无所目者。 盖下不见自心上不见佛智。 而心佛两忘。 不存数量。 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 是显登地方为出世。 成佛方为出世第一也。 唯识此位入无间定。 发上如实观。 印二取空。 伏除二障俱生分别也。 夫初位佛即是心。 次位心即是佛。 三位即心即佛。 四位非心非佛。 故不离心佛二字。 而四位章章矣。 然此中特引唯识者有三意。 一令人就明唯识。 以彼名既同此。 安可不察其义。 二显彼不同此。 盖既达彼义。 便见名同义别。 三明此深彼浅。 盖彼初地方齐此之初住。 故彼地前四加即此住前十心。 所以四定四观。 略似十心中定慧根力。 而实偏圆异旨。 况此四加已超彼佛一十八位之上。 岂可同年语哉。 又孤山谓此十向开出。 义亦无差。 理犹未尽。 盖凡进证一位。 必有入住出之三心。 今四加在向地两楹之际。 应是十向出心而初地入心。 倘不另开。 合前合后无不可者。 后之等觉金刚仿此推之。 加行四位已竟。 子八地上十位。 温陵曰。 十地者。 蕴积前法至于成实。 一切佛法依此发生。 故谓之地也。 ○约此则有二义。 一者成实义。 盖地以坚实为体故也。 二者发生义。 盖地以发生为用故也。 据前四卷末。 如来但立因果二地。 文云。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则是但以初住圆通本心为因地。 而以佛究竟妙觉为果地。 中间皆圆成果地之位也。 今考禅那圣位本文。 二住即名治地。 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又回向第四云。 精真发明。 地如佛地。 至四加位。 位位称地。 此皆因地也。 盖地亦训阶。 良以十地方是真因。 而地前说地。 乃此真因之阶地也。 今此十地应亦果地摄也。 虽佛地方是真果。 而此十地乃进证真果之阶地也。 又以修证而言。 则十地既称真修。 影显地前皆是似修。 佛位既是真证。 则十地但惟似证。 是则初心究竟理虽顿同。 而历位浅深序仍不滥。 圆融行布。 二无碍矣。 就分为十科。 丑一欢喜地。 阿难。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 尽佛境界。 名欢喜地。 大菩提者。 五菩提中应是无上菩提。 据本经四卷佛自结名无上菩提者。 乃以非一切即一切及双离双即三如来藏为全体。 以一多相即。 大小无碍。 乃至遍包融摄为大用是也。 此位方以通达而未证极。 仍是明心菩提。 见道位也。 前云三有众生。 出世二乘。 以所知心不能测度。 今则惟许此位菩萨不惟通达而且善通达也。 然此二句似方标定。 次二句乃释此也。 觉通如来者。 即自心本觉与佛心妙觉圆融无二。 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即觉通也。 尽佛境界者。 亦以三藏四义四相全体大用摄尽佛之妙境。 此二句表其正由觉通如来尽佛境界所以通达无上菩提。 然通之一字。 乃实证亲见。 非同文字比知。 又当知觉通二句。 乃蹑前四加中即心即佛。 彼方将证未证。 此则实证。 又彼纵觉通而未尽境。 此则不但通而且尽。 所以增胜而为圣位矣。 华严说此菩萨善知诸地障与对治等。 十句皆言善知。 亦似通达。 末后结以转入佛地。 方似尽境。 然通达地上修因之事。 恐未合此无上菩提。 二经之旨似稍别也。 智者详之。 结名欢喜者。 于所希望初得通达故也。 金光明云。 初证得出世之心。 昔所未得而今始得。 于大事用。 如其所愿悉皆成就。 生极喜乐也。 丑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 同性亦灭。 名离垢地。 蹑前位则觉通如来。 即九界异性入一佛境名异性入同。 始证必不忘于佛境。 而佛境当情。 即此便为清净本然中之微垢也。 是须将此同性。 亦复灭除。 方所谓离垢清净。 又若蹑前四加中非心非佛。 彼方加功。 此亦实证也。 又彼非心非佛。 数量销灭。 方是异性入同。 此复将此同性亦灭。 进证离垢。 亦见增胜而成二地圣位矣。 华严金光皆表离诸破戒之垢。 旨似硕异。 不必强同。 若以堕异堕同即名破戒此固甚深。 而亦似强合矣。 丑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 名发光地。 净极二字全蹑离垢而言。 前位方以离垢。 未至离离。 今复将离垢之离亦复远离。 是为净极。 真觉显露。 是为明生。 譬如古镜。 离垢之后更加拂拭。 则净而生明。 自然之理。 盖生佛异同情垢细障既净无余。 则本有照用显泄而不容遏密。 所谓净极光通达也。 华严明此菩萨大发真净六种神通。 意相似也。 结名发光。 即生明也。 丑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 名焰慧地。 明极蹑前明生。 盖前位如火始然。 光明始生。 未至明满。 此位则如火炽然成大猛聚。 唯识与金光皆言烧烦恼薪。 此虽理深。 亦必有微细惑障为其所烁绝也。 而言觉满者。 盖明称性。 故言觉满。 所谓寂照含虚空也。 华严此位全修助道三十七品。 所谓菩提分法。 似正烧薪之意。 然文中乃表生法王家。 似同此经四住。 不可不详。 细玩此诸地上文。 多约其所证理之浅深以立位次。 不同彼经多陈修断。 来哲无党。 但究义而较分剂。 不可只观文之广略而分胜劣也。 结名焰慧者。 表如焰之慧。 有烁绝之胜用而已。 丑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名难胜地。 首二句。 以初地觉通如来异性灭而惟一佛境。 二地同性灭而佛境亦忘。 初复清净本然了无挂碍。 自此复经两地。 由净而明。 由明而满。 则前之异同远离之久。 故至此杳不相及。 盖理极圆融。 无复同异之可见。 结名难胜者。 一切世出世间迥不能齐。 况能过胜乎。 唯识谓此地真俗两智行相相违。 合令相应。 极难胜故。 是彼真俗似类同异。 然彼合之最胜。 此则迥脱难齐。 权实偏圆。 旨趣有殊。 但相似而已。 丑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 性净明露。 名现前地。 夫自地前加功用行。 由贤希圣。 乃至入地销异灭同。 明生觉满。 由是迥超同异。 而有为功用最胜胜极无能胜者。 然而极尽有为。 则无为真如性方显现。 故以现前名地。 良以圆顿人发心。 即顿悟真如妙性。 忘情佛境。 然而五住未破。 心垢未除。 其于真如尚属比知。 岂即亲证。 今由似修而历真修。 极尽有为功行。 将至无功用行。 故于斯地真如方始显现。 初得亲证。 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当在八九两地。 而八地真无功用。 此地方到无为。 始显真如而已。 又此但约性显而名现前。 华严金光多明功行显现。 似亦殊旨。 故不烦引也。 丑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 名远行地。 前位真如方得显现。 尚未全彰。 况能行尽。 此则尽其实际。 莫不彻至。 温陵曰。 同异不至。 则真如净性明露现前矣。 真如现前。 分证则局。 尽际乃远。 迥超极造。 故名远行。 吴兴曰。 尽真如际者。 斯是无际之际。 理既无际。 行岂近乎。 ○此经从五地同异不至。 则有为功用即已毕竟。 六地无为真理即已现前。 至此则真际全彰。 华严此地方明功用极至。 且但言功用殊胜。 而总不言本理显现。 似亦殊旨。 智者详之。 丑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 名不动地。 温陵曰。 既尽其际。 乃全得其体。 一真凝常。 故名不动。 ○六地真如方以显现。 七地方以全彰。 而实未即用为己心。 今言一真如心者。 己心佛心二俱圆泯。 惟一真如本心。 即一真如法界而已。 名以不动者。 动。 即变也。 而如理精真。 一无变异。 故云尔也。 菩萨当住此地。 根身器界。 一尘一毛。 悉是真如自心。 所谓彻法底源。 无动无坏。 故以不动名之。 盖自初心领悟者至此而亲证不谬矣。 华严此地方明十身互作。 又于此地而列十地别名。 亦有童真之号。 至偈明乎八住。 颇似同此经八住。 合前四住生贵之意推度。 不可不甄别也。 更俟后文以通伸详辩。 丑九善慧地。 又二。 寅一正明本地。 发真如用。 名善慧地。 前位是得真如全体。 此位是发真如大用。 称体起用。 自然之理。 华严金光多指功行。 而此经似说本真自体自用。 前位如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此位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等十玄业用皆真如用也。 结名善慧。 应即法界无障碍智也。 问。 七行之尘界互现。 五向之依正互涉。 与斯何异。 答。 七行方有是行。 五向方有是愿。 未说亲证本真自体自用法尔本具者显现发挥。 此真修位中相似亲证。 故大不同。 详此十圣行相与华严多所不同。 故推圣言以求至理。 非敢妄生去取。 若华严。 唯识。 金光。 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 为大法师。 最善说法。 然华严发明说法境界亦大不思议。 谓其能令有情无情遍演法音等。 资中曰。 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 作大法师。 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无有穷尽。 故名发真如用。 ○予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 然方是大用中一用耳。 故明用不遗说法。 而说法岂尽大用耶。 余地皆不尽同。 此何必同乎。 故须具足十玄方为称真之用。 然亦岂遗说法。 寅二结释通名。 阿难。 是诸菩萨从此已往。 修习毕功。 功德圆满。 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诸之一字。 非但只指九地。 已往者。 乃通指上位。 或惟四加以至九地。 以佛于四加前总结过四十一心。 显彼是修位前诸方便心也。 此复总结。 故宜但从四加显修位耳。 修习下二句。 以自初心顿悟妙真如性。 由是历位修断。 以至于此。 真如全体大用亲造实到无欠无余。 故云尔也。 又若二句别以分属。 自四加至六地修习毕功。 以次位即入无为故也。 自七地至九地功德圆满。 谓真如本具性功德毕显。 又后位但惟取证故也。 末二句。 明标自此地以前通名修习。 而实彰显后三位修意少而证意多也。 此亦不违相宗。 但以十地总修习位也。 丑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 覆涅槃海。 名法云地。 旧解多种。 似各偏缺。 而名义亦不相顾。 吴兴以上句属于慈而次句以众生本寂灭相为涅槃海。 是但利生也。 温陵亦以上句总属于慈。 而但标为自己果德。 却以下句为如来果海。 谓两相称合。 是乃人分自他。 而法惟自果也。 又法云二字。 唯识谓大法智云。 含众德水。 充满法身。 金光明谓法身如虚空。 智慧如大云。 皆能遍满覆一切故。 华严谓受大智职。 增长无量智慧功德。 名为住法云地。 是皆似以法为法身。 云为智云。 总是理智孚契之意。 今别解之。 上八字为义。 末四字结名。 义中慈妙是法。 慈目利他之悲。 妙指自利之智。 阴云是喻。 阴取庇润之相。 云取充满之体。 悲如阴而智如云。 二者俱有盖覆之意。 故下句覆者。 称合圆遍也。 良以悲智阴云是十地圆满因德。 涅槃海是十地将证未证之果德。 涅槃略取圆寂为义。 真无不圆而妄无不寂之谓。 海者。 喻此果德之量横亘竖穷广无边。 而深无底。 菩萨悲智圆满。 切邻斯果。 故于斯地方以称合而无少欠阙也。 故知前非无智无悲。 但至此而称合涅槃为胜耳。 然亦不说称合佛德恐滥等觉。 结名法云地者。 以名召义。 则法之一字双含悲智。 云之一字该摄于阴。 而摄用归体。 以此二字之名。 召上八字之义。 可谓名义相孚矣。 通上经论考之。 经固佛言。 论亦佛意。 岂敢妄生敬慢。 轻起抑扬。 但旨寓于文。 而圣语错综。 实无定相。 固不可私于所习而失其公评。 亦不应避嫌而隐佛实义。 夫唯识金光文义皆同。 虽华严事用洪广。 语意亦无大殊。 独此经文辞简而义迥殊。 了无符同之相。 且华严四地方说生法王家。 而此经四住明言譬如中阴。 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 似全同彼生法王家。 至于四地但言明极觉满。 了无生贵之意。 又华严八地方说十身相作。 而异名中亦言是童真住。 此经八住已云十身。 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至八地但云一真如心。 了无十身童真之语。 又华严九地明言法王子住。 而此经独于九住受法王子名。 至九地但云发真如用。 杳无王子之称。 又华严十地显言灌顶受职。 而斯经十住明言如国大王分委太子陈列灌顶等。 至十地但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 了无灌顶之相。 是华严四八九十地位皆同斯经住位。 余地亦但名字多同。 义亦不类。 至于两经住位。 亦但名字多同。 而义各差殊。 凡若此者。 岂可谩不加察哉。 吴兴遽以地住十身之同而抑华严为别。 固大不可。 以二经皆但借名别教以诱彼而已。 而义实皆天渊也。 管见责之固当。 然但高推华严。 亦不详订异同之由。 似亦未尽理也。 今有比度。 试与智者商之。 非敢执为定说也。 斯经具二无碍法界各一分。 意旨颇同华严。 但辞有广略耳。 然亦未有更比华严超越之理。 问。 今何现以十住同华严之十地耶。 答。 佛语自在。 应有两途。 一者融摄意。 盖圆旨一摄一切。 则初住即应摄初行初向初地。 如是乃至十住。 即应摄十行十向十地。 若此则应十十各同。 何止住地四位之同耶。 二者开合意。 盖佛语无定。 或开前而合后。 或合前而开后。 今楞严恐或合华严住行向为十信。 亦如天台合别家二十三位为后三信是也。 请言其相。 答。 以五根初植为住义。 以进定二力收定散诸行。 以第八慧力明言回向。 九戒十愿皆向意也。 由此十信合彼三十。 故得以此经十住遂对华严十地。 问。 若是。 则住后诸位复是何位。 答。 俱应是等觉开出耳。 问。 等觉一位安得有此多义。 答。 华严十定。 十通。 十忍。 与斯后位法数正均。 但建立异耳。 楞严分取同他。 谓每于十位皆分取定通忍三。 而同他权教立行向加地之名。 亦所以诱引于彼也。 请明其相。 答。 如十行中。 前四度是忍。 皆须勤勇无间故也。 禅度是定。 后五智度是通。 神通与智互相资发故也。 十向。 则初三是忍。 盖十忍中无生最胜。 二向无生可以意得也。 中五是通。 一总四别。 总意可知。 至一切处不过十方三世。 乃眼耳宿命三通也。 次三向。 神境漏尽他心如次三通也。 后三真如皆自性定。 可以意得。 加地则三别一总。 四加全作于忍。 勤勇无间意也。 初地至四地是通。 盖通达尽境。 则眼耳神境宿命他心皆极增盛。 离垢可当漏尽。 明生。 明极。 仍是最胜三明。 五地至九地是定。 前一引起。 后四皆自性增胜定也。 十地是三之总。 慈悲无缘。 忍也。 智慧无障碍。 通也。 称合涅槃。 定也。 此之开合。 但因二经住地之位既同。 恐须如是开合。 理或然矣。 又华严等觉一位含摄甚多。 恐是楞严行等诸位。 然上圣境界。 惟证乃知。 终不执定。 姑存之以供智者玩适。 取舍随心。 亦不必深诮也。 地上十位已竟。 子九等觉一位。 起信等诸经论中亦有于十地后不开此位者。 乃合入十地耳。 或目为果。 合入妙觉。 然而因有多分。 果惟一位。 合入十地为正。 总不若今经另开。 问。 行向地等既即定通忍。 应即等觉。 凭何又开。 答。 等觉义长摄广。 前义不摄觉际入交。 何妨另开。 分为二科。 丑一正明本位。 如来逆流。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 觉际入交。 名为等觉。 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 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 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 无复进取。 但惟不舍众生。 倒驾慈航逆流而出。 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 谓其进取未竟。 方趣果海。 顺流而入也。 觉际入交者。 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剂正齐。 但有顺逆之不同耳。 譬如入海采宝者。 前商已得诸宝。 逆流而出到于海门。 后商方以进取。 顺流而入。 亦到海门。 是二船恰齐。 但前商船头向外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耳。 吴兴曰。 璎珞经云。 等觉照寂。 妙觉寂照。 即其义焉。 温陵曰。 十地菩萨混俗度生与如来同。 但所趋逆顺与如来异。 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 菩萨顺流入趋妙觉。 已至觉际。 故名入交。 与佛无间。 故名等觉。 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 丑二出所得慧。 阿难。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 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首二句通前总蹑。 见始终同名干慧。 而实名同义别耳。 言从干慧至等觉者。 中间所摄五十四位并能摄二位共五十六。 总以结尽。 是觉即指等觉。 金刚心者。 解脱道前无间极力至坚至利。 能断无明生相微细惑体。 故云尔也。 然连此以称干慧者。 显是究竟干慧。 拣异前之初心干慧也。 温陵曰。 前名干慧。 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名干慧。 以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 吴兴曰。 以障妙觉无明初干。 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也。 ○初干即是始获。 盖表前位皆未能得此慧。 至此始得初干矣。 诸师于此或但合入等觉。 或更别开一位。 愚谓详玩是觉始获四字。 则合于等觉固无不可。 然更玩至已二字。 断是等之后心。 则别开亦通。 今但取五十五位。 则合之为是。 取单复十二及六十圣位。 则开之乃宜。 以佛语自在。 类多开合无定。 不应执于一也。 子十妙觉一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方尽妙觉。 成无上道。 初八字结上因位尽也。 一字但局一位为单。 一字总包十位为复。 十二者。 或单或复共成十二也。 当依温陵取一干。 二信。 三住。 四行。 五向。 六暖。 七顶。 八忍。 九世。 十地。 十一等。 十二金也。 于中干暖顶忍世等金七位为单。 信住行向地五位为复也。 末八字正明究竟果位。 总前位皆趋此果。 至此方收成功。 获无上正真之实果也。 尽妙觉者。 谓因位初心圆人始觉虽渐次而深。 以本始未一。 能所未忘。 皆未尽妙。 乃至等觉亦但能齐。 而尚未能一。 今于最后一刹那间证入斯位。 但惟本觉。 无别始觉。 能所净尽。 寂照一如。 万事万理划然一体。 故称为妙也。 究实其体不越前四卷中三如来藏。 其用不越彼四义四相。 所谓十玄德相十玄业用一时具足。 而穷玄极妙不可思议矣。 无上道者。 以圆顿初心虽与如来同一觉道。 而圆融不碍行布。 位位皆以前前为下。 后后为上。 则知因中诸位莫不有上。 斯位则证极而无复加上。 故云无上道也。 所谓无上菩提无上涅槃等皆其异号。 正答因果诸位一大科已竟。 癸二总拣非实非染。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渐次深入。 种种地。 即指上因地与果地也。 果地虽一。 因地重重。 故言种种。 金刚者。 即前所谓金刚王宝觉。 盖自初住圆通之位已即分证。 位位转深。 至等觉则究竟金刚心也。 故知金刚乃甚深般若之名。 是即实相之观照。 所谓如珠有光。 还照珠体。 前劣后胜。 一体而已。 观察者即以金刚宝觉照之也。 温陵曰。 种种地。 单复十二位也。 十喻者。 幻人。 阳焰。 水月。 空华。 谷响。 干城。 梦。 影。 像。 化也。 ○深喻者。 喻此金刚所照之修皆如幻等。 所谓如幻三摩提。 无一实体。 终不著相。 永明云修习空华梵行等是也。 总表无修之修。 正以拣彼凡小执于事相之实修也。 奢摩他。 前文考佛答处已作自性本具圆定。 而以照见于此为微密观照。 至于毗婆舍那。 前文问答皆无是名。 按深密经。 佛以无分别观为奢摩他。 以差别观为毗婆舍那。 似分照真俗之意。 今详味斯经语脉。 似不全同彼意。 良以无分别之语固不违于性定。 而差别云者仍可参详。 今言奢摩他中。 显是于自性定中。 又言用诸如来毗婆舍那。 而下复赘以清净修证。 显是从性起修。 则毗婆舍那全归修意。 盖是不离自性定中。 双用即定之慧。 与夫即慧之定。 而定慧圆融之意也。 然更须知仍是合性修兼定慧双收前二以结归禅那而已。 末言渐次深入者。 盖是圆融不碍行布。 而务臻究竟宝所。 终不化城中止矣。 癸三归重初心劝进。 阿难。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之归重初心以劝进。 欲人由下学以上达也。 良以圆人顿悟。 虽穷尽因果。 而发足进取须重初心。 故今此经谈位既始于三种渐次。 而学者岂可不从此以策力哉。 故此节深意诚在此耳。 吴兴曰。 三增进者。 即渐次也。 前三文下皆结示云是名增进修行渐次。 又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五十五位者。 除前干慧。 由信至等觉是也。 问。 何故除干慧而又不取妙觉。 答。 既言真菩提路。 则显干慧非真。 妙觉非路。 癸四判决邪正令辨。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欲人舍邪而归正也。 吴兴曰。 须知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 ○此对胜拣劣为邪。 非叛道之邪也。 孤山曰。 圆教地位。 以六即配。 则十信为相似即。 初住以后为分真即。 妙觉为究竟即。 ○此天台所判圆教所独。 渐教有六无即。 顿教有即无六。 今行布不碍圆融。 故六而常即。 所以六位皆佛。 圆融不碍行布。 故即而常六。 所以六位不滥。 至于诸位所断无明所证真如。 随佛自在分合而为多少。 何敢定数。 华严百界倍增。 但可准知。 未必定依其数也。 良以斯经位次不定依彼故耳。 一正说经一大科已竟。 丁。 二说经名。 夫义者名之实。 而名者义之表。 是故因义以定名。 由名以表义。 名义常相须也。 今正宗委谈三分。 所诠经义略备。 而能诠经名不彰。 则何以辨义而成总持耶。 故即说经名焉。 温陵曰。 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 由初示密因。 次开修证。 而卒乎极果。 则经之正范毕矣。 结经后文尚属正宗。 旧名助道分者。 特助道而已。 故后别列。 乃正助之辨也。 分二。 戊一文殊请名。 又二。 己一具礼陈白。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初以阿难当机者。 欲进多闻人于大定也。 而终以文殊为请名。 表总持全经。 非根本大智不可也。 己二请名问持。 当何名是经。 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凡问经名。 必兼请持法。 而答名之后多不详答奉持。 略结而已。 良由名以略文总摄多义。 得其名。 即得其总持之要矣。 故不别答受持之法也。 戊二如来备说。 分五。 己一从境智为名。 佛告文殊师利。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首句标告。 及是经二字。 文局第一。 义通五题。 下不重标。 详玩五题皆显密双彰。 而义则互通。 以显密无二。 但广略持解。 力用异宜而已。 今第一名初十三字。 彰密楞严也。 分虽各属。 而释则合用。 下皆仿此。 密题全当科之境字。 境。 即谛也。 为智所对。 文用三重喻表。 一佛顶。 二白伞。 三宝印。 虽亦是喻。 而直以称法。 非待法合。 此之谓表法也。 首三字表理体。 属真谛。 前总题中通表。 盖是因题立意。 此对下文但表理体也。 大之一字贯下白伞。 仍作称赞之词。 佛顶具二义。 一无上而最尊。 二无见而最妙。 正以表一真法界。 故以大称。 悉等六字此云白伞盖。 七卷中元有摩诃二字。 故亦应有大意。 今因上大字贯下。 故不重标。 伞盖虽亦可作二物。 今以含覆用同。 故但为一。 此对佛顶。 当表事用俗谛。 若连摩诃。 即当体大。 而以白伞当相用二大。 今缘佛顶表体大。 已代摩诃。 故得六字皆但属于相用。 白。 众色之本。 今表万用清净乃即真之俗非同染著之用也。 伞盖。 正表万德张施。 慈悲普覆。 为佛果要用。 作众生依怙也。 末句总摄上体用真俗而为第一义谛。 以圆融绝待。 更无法能过之。 故云无上也。 宝印者。 即海印心印也。 华严云。 二谛融通三昧印。 又云。 海印三昧威神力。 法句经云。 森罗及万相。 一法之所印。 即诸佛祖以心印心相传之心印也。 末八字。 显题也。 十方如来。 明诸佛同证也。 清净者。 离分别绝能所之意。 海即心海。 眼即智也。 谓照心海之智眼也。 上密题中所诠表之三谛。 是即心海全体大用。 以智圆照此之心海。 名曰海眼。 然须离诸分别。 一念不生。 方以默契。 又如珠之有光。 还照珠体。 体即照而照即体。 始为清净海眼。 己二从机益为名。 亦名救护亲因。 度脱阿难。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诸题显密分明。 独此题似乎惟显无密。 然准四推之。 当亦意具。 良以救度庆喜性尼皆凭咒力。 故此题前十八字当是称秘咒之功能也。 而阿难登伽正以举此经之当机也。 故凡务多闻而未全定力者皆准阿难。 凡欲惑炽然不思出要者皆准登伽。 末八字表利益也。 菩提心。 即前三谛圆融之心遍知海。 即前遍照三谛之海眼也。 此盖但于前题中加当机获益劝人欣此入此也。 问。 前总题中不许立谛。 只言三藏。 今何说谛而不说藏。 答。 前为斥绝三观。 故并谛不许。 今为明境用谛。 而三谛仍即三藏而已。 己三从性修为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亦名下。 上四字为密。 下四字为显。 总题中分属明白。 以如来密因为性具者。 盖诸佛须见自心果性本有。 依此起修。 方成真因。 权小皆所不知。 故曰密因。 修证了义者。 言虽知本有。 不堕无修无证。 不妨有修有证。 然依无修证而起修证。 故曰了义。 非同染实之修。 不了义也。 又尽理显谈。 非就机覆相也。 广如总题中解。 盖密因仍是前之境智。 但加修证而已。 恐悟人具见自心。 理智天然。 而不加修证。 亦终不能究竟。 所以劝人不可徒欣。 仍当修此证此也。 己四从要妙为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亦名下。 上七字为显。 为最妙。 大方广。 取起信释。 乃一心所具三义。 华严作所证之法。 三字以次为体相用之三大。 此乃三字并列。 不同总题之赞词也。 此大乃直目性体。 横亘竖穷。 无边无底。 相乃义相德相。 具足恒沙性功德故。 大方二字。 即性相对也。 广指用言。 以上性相皆属于体。 称体之用。 无尽无量无障无碍。 如十玄妙用是也。 益以见斯经旨同华严矣。 莲华取义甚多。 且略取于方华即果处染常净二义。 亦即表于一心三大之法。 因果交彻本具而非修生。 染净不二融即而非择灭。 王以自在为义。 因果染净俱得自在。 故称为王。 益见斯经旨同法华矣。 然则性相体用交彻圆融。 至妙无以加焉。 末八字为密。 为最要。 佛母表其有出生义。 陀罗尼此云总持。 明其具含摄意。 七卷说咒利益中。 亦称其能出生一切诸佛。 显文中亦言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俱佛母意也。 陀罗尼既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合于上佛母一表出生多佛一表含摄多义。 岂非至道要术哉。 此盖复于有志希修证者具示以最妙最要之处。 信乎可以弹指超无学也。 己五依因果为名。 亦名灌顶章句。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汝当奉持。 亦名下四字为密。 余皆显也。 吴兴曰。 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 盖约密言名灌顶章句。 有诵持者。 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 亦如刹利之受职也。 ○此中所取因果有二。 一者密题为果。 以灌顶受佛职故。 职即果也。 下皆属于因行。 以诸菩萨万行为别行。 如前四度。 首楞严三字为大定之名。 乃定慧双融。 后二度也。 前之四度皆依此而运。 方成第一波罗密。 故为总行。 若准起信论中五行。 则此之万行即彼前四行。 此之首楞严即彼第五止观双融行也。 合此总别因行。 方以感彼佛职之果。 欲欣果者务修行也。 二者密题中既曰智水灌顶。 即属文殊大智。 菩萨万行。 即属普贤大行。 智行总之为因。 首楞严。 即毗卢万德圆融究竟坚固之大果也。 良以佛说斯经。 无非欲众生修大因而证大果。 故此末题终归因果也。 如华严法华二题可类见矣。 汝当奉持。 文局于此。 而义总结五题。 以上五中境智。 机益。 性修。 要妙。 因果。 皆当信奉受持。 盖必以智照境。 随机受益。 从性起修。 尽其要妙。 满其因果。 方为能奉持也。 夫既说全经。 而又备陈经目。 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 可谓悉委悉尽矣。 故如来委说一大科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二 发布时间:2024-07-20 08:09:1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