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一(经文卷八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一(经文卷八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一(经文卷八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寅三申结互妄。 又二。 卯一正申互具喻明。 阿难。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 乱华发生。 孤山曰。 各具。 即互具也。 以一一类心。 妄种皆具。 一则现起。 名事造。 余则冥伏。 名理具。 ○捏华。 喻其虚妄也。 乱发喻其互具也。 卯二推结倒真成妄。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 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上喻虚妄。 此推即真。 但由颠倒本真故即具足众妄也。 具足者。 言总括种现互具。 当成一百四十四生。 是虽生死无边。 毕竟颠倒非实。 而净明真体固自若也。 翻染成净。 而进阶圣位。 复何难哉。 此固对示二缘起之本意也。 详示染缘起则遍成轮回已竟。 壬二详示净缘起则历成诸位。 以真如有不变之体。 故能随缘不定。 前既随染缘而遍成众生。 今岂不随净缘而遍成圣位乎。 分四。 癸一正答因果诸位。 此之因果。 有纵有夺。 若纵之。 则前前皆为后后之因。 后后俱为前前之果。 若夺之。 则惟佛为果。 而等觉以前皆因也。 故知旧注于此判证而不言修。 非为确论矣。 问。 约夺则因有诸位。 果惟一位。 何以通言因果诸位乎。 答。 圆融果相。 从初发心即自具足。 何妨说诸。 但有性具修成之别而已。 分为十科。 子一渐次三位。 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斯言修习等。 正修行目也。 此中应知干慧以前三渐次位。 则圆家五品十信尽摄于中。 干慧以后所立十信。 乃是初住开出十心。 经文显然。 盖圆家住前不取证。 故不列位。 所以此经与华严皆于信位不分十也至文再指。 分二。 丑一教立位翻染。 又分二。 寅一法说。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 于是本因元所乱想。 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 观此立位之初。 便以修证平言。 岂可分判前为修而此为证乎。 三摩地。 即经耳门三昧。 旧注不达经文一贯。 此处全不知是重叙圆通。 以为诸位最初方便。 往往别判。 致令经文脉络永不通也。 本因乱想。 即前飞沈等各八万四千也。 三渐除灭。 即教其翻染成净也。 寅二喻说。 如净器中。 除去毒蜜。 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 后贮甘露。 既贮毒蜜。 何言净器。 盖须取于本来元净。 而又毒所不能染者。 如金玉之器是也。 用比根中不生灭性本来元净。 而又具不变之体也。 毒蜜。 喻五辛淫杀等。 汤灰。 喻忘尘尽根。 甘露。 喻所安立圣位也。 三渐次法喻可了。 丑二示所立之位。 又二。 寅一征起列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 违其现业。 首二句征起。 一者下六句列名。 每各二句。 皆上句明修。 下句明断。 修指研真。 谓入三摩地。 渐取耳根圆通也。 断指断妄。 谓除五辛。 戒四重。 及消十二处也。 今初第一修习者。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时也。 盖始以习学收拾循声散心。 数数。 反闻自性。 而有间断。 未成一片。 故曰修习位也。 如其不然。 则断除五辛。 言除足矣。 而说修习者。 修习何事耶。 下二仿此。 除其助因者。 寄此位以明五辛之当断。 盖五辛非惟但助淫恚。 展转力能引魔。 则何恶不至。 实乃四重之助因也。 故应于此初修即首除之。 第二真修者。 即所入既寂。 动静不生时也。 盖忘动功夫。 入手已成一片。 乃至静尘亦将渐忘。 故曰真修。 盖自来持戒不足以当真修之名。 而真三摩地始克当耳。 刳其正性者。 寄此位刮剔净绝四种根本重罪。 乃诸恶之正性。 故应此位刳之。 良以带四心而修禅。 皆似而非真。 必落魔鬼等道故也。 第三增进者。 即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时也。 此与前之圆通增修字同。 愈无可疑。 且前渐次。 修断异体。 而犹未显明。 此则修断一相。 更何疑异哉。 良以此中所修者固闻性。 而所断者即根尘故。 违其现业者。 以流根奔尘即名现业。 忘尘尽根即名为违。 问。 此中方以忘尘尽根。 前二位何以遽说忘尘返闻耶。 答。 前二位渐以修学。 此位收功。 根尘圆泯。 非前渐习岂能遽至是哉。 寅二条分别释。 就分三。 卯一除其助因。 又为三。 辰一征起。 云何助因。 此惟征助因而不征修习者。 以修习在前圆通中说明。 而列名处。 但表当此位以除助因而已。 故至此止惟征释助因。 不复重征修习。 亦如道场中惟详说戒之例也。 下仿此。 辰二详释。 又三。 巳一标依食住。 阿难。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既言十二类生。 即局界内。 不能自全者。 不能如法性身人无庸于食也。 然标必依食住者。 见界内众生身命慧命安危所系。 修习者不可不知所检择而戒断也。 温陵曰。 四食者。 人间段食。 谓所餐必有分段。 鬼神触食。 但歆触而饱。 禅天思食。 食至。 或但思之而饱。 识天识食。 既无形色。 但以识想。 ○歆触。 谓但触其气也。 禅天无饮食法。 宜但取于思之而饱。 仍恐但以禅悦为思。 非思食物。 识想何异思食。 殆是惟以识定续命。 义言以识为食。 此约胜者而言。 劣如地狱饿鬼。 历劫但以业识不能断命。 是亦识食思食类也。 俟更考之。 巳二教断辛毒。 阿难。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 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无毒曰甘。 非局甜味也。 首三句。 举身命安危系于食之甘毒。 引明慧命所系尤宜慎择也。 求三摩地。 足见当于修习圆通时也。 五种辛菜正危慧命之大毒。 故应绝之。 孤山曰。 五辛者。 楞伽经云。 葱蒜韭薤兴渠也。 应法师云。 兴渠。 梵音讹也。 正云兴宜。 慈愍三藏云。 根如萝卜。 出土辛臭。 慈愍冬至彼土。 不见其苗。 则此方无。 故不翻也。 巳三深明其过。 又四。 午一发淫增恚过。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 熟食必壮相火。 故发淫。 生啖必动肝气。 故增恚。 佛智所鉴。 不爽毫厘。 物性必然。 宜敬信而戒之。 午二天远鬼近过。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 十方天仙嫌其臭秽。 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 福德日消。 长无利益。 今以世人具斋戒者。 尚于食辛之人多畏避之。 何况天仙。 饿鬼歆于不净。 故常亲近。 天远故福日消。 鬼近故长无利益。 尝见天时疫疠。 世人咸谓辛能避瘟。 由经观之。 斯盖招瘟之端。 而世人业力所使。 颠倒滋祸如此。 不可不知所警也。 午三无护遭魔过。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现作佛身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 赞淫怒痴。 上天仙不听经。 此圣善不护定。 上招饿鬼。 此引魔王。 见过转深也。 非禁戒系缚为小乘。 赞三毒无碍为大道。 则四重等无恶不造。 是诚助诸恶之因。 痛宜戒之。 午四成魔堕狱过。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 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 上皆现在恶因。 此属当来苦果。 是则世人缘一臭恶之味。 引致阿鼻极苦。 有何难舍。 而不勇断之哉。 辰三结成。 阿难。 修菩提者永断五辛。 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观此首标修菩提者而后言断辛。 足见第一渐次必兼修习圆通。 若徒断五辛。 何以遽谓之增进修行乎。 而又何以目为修菩提乎。 卯二刳其正性。 正性。 谓淫杀盗妄等。 上之五辛但能助发于此而已。 今此正彼本恶之体也。 分为三。 辰一征起。 云何正性。 辰二详释。 又二。 巳一教令持戒。 又三。 午一首示定因戒生。 阿难。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 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反闻功夫入手。 方为入三摩地。 所谓真修之位。 见其深于前文修习言求也。 然要先云者。 承前位功夫间断不能入手。 故示特加严戒。 而后能功夫入手得三摩地。 所谓因戒生定也。 午二次示先断淫杀。 又三。 未一正教永断。 永断淫心。 不餐酒肉。 以火净食。 无啖生气。 淫杀为诸恶上首。 故令先断而后可从诸律。 淫须从心止绝。 不饮酒。 预遮昏乱毁犯。 不餐肉。 即是断杀。 六卷四重律中皆以食肉属于杀生。 以火净食。 又戒杀之至也。 凡生鲜之物不经火者皆不敢食。 示无情生长者尚不忍损。 况有情生活者。 岂忍杀害乎。 问。 至此方断。 岂前位犹许食酒肉乎。 答。 此为根利而自来未秉斋戒者。 故作如是渐断耳。 若先具斋戒者不在此例。 又西天权小未断者多。 故令回心渐断。 此方纯秉大乘。 凡修行者无不先断。 故无修后断也。 未二反言决定。 阿难。 是修行人若不断淫。 及与杀生。 出三界者。 无有是处。 相生相杀未已故也。 未三特教观淫。 当观淫欲。 犹如毒蛇。 如见怨贼。 淫为生杀之深源。 且根心惯习。 最难顿舍。 故偏令观之。 温陵曰。 淫如毒蛇怨贼者。 能害法身杀慧命故也。 午三后教渐进戒品。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执身不动。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执心不起。 此处方全该四重。 四弃。 即淫杀盗妄。 而尼加触入覆随。 亦多防淫也。 执身谓禁七支。 犹粗。 下进菩萨律仪。 方细。 准前道场中说菩萨亦但于四重律从心止绝一念不生为细。 非三千八万也。 巳二戒成利益。 分二科。 午一生死解脱。 又二。 未一断淫杀所脱。 禁戒成就。 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断淫则不相生。 断杀则不相杀。 盖无生杀业因。 则无生杀果报也。 未二断偷劫所脱。 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 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偷谓窃取。 劫谓强取。 无负累者。 无负债之业累也。 据经文似惟说盗。 吴兴补大妄语。 及判观行。 似有理据。 其略曰。 不妄故不还宿债。 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 约位言之。 此应在圆家观行之中。 即别十信而小七贤也。 午二业报清净。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须天眼。 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睹佛闻法。 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 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 得无艰险。 清净人蹑前持戒。 三摩提次表大定。 然定是正行。 戒但助行耳。 肉眼观见十方。 即色阴尽相。 后文云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是也。 按位当在初信。 齐小初果。 旧判观行。 于后违经。 至阴魔中详辨。 今并别判。 勿泥旧闻。 次四句受阴尽相。 后文云。 去住自由。 无复留碍。 又云。 得意生身。 随往无碍。 今言睹佛闻法。 又言亲奉。 则须亲到。 非遥见闻。 而下更言得通游界。 则愈与后文合也。 按位当在二三两信。 齐小二果。 末二句想阴尽相。 后文云。 于觉明心。 如去尘垢。 一伦生死。 首尾圆照。 今言宿命清净。 则明是去尘垢而照生死也。 又言得无艰险者。 既以彻通宿命。 除己愿力。 永不误入恶趣。 所谓离诸生死险难恶道也。 按位当在四五两信。 对小三果。 此之业报。 略假戒为助行。 全本耳门妙定修发。 通该十信前五。 备显六根清净。 观见十方。 则眼根清净。 闻法亲奉。 则耳根清净。 得通游界。 则鼻舌身根清净。 以三皆合知。 相依远到也。 宿命无艰。 则意根清净。 辰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中前半以诸戒助成正定。 即观行位。 后半业报。 即齐五信。 并小三果。 在圆通中方至动静不生。 卯三违其现业。 分三。 辰一征起。 云何现业。 辰二详释。 分为三科。 巳一根尘双泯。 又为二。 午一牒前持戒离尘。 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 心无贪淫。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前文屡牒三摩地。 而此不牒者。 以前初心全假戒扶。 则戒相显著而定相隐微。 恐人忘定。 故屡牒之。 此中全彰旋于妙定。 故不劳牒定。 但惟牒戒为后定因。 以见因戒生定之妙旨也。 故首举清净持戒之人。 即牒前半所持诸戒。 而特申无贪淫者。 固因其为四重之首。 坏定之魁。 以警人必除之意。 然亦自此句下。 正牒后半果报中五信三果诸人。 以印许其力量所至也。 盖五信三果。 则欲界九品思惑以尽。 岂留淫心。 故许其心必无贪淫也。 仍是忘尘极功。 故复许其六尘不多流逸。 然许其不多。 而不许其绝无者。 以根未尽而相待仍存。 故但以无漏而熏有漏。 从多渐少而已。 非全无漏。 故不全许耳。 全分无漏在下科中。 午二进获尘忘根尽。 因不流逸。 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首句蹑上忘尘功夫也。 盖心无贪淫。 犹是戒相。 而尘不流逸。 即显定成。 但浅而非深。 今复蹑之以进销根性。 故深于前。 即圆通渐增位也。 应是六信。 次下。 表彰反闻契性也。 中二句正明因忘尘而必至尽根。 以根全倚尘而立故也。 末二句结成入一忘六。 所谓但得六销。 犹未忘一。 小乘涅槃正当此际准圆通。 即闻所闻尽时也。 按位当在第七信位。 齐小之四果。 巳二妙性圆彰。 此中三子科。 即应是圆通中觉空灭之三结。 而前二科语不相类者。 以菩萨所谈是解结功夫。 此中表彰。 即彼功夫所证境界。 惟第三科语意全同。 足验前二亦不谬矣。 分三。 午一依报明净。 十方国土。 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 内悬明月。 此即尽闻不住所证境界。 首二句。 即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 正由不住内自觉境。 法执荡然。 故融及世界。 无复情器之分。 皎然。 洞开之貌。 下喻但表明彻。 盖明月在有碍物中不能透彻。 便如二乘但明内境。 不与外法融通也。 今菩萨觉所觉空。 表里洞彻。 故如月在琉璃。 岂有不透彻者乎。 此当八信相似色自在也。 午二正报妙圆。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获大安隐。 此即空觉极圆所证境界。 前方空智。 此复空空。 既不为智所劳。 亦不为空所缚。 故身心快然。 极为脱洒。 盖是法身荡然真心廓尔之意。 妙圆者。 无缚故妙。 无碍故圆。 平等有三。 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 二有情无情同体不分。 三自心生佛誗无高下。 此当九信相似心自在也。 以身心一如。 身亦心也。 午三诸佛理现。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 此则显然全同寂灭现前。 但彼约自心。 此约佛理。 二义平等也。 密谓秘密。 深固幽远。 无人能到之境也。 圆谓圆融。 交彻互摄。 重重无尽之境也。 净谓清净。 明相精纯。 纤尘不立之境也。 妙谓神妙。 一切变现。 皆不为碍之境也。 此四佛境现菩萨依正之中。 此当十信相似慈云覆涅槃海也。 盖圆顿理融。 故令似位全似地上耳。 巳三许速证位。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 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 此之结尾。 是预许后之诸位。 故言从是渐修。 即者。 速也。 即获者。 犹言不久当证也。 无生法忍即初住所证圣位。 通指彻于等觉也。 温陵曰。 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 谓不见有少法生。 不见有少法灭。 离诸情垢。 无作无愿。 安住是道。 名之曰忍。 吴兴曰。 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 若下文云。 以三增进故。 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辰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渐次三位已竟。 子二干慧一位。 此位分明束前渐次中所含十信总成一位。 而孤山说合十信为干慧理在不疑。 但亦有圆满成就之意。 旧注非之者。 只因彼见通教干慧名同。 务欲同之。 不知此名若同通教。 余名当同别教。 今余位既皆借别名圆。 此位亦应借通名圆。 何得名实皆同于通教乎。 当知通教干慧在于信前。 但对五品。 此圆干慧乃在信后。 圆收十信。 岂惟于文为顺。 而实于理大通也。 分三。 丑一不受后有。 阿难。 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此科束前七信而显其圆满成就也。 由前心无贪淫。 故至此而欲爱干枯。 盖前位但得身心俱断。 此则复将断性亦无。 故曰干枯。 是欲界生缘迥不相及也。 由前六用不行。 故至此而根境不偶。 盖前位但得六尘初泯。 此则复至心境绝待。 故曰不偶。 盖根尘双绝。 种现俱销。 是三界生缘迥不相及也。 末二句正明不受后有也。 现前残质。 果缚仅存也。 不复续生。 子缚永绝也。 盖续生以根境为因。 欲爱为缘。 干枯不偶。 则因缘双绝。 果报无托。 不受后有复何疑哉。 此显实分段身已尽。 无界内系缚也。 问。 菩萨不取涅槃。 何言不受后有。 答。 此言不受业缚之后有。 非如罗汉并无悲愿自在之妙身也。 问。 此与前永无相生相杀等何异。 答。 大不同也。 彼但且免生杀酬偿恶报而已。 善净生缘尚未绝也。 观下净报犹云父母肉身。 盖可验矣。 此则二十五有无复生缘。 无复业牵之身。 但随悲愿自在去住自在受生而已。 旧注强以抑同五品。 故不得不以彼而滥此耳。 况在根境不偶之后。 显是七信。 顾乃执言名义虽同。 粗细有异。 岂有名义全同而犹分粗细者乎。 甚非的确之论也。 丑二定名干慧。 执心虚明。 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 蓥十方界。 干有其慧。 名干慧地。 此科束后三信而显其圆满成就也。 执心。 岳师谓即人法二执之心是也。 若尔。 岂合在十信前耶。 由前身心快然等。 故至此则二执惑尽双空智纯也。 由前国土皎然等。 故至此则慧体圆明。 而照用遍界也。 由前佛理全现。 故至此则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也。 末二句遂以结成干慧之名。 释义在下科中。 丑三出其所以。 欲习初干。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现种习三。 习气最细。 今言欲习初乾者。 谓欲爱最细习气即断性也。 初得干枯也。 而未得如来真如法流之水以润之。 故曰干有其慧也。 入初住分真。 则与真如法流水接矣。 又说结名。 元承多义。 而释义单约欲言。 似偏缺也。 或可欲作欲爱。 习作二执习气。 干。 即尽也。 详之。 此位分明相似等觉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而名亦相同。 益可见也。 通论三渐次位。 第一位名字位中初向观行。 第二位合五品。 及前五信。 第三位后五信耳。 然此信等诸位皆依天台圆位。 非取别教。 又经文但分三渐。 本不曾分信等。 今因有三了简。 故须指明。 一者显后非信。 以经文于此位后别有十信。 名借常途义开初住。 却将常途十信暗含三渐次中。 若不分明释出。 鲜有不将后信滥于常途如旧注所云也。 二者显牒圆通。 此三渐位。 但是重束圆通助正始末。 以为后位。 初心方便。 然圆通历证三空。 实居十信。 若不此处指明。 人见经文后有十信。 将屈圆通堕于观行。 因兹所以一一指明也。 旧注错乱。 惟孤山说干慧合十信为是。 然亦不说三渐中已含十信。 干慧合之。 前别后总成四位耳。 干慧一位已竟。 子三信位十位。 此中论名。 全与常途信名不差一字。 论义。 则与常途信义迥不相同。 况后初住明言发此十心。 又云十用涉入。 圆成一心。 故孤山说为初住开出理无可疑。 且于中六位皆标住字更是可凭。 旧注非之。 不当。 其引金刚十八住。 而云何必住位方受住名。 即应五十五位通名为住。 何独于住前十位特特以加之乎。 其为住位开出愈无疑矣。 故今立科名从十信。 而义惟遵经销归初住耳。 就分十。 丑一信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圆妙开敷。 从真妙圆。 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中道纯真。 名信心住。 此心者。 蹑前干慧心。 中中流入者。 按修圆通初心。 虽直观闻性不著空有。 是亦绝待灵心之中道。 而粗垢先落。 人法双消。 未免任运趋于圆明之空性。 非中道纯真也。 至此位俱空不生。 前之中道于斯益纯。 故曰中中流入。 盖言中而复中。 顺法流水而深入也。 六根互用曰圆。 情器双超曰妙。 开敷者。 如花始开也。 次二句。 明乘此心开益增进也。 从真妙圆者。 言此非同前位似妙似圆。 乃真妙真圆也。 重发真妙者。 略一圆字耳。 盖使真妙者益进于妙。 真圆者益进于圆。 应是根尘互周。 身土重重渐广。 如花正开也。 妙信者。 亲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非同比量之信。 常住者。 坚固不动。 非同前位轻若鸿毛也。 妄想灭尽者。 固是我想法想及非法想俱时荡尽。 亦是圣凡见息。 因果情忘耳。 末二句总摄前意。 结成信心。 盖纯中道。 非同前位兼带趋空也。 亲见此理。 深忍乐欲。 故名信心。 乃成就之相。 住。 即常住不退也。 后皆仿此。 此即五根中之信根。 又此位既摄前干慧所成。 而干慧合前三渐所含十信。 故知此位乃究竟前之十信而抵于成就。 所以独标信住。 若作常途十信初心。 岂能当此圆妙常住无余等义乎。 丑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 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名念心住。 初二句全蹑前位。 真表非似。 明了。 由亲见也。 圆通即前圆妙。 以根根尘尘无不交彻。 故称一切圆通。 下文方成本位念心。 由前一切圆通。 故阴不覆处不局界不隔也。 因此遂能远忆过未至无数劫。 习气者。 业力所熏随眠种习也。 按惟识不出三种。 谓名言我执有支也。 今言舍受。 多是有支。 即异熟识也。 然一切之言亦兼余二。 又在我执位中。 即是种子。 若在法执位中。 乃种子所遗微细习影。 如毕凌之慢身子之嗔是也。 今过去多我位粗者。 未来多法位细者。 且舍受与习气二事。 若未来习气已尽。 而独忆舍受。 若悲愿习气出三种外。 亦尽未来。 问。 入住菩萨何有舍受之事。 答。 圆顿人不取变易。 常于分段得大自在故也。 此属宿命漏尽二通。 五根中念根故结念住。 常途二信。 圆通尚远。 今斯位即云一切圆通。 岂是常途。 在住位无疑矣。 又前位是深信本有佛性。 此位是忆念近习种性。 此二位所以别也。 丑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 真精发化。 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惟以精明进趣真净。 名精进心。 首四句蹑前二位以成就一精字。 初二句蹑信心。 初句正蹑。 解在本位。 次句明其积久而能化也。 真精者。 言妙圆纯真之观力渐久精明也。 发化者。 观智强而能起镕妄之力用也。 盖由精故化。 至化益精耳。 次二句蹑念心。 上句正蹑。 解在本位。 下句明其并前习影镕尽无余。 而皆成智慧也。 故曰通一精明。 盖前位本有近习。 未融为一。 至此尽镕为一精明智体矣。 次二句蹑前精字。 加以进字。 而双以成就精进二义。 盖精明即菩提体。 亦如如智体。 真净即涅槃体。 亦如如理体。 今言以精明而进趣真净。 盖纯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 问。 理智一如。 何言进趣。 答。 体虽无二。 而方便随顺。 不无趣相。 所谓不趣之趣。 性不碍修之旨也。 末句结名精进。 五根中进根也。 丑四慧心。 心精现前。 纯以智慧。 名慧心住。 温陵曰。 妄习既尽。 故心精现前。 ○前位双兼智理而成。 此位别约智成。 上位方言转惑习而成智慧。 此惑破故。 真心显现。 心现故。 菩提之体无复妄杂矣。 末句结名。 丑五定心。 执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此位别约理成。 以寂照分属。 寂定属理故耳。 首句蹑前位也。 前位以见心朗彻。 故智慧纯明。 而此智明若无定力以执持之。 则妄念起而偏局不遍。 正念失而间断不常。 所谓无寂之照。 如风中之灯矣。 故第二句明遍寂。 第三句明常寂。 皆大定之相也。 末句结名。 五根之中定根也。 以上属五根。 如果木之种。 初插根于地也。 丑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 明性深入。 惟进无退。 名不退心。 自此以下属五力。 如果木结根既久。 有不可拔之力用也。 此科进力也。 首二句复双蹑定慧。 盖定慧偏枯。 多遭退失。 首句定以发慧。 心不动而理毕现也。 次句慧以入定。 鉴既彻而定愈深也。 定慧互资。 交发无尽。 故有进无退。 末句结名。 丑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名护法心。 此定力也。 首句蹑前进力。 而言心进者。 明非粗行事相可见者。 乃自心寂照双流之精进也。 而又安然者。 申前位虽云不退。 而勤勇无间。 尚觉涉于功夫。 此不觉用力。 故曰安然。 保持同前执持。 显属定门。 盖进安已成定力。 故恒保持无所漏落。 如来气分即法身气分。 不出妙觉真精。 此亦由定境冥周。 故能与诸佛心精通誗。 末句结名。 护法者有二义。 若约保持为护。 则是内护心法。 若约定力伏魔。 亦能外护佛之法轮也。 丑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 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此慧力也。 首句蹑前定力所持觉体。 妙力即慧力也。 次二句。 盖言前位如来气分初接。 已即蒙佛慈光摄受。 而尚有自他之分。 此则久与融一。 他佛慈光即己心佛慈光。 然不妨自他历然。 故复回此慈光。 仍向他佛智境朗然安住。 而亦实无二体。 然约不妨历然。 故如二镜相写。 传耀无尽。 盖惟两镜对照。 影中含影。 即已重重。 不必多镜。 故惟喻自他二佛。 而诸佛在于言外可知。 亦不必加。 末句结名回向亦有二义。 若向他佛。 是向佛道。 若向自佛。 是向真如。 前位二义。 与此位二义。 皆以前一义为正。 而后乃余义。 亦所必有也。 丑九戒心。 心光密回。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 安住无为。 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此信力也。 首句蹑前位明自心与佛光誗合。 得佛不动之体。 次二句明得理。 次二句明不动。 常凝即佛大定。 属心。 无上妙净即大寂灭海。 属境。 得佛此理心境恒一如也。 安住无为者。 远离有为功用。 住持无功用道。 无遗失者。 毫发不漏落于有为之境。 总是不动之意。 末句结名戒心者。 以不犯遗失之过故名为戒。 然此以一念有为即名破戒。 可谓甚深戒乎。 又奉戒依于笃信。 故五力中属信力。 丑十愿心。 住戒自在。 能游十方。 所去随愿。 名愿心住。 此念力也。 首句蹑前戒心。 而言自在者。 以前位尚局不动之体。 至此渐发自在之用也。 中二句。 即随愿往生净土无所留难。 乃得大自在之意耳。 结名愿心。 属念力者。 愿即心念。 而生净土者全凭想念故也。 前位住佛法身。 此位参佛色身。 又通论十心。 前六修自心。 后四合佛德矣。 信位十位已竟。 子四住位十位。 住有二意。 一者坚固常住意。 对前渐次中所含诸信。 虽不同别教轻如鸿毛。 然亦未同斯位行念皆不退也。 二者生住佛家意。 以今现文全显生法王家也。 亦是安住华屋。 非同三摩提三渐次中方得入门。 故大科名令住圆定。 实自斯位始矣。 就分为十。 丑一发心住。 阿难。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辉。 十用涉入。 圆成一心。 名发心住。 以真下二句。 总蹑前十位之言也。 真。 即真如心也。 盖真如心中本来具足十心妙用。 不以方便发之。 终不显现。 故今即依本真如心。 方便发起十种妙心。 然谓之真方便者。 亦显非比常途十信相似方便而已。 次句心精发辉者。 即十种心光显现也。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者。 盖初从一心而发十用。 后摄十用圆成一心。 则十心一心安有二体。 且斯位元因发此十心名发心住。 则知离前十心无此住体。 又知此位合十为一。 便知前位开一为十。 何言非开出乎。 此当即如中阴。 揽先业而初成阴体也。 丑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 如净琉璃。 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初句蹑前所发之心。 而言心中发明者。 盖心为能发明之智。 理为所发明之境。 下琉璃喻智。 精金喻理。 而言以前妙心者。 即以前十用所成初住之心。 履以成地者。 智契于理。 令理精明。 结名治地住也。 此如中阴。 乘彼业力结为境界。 于中妄成依止处也。 丑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 得无留碍。 名修行住。 首句蹑前心地。 而言涉知者。 盖心与地互相涉知也。 以心即智。 亦即始觉。 地即理。 亦即本觉。 同一觉体。 故曰俱得明了。 游履无碍者。 以见之明而行之到也。 此如中阴。 见远如在目前。 所去速疾山壁不碍也。 末句结名。 丑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 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 名生贵住。 首句蹑前修行也。 言与佛同者。 以依理起行。 行不越理。 本始同一正觉故也。 此如中阴。 与父母业同。 故相会合矣。 孤山曰。 分真智与究竟智等。 名行与佛同。 分证理与究竟理等。 名受佛气分。 如中阴下以喻明之。 究竟权智如父。 实智如母。 任运相合。 名自求父母。 密齐果德。 如阴信冥通。 斯即秉佛遗体。 初托圣胎也。 丑五具足住。 既游道胎。 亲奉觉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首句蹑前入胎。 而言游者。 如永嘉云。 潜幽灵于法界。 又云。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此正游道胎时节也。 如有福中阴处母胎见华林殿堂。 亲奉觉胤者。 谓揽佛权实二智凝结圣胎也。 如中阴揽父母赤白二阴而结凝滑等也。 形成不缺者。 谓见闻等圆通妙用具足一切方便善巧。 克肖于佛。 无所之少。 如中阴六根成就克肖父母也。 末句结名。 华严释名。 言此菩萨多诸方便善巧也。 丑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孤山曰。 容貌喻应用。 心相喻理智。 ○首句蹑前外貌同佛。 而加以内心亦同。 以成此正心之位。 然圆师所谓理智。 固指真中二理权实二智。 而法界无障碍之理智亦应分同。 丑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长。 名不退住。 首句蹑前外貌内心。 而言合成者。 谓表里如一。 成佛身心也。 日益增长。 谓深以扩充。 渐成熟也。 末句结名。 前第六信定慧不退。 此相性不退也。 丑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 一时具足。 名童真住。 双蹑前外身内心增长。 至此皆已具足。 以十身中除菩提法智属于内心。 余皆属于外身故也。 温陵曰。 十身者。 菩提身。 愿身。 化身。 力身。 庄严身。 威势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也。 资中曰。 十身灵相。 即卢舍那也。 声闻身。 缘觉身。 菩萨身。 如来身。 法身。 智身。 国土身。 业报身。 众生身。 虚空身。 则师云。 温陵所解菩提身等。 即是资中所解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也。 丑九王子住。 形成出胎。 亲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 形成二字蹑前十身具足也。 而言出胎者。 以前位十身初成。 未大显著。 至此赫奕炽盛。 故说出胎。 亲为佛子者。 按华严。 此位菩萨习学法王十种亲密之事。 自善巧以至赞叹。 故云尔也。 末句结名。 是知凡称法王子者。 皆须九住后也。 丑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 陈列灌顶。 名灌顶住。 首句蹑前出胎之后。 又以长成也。 孤山曰。 表以成人。 堪行佛事也。 太子世子。 异其文耳。 春秋曰。 会太子于首止。 礼云。 文王世子。 皆天子之子也。 陈列灌顶者。 华严云。 转轮圣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后。 身相具足。 坐白象宝妙金之座。 张大网缦。 奏诸音乐。 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 王执此瓶灌太子顶。 是时即名受王职位。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 诸佛智水灌其顶故。 名为受大智职菩萨。 彼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 今此十住亦分得也。 然圆教分真以来。 悉有应用。 论智力不无优劣。 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相利祐众生。 位位竖入。 倍倍增胜。 经中所明。 各就一义。 若论一位具诸位功德。 则十义俱遍。 十住既尔。 下去皆然。 ○约位至此。 统界实多。 华严此位。 世界众生皆称无数。 而斯经文如分委之喻。 似亦可分统藏海之刹种也。 其所谓智水灌顶者。 按华严。 此位菩萨其已成就。 及当习学。 共二十种智。 故云尔也。 又若对权教。 此齐十地。 而彼妙觉密齐二行。 于四禅天。 诸佛智光悉灌其顶。 今此位邻近。 而加以圆人智强。 故即灌顶矣。 温陵曰。 自发心至生贵。 名入圣胎。 自方便具足至童真。 名长养圣胎。 至王子住名出胎。 ○至此乃名灌顶王子再通上喻之。 十信前六心。 如人回心初造善业。 后四心。 如人加以念佛造往生净业。 初住。 如以一生十种善净之业。 圆成报终往生之中阴。 二三住。 如往生阴。 无系缚也。 四住。 如中阴求佛接引入莲胎也。 五住至八住。 如华中长养也。 九住如华开见佛。 十住如亲蒙授记也。 以喻详法。 历然可见。 住位十位已竟。 子五行位十位。 前十住方生佛家。 乃至领佛家业。 此十行乃摄行佛事也。 又大乘初心。 固即二利兼行。 而信住位中利他未胜。 故此经前二十四位中。 并无显标度生事业。 今十行中。 利他之事渐彰显矣。 以华严对校。 明是六度。 而后五度乃开智度为五。 亦不与常途十度同也。 就分十。 丑一欢喜行。 阿难。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 十方随顺。 名欢喜行。 此施度也。 华严首标此菩萨为大施主也。 成佛子已。 蹑上出胎灌顶也。 具足诸佛妙德者。 按华严。 此菩萨学习诸佛本所修行。 乃至演说诸佛本所修行。 如是十句。 皆言诸佛本所修行是也。 十方随顺者。 即广行布施也。 华严云。 随诸方土有贫乏处。 以愿力故。 往生于彼。 豪贵大富。 财宝无尽。 行财施。 乃至身肉不吝。 行法施。 则与说三世平等。 乃至菩提涅槃。 是为十方随顺也。 结名欢喜者。 华严云。 众生乞求。 菩萨倍复欢喜。 曰此众是我福田。 是我善友等也。 亦云令诸众生欢喜满足是也。 而余文亦有体达三空不著相意。 无烦备引矣。 丑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名饶益行。 此戒度也。 华严此行首标护持净戒。 而以不著色声等五欲为本。 乃至不生一念欲想。 何况从事。 善能利益众生者。 华严云。 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 乃至菩提涅槃。 又自得度。 令他得度。 乃至自快乐令他快乐。 凡有十句。 皆双标二利。 故结名饶益。 以戒德而饶益也。 丑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 得无违拒。 名无嗔恨行。 此忍度也。 华严首标此菩萨常修忍法。 彼名无违逆行。 即无违拒也。 凡有辱来。 违拒不受。 即是不忍。 今无违拒当即是忍。 华严谓无量骂辱打辱。 皆能欢喜忍辱是也。 今言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者。 亦如华严云。 菩萨思惟。 自身与苦乐皆无所有即自觉也。 又云。 我当解了。 广为人说。 即觉他也。 又总结云。 自得觉悟。 令他觉悟。 与今经文全同。 皆谓觉悟毁辱虚妄。 应无违拒也。 结名无嗔行者。 如金刚云。 若有我相人相等。 于支解时应生嗔恨。 是知无嗔恨方为真忍也。 丑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 穷未来际。 三世平等。 十方通达。 名无尽行。 此进度也。 华严首标此菩萨修诸精进。 且自第一精进。 乃至普遍精进。 共十种精进。 种类出生。 华严谓阿鼻尽出。 皆得成佛。 皆入无余涅槃。 然后自果方成。 夫众生极至阿鼻成佛。 则尽其种类。 即如金刚所谓十二类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谓也。 出生。 即出生诸佛也。 尽未来际者。 谓海滴刹尘尽劫苦行。 终无一念悔恨是也。 三世平等者。 文云。 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是也。 十方通达者。 文云。 但为知一切法界而行精进是也。 以十方即十法界故耳。 夫种类出生即第一心。 尽未来际即常心。 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 十方通达即广大心。 四皆无尽。 故结名无尽之行。 然华严无屈挠行。 直表精进而已。 此申四种无尽。 见精进之殊胜也。 丑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 得无差误。 名离痴乱行。 此禅度也。 华严首言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等是也。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 即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也。 华严云。 能持出世诸法言说。 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 又云善入一切诸禅定门。 知诸三昧同一体性是也。 得无差误者。 如云菩萨闻无量法经无量劫不忘不失是也。 结名无痴乱者。 良以定中不能持诸法门。 是为痴定。 于诸法门不免差误。 仍是乱心。 今持种种法。 而又无差误。 是痴与乱俱离也。 又梵语禅那。 此云静虑。 今离痴是虑。 离乱是静。 故属禅度无疑。 丑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 名善现行。 此智度也。 此下五行与华严名虽多同。 而义实不类。 亦与常途后五度迥殊。 细详乃是总一智度而开之为五种甚深般若。 例如六根本惑而开见为五也。 所以融前五度中万行皆令成至德矣。 今此一行。 乃理事无碍智。 亦二谛融通智也。 同中现异者。 即理不碍事。 亦真融通于俗也。 异相见同者。 即事不碍理。 亦以俗融通于真也。 而结名善现行者。 明此菩萨于一一行事理双显真俗并融矣。 丑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现尘现界。 不相留碍。 名无著行。 此事事无碍智。 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也。 然亦略举一门。 而此菩萨应亦十玄并融也。 十方微尘现十方界者。 如经云。 华藏世界无数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 温陵曰。 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 尘中现刹名现界。 不坏尘相名现尘。 ○不相留碍者。 界入尘而界不小。 是小不留碍于大也。 尘含界而尘不大。 是大不留碍于小也。 结名无著行者。 明此一有执著。 安能小大并融如此。 三祖云。 极大同小。 永无边表。 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 永无与忘绝即无著也。 丑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 咸是第一波罗蜜多。 名尊重行。 此究竟彼岸智也。 种种现前等。 蹑前二无碍智而明其取证究竟自利之极果也。 梵语波罗蜜多。 此云到彼岸。 盖生死为此岸。 涅槃为彼岸。 今言第一。 即佛无余大涅槃也。 又种种咸是者。 如四卷云。 种种变现皆合如来涅槃妙德是也。 然全属般若者。 以前五度若无般若皆堕事相。 惟招果报。 不达涅槃。 今五度万行皆以法界无障碍智融之。 所以皆达彼岸。 莫非第一波罗蜜也。 结名尊重行者。 以大涅槃是佛极果。 亦即如来顶相故也。 华严名难得行者。 行行皆到彼岸。 诚不易得矣。 丑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 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名善法行。 此轨物生解智也。 华严此行专明说法无碍。 如是圆融等。 亦蹑前二无碍智而明其建立究竟利他之教法也。 而诸佛轨则者。 即开示众生无量法门。 然既蹑二无碍之圆融则惟取六相十玄等。 所谓一字法门。 海墨书而不尽者也。 末句结名可知。 丑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 一真无为。 性本然故。 名真实行。 此不违实相智。 亦会缘入实智也。 一一者。 固蹑二无碍自利利他诸行。 而实总前九度俱该也。 清净无漏。 谓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 一真无为谓非劬劳于权小肯綮修证。 性本然故者。 作二句之由。 意明从性起修。 不妨全修即性。 所以清净不属诸漏。 本然不堕有为也。 又解。 清净无漏拣异三界有漏。 一真无为拣异二乘有为。 性本然故拣异权渐修成。 亦通。 结名真实者。 由无漏则非杂妄修。 究竟成真因也。 故名真行。 由无为则非所作性。 毕竟有实果也。 故名实行。 又通论智度所开五行。 前二是般若之体。 以二法界无障碍智乃甚深般若故也。 次二是般若之用。 谓波罗蜜乃趋果自利之用。 佛轨则乃说法利他之用故也。 末一摄前体用。 并前五度万行。 总以销归自性会性归元也。 行位十位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4-07-20 08:13: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