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经文卷七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经文卷七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经文卷七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子二众生利赖。 此众生理该九界。 文多就分二。 丑一别指胜名。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比上全名。 此为略目。 独称佛顶。 特显尊胜。 欲众生至敬奉持勿慢易也。 丑二备彰威力。 分三。 寅一首示行人必赖以劝持。 又二。 卯一正示诵方远魔。 汝等有学。 未尽轮回。 发心至诚取阿罗汉。 不持此咒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夫小乘三果以前。 未出分段。 故云未尽轮回。 此即如前欲入道场克期取证者也。 不持必定招魔。 故前道场中教专持也。 今文不持下。 反言激劝必当持也。 由是而知一切行人。 谁不当持哉。 今世现见山中静修丛林多废持咒。 往往发风发颠。 纵不成颠。 亦多见于怖人媚人境界。 皆此弊也。 圣言岂有虚乎。 问。 何无菩萨。 答。 此有三义不缺菩萨。 一者佛用已该。 如自果未成蒙佛授记。 事善知识推法王子是也。 二者借名该大。 如七信前借小圣名。 十地去为大罗汉。 故知圆通道场取罗汉者。 决菩萨根性。 及已回心而非定性也。 三者生有深位。 如决定菩提。 了知沙劫。 悟无生忍。 何非菩萨。 卯二开许不诵书带。 阿难。 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 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毡。 书写此咒。 贮于香囊。 是人心昏。 未能诵忆。 或带身上。 或书宅中。 当知是人尽其生年。 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白毡。 天竺之物。 纸类也。 有价直无量者。 此土无之。 寅二详伸护生助道以出由。 所以必劝持带者。 正由力能护助。 故曰出由。 又前劝持中略说助道护生。 故此言详伸也。 又二。 卯一总标二意。 阿难。 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 得大无畏。 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末四句。 二句护生。 二句助道也。 卯二别列多功。 分二。 辰一约众生以显各益。 又三。 巳一救护灾难。 又为二。 午一纪时指人。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 有能自诵。 若教他诵。 午二正明救难。 分二。 未一恶缘不能成害。 当知如是诵持众生。 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未二恶生不能加害。 分二。 申一不能加害。 又三。 酉一加咒不著。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只魔魅所有恶咒。 皆不能著。 酉二加毒即化。 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厌蛊毒药。 金毒银毒。 草木虫蛇万物毒气。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温陵曰。 金银入药。 或能发毒。 ○心得正受。 咒力持成三昧也。 问。 上却恶咒何不须于正受。 答。 恶咒非形磈之物。 可以正咒遮令不得加身。 何须自身三昧。 今有形之毒已入身中。 非自身三昧安能化为甘露。 故须正受。 酉三起恶不得。 一切恶星。 并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申二仍加守护。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 并其眷属。 皆领深恩。 常加守护。 温陵曰。 以诵咒利彼。 故诸恶鬼王皆领深恩。 救护灾难已竟。 巳二助成道业。 分六。 午一资发通明。 为下诸科张本。 不先发通明。 则隔阴多昏。 岂能长劫脱恶生胜以至证果乎。 又分三。 未一明圣眷护咒。 阿难。 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 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 昼夜随侍。 约果德。 皆深位菩萨。 约现身。 则力士奋威之相。 盖护灾鬼神可以与力。 助道非菩萨不可。 是以首明菩萨阴侍。 未二举散心亦从。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 非三摩地。 心忆口持。 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此约悠悠修行之人。 未决定常住三摩地者。 但常持咒。 故亦随从。 非放逸秽恶之辈。 未三况菩提心人。 又分三。 申一先以标人。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此须常住三摩中。 而又持咒希求速得圆满菩提是也。 本经所宗。 即耳根圆通为妙三摩提。 申二冥加开发。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 精心阴速。 发彼神识。 菩萨能以神力加被。 令人心开。 阴。 暗。 速。 催也。 良以菩萨心精与行人心精通誗。 一体无二。 而菩萨心力。 兼彼咒力。 故能暗催行人令其开心矣。 申三圆证通明。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无疑惑。 温陵曰。 即所谓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 ○记忆虽但似于宿命。 然河沙纪劫。 而又云周遍。 决洞三世。 且了知无疑。 似涉三明。 何况沙劫迥超小乘八万。 当知仍是菩萨殊胜六通三明矣。 午二远离杂趣。 生杂趣中。 或染恶习。 或堕重苦。 深妨道业。 修心人皆发愿不生杂趣。 故此科在助道业中。 分三。 未一标时至果。 从第一劫。 乃至后身。 第一劫。 初发决定菩提心时。 后身。 即因满降生成佛之身。 可见全为中间修行时得无妨碍也。 未二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药叉罗刹。 及富单那。 迦吒富单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并诸饿鬼。 有形无形。 有想无想。 如是恶处。 药叉罗刹等现观音圆通。 富单那加云迦吒者。 亦眷属类也。 未三不生贫贱。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 若书若写。 若带若藏。 诸色供养。 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背念曰诵。 图印曰写。 密佩曰藏。 贫则困苦。 贱则役苦。 皆妨道业。 离不可乐。 定生可乐也。 长水曰。 以持尊胜也。 午三常生佛前。 常随佛学。 修证必速。 分三。 未一共佛功德。 此诸众生。 纵其自身不作福业。 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此科尚是生佛界之由。 以多福德因缘方生。 今持咒能感诸佛惠锡功德。 故得定生。 弥陀经谓念佛即是多福。 当由惠锡。 未二共佛生处。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 常与诸佛同生一处。 由是者。 由前佛锡功德。 故得常共佛生也。 未三共佛熏修。 无量功德如恶叉聚。 同处熏修。 永无分散。 此方生后功德。 既常随佛。 凡佛功德一一有分。 故得生必际会。 亲炙薰染。 长劫而不离也。 午四众行成就。 又分为五。 未一成具戒行。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 戒根清净。 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二成精进行。 未精进者。 令得精进。 未三成智慧行。 无智慧者。 令得智慧。 未四成清净行。 不清净者。 速得清净。 未五成斋戒行。 不持斋戒。 自成斋戒。 人有宿障。 屡欲斋戒。 不得成就。 咒能成之。 或业碍地碍。 及无师无坛。 不得斋戒。 许但持咒。 同于斋戒。 午五诸罪消灭。 分为四。 未一破戒罪灭。 又分二。 申一轻重齐消。 阿难。 是善男子持此咒时。 设犯禁戒于未受时。 持咒之后。 众破戒罪。 无问轻重。 一时消灭。 温陵曰。 未受时者。 未持咒时也。 可见持咒之后不可更造也。 申二食啖并宥。 纵经饮酒。 食啖五辛。 种种不净。 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此有三说酌量。 观经之一字。 似未持之前经过之事。 持咒之后悉皆宥之。 非持咒之人纵恣无度也。 又或持咒人有不得已偶经此事。 并可宥之。 亦非纵恣也。 或真慈开许不能具斋戒者亦听持之。 旋可消罪。 如冰投汤之喻。 显咒殊胜而已。 准前未受之语。 前二说理长。 若参四律三渐之文。 则真修希证之人。 清净持之为上也。 未二违式罪灭。 分二。 申一不净即净。 设著不净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净。 此亦行头陀行。 清贫不备。 令持之勿疑。 非富饶故意为此。 申二不坛即坛。 纵不作坛。 不入道场。 亦不行道。 诵持此咒。 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前之坛法。 极难全备。 此许无坛持咒。 勿疑功德差别也。 况若更能常住大定。 是真寂灭场地。 当亦愈于徒有坛相而不具定心者矣。 未三极重罪灭。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 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 如是重业。 犹如猛风吹散沙聚。 悉皆灭除。 更无毫发。 此未发心持咒之前所犯。 可仗咒力灭尽。 不可更疑不尽。 决非令持咒无畏。 肆犯此恶也。 孤山曰。 比丘四弃。 即杀盗淫妄四根本重罪。 梵语波罗夷。 此云弃。 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 犹如死尸。 大海不受也。 比丘尼复加四弃。 曰触。 入。 覆。 随。 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 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 入屏处。 屏处共立共语。 共行。 身相倚。 相期等。 八事。 第七不得覆他重罪。 第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 即为僧所举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也。 通上故名八弃。 僧所举者。 即举讦之义也。 未四极远罪灭。 又分为二科。 申一积罪未忏。 阿难。 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 所有一切轻重罪障。 从前世来。 未及忏悔。 申二以咒灭尽。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 身上带持。 若安住处庄宅园馆。 如是积业。 犹汤消雪。 解读诵者不书亦可。 不解诵者。 书带安置兼之尤妙。 午六速悟无生。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圆实初住便证此忍。 别教当在地上。 详前发通。 乃是定心成就所发。 今悟无生。 乃是慧心成就所发。 前但了知不昧。 未必实证万法无生应知后位深于前位。 况得此忍之后。 罪福皆空。 圣凡情尽。 可以魔佛一如。 方能遍涉苦恶诸趣而无碍无择。 故知此科超前诸科。 而为助道之成功矣。 又所谓出世间智者。 发通成始。 而无生成终也。 按六科前四。 即为人生善悉檀。 第五对治破恶。 第六第一义入理也。 而前之救难。 后之应求。 乃世界欢喜悉檀也。 余可类知。 助成道业已竟。 巳三称遂愿求。 前救难属悲。 拔苦。 此应求属慈。 与乐。 分二。 午一生前愿求。 分四。 未一求男女。 复次阿难。 若有女人未生男女。 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忆念斯咒。 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未二求长命。 求长命者。 即得长命。 未三求果报。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 速得圆满。 此中福利果报。 及修行果报。 似皆浑含。 若修行果报。 通上三悉。 大端助道业中已有修行果报。 此应多是福利果报。 未四求身色。 身命色力。 亦复如是。 此是长命。 复兼聪明不衰百体康健者也。 午二命终往生。 命终之后。 随愿往生十方国土。 必定不生边地下贱。 何况杂形。 此约称愿。 故别于助道也。 约众生以显各利已竟。 辰二约国土以显普益。 前明各人诵带。 各得其益。 此惟书写安置以普益合国合邑等。 此正世界悉坛也。 分三。 巳一诸难消除。 又分三。 午一先举难处。 阿难。 若诸国土州县聚落。 饥荒疫疠。 或复刀兵贼难斗诤。 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午二安城迎供。 又分为二科。 未一教以安咒。 写此神咒安城四门。 并诸支提。 或脱阇上。 温陵曰。 支提。 此云可供养处。 即净刹之通称也。 脱阇云幢。 未二供佩身家。 令其国土所有众生。 奉迎斯咒。 礼拜恭敬。 一心供养。 令其人民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午三结难消除。 一切灾厄。 悉皆消灭。 巳二兆民丰乐。 阿难。 在在处处国土众生。 随有此咒。 天龙欢喜。 风雨顺时。 五谷丰殷。 兆庶安乐。 此须约举国咸知信敬。 或君臣守令悉遇知音。 教民敬重。 方获灵通。 譬持咒者多久方灵。 暂时岂能速效。 此亦如是。 至敬方灵。 若也咒虽遍有。 束之高阁。 曾无敬礼。 或更置于猥亵之地。 尘秽不收。 而责咒无验者。 亦惑之甚也。 余皆仿此。 思之。 巳三恶星不现。 分为二。 午一略标。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 随方变怪。 灾障不起。 人无横夭。 杻械枷锁。 不著其身。 昼夜安眠。 常无恶梦。 午二详释。 又分为二科。 未一释诸星现灾。 阿难。 是娑婆界。 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 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 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 作种种形。 出现世时。 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温陵曰。 八万四千。 应众生烦恼业也。 二十八。 则四方之纪。 八。 则五行之经。 及罗计孛也。 顺则福应。 逆则灾应。 所谓惠迪吉从逆凶也。 能生灾异者。 亦应其逆而已。 如彗孛飞流应同分。 非星之为也。 未二释镇消方量。 有此咒地。 悉皆消灭。 十二由旬成结界地。 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温陵曰。 以咒力什乎百顺。 故恶变悉灭于天。 灾祥不入其境。 祥。 吉凶之先兆也。 二详伸护生助道以出由已竟。 寅三承明行人必证以结劝。 初科劝持。 是举初修却魔以示劝。 此科结劝明言决定开心。 是举终证以欣劝也。 分二。 卯一承明故说保安。 承明佛说本意多为保安行人尔。 又分二。 辰一保护安隐。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 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 身心泰然。 得大安隐。 辰二远离魔冤。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 及无始来冤横宿殃。 旧业陈债。 来相恼害。 卯二正示无过必证。 又三。 辰一举现未之人。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 及未来世诸修行者。 辰二明不犯四过。 依我坛场。 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 逢清净僧。 于此咒心。 不生疑悔。 四过。 谓一坛差。 二戒缺。 三师秽。 四疑悔。 犯一则难现生取证。 远因而已。 故知前之开许。 非许真修之辈也。 辰三决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 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父母生身。 言不待后身方证也。 吴兴曰。 心通者。 据前所说不出三义。 一者证果。 即端坐百日。 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也。 二者发解。 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 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三者宿命。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无疑惑矣。 如来重说已竟。 壬三会众愿护。 问。 咒自有力。 何劳人护。 答。 唵字后方为正咒。 前皆归请三宝威力。 或各心咒。 以诸圣护生愿同故也。 又有八部神王名号。 固亦有本愿。 而兼遵佛敕。 且以护生功德严自果也。 至于凡类小神。 沾咒妙力。 脱苦得乐。 所谓皆领深恩守护也。 是以行人持咒自力。 又兼外护他力。 由是持带功德巍巍。 不可测知矣。 问。 真慈之于行人。 无不可护。 何必令其持咒方护。 答。 咒有神功。 令其先生自力。 又假呼请为缘。 且咒如天子之敕。 故领敕者。 尊胜干国。 诸王臣无不护之。 否则卑劣无干。 莫之护也。 又持咒如读书人。 必为世用。 王臣无不作养荐拔之。 不读无用。 则养荐何施。 又行人如战士。 咒如利刃甲胄。 诸圣如助战之人。 故甲兵具者可以助其必胜。 不具。 则助何益哉。 略述少义。 足明咒护须兼。 持者可勿疑矣。 分二。 癸一外众护持。 以具世间之相。 未标菩萨之号。 故云外也。 然其权实不定。 若权现。 则皆内秘菩萨。 外乃假名。 若实凡夫。 则外乃实号也。 又分五。 子一金刚力士众。 说是语已。 会中无量百千金刚。 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 如佛所说。 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此现具执金刚身。 不同后之菩萨也。 修菩提者。 以持咒修耳根圆通为上。 后皆仿此。 子二两天统尊众。 尔时梵王。 并天帝释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 审有如是修学善人。 我当尽心至诚保护。 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审。 犹果也。 一生如愿。 谓令现生取证。 及心通也。 此入理悉檀。 若作事事如愿。 即余三悉矣。 子三八部统尊众。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 诸罗刹王。 富单那王。 鸠槃茶王。 毗舍遮王。 频那夜迦。 诸大鬼王。 及诸鬼帅。 亦于佛前合掌顶礼。 我亦誓愿护持是人。 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誓常护。 令大果速成就也。 子四照临主宰众。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 风师。 雨师。 云师。 雷师。 并电伯等。 年岁巡官。 诸星眷属。 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保护是修行人。 安立道场。 得无所畏。 师伯。 亦主宰统尊之称。 年岁巡官。 即四直功曹之类。 特护道场者。 是于克期取证之人倍护令不畏魔。 非全不护随便修众也。 子五地祇天神众。 复有无量山神。 海神。 一切土地。 水陆空行。 万物精只。 并风神王。 无色界天。 于如来前。 同时稽首而白佛言。 我亦保护是修行人。 得成菩提。 永无魔事。 山海神。 川岳主也。 土地。 地祇类也。 水陆空行。 举三居以该多众也。 万物精只。 如主树木苗稼等神。 以上皆有形之类。 下该无形。 风神王似舜若多。 主空神也。 经云。 其形如风。 无色界天无业果色。 皆无形类也。 而同言稽首者。 或仗佛威光。 暂能现身也。 温陵谓补全三界四大亦通。 但缺火神。 外众护持已竟。 癸二内圣护持。 本迹双彰。 故标内教之圣。 分三科。 子一指人叙仪。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 在大会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证究竟坚固之理。 故称金刚。 秘迹护持。 故称藏。 慈威尊胜。 折摄并行。 故称王菩萨。 是其常仪。 降魔。 则现持杵忿怒金刚之相。 故云尔。 子二显本久护。 世尊。 如我等辈所修功业。 久成菩提。 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功业久成。 即历位断证已极。 不取涅槃。 但不偏取寂灭而实圆住三秘密藏。 常随下。 表其不舍众生。 带果行因。 以酬护生本愿。 皆自显其本。 子三正明护持。 分为四。 丑一定散俱护。 世尊。 如是修心求正定人。 若在道场。 及余经行。 乃至散心游戏聚落。 我等徒众。 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道场经行。 俱摄心正定之时。 即反闻自性入流亡所等时也。 乃至下。 亦是发心起修之后。 但初心间断。 有时散心。 菩萨亦不以其散心而不护也。 由是而观。 持咒修行之人亦当自知尊重。 不应作破戒秽行以仰愧于菩萨也。 丑二魔魅尽祛。 分为二。 寅一正明尽祛。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 终不可得。 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大自在亦色界魔天。 寅二开除发心。 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彼。 指诸小鬼神。 发心好禅。 彼亦自护行人。 故不祛除。 许令亲近。 丑三违越不灭。 世尊。 如是恶魔。 若魔眷属。 欲来侵扰是善人者。 我以宝杵殒碎其首。 犹如微尘。 殒。 坏也。 宝杵拟之即碎。 不待触击。 孤山曰。 以上群灵。 皆获本心。 住首楞严。 能建大义。 示现菩萨诸天鬼神等像。 护持行人耳。 而言以宝杵碎首者。 若涅槃杀阐提。 仙预诛净行。 皆由住无缘慈。 得一子地。 乃能如是。 丑四常令如意。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如愿准前。 自初喻华屋请修。 以至此文。 当为巧修正助周。 夫二修虽皆最初方便。 而耳门深入是为正修。 而道场持咒皆为助行。 是知方便修人自分利钝二根。 根稍利者。 固不必道场等助。 而自可解耳根以入圆通。 如阿难是也。 根稍钝而不能促入者。 方用后门助之。 问。 此既一周。 何无证悟之人。 答。 证悟在正行之末。 此但助行。 故无证悟。 其于经题四实法中。 正属修证了义耳。 说三摩提。 令依妙心一门深入一大科已竟。 戊三说禅那。 令住圆定历位修证。 此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也。 然与上科皆不离前性定华屋。 前如得门而入。 此如升堂入室之次第。 但兼前缘了二因。 定慧双融为胜耳。 分二。 巳一阿难谢教请位。 又三。 庚一具仪陈白。 阿难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庚二谢请之言。 又分为二。 辛一述过谢益。 此与上科亦可总属上谢修之尾。 奈文理连下。 今作谢前请后之科。 又二。 壬一述多闻未修。 我辈愚钝。 好为多闻。 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诸漏心。 谓微细烦恼住地深惑。 不止四住。 愚则难明。 钝则难断。 况耽强记而未专求。 故久未出离也。 壬二谢蒙教获益。 蒙佛慈诲。 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 获大饶益。 慈诲。 即前选根加行二门开示也。 正助分明。 进修无惑。 故快然饶益也。 辛二正以请位。 又分二。 壬一确指果前。 世尊。 如是修证佛三摩地。 未到涅槃。 壬二历请诸位。 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 至何渐次。 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 名入地中。 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干慧。 信前一位也。 长水曰。 信。 住。 行。 向。 及加行。 名四十四心也。 ○前是举其中位。 下乃原始要终。 故所谓渐次者。 即最初干慧之前三渐次也。 当云其始也。 用何渐次发足修行。 其终也。 诣何方所深入地上。 末二句易知。 穷极因位也。 深研此文。 当有错简。 至何二句当在三摩地下。 则始终顺序。 不费曲释。 今作先举中位。 而后要始终。 乃将错就错。 终不顺也。 试详之。 此问中所显五十九位。 以彼欲明修因。 故但问因位。 加妙觉。 成六十位矣。 庚三拜同众仰。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大众一心。 伫佛慈音。 瞪瞢瞻仰。 巳二如来对示缘起。 缘起。 谓染净二缘皆依心起。 众生依本觉而起不觉。 即染缘起。 而遂成十二类生无边生死。 诸圣依不觉而起始觉。 即净缘起。 而遂成六十圣位无边果海。 分为三科。 庚一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 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普为大众。 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 从于凡夫。 终大涅槃。 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悬者。 远也。 先也。 悬示者。 言未及深证。 预先悬远而谈所历诸位。 乃至极证宝所亦无不委示也。 无上正修者。 显此中所示皆了义修证。 非同不了义也。 庚二大众诚听。 阿难大众。 合掌刳心。 默然受教。 刳者。 刮剔也。 刳心。 谓虚净其心。 绝无疑质辩难。 但惟一心渴仰承听之也。 庚三正以说示。 又二。 辛一总以略标。 复分为二科。 壬一所依真如。 佛言。 阿难当知。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即真如。 在生灭门即本觉圆明。 谓纯是无上知觉。 名言未彰。 义相未涉。 故离诸名相。 凡言世界众生。 且兼依正。 名相是假法。 依正是实法。 又首句是圆成实性。 为能离。 次句是遍计执性。 末句是依他起性。 为所离也。 壬二所起生灭。 依真如而有生灭。 分二。 癸一略示染缘起。 因妄有生。 因生有灭。 生灭名妄。 因妄有生者。 即依无明而展转遂至无情发生有情受生也。 灭。 即无情之坏。 而有情之死。 此对待必然也。 癸二略示净缘起。 灭妄名真。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发真归元。 则世界众生一皆消殒。 由是生灭已复真常。 故曰灭妄名真。 此是实果。 下但称出果名而已。 约名真二字称菩提。 以菩提即真智也。 约灭妄二字称涅槃。 以涅槃即无生灭也。 然菩提转烦恼。 而涅槃转生死。 故曰二转依号也。 辛二各以详示。 分为二科。 壬一详示染缘起则遍成轮回。 又二。 癸一劝识颠倒。 须识颠倒染果。 后可翻取净果。 此所以未谈圣位而先叙轮回之故也。 又三。 子一按定问意。 阿难。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真三摩地但宗耳门圆通。 直诣二字即具含果前诸位。 涅槃即极果也。 子二劝先识倒。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凡言众生世界。 则世界即情世间。 惟正非依。 吴兴曰。 世界颠倒。 盖指正报。 即十二类生也。 答阿难所入地位。 位由悟入。 悟必由迷。 迷之为凡。 悟之为圣。 皆正报之事。 非器界之谓也。 ○此盖于一正报。 分约因果成二倒耳。 至后自见矣。 子三结归所问。 颠倒不生。 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原问佛三摩地中位次。 今云不颠倒。 即正定。 所谓位由悟入也。 癸二征释二倒。 又二。 子一征释众生颠倒。 又分为三。 丑一征起。 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丑二正释。 分三。 寅一顺流成有。 顺之一字。 即任运所起俱生之惑。 穷源而论。 虽远依无明。 双兼二执。 而近约分段亲依。 仍多界内之思惑耳。 成有者。 盖从本无生死中。 顺流而起生死之业也。 分三。 卯一推叙从无而有。 阿难。 由性明心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温陵曰。 性明心。 指真如体也。 性明圆。 言不守自性也。 由其不守自性。 故因妄明而发妄性。 因妄性而生妄见。 于是从无相真。 成有相妄。 ○明圆。 即能流动之意。 故不守自性。 乃随缘义也。 妄明即无明。 妄性即业识性。 妄见即二执俱生。 以上并属于惑。 下之从无成有者。 即业成必招果报之相。 此有字即十二因缘中有支。 乃任运趣生之业也。 然究竟二字。 即展转取著造作成就之意。 故此有且勿作身相会之。 下世界内分段二字。 方是身相也。 卯二晓示虽有恒无。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无根本。 上有字即能有之惑。 下所有即业也。 次句总明无因。 盖明此业非真能因。 此惑非真所因也。 住者。 相续之谓也。 方生曰有。 相续不断曰住。 盖有为能住。 惑为所住。 末句总言二相悉皆无本可据也。 既无因无本。 所以虽有恒无也。 卯三判决依无妄立。 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吴兴曰。 本此无住者。 住即依也。 推本至末。 了无所依也。 ○无住。 即了无根本之惑业也。 此世界在众生之上。 而又加一及字。 即所兼带之依报山河大地等也。 如云此无住本不但为众生之本。 而山河大地。 及与众生。 皆依之而建立也。 若是。 生先界后。 方是说情世间。 旧注不达界生先后之辨。 有依有正。 辄分总别。 不顾与上征辞矛盾。 欠研究耳。 又真心亦有无住之义。 如无住处涅槃。 乃不滞一法之谓。 非今经意也。 顺流成有已竟。 寅二邪复成非。 邪之一字。 即欣厌所起分别之惑。 若穷源而论。 仍同上科远依无明。 及兼法执。 若近约分段亲依。 亦多界内之见惑也。 成非者。 盖因久流生死。 疲厌求复。 不知出要。 展转邪修也。 分为三。 卯一本无可复。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妄业不能亏曰本圆。 妄惑不能蔽曰本明。 此本圆明。 即不变之性体。 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 故生虚妄惑业。 而追穷妄性。 了无实体。 亦无依据。 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 然妄既本空。 则妄无可离。 真既不变。 则真无可复矣。 卯二诸复皆非。 既无可离可复。 则凡求复者皆非真也。 又二科。 辰一先以况显。 又二。 巳一先明正复犹非。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此举内教小乘及大乘权渐顺正理而复真者。 尚皆非真得于真如之性。 亦以其于无可离者而强离。 于无可复者而强复故也。 此可见惟圆顿人不离之离不复之复方为得矣。 巳二况显邪复益非。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此指一切外道。 不见正理。 种种邪修。 尽是非真求复也。 宛成非相者。 言显然堕于邪妄因果。 展转支离。 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 同后阴魔之党矣。 辰二后以详陈。 非生。 非住。 非心。 非法。 展转发生。 此并属惑。 即是见惑。 下科方结为业。 至后世界方以说身即果。 故旧释身受非是。 今非生。 即非因计因。 谓妄计邪修为生果之因也。 非住。 即非果计果。 谓妄计诸无常处为常住之果也。 非心。 即邪智也。 总摄一切邪妄见解。 标树宗旨。 各各自谓明本来心也。 非法。 即邪境也。 总摄一切邪妄修证。 建立法门。 各各自谓得无上法也。 末句总结。 谓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发。 故展转发生。 诸复皆非已竟。 卯三结惑成业。 生力发明。 熏以成业。 生力。 即邪惑之力。 发明。 即依惑造作。 熏。 习也。 盖初熏始称发明。 熏久习定。 所谓业已成矣。 不可改移也。 亦是熏成业种。 必招邪果之随眠也。 寅三总明招感。 同业相感。 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总承前二科俱生分别二种惑业。 明招感互灭互生之果报也。 良以众生所以受分段生死者。 必亲依见思二惑造业招感。 然见思互有轻重。 或等分。 且穷其初起。 必思先而见后。 故经中前后历叙之。 其于俱生。 惑业略而显妄多。 以任运简易。 而妄源不可不首彰也。 于分别。 则显妄少而惑业详。 以邪计多端而妄源不劳于重叙也。 至此科。 乃双承总明招感也。 同业者。 以业同必同聚也。 相感者。 以聚久不无顺逆二事互相感动其心也。 因有感业者。 亦成业种之意。 如以顺事相感动者。 则成恩爱不舍之业种。 以逆事相感动者。 则成冤恨不舍之业种。 末句略彰隔生之酬报。 以见惑业所以为生缘也。 以冤恨聚者则相灭。 以恩爱聚者则相生。 此亦约现业以定来果。 非正谈果报。 在下世界颠倒科中。 正释已竟。 丑三结成。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由是者。 即由此二惑二业之故也。 故知众生乃约因而说也。 征释众生颠倒一科已竟。 子二征释世界颠倒。 分三。 丑一征起。 阿难。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丑二正释。 分二。 寅一释成世界名数。 又二。 卯一释成名字。 是有所有。 分段妄生。 因此界立。 非因所因。 无住所住。 迁流不住。 因此世成。 此科释成世界二字。 前之惑业为能有。 今之正报为所有。 因果成就。 由是分段生死之身从无生而妄生。 约此分段根身。 建立有情之界。 而界之名字由此而得也。 又此妄生本非能因所因。 本无能住所住。 自是念念迁流不住之法。 因此三世相续而成。 而世之名字由此而得也。 卯二释成数量。 三世四方。 和合相涉。 变化众生。 成十二类。 身之四方。 即左右前后。 此约世界本数交涉。 三四四三。 宛转十二。 皆应数而成变化。 寅二推由六想成轮。 问。 既曰推由。 岂不是因。 答。 此取受生时循声逐色而取著成轮。 所谓润生。 而非润业。 故属果不属因也。 分为三。 卯一示吸尘次第。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 因声有色。 因色有香。 因香有触。 因触有味。 因味知法。 吴兴曰。 最后知法者。 知即意根。 法即法尘。 以后例前。 则有闻声见色等义。 况云六乱妄想。 是知见闻觉知皆归妄想。 ○夫受生虽由外尘引心而最初先由自心发动。 方乃闻声等也。 故曰因动有声。 且尘来应心。 声必先至。 亦以声最通远。 而耳又偏利。 故声居六乱之先循声必至觅色。 故次曰因声见色。 近色则必至闻香。 闻香则必至觉触。 觉触则必至尝味。 尝味则必至知法。 知法。 谓缘想不舍也。 盖是由疏转亲。 渐成逼近取著之相。 一切众生颠倒趣生皆由此也。 卯二明成业轮转。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 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业者。 习也。 性者。 不可改转之意。 所谓习以性成也。 莫作业因会之。 尘虽惟六。 而一因一有。 迭至六句。 则成十二。 故感十二区分轮转。 且因有二字即根尘故。 亦合乎十二数矣。 卯三结循尘旋复。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 穷十二变。 为一旋复。 略举四尘。 仍摄十二。 故曰穷十二变。 旋复者。 周而复始之义也。 正释一科已竟。 丑三结成。 此之结成世界文甚详而多者。 要显染缘起而遍成之轮回。 故翻成净缘亦有多位矣。 分为三。 寅一总以结成。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卵生。 胎生。 湿生。 化生。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若非有色。 若非无色。 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乘此轮倒者。 即乘上之根尘旋复。 此犹牒上润生无明。 起下文所成之界。 是有下。 方详所成世界。 每四生各为一聚。 后八生不出色想分别。 迷真成妄。 色心二字尽之矣。 此方列名。 至下经文自释。 寅二别以详列。 二。 卯一别列类生。 夫轮回颠倒。 和合乱想。 诸类虽可通具。 而各以偏胜。 故有差别。 又三。 辰一卵胎湿化四生。 吴兴曰。 依壳而起曰卵生。 含藏而出曰胎生。 假润而兴曰湿生。 无而忽有曰化生。 如是四生。 由内心思业为因。 外壳胎藏湿润为缘。 藉缘多少而成次第。 卵生具四。 所以先说。 胎生具三。 湿生具二。 化生惟一。 谓思业也。 此依瑜伽。 分为四科。 巳一卵生。 阿难。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 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 鱼鸟龟蛇。 其类充塞。 温陵曰。 卵惟想生。 虚妄。 即想也。 想体轻举。 名动颠倒。 卵以气交。 名和合气成。 想多升沈。 名飞沉乱想。 故感鱼鸟飞沈之类也。 十二类各八万四千者。 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 羯逻蓝云凝滑。 入胎初位。 胎卵未分之相也。 ○羯逻蓝等在胎之位。 随取成文。 非各局一也。 巳二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 人畜龙仙。 其类充塞。 温陵曰。 胎因情有。 杂染。 即情也。 情生于爱。 名欲颠倒。 胎以精交。 名和合滋成。 情有偏正。 名横竖乱想。 故感人畜横竖之类。 遏蒲昙云疱。 即胎卵渐分之相也。 ○偏正者。 按后情想均等。 生于人间。 正也。 情多想少。 流入旁生。 偏也。 世教言人得五常之全。 畜得五常之偏。 环师意多在后说也。 巳三湿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 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 含蠢蠕动。 其类充塞。 温陵曰。 湿以合感。 执著。 即合也。 合由爱滞。 触境趣附。 名趣颠倒。 湿以阳生。 名和合暖成。 所趣无定。 名翻覆乱想。 故感蠢蠕翻覆之类也。 蔽尸云软肉。 湿生初相也。 既不入胎。 故无前二位矣。 ○湿生染香。 应改闻香趣附。 巳四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 转蜕飞行。 其类充塞。 温陵曰。 化以离应。 变易。 即离也。 离此托彼。 名假颠倒。 触类而变。 名和合触成。 转故趣新。 名新故乱想。 故感报亦尔。 蜕。 脱故趣新也。 如虫为蝶。 转行为飞。 如雀为蛤。 蜕飞为潜。 凡以不同形而相禅。 皆转蜕也。 羯南云硬肉。 蜕即成体。 无软相也。 自下皆称羯南者。 诸类通称止此。 若第五钵罗奢佉曰成形。 则各随状貌。 非通称也。 吴兴曰。 无而忽有。 理合在兹。 天如曰。 若论天狱鬼等皆有化相。 则岳师无而忽有之说亦有理焉。 宜备取之。 ○化生染处名和合触成。 经云。 地狱及诸天。 一一皆化生。 转托业化。 即宜收尽。 以天染处。 地狱闻腥。 故也。 但速疾无难而已。 是皆转托业化。 非无而忽有意生妙化也。 辰二色想有无四生。 分四。 巳一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 休咎精明。 其类充塞。 资中曰。 事日月水火。 和合光明。 坚执不舍。 名为留碍。 障隔不通。 名障颠倒。 精明显著。 因此受生。 故名色相。 星辰日月。 吉者为休。 凶者为咎。 至于爝火蚌珠。 皆是此类。 温陵曰。 一切精明神物。 皆精耀也。 其想已结成精耀。 故但有色而已。 涅槃云。 八十神皆因留碍想元。 成此精耀。 此推至精至神亦未离乎乘彼轮转。 颠倒相也。 巳二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 空散销沈。 其类充塞。 温陵曰。 厌有著空。 灭身归无。 名销散轮回。 迷漏无闻。 名惑颠倒。 厌有归无。 则依晦昧空。 故和合暗成。 而名阴隐乱想。 即无色界外道类也。 此有想无色。 而不成业体。 故亦称羯南。 又有惑业昏重。 形色销磨。 体合空昧。 识附阴隐。 亦空散销沈类也。 ○此之二类。 前类即无色界天。 未止外道。 亦兼凡夫圣人。 圣。 即钝根那含。 惟无业果色。 而有定果也。 更应别属空散。 谓散心即空。 无色相也。 后类即主空神。 方纯外道。 二色俱无。 更应别属销沈。 谓恶取空昧。 销磨沉没也。 又解中谓有想无色。 而又不成业体。 凭何亦称羯南。 仍当云。 虽无业体。 不妨业系有生。 故亦称羯南。 取义而称也。 巳三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 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 神鬼精灵。 其类充塞。 温陵曰。 虚妄失真。 邪著影像。 无所托阴。 从忆想生。 于罔象中。 潜结状貌。 其神不明而幽为鬼。 精不全而散为灵。 无有实色。 但有想相。 ○罔相者。 似无不无之意。 盖神鬼精灵相不可见。 而实暗中有相。 故曰阴隐潜结。 众生邪慕灵通。 逐影忆想。 时或膅忽见之。 久当生堕其类矣。 巳四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其类充塞。 资中曰。 外道计无情有命。 金石坚牢。 或习定灰凝。 思专枯槁。 心随境变。 遇物成形。 如华表生精。 黄头化石之类是也。 温陵曰。 不了谛理。 固守愚痴。 痴钝之极。 则顽冥无知。 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辰三有无俱非四生。 此之四生妄之甚。 诚如温陵所谓迷情愈妄。 化理转乖也。 分四。 巳一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 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 诸水母等。 以虾为目。 其类充塞。 温陵曰。 水母之类。 以水沫为体。 以虾为目。 本非有色待物成色。 不能自用。 待物有用。 迷失天真。 绵著浮伪。 彼此异质。 染缘相合。 故曰因依。 资中曰。 和合巧伪。 屈己从他。 或假托因依。 递为形势。 资身养命。 业果相循。 不从自类受身。 故名非有色相等。 有情身内八万户虫。 并是此类。 ○此生若约水母。 亦有身形。 体如豆粉。 状类裀褥。 人取食之。 故不属无色。 特以待他形用。 不能自全色力。 而言非有色也。 资中取类户虫亦似矣。 巳二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 咒诅厌生。 其类充塞。 温陵曰。 邪业相引。 使性情颠倒。 而乘咒托识。 不由生理。 妄随呼召。 即世间邪术咒诅。 精魅厌物。 因而有生者也。 ○资中引虾蟆以声附卵。 收类似宽。 不切咒诅。 现见世间有咒樟柳木人令其说报吉凶。 故温陵之解为是。 此若推论因果。 必是生生好为咒诅。 害物伤生。 因果相酬。 等流相似。 故受此生也。 巳三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 彼蒲卢等。 异质相成。 其类充塞。 温陵曰。 二妄相合。 性情罔昧。 异质相成。 生理回互。 如彼蒲卢。 本为桑虫。 非有蜂想。 而成蜂想。 吴兴曰。 以异质故。 非有想相。 以相成故。 成想羯南。 ○资中有解。 因果似倒。 此必因中好为诬罔。 取他纳为己有。 故果中亦被他物取为己有。 巳四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 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如土枭等。 附块为儿。 及破镜鸟。 以毒树果抱为其子。 子成。 父母皆遭其食。 其类充塞。 若推论此生。 原为怀冤图报而来。 故曰非无想也。 而轮回颠倒皆以冤杀为名。 且以父母生养。 至恩至爱。 而被吞食之苦。 以子蒙至恩之爱。 而返逆吞食。 若有映于雪恨者。 此诚不忍闻见而怪之甚也。 故曰怪成食父母想。 此若推论因果。 必是蒙人至恩至爱而反以负恩仇害。 世间现见此事亦甚多也。 而彼冤对来酬此恨。 故成斯生。 旧注独此生推原不甚明爽。 故别解之。 孤山曰。 土枭破镜。 按史记孝武本纪云。 祠黄帝用一枭镜。 孟康曰。 枭。 鸟名也。 食母。 破镜。 兽名也。 食父。 黄帝欲绝其类。 使百祠皆用之。 破镜如貙而虎眼。 今云鸟者。 恐译人误。 或鸟字合是等字。 后人妄改耳。 别列类生已竟。 卯二勒成名数。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别以详列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 发布时间:2024-07-20 08:17: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