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九(经文卷七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九(经文卷七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九(经文卷七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寅三总结远魔分三。 卯一酬问重订严戒。 阿难。 汝问摄心。 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 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皎如冰霜。 初问道场。 便说云何摄心入三摩地。 故佛结酬前问也。 妙门即耳门也。 末句。 言持之洁白无点污也。 卯二拔本必不滋末。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 心三口四。 生必无因。 四重为诸罪根本。 余为枝叶。 心三。 谓贪嗔痴。 口四。 即小妄绮语两舌恶口。 良以既经细绝。 粗必不生也。 问。 淫杀盗是极粗身业。 何反谓其细于心三。 大妄语是极重口业。 何反谓其细于口四。 答。 淫杀盗若约身犯极粗。 今从心念绝之。 令一念不生。 故细于心三。 大妄获罪虽重。 而约称因果不实。 则比恶口等似未同其粗鄙。 故犹细于四口矣。 卯三绝尘决定远魔。 阿难。 如是四事若不遗失。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不遗失。 即不漏落一念于四重中也。 于六尘而但举四尘。 语之略也。 盖尘依念住。 念绝而尘何所依。 魔托尘入。 尘忘而魔何所托。 故能远魔也。 正教持戒竟。 丑二助以咒力。 分为二科。 寅一正以劝持赞胜。 又分为三科。 卯一戒不能除。 若有宿习。 不能灭除。 宿习。 谓过去惑业种子也。 温陵曰。 现业易制。 自行可违。 宿习难除。 必假神力。 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 欲洁而偏染。 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已。 宿习之使也。 卯二转教咒遣。 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佛顶光。 详现初救阿难时。 温陵曰。 摩诃萨怛多般怛啰。 此云大白伞盖。 即藏心也。 量廓沙界曰大。 体绝妄染曰白。 用覆一切曰伞盖。 ○显咒全是真心体用。 秘密章句。 威力无量。 能除宿昔惑业习种。 其实苦报亦能除之。 今四重正属惑业。 故云然也。 卯三赞咒最胜。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 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温陵曰。 无见顶者。 华严九地知识自说为佛乳母。 初生亲捧持。 谛观不见顶。 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 ○佛已入定。 便表无为。 光中化佛。 显是无为心佛。 此首二句表本觉究竟二妙果也。 顶者。 理极无上之相。 莲者。 称真敷行之相。 此经令行人先明本具极理。 实相知见。 是为从顶发辉。 此属密因。 然后称真修证。 是为坐宝莲华。 此属显因。 即修证了义。 故此中二句表密显二妙因也。 末句总结。 如来现相。 见咒中具证如是。 极为殊胜。 当深信持之。 必令戒成也。 寅二况显除习无难。 又二。 卯一促举无修尚证。 又三。 辰一举爱习甚深。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 恩爱习气。 非是一生及与一劫。 辰二示蒙宣脱证。 我一宣扬。 爱心永脱。 成阿罗汉。 吴兴曰。 爱心永脱。 指初闻咒得阿那含也。 成阿罗汉。 指前文殊简圆通后也。 ○四果虽由闻法。 推其拔脱之力。 仍当归功于咒。 非咒拔脱。 何由而得闻法以至证罗汉哉。 辰三表无修速资。 彼尚淫女。 无心修行。 神力冥资。 速证无学。 但依如来。 归功咒力。 卯二况显发心必除。 分二。 辰一明发无上心。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 求最上乘。 决定成佛。 本以学人。 不同本以淫女也。 发无上心。 不同无心修行也。 辰二喻除之最易。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 有何艰险。 吴兴曰。 尘譬宿习。 风如神咒。 顺风扬尘。 散之则易。 诵咒除习脱之匪难。 ○咒力虽如风。 而复助无上心人。 故更是顺风。 宿习虽如尘。 而有学宿习更是微尘。 反显淫女乃为多尘。 而无心修行犹如逆风也。 历明预先严戒已竟。 子二略示场中定慧。 温陵谓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 定慧已备前文。 似亦知定慧属前圆通。 然亦不于场中说定慧处表彰耳门。 遂令行人不知道场中所修复是何门。 岂前语亦大略言之。 而非见彻之论乎。 且此初请略说文中但详于戒。 而生定生慧无处表彰。 岂标徒具三。 而释之惟一乎。 以定慧既不越前。 即不如说戒之详而已。 岂全无耶。 是故今科略示场中定慧也。 又分为二科。 丑一因戒生定。 分三。 寅一牒戒择师。 又三。 卯一牒前持戒。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 先持比丘清净禁戒。 前虽科为预先严戒。 理实但以详明四戒当严。 所以此科方是于未入道场之前。 实起持戒之行。 是以下科方教择师也。 从心止绝前之四事。 故曰清净。 不可更添别戒。 卯二正教择师。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 卯三不遇难成。 若其不遇真清净僧。 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寅二诵咒结界。 戒成已后。 著新净衣。 然香闲居。 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 然后结界。 建立道场。 真际曰。 诵咒百八表灭百八烦恼也。 ○道场详在后请。 上二科方是因戒意耳。 寅三定中求佛。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 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此科方是所生之定。 良以众生心水净。 诸佛影现中。 若非定中。 必无求现之理。 故知此已在定求也。 然定即反闻自性。 入流亡所。 但加求佛灌顶之念而已。 因戒生定竟。 丑二因定发慧。 又二。 寅一约戒愿久定。 前不兼后。 后必兼前。 前科但牒戒而生定。 此虽总标因定。 而文中双牒戒定为因。 又加发愿。 类求灌顶也。 又为三。 卯一历举行人。 阿难。 如是末世清净比丘。 若比丘尼。 白衣檀越。 白衣兼优婆塞优婆夷。 虽不择僧俗。 而男女决定各从其类。 必非男女混同一场也。 卯二牒戒明愿。 心灭贪淫。 持佛净戒。 于道场中。 发菩萨愿。 首句略举淫戒。 次句总该后三戒。 菩萨愿不出四洪。 亦所以为感佛机也。 卯三克期久定。 出入澡浴。 六时行道。 如是不寐。 经三七日。 凡出道场而复入。 则必澡浴。 外洁其身也。 六时行道。 即专注反闻。 经行排遣。 内摄其心也。 昼夜十二时。 六时行道。 六时静坐。 均调昏散矣。 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 寅时行道卯时坐等是也。 然行中坐中所习。 皆反闻自性入流亡所而已。 末二句结成克期久定。 不寐有二意。 一除昏睡不觉。 二戒忘失反闻。 此科正牒定。 而明因定二字。 下科乃生慧也。 寅二许显加发慧。 我自现身至其人前。 摩顶安慰。 令其开悟。 定心为生慧之亲因。 摩顶安慰。 佛之威力为助缘。 所谓啐啄同时。 朗然大悟也。 然开悟浑含浅深诸相。 不可一定。 若得动静不生。 发须陀洹见道之慧。 若得闻所闻尽。 发阿罗汉人空慧。 若得空所空灭。 成法空慧。 若得寂灭现前。 发圆通无上知觉慧也。 孤山曰。 若见此像。 当观空寂。 是佛显然。 是魔则灭。 初请略说一科已竟。 庚二重请详示。 分二。 辛一重请说道场。 前虽言入道场。 而未说道场如何建设。 故重请说之。 又分为二科。 壬一阿难重请。 又分为二科。 癸一述已开悟。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蒙如来无上悲诲。 心已开悟。 自知修证。 无学道成。 自揣但习反闻。 不须道场。 可成无学。 即闻所闻尽等三空诸果位也。 癸二代请轨则。 末法修行。 建立道场。 云何结界。 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壬二世尊重说。 分三。 癸一道场建设。 此中表法理所不无。 然亦圣心所知之境。 本难尽测。 姑就古人旧说存之以备观览。 实非修行正要。 学者亦不必过泥。 而反误耳门正修之旨趣矣。 详之。 又分五。 子一所建坛式。 又二科。 丑一涂坛地。 又二。 寅一正用牛粪和香。 佛告阿难。 若末世人愿立道场。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 食其山中肥腻香草。 此牛惟饮雪山清水。 其粪微细。 可取其粪。 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温陵曰。 法王法言。 即事即理。 法不孤起。 事不唐设。 如华严一字法门。 海墨书而不尽。 五位行相。 即世谛以彰明。 凡所设施。 必有取像。 则此坛场用度无非表法也。 山为高土。 雪山。 纯净上信也。 大力白牛。 纯净大根也。 香草清水。 妙善净智也。 茹退。 充实遗余也。 上栴檀。 为十香之首。 十度之总。 万行之冠也。 长水曰。 雪山牛乳。 纯是醍醐。 所有茹退。 最为香洁。 ○茹者食也。 退。 即粪也。 十度。 谓施戒忍进定慧方便愿力智也。 寅二拣用黄土合香。 又四。 卯一拣不堪用。 若非雪山。 其牛臭秽。 不堪涂地。 略一粪字。 卯二别用黄土。 别于平原。 穿去地皮五尺已下。 取其黄土。 温陵曰。 原为平土。 中信也。 地皮。 未净也。 五。 数之中。 黄。 色之中。 取中中净信也。 卯三合十种香。 和上栴檀。 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 及鸡舌香。 温陵曰。 十香。 十波罗密法香也。 卯四细罗涂地。 以此十种细罗为粉。 合土成泥。 以涂场地。 温陵曰。 细罗为粉。 推之以为微妙万行也。 夫欲取如来寂灭场地。 必本于广大信心。 而资乎净智妙善。 以养成纯一大根。 充实遗余。 犹足以合法香冠十度。 故可严成寂灭场地也。 上信大根有不可得。 则求其次焉。 故取中中信心。 虽未能冠乎十度万行。 而能具之者。 亦可以严成。 丑二定坛相。 方圆丈六。 为八角坛。 长水谓坛乃除地之墠。 似是。 若垒土为之。 经当明言层级。 今并无之。 显是平地涂为八角也。 温陵曰。 坛。 寂灭坦实之体也。 体具八正。 故为八角。 为摄八邪。 故方丈六。 子二所设庄严。 分四。 丑一坛心华钵。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 华中安钵。 钵中先盛八月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温陵曰。 坛心莲华。 中道妙行也。 莲之为物。 华实同体。 染净同源。 表妙行大致也。 用金银铜木所造者。 表妙行云为也。 金银。 百炼愈精而不变。 铜刚而能同。 义之像也。 木能上罩以覆其下。 仁之像也。 夫依体起行。 精而不变。 刚而能同。 或以义制。 或以仁覆。 无过不及。 凡皆会于中道。 乃所以为妙行也。 钵为应器。 表随量应物也。 露为阴泽。 以秋降。 八月。 秋之中也。 水中华叶。 即仁覆之行随泽所施。 此又随量应物阴利潜化之表也。 丑二钵外列镜。 取八圆镜。 各安其方。 围绕华钵。 温陵曰。 圆镜。 大圆镜智也。 各安八方围绕华钵者。 智行相依。 随方圆应也。 丑三镜外华炉。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 十六香炉。 间华铺设。 庄严香炉。 温陵曰。 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 而间设者。 华表妙行。 香表妙德。 镜外。 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 使邪正相摄。 德行相熏。 庶久而俱化。 两忘邪正也。 丑四炉焚沉水。 纯烧沉水。 无令见火。 温陵曰。 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者。 反德藏用。 灭伏觉观。 然后能契寂灭场地也。 子三所献供养。 分为二。 丑一八味陈供。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 乳为煎饼。 并诸沙糖。 油饼。 乳糜。 苏合。 蜜姜。 纯酥。 纯蜜。 于莲华外各各十六。 围绕华外。 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温陵曰。 表以法喜禅悦献二尊也。 权教开许乳酪。 实教遮禁。 而复取以享奉者。 意在融权实。 同邪正。 故八味亦各十六。 围绕华外。 表融权摄邪之法喜随行施设也。 丑二两时致享。 每以食时。 若在中夜。 取蜜半升。 用酥三合。 坛前别安一小火炉。 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 然令猛炽。 投是酥蜜于炎炉内。 烧令烟尽。 享佛菩萨。 温陵曰。 佛以日中受食。 故每以日中致享。 中夜例日中也。 蜜成于华。 表和融法行也。 酥成于乳。 表和融法味也。 半为中数。 三为成数。 小香炉。 方寸觉心也。 以香沐炭。 发觉之法也。 药王然身。 先服兜楼婆香。 意取发焰。 故取沐炭然令猛炽。 投酥蜜于炎炉烧令烟尽者。 行法既成。 不可终滞。 当于觉心勇猛銟炼。 使习气并铄。 缘影俱亡。 豁然如所谓红炉点雪者。 然后为佛所享。 子四所奉尊像。 又复分为三科。 丑一四外旛华。 令其四外遍悬旛华。 温陵曰。 四外旛华。 外行严饰也。 丑二四壁内圣。 又二。 寅一总标。 于坛室中。 四壁敷设十方如来。 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寅二别列。 分二。 卯一当阳五如来。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 释迦。 弥勒。 阿。 弥陀。 温陵曰当阳正位卢舍那等。 寂场真主也。 弥勒。 当来真主也。 阿居东。 弥陀居西。 智悲真主也。 卯二左右二菩萨。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 兼金刚藏。 安其左右。 温陵曰。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 上同下合真主也。 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 伏魔断障真主也。 丑三门侧外护。 帝释。 梵王。 乌刍瑟摩。 并蓝地迦诸军茶利。 与毗俱胝四天王等。 频那夜迦。 张于门侧。 左右安置。 温陵曰。 门侧左右。 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凡赖于此。 一有阙焉。 必不成就。 乌刍。 火头金刚。 蓝地迦。 青面金刚。 军茶利。 金刚异号也。 毗俱胝。 三目持鬟髻是也。 频那夜迦。 即猪头象鼻二使者。 子五所取照映。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 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温陵曰。 坛中之镜混物有依。 行人之智也。 空中之镜离物无依。 诸佛之智也。 混物有依者。 方能照物。 未能照己。 必得乎离物无依住智交相为用。 然后物我互照。 心境双融。 诸佛众生身土相入。 不劳动步。 不待拟心。 法法遍周。 事事无碍。 举目千圣齐现。 触处万象昭然。 一华一香。 遍供尘刹。 一行一相。 充扩无穷。 不假神通。 不涉情谓。 寂场法法本如是也。 道场建设竟。 癸二修证节次。 分二。 子一三七初成定慧。 又分为二科。 丑一三七功夫。 就分为三科。 寅初一七礼诵行道。 于初七中。 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 恒于六时诵咒围坛。 至心行道。 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温陵曰。 凡所蕲向。 以皈依三宝为最初方便。 故初七日至诚顶礼如来菩萨罗汉名号。 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也。 ○他力也。 寅次二七专心发愿。 第二七中。 一向专心发菩萨愿。 心无间断。 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若图总略。 不出四洪。 温陵曰。 依毗尼教。 专心发愿也。 行愿坚强。 则得大勇猛。 吴兴曰。 先有愿教者。 如梵网经十大愿等是也。 寅后三七一向持咒。 第三七中。 于十二时。 一向持佛般怛啰咒。 温陵曰。 时无间歇。 咒无遍限。 一向诵持。 遂能以精诚感格。 进力克功也。 丑二末日定慧。 分三。 寅一佛现摩顶。 至第七日。 十方如来一时出现。 镜交光处。 承佛摩顶。 此可见前三七中亦具粗略定心。 但兼礼念愿咒。 非不摄心反闻也。 若心水不净。 佛何由而现乎。 温陵曰。 镜交光处。 则生佛智照。 感应道交也。 寅二定心成就。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 此方专习反闻。 不令一念缘彼声尘。 专注前解闻中妙境。 所谓入流亡所也。 此应坐习为多。 时或经行排遣。 但一味反闻无间。 寅三慧心成就。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 身心明净。 犹如琉璃。 首句显定心为亲因。 道场持咒等为助缘。 因缘力故。 所以能令也。 末二句。 发慧妙境也。 身心意兼真妄。 约明字。 但是真身真心大智慧光明显现之相。 而净字虽亦说真。 兼显妄身妄心了不可得。 为真净之所以也。 末句双喻明净。 且真身真心即是闻性。 声尘忘而六尘俱捐。 故极明净。 此在定中发慧。 暂得与寂灭现前境界相应也。 三七初成定慧已竟。 子二百日顿证圣果。 分三。 丑一先防不成由不清净。 阿难。 若此比丘本受戒师。 及同会中十比丘等。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 如是道场。 多不成就。 不成就者。 但是不能克期取证。 警择师友不可滥取非人。 丑二正示期满有证初果。 从三七后。 端坐安居经一百日。 有利根者。 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利根。 谓惑障俱轻。 慧性明悟者也。 孤山曰。 陀洹。 按位即圆初信。 若依涅槃。 乃是初入别圆地住也。 ○依初解。 则当齐于动静不生。 断八十八使。 亦但位齐小乘见道。 非真取小果也。 依后解。 则当彻至寂灭现前。 位齐别教初地。 圆教初住。 二释俱通。 涅槃借小乘四果名位。 以次当大乘住行向地矣。 丑三后开未成亦见佛性。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 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若依圆师前解。 则位在五观。 依后解。 则位在十信。 次于所证必然之理。 即是了了见于佛性。 自信本来尊贵。 亦不患于不证。 所谓已到不疑之地矣。 修证节次已竟。 癸三结答酬请。 汝问道场。 建立如是。 吴兴曰。 坛法行相。 此土末世行之惟艰。 然所诵咒下文亦许不入道场。 故使有缘随器受益。 重请说道场已竟。 辛二重请说神咒。 分三。 壬一会众重请。 又分二。 癸一述己自请。 又为三。 子一述遭术遇救。 又三。 丑一述多闻未证。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自我出家。 恃佛憍爱。 求多闻故。 未证无为。 恃爱前已释过。 小乘以四果为无为。 丑二述被邪咒禁。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 心虽明了。 力不自由。 初果力弱故也。 丑三述赖咒转救。 赖遇文殊。 令我解脱。 须补文殊将咒往护。 子二叙蒙咒未闻。 虽蒙如来佛顶神咒。 冥获其力。 尚未亲闻。 天如曰。 昔阿难密承咒力。 得解淫难。 故曰冥获未闻。 子三请重宣广利。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 悲救此会诸修行辈。 末及当来在轮回者。 承佛密音。 身意解脱。 身解脱者。 谓消业离苦也。 意解脱者。 谓破惑证真也。 癸二同众普请。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 普皆作礼。 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壬二如来重说。 分二。 癸一正说神咒。 又三。 子一咒前光相。 又四。 丑一如来放顶光。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斯光所表。 具足多义。 今略分释之。 此科与次科表显中之密。 以自如来当身所现也。 肉髻即无见顶。 表法身理。 从顶放光。 表依理起智。 光具百宝。 表智含万用。 丑二光中现如来。 光中涌出千叶宝莲。 有化如来坐宝华中。 光中涌莲。 表依智发行。 化佛坐莲。 表行严妙果。 丑三化佛放顶光。 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此科与次科表密中之密。 以又从化佛重现也。 斯即所谓从佛顶中之佛顶。 放宝光中之宝光。 表斯咒尊中之尊。 妙中之妙也。 十光。 亦表十力深智。 具足万用。 无求不应。 见摄受之慈。 丑四光中现金刚。 一一光明。 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 擎山持杵。 遍虚空界。 表无量秘密神用。 降伏魔外。 无恶不摧。 见折伏之威。 子二大众钦听。 大众仰观。 畏爱兼抱。 求佛哀祐。 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畏。 谓畏其威。 爱。 谓爱其慈。 抱。 怀也。 众生以此二怀承顺如来。 而神化无所留滞矣。 咒中密具此诸妙理。 故表彰之。 子三神咒章句。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娑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啰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岐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屈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篮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沙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诵者至此称弟子某受持)乌□(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四十一)虎□(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迦(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啰阇婆夜(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祗尼婆夜(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檀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干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三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八十一)虎□(八十二)虎□(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犁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犁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梨弊泮(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犁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十一)摩诃波啰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啰檀持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五十一)闭隶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佛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啰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四百二十七)孤山曰。 诸经神咒例皆不翻。 五不翻中。 即秘密不翻。 于四例中。 即翻字不翻音。 天台会之。 不出四悉。 天如曰。 孤山所引天台四悉檀。 悉。 遍也。 檀。 施也。 诸圣以四法遍施众生也。 初世界悉檀者。 随方异说。 令生欢喜益也。 二为人悉檀者。 生善益也。 三对治悉檀者。 破恶益也。 四第一义悉檀者。 入理益也。 ○秘咒非但只是梵语。 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 盖梵语此方不晓。 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 至于秘咒。 非但天竺常人不知。 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咒。 大端圣贤宏化。 例有显密二教。 如医疗病。 率有二途。 一者授方。 则显说病源药性。 及炮治之法。 如佛显教。 二者授药。 则都不显说。 但惟与药令服愈病而已。 不必求知何药何治。 如佛密教。 故今秘咒正同授药。 不必求解。 若解生则咒丧矣。 众生但当信持之。 自蒙诸益也。 又秘咒虽不可作解。 亦有少分应知。 三义略尽。 一者理法力。 谓以一字含无边妙理而称为陀罗尼。 谓总一切法。 持无量义。 斯之威力。 全具所诠之理。 如此方元亨利贞。 亦可避凶致祥矣。 二者威德力。 谓诸佛菩萨一切权实圣贤威德深重。 具大势力。 称其名号。 随愿如意。 如今世间有势力人。 亦可假其名声伏恶脱难也。 三者实语力。 佛菩萨一切圣贤起大悲心愍众生故。 出诚实语。 咒愿众生离苦得乐。 革凡成圣。 故诵之可以随言成益。 如世之实修行人。 尚可咒愿吉凶。 随言成就。 何况证理入位圣贤。 真慈誓愿。 安可测度。 此与咒诅义相当也。 略述由此三义。 故持之得不测神功。 然须确信。 专持。 功满。 方收成效。 若犹豫。 间断。 中辍。 或坛戒不能如法。 而谤咒无功者。 招大罪苦。 良以世俗咒禁蛇蝎疮疟者尚有明验。 而况圣真威灵所寓。 安有虚词。 切宜戒之。 世人有谓咒之不翻。 隐其鄙俚之言。 恐人轻笑。 此真无知妄谤。 少有智者当亦不惑于斯言也。 至于四悉利物者不止秘咒。 凡佛放光现通说法诸设施。 第一便欲人人悟入佛之知见。 所谓惟为一大事因缘。 即入理益也。 其人未能悟入者。 则且与第二断除烦恼种习。 即破恶益也。 久之障尽。 后当悟入矣。 其人又未能破恶者。 则且与第三令其兴起善心。 建立善行。 善力渐强。 恶习自退矣。 其人又未能兴善。 则且与第四令生欢喜。 即欢喜益也。 亦是与其且种轻少善根。 为上三作远因缘耳。 其人或又不能生于欢喜反成憎谤者。 则佛早已鉴机。 默然无为也。 若约一大时教。 华严正惟入理。 而略兼后三。 小乘教正惟破恶。 而略兼后二。 人天教正惟生善。 而略兼后一。 诸杂趣正惟欢喜。 谓且救护拔苦令其生喜。 亦可渐向上三矣。 今独论秘咒四悉。 诸师所列。 皆从劣向胜为序。 一世界欢喜者。 谓随方利物。 如持之以脱难求财等。 而天台所谓诵神王名部落惊惧者。 但脱鬼难一途而已。 二为人生善者。 如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精进者。 令其精进等。 而天台比于军号相应无所诃禁者。 亦明生善无碍而已。 三对治破恶者。 如令淫心顿歇等。 而天台譬彼贫人诈嗔闻偈顿息者。 亦以喻明诵咒之人不自知其恶破之由也。 四第一义入理者。 如入无生忍等是也。 而天台喻以智臣解语余人不知者。 亦但喻其咒力发悟之由人所不测也。 大端明秘密。 四悉利益。 非如显教可知其故。 若可测知。 何贵秘密。 行人但当确信坚持。 无劳思议也。 正说神咒已竟。 癸二说咒利益。 分二。 子一诸佛要用。 可见非但众生离此咒而无赖。 诸佛离此而亦缺用多矣。 又分为三。 丑一指示全名。 阿难。 是佛顶光聚。 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顶光聚三字。 据实元于顶光化佛说之。 仍各有表。 顶表尊胜。 光表威灵。 聚表神用。 伽陀。 明其咒中有颂。 大段曰章。 如分五会是也。 细分曰句。 微妙者。 明其隐微奥妙不可测也。 丑二备彰诸用。 又三。 寅一总标因果。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 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出生二字明作密因。 得成二字表助极果。 见佛初心究竟皆不能离。 诚要用总相也。 寅二别列要用。 又复分为六科。 卯一降魔制外用。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 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 以咒威力。 令无惑乱也。 卯二现身说法用。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 坐宝莲华。 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 于微尘国。 转大法轮。 乘者。 依凭之意。 咒心者。 但依吴兴通指全咒为咒心。 即心咒之谓也。 盖秘密藏中精要之法。 故称咒心。 若是。 则心字是喻。 类如般若心经之心。 非指悉怛等六字为心也。 彼是咒名耳。 又详跢侄他乃即说咒曰。 则唵字以下方是正咒。 不过八句三十四字。 前皆三宝并诸外护威名。 及实语助咒之类。 若不能全持者。 可从唵字持之。 亦如准提九圣字之例是也。 坐莲普应者。 现佛身成道相也。 含者。 内秘为本之意。 谓本此密理以演显教也。 卯三自他授记用。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顶授记。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摩授者。 谓以咒加持。 令必成佛。 此可喻于蜾蠃咒螟蛉也。 自蒙授记者。 可见有持此咒者。 佛知必成佛道。 故授记也。 卯四救苦救难用。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拔济群苦。 所谓地狱。 饿鬼。 畜生。 盲聋喑哑。 冤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 大小诸横。 同时解脱。 贼难。 兵难。 王难。 狱难。 风火水难。 饥渴贫穷。 应念销散。 此中所具八苦。 八难。 亦与常途别异。 寻常以生老病死配冤憎等后四为八苦。 今以三涂及根缺配之为八也。 而又赘以大小诸横。 尽其余苦耳。 如药师诸横是也。 八难亦与诸经不同。 今以贼兵王狱风水火饥为八也。 饥渴即是饥馑。 又赘以贫穷。 亦尽其余难耳。 卯五事师嗣法用。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识。 四威仪中供养如意。 恒沙如来会中。 推为大法王子。 咒力能令四事具足。 及得他心。 故成事师之用。 又能开心。 通达法要。 故成嗣法之用。 卯六摄亲转小用。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摄受亲因。 令诸小乘闻秘密藏。 不生惊怖。 亲因。 即历劫亲缘也。 摄受。 如提奖阿难是也。 秘密实乘必废三立一。 小乘闻多惊疑。 咒力能令决了不疑也。 寅三总结始终。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 成无上觉。 坐菩提树。 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 于灭度后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严净戒律。 悉得清净。 前节从初成道以至入涅槃。 次节自正法以至末法。 皆凭咒力。 可谓始终全用。 不能离也。 丑三更明无尽。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 从旦至暮。 音声相联。 字句中间。 亦不重叠。 经恒沙劫。 终不能尽。 此无尽方约诸佛要用已自无尽。 非并众生用也。 诸佛要用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4-07-21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