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七(经文卷六之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七(经文卷六之三)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七(经文卷六之三)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癸二文殊偈对。 分二。 子一叙仪标偈。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承佛威神。 说偈对佛。 此之顶礼。 固尊师命言之常仪然亦即求加被。 故下明乘威神也。 是虽果后大人。 而顺仪彰轨如此。 足警我慢流也。 子二详演偈文。 分六。 丑一发源开选。 又三。 寅一双示二源。 又二。 卯一所依真源。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觉悔性者。 以觉海二字彰性之体量也。 盖性以知觉为体。 以深广为量。 故云觉海性也。 觉海二字有二释。 一者作法喻双彰。 显本觉深广。 即吴兴所谓真觉之性。 譬如大海是也。 二者直称觉性为海。 非是取喻水海。 盖凡具深广之量者。 皆称为海。 如华严所谓刹海劫海等是也。 若必喻水海。 犹堕不齐之过。 以觉海横无边而竖无底。 非若水海尚有边底也。 后说为优。 澄圆二字。 直说觉海义相。 莫依吴兴说海澄圆转喻寂照。 殊不顺畅。 澄即是寂。 谓澄停湛寂。 无诸起灭也。 圆即是照。 谓圆融洞鉴。 无诸偏蔽也。 次句首三字牒承上文。 末二字明本来圆通也。 元。 即本也。 妙。 即圆通妙用也。 圆满而本无亏缺。 通融而本无乖背耳。 大抵觉海指体言。 仿佛标体大也。 澄圆指相言。 仿佛标相大也。 元妙指用言。 仿佛标用大也。 此三大为诸妄所依。 故科云所依真源矣。 卯二能依妄源。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真际曰。 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 有相当情。 无相即隐。 故照性亡。 ○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者。 即经前所谓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而形所相者。 即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也。 有相当情。 无相即隐者。 如云起必障于日也。 首句。 似永嘉所谓倘顾还成能所。 末句。 似后知若生时。 前知早已灭也。 问。 所既妄立。 何不生汝妄能。 答。 凡经一重惑起。 有二功能。 一能隐覆。 二能生起。 今偈正表隐覆而前经乃明生起。 二义具有。 前后互影而互出耳。 然大意略同永嘉。 以此推原无始。 虽不全同永嘉所说禅心。 而意旨遥契。 故可类通之。 亦以见祖意与修多罗合也。 又此二照字。 前生后灭。 俱属于妄。 不可谓后照为真。 亦如永嘉云。 二知既不并。 但得前知灭。 灭处为知境。 能所俱非真也。 又此生灭依前真起。 为万法本。 故科妄源。 寅二略彰生灭。 此万法粗生灭。 非前无明细生灭也。 蹑上真妄和合。 遂谈万相森然具矣。 分二。 卯一万法生起。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首句。 即经前所谓晦昧为空也。 亲依无明。 虚空先现耳。 次句。 即空晦暗中。 结暗为色也。 三句。 即温陵所谓妄想凝结。 成无情国土也。 四句。 即彼谓妄识知觉成有情众生也。 上二句空界显彰。 下二句依正成就耳。 卯二万法还灭。 问。 方彰生起。 何以遽谈还灭。 答。 还灭即是归元。 今选根深入。 正谋归元之路。 故备彰生起之虚还灭之。 易以发其端。 分二。 辰一先彰劣妄。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大而无外。 容尽尘刹。 而绰然有余。 本非微劣。 而以大觉较之。 更大无量。 如海中一沤。 而虚空遂成至微劣矣。 有漏。 依吴兴兼于有情是也。 此更言有漏尘刹。 尚依空生。 不出空外。 益见其微劣而虚妄矣。 辰二后明顿灭。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长水曰。 沤灭下。 如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等。 ○此处用三有。 即尘刹之三界。 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妙理无端。 妄成三界。 如水结冰。 物而不化。 故称为有。 又取中九有更开二十五有。 依吴兴双含情器是也。 空沤于大觉海中本无而妄有。 故灭而复归于本无。 至于三有。 又依空同体。 安危事一。 故包界外之虚空尚归本无。 况空中之三有。 而岂不随之顿灭耶。 意表由至虚故可速灭向使非虚。 岂能强灭乎。 寅三正明须选。 上言万法可以还灭。 已引归元之路。 故此科出归元当选之由也。 分二。 卯一诸门平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首二句。 双标一多。 初句明理惟是一。 次句明门乃多张。 如京畿是一。 入路多岐也。 末二句。 但出多门之由。 问。 理既是一。 门何故多。 答。 由圣性普融。 旁通万法。 如天子宅中。 衢通万国也。 故二十五门或顺入。 或逆入。 无非入理方便。 如千迳九逵。 皆达帝京也。 孤山曰。 观音耳根则顺。 余圣诸根则逆。 盖对此方之机说也。 ○此说顺逆二字。 如云顺此方之机为顺。 逆此方之机为逆也。 予谓顺尘识流。 宛转达道。 曰顺入。 即六尘六识火大乃至识大圆通也。 如顺背京之路。 绕远方到者也。 逆根性之外流。 而旋反入性。 曰逆入。 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 如逆背京之路。 回身即到者也。 请观诸根圆通俱有旋反字面可见矣。 卯二须选当根。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初入即最初方便。 三昧即各门正定也。 迟速不同者。 依前孤山。 则观音顺速。 而余圣逆迟。 依后说。 则顺流者迟。 逆流者速。 经云。 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则可见惟是耳根于诸根中又其最速者。 然此二句正见须选。 故最初应有难云。 既皆方便。 是即平等。 何必又选。 答。 其奈对此方之机有当不当。 当则甚速。 不当甚迟。 岂可不选择哉。 如趋京之路。 迂直千差。 岂皆捷径。 亦不可不择路而趋矣。 发源开选已竟。 丑二了拣诸门。 意在令舍也。 分四。 寅一拣六尘。 尘是无情。 于心最疏。 而又具障蔽染污二义。 疏则难转。 蔽则难圆。 染则难通。 故并拣去而不用也。 就分为六。 卯一色尘不彻。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首句言色凭妄想结为障蔽之尘。 次句言此色若以心精了之终不透彻。 良以色体元本结暗所成。 初心岂能了之使彻。 末二句。 牒结初心决不依之得圆通也。 卯二声尘言偏。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音声即径直声。 语言即屈曲声。 次二句偏说屈曲。 良以陈如从四谛入。 偏取屈曲故也。 伊者彼也。 一字直目为名。 诠自性也。 二字带表为句。 诠差别也。 味即所含义理。 言音声既落语言。 惟以取彼名句之味。 且此理圆言偏。 初心岂达一言遍该一切义理。 故依之恐其难取圆通矣。 卯三香尘不恒。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初心凡夫必待烟合于鼻方以觉香。 离则无复香相。 是香非常住。 不能令觉常恒。 觉不恒。 则香亦非恒。 岂能于香而得圆通哉。 卯四味尘不一。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性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此与下之触尘但变文耳。 而意皆同于香尘。 以三皆同属合中知也。 本然即常然也。 次句。 言须待舌尝味时。 方觉有味尘也。 末二句全同上科。 卯五触尘不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触无自相。 双依能所。 内依身根为能触。 外依色尘为所触。 中间方显触相。 今言以触明者。 要待所触之尘合于身时。 而触相方明也。 末二句同上科。 卯六法尘不遍。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法尘非外五尘之实质。 乃五尘影子。 惟意中独缘。 属独影境。 故曰内尘。 必有所者。 言必专一处也。 盖意无有二。 起意缘时。 但专一境。 舍一缘一。 始终惟一。 能所皆局。 岂能遍涉。 不遍。 故初心难入圆通也。 拣六尘已竟。 寅二拣五根。 留取耳根。 故惟拣五。 问。 根能旋反。 转之即性。 何亦拣之。 答。 根虽总皆近性。 胜彼尘识。 然六中圆缺不齐。 前文云。 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今正拣去合者浅者与不圆者耳。 意令惟取耳根而已。 就分五。 卯一眼根不圆。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洞然者。 明朗照了之意。 虽之一字。 纵许之辞。 次句夺其不圆也。 三句详示不圆之数。 语略而忽。 四维。 四隅也。 必兼四方。 而但言四维者。 语之略也。 且千二功德。 四方八百。 四维四百。 今止缺后方。 及两隅之四百。 是缺三分之一耳。 而言亏一半者。 语之忽也。 若实一半。 当惟六百。 学者善会其意可也。 亏缺难圆意则易知矣。 卯二鼻根缺中。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鼻之功德。 出息入息及与中间各分四百。 今缺中间四百而已。 交气即中间也。 支离者。 不相接续之意。 盖出息尽而不能即入。 必少间断而后方入。 入息亦然。 此即支离处也。 良以出息取香。 入息闻香。 此支离处全无功能。 故非圆满。 匪者不也。 涉者交也。 入即鼻入也。 言若此间断不交之入。 岂能速得圆通乎。 此与上科拣去不圆之根也。 卯三舌根不常。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 首句语倒。 应是舌入非无端耳。 温陵曰。 舌不因味而即能觉了。 乃为无端。 ○今者不然。 故曰非无端也。 末三句言其无离味之恒觉。 故难入圆通。 问。 耳离声而闻静。 说为常性。 何不舌离味而尝淡。 亦说为常耶。 答。 耳为离知。 恒常普遍。 离声闻静。 更比声圆。 人所易晓。 经云。 动若迩遥。 静无边际是也。 今舌根觉味之知。 不过三寸。 合知尚劣。 而离知淡相更为眇昧。 岂能同耳之常性彰显乎。 故不例难也。 卯四身根不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首二句例前触尘。 明其同是不圆之门也。 此所触二字。 直指前之触尘而言。 意谓前之触尘我已拣其不圆。 今此身根亦全与彼触尘同也。 此句标定。 次句申其相同之故。 圆觉观者。 以圆之一字双贯觉观二字。 圆觉者。 独立之全体也。 圆观者。 绝待之全智也。 此身根与前触尘各非此二者。 良以合中之知。 根尘相待而显。 故前之触尘离此身根其相即隐。 固无独立之全体。 与夫绝待之全智也。 而此身根离前触尘其知亦泯。 亦无独立绝待全体全智也。 岂能圆觉观乎。 大抵此二句总明须合而后有知也。 涯量。 犹言边际也。 即身边际与触边际也。 冥。 暗也。 会。 知也。 不冥会者。 言不能于远离之时。 暗中有知。 如彼耳之于声也。 此句是言离中无知也。 末句结非圆通。 总承合有离无。 故明难获圆通矣。 此与上科拣去合知而浅之根也。 卯五意根杂念。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此文易了。 大抵此约初心凡夫欲依此意根求圆通者而断其难获也。 乱思即意识也。 诸识中惟意识最乱。 最为刚强。 难于制伏。 恒杂意中故。 湛了者。 即脱尽意识。 湛然了知之境也。 而言终无见者。 如非非想天。 入非非定研穷。 求其湛了终不可得。 报尽从坠是也。 末二句结非圆通。 盖言圆通本是无分别定之胜果。 今想念不脱。 岂能得此果哉。 此科拣去非纯离之根也。 拣五根已竟。 寅三拣六识。 此经首即斥破六处识心是为生死根本。 不可依之错乱修习。 而诸圣自陈仍备此六门者。 见圣性无不通也。 文殊复拣去者。 仍顺此经遮止误用也。 若初心用此以求圆通。 则不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魔外者极多。 如六圣得正圆通者极少。 所以须拣去也。 就分为六。 卯一眼识无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槜李曰。 论云。 二和生识。 谓根境和合。 识生其中。 今言三和者。 能所合说也。 ○识见二字亦似语倒。 应云见识。 即眼识也。 乃眼家随念分别。 外对无情之色尘。 内依无分别之眼根。 而中间诈现。 随念粗略分别。 是为眼识。 能依自体。 并所依根尘。 故曰杂三和也。 温陵曰。 三者和合。 穷之本自无体。 故曰非相也。 ○末二句蹑上结归。 无定。 亦无定实之自体而已。 卯二耳识非初。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普贤用心闻。 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 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 ○由大因威力。 致耳识洞闻沙界。 非耳识自妙能顺初心成此妙果。 故曰初心不能入也。 卯三鼻识有住。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孙陀散乱。 佛欲摄住其心。 令观鼻端。 此特权机而已。 盖真心无住。 有住则妄矣。 ○鼻想者。 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 本权机者。 本为对治而权假设想。 非鼻识本有也。 以鼻识分别香臭为用。 非关端白故也。 次句明本意只为摄住散乱而已。 三句明不圆之故。 住则偏局一处。 何由而圆乎。 卯四舌识有漏。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首句言说法虽由舌识。 然不免杂以音声文字。 故曰弄音文也。 而能开悟成自果。 但由先世所成旷久辩才之力故得如此。 非彼一时舌识所能。 且名句乃不相应行。 有为所摄。 非无漏法。 岂以舌识参杂于此而成圆通乎。 卯五身识不遍。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 问。 波离执身。 次第执心。 俱得通利。 今何但云束身而已。 答。 声闻执心。 亦防六聚七支之非。 况今言身。 识在其中矣。 ○此偈正拣身识。 其言束身。 正谓束于身识。 非谓身根。 而言识在其中者。 岳师之混淆多此类也。 且观下元非遍一切之句。 则知但束之语。 非惟只表遗心。 盖表所遗者更多。 良以圆通之境。 当遍融身界万法。 今但束身识。 局于身心。 无普融观智。 岂得圆通乎。 卯六意识缘物。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 目连神通由宿习所得。 虽云旋湛心光发宣。 非关于法分别而现。 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 缘物则有。 离物则无。 ○法分别三字即意识别名。 盖意识是法尘上分别性故也。 此句已明目连神变圆通元与意识无干。 次句又言纵由意识。 亦是缘尘。 而非离尘普遍之法。 亦难获圆通矣。 物。 即尘也。 通观拣识之文。 多明六圣所证各皆别有资藉。 非真由彼识心能至圆通也。 拣六识已竟。 寅四拣七大。 七大之中。 前五同尘。 第六同识。 第七同根。 比前但加广大之相。 而拣意大同前也。 就分为七科。 卯一地大非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持地平填。 尚涉有为。 非实圣性。 ○遇佛平心。 方归圣性。 而初心全涉有为。 故难获圆通。 似为易见。 卯二水大非真。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月光水观。 未离想念。 难契如如。 盖如如之理非觉观之法故也。 ○如如者。 即圆通真实之体。 乃离念不动之法。 凡起心分别觉观皆不相应。 反显旋闻不属觉观明矣。 而强安三观者。 尚当寻绎于此可也。 卯三火大非初。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方为真离。 今存厌断。 故非真也。 又厌欲假设。 非真实本有之法也。 二句言非初心一定方便。 以初心不皆多欲。 而少欲无欲众生。 何用于此而入圆通乎。 卯四风大有对。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动寂有对。 则一动一寂。 便属循还生灭无常之法。 故非无上觉体。 问。 反闻法门。 亦从动静而入。 何殊于此。 答。 彼乃渐脱动静二尘。 以取无动静之闻性为初心方便。 此即取有动寂之风性为入门。 所以大不同也。 岂可以此难彼。 卯五空大非觉。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晦昧为空。 故曰昏钝。 ○此是穷源之解。 若就现相。 昏。 即冥也。 钝。 即顽也。 虚空本以冥顽无所知觉为相。 菩提乃觉性智体。 明灵为相。 正与昏钝相反。 就昏钝处而取明灵之果。 如钻冰取火。 固应难也。 世有尊太虚空为本性者当悟此矣。 卯六识大虚妄。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 弥勒惟修识观。 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 存心观之已妄。 况获圆通耶。 ○首句言发心即研穷识性以为入门也。 次句言能观之观心。 与所观之识性。 二俱念念迁流悉不能住也。 愚意初心纵猛。 必堕识无边处等定而已。 三句。 研穷之极。 纵有存住之心。 如说二乘所住涅槃。 但是识阴境界。 犹如湛流。 望如恬静。 而实不住。 故曰乃虚妄也。 初心岂能依之顿入圆通乎。 卯七根大殊感。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首句言凡有运动迁流。 皆属行阴。 皆堕无常。 今势至虽曰都摄六根。 而主于净念相继。 既曰净念。 终成有念。 既曰相继。 难免生灭。 故曰念性元生灭也。 三句言以此为因。 往生见佛。 则因果相应。 无有不可。 若以此生灭之因。 而求现证不生灭之圆通。 则因果不类。 决难得也。 通论二十四圣。 约其所证。 必等观音。 而原其入门不从本根略有四缘。 所以当拣。 一者不对方宜。 二者不便初心。 三者别有资藉。 四者非常修学。 反显耳根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资藉通常可修也。 意在后偈。 预此明之。 至文再详。 了拣诸门已竟。 丑三独选耳根。 分二。 寅一备彰门妙。 此中所具四科。 一三四中正以翻前四缘中三缘。 惟非常修学更在后文。 至文更指。 分四。 卯一随方定门。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此科显其正对方宜。 翻前不对方宜也。 盖诸教体。 如来必随一方机宜而立。 若教不投机。 化应不胜也。 温陵曰。 圣人设教。 随方不同。 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佛土。 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 乃至或以园林台观。 或以虚空。 或以寂无说示。 如香积佛国。 无文字说。 但以众香。 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而此方教体必藉音闻。 欲取正定必由闻入者。 各随机缘故也。 此方二句。 意言此方众生耳根偏利。 能由闻性遍达无量差别理事。 故佛对此一方机宜。 而以音声施作佛事。 所以逗彼闻根之利也。 是则合音与闻。 乃为此方真清净教体矣。 是虽常途惟取音声为教似不兼闻。 而不知离彼听者闻根。 则音声泯然无托。 教体奚得而存耶。 末二句。 言教体既在音闻。 而欲入正定者。 岂可舍教体而别取哉。 故应惟从耳根闻性而入也。 良以声教但为弄引。 闻性实为妙心。 故领悟虽以双托音闻。 而修定但宜单取闻性。 故曰实以闻中入也。 是则从说选根以来。 直至此处。 惟此一句方以决定分明指出耳根为圆通本根至妙之法门矣。 又说音闻先即不平。 意言常途但以音声为教体。 是随相假体。 而非真实教体。 不知此方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者。 不在于音而惟在听音之闻性耳。 良以教诠藏性。 而闻性最近藏性故也。 末二句承之。 遂言以是义故。 大定惟从闻入。 似为简直而顺。 且更见音声但为教体。 而闻性方为真教体。 智者详之。 卯二赞人殊胜。 此科固是欲令钦人则必珍重其法。 亦是激劝羡果人者勉从其因行也。 分为二。 辰一略赞自利。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此科先赞能以闻性自利。 正叹次第解结及标列二本科。 见利他之洪源。 若自利未胜。 安能利他。 离苦者。 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也。 即解结中人法俱空力也。 得解脱者。 得离系自在二种解脱乐也。 然离系。 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自在。 即所获二种殊胜。 且言自备利他体用。 故判属自利也。 良。 善也。 良哉者。 赞其善能究竟自利。 亦赞善得圆通妙门独超诸门矣。 辰二广赞利他。 分四。 巳一总明常遍。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劫数恒沙。 则时为极长。 显常也。 国数微尘。 则处为极广。 显遍也。 此则方标常遍。 而利生之意尚在下科。 巳二自在护生。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二句叹尽三科。 文义该摄绝妙。 一者两句分叹前二科。 以上句叹三十二应。 随缘自在说法。 以下句叹十四无畏循声救苦众生。 二者两句总叹后一科。 以四不思议中。 明言救护众生。 得大自在。 则上句正以叹之。 又复明言其形其咒无畏施生。 则下句正以叹之。 又且连上二句。 贯成四句。 则见此等妙用。 皆极沙劫之常。 皆尽尘刹之遍。 诚为巧妙。 若依旧注。 前两句叹首科。 不惟强添说法。 而又何独遍常。 后两句叹后二科。 不惟偏缺遍常。 而又颠倒失次。 智者详之。 巳三音备众美。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温陵曰。 以说法不滞为妙音。 寻声救苦为观音。 音性无著为梵音。 应不失时为潮音。 ○详夫菩萨忘音尘而循闻性。 及至称名叹德。 乃独取音而不取闻。 何也。 正表圆人不坏法相。 而初心忘尘。 但图解根而已。 圆通之后。 一切妙用全在于音也。 岂如灰断之果。 永坏无用也耶。 故今三十二应中之说法。 四不思议中之说咒。 皆妙音之力也。 十四无畏中之救八难。 四不思议中之施无畏。 皆观世音之力也。 由法华以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释观世音名。 故偏属救苦矣。 十四无畏中之除三毒。 四不思议中之破悭吝。 皆梵音之力也。 以彼科明言修习清净本根。 故属梵音矣。 三十二应中之赴遍求。 十四无畏中之赴二求。 四不思议中之赴广求。 皆能应不失时。 潮音之力也。 然此独缺法华中胜彼世间音。 故致十四无畏中持名一科无所收属。 以彼一名独当一切菩萨之名。 正属胜彼世间音也。 然就今经文收入妙音中亦稍为通。 以一名而顿含众名功德。 亦甚为妙也。 卯四恩沾凡圣。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上句恩沾于凡。 救世。 谓拔诸苦。 安宁。 谓与诸乐。 盖既言救世。 则且指世间凡夫蒙益也。 下句恩沾于圣。 出世。 则先以革凡。 常住。 则究竟成圣。 然功迹亦不出于应等三科。 其意易见。 不必分属也。 赞人殊胜已竟。 卯三示法真实。 此科见耳根元自真实。 决定速至圆通。 不劳资藉别因。 正翻前别有资藉之缘耳。 分二。 辰一标启佛述说。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上句启佛。 启即告也。 下句述说。 但述所说耳根而已。 非三真实俱出观音自说也。 良以下三科。 乃是文殊取四卷末。 六根数量。 并击钟验常等科中。 佛说语意而加发挥。 见耳门之本妙也。 辰二列三种真实。 就分三。 巳一圆真实。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此科取六根随方数量中如耳周听十方无遗之意。 而设言以发挥其圆也。 事出假设。 故言譬如。 而闻即实法。 故非譬喻也。 静居。 检非多事牵扰心时。 若当扰时。 则闻虽常圆。 殊不觉知。 十方俱击鼓者。 一时同击也。 十处一时闻者。 闻无先后也。 此见耳根闻性人人本来自圆。 喻如最大圆珠悬于空中。 周辉普照。 诸声如影。 乱映齐现。 丝毫不昧。 故曰圆真实矣。 巳二通真实。 此科是文殊更加自意以发挥其通也。 又二。 午一拣他非通。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孤山曰。 口鼻身俱合中知。 若将身以合方知句居口鼻上。 其义方顺。 盖语倒耳。 ○斯言最是。 决倒无疑。 解者即当顺序依此而解之。 目非观障外者。 如隔窗纸不见外事。 隔皮肤不见脏腑。 是近而薄者尚成障隔。 况远厚乎。 身以合方知。 口鼻亦复然者。 言三根略离尺寸。 了无觉知也。 心念纷无绪者。 明意根中常缠意识。 不能静照也。 此历言五根俱无现具灵通矣。 午二显自为通。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此科随言耳根现具灵通。 隔垣听音响者。 如隔垣墙闻砧杵语言悉不隔碍。 而颠倒之人但谓声能透入。 而不知乃是闻性湛然四通八达无所隔碍也。 墙壁尚不能隔。 况纸肤乎。 遐迩二皆得闻者。 皆显离中有知也。 遐迩俱闻。 何况尺寸之离乎。 五根所不齐者。 隔垣听响。 眼根所不能齐。 遐迩俱闻。 则身口鼻所不能齐。 惟意不齐无文可据。 应是耳识易排。 以其力弱非强。 不障耳门之静照。 非同意识之无绪。 故意根亦所不能齐也。 更当知同为根者尚不能齐。 何况尘识诸大非根之类者岂能齐哉。 此见闻性人人本来自通。 喻如洪水普为淹没。 草舍竹篱悉皆通透一无隔碍。 故曰通真实矣。 此喻与上珠喻。 可与静察闻性之体相者助一发明矣。 问。 遐迩俱可闻。 恐非极成之语。 今现见人之闻量不能遐远。 大声不过百里。 小声限于数步。 何况寰中界外决不及闻。 若是。 则但能闻迩。 那云遐迩俱闻耶。 答。 但言遐。 不云极遐。 即是耳根现量可及之遐。 非谓越界极遐之声也。 如汝所言百里数步。 岂非耳根现量中之遐迩乎。 经意正取于此数步百里之离知。 胜彼三根但能合觉。 而于离中虽尺寸亦不能知也。 然此亦但约于未解之前。 现具之通。 故不及于极遐。 若既解之后。 聚闻已开。 方能周闻界外。 所以须解。 若本通即周沙界。 何劳复解乎。 何况今耳但是闻动不及至遐。 而闻静亦无边际。 经云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是也。 遐迩俱闻之语。 何可辄起疑难之哉。 巳三常真实。 此中全取击钟验常科中佛所说义也。 分二。 午一对尘显常。 对声尘显闻性常也。 又二。 未一动静无关。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音声是总相。 动静是别相。 谓音声正起为动。 音声灭尽为静。 惟一音声。 双含动静。 故曰音声性动静也。 闻中为有无者。 言动静二相。 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还代谢。 动则音声历然现有。 静则音声寂然向无。 无声号无闻者。 言世人颠倒。 于无声而妄说无闻也。 末句。 言据理而论自是声无。 非是闻性无也。 未二生灭双离。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首句蹑上科末句。 而牒闻性既不随声无而灭。 次句形对推知岂随声有而方生乎。 是则闻性湛然常住。 一任其中声有则闻动。 声无则闻静。 而自体了无生灭之可见。 故曰生灭二圆离也。 末句结常真实。 以见闻性人人本来自常。 喻如虚空。 恒无起灭。 此句结意应在后科之末方成总结。 今随文便。 寄结于此耳。 午二离思显常。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梦想者。 以梦是第六独头意识所现。 故今言梦带想。 正表梦是意识所为也。 不为不思无者。 言梦中双以忘尽梦外动静而了无所思。 似闻性暂成断灭也。 今则尚闻杵音而惑杵为钟。 是可见不为不思而遂成灭矣。 上觉即闻性本体。 下观指闻性照用。 寤寐恒一。 不假思惟。 出思惟外也。 所以前拣月光如如非觉观者。 正为彼是思惟觉观故也。 可以反显此出思惟之觉观却是真如如体矣。 末句全同五根所不齐也。 身兼外四根。 心是内之意根尔。 色香味不能通于梦中。 触虽可通。 而离亦不能。 至于意之缘法又已忘尽。 是可见五根皆不能接梦外之五尘而有觉也。 惟独耳根能觉梦外之声。 所以声尘得通梦中。 一呼便觉。 超彼身心皆不及也。 前经佛于引梦之后。 遂表形销命谢闻性决无间断。 岂非决其为常真实乎。 凡此三种真实。 皆表人人现具。 未经解结修治。 已即有圆通常之三相。 若前此更以修证究竟圆通。 真同为高因于丘陵。 为下因于川泽。 必至易而至速也。 示法真实已竟。 卯四显行当根。 此科翻上不便初心。 明耳根最便于初心。 然既便于初心。 即可通常普修。 已该四义。 但文不甚显。 故第四义属下。 分三。 辰一举此方教体。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娑婆此云堪忍。 以此界众苦难忍。 惟具忍力者堪住故。 又具足苦境。 堪可成就行人忍力故。 然此一句。 据文但是指处。 约意仍有含蓄。 谓含蓄此方众生耳根偏利之意。 以此方众生能从耳根了别世出世法深细之意。 次句得字方有来历。 正言佛对此方偏利之根。 立诸声名句文一切经论甚深法义。 以对机故。 方得宣畅发明也。 然此句据文亦但说声论得明。 就中亦有含蓄。 谓含蓄所宣明者无非皆为诠显圆湛妙明之性。 而此妙性又只在于能闻本根之中。 众生当可由所闻声论而反闻能闻之本根方为得旨矣。 若是。 则下科失旨之意自有来历矣。 辰二明病在循声。 又二。 巳一泛论失旨。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此众生非是普指异生。 但指狂慧学者而言。 意言此方耳根既利。 而如来声论又明。 宜乎凡被声教者皆当免于流转。 而间有不免者。 正因不能由教而开悟能闻之本闻是为妙明心性。 而但循所闻声教资益戏论。 故徒闻声教。 而亦不免于流转也。 巳二克指证验。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对前泛论。 克指一人。 所以证验迷本闻而但循声教者必不免于流转也。 强记。 即多闻忆持也。 邪思。 即为物所转。 逐邪境而被物牵去。 不自由也。 意言众生若迷本闻。 非但少循声教者不免流转。 虽强记如阿难亦所不免也。 戒务多闻者甚不可迷本闻而但循声教。 辰三显应病与药。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岂非二字。 承上决定之辞。 下八字。 病药相当。 敌体对治也。 随。 即循也。 所即声尘。 沦即流转也。 随所沦者。 言循声必流转也。 旋流。 即返闻也。 无妄。 即真实常住不流转之性也。 旋流获无妄者。 意言既知循声顺流而不免流转。 当知反闻旋流而必至无妄。 其与此方机根药病相投。 一切初心无不可用也。 故科显行当根。 备彰门妙已竟。 寅二委示修巧。 法门空妙。 而修时不巧。 亦不足选也。 具简要易速四义者为巧。 简则不烦。 要则该总。 易则无难。 速则不钝。 下文具有此相。 至则指之。 分三。 卯一出名教以反闻。 三。 辰一嘱专听而出名。 阿难汝谛听。 我乘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嘱专听而表乘威。 以见法非易说遭遇非常。 切宜郑重。 金刚王。 同前五卷中五章殊胜文也。 彼有宝觉二字。 今含在三字中。 盖闻根中不生灭性。 双含理智。 是实相观照二种般若。 同于金刚坚利。 体不可坏。 而能坏一切无明坚体。 故云尔也。 由圆乘方便。 巧立能所。 无修之修。 故曰如幻。 不思议者。 速疾超乎世出世间之意。 以前偈云。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故知然也。 佛母者。 以前后偈皆云是诸佛一路涅槃之门。 可见出生诸佛。 故称佛母也。 真三昧者。 言是自性正定。 非同引起诸三昧境。 故曰真也。 即此出名中。 简等四义分明可见。 详之。 辰二抑多闻而显过。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以激其反闻。 先须出其不反闻之大错也。 上二句显其极为多闻。 盖无数生中受持诸佛深法也。 欲漏不先除者。 盖惟务多闻。 不修无漏胜业。 故欲漏深重种习未尽。 其余诸漏未尽可知。 畜闻成过误者。 言徒积多闻。 殊不得力。 而竟成堕淫之过误也。 辰三决取舍而反闻。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孤山曰。 谓将汝循声之妄闻。 以持诸佛之言教。 何不反闻自性以求解脱乎。 上闻能闻之智。 下闻所观之理。 ○上佛字即佛身。 下佛字即佛法。 上闻字即闻根。 下闻字即闻性。 而将闻之闻。 亦即指于具妙性之闻根也。 正言众生不达本闻即是妙性。 无劳外求。 却乃日用不知。 反将本闻贪教不返。 惟希小利。 譬如以金碗乞食。 不知碗自可富于食也。 故敌体以警之曰。 汝将本闻妙性不自觉知。 但务受持诸佛佛法。 何不识取本闻。 而旋倒闻根以闻闻性乎。 良以佛教本欲人之修性。 今遗性而独驰于教。 亦非教之本意故也。 此科方是教导反闻之正文也。 观此但闻一闻性便胜无量多闻。 亦见其至简而最要矣。 卯二法喻详明修证。 上方举妙门之胜名。 述不修之大错。 以警其当修反闻而已。 而尚未言如何修如何证。 故此科详之。 分三。 辰一法说。 又为二。 巳一历示次第超越。 四卷末云。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于器世界不能超越。 故下分科文义出彼。 而科名亦取彼也。 超越。 即解脱之意尔。 就分为二科。 午一情界脱缠。 又二。 未一脱尘尽根。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此闻字正指所结之根。 非自然生者。 言其非是无故而有此结相也。 因声有名字者。 言其正因声尘当情。 而迷中以闻性揽尘斯结。 遂成根相。 即听精映声卷声成根也。 从无始来遂有此耳根之名。 即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也。 聚闻结滞。 无复解脱之相矣。 旋闻与声脱者。 即入流亡所。 乃至动静不生也。 盖言既因揽声而结。 须待脱声而解。 故首须旋倒闻根反闻自性以求与声脱也。 能脱。 即闻根也。 元因旋根而尘自脱。 故能脱即指闻根而已。 欲谁名者。 言尘已脱而根随尽。 遂失前耳根之名。 惟一妙性而已。 然此二句即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 四句喻如水本因寒而结冰。 故冰须脱寒而还水矣。 未二入一解六。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此恐人疑但解一根余根尚结。 不知根相虽六。 性体惟一。 本以一性而顿结六根。 所谓一结一切结也。 故解一根性而余随性脱。 所谓一解一切解也。 譬如片锦六花。 花虽各别。 而底线相连。 故折一花而余花皆坏。 花喻六根。 底线喻性。 其意可知。 此约横喻。 故六根同一成坏。 不同中之竖喻。 每约一根。 结则从性至尘。 由细渐粗。 解则从尘至性。 由粗渐细。 皆有次第六重。 如巾结解也。 然每一结成。 六根同成一结。 乃至六结皆然。 至解时。 每一结解。 六根同解一结。 以至六解皆然。 故解者从一根入。 一根之结尽。 六根之结齐尽。 当亦与花喻相成而不相背也。 智者详之。 是则一根返源。 岂不至简耶。 六根齐脱。 岂不至要耶。 夫至六根皆脱。 则众生世界已自不能缠缚矣。 午二器界超越。 此中不是情器根尘平言。 盖言尘界全倚情根而立。 固未有情根脱复。 而尘界独存者也。 故上科既已脱复情根。 而此科归重超越器界而已。 分二。 未一尘销觉净。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首二句喻明尘界全依情根而立。 幻翳者。 犹言虚翳也。 盖空华但是目翳之影。 今情根既如翳。 而尘界但若空华。 则可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也。 次二句遂言今既一返六解。 而闻等已复于无。 即如翳根已除也。 而尘界应念随销。 便若空华湛然灭尽。 岂可复得哉。 由是情尘俱寂之后。 本觉之体圆满清净。 所谓迥脱根尘。 灵光独耀矣。 此中但取翳华为喻。 不用幻喻。 夫根身解而器界随销。 其亦至易而甚速矣乎。 未二净极越界。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上言觉净。 似初净。 今言净极。 则净相转深。 以至极净。 亦可上言翳根初尽。 尘销觉显。 且约理体圆净。 今既净极。 则当觉遍尘刹矣。 光通达者。 心眼圆明。 真俗毕照。 夫净极即寂。 光通即照。 而言含虚空者。 大觉海中。 空沤至小。 何况世界乎。 末二句。 言以含空之寂照观察世间悉皆如梦。 了无挂碍。 甚言超越世界得大自在而无复拘滞矣。 问。 前言界如空华灭尽。 今何又见耶。 答。 圆乘销尘。 非至灰断。 但灭法执所执定实心外之界。 而唯心如梦境界宛在无碍。 但随心出没。 无定实矣。 次第超越已竟。 巳二因显昔妄难干。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此亦激阿难发奋进求脱根超界以雪前之悔恨也。 又见昔之所以被邪术所制无自由分者。 正由不能解根超界得大解脱也。 亦由不知根中圆湛妙心寂照含空无可拘制。 而但取缘尘影事为心。 妄认身中。 是以受制莫脱。 故如来首先征破所执妄心。 而于根中指以所迷真心。 令其旋根取证也。 今偈意言汝若早识根中妙心。 而解根越界。 乃至寂照含空。 登伽在汝觉海梦中。 如沤如尘。 岂能留滞于汝哉。 极励之也。 法说已竟。 辰二举喻。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吴兴曰。 幻师譬真如。 幻作譬随缘真妄和合。 变成六根。 如诸男女。 ○详前法说既有情器双超之旨。 则喻中亦应具之。 故一机但指幻咒。 抽。 牵也。 牵之令动也。 言男女诸根动虽不一。 而牵抽令动但一咒力。 故下息机即谓止咒也。 归寂然者。 男女诸根皆不动也。 诸幻成无性者。 所依幻处亦泯于无也。 盖凡幻人。 非无幻处。 如化城喻云。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上句幻处。 下句幻人也。 法中一机即一精明。 故喻之所谓虽见诸根动者。 喻六根之用虽殊也。 要以一机抽者。 喻惟一精明之体。 于中随门异用也。 息机。 喻但旋一根精明之体令其还源也。 归寂然者。 六根俱解脱也。 诸幻成无性者。 器界亦超越也。 一精明不合幻师。 但合幻咒。 至下发明。 辰三法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一精明。 即真如与无明和合。 所成识精明元。 为六精之总体。 理实即是第八赖耶识。 亦即本经称陀那细识也。 六根即是能依。 一精明即是所依。 故曰元依一精明也。 分成六和合者。 分揽六尘各成根相。 而精名亦别。 如在眼名见精。 在耳名闻精等。 名虽各别。 而体则仍是一精明。 故一精明合喻中一机。 六和合合喻中诸男女也。 当补二句云。 虽见六用殊。 惟一精明转。 合喻中虽见二句方全。 一处成休复。 合喻中息机。 六用皆不成。 合喻中归寂然。 然一处休复。 即从耳根解结。 其意可知。 齐此喻明情界脱缠已竟。 末二句合诸幻成无性。 尘垢。 即指器世间六尘所成垢染世界。 应念销者。 如前经云。 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 无情器之分曰圆。 无无明之蔽曰明。 无根尘之污曰净。 无结缚之碍而互用变现曰妙。 故曰成圆明等。 此更喻明器界超越。 法喻详明修证已竟。 卯三结示因果究竟。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此科尤见易而速也。 余尘者。 断无明未尽。 谓之有余。 极而言之。 虽等觉亦尔。 故诸学。 指等觉以前诸有学菩萨也。 问。 前文称菩萨一例无学。 今何又言有学。 答。 前位离佛远。 显超二乘。 故称无学。 今邻近如来。 对佛究竟无学。 故等觉亦是有学。 如临至尊。 不敢称尊也。 明极。 谓无明已尽。 而本明证极。 即如来无上菩提矣。 夫法门既妙。 而修证又巧。 乃至成佛无难。 所以惟当选于此门也。 独选耳根已竟。 丑四普劝修持。 佛敕文殊惟选一门教众深入。 故文殊上来选定耳门。 即以劝众普修顺佛意也。 然上文何不自闻之语。 但是激其决定取舍。 非劝修正文。 分为三。 寅一正普劝结通。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首句。 呼之警劝也。 次二句正以劝修可知。 性成无上道。 举果以欣动修心也。 盖言闻性本即是圆湛不生灭性。 亦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乃成佛真因。 与果一如。 故判决此性定成无上道。 即极果也。 末句结答圆通。 以本意元为敕选圆通。 故结言欲知真实圆通者。 而圆通实理。 但修如是闻性而已矣。 寅二明诸佛共由。 上科直言劝。 此科与下科是证信劝也。 又为二。 卯一总标诸佛。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前佛偈亦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其意无殊。 但前尚泛。 此则确指耳根为异。 言是趋真宝所共由之路也。 卯二别列三世。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斯门。 圆明。 如是法。 皆指耳根圆通也。 夫三世共由如此。 我独何人。 而不由此常修之法门乎。 盖由信佛而必信法也。 现未圣贤。 非佛而必成佛。 故总标中微尘佛数。 寅三示己身亲证。 我亦从中证。 非惟观世音。 盖自不修而惟劝人修。 人或不从。 身先入而率人同入。 人皆乐与。 故文殊明己亦从耳根修证。 所以启人之必信从也。 普劝修证已竟。 丑五结答请加。 分二。 寅一正以结答。 夫文殊承佛尊命检选劝修。 上文选劝事竟。 当回复尊命。 故此结答乃回告于佛之言。 又二。 卯一观音最合圣言。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诚者信允之辞。 犹言诚然也。 如者遵从之意。 犹言如命也。 诚如佛世尊者。 言诚然如佛所命。 首表信从佛旨也。 次四句全以述前佛旨。 询我诸方便者。 即前第一云二十五行谁当阿难之根也。 以救诸末劫者。 即前第二云兼我灭后此界众生也。 求出世间人者。 即前第三云入菩萨乘也。 成就涅槃心者。 即前第四云求无上道也。 观世音为最者。 言能于佛之前旨四义全顺者。 惟观音耳门最为第一也。 盖耳根圆通。 即多闻者之闻根。 故能独当阿难之根。 即顺第一旨也。 人人现具。 浅深均修。 故能普救末劫。 即顺第二旨也。 先得人空。 次脱法执。 故能应求出世。 即顺第三旨也。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故能成就涅槃。 即顺第四旨也。 又前二显契机。 后二显契理。 机理双契。 圣旨全孚。 此观音之门所以独超诸门矣。 卯二诸门未孚佛旨。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常修学。 浅深同说法。 即。 就也。 舍。 脱也。 佛威即事者。 佛以威神。 就其所遇之事加被之。 令脱尘劳也。 非是二字亦贯下句若是常修学。 则不必就其遇习之事。 但选妙性。 通常可修也。 诸门。 如那律失明。 毕陵触刺等。 人不皆然。 故非是常修学矣。 若是同说法。 不分深浅二心。 同可宣说也。 诸门。 如普贤之大因。 满慈之宿辩等。 但局深心。 沙陀之贪淫。 周利之阙诵等。 但局浅心。 非是同说法矣。 反显通常可修。 浅深俱入。 仍是观音耳门而已。 自观音之外。 其余二十四门。 姑且舍之。 不必杂取。 极欲其专修耳门也。 寅二请求加被。 求加有二意。 一者谦己推佛。 二者法深机浅。 信解须乘他力也。 分为二。 卯一礼赞求加。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初句敬礼尊法也。 如来藏。 即目闻熏妙性。 属黎耶识。 故论言。 佛说如来藏。 即是阿黎耶。 恶慧不能知。 本经即陀那微细识。 一体异名。 随位称也。 且云。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足见信解者少也。 顶礼恭敬。 显斯法最尊重也。 然是称法礼佛。 显二宝一体耳。 次句深赞其难信解也。 由其体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染而不染。 难可测知。 故曰无漏不思议也。 法既甚深如此。 若非佛以威神加被。 信解良难。 故下惑之一字。 当有两解。 一者惑谓疑惑。 无惑。 盖欲加被众生。 于此法门必信从而无疑惑也。 二者惑谓迷惑。 无惑。 盖欲加被众生。 于此法门必解悟而无迷惑也。 信解定而修证端有望矣。 卯二出其二故。 又二。 辰一遍对机宜。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此科与下科。 又出其所以但求加被此一门之故也。 方便者。 言其现先自具圆通之相。 从此加修。 最为善巧。 真初心方便也。 易成就者。 既未修之先本来现具圆通之相。 由是加修。 一反闻之间。 弹指可超无学。 乃至入住成佛。 不劳多劫。 岂不容易成就哉。 末二句言自当机以至末劫群生无不可教见其收机无遗。 亦是显然回复如来四旨中前二旨矣。 辰二一超一切。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首句但修一门。 次句便超一切门也。 连上科说以有此二义。 故独请加被此之一门而不求加被别门也。 丑六总结义尽。 真实心如是。 温陵曰。 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长水曰。 真实心者。 文殊指己选圆通之心也。 二义虽皆可通。 而环师说胜。 经偈元以如是结尾。 而已二字。 得其义尽无余之意。 如来教示一门深入科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4-07-21 08:09:4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