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六(经文卷六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六(经文卷六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六(经文卷六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辰二十四无畏又复分三科。 巳一标承悲仰。 世尊。 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无作妙力。 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我复下至悲仰故。 标承三昧名字。 及悲仰为无畏之本也。 名字解现前科。 然独约方世六凡者。 良以上之希求。 未言在难。 是于平坦时别求胜事。 故兼三圣六凡。 今此多言在患难中故。 且略于三圣。 以参预圣乘者。 必皆上善。 多不与于恶难故也。 且上界之凡。 尚无诸难。 何况三乘圣贤。 问。 教言果缚若存。 虽罗汉不免。 如阿难淫难。 舍利弗鬼难。 是也。 何言无难。 答。 彼多示现非实。 纵实亦少。 今从多分。 惟凡故略三乘也。 令诸下正成无畏。 于我身心者。 盖菩萨及闻证性时。 证全法界。 而与诸众生冥同一心。 交参互彻。 据吴兴言。 菩萨所证圆通之理。 遍在众生悲仰之中。 是言菩萨在众生身心中也。 二言参取。 乃知凡圣恒以冥合。 但待感而即应也。 无畏约众生言。 盖遭难者。 正在怖畏之中。 而蒙救得。 既即无畏也。 功德约菩萨言。 救生脱怖。 实菩萨最妙功德也。 巳二条列无畏分四。 午一八难无畏就分为八。 未一苦恼难。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以观观者。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 即得解脱。 苦难虽通。 分约身心亦可。 盖苦楚其身而恼乱其心也。 八难之中。 此一为总。 下七为别。 既以别列。 何用此总。 答。 别列不尽。 一切诸难皆摄此总科中矣。 首二句先出其由也。 温陵曰。 不自观音者。 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 以观观者。 谓旋倒闻机。 反照自性也。 苦恼众生。 言观声音。 吴兴且以众生观声混同闻熏。 不思菩萨闻熏。 不闻声而闻性。 众生闻熏。 不闻性而闻声。 是相反也。 于义全非。 良以法华楞严两经。 互有详略故。 反闻。 圆通因行也。 悲救众生。 果用也。 法华因行略而果用详。 故缺叙反闻而却加云。 众生一心称名。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 楞严因行详而果用略。 如首标不自观音等辞。 条条详备。 至说救苦。 乃缺称名及菩萨观彼称名等意。 致使岳师责令众生亦用闻熏。 其实众生在急难中。 几人惯习闻熏。 纵有一二。 何名普救。 又众生自能闻熏。 何待菩萨救拔。 是义不然。 但当依法华。 众生一心称名。 菩萨即时观声令脱也。 其文但于苦恼众生下。 缺略蒙我二字。 试加读之。 自见两经同旨。 此以佛言证菩萨之言。 决无差爽。 后皆仿此。 俱有称名观声之意。 勿疑也。 未二火烧难。 二者知见旋复。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 火不能烧。 温陵曰。 内外四大。 常相交感。 见觉属火。 故见业交则见猛火。 今知见旋复。 则无见业。 是以火不能烧。 ○此亦称名众生。 火不能烧也。 问。 菩萨知见旋复。 何与众生。 而即令众生脱火。 答。 菩萨旋闻与声脱时。 见亦旋而亦与色脱。 故火不能干。 然证极法界。 威神无量。 故令一心称名者。 即为大悲威光所摄。 不堕火难。 如入山阴。 暑不能侵也。 此盖自利余力。 加以悲愿。 故能如此。 无可疑矣。 槜李曰。 准天台释火难有三种。 一果报火。 下从地狱。 上至初禅。 二恶业火。 通三界。 三烦恼火。 通三乘。 火难既尔。 他皆仿此。 ○若三火通收。 则三圣亦应蒙救。 前标文中。 摄在一切二字之内。 此则穷研尽理之说。 不可不知。 未三水溺难。 三者观听旋复。 令诸众生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 大意同火。 未四鬼害难。 四者断灭妄想。 心无杀害。 令诸众生入诸鬼国。 鬼不能害。 鬼神以阴隐为想因。 以杀害为堕缘。 故菩萨于反闻时。 内灭妄想。 外除杀业。 全超鬼神心行。 以此全超威力。 能令称名者免于鬼害矣。 未五刀兵难。 五者熏闻成闻。 六根销复。 同于声听。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 刀段段坏。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无摇动。 熏闻者。 当反闻时。 则本觉真闻内熏妄闻也。 成闻者。 成纯真闻性也。 六根销复者。 一根反源。 六根解脱也。 同于声听者。 声与闻性皆无形法。 不畏刀割者。 今六根销复。 全身泯于无形。 同彼声听。 能度兵戈如光水者。 三昧威力使然也。 如有神通者自能轻举。 亦能轻举他人之身是也。 刀坏身不坏。 如孙敬德。 身同光水。 刃过无伤。 如六祖。 但六祖自证之力耳。 未六鬼见难。 六者闻熏精明。 明遍法界。 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众生。 药叉罗刹鸠槃茶鬼。 及毗舍遮富单那等。 虽近其傍。 目不能视。 孤山曰。 药叉如前。 肇师云有三种。 一在地。 二在虚空。 三在天罗刹云可畏。 鸠槃茶。 厌魅鬼。 毗舍遮。 啖精气鬼。 富单那。 热病鬼。 温陵曰。 闻熏精明。 烁彼幽暗。 故不能视也。 ○首二句。 言反闻功极。 发本明曜。 圆照法界也。 次二句。 言鬼神阴隐想习。 向暗背明。 反不堪于光耀。 如枭鸟夜视昼盲。 罗刹向日不见是也。 威摄众生。 意准前知。 下可类通。 未七枷锁难。 七者音性圆销。 观听返入。 离诸尘妄。 能令众生。 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首句。 尘泯也。 次句。 根泯也。 三句。 双承普收离系无羁也。 能令下准前知。 普门感应中。 前人持名脱枷锁者。 非止一人也。 未八贼盗难。 八者。 灭音圆闻。 遍生慈力。 能令众生经过险路。 贼不能劫。 灭音。 即脱声尘。 圆闻。 即证极根性。 遍融一切也。 然灭尘则无复外敌。 圆性则咸使内融。 故遍生慈力者。 能令碜心毒人悉化慈悲眷属矣。 法华云。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是也。 八难无畏已竟。 午二三毒无畏。 问。 八难现是苦境。 可说怖畏。 三毒随自心行。 何畏之有。 答。 八难畏其现是苦果。 三毒畏其必成苦因。 然须约信因果知怕惧者而言。 非约肆行无信之人而说也。 法华云。 若人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即得离欲。 乃至嗔痴亦然。 是皆约于知畏求离之人。 不然。 何发常念之心乎。 就分为三。 未一贪毒。 九者熏闻离尘。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众生。 远离贪欲。 反闻离尘。 迥脱于色。 而色岂能劫于家宝乎。 能令准前。 未二嗔毒。 十者纯音无尘。 根境圆融。 无对所对。 能令一切忿恨众生。 离诸嗔恚。 音但诠于耳家所对之境。 未诠诸过。 尘则诠于染蔽二过。 故纯音无尘。 谓音虽不坏。 而已离染蔽之过。 即心境一如也。 或音字是闻字之误。 则其义可了。 根尘融为一法。 故无能对之根。 亦无所对之尘。 无对所对。 而能令脱嗔者。 以嗔生于敌对违拒也。 今无对所对。 故嗔恚无由起矣。 未三痴毒。 十一者。 销尘旋明。 法界身心。 犹如琉璃。 朗彻无碍。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 永离痴暗。 温陵曰。 痴由妄尘所蔽。 无明所覆。 销尘则无蔽。 旋明则无覆。 故外之法界。 内之身心。 凝莹朗彻。 离痴暗矣。 ○具足见惑为昏。 具足思惑为钝。 具足无明。 为性障。 阿颠迦。 此云无善心。 又痴之最重者也。 吴兴曰。 准天台释三毒。 通界内外。 内谓见思。 外谓无明。 二乘以欣涅槃为贪。 厌生死为嗔。 迷中道为痴。 菩萨广求佛法。 诃恶二乘。 未了佛性。 皆是三毒。 ○此等深意备知而已。 未必是此处本旨正意。 惟依初标所释。 三毒无畏已竟。 午三二求无畏。 问。 求男女者有何所畏。 答。 畏其终不得也。 菩萨遂其所求。 即脱其不得之畏矣。 就分为二。 未一求男。 十二者融形复闻。 不动道场。 涉入世间。 不坏世界。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 各各佛边。 为法王子。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 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首二句销妄入真。 而一真无际。 次二句称体起用。 而万用全彰。 真俗具足。 子道备矣。 能遍下。 详其与佛为子之事也。 槜李曰。 涉入世间。 不坏世界。 即方便智。 方便属权。 权能干事。 故生于男也。 如净名云。 方便以为父。 即其义焉。 温陵曰。 供佛足福。 禀法足慧。 而能绍继法王。 有男之道。 故能应其求也。 ○由福慧二足。 故能与福德智慧之男。 非无自而然也。 未二求女。 十三者。 六根圆通。 明照无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圆镜。 空如来藏。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 受领无失。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 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圆通二字双贯次二句。 而二句又贯下二句。 盖通有明义。 故明照。 圆有含义。 故含界。 明照故立镜智。 含界故立空藏。 具此实智。 故能承顺秘密。 盖承顺即坤仪柔德。 受领即闺门能事。 故能应求女也。 此惟首三句与温陵相反。 余皆取彼意而省其文也。 槜李曰。 立大圆镜。 空如来藏。 即属实智。 实智诣理。 理能含育。 故生于女也。 如净名云。 智度菩萨母。 即其义焉。 二求无畏已竟。 午四持名无畏。 问。 持名者何所畏。 而说无畏。 答。 持名者。 或恐其功德不胜而怀犹豫。 或遇持多名者而惧其不及。 皆畏相也。 今持菩萨名者。 迥脱此二畏矣。 又曲分为四科。 未一合界菩萨功德。 十四者。 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 现住世间诸法王子。 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 修法垂范。 教化众生。 随顺众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此字即独指娑婆。 三千大千百亿日月者。 初于四洲六欲。 覆以初禅。 一日一月。 为一小世界。 如是千界。 覆以二禅。 名一小千。 其中日月当各一千。 积数小千。 复至一千。 覆以三禅。 名曰中千。 其中日月亦各千千。 复数中千。 满至一千。 覆以四禅。 名曰三千大千。 以其三次言千也。 其中日月。 故称百亿。 举大数也。 世间不止人间。 亦兼天上。 言现住者。 随类化身。 同居利物也。 六二恒沙。 圣人现量所知。 菩萨饰行度生有二种。 一者随自实行。 二者随他权行。 今修法二句。 即随自所修。 实行也。 随顺二句。 即随他所欲以利物。 权行也。 未二一已圆通遍含。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 前阿难求说文云。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 然由未达圆通本根。 今菩萨自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 可见耳门之修。 克顺机宜。 应求与说。 何待选知耶。 然谓之本根者。 明一方本利之根。 谓之妙门者。 备乎离深圆之三妙也。 应化无方。 身之微妙含容也。 智悲无尽。 心之微妙含容也。 弥满十界依正。 具足万圣法门。 所谓周遍法界也。 未三一号功齐众号。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 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 二人福德。 正等无异。 未四更出同功之由。 世尊。 我一名号。 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孤山曰。 法华亦有此之较量。 及观今经。 方晓彼意。 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 受道者多。 所以观音化胜。 余根钝故。 受道者少。 所以诸圣化劣。 是知行位虽齐。 对机有异。 总彼恒河沙数。 但敌观音一人。 故使持名二福正等。 据此所说。 已自密简圆通。 为未晓者。 更俟文殊详择。 ○又其显然自任惟我得真圆通。 可见余圣所得非真。 文殊之简。 不过重明此语而已。 条列无畏竟。 巳三结名显益。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 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者据后文云。 十方微尘国土。 皆名我施无畏者。 是也。 备。 全也。 福备众生者。 言其非但脱彼怖畏。 兼复全其福德矣。 良以前十一科只脱怖畏。 后三科兼全福德。 故云然也。 十四无畏已竟。 辰三四不思议。 分为二科。 巳一总承圆通。 世尊。 我又获是圆通。 修证无上道故。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文中虽浑承圆通。 而意实总承上寂灭现前。 上同下合。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圆通也。 然上皆标从三昧。 尚约因心。 此则标从修证无上道故。 已涉果地。 似是等觉境界。 故温陵多约等觉释之后当总辩。 然谓之不思议者。 赞美德相。 以下所列德相。 至妙不可思惟。 至神不可拟议也。 谓之无作妙德者。 检非有为作意所成。 乃任运自在成就者也。 巳二分条别列。 就分为四。 午一同体形咒不思议。 谓一身之中。 现多头多目多臂。 而于多头能说多咒。 不离一身。 故曰同体形咒。 此诚不可思议者也。 又三。 未一由根不隔。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心精遗闻。 见闻觉知。 不能分隔。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初获之初。 即初于闻中之初也。 妙妙闻心者。 良以反闻自性之时。 则反闻之闻即始觉。 自性之性即本觉。 始本合一。 二俱成妙。 故曰妙妙闻心也。 心精遗闻。 即闻所闻尽。 遗者。 脱也。 盖反闻之久。 惟一心精。 脱尽根相。 故曰遗闻。 见闻二句。 即一根反源。 六根解脱。 不分隔者。 见闻等不各局于本根。 即六解一忘也。 末二句。 极言克复一真法界。 本妙之体也。 交彻互用曰圆融。 无障无碍曰清净。 万用具足曰宝觉。 此固寂灭现前。 兼明圆用含摄之意。 未二一体多用。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于一身而现众多容。 于多容而说无边咒。 是诚不思议矣。 未三偏详现形。 温陵曰。 首为六用之总。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各以本数充之。 以至八万四千者。 表依根本六用。 根本智悲。 而泛应尘劳。 得大自在。 此十一地等觉妙行也。 或曰。 八万四千。 特表法耳。 一身何所施乎。 是特以有思惟心测度菩萨圆通境界也。 夫身含十虚。 毛端现刹。 彼空与刹。 又不啻如首臂而已。 彼八万四千首臂。 犹人之八万四千毛孔耳。 未足异也。 圣人之言。 即事即理。 既曰不思议德。 无以限意思之议之。 ○八万四千既应尘劳之数。 亦应对治尘劳。 具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然此妙容初住即应能现。 或数之多少不等耳。 经谓帝释亦能现千手眼。 而揆其本。 位当圆之三住。 意可类推。 分二。 申一备彰多相。 又为三。 酉一多首。 其中或现一首。 三首。 五首。 七首。 九首。 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 万首。 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温陵曰。 烁迦罗。 云坚固不坏也。 酉二多臂。 二臂。 四臂。 六臂。 八臂。 十臂。 十二臂。 十四。 十六。 十八。 二十。 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万臂。 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温陵曰。 母陀罗。 此云印。 各有妙印也。 酉三多目。 二目。 三目。 四目。 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万目。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犹云金刚眼睛。 照彻尘劳。 照明佛法用也。 申二差别护生。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护众生。 得大自在。 慈。 欢喜相也。 威。 忿怒相也。 定。 澄敛相也。 慧。 开照相也。 首臂目皆具四种差别。 救护众生者。 慈以护其善根。 威以救其恶性。 定以护其昏散。 慧以救其迷沦也。 得大自在者。 不劳作意施为。 随感而应。 曾无滞碍矣。 形能如此。 咒可例知。 亦应具此四种救护矣。 午二异体形咒不思议。 异体者。 鉴机当现何形。 则以现之。 对机既多。 则所现之形无数。 各为说咒。 不同前科但于一身现多相貌也。 问。 此与三十二应何别。 答。 三十二应。 或随所求。 或应同类。 而与说法。 今此不拘类求。 但观应以何形说咒救护。 即为现之。 此其别也。 分二。 未一由闻脱尘。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 如声度垣。 不能为碍。 闻即闻性。 思即入忘功夫。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即脱出六尘。 下喻可知。 未二令生脱畏。 又为三。 申一各形各咒。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 诵一一咒。 现一一形。 对各机而各现身也。 诵一一咒者。 于各身而说各咒也。 正见异体各现矣。 申二双显护生。 其形其咒。 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或现身脱其怖。 或说咒脱其怖也。 问。 此与十四无畏何别。 答。 十四无畏但令众生称名自脱。 未论现形说咒。 岂混同哉。 申三结得名称。 是故十方微尘国土。 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无畏施名遍闻尘刹者。 见救苦之功特胜也。 午三破悭感求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 所游世界。 皆令众生舍身珍宝。 求我哀愍。 温陵曰。 本根清净。 则一切无著。 故令众生舍诸悭著也。 求我哀愍者。 哀愍受之。 而为施作佛事也。 ○众生悭心最为难破。 舍心最为难发。 求心不可强致。 今所过即感众生破悭舍施哀求。 是诚不思议威神所使然也。 孰知其洪源但犹所习耳根清净无著。 故能类感如此。 然则希感应者岂可他求哉。 午四供养佛生不思议。 分二。 未一由得究竟。 四者我得佛心。 证于究竟。 我得佛心者。 妙契诸佛净圆真心也。 证于究竟者。 已入妙庄严海。 无量佛法宝藏悉现在前矣。 未二故广供养。 妙庄严海既入。 佛法宝藏既开。 具无量福慧。 手中能出无量珍宝。 身心能运无量神通。 故能生佛等供。 财法无尽矣。 分为二。 申一上供十方佛。 能以珍宝种种。 供养十方如来。 种种供佛。 如行愿品。 衣鬘香灯。 拟妙高而同四海。 尽虚空而遍法界等也。 申二傍及六道品。 又复分三。 酉一总标及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问。 六道并该三涂。 何亦言供。 答。 菩萨直观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悉皆生心如佛想也。 然则财施令其得乐。 无畏施令其离苦。 法施令其革凡成圣。 皆以等心至心。 悉作供养也。 酉二历举应求。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 妻子长寿俱属财施。 盖国城妻子谓之外财。 长寿身命谓之内财。 三昧属于法施。 且三昧所摄法广。 罗汉菩萨一切境位皆是。 长寿不止人间寿考。 仙天长报。 皆能应其求而与之。 酉三超至究竟。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乃至二字。 超上财法二施中不能备举者皆在其中。 财施。 如官位金银等。 法施。 如一果二果。 乃至三贤十圣等皆是也。 大涅槃是佛究竟极果。 亦含况辞。 如云。 如来至尊极果尚与成就。 何况世财及与小果。 但办诚求。 无不响应也。 通前论之。 夫圆人虽其发心究竟二无有别。 而前后德相神化不无优劣。 文中似可别焉。 寂灭现前。 上同下合。 似在初住。 三十二应。 亲劳现身说法。 且所被之机。 皆知希求厌离。 上善易化之境。 似是三贤功能。 十四无畏。 但以名号威神能救下凡苦难。 而一名力敌多名。 似是十地神用。 四不思议中。 前三似是等觉德相。 第四自称佛心究竟。 仿佛妙觉证极矣。 请研斯文。 不无据焉。 问。 初住圆通。 何滥深位。 乃至妙觉。 答。 圆人一地。 具四十二地功德无遗矣。 但化境广狭。 所谓具体而微耳。 初住既尔。 位位皆然。 又此三科文虽广博。 大约不出三施。 三十二应。 法施也。 十四无畏。 无畏施也。 四不思议。 二施兼财施也。 所谓体含万行。 信然。 陈白之言已竟。 丑三结答圆通。 分三。 寅一正结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缘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 成就菩提。 斯为第一。 我从下。 全彰圆通体用。 圆照三昧者。 反闻功成。 解根得体。 即寂灭现前也。 缘心自在者。 依温陵作随缘应化。 心得自在。 即应等三科也。 因入下。 具述始终因果。 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 最初反闻。 住圆湛不生灭性为因地心也。 成就菩提者。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也。 末句结其殊胜也。 详夫诸圣皆称第一。 各尊所得耳。 非真第一也。 斯则对机真实。 文殊所谓圆通超余者。 观世音为最。 是乃真实第一也。 寅二兼明授记。 世尊。 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 于大会中。 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彼佛如来即观音如来。 夫叹善得而记同名者。 嘉其师资道合也。 且是因记而非果记。 应在初住始证之时。 若入地上。 乃至等觉。 当授果记而出佛名矣。 吴兴曰。 按观音三昧经。 及大悲经。 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 号正法明。 又悲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 然则悲华与今经。 皆覆本垂迹之名耳。 今得圆通。 即太子后身也。 ○既示在因位。 则亦不防历示次第修证矣。 寅三更述名称。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 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此之更述名称者。 一表人法同名。 无有二号。 见名实恰相孚也。 二表圆通周遍。 故感名称周遍。 显法门殊胜也。 大众各说已竟。 癸三佛现瑞应。 盖众圣各述圆通。 则华屋诸门悉启。 故佛复以瑞应之。 是诸圣以言显。 而如来以相显。 欲众生承言玩相而发悟也。 分三。 子一彰圆通总相。 夫圆通之理。 自他交彻。 岂惟果中如是。 虽因中亦然。 故今以诸佛表果。 诸圣表因。 光明互相灌注。 显自他因果交彻也。 然虽普应诸圣。 其实交彻等妙。 耳根独显。 诚能谛观闻根圆妙。 谁不本来交彻。 信乎因果一如也。 又分为二。 丑一以自彻他因果瑞。 尔时世尊。 于师子座。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 远灌十方微尘如来。 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五体同放宝光。 表全身吐露也。 灌诸佛者。 以自果彻他果也。 灌列圣者。 以自因彻他因也。 然惟灌顶者。 表此圆通之理。 最为殊胜无上之法矣。 丑二以他彻自因果瑞。 彼诸如来。 亦于五体同放宝光。 从微尘方来灌佛顶。 并灌会中诸大菩萨。 及阿罗汉。 翻他彻自。 其意可知也。 子二显圆通别相。 分四。 丑一声色微妙瑞。 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 交光相罗。 如宝丝网。 温陵曰。 圆通既现前。 则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无非悟入之处。 无非圆通之理也。 丑二悟证相应瑞。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上二句欢喜。 即是悟意。 良以前既闻言。 今复见相。 言相互显。 故极喜而彻悟也。 下二句。 即所证也。 无复生灭者可喻金刚。 今圆通之性现前。 即圆湛不生灭性。 犹如金刚。 不可破坏。 住持是性者。 故曰金刚三昧。 与所悟者相应不背也。 丑三行智妙严瑞。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 青黄赤白。 间错纷糅。 十方虚空。 成七宝色。 华分品色。 所以表行。 宝具光明。 所以表智。 今首四句。 万行纷敷之瑞也。 末二句。 诸智妙严之瑞也。 丑四相性融一瑞。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 俱时不现。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上三句。 表万相俱融也。 下三句。 表一性究竟也。 子三示圆通法乐。 梵呗咏歌。 自然敷奏。 此科固表众生必获圆通法乐。 然须总蹑上之别相。 盖初解声色全心。 次方悟证因地。 次又真修行智。 末乃究竟果海。 故庆众生必获全益。 而梵呗敷奏极表法乐无穷也。 佛敕诸圣各说一科已竟。 壬三佛敕文殊拣选。 特命文殊有二意。 一本寂场之大智。 诸会之法眼。 二与观音同证。 故择妙门有专嘱焉。 然所以必择者。 亦具二意。 一者佛前虽令一门深入。 而竟未说出何门。 况今诸门并陈。 理宜决定一门。 纵使前文微露。 终非显说。 今须决择。 以分明指出耳根也。 二者列圣所以不对根智。 观音所以曲合机宜。 非此一择。 不能备彰。 无非欲令当机且掷诸门而独取耳门。 分二。 癸一如来敕选。 又二。 子一先示诸说平等。 又三。 丑一令观能说诸圣。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 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 及阿罗汉。 菩萨称无学者。 以圆人修同无修。 说现于前。 先标数后分类耳。 丑二次示所说圆通。 各说最初成道方便。 皆言修习真实圆通。 各宗所修所证。 均称方便真实耳。 丑三正明平等无别。 彼等修行。 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无优劣差别有二解。 一者若但约所至圆通无二。 则似所入之门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 但至处则齐耳。 是千迳九逵。 王城不二之意。 二者若详佛语意。 既言彼等修行实无优劣等。 则似特表其所修之门亦各平等也。 依此则更有多意。 一者诸圣远因。 散在十方。 各就方宜。 根随方利。 何非妙门。 二者各有多生熟习。 顺其种性。 何不易入。 三者各有多分烦恼。 对治所宜。 如药投病。 自收捷效。 且因药妙。 兼又登仙。 若复加佛威神。 即事舍于尘劳。 头头皆妙修矣。 所以诸圣之修。 实无差别也。 观此。 佛尚不许修行有优劣。 岂许圆通有差别。 是则诸圣同一圆乘无疑矣。 而岳师不能忘其小迹。 横生执著。 故前卷与此科所注。 不顾佛旨。 务成己说。 公抗佛言。 此非小失。 不思楞严会上。 正以斥抑权小。 洪树圆乘。 若实二乘。 岂敢参预普贤观音等同述圆通。 特以诸圣从佛示生。 迹尝类小。 而法华显后。 本迹已明。 何须坚执乎。 子二后出拣选本意。 既云平等。 何须又拣。 然有深意。 此中出之。 又为三。 丑一欲契对当机。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 谁当其根。 当根。 即对机也。 证处固皆平等。 而从入之门。 岂尽对此方之机耶。 岂尽可以常修学耶。 然对机常修。 但取于一门而已。 故不可不拣以令阿难专取也。 丑二欲垂范未来。 兼我灭后。 此界众生入菩萨乘。 求无上道。 灭后众生即我辈也。 菩萨乘。 真因也。 无上道。 极果也。 丑三问何门易成。 何方便门。 得易成就。 不对机则难。 对机则易。 故此结诘对机之门也。 诘。 即令选择之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六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4: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