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经文卷六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经文卷六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经文卷六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子二观音广陈。 以当此方之机。 故广陈尽妙。 欲人专修于此也。 问。 娑婆岂无别门而入者耶。 答。 偈云。 自余诸方便。 乃至浅深同说法。 备悉此意。 意以同途长修。 浅深共入。 惟取耳门。 而余门不及。 间有别门入者。 亦仗威即事而已。 然此应云观音耳根。 以对前总科彰其广陈。 而意含耳根于观音二字中矣。 分三。 丑一作礼陈白。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观世音名具彰二利之德。 而所观不同。 法华中如来释云。 苦恼众生一心称名。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 以是名观世音。 据此。 则所观者即世间音声。 盖果门惟显利他之盛德也。 今经菩萨自释云。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 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据此。 则所观者即听音根性。 盖因门多彰自利之深源也。 是则二经互为隐显。 而名之圆妙见矣。 此意略同孤山。 今正谈修门。 故且依后义。 观字随俗虽作平声。 理实应是去声。 良以纳声为闻。 达理为观。 特取达理。 故于音声不言闻而言观也。 又所达之理。 非音声中理。 乃耳根中性理也。 然必托音声方彰闻性。 故又不言观耳根。 而惟称观世音也。 更须当知利他自利虽别。 而能利之法。 同彰耳根殊胜。 无二意矣。 丑二陈白之言。 分三。 寅一本师传授反闻。 又三。 卯一古佛同名。 世尊。 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 名观世音。 彼佛因中或亦由斯证入。 故其名号以因彰果。 或佛鉴时机应从此入。 故其名号与逗机之教乃相应耳。 卯二从佛发心。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菩提心不越三心四愿。 一者深心。 即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二者悲心。 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三者直心。 即佛道无上誓愿成。 按起信论。 第一直心。 谓正念真如。 第二深心。 谓广修无量善法。 第三悲心。 谓度众生无量。 然约三处回向。 则真如佛道性修异旨。 而四愿中佛道必兼真如。 故合之无差也。 此心最为贵重。 初发即如王子处胎。 贵压群臣。 诸佛护念。 万圣加持。 华严百喻。 未足以尽其盛德。 又言不发此心。 所修诸行尽为魔所摄持。 故欲修耳根圆通者。 先须发此大道心也。 卯三秉受法门。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既发大心。 须秉圣教。 凡修行者。 不秉圣教。 或恣己意。 或信邪师。 其过无量。 故此次明秉受自佛也。 彼佛即指观世音佛。 此之三慧。 惟闻慧不同常途。 故思修亦别。 约常途。 闻即多闻。 谓闻经解意功夫。 其体即耳识。 及耳家俱意识所发胜解分别。 今此闻字。 即指耳根中闻性。 体即无分别如如智理而已。 思。 即不著空有。 一味反闻。 外脱声尘。 内冥智理。 且约静习在禅功夫也。 修。 谓达于万行。 与此禅观不相违背。 所谓咳唾掉背。 无不定时。 何况一切善行。 此约初心修进便应具足。 若更入位料简。 应以六即拣之。 闻慧应在名字。 思慧应通观行相似。 修慧应入分证。 若更以见道修道拣之。 闻思俱在见道。 而修慧即修道位。 是则后二分别。 浅深天隔。 若就观音本门。 三说闻字。 皆须惟指耳门。 以音闻虽皆教体。 而闻为真教体也。 入三摩地者。 名通初后。 初但定成之号。 而更约后心。 即证入圆通之境寂灭现前也。 双承动静无违。 方为定成。 然此动静。 与下二尘不同。 此约静入禅定。 动涉万行。 二时为言。 若静合动违。 终不名为大定成就也。 本师传授反闻已竟。 寅二次第解结修证。 此科方是正行。 一经至要。 理宜详细敷陈。 故今所解稍为完备。 不避繁文。 观者幸勿厌多。 非同长水流变三叠。 殊无关要。 当知上之发心是愿。 而此为依愿之行。 其愿不虚也。 上之秉受是教。 此为依教之修。 其教不负也。 然此中分科。 以三空六结分之者。 盖三空是五卷中佛自所说。 长水亦知顺此分科。 但未能发挥委悉。 至于六结。 乃为以义推知。 非穿凿也。 良以佛绾巾时。 特以详彰结解俱有次第。 而说解次第但列三空。 似惟三重。 而意含六结。 前释稍明。 今此正是解结正文。 岂不投前所说。 况细寻文理。 六节分明。 非强分也。 分三。 卯一初解三结。 先得人空。 又三。 辰一脱动尘。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初者。 发决定心起修下手之初也。 按如来立教常仪。 行人若有罪障。 及未具戒。 先须忏求瑞应。 誓断四愆。 如后道场所明。 今约无障具戒之人。 故径谈大定。 行人宜自谅之。 闻中二字。 即所见之性。 亦所趣之理。 今为所入之门。 亦所照之境。 首宜分明。 不可堕于二种差误。 前粗后细。 最当辨识。 一者不是肉耳之中。 以此闻性本惟藏识心海。 一体而具六用。 在眼为见。 在耳为闻。 乃至在意为知。 今取第二。 故曰闻中。 于经最初取见为例。 以例余五。 委悉发挥。 如十番示后。 离二见妄。 乃为妙净见精。 结云。 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今之闻中。 即彼见中。 以其体无二也。 又四科七大转名如来藏心。 周遍十虚。 圆含万法。 今此闻中。 即彼藏心中也。 又一真法界。 圆具三藏。 非一切法。 即一切法。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是名无上菩提。 如来知见。 今此闻中。 即彼三藏体中也。 良以见道分中极力发明者。 正于修时总持用之。 所谓蹑解成行大陀罗尼也。 若别为一法。 则前之开示俱成无用矣。 是知此之闻中。 乃平吞万相。 尽空法界之中也。 二者不是耳识之中。 以此闻性。 虽有声无声。 明鉴了然。 丝毫不昧而曾无分别。 亦同见性。 但如镜中。 无别分析。 且离念相者。 方等虚空。 亦常亦遍。 有念。 即偏局一处。 刹那生灭。 不遍不常。 此即缘声之识。 若堕此中。 依旧是经初如来所破缘尘分别影事。 而七重破处等文全无用矣。 是知此之闻中。 乃一念不生。 圆照法界之中。 亦即一乘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若于经中未即了然。 可于静习坐中体认的当。 多于五更起坐。 夜气清明。 万籁初动之时。 一念不生。 觉此闻性廓然而圆。 朗然而照。 山壁不隔。 晦暗不昏。 大小远近音声。 鉴彻无遗。 乃至微风动树。 足履鸣阶。 亦所不昧。 假如东方数里之外。 洪钟发响。 固历历分明。 西方同时数里之外。 群鼓喧声。 亦琅琅不昧。 如是乃至南陌悲号。 北街笑语。 车轮马足。 一一俱现圆闻之中。 如影现大圆镜中。 毫发无隐也。 至于寂然无声时。 则闻静愈无边际。 然但借观音声。 彰能闻之体为闻中。 不取所闻动静之境为闻中也。 到此始知妙性本具。 不是修成。 但是平日以乱心缘虑遮障孤负不自觉耳。 又当知此闻中。 内而所执定实身心。 外而所执定实器界。 了无踪迹可得。 一片虚灵浩无边际。 万法森然。 唯心所具。 交彻互融之妙皆在其中。 非有非空。 即空即有。 妙极不容思议之境也。 亦即祖师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但彼不局一门。 或多示意根。 而言了知为异耳。 珍重珍重。 此句先以决定所照之境。 下句方是工夫。 入者。 旋反也。 流有二意。 一。 流谓法流。 即闻性也。 入流者。 旋转闻声之闻。 反闻自性也。 二。 流者。 注也。 顺闻奔声外注。 谓之出流。 反闻照性内注。 谓之入流。 二释俱通。 此亦须是一念不生。 回光反照。 专注以闻自性。 令前妙境湛然常明。 不得一息间断。 即宗下所谓绵密功夫也。 问。 见闻觉知。 同一根性。 永嘉谓起知知于知。 此非无缘知。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今云反闻闻自性。 若准永嘉。 应云。 起闻闻于闻。 此非无缘闻。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二义何得不违。 答。 彼约根尘已销。 妙性显后。 不可更有二知。 今约初心起修。 方作亡尘方便。 故须暂假反闻以为入门。 若到闻所闻尽。 亦是根尘已销之后。 更不存于二闻也。 且此最初入流亡所。 同彼最初息念亡尘。 岂遽同彼知灭对遗之后耶。 故欲会同佛祖之言。 须知前后次第。 则无违矣。 此二字即是合觉。 下二字乃是背尘。 亡者。 脱也。 所。 即声尘也。 故上二字即旋闻。 下二字即与声脱也。 约前四卷末第二决定义中。 详明根结全由于尘。 故尘亡而结自尽。 今解耳根。 其所应亡。 当即是动静二尘。 动谓有声。 静谓无声。 今初先亡动尘。 仍有二种。 一者屈曲声。 谓有意味者。 如言语歌曲之类是也。 二者径直声。 谓无意味者。 如风水鸟兽钟鼓等声是也。 其最有力。 能牵心流转者。 屈曲声也。 先须断此。 永不接缘。 然此屈曲复有二种。 一者世俗屈曲。 二者道理屈曲。 世俗复有二种。 一者无力。 二者有力。 无力。 谓评品古今文章事物。 他方昔日不干己事。 但恣散乱。 无增长烦恼之力。 故云无力也。 有力。 谓说诸欲境。 令心起贪。 说诸不平。 令心发怒。 背面誉毁。 当面称讥。 一切切己利害之言。 令人不觉喜嗔陡发。 忘失正念是也。 此皆世俗曲屈也。 道理屈曲者。 如说内外邪正道理。 乃至法门宗说。 玄妙意趣。 令人不觉随言生解。 拟议思量。 若许攀缘于此。 亦是寻声流转。 最障本闻。 所以宗门于佛祖言教如生冤家也。 问。 止绝世俗。 似无不可。 何于道理胜思亦杜绝之。 答。 蹑解成行。 行起解绝。 解若不绝。 则无漏之行终不能成。 况真心实际。 动念则乖。 岂容留解。 而许寻道理屈曲声乎。 故后偈云。 将心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是更偏忌道理屈曲也。 如新产家。 忌人往来触犯。 则疏客亲友二俱止绝。 方可无虞。 若但断疏客而容亲友往来。 则触犯之害终不免也。 世俗屈曲如疏客。 道理屈曲如亲友。 所以二者俱当止绝也。 行人初心。 首先于此诸屈曲声一切不缘。 惟以内向闻性。 湛然朗然。 安住不动。 则一切粗显分别永息不起矣。 至于水流风动钟鸣鼓响等一切径直之声更是难亡。 须使入流功夫细心专切。 久自亡尽。 问。 反闻功成。 岂一切诸声。 如醉睡中。 皆昧然不觉耶。 答。 非也。 诸声任有。 行人但惟圆照闻性。 不漏落流注于声而已。 问。 不缘曲屈之声。 止其分别。 易以稽考。 不缘径直之声。 止其取著。 难以考验。 又此诸声。 纵令心不取著。 其如诸声乱发。 搅扰闻中。 何以验其不随声转耶。 答。 反闻自性专切者。 闻性常自分明。 如对晴秋之月。 无一息之昏暗。 且不注一声。 而诸声普皆不昧。 若稍取著于声。 当有二验。 一者闻性先以遽昏。 不复分明。 二者偏注一声。 余声悉昧。 更以喻明。 譬如人眩水。 不能自渡。 赖人牵之而过。 彼人教其仰面视天。 不得一息视水。 若一息忘教视水。 随即晕倒。 此亦如是。 反闻自性。 犹如视天。 不复寻声。 如不视水。 更无流转之患。 犹无溺水之患也。 是知声不可除。 而但当反闻专切。 亦如水不可除。 而但当仰天专切也。 问。 此之众声。 毕竟不昧耶。 亦有寂灭之时耶。 答。 昧不同灭。 心昏为昧。 声销为灭。 反闻自性。 久益精明。 终无昧时。 外脱声尘。 久渐销落。 终有尽日。 良以性是本有声是本空故也。 问。 声今现有。 何为本空。 答。 如人梦雷。 妄成震恐。 其雷本空。 而正在梦时。 亦似现有。 岂真有耶。 现前诸声。 亦复如是。 问。 诸声不实。 既如梦幻。 销落之后。 毕竟一无所闻。 则道成者皆如聋人耶。 答。 不然。 此非真灭。 但以销落聚闻之根。 近蔽之声。 暂沈枯寂。 即同色阴区宇。 如有目人处大暗室也。 不久心闻洞开。 遍满虚空。 所谓发本明耀。 必将上闻有顶。 下闻无间。 乃至最近虫行蚁斗素所不能闻者。 皆当闻之。 何况余声。 如聋之疑。 鄙劣甚矣。 问。 此之入流亡所。 但于静坐时习之耶。 亦于涉事时习之耶。 答。 若但取于静坐。 何用详辩曲屈等声。 正须动静一如。 方成大定耳。 问。 静坐易忘。 今即不问临事实难。 今请问之。 假如有人涉事。 访一故人。 于路用功。 但惟反闻自性。 而余声悉不取著。 正当闻性湛然。 忽于中途隔墙闻彼故人言语。 此声不寻。 则废其访问之事。 若寻之。 岂不成流转耶。 答。 此声许寻而不妨。 不成流转。 以偈云。 众生迷本闻。 寻声故流转。 汝若于寻声时不迷本闻。 此但寻声。 岂即流转。 问。 请分寻声流转与寻声不流转之相。 答。 汝正反闻自性时。 有当寻之声现前。 一味寻之。 而闻性全成迷昧者。 此即流转。 若当寻声时。 而闻性分明。 依然不昧。 此但暂寻即还。 亦谓之得用即休。 何得同谓之流转耶。 以此为例。 凡涉诸事。 皆当准此思之。 大抵初心。 静习时得力为多。 静定若成。 渐能涉事不昧。 若初学静定未成。 而遽希涉事不昧者。 良难。 问。 涉事不昧。 既曰良难。 则初学反闻。 恐难理事两全。 答。 世谛之人。 宁废理以图全事。 修行之人。 宁废事以图全理。 今初心修进。 谁要你依旧精研世事。 务求两全耶。 当知反闻入手之人。 虽处世间。 惟求省事省言。 日用家常。 腾腾任运。 得静且静。 万不得已。 一事一言用了即休且正当用时。 分毫不昧。 言差事差。 不顾不悔。 惟图反闻无间。 心便怡然。 问。 祖师何言这边那边都不缺用。 答。 此是大亡已久。 绝后再苏。 死中发活。 方能各臻其妙。 非谓初心便能如是也。 问。 此节旧解多补天台三止观意。 谓为修行妙宗。 今何不用。 答。 彼自别为入门。 非此经旨。 且三观初心。 不离六识思惟而入。 今经首废六识不用。 将何入三观耶。 斯经圆融妙理。 全是藏心本具。 详在奢摩他中发挥。 而行人未修之时。 先成圆解。 及至修时。 行起解绝。 但一反闻。 极为简便。 不劳广立止观。 宗门所谓单刀直入是也。 且入流乃合觉照理。 即简妙之观。 忘所乃背尘息妄。 即简妙之止。 久久定成则圆融密妙体用。 皆从本地流出。 所谓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也。 问。 前绾巾时。 如来亲喻当从中道解之。 今但反闻。 不明中道。 岂合结心之喻耶。 答。 详佛左右偏掣之喻。 盖指三界凡夫著有之修。 出世二乘沈空之证。 故偈云。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今此未反闻时圆解已成。 正反闻时岂堕彼二。 既不堕于空有。 即是最简易之中道。 允合结心之喻。 何必广立止观。 枉用赘瘤之中道。 真所谓为蛇添足。 殊可笑也。 前绾巾中三空之下。 所助治病之喻。 正当此用。 详玩之可也。 问。 初心进功节度。 及修中防犯境界。 可得闻乎。 答。 此功虽不专于静坐。 而初心亦须静习偏多。 所谓大忘人世。 大死一番。 惟知反闻自性。 而一切散善尚不为之。 何况俗事。 宗教圣言尚如生冤家相似。 何况俗言。 纵有人来问道。 即端心反闻。 信手拈答。 一二句即休。 其余拜佛烧香。 衣食宾客。 呼唤动转。 皆极令闻性分明。 且当此际。 既以全提闻性。 而闻性即全法界。 则动转咳唾。 一一俱周法界。 即是全身受用。 至于静中。 恒令不昧。 夜则披衣端坐。 排遣昏散。 专注闻中。 惺寂双流。 昏沉至极。 须臾假寐。 即起经行。 直待闻性明利时。 依然静坐。 如宗门云。 一念万年。 万年一念。 是也。 问。 设有梦中流转时如何。 答。 初心梦中或有流转。 醒来随即收摄。 不必悔惜。 久当梦中亦如醒时反闻。 便是寤寐恒一好消息也。 但时时求佛菩萨加令心开。 如此用功时。 一切皆忘。 即如后文所说如有目人处大暗室。 所谓色阴区宇中也。 切不可嫌其迷闷。 盖根尘俱泯。 自当如此。 功夫极到。 当自有发本明耀之时。 勿躁求也。 然心光逼极。 或见本师现身。 摩顶加被。 当依后道场所说。 默验魔佛。 愈加专切。 或发善境。 如后阴魔中最初十种者。 勿作圣解。 但当加功反闻而已。 且于入流亡所之时。 正是心精通吻。 与十方诸圣共一鼻孔之时。 而功极动魔。 正当此际。 依后圣教。 悟则无咎。 切不可中途成狂也。 然此脱亡动尘功夫。 必至忽然万籁俱消。 惟一闻性。 明耀日月。 状如雨霁天空。 风停海湛。 极为寂静。 当此之时。 岂惟一切声消。 身心世界。 荡然一空。 虚豁自在。 方是旋闻脱声入手时节。 此境极为虚豁自在。 寂静轻安。 最忌过喜取著。 但惟一种平怀。 精进不辍。 则无量妙境将次渐开。 一取著之。 随得随失永不可复矣。 记之记之。 辰二脱动静。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上科方离动结。 此科动静二结兼除。 盖动除静现。 自然之理。 加功双遣。 自然之势。 故今言所者即忘所。 言入者即入流也。 所入既寂者。 谓亡所入流。 二俱成静也。 盖初虽忘所。 而所岂易亡。 初虽入流。 流岂易入。 虽云努力。 一念不生。 未免动静间发。 心心收摄。 非寂静也。 至此。 亡所而所无不亡。 入流而流无不入。 群动俱息。 收摄情忘。 故云所入既寂也。 由是而知前之亡所。 且惟亡动。 今之既寂。 乃是动结已除。 静结方显也。 次二句。 方乃动静双除也。 是虽兼动双言。 其实单遣既寂。 而惟除静尘耳。 然言了然不生者。 盖约既寂之后加功进力。 以至寂静亦亡。 二尘俱不可得也。 问。 亡动即是亡声。 而声尘与闻性。 如黑白相违。 易于分辨。 故亡之则易。 至于静尘与闻性相顺。 闻性至静。 而静尘亦静。 俱无边际。 俱无分别。 如风空莫辨。 水乳难分。 诚难剖析。 故亡之恐为不易。 如何示之。 答。 但患闻性未能了见分明。 若了然自见闻性。 安有混淆之理。 良以闻性是心。 静尘是境。 心则灵知不昧。 境则冥顽无知。 境自境。 心自心。 如尔为尔。 我为我。 有何难分。 譬如世俗凡夫。 入一深山无人之处。 皆能了别山中寂静。 其实于己闻性丝毫不觉。 及来闹市。 其静全失。 以前静境全是山静。 故离山岂复有静。 世人但取境静者。 离境无有不失者也。 此犹外境甚粗。 又有行人未见自心。 但习摄念成定。 展转深入。 凭彼定力。 觉无边际。 亦静尘境界。 定力尽时。 无有不失者也。 此为内境。 比前更细。 若未能悟心。 不见闻性。 诚不识此二种俱为静尘。 非心静也。 若能悟心。 了见闻性。 自觉此性本来至静。 寂然无边。 非由摄念所成。 亦非托外境界。 不知反闻者故全不觉。 若能一味反闻。 则性静恒在。 居山居市。 其静不易也。 入定出定。 其静恒然也。 纵不发明未反闻前。 从无始来本自常静。 何况了见反闻之后。 岂复有得失可言哉。 若是。 则闻性本与静尘无干。 反闻专切者亡之甚易。 何难之有哉。 大抵亡动之后。 别无伎俩。 反闻功夫。 展转深切。 闻性增明。 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 至此则亡尘极则功夫。 位当圆之初信。 于二乘则齐初果。 问。 何以知然。 答。 金刚经云。 名为入流。 而实无所入。 又云。 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名须陀洹。 此亡声尘时。 六尘俱亡。 故知然也。 惟入流二字大小迥殊。 小乘入流。 但是摄心入深三昧。 彼谓法性实是三无为境而已。 此经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岂同此之反闻自性乎。 故知证虽位齐。 而入理深浅大不同也。 辰三脱闻根。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上科全以亡尘。 此科方以尽根。 如是者。 承上之辞。 渐增者。 加功进行之意。 下句不依旧注举尘显根之说。 盖上闻字乃旋倒之闻机。 下闻字乃所闻之闻性。 以前因图作亡尘方便。 故立能所二闻。 令其闻根而亡尘。 今尘相既尽。 故外无所对。 则根亦不存。 能闻之闻机。 与所闻之闻性。 二俱除灭。 故曰闻所闻尽也。 后文云。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正此之谓也。 问。 既全以根性增明而方以双亡动静。 今复将根性亦亡。 岂不全成断灭。 答。 但以尽根。 那云灭性。 问。 根与性为二耶。 答。 非二。 亦非一也。 问。 当如何等。 答。 根如冰。 性如水。 冰水本无别体。 故非二。 然冰结而隔。 水融而通。 故非一矣。 今言根尽。 但如冰融。 岂如水涸哉。 问。 前言二尘亡后。 惟觉闻性极为寂静。 湛无边际。 今尽内根。 复作何相以别于此。 答。 前作方便脱彼二尘。 故暂执闻性为内。 二尘为外。 背外向内。 宛然内根恒在。 细详经云闻中。 又云入流。 中之与入。 显根为内彰彰矣。 及至二尘荡亡。 已无外相。 既不对外。 内相渐消。 以至泯然豁然。 无复内外。 即根尽之相。 以是而知前言无边际者。 非真无也。 以二尘为限。 即是边际。 今二尘既尽。 无复限隔。 方是真无边际。 若约三空考之。 到此即得人空。 前此以根对尘。 尘为他相。 根为我相。 排他立我。 背他向我。 我相宛然。 至是根尘俱泯。 能所两亡。 无复自他。 惟一法性。 不分内外。 粗细四相。 应尽无遗。 定位当至七信。 齐于别之七住。 小乘四果阿罗汉位。 而见思惑尽。 当证我空真如。 即前如来所说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矣。 又当知此。 是菩萨高证圆之七信。 但约断见思。 证人空。 谓齐小之四果非真实同罗汉。 如世之进士初品。 暂同吏员极品。 岂真名位与之全同乎。 当知六通十八变等皆应殊胜。 至下当更显其不同。 亦如进士资格权位名分。 皆非吏员可仰视矣。 初解三结先得人空已竟。 卯二次解二结。 成法解脱。 前示伦次中除法执科。 已明法执粗者先于入流亡所时早已断尽。 至此惟除细法执焉。 分二科。 辰一脱觉观。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尽闻二字。 牒前闻所闻尽。 即二闻双泯之境。 不住。 谓加功进行。 透过斯境。 不钝滞于此也。 以见尽闻若住。 增慢同伦。 化城永闭矣。 末句即新证也。 盖尽闻之后。 根尘迥脱。 湛一无边之境现前。 故今言觉者。 即照此境之智也。 所觉者。 即此湛一之境也。 尽闻若住。 则智境恒对。 能所仍存。 终为胜进之障。 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 今言觉所觉空者。 谓能觉之智。 与所觉之境。 二俱空寂。 泯然无复对待也。 此虽境智双举。 而能觉所觉二俱言觉。 觉。 心分也。 于智为多。 若吝惜此心以为般若真智而不能舍置者。 是为妄生爱智之法爱也。 又此望后为断法执分别。 问。 法执分别。 应随前粗法执断之。 那于此中犹有分别。 答。 此俱生中微细流注分别。 非粗分别也。 其实但是觉观不忘。 义说分别耳。 辰二脱重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空觉之空。 牒上觉所觉空之空。 而言空觉者。 显是重空之智也。 极圆者。 谓增修满其分量之意。 末句促举空者。 即此重空之智。 所空者。 即前科智与境也。 空所空灭者。 盖言重空之智。 并前智境。 一切灭尽无余也。 良以重空之智初起未圆。 则能空所空二俱宛在。 今空觉极圆。 则非惟所空智境息灭。 而重空之智亦复随灭。 如以木钻木。 火出则二木俱尽矣。 此虽重空亦智。 而能空所空二俱言空空。 境属也。 于理为似。 若吝惜此境以为实际理地。 是为妄生爱理之法爱也。 又此望前为断法执俱生。 盖能所二空。 已离前科微细分别。 而任运存此微碍缘影而已。 此影灭尽。 成法解脱。 而真光将露矣。 此之二结。 已超小乘而过之。 然定位于圆教。 即八之十信。 于别教。 即八之十住。 及十行。 十向。 二十三位。 而尘沙惑尽矣。 当知此诸菩萨比定性回小者大有不同。 以菩萨于粗法执先已断伏。 而定性全法方以伏断。 所以迟钝也。 又此以菩萨所陈空觉极圆。 同前如来所说空性圆明。 故知此之空所空灭。 即前所谓法解脱矣。 次解二结成法解脱已竟。 卯三后解一结。 俱空不生。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生灭二字。 通前动静根觉空灭。 六结全收。 粗细不同。 要之皆生灭心也。 初解动灭静生。 次解尘灭根生。 理虽无生。 而有灭有存。 生灭宛然。 下皆仿此。 三解根灭觉生。 四解觉灭空生。 五解空灭灭生。 到此若住最后灭相。 则当为灭相所覆。 恒处俱空。 应是一种顶堕。 细障。 故犹名第六灭结也。 百尺竿头。 更须进步。 祖师所谓向上犹有事在。 亦名末后著也。 然此不复更劳著力灭除。 即儒典所谓化不可为。 而本经所谓无功用道也。 但无住著之心。 以俟一刹那顷本理现前。 则此之灭相即迥脱矣。 如末句是也。 然所谓寂者。 非对动之寂。 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 所谓灭者。 非对生之灭。 从无始来本无生之灭也。 此是本觉理体。 如来藏性。 真如实际。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亦名大寂灭海。 亦名大光明藏。 所谓寂照含空。 惟以翻上生灭。 且单言寂灭。 实乃真心全体而万用皆具于中。 此理现前。 则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 根隔合开。 六根互相为用。 而下之诸科一切胜用皆从此发焉。 约其所至之位。 应在初住。 虽分断一分无明。 分证一分真理。 而一断一切断。 一证一切证。 四十二地功德隐然具足。 其与别教初地位虽言齐而历别之与圆融。 实天地悬殊矣。 通前次第解结一科。 会于四卷末节。 入流。 即守于真常。 亡所。 即弃诸生灭。 尽闻。 即根尘识心应念消落。 二觉。 即识情为垢。 二空。 即想相为尘。 而前空后灭。 即二俱远离。 寂灭现前。 即法眼清明。 而毫无差爽矣。 若会永嘉奢摩他文。 入流即息念。 亡所即亡尘。 亦应仿其文云。 流非亡所而不入。 所非入流而不亡。 亡所则入流而亡。 入流则亡所而入。 此四句可齐于动静不生。 又云。 亡所而入。 则入无能入。 入流而亡。 则亡无所亡。 此二句根尘俱泯。 可齐于闻所闻尽。 又云。 亡无所亡。 则尘遗非对。 入无能入。 则念灭非知。 此二句无对无知。 可齐于觉所觉空。 又云。 知灭对遗。 一向冥寂。 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 又云。 阒尔无寄。 妙性天然。 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亦似吻合而无间矣。 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 或专意根。 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 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 向后更有修治。 斯经已谈深证高位。 向后惟彰发用。 今与合会而观。 节文宛似。 令知圆顿初后。 无有异心。 行者不可委于高位而视为不切已也。 又永嘉歌云。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此令尽其微细法爱。 而正合后三细结。 其所谓心是根者。 即觉结也。 法是尘者。 即空结也。 其所谓心法双忘者。 即生灭既灭。 正除最后灭结。 而所谓性即真者。 即寂灭现前。 佛祖一揆。 初无二道。 学者宜著眼焉。 次第解结修证已竟。 寅三详演所获殊胜。 上是圆通因行。 此乃圆通果用。 此中三科文广。 累积篇章。 故云详演。 而菩萨自语元标殊胜。 故作科名。 问。 因行为造修之要。 理宜详演。 而文何甚略。 果用待功成自显。 似应且略。 而文何甚详。 答。 详明果用。 激劝欣修。 固不应略。 而因行示人修要。 尤当加详。 今所述因行不过数语者。 良以此经如来与菩萨相同演一圆通。 因果前后。 互为详略。 如来自四卷后半示二决定义。 乃至击钟验常。 五卷前半证明别无结元。 至绾巾示结。 合有一卷经文。 详说解根修习圆通。 至为委悉。 岂止如今用之广哉。 而所以说果用者。 只云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 又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辞甚略也。 今菩萨说行若详。 应重如来所示。 说用若略。 则无补如来阙文。 二俱非妙。 故应因行略而果用广。 广略皆适其宜矣。 但如来泛说解根。 而密指耳根。 菩萨显然专说。 文似有隐显通局。 而意实无异旨也。 行人欲究圆通因行之详。 当取前经文与菩萨所说参互看之。 不必局菩萨之数语矣。 分为二。 卯一标列二本。 又二。 辰一总标。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忽然。 即解脱道一刹那顷也。 盖证入真体。 在一刹那。 而称体起用。 亦即在于一刹那也。 超越。 即解脱缠缚之意。 不为界内有缚。 故超越世间。 不为界外空缠。 故超越出世间。 十方圆明。 乃寂照含空之意。 不止大千。 按华严。 当分身百界。 圆明。 即明通弥满于百界。 又十方亦可作十法界。 圆明。 即一一界备达十如是也。 二殊胜。 即下列二种妙用。 盖菩萨从初发心。 即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故证自心时。 而即与佛生同体用矣。 然皆谓之殊胜者。 显超权乘也。 盖上同下合。 皆二乘所不能者。 故云然也。 辰二别列。 又分二。 巳一上合慈力。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先合本妙觉心。 是与诸佛同体。 同佛慈力。 是与诸佛同用。 在因同果。 处染常净。 故曰本妙觉心。 人人本具。 故才证即上合也。 依吴兴。 力字作悲字。 盖佛具与乐之慈。 必兼拔苦之悲。 理应然也。 巳二下合悲仰。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六道众生下。 亦应有本妙觉心四字。 译文略之耳。 以佛与众生同其本心。 而菩萨证此心时。 上下俱合。 合则先同其体。 然后能同其慈力悲仰之二用也。 经家于众生略之。 有二意。 一者。 佛下已明众生不异。 故不重标。 二者。 诸佛妙心已证。 有力。 须显其合。 方成胜用。 众生妙心未证。 无力。 不须显合。 合则无畏胜用反不能同。 虽俱通。 而前义为正矣。 悲者哀求拔苦。 仰者希望与乐。 意同吴兴所说。 标列二本已竟。 卯二承演三科。 承演者。 以下各科。 皆有承上子科故也。 就分为三。 辰一三十二应。 又三。 巳一标承慈力。 世尊。 由我供养观音如来。 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 由我下。 乃至同慈力故。 标承授受。 出三昧名。 以彰妙应体用洪源。 上闻字。 即指闻性本觉之体而言。 闻熏者。 即所谓本觉内熏也。 下闻字。 即旋倒闻机之闻。 始觉之智而言。 闻修者。 以此反闻进修圆通也。 然初称如幻。 谓始觉权假。 暂用随销。 非同执实染修也。 终结金刚者。 谓本觉究显。 永无销坏。 而仍具摧坚之能。 非如权乘毕竟非实也。 又初假二闻故如幻。 终成一性故如金刚。 此上方明得体。 与佛二句。 乃明同用。 体用兼具。 方以成末三句之妙应耳。 菩萨随机赴感。 为应众生。 希应者须竭妙感。 若无妙感。 固不可妄议慈应之不周矣。 游诸国土者。 即无刹不现身也。 温陵曰。 三十二应者。 现十法界身。 圆应群机也。 开之有三十二。 合惟四圣六凡。 摄尽群类。 巳二条列妙应。 又二。 午一应希求心。 希慈与乐。 各求称心也。 又二。 未一应求圣乘。 即出世间四圣乘也。 约能求人。 除佛惟三。 约所现身。 四圣皆具。 今能求人仍四者。 于缘觉而加独觉耳。 就分四。 申一菩萨。 世尊。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 进修无漏。 胜解现圆。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既曰诸菩萨。 则各教皆有。 不局别圆。 但凡菩萨无不希成佛身。 故现佛身应其机也。 胜解者。 各随所修法门。 因行已极。 而所起证悟之智也。 现圆圆字。 作满字释之。 言智证将满之时也。 槜李曰。 胜解现圆者。 各约自乘理智。 将欲现前。 得此名也。 后皆仿此。 孤山曰。 若入相似三摩地。 进修中道无漏。 则分真胜解现圆。 乃至若修金刚无漏。 则究竟胜解现圆。 大士皆现佛身。 为说顿法。 令得分真究竟解脱。 问。 等觉菩萨。 岂假初住现佛说法耶。 答。 闻法得解。 何必求人。 复假胜身。 弥增内慧。 且天魔现为佛像。 □多尚乃致礼。 况初住菩萨妙理所现。 等觉虽尊。 孰敢不仰。 ○此说但约等觉决无于劣计我胜之慢习。 若约观音初证。 似在初住。 而圆顿上根。 固有一生事办。 所谓从初发心。 即成正觉。 渐起大用。 岂可定常局为初住哉。 其为等觉说法理无可疑。 不必更说元是古佛。 解脱。 亦即一刹那证入解脱道也。 申二独觉。 若诸有学。 寂静妙明。 胜妙现圆。 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此下三科皆称有学者。 以各门在修习位者功极。 皆将证入无学之时也。 诸字。 但指一类多人而言。 下皆仿此。 温陵曰。 独觉者。 出无佛世。 观物变易。 自觉无生。 故号独觉。 乐独善寂。 求自然慧。 故曰寂静妙明。 ○当知此非是天然外道。 盖是多生受佛小教熏习。 当历七生。 方证无学。 终不至于八生。 今第七生。 出无佛世。 证期已至。 忽然触境证入。 似不历教。 而实教于多生矣。 申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缘断胜性。 胜妙现圆。 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温陵曰。 缘觉者。 禀佛之教。 观缘悟道者也。 知迷胜性由十二缘。 于是断之。 自无明灭。 至忧悲苦恼灭。 则缘断而胜性现矣。 性因缘断而显。 故曰缘断胜性。 ○胜性。 即因缘无生之性也。 亦化城涅槃耳。 下科仿此。 申四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 修道入灭。 胜性现圆。 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槜李曰。 三果以前。 贤位圣位。 俱属有学。 见道一十六心。 断四谛下惑。 证生空理。 故曰得四谛空。 初果后。 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 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 故云修道入灭。 应求圣乘已竟。 未二应求杂趣。 即六凡也。 分二。 申一诸天。 又分二。 酉一天主。 又分四。 戌一梵天王。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 不犯欲尘。 欲身清净。 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欲心明悟。 谓深达淫欲为招苦之本。 欲虽通于三五。 而淫为上首。 本经单论。 此句深知。 下句痛戒也。 此解脱。 乃成就其决定舍欲生梵之事。 是虽舍求皆具。 而更重希求。 即同下成就也。 且所修背舍。 亦名解脱。 孤山曰。 说法者。 如金光明云。 大梵天王说出欲论是也。 戌二帝释天。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 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帝释。 即欲界第二天主。 彼天横有三十三天。 而帝释统之。 说法。 谓十善也。 金光明云。 释提桓因种种善论是也。 戌三自在天。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 游行十方。 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自在天。 是欲界顶天。 具云婆舍跋提。 此云他化自在天。 假他所作以成己乐。 即魔王也。 或云自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 亦自在天摄。 ○欲身自在者。 显其惟是正报如意耳。 下仿此。 游十方者。 六欲四洲之十方也。 或亦能至他界。 应不及色天之远到耳。 再容总通。 戌四大自在。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 飞行虚空。 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大自在。 即色顶摩醯首罗天。 大论云。 三目八臂。 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 ○飞行虚空。 能至他界。 如法华言其能过五百万亿国推寻供佛是也。 初禅尚能。 何况色顶。 又统论诸天。 皆举一以该其余。 梵王似局初禅。 而实该四禅。 帝释似局二欲。 而实该六欲。 二自在别举魔天。 以二魔不在正天之属。 故更举之但阙四空。 或意含而文略。 然此与法华俱阙之。 意者。 此论现身。 而四空不乐身相。 故不为现。 纵有别者方便以利益之。 当亦不入此现身之例矣。 天主已竟。 酉二天臣。 分三。 戌一上将。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 救护国土。 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此似四王主帅。 各有八将。 而韦驮为上首是也。 各统所部鬼神。 即八部之属。 救护国土者。 还指人间国土。 所以摧魔护生也。 戌二四王。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 保护众生。 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四王似应科入天主。 今文列于将后。 故属臣类。 且四王自来系属帝释大臣。 分统四洲。 余天上下。 未闻君臣之分如此也。 世界。 即须弥各面一切国土也。 戌三太子若诸众生爱生天宫。 驱使鬼神。 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温陵曰。 四天太子。 即那吒之类。 能驱鬼神。 ○按统纪。 四天王各有太子九十一人。 驱使者。 即前诸将。 及八部也。 诸天已竟。 申二人趣。 分四。 酉一世谛男子。 此未论秉佛教戒者也。 又为二。 戌一人主。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 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温陵曰。 自金轮至粟散。 皆人王也。 粟散。 即邦国小王。 散于天下。 如粟之多。 ○问。 世之平人。 有妄志帝王者耶。 又何须假帝王身。 与其说遂心之法耶。 答。 此必有德怀仁。 不忍世乱。 发愿世世为有道之王以理邦国。 菩萨为其现所欣之身。 与说生贵之因。 及帝王德业。 以熏隔生之种而已。 如修十善为轮王因是也。 岂教以篡夺之术哉。 后多仿于此意推之。 戌二臣民。 分四。 亥一长者。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 世间推让。 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温陵曰。 具十德为长者。 姓贵位高。 大富威猛。 智深年耆。 行净礼备。 上叹下归。 故为族姓之主。 世间推让也。 ○以此观之。 西天称长者。 非止年高。 盖世臣大家。 而兼有德望者之称。 然亦非现生可得之位也。 亥二居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 清净自居。 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此有德无位。 或谈道论德。 为人师范。 或著书立言。 垂教后世。 名言。 典章也。 如此方王通邵雍之类。 隐沦不仕者也。 亥三宰官。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 剖断邦邑。 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温陵曰。 三台辅相。 州牧县长。 悉号宰官也。 以上三科。 似此方儒教所摄。 亥四术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 摄卫自居。 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温陵曰。 婆罗门。 此云净行。 四姓之一也。 爱诸数术。 即和合占相。 推步盈虚也。 ○此但释数术。 而未明摄卫乃调护身寿。 即名医辈耳。 此科似此方医卜杂技所摄。 如郭璞华陀之类是也。 西天最贵重之。 有十八姓。 世谛男子已竟。 酉二奉教男女。 谓奉戒者。 分二。 戌一出家二众。 又二。 亥一比丘。 若有男子。 好学出家。 持诸戒律。 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诸律。 谓自十戒以至进具二百五十也。 亥二比丘尼。 若有女人。 好学出家。 持诸禁戒。 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诸戒。 亦自十戒进具五百也。 戌二在家二众。 又为二。 亥一优婆塞。 若有男子。 乐持五戒。 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优婆塞。 此云近侍男。 以五戒自守。 堪任近侍出家比丘者也。 亥二优婆夷。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优婆夷。 此云近侍女。 亦奉五戒。 堪任近侍比丘尼。 奉教男女竟。 酉三世谛女人。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国。 我于彼前现女主身。 及国夫人命妇大家。 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内政。 即泛言一切妇道。 儒书云。 有闺门之修。 而无境外之志。 故曰内政。 然闺门为万化之源。 故关于家国之治乱。 家通大夫以下。 国通诸侯以上。 孤山曰。 女主。 即天子之后。 国夫人。 如论语邦君之妻曰君夫人。 命妇。 谓妻因夫荣者。 大家。 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数召入宫。 令皇后贵人师事焉。 号曰大家。 ○家音姑。 酉四童真男女。 又曲分为二科。 戌一童男。 若有众生。 不坏男根。 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即有志一生不犯女色者也。 戌二童女。 若有处女。 爱乐处身。 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处女亦名处子。 谓未出嫁之女也。 爱乐处身者。 愿常为处女。 终不出嫁也。 不求者。 不愿随从之意。 谓坚贞自守。 纵有强施侵暴。 亦誓所不从也。 应希求心已竟。 午二应厌离心前之希求。 是冀望胜事成就。 此之厌离。 是不乐本位。 思欲脱去也。 然多欲脱入人伦。 问。 余趣则可。 天趣何反求人。 答。 人身易于修道出离。 裴公云。 可以整心虑。 趋菩提。 惟人道为能是也。 分二。 未一八部众。 孤山曰。 准普门品。 此阙迦楼罗。 即金翅鸟也。 乃译文略之。 今但七部。 就分为七科。 申一天众。 若有诸天。 乐出天伦。 我现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出。 与脱同。 成就者。 遂其脱离之愿也。 后皆仿此。 申二龙众。 若有诸龙。 乐出龙伦。 我现龙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自下七趣。 虽皆具神通福德威权。 均名恶趣。 各有苦恼。 是故多欲脱去为人。 以希修进也。 问。 焉知不欲脱入圣流。 而必言求人趣也。 答。 若求三乘圣果。 自入前希求中应求圣乘科。 不在此中矣。 申三药叉众。 若有药叉。 乐度本伦。 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度。 亦脱也。 孤山曰。 药叉。 此云轻捷也。 申四乾闼婆。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乾闼婆。 此云香阴。 新翻寻香行。 帝释乐神也。 申五阿修罗。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阿修罗。 云无端正。 以女美而男丑。 故从男彰名。 新翻非天。 以谄诈无天行故。 申六紧那罗。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紧那罗。 形似人而头有角。 因呼为疑神。 天帝丝竹乐神也。 小劣乾闼婆。 新翻歌神。 申七摩呼罗伽。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孤山曰。 摩呼罗伽。 什师云。 地龙也。 肇公云。 大蟒腹行者也。 八部众已竟。 未二人非人众。 又分二。 申一人众。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 我现人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此是现在人中。 而求舍身之后复得人身。 盖求不失人身。 世世修进者也。 申二非人众。 若诸非人。 有形无形。 有想无想。 乐度其伦。 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长水曰。 有形。 如休咎精明等。 无形。 如空散销沈等。 有想。 如神鬼精灵等。 无想。 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 皆非人也。 条列妙应已竟。 巳三结名出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下。 结名也。 皆以下。 出其由也。 心如海。 而诸身如海之印纹。 缘至而现。 则来无所从。 缘尽而没。 则去无所至。 无碍无滞。 故称妙净之应也。 无作妙力者。 非如二乘作意之通。 菩萨所证大寂照海。 湛然不动。 缘对自现。 初无作为。 所谓无记之通。 亦如涅槃。 所谓慈善根力。 实无去来也。 自在成就者。 言无所不可现也。 吴兴曰。 三十二应。 比普门品虽互有出没。 大体是同。 总而言之。 无越十界。 于十界中。 两经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 或曰圣言之略耳。 或云。 观音已是菩萨。 何须更现。 地狱苦重。 不可度也。 智者依正法华。 具现菩萨界身。 又准释论。 菩萨亦化地狱。 故知十界不可阙焉。 三十二应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8: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