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经文卷五之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经文卷五之三)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经文卷五之三)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丑四七大圆通。 前五大即尘。 后二大即识与根。 虽不出前根尘识三。 而特具用遍广大之象。 故别得大名。 就分为七。 寅一乌刍火大。 分为三科。 卯一作礼陈白。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 合掌顶礼佛之双足。 而白佛言。 温陵曰。 乌刍瑟摩。 此云火头。 即火头金刚。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因欲得观。 又二。 巳一宿生多欲。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 性多贪欲。 欲。 即淫欲。 诸圣远劫俱有在凡实因。 不可作别端回互而释。 巳二遇佛授观。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 成猛火聚。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 诸冷暖气。 温陵曰。 多淫之人。 本由暖触迫发。 生为欲火。 死为业火。 业力增炽。 故成猛火聚也。 ○教我下。 即令观身火大也。 末句冷字。 译文误耳。 应云诸暖触气。 方顺火大。 而且合结文。 盖多淫之人。 既火大增炽。 而业火将起。 故令遍观百骸四肢中火大。 先欲其知惧。 而顿息淫心。 然后将错就错。 可成妙观。 辰二观成得名。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禅观中。 遍见身中惟一火聚。 既怖且厌。 而远离欲念。 然火虽热恼。 而体具光明。 今淫心息而无复热恼。 惟见光明。 即智慧火。 故曰神光内凝等也。 末三句虽表得名。 亦显其为诸佛同印许矣。 辰三证果发心。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 我为力士。 亲伏魔怨。 住火光三昧者。 遍十方界惟一火光。 从此三昧成阿罗汉者。 由此正定。 发如来藏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成因地心。 证七信以去。 入于住位也。 末三句发心护法者。 良以火光三昧。 虽是内境。 能现外相。 温陵曰。 佛陀本传云。 师入火光定。 其室如焚。 ○近世亦有梵僧至京师。 住是三昧。 人于夜见火光满寺。 远近奔救。 足知威力能怖魔怨。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 无碍流通。 诸漏既销。 生大宝焰。 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观百骸四肢中火大。 即是观身。 察其皆由淫心炽盛所发。 即是观心。 暖触。 总目火大也。 淫心已息。 而不成业火。 故无碍也。 神光智火。 融于藏心周遍法界。 故流通。 漏销者。 以智慧火。 烧烦恼薪。 何所不尽。 生大宝焰者。 火大圆通之妙用。 摧魔护法。 无量威力也。 登无上觉。 则显明大本齐佛。 而示居辅化之位矣。 大抵诸圣德位相侔。 而迹有权实。 言有隐显。 学者当略迹取本。 得意忘言。 不可妄分大小。 而岳师必待如此文明说。 方成半许。 何执泥之深乎。 且解中为一冷字所误。 平释四大触尘。 滥五圆通。 安有此理。 火大圆通已竟。 寅二持地地大。 分为三科。 卯一作礼陈白。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先平外地。 因了心地。 遂持本悟圆证藏心。 故名持地。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积平地行。 此科全叙平外地也。 又分为二。 巳一正取平地之行。 又三。 午一从古佛世。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 午二出家平地。 我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 有不如法。 妨损车马。 我皆平填。 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 要路指陆地言。 众所必由之路也。 津口指水处言。 即渡头也。 田地不取种植。 但重行路。 俯仰高深曰险。 左右迫狭曰隘。 不如法者。 不宽平也。 隘则必妨。 险则多损。 高则平之。 下则填之。 桥梁以利津口。 沙土以治要路。 午三经多佛世。 如是勤苦。 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正取平地之行一科已竟。 巳二兼叙效力之行。 又分三。 午一丰时全舍。 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 要人擎物。 我先为擎。 至其所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阛。 市垣也。 阓。 市门也。 诣。 往也。 不取其直。 不受雇价。 盖别希胜报。 不邪命活也。 午二饥年节取。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 世多饥荒。 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 惟取一钱。 吴兴曰。 毗舍浮。 此云遍一切自在。 ○意以饥世乞食则难。 略取存命。 不多贪也。 午三神力拔苦。 或有车牛。 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 为其推轮。 拔其苦恼。 愿行所在。 而助以积劫福报。 故感具神力。 遂其愿行耳。 积平地行已竟。 辰二蒙平心教。 夫平地之行。 志在普利。 效力之行。 不检亲疏。 其心亦久平矣。 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 盖前属事相平心。 未能悟理。 今令悟知内心外地本惟一体。 故惟务平心。 不分情器。 则境随心转。 无有不平。 较前岂不天渊乎。 又分二。 巳一因平地待佛。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 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时。 即佛在世时。 平地者。 即修佛过之路也。 巳二领平心之教。 毗舍如来。 摩顶谓我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摩顶者。 悯其事行久劳。 摄受加持。 令其归理也。 平心地者。 通达有情无情俱为一体。 正报依报无分自他。 乃至凡圣因果等一切皆如。 是也。 世界地平者。 外由内感。 物随心变也。 天台云。 心分垢净。 见两土之升沈。 故知娑婆心险。 感陵谷之高深。 极乐心平。 致地平之如掌。 此其验也。 故如来因其惟务平地。 而特教平心。 令知要也。 辰三权实双证。 因其文中有回心。 故知由权入实。 以渐而入。 盖不定性中。 声闻菩萨不定者也。 良由多劫愿行偏主利人。 非纯求自利之辈。 分二。 巳一悟取权乘。 先取小果也。 又三。 午一悟内外地同。 我即心开。 见身微尘。 与造世界所有微尘。 等无差别。 此之心开。 便与声闻不同。 既达地大平等。 非惟不复执身为我。 亦将达法唯心矣。 午二于诸触自在。 微尘自性。 不相触摩。 乃至刀兵。 亦无所触。 此即分达法空。 知微尘自性空无所有。 则知能触地大。 与所触地大。 一切皆然。 故刀兵为外地大。 身为内地大。 以身触刀。 如斩光截影。 了无所伤也。 肇法师云。 将身临白刃。 犹若斩春风。 彼但证性无伤。 六祖延颈。 刺客三挥利刃。 俱如斩影是也。 午三悟无生证果。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 成阿罗汉。 此无生忍。 且取生空。 达蕴中毕竟无我也。 譬如打铁。 粗垢先落耳。 以分达法空时。 尚悟地大了不可得。 况地大中我。 岂不速空乎。 此阿罗汉实证四果。 悟取权乘竟。 巳二回证知见。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 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盖虽暂取生空。 而利人习性。 惟乐菩萨愿行。 是以速即回心也。 言今入者。 盖指贤劫为今。 未必独指释迦会中。 盖旷劫为事行菩萨。 至庄严劫尾。 方断见思。 成阿罗汉。 贤劫初。 即回向真乘。 诸如来。 意指贤劫四佛。 及十方现在如来也。 法华会上闻知见地者。 盖法华知见。 即此经如来藏性。 悟此为地。 所谓一乘寂灭场地。 首先证明者。 由其从凡入圣。 自权向实。 皆持地大为起行入理之门。 而今复闻此究竟性地。 机缘契合。 是以为法华证明上首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界二尘。 等无差别。 本如来藏虚妄发尘。 尘销智圆。 成无上道。 斯为第一。 此备叙前悟而已。 二尘。 即内外二地大也。 虚妄发尘者。 盖悟地大相妄。 而其性但是如来藏性。 循业妄现而已。 人知持地为法华上首。 而不知如来知见。 契彼究竟地大。 此经方以显其大本矣。 尘销智圆者。 相尽性现。 理智一如也。 成无上道者。 已入最上一乘之知见也。 持地地大已竟。 寅三月光水大。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童子乃菩萨别名。 表童真德也。 世人即作幼童之想。 如塑画善财是也。 又儒者闻大权经说孔子为定光童子。 则怒其卑小。 不知文殊为释迦九世师祖。 而亦称童子。 何有卑小之意乎。 月为水摩尼所成。 故号月光。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古佛授观。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为水天。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水天者。 证水大彻于性天也。 或此佛亦从此大入圆。 或佛具万德。 而但观时机当从此入。 故示号与观相应耳。 末三句。 总示所授观法。 其详在下修习中当自见之。 辰二依观久修。 又二。 巳一习观初后。 初身后界。 以渐而入。 观之序也。 分二。 午一初观身中。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 初从涕唾。 如是穷尽津液精血。 大小便利。 身中旋复。 水性一同。 首二句总一略标。 无夺二字。 作不相乖异释之。 与下一同二字相为叫应。 初从以下。 释成无夺之意。 涕唾便利。 近外水相。 津液精血。 涉内水相由外及内。 自内而外。 故曰身中旋复。 又涕唾津液。 水之清相。 精血便利。 水之浊相。 清浊虽异。 水性无别。 故曰水性一同。 即无夺之谓也。 然发解入观必始身中者。 欲其深观成时。 则我法二执俱空。 午二后合界外。 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 等无差别。 观内既熟。 引伸外广。 资中曰。 准华严经。 华藏海中有大莲华。 其莲华中有诸香水。 一一香水海。 为诸佛刹世界之种。 华藏世界在香水中。 故云浮幢王刹。 华藏二十重。 累高如幢。 最为高大。 故称王。 今观身水与彼海同。 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也。 ○须更知华藏是总一大香水海。 其大莲华是总莲华。 其莲华中有无量香水海。 一一海中各有一华。 上擎二十重刹种。 每重世界。 皆以刹尘增数纪之。 今观水大。 惟论于海。 幢刹但带言耳。 即此观境大不思议。 诚非凡小权乘可及。 然充扩至此者。 欲其深观成时。 则了达性水真空云云。 乃至周遍法界。 则我法二空不待言矣。 巳二观成浅深。 上方领旨习观。 此科乃观成之相。 然先浅后深。 亦成之序也。 就分二。 午一初成未得忘身。 分二。 未一标身未忘。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 但见其水。 未得无身。 是时。 即初授习时。 成此观者。 即成身中水性一同之观也。 但见其水者。 盖入定之时不见一物。 但见湛水遍十方界。 此句便是观成之相。 末句。 正表初成尚浅。 未至空身也。 未二即事以证。 证其尚为身累也。 又三。 申一定中现水。 当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 窥窗观室。 惟见清水遍在室中。 了无所见。 首句。 时也。 次句。 即作水观。 入正定也。 满室现水。 资中谓为定果色。 然此色系独影境。 惟自见之。 而前之火观。 今之水观。 皆能令他人见之。 亦观力殊胜。 不思议境也。 申二投物心痛。 又二。 酉一正叙痛由。 童稚无知。 取一瓦砾投于水内。 激水作声。 顾盼而去。 我出定后。 顿觉心痛。 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舍利弗水边入定。 由宿冤故。 被违害鬼一掌。 出定头痛。 今出定心痛。 故言同彼。 酉二无知起惑。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罗汉道。 久离病缘。 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 欲知罗汉有病无病。 当明子果二缚。 夫宿种。 今种。 应召来果。 而尚未受身者。 谓之子缚。 宿种所召。 今已受身。 即身应受。 谓之果缚。 若实行声闻。 新证四果。 已将子缚断尽。 不受后有。 然现身尚未灰灭。 则果缚犹存。 所有病苦。 即身应受。 故舍利头痛。 毕陵身痛皆斯类也。 问。 前言舍利古佛。 岂有果缚。 答。 既示同实行。 但依实行论耳。 若入灭后。 悲愿再来。 则二缚俱无。 更无实病苦矣。 今此菩萨久证再来正同此类。 故起斯疑。 申三除去如初。 如初。 谓无痛也。 分四。 酉一童子具陈。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 说如上事。 捷。 速也。 酉二教以除去。 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 可即开门入此水中。 除去瓦砾。 酉三复见依除。 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 还复见水。 瓦砾宛然。 开门除出。 酉四出定无恙。 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 温陵曰。 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 迹同月光。 午二后方亡身合界。 逢无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 性合真空。 无二无别。 逢无量佛。 则所经多劫可知。 住于浅定。 经时甚久。 而上叙久得罗汉。 则知罗汉果位虽具神通。 而受身不免身累。 且在定痴暗。 进果迟钝。 悉可见矣。 如是乃至下。 明深观方成之时也。 亡身合界真空无二者。 观境极深且大。 性合真空。 所谓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周遍法界。 回视此身。 如巨海一沤。 岂不易忘而得自在乎。 夫论观行位中。 浅观深观。 皆难定于果位。 今约前浅观。 已言久证罗汉。 则斯深观成时。 合是超过七信而证于初住圆通之境。 大抵详此菩萨。 亦是先权后实。 以渐次而入者也。 辰三今证菩萨。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 预菩萨会。 如来指释迦。 预。 在也。 菩萨会盖是深位。 非前信住可局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无生忍。 圆满菩提。 斯为第一。 一味。 即身中水性一同。 流通。 即界外刹海无二。 得无生忍即性合真空。 是因地心。 圆满菩提即证彻法界。 是果地证也。 似与佛位齐矣。 月光水大已竟。 寅四琉璃风大。 又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取后所悟洞彻。 得琉璃号。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古佛示观。 又分为三。 巳一标远劫佛名。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声。 声。 乃脐轮风起。 鼓之而出。 此亦名合风大。 巳二示能观本智。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本觉妙明。 具含三德。 本觉即法身。 妙即解脱。 明即般若。 据此科。 但是本智。 望下科所观故此作能观。 为发照之源也。 巳三示所观风力。 观此世界。 及众生身。 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此科尚是佛所示观。 总言依正皆属风力所转。 详在下科别示。 妄缘二字发风之端。 人知世间有风。 不知妄心缘动所感。 所谓摇明风出是也。 辰二观破群动。 即从本觉妙明发照而观。 故此为所观之妄境也。 又三。 巳一历观动同。 我于尔时。 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观身动止。 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 等无差别。 吴兴曰。 界为方位。 故安立。 世为迁流。 故动时。 ○界之安立。 风轮执持。 时之迁流。 风气宣使。 身之动静。 风力所转。 心之动念。 风起之源。 诸动总该界等。 无有差别。 原归上文通一风力。 巳二了动虚妄。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颠倒众生。 同一虚妄。 首四句。 自觉妄也。 来无二句。 同空华也。 若实有从有至。 即非虚妄。 末三句。 觉他同妄也。 十方微尘者。 且举广多众生同一妄也。 巳三阅世喻狂。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 如一器中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 鼓发狂闹。 上科是法。 此科是喻。 如是乃至者。 扩充极尽之辞。 三千下。 尽一世界。 喻意有二。 一喻其小而非大。 二喻其妄而非真。 良由以本觉妙明为体。 故空生大觉。 如海一沤。 极大成小也。 微尘国土。 沤灭本无。 诸有虚妄也。 观心境同。 但偏风大耳。 观破群动已竟。 辰三顿证彻悟。 上科总是观行。 此科是彼观行所证也。 又三。 巳一逢佛速证。 逢佛未几。 得无生忍。 逢佛。 即逢无量声如来也。 未几。 明取证之速也。 既了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万法当体皆无生灭。 即本觉体。 故速入无生忍位矣。 巳二心开事佛。 尔时心开。 乃见东方不动佛国。 为法王子。 事十方佛。 已悟无生。 故本觉心开。 见动中不动。 而亲于东方不动如来为法王子。 乃至遍事。 克肖诸佛。 巳三身心无碍。 身心发光。 洞彻无碍。 此得名之由也。 了妄身心皆属风力。 见法身真心洞彻。 如净琉璃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风力无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 观察风力。 了妄也。 悟菩提心。 达真也。 入三摩地。 证圆通也。 合十方佛。 同佛果也。 传一妙心。 化众生也。 妙心。 即性空真风性风真空心也。 琉璃风大已竟。 寅五空藏空大。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标同佛证。 我与如来。 定光佛所。 得无边身。 无边身。 即佛十身中虚空身也。 与法虽无异体。 而义相须别。 法身离一切相。 而遍融一切。 此虚空身。 带目前空一显色。 而遍融空大。 清凉云。 混虚空为体性是也。 此科略以标尽。 下乃详明。 辰二详明神力。 由后文总结云此大神力。 故取为科名。 亦明所证无边身相。 非同凡小所取顽断沉冥无用之境也。 又二。 巳一空色无碍。 又为二。 午一会色归空。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此科于三大中先得体大。 证法身德。 如珠体。 如净金也。 四大宝珠旧注误。 因后文四大无依之句。 而断四大二字作地水火风。 即以此为四珠。 不知四大是所观之境。 须取能观之智。 方有珠义。 按华严取海中有四宝珠能消海水。 今菩萨有四智珠。 以消散善法爱等性海中波浪也。 今此约照空尘刹之智。 应是人空。 法空。 俱空。 真空。 四珠也。 当以大宝二字连珠字读之。 大者表其称性洪广。 宝者彰其利用可珍也。 手执者。 明授持有自也。 然前三破迷。 第四证体。 下十方尘刹。 方是统言四大成空也。 尘刹具足依正。 即内外四大也。 虚空兼含遮表。 遮谓遮惑空无。 表谓表性空净。 问。 所表真性何亦言空。 答。 妄尽真纯。 成第一义空。 所谓弥满清净。 中不容他。 非谓真体亦断灭也。 午二融空即色。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流灌十方。 尽虚空际。 此科于三大中次得相大。 证般若德。 如珠之光。 亦如将前净金成诸妙相也。 大圆镜。 即大圆镜智。 内放十光者。 从一镜智而现十智同真。 如华严三世智。 乃至知无边诸佛智。 或即十力亦可。 以十力元即十智。 况经明言神力。 问。 与前四智何别。 答。 前属趋体智。 此属起用智。 而大圆镜乃总智体也。 灌十方空者。 照十法界。 穷极空理。 悉成严妙所谓大智慧光明遍一切处矣。 巳二依正无碍。 此科于三大中后得用大。 证解脱德。 如珠之影。 亦如将前金相种种运用成妙庄严也。 问。 前言十智。 已属起用。 与此何别。 答。 十智双属体用。 望上科真空之体。 乃为照用。 望此科运为之用。 复为照体。 又与此科并称为用亦无不可。 盖彼是鉴照之用。 了因所成。 如灯照物也。 此是办事之用。 缘因所成。 如灯下作为也。 分二。 午一摄刹入身。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 首三句。 刹入身也。 圆镜智即称法身智体。 故能摄诸刹海悉入其中。 由理摄故。 事亦能摄。 故下言涉入我身。 此身即色身。 所谓菩萨于一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也。 末二句。 身包刹也。 所谓毛孔能受彼诸刹。 诸刹不能遍毛孔也。 一毛尚然。 况全身乎。 极小同大。 优有余地。 故不妨碍也。 总显能包之用。 午二分身入刹。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 上科虽有入有包。 而独显身之能包。 此科更显身之能遍也。 所谓无刹不现身也。 于一一刹随机普应。 现十法界身云弥满无尽也。 广行佛事者。 于一一身上弘下化。 遍行无量诸利益事也。 得随顺意兼自他。 随自。 即如意神通。 得大自在。 随他。 即恒顺众生无量机缘也。 详明神力已竟。 辰三总由观空。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观四大无依。 妄想生灭。 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 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 神力。 总收上会色融空摄刹分身四科也。 由我下出神力之本。 盖凡外小乘执四大心外实有。 成大障碍。 此菩萨观四大离自心性无体可得。 故曰无依。 妄想生灭者。 所谓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念起似有。 念息全无也。 虚空无二者。 言四大既同虚空。 虚空岂有差别。 佛国本同者。 盖四大为能成。 佛刹为所成。 四大既空无二相。 佛刹亦平等皆空。 所谓虚空为同。 同即空也。 于同发明者。 即悟性觉真空。 性空真觉。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也。 末句即寂灭现前入圆通境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 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我以三句。 即空色无碍科。 妙力圆明。 即依正无碍科。 圆通极境也。 空藏空大已竟。 寅六弥勒识大。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温陵曰。 弥勒。 正云梅怛利曳那。 此翻慈氏。 为慈隆即世。 悲臻后劫。 愍物迷识。 故示迹发明也。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上古得定。 分四。 巳一上古佛世。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明。 巳二出家求名。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此盖叙古在凡夫地。 内轻外重。 身虽出家。 心慕豪贵。 好游族姓者。 喜亲近国王大臣也。 此远因实事。 不必回互解为贪著名相等意。 且前之多淫。 复作何意回互之乎。 况唯识正是名相。 岂不增病。 巳三教修惟识。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惟心识定。 入三摩地。 因其重世名族。 外求驰散。 故授以惟心识定。 令其通达万境惟我心识变现。 一如梦幻。 生灭非实。 岂可不究明心识。 而反重其所变之境乎。 由是但自观察惟识。 止其外慕驰散。 而定心成就。 所谓因病而药者也。 巳四久习忘名。 历劫以来。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灭无有。 惟识定深。 万境如电。 外轻内重。 无复驰求。 故求名心灭。 此先显对治悉檀。 破恶益也。 辰二中古定成。 分三。 巳一确指佛世。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 巳二惟识极成。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积功虽历多劫。 入理在一刹那。 盖前所习者。 不离五位惟识。 尚属权宗。 至此穷极识理。 所谓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融入如来藏性。 故曰无上妙圆。 此方显第一义悉檀。 入理益也。 巳三一切惟识。 上科方极惟识之体。 此科乃极惟识之用。 又为二。 午一世界惟识。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 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国土。 举无情器界之总相。 有无。 即成坏也。 此虽以唯识为入门。 上科既曰无上妙圆。 则今所谓变化者。 亦非同相宗但由妄发。 乃达缘起即是性起种种变化。 皆生于妙圆真心矣。 午二诸佛惟识。 世尊。 我了如是惟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吴兴曰。 流出如来者。 从法身识性。 流出报应佛身也。 ○此说妙圆识性即为法身。 从法身而起应化其身无量。 虽理趣颇通。 然此但约自己。 不尽他佛。 似是无量身。 而非无量如来。 又须极果方能。 非是本具顿悟之境。 今解。 如来者。 有情根身之总相。 首句。 了即悟也。 承上结定。 转起下文。 言我悟达惟识。 至于穷界万法如此。 由是不但只见世界惟识。 乃见藏识海中。 三世十方无量诸佛皆从流出。 所谓众生心内诸佛时时成道是也。 又如华严中菩萨证真。 见佛无边皆在自心出没。 末当云。 如来尚惟识性流出。 况余九界众生。 流出可知。 辰三得补处记。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夫穷极唯识。 圆证法界。 既见诸佛依正皆是自心。 而自心岂不成佛。 故得授补处记。 即补释迦佛位。 次当作佛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惟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清凉引护法释三性云。 一切心及心所。 由熏习力所变二分。 从缘生故。 皆依他起。 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 名圆成实。 资中引喻圆成如麻。 依他如绳。 遍计如蛇。 ○遍计有名无体。 依他有相无性。 惟圆成实是彼体性。 今言入后一者。 悟证真实体性也。 远离前二者。 不复为名相所迷也。 此经圆成实性即如来藏心。 所以结入圆通。 弥勒识大已竟。 寅七势至根大。 又复分为三。 卯一作礼陈白。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温陵曰。 观经云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离三涂。 得无上力。 名大势至。 ○又言此菩萨举足下足皆动一切世界。 震荡三途。 令成解脱。 凡入诸佛会中必先震动。 故得是名。 且悲华经言往昔因中。 弥陀作轮王时。 观音为长子。 势至乃其次子。 今在极乐。 居于弥陀左右。 伦者。 类也。 卯二陈白之言。 分四。 辰一古佛亲授念佛。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本弥陀自具十三号中。 有斯二名。 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佛号乃古如来。 非即弥陀。 二号既同。 余十佛名或亦多同十三佛号。 以师资一道。 不异古今。 如释迦观音之类。 念佛三昧。 据下文。 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辰二详喻感应道交。 此取天台观经疏科名。 以众生对佛。 此感彼应。 不同解入相应。 生佛一体也。 分二。 巳一先以二人为喻。 又分二。 午一单忆无益。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一专为忆。 喻佛念众生也。 佛作菩萨时。 自果未圆。 尚于念念不舍众生。 何况果后。 更无余事。 惟念众生。 岂非专忆之至乎。 一人专忘。 喻众生不念佛者也。 以如来专念众生之力。 故若逢或见。 如诸圣不违本愿。 游化娑婆。 故令众生偶逢偶见之类是也。 以众生无心念佛之力。 则虽逢不逢。 如佛在世时。 亦来此国住七日。 而众生冥然不知。 良由不念业障。 佛亦无奈何矣。 是冥中或逢。 而显中实不逢也。 虽见不见。 如见文殊者。 但睹老人贫婆之类是也。 是圣岂作意诈隐。 实由业覆而妄见劣相耳。 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 岂彼无情之宝亦能变化。 诈隐其本相耶。 吴兴引舍卫九亿家证此。 略而未详。 尝闻九亿分三。 三亿见佛闻法。 三亿但闻名字。 三亿名亦不闻。 不闻名者不与此例。 其但闻名字者。 即逢而不逢者也。 以但逢佛在世。 与之同国。 而未遭遇形声也。 其前三亿。 若更分之。 当亦有见佛而不闻法者。 即是或见不见。 以徒见不蒙法利故也。 诸义皆通。 取要言之。 以如来专忆。 故或逢若见。 以众生专忘。 故不逢不见。 不能成决定逢。 决定见。 正意示人不想念佛者。 决无见佛往生之益。 午二双忆不离。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二人相忆。 喻生佛念同也。 意言众生念佛。 能如佛念众生。 非惟必成决定逢见。 且如形影。 常不相离。 正意示人想念佛者。 决定获见佛往生之益矣。 巳二后以母子合喻。 又二。 午一合单忆无益。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首三句。 合一人专忆也。 世间慈念最切者莫过于母。 然子若悖逆过甚者。 母念或衰。 佛念众生更过于母。 逆恶愈甚者。 佛念愈深。 故佛大悲心相常照阿鼻众生。 是以求往生者。 不可思惟己恶而疑佛不来接引。 此乃不达佛心。 自生疑阻。 殊可怜也。 若子逃逝。 合一人专忘也。 虽忆何为。 合若逢不逢虽见不见也。 午二合双忆不离。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首二句。 合二忆念深。 末二句。 合从生至生等三句也。 详喻感应道交已竟。 辰三合喻显示深益。 合喻。 谓兼合前二喻。 然但合双忆不离。 不合单忆无益也。 深益。 即往生成佛二大利益。 分二。 巳一必定见佛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 兼事相圆融二种观门。 念佛。 兼事一心及理一心二种三昧。 现前见佛。 谓不离现身。 于定中见。 或于梦中见也。 当来见佛。 谓报终阴坏。 见佛接引。 及弹指往生。 华开见佛也。 事相观。 谓注心一方。 缘佛金身相好而已。 圆融观。 谓以假空中三观。 观佛法报化三身。 举一即三。 言三即一。 三一圆融也。 详在观经疏中。 事一心。 谓专心念佛。 无一毫杂缘而已。 理一心。 谓达法界一相。 举一声佛。 则全包法界。 圆住三身。 详在弥陀略解。 所见之佛。 亦随观念理事而不无胜劣矣。 问。 势至叙古。 今何全取西方法门证释。 答。 菩萨明说此界摄人归于净土。 而所示观念。 岂非导人观念极乐。 应不必疑也。 巳二速得开心益。 上益虽具理观理念。 皆可开心。 然且专说得见他佛。 未及正明自心开发。 显露自佛果体。 故知上科但论见他佛。 此科乃说成自佛也。 分三。 午一近佛故开。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有二意。 一者未获往生。 在观念中。 须取理观理念说其不远。 以全住三身。 圆持法界。 与佛同身共命。 故曰不远。 不假方便者。 不用别门方便。 但由悟达他佛三身。 而本觉果体豁然显现。 二者已得往生。 常亲近佛。 不假方便。 自然心开者。 以近佛闻法。 及加被威力。 故速令心开。 果体显现也。 所谓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也。 又解。 先见色身而睹相佛。 则将邻法身。 而真佛不远矣。 夫本觉显现。 则显是自佛彰明。 奚止于惟见他佛耶。 午二喻以香熏。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喻中以近香故。 身亦成香。 法中以近佛故。 心亦成佛。 故知心开非同浅浅。 应即是本觉佛现也。 午三出三昧名。 此则名曰。 香光庄严。 三昧名。 亦法门名。 不离观佛念佛。 以佛法身香光庄严自性佛也。 辰四述己自利利他。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首三句。 自利也。 此之述己念佛。 便非用分别识心所念。 乃摄根念也。 其法以一念不生。 六根湛寂。 不妨圆照三身。 洞彻四土。 遂至信满入住证无生忍也。 由此反观前之心开。 正相似觉发耳。 下三句。 利他也。 此界即娑婆界。 净土即极乐界。 摄者。 以威力加持。 令不退念。 又临终接引。 令其必获往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者。 令六根不动也。 净念相继者。 即圆照三身四土也。 得三摩地。 即三昧成而证圆通境也。 若约现位。 迹在等觉。 或本已齐佛。 今追论初心。 亦同众之信满入住矣。 夫各摄一根。 则属六根圆通。 都摄六根。 则属根大圆通。 旧注释为意根。 当滥须菩提所修矣。 通论二十五门。 寻常六尘皆始于色。 今始于声。 而复留耳根在最后者。 正以诸门虽均是教体。 而不尽当此方之机。 偈云。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故今始于音而终于闻。 所以为教体之纲领。 而独当此方之机。 且权小入门。 多循音教。 圆实法要。 直反闻根。 故二圣示迹。 浅深不同也。 又七大本先始于地大。 而此中火大为先。 以多淫召火。 合此经堕淫起教。 所以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 又七大终于识大。 而今终于根大者。 以势至念佛圆通。 稍次观音。 大本弥陀经云。 极乐清净。 次于泥洹。 观音所修。 乃诸佛一路涅槃之门。 正是泥洹极果。 今令不能修自心泥洹者。 其次莫若念佛求往生也。 此固经文不终弥勒。 而终于势至之深意也。 诸圣略说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 发布时间:2024-07-22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