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经文卷五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经文卷五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经文卷五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壬二佛敕诸圣各说。 此固顺前意请。 然必令各说者。 一显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可入。 但取一门当此方机。 非谓圣性惟通一门也。 二取诸圣各皆亲修现证。 非空谈无验之法也。 分三科。 癸一佛问诸圣为二。 子一标所告之众。 尔时世尊。 普告众中诸大菩萨。 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惟凭后文佛言彼等修行无优劣差别。 则此诸圣名位大小。 法门偏圆。 皆同一味圆实。 更不须疑。 何劳多辩。 若仍有大小偏圆。 则佛之后言乃成诳妄。 安有此理。 当知此经实在法华之后。 故经中直许二乘修于菩提。 而曾无惊怪。 若在法华之前。 则此经已谈实相及佛知见。 而听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乃至获心常住。 是其二执荡然。 成佛无疑。 法华更何开显。 纵令重说。 又何惊怪之甚哉。 且孤山谓教已开显。 又云既经发迹。 皆指法华佛所显发。 而吴兴谬辩其非。 似谓孤山说诸圣各自开显冤哉斯言。 孤山之屈。 何所伸乎。 且吴兴执拗。 强引不了义经横分大小。 而优劣差别宛然不混。 是已公抗佛旨。 末却又引佛言并偈。 乃谓开权显实之正文。 殊不知汝分优劣差别若是。 佛言则非。 佛言若是。 则汝分优劣差别则非。 岂得二俱成是乎。 是始而横说人非。 终亦自无决定。 其言类多如此。 智者当察孤山之言。 元顺佛旨本无过差也。 子二述告敕之言。 又分二。 丑一先按所成之果。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 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 菩萨罗汉并称无学者。 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 菩萨岂避无学之号。 何况达真了妄。 修即无修。 永嘉云。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志公云。 不起丝毫修学心。 无相光中常自在。 是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丑二后问入圆方便。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 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显然不问现今深果。 但问最初方便。 不言七大。 摄入十八界中。 六尘摄前五大。 根识摄后二大。 癸二众说本因。 二。 子一众圣略说。 以其均是入圆方便。 故须遍说。 可以扩人圆融见解。 又以其不当此方根性。 故但略说。 不欲行人乱修也。 分四。 丑一六尘圆通。 相宗谓尘是赖耶相分。 斯经谓是如来藏心。 行人能于一尘发悟。 则藏性现前。 故即六尘圆通。 问。 此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 同耶异耶。 答。 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 宗门人据现生悟处。 未必是彼修习法门。 如灵云岂以桃花为修门耶。 但是参究疑情。 逼拶功极。 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已。 今四谛。 不净。 尝药。 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 若此。 则未敢言同也。 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 具眼师家能预知之。 如缘在声处。 决不于色处悟。 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 皆各一定。 不得错乱。 推其过去。 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 不然。 则师家何预知之。 若此。 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 惟香严跋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 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 智者审之。 就分六。 寅一陈那声尘。 分三科。 卯一作礼陈白。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五比丘。 解现初卷。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叙悟声教。 我在鹿苑。 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鹿苑鸡园。 皆古帝王养畜之地。 五人弃佛于此自修。 佛成道日。 先寻度之。 故曰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也。 佛为五人三转四谛。 而陈那先悟。 成阿罗汉。 故曰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也。 辰二蒙印命名。 佛问比丘。 我初称解。 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初称解者。 最先解悟也。 阿若多此云解。 名实相孚。 解悟第一者也。 然最先得度。 亦前因也。 辰三音圆得证。 妙音密圆。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妙音密圆者。 盖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当说四谛时。 实行声闻但领生灭之旨。 而妙音密圆。 彻于无作四谛。 达于如来藏心。 陈那密发深解证圆实理。 若大齐小。 借小果名。 位当七信以上。 盖大证相似。 永不称于信名。 借所齐小果为名。 诸经皆然。 若名实全取。 则他经以十地为罗汉。 而圆人住位。 全与别地齐乎。 故圆通位亦即是大乘罗汉。 此说尤妙。 后皆仿此。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音声为上。 音。 声为上者。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是音闻二字皆为教体。 闻根乃观音所证。 今声尘是陈那所证。 盖于声教得力发悟者也。 领佛四谛圆旨寻于名句开悟藏心者也。 盖法华开显之后。 人天大众。 谁不知佛诸大弟子内秘外现。 皆大菩萨。 且楞严会上。 无数大人论量圆通。 岂有实行声闻。 不自忖量妄以偏劣浅悟敢自滥齐于大乘圆通乎。 纵彼狂妄。 而如来何缘妄许其无有优劣差别乎。 由是观之。 并依大乘圆悟无疑。 而诸不了经皆不必泥也。 陈那声尘已竟。 寅二优波色尘。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为三科。 辰一叙悟色性。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 观不净相。 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 归于虚空。 空色二无。 成无学道。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等者。 因多贪欲。 佛令作九想观以对治之。 即五停心之一也。 盖佛所设观门。 有共不共。 此大小乘共用之法。 且根之利钝。 与烦恼轻重。 错落四句。 此属根利而烦恼重者。 由以圆根而多贪色欲。 故观不净以对治时。 仍发圆悟。 即长水所谓因观色尘本如来藏也。 以从下。 超略九想观耳。 空色二无者。 病愈药除。 相无不尽也。 无学准前。 辰二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温陵曰。 优波尼沙陀。 此翻近少。 亦云尘性。 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 辰三色圆得果。 尘色既尽。 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前言空色二无。 但是相尽。 此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 相尽性现也。 然仍称妙色者。 则色仍不坏。 而普观诸色。 皆即如来藏心周遍法界也。 罗汉准前可知。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色因为上。 以观色为入圆之因也。 优波色尘已竟。 寅三香严香尘。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叙悟香尘又三。 巳一因观有为。 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谛观者。 审实而观也。 诸有为相解现前偈。 谓根尘识等也。 巳二静处闻香。 我时辞佛。 宴晦清斋。 见诸比丘烧沉水香。 香气寂然。 来入鼻中。 槜李曰。 宴。 安息也。 晦。 冥寂也。 清净之室。 谓之清斋。 ○香乃有为中一法。 寂然者。 无相也。 巳三即香发明。 我观此气。 非木非空。 非烟非火。 去无所著。 来无所从。 由是意销。 发明无漏。 吴兴曰。 凡言性空。 必推四性。 今当以木为自。 烟火为他。 和合为共。 空为无因。 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 ○此观四性。 达香尘生体了不可得。 而香之相尽。 其义颇通。 准佛破法。 如云徒木无火不香。 故曰非木香气不同空性。 故曰非空。 烧于别物不香。 故曰非烟非火也。 香体既不可得。 故去无所著。 而来无所从。 由是意销者。 入无分别也。 发明无漏者。 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也。 辰二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辰三香圆得果。 尘气倏灭。 妙香密圆。 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香严。 以妙香庄严法身也。 尘气二句。 亦相尽性现也。 罗汉准上。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香严为上。 此与跋陀虽酷似宗门悟处。 而尚多假于分别以为入处。 宗家未必若是。 多惟功夫极则。 触处洞然而已。 然彼于悟后见谛虽同。 而证之浅深。 随于宿根。 实不可定。 而此之诸圣洞见藏心亦无不同。 而初心证位。 定在七信以上。 通于初住。 是证亦同也。 不然。 则不可同语圆通位矣。 后皆仿此。 香严香尘已竟。 寅四药王味尘。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五百梵天。 同行眷属也。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三。 辰一叙悟味尘。 分三。 巳一宿因尝药。 我无始劫为世良医。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巳二备达药性。 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 并诸和合俱生变异。 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 悉能遍知。 孤山曰。 众味共成名和合。 直尔采用名俱生。 修炼炮炙名变异。 巳三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 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 从是开悟。 舌与药触。 炽然味现。 故非空。 虽触舌现。 实无形相。 故非有。 又味是不可见有对色。 以有对。 故非空。 以不见。 故非有也。 身即舌也。 心即舌识也。 诸药不来。 则舌与识不自现于苦等。 故非即身心。 舌识不尝诸药岂能自现苦等。 故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 一一追究味因何有。 从是开悟者。 忽尔悟得炽然诸味。 元不从于诸药及与身心。 本如来藏真如性也。 辰二蒙印命名。 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今于会中。 为法王子蒙佛无别号者。 即指释迦尘劫为其导师也。 约初发悟时所证菩萨。 应亦七信以上。 通于初住也。 末二句。 明其今虽高证深位。 不改初名。 辰三觉味得果。 因味觉明。 位登菩萨。 觉明。 即藏心开悟也。 此仍结其最初方便因味得果而已。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味因为上。 药王味尘已竟。 寅五跋陀触尘。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跋陀婆罗。 并其同伴十六开士。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孤山曰。 跋陀婆罗。 此云贤守。 亦云贤护。 自守护贤德。 亦守护众生。 ○开士。 菩萨别名。 自开悟而复能开悟众生者之号也。 卯二陈白之言。 又三。 辰一叙悟触尘。 又三。 巳一宿因入室。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 闻法出家。 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 此即与常不轻同时。 增上慢之流也。 巳二即触发悟。 忽悟水因。 既不洗尘。 亦不洗体。 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 水因者。 即水为导悟之因也。 此科当勿迷于论触。 盖触之为尘。 以身根而合色尘。 中间炽然觉其冷暖涩滑者。 是其相也。 今因沐浴时。 以身触水。 以水合身。 中间炽然冷暖触现。 由是追究此触因何而有。 若言因洗尘垢而有耶。 则尘本无情。 何能现触。 故经云既不洗尘者。 言既不因洗尘而现触也。 若言因洗胜义根之觉体而有耶。 则觉知之体。 非洗可著。 故经云亦不洗体者。 言亦不因洗体而现触也。 中间者。 推尘推体。 两楹中间。 安然者。 即彻悟自在之相也。 得无所有者。 达此触尘杳无来处。 相尽性现。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巳三习留今证。 宿习无忘。 乃至今时。 从佛出家。 令得无学。 威音见谛。 是为初心。 今从释迦。 证于深位。 辰二蒙印命名。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辰三触明得果。 妙触宣明。 成佛子住。 即触尘而悟入藏性。 所谓妙触宣明也。 佛子住。 即是证于初住位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触因为上。 跋陀触尘已竟。 寅六迦叶法尘。 又分为三。 卯一作礼陈白。 摩诃迦叶。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 云大饮光。 检三迦叶。 尼等自明。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叙悟法尘。 又三。 巳一宿因感报。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 我得亲近。 闻法修学。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然灯续明。 以紫光金涂佛形像。 自尔以来。 世世生生。 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以然灯涂佛二种胜因。 故感历劫紫金身光。 袒衣吞日。 巳二兼同眷属。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属。 同时发心。 尼兼身同。 余惟果同。 巳三观法得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 惟以空寂修于灭尽。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我以空法。 成阿罗汉。 观六尘者。 正观法尘为总。 前五为别。 盖观前五尘谢落影子。 兼总别而称六也。 变坏者。 盖法尘托意识。 暂现即过。 刹那刹那。 念念生灭。 厌此变坏。 如修空观。 入灭尽定。 此定能灭意根空法尘也。 定深。 故能度劫甚久同暂。 温陵谓今在鸡足山待弥勒。 入此定也。 我以空法者。 观破法尘。 相尽性现。 悟入藏心矣。 罗汉准前。 辰二蒙佛印可。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温陵曰。 头陀。 新云杜多。 此翻抖擞。 以能抖擞法尘为号也。 辰三法明灭漏。 妙法开明。 销灭诸漏。 法融藏心。 故妙开明。 藏心既入。 永无漏落。 故言销灭果之实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法因为上。 六尘圆通已竟。 丑二五根圆通。 六根缺一者。 留耳根为殿后。 所以当此方之机也。 参详五根。 四中俱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法门均是旋根脱尘之旨。 尘识不然。 细玩可见。 就分为五科。 寅一那律眼根。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长水曰。 那律。 即阿冕楼驮。 此云无贫。 亦云如意。 乃白饭王子也。 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 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 卯二陈白之言。 分四。 辰一因诃失目。 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 如来诃我为畜生类。 我闻佛诃。 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 失其双目。 孤山曰。 增一阿含云。 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 那律于中眠睡。 佛说偈诃云。 咄咄何为睡。 螺蛳蚌蛤类。 一睡一千年。 不闻佛名字。 那律于是达晓不眠。 眼根便失。 辰二承示三昧。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乐见。 即旋见忘尘。 照明。 即发本明耀也。 准耳根圆通。 乃是反见见自性之功夫也。 谓之金刚三昧者。 表心眼现前如金刚坚固。 不可破坏。 非如肉眼易破坏也。 辰三遂得心眼。 我不因眼。 观见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观掌果。 不因眼者。 不因肉眼也。 精真洞然者。 即如来藏心。 发本明耀。 心眼洞开也。 准耳门。 应云初于见中。 入流忘所。 所入既寂。 明暗二相。 了然不生。 此则位齐初果。 即应心光渐发。 如是渐增。 见所见尽。 此则位齐七信四果。 即应大发本明。 彻见十方也。 然既同于圆证。 则尽见不住。 乃至寂灭现前。 亦应齐等也。 旧注较量阿含。 诤分大小。 皆不必然。 以佛既开本。 均嘱内秘。 凡所修证。 何法不圆。 辰四蒙佛印证。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准前。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旋见循元。 斯为第一。 旋见。 即反见见自性。 循元。 即证入圆通也。 那律眼根已竟。 寅二周利鼻根。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温陵曰。 槃特。 此云继道。 长水曰。 特迦亦云蛇奴。 于路所生。 卯二陈白之言。 分四。 辰一因阙诵持。 我阙诵持。 无多闻性。 最初值佛。 闻法出家。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遗后。 得后遗前。 长水曰。 过去为大法师。 秘吝佛法。 不常教人。 后感愚钝。 以宿善故。 遇佛出家。 五百比丘。 同教一偈。 经九十日不成。 ○别经有言教诵条帚。 则得条忘帚。 得帚忘条。 辰二奉教调息。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 调出入息。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 生住异灭。 诸行刹那。 长水曰。 佛令数息摄心。 因而了悟。 ○经虽云调。 即兼数意。 调者。 按天台止观。 当离风气喘等。 而幽绵自在也。 数则从一至十。 或至百。 而后逆数至一。 良以暗钝远因。 虽本愚痴。 近缘亦由杂乱。 故令数息摄住。 不杂余缘。 然数出不数入。 双数则病。 我时下。 观息尽详也。 得定则微细。 定深则穷尽。 四相。 出息入息皆具。 初起曰生。 不断曰住。 渐微曰异。 已断曰灭。 诸行。 即生等迁流。 刹那最短。 一念即具九十刹那。 言至微细也。 调息。 似六妙门数。 随。 止。 余似观。 还。 净。 在下科。 辰三开悟得果。 其心豁然。 得大无碍。 乃至漏尽成阿罗汉。 豁然无碍者。 即就鼻息穷尽处。 豁悟鼻根通于藏性。 所谓圣性无不通也。 然藏性澄清。 万法朗鉴。 无复障隔。 岂有忆忘乎。 故曰得大无碍。 漏尽罗汉。 并以准前。 辰四蒙佛印证。 住佛座下。 印成无学。 准前。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反息循空。 斯为第一。 反息循空者。 只是观息反归空灭。 即悟入藏性以成圆通果也。 问。 鼻以嗅为用。 今于旋根。 而不取反嗅乃取反息何也。 答。 嗅性正托于息。 所谓出息取香。 入息闻香也。 但此摄心。 何须反嗅。 及其发悟。 终因息尽。 故属鼻根圆通。 周利鼻根已竟。 寅三憍梵舌根。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温陵曰。 憍梵鎅提。 此云牛司。 牛凡不食。 亦事虚司。 此人口如牛之司。 乃轻弄报也。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四。 辰一口业招报。 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 世世生生。 有牛司病。 见老僧无齿而食。 笑之。 说其似牛。 故世世感生牛舌。 常如牛司。 口业可畏如此。 辰二奉教止观。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我得灭心。 入三摩地。 观味之知。 非体非物。 此佛本欲教以舌根圆通。 乃先令其止散入寂。 后教其从寂起照。 观察尝性也。 故此首三句。 即先赐以数珠。 令其念佛也。 而谓之一味清净心地法门者。 盖念佛时。 止诸杂缘。 纯一净念故也。 次二句。 即止散入寂。 先成念佛三昧也。 末二句。 即后教其从寂起照。 观察尝味知性。 非从根体。 亦非从物味也。 良以外味不来。 根不自尝。 故非体。 舌不触知。 物不自味。 故非物也。 当知念佛非但遮谤。 而遮谤乃余益耳。 辰三超离得果。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 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 如鸟出笼。 离垢销尘。 法眼清净。 成阿罗汉。 了达尝性既不从根。 又不从味。 豁然悟其本是藏性。 然性现如日出。 漏尽如霜消。 故诸漏顿尽。 内脱身心。 即解根脱缚也。 外遗世界。 即超越器界也。 达三有本空。 方为远离。 更无依正缠缚。 故如鸟出笼。 此即齐于四果七信。 方同四卷末文。 所谓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也。 今言离垢销尘。 法眼清净者。 即彼文所谓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也。 文全相似。 请详彼解。 自知此证非是小乘之果。 宛然信满入住矣。 辰四蒙佛印证。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准前。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还味旋知者。 即反观尝味知性。 悟入藏心也。 憍梵舌根已竟。 寅四毕陵身根。 又分为三。 卯一作礼陈白。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孤山曰。 名翻余习。 昔为婆罗门。 故余习多慢。 如骂河神为婢。 非彼实心。 盖习气也。 卯二陈白之言。 分五。 辰一闻谈苦谛。 我初发心。 从佛入道。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发心。 即出家也。 世间不可乐事。 即四谛中苦谛也。 如三苦四苦八苦等也。 辰二注思伤足。 乞食城中。 心思法门。 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举身疼痛。 法门。 即苦谛也。 奉教思苦。 而适遇苦事。 实发悟之机也。 辰三研穷身觉。 又二。 巳一叙述二觉。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虽觉觉痛。 觉清净心。 无痛痛觉。 首二句叙知痛之妄觉。 即身识也。 次三句叙无痛之真觉。 即身根觉性。 与见闻同等者也。 虽觉觉痛者。 言据上虽有能觉之心。 与所觉之痛。 而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 本无所觉之痛。 与能觉之痛觉也。 巳二研穷无二。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宁有双觉。 双觉。 谓知痛之觉。 与觉清净心也。 此起智转思身既是一。 觉岂有二。 所谓一则真二则妄也。 辰四入空得果。 摄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诸漏虚尽。 成阿罗汉。 摄念者。 即惟随顺无痛清净之真觉。 而不复随顺知痛之妄觉也。 未久之间身心忽空者。 盖摄心之极。 真纯妄绝。 身心豁然。 同虚空矣。 诸漏虚尽者。 真觉藏性现前。 而欲有无明。 了不可得焉。 罗汉同前。 辰五蒙佛印证。 得亲印记。 发明无学。 无学准前。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纯觉遗身。 斯为第一。 纯觉。 纯一真觉也。 遗身。 身心忽空也。 一遗一纯。 亦含旋意矣。 毕陵身根已竟。 寅五空生意根。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须菩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宿命知空。 又二。 巳一远通宿命不忘。 我旷劫来。 心得无碍。 自忆受生。 如恒河沙。 心得无碍者。 即无隔阴之昏。 出胎之昧也。 巳二依正自他皆空。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首二句正报空也。 在胎。 则能随相受生。 知空。 则能达理不昧。 空寂者。 五蕴皆空。 生体了不可得也。 次二句依报空也。 自母身外洎山河大地。 悉同空寂也。 此即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 以上总属于自空。 末二句。 即出胎广化众生同悟空理。 空性。 且作人法二空真如。 未是显了藏性。 以下文方显了故。 夫处胎不昧。 人法双空。 自是二乘及初心菩萨皆所不能。 何况具足二利。 大乘深位。 复何疑乎。 约谈初心方便。 且在十信满心。 辰二承教证入。 又为二。 巳一悟证自果。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空性圆明。 得阿罗汉。 发者。 与之发明也。 性觉真空。 影性空真觉。 即如来藏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空性圆明。 即色空无碍。 所谓全体圆融。 大用无限。 若此。 而阿罗汉之证。 于十地大人复何所歉。 科言自果。 对下佛知见言。 非对众生也。 巳二同佛知见。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同佛知见。 此似超入后心。 故言顿入宝明空海。 即所谓一真法界。 第一义空。 又曰毕竟空也。 此则寂同于佛矣。 佛知见。 即前圆彰三藏。 所谓大智慧光明义也。 此则照同于佛矣。 别经明须菩提乃过去青龙如来。 观此。 则上句似同涅槃。 下句似同菩提。 此盖良由已经如来开显。 故自说深心。 无复隐秘耳。 显文明证如此。 而旧云皆作小宗分别无咎。 殊不知解深为浅。 抗佛诬圣。 乌得无罪。 幸戒之。 辰三蒙佛印许。 印成无学。 解脱性空。 我为无上。 小乘证空。 空缚。 非真解脱。 又是三昧。 非本性空。 斯则人法及与俱空一切解脱。 所证空理。 乃一真本有。 真空不空之性体也。 我为无上者。 穷尽空理。 更无加尚也。 陈白之言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诸相入非。 非所非尽。 旋法归无。 斯为第一。 诸相。 所谓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及与法相也。 非。 空也。 诸相入非。 即人法双空也。 非所非尽者。 即能非与所非俱尽也。 所非。 即上诸相。 能非。 即上诸非。 所谓非法相也。 是即空所空灭。 药病双除之意也。 旋法之法。 指一心法。 即意根中知性。 非谓法尘也。 旋法归无者。 即旋知性归于毕竟空也。 永嘉云。 有无俱遣不空空。 又云。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此之谓也。 与耳根圆通较之。 此多显体。 彼多显用。 而宗家悟处。 虽于诸门遍有。 而主于此门者为尤多。 良以或明或暗。 多惟取于知之一字故也。 五根圆通已竟。 丑三六识圆通。 夫经初征破识心。 呵为生死根本。 众生误认。 枉入轮回。 权小依修。 竟无实果。 何今复可入圆通乎。 盖前于识大偏周中。 已申斯辩。 今请重申夫识虽尘影。 虚妄之极。 而离一真见分无别自体。 譬影之于水。 虽极虚妄。 而离水无别自体。 但迷执者认识忘真。 而横成流转。 譬痴人认影忘水。 而误遭沦溺。 利害非细。 不得不呵也。 倘悟者即识见真。 而识非真外。 圆通何疑。 如智者观影知水。 而影非水外。 尚可得水之用。 岂遭其沦溺乎。 故此六圣。 并后弥勒。 皆能即识见真。 故皆证于圆通而无碍也。 宗门云。 起灭纷纷是何物。 此之谓也。 问。 如来何不直令人即识见真。 何必呵之。 而必教人依根以入乎。 答。 偈云。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正定。 迟速不同伦。 正以尘识皆迟。 而惟根最速故也。 譬呵二乘。 岂是终不成佛。 但劫经尘点。 迟钝之极。 故呵初学勿发是心也。 就分为六科。 寅一鹙子眼识。 前五识有二种难辨。 一者与前五根混。 以其虽分别。 而随念粗略。 颇似无分别之根性。 愚法声闻。 罔不迷之。 故规矩云。 愚者难分识与根是也。 二者与五俱意识混。 以其虽粗略。 而随念分别。 颇似意识之计度。 故小教不知前五非意识。 而心法惟一也。 吴兴说识。 率多混滥。 亦是此迷。 然则性宗学者。 当勿忽于法相可也。 今请略明眼识之相。 余四准知。 如眼照境时。 一念不动。 但如镜中。 无别分析。 此眼根之见性也。 于中用目循历。 黑白大小多少善恶等相。 历然不混。 此不带名言。 随念粗略分别。 即眼识也。 由是次第标指。 追究分析。 无量差别。 此遍执名言计度。 详细分别。 即眼家俱意识也。 又名明了意识。 今但取于第二眼识。 而根性与俱意。 俱不得混滥之。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舍利弗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为三科。 辰一眼识夙利。 我旷劫来。 心见清净。 如是受生。 如恒河沙。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 一见则通。 获无障碍。 此亦叙多生眼识久利也。 心见。 即眼识。 清净。 即无障碍。 世出世间。 即一切凡圣境界。 种种变化。 即差别幻妄。 如事业法门因果等相。 一见二句。 谓不劳多力。 惟眼识随念粗略分别。 即表里洞彻。 此正显其是眼识利也。 辰二逢教增悟。 我于路中。 逢迦叶波兄弟相逐。 宣说因缘。 悟心无际。 此迦叶。 即兄弟三人者。 名现目连通中。 别经谓逢马胜者。 但取则师所云。 宜非一人。 彼此互出是也。 因缘。 当依上乘圆义而解。 如佛偈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此四句。 依次即藏通别圆四教。 或每教俱该四句。 而鹙子所解。 决彻圆理。 故悟藏心周遍法界也。 辰三从佛高证。 从佛出家。 见觉明圆。 得大无畏。 成阿罗汉。 为佛长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见觉。 即眼识。 明圆。 即证极。 得大无畏。 即说法具四无所畏。 以见之彻。 故说之无歉耳。 罗汉准前。 身子智慧第一。 声德居长。 故称长子。 从是而知身子智慧。 皆眼识利也。 次二句即释成长子。 亦检别于罗侯。 闻佛说而悟法身。 故云从佛口生。 在教法中长养圣胎。 由是法身从微而著。 故曰从法化生。 别经言身子乃过去金龙如来。 则知七日达法。 半月证果。 皆示现而已。 总非真实。 何必诤其从人闻法之殊。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心见发光。 光极知见。 斯为第一。 心见发光。 即眼识证彻也。 同于静极光通达。 光极知见。 同于寂照含虚空。 其朗鉴万法之胜用。 可以知其源矣。 鹙子眼识已竟。 寅二普贤耳识。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槜李曰。 行弥法界曰普。 位邻极圣曰贤。 此非地前。 乃金刚喻定。 居众伏顶。 名之为贤。 ○与文殊皆古佛影响。 大钞中名位义多。 今但从要。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辅化垂范。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 从我立名。 绍佛家业。 故为法王之子。 菩萨根者。 圆顿根也。 普贤行即十愿王。 举一色一香俱周法界者也。 沙界十方。 凡修普贤行者。 皆从立名。 可谓垂范之极矣。 辰二耳识鉴机。 世尊。 我用心闻。 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温陵曰。 心闻。 耳识也。 分别众生知见者。 择普贤行而成就之。 巳三普护行人。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众生。 心中发明普贤行者。 我于尔时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处。 纵彼障深。 未得见我。 我与其人暗中摩顶。 拥护安慰。 令其成就。 有一众生者。 极言其不遗一人。 非谓止论一众生也。 界以沙记。 则界中众生益无量无数。 分身百千。 极言其多。 非局数也。 先于障轻者显然加被。 次于纵彼下。 并言障重者冥中加被也。 末二句。 双承冥显二加。 言拥护。 令无魔障而速开发也。 安慰。 令无退堕而益精进也。 成就者。 浅位。 则普贤根成。 深位。 则等觉行成。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说本因。 心闻发明。 分别自在。 斯为第一。 虽古佛久证。 而亦有最初本因。 故表其元从耳识而入也。 惟用耳识随念分别。 普照群机。 得大自在也。 普贤耳识已竟。 寅三孙陀鼻识。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为四科。 辰一出家心散。 我初出家。 从佛入道。 虽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动。 未获无漏。 定心不成。 难以破惑。 故未克果。 辰二奉教观鼻。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 观鼻端白。 拘絺罗。 共禀鼻识法门。 同行者也。 鼻端。 即鼻尖也。 白。 乃注目谛观鼻尖。 微有白相也。 因其散乱心多。 不成三昧。 教其惟观此白。 住心不散。 辰三从鼻悟证。 又二。 巳一初见息烟而悟彻。 我初谛观。 经三七日。 见鼻中气。 出入如烟。 身心内明。 圆洞世界。 遍成虚净。 犹如琉璃。 烟相渐销。 鼻息成白。 温陵曰。 息由风火而起。 鼓烦恼浊。 故其状如烟。 昧者不觉。 惟谛观能见。 六交见火烧息。 能为黑烟紫焰。 皆烦恼所发也。 净观发明。 则烦恼渐销故内明外虚。 而烟销成白。 ○身心下。 即定成之相。 上二句。 分言内外各明。 即内彻五脏。 外彻大千。 次二句总言明透。 而喻以琉璃。 末二句黑烟变白。 验知烦恼销也。 巳二次化息光而证果。 心开漏尽。 诸出入息化为光明。 照十方界。 得阿罗汉。 首句即藏心显现。 烦恼无余。 已转烦恼而成菩提。 故息化为光。 合心境而一如。 故照十方界。 辰四蒙佛授记。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即当来成佛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销息。 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 斯为第一。 此亦不取嗅香时鼻识分别。 而但取观息之意。 准前鼻根可知。 余皆意在上文可了。 孙陀鼻识已竟。 寅四满慈舌识。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宿辩说法。 此科先叙旷劫诸佛会下之事。 同法华经。 又二。 巳一久弘权实。 我旷劫来。 辩才无碍。 宣说苦空。 深达实相。 辩才。 即四无碍。 苦空。 二乘权义。 实相。 一乘实义。 巳二广衍微妙。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 我于众中微妙开示。 得无所畏。 乃至者。 从一佛法藏。 乃至无量诸佛法藏。 秘密者。 尽其深玄也。 微妙者。 极其善巧也。 无畏者。 亦即四无所畏也。 辰二承教得果。 此科下。 方叙本尊释迦会中之事。 又分二。 巳一承教音轮。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 以音声轮。 教我发扬。 知有大辩者。 即知前科旷劫大本也。 温陵曰。 佛以身口意三轮应物无滞。 音声。 即口轮也。 ○佛因材而笃。 复授以如来音轮。 益以辅扬大教。 所谓矢上加尖也。 巳二辅化得果。 我于佛前。 助佛转轮。 因师子吼。 成阿罗汉。 助轮。 则上辅佛教。 师吼。 则下化众生。 皆显利他。 而成阿罗汉。 亦显其不失自利。 据前自叙。 及法华佛叙。 其大本莫测。 岂止十地。 今就叙述圆通。 其果位且同众例。 辰三蒙佛印许。 世尊印我。 说法无上。 此惟证其说法第一。 如法华经所叙是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销灭诸漏。 斯为第一。 魔怨应通内外。 内则心魔冤尤。 因说破而除灭。 外则天魔冤害。 因显发而退藏。 销漏。 即入圆通也。 问。 此何不取别味。 而独取于说法乎。 答。 二俱舌识功能。 而说法为胜。 故偏取之。 然说法似须意识深细分别。 而今独用舌识。 亦见说法自在。 但用随念。 不劳计度。 而发无不尽也。 满慈舌识已竟。 寅五波离身识。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优波离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孤山曰。 优波离。 云上首。 以持律为众纲纪故。 或云近执。 佛为太子。 彼为亲近执事臣故。 卯二陈白之言。 分三。 辰一亲见成佛。 我亲随佛。 逾城出家。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 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先言贪欲者。 首举欲漏也。 复言诸漏者。 撮略有漏。 及无明漏等耳。 此但初叙来由。 尚未干于身识也。 辰二秉戒得果。 承佛教戒。 如是乃至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 性业遮业。 悉皆清净。 身心寂灭。 成阿罗汉。 承佛教戒。 即授二百五十条声闻戒也。 如是下。 即菩萨戒。 人知波离位居声闻。 但秉粗戒。 今自叙。 乃极至菩萨八万微细戒品。 足知是大菩萨示现也。 温陵曰。 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十。 对三聚成三千。 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 成二万一千。 复配四分烦恼。 成八万四千。 ○三聚者。 谓摄善法。 摄律仪。 摄众生也。 四分烦恼。 谓多贪。 多嗔。 多痴。 及等分也。 性业者。 谓所戒之法。 体性即恶。 如杀盗淫等也。 遮业。 谓所戒之法。 体性非恶。 但能开诸恶门。 为前方便。 故止绝以遮诸恶。 如酒等是也。 末二句虽言所证之果。 而单戒岂能克果。 当知身心寂灭。 即因戒所生之定。 成阿罗汉。 即因定所生之慧。 约外现。 即灭尽定。 与人空慧。 约内秘。 即楞严大定。 与圆通慧。 而罗汉亦准前矣。 辰三蒙佛印许。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 亲印我心。 持戒修身。 众推无上。 此印与名相孚。 为众纲纪者。 实用稽察持犯功过也。 印心者。 印其持戒修身之清净心也。 末句正明其为众上首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执身。 身得自在。 次第执心。 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 斯为第一。 初且执身者。 盖因身犯尚多。 不暇细究心品也。 自在者。 即无毁犯也。 次第执心者。 盖因身已无犯。 不劳检制。 然后细检心品以至八万也。 通达者。 当依圆师作所发之定慧无差。 以末二句即当归结身识圆通。 故通利二字。 即是从身识而证入圆通之境也。 本文制身制心。 元无分于大小。 且不必辩。 至经后临文再当辩之。 问。 此何不取觉触之用。 而但取持戒功能。 答。 此亦以觉触之用。 劣于持戒故尔也。 波离身识已竟。 寅六目连意识。 分三。 卯一作礼陈白。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 又分为三。 辰一遇教发心。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优楼频螺。 伽耶。 那提。 三迦叶波。 宣说如来因缘深义。 我顿发心。 得大通达。 孤山曰。 优楼频螺。 此云木瓜癃。 胸前有癃。 如木瓜故。 伽耶。 山名。 即象头山也。 亦云城。 城近此山故。 兄弟三人。 故身子云逢迦叶波兄弟。 即其人也。 温陵曰。 因缘深义。 谓非世间和合粗相。 ○亦当准前身子圆通中。 即彼圆义也。 发心。 即意识圆通。 大通达。 即至圆通境也。 问。 前言意识起灭无端。 今言圆通。 何以致然。 答。 了见意识起于藏心。 离藏心无别意识。 由是即入藏心而圆证也。 辰二蒙度证通。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 我游十方。 得无挂碍。 神通发明。 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 首三句度之为僧。 下五句证之成果。 著身自落。 皆佛神力。 随言成就也。 我游二句。 神境通也。 次二句。 总言神通第一也。 上科已得意识圆通之体。 此四句大发意识圆通之用。 证果准上。 辰三诸佛印许。 宁惟世尊。 十方如来。 叹我神力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 首句。 明不惟释迦印其神通第一。 次四句。 明诸佛同许也。 全发性真故圆明。 远离依业故清净。 无不如意故自在。 无能摧制故无畏。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旋湛。 心光发宣。 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 斯为第一。 温陵曰。 旋湛者。 旋意识而复妙湛也。 ○即转意识而证如来藏心耳。 心光发宣。 即发神通妙用也。 次二句复以喻明也。 清莹者。 水澄而万象影现也。 澄浊。 喻旋意识。 久清。 喻发神通。 问。 此何不取缘虑法尘之用。 答。 作意运通。 正缘法尘之妙用也。 六识圆通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4-07-22 08:06: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