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二(经文卷五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二(经文卷五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二(经文卷五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壬二证释别有结元疑。 证释者。 照现诸佛同证以释也。 旧注谓此牒前不见所结云何知解而重问。 若是。 则无味之甚。 良以上文明说六为贼媒。 自劫家宝。 且详示根结之由。 解根之法。 又击钟验过。 何阿难忽又不知六根是结。 而又劳佛重答。 甚无谓也。 当知阿难已领六根是结。 而今更请之结元。 即下诸佛所说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 不知六根当体即是。 离此别无。 故佛下答汝欲识知俱生无明生死结根。 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是也。 分二。 癸一阿难别求结元。 又三。 子一就喻索元。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今观世间解结之人。 若不知其所结之元。 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所结之元。 意谓离此六根。 向上别有深根以为结之本元也。 此特阿难妄生拟意。 必有此元。 而谓不知者必不能解耳。 子二引人合喻。 又为二。 丑一先与合定。 世尊。 我及会中有学声闻。 亦复如是。 丑二详开合文。 又三。 寅一远叙妄缠。 从无始际。 与诸无明俱灭俱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 名为出家。 犹隔日疟。 此叙皆为不知结元。 终不能解也。 诸无明。 即五住地也。 俱灭生者。 常沦生死也。 阿难正以此俱生无明方为生死结根。 所谓结元也。 岂知六根即是哉。 得善根名出家者。 谓所得有学小果也。 隔日疟者。 谓得果时暂似解脱。 而入生死时依旧被缚也。 理实不止有学。 虽彼无学罗汉。 不涉生死则已。 涉则成缚。 正由不达结处。 不关识心。 虽伏断之。 终不得脱。 寅二愿佛愍示。 惟愿大慈。 哀愍沦溺。 今日身心。 云何是结。 从何名解。 云何是结者。 云何是结之本元也。 从何名解者。 言依何法以解之也。 经文语略。 故人多未明耳。 寅三兼被未来。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 得免轮回。 不落三有。 子三哀求指示。 作是语已。 普及大众。 五体投地。 雨泪翘诚。 伫佛如来。 无上开示。 翘者。 如鸟张翼而望哺也。 阿难别求结元已竟。 癸二如来证无他物。 大约明六根外更无物为结元也。 分三。 子一诸佛同证。 盖不离六根即是妙性。 此为难信难解之法。 阿难自经初至此。 重重蒙示。 犹不委信深解。 而舍易求难。 故佛恐自言不能令其确信。 而照现诸佛同以证信也。 分四。 丑一愍众摩顶。 又为三。 寅一愍念现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 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此或上示无学已解。 斯但有学所疑。 故偏怜之。 寅二愍念未来。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 为出世因。 作将来眼。 未来。 去圣愈远。 信解愈难。 故普愍念之。 为出世因者。 修证有赖也。 作将来眼者。 信解不迷也。 寅三摩当机顶。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 摩顶。 惟作哀悯摄受之意。 愍众摩顶已竟。 丑二动十方界。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表六根将必解除也。 丑三感诸佛瑞。 分三。 寅一各放顶光。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 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表此根中妙性。 乃尊而无上密而无见之法也。 寅二来灌佛顶。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 来只陀林。 灌如来顶。 示同证此性。 无别性也。 寅三大众喜庆。 是诸大众。 得未曾有。 固是见瑞希有。 然亦表众生同具。 致感同喜也。 丑四闻诸佛言。 分二。 寅一标普闻同音。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 俱闻十方微尘如来。 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异口同音者。 示诸佛同宣斯教。 非一佛独说之言。 足可深信。 弥陀经云。 汝等当信受我语。 及诸佛所说。 即此意也。 亦即莲经法说。 诸佛道同。 此经光中亲令见闻。 尤当信受。 寅二述诸佛教言。 又二。 卯一告结无他物。 善哉阿难。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使汝轮转生死结根。 惟汝六根。 更无他物。 俱生无明。 即同体别惑。 最为生死深源。 而称其为结根者。 结。 表固而不开。 根。 表续而不断。 更无他物。 言此根性即是俱生无明之元首。 固结生死之深根。 离此六根。 更无结元也。 卯二告解无他物。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此复言其不但只是妄元。 仍是真元。 盖罪之魁。 而功之首也。 无上菩提属智果。 即能证如如智也。 安乐等属四德断果。 即所证如如理也。 安乐即乐德。 解脱即我德。 我以自在为义故也。 寂静即净德。 妙常即常德。 更非他物者。 言离此根性无别真元矣。 良以根性本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经初佛早判为真本。 彼处人多不识。 我曾引此释之。 诸佛同证已竟。 子二如来解释。 分为二。 丑一阿难未悟而述问。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 心犹未明。 稽首白佛。 云何令我生死轮回。 安乐妙常。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意疑如来常说法相。 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 今何惟是六根。 而六尘六识皆不与耶。 丑二如来详释以除疑。 分为二。 寅一长行。 分三。 卯一直以标检。 又分为二。 辰一标处一体。 佛告阿难。 根尘同源。 缚脱无二。 科言处者。 谓经之根尘摄十二处也。 阿难意中疑云。 若惟六根。 岂不遗乎六尘。 故此首句标告之云。 根之与尘。 执相而观。 则根为内身而属有情。 尘为外器而属无情。 似永异也。 而不知本惟一心。 妄分情器。 溯流穷源。 仍惟一体。 岂真有十二处之各体耶。 斯即唯识宗相见皆依自证起矣。 次承上言。 由此根尘同源之故。 举根而即以摄尘。 是以缚为凡流而受沦。 固此六根以为结缚之本。 脱为圣侣而自在。 亦此六根以为解脱之源。 岂有二物哉。 辰二检识虚妄。 识性虚妄。 犹如空华。 阿难意中当复疑云。 根尘同源。 故举根即以摄尘。 而六识何以不言。 故此复检云。 识乃前尘虚妄相想。 犹若空华。 了无实体。 既非缚结之本。 又非解脱之要。 故结解惟根。 而并不系于识也。 此处仍总结云。 六尘既无别体。 六识又极虚无。 故诸佛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 理实只此标检之科。 所以释诸佛之言者。 义尽无余。 下文重释重颂。 令其增明而已。 卯二重以释成。 理本玄微。 而标文隐略。 恐未彻了。 故重以释明。 然此中但释所标而不释所检者。 以既检去不用故也。 分二。 辰一重释根尘同源。 阿难。 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 同于交芦。 由尘发知者。 即由六尘而后发六根之知也。 此句见六根要须托六尘而后立。 因根有相者。 即因六根而后有六尘之相也。 此句见六尘要须托六根而后有。 相见无性者。 言尘离根而固无独立之自性。 根离尘而亦无独立之自性也。 交芦别是一种。 粗大过于常芦。 生必二茎交抱而立。 二根盘结而连。 单则扑地。 不能自立。 又其体外实内空。 今言犹如交芦者。 据长行。 似惟取于交倚不能自立。 亦如根尘各无自性。 同源一体。 所以引下文缚脱惟根而已。 据偈颂。 则仍取外实内空。 以喻根尘空有俱非也。 故今长行虽未显彰空有之义。 亦应暗含双非之旨。 庶见下文立知无见甚有来历矣。 辰二重释缚脱无二。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 无漏真净。 是故二字。 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 是以缚脱但惟在根。 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 更有意味。 知见即该六根之性。 立知者。 立空有二知也。 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 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 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 即无明本者。 凡夫即具足五住。 而长沦分段。 皆迷有以为之本也。 二乘即尚余第五。 而未出变易。 皆晦空以为之本也。 无见者。 无空有二见也。 凡夫于根性除执有之见。 二乘于根性除偏空之见也。 涅槃。 即翻上二种生死。 无漏真净。 即离上五住无明。 斯即云者。 盖凡夫除前四住。 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 所谓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也。 二乘除第五住。 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 因此经凡小当机。 故作是说。 若本来大根。 不必分约二人矣。 旧注二解俱非。 前解拨有取空。 不顾偈中空有俱非之语。 后解立真排妄。 不顾偈中妄真同妄之言。 夫重颂不远。 居然抗违。 犹云并符佛旨。 注疏岂易能哉。 学者宜慎重之。 问。 此之知见。 与法华知见。 及此经圆彰三藏之后所说知见。 同耶异耶。 答。 更无别法。 但说示泛切不同耳。 法华标名。 未及释义。 解家随情。 于经无证。 泛之甚也。 斯经金口自释。 圆彰三藏即佛知见。 亦取众生藏心本具。 非取修证所成。 然于众生现前。 未曾指其具于何处。 是犹未的切也。 今此处于众生现具六根中性。 指出如来知见。 方甚为的切而非泛也。 盖以知即内之意根。 见即外之五根。 而此根性既周遍常住。 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而三藏圆具。 非如来知见而何。 单传直指。 亦密指于此而已。 而顾谓之教外者。 欲其离文字。 迥光亲见耳。 若即随言作教外想。 是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珍重之。 重以释成已竟。 卯三总以结归。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即结归诸佛本语也。 是中。 即结中与解中也。 意言结中惟是根结。 而更无他物能为结元。 解中惟是根解。 而亦无他物能为解元。 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 长行竟。 寅二偈颂。 分二。 卯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卯二偈文。 分二科。 辰一祇夜颂前。 二。 巳一颂直以标检。 二。 午一超颂检识。 虚妄。 法相宗五位唯识。 前四有为。 第五无为。 今偈文显然双破。 故知乃是超颂识性虚妄。 犹如空华。 盖佛颂长行。 多变文颠倒。 不次颂之。 天台解法华。 以超颂追颂科之是也。 前人不达超颂识性。 强作根尘同源等释之。 文甚不类。 义岂得通。 不能阙疑故也。 今请别释。 智者辨之。 又复分二。 未一拣有为。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掌珍论偈义意全同。 全破唯识。 故与经同。 文辞小异。 上二句云。 真性有为空。 如幻缘生故。 第一句与经全同。 清凉谓其语倒。 应云有为真性空。 盖言有为之识。 有为无为。 经意别指前六有漏无漏。 无真自性。 故云空也。 此说极是。 至于次句。 若按比量。 则论偈仍倒。 谓因喻颠倒也。 经偈乃正。 盖上句是所立决定之宗。 下句缘生故三字。 推上立宗之因也。 盖言因其皆托缘生。 所以决定空无性也。 如幻二字是同喻。 彼钞立量云。 有为是有法。 定空无性是宗法。 因云。 从缘生故。 同喻云。 如幻。 良以幻法从缘生。 幻法空无性。 有为从缘生。 有为空无性。 未二拣无为。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论偈云。 无为无有实。 不起如空华。 此则经偈不顺比量。 谓宗因颠倒也。 论偈乃顺。 盖经之上句无为。 合下句不实。 即论之无为无有实也。 是所立决定之宗。 经之无起灭。 即论之不起。 是推上立宗之因也。 盖言因其对起灭而立无起灭。 所以决定不实也。 当知即起灭而本无起灭。 则二义齐销。 圆实义也。 对起灭而立无起灭。 则二皆非实。 权小义也。 以小则相外取空。 权则真须离妄故耳。 故彼钞立量云。 无为是有法。 不实是宗法。 因云。 不起故。 同喻如空花。 良以空花无有起。 空花无有实。 无为无有起。 无为亦无实。 论又云。 若有有为法。 则有无为法。 既无有有为。 何得有无为耶。 末当结云。 识之有为。 与识之无为。 二皆非实。 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 问。 佛破识心。 何以知其并无为而亦破耶。 答。 经初佛破识心。 破至深处。 一则曰。 纵灭见闻觉知。 犹为分别影事。 二则曰。 非色非空。 昧为冥谛。 离诸法缘。 无分别性。 三则曰。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 皆由执此妄想。 误为真实。 谁谓但破有为而不破无为乎。 午二追颂标处一体。 又二。 未一颂根尘同源。 又曲分二。 申一先以况显。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此以真妄尚无二体。 况显根尘岂有异源。 言妄显诸真者。 泛言凡对妄所显诸真也。 妄真同二妄者。 言二俱成妄。 毕竟非真也。 以妄居真外。 则妄实有体。 反乃不成妄义。 如影有实体。 影义不成也。 真居妄外。 则理不摄事。 反乃不成真义。 如镜不现影。 镜义不成也。 二义不成。 故二俱同妄矣。 犹非真非真者。 以犹非二字双贯下真与非真。 即双非真与妄也。 盖非真非妄。 正明真妄尚无二体矣。 云何见所见者。 见。 即根也。 举眼根以摄余五也。 所见。 即尘也。 举色尘以摄余五也。 正以况能见之根。 与所见之尘。 岂有异源乎。 决定非二体矣。 由是下科遂结定之。 申二后以结定。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是故二字意当在中间上。 承前况显意云。 所以根尘相倚而立。 中间无有各自实性。 但如交芦。 有二相而无二体矣。 未二颂缚脱无二。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结解约法。 圣凡约人。 结解。 即缚脱也。 同所因者。 同因六根也。 无二路者。 离根性更别无路也。 此亦承上而言。 根尘既无二体。 所以缚脱惟是六根。 离六根岂复别有结元哉。 颂直以标检已竟。 巳二颂重以释成。 又分二。 午一颂重释根尘同源。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此须法喻双释。 喻中交芦。 适言其有。 其中元空。 适言其空。 则其外元实。 法中根尘。 适言其有。 则其体空廓。 自在无系。 适言其空。 则其用圆融。 周遍法界。 故曰空有二俱非也。 此长行缺略。 而偈颂详具者耳。 午二颂重释缚脱无二。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首句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 言凡夫迷六根为有。 则失其自在无系之体。 二乘晦六根为空。 则失其遍现互融之用。 故俱堕无明生死。 即五住二死。 解现长行。 次句颂知见无见等三句也。 发。 谓翻迷发悟。 不复著有也。 明。 谓转晦成明。 不复沈空也。 解脱。 谓远离五住二死。 合前长行观之。 义无不尽矣。 祇夜颂前已竟。 辰二伽陀开后。 分二。 巳一正以开后。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首二句。 开后绾巾示伦科也。 解结因次第者。 如后文云。 此根初解。 乃至俱空不生是也。 此因解字在上。 故作是说。 据后文。 理实结之与解俱有次第。 依彼即应结字在上矣。 详之。 六解一亦亡者。 如后文云。 若总解除。 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是也。 末二句。 开后冥授选根科也。 根选择圆通者。 即后文遍选诸圣。 偏择耳根是也。 入流成正觉者。 即入流亡所。 乃至寂灭现前等文是也。 巳二别彰五胜。 此备五种殊胜。 即是五章。 皆依根性发挥。 意显此经正因其为根性法门。 以致五章俱胜。 岂可不委信之而别求结元乎。 此以体。 宗。 名。 用。 教相。 为序。 就分为五。 午一体性精密。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首句明其即妄而真。 陀那。 此云执持。 第八识受转之别名。 佛前判二种根本时。 即呼根性为识精明元。 今复呼为陀那。 则根性为八识无疑。 然此经以如来藏性为体。 而八识即是藏性。 所以举此以彰体胜也。 又权小钦仰陀那而忽慢六根。 不知根性即陀那体。 故示之。 令信重根性也。 深隐而非浅显曰微。 精妙而非粗浮曰细。 当知经初十番所示。 即曲尽其微细矣。 次句明其即真而妄。 习气。 即陀那所持种子也。 深密经云。 阿陀那识甚微细。 一切种子成暴流。 以此习种能引生诸趣根身器界流转无停。 故如暴流。 当知经初所说二种颠倒见妄为轮回本者。 即此习气矣。 末二句。 双承上二句而言。 由其即是陀那细识。 故真。 由其带持瀑流习气。 故非真。 恐迷者。 言我若说其为真。 其柰带持种子。 妄习不除。 众生将迷妄为真。 未免瀑流漂转也。 我若说其为非真。 其柰体即细识。 离此无真。 众生将弃真为妄。 未免向外驰求也。 我常不开演者。 言由此真与非真二俱难言。 是故非时非机。 宁常密之而不言。 不令众生堕彼二种之迷也。 经又云。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谓恐其执为真我也。 此但偏恐迷真。 而遗非真之迷。 不如本经义全矣。 问。 时机若对。 何以不迷。 答。 自然知其即真而不外觅。 又知其带妄而不废修。 何迷之有。 是知此法秘密。 时乃说之。 非轻易常说之法。 珍重珍重。 午二宗趣简要。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承上科真与非真二俱易迷如此。 故此科悯其迷而示以出迷之要也。 即是宗趣。 首二句。 言起妄本无多法也。 意言迷虽易迷。 悟亦甚要。 原其最初。 但因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 而乃误以能见之心。 妄取所见之境。 由是从无人无法非幻境中。 即无明业识中。 揽尘结根。 即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等。 幻生法相人相。 所谓从非幻而成幻法也。 末三句。 言苟能了此。 则破妄亦甚简要也。 不取二字。 便是最简最要处。 言前既妄见揽尘。 横生幻法。 今乃旋根脱尘。 不复取著而已。 当知即是后圆通中入流亡所等功夫也。 无非幻者。 言此不取工夫极则。 必至人法俱空。 非幻之境亦迥然脱矣。 末二句。 以深况浅之词。 言人法俱空之境。 理实即是无明业识中也。 尚亦不生。 而法相人相岂能存立乎。 若图明白。 当云不取无俱空。 俱空尚不生。 人法云何立。 妙不可言。 是则以不取为宗。 以了幻为趣。 而简要无以加矣。 此皆具取佛意。 非镢臆别说也。 午三名称尊胜。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妙莲华者。 即妙法莲华。 法喻双举也。 然妙法即指根中藏性。 众生现具。 如莲之方华即果也。 又根性即佛知见。 即实相体。 故知此经为法华堂奥也。 金刚王宝觉。 亦喻法双举也。 金刚王。 即最坚最利之至宝。 宝觉。 双含实相观照二种般若。 所谓如如智如如理也。 喻以金刚王。 显其照法无有不空也。 故知此经为甚深般若也。 然前名诠显一真本有。 后名诠显万妄本空。 而此根性法门。 亦即法华金刚二经之体。 是故名称兼备二经之尊胜。 为诸经王。 午四力用超越。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三摩提。 此云等持。 谓定慧平等任持。 默指圆通中入流即照理之慧。 忘所即息妄之定等也。 而言如幻者。 圆人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 无修而修。 无断而断。 故云如幻。 非如权小染实之修也。 又已悟本惟一心。 远离能所。 而方便建立能闻所闻。 直至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方将三重能所如幻之修次第脱尽。 所谓诸幻既消。 非幻不灭也。 弹指。 明最速也。 超无学者。 由其如幻。 故一修一切修。 一断一切断。 而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已与无学齐力。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即超无学远矣。 何况俱空不生。 乃至于无上知觉乎。 午五教相究竟。 此阿毗达摩。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摩。 此云无比法。 即称此根性教法非他教法可比。 虽云十方。 亦该三世。 薄伽梵。 于十号中。 与世尊互换出没。 具足六义。 谓自在。 炽盛。 端严。 名称。 吉祥。 尊贵。 多义故不翻也。 一路者。 三世十方诸佛共由之达道也。 涅槃。 独取万德周圆五住永寂为义。 所谓无余大涅槃。 究竟极乐之果地也。 然须以根中圆湛不生灭性为因地门户。 故即以为大涅槃之门也。 夫既为无比教法。 而又与涅槃为门户。 足显斯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非酥酪之可及矣。 如来解释已竟。 子三大众开悟。 于是阿难。 及诸大众。 闻佛如来无上慈诲。 祇夜伽陀。 杂糅精莹。 妙理清彻。 心目开明。 叹未曾有。 吴兴曰。 祇夜。 此云应颂。 又云重颂。 即颂上长行也。 伽陀。 此云讽颂。 亦略曰偈。 不因长行。 但讽美而颂之。 二颂合明。 故云杂糅。 精莹。 此指能诠也。 妙理清彻。 此谓所诠也。 ○精者。 其词微妙。 莹者。 其语明透。 妙理。 如说根性即是藏性。 乃至菩提涅槃。 喻以莲华金刚。 可谓理穷妙极矣。 绝无纤尘曰清。 尽其底源曰彻。 心目开明者。 谓心眼洞开。 彻见根性即如来藏。 顿息驰求。 无复狐疑矣。 阿难自此方以委信根性为修证之门。 不复致疑。 向下但请伦次。 及择一门而已。 非是更疑也。 验证以释二疑已竟。 辛三绾巾以示伦次。 前偈云。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正开此科。 故此承彼而来。 然佛以六结而喻六根。 前人见其结数偶同于根数。 遂谓六结即喻眼耳等六。 以致喻中六结实有次第。 法中六根本无次第。 宛有法喻不齐之过。 却又不敢以过归佛。 而强教后人不可以喻难法。 是何言欤。 佛号一切智人。 而说法先以带过。 其何以折伏魔外。 而垂范人天哉。 决不然也。 盖佛说六结。 本非即喻眼等横列之六。 元是竖推其由真起妄。 从细向粗展转六层而后根相备著。 及其反妄归真。 从粗向细。 亦展转六层而后根相解除。 且经文中结之次第。 与解之次第。 皆叮咛具载。 但不拘六层。 而文辞含摄。 不甚开显。 至后观音圆通。 逆次解之。 六结宛然。 取彼释此。 何有法喻不齐之过。 智者详之。 分三。 壬一阿难叙请。 又分三。 癸一叙已领。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无遮有二。 一人无遮。 不择下劣。 同施上法。 二法无遮。 不悭秘密。 阐露无余。 皆以大悲愍念为本。 故能如此也。 性。 即根性。 此一字属体。 下三字。 皆体中所具义相。 在染无染曰净。 居缚不缚曰妙。 随流不变曰常。 此句属所诠。 了义曰真。 无虚曰实。 法句即前偈颂。 此句属能诠。 已皆领悟。 故叙谢之。 癸二叙未明。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 舒结伦次。 此作两节而问。 故佛下亦作两节答之。 六解一亡者。 六结既解。 一亦不存也。 舒结伦次者。 谓舒之与结。 皆有伦次也。 癸三请垂示。 惟垂大慈。 再愍斯会。 及与将来。 施以法音。 洗涤沈垢。 沈垢者。 即二执与俱空诸细惑也。 壬二如来巧示。 此中取喻。 非是但凭言说。 而绾巾示结。 言相并彰。 令人易省。 诚至巧也。 分二。 癸一巧立喻本。 又二。 子一元依一巾。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 整涅槃僧。 敛僧伽梨。 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 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温陵曰。 涅槃僧。 里衣也。 僧伽梨。 大衣也。 劫波罗此云时分。 即夜摩天。 子二绾成六结。 又二。 丑一历问以显次第。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 示阿难言。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此名为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 又成一结。 重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 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 总成六结。 一一结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结。 持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 亦复如是次第酬佛。 此名为结。 叠华。 西天之帛。 价直无量。 今天献。 尤为贵重可知。 一一问答而结。 即示结时元有伦次。 显然不是横喻眼耳等六。 以彼根结元非先眼后耳等也。 丑二故问以示结同。 佛告阿难。 我初绾巾。 汝名为结。 此叠华巾。 先实一条。 第二第三。 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此宝叠华。 缉绩成巾。 虽本一体。 如我思惟。 如来一绾。 得一结名。 若百绾成。 终名百结。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 终不至七。 亦不停五。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 第二第三。 不名为结。 首五句经文稍似倒乱。 此叠华巾先实一条。 当为首二句。 下接我初绾巾等。 则文理不倒。 而意不隔矣。 此译写之误也。 此科辩定文长。 似乎淡无情谓。 细详实有关要。 按后圆通所解六重结相。 一动。 二静。 三闻。 四觉。 五空。 六灭。 由前而后。 则疏亲有异。 由后而前。 则细粗不同。 若不与之显示结同。 则初心者或忽于疏。 而始无入门。 中途者或住于细。 而终无究竟。 故示一六结同。 正欲始终解尽矣。 诚哉须信佛语深也。 然不直说。 而乃故意反问。 以激阿难自说者。 将使因喻以详法矣。 巧立喻本已竟。 癸二分答二问。 就分二。 子一答六解一亡。 又二。 丑一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 此即先示从一成六也。 盖言未结之先。 一相不立。 六相何有。 所谓至同也。 既结之后。 六相定别。 一相奚有。 所谓至异也。 又二。 寅一就喻辩定。 又四。 卯一按定同异。 佛告阿难。 此宝华巾。 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 名有六结。 汝审观察。 巾体是同。 因结有异。 卯二强异为同。 于意云何。 初绾结成。 名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 成第一不。 此亦故问反激。 令其自辩可否也。 前五句犹是牒成一定次第。 吾今下。 方是故问可否也。 卯三阿难不许。 不也。 世尊。 六结若存。 斯第六名。 终非第一。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卯四如来印定。 佛言。 如是。 六结不同。 循顾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 终不得成。 意言六虽本于一成。 六在而序尚不可少乱。 一相岂能复见哉。 一相尚不可见。 岂复望其忘一哉。 就喻辩定已竟。 寅二以法合喻。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 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盖言真心本体。 一相尚不可得。 六结岂可得哉。 所谓毕竟同也。 及其从真起妄。 而六结已成。 则其序尚不可乱。 而其六岂能暂忘哉。 所谓成毕竟异也。 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一科已竟。 丑二示除至异而仍成至同。 此即正示六解一亡也。 翻转上科。 其意可省。 分二。 寅一就喻辩定。 佛告阿难。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 愿乐一成。 复云何得。 阿难言。 此结若存。 是非锋起。 于中自生此结非彼。 彼结非此。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 结若不生。 则无彼此。 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嫌六不成者。 嫌之而不欲其成六结也。 愿乐一成者。 惟愿其还成一巾也。 锋起者。 诤论纷然。 如兵戈竞斗也。 尚不名一者。 盖言既不对于六结。 亦不起乎一想也。 六云何成者。 言一想尚无。 六相安在哉。 寅二以法合喻。 佛言。 六解一亡。 亦复如是。 法中六固同名六结。 一乃转名一真。 然一亡亦非并其真体俱失。 但是既不对乎六结。 自不立乎一真而已。 答六解一亡竟。 子二答舒结伦次。 分二。 丑一结之伦次。 又三。 寅一顺次成结。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 劳见发尘。 心性。 即所依妙明本觉。 依此横起无明为狂。 本经以演若狂性喻于无明故也。 无明所生三细为乱。 本经以如是扰乱指于三细故也。 此即第一结成。 圆通中当于灭结。 知见妄发。 即见法实有。 乃法执位。 即二三结成。 圆通中当于空觉二结。 二乘涅槃。 仿佛在兹。 劳见发尘。 即见我及我所。 乃人执位。 余三结成。 圆通中劳见即当根结。 发尘即当静动二结。 三界生死。 宁能外此。 此固从真起妄自细向粗结之伦次。 历然可见矣。 寅二更以喻明。 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 无因乱起。 湛精明。 即净眼界也。 目睛与湛精明。 皆喻上之心性。 劳。 喻无明业识。 狂华。 喻法我二执境界。 即涅槃与生死也。 于湛精明无因乱起者。 喻于无法无人净心中。 横生诸结也。 寅三逆次合喻。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上之法喻。 皆从细渐粗以成诸结。 故名顺次。 今此合文。 从粗向细。 故为逆次。 首二句即六尘境界。 正当动静二结。 生死须依根身。 正当根之一结。 以上摄于人执。 涅槃全是法执。 正当觉空二结。 末二句摄归无明业识。 而指同前喻也。 狂劳颠倒即无明业识。 正当灭结也。 华相虽合前喻。 然亦非说眼中空华。 乃言无明业识所发华相。 即指生死涅槃之妄境耳。 同前所谓菩提瞪发劳相。 但前显依真。 此显依妄。 张拙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者此也。 此虽逆于生起伦次。 而实顺于解结伦次。 到下舒之伦次。 其义自明。 丑二舒之伦次。 分二。 寅一阿难求解伦次。 阿难言。 此劳同结。 云何解除。 夫劳兼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阿难乃谓此劳同结。 足知六结不即指于眼耳等六明矣。 此则不惟显旧注分明错误。 亦可验我所分析之六结非凿也。 寅二如来因问发明。 分二。 卯一先授舒之方法。 又分四。 辰一就喻巧示。 又三。 巳一引悟二边不解。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 问阿难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 又问阿难。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左掣譬观六根为有。 则同凡夫之滞有而长沦生死。 岂能解根乎。 右牵。 譬观六根为空。 则同二乘之断空而永晦涅槃。 安得圆通乎。 所谓空有二俱非也。 当知上科生死涅槃。 正为此空有二非张本矣。 巳二引悟中道方解。 佛告阿难。 吾今以手左右各牵。 竟不能解。 汝设方便。 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当于结心。 解即分散。 巳三印定必用中道。 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 若欲除结。 当于结心。 结心虽譬中道。 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 亦非离彼空有别立中道。 乃是悟此根性体自在而无系。 本不属有。 不迷为有而已。 更不劳于观空破有也。 达此根性用遍现而互融。 本不属空。 不晦为空而已。 更不劳于观有破空也。 如后耳根圆通。 既不执有亦不观空。 惟一反闻。 忘尘顿入。 由是而二空渐证。 妙体现而有自破也。 俱空不生。 大用起而空自离也。 是则反闻自性即是结心。 双超空有之中道也。 前人不达。 强以别安三观。 其说支离。 真为蛇添足也。 又二边不解。 合前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中道方解。 合前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以此双非空有之中道。 故即无见之谓也。 问双非而不双即。 恐非极中。 答。 佛既但言空有俱非。 固当惟奉佛语。 且体既非有。 何尝不即空。 用既非空。 何尝不即有乎。 就喻巧示已竟。 辰二明法精微。 阿难。 我说佛法从因缘生。 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佛说入道因缘。 随机浅深。 粗细不出二种。 一者顿见本心。 但离妄缘。 回光性地。 不假识心缘虑诸境自然双融体用。 迥超有空。 由此而登妙觉所谓微细因缘也。 二者未获本心。 依托意识生心立境。 互破有空。 假三昧力。 取证非真。 终无实果。 皆所谓世间心境和合。 粗因缘也。 以权小权许出世。 而圆乘律之。 仍属世间故也。 今此解根法门。 正教不托识心。 而旋根即是回光。 忘尘即是离缘。 由是乃至寂灭现前。 浚发大用。 真微细因缘也。 辰三示说不谬。 此科所以劝莫疑也。 分为二。 巳一统知染净因缘。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孤山曰。 世谓六凡。 出世谓四圣。 ○六凡为染。 四圣翻染俱净。 然六凡以善恶不动业为因。 以趣生时各所见憎爱境界为缘。 四圣以多生积薰诸乘教理为因。 以新遇善知识闻法触境为缘。 但权小比现二量。 多惟得其总相。 知之未尽。 如来现量。 一一别知其详也。 巳二悬知极远极细。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 鹄白乌玄。 皆了元由。 悬知有二。 一地远悬知。 如界外雨滴。 二时远悬知。 如松等元由。 元由。 指多劫远由。 问。 无情何有多劫感招。 答。 无情胜劣皆有情共业罪福所感。 如佛对松棘。 必知此方众生从无始来为有何等业感。 生此直松曲棘也。 余可类知。 辰四劝修必证。 是故阿难。 随汝心中选择六根。 根结若除。 尘相自灭。 诸妄销亡。 不真何待。 是故。 承上言佛智如此。 则所说解法。 决无差谬。 所许证取。 决不赚误。 是故汝当确信选根也。 诸妄销亡者。 即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也。 先授舒结方法已竟。 卯二后示舒之伦次。 舒法既得。 则结必将舒。 不明示以舒之伦次。 则何以验其浅深而抵于成功耶。 故此方示以伦次矣。 分三。 辰一如来反问引悟。 阿难。 吾今问汝。 此劫波罗巾。 六结现前。 同时解萦。 得同除不。 此以无次第故问。 令自辩也。 辰二阿难悟喻次第。 不也。 世尊。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当须次第而解。 六结同体。 结不同时。 则结解时。 云何同除。 六结同体者。 如云虽同一巾所造也。 观此问答。 则似如来惟恐众生迷误。 成无次第。 故激其朗然陈说。 令知决有次第。 后人何得仍以一根返源六根解脱之证。 而抗其决无次第耶。 大抵只因错谓六结横喻六根。 而不达竖推之义。 故差谬亦至于此耳。 辰三如来乘悟合明。 分三。 巳一总与合定。 佛言。 六根解除。 亦复如是。 巳二别开合文。 又三。 午一先除我执。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按后圆通逆断之次。 则此层中含摄三结。 谓一动。 二静。 三闻也。 入流忘所是初忘动尘为除第一结。 动静不生是次忘静尘除第二结。 此当须陀还果。 断于我执分别。 即见惑也。 次尽闻根。 除第三结。 此当后三果。 断于我执俱生。 即思惑也。 所谓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也。 以圆教菩萨常途。 则当七信。 此即解前劳见发尘。 尽世间山河生死也。 午二次除法执。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按后圆通。 则此层中含摄二结。 觉所觉空。 先舍智爱。 即断法执分别。 为除第四结。 空所空灭。 次舍理爱。 即断法执俱生。 为除第五结。 所谓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位也。 盖空人而不空法。 但得空性之少分。 而非圆明。 故法解脱位方得圆明。 且法执粗细有异。 执诸法心外实有。 粗法执也。 爱所修证胜法不能舍离。 细法执也。 今菩萨任运双断。 于忘所时。 粗执已尽。 而此二位。 尽其细执而已。 以圆教菩萨常途。 则当八九信。 此即解前知见妄发。 尽出世间涅槃也。 午三后除空执。 解脱法已。 俱空不生。 按圆通。 此惟当于一结。 谓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即脱俱空之境。 为除第六结也。 盖解脱法已。 即生灭既灭。 俱空不生。 即寂灭现前。 夫寂灭不是空境。 乃本有一真心体即理法界真如实相。 所谓山河大地。 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时也。 此若现前。 万用齐发。 岂尚滞于空耶。 良以生灭既灭。 虽离前空相而灭相犹存。 若真寂灭不现前时。 则住俱空境永为灭相所覆名顶堕位。 故知寂灭现前。 方得俱空不生。 俱空不生。 方得寂灭现前。 更互资发如此。 此即解前心性狂乱。 尽狂劳颠倒。 过菩萨干慧境也。 问。 前言空有俱非。 又言当用中道。 今何人法二空以破有。 俱空不生以破空耶。 答。 此药病不分。 混滥之问难也。 譬如有人。 本因元气受伤。 标现寒热二病。 愚者或服热药。 或服寒药。 皆不能愈。 智者不用热药。 亦不用寒药。 但用直扶元气之药。 则此病初愈。 先退热病。 热病平复。 寒病亦除。 寒热除已。 调理亦忘。 法中根性被缚。 如元气受伤也。 有空二执俱结。 如标现寒热二病也。 凡小用空有二边皆不能解。 如愚人服寒热二药皆不能愈也。 今经令不著空有。 如不用寒热二药也。 惟令旋根脱尘。 如惟用直扶元气之药也。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如此病初愈。 先除热症也。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如热病平复。 寒病亦除也。 解脱法已。 俱空不生。 如寒热除已。 调理亦忘也。 是喻中虽得寒热二病俱除。 而智者初未尝用寒热二药。 而所用者惟直扶元气之药也。 法中虽得有空俱破。 而行者初未尝用有空之观。 而所用者惟旋根脱尘之法也。 今乃因其所破之执而错责所用之法。 诬其著于空有。 何异因其所愈之病而错怪所用之药。 诬其用于寒热乎。 且人法二执。 圆教独不当空乎。 岂可见圆人之证二空。 而遂责其偏空乎。 此固因果未别。 药病不分之滥。 而旧注纷纷之辩皆此过矣。 别开合文已竟。 巳三出名显证。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三摩地。 即如幻三摩提。 此属妙因。 无生忍者。 华严第三忍。 言菩萨住此忍中。 不见有少法生。 不见有少法灭。 今经示见不分文云。 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此虽正示因地。 实与无生果地一如。 此属妙果。 摄位虽宽。 今且目于初住位中。 如来巧示已竟。 壬三大众悟明。 阿难及诸大众。 蒙佛开示。 慧觉圆通。 得无疑惑。 慧即始觉。 乃照根性了伦次之妙智。 所谓道眼也。 觉即本觉。 乃根中圆湛之性。 所谓妙明心也。 圆通。 即六根互用。 周遍圆融之果。 初住向去分真之位也。 今虽未依次而解。 豁然而证。 实亦决定分明。 了无疑惑矣。 绾巾以示伦次竟。 辛四冥授以选本根。 前三大科。 皆惟教其决定从根解结。 且示以根结之由。 解根之法。 亦言当从一门而入。 但未分明指示何根可入。 故阿难至此。 方以求佛指明也。 分三。 壬一阿难请示本根。 又三。 癸一领前拜谢。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无碍。 身心皎然者。 即心目开明也。 快得无碍者。 即畅达而无所障隔也。 癸二正请开示。 分为四。 子一自述迷悟以请。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一六亡义。 即六解一亡之义。 是其所已悟也。 未达者。 即尚迷而未悟者也。 本根。 即此方对机之根也。 唯此科末二句是请中要语。 以后但是哀恳之辞。 子二庆幸遭遇如来。 世尊。 我辈飘零。 积劫孤露。 何心何虑。 预佛天伦。 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 飘零。 即诸趣流转。 出无圣眷之济拔曰孤。 入无涅槃之退藏曰露。 何心何虑。 盖当孤露之时。 庆其出于望外也。 预。 在也。 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 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 今为佛堂弟故在佛天伦中也。 于流转时。 久无沾于法乳。 故如失乳儿。 蒙佛法乳无量。 故如忽遇慈母也。 子三反言不可无进。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 所得密言。 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际会道成。 即师资道合也。 所得密言。 即前开示也。 还同本悟者。 反言惟守知解。 不加行证也。 末二句。 言徒闻无益也。 正表须加行证也。 子四正求垂示秘严。 惟垂大悲。 惠我秘严。 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惠秘严者。 求其恩施行证从入之妙门也。 最后开示者。 究竟全分之慈诲也。 癸三请后拜恳。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退藏密机。 冀佛冥授。 末二句。 以阿难大权。 备晓诸圣各具妙门。 却不显然请佛敕众各说。 但求佛礼毕。 即起默听。 故曰退藏密机。 然意中望佛不劳自说。 但敕诸圣各说。 则当机自可因言默契。 故曰冀佛冥授。 盖上句不欲言请。 而下句乃以意请。 是则大权施设之宜。 师资簧鼓之意。 于兹备见之矣。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二 发布时间:2024-07-22 08:09: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