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一(经文卷四之五)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一(经文卷四之五)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一(经文卷四之五)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寅三教其悟圆入一上二科。 先以指根为结处。 备示优劣而已。 此科方以令其自悟最圆之根。 但从一门修证也。 故知此科更是下手切要处也。 分二。 卯一令验六悟圆。 又分为三。 辰一本其欲证无生。 阿难。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穷流根。 至不生灭。 逆者。 不顺其流也。 欲。 即五尘。 即名五欲。 虽意所独缘者。 亦但五尘之影。 此盖六根流逸奔尘。 而成无边生死。 是谓顺生死流。 旋根脱尘。 逆之而不顺之也。 返穷流根者。 谓从浅至深。 务令生死源竭也。 其实六根既为烦恼根本。 即是生死深源。 至无生灭者。 妄穷真现。 证极真寂灭理也。 按后观音圆通入流忘所等。 即逆生死流。 闻所闻尽等。 即返穷流根。 寂灭现前。 即至无生灭。 辰二令其验六推详。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 谁合谁离。 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 谁不圆满。 领纳尘境为受。 发作功能为用。 六根皆具此二。 故曰六受用根。 诸谁字。 正是令其推详也。 合。 谓合中知。 离。 谓离中知。 近性为深。 远性为浅。 通满一意。 用具为圆通。 用缺为不圆满也。 今详六根。 眼耳为离知。 鼻舌身三为合知。 意虽多离。 而五俱意中。 鼻舌身三亦属合知。 是则兼合。 而非纯离也。 耳意所缘静灭为近性。 谓初旋耳根。 即舍动入静。 静绝喧乱。 故近性也。 才旋意根。 则离生入灭。 灭无生起。 亦近性也。 眼鼻舌身所缘暗塞淡离为远性。 以暗则不明。 塞则不通。 淡则无味。 离则不觉。 皆于性灵远不相似也。 圆缺经文显然。 辰三显示圆通胜进。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 逆彼无始织妄业流。 得循圆通。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科结处虽显胜进。 而初文实欲其自悟。 决择一根而修也。 上科本令其于六义中推详。 谓离合浅深圆缺也。 而今但云悟圆者。 语略也。 盖选根取离深圆。 而舍合浅缺。 今以六义推验。 则隐然惟耳根全当其选也。 良以眼虽同为离知。 而深圆不及也。 舌虽同其圆满。 而离深不及也。 意虽同其深圆。 而纯离不及也。 然则离知近性圆满三义具全者。 惟耳根而已。 故此文义当补云。 若悟离深圆根云云。 乃至得循离深圆通。 与不离不深不圆之根日劫相倍。 其义方全。 但佛语影略。 文虽省而意则具。 最宜知之。 后偈云。 初心入正定。 迟速不同伦。 即日劫相倍之意也。 织妄业流。 即尘欲交结。 流生死也。 卯二令入一解六。 上科重一悟字。 义含信解。 此科重一入字。 文兼修证。 先须信解一最圆之根。 然后从一根修进证入。 所谓信解行证。 因果相应。 事略周也。 分四。 辰一举前数量。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 数量如是。 湛圆明。 即第一决定中圆湛不生灭性。 足显前指根中之性无疑也。 本所二字。 明众生现今本具。 个个皆同。 非由修行造作而然。 意实双兼统论与拣别二科之意皆本所数量也。 辰二令其择修。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 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问。 悟择何分。 答。 朗然无疑谓之悟。 决定取用谓之择。 然但不与说破何根。 且先令其自悟自择。 发明。 即与其说增进之渐次也。 增进者。 即渐次修行功夫矣。 故此科合下科属修。 辰三出择一由。 又分二。 巳一十方统论则无择十方如来。 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 亦无优劣。 此即如偈云。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也。 虽说如来实谈本修因时最初方便。 但因统论十方。 则随方之机。 千差万别。 故诸门皆可入证。 无优劣也。 然文虽局界。 而七大实亦兼该矣。 问。 后偈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指耳根也。 此何通之。 答。 彼虽亦云十方。 盖取观音一类之机。 以观音同机亦遍十方三界故也。 今此十方。 更是统论。 不局一类之机。 故有多门矣。 巳二此方就机故须择。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下劣。 谓具足烦恼。 四住尚纡。 圆自在慧。 则备达法门。 头头可入。 无复迟速之殊者也。 此实深位方能。 非初心入正定者可能也。 故我下。 正以结明择一之由矣。 问。 观音岂亦下劣之类。 答。 约今现位。 虽是如来。 而本其初心。 亦从博地。 且最初方便。 虽诸佛亦皆各随一方之机入一而已。 岂止观音乎。 又阿难入一之后。 则一入一切入。 而圆自在慧当亦现前。 岂终于下劣哉。 出择一由已竟。 辰四一入六解。 入一无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此科属证。 令一门而入者。 即从一根而解也。 恐阿难疑其但解一根。 余根尚缚。 故结示以一解一切解也。 按后圆通。 则当以闻所闻尽为入一无妄。 然一根返元。 则六根解脱。 由是而见所见尽。 乃至知所知尽。 即六根一时同净也。 夫上来六义推验。 耳根既已密示。 且由悟而修。 由修而证。 则解结功夫大概已略周矣。 开示解结一周已竟。 丑二因问重申委悉。 此问不同后疑。 盖疑为信之不及。 而辩定是非。 问为解之不彻。 而请益开示。 故佛下答。 但是足前示而更加详明。 与之增解。 非与之断疑也。 分二。 寅一阿难蹑前发问。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云何逆流深入一门。 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此问但从悟圆入一科中而来。 且于悟圆科中。 但问前半如何是流。 如何逆之。 于入一科中。 但问后半如何惟令入一。 如何便能解六。 的明此之问意。 方了后之答文。 寅二如来就问重申。 重申者。 不出前义。 但以加详之谓也。 又分四。 卯一申惑执尚深。 此科一则出其不能顿了之故。 二则明其欲流尚在。 决当逆之。 而方可至无生灭也。 又分二。 辰一直明我执未尽。 佛告阿难。 汝今已得须陀洹果。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须陀还。 小乘初果也。 此云预流。 谓小乘从贤入圣。 至一果方预圣流也。 金刚经佛自释云。 须陀还名为入流。 而实无所入。 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名须陀还。 按此既出金言。 而复与此经孚合之甚。 宜惟取此。 良以不入六尘。 即逆生死欲流也。 三界众生世间者。 以四住见思。 皆界内所断。 非已出世间者所断也。 孤山曰。 见谛所断之惑。 即八十八使也。 修道所断之惑。 即八十一思也。 ○见。 谓见道位中。 盖小乘初果属见道位。 初果方断我执分别。 而分别曰见。 故此亦名见惑。 即十使对三界四谛所叠八十八数。 此是阿难初果已灭者也。 根中虚习。 即是思惑。 所谓我执俱生也。 根。 即第八赖耶识。 以相宗呼此识为根本依。 积生若释为多生。 则似与无始相重。 今释积为种子。 生为现行。 虚习为习气。 即四使对三界九地所叠八十一数也。 又当知根亦即是六根。 但相宗唯目八法所成。 故属无情色法。 此经直指根中六精心体。 故即赖耶。 是以后文观音圆通根尽。 即当七信四果也。 要因修断者。 属小乘修道位中所断也。 小乘以二三果属修道位。 方断思惑。 阿难未入修位。 故犹未知所断也。 辰二况显法执全在。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此中仍指根中。 以离赖耶。 诸惑无依也。 孤山曰。 生住异灭。 即同体无明也。 分剂头数。 谓初住以上。 至于妙觉四十二品也。 ○同体无明。 总摄法执中分别俱生微细之惑。 所谓尘沙无明合为一住。 天台目为界外见思是也。 按起信论三细中之业相。 是生相。 三细之后二。 六粗之前二。 为住相。 六粗之三四为异相。 第五为灭相。 而第六不与焉。 疏释四相义。 以最初心动为生。 以法执坚住为住。 以内外人我为异。 以周尽终极为灭。 此约顺流之相。 若约逆断推人。 则十信觉于灭相。 二乘三贤觉于异相。 天台判圆七信齐于小乘极果。 此与三贤配之恐非圆教三贤。 而前言十信。 亦似别十信也。 再俟考之。 初地至九地觉于住相。 十地乃至如来觉于生相。 理实如来方于生相现量亲见。 而法云地。 但是此相中发觉初心耳。 故知此之四相。 盖取顺流中从微至著。 逆断时自浅之深。 通该五住以立。 非取一刹那所具四相也。 分剂头数者。 明数量极多。 非二乘所测之境也。 良以粗分四十二品。 细分则应无量矣。 此科大意答前汝问如何是流。 即汝未断之思惑。 及尘沙无明别惑。 是乃欲流尚在。 所当逆断者矣。 申惑执尚深已竟。 卯二申一六由妄。 此答问中后二义。 如何惟令入一。 如何便能解六。 为答此问。 故说此科。 又曲分为六科。 辰一双以征起。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 为一为六。 辰二别破二计二。 巳一破计一。 阿难。 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 目何不闻。 头奚不履。 足奚无语。 既言体一。 即当用通。 则计之为定一者。 真妄计非实也。 巳二破计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 谁来领受。 阿难言。 我用耳闻。 佛言。 汝耳自闻。 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 身起钦承。 若言体六。 即当用不相随。 今既相随。 则计之为定六者。 亦妄计也。 辰三承明上义。 是故应知。 非一终六。 非六终一。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非一二句开说。 非一终六。 则一不可定也。 非六终一。 则六不可定也。 且非一两字。 断定之辞。 终六者。 即用不相通之意。 此二字释上非一之故。 言由用不相通。 所以决定非一也。 非六两字。 亦断定之辞。 终一者。 即用乃相随之意。 此二字释上非六之故。 言由用乃相随。 所以决定非六也。 末二句结定双非。 以并遣一六之惑。 切不可更添双亦以成矫乱之过也。 辰四推原由妄。 阿难。 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此根既非六而又非一。 众生惑之为六为一者。 果何故哉。 推究而言。 根之本体。 元非一六由无始来云云。 颠倒即惑业。 当论中三细五粗。 沦替。 即苦果。 当论中第六粗也。 圆则用具而本非一。 湛则体一而本非六也。 一六义生者。 谓博地凡夫执之为六。 浅解学者执之为一。 而曾不达圆而非一。 湛而非六之本真。 复何一六之可得哉。 辰五判示当机。 汝须陀洹。 虽得六销。 犹未亡一。 约孤山所引金刚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此但六尘消歇。 然根以了尘为用。 尘既不入。 则根之六用已即不行。 又此但说用之不行。 非即体尽。 四果方能体尽。 按后观音圆通动静不生。 即此六销。 闻所闻尽。 方当体尽。 犹未忘一者。 约孤山释为执有涅槃不差。 然不止初果。 四果亦然。 以彼道成。 尽晦六用。 为灰断涅槃故也。 此正所谓浅解学者执之为一也。 然所以说此者。 以凡夫执六。 人皆知之。 二乘执一。 人或未达。 故此判属示之。 以见与凡夫执六者。 同一妄而非真耳。 辰六更以喻明。 二。 巳一举喻。 又三。 午一从一成六喻。 如太虚空。 参合群器。 由器形异。 名之异空。 虚空。 喻圆湛之性。 群器。 喻六根之相。 器异者。 方圆长短等也。 然器异本无干于虚空。 因参合而遂谓虚空有异者诚妄也。 午二除六说一喻。 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 器未参合之先。 无故而岂说空一。 今因除器而后说一。 斯亦对待妄立。 非本真也。 午三真体无干喻。 彼太虚空。 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首二句。 破正计也。 因参器而说空为不同。 不同即异也。 因除器而说空为同。 同即一也。 此但徒有言说。 而虚空岂为汝之言说而真成同与不同哉。 此已将上一异双遣也。 末二句。 防转计也。 更略一层。 盖上文因破异而复立为一。 故一异已并遣矣。 今恐因破一而复立非一。 故此复加何况更名。 所以重将一与非一复并遣之。 举喻已竟。 巳二合法。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 亦复如是。 此须将喻中三科一一合之。 初合从一成六喻云。 彼圆湛性结滞六根。 由根六而遂谓性六。 殊不知根六本无干于圆湛。 因结滞而遂谓性六者。 固妄计也。 次合除六说一喻云。 销六根而立性为一。 殊不知根未结滞之先。 无故而岂说性一。 今因销根而后立一。 斯亦对待妄立。 非本真也。 末合真体无干喻。 亦作两节。 先合破正计云。 因结根而说性为六。 销根而说性为一。 此亦徒言说。 而圆湛岂为汝之言说真成一六之殊哉。 此已将上一六并遣也。 末合防转计云。 因销六而立一。 一六固已堕于俱妄矣。 何况因破一而更名非一。 则一与非一。 愈妄无已也。 意恐破二乘涅槃之后。 而复有人计非涅槃。 故重遣也。 然此根性一六俱妄。 何殊虚空之与器形乎。 故曰亦复如是。 此科大意答前问云。 由此根性本无一六。 所以一解而六即消也。 申一六由妄已竟。 卯三申根结由尘。 此科仍同首科答如何是流之问。 而流相益加显明也。 分为二科。 辰一别明。 又分为六。 巳一揽色成眼。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 流逸奔色。 首四句。 初成见精。 上二句。 单举尘相。 相形者。 互显也。 下二句。 正成见精。 妙圆指性。 妙。 亦湛也。 粘。 染著也。 粘湛发见。 且言湛性被粘。 而初发妄见。 根未结也。 中四句。 次成胜义根也。 上二句。 表成胜义。 见精。 承上而言。 即粘湛发见之见精。 所映之色。 即明暗等。 所成之根。 即内四大胜义根也。 根成。 则是颠倒从尘有见矣。 下二句。 检异浮尘。 根元者。 表其为浮尘根之本也。 目为清净四大者。 明其虽属四大。 而其相最为微细。 圣目天眼方能见之。 凡夫莫睹。 非浮根所能比也。 末四句。 后成浮尘根也。 上二句。 定名示相。 因名眼体者。 因有胜义根为之本元。 方成眼体。 如蒲萄朵者。 粗相显著。 凡夫共见也。 此二句或可属上胜义。 既曰圣等可见。 非无相状。 故表其如蒲萄。 令不见者知也。 若是。 则体者谓能见之实体也。 下仿此。 下二句。 检异示流。 浮根者。 明其为粗浮之根。 检异胜义也。 四尘。 指其体也。 即色香味触。 二根虽粗细有异。 要皆以能成地水火风。 所成色香味触。 八法为体。 今于胜义说四大。 浮尘说四尘者。 就名而互影也。 流逸奔色者。 是乃聚见于眼。 颠倒从尘发见。 循色流转。 惟以色为所缘之境。 二根分属全依槜李。 而但变其文耳。 下五根大意。 准此类推之。 巳二揽声成耳。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 流逸奔声。 相击者。 互不相容也。 卷。 包揽也。 与结意同。 奔声。 即循声流转也。 余并准上。 巳三揽香成鼻。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 相发者。 互相引起也。 纳。 吸取也。 巳四揽味成舌。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 流逸奔味。 恬即是淡。 无味之味也。 变即五味之总。 有味之味也。 以无味有味相对而成两端耳。 参。 杂和也。 旋取曰绞。 巳五揽触成身。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 流逸奔触。 摩。 际交也。 抟。 揽取也。 腰鼓俗名杖鼓。 颡。 腔也。 细腰。 而以革瞒其两头。 状似人身。 巳六揽法成意。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 流逸奔法。 不云意体。 而言意思者。 以意之浮根即肉团心。 孤山所引正法念经。 状如莲华开合是也。 然在于身中。 人不可见。 故用思字。 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 如幽室见者。 检非日中所见。 以前五根对尘实体。 共见明了。 如日中之见。 意根对尘独影。 自见隐暗。 如幽室见物也。 此亦但状其知体。 非象其浮根也。 形击结卷等字。 但是变文。 无大差殊。 不必过于分析。 别明已竟。 辰二总结。 阿难。 如是六根。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 失彼精了。 粘妄发光。 孤山曰。 由彼觉明。 真明也。 有明明觉。 妄明也。 迷彼真明。 故云失彼精了。 成此妄明。 故云粘妄发光。 ○此虽推重无明。 再研经意。 惟重粘妄二字。 即染著于尘之谓也。 粘妄发光。 即先见精等初成。 然后揽尘以结诸根。 此染尘为成根之本。 是以下科一忘尘而结自开也。 三申根结由尘已竟。 卯四申尘忘结尽。 此答问中第二意如何逆之。 斯正教以逆之之法。 所谓下手功夫也。 良以奔尘既即为流。 而忘尘岂不是逆乎。 分二。 辰一正申解结以酬问。 又二。 巳一统论离尘无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 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 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 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 了知安寄。 此犹泛论离十二尘元无六根结体。 非正教脱尘之功。 功在下科。 无有见体者。 无聚见于眼。 结滞为根之妄体也。 非是并其照用自在之常体而俱断灭也。 余五准此。 此处看得明白。 下文方知。 阿难为谬解妄辩。 此若不了。 下文徒信佛语。 而阿难之难终不能解也。 巳二正教脱一尽五。 此中方是教以脱尽功夫分三。 午一离尘。 汝但不循动静。 合离。 恬变。 通塞。 生灭。 明暗。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不循。 即是旋根不复奔尘功夫。 此以耳身舌鼻意眼为序者。 佛言随便自在。 无他意也。 有为属生灭法。 十二尘相皆生灭法。 故云诸有为相也。 夫一大功夫。 惟在不循二字。 所谓简则易能。 真圆顿上乘也。 但学者珍重而勿轻忽。 方能得其力矣。 午二脱一。 随拔一根。 脱粘内伏。 伏归元真。 发本明耀。 首句言非是教汝六根齐拔。 但当选一圆根。 旋倒逆流以拔之。 此与后观音意同。 脱粘即是忘尘。 内伏即是尽根。 伏归元真。 即是归一精明。 发本明耀。 即是心光融泄矣。 午三尽五。 耀性发明。 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此即一根若返元。 六根成解脱。 所以答前入一门而六根一时清净之问也。 正伸解结以酬问已竟。 辰二兼成二妙以证验。 前科已尽正答。 此复明其胜妙。 令其决定趋进也。 伏问意云。 未审六根净后。 有何利益。 故复答此。 然亦因如来初开义门。 元为哀悯二乘。 于菩提心未得自在。 故此明解根之后。 当得大自在也。 又前科属修门。 此科属证门。 以二妙即所证圆通境界尔。 分二。 巳一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情界。 即正报根身众生世界也。 前文佛云。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故此先明情界脱缠也。 又二。 午一先以示妙。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 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首二句。 外不由尘也。 知见。 举意眼而该余四也。 由尘起见者。 如眼因空明而后见等。 今心光遍照。 则塞不能碍。 暗不能昏。 岂假外缘。 所谓不由前尘起知见也。 次二句。 内不循根也。 明不循根者。 照用遍周。 不用胜浮二根也。 寄者。 权假之意。 寄根明发者。 但权假二根示为照明之相。 而实不全由也。 故佛菩萨之视。 不俯仰。 不回转。 盖由不全用根故也。 设随世相。 亦权假表法。 非真也。 末二句。 结成互用妙也。 由是者。 因此外不由尘。 内不循根。 根尘双脱之故。 方成此妙也。 互用者。 如眼能听。 耳亦能见之类是也。 良以心光既遍。 六用皆周。 故六门互通。 理之自然矣。 孤山所谓似如法华真如华严者。 当取于真。 盖此妙由于无漏性发。 非同法华尚假果报之力故也。 斯于众生世界无复缚碍。 而内之根身既已得大自在矣。 午二证不循根。 阿难。 汝岂不知今此会中。 阿那律陀。 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 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 非鼻闻香。 骄梵钵提。 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 无身觉触。 如来光中。 映令暂现。 既为风质。 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 久灭意根。 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于根。 骤闻明不循根。 疑而不信。 故引此证之。 令其信极也。 孤山曰。 殑伽。 河名。 此云天堂来。 以其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 温陵曰。 骄梵受牛司报。 故曰异舌。 舜若多神。 主空神也。 其质如风。 而能觉触。 ○空神多劫以无身为苦。 如来放拔苦光。 映令暂现身触。 则乐不可言。 然则缠空外道当知警矣。 温陵曰。 修灭尽定得寂声闻。 意根斯灭。 如大迦叶虽灭意根。 而能了知。 孤山曰。 那律等六人。 或是凡夫业报。 或是小圣修得。 斯皆妄力。 尚不依根。 何况圆脱。 岂无互用。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已竟。 巳二器界超越。 成纯觉妙。 前文佛云。 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故此后明器界超越也。 分二。 午一先以示妙。 阿难。 今汝诸根若圆拔已。 内莹发光。 如是浮尘。 及器世间。 诸变化相。 如汤销冰。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言有次第。 理实诸根圆拔。 则二妙齐臻。 故此首二句重牒起也。 内莹发光者。 心光融镕。 洞彻表里也。 浮尘。 毕竟虚法也。 器世间。 似有体法也。 诸变化相。 总该山河万物染净苦乐等相也。 前于奢摩他中。 但方了妄即真。 此则亲证实到。 故无情滞相。 为心光所镕。 还本觉体。 所以如汤消冰。 应念成觉也。 夫山河大地。 既皆自心纯觉之体。 则翻苦作乐。 变秽为珍。 乃至大小互融。 一多不碍。 无所不可。 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 是知六根未解。 非惟器界不得自在。 虽根身亦不得自在。 六根既解。 非惟根身得大自在。 虽器界亦得自在矣。 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 午二验不藉缘。 此恐凡小过虑圆妙未发。 先销根尘。 万一根尘既已双失。 而圆妙又或不发。 岂不落空。 故此验以示之。 令其进销勿畏也。 然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 故前证不循根。 由不藉缘是器界自在之本。 故今验不藉缘。 又分为三。 未一即事以验。 即目前之事验之。 令易省解也。 又三。 申一用肉眼局量。 阿难。 如彼世人。 聚见于眼。 聚见于眼者。 谓见性本周法界。 颠倒故。 但聚于眼。 离眼别无也。 申二令合成暗相。 若令急合。 暗相现前。 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 此中依吴兴。 下文作合眼者循绕他人之体。 则此六根二句。 即当指合眼者所对之他人方通。 然译文阙略。 仍当补云。 正合眼时。 设复有人当其前立。 则六根莫辨。 手足何分乎。 申三验暗中知觉。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 彼虽不见头足一辨。 知觉是同。 吴兴曰。 彼人。 即指合眼之人。 循体。 谓绕他人之体。 知觉是同。 言暗中知觉。 与明中所见不殊。 即事以验竟。 未二明不藉缘。 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缘见因明者。 缘尘之见。 寻常必因于明也。 暗成无见者。 即合成暗相科也。 不明自发者。 即暗中知觉科也。 末二句。 断定灭缘决不碍见也。 未三决成圆通。 根尘既销。 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根尘销落。 诸缘灭尽也。 承上灭缘既不碍见。 则根尘销而岂不决发圆通乎。 圆妙即圆通。 乃根身器界大自在之境也。 通前开示重申二科。 则解根下手功夫略已发尽。 但未说出一门的指何根而已。 学者宜当反覆潜玩。 则圆通修证思过半矣。 又通前二义论之。 前一义。 为略示因果全功。 令悬知究竟极果。 后一义。 为详示初心方便。 令切晓下手功夫尔。 分门以定二义已竟。 辛二证验以释二疑。 前二义。 正与说示修门。 此下诸科。 皆因辩问而与之除疑增解。 本科正当除疑。 而疑则有二。 就分为二。 壬一验释根性断灭疑。 此疑从前第二义门。 统论离尘无结科中而来。 又分二。 癸一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佛谓离尘无有结体。 阿难误谓离尘全灭性体。 故谬起斯难也。 又分为三科。 子一因果相违。 三。 丑一按定如来教旨。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说言。 因地觉心欲求常住。 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第一义门。 反决必同科中文云。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阿难所按。 盖按斯文也。 名目相应者。 要因果二地觉心同一常住。 然后可尔。 丑二引果较量今因。 又二。 寅一引果明常。 又二。 卯一备引七果。 世尊。 如果位中。 菩提。 涅槃。 真如。 佛性。 庵摩罗识。 空如来藏。 大圆镜智。 七果皆取如来究竟证极。 不取在缠理具者也。 菩提。 取万德庄严。 号无上者。 涅槃。 取五住净尽。 号无余者。 与夫究竟真如。 证得佛性。 离垢白识。 出缠空藏。 转识镜智。 皆果位所有。 非因位能共者也。 庵摩罗。 此云无垢。 与大圆镜智皆转第八所成。 皆同照万法。 故规矩云。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但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处。 名镜智。 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处。 名净识。 故楞伽经云。 分别是识。 无分别是智。 此因二名对举。 暂以分属如此。 非谓是智皆无分别。 是识皆有分别。 良以识有无记为性者。 智有分别为体者也。 问。 此二何异前之智果。 答。 彼乃一切种智。 三谛圆照。 此二多照俗谛。 是其差别也。 卯二总结真常。 是七种名。 称谓虽别。 清净圆满。 体性坚凝。 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断尽无明曰清净。 具足性德曰圆满。 不可破曰坚。 不可动曰凝。 金刚王。 即帝释宝。 而金刚经释有坚利二义。 今独取坚义。 以合常住不坏。 盖七果皆一成永成。 无复变也。 寅二说因为断。 又二。 卯一疑因断灭。 若此见听。 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根惟略举前二。 尘乃略举前六以该其余。 总言根之离尘无体也。 领前统论离尘无结科而谬疑尔。 卯二疑同妄心。 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念心。 即六处识心。 领前最初三番破心中。 第三明其无体意也。 言佛前破识心离尘无体。 今此六根亦离尘无体。 岂不同于彼心乎。 丑三谬疑因果相违。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 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言既离尘无体。 则是毕竟断灭之法。 然佛既言生灭为因。 不可获常住之果。 以其不相应也。 今何以断灭因而修七常住果乎。 因果相违已竟。 子二后先异说。 即自语相违也。 分三。 丑一据今现说断灭。 又三。 寅一贬根同识。 世尊。 若离明暗。 见毕竟空。 如无前尘。 念自性灭。 此单举眼根。 例该余五。 然此科亦但牒前说因为断中文。 首二句。 迭疑因断灭科也。 次二句。 迭疑同妄心科也。 言此根性与前佛所破之识心何所差别乎。 寅二正疑断灭。 进退循环。 微细推求。 本无我心。 及我心所。 进退者。 前后反覆也。 循环者。 周而复始也。 微细者。 检异粗心也。 无我心者。 无心体也。 无我心所者。 无心处也。 同前最初破心无体。 破心无处矣。 心所非谓相应法也。 据此科意。 全将根性疑同识心无体亦无处也。 寅三惧难克果。 将谁立因。 求无上觉。 真因方可克果。 今因尚断灭。 其谁成果乎。 此亦全领最初破心文中。 佛言尘非常住。 若变灭时。 则汝法身应同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大抵既惑根性全同识心。 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 据今现说断灭已竟。 丑二考前多许真常。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 上科据如来今说根性。 是其断灭。 此科考如来先说根性。 多许其湛精圆常。 若作四义。 澄清不动曰湛。 灵明不昧曰精。 充满法界曰圆。 体恒不灭曰常。 或以湛精即指六精。 则但以圆常为二义亦可。 此科总取前十番示见义。 故曰如先说也。 示见十义。 圆常二字收之殆尽。 不动不灭。 不失不还。 皆常义也。 不杂不碍不分。 乃至不偏因缘自然。 皆圆义也。 丑三谬疑自语相违。 违越诚言。 终成戏论。 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先说根性圆常。 后说根性断灭。 故曰违言成戏也。 戏论。 如矫乱之语也。 云何二句。 明其不得为圣语。 称理曰真。 不虚曰实。 子三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 开我蒙吝。 蒙。 谓根暗而不了佛言。 吝。 谓疑滞而不果进领也。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已竟。 癸二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即目前之事。 验根性果常以释之。 分四。 子一许以除疑。 又二。 丑一责徒闻未识。 佛告阿难。 汝学多闻。 未尽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 实未能识。 首二句。 以其务多闻而不暇尽漏。 见多闻功专也。 非责其不尽漏也。 颠倒。 即错误之惑也。 徒知颠倒所因者。 徒知颠倒为诸妄所因也。 真倒未识者。 盖多闻之人。 徒记颠倒名字。 亦知诸妄皆因颠倒。 而实不知何为真实颠倒。 亦如说药人。 而实未见真药者也。 及至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亦如真药现前实未能辨也。 丑二许即事除疑。 恐汝诚心。 犹未信伏。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 当除汝疑。 首二句。 言我若不设方便。 直说根性为常。 恐汝云云。 末三句。 正许设为方便而与之除疑。 盖击钟引梦。 皆尘俗易晓之事故也。 子二击钟验常。 分四。 丑一两番问答。 又二。 寅一问闻答闻。 谓问闻之有无。 即以闻之有无为答也。 又二。 卯一三次致审。 就分三。 辰一先审有闻。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今我俱作有字。 方妙。 辰二次审无闻。 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今仍作有不闻宜作无闻。 辰三复审有闻。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今字同前俱亦作有。 夫审有审无。 似乎两次足矣。 何用第三复审。 盖此复审甚有关要。 至下申正义处必用此三。 临文再为指出。 卯二重与确定。 佛问阿难。 汝云何闻。 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 则我得闻。 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 则名无闻。 不仍作无。 音即本声。 响。 乃虚谷应声之影也。 此之确定。 要令众等亲口自言。 或有或无。 但惟是声。 无关于闻也。 问闻答闻已竟。 寅二问声答声。 谓问声有无。 即以声之有无为答也。 分二。 卯一三次致审。 就分为三。 辰一先审有声。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 问阿难言。 汝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汝今二字。 不如今有二字为妙。 辰二次审无声。 少选声销。 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此与下科尔今。 俱应作今有读之。 辰三复审有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 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 有顷。 皆言少时也。 关要同前。 卯二重与确定。 佛问阿难。 汝云何声。 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 则名有声。 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 则名无声。 首句不如只言云何有声。 此与上文数字译文伤巧。 故皆换字代读。 义自显现。 盖变文图巧。 不如显义为高也。 两番问答已竟。 丑二责其矫乱。 分二。 寅一直责矫乱。 佛语阿难。 及诸大众。 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寅二因问勘定。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 我问汝闻。 汝则言闻。 又问汝声。 汝则言声。 惟闻与声。 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声闻报答无定。 即真矫乱。 而凡小素无智眼。 混滥无分。 随口而应。 殊不自觉。 故激责令问。 因问与说也。 盖声闻虽以双审。 有无只归一边。 今乃二俱随应。 真混滥矫乱之答也。 理实只当答声有无。 岂可混答闻之有无哉。 丑三破申正义。 声有生灭。 闻乃常存。 是其正义。 审之不悟。 故与申明。 而破其误执之深惑也。 分二。 寅一先破灭无之见。 又二。 卯一取更击以验未灭。 阿难。 声销无响。 汝说无闻。 若实无闻。 闻性已灭。 同于枯木。 钟声更击。 汝云何知。 此中方显若无第二声之击。 并无第三次之审。 则此破何所施乎。 故曰第三之审甚为关要也。 钟声更击汝云何知者。 言闻既随声已灭。 更击应当不闻。 今更击仍闻。 岂云随灭而遂言无闻乎。 知字。 即第三次所审知有之知也。 卯二取知无以验不无。 知有知无。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闻实云无。 谁知无者。 首句迭表生灭惟声也。 言知有知无者。 谓所知之有。 及与所知之无也。 故惟重有无二字。 不重知字。 次二句迭表有无不关于闻性也。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者。 言岂是闻性因声之有无。 而亦为汝成有成无哉。 此皆迭申正义。 而破意全在末二句。 闻实云。 无者。 纵词也。 言若果随于声尽即无也。 谁知无者。 夺词也。 言我第二次审汝。 复将何性知其为无声乎。 此科之破。 恐彼承前破而转辩之曰。 初击既久。 揣知声灭而闻亦随灭。 及其再击。 不妨声生而闻亦随生。 故即用此科末二句义以破之云。 若实声灭而闻亦随灭。 即应声无而不知无声。 然则汝当次审。 是谁知其无声乎。 先破灭无之见已竟。 寅二后申真常正义。 是故阿难。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此方剖决断定生灭与不生灭者。 文似重前。 而此实更有交互之意。 不同前文首二句。 声于闻中实有生灭也。 末四句。 闻于声中实不随生灭也。 非为汝当另读。 闻字连下句读之。 言非为汝闻声之生灭。 即令汝闻性亦或有而或无也。 破申正义已竟。 丑四责迷戒谬。 汝尚颠倒。 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 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 说闻无性。 首四句责迷也。 意谓断常纵使难定根尘宜当易分。 今惑声为闻。 尚于易分者而不能分。 何怪以根中之常性而惑为断灭。 此固于难定者亦不能定也。 理实凡小不能决定信根性为常住者。 病根在于根尘混滥。 而粗心未能斟别。 故佛击钟详审。 发其混滥。 然后与申明之。 最为妙示也。 末四句戒其止谬辩也。 加闭塞开通者。 似明浮尘根亦与闻性无干也。 击钟验常已竟。 子二引梦验常。 前阿难领佛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之旨。 而起根性断灭之疑。 今击钟之示。 有声验之于动。 无声验之于静。 而实未及动静双离以验之。 故此再引睡中双离动静时以验也。 分为二。 丑一验梦不昧。 分四。 寅一梦外实境。 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轻睡者有声即醒。 不成斯喻。 故惟取于重睡。 眠熟者。 睡浓时也。 捣练。 砧声也。 舂米。 碓声也。 或二事并作亦可耳。 寅二梦中误认。 其人梦中。 闻舂捣声别作他物。 或为击鼓。 或为撞钟。 睡中昏识。 境多颠倒。 闻外声而误作别音。 此其常事。 或钟或鼓二俱双取亦可。 以后文互影故也。 寅三分别不昧。 即于梦时。 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此但取闻声即为根性不昧。 不论其误与不误也。 梦中分明见其撞钟。 其声实是杵音。 故于梦中怪此钟声响同乎木石矣。 寅四寤时述误。 于时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 将为鼓响。 梦中怪钟。 醒时说鼓。 互影略也。 验梦不昧已竟。 丑二决定性常。 承此决定根性为常住也二。 寅一即离尘不昧。 阿难。 是人梦中。 岂忆静摇开闭通塞。 其形虽寐。 闻性不昏。 摇。 即动也。 静摇。 即动静二尘也。 复加开闭通塞者。 兼肉耳也。 言此梦中。 岂惟动静双离。 兼亦根尘并舍。 其实睡中之人举身皆忘。 岂犹记肉耳之开闭通塞。 汝疑动静双离。 根性断灭。 即当此之睡人。 动静根尘俱忘之时。 全应无觉也。 今乃犹能分别杵音。 则闻性离尘不灭。 宛有明验矣。 复何疑哉。 寅二知形销不昧。 纵汝形销。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犹更进一步。 令知非惟睡中不昧。 即当因此并信死后亦不昧也。 云何为汝销灭者。 言岂为汝形之销灭。 而闻性亦与之俱灭乎。 此处阿难仍当更有一问。 问云。 既此根性。 动静无关。 生死不碍。 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乎。 如来应答云。 我言离尘无听质者。 为无聚闻于耳。 结滞为根之听质也。 此质若忘。 则遍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 岂令翻成断灭乎。 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 显其自是阿难谬解。 非佛自语相违也。 不然。 则佛前言离尘无质。 后言离尘有体。 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 故此问答。 理应有之。 而经文缺者。 只由阿难承击钟引梦之巧示。 亲觉根性常住。 自悟前难为谬。 不复重征。 以致后之学者多不知元无听质者指于何质也。 此意从来人所未觉。 补明甚有关系。 智者详之。 吴兴曰。 前阿难通疑六根离尘无体。 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 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故后偈云。 声无亦无灭。 声有亦非生。 乃至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皆取于此也。 引梦验常已竟。 子四申迷教守。 前但发明正解。 此科警劝专修。 分二。 丑一普申迷常故堕无常。 又二。 寅一明逐妄迷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 循诸色声。 逐念流转。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循诸二句。 逐妄也。 统言循尘流转。 略举色声以该摄余一切尘也。 末二句。 迷真也。 不悟根中之性。 净而不染。 妙而不缚。 常住而无生灭也。 寅二结无常流转。 不循所常。 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上科逐念流转而不开悟。 但属于惑此中不循所常者。 即不守根中所具常性。 逐诸生灭者。 流逸奔尘。 造诸尘业也。 生生流转者。 乃指六趣迁流。 苦果无尽也。 而惑业苦三具足无缺矣。 迷常故堕无常竟。 丑二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上警无边生死。 但因迷常不知所循。 此故劝以守常必成究竟也。 守即循也。 分为三。 寅一正教守常。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上句不逐妄也。 即不奔诸尘。 下句惟守真也。 即旋根反照。 所谓脱粘内伏也。 理实即后圆通入流忘所功夫耳。 寅二六解一忘。 又分为二。 卯一常光现而六解。 常光现前。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首句。 即伏归元真发本明曜也。 末二句正六解之相。 据文。 则十八界俱已并销。 理实尽根而余自尽矣。 即前所谓耀性发明。 诸余五粘应拔圆脱矣。 按后圆通。 应齐闻所闻尽。 卯二缘影尽而一忘。 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此中尘垢非指粗者。 良以上科根尘识心悉以销尽故也。 今言到销落之后。 心中纯想湛一之体。 即所想湛一之相。 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 识情亦非粗识。 即对此湛一为能想之心。 亦名法爱。 以其不舍湛一之境也。 即此法爱情念。 更是一种贴体难刮之垢。 若能于此二俱远离。 则法眼当下清明。 以粗细尘垢净尽无余故也。 按后圆通。 此科应齐尽闻不住。 乃至寂灭现前。 至此则湛一亦忘。 何六根之可结哉。 寅三决成正觉。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上法眼清明。 似方至于初住。 今即许以究竟极果。 良以因地真正。 则果无纡屈。 而从初发心。 必成正觉矣。 验释根性断灭疑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4-07-22 08:14:3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