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经文卷四之四)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经文卷四之四)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经文卷四之四)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庚二大众领悟感谢。 此科通结前满慈阿难等销疑悟理也。 以答满慈之后。 尚无领悟之文。 故知此科非单结阿难因缘之问也。 分二。 辛一领悟阿难及诸大众。 闻佛示诲。 疑惑销除。 心悟实相。 身意轻安。 得未曾有。 示诲。 总承前正答满慈。 及兼示阿难之文。 而言惑除者。 通指正答中万法生续。 性相圆融。 转难中何当复起。 何因有妄。 及兼示中顿弃因缘。 五重深惑皆除也。 心悟实相者。 按前文佛慈许说科中。 所谓真胜义性。 一乘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是则初句实相总名也。 次句实相果地也。 末句实相因地也。 法华以实相为体。 一乘因果为宗。 正孚斯义。 答中生续本空。 及性相无碍。 即寂灭场地。 不随分别。 及远离憎爱。 即正修行处。 而实相炳然昭著矣。 通前更论。 有三处表显实相一者。 十番示见之尾。 佛责声闻不达实相。 则下谈离二见妄。 及四科藏性。 即皆显实相也。 二者。 七大之前。 许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则下谈七大遍周及阿难承示开悟处。 皆显实相也。 三者。 即此处经家叙众已悟实相。 逆知说后二藏一大科中。 全以发挥实相如上所解也。 若拣差别。 则前二显实相常遍。 后一显实相圆融矣。 又当知就心性谓之如来知见。 统万法谓之一乘实相。 是可见法华浑标名字。 此经方以释义。 我故曰斯经乃法华之堂奥也。 轻安。 定相也。 定慧互倚。 故蹑慧成定。 顿销粗重戏论。 得无分别。 回光湛然。 浑一实相。 法华所谓其心安如海是也。 极庆其闻所未闻。 故曰得未曾有。 满慈至此方到究竟无疑惑地。 而阿难亦从此更不复疑因缘自然矣。 辛二感谢。 又二。 壬一感谢之仪重复悲泪。 顶礼佛足。 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重复悲泪者。 以前悲泪虽多。 感悟犹浅。 此则所悟既彻。 而悲感益深。 故标重复耳。 壬二感谢之言。 又为二。 癸一称赞善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 善开我心。 清净。 即智也。 赞佛为证极悲智。 利乐无尽之宝王。 善开心者。 言我等惑妄重封。 权宗固闭。 佛善令其开通。 而豁然见谛也。 癸二详申谢益能以如是。 种种因缘。 方便提奖。 引诸沉冥。 出于苦海。 首三句。 申上善开之意。 如是指上之词。 种种因缘者。 推妄发真微细因缘。 非世间和合粗相也。 方便。 即善巧也。 提。 谓提撕以警其迷执。 奖。 谓奖劝以振其疲怠。 末二句。 谢其深益。 引谓诱掖。 沈。 谓陷溺。 冥。 谓障蔽。 苦海。 谓憎爱二苦海也。 此固谢前。 而语意首标重复悲泪。 末望究竟出苦。 亦所以启后修门矣。 自满慈发问至此。 复为一周。 名无生无碍周。 良以阿难于三卷末。 承佛破妄显真之示而开悟者但初悟所执之妄。 初见所遗之真。 故方谢其销我倒想。 随请其更除细惑。 故四卷之初。 满慈代举生续圆融之二问。 而佛答初问。 则深穷万法始于无明。 而本空无生。 答次问。 则圆彰性相是佛菩提知见。 而融彻无碍。 与夫三番转难。 则审除细惑无余。 而无生无碍之旨愈明矣。 故曰无生无碍周也。 奢摩他文齐此已尽。 又当知前周初明二执分别。 纯属悟境。 此周搜抉二执俱生。 兼启修意。 良以细惑要因修所断故。 又若结归性定。 则前周中谈空如来藏。 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体。 极显其常住周遍。 此一周中谈后二如来藏。 乃至圆融三藏。 以详发自心本具妙定体用。 极显其无碍圆融。 此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圆真心。 不假修习。 如如本定。 三名中即妙奢摩他。 而彻悟此者。 即微密观照也。 又此心此定一切众生。 乃至权小。 悉不测知。 所以错乱修习。 终无实果。 故于经题四实法中。 正属如来密因也。 而旧注谓见道分者亦齐于此。 余意在下周中。 说奢摩他。 令悟妙心本具圆定已竟。 戊二说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门深入。 此科次答阿难妙三摩提之请也。 盖据经文于建立义门科下。 即亲命名妙三摩提。 向后通一大科遍称三摩提号。 或三摩地。 但梵音小异耳。 乃至二十五圣无不云然。 故今首判属之。 然旧注科为修道理虽不差。 义亦小滥。 按天台判圆住同于别地方谓真修。 而住前未全许为修也。 今圆通。 根之初解始得人空。 正在信位。 盖是似修。 而未入真修。 旧注判此为修。 而判后为证。 岂此无位而后无修耶。 况此中明以前之性定妙心喻为华屋。 而圆通方喻入门。 足见升堂入室。 更在后修诸位也。 应知此科论修。 尚在修之初门。 论证。 不无证之初位。 以圆通功就。 亦信满而入住也。 是则谓此科全该修位固不可。 而谓此科一无证位犹不可也。 是故今科按定属三摩提。 而遵经标一门深入。 庶乎其离彼二过也。 不知具眼者以为何如。 分二。 己一选根直入。 前已屡明此经所以异于权小者。 惟在用根而不用识。 故前显真。 始于根性。 今谈修证。 惟选本根证入圆通也。 又分三。 庚一阿难说喻求门证入。 又四。 辛一述领佛旨。 又二。 壬一领开心之旨世尊。 我今虽承如是法音。 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上言善开我心。 此方叙述心开之相。 亦总摄上科二周全分开示之力。 明心体圆融。 包含周遍。 今所述心遍十方。 即遍意。 含育宝刹。 即包意。 表其于此信解无疑。 成大开悟矣。 壬二领劝修之旨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修习。 逮。 及也。 述此。 乃见请修实为顺佛之旨也。 辛二正喻须门我今犹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 宿陆曰旅。 宿水曰泊。 春秋系王于天。 译者准用指人主也。 迷心。 如常栖旅泊。 开心。 如忽赐华屋。 即喻上遍界含刹之心。 屋必得门可居。 心亦假门始入。 此方举喻。 下科乃合喻而求门也。 辛三求佛指示。 二。 壬一普求入大之路惟愿如来不舍大悲。 示我在会诸蒙暗者。 捐舍小乘。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蒙暗。 即宫墙外望。 毕。 竟也。 乃究竟必欲得之。 誓不中止也。 无余涅槃者。 以小乘止断四住见思。 尚余五住。 如来权许有余涅槃。 犹如化城。 今欲进趋五住究尽之宝所。 故求导师旧由之路也。 合前华屋。 正欲得门而入之矣。 壬二别求有学总持令有学者。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得陀罗尼。 入佛知见。 别为有学而更请者。 正求初心方便。 要使具足五住无明者亦得入门也。 向下圆通先得人空。 道场方许一果。 盖可见矣。 畴昔攀缘。 即无始来我法二执分别。 承前开示。 已悟知见。 而不能入者。 二执障之也。 故须摄伏之。 陀罗尼。 解见二卷。 一念总持三藏圆入之法也。 后文一念反闻。 不劳诸观。 乃至寂灭现前。 知见即入矣。 辛四拜恳候教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 伫佛慈旨。 庚二如来教示一门深入。 分四。 辛一分门以定二义。 又二。 壬一欲开修路。 又二。 癸一标所为之机。 又分二。 子一令在会者安心。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佛慈虽云普为。 而二乘犹为当机。 故特举之。 意兼有学。 非独无学也。 回小向大。 即二乘发菩提心。 未自在者。 即不得其门而入者也。 子二令当来者发心及为当来佛灭度后。 末法众生发菩提心。 此众生不独凡外。 亦兼小乘。 与上科互影略也。 癸二明所说之法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无上乘。 即一佛乘。 然理实一乘同教犹为有上。 而一乘别教方为无上。 妙修行路。 即下耳根圆通。 欲开修路已竟。 壬二建立义门。 分三。 癸一标示。 又为二。 子一本其发心勤求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小乘原于五百由旬。 中路疲倦。 而恋止化城。 今如已灭化城。 决定进趋宝所。 故不复疲倦。 妙三摩提即趋宝所之路也。 子二教其究心义门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即从本觉而发始觉也。 初心。 即最初起修之正念也。 决定者。 即定见定依无犹豫也。 癸二征起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癸三分判。 又分为二。 子一决定以因同果。 澄浊顿入涅槃义。 以因同果四字。 便是第一决定之宗。 澄浊等。 便是此宗之趣也。 盖言所以必欲因果相同者。 以因果不同。 则不能澄浊取涅槃也。 经文显然可见。 然此一义。 文短而义长。 义长者。 盖直至如来断果。 究竟极证也。 又此虽因果双举。 而意在略明果证之远。 非比小教化城之果仅齐圆之七信。 亦非比始教曝腮之果。 仅止圆之二行也。 由彼皆以生灭识心为本修因。 而因果不同。 故不能远趋佛之常果。 是故先须说此第一决定也。 此旨妙甚。 分三。 丑一正令审观。 又分二。 寅一令克体审观。 克体直就因果而加研穷也。 又三。 卯一标本回心阿难。 第一义者。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修菩萨乘。 入佛知见。 菩萨乘者。 非堕三乘。 乃一乘之圆顿也。 佛知见。 详现三藏科中。 卯二令审同异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卯三反决必同阿难。 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不生不灭。 即涅槃妙德。 四德中举常为要。 明生灭因不可以成真常果也。 寅二令阅世例观。 阅世者。 旁观万法以例推也。 分二。 卯一令阅世以是义故。 汝当照明诸器世间。 以。 因也。 是义者。 即因果须同之义也。 此句蹑上起下。 照明世间者。 遍观常无常品。 于中审察也。 此句略标。 下科方以详教观法也。 卯二令例观。 又分为二。 辰一观有作必坏可作之法。 皆从变灭。 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 谁为不坏。 首句。 促举诸有为法。 次句。 佛先断定尽属无常品类。 所谓如梦幻泡影也。 阿难下教令详观。 验其是否也。 辰二观无作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首二句。 借例虚空。 发明常品。 次二句。 更以征释无作为因。 末二句。 断定毕竟不坏也。 此但借虚空为例。 意明欲求不坏因心。 须取无作之性。 不应复用生灭心也。 生灭。 即指识心。 无作妙性。 即根中圆湛不生灭性也。 正令审观已竟。 丑二明所欲除。 科名正显经文来意。 此须征问上文所以必取无生灭性为因心者果何故耶。 良以众生心海。 现为五浊昏扰。 无时清明。 今欲澄之以取涅槃妙德。 非圆湛不生灭性以为因心必不能也。 故此科先明所除之浊。 而下文乃示能除之性。 教其去取之法。 此经文之脉络也。 分为二。 寅一总示五浊。 孤山曰。 今文五浊。 永异余经。 余经。 见。 以五利为体。 烦恼。 以五钝为体。 利钝共十使也。 众生。 但揽见慢果报。 立此假名。 命。 以连持一期色心为体。 摧年促寿。 故曰命浊。 劫无别体。 但以四浊聚在其时。 故名劫浊。 今文不然。 盖约五阴妄想为五浊也。 故下文色阴有坚固妄想。 受阴有虚明妄想等。 ○此说今浊犹约后文而推。 尚非恳切。 今据本文。 但是于圆湛见等水中。 投以空大等土。 而分乱见等不圆不湛便是浊体也。 又分二。 卯一克示浊体。 夫心海湛然。 而浑浊于其中者。 诸大即其实体也。 然外五大。 与内四大。 虽均之为浊体。 而逼切生死障绝涅槃者。 惟内四大为尤甚。 故下科多论身中者此也。 又三。 辰一释身中四大则汝身中坚相为地。 润湿为水。 暖触为火。 动摇为风。 坚相。 即骨肉之类。 润等可知。 心海中本无此物。 爰自结暗为色。 乃至想相为身。 遂被此物浑浊。 久不能复湛也。 辰二示分隔圆明由此四缠。 分汝湛圆妙觉明心。 为视为听。 为觉为察。 本无浑浊曰湛。 本无分隔曰圆。 下觉之与心。 名体双举也。 觉者心之体。 由圆而不隔。 则本有互融之妙。 故曰妙觉。 心者觉之名。 由湛而不浑。 则本有彻照之明。 故曰明心。 具此湛明圆妙。 是本然性。 一为四大所分。 则本然俱失。 但为目之视。 乃至意之察。 浑浊分隔。 无复湛圆之体矣。 觉摄鼻舌身三总六根也。 辰三结成浊标数从始入终。 五叠浑浊。 始终者。 按下文始于劫浊。 终于命浊。 卯二喻明浊相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 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 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 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 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 容貌汨然。 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 亦复如是。 伦。 类也。 留碍。 谓有形块也。 法尔。 本来一定之相也。 不相循。 犹言不相干。 土失留碍。 谓形块开散也。 汨字从日从水。 谓如水中日影。 昏扰不定也。 总示五浊已竟。 寅二别示五浊。 此别即前总中之别。 而所示诸浊。 与前总中亦稍不同。 总中但约内四大。 方当别中第二见浊。 今余四既兼外之五大。 而又并约法尘生死及六根也。 然法尘是四大之影象。 生死是四大之合离。 六根是四大之分隔。 故总中独约四大六根。 意已略尽。 别中亦外少而内多。 详之。 分五。 卯一劫浊阿难。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 空见不分。 有空无体。 有见无觉。 相织妄成。 是第一重。 名为劫浊。 孤山曰。 此浊依于色阴。 ○当知凡言浊者。 盖以本然见闻觉知如湛水。 而内四大外五大等。 俱如灰沙。 故此中外五大以浊四性。 而大之与性各有影略。 性则举见以影闻等。 大则举空以影地等。 而所以独举见之与空者。 以见空各遍。 皆无自体。 而妄织之相易明也。 首二句。 即举所依色阴。 盖空是对一显色故也。 空见下。 就见空而正是浊体。 有空无体者。 以虚空可见而不可执捉。 无形块也。 有见无觉者。 以见虽遍空。 而无冷暖等觉受也。 如见空中有火。 而见不觉热是也。 相织者。 如经纬密织。 不可分也。 妄成者。 本无二相。 而成此交织之妄也。 末二句。 结成浊名。 所以名劫浊者。 正以此中并该四大山河等。 有成住坏空之劫也。 又表众生无始。 自晦昧为空时便入劫浊。 非如常途百岁以后也。 旧说不明影略。 则性大各有所缺。 岂无体之空尚为浑浊。 而地水等炽然反非浊乎。 且澄浊之后。 则所澄之性。 岂独澄见而不澄闻等。 所沈之浊。 岂独沈空而不沈地等乎。 请详味之。 当信然也。 卯二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 壅令留碍。 水火风土。 旋令觉知。 相织妄成。 是第二重。 名为见浊。 孤山曰。 此浊依于受阴。 ○湛圆中本无内四大之身相。 今抟四大为之。 故为第二重浊。 首二句。 即所依受阴。 抟。 即受也。 领纳为身境耳。 见闻下正示浊体。 壅者。 障隔也。 留碍者。 滞于形也。 谓四性本无留碍。 而为四大所壅。 无留碍者于是而有留碍矣。 旋者。 摄为自体也。 四大本无觉知。 而为四性所旋。 无觉知者而有觉知矣。 相织妄成者。 一旋一壅。 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矣。 亦是有知无知浑合无分。 便同相织耳。 末二句结成浊名。 见浊者。 以四大本无情之物。 由因妄织。 虽针锋草刺咸有痛觉。 是以众生坚起我见为诸见之主。 六十二见咸统于此。 是谓见浊也。 卯三烦恼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性发知见。 容现六尘。 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 名烦恼浊。 孤山曰。 此浊依于想阴。 ○首二句。 即所依想阴。 长水曰。 忆过去境。 识现在尘。 诵未来境。 ○性发下。 正示浊体。 盖想阴但是所依。 而能依浊体更是法尘。 孤山曰。 性发知见。 谓能取六想。 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 ○六想。 即六识妄觉也。 六尘。 即现在五尘。 过未法尘。 离尘无相者。 谓觉离六尘。 则觉无自相。 离觉无性者。 谓尘离妄觉。 则尘无自体。 二法更互相依。 离一泯二。 固未有离尘之觉。 亦未有离觉之尘也。 相织妄成者。 尘觉既不能离。 亦如经纬密织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结成浊名。 烦。 扰也。 恼。 劳也。 缘尘盈念。 无时而不劳扰。 故为烦恼浊矣。 卯四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相织妄成。 是第四重。 名众生浊。 孤山曰。 此浊依于行阴。 ○首二句。 即所依行阴。 指念念迁流而言。 知见下正示浊体。 然行阴亦但是所依。 而浊体更是生死。 盖湛圆中本无生死。 以上三浊。 器界身心俱备。 故于迁器界续身心处。 遂有无边生死。 知见欲留者。 生从顺习。 而凡夫无不贪生也。 业运常迁者。 死从变流。 而凡夫无自由分也。 相织妄成者。 谓一留一迁。 亦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结成浊名。 由因此故。 流转七趣。 变幻一切。 众生之相。 故名众生浊也。 卯五命浊汝等见闻。 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 无状异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异失准。 相织妄成。 是第五重。 名为命浊。 孤山曰。 此浊依于识阴。 ○首二句亦指所依识阴。 然偏指第八。 不取前六。 以根中无分别之见闻。 正是第八见分。 今浊体中同异。 元约根言。 非识也。 问。 前见浊约身。 似已该根。 岂不重复。 答。 彼约内四大为身总相。 而显我见为见浊。 此约六根别相。 而显乖背为命浊。 总别各旨。 不为重也。 问。 旧释指于六识。 今不取彼。 岂六识于湛圆中独不为浊乎。 答。 烦恼浊中。 全约识之六想方成。 岂尘自能成于烦恼耶。 然此浊必欲约识。 则唯约前五。 以第六无隔越义。 分属烦恼浊中。 亦似略通。 但据后佛伸一六之妄。 明约六根。 显体知用背之旨似甚可凭。 况所依既是识阴。 而能依又复是识。 是自依自。 恐不通也。 智者酌之。 众尘下。 正示浊体。 隔越生异者。 即四大结为六根。 隔离见闻。 各不相通耳。 次二句。 蹑成同异也。 性体相知。 似同而非异。 动用相背。 则又异而非同。 或同或异。 二不可定。 故曰失准也。 相织妄成者。 亦以一同一异。 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也。 末二句结成浊名。 所以为命浊者。 只以六根结滞。 命托于中。 体用俱不自在。 便为命浊。 或以根尘揽结则为命存。 根尘离散则为命谢。 亦通。 通上论之。 妙觉明心。 惟一湛圆。 尚无内外。 岂有诸浊。 今自晦昧为空之后。 则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 稍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 更内被六尘缘影所浑而为烦恼浊。 由是断续身心。 迁流国土。 复被生死所浑而为众生浊。 约此四相。 则内外通一浑浊。 而全失湛义。 又由是而众尘结滞。 六根不复通融而为命浊。 约此一相。 则全失圆义。 故欲复本湛圆。 须求澄浊之法。 是以下文方教澄浊也。 明所欲除已竟。 丑三去取方除。 上科先示所除之浊。 此科次示能除之法。 除法在于决择去取。 若决择不明。 而去取颠倒。 则浊不能除。 湛圆终不可复也。 分四。 寅一示欲顿证阿难。 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见闻觉知众生现具六根中性。 即本觉也。 常乐我净。 如来无余涅槃。 即究竟觉也。 解现前圆具空藏科中。 盖凡夫本觉湛圆虽与佛同。 以有众生浊则迁流生死。 故失真常。 以有烦恼浊。 则法尘劳扰。 故失真乐。 以有劫浊。 则空界无情。 故失真我。 以有见浊命浊。 则根身不净。 故失真净。 此约别义。 若约通相。 则每于一浊俱失四德。 是以与佛果德迥尔悬殊。 今欲即以具五浊之四性。 而远契如来四德。 以顿证极果。 诚为最胜之法门也。 寅二决定去取应当先择死生根本。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择者。 拣去不用也。 死生根本。 即六处识心。 而经初七番破处。 显发全非者也。 凡外权小悉取之而错乱修习。 皆为因不同果。 今决定择去而不用。 此缘佛前判二种根本时。 即以此心为生死根本。 故知然也。 不生灭圆湛性者。 即根中所具。 经初十番显示。 二见剖莹。 近具六根。 远周万法者也。 凡外权小悉昧之而日用不知。 今决取而依之。 兹盖缘佛自判此性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故知然也。 若此。 则经文前后召应。 脉络贯通。 极为妙旨。 旧注不达于死生根本自呼为五浊业用。 圆湛之性。 自立为三止观门。 全不取于经中本有。 此等非惟臆说无凭。 仍使前之开示悉成无用。 岂前之开示。 不与此修进相干哉。 详之。 寅三取以伏断。 分二。 卯一法。 又分二。 辰一伏成因地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上科成字但是带言。 正谓成此因地。 并下果地也。 以。 用也。 湛。 即取上不生灭圆湛性也。 约前。 即如来所示之见性。 约后。 即观音所用之闻性。 其体本来湛然而不动。 按前文屈指飞光。 及后文击钟所验。 不动不摇无生无灭之本性也。 虚妄灭生。 即前五浊总一生灭之妄法。 以湛旋之者。 如后文云。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是也。 五浊不过根尘识而已。 伏还元明觉为因地心者。 正表因中即本真常。 非同生灭为因。 约下合喻似是十信满心。 至合喻处再当明之。 辰二断入果地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此自初住以去。 至等觉。 为果地之修。 妙觉。 为果地之证。 问。 前云自五浊起已失四德。 何得复有此圆湛之性。 能成因果二地。 答。 五浊虽遍扰圆湛。 如空中华。 常自虚无。 圆湛虽被浊遍扰。 如太虚空。 不动自在。 人惟迷弃圆湛。 而反用五浊中生灭心为因。 终不能澄诸浊。 以此说失。 岂真失哉。 卯二喻。 又二。 辰一喻伏成因地如澄浊水。 贮于静器。 静深不动。 沙土自沈。 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五浊浊于见等圆湛性中。 遍成虚妄灭生之相。 如沙土浊于清水之内。 遍现浑浊之形。 故以湛旋妄。 如以静器澄水。 静器即根中性也。 理实后文反闻自性。 即静深不动也。 渐获二空。 即沙土自沈也。 末二句。 出名合喻也。 槜李曰。 客尘烦恼。 诸经论皆说为烦恼障。 天台目为界内见思。 ○按小乘法。 初伏见思。 位在七贤。 方当圆之观行。 似太卑劣。 今详经意。 惟以进断根本无明方说为断。 见思尘沙虽断。 亦只云伏。 故知初伏客尘。 应是信满已断二惑。 并伏无明者也。 佛语随宜。 勿泥执焉。 且圆通文云。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与今所谓旋其虚妄灭生。 伏还元觉无生灭性。 语意何别乎。 辰二喻断入果地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前之沙土方沈。 泥犹未去。 以喻无明伏而未断。 斯则去泥。 喻断无明也。 前之清水现前。 以喻元觉澄而未纯。 斯则纯水。 喻究竟净觉也。 末二句。 出名合喻。 槜李曰。 根本无明。 诸经论皆说为所知障智障等。 天台目为界外见思。 ○此亦不分尘沙无明二相。 今详经文既云永断。 而又云根本。 明是初住以去所断别惑。 乃至等觉生相悉尽无余。 正是如来无余涅槃。 其取果岂不远哉。 取以伏断已竟。 寅四结证极果明相精纯。 一切变现。 不为烦恼。 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明相精纯者。 如清凉所谓富有万德。 荡无纤尘。 孤山曰。 一切变现。 即随机所感。 十界现形也。 ○理实依旧变现器界身心。 乃至示居生死。 互融六根。 皆不为浊。 皆成妙用无碍涅槃。 良以昔由迷心起执。 人法纷然。 故悉成浊碍。 今由迷尽执空。 唯心所现。 自在无碍。 故无非妙德。 亦如泥尽水纯。 任揽不复浑也。 此科全显因果若同。 取果究竟。 非如权教因果差异。 中止化城也。 涅槃妙德。 即常乐我净。 摄尽万德。 皆合云者。 顺行逆行。 左右逢源之意。 决定以因同果。 澄浊顿入涅槃义已竟。 子二决定从根解结。 脱缠顿入圆通义。 从根解结者。 便是第二决定之宗。 脱缠等便是此宗之趣。 盖言所以必欲从根解结者。 以不从根。 则不能脱缠顿入圆通也。 经文亦显然可见。 然此一义。 义短而文长。 义短者。 以所说圆通。 似惟始入住位。 较前涅槃义则短也。 文长者。 以一经要义。 下手工夫全在此科。 故不但本科较前为长。 次下释二疑。 示伦次。 选本根。 皆所以足此科之义。 问。 一大因果何故前详后略如此。 答。 此有二意。 一者是初心方便故。 盖初学切要所当详知者。 住前功夫也。 不得不详。 假使详谈住后功夫。 殊非初学切用也。 二者是圆顿化仪故。 盖圆顿法门。 功夫惟在住前。 住后则一超直入后心。 此意本经后文亦甚显著。 后再发明。 此科对前科。 前是显果远而究竟。 此是显因巧而证速也。 以经于六根尚选圆根。 文云。 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何况较之从识从尘而入者。 则岂止于日劫之倍哉。 故知此之法门。 最巧而至速矣。 夫果虽远。 而入之迟钝。 因虽速。 而证之浅近。 皆不足为胜。 今证之既远。 而入之又速。 此所以为最胜法门也。 具眼者辨之。 分二。 丑一开示解结一周。 分三。 寅一标处指根明结。 又三。 卯一原其增上修心第二义者。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佛慈利生虽急。 而施教须待发心。 所谓不愤不启也。 菩提心。 即直深大悲之三。 属愿。 亦是果体。 菩萨乘。 即一佛乘。 无有二三。 运至宝所。 圆满六度。 属行。 方是真因。 按位。 则上句欲从初信希入初住。 下句欲从住后希至等觉不退转也。 诸有为相。 即权小旧修行也。 盖权小皆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故彼所证无为尚非真正。 何况诸行。 后偈云。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是也。 今回权小向于实大。 故皆决定弃之。 卯二泛言当知结处。 泛言者。 不明指何法为处也。 分二。 辰一法说。 又分二。 巳一正令审详妄本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 谁作谁受。 烦恼者。 按唯识局于心所。 偏于恶法根随二十六数而已。 此则不然。 应如起信。 并该界内善恶无记。 及权小诸愚。 以其俱为二死深源。 故均名烦恼。 根本。 暗指六根。 问。 生死根本与此何别。 答。 生死是苦果。 根本即是六识。 烦恼是苦因。 根本即是六根。 问。 根以起因。 识以起果。 各不相干耶。 答。 根所引生之烦恼。 意许总相即是六识。 如唯识根随心所。 不过心王开出。 而合为一体。 即是心王。 此可类知。 是则烦恼既即六识。 当知六识为生死根本。 六根复为六识根本。 元是一贯。 岂不相干耶。 业。 谓现阴所造。 发与造不同。 造。 即烦恼成办。 发。 谓烦恼来由。 生。 指中阴所润。 即求父母时憎爱等无明也。 谁作谁受。 正令自审详也。 吴兴曰。 发业润生者。 此指烦恼也。 谁作谁受者。 此推根本也。 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然又当知根即八识。 八识引起六识全是烦恼而为苦因。 六识招引生死而为苦果。 粗论似惟六识作之。 而细推实是八识自作。 现观似当六识受之。 而六识惟是八识自受故曰自作自受。 但不言八识而言六根者。 意使众生现前易晓解也。 巳二反显决当知处阿难。 汝修菩提。 若不审观烦恼根本。 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虚妄根尘。 摄法甚宽。 根。 即总指四大六根之肉身。 尘。 即总指遍虚空之无情器界。 一真清净之全心。 缘此二法总成结缚。 然根身器界虽极广大。 而的实结处。 至为简要不繁。 决当知而后可解也。 详下譬喻。 明白可了。 辰二喻明。 又分为二。 巳一同喻正明阿难。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 不见所结。 云何知解。 此如以绳作结。 虽诸股共成结体。 而的实所结之处惟在一股。 若不真见而知之。 则终不能解。 巳二异喻翻显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无相形。 无结解故。 此喻显所解六根。 非指根中无形性体。 乃指六精堕于胜浮二根之结体也。 以胜浮二根俱有相形。 能令无留碍之妙性妄成留碍也。 虚空无有相形。 是彼异喻。 故取以反显根有相形。 有结必解也。 且以密显结解。 惟有相形之二根即是结处矣。 问。 解结圣人。 岂皆灰灭二根耶。 答。 不然。 根虽全具。 而见闻十虚。 互融变现。 不被缚碍而已。 若此。 则岂惟根身不缚。 器界亦无留碍矣。 下文可了。 泛言当知结处已竟。 卯三确实指根是结。 上科注虽偷释根义。 而经实未显然说根。 此科方显然指出矣。 分为三。 辰一直指处体则汝现前眼耳鼻舌。 及与身心。 心意根也。 此盖直指六根乃是真实结处之体。 辰二出其过患六为贼媒。 自劫家宝。 贼媒者。 内人而引外贼者也。 如世外贼。 必赖家内奸人勾引指教。 方能成劫也。 媒喻六根无疑。 旧注贼喻六尘。 然尘虽在外。 而体本无情。 说贼非义。 亦于本经无据。 今据七征之初。 佛云。 譬如发兵讨贼。 要当知贼住处。 向下便征心处。 是佛明以识心为贼也。 问。 心说外贼。 其义何居。 答。 识是有情。 贼义胜尘。 体即尘影说外亦通。 自劫家宝者。 根引识起。 颠倒分别。 遂将如来藏中诸大家宝。 悉皆劫为外之六尘。 乃至肉身。 皆不自在。 经云。 由汝认贼为子。 迷惑无知。 故有轮转。 祖师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他心意识。 是也。 辰三显为结处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世界即世间。 别经云。 世间有二。 一者众生世间。 即有情根身。 二者器世间。 即无情器界。 惟此二法尽一切法。 众生于二。 遍成缠缚。 皆不自在总为结体。 然的实结处。 不在器界。 唯在六根。 故迷者求出三界。 悟者但解六根。 今经言由根缚故。 不能超世。 反显根解则不惟于身自在。 而于器亦超。 得大自在。 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 即超越之相也。 标处指根明结已竟。 寅二备显六根数量。 上科大要方以指出根是结处。 而行人已知解结必从于根。 然根乃有六解惟从一。 不可不择。 欲择。 当须通达六根数量。 不知数量。 凭何选择。 此科所以显数量也。 分为二。 卯一统论本所数量。 本所数量。 则无优劣。 不可选择。 然必先陈此科者有二意。 一者明数量缘起。 由于世界相涉。 二者显原用本无优劣而优劣生于随方之业力而已。 分为五科。 辰一蹑前征起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观此征词。 当知所说世界但约根身。 非干器界。 至下再明。 辰二正释世界。 三。 巳一释名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世属于时。 故以迁流不住为义。 界属于处。 故以方位定在为义。 巳二指体汝今当知。 东西南北。 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 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此界世皆约身中而言。 问。 世无可议。 界似不通。 器界不动。 可说东西等定位。 身常转移。 何有定方。 答。 此有二说。 一者假借。 谓借器界东西等以明身中东西等也。 此则在身惟左右前后等。 如温陵所解是矣。 二者就实。 谓身外可见转移。 身中岂觉转移。 如世界非真不动。 当亦有转动时。 杂华明世界游行往来。 过百千万世界。 而世界中人但见不动不移。 岂能觉哉。 当知身中亦有定位。 界外亦见转移。 何用情计乎。 巳三结数方位有十。 流数有三。 正释世界已竟。 辰三明其相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 身中贸迁。 世界相涉。 首二句泛论诸法。 盖言理中本无众生。 迷而后有。 一切众生皆由诸妄交织而成。 下二句方以确指世界。 身中二字。 足显惟属根身。 贸者。 有无交易也。 迁者。 彼此互到也。 如世行商。 贸迁诸货也。 相涉者。 即交织不离之义。 下文自明言此世界相涉。 乃织妄相成中之一法耳。 夫织妄贸迁。 相涉。 皆同一意。 但上通而下局焉。 织妄旧局根尘。 非也。 辰四勒成数量。 分二。 巳一去留界数。 世数惟三。 而界数有十不将界数去留成四。 不能与世涉成十二也。 又分为二。 午一去六留四而此界性设虽十方。 定位可明。 世间只目东西南北。 午二明其所以上下无位。 中无定方。 则师云。 上下无位者。 指著上下。 皆是四方之上下也。 除此别无上下。 故曰无位。 中无定方者。 谓四隅之中也。 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 既一隅而属两方。 故曰无定方也。 ○当结云。 因此所以界数惟四也。 巳二正勒涉数。 分二。 午一涉成本数四数必明。 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转十二。 此为叠数之本。 故曰本数。 午二叠成满数流变三叠。 一十百千。 流者。 自一重流至三重也。 变者。 变少为多也。 吴兴曰。 一十百千者。 通举增数之法耳。 谓增一为十。 增十为百等。 今且以方涉世明三叠者。 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 共成十二也。 第二于东方三世。 变一为十成三十。 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 第三于东方三十。 变十为百。 成三百。 三方亦尔。 四方各三百。 成千二百也。 以世涉方。 其例可解。 辰五总括始终总括始终。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中德字。 义当活看。 乃是用字能字之意。 盖六根中三世四方。 即唯识色心假分位法。 名不相应行。 全依根中色心而立。 故六根之功用功能。 皆于自体所具三世四方无不圆满。 自少增多。 显其圆满而已。 似不必强配法相。 以伤穿凿。 况古德言。 西天传来三叠注释。 亦止增数而已。 如上岳师所解也。 且此意但是欲令选根。 不得不明数量。 非是正修行处。 而修行正意。 惟在耳根圆通。 长水克意深释。 画图示人。 乃谓修行意惟在此。 是虽别有理据。 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 智者不应惑之可也。 又此千二百数。 但是统论凡夫所具。 未局此方。 故言各满非即真性胜用。 且如下言此方众生耳舌意现满千二。 亦但比余根稍圆而已。 岂即遍周法界。 如佛所证耶。 故知称真圣人。 六根功德数当无量。 温陵谓此但权依世论。 六解一忘。 则何数量可及。 斯为知言矣。 统论本所数量已竟。 卯二拣别随方数量。 此科是独就娑婆而拣。 若依上科。 则不可拣别。 今因诸方互有优劣。 而娑婆三优三劣。 仍可独推一根最优。 故须拣别。 分为二。 辰一。 总令克定。 阿难。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辰二别示具缺。 具则千二。 缺则八百。 分六。 巳一眼根缺如眼观见。 后暗前明。 前方全明。 后方全暗。 左右旁观。 三分之二。 统论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无德。 当知眼惟八百功德。 则师云。 若一方三百。 前与左右合成九百。 义不通也。 当知四方各二百。 四隅四百。 今眼所见。 前及左右三方已成六百。 并前二隅二百。 共成八百。 惟后方二百。 及后二隅二百不见。 故云三分之二也。 巳二耳根具如耳周听。 十方无遗。 动若迩遥。 静无边际。 当知耳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有声为动。 若者。 相似非实之辞。 迩。 近也。 动若迩遥者。 如世人闻声。 必知远近也。 就实而论。 如前经云。 观听与声俱无处所。 则迩遥亦属情执非实。 故曰若也。 静无边际者。 如世人闻无声之静岂能度其远近。 夫圆听十方。 闻静无际。 斯根所以最优也。 巳三鼻根缺如鼻嗅闻。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验于鼻根。 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阙于中交者。 如调适之息。 出尽少停。 后乃方入于少停时。 所谓阙中交也。 冬月验之可见。 息既有阙功岂能全。 温陵曰。 出能取香。 入能闻香。 出入之中无能。 故阙中交。 长水曰。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 一分四百阙于中交。 故惟八百而已矣。 巳四舌根具如舌宣扬。 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言有方分。 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孤山曰。 取能言说。 不论尝味。 若取尝味。 其功则劣。 以合中知故。 问。 宣扬二智。 智者能之愚者不能。 有能不能。 岂皆千二。 答。 愚者之言。 虽无出世之智。 而世间之智则有之。 况下文云。 言有方分者词或局也。 理无穷尽者。 义遍通也。 约此。 则世谛语言至粗浅者。 皆通至理。 如祖师闻淫词而悟道出世智也。 孔子听孺歌而警心。 世间智也。 若是。 则愚者之言亦具二智。 圆满功德。 何所差别乎。 巳五身根缺如身觉触。 识于违顺。 合时能觉。 离中不知。 离一合双。 验于身根。 三分阙一。 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孤山曰。 离一合双者。 离中不知是阙一分。 合时能觉有违有顺。 故具二分。 巳六意根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惟圣与凡。 无不包容。 尽其涯际。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默容者。 异前宣扬也。 彼是能议。 此是能思。 问。 约通达一切法者。 则能包容尽际。 而未通达者无有此能。 何均千二。 答。 意根本具此能。 而愚者不能引发。 非意根之罪也。 譬如刚刃本能解断。 而拙工不能磨砺。 非刃之罪也。 今但约其本具。 故说一切圆满备显六根数量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 发布时间:2024-07-22 08:17: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