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经文卷四之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经文卷四之三)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经文卷四之三)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巳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圆彰者。 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 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 如非则十界俱非。 即则十界俱即。 融则十界俱融也。 然此文当有两重了拣。 令义了然毕彰深妙。 初望前文辨差别有五对。 而科中已具前二。 一者迷悟本来对。 前科众生迷而倾夺。 如来悟而合融。 有迷有悟。 似心有差别。 此科出本来心。 与迷悟了无交涉。 圆融自若也。 欲令众生莫退屈而高推圣境矣。 二者缘起一真对。 按华严疏。 初重缘起法界。 以能照法义边为文殊。 即前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也。 就能起法义边为普贤。 即前所谓是故于中一为无量等文也。 以皆尚待能所。 故属缘起法界。 次重一真法界。 即此科也。 以理智契合。 会缘归实。 即归一真法界。 前谓胜义中胜义者此也。 予谓即毗卢身相矣。 三者足相足性对。 前释疑处。 以说相无定实。 故无陵灭。 今前科言正由相无定实。 所以倾夺之则遍成有碍。 合融之则极成无碍。 以尚能成诸佛一切无碍妙用。 岂更疑其陵灭等耶。 又说性非水火。 故无不容。 今此科言不但只非水火。 而十界俱非。 乃至俱即俱融。 尚即本来圆融性海。 岂更疑其不容等耶。 四者修成性具对。 盖谓前有合有发。 全显修成之相。 亦是能证。 此科无合无发。 惟论一心。 圆该十界。 亦是所证。 五者体用用体对。 上为依全体之大用。 虽不离体。 而偏显妙用。 此为摄大用之全体。 虽不缺用。 而偏显妙体也。 次约本科劝尊经。 此中非一切。 即一切。 而又融拂一切。 酷似三谛三观。 心粗浮而不沈玩者。 辄立谛观。 不知详佛深旨。 但是直指众生现具本来之心。 便是如此圆融妙极。 众生迷时。 诸佛证后。 常只如此。 了无增减也。 又复应知亦不离前根中所指圆妙明心。 但于十显一破方以指明。 四科七大复进常遍。 今乃至此方极圆融而无以复加矣。 始终惟显心性。 何曾与说观门。 问。 不立观门。 何由修证。 答。 汝不见下文阿难喻此心为华屋。 求门而入。 佛与说耳根圆通。 方是入此之门。 今何阅佛经而不遵候佛旨。 乱立观门。 苟此处观门已立。 便当依此修行。 观音圆通何用哉。 吾宗义学。 幸勿专擅也。 且此中佛既三标如来藏心。 便当依佛判科。 不必别立名言。 就分三。 午一圆彰空藏。 语中既以一心遍非诸法。 即同经初遍破诸法。 惟显一真如心。 故即空如来藏。 但彼惟破世间。 此则兼非出世。 又二。 未一牒举藏心。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而字承接上文之意。 如云。 妙性虽随染净二缘起成二相。 而如来藏云云。 却是显真不随迷悟而变也。 此经首即指妙明心。 而古德释为寂照。 今详此三标藏心。 皆以此二字互为重轻。 前单后复。 以别其空与不空耳。 今于空藏有妙无明。 应是重此妙字。 目其寂体耳。 而言本妙者。 本来虚寂。 无有一物。 如珠净体。 本来非青非黄等。 而又系以圆心者。 明其但是不定属于一法而已。 非灰断偏空也。 未二一切皆非。 不但只非六凡。 而亦并非四圣也。 且又依佛后结。 但以世出世间分科。 又二。 申一非世间。 此中二科。 是如来常说世间之法。 故该六凡法界。 然皆随染缘而起者。 今此约于心体未涉染缘。 故皆非也。 又分二。 酉一摄非七大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风。 非火。 此非字即前先非水火之非。 摄。 谓心之一字摄根识二大。 六根之性。 前已明其为黎耶心。 意根复该末那心。 识大全摄前六心。 故此心字总摄余之五大。 易明。 酉二摄非四科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此科据文但显十八界。 而实以意摄阴。 入。 处。 收尽四科。 摄五阴者。 以五根六尘摄色阴。 以意根六识摄后四阴至于入处开之。 即是。 申二非出世间。 此中四科。 是佛常说出世间法。 故该四圣法界。 然皆随净缘而起者。 今约心体未涉净缘。 故皆非也。 分四。 酉一非缘觉法非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尽。 此与非声闻科。 颇似心经语。 但彼直约诸法空相。 故言无。 而此直约一心不属诸法。 故言非也。 皆是取流转还灭二门。 双举因缘之头。 而双超因缘之尾也。 惟最初多一明字为不同耳。 意谓无明无体。 体是本明。 故兼带言之。 以见离本明外。 别无所谓无明。 斯即真心。 似不当非。 然对无明而立明。 乃是有待之法。 今此圆心绝待。 故亦非之也。 此即举流转因缘之头也。 明无明尽者。 本明之上。 无明尽也。 然缘觉但尽我执无明而已。 此举还灭因缘之头也。 此于两门十二支中。 俱各但举一支。 即惑因也。 如是乃至者。 超中间十支也。 十支者。 二曰行。 即前阴业因。 连上无明。 乃过去二支因也。 三曰识。 谓投胎八识。 即中阴位也。 四曰名色。 即在胎五阴。 名。 即受想行识之四。 色。 即色阴也。 五曰六入。 即出胎六根。 现阴初生之位也。 六曰触。 六根初能照境。 未成欣戚之时也。 七曰受。 对境能生欣戚时也。 自识至此。 名现在五支果也。 由惑业所感之苦果矣。 下仿此。 八曰爱。 指诵说淫欲。 未知追求之时。 即现阴惑因也。 九曰取。 指追求淫欲未遂之时。 业因也。 十曰有。 指淫事得遂之时。 亦业因也。 自爱至此。 名现在三支因也。 十一曰生。 后阴自胎而出生也。 不带尽字。 是流转十缘。 若各支下俱加一尽字。 是还灭十缘。 末句非老非死者。 即非第十二支流转因缘之尾也。 老死共惟一支。 指后阴身从生所至之老死合前生支。 是未来二支苦果矣。 非老死尽者。 非第十二支还灭因缘之尾也。 斯亦谓尽分段。 而变易犹未尽也酉二非声闻法非苦。 非集。 非灭。 非道。 非智。 非得。 前四。 为声闻所修四谛法也。 苦谛。 谓世间果。 三界上下。 无非是苦。 以逼迫为性。 即三苦八苦等也。 二集谛。 谓世间因。 以招感为性。 即十结使。 并本随烦恼。 聚集以招感苦果者。 三灭谛。 谓出世间果可证为性。 尽灭世间诸苦。 出三界外。 虚无寂静。 所谓尽诸有结。 分段永离也。 四道谛。 谓出世间因。 可修为性。 即八正。 及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能成灭谛之果者也。 后二智得者。 依孤山。 作小乘所证智理。 智。 谓生空之智。 理。 谓我空之理。 心经略疏。 通指上能空之智所空之理皆无。 今因系于四谛之后。 依孤山亦通。 况心经此句之后方标菩萨。 则前属声闻何伤。 酉三非菩萨法非檀那。 非尸罗。 非毗釯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罗密多。 孤山曰。 非檀那等。 先非能趋行。 非波罗密多者。 总非所趋理也。 ○此中多用梵文。 前六。 即六度也。 檀那。 此云布施。 财法无畏之三也。 尸罗。 此云持戒摄律仪善法众生之三。 所谓三聚也。 毗癴耶。 此云精进。 专而不杂曰精。 勇往不退曰进。 此普对诸度万行。 悉皆专勤也。 羼提。 此云忍辱。 有六相。 一力忍。 不忘嗔。 而但不报也。 二忘忍。 雅量容物。 处辱如无也。 三反忍。 反己自责。 不尤人也。 此三未必得理。 四观忍。 外人内身。 皆达如梦也。 五喜忍。 喜其能成我之忍力。 又如力士。 试力而喜也。 六慈忍。 怜彼加辱者愚痴。 而发愿度脱也。 此三非得至理不能也。 此与刊定记小异大同也。 禅那。 此云静虑。 初心。 则静即止。 虑即观行。 成。 则静即定。 而虑即慧也。 种类极多。 此惟取于大乘权实渐顿偏圆等禅也。 般剌若。 此云智慧。 有三相。 谓文字。 观照。 实相也。 亦种类甚多。 大约了妄达真契理如如等智也。 上六为能趋之行。 波罗密多。 此云到彼岸。 离生死此岸。 度烦恼中流。 到涅槃彼岸。 此一为所趋之理。 三句。 皆上半为法。 下半是喻。 以彼岸所喻是涅槃。 而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理。 在菩萨方以趋之。 而未证极也。 故作六行所趋之理。 寻常赘于各度之下。 故云六波罗密。 此以一句总之耳。 又前五度。 不假般若导之皆事相之行。 不到彼岸。 故般若又为六度之要也。 酉四非如来法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 非乐。 非我。 非净。 如是者。 结上菩萨之法。 乃至之至。 从因至果之意。 非有超又。 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 孤山曰。 先非能证人。 后非所证法。 怛闼阿竭。 此云如来。 阿罗诃。 此云应供。 三耶三菩。 此云正遍知。 即十号之三也。 ○以号目人。 故即为能证之人。 略释。 证真之极。 故称如来。 二利之极。 故称应供。 彻照真俗。 故称正遍知。 他经所释甚多。 不能繁引。 向下是所证之法。 涅槃。 此云无生灭。 谓远离诸生死也。 又云圆寂。 谓万德俱圆。 诸妄永寂也。 是四德之总体。 下四德。 乃其别相。 常者。 非惟二死永忘。 无诸生灭。 亦且世相常住。 究竟坚固也。 乐者。 非惟远离诸生死苦。 亦且得不思议解脱。 受用无量法乐也。 我者。 非惟证真法身。 犹若虚空。 亦且山河草木全露法王也。 净者。 非惟妙净理体。 无诸染著。 亦且清净遍周。 无染非净也。 何不非菩提。 答。 三号中正遍知亦该之矣。 以惟独约心体。 故凡圣俱非。 而直指人心者。 所以不存圣凡之见。 乃至心佛俱非也。 而法界观立理与事非一者。 义允合也。 圆具空藏已竟。 午二圆具不空藏。 首既便即世间法。 理实即同十惑忽生山河大地等。 但此望彼有二了简。 非是尽同。 一者。 彼方即于世间。 此则圆即十界。 二者。 彼随染缘已起。 此约一心理具。 随缘随用。 皆可即之也。 既即万法。 故定属不空藏也。 分二。 未一承上起下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 因也。 是。 此也。 孤山曰。 世结六凡。 出世结四圣。 ○正以此心寂体。 不滞一法。 方能成普即一切之用。 如摩尼珠。 由其不属一切色。 方能遍现一切色。 故虽体不临照。 而实用无不含。 向使堕于一色。 岂有遍现之用乎。 故蹑空藏为不空之由。 未二正明不空。 又二。 申一牒举藏心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承上由心寂体遍非诸法。 故即如来藏云云。 元明。 对上本妙。 重一明字。 元。 亦本也。 元明者。 本明照用。 有涵具之意。 而复系之以心妙者见用但体含。 仍非滞有之用也。 申二一切皆即。 非但即于四圣。 亦并即于六凡。 然即者。 无施不可之意。 非便指于已现之用也。 此下法相皆同空藏。 但改即字。 其余悉准上知。 分二。 酉一即世间。 又分为二。 戌一摄即七大即心。 即空。 即地。 即水。 即风。 即火。 戌二摄即四科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酉二即出世间。 又四。 戌一即缘觉法即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尽。 戌二即声闻法即苦。 即集。 即灭。 即道。 即智。 即得。 戌三即菩萨法即檀那。 即尸罗。 即毗釯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罗密多。 戌四即如来法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 即乐。 即我。 即净。 以十界诸法。 离此心无片事可得。 故惟据藏心之体。 便即十界之体。 随所现而无不可者。 所以直指人心者。 信手拈来。 无有不是。 乃至心佛俱即也。 法界观立理与事非异者。 义允合也。 圆具不空已竟。 午三融空不空。 上非与即。 皆对十界为言。 今此不复更陈十界。 但与拂融即非二字。 则空与不空。 合一圆融不可思议矣。 故此科。 应是圆具空不空藏。 而省略文也。 分为二。 未一承上起下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承上不空遍即诸法。 故不堕于一法。 由遍即而又不堕。 故为融拂之由。 未二会归极则。 又分二。 申一牒举藏心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蹑上二科之本妙元明。 以双标妙明二字。 泯合一心。 寂照融一。 张下圆中之本。 复系之以心元者。 兼明其本来元具。 非假于修成作为者也。 申二即非圆融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 一切融会。 离即离非。 双遮前之二藏。 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 固不定属于即。 亦不定属于非。 故曰离即离非也。 下句非即二字。 本是非二字。 而翻说非即耳。 文之巧也。 是即是非者。 双照前之二藏。 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 全非而即。 全即而非。 所谓能即能非也。 故曰是即非即。 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 是圆融极至耳。 所以直指人心者。 有曰。 若要直捷会。 一切总不是。 若要委悉会。 一切无不是。 而法界观。 立非异即非一。 非一即非异。 义允合也。 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 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 管见非之。 当矣。 夫显心之谈。 妙极于此。 问答原意。 宜此重伸。 良以义广言长。 忘其最初本意。 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 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 舍置权小所修。 示以诸佛本定。 然斯定所以迥异者。 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 释者不可多用修意。 以仍滥于常途也。 况此奢摩他中。 纯谈本定。 曲显性真。 而说修之意绝少。 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 显次第空藏也。 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常住不灭。 斯则顿意成矣。 而圆意犹未彰也。 问。 七大何说圆融。 答。 彼约周遍说也。 复次满慈顿兴二难。 为后二藏之发起。 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 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 显次第不空藏也。 斯则体用略备。 圆意已露。 而犹未具彰也。 复答五大不合相容。 且示性相二无碍理。 显次第空不空藏也。 斯则且彰无碍。 释彼有碍之疑而已。 至于即性之相。 无量不思议业用。 即相之性。 混融不思议妙体。 未极显也。 更因当机之伏疑。 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 四义四相。 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 又与开二合二。 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 然用须证而后发。 故略带修成。 体则本来现成。 故仍彰不变。 纵因修显。 亦非修生。 所谓是了因之所了。 非生因之所生矣。 是则后之圆融三藏。 收前次第三藏。 而自心本具圆定。 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 阅斯文者。 幸加意焉。 极显圆融已竟。 辰二普责思议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首二句责界内凡夫。 三有。 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出世间。 即三有外也。 不责偏教菩萨者。 举正为而略兼为耳。 以所下二句。 见不可思也。 以者。 用也。 所知心。 凡小各所证之理性也。 以彼证非妙。 未离能所。 各以本智为能知。 各据证境为所知。 今即以此所智心境比类推度。 谓佛无上菩提亦同此也。 然佛无上菩提。 是佛圆修圆发证极妙觉。 即前净缘起中四义四相。 具足本始之究竟。 彰显全体之妙用。 应即十十玄门法界无障碍智。 亦即不思议解脱。 如来自言。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 此也。 此诚非识所知。 非心所测。 岂可用所知心以妄测度哉。 正所谓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也。 末二句。 见不可议也。 用世语言。 如陵灭不容之语。 因缘和合之言。 是也。 入者。 参杂于中也。 佛知见者。 法华标名。 而未释义。 疏家随自意明。 如三智五眼。 多从证得。 岂定合于佛意。 斯经佛口亲谈如来藏心。 发挥本有。 乃至末后极显圆融三藏语竟。 乃责凡小用世语言。 入佛知见。 是则显然以圆融三藏为佛知见复何疑哉。 又特取于生佛本来不变妙心。 不独取于证得。 然则学者宜应惟佛是遵可也。 问。 菩提既取于修成。 则知见安知不独取于证得者乎。 答。 此处纵不信其决定重本来心。 到五卷初。 佛释根尘缚脱。 明指根性即是知见。 文云。 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 可见佛于斯经。 前后发挥众生根性。 即是开示佛之知见。 不尔。 但取佛所证得。 与众生何关。 而必欲开示之乎。 是则法华标名而未释义者。 于斯经方释其义矣。 我故常曰斯经为法华堂奥者以此耳。 又当知菩提知见皆可互通。 此处菩提。 即是证得知见。 此处知见。 即是真性菩提。 因佛于菩提取无上者。 既分属于修成。 故须知见但取于本来耳。 智者善须甄别。 思议分言。 亦互影耳。 普责思议已竟。 辰三结喻推失。 又二。 巳一喻智最要。 又分二。 午一举喻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四皆丝属之乐。 琴今七弦。 瑟今二十五弦。 箜篌今十四弦。 琵琶今四弦。 古之弦数不同。 不繁引也。 喻圆具三藏之妙性。 即宝觉真心也。 妙音。 喻妙用。 即前一为无量等也。 妙指。 喻妙智。 所谓如如真智。 即前妙明不灭不生能合如来藏者也。 发字。 喻中即谓发音。 法中即谓发用。 所谓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犹发音也。 午二法合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首二句。 总与合定。 向下详开合文。 宝觉真心。 合琴等也。 世之所称为宝者。 略有三义。 一离垢秽。 二具光明。 三富财用。 今以本觉不变之体。 即离垢义。 圆照之相。 即光明义。 随缘之用。 即财富义。 故称宝觉也。 真心。 检非缘虑等心。 然觉以照体言。 心以总相称也。 不偏滞曰圆。 无缺减曰满。 各各圆满。 言人人皆本具。 合虽有妙音也。 以下合无指不发。 有二释。 一者补缺释。 以喻中缺有妙指能发妙音。 今度反显必有。 则如我二句作法说。 正合之也。 海印。 即佛心常住三昧。 按指发光。 即动成妙用也。 二者局喻释。 以喻中但说无指不发。 而总合又但言汝与众生故也。 按指发光。 但作重以喻明。 以按指喻举心以发光喻尘劳起也。 正以不具妙智。 故但发尘劳。 不发妙用。 正合无妙指不发妙音也。 海印者。 应是佛手印文。 不指佛心三昧。 及大用等释也。 举心尘起。 若克取前文。 实即倾夺而随为色空耳。 巳二责其不求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 此出其不发妙用之由。 而激劝其求也。 上文直言不发妙用。 而实未明言由无妙智。 至此方说出也。 无上觉道。 即佛智果。 所谓发妙用之妙智也。 若因果地而寻求因地。 即根中不生灭性。 佛初以之合如来藏者也。 小乘无志上求佛果。 故不勤求于此。 所以妙用终不发也。 末二句。 又出不求之故。 皆由爱小而失大也。 爱念其功省而利近。 得少为足者。 但以六通十八变等化城伪宝为足矣。 盖激其速回小以取大也。 正答次问已竟。 丑二兼释转难。 分二。 寅一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 满慈依因缘旧宗。 知苦因集。 而后断集脱苦等。 缘觉是义更明。 今闻诸妄起自无明。 乃欲知无明所因。 而克苦断之。 不知诸妄尚可推审其因。 独此一法无因可推审也。 是知此问无明之因。 不同前问万法生续之因也。 又此拟修。 乃是意取。 有三。 一者。 据佛前言由不勤求。 理宜奋求修法。 二者。 据今自语未究圣乘。 亦须究竟修之。 三者。 据后佛言何藉劬劳修证。 故知意中必有奋修之念。 佛方鉴机云然也。 又二。 卯一推较本末。 又二。 辰一推本无二富楼那言。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 无二圆满。 我与如来者。 就己对佛推论。 以例众生诸佛无不皆然。 见生佛本觉无不同也。 宝觉圆明者。 领前宝觉。 而加圆明二义。 圆。 即前之富有财用意。 明。 即前之离垢光明意。 真妙净心者。 领前真心。 而加妙净二义。 不滞一相曰妙。 不涉一尘曰净。 无二圆满者。 领前各各圆满。 而但加同佛之意。 如云在佛无增在生无减也。 辰二较末悬殊而我昔遭无始妄想。 久在轮回。 今得圣乘。 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 独妙真常。 先以举己久迷未复也。 然遭无始之妄者。 领初之忽生中意也。 久在轮回者。 领后之相续中意也。 圣乘未竟者。 领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之责也。 孤山曰。 未究竟。 二意。 就外现。 则罗汉无明全在。 就内秘。 则菩萨有上地惑。 故未究竟也。 诸妄圆灭。 即极果断德。 独妙真常。 即究竟智德。 ○盖世尊下。 即说如来独得灭妄纯真。 此领前辨果中妄不复生真不复变意耳。 卯二索请妄因敢问如来。 一切众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 承上问本既无二。 我等从无二中。 何故忽遭根本无明。 自蔽妙净圆明之宝觉。 受此久在轮回。 圣乘未竟之沦溺。 竟与如来无妄纯真者岐而为二乎。 然沦溺二字皆取喻于水。 沦者。 水之旋复也。 喻久在轮回。 溺者。 水之深处也。 喻圣乘未竟。 经说二乘堕无为深坑故也。 寅二如来喻无因而示顿歇。 分三。 卯一喻明无因。 又分四。 辰一牒惑起问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汝虽除疑一句。 是许其大疑已除。 盖据其推本无二。 是信己本真。 称佛圆常。 又己信佛永证。 乃至万法生续之疑。 性相难融之惑。 皆已破矣。 余惑未尽者。 尚不达此无明无因。 是以强索之也。 现前诸事者。 因现前诸事中偶有此一事也。 盖就事引喻。 非假设之喻也。 辰二举喻辨定汝岂不闻室罗城中。 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嗔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 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温陵曰。 演若达多。 此云祠授。 从神乞得故也。 ○以为魑魅者。 自以为魑魅而惊怪也。 此中但取狂走。 惟喻最初根本无明独头横起。 故说无因。 若依旧注句句解配。 则狂走最后。 反喻粗惑。 何得无因。 无状。 同无故也。 夫无状无故。 已自无因。 而更问何因者。 欲其自审也。 故满慈于喻了知不谬矣。 辰三以法合喻。 巳一举法详合。 又分二。 午一直标无因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首二句。 先举无妄之体。 以正显妄本是无也。 妙觉明圆者。 以一觉字处于三义之中。 显觉体具乎三义也。 无妄缚之曰妙。 无妄蔽之曰明。 无妄亏之曰圆。 本圆明妙者。 复表三义皆本具。 而非假修证也。 既称下。 明虚妄与有因展转相违。 盖既妄则必无因。 有因则必非妄。 可见于妄而索因者。 不达妄理者也。 午二极明虚妄。 又二。 未一因空无始不可说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起信论。 无明与妄想皆是最初细惑。 互相引发。 凡有几重。 兹不繁叙。 彼分二相稍殊。 无明。 最初痴相也。 妄想迷中动相也。 却后凡迷真处便是无明。 凡执似处便是妄想。 虽常互为因缘。 而实一虚妄。 无别因也。 今此妄想。 即同论中。 而迷字。 即彼无明。 首二句。 正明因空而说妄想。 自相成因。 更无别因。 次二句。 正明无始而说无明。 自相积集。 以至微尘纪劫。 终不得其因之始相。 末二句。 双承妄想自因。 而无明无始。 虽佛八音四辩。 亦不能逆推而说其本始之因。 故曰犹不能返。 良以妄体本空。 无可说矣。 未二妄空无生不可取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首二句。 非是明其因迷生迷也。 因迷因悟。 上文已经双破。 此是一翻一正。 如是迷因。 指法之词。 因迷自有者。 正因迷惑。 不达无因。 所以常自成有也。 盖为迷妄因为有。 故并妄体亦皆成有故也。 下二句。 翻迷成悟也。 识迷无因者。 达得迷无生因也。 妄无所依者。 自见诸妄悉皆本空也。 盖为达妄因为无故并妄体亦空故也。 次二句。 结成无生。 言识得无因。 不但只达妄空。 亦达最初即未曾生。 而却后将何所灭乎。 后引梦喻以明不可取也。 得菩提者。 即如寤时人醒梦之后也。 宣说无明。 即如说梦中事也。 虽有大智。 不能取无明确实之体相。 即如心纵精明。 不能取梦中物也。 大约亦同不可说意。 特以取字别上说字。 以妄体别上妄因耳。 举法详合已竟。 巳二取喻帖合况复无因。 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 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首二句。 牒法也。 况字。 以上梦喻。 况下本喻。 如云。 只此梦喻已足显其妄性无生。 况复云云。 首句牒妄因本空。 次句牒妄体亦空也。 如彼下四句。 帖喻妄因本空。 忽然下四句。 帖喻妄体亦空。 设使其头真有得失。 不名为狂。 帖喻法中设使妙觉真有得失。 不名为妄。 今乃歇非外得。 未歇无失。 帖喻法中悟非外得。 迷非真失。 可见妄体本来无有也。 以法合喻已竟。 辰四结成无因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性。 即体也。 言妄之自己体性本来如是。 尚不可得。 况更索其因哉。 喻明无因已竟。 卯二示令顿歇。 圆顿教中。 知真本有。 何劳起修。 达妄本空。 不须强断。 而强修强断者。 尽属怖头狂走。 妙在歇狂。 当下即是。 然歇狂正是无修之修。 亦非同拨无放逸之流也。 分三。 辰一示无修之修。 又三。 巳一略除妄缘汝但不随分别世间。 业果。 众生。 三种相续。 详但之一字。 即所以止其意中奋修之念。 如云。 汝究妄因。 将欲得其本因。 而苦修以断之也。 今即悟其无因本空。 何必乃尔。 汝但云云。 分别二字至重。 应是缘粗境之粗惑。 总该法执。 对三种相续为三分别。 故下科呼为三缘也。 不随二字。 便是顿修顿断功夫。 盖二乘我执已尽。 尚犹不了法空。 于三相续而分别心外实有。 长缠理障。 今教其于承示悟空之后。 但惟息此三种缘念分别而一切不随。 即是顿断法执也。 良以彼之三种相续。 本无因而末全空。 但惟依此随念分别。 故常不即空。 今惟不随。 彼自无依。 不空何待。 此诚顿悟家最为省力之修也。 思之。 夫观三种相续。 文取初问科中之语。 则知此之顿修。 全藉初问中生续皆空以张其本也。 巳二妄因自绝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上句牒上科意也。 盖上科不随三种分别。 即是断三缘也。 而粗惑粗境已尽。 三因。 乃带细境之细惑。 即三细中流注细念。 所以为前粗惑境之深因。 故亦对境成三。 不生者。 良以粗念除而功熟。 细念亦随尽也。 巳三妄本亦尽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心中演若狂性者。 借喻直指根本无明。 良以前演若狂走之狂本喻根本无明故也。 歇者。 息也。 灭也。 由前达空之后。 粗细二念俱忘。 则根本无明岂能独存。 亦泯然而息灭矣。 然歇字双含伏断两意。 若约伏意。 则十信满心圆伏无明。 若约断意。 则等觉后心永断无明也。 辰二示无证之证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前皆灭妄。 此科证真也。 菩提。 智果之号。 本觉出缠。 三智圆满之相。 胜净明心。 极果之体。 合名体而兼举也。 胜者。 超过一切。 无比无上之意。 净者。 烦恼不能染。 明者。 无明不能昏也。 权小菩提。 下对凡外亦称净明。 而非胜净明也。 心之一字。 亦显唯心。 非别有也。 此亦双含发心究竟二种菩提。 承前圆伏无明。 此为发心菩提。 初住位也。 虽断一证一。 而圆融该彻四十二地。 即成正觉。 克肖究竟也。 承前永断无明。 此为究竟菩提。 如来位也。 亦就满慈已齐七信。 进则二果可阶。 故作斯判。 若约初心具顿根者。 则虽观行位中。 圆伏五住。 一超直入。 是亦菩提胜净明心。 曾无优劣。 幸勿退屈。 祖云。 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 允合此中顿歇之意。 本周法界者。 但由歇而显。 非由歇而始有也。 前云。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即周法界意也。 不从人得者。 纵使从人指示。 而实理备吾身。 非从人与。 如灯传点而已。 辰三责劬劳修证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藉者。 假也。 须也。 吴兴曰。 骨间肉曰肯。 筋肉结处曰綮。 出庄子枝经肯綮之未尝。 ○依管见。 作劳筋苦骨。 克苦修行之意。 何藉者。 言不须作意苦求修证也。 良以顿人悟处高妙。 了达妄本空而真本有。 但息颠倒分别。 一念入无分别。 本空者无依而何所留。 本有者无覆。 而何所隐哉。 故不假于苦修证也。 此若满慈意中无拟修之念。 则佛责何所谓乎。 然而欲希顿修者。 当先求于顿悟。 如其悟未大彻。 而妄拨事修。 自成陷坠。 亦愚惑之甚也。 慎之。 示令顿歇已竟。 卯三结喻推失。 又分三。 辰一本有不觉喻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觉知。 衣。 喻三缘颠倒分别。 三因微细流念。 及狂性根本无明重重包裹之相。 珠。 喻菩提胜净明心。 由此枝末与根本无明重包重裹。 故虽有而不觉知也。 辰二迷之非失喻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 缠空而乏于妙用为穷。 滞有而无所退藏曰露。 空有二皆边地。 故如他方。 吴兴曰。 求人天乐。 取偏小益。 犹乞食驰走。 ○珠不曾失者。 万妄交驰。 一真宛在。 犹虽贫珠在也。 辰三悟之非得喻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 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吴兴曰。 佛如智者。 教如示珠。 证理起用。 则致大饶富也。 温陵曰。 末二句喻妄息真现。 不劳修证也。 ○致大饶富。 喻本周法界。 末二句喻不从人得也。 此中问处。 原同圆觉经金刚藏云。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但一切意该本末。 而此经以末从本。 亦言诸妄悉无因而本空也。 问。 此之顿歇。 与耳根圆通同耶异耶。 答。 歇意同。 而就位有异也。 若博地凡夫。 名字位中。 闻斯法门。 悟彻真有妄空。 从耳门入流忘所。 即是不随世间分别。 三缘顿断也。 若仍随分别。 三缘不断。 何名入流忘所耶。 自此由忘而不生。 由不生而尽。 由尽而空。 由空而灭。 一路休歇。 自浅之深。 直至寂灭现前。 即是菩提胜净明心现前矣。 此则全同也。 若满慈七信位后。 根结已尽。 何用翻前又从耳门而入。 但从觉所觉空。 顿歇法执分别俱生。 至寂灭现前。 则胜净明心亦现前矣。 盖前位人法二执齐歇。 此位但歇法执。 故云就位有异耳。 正答满慈已竟。 癸二兼示阿难。 阿难本是当机。 以此疑接咐满慈问中而起。 故曰兼示也。 分二。 子一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此阿难第三翻疑因缘也。 最初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 疑见性不由因缘。 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 疑万法不由因缘。 今此第三。 乃疑证果成道何亦不属因缘。 有果无因。 诚大可疑。 意盖闻佛久排因缘。 而语中又带因缘。 既说因缘。 又言何藉修证。 故起斯问。 是则前疑性相。 今疑因果矣。 分三。 丑一起问即时阿难在大众中。 顶礼佛足。 起立白佛。 丑二正问。 又复曲分为四。 寅一蹑牒佛言世尊现说杀盗淫业。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从人得。 现说杀盗淫者。 依天如作略牒业果。 而意该世界众生。 若是。 则业字应是等字之误。 而缘字即是分别。 非即指杀等业也。 此说极好。 以满慈三业绝无。 岂佛更说令断之乎。 寅二证成怪问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首二句。 证成佛言现说因缘。 下二句。 怪问既说因缘。 何又顿弃而言迷妄无因。 何藉修证。 以至多明今教不属因缘耶。 寅三昔教有益我从因缘。 心得开悟。 世尊。 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 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从老梵志闻佛因缘。 发心开悟。 得成无漏。 首二句。 自受益也。 世尊下。 他受益也。 梵志者。 西竺出家者之通称。 谓其有清净志行者也。 经载目连等最初于途中相遇波离迦叶等。 闻说生灭四谛因缘。 开悟信从。 然后见佛。 成罗汉果也。 寅四今滥自然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拘舍釯等所说自然。 成第一义。 观今说二字。 即指现说无因本空。 歇即菩提。 何藉修证等语。 而为顿弃因缘之意。 不必取前文也。 外道自然。 如八万劫后。 自然成道。 犹如缕丸。 极处停止。 皆自然不假修证之意也。 正问已竟。 丑三结问惟垂大悲。 开发迷闷。 意谓约佛之言。 则仍带因缘。 究佛之意。 则顿弃因缘。 今请决定仍是因缘耶。 必非因缘耶。 决一则不迷闷矣。 子二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 又二。 丑一就喻拂情。 又二。 寅一拂情伸意。 又三。 卯一即喻揆情。 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演若达多。 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 理穷于是。 即喻者。 即取前喻。 揆情者。 揆度阿难两种情执也。 如云。 汝所谓因缘自然者。 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 汝必谓狂性云云。 理穷于是者。 言汝不过执此为因缘为自然。 出此二途。 则情尽理穷也。 大意忖度阿难之意而先以按定。 下方破也。 此但说喻。 若约法中。 须得无明因缘灭除。 菩提自然而出。 若此。 则本空本有二意俱失。 全成两种执情矣。 卯二双拂二计。 又分为二。 辰一约头双拂。 约头者。 法中盖指菩提不堕二计也。 又二。 巳一拂自然阿难。 演若达多头本自然。 本自其然。 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 首二句。 标定头为自然也。 本自其然者。 牒上句意。 犹言既是自然也。 无然非自者。 犹云无非自然也。 言其常应自然而有。 不得惊其忽无而发狂也。 末二句。 即诘问其何故忽惊无头而狂走乎。 因缘。 亦只是故字意。 不取照镜。 但表其既狂。 便不属于自然而已。 法中谓本性若属自然。 众生即当常自见性。 不复有迷沦者。 今何故复有迷而驰背者乎。 可见菩提不属于自然也。 大端破自然只破自然。 切不可谓以因缘破自然。 交破即属矫乱。 如前辩也。 巳二拂因缘。 又二。 午一对词反诘若自然头。 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 因缘故失。 文虽双举。 实惟独重因缘。 语虽带狂。 实惟独约头辩。 若自然头者。 头本先有也。 因缘故狂者。 照镜因缘而遂怖无头也。 若此。 则全非真因缘。 何以故。 若实因缘。 何不此头元自然有。 照镜因缘遂真失乎。 必真失其头。 而后为真实因缘也。 法中如云。 若菩提妙性先自然有。 而后假无明因缘背驰不见。 遂谓此性全属因缘。 即当真失其性。 方信因缘不妄。 今何不由因缘真失乎。 诘令自审也。 午二正结其非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 何藉因缘。 首二句。 是申其正意。 以结定头在不失。 而无端狂怖。 妄谓无头而已。 末二句。 是出其非为因缘。 如云。 正当妄怖无头之时。 而本头实无变易。 及觉有头狂歇之后。 而此头何假因缘。 法中合云。 性本不失。 无端迷背。 似失而已。 然正当迷背似失之时。 而本性实无变易。 及见性破迷之后。 此性何假因缘哉。 此亦破因缘只破因缘。 非以自然而破因缘也。 大约言此头若是自然。 当无狂怖。 此头若是因缘。 当须真失。 今由有怖。 故非自然。 又由无失。 故非因缘。 以法详喻。 历然可见。 但是双非。 决无双是。 若用互破。 则前堕是因缘。 后堕是自然。 故曰矫乱。 观后文尚须重重遣尽。 岂此中反令双非而翻成双是乎。 辰二约狂双拂。 约狂者。 法中盖指无明不堕二计也。 分二。 巳一拂自然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 狂何所潜。 本狂自然者。 若狂本出于自然也。 本有狂怖者。 言即当本来常有狂怖也。 末二句诘问可知。 若以合法。 则未狂之语。 法喻难齐。 良以喻中真有未狂之际。 法中实无未妄之时。 若尔。 当堕无明有始之过。 只可义取之云。 清净本然之中。 妄何所潜。 如诸祖谓空劫以前。 亦是义立而已。 巳二拂因缘不狂自然。 头本无妄。 何为狂走。 不狂自然者。 若不是狂出于自然也。 又说首二字颠倒。 应是狂不自然。 即反说因缘耳。 盖此句先以翻成因缘。 下二句。 方蹑上诘问以破之也。 头本无妄者。 即同头本不失也。 末句正诘问也。 法合当云。 若谓妄非自然而有因缘。 然性本不失。 何因缘而背驰乎。 双拂二计一科已竟。 卯三蹑伸己意若悟本头。 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 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 即菩提心。 此即蹑上破辞。 而重伸己说歇即菩提之意。 首句是蹑上约头双拂。 而悟头之非自然非因缘也。 次句。 是蹑上约狂双拂。 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缘也。 下二句接云。 若如是解。 则二计俱为戏论。 而全无实义矣。 法合当云。 若悟觉性本具。 又知无明本虚。 二计诚为戏论矣。 以上蹑前结束已定。 是故下。 就伸己意也。 如云。 由是二俱戏论之故。 我故前说但使三种分别戏论之缘断除。 即真菩提心矣。 良以法执未除者。 于三种相续。 不忘分别。 正是戏论。 前云不随分别者。 所以止绝戏论耳。 戏论止。 而无明无依。 菩提离障。 不真何俟哉。 拂情伸意已竟。 寅二叠拂诸情。 分三。 卯一先出两重生灭。 又二。 辰一约菩提出生灭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 承上言三缘断故以即菩提。 而不可更作生菩提想。 何以故。 若菩提心生。 则生灭心灭。 此则仍是生灭之心。 非真菩提心也。 辰二约自然出生灭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生灭。 承上言不但此为生灭之心。 纵使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亦不可更生自然想。 何以故。 若自然心生。 则生灭心灭。 此亦全是生灭之心。 非真无功用道也。 此重更难察识。 故下偏喻之。 先出两重生灭已竟。 卯二喻明自然非真无生灭者。 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 承上问言。 何为自然犹是生灭。 良以计无生灭为自然者。 盖对彼生灭之不自然而立非真本有也。 若以喻明。 正如世间因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对此和合。 而遂将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则此本然二字。 元是对待翻显增立之法。 岂本有哉。 本然即自然也。 卯三极尽妄情方是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本然即自然。 就喻而用也。 和合即因缘。 取类而称也。 本然非然者。 本然与非本然也。 和合非合者。 和合与非和合也。 合然俱离者。 和合与非和合固俱离也。 本然与非本然亦俱离也。 若单遣。 则反浅于前句矣。 离合俱非者。 离与不离又复双离之也。 此离合的合字。 不与和合的合字相干。 盖是对离说合。 故即不离也。 末二句。 方许其真无戏论矣。 盖遣之又遣。 以至无遣。 方契真无功用道。 真菩提心也。 是由识知狂走。 则因不堕于二计。 觉悟本头。 则果不堕于二计。 而真无功用即真因也。 真菩提心即真果也。 故知阿难此番之辩。 全辩因果也。 就喻拂情已竟。 丑二切责执吝。 分二。 寅一抑斥戏论。 又二。 卯一直斥耽著戏论。 旧说世尊教阿难历劫勤修。 不可徒恃多闻。 如是。 则与前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意相矛盾。 若约对位浅深。 则博地凡夫。 岂得一超直入。 若约多闻寄斥。 则因缘六度。 宁免尘劫曝腮。 当知不舍戏论。 历劫无功。 能舍戏论。 何须历劫。 必谓舍戏论而又当历劫。 则不藉劬劳之语。 终乖前后矣。 请详今解。 本意自见。 复分为二。 辰一判果难成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首句。 智断二果号也。 承上如云。 据汝所执所问。 则极果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所能修证。 意谓纵经尘劫修行。 亦终不能实证也。 此且断定难成。 下科方出其所以也。 辰二出其所以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 只益戏论。 盖言我所以断汝历劫难成极果者。 正以汝虽忆多经。 本皆离戏论。 而清净诠了义之妙理。 汝反取之以资益戏论。 所以难成也。 意谓若能远离戏论。 则歇即菩提。 尚不藉于劬劳。 亦何有于历劫难成哉。 直斥耽著戏论竟。 卯二现证戏论无功。 又二。 辰一自全无力汝虽谈说因缘自然。 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言其若凭自己多闻。 全无道力可免淫术之难也。 辰二仗咒方免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 爱河干枯。 令汝解脱。 夫乘佛咒力。 一时顿证三果。 超断见惑八十八使。 进断思惑欲界九品。 故曰成精进林。 胜多曰林。 以其进速而证多。 故以称也。 报居不还。 不来欲界。 故曰爱河干枯。 欲爱溺人。 无异瀑河。 故以喻也。 夫阿难固是权人。 登伽亦不定实。 但一见多闻无功。 示居初果。 一显咒力功大。 速证第三。 义无不尽。 至于一期胜会。 见解俱圆。 本皆信位。 而但依小称者。 取其名位胜。 而令凡小生敬羡耳。 抑斥戏论已竟。 寅二激修无漏。 又分二。 卯一正劝勤修无漏是故阿难。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常不开演曰秘密。 不可思议曰妙严。 一日者。 翻上历劫也。 无漏业者。 舍权归实。 远离戏论。 行起解绝。 入无分别。 即不漏落於戏论分别而已。 若以下文取之。 即须反闻自性。 所谓将心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也。 初不漏落于循声。 以次而深。 重重脱之重重无漏矣。 憎爱。 现对摩登耶输。 何须玄释。 且阿难既示初果。 但就初果论之。 教载须陀洹人。 隔生多淫。 后有画瓶之悔。 又罗汉断爱。 而憎习全在。 如净名会上。 天花著身是也。 夫憎习被缚。 如猕猴推粘求脱。 若是。 则润生之根柢尚在。 何用他说。 况在淫室时。 既称将坏戒体。 足显救之迟而未必不坏也。 何待隔生。 至于远离。 功亦非浅。 约戒。 则须身心俱断。 先以绝爱。 断性亦无。 后以绝憎。 约定慧。 则须寂照含空。 摩登在梦。 至此岂惟但无憎爱。 亦乃情器俱超。 而更妙能转物矣。 卯二更举劣机激责。 分三。 辰一单举登伽破障如摩登伽。 宿为淫女。 由神咒力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宿为淫女四字。 具含三障。 宿为业障也。 淫习。 烦恼障也。 女身。 报障也。 故下文销其爱欲。 则烦恼障已破。 名之以性。 则业障已除。 作比丘尼。 则报障现转。 显咒力能破三障。 障消性显。 故成性比丘尼也。 辰二兼与耶输同益。 承上文所谓三障既开。 不证何俟。 故此科显益又分二。 巳一开悟益与罗侯母耶输陀罗。 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 贪爱为苦。 女身之报。 全由欲爱深重。 今缘宿命开通。 洞知累劫苦本皆因贪爱。 而悔悟深切也。 巳二修证益一念熏修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 激劝之旨。 偏属此科。 前责阿难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令出二苦。 今举劣机一念熏修。 即得出缠受记。 正相应也。 上二句。 二人之修也。 熏修无漏者。 乘悔悟心。 止贪爱水。 不外流逸。 一念回光湛居性定。 恒无漏落也。 下二句。 别言二人之证也。 出缠是登伽所证。 即出贪爱缠缚。 若约三果。 即如爱河干枯之解。 授记。 是耶输所得。 已证四果。 法华蒙记成佛。 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进证应入住位矣。 兼与耶输同益已竟。 辰三诘责阿难自欺如何自欺。 尚留观听。 承上言耶输女身。 已为劣弱。 而登伽淫女。 更是下劣。 此等劣机。 今尚以一念熏修。 即皆高证。 而汝以丈夫根智。 徒守多闻。 淹于下位。 自欺云者。 盖现见熏修有益而不修。 明知戏论无功而固执。 留者。 恋也。 观听。 即见闻也。 尚留观听者。 言尚恋见闻分别。 而耽著戏论也。 当知阿难此番辩问。 最有关要。 良以前既排尽因缘。 后复将谈修证。 若一向有修有证。 则违前自言。 若一向非因非缘。 则废后修证。 此诚圣言宛似互违。 而不可不辩也。 今明真本无变。 犹夫头本无失。 而何有实修实证。 固非一向堕于因缘也。 又明妄之现迷。 犹夫狂之现起。 而岂终无修无证。 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 由是则知斯经无修无证。 固不碍于有修证。 而有修有证。 仍不碍于无修证也。 前后之文。 无复矛盾之可议矣。 其旨亦甚微妙也哉。 问答辩劾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发布时间:2024-07-23 08:01: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