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七(经文卷四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七(经文卷四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七(经文卷四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巳二审除细惑。 说后二如来藏。 此亦取三卷末阿难发心偈云。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以向下所谈。 乃生妄之深源。 成碍之幽本。 故也。 后二藏者。 谓不空藏。 与空不空藏也。 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 一者。 圆觉疏以隐覆。 含摄。 出生。 为三。 二者。 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 顺次释空等三藏。 今似后义。 而亦稍不同。 上之空藏全同。 以所显之真。 正惟体大。 合下二藏。 意旨便殊。 盖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 而合相于用。 亦非有缺漏矣。 至下分科更明。 分二。 庚一问答辩劾诸惑。 又二。 辛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 此以满慈请发者。 表下所谈惑细理玄。 无学深位皆当究心。 非独为有学说也。 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 一者。 四住惑尽。 胜前惑未尽也。 二者。 四辩能说。 胜前但能强记也。 又二。 壬一泛叙有疑。 又二。 癸一赞叹妙示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为众生。 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有折伏之勇曰威。 有摄受之慈曰德。 上契至理。 而下契劣机。 曰善为敷演。 谈一谛而三谛具足。 且谛谛文文。 皆越小乘见解。 故号如来第一义谛。 癸二正举疑情。 又二。 子一自疑。 又二。 丑一叙昔未闻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 犹如聋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见。 何况得闻。 分得如来最胜四辩。 故为说法第一。 法音下。 当补云。 回思昔日。 方显叙昔喻言聋人聆蚋。 近已不闻。 况百步外。 大声百步。 亦未必闻。 况蚊蚋声。 极状其自昔以来。 虽证无学。 虽善说法。 于斯妙法绝未得闻。 非谓今在会中尚如聋人等也。 丑二求今断惑佛虽宣明。 令我除惑。 今犹未详斯义。 究竟无疑惑地。 盖彼平日惑山河等心外实有。 今佛上文宣明即心。 而又本空。 惑五大性互阙不周。 上文宣明各皆周遍。 令其除此二惑也。 斯义即本空周遍二义。 究竟无惑。 在下文确陈中见之。 子二众疑。 又二。 丑一有学明其习漏世尊。 如阿难辈。 虽则开悟。 习漏未除。 辈字。 全该有学。 那含亦在其中。 开悟者。 即前承佛妙示。 顿忘法执分别。 而于法空中胜解现前。 习漏未除者。 即彼我执中俱生细惑依然未破。 盖深悟与浅证二不相碍。 然习漏既存。 则二执俱生尚深。 亦应尽与拔之。 丑二无学述其疑悔我等会中登无漏者。 虽尽诸漏。 今闻如来所说法音。 尚纡疑悔。 诸漏。 界内欲漏。 有漏。 无明漏也。 漏尽则不生三界。 此叙旧证已得我空。 显下所疑是细法执。 却比有学能起现疑。 兼亦代彼发其种子。 今闻下。 正明未了。 纡者。 缠绕也。 疑悔。 二心所也。 疑属根本。 悔属不定。 自他法三疑中。 单属疑法。 善恶二悔中。 单属悔恶。 即悔前小乘错乱修习也。 旧修已悔。 新闻尚疑。 故疑悔交缠未决定矣。 泛叙有疑已竟。 壬二确陈以请。 又二。 癸一确陈二疑。 又二。 子一疑万法生续。 又二。 丑一牒佛语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此于万法起疑。 故但牒彼阴等科中之语。 以彼皆如来藏。 便显即心。 清净本然。 便显本空。 又清净本然。 语虽现于七大科中。 而意惟取前四科。 以彼一一结妄显本清净。 一一归真显即藏心故也。 丑二正举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此疑有二。 一疑始之忽生。 二疑终之相续。 云何者。 何因缘故也。 若于次第上重读云何。 二疑自显。 山河大地即世界。 诸有为相。 兼众生业果。 齐此乃疑始之忽生。 意谓既即藏心本空最初何故忽生世界众生业果耶。 次第迁流。 即兼上世界等三。 终而复始。 即是相续之意。 此二句方是疑终之相续。 意谓既即藏心本空。 纵使忽生。 亦应忽灭。 末后何缘。 浩劫迁流相续不断耶。 此问求佛与说始生终续之详。 非直怪问其不当生也。 故佛后分始终各答其详。 子二疑五大圆融。 又二。 丑一牒佛语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此文分明惟取七大周遍科中之语。 丑二正举疑世尊。 若地性遍。 云何容水。 水性周遍。 火则不生。 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 不相陵灭。 世尊。 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据牒中。 则惟四大。 及举疑。 则弃风而加空。 且风空俱与地碍。 故确论所疑。 但惟五大。 而不疑见识者。 以彼无形碍也。 首二句。 地水难容也。 次六句。 水火难容也。 又四句。 地空难容也。 上科所举之疑。 文如一气。 而疑有两节。 此科所举之疑。 文如三段。 而疑惟一意。 谓总疑有碍而已。 确陈所疑已竟。 癸二请佛开示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 开我迷云。 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是义。 二疑中义也。 攸。 所也。 往。 归也。 言不知二义所归趣也。 惟愿下。 求佛释疑。 开迷云者。 欲佛说出生续之由。 圆融之故。 庶使迷云顿破。 慧日洞明。 方到究竟无疑惑地矣。 满慈蹑前以质二疑竟。 辛二如来次第以除二惑。 分为三。 壬一佛慈许说。 又二。 癸一经家叙众尔时世尊告富楼那。 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经标无学。 特显法深。 癸二正举佛言。 四。 子一示所说胜如来今日。 普为此会。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佛言普为。 仍彰慈广。 胜义中胜义者。 法相宗有四。 蕴处界。 为世间胜义。 四谛。 为道理胜义。 二空真如。 为证得胜义。 一真法界。 为胜义胜义。 彼但真俗不融。 为异法性。 所立胜义无差。 据佛后文答万法生续。 则起于性本二觉。 答五大圆融。 则归于一心三藏。 宛然皆一真法界。 子二示所被机令汝会中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此于普为中别举当机以等余众。 均是四果。 言定性者。 谓彼尚未回心。 似应于此方回。 二空。 惟指人法。 言总意别。 盖于人空已得。 而未兼得二空者也。 回向上乘者。 向了义大乘也。 若法华前已向上乘。 更开何权。 理不通也。 等者。 等有学及人天众也。 子三示所获益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一乘者。 一佛乘也。 即法华大白牛车。 寂灭场地。 即本觉果体。 万妄本空。 一真清净。 即下文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极而言之。 亦即三藏圆融之境也。 梵语阿练若。 亦云阿兰若。 此云无喧杂。 世间可静修处皆得称焉。 然但为境静。 是假非真。 寂灭场地。 乃本心本静。 与境无干。 是真离喧杂。 古人所谓置之一处。 静坐须臾。 皆谓此也。 住此修行。 譬依金作器。 器器皆金。 依果起因。 因因即果。 成佛正因。 莫正于此。 故曰正修行处。 离此即邪修矣。 子四嘱听许说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慈许说已竟壬二大众钦承富楼那等。 钦佛法音。 默然承听。 壬三正为宣说。 分二。 癸一正答满慈。 又二。 子一说不空藏。 以示生续之由。 此对上空藏。 彼约心真如门。 会妄归真。 以显藏心不变之体。 此约心生灭门。 从真起妄。 以显藏心。 随缘之用。 然用应有二。 一随染缘。 起六凡用。 二随净缘。 起四圣用。 今为开迷成悟。 故且单取染用为言。 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又二。 丑一正答初问。 又五。 寅一牒定所疑佛言。 富楼那。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牒语略。 意必具含。 寅二举所依真。 按起信论。 心生灭门中分二义。 一觉义。 二不觉义。 觉。 即所依真理。 不觉。 即能依无明。 故云依本觉而有不觉。 今答文全符论意。 故知此科即彼所依本觉。 又二。 卯一佛举常说致问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如来常说者。 多为菩萨演其实义。 声闻在会。 亦普闻知。 性觉本觉。 显是所依觉义。 而性本异称者。 各有诠表。 性表一真理体。 未涉事用。 故旧以三谛释者。 不知其无俗谛也。 本表天然本具。 不论修为。 故旧以三观释者。 不达其非功夫也。 妙。 寂。 明。 照也。 妙明。 则即寂而照。 明妙。 则即照而寂。 二觉互影显融也。 明虽似用。 亦体上照用。 非涉事用。 如来举此于无明万法之先。 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 惟有寂照互融。 岂有事功。 但举此者。 一显无明万法。 离此无依。 二显寂照具足。 不假妄明卯二满慈答以常闻富楼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常闻者。 但领其文。 未通实义。 或依己教别解。 所谓一音演说。 随类各解也。 一向且令权证。 故不破斥。 今与开权显实。 故须发其惑而难破之。 又此问。 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 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也。 寅三辨得妄本。 即后三法生续之源。 一指深本。 二示元妄。 根本妄而枝末全空可知。 又三。 卯一审得其惑。 又二。 辰一如来双审真妄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 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 称为明觉。 此之审意。 蹑上性觉二句而来。 故此首句觉字。 即性觉本觉之觉。 明字。 即妙明明妙之明。 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 以有真妄二明。 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 汝称觉明者。 盖言汝说法时。 必常宣演也。 为复下。 正以双举审问也。 问意如云。 为是性本自明。 单称为觉。 即含明意耶。 为是觉本不明。 须用加明于觉。 而双称明觉耶。 盖单称为觉。 不假妄明。 是为真觉。 双称明觉。 而务假妄明。 是为妄觉。 双举致问。 欲令满慈自决取舍。 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 及以何为心。 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斥破之也。 辰二满慈独取于妄富楼那言。 若此不明。 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此答如云。 若此不用明之。 而即称为觉。 则虚名为觉。 而实闇然无所明矣。 此盖词中反排无所明之真觉。 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觉矣。 此不明二字与上不同。 上是假言觉本不明也。 斯是承言若不明之也。 此答全似阿难诤言。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 同诸土木。 皆是被佛征出素所迷执。 而不觉其非者也。 但阿难所执六处粗识。 满慈所迷根本无明。 粗细浅深。 迥然别矣。 卯二斥为无明佛言。 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首二句。 全牒满慈之言。 若无所明者。 即若此不明也。 则无明觉者。 即则无所明也。 次二句。 全失真性也。 末二句。 妄又非真也。 如云。 推汝之意。 将谓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殆惟恐其无明觉。 而必加明于觉也。 而不知一加所明。 则觉明二义。 皆双失矣。 良以体外加明。 非体本有。 有生有灭。 时有时无。 由是约起心有所明时。 明则非觉。 以加明于觉。 非觉体之本有故也。 约忘心无所明时。 觉则非明。 以从来未悟觉体之本明故也。 此犹所谓有念无念同归迷闷之意耳。 既非觉非明。 二义俱失。 全堕无明。 汝岂以无明为汝之觉湛明性哉。 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盖无明即是不觉。 惟浊惟暗。 而安有湛明之义。 是汝始虽惟恐失乎明觉。 而终则至于全失真性。 全堕无明矣。 卯三结成妄本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上科既斥为全体无明。 由是承上而言。 汝于本具真觉翻成无明者。 元无他故。 正以本性之觉。 必具本有之明。 所谓性觉必明也。 汝乃无故妄加明于觉上。 所谓妄为明觉也。 由是遂成根本无明。 万妄依之而托始。 故知明觉二字。 便是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柢矣。 此于十惑之中。 为第一惑。 亲依真心本觉。 独居九相之先。 别名独头生相。 根本不觉。 曰痴。 曰迷。 及无住本。 皆目此也。 有二功能。 一者。 能隐真觉之体。 二者。 能发万有之相。 下文自见。 问。 生相无明。 等觉未了。 今言加明于觉。 意何浅近。 答。 此惑在三细前。 本非下位所知。 惟佛现量亲见。 如来有胜方便。 能令初心比量而知。 借言加明于觉。 即是其相。 舍此方便。 则如哑人见贼。 叫唤不出矣。 法王自在。 岂如是哉。 曰。 借言非真。 宁不误人。 答。 岂止不误。 仍有大益。 如来亲见等觉位中粗细诸念皆尽。 惟余此念。 佛法不现。 此念忽尽。 便入妙觉果海。 故令顿根众生。 但了法空心净。 一念不生。 遥契如来涅槃妙心。 自具照体。 不用重起照察。 起照。 便同此中加明于觉。 永嘉云。 倘顾还成能所。 顾字。 便是明觉的明字。 能所者。 本惟一真本觉。 妄成能明之明。 所明之觉。 而能所俱非真矣。 佛祖一揆。 若合符节。 希顿入者。 宜究心焉。 辨得妄本已竟。 寅四正明生续。 原疑两节。 忽生与相续也。 就分为二。 卯一初之忽生。 此科先答云何忽生山河有为之疑。 问。 诸经皆言妄为无始。 此经何独说有初后。 答。 本来无始。 不妨说出始象。 炽然说始。 不乖无始之旨。 盖佛之教言。 并有二种。 一者假立。 二者称真。 不假立而谈。 则真亦不彰。 不称真而说。 则假无究竟。 比如本无修证。 而说修证。 悉皆无碍。 况经论皆言最初一念不觉心动等。 俱依假立之义。 故此说始。 无所乖焉。 又二。 辰一最初微细。 此科即论之三细。 然章法不同。 但以惑对境。 分为二科。 良以圣贤以智了境。 凡夫以惑缘境。 并皆连带生起。 今约凡故。 用惑境相对。 分二。 巳一细惑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此惟三细中之前二。 尚缺第三。 旧解三细全该。 转现颠倒。 今解顺序惟是业转二相。 首二句即业相。 自证分也。 盖上文明觉二字。 明。 为能明之妄明。 觉。 为所明之妄觉。 虽能所皆妄。 俱属无明。 而克体分别。 但能明之妄明。 是为无明。 而所明之妄觉。 即此科业相。 在上科但是带言。 非本位也。 故此科佛接上文而言。 性觉本非所明之境。 特因妄加能明。 而遂立成所明耳。 由是而知因明之明字。 即上文能明之妄明。 亦即论之不觉。 所谓无明。 立所之所字。 即上文所明之妄觉。 亦即论之一念心动。 所谓业相。 至此方当其本位矣。 且论中以依不觉而心动。 说名为业。 此因妄明立所。 说名为业。 意固全同。 而此文较论犹有发明。 良以论言心动。 未明何故心动。 而经文说出元因加妄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也。 所既二句即转相。 见分也。 论标为能见相。 当知论中以依心动而转成能见。 此因所立而转成妄能。 意固全同。 而此亦较论文为有发明。 良以论言心动转成能见。 而亦未明何故即成能见。 经乃说出因其妄以觉体为所见之相。 由妄所而引起妄能耳。 是则妄能显然合彼能见。 巳二细境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现相。 相分也。 论标为境界相。 又自释为能现相。 首句是能成之本。 无同异中。 即业相之中也。 唯识曰。 相见皆依自证起。 是也。 同者。 无差别境也。 异者。 有差别境也。 业相之中。 就实论之。 既一体一相。 能所不分。 故迥然无此二种境界也。 次句以下。 俱是所成之境。 炽然者。 火光盛貌。 虽表显著。 然火光但明于夜。 亦表暗中显著。 以此境界虽显。 尚在本识中。 未大显著。 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 又虽在本识。 亦已炽然。 如火夜发。 岂同前二相。 一则无境界。 一则不可知哉。 昔人见说炽然。 度其显著。 不敢定为细境。 而释为六粗。 不察论文自释生灭因缘。 释至现识则曰。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 犹如明镜。 现于色像。 又曰。 随其五尘。 对至即现。 无有前后。 何乖今经炽然之说。 故知此科决是境界无疑。 炽然成异者。 言从此无同异中。 忽然见种种差别形器。 即结暗为色之始相。 此句是现有差别之境也。 异彼二句。 是现无差别之境。 即空生大觉始相。 上一异字。 是不同之意。 下二异字。 仍是前差别之境。 夫既异异。 而又因异。 可见全是傍显之意。 盖言非先异后同。 但是见异时傍显无差别处。 便是同境。 立字取意即显也。 常途约生起次第。 空沤先发。 界相后随。 此约转相见境。 先见界相。 傍显虚空。 故作如是说也。 随宜无不可耳。 末三句。 即仿佛有众生相也。 然必同异发明者。 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显。 此众生之境。 不同上之二境。 良以仿佛有形貌差别。 殊于同境。 即不同虚空。 故曰无同。 仿佛有运动灵觉。 殊于异境。 即不同器界。 故曰无异。 问。 既即世界。 虚空。 众生。 与下粗境何所差别。 答。 尚在本识中。 结暗忽现。 恍忽未定之相。 与彼粗境中三法作胚胎耳。 问。 论惟浑标境界。 而经乃三相具陈。 多少不类。 恐不相当。 答。 论之前标虽浑。 而后之自释尤详。 如前所引能现一切境界。 疏取瑜伽释之。 谓具根身器界种子。 又五尘对现。 疏释乃谓且举五尘。 而实通现一切境界。 由此观之。 论疏皆言一切境界。 何所不该。 奚以三相为多。 况器界之释。 何非同异二境。 根身之语。 何非知觉众生。 而种子不出情器。 且五尘尚不为多。 三相何嫌太广。 是知此节科当现相。 则经论如出一辙矣。 复有人以此配属三细。 其意诚迂。 问。 通上顺释三相。 甚生次第。 但释因明立所则曰。 因妄为能明。 引起所明。 以立业相。 此虽经无能字。 推意补之。 亦通。 次经明言因所生能。 子即释为业生转相。 似亦自然之序。 但妄明既以业相为所明。 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 此何别乎。 又转相何不以境界为所见乎。 答。 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 此言非是。 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 以本觉为所明。 本不期于业相。 其奈本觉。 元非可明之境。 由是本觉卒不可明。 而徒以带出业相为所明耳。 故佛言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其旨显然。 汝次言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 斯言不差。 盖转相依业相起。 妄以业相为所见。 本不期于境界。 其奈业相元无可见之相。 由是业相卒不可见。 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 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 其意更显。 是故经文所之一字。 上下连带二能。 而上隐下显。 且上为生所之能。 下是所生之能。 如祖与孙。 何言无别。 能之一字。 上下连带二所。 而上显下隐。 且上为生能之所。 下为能生之所。 亦如祖孙。 那得混同。 至于摄论谓转相所缘境不可知者。 正约其缘业相之初心为言。 而记主便指境界。 非也。 此二皆以心取心。 真隐似现。 所谓非幻成幻法也。 如人瞪目。 欲自见眼。 本不期于空华。 其奈眼非可见。 而徒以带出空华耳。 以喻详法。 居然可了。 问。 论无能所。 经何广陈。 答。 文法不同耳。 论是次第。 下依上生。 故不彰能所。 经是钩锁。 上引下起。 故能所多陈。 观经无明位中。 已即累言所明。 何疑业相不为所耶。 会文取义。 经论无不合矣。 最初微细已竟。 辰二渐成粗显。 此即论中六粗。 今亦以惑对境。 分为二科。 巳一粗惑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即六粗之前五。 如是者。 承指上文之词。 扰乱之意。 全在上科。 若宽取总因。 则三细起于真净心中。 皆为动乱之相。 若克就引生粗识。 则惟是境界一相。 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 以彼境界从无而有。 则有无相倾。 因异立同。 则同异互显。 既而复以一异一同之界相。 显发非同非异之有情。 是于藏识海中。 境风乱动。 已如空华乱飞。 岂不甚扰乱哉。 楞伽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是也。 待者。 缘对也。 相待。 即是为缘之意。 生。 即长也。 劳等。 即粗识也。 岂非境界为缘而生长诸粗识乎。 楞伽云。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是也。 然生劳二字。 即论中起成智相。 为第一粗。 论云。 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 故疏云。 于前现识所现相上。 不了自心所现故。 创起慧数。 分别染净。 执有定性。 夫创起慧数分别。 所谓转生劳虑也。 问。 转智二相。 俱缘境界有何差别。 答。 转相缘境。 但如镜中。 无别分析。 智相缘境。 不了心现。 执为外境。 分别染净。 所谓分别事识矣。 此当法执俱生。 劳久二字。 即相续相。 为第二粗。 盖久即相续不断之相。 论云。 依于智故。 生其苦乐觉心。 起念相应不断故。 疏以二觉不断为自相续。 以又能引持生死为令他相续也。 此当法执分别。 上之分别。 略分染净而已。 此则转生苦乐觉受。 自他相续。 法执转粗。 故名分别。 发尘二字。 即执取相。 为第三粗。 尘者。 染著之相。 论云。 心起著故。 起。 即发也。 彼云起著。 此云发尘。 同一旨耳。 疏云。 依诸凡夫取著转深。 计我我所等也。 自相浑浊一句。 即计名字相。 为第四粗。 论。 依于妄执。 分别假名言相故。 疏云。 依前颠倒所执相上。 更立假名也。 今乃取其循名执相。 颠倒特甚。 以恰合于自相浑浊。 虽是一意。 而发尘尚浅。 故属我执俱生。 浑浊已深。 故属我执分别。 末二句。 即起业相。 为第五粗。 彼云起业。 此二引起尘等。 语意颇同。 论云。 依于名字。 循名取著。 造种种业。 故疏云。 谓执相计名。 依此粗惑。 发动身口。 造一切业。 即苦因也。 尘劳。 有八万四千。 以十结使为体。 约身口七支。 及三世四心。 垒满其数。 烦恼。 略言根本六。 及随之二十。 若配尘劳。 数亦如之。 总即见思。 约未起属惑。 即前执取名字二相。 今经明言引起。 乃是已起而成业之相。 且尘劳烦恼。 俱须约于身口七支。 而起业疏文。 亦言发动身口。 其义无乖。 以必发动方是起义也。 问。 粗境未成。 安得遽有身口。 答。 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 理实无始。 岂真未成粗境之前。 而绝无身口哉。 且论亦约从初起。 亦须于第六中方成身口。 疏释起业。 明用身口。 若必执第六方有身口。 则前相凭何起业。 而执取等凭何计我我所哉。 语虽有序。 而意须圆活。 不宜泥也。 况下粗境。 亦不是直待五识起毕然后有者。 第以言不顿彰。 巧敷陈耳。 神会之可也。 巳二粗境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此即业系苦相。 为第六粗。 论云。 以依业受报。 不自在故。 疏云。 业因已成。 招果必然。 循环诸道。 生死长缚。 此一科经文。 与论文名位虽同。 意旨各别。 论明万法唯心。 故备明诸识。 而心相偏详。 境相为略。 所以前境界相。 及此果报相。 亦皆就识隐略。 未详彰其为惑所执之境也。 经答云何忽生山河等。 故心境双举。 而于境相尤详。 所以前细境。 及此粗境。 文并详也。 于中备明世界虚空及众生相。 且疏于业系苦相科为受报。 今经世界虚空是依报。 众生是正报。 意符受报。 然于中净秽苦乐。 不得自在。 何乖论文。 但经且据初成。 无循环意。 以后另有三种相续。 惟此稍不合疏文耳。 以上会合经论毕。 下当按文释之。 当知以上皆是展转叙其缘由。 惟此六句方成确答问意。 首四句。 确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末二句。 确答诸有为相。 总承上言由依性觉而动无明。 因无明而发心境。 缘心境而起尘劳等。 于是业力所使。 起为云云。 起静勿指时言。 当指处说。 如云。 起成有相处。 则山河大地。 确然而成定相。 静而无相处。 则空阔旷荡。 显然而见顽虚。 次二句。 明其不离前之细境。 但至此始确定而成就耳。 故二为字是即字意。 言此虚空。 即前同象至此始确定也。 此世界。 即前异相至此始成就也。 然此即当结云。 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实由如是而生也。 末二句确答诸有为相。 亦明不离前境。 但文法转换。 上是指后即前。 此是取前显后。 言彼细境中无同无异之相。 至是而显然确定以成众生业果真有为法矣。 再结云。 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 实由如是而生也。 通前虽俱属忽生。 而仍有相待劳久之言者。 以从无而有。 须由微而著。 但约万法初成一周。 而说忽生矣。 又约修时逆断。 显此次第。 权说初成次第。 将令观顺生之次第。 易于开悟。 而不至迷闷。 了逆断之次第。 易于修证。 不至僭乱也。 又当知经自无明以至粗境。 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 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 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 一念顿绝能所。 可以把定万有。 坐还清净本然。 所谓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矣。 初之忽生已竟。 卯二后之相续。 此科方答云何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之问也。 问意在前举疑科中。 分三。 辰一世界相续。 此中义理。 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 而实不尽同。 不可以一一附合。 有二不便。 一者。 五行反明。 经义反晦。 二者。 令外教之人。 将谓不出己意。 良以外教正惟执乎五行能成世界。 而实不了其真源。 纵高推太极混沌等。 而终不识其为吾心之妄觉。 全体之无明。 今与分明指示。 正以异彼教意。 而旧解却将觉明释之为水。 以滥彼天一生水之计。 仍出无极太极之下。 何以令彼祛除旧见而生新悟哉。 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 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 又且示天地之源。 出于吾心之无明。 此诚大异外说。 而极警误执也。 弘教者。 直不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 反推内教而滥外宗。 失计之甚也。 至于内教所用名言。 多用四大。 而不名五行。 后之合变转生。 但与五行略相似耳。 故今解于前之四法。 全准孤山四大为正。 而前三大显然依于心起。 于后之四法别立名言。 略取温陵父母气分之说以助明而已。 又分三。 巳一生能成四大。 夫四大虽展转相生。 而实总是能成。 以各具能成之力用故也。 其曰执持。 曰保持。 曰变化。 曰含。 皆其义也。 至后四法。 则皆不具斯义。 谛观之当自见矣。 又曲分四。 午一风大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觉明者。 觉体之上已起妄明。 而妄明必发空沤。 空昧者。 顽空之体全是晦昧。 而昧晦与明乖角。 相待生摇者。 即温陵所谓明昧相倾。 不觉心动也。 当知世间诸风。 全是妄心动荡所感。 风轮持世者。 诸经言世界最下。 全依风轮而住。 此大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 午二地大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孤山谓土与金皆是坚性。 俱属地大是也。 盖地性坚硬。 而坚莫过金。 故金是地大精实之体。 因空生摇者。 因空昧而心动也。 如人为睡所偃而发迷闷矣。 坚明立碍者。 觉明坚执。 而妄成有碍也。 如偃中坚执求通。 而妄觉有物相压矣。 由此即感一切坚碍之相。 故言世之金宝。 皆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执所感也。 如古有凝心结思化为石者。 亦是小验。 此固灵心不思议之力用。 而业感必然之理也。 金轮持国者。 地大最下。 有金刚际。 此大亦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 午三火大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大固是风金二大转生。 而坚觉摇明。 全带妄心之相。 坚觉。 坚执之妄觉也。 立碍感金故宝成。 摇明动念之妄明也。 动成风相故风出。 此是生火之因起。 一坚一动。 故相摩生火。 如云。 一刚一柔。 相摩相荡也。 为变化性者。 盖火无持含之轮用。 而有化成之功能。 至后四居功方显著也。 以上三大。 虽相待转生。 而俱带妄觉妄明之心相。 本宗固宜偏发明之。 岂可多用水土生木等意而晦之哉。 午四水大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大方独用金火二大。 而不带心相。 以上三番带明。 此应不言可知。 宝明生润者。 盖宝上之明。 即含润相。 如珠光出水。 即其验也。 火光上蒸者。 火有蒸郁之气。 即能成水。 如盛热时。 万物多被蒸而出水也。 然以宝明。 而又鎹以火光。 此水大所由起矣。 含。 兼承载涵润意也。 十方界者。 诸世界下。 皆有水轮。 乃至诸轮皆然。 别经言世界安立。 土轮下依金轮。 而同为地大。 金轮下依水轮。 水轮依风轮。 风轮依虚空。 而虚空无所依。 今约由心生起。 序未全同。 又显究竟。 仍说虚空依无明。 而无明依本觉。 以见万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 而离心悉无自体。 故内教惟以显心方为得旨。 生能成四大已竟。 巳二生所成四居。 此之四法。 即上四法所成。 所谓世界国土也。 前曰持含。 曰变化。 即持含变化此四居也。 盖器界元为众生所居。 今于此四方显众生所居住处。 故曰四居。 然此与小教所谓万法皆由四大和合变起。 文不相乖。 但小教未了四大毕竟是觉心变现也。 上文既明能成四大皆依心起。 至此所成四居。 但示四大转变。 不复重明心起。 令由四大之唯心。 而达万法之唯心也。 又分二。 午一总成二居。 二居。 谓海为水居众生住处。 洲为地居众生住处。 以同依水火为能生。 故曰总成也。 又分二。 未一示其由生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 干为洲潬。 盖四大虽均成变化功用。 而水火土三大。 于四居中。 功迹显著。 至于风大。 执持搏击。 功虽不少。 而于已成居上迹则不彰。 故不言之。 首二句。 正明火水二大为生海洲二居之因起。 火腾者。 火性本炎上也。 水降者。 水性本润下也。 交发者。 水火既济也。 立坚者。 结成器界也。 如陶器者功惟赖于水火矣。 次二句。 正所成之二居。 海亦由立坚而成者。 盖海非独目于水。 以注水之巨坎。 方谓之海。 故全是坚体也。 洲潬。 如四大洲。 及诸小洲是也。 未二验其气分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以是义故。 以是水火共生之义故。 彼大海本就湿之处。 似不应有火。 以不忘母之气分。 故火光常起。 洲潬本就燥之处。 似不应有水。 以不忘父之气分。 故江河常注。 盖外教五行义中。 水之望火。 为我克之妻。 故火为二居之母。 火之望水。 为克我之夫。 故水为二居之父。 今大海克肖于父。 而不忘母之气分。 故海中火起。 洲潬克肖于母。 而不妄父之气分。 故洲有江河也。 余皆准此思之。 午二别成二居。 以二居生验各说。 故曰别成。 拣异总成也。 又分二。 未一成山居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 此山居众生所住之处也。 初二句示其由生。 水劣火者。 如温陵谓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是也。 又以水为火之夫。 若太胜。 则势必灭火。 岂能生他法哉。 今以水夫劣于火妻。 故成高山矣。 末三句验其气分。 准前思之可见。 融则成水者。 如炼五金之矿。 悉皆成汁是也。 未二成林居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此林居众生所住之处也。 首二句示其由生。 末三句验其气分。 义皆准前可知。 所成四居已竟。 巳三结成种相续交妄发生。 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者。 互以妄相生也。 递相为种者。 初由妄心而生起大种。 次由展转而备生四大。 后由诸大而成就四居。 于是群生之依止器界具矣。 以是因缘者。 以是递相为种之因缘也。 世界相续者。 成住坏空。 终而复始。 相续不断。 凡成一番。 便是如此展转生起。 所以自忽生之后。 永无清净之期也。 世界相续已竟。 辰二众生相续。 分三。 巳一推由成阴。 又分三。 午一指无明本复次富楼那。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 明妄非他者。 言明得众生必从妄起。 而此妄亦非他物。 即是真觉妄明为过咎耳。 意指不外前文生世界真妄本也。 夫觉明既属能所。 向后惟从妄说矣。 此科同前忽生科中妄本。 午二三相妄局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 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所妄既立。 即彼所既妄立。 业相也。 而明理不踰。 即彼生汝妄能。 转相也。 理。 犹体也。 而明理二字。 已是妄能。 不踰二字。 乃是特加妄局之意。 以表能被所局也。 二句同彼细惑。 俱属妄心。 尚未涉境。 下三句方涉境界。 即彼现相也。 而偏重众生。 以是因缘者。 若通上科。 则无明为因。 能所妄局为缘。 若止本科。 则业相之所为因。 转相之能为缘。 而能被所局。 即是因缘。 听见属心。 影略觉知。 声色属境。 影略香等。 不出不超。 俱是心被境局之意。 由上能被所局因缘。 成此心被境局碍相也。 此末二句颇似说根。 而委细参详。 犹是本识中境界相。 所谓随其五尘。 对至即现是也。 但为下文结根成阴之由。 午三二阴成就色香味触。 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同业相缠。 合离成化。 上二科。 总是详推成阴之由。 此科方以妄成二阴。 前四句。 成中阴也。 色香味触。 影略声法。 六妄即六尘。 成就者。 粗境已著。 具足无缺也。 足显上科声色尚是本识细境。 未云成就矣。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者。 揽上六尘。 结尘以成六根。 而分开云者。 即经所谓旋令觉知。 壅令留碍。 体中相知。 用中相背也。 又云。 元以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是也。 夫根尘成就。 则形兆潜彰。 然尚未趣生。 必当中阴之位。 经言中阴六根猛利。 胜于生身。 足为明征。 问。 既无前阴。 何得此名中阴。 答。 理实无始。 何缺前阴。 但经从细向粗。 只得截流而谈。 亦假立之旨也。 末二句。 方以转成后阴生身。 温陵曰。 同业。 即胎卵类。 因父母己。 三者业同。 故相缠著而有生。 合离。 即湿化类。 不因父母。 但由己业。 或合湿而成形。 即蠢蠕也。 或离异而托化。 如天狱等也。 ○总此推由成阴一科经文。 展转四重。 钩锁次第。 一由无明而引起业转妄局。 二由业转而引起心境拘碍。 三由心境而引起根尘分隔。 四由根尘而引起四生系缚。 由细而粗。 颇顺文理。 兼合论旨。 旧作根尘识三释者。 则根先结而尘后成。 固为颠倒。 由尘成而分六识。 何经可征。 盖经文只说揽尘结根。 而根成分隔。 不言尘分于识也。 由彼迷前文为根。 须以后文为识。 且将谓根尘识三。 文顺界全。 而不达根相即是阴体。 用表众生形相已著。 而识非形相。 义无关也。 推由成阴已竟。 巳二详叙受生。 又二。 午一委示胎生。 独委悉开示于胎生者。 一则急于为人。 二则众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 欲爱偏显故也。 又三。 未一举亲因见明色发。 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 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 纳想为胎。 中阴之想爱。 为受生之亲因。 孤山曰。 妄心见妄境。 故云见明色发。 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 明见想成者。 依妄境起妄惑也。 异见谓父。 是所憎境。 同想谓母。 是所爱境。 女子托胎反此。 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 一润业无明。 谓过去烦恼也。 二润生无明。 即托胎时。 于父母起憎爱也。 ○流爱为种者。 即最初注爱于母。 以为投胎之种。 纳想为胎者。 即投种后。 爱著不舍。 以为增长成胎之由。 经后云想中传命是也。 未二明助缘交遘发生。 吸引同业。 父母之交遘。 为受生之助缘。 孤山曰。 交遘发生。 谓男女会合。 染心成就。 吸引同业。 谓吸引过去同业。 而入胎也。 ○上科以己缠父母为同业。 此以父母吸己为同业。 未三结成胎故有因缘。 生羯罗蓝。 遏蒲昙等。 故有因缘。 犹言以是因缘也。 孤山曰。 俱舍明胎中凡有五位。 一七名羯刺蓝。 此云凝滑。 二七名頞部昙。 此云疱。 状如疮疱。 三七名闭尸。 此云软肉。 四七名健南。 此云坚肉。 五七名钵罗奢佉。 此云形位。 今略举前二。 等取余三。 午二例示四生。 又二。 未一总标成应胎卵湿化。 随其所应。 胎卵湿化。 皆应也。 下文情想合离。 皆感也。 随其所应者。 随其所感。 而应之以四生也。 未二各别指明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上科分释感应。 而经文偏用错综。 随便而已。 温陵释四感好。 但合滥于应。 今少变云。 乱思不定曰想。 结爱迷恋曰情。 亲附不动曰合。 舍此趣彼曰离。 以此四心感召。 而四生各类应之。 又曰卵兼后三。 其实前前兼于后后。 而后后不兼前前。 其意始完。 详叙受生已竟。 巳三结成相续情想合离。 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 逐其飞沈。 以是因缘。 众生相续。 此只依感应二意结之。 义无不尽。 首二句。 即感之相续也。 更相变易者。 约一众生。 则周而复始。 约群灵。 则彼此转换。 温陵谓四感有情皆具。 各以多分。 召彼四生。 ○以是经涉长时。 互成转换也。 受业。 指受生胎等而言。 逐其飞沈。 即应之相续。 胎等各有飞沈。 末二句蹑上结之。 准前可知。 众生相续已竟。 辰三业果相续。 分三。 巳一业果指本。 示业果而又指本者。 明业果各本于自心之贪。 欲其绝贪而业果自息也。 又三。 午一欲贪富楼那。 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吴兴曰。 欲贪通乎四生。 今正约胎生言之。 又胎生复通。 今多就人伦辨之。 以其易见故也。 ○想爱同结者。 不专指受生时言。 亦兼在世时。 想念恩爱。 皆所以深结生缘。 爱不能离。 所以相生不断。 欲贪为本。 方专指受生时元因爱欲而来也。 午二杀贪贪爱同滋。 贪不能止。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 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 言由有贪爱。 必有身命。 由有身命。 必赖滋养。 同滋者。 言彼此皆欲滋养身命。 所以贪不止而必至吞食也。 午三盗贪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温陵曰。 不与而取。 及阴取。 皆盗。 故以人食羊。 不与取也。 羊死为人。 互来相啖。 阴取也。 皆盗贪也。 吴兴谓杀贪未论酬偿先债。 盗贪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 故互来相啖。 以责其盗也。 ○恶业俱生者。 以此恶业为续生之缘。 与生俱生也。 问。 世教论杀。 惟以忿争杀人为重。 论盗。 惟以劫窃财命为重。 而食肉不与焉。 似得重轻之宜。 今经何独论其所轻。 而反遗其所重乎。 答。 此有二义。 一者断轻况重义。 盖此方世教。 急于止乱。 且图养民。 故惟断现乱。 而不禁食肉。 今经欲绝生死。 须断生缘。 故极至食肉皆并断焉。 若悟轻者尚为生死之缘。 则重者不言可知。 非反遗于重也。 况真慈平等。 均为夺命。 何有重轻。 且约现生食肉。 似不为祸乱。 若约隔生酬偿。 则祸乱亦均。 更待下义详之。 二者绝本止末义。 盖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 如八万释种遭琉璃之杀。 世人但知近缘骂詈。 不知远因起于食鱼之冤。 故此方不长太平。 缘太平时恣意食啖。 三五百年。 人之享福者。 福终祸起。 畜之酬报者。 报尽为人。 皆带杀冤。 遂成乱世。 乃至杀人无量。 故佛断食肉。 乃圣智深远。 拔本塞源之意。 经云。 世上欲免刀兵劫。 须是众生不食肉。 外教君子。 未能信达者。 切勿轻非毁矣。 业果指本已竟。 巳二相续明长。 既示相续。 而又明长者。 表续生皆由互不相舍。 欲其能顿舍。 而即不相续也。 又为二。 午一杀盗无休汝负我命。 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首二句影略多辞。 则师补之未全。 具载当有八句。 如云。 汝负我命汝还我命。 我负汝命。 我还汝命。 债亦准此。 命属杀。 债属盗。 不出负还二字。 以是因缘者。 以是负还因缘也。 末二句。 言命债不了。 故生死亦不了矣。 午二欲贪无尽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首二句影略亦应八句。 各开则云。 汝爱我心。 我爱汝心。 怜色准知。 交错则云。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翻转准知。 不出爱怜二字。 以是因缘。 以是爱怜因缘也。 末二句。 言爱怜不断。 故缠缚不断矣。 相续明长已竟。 巳三结成相续惟杀盗淫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归重三贪。 为业果及与相续之正因缘也。 正明生续已竟。 寅五双关结答。 分二。 卯一蹑相续而结忽生富楼那。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三种相续。 本答终而复始。 今总束之。 以结答忽生。 正显忽生非别有法。 即生彼相续之三法。 意双关也。 首二句。 蹑上之辞。 颠倒有二义。 一者首尾相因义。 二者颠狂迷倒义。 觉明。 即是无明。 明了知性。 即是本真。 妄真和合。 总是业相。 下了字。 即能见相。 因了发相者。 依上业相。 起出能见。 而带出境相也。 此四句。 无明三细皆备。 下妄见。 即缘此境相。 而起我法二执。 浑然涵彼前四粗也。 盖三相续即彼后二。 而后二皆本无明三细二执而出。 故结答云。 汝问三种云何忽生。 皆是觉明乃至妄见所忽生也。 卯二蹑忽生而结相续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此科全牒问辞。 惟中间因此虚妄四字。 乃是结答之处。 夫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原问忽生。 今蹑之而结答次第迁流等。 正显相续非别有法。 即续彼忽生之三法。 亦双关也。 结答意云。 汝问三种云何次第迁流。 当知但惟因此颠倒相续之虚妄。 故终而复始也。 是则前云从妄见生。 今云因此虚妄。 可见忽生相续浑一妄法。 了无实体之可得矣。 正答前问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脉疏卷十七 发布时间:2024-07-23 08:12: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