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五(经文卷三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五(经文卷三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五(经文卷三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辰四舌味识界。 分四。 巳一标举三界阿难。 又汝所明。 舌味为缘。 生于舌识。 巳二双以征起此识为复因舌所生。 以舌为界。 因味所生。 以味为界。 巳三分文难破。 分四。 午一破舌生。 分二。 未一根转尘亡阿难。 若因舌生。 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 都无有味。 前四味可知。 后三味同一辣味。 都无有味者。 约上识因舌生。 则是不假外之味尘。 而舌之体上。 自能分别成味。 故云尔也。 未二教尝难破。 二。 申一教自尝舌汝自尝舌。 为甜为苦。 蹑上舌自有味而成难也。 申二两途俱非。 又分二。 酉一舌苦谁尝若舌性苦。 谁来尝舌。 舌不自尝。 孰为知觉。 若舌性苦者。 举一味以为例也。 谁来尝舌者。 先反问也。 下二句申正义也。 孰为知觉者。 言舌既不自尝其舌。 孰从而知觉其为苦乎。 酉二非苦何界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云何立界。 言舌性若本自非苦。 则诸味皆自不生于舌。 无可了别。 云何立识界乎。 破舌生已竟。 午二破味生。 又复分为二。 未一不成知味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 同于舌根。 应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识自为味者。 识即是味也。 味不自知。 同于舌不自尝。 遂结无知。 未二更成相坏。 又三。 申一以多坏一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识应多体。 以味之多。 坏识之一也。 谓能生之味本是多体。 则所生之识亦应非一。 如母多子亦应多也。 申二以一坏多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 咸淡甘辛。 和合俱生。 诸变异相。 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 以识之一。 坏味之多也。 谓所生之识本惟一体。 而能生之味亦应非多。 如子一母亦应一也。 吴兴曰。 咸淡甘辛。 略举四味。 和合者。 众味共成也。 俱生者。 本性不易也。 变异者。 烧煮异本也。 予谓变异者。 正是酝酿酒醋之类。 而烧煮犹次之矣。 申三蹑失名义分别既无。 则不名识。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蹑无分别遂失识名。 以识正惟分别是其义也。 午三破空生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按前双征。 不合有此科。 且诸界皆无。 属之味生。 又颇无意味。 疑若衍文。 殊未敢定。 然佛语自在。 依孤山意。 另开一科无伤。 午四破共生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无自性。 云何界生。 元无自性者。 言合而为一。 无两开各自之性也。 云何界生者。 言根尘既已合一。 尚无自性。 岂有中间空隙以容识界之生乎。 孤山曰。 初因舌。 破自生。 二因味。 破他生。 三空不生。 破无因生。 四和合。 破共生。 此意亦好。 别界不全。 又当知彼是般若密意。 但破四生妄计。 以显诸法无生而已。 此更直指一性。 以显诸计皆妄。 方为真了义也。 巳四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 生舌识界。 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舌界者。 舌识界也。 此与下二科皆系根以为别名。 余并准上。 舌味识三界已竟。 辰五身触识界。 分四。 巳一标举三界阿难。 又汝所明。 身触为缘。 生于身识。 巳二双以征起此识为复因身所生。 以身为界。 因触所生。 以触为界。 巳三分合难破。 又分为三。 午一破因身生阿难。 若因身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 身何所识。 温陵曰。 觉观。 即身识。 而以合离二境为缘。 若无缘则无识矣。 午二破因触生若因触生。 必无汝身。 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蹑无身而决其必不知合离矣。 午三破共相生。 三。 未一标定合显阿难。 物不触知。 身知有触。 物不触知者。 徒物不能自触而知也。 身知有触者。 必因合身方知有触也。 先以标定触知必因身合而显。 所以张下正破之本矣。 未二正破共生。 又分为三。 申一所生无兼相知身即触。 知触即身。 即触非身。 即身非触。 科云所生者。 即识也。 无兼相者。 无双兼根尘之相也。 首二句约双即。 破其不得为共生也。 二知字。 即承用上科合显之知也。 承上如云。 身触合处。 其知性固历然而显。 若即因此而计其共生。 则当审此知性知身乎知触乎。 若言知身。 则此知即是触知。 何以故。 触者。 身之对也。 此之知性必与触一。 而后可对知于身也。 知触即身。 反此翻之。 末当结云。 此但属于一边。 何以为共生乎。 当记二即字。 乃是知即触知即身。 不可误作身即触触即身也。 次二句双非。 破其不得为共生也。 如云。 此知也。 既单属触。 便不得兼属于身。 故曰即触非身。 既单属身。 便不得兼属于触。 故曰即身非触。 末当结云。 竟不得兼于二边。 何以为共生乎。 亦但记二非字。 乃是知非身知非触。 不可误作触非身身非触也。 申二能生无对相身触二相。 元无处所。 合身。 即为身自体性。 离身。 即是虚空等相。 科云能生。 谓身根触尘。 无对相者。 无对立内外之二相也。 首二句标定。 下四句释成标中之义。 合身离身。 皆以触言。 前二句。 谓触与身合。 即成一体。 不可复分。 后二句。 谓触与身离。 即与虚空同相。 等。 即同也。 此盖言其并上一体亦无也。 夫合离皆无二相。 意盖显其二相尚无处所。 何得为能共生识之本乎。 申三能所互不成内外不成。 中云何立。 中不复立。 内外性空。 前二句。 因能生根尘不成。 致所生之识不成。 后二句。 因所生之识不成。 致能生根尘不成。 中与内外。 亦同上解。 但颠倒其义。 故曰互不成也。 正破共生已竟。 未三总以结破则汝识生。 从谁立界。 此方显结不能共生也。 言三皆无位。 界无从立。 何有共生之理。 巳四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 三处都无。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上。 身触识三界已竟。 辰六意法识界。 分为四。 巳一标举三界阿难。 又汝所明。 意法为缘。 生于意识。 巳二双以征起此识为复因意所生。 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 以法为界。 巳三分合难破。 分二。 午一破因意生。 二。 未一根尘存亡破阿难。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发明汝意。 若无前法。 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 识将何用。 于汝下三句。 尘存则意存也。 言意中必有所思之法尘。 而后显意根之相。 若无下二句。 尘亡则意亡也。 若无前所思之法尘。 意根亦无所生矣。 末二句蹑之。 正破意之生识也。 离缘者。 离法尘也。 无形者。 意根无形也。 言离法则意根无形。 若是则根尘悉泯。 识将焉用哉。 此与前耳声识界中约胜义科其意全同。 未二根识同异破。 又分三。 申一双审同异又汝识心。 与诸思量。 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 管见意好。 详经意。 本是单举首句。 对下二句为论。 故首句作识。 而下二句同作根。 于理为顺。 盖正取思量为意根。 而略带八识了别之性也。 故兼者即带也。 重轻之分允当矣。 申二别为致诘。 又分二。 酉一诘同意同意即意。 云何所生。 识若同意。 则与意无别。 无复能所。 云何是意所生乎。 酉二诘异意。 又二。 戌一正破异意异意不同。 应无所识。 知性具于意根。 识既与根别异。 即当堕于无情。 故曰应无所识。 戌二两途俱非若无所识。 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 云何识意。 言异意无知即与意为非类。 云何名为意生之识。 异意有知即为二体。 两不相干。 云何名为生识之意。 大科正破意生故也。 别为致诘已竟。 申三双承结破惟同与异。 二性无成。 界云何立。 根识莫辨其为一为二。 凭何立识界乎。 午二破因法生。 又三。 未一外不涉内若因法生。 世间诸法。 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 及诸声法香法味法。 及与触法。 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 非意所摄。 首句标定。 此法字。 犹指内对法尘。 向下即历举外之实法。 但对前之五根。 而非意根所摄。 此科先表外之实体。 决不入于意根之中。 未二内无自体。 又三。 申一牒标令观汝识决定依于法生。 汝今谛观。 法法何状。 此中三法字。 皆指内对法尘也。 首二句。 牒标也。 次二句。 令观也。 何状者。 诘其有何自体可得乎。 申二离外无体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 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 色空等。 犹指外尘。 缺略甜淡。 惟生灭二字方是法尘。 以此结后者。 言离此诸外尘生灭影子。 欲别有实体。 超前诸相而独存。 不可得也。 越者。 超于外也。 申三决托外影生则色空诸法等生。 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言生。 则是色空诸法之影子生。 离彼诸相。 决不更有实生之体。 灭亦如是。 未三蹑意结破所因既无。 因生有识。 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 界云何生。 承上言。 外之实法既不入于内。 而内又无自体之实法。 则法尘毕竟虚妄。 则师云。 所因者。 即法尘也。 所因之法自无实状。 则因之生识复作何状耶。 状不有。 则界亦亡矣。 此阙根境合辨之科。 愚谓。 意法本自无相。 非同前五根尘有实性境。 况分破中。 又极明其虚无。 故无复共生之相可破。 非阙文也。 巳四结妄归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 生意识界。 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上。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已竟。 此科可为理事无碍法界之由致。 虽不全具彼之诸门。 但悟此而自可达彼诸门之义。 故曰由致。 良以凡夫著于事相而全不见理。 权教隔乎事理而两不通融。 故皆不能入理事无碍法界。 今经且将事相一一融归于理。 即彼十门中全事皆理门也。 既达诸事即理。 则众妙之门。 自相次而洞开矣。 非彼由致而何哉。 子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人皆知此科理趣深广。 必胜前科。 实多不能较其所以胜。 旧注谓前近取身。 后远取物。 又云。 前悟一身。 后融万法。 皆非也。 良以前四科除六入。 余皆如来对机各立。 一一皆该内外尽万法。 如五阴中。 色摄十一。 谓五根六尘。 五根即同见大。 六尘即前五大。 而后四阴即识大。 以此类推处界。 更显然该于七大。 若惟执此较量前后。 摄法全同。 曾无优劣。 何有四科专于内而七大专于外耶。 前浅后深之故元不系此。 请申正义。 当知四科即七大中别相。 七大即四科上总相。 法本无殊。 但四科方谈其一一皆是性真。 而未尝言其一一皆周法界。 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 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烧林野。 至后七大。 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 故总名为大。 如方说出诸火每一星皆有洞烧之极量也。 盖前显法法当体真常。 后乃显法法圆融周遍矣。 岂离前法而别有哉。 此固浅深之正义也。 分二科。 丑一阿难转疑双非。 又分二。 寅一执权疑实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来常说和合因缘。 一切世间种种变化。 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 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如来二句。 举昔所立一大宗名也。 盖佛初立教。 以和合因缘为宗。 同条而共贯。 故统言之。 益以符前旨趣相关也。 一切下四句。 撮略一宗之大义也。 一切世间谓一者根身即众生情世间也。 二者器界。 即无情器世间也。 皆各具多种变化。 四大。 谓地火水风。 诸经中但谈四大。 发明。 犹言出现也。 夫阿难摄前四科起疑。 而总陈四大。 足显大之为名。 但是四科总相。 非有别法。 不然。 前未显排四大。 今何举之为疑乎。 齐此是执昔权义。 云何下。 疑今教也。 拨毁曰排。 斥逐曰摈。 词虽似平。 而意独疑其排摈因缘。 如曰。 排摈自然则无可疑。 今何并因缘而二俱排摈乎。 意怪大违自教之宗也。 斯义。 即排摈旨趣。 属。 收也。 归也。 言此双非之旨。 毕竟为何等教法中所收属耶。 寅二请佛开示惟垂哀愍。 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中道。 则不滞二边。 了义。 则显明究竟。 戏论反此。 谓偏枯不中。 覆密有余之说也。 夫万法因缘而有生。 正属有门戏论。 权应初心之言。 而阿难反执之为了义。 今经剖相出性。 而斯妙性不滞于有为。 故非因缘。 不堕于无为。 故非自然。 正中道了义。 而阿难见其一切排摈。 反疑为偏空戏论。 此固常情迷惑颠倒溺有怖空之故习。 故佛于下文深责之。 问。 佛于示见处。 已将因缘和合等破尽。 何阿难今又疑之。 答。 前约见性而论。 故阿难但领性体非因缘等。 而诸法因缘之执如故焉。 今闻阴入处界悉非因缘和合是以又起斯疑也。 盖前疑一性而此疑万相耳。 善须辨之。 丑二佛与进示圆旨。 分三。 寅一责迷许说。 二。 卯一责迷。 又二。 辰一明应求施教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 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言昔因缘之教。 但为欣取小乘者说。 今因汝厌离小乘。 希冀菩提。 故说第一义谛。 是知排摈因缘等正弃戏论而示了义也。 求菩提者。 自淫室归来。 即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 然求佛果即是厌小乘也。 辰二责取舍昏吝。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 妄想因缘。 而自缠绕。 汝虽多闻。 如说药人。 真药现前。 不能分别。 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此法喻互有影略。 盖阿难本有二失。 一吝于旧闻而不能顿舍。 二昏于今教而不能识取。 今乃于法中独责吝于旧闻。 于喻中独责昏于今教。 若全二意。 应云。 汝方厌权乘而求正觉。 我正摈戏论而谈了义。 汝即当尽捐因缘之旧闻。 而欣领超情之了义可也。 何乃缠绕旧闻而昏疑了义。 如人说药。 实未亲采。 误执假药。 而真药现前反疑弃之。 岂不甚可愍哉。 卯二许说汝今谛听。 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初。 正被当机也。 亦令下。 普被未来也。 大拣于小。 实拣于权。 实相者。 终实教中皆取为体。 未可偏目无相。 三如来藏浑然毕具。 方始相应。 经自佛与阿难释迷闷。 即责其不达实相。 今七大科中又复标许。 则知三大科所出藏性即是实相。 在六根。 克体所具妙精明元。 在四科。 全相所即妙真如性。 在七大。 当体所本如来藏心。 以至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方是一切法真实之相。 如是知者。 即为通达实相矣。 寅二阿难伫听阿难默然。 承佛圣旨。 寅三正与开示。 分二。 卯一总喻性相。 此中所用。 即比量中同异二喻。 同喻者。 与法相类。 正明于法也。 异喻者。 与法相反。 反显于法也。 今经异喻居先。 而同喻居后。 至下分科自见。 又三。 辰一牒取前语阿难。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辰二异喻别明。 又二。 巳一明非不和合阿难。 若彼大性体非和合。 则不能与诸大杂和。 犹如虚空。 不和诸色。 和合与不和合。 以性相相望而论。 诸大即相也。 诸大之性即如来藏心也。 首二句牒定也。 不能杂和者。 言性应不能随缘成相也。 是法固反言。 而喻亦反显。 意则正明性能随缘而成相。 永异虚空之顽断。 故非不和合也。 问。 阿难惟执和合。 佛何并不和合而兼破乎。 答。 二计相待。 若不兼破。 则破和合之后。 阿难必又以为非和合矣。 故佛首破之。 杜转计也。 巳二明非是和合若和合者。 同于变化。 始终相成。 生灭相续。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轮。 未有休息。 首句标定也。 同于变化者。 言与相同迁也。 始终与生灭稍不同。 始终者。 细相也。 生灭者。 大分也。 故生灭各有始终。 如生为住始。 住为生终。 异为灭始。 灭为异终。 始终相成者。 谓因始有终。 因终复始也。 生灭相续者。 谓生而接至于灭。 灭而复继以生也。 又生灭兼乎无情。 生死局于有识。 生死死生者。 顺次而言也。 生生死死者。 间隔而论也。 如云。 今生之于来生。 前死之于后死也。 又或如转蜕业化。 则生而复生。 故曰生生。 如中阴命终。 则死而复死。 故曰死死。 如旋二句。 言性无不变之体。 常随相迁。 竟不能复于无始终等也。 此亦法固反言。 而喻亦反显也。 意则正明相实不能变性。 不同火轮之不息。 故非是和合也。 问。 今何现成轮转。 答。 月岸不移。 云舟见动。 若果真动。 岂能悟之而顿息乎。 异喻别明已竟。 辰三同喻总明阿难。 如水成冰。 冰还成水。 上言性相不同彼二物。 故为异喻。 此言性相惟同此二相。 故曰同喻。 以冰水非二物。 故言二相。 正明性相本非二物。 但有随缘不变二义而已。 此缘更用同喻。 翻前异喻。 故重呼阿难以起之。 言性虽一味。 能随缘而成相。 既不如虚空之一于不和。 当如何等乎。 当如水能成冰。 盖水虽一体。 自能结之成冰。 无所和合。 而能现和合之相。 岂可谓之一定属于非和合乎。 相虽万殊。 能融而归性。 既不如火轮之不息。 当如何等乎。 当如冰还成水。 盖水虽凝结成冰。 融之而依然是水。 但似和合。 而终无变迁。 岂可谓之一定属于和合乎。 还字当玩。 足显不变。 正因不变故还为水。 正于还为水处见其非真和合。 若真和合则变矣。 如青黄和合即变为绿。 岂能还为青黄乎。 总立量云。 诸大性相是有法。 非不和合非和合为宗。 随缘不变故为因。 同喻如水冰冰水。 异喻如虚空火轮。 此意妙甚。 宜珍玩之。 又当知阿难惟问四大之相。 而佛则双约性相答之。 良以权教所谈。 虽依性说相。 而性是密意。 不言即性。 阿难久习其教迷性循相。 故和非和计展转不能忘也。 今佛与之洗前旧见。 故性相双举。 而仍以性融相。 盖必相得性融。 始可以双祛二计也。 且说四科时。 实即一一与之融相归性。 阿难领之未彻。 故重申而极显之。 总喻性相已竟。 卯二别详七大。 就分为七科。 辰一地大。 又三。 巳一标性约析汝观地性。 粗为大地。 细为微尘。 至邻虚尘。 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更析邻虚。 即实空性。 首句标性者。 令其追究根元性体也。 邻虚者。 与空为邻也。 至者。 自粗相七分而析。 展转至邻虚也。 次三句。 言此邻虚者。 乃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为七分。 以成此邻虚之名也。 极微色边际相。 作一句读之。 言此极微乃色法之边际。 过此将无色相。 可谓极微矣。 然取一极微。 又析七分。 方成邻虚。 则微之又微。 极之更极者也。 末二句。 言更析遂至于空矣。 巳二就析详辩。 又分二。 午一因析入而定生出阿难。 若此邻虚析成虚空。 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此之妄计。 大似愚者见空花灭于虚空。 遂计空中出花。 大抵不达万相真源出于藏心者。 未有能出此计者也。 故西域凡小共计无异。 与此方太虚凝结成形者。 皆相似也。 午二总牒起而详推破。 又二。 未一标牒汝今问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牒定原问。 欲举邻虚而拶成和空之谬。 令其无遁辞也。 未二详破。 又为三。 申一约空无数量破汝且观此一邻虚尘。 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破意全在用几虚空一句。 盖和合须有数量。 或二或三。 和合为一。 故难云用几云云。 末二句。 遮转救也。 设救云。 我言和合。 但合色相。 非谓合空以成色相。 故此遮云不应云云。 良以诸余粗色。 若言是彼细色合成。 容或可通。 今此邻虚。 向下更无细者。 唯有虚空。 故须合空。 若不合空。 岂是邻虚合成邻虚耶。 设许合成。 当有三谬。 一者合自成自谬。 盖唯合他成自。 而未有合自成自者也。 二者合一成一谬。 盖唯有合多成一者。 未有合一成一者也。 三者合细成细谬。 盖唯有合细成粗者。 未有合细成细者也。 是则若执诸相和合。 须此邻虚亦是和合。 若此邻虚既是和合。 须是和空而成。 盖令其无遁词也。 申二约色不成空破。 此以对待例显其谬也。 盖阿难所执诸相。 色空各居其半。 即应皆是和合。 故此反破空非和合。 用以例显色非和合也。 又二。 酉一故难成空之谬又邻虚尘析入空者。 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言色之边际邻于空。 既须合空而成色。 空之边际邻于色。 亦须合色而成空。 盖是顺彼所执以为难也。 然空者下。 有缺当补云。 当知色相出生虚空。 却接以末二句读之。 后仍有反难救词当申。 救云。 既言析入何又诘其合成。 而阿难不敢如是难者。 以析色为空。 是彼小乘之自教。 诸相和合。 是今阿难之自语。 故今顺彼自语。 违彼自教。 正以显彼自语与自教互违。 乃堕宗九过中之二过也。 是以佛虽故违纵难。 而阿难亦不能施辨。 何以故。 顺析入而非和合。 则违今自语。 依和合而违析入。 则背昔自宗。 两处负堕。 故默然而不敢辩。 此意妙甚。 酉二例明成色之谬若色合时。 合色非空。 若空合时。 合空非色。 此申正义而例破之也。 四句不平。 盖以上二句例明下二句也。 如云。 若知合色不可成空。 即知合空不可为色矣。 可见上科但是故难。 意在此科相例而明矣。 色不成空破已竟。 申三约空无合义破色犹可析。 空云何合。 上句纵。 下句夺也。 色犹可析者。 犹可析而归空也。 然犹可亦是权许之辞。 其实析色但自析色。 虚空实非析色而成。 空云何合者。 言空决无合义也。 虚空略有四义不可言合。 一无形碍。 二无数量。 三无边际。 四无变动。 据此四义。 云何可合乎。 后当翻转申正意云。 若知空之不可合。 则知邻虚非和合而成。 邻虚既非和合。 则地大元非和合而有。 和合之计岂实义耶。 是则阿难惟据粗相。 如来究至细尘。 良以既执诸相和合。 须以至细之尘为元始也。 然细尘与空为邻。 必至合空之谬。 故惟明一空不可合。 则和合之计。 自可翻转而破尽矣。 妙甚妙甚。 巳三结显斥执。 分二。 午一结显。 又分为二科。 未一全体圆融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此科与阴等俱称如来藏。 理无不融。 而义有差别。 中之一字。 意味即殊。 当以喻明。 如大富长者。 藏中宝物无限。 每有宅舍。 必出藏宝。 广列堂阁之间。 然但千万分中之一分而已。 深藏而未发现者。 实无边量。 故上四科。 如方指堂阁之宝。 说其皆是藏中之物。 今此七大。 如说此但藏中少分。 而彼未发现者。 一一充满。 但随时处应用若干即出若干耳。 只此已发未发较其浅深。 当立见也。 汝元不知者。 意贯下科。 此科文分五段。 一源委。 二相融。 三离过。 四元具。 五匝满。 如来一句。 指其源委也。 良由不知地大之源委。 本是如来藏中之物。 方乃妄谓从空出色。 谬起和合之计。 故此一句所以指之也。 性色二句。 明相融也。 权外多计性为空理。 而不知内有空色相融。 故此二句所以明之也。 变地为色有三义。 一者标本示广。 盖地为诸色之本。 而所该摄甚广。 无情则金木瓦石等。 有情则毛肤骨肉等。 皆地也。 故色所摄法。 地当十之七八。 二者义具拣异。 盖色有颜色形质坚碍三义。 而各有满分少分。 颜色。 以黑白可别为满分。 形质。 以当体可捉为满分。 坚碍。 以体不相入为满分。 故水于碍义不满。 火于质碍俱不满。 风于色质全缺。 而碍亦不满。 惟地大三义具满。 故易名为色。 拣异彼三缺而不满也。 三者示同诸经。 盖凡般若等诸经。 举法与空相融者。 皆色法为首。 以等八十余科。 今实示同彼意。 故易以色名也。 性则言其非相。 亦即理而非事也。 真则言其非俗。 亦即体而非用也。 性色真空者。 言性具之色。 即真体之空也。 性空真色者。 言性具之空。 即真体之色也。 性色真色。 以性融大之辞。 真空性空直目性体之意。 颠倒言之。 又以总成融即矣。 此以性真二字无别。 故影互用之。 若不影互。 应有四句。 如云。 性色真空。 真空性色。 性空真色。 真色性空。 字句方全。 经以义该文简。 故影互之。 问。 此与般若等寻常所谈。 色即空空即色为同否耶。 曰。 实大不同。 盖般若等。 惟据目前所对已发现诸相。 而言其即空即色等意。 今此不对目前诸相。 惟深谈如来藏中浑涵未发。 即色空融一如此也。 后经所谓先非水火。 正此意矣。 故此性色真色。 非但拣于实等诸色。 实显异于事相俗谛中即空之色也。 性空真空。 非但拣于断等诸空。 实显异于事相真谛中即色之空也。 旧以体用真俗理事并言者。 欠研究耳。 不知此但全体。 而大用尚在下科。 具眼者详之。 清净二字。 见离过也。 良以色尚检于般若即空之色。 岂堕凡夫之染色。 空尚检于般若即色之空。 岂堕二乘之滞空。 自来离过绝非。 二清净中属自性清净也。 本然二字。 表元具也。 如来藏中元有之故物。 所谓悉天真之本具。 非缘起之新成。 此句拣于权教菩萨修成之惑也。 周遍一句。 示匝满也。 极于无外曰周。 周。 即匝也。 贯于无内曰遍。 遍。 即满也。 前虽以宝藏为喻。 非世间之宝藏可比。 良以世间宝藏。 若众宝具全。 决不能一一匝满。 若一宝匝满。 决不能种种具全。 此则二义皆不为碍。 故每举一大。 即周匝遍满于法界。 而互不相碍也。 法界者。 法有轨持二义。 界有性分二义。 轨即随缘。 持即不变。 性即体空。 分即成事。 总则统于一真。 别则开为多种。 今此法界合一真。 则无容别议。 望多种。 则正周遍于理法界。 冥周遍于一切法界耳。 以一切离一真悉不可得矣。 由是冥中总统之故。 方能随应循发。 无不足也。 未二大用无限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此约其本具妙用。 能随能应。 不与循业相同。 旧于此二句仍连循业发现通为一气。 及详下诸大。 实从随心应量处断之。 因得其分属之本意。 请详下解。 众生。 摄尽九界有情。 心。 以根性言。 有胜有劣。 量。 以心知言。 有大有小。 若但以劣心小量致之。 则所以应之以粗少之色者。 固无不副其心。 而无不满其量也。 若能以胜心大量致之。 则所以应之以广妙之色者。 亦无不副其心。 而无不满其量也。 世出世间。 有为无为。 亦复如是。 通上科论之。 则上科是性。 是体。 是真。 是理。 此科是相。 是用。 是俗。 是事。 故知上之色空。 早露相用等释者非也。 且既从性起相。 便知全相即性。 体用等亦复如是。 所以说地大即藏中之性也。 又当知阴等四科。 皆先剖破相妄。 然后结显性真。 故以破相之义。 犹半同于空宗。 今此七大。 乃穷自性海渊涵。 流出诸法。 故纯标性真。 杳无虚妄字面。 诚法性宗之独谈。 非惟迥超般若。 而亦大异于前文也。 结显一科已竟。 午二斥执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此方约迷位及悟人因位而言。 先问云。 体既本然周遍。 而用又随心应量。 则称体作用。 无不自在。 何必循业乎。 答。 正由无始未悟。 久迷本有。 以致全不自在。 岂惟迷位必循染业而后能发。 纵是悟人。 亦须循净业而后能现。 是故此之四字。 双具两种不自在意。 一者世出世间一切净妙之色。 若不循彼种种净业。 虽欲发现不可得也。 二者三涂四恶一切苦秽之色。 若不戒彼种种染业。 虽欲不发现不可得也。 盖不戒即是循也。 故此四字。 非但只表不循业则不得发现。 兼表循业则不得不发现。 而二俱无自由分矣。 然此四字。 正是致下二惑之由。 故分属下文。 良以业之起也。 似有由籍。 故世间浅智众生。 执此生起之近由。 而遂惑为因缘性。 曾不达圆融不变之体。 周遍法界。 何所藉于因缘。 业之成也。 似难改移。 故世间无智众生。 执此难改之现量。 而遂惑为自然性。 曾不达无限随缘之用。 随心应量。 何得泥于自然。 是皆为一循业之所惑耳。 向使只随心应量而不必循业。 则众生皆应达唯心之旨。 而不至种种惑矣。 问。 悟人既须循业。 佛循业否。 答。 佛在因位循之。 却即菩萨因满果发之后。 但惟随心。 尚无量之可应。 何有业之可循。 惟除示现。 无实业也。 故知称体作用。 无不自在。 惟佛能之。 问。 现见菩萨作用自在。 何言惟佛能之。 答。 菩萨修行未毕。 正由循业所发。 故今非拣其不能作用自在。 但拣其非是不循业耳。 然惟圆实菩萨。 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色。 与果人敌体相似焉。 问。 何为大自在业。 答。 应即华严十玄妙观。 及本经耳门三昧是也。 又所应之知。 即解悟也。 所循之业。 即修行也。 若惟务修行而不求圆解。 则三祇六度。 终无实果。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 若但专务多闻而不策圆修。 则恒沙妙理。 只益戏论。 正以业不循而果终不发也。 以此而知圆解圆修不可不相应矣。 识心。 即六识也。 辨析不混曰分别。 详细较量曰计度。 即遍计执也。 但。 徒也。 徒有言说。 即情有也。 都无实义者。 即理无也。 此则和合即兼于因缘中。 不和合即兼于自然中矣。 又解。 但。 凡也。 凡有言说者。 推类广指之词。 如和合。 及诸重叠是非之计。 皆在其中。 二释俱通。 夫不知体用及惑执二计。 阿难与世间义应互该。 影略而已。 此全科意。 后皆准之。 地大已竟。 辰二火大。 分三。 巳一标性约求阿难。 火性无我。 寄于诸缘。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时。 手执阳燧。 日前求火。 无我者。 温陵所谓火无体寓物成形是也。 故执火者须凭柴等。 离柴等则无当体可捉也。 槜李曰。 阳燧者。 崔豹古今注云。 以铜为之。 如镜之状。 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出。 淮南子曰。 阳燧。 火方诸也。 论衡曰于五月丙午日。 销炼五方石。 圆如镜。 中央洼。 予亦曾见。 映日光影。 注处即烧。 然水晶珠注烧全同也。 巳二就求详辩。 分四。 午一举例阿难。 名和合者。 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为一众。 众虽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 婆罗门种。 优楼频螺。 迦叶波种。 乃至阿难。 瞿昙种姓。 此举和合之例。 亦异喻也。 意显下火大不同此例也。 此之破法盖约分开之相以破和合之计。 盖必有分开之相以为和合之本。 然后方同和合。 故举一众和合而分开各有氏族以为定例。 至下开合二科。 而火无生处。 足显和合之计为妄矣。 婆罗门。 此云净裔。 温陵曰。 优楼频螺。 此云木瓜林。 迦叶波。 此云大龟氏。 瞿昙。 此云日种。 后代改姓释迦耳。 午二牒定阿难。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午三标征彼手执镜。 于日求火。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 为从艾出。 为于日来。 彼手下。 标也。 此火下。 征也。 午四逐破。 分二。 未一开破例审。 又分二。 申一开破。 又三。 酉一破从日生阿难。 若日来者。 自能烧汝手中之艾。 来处林木。 皆应受焚。 自能二句。 犹是牒定之辞。 来处二句。 方是破意。 言烧林何异烧艾也。 酉二破从镜生若镜中出。 自能于镜出然于艾。 镜何不镕。 纡汝手执。 尚无热相。 云何融泮。 自能二句。 亦牒也。 镜何一句。 破也。 纡。 屈也。 纡汝三句。 证也。 酉三破从艾生若生于艾。 何藉日镜光明相接。 然后火生。 申二例审汝又谛观。 镜因手执。 日从天来。 艾本地生。 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例审者。 比例而审其所从来也。 镜因三句。 取例也。 火从二句。 审之也。 此审有二意。 一者且破和合。 盖上科三处无生。 已显不同舍利弗等各有氏族所生。 而此之例审。 又言况彼三物各有从来。 而此火何所从来。 既无从来。 其何以为和合之本乎。 足见其非和合性也。 二者更索源委。 意谓彼三各有来处。 而此火何独无所从来乎。 欲人审其来源也。 开破例审一科已竟。 未二合破直审。 又二。 申一合破日镜相远。 非和非合。 上言无从生之处。 但显无和合之本。 此则正明无和合之实也。 言凡谓之和合者。 须同一处交杂。 安有悬远相隔而为和合者哉。 缺艾。 语略耳。 艾亦同镜。 与日远也。 申二直审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此之直审。 与前例审不同。 彼云从何历此者。 疑问令人审识之辞。 此云不应无从者。 决定断其本有之谓也。 一疑一决。 所以不同。 文虽寄于合破科中。 而意仍双承上文云。 开之既无从生之处。 合之又无和合之相。 此火岂无所从来而自有乎。 跃然而未说破。 到下文方说破也。 又开合所分四科。 以次酷似不他生。 不自生。 不共生。 不无因生。 文虽似而旨各别。 彼因人执万法有生。 故详破生相。 显其无生而已。 此因昧法真源。 而妄谓出于和合。 故随破随审。 令其悟真本源也。 就求详辩已竟。 巳三结显斥执。 又二。 午一结显。 又分二。 未一全体圆融汝犹不知如来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准上。 未二大用无限。 又二。 申一正明大用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准上。 申二验其无限阿难。 当知世人一处执镜。 一处火生。 遍法界执。 满世间起。 起遍世间。 宁有方所。 盖就上求火之事以推开征验。 可见随心应量无有限极也。 此取凡夫现境尚无限极。 圣人分上愈可知矣。 结显已竟。 午二斥执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准上。 火大已竟。 辰三水大。 分三。 巳一标性约求阿难。 水性不定。 流息无恒。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 斫迦罗仙。 及钵头摩诃萨多等。 诸大幻师。 求太阴精。 用和幻药。 是诸师等。 于白月昼。 手执方诸。 承月中水。 流息。 如雨露之有无。 川源之溢竭。 水性大概如此。 迦毗罗。 此云青色。 斫迦罗。 此云鸳鸯。 钵头摩。 诃萨多未详。 温陵曰。 四皆外道。 善幻术者也。 其曰求太阴精及承月中水者。 顺诸师计从月出也。 十五夜为望。 望前为白月。 望后为黑月。 月当正午。 光皎如昼。 故称为昼。 方诸。 阴燧。 水精珠也。 孤山引高诱注淮南子。 乃云大蛤。 拭热向月。 则水生也。 而经文明白言珠。 况珠亦蛤出。 以珠取水。 应亦拭热矣。 巳二就求详辩。 又为二。 午一征起此水为复从珠中出。 空中自有。 为从月来。 午二逐破。 又分为二。 未一开破例审。 又二。 申一开破。 又三。 酉一破从月生阿难。 若从月来。 尚能远方令珠出水。 所经林木。 皆应吐流。 流则何待方诸所出。 不流。 明水非从月降。 经。 临也。 即照临之谓也。 远方者。 言珠比所经林木尚为隔远。 又如月当正南。 则自珠以南之林木。 皆是所经近处。 或珠在平地。 则高阜以上之林木皆是所经近处。 此是以远证近之必流也。 下四句。 则是流与不流皆不当理矣。 酉二破从珠生若从珠出。 则此珠中常应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酉三破从空生若从空生。 空性无边。 水当无际。 从人洎天。 皆同滔溺。 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申二例审汝更谛观。 月从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盘。 本人敷设。 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除空添盘者。 以空无从来。 不可取例。 盘无与水。 人不疑生。 故两科互为去取也。 开破例审已竟。 未二合破直审。 又分二。 申一合破月珠相远。 非和非合。 申二直审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准上可知。 就求详辩已竟。 巳三结显斥执。 分二。 午一结显。 又二。 未一全体圆融汝尚不知如来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义皆准上。 未二大用无限。 又二。 申一正明大用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申二验其无限一处执珠。 一处水出。 遍法界执。 满法界生。 生满世间。 宁有方所。 午二斥执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准上。 水大已竟。 辰四风大。 分三。 巳一标性约拂阿难。 风性无体。 动静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 僧伽梨角。 动及傍人。 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风之动静不常。 人所易见。 当不止于垂衣拂衣。 但约衣发辩而已。 僧伽黎。 此云大衣。 巳二就拂详辩。 又二。 午一征起此风为复出袈裟角。 发于虚空。 生彼人面。 袈裟。 此云坏色。 若从义而翻。 则离尘出世等种种多译。 兹不繁引。 午二逐破。 又二。 未一开破例审。 又二。 申一开破。 又为三。 酉一破从衣生阿难。 此风若复出袈裟角。 汝乃披风。 其衣飞摇。 应离汝体。 我今说法。 会中垂衣。 汝看我衣。 风何所在。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汝乃三句。 言衣即风。 风性不住。 故应离体。 我今六句令傍观察审也。 酉二破从空生若生虚空。 汝衣不动。 何因无拂。 空性常住。 风应常生。 若无风时。 虚空当灭。 灭风可见。 灭空何状。 若有生灭。 不名虚空。 名为虚空。 云何风出。 此有三破。 仍含多义。 汝衣二句。 不应藉缘破也。 言既云空生。 即当自生。 何假衣动为缘乎。 空性六句。 体性相异破也。 言空以常住为体性。 风以生灭为体性。 故首二句以风从空。 则应同常。 次二句以空从风。 则应同灭。 今皆不然。 可见体性毕竟异矣。 末二句申灭空之谬。 以足空之无灭而已。 若有四句。 名实相乖破也。 言义须与名相应。 名须与体相当。 今约无情。 则生灭乃有形质之义。 虚空乃无形质之名。 故曰若有生灭。 则非虚空。 见名义不相应也。 又虚空表以无物为体。 风出则是有物非虚。 故曰名为虚空。 云何风出。 见名体不相当也。 酉三破从面生若风自生。 被拂之面。 从彼面生。 当应拂汝。 自汝整衣。 云何倒拂。 自汝整衣。 云何倒拂者。 何得只待汝整衣之时。 而又倒拂于彼。 不拂于汝也。 盖出于彼面而又拂彼面。 故曰倒拂也。 申二例审汝审谛观。 整衣在汝。 面属彼人。 虚空寂然。 不参流动。 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虚空二句。 非取从来之例。 却即是风空性隔之意。 亦现前可别之相。 不宜泥也。 未二合破直审。 又二。 申一合破风空性隔。 非和非合。 此只就风与空性体乖隔。 而说非和非合。 与前二大稍异。 良以风从空生。 人所常执。 故多破空生。 如此方言虚能生风。 其见一也。 佛语随宜无定耳。 申二直审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准上。 就拂详辩已竟。 巳三结显斥执。 又分二。 午一结显。 又为二。 未一全体圆融汝宛不知如来藏中。 性风真空。 性空真风。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未二大用无限。 又曲分为二科。 申一正明大用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申二验其无限阿难。 如汝一人。 微动服衣。 有微风出。 遍法界拂。 满国土生。 周遍世间。 宁有方所。 午二斥执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准上。 风大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五 发布时间:2024-07-23 08:22: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