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种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讲) 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讲)净空法师讲述佛教书籍录影室诸位观众,前些时候有同修问我:‘学佛要不要做慈济的功德? ’这一句话的理念,我们必须要清楚。 整个佛法可以说就是一个大圆满的慈济的功德,慈济功德就是全部的佛法,可是你一定要把这个名词,这四个字的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够有丝毫的含糊。 如果把意思搞错了,不但佛法的功德你得不到,实在说,什么叫做佛法,你也迷惑了。 这个名词,‘慈’是慈悲。 慈悲是发之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 从这里面发起的作用叫慈悲。 慈悲表现在外面,就是对于九法界的众生,平等的关怀、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帮助,这个叫救济、叫慈济。 ‘济’就是济助的意思。 那么济助的范围是无限的深广,这里面如果与真诚、清净、平等、觉相应,那就是佛法,那叫做功德。 如果与真诚、清净、平等、觉相违背、不相应,这个慈济是世间法,佛称它作‘有漏的福报’,他所修的是‘有漏的福报’,不叫做功德,叫做福德,是慈济的福德。 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在那里? 如果从果上来讲,功德一定是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至少也要证得阿罗汉果,那就是功德。 如果我们把标准再往下降,降到你能够证得小乘须陀洹果,这就是功德。 如果连小乘须陀洹果得不到,大乘初信位的果位得不到,那就是福德,就不算是功德。 由此可知,功德的标准,必定能够叫你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可以证得初信位的菩萨果位。 证得这个果位,小乘的须陀洹,大乘的初信菩萨,在三不退里面,他就得到位不退,所以他是属于功德。 也就是说,虽然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如经所说,他在六道里面,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顶多七次,不会到八次,不管有没有佛出世。 有佛出世,他闻经、闻法修行,他出三界;没有佛出世,他叫独觉,因为他过去修的慈济善根深厚,他就属于辟支佛这一类,还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脱离三界六道了,这才叫功德。 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这一生所修的,是属于功德还是属于福德。 功德里面最殊胜的,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的,那就是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这是最大的功德,无比殊胜的功德,如果讲慈悲、救济,这是达到究竟圆满。 救济,不是说他缺少吃的,我们送一点粮食给他;他缺少穿的,我们送几件衣服给他,这能解决问题吗? 世间圣人告诉我们,所谓是:‘君子济急不济贫’,贫没有办法救济。 急难要救济,像现在世间灾难频繁,许许多多地方有旱灾、有水灾,这种天然灾害,让他蒙受物质上很大的损失,这个时候他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我们去救济他,这是应该的。 为什么不能济贫? 你要是济贫,你就害了他,他一定是懒惰、懈怠,什么都不想做。 为什么? 有救济。 这个结果到最后,必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个事情,我们在美国看得很清楚,这些先进开发的国家,社会福利好,人民失业了,国家有救济金给他。 所以我们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诸位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到不少的年轻人,游手好闲,他什么事情都不做,靠什么生活? 靠救济金。 所以救济金长远济贫,让这些年轻人、有为的年轻人,让他们堕落了。 为什么呢? 人有懈怠、懒惰的习气。 我们看到这些年轻人,长得都不错,每天在欢乐场中去鬼混,夜晚露宿街头,公园、公共场所常常看到有人在那里睡觉,那些都是领救济金的。 由此可知,国家原来做社会福利,是一番好心,没有想到后面产生这么大的副作用。 所以佛法里面的救济,不讲财物,不讲物质,为什么? 出家人没有财物、没有物质,释迦牟尼佛一生,当年的僧团,大家晓得,他们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就三衣一钵,所以在物质上,他拿什么去救济人? 没有! 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佛是对九法界众生真正的慈济者。 九法界众生多苦! 佛救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不是慈济是什么? 离苦得乐,要晓得苦从那里来的? 怎么发生的? 乐从那里来的?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然后你才有方法帮助他。 佛在大乘经里面说得太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来的苦! 智慧,圆满的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种智慧能力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佛是用平等心看一切众生,为什么? 本来平等、本来没有差别。 不平等、差别,是众生的错觉,是众生的迷惑过失,不是正常的。 原本是平等,现在为什么不平等? 这个平等在佛法里面,就是讲的一真法界。 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居住的环境,他们生活的空间叫一真法界。 为什么叫一真? 因为他们用真心。 真心所现的境界,就叫一真法界。 《华严经》是一真法界,《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是一真法界,这是大家都曾经读过的。 你看看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看了真正生起无限的羡慕、向往之心。 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 佛家是谁? 就是自己。 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富贵,自己原来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的富贵、我们的自在,何以又丧失掉了,变成现在这些差别现象? 佛说这一切众生把真心忘失掉了。 给诸位说,真心是不会失掉,失掉怎么叫真? 迷失了,迷了真心,把真心忘记掉了,是有,忘掉了,找不到了。 于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迷惑的心,真心就是彻底觉悟的心,所以说真妄不二。 我们迷了,在六道里搞轮回,用的什么心? 还是用这个心,不过这个心是迷而不觉。 佛菩萨用的心,跟我们相反,觉而不迷! 差别在此地。 迷有浅深广狭不同,所以这里面差别就太大太大了。 大到无法说,说不清楚,于是佛以善巧方便把它归纳,归纳为十大类,这就好说,十类就好说,这称之为十法界。 十法界从那里来的? 从迷来的,迷邪染来的。 一真法界呢? 一真法界是觉正净,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众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正如经上所说,无量劫以来,都是执迷不悟。 虽然有时候遇到佛法、遇到善友,给你开示,你听了也点头,也觉得是对。 可是听完之后,境界现前,老毛病又犯了,依旧是过迷邪染的生活,这就苦了。 这种情形,经论里也说得很多,特别是《地藏经》,你看《地藏经》上对于这一类的众生,接触佛法似悟非悟,佛菩萨表现得非常的感叹,众生难度! 难就是他这个迷执太深了,时间太长,这一下转不过来。 十法界佛给我们说,因为你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都有,而且都非常坚固,这是迷的最深的,这个境界就变成六道轮回的境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 环境是人心变的,佛在经上讲的是真话,事实真相是境随心转,境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是随著我们的心在转变。 你心善,环境就变好;心不善,环境就变坏。 科学家迷信科学、执著科学,一迷一执就不能解决问题。 科学家不相信佛的讲法,为什么? 他认为大自然界,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不是人力能够转变的。 像旱灾、水灾、地震、海啸,这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他们都认为这是物理,好像与人心没有关系,其实错了。 这是什么? 这是分别科学、执著科学、迷信科学,想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这些困难,永远做不到! 佛的智慧健全,佛的智慧圆满,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与这些物理、生化不相干。 物理、生化这是表层的现象,不是它所以然的原理。 所以然的原理就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根本的因素。 这三样东西最严重的,境界就变成地狱。 随著妄想、分别、执著的轻重,才分做饿鬼、畜生、人、天这个六道。 六道是一个界限,我们称作三界。 这三界是什么? 这个大界限里面,又有三个小界限,这三个小界限叫欲界、色界、无色界,看你妄想、执著的轻重。 执著重的,欲。 贪著五欲六尘,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享受,严重贪著物质的享受,你就出不了欲界。 这是讲六道里面,出不了欲界。 欲界里面,包含的有天,欲界有六层天,从四王天,从下面往上说,再上去就是忉利天。 四王天跟忉利天,佛讲了它是地居天,住在我们地上。 夜摩天就没有住在地上,叫空居天,他们居住在空中。 夜摩再上面,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四层是空居天。 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但是诸位要晓得,虽然这些天人越往上去,福报越大,可是人家的心,越往上去,心越清净,也就是说对五欲的享受越来越淡薄。 奇怪! 越淡薄,福报越大;越执著,福报反而越小。 到最严重的执著,福报没有了。 地狱里头,福报没有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你不想享受的时候,它东西反而来了。 坚固的执著要想得到它,反而没有,这个里头有很深的道理。 这一切求欲的心断掉了,它这个福报来的时候,是属于自然的。 为什么? 与性德相应,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自性的。 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透一点出来了,所以它是属于自然的。 另一种是修德,修德跟性德都会往前面透露,这个是你受用自然。 虽然受用,福报很大,但是执著贪欲的念头,越来越轻,很淡薄。 如果能对于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完全没有,你就超越欲界了,你就能够升到色界天。 色界四禅十八天,十八层天,那个福报比欲界就大的太多太多。 虽然在那么大的福报里面,这个里面的人心都清净,对五欲六尘一丝毫染著都没有,所以他没有欲。 可是他还有色身,还有一切物质像宫殿、楼阁这些,他还有这个。 高度觉悟的人,他觉得这个东西还是麻烦、还是累赘,于是连色身都不执著,都愿意舍弃掉。 舍弃掉色身到那里去? 四空天。 四空天是无色界天,色相没有了。 我们今天讲灵界,那是真正的灵界,在佛法里面讲,只有神识,没有色身。 可是诸位要晓得,因为他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微细的执著,他执著那个空界,因此六道轮回这个大的界限,他还是出不去。 必须对于三界六道舍得干干净净,真的一尘不染,你才能超越六道三界的界限,才能突破,突破六道轮回,那就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或者入声闻、或者入缘觉,或者入菩萨。 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它没有执著,它有妄想、分别,所以那也是一个大关口。 几时能够把一切分别的念头舍掉了,一切都不分别,十法界就突破了。 突破之后,这才进入一真法界,所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在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层次? 有! 因为他有妄想没有断尽,他还有妄想。 虽然妄想没有断尽,诸位要晓得,他的享受,这个智慧德相已经逐渐趋于平等。 实在讲是微细的差别,如果佛不说,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出。 佛跟我们讲一真法界里面这些菩萨,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还有这么多位次。 这个位次从那里生的? 从妄想生,妄想就是无明。 无明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向上提升一层。 破一品无明,初住菩萨;破二品无明,二住菩萨;破十一品无明,初行菩萨;破二十一品无明,初回向菩萨;破三十一品无明,初地菩萨,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现象。 这个里面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华严经》上讲:‘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四十一个阶级,统统是在一真法界,他们已经脱离十法界。 佛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然后慈济功德你就晓得怎么做了。 佛是教你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看破。 所以看破不是消极、不是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破这些之后,你知道眼前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情,依报正报是怎么回事情,你才会听佛的话,佛教我们放下执著,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著。 我们今天有这个色身,有色身当然需要维护这个色身。 就维护这个色身来说,这不为过,没有过失。 我这个身体,我需要吃得饱、需要穿得暖,需要营养来滋润、来养生,这个不为过。 如果你在这里面生起贪求、贪得,那这就是过失。 佛示现的这个榜样,在他那个生活环境里面,因为他那个是热带,南方是热带,所以一年四季,三衣就够了。 像我们这几年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距离赤道只有一度,一年只有一季—夏季,所以衣服都很单薄。 我们在那里居住,最冷的时候,穿一件薄薄的毛衣就够了。 平常他们那边的人都穿T恤,穿一个衬衫,所以在那个环境里面,三衣当然够了。 热的时候搭一件衣,寒冷的时候二件衣就够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三衣就是 盖,就是盖的,下面这个具是垫在底下,这个三衣就是 盖,什么都简单,这不为过。 衣食就足够了,你的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你的体力消耗少。 这个道理,我在学佛初期当中,我深深体验到,我跟李老师讨论过,老师给我印证,我这个看法正确。 我觉得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实在讲,与自己劳心劳力,那个消耗都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够了。 李老师日中一食几十年,我在台中跟他学,我日中一食吃了五年。 以后为了弘法,为了应付这些信徒,信徒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唯恐我们身体营养不良,他们招待不周有罪过,一定要我吃三餐,三餐都要吃。 我们为了弘法,为了让这些信徒生欢喜心,也就随缘。 所以我吃东西吃得很少,为什么? 从前吃一餐,现在把一餐分做三餐,以前吃一餐,我一餐吃三碗饭。 诸位要晓得,年轻时候,那个时候的饮食,每一餐都吃三、四碗,年轻时候。 所以一餐确实是一餐的量,一餐吃三碗。 现在一餐吃一碗,合起来还是一餐的量。 这个对于饮食起居没有贪心,一切随缘,没有执著;换句话说,有也好,没有也好。 我现在一天不吃东西,也没有感觉到饿,照样可以工作,照样可以讲经,要在这个地方修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放下。 不是叫你把事放下,事要做。 事放下了,你就著了空,你就恶取空了,这又错了。 做这件事,把这件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你也错了,你就著了相,你就著了有。 佛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著,我的工作认真努力在做,这是不著空;虽然在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不著有。 你的心地清净,你的精神就饱满。 你做的欢喜,你的日子没有空过,确确实实为佛法、为众生。 虽然为佛法、为众生,绝对不著为佛法、为众生的相,心里要离念,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就是这么写的,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救别人。 我们修学要懂得这个原则,要知道把握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原则,你修学就有功,积功后面的结果就是德,这叫功德。 所以诸位我们读经,任何经诸位一展开,你就看到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是做真实究竟圆满的慈济功德者,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 由此可知,真实的慈济功德,就是教导一切众生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看破、放下之后,是样样具足、样样圆满。 这个理很深,事微妙! 一般的众生没有深入经藏,对佛法修学没有一点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没有入处’,他很难相信,他很难接受。 他认为这个讲法是骗人的,唯有对佛法有深入 人、有领悟的人,他懂得、他相信,他能够依教奉行,他能够获得真实的功德。 由此可知,我们自行化他,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实在说,我们近几年来提出这十个修行要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我们常常存这个心,存这个心救自己,自度! 在生活当中表现给别人看,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常说,诸佛菩萨就是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 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那一部经打开,这样的句子都重覆很多遍,教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演是什么? 表演,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做什么样子? 做一个看破的样子、放下的样子。 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他给我们做的样子,彻底看破、彻底的放下。 他的生活显示的是自在、随缘,真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世间人争名争利,释迦牟尼佛名利现成,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继承王位,我们世俗里所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贵在人间来说,都是达到极处,这个东西乐不乐? 不乐! 他要的是离苦得乐,他知道。 这些功名富贵不是真乐。 什么是真乐? 彻底觉悟、放下是真乐。 所以他就表演给大家看,你们所争的权位,他有,不要了;你们所求的富贵,他有了,他也不要。 他去过一个出乎寻常人意料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树下一宿,日中一食’。 他过这种日子。 在这种生活里面,一般世间人认为这是苦不堪言。 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 去做乞丐,但是这个乞丐了不起,有学问、有道德。 所以比丘称为乞士,乞是乞讨,依靠乞讨来过日子。 士是有学问、有道德,是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的乞丐。 他做的什么事情? 教化众生,以身作则,表演给你看,告诉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真乐! 这才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显示在生活里头,得大自在,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我们九句十八个字,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修、所学、所教导的,全部显示出来。 末后一句‘念佛’,为什么? 如果没有这两个字,我们这个慈济功德虽然是有功德,功德不圆满、不究竟。 你想想看,你脱离六道轮回,你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功德。 你要不出三界,没有功德,这个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 不能出三界,完全变成福德。 功德的标准是以出三界、脱离生死轮回,以这个为标准。 阿罗汉了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辟支佛脱离了,菩萨也脱离了,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四种人都脱离了,都成就了功德,这个功德叫小果。 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所得的果报还叫做小果。 在天台四教里面,叫藏教。 贤首五教里面,叫小乘教。 小乘教里有佛、有菩萨,这在十法界里头,不是大乘。 大乘是超越十法界,以这个为目标。 经论里面所说的方法、所说的理论,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能够超越十法界,超越这个大的关口,这才算是大乘,大乘的功德。 一乘法的功德,就是在一真法界。 一乘法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妄想断得干干净净,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叫一乘法。 一乘法里面的物件是法身大士。 佛详详细细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你迷失了自性,你生了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这么一个境界。 所以佛的慈悲救济达到究竟圆满,是叫你证圆教的佛果,这个慈悲救济是达到顶点。 今天我们是凡夫,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 在理论上讲,能! 佛在《法华经》上举一个例子—龙女八岁成佛,这个意义很深。 八岁说明什么? 说明一个意思,是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累劫的善根、福德,这一生修的。 龙女是说明畜生道,不是人道,它表这个意思。 是不是要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 不需要! 就在这一生当中,那就是真的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你要真正遇到善知识,遇到这个机缘,纵然前生前世从来没有修积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佛? 能! 为什么能? 道理就在自性迷悟,就是一念之间。 一念迷,你就变成凡夫;一念迷,你就把原本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 如果遇到善知识开示,你真的明白、觉悟了,一念觉,这个法界立刻就恢复到一真。 龙女八岁成佛显示这一个道理,表演出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看。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是问能不能开悟,能不能明心见性,能不能得到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能! 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 不能是因为你迷,你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不下! 你起心动念还是我! 换句话说,你不肯放弃自私自利,那就没有法子。 不要说一尊佛菩萨帮不上忙,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真正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你怎么迷的,是你自己迷的;你将来怎么觉悟,还是你自己悟。 这是佛在《般若经》上常讲:‘佛不度众生,佛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者’,道理在此地。 佛帮助你成佛,是把这个道理给你讲清楚,方法给你讲清楚。 你成了佛,是你自己依照这个道理、方法修成的,那与佛有什么关系? 佛有什么功可居? 佛无功可居! 众生的成就是自修自度,自己亲证的,诸佛菩萨帮不上忙的。 可是我们听了之后,依旧不觉悟,那就是业障习气太深,就像昨天《华严经》上讲的熏修重要。 古时候,在家、出家的修行人为什么会有那么殊胜的成就?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成就? 就是他熏习的时间长。 每一个寺院都有法师讲经说法,你住在这个道场上,天天听经,一天至少听四个小时以上。 你在这个道场住上三年五载,这个心境自然不同。 谚语里面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就可憎’,这说明熏习的重要。 三天不研究讨论,我们的习气毛病都出来了。 由此可知,熏习的重要。 这一次也是馆长很大的一个愿望,要把《华严经》完成。 《华严经》完成,我们至少每天要讲二个小时,要持续五年。 五年像这样的研究讨论,我们在一起的同修,气质决定改变。 纵然不能证果,不能大澈大悟,小悟是决定有的。 这个缘也是非常希有难得! 我们这个道场,我虽然不在,你们同修们要好好的利用,我们在任何地方所讲的《华严》,都会把录音带、录影带很快速的寄回来,你们可以听,听了之后,可以研究讨论,同样达到熏修的效果。 好!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发布时间:2024-03-12 08:18: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