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经文卷二之四)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经文卷二之四)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经文卷二之四)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辰三进退合明。 分二。 巳一总标例法阿难。 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此科旧解标虽在此。 却乃隔后多文别取数句以为其义。 遂致管见谓为错简。 欲以改移其文。 今于印本虽未敢动。 而传讲者皆抄写指授以为确论。 今反覆详之。 乃是不识本旨。 反谓经差。 若果改移。 大乱佛旨。 痛宜戒之。 当知齐此标后。 直至迷闷科终。 三番相例。 皆是进退合明正文。 又进退亦异旧说。 盖佛谈经。 如人入宅。 从前向后为进。 从后翻前为退。 然亦有两说。 并于理通。 智者审之。 一者。 若约例处现文。 则三节分属进退合明。 谓初例(例汝今日观见山河)是进以合明。 次例(例彼妄见别业一人)是退以合明。 后例(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复是进以合明。 二者。 若约结处深意。 则三节各有进退合明。 谓初结(皆是。 乃至所成。)约灯轮依正进退合明。 次结(俱是。 乃至所生。)约灾象灯轮进退合明。 后结(同是。 乃至妄死。)约灾象诸国进退合明。 至文一一指之自见。 巳二依法取例。 又二。 午一例明别业。 又三。 未一举能例法。 牒定眚妄。 虽总牒前别业。 而意多取于详示妄因中义。 以作今能例之法耳。 又四。 申一促举前法阿难。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此科总举。 下三科详牒也。 观佛直呼前之眚轮以为别业妄见。 何得执为譬喻。 此一验矣。 申二妄境似有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虽现似境。 申三妄体本无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眚即见劳。 非色所造。 见劳者。 即见病妄发劳相也。 非色所造者。 非实色所造也。 盖言惟是一眚所现。 更无他物。 即前影见俱眚句耳。 申四真体非病然见眚者。 终无见咎。 盖见眚者。 即能见眚之自体也。 良以眚不见眚。 而见眚者。 乃见之真体。 彼固无恙。 故曰无咎。 此即前见眚非病句耳未二就所例法进退合明。 约前分属。 言总意别。 后义正齐。 分二。 申一总成例意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例者。 同是一例。 言无异也。 今日目观者。 明现前亲住。 亲见近境。 异后悬远之处也。 次二句。 依正可知。 无始见病者。 即根本无明初成业识。 转生见相二分。 则见如眚翳。 相如灯轮。 从此浩劫。 莫复清净。 故曰无始见病。 此科是第一进退合明。 若依前义。 三节分属。 此属进以合明。 谓进前文灯轮易知之别业。 合明后文依正难知之别业。 则结文皆是二字。 但惟遍举国土众生而已。 言此国土众生皆是无始根本见病之影。 与灯轮枝末见病之影。 一例而无别也。 此说顺。 而易于省解。 若依后义。 三节各有进退。 例处同前无异。 惟于结处差别。 皆是二字。 乃是双举灯轮依正。 而言皆是无始见病之影。 故具足进退之义。 盖进前灯轮。 以合明后之依正。 则此依正固无始见性所带根本见病之影。 与灯轮而同一例也。 退后依正。 以合明前之灯轮。 则此灯轮。 亦无始见性所带枝末见病之影。 与依正同一例也。 虽久暂不一。 而无非见病展转幻生矣。 此说稍难领会。 而意则圆足。 思之。 问。 目眚但一时之疾。 今亦谓为无始见病。 恐非佛意。 答。 此正据佛意。 下文于眚妄瘴恶相例之后。 亦结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故知然矣。 但比身境更多一转。 所谓双带本末二病而已。 推末由本。 故本末同结之。 问。 灯轮合明依正。 固是以易知例难知。 依正合明灯轮。 取何意耶。 答。 依正虚妄。 固比灯轮难知。 而目眚远因。 亦是无明转生。 犹不易晓。 故佛互相发明。 有深意存焉。 要显本末见病。 皆无始无明之过也。 后皆仿此。 申二详应前文。 又分为三。 酉一合明妄境似有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 见。 即目见。 缘。 即国土众生。 酉二合明妄体本无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 觉明。 即本觉堕于无明之中者也。 见所缘眚者见自所带无明之影也。 觉见即眚者。 谓觉明所见无明之影。 即是眚病。 此句宛是影见俱眚之意也。 酉三合明真体非病本觉明心。 觉缘非眚。 缘字。 双指见与见缘。 妄见对觉心。 亦是觉心之所缘。 故妄见属诸缘之中。 是则觉心能觉诸缘者而谓之非眚。 正以合前见体能见眚者而谓之非病。 显然孚契。 乃知凡言见眚。 皆指见之本体。 非谓有智眚人当于此而照验。 圣言正以此体本来离妄。 所以到下文才觉即离。 更无留难。 故知详应之科。 虽足例意。 而正为下释闷张本也。 此阿难所见身境等即有两重难知。 一者。 难知其为别业。 以己见与众不异也。 二者。 难知其为妄见。 以又因同见。 实信其必有也。 故以前眚影中两重易知者。 而例之以知焉。 问。 身境同见。 何以类眚影之别见。 答。 众生依自心法界。 而迷起梦境。 法界唯心。 梦境非有。 故为别为虚。 见同众人。 不过业同同见耳。 岂同外教共一而实有乎。 譬如千灯一室。 各别光满。 又如群翳观灯。 似同轮而实各病。 及其一人愈。 而只消一人之轮。 始知非共一。 而非实有矣。 就所例法进退合明已竟。 未三结见见即离释迷闷。 圆觉云知幻即离。 正同见见非见。 故科名拟之。 分二。 申一令取上义转释。 取上觉缘非眚一句之义。 转释前见见非见之迷闷也。 又分二。 酉一用上显离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觉所觉眚。 即上觉缘二字。 觉非眚中。 即上非眚二字。 意谓觉本是真。 眚本是妄。 未觉眚时。 觉常堕于眚中。 才觉是眚。 觉早出于眚外。 故别业中许多发挥只为成就此二句。 意在显其真本超脱。 释前迷闷之情也。 酉二转释前语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实字。 亦即字之意。 见见。 乃是前语。 上科觉字。 即上见字。 眚字。 即下见字。 故觉眚。 即释见见。 非眚。 即释非见。 意云觉眚即脱于眚。 便是见见即脱于见。 云何复名为见。 我所以言非见也。 兼闻知觉者。 一体同具也。 为因见见难省。 故变字转显。 非两法也。 申二令对目前会释。 指向目前。 便类宗通。 更加说破。 仍归教意。 又二。 酉一通指是眚者释妄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 见我者。 即观佛相好也。 故知自惑未除。 虽观佛胜相。 亦是眚影。 及汝者。 指阿难自身也。 世间。 即上山河国土。 十类众生。 同前十种异生。 皆即见眚者。 皆即见上之眚病也。 非见眚者。 非是能见眚之真体也。 此二句。 判定是妄非真矣。 酉二别指非眚者释非见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见。 彼者。 指法之辞。 见真精者。 即能见眚真精也。 又解。 彼见仍指妄见。 真精方目真见。 而此真精。 是彼妄见真实之体。 故曰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言是乃性体。 而非眚妄也。 此二句。 判定是真非妄矣。 末句结归释疑。 夫妄非真而真非妄。 故知真见性本常离于妄。 我所以谓真见见于妄见之时。 即脱于见。 而不可复名以见也。 汝何迷闷于此哉。 是则世界众生。 既惟自心别业妄影。 则凡夫不必欣上厌下。 种种取著。 二乘不必怖有沦空。 种种厌离。 速惟务求见见。 而除一己之深惑。 即不堕于妄身境矣。 此于三道中。 初悟惑道。 了三本空。 犹是近离。 而非远离。 远离之意。 在后同分尾中。 例明别业已竟。 午二例明同分。 分三。 未一举能例法进退合明。 旧说进退合明。 单属此科首六句。 盖因其文有往复之状而成误也。 以致管见踵之。 欲以取前标辞加于此科之上。 而并将全科移于本觉常住之后。 复取前云何名为同分一节经文补置此处。 则三番进退。 及首尾相收之旨。 俱失之矣。 若更依彼法喻参之。 谬乱尤甚。 传讲者畏于悖注而敢于违经。 痛宜戒止。 且今详究经文。 毫发不错。 由是曲顺本意解之。 仍于各文详申其故。 智者请加研味。 庶有发明。 当知此科乃是第二番进退合明。 若依前义分属进退。 此属退以合明。 盖退后同分以合明前之别业也。 此亦容易省会。 分三。 申一促举前法阿难。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上文别业未例之前。 先促举云。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今此同分未例之前。 亦促举云。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显然对待。 谁敢妄移。 盖总以举前一国所观种种灾象也。 然此科具能所二例。 若远对后科例阎浮等。 则此为能例。 彼为所例。 若近对本科别业妄见。 则此为所例。 别业为能例。 所以难省。 其故至下自见。 请先记之。 申二取例别业。 问。 灾象既为同分易知之例。 即当直以例后阎浮提等。 何必又取例于别业。 答。 前文促举之下。 即以牒定眚妄者。 全以牒前详示妄因科也。 盖必妄因成。 而后可例下身境之同妄矣。 今此促举之下。 亦当牒定妄因。 其奈前之灾象文中。 元缺详示妄因。 佛意不欲另示妄因。 正欲留待此处取例于别业之妄因焉。 所以无牒辞而加取例耳。 问。 何故如此。 答。 眚影灾象。 虽皆易例。 而灾象比于眚影。 稍似难知。 故此亦是以易例难。 令知同彼眚影一例虚妄。 然后妄因成。 而可以例下阎浮等也。 后问略同吴兴。 又二。 酉一逆以取例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盖先举能例。 后就所例。 乃为顺例。 今翻以所例倒就能例。 故曰逆以取例。 逆即退也。 故约前义属退合明。 问。 何故如此。 答。 促举同分之易知。 将以例后同分之难知。 故不得不首举同分。 以对前别业中促举之科。 然特为自缺妄因。 须取例于别业。 又不得不退就别业而逆取之矣。 酉二顺以释成。 上文不得已而能所倒置。 终为不顺。 理须回文释之。 故曰顺释。 问。 岂非依旧进合。 答。 但望促举之科能所颠倒。 毕竟是退。 又复曲分二。 戌一回文标同一病目人。 同彼一国。 依旧以能例别业居先。 所例同分居后。 而略以标同。 下科详以例出矣。 戌二例出妄因彼见圆影。 眚妄所生。 此众同分所见不祥。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此举别业但惟眚影是其妄因。 以例同分但惟瘴恶是其妄因。 岂有天象之实体哉。 申三合明同本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惟此俱是二字无有二说。 但依后义。 双举灯轮灾象。 而言其俱是等也。 正因此处。 推知前之皆是后之同是。 咸有进退合明之义。 生。 谓转生恣生也。 据现前虽皆一时之事。 而展转推本。 故俱是无始见妄从本恣末而生也。 进退合明者。 进灯轮以合明灾象。 则灾象固一国之眚翳也。 退灾象以合明灯轮。 则灯轮亦一人之瘴恶也。 故曰俱是无始见妄展转恣生矣。 未二就所例而进退合明。 上之一国灾象既例眚影。 妄因已彰。 即为此节能例之法。 而此阎浮等乃为所例。 由是就之。 而进退合明矣。 此即第三番进退合明。 若依前分属之义。 亦是言总意别。 但属进以合明。 谓进前一国灾象合明后诸刹也。 若依后义。 正齐分二。 申一普例世间。 分二。 酉一器世间。 又二。 戌一从狭至广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 首一例字。 正承上同分妄因。 以为此节之能例故也。 海本是一。 因须弥四面有四大洲。 故海亦随洲称四大也。 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 本师一佛刹土耳。 十方。 则诸刹土无量无边。 沙尘莫尽其数。 戌二总标有漏诸有漏国。 诸字。 总指广狭诸土。 有漏义现前无漏下。 对当机且指同居。 酉二情世间及诸众生。 即上诸国众生也。 合情与器二种世间。 皆自心与众同分所见之境。 不取众人皆为能见也。 普例世间竟申二合明同妄。 复分为二。 酉一合明前六字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若依前义。 则同是二字。 亦惟遍举诸国而言同是无漏等。 此乃合前能例中俱是无始见妄六字也。 但彼只言无始见妄。 而不言所依之真。 此则觉明无漏妙心。 乃其所依之真。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乃其所起之妄。 承上例下云。 此之十方各所见世界众生。 虽各种种不同。 与彼一国所见不祥。 同为一例。 同是云云。 觉明无漏妙心。 即是在缠之体。 觉明。 不必泥作无明。 应是觉湛明性。 此自其本净而言。 无漏。 自其无染而言。 正反于上有漏也。 盖其体非无明。 不属诸有。 而又欲境诸见迥不相干故也。 总此本净不染二意。 故曰妙心。 持业释也。 见等。 皆指妄者而言。 连下虚妄病。 通为一颠倒分别见妄而兼闻觉知者。 一体所具也。 此所谓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而缘之一字。 即指上世界众生。 如云此诸世界众生。 皆即见等妄病之缘而已。 酉二合明前二字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合前能例中所生二字也。 但上无死字意亦深含。 然此死字意是灭字。 方通无情。 盖通本上来。 必兼依正。 世界则成住坏空。 众生则生老病死。 二俱言和合者。 言生不自生。 以和合发起故生。 灭不自灭。 以和合终尽故灭也。 然既虚妄病缘所为。 则于本无中而妄见生灭。 故皆曰妄耳。 又当知二乘见界内是生。 界外是灭矣。 上解但依前义分属。 有进无退。 若依后义。 进退兼具。 应云。 进一国以合明于十方。 则尘刹固即瘴恶之虚陈。 退十方以合明于一国。 则瘴恶亦即生灭之妄现。 故结之曰同是觉明等。 此中亦有两重难知。 一者难知为同。 以净秽苦乐迥别也。 二者难知为妄。 以与尘刹见同也。 故以前瘴恶中两重易知者而例知焉。 问。 隔异无干。 何为同分。 现见各有。 何为我妄。 答。 自心无明。 称法界而无际。 一切生界。 依无明而住持。 故见生界未消殒者。 自心无明未除也。 无明未除。 则无边生死皆同分耳。 可同凡小苟安自足谓无干乎。 譬如病目。 见花遍空。 同我眼病岂以近远而分自他虚实乎。 此小注。 与前别业小注中意。 亦是破迷要义。 但经文前显后隐。 故小书之以备观。 就所例法进退合明已竟。 未三结离见即觉教取证。 圆觉云离幻即觉。 即同此意。 故科名拟之。 敌体翻上文同是等。 而了前大标中总出之过以结归也。 上是从真起妄。 此是反妄归真。 分二。 申一离见。 又曲分为二。 酉一离见缘若能远离诸和合缘。 及不和合。 翻上缘字。 及和合二句。 而了前标中当处二句也。 意曰。 生灭深惑。 虽由见妄。 而业果循还。 现溺见缘。 若能首先远离云云。 远离者。 了知苦果皆由业招。 妄招妄现。 于是不造诸业。 断世生缘。 即远离诸和合也。 既不趣生。 亦无老死。 即远离不和合也。 若兼二乘。 则不见界内为实有。 即离和合。 不见界外为真灭。 即离不和合也。 斯则业果二道先已息矣。 酉二正离见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翻上见闻觉知虚妄病。 而了前二种颠倒见妄也。 盖二种见妄。 正无明深惑。 即业果由之以起。 乃生死亲因也。 灭除之者。 即后耳根圆通中。 断二执。 证三空。 穷至生相。 而惑道并尽矣。 三道既尽。 齐此属于反妄。 申二即觉。 又分二。 酉一极证二果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菩提。 是智果。 见妄除而惑尽。 故圆满智果。 不生灭性即涅槃是断果。 见缘除而业果尽。 故圆满断果。 酉二永断轮回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此即完复上之觉明无漏妙心。 而了标中轮回世间矣。 然涅槃由断。 尚带修心。 菩提由智。 亦兼始觉。 今复言本心清净本觉常住者。 表二义。 一表皆但还复本有。 非从外得。 二表要必圆满涅槃而后本心清净。 圆满菩提而后本觉常住。 性修双即。 而前所谓轮回世间者。 于此永绝矣。 二科皆属归真。 是则别业后释迷闷中。 全显此心不变之体常自离妄。 而极劝人之了悟。 同分后教修证中。 全显此心随缘之用与妄相应。 而极劝人之修证。 修无了悟则毕竟钝滞无归。 悟不修证。 安得现前受用。 修心者。 务请不取见缘。 不随见妄。 而观尘刹依正。 全影全心。 念念不昧。 是谓常住三摩地中。 固知取证无疑。 而庶不负佛详劝之至意矣。 释其迷闷已竟。 卯二开其未开。 前阿难述意以请中。 先述未开。 后述迷闷。 而佛与先释迷闷者。 先其所急也。 今迷闷已释。 次应开所未开矣。 分二。 辰一牒前述意。 又分为二。 巳一牒已开阿难。 汝虽先悟本觉妙明。 性非因缘。 非自然性。 先之一字。 远指之辞。 分明指前超情科中先悟也。 旧注欲以成就重拂之说。 乃释为二见中度其已悟。 是不以己意曲从经文。 翻以经文曲从己意。 未敢闻命。 巳二牒未开而犹未明如是觉元。 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辰二逐意发明。 又二。 巳一破和合。 又复分为二科。 午一总举妄惑阿难。 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以前尘问者。 对前尘而辩问也。 语兼因缘者。 验旨趣之相关也。 言此本是世间之义。 汝乃泥之。 而疑菩提心亦和合耶。 菩提既带证字。 作佛果亦可。 心字。 仍指本觉。 盖佛果依本觉心而始证。 故本觉即是证菩提之心。 午二别为破斥。 分二。 未一破和。 和者。 如水和土之类。 又分二。 申一举法标列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 为与暗和。 为与通和。 为与塞和。 仍用见精者。 以真见无别异体。 况此现与明对。 得以施辨矣。 申二破一例余。 又分二。 酉一破一。 又分为四科。 戌一不见和相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 当明现前。 何处杂见。 见相可辨。 杂何形像。 可见曰相。 见相可辨者。 言所见之相分明可辨也。 即指所对明相而言。 言彼明相虽分明可辨。 若言见与之杂。 何有交杂之相可见乎。 不可释辨为分。 以可分即堕非和也。 而况理实不可分乎。 戌二不具和体。 实质曰体。 又分二。 亥一离即双绝若非见者。 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 云何见见。 凡物之杂和者。 必先相离。 而后相即。 乃得成和。 今离即双绝。 何由而成和乎。 文中非见即见。 皆望明相为言。 初云。 此明若非是见。 则应无所瞩。 今乃云何见明。 是初无相离矣。 次云。 此明若即是见。 则见不自见。 今乃云何见见。 是后亦无相和矣。 然此科方是无和体之由也。 亥二蹑成破意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 若明圆满。 不合见和。 此科方正破无和体也。 蹑前云。 此明既不非见。 则全体皆见。 而必见圆满。 何处容明而与之和乎。 既不即见。 则全体皆明。 而必明圆满。 更不合容于见而与之和矣。 戌三不得和名见必异明。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召体曰名。 性。 本也。 言此见若果先异明而后杂明。 即当失彼本明名字。 另立名字。 如水被土杂。 而另名为泥也。 今何但名为明。 而无被杂之异名乎。 戌四不成和义杂失明性。 和明非义。 孚名曰义。 首句蹑上起下。 言既被杂。 已失明性。 则本明既失。 即不当仍谓之和明。 今仍谓之和明。 非其实义矣。 破一已竟。 酉二例余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破和已竟未二破合。 资中曰。 合者。 如盖合函之类。 又分二。 申一举法标列复次阿难。 又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 为与通合。 为与塞合。 申二破一例余。 又二。 酉一破一。 又分为三科。 戌一正破合明若明合者。 至于暗时。 明相已灭。 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云何见暗。 温陵曰。 合则附而不离。 故合明既不相离。 则明灭随灭。 不复合暗。 既不合暗。 凭何以见于暗乎。 戌二防破转计若见暗时。 不与暗合。 与明合者。 应非见明。 恐转计之云。 前见明时。 实与明合。 今虽见暗。 却不与合。 乃破之云。 若见暗时。 不与暗合。 是既见时不合。 则必合时不见。 是故汝前言与明合者。 应非见明。 戌三蹑归正破既不见明。 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 言明尚不见。 云何与明合。 而知明非暗乎。 酉二例余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破和合科已竟已二破俱非。 又复分为二。 午一承示转惑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觉元。 与诸缘尘。 及心念虑。 非和合耶。 妙觉元。 既属根中之性。 此句标根。 次句兼尘。 次句该识。 正辩根性。 连带尘识。 非则俱非也。 真际曰。 和合不成。 即非和合。 形必然也。 午二逐意发明。 分为二。 未一牒惑示问佛言。 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 未二别为破斥。 又复分为二。 申一破非和。 又曲分为二。 酉一总各标列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和。 为非暗和。 为非通和。 为非塞和。 酉二破一例余。 分二。 戌一破一。 又三。 亥一定其有畔若非明和。 则见与明。 必有边畔。 体相杂入。 既谓之和。 故体不相入。 方为非和。 如砖石并砌。 二体各不相入。 而中间必有边畔。 故先定其边畔也。 亥二索其畔处汝且谛观。 何处是明。 何处是见。 在见在明。 自何为畔。 倘许有畔。 即对见明索其指出。 亥三蹑成破意阿难。 若明际中必无见者。 则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云何成。 言纵有边畔。 则亦如砖石之不相入。 见中无明。 明中无见。 今以见望明为辩。 故单言明中无见。 则己不知明在何处。 齐何处而分畔。 故云畔云何成不成畔义。 则自不成非和义矣。 戌二例余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破非和已竟申二破非合。 又分二。 酉一总各标列又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合。 为非暗合。 为非通合。 为非塞合。 酉二破一例余。 分二。 戌一破一。 又二。 亥一明其乖角若非明合。 则见与明性相乖角。 如耳与明。 了不相触。 非合即离。 故迥不相遇。 方为非合。 故经自喻明之与耳也。 如人合目。 以耳听明。 终不知其所在。 岂非了不触乎。 亥二蹑成破意见且不知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戌二例余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此后无结尾者。 以本属前超情科中余意。 故不另结。 必欲结之。 可准前文云。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 非和非合。 非不和合。 乃至随汝执捉。 自此显见已极。 而奢摩他从根指心方便亦尽。 向后转名如来藏性。 不复呼为见性之偏名矣。 (问。 上既带妄。 未显纯真。 剖妄之后。 似当更显。 何但补超情尾。 而更别无说乎。 答。 此有三义。 一者。 纯真言语道断故。 此盖不但见性。 诸法穷至真际。 皆不可说。 经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等。 其文非一。 二者。 前文已即显真故。 谓若依方便。 言显无言。 则前表见即识精明元。 真妄和合。 则十番所显。 即其本具之真。 何干于妄。 二见所破。 即其本具之妄。 何碍于真。 况先显后破。 别有其故。 前已表明。 岂可因其未及除妄。 而遂疑所显非真耶。 倘必疑佛显真非实。 亦应疑佛破妄是虚。 破显俱不信受。 是外道。 非佛弟子。 三者。 后不出此真性故。 良以四科七大所显如来藏性。 非别有体。 即此见性转名藏性耳。 岂可谓此后更别无说乎。 又此科可以为理法界之由致。 若不由此方便。 从于根中识取迥脱根尘广大寂常灵知之自性。 将何以入真空绝相之法界耶。 然但谓之由致。 非惟约此即为理法界也。)克就根性直指真心已竟。 子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四科。 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 前科言寂常妙明之心最亲切处。 现具根中。 故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然虽近具根中。 而实量周法界。 遍为万法实体。 今于万相中一一剖相出性。 是以齐此不复称其见性之别名。 乃举其总名曰如来藏心。 妙真如性。 但是总别异称。 体惟一而已矣。 分二。 丑一总为剖出。 剖。 谓剖开相之妄。 出。 谓显出性之真。 又二。 寅一剖出但知虚法。 此一类法。 显然不实。 人皆易见。 然凡外权小。 亦但皆知其相之妄。 而实皆不达其性之真。 故佛特为剖相而出性焉。 又二。 卯一举法自相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盖上文妄见。 即见之相妄也。 真精。 即见之性真也。 故此承上言。 不但见精相妄而性真。 汝犹未明云云。 然此科且举其自来本相。 而未明真妄。 开妄出真。 在下科中。 浮尘幻化。 如阳焰。 空华。 干城。 梦境。 与上文灯轮灾象皆是也。 当处出生。 言来无所从。 随处灭尽。 言去无所止也。 卯二剖相出性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首句剖相。 幻妄。 犹言虚伪也。 称。 即名也。 言其徒有虚伪名相而已。 末二句出性也。 言彼实无自性。 其性即众生妙觉明之实体而已。 无相而能现相。 故称为妙。 觉明。 准前即觉湛明性。 良以妙觉明体如镜。 浮尘幻化如镜上之影。 影虽至虚。 离镜则无。 故全影即镜。 是知影之体即镜体矣。 所以诸相至虚伪者。 其体皆至实。 以其即妙觉明体故也。 然先以开出乎此。 而后以例明阴入等法者。 有二妙义存焉。 一者比类知妄。 谓因幻化等相不实。 而知阴入等相不实也。 二者比类信真。 谓彼等至虚之法。 尚是真觉之体。 况此阴入等法。 独非真觉之体乎。 皆信之无疑矣。 寅二剖出似实有法。 此一类法。 与前法。 虽皆依他起性。 而前法人易识其为虚。 斯法人难觉其为妄。 是故凡外执为实有。 二乘计成心外。 大乘法相宗人。 犹言似有不无。 今之科名略依彼立。 惟圆实宗人。 方了依他无性。 即是圆成。 兹佛剖相。 令知依他无性也。 出性。 令知即是圆成也。 分二。 卯一历举诸法如是乃至五阴六入。 从十二处。 至十八界。 承上言。 不但此等浮幻之法。 其相妄而其性真也。 如是乃至五阴云云。 此科且举平日所谈诸世间法以推论性相。 亦是不离目前令见实相也。 五阴。 即色受想行识。 六入。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十二处。 即前六根。 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 更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也。 别经三科。 此加六入而已。 各尽万法。 不过色心二字。 对机开合。 故广略殊。 至后详释。 卯二剖相出性。 又二。 辰一观相生灭全妄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因缘。 解见前超情科中。 今惟解明色阴。 余可例知。 如五根六尘合为色阴。 须于前世。 对此诸法。 取著熏种。 纳于赖耶识中。 所谓因也。 至于中有。 自求父母之时。 即父母为境。 引发憎爱。 所谓缘也。 此固因缘和合。 由是在胎而结五根。 出胎而住六尘。 名之为生。 若深究此生。 亦同梦等。 来无所从。 当处出生。 故曰虚妄有生。 然此因缘。 本是生灭之法。 随前业力而为修短之限。 限尽即当分散。 此固因缘别离。 由是五根六尘一时俱失。 名之为灭。 若深究此灭。 亦同梦等。 去无所止。 随处灭尽。 故曰虚妄名灭。 色阴如是。 余一切法亦复如是。 辰二论性即妄皆真。 又二。 巳一妄本是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生灭去来者。 盖入处界不过色心二法。 约色则有生灭。 约心则有去来。 言此生灭去来既皆虚妄。 既无自体。 而所以能现乎此者。 果是何物。 当知本如来藏云云。 如来藏。 总目众生本觉性体。 言众生心中隐覆如来。 故名如来藏。 即起信论中之一心也。 一心开二门。 一者心真如门。 二者心生灭门。 众生顺生死流。 故生灭全显。 而真如全隐。 然生灭无体。 而其体全是真如。 故佛明此生灭去来。 即众生如来藏中妙真如性随缘乍现而已。 其常住等八字。 皆称此真如之德也。 本无生灭曰常住。 不滞冥寂曰妙明。 本无去来曰不动。 不偏空界曰周圆。 常住不动。 离于凡夫之生死。 妙明周圆。 拣于二乘之涅槃。 此固各就多分。 若确论。 则仍各全拣。 复兼权乘。 具此众妙。 故曰妙真如性。 亦即前十番所显见性之全体也。 巳二真本无妄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 言不达妄是真如。 故妄似有体。 今既是真常性体。 则去来迷悟生死。 于真常中。 亦是幻妄称相。 杳无实之可得矣。 如锝睹镜中之物。 不知是镜中之影。 固误谓有体。 才知是镜中之影。 则惟镜而已。 岂复有一物之可得哉。 添迷悟二字。 约人。 即是凡圣。 约法。 即生死涅槃。 盖迷悟在人。 而理中实无迷悟之体可得。 如迷东为西者。 从迷至悟。 东常不转。 何有真实迷悟差别之体哉。 总为剖出已竟。 丑二别为剖出。 即前四科。 一一详列而剖出也。 就分为四。 寅一五阴。 又复分为二科。 卯一总征阿难。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阴字。 去声。 盖覆也。 新译五蕴谓积聚有为。 今从旧译谓盖覆真性也。 二义兼之始备。 此盖合色开心。 为愚于心不愚于色者说耳。 然征问之意。 以阴等本是世间有为之法。 今上科一旦许即藏性。 故须征起释明。 然妙真如性。 影略常住等义。 后皆仿此。 卯二别释。 分五。 辰一色阴。 既合五根六尘为一色阴。 则非惟色身亦兼器界。 又复分三。 巳一举喻合法。 又二。 午一举喻。 又分二。 未一依于本无阿难。 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 惟一晴虚。 迥无所有。 未二起成有相其人无故不动目晴。 瞪以发劳。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金刚以无相为非相。 故此以华灭为非相。 盖见空华者。 非但见生。 亦见于灭。 其曰复有一切。 取喻良多。 后当释出自见矣。 午二合法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以妙觉明圆照法界。 如以净目观晴空也。 清净本然。 一法叵得。 如晴虚无有也。 此其所依之真。 合喻中依于本无。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如人无故瞪目也。 劳久发尘。 而十一色法弥满乱生。 如虚空见华也。 四空。 与舜若多神。 乃至二乘涅槃。 妄解色灭。 如见非相也。 若无此破。 彼等妄谓离于色阴矣。 此其所起之妄。 合喻中起成有相。 巳二就喻详辨。 又二。 午一标非二处阿难。 是诸狂华。 非从空来。 非从目出。 虽以目喻觉明。 空喻法界。 然如珠自照。 本无二相。 目空诚有二相。 合此详辨。 稍不能通。 悬求佛意。 但是以目观见身界。 无异观见空华。 故辩得空华无所从生。 无所还灭。 则身界自可信解。 然立此两处。 亦非无旨。 空来。 破凡小计色从心外有也。 目出。 破权教不忘色从心内生也。 问。 万法唯心。 何又破从心内生乎。 答。 法虽唯心。 而实亦不曾生。 故终亦无所灭。 此圆顿人一悟无生。 全妄即真。 权人不忘法从心而有生。 故须灭妄始真。 请详下目出之破。 当自见矣。 午二分文各破。 又二。 未一非从空来。 又三。 申一出必有入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 既从空来。 还从空入。 申二不成空体若有出入。 即非虚空。 莫说实体。 但约虚空。 既无内外。 自无出入。 凡有出入。 即不成虚空矣。 申三不成空义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如阿难体。 不容阿难。 首句方言便是实体。 盖转一步也。 次二句。 谓华本空体。 今空既非空。 则自不容于自体之华。 方合下喻。 盖由虚空以容为义。 无所不容。 岂自华亦不容乎。 自字与容字俱重。 末二句以喻明。 喻言自体不容于自体。 决无是理。 与前十九界七尘同意。 乃必无之事也。 此是展转不通之义。 说毕。 取次结归云。 既无自不容自之理。 则无空不容华之义。 不容之义不成。 则非空之体不立。 非空不立。 出入何凭。 而计从空出者。 无有是处矣。 就喻顺解已竟。 若约法中。 计色从心外有者。 亦说色法俱从空出。 西域凡小推论身界成坏。 皆是微尘聚散。 而析尘无已。 必至虚空。 故执诸色皆从空出。 此方儒道经书不一。 而意旨皆谓虚以生气。 气以成形。 是万相固本于一气。 而一气乃始于太虚。 质之西域。 则从无而有。 旨趣大同。 然法喻既皆虚空。 则其出入破法。 准喻无异。 大抵世智不达太虚何所从来。 身界岂穷根本。 但见万有皆从无起。 遂谓无为有源。 岂知非其源乎。 未二非从目出。 又分为三。 申一出必有入若目出者。 既从目出。 还从目入。 申二约入以破。 虽出入并言。 而破意不在出字。 惟在旋字。 故曰约入以破。 又二。 酉一有见即此华性从目出故。 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 去既华空。 旋合见眼。 酉二无见若无见者。 出既翳空。 旋当翳眼。 言体既无见。 而徒能遮障。 则旋岂不翳于眼乎。 申三约出以破又见华时。 目应无翳。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若果华从目出。 则凡见华者。 华已出目。 皆当无翳而号清明眼。 何今见必晴空。 一无华相。 然后为无翳而号清明眼乎。 准此。 破色从心生者云。 迷时色既出心。 悟时色应入心。 有知。 入当见心。 无知。 入当障心。 又迷者色出。 心应无障。 悟者色入。 心应有障。 云何无障然后号清净心乎。 思之。 巳三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色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二处求之。 既无从出。 足知虚妄。 本无生体曰虚。 循业伪现曰妄。 此句结其相妄。 末二句即是结其性真。 如云。 相既虚妄。 而能现者竟何物乎。 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 然非因等即前常住等。 盖常住不动。 则体恒无变。 故非因缘。 妙明周圆。 则随缘遍现。 故非自然。 夫性本非外。 岂从心外而有。 性本无生。 何曾心内有生。 此二处所以俱非也。 大异旧说。 智者著眼。 下皆仿此。 色阴已竟。 辰二受阴。 此下开一心法为四阴也。 前三即遍行心所。 行阴即思。 后一仍合八识心王。 略开为四耳。 今此受者领纳为义。 唯识云。 领以为境。 令生觉受。 数不出三。 谓对违顺双非之境。 而生苦乐舍之三受焉。 又分为三。 巳一举喻合法。 又二。 午一举喻。 又二。 未一依于本无阿难。 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 百骸调适。 忽如忘生。 性无违顺。 此就自法为喻也。 以所用即身识领受触尘。 但事出假设。 受局一识。 故得为喻耳。 无违顺。 但无苦乐二受。 忘生。 正是舍受。 喻故浅言。 未二起成有相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本无外尘触之。 而妄觉涩滑等也。 午二合法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以其喻即自法。 故不必法喻配合。 但当了喻之妄。 而会法之妄也。 夫藏性无受。 如人晏安。 迷生诸受。 如摩觉涩等。 巳二就喻详辩。 又复分二科。 午一标非二处阿难。 是诸幻触。 不从空来。 不从掌出。 四阴皆心。 众生认为己灵。 不同色阴。 计从内外。 但计实有。 今亦以二处无从。 显其虚而非实耳。 或以根尘分配亦可。 思之。 午二分文各破。 又二。 未一非从空来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 既能触掌。 何不触身。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未二非从掌出。 又三。 申一约出破之若从掌出。 应非待合。 此不待合与下不同。 盖言掌能出触。 则孤掌即出。 何须待合乎。 申二约入破之又掌出故。 合则掌知。 离则触入。 臂腕骨髓。 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反显既不觉入。 自然非掌出也。 申三出入破必有觉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 要名为触。 此触之自体既能往来。 则无时而不可出。 何须待合乎。 此约出入。 故不同上。 巳三结妄归真是故当知受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前可知。 受阴已竟。 辰三想阴。 唯识云。 想能安立自境分齐。 前五随念。 第六计度。 七八忆持。 然各缘各境。 故有分齐。 忆持。 谓于境领纳之后。 摄其全体。 印持不忘。 与间断浮想不同。 分三。 巳一举喻合法。 又分二。 午一举喻阿难。 譬如有人谈说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悬崖。 足心酸涩。 此亦就自法为喻也。 作喻。 故单取意识之悬想而已。 午二合法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例诸想皆同。 于此可见目前身界为想所分别忆持者。 皆如念中之酸味。 思里之悬崖。 本非实有。 而坚滞不忘者。 想阴覆之也。 巳二就喻详辩。 又分三。 午一标非二处阿难。 如是酢说。 不从梅生。 非从口入。 酢说。 语略。 谓酢说所引之水也。 午二展转推破如是阿难。 若梅生者。 梅合自谈。 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 自合口闻。 何须待耳。 若独耳闻。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生。 入。 皆指水言。 梅不谈则非梅生。 口不闻则非口入。 耳不出则非耳致。 但追究得此水无所从来。 自显想阴不实矣。 午三比类发明想蹋悬崖。 与说相类。 酸涩同上口水。 应云。 崖不思则非崖生。 足未触则非足入。 心不酸涩则非独由心。 酸涩无所从来。 足显想阴之虚矣。 巳三结妄归真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前可知。 想阴已竟。 辰四行阴。 唯识此阴即遍行之思。 亦即业行。 于百法中摄法最多。 迁流为义。 分三。 巳一举喻合法。 又分二。 午一举喻阿难。 譬如瀑流。 波浪相续。 前际后际。 不相踰越。 不相踰越者。 前不待后。 后不及前也。 午二合法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阴常解。 谓心心不住。 念念迁流。 而实有粗有细。 若究其根心潜伏之本。 乃比前二为细。 如后经言生机纲纽是也。 然内由此念。 则外之造业趣果无量粗相。 似瀑流之不可遏。 故约迷途。 则细隐而粗彰。 约修位。 则粗尽而细显。 今约迷途。 故譬彼瀑流矣。 又既属于遍行。 则各识皆具。 粗属前六。 细乃七八耳。 巳二就喻详辩。 又分二。 午一标非即离阿难。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离空水。 首三句。 总是非即意。 首句又是非即空。 而次二句又是非即水也。 然因水尚疏。 谓因彼生此。 如父子非一。 水性即亲为自体。 非水性者。 谓非水一定之性也。 末句非离意。 总翻三句也。 午二分文各破。 又二。 未一非即空水。 又分二。 申一非即空如是阿难。 若因空生。 则诸十方无尽虚空。 成无尽流。 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申二非即水。 又分二。 酉一非即因水若因水有。 则此瀑流性应非水。 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性应非水者。 言体应不与水一也。 有所有相者。 言若别有自体也。 酉二非即水性若即水性。 则澄清时。 应非水体。 性当一定。 故有流既为水性。 无流必失水体矣。 未二非离空水若离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无流。 言此流于空于水皆不能离。 空非有外。 岂能离空。 水外无流。 岂能离水乎。 就喻顺释已竟。 若约法释。 则空喻外境。 水喻内心。 流即行阴。 若计境生。 则境应有知。 一切无情悉能有念。 若计因心。 则应别有自体。 若计即心本性。 则行阴尽者反失心性。 行岂即心境乎。 若计离于心境。 则境实无边。 而心外无行。 行岂离心境乎。 思之。 巳三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行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前。 行阴已竟。 辰五识阴。 分为三。 巳一举喻合法。 又二。 午一举喻阿难。 譬如有人。 取频伽瓶。 塞其两孔。 满中擎空。 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 虚空喻识。 足知非破无体无性。 但破其无去来耳。 良以八识全收。 八海七浪。 而八非毕竟无体之法。 其体即藏性也。 厥旨深哉。 频伽。 译好声鸟也。 瓶形象之。 午二合法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孤山曰。 瓶。 喻妄业。 空。 喻妄识。 业牵识走。 如瓶擎空行。 舍身受身。 如饷他国。 愚谓但约现身。 尤益日用。 身即喻瓶。 空乃喻识。 千里万里。 但是身之往来。 识常不动。 以总摄藏识。 识海周遍矣。 巳二就喻详辨。 又二。 午一标非来入阿难。 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 非此方入。 午二分文各破。 又二。 未一非彼方来如是阿难。 若彼方来。 则本瓶中既贮空去。 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去字亦是来字。 译之误耳。 于本瓶地者。 彼方元置瓶之地也。 未二非此方入若此方入。 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 舍身如彼方来。 而前身之识未尝少。 受身如此方入也。 而后身之识未尝来。 问。 识以了别为义。 死身现无了别。 何言非少。 生身现具了别。 何言非入。 答。 周遍。 约冥具之体。 了别。 约迷中之用。 体常不动。 用可牵移。 然而迷则任牵。 悟则同体。 佛正欲众生悟全体而周大用。 故喻识如虚空。 令知身死非去。 未死之先本不偏局于此也。 身生非来。 未生之先本亦常遍于此也。 但因不了。 互成明昧。 业迁使然。 今了遍周。 勿顺妄业。 更于现身往来万里。 不随身转。 常冥不动之体。 色尽洞开。 无复明昧矣。 巳三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识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准前。 通论五阴。 色。 想。 皆据当体而破。 受。 据所受之尘以破。 行。 识。 皆据妄状而破。 然前四破无自体。 后一但破往来。 又虽破其相妄。 实皆显其性真。 五阴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 发布时间:2024-07-24 08:04: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