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二(经文卷二之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二(经文卷二之三)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二(经文卷二之三)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寅九显见超情。 自然因缘。 皆是妄情计执。 今此见性并不属此。 故曰超情。 分二。 卯一正遣情计。 又二。 辰一随问别遣。 又二。 巳一非自然。 又二。 午一阿难约遍常义而疑自然。 又三。 未一领性遍常阿难白佛言。 世尊。 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灭。 觉谓真性。 缘即万法。 总言遍十方界者。 领上不混无碍二科中见性周遍。 而不遗不分二科。 更领见性与万法同体周遍。 故成此遍义也。 湛然常住者。 领上不动无还二科。 性无生灭。 领上不灭一科。 总摄之而成此常义也。 未二蹑之起疑。 又二。 申一疑滥于外计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 及投灰等诸外道种。 说有真我遍满十方。 有何差别。 梵志。 此云净裔。 谓是梵天苗裔。 即婆罗门。 云先者。 古人也。 娑毗迦罗现首卷。 冥谛现无还科中。 外道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也。 本是法尘中灭尘。 非色非空之境。 谬称冥性常住。 作诸谛冥初之本源也。 夫外道穷理深者。 但伏六识现行。 种子全迷。 末那具在。 所执冥谛。 似非八识。 应惟法尘投灰。 苦行外道也。 真我遍满十方者。 外道所执我相不出三种。 一大小。 二微细。 三广大。 此广大我也。 或即神我。 乃二十五之末后谛耳。 然所以非真者。 象外取空。 别有自体。 此但分别影事。 岂正觉乎。 有何差别者。 言如来说周遍常住。 外道亦说。 何以异乎。 申二疑违于自宗。 又二。 酉一举昔宗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 我说因缘。 非彼境界。 楞伽。 此云不可往。 惟神通可达。 佛曾在此说楞伽经。 大慧者。 彼会当机菩萨也。 斯义者。 即差别之义。 盖广辨内教与外道所以不同之义。 外道说自然者。 大义谓内而心性。 外而万物。 悉本无因。 自然而然。 斯则拨无因果。 不立修证。 故佛广说因缘以破之。 因。 谓亲因种子。 缘。 谓助发资缘。 内而三乘等性。 须由宿生根种。 复假诸教助缘。 方生诸果。 外而百谷等物亦须根种为因。 土等为缘。 方生芽等。 非彼境界者。 大异于彼所说也。 酉二疑今违我今观此觉性自然。 非生非灭。 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似非因缘。 自然二字判定。 下出其故。 末句正疑违宗。 本有不遗故非生。 究竟不坏故非灭。 即常义也。 一真一体。 故远离虚妄。 无自无他。 故远离颠倒。 即遍义也。 涅槃每以不遍为无常因。 足见遍是常因。 而二字合为一义。 故总惑为自然。 当知述领遍常。 不为差谬。 目为自然方是大差。 末言大似违反昔宗。 滥彼自然矣。 未三求佛开示与彼自然。 云何开示。 不入群邪。 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承上既似外计。 又异因缘。 则我教亦有自然之义矣。 然不知与彼自然何不同乎。 愿佛显示之。 盖恐一涉于邪。 又成虚伪。 复入昏冥。 故言不入群邪。 方得真实妙觉也。 午二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 分二。 未一直斥其非佛告阿难。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 真实告汝。 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 盖阿难实以为自然。 而但求不同于外道。 不知何但不同。 亦且了无自然之意。 故佛惟破自然。 而不复分别外道也。 言词善巧曰方便。 理趣究竟曰真实。 未二详破其非。 又复分二。 申一牒索自然之体阿难。 若必自然。 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申二即与甄明见性。 又二。 酉一标列诘问汝且观此妙明见中。 以何为自。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 以暗为自。 以空为自。 以塞为自。 以明为自者。 以见明为本然体也。 余仿此。 酉二详与难破阿难。 若明为自。 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 则于明时见性断灭。 云何见明。 应不见暗者。 言见明既是其本然不变之体。 只合见明。 及至明去暗来。 即应断灭。 全不见暗。 方成自然。 余仿此说。 今皆不然。 悉能随变随见。 何成自然。 非自然已竟。 巳二非因缘。 又分二。 午一阿难翻自然而疑因缘阿难言。 必此妙见性非自然。 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心犹未明。 咨询如来。 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因领性体本来遍常。 似不合于昔之因缘。 而但不知此本然遍常。 云何符合因缘之旨乎。 是诚未了今教亦且超然不堕因缘。 午二如来约不变义以破之。 分二。 未一蹑问对现佛言。 汝言因缘。 吾复问汝。 汝今因见。 见性现前。 汝今因见下应补明等二字。 其意方完。 言其对境始现也。 未二别为破斥。 又二。 申一破因。 又分二。 酉一标列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酉二逐破阿难。 若因明有。 应不见暗。 如因暗有。 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者。 言其既以明为生见之种子。 及其以暗代明。 即如以沙易谷。 则苗何以生反其因也。 余仿此。 申二破缘。 又二。 酉一标列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塞有见。 酉二逐破阿难。 若缘空有。 应不见塞。 若缘塞有。 应不见空。 如是乃至缘明缘暗。 同于空塞。 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者。 言其既以空为生见之助缘。 及其以塞而代空。 如以火而易水。 则莲何以发。 反其缘也。 余仿此。 问。 自然因缘。 皆约明等为破。 有何别乎。 答。 见性作自体。 明等作他法。 破自然。 则显自体全能随他法。 是随缘义。 见其非自然滞一之体。 破因缘。 则显他法不能变自体。 是不变义。 见其非因缘所生之法。 二义皎然。 是则明等虽同。 取义各别矣。 随问别遣已竟。 辰二更与迭拂。 双承上非自然非因缘二大科。 重重拂迹也。 又分三。 巳一拂已说者当知如是精觉妙明。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不变之真体曰精觉。 随缘之灵用曰妙明。 末二句。 申言体既不变。 故非因缘。 用既随缘。 故非自然。 通下虽皆叠拂之文。 然上文但惟反诘之辞。 此则方申其正义。 巳二拂未说者非不自然。 无非不非。 无是非是。 此中缺非不因缘一句。 但是遗脱。 理应有之。 盖恐闻非自然。 而遂谓不自然。 故曰非不自然。 恐闻非因缘。 而遂谓不因缘。 故亦应云非不因缘。 二非不中两个不字。 即是前非自然非因缘上两个非字。 此以双非遣两非也。 合云非非自然非非因缘。 当自省矣。 后恐又落于二非不中。 故复以一无字。 并遣前单非与双非也。 如云。 固无非自然非因缘。 亦无非非自然非非因缘也。 上二句。 无非也。 下二句。 无不非也。 至于无是非是者。 又恐人闻诸非尽遣。 终归一是。 故此遣之云。 无是自然。 无是因缘也。 又恐人闻既不存是。 还成非是。 复遣之云。 无非是自然。 无非是因缘也。 初一层。 无是也。 次一层。 无非是也。 当知无非不非为蹑遣。 盖总蹑前义而全遣也。 无是非是为对遣。 盖防其对非成是而对遣也。 巳三情尽法真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此二句。 推广印定也。 上句尽其余执也。 末句推广而言。 不独见性。 但能离相。 则即一切法无不皆真也。 相。 谓一切情计之相。 非谓法之自相也。 是可见法本无差。 情计成过。 诸情荡尽。 法法元真。 但用忘情。 无劳坏相也。 又当知尽遣之后。 方得全真。 非是亦遣亦存。 竟成不定矣。 温陵意谓离遍计知即圆成实。 与此解同。 缺依他起者。 且超略而论也。 理实下文释迷闷科中方遣依他起矣。 又当知随问别遣科。 如以药除病。 更与叠拂科。 如种种消解诸药毒耳。 正遣情计已竟。 卯二责其滞情。 分二。 辰一正责用情汝今云何于中措心。 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于中者。 于精觉妙明中也。 措心者。 作意妄想也。 诸世间者。 相宗中。 有学者世间。 非学者世间。 自然者。 外道所宗。 即非学者世间戏论。 因缘者。 权乘所宗。 即学者世间戏论。 盖言此理离名绝相。 迥非诸世间戏论所能及之。 而子云何云云。 责其迷也。 辰二喻明无益如以手掌撮摩虚空。 只益自劳。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显见超情已竟寅十显见离见。 常途情见二字不甚相异。 但分本末。 俱属遍计。 此则情与彼同。 见与彼异。 即指见精自体耳。 夫见精既曰真妄和合。 则可约义而分真妄二见。 问。 悬示中不许心见为二。 今何又言二见。 答。 此但约真见。 带妄时即名妄见。 离妄时即名真见。 岂真有二体耶。 如第二月。 尚不许其为影。 岂许其有二体乎。 今言离见者。 即真见离于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 非谓离身边等见也。 此即离依他起性矣。 分二。 卯一阿难以今教而质昔宗。 又分二。 辰一蹑今教阿难白佛言。 世尊。 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上科自然因缘二皆被斥。 而不问自然者。 以非自教也。 因缘自教一旦尽违。 故独蹑之。 腾疑起问不已也。 辰二质昔宗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所谓因空。 因明。 因心。 因眼。 是义云何。 阿难所引见性。 盖是眼识。 如来所示。 乃是根中之性。 规矩谓愚法声闻。 不分根识。 信乎。 如来知其心粗。 且不与分。 但就语破之。 大乘眼识。 九缘方生。 小乘法中粗具四缘。 缺一不可。 然皆眼识得生之缘。 而旧注迷为万法之缘。 误之甚也。 心。 指第六识。 以小乘不达七八。 心法惟一也。 儒云。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是也。 顺世浅解。 此为确论。 目前不空不明。 何以有见。 无心无眼。 更不待言。 所以必堕因缘。 今示见精全不托此。 下文自明。 末问意云。 岂今是而昔非耶。 抑今昔同而我未达耶。 卯二如来深明其权实不同。 分二。 辰一明昔宗非第一义。 又二。 巳一直断其非佛言。 阿难。 我说世间诸因缘相。 非第一义。 此明昔教与今教大不同也。 言我昔说因缘。 但为对治自然。 及邪因缘。 诱引小乘一时。 权宜之说。 非今所说第一修证了义之教也。 何得取彼而难此乎。 巳二明其不了。 又二。 午一定世间义。 又二。 未一如来双征阿难。 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 云何名见。 云何不见。 探其所藉之缘未二阿难双答阿难言。 世人因于日月灯光。 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 则不能见。 单举明缘。 显四中缺一不见。 余可例知。 午二正明不了。 又三。 未一无明非是无见阿难。 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应不见暗。 若必见暗。 此但无明。 云何无见。 无明便谓无见。 常情皆然。 故蹑此以应不见暗诘之。 汝谓无明既已无见。 即当并暗不见。 然决无此理。 由是下三句乃申其正义焉。 未二双以例成不见阿难。 若在暗时。 不见明故。 名为不见。 今在明时。 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 如是二相。 俱名不见。 此反例显谬。 言若明暗相例。 遂至二皆无见。 岂不大谬。 未三结申正义双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云何不见。 上科但是因谬反显实无二不见理故。 乘其必悟而申以正义。 令知明暗中俱是见也。 当知顺世间惟许明见不许暗见。 须假多缘。 今自指见以来。 即取暗中有见。 然则暗中之见尚不用眼。 何假空明。 及分别耶。 是则显一暗中之见。 则四缘俱破。 故曰举一该余。 明昔宗非第一义已竟。 辰二示今教为第一义。 盖虽总明第一义。 而其中两重。 有浅有深。 有已说。 有未说。 亦即是结定已说。 而发起未说也。 分三。 巳一先定离缘是故阿难。 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 见非是明。 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 见空之时。 见非是空。 见塞之时。 见非是塞。 此一重为浅。 为已说。 盖自体离缘之义。 从引盲人瞩暗。 直至非因非缘文中。 屡有此义。 今重显叠定者。 以起下文耳。 又显从前所说皆离缘第一义。 已自超乎因缘宗矣。 其曰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者。 言能见之性。 非即所见之境。 能所判然。 不难分辨。 余三仿此。 巳二例成离见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此一重为深。 为未说。 更显向后说者皆离见第一义也。 而因缘中义。 益迥乎其不可及矣。 四义。 即明暗空塞之四。 成就者。 成就能例之法也。 前已重重发明见精中真妄和合。 今此上一见字。 即见精中本体真见。 下一见字。 即见精中所带一分无明妄见。 从无始来。 此之真见常堕妄见之中。 如人堕水。 岂复见水。 后于闻教得悟之时。 忽尔真见现前。 方能彻见妄体。 然才一见时。 则斯真见之体。 已即脱于妄见。 不复堕于其中。 故曰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非是二字。 即脱出之意。 如人必登于岸方能见水。 故才一见水。 已即不在水中矣。 良以上之四义。 皆以能见之性。 见于所见之境。 而性即非境。 今亦例此。 以能见之真见。 见于所见之妄见。 而真见即非妄见矣。 此义难分辨。 故以四义易辨者而例显之。 然见之所以为妄。 而真见所以非妄见者。 待佛后释迷闷处自发明之。 通上十番示见。 则带妄显真已极。 将剖妄而出真。 故此以发其端也。 巳三责而勉之。 又二。 午一责之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 及和合相。 见犹离见者。 言此真见尚犹离于见精之自相也。 见不能及者。 见精亦自不能及也。 良以有妄见时。 真见全隐。 及至真见现前时。 妄见已空。 故终不能及也。 云何下。 方责其执吝昔宗。 愈不可及矣。 和合未说。 而言及和合相者。 盖与因缘一类戏论。 不相舍离者也。 午二勉之汝等声闻。 狭劣无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局溺旧闻曰狭。 得少为足曰劣。 乏甄别之智曰无识。 遍计依他了无干涉曰清净。 实相者。 空宗性宗。 曲直稍别。 空宗。 谓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是虽空色不二。 须见诸相非相。 方为实相。 依此。 则须破妄相而后显实相。 性宗。 则山河全露法身。 万相当体真实。 依此。 则即相直显实相。 下文二意具有。 自此乃至阴入处界尽处。 半同空宗。 以皆破妄显真故也。 然随遮随表。 异空宗之无表。 故曰半同。 七大方同后义。 故佛重标。 至文再明。 达此方到果海。 故曰妙菩提路。 极勉其不可中路而懈退矣。 通上十科论之。 初科则显其脱根脱尘。 迥然而灵光独耀。 二科则显其离身离境。 凝然而本不动摇。 三科则显其尽未来际。 究竟不灭。 四科则显其从无始来。 本有不遗。 五科则显其无往无还。 挺物表而常住。 六科则显其不杂不乱。 超象外以孤标。 七科则显其性元自在。 转万物而大小何局。 八科则显其体本混融。 譬一月而是非莫辨。 九科则显其诸情不堕。 远越乎外计权宗。 十科则显其自相亦离。 转入于纯真无妄。 显见至此。 可谓显之至矣。 旧解总将如是显意而悉为破见。 此予所以不得已而重疏之一端也。 特惟就众生迷位。 而尚有二种见妄未除。 故曰带妄显真耳。 带妄显真已竟。 丑二剖妄出真。 二种颠倒见妄。 如璞蕴玉。 而见之真精。 如玉在璞。 故带妄示真。 如指璞说玉。 虽珍贵非虚。 而粗石未剖。 美玉未莹。 此科剖妄出真。 如剖璞出玉。 精莹焕发矣。 是以前之破识。 破至无体。 乃为真破。 此之剖妄。 实体反露。 所谓不毕竟破。 似破而实显也。 可概以为破乎。 分二。 寅一请许悬应。 所请意远。 应在后文。 非局本科。 故佛随请而许。 亦非局近。 是以并云悬应。 分二。 卯一阿难述请。 又分二。 辰一述意。 又二。 巳一述未开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 及与自然。 诸和合相。 与不和合。 心犹未开。 因缘等四义。 世间戏论中所必具者。 故后二前虽未问。 而今则并陈。 然总云未开者有二意。 一者。 言总意别。 别指后二。 而言四义未尽开也。 二者。 义有相关。 谓和合与因缘相关。 不和合与自然相关。 傥属后二。 则前二亦未全离。 故总云未开耳。 然意中惟望更说后二。 决无望佛重拂前二。 故旧说非是也。 巳二述迷闷而今更闻见见非见。 重增迷闷。 本惟望佛次第更谈和合等义。 今因不达见见非见。 迷闷是急。 故先希释此也。 述意已竟。 辰二哀请伏愿弘慈。 施大慧目。 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作是语已悲泪顶礼。 承受圣旨。 慧目。 观空者也。 佛启清净实相。 而阿难又乞慧目。 则此下圆发空如来藏无疑矣。 纤疑在念。 则觉不明净。 是须释迷闷而开未开。 夫然后觉心无不明净矣。 卯二佛慈许说。 分二。 辰一将示妙修尔时世尊怜愍阿难。 及诸大众。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此经家叙佛意也。 观将欲二字。 则其意甚远。 在五六卷。 盖凡欲事妙修。 先求真智。 广开真智。 皆所以为妙修之地。 故佛方近谈微密观照。 而经家先遥叙此。 其旨深矣。 陀罗尼。 此云总持。 谓总一切法。 持无量义。 正以解固欲其周圆。 而修当执其简要。 此经了义之修。 最为简要。 陀罗尼虽通显密。 且就显言。 故圭峰疏释不取多字一字。 偏取无字即净圆觉心。 今应亦取无字。 即圆湛不生灭根性也。 诸三摩提。 总目二十五圆通。 妙修行路。 密指耳门。 意言诸圆通中妙耳门也。 以此二句释上陀罗尼。 显修门中耳根圆通即大总持也。 不依旧注平派定慧止观等。 按后阿难请入华屋。 即有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之语。 及佛许云。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又云。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语意全合。 足征此处是预指后之修门也。 辰二先开真智。 又三。 巳一明其未了告阿难言。 汝虽强记。 但益多闻。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 心犹未了。 寄斥多闻者但恣口耳未了实义。 奢摩他。 即性具本定。 微密观照。 即本具照体朗然现前也。 检异起心对境。 思惟粗观。 曰微。 检异制身静坐。 出入定相。 曰密。 又离妄绝相曰微。 即相无相曰密。 故今所说见见非见。 乃至七大遍周。 正离妄绝相微妙观照。 下文满慈二答。 正即相无相秘密观照。 是知此意照尽三如来藏。 是谓真智。 必由此真智。 方能造后妙修也。 巳二正许开示妙今谛听。 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巳三兼被未来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有漏尚令成佛。 无漏不待言矣。 寅二分别开示。 分二。 卯一释其迷闷。 阿难以未开迷闷二者并陈。 而迷闷更急。 故佛今则先与释其迷闷。 前已辨明此中并无重拂因缘自然之意。 勿强索之。 分三。 辰一双标二见。 于一妄见分之为二。 非真妄二见。 分二。 巳一总出其过阿难。 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当处发生。 当业轮转。 此明见妄若存。 有此等过。 故须剖析而离之。 一切众生。 不止凡夫。 亦兼小圣。 轮回世间。 不止七趣分段。 亦兼二乘变易。 以此是凡小俱迷之境。 而结尾期在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故也。 然此二句。 方以总标大患。 下乃推原。 皆由见妄能现境起业而致然也。 言二者。 即下同别之二也。 云颠倒分别者。 正见妄之体相也。 谓迷别为同。 本是己心别业自现之境。 而视为心外同他共住之境。 迷同为别。 本是自惑所现与众同分之境。 而视为心外与己无干之境。 迷虚为实。 本是惑业虚影。 而视为心外实有定相之物。 此之三迷。 旧解但了后一。 前二罔知。 至下当发明之。 恒作如是见解。 故曰颠倒分别。 然此分别。 乃任运历然不昧而已。 所谓微细流注分别。 非作意计度粗分别也。 总谓之见妄者。 体即陀那细识见分中和合一分深惑。 下文诸佛所称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是也。 此方出见妄体相。 末二句。 正明其现境起业。 为引发轮回之本也。 当字。 去声。 当处者。 全法界心遍成迷惑之处。 本非处而言处耳。 发生者。 尽法界遍现情与无情一切世界。 下文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是也。 此盖但由惑现。 未及业招。 方是同分境现耳。 当业者。 即于当处惑境之中取著造业也。 轮转者。 随业受报。 次第迁流。 成无边轮回也。 此盖不但惑现。 更由业招。 即是别业境成也。 即处与业二俱言当者。 显二意。 一当处。 显不动意。 如梦所见无量多境无量奔驰。 不离床枕。 寸步无移。 二当业。 显无物意。 言惟是自业幻成。 妄取妄受。 更别无物也。 是则见妄能招如是大患。 故不可不了悟而远离也。 巳二别列其名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夫唯心境界。 极尽十方。 唯我一心。 本无亲疏远近之分。 今为见妄所迷。 不能同佛全体住持全体受用。 于是有见其自所住持。 现得受用。 而为亲近之境。 有见其他所住持。 非己受用。 而为疏远之境。 然亲近者。 不惟惑现。 而更兼业系。 盖自业发明。 还自取著。 非心外实有与他共住之处。 故曰别业妄见。 (特由颠倒分别。 乃妄见其心外实有与他共住。 岂真实哉。)其疏远者。 虽非业系。 而但由惑现。 盖与众同惑。 而还同众见。 非心外实有与己无干之境。 故曰同分妄见。 (亦由颠倒分别。 乃妄见其心外实有与己无干。 岂真实哉。)当知此与旧说不同。 旧谓别业约一人。 同分约多人。 便与万法唯心相背。 今惟约阿难一心。 兼具此二种妄见。 但约业别别见惑同同见分之耳。 欲自阿难以例一切众生。 人人皆具此二种妄见。 方为尽理。 辰二各举易例。 旧说目眚灾象二皆为喻。 以喻后之一处多处。 则背戾后文。 其过无穷。 不暇委辩。 今并是法。 如字。 乃是举法之辞。 但有难觉易知之分。 后文有证。 良以亲近之境。 虽为别业。 实亦与众共住同见。 诚难觉其为别为虚也。 至于眚见灯轮。 则又别中之别。 虚上之虚。 是乃最易知其为别为妄者矣。 疏远之境。 虽为同分。 然见其与己悬隔。 而又各受用不一。 诚难觉其为同为妄也。 至于瘴恶灾象。 则又同中之同。 妄中之妄。 是尚可易知其为同为虚也。 故佛举眚影灾象易知者。 将以例后一处多处之难知者焉。 问。 佛后合明。 何无同别。 答。 如来言不虚发。 语必开迷。 既标颠倒。 又列差别。 别业。 同分。 必是众生迷昧之境。 前标既有。 可不随明。 后结若无。 何劳强赘。 曲顺金言而已。 然合明处略之者。 正意归重见妄以释迷闷故也。 就分为二。 巳一别业妄见。 分为四科。 午一先以征起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午二陈其所见阿难。 如世间人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五色重叠。 目虽浮根。 而众生聚见于眼。 即见精所寄之处。 眚虽浮根之病。 而实因有见性方有斯病。 亦即见性之病。 而灯轮即见病之影。 但好眼为无明根本见病。 而赤眚为浮根枝末见病。 身境为根本见病之影。 而灯轮为枝末见病之影。 以此眚影为例。 即有两重易知。 一者。 易知其为别业。 以于灯轮明知其为自己独见之境。 二者。 易知其为妄见。 以又明知灯轮非实有也。 故先陈此取为能例。 意在例后两重难知焉。 又佛向下即离妄因等科。 皆就此易知能例之法而寄辩详明。 到下所例一言以蔽也。 故此须当一一配例明白。 庶至下文不费词而自明矣。 目惟取其所具之见性。 与后见身境者同体无别。 但此双带本末二病。 而后惟有本无末。 故用相例焉。 眚例无明。 灯例界内。 轮例身境。 当与下文相为照应无差忒矣。 午三了无其实。 又复分为二。 未一审于二处于意云何。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 为是灯色。 为当见色。 例云。 此三界内所现身境。 为彼界内实有耶。 为汝见性实有耶。 未二难其即离。 又二。 申一难即灯即见阿难。 此若灯色。 则非眚人。 何不同见。 而此圆影惟眚之观。 若是见色。 见已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先以非眚不见破即灯。 非眚人。 以例诸佛。 盖断尽无明。 同无眚病。 例曰。 若身境是界内实有。 而断尽无明之人如何不见。 何必惟有无明者然后见之乎。 次以色不自见破即见。 例曰。 若以身境即是见性实有。 则见性已成身境。 即不能以自见。 而今见身境者。 复是何物以见之乎。 申二难离灯离见复次阿难。 若此圆影。 离灯别有。 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先以傍观无体破离灯。 例曰。 若复转计身境离彼界内而别更有体。 则夫界外涅槃。 应当更见身境。 盖二乘出三界外即空不见。 问。 与佛何异。 答。 佛即三界不见身境。 如非眚人。 即灯不见毛轮。 二乘如带眚人。 离灯向于屏等方不见也。 非真不见。 若复来。 依旧有矣。 次以非眼莫瞩破离见。 例曰。 若复转计身境离见性而别有自体。 则凭谁知有身境。 今何无明之人。 必用见性见之乎。 了无其实已竟。 午四详示妄因。 上科但举即离皆非。 足显虚妄。 而未出虚妄根由。 及无病见体。 此科方具示之。 分为五。 未一正指妄因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 色实在灯者。 言彼五色实须在灯上而后现也。 以屏等不出。 无离灯理。 见病为影者。 言虽不离灯现。 而实非即灯之影。 乃见上眚病之影也。 见病二字。 正是真实妄因。 然上句例山河实须在界内方见。 而亦非即界内实有。 但是根本见病之影而已。 未二见体无干影见俱眚。 见眚非病。 首句。 牒前病影也。 上见字。 指见病言。 字之略也。 应云。 影与见病俱是一眚而已。 意明影病一体。 未有影非目病。 亦未有目病无影者也。 故合影与病方称为眚。 故曰影见俱眚。 次句特指能见眚之见体常自非病。 而与眚本不相干矣。 以若见即是眚。 应不自见。 今既宛然见眚。 岂能见之见体。 即所见之眚病乎。 此意最重。 正惟有此无病见体。 所以见见即非见也。 不指有智眚人而言。 后文有照。 至当指之。 未三诫人妄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观不应二字。 明是诫止之辞。 盖言既惟病影。 一无实体。 则说即说离皆不中理。 故诫止之。 未四喻明所以如第二月。 非体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 离见非见。 此方是喻非体非影者。 准下文既以月形见体对辨是非。 此应即是以见体月影而双标也。 故非体者。 非见体所有也。 非影者。 非月影所现也。 下之征释。 正出第二月真实妄因。 惟在一捏字而已。 以捏则有不捏则无故也。 同前灯轮真实妄因。 惟在一病字而已。 故曰见病为影。 亦以病则现不病则不现故也。 末二句。 吴注只取双是双离而已。 形月形也。 双是形与非形者。 犹言是月非月也。 双离见与非见者。 犹言非见是见也。 盖离见即非见。 离非见即是见也。 文法之巧耳。 大端以月对见。 而双遣捏轮之是非。 意在喻明以灯对见。 而双遣眚轮之即离耳。 是非。 亦即离也。 未五以法合显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承上。 可见二月非实。 惟捏是其根元。 灯轮本无。 惟眚乃其病本。 夫既彻底虚妄。 凭何说其即离。 又既离即皆非。 尤见彻底虚妄矣。 盖眚与无明皆如捏也。 灯轮身境皆如二月也。 例之易见别业妄见已竟。 巳二同分妄见。 又分三。 午一先以征起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与前征对午二陈其所见。 又二。 未一总举洲国。 又二申一海中洲数阿难。 此阎浮提。 除大海水。 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大海。 即七金山外碱水海也。 平陆。 即无水地。 水环陆地曰洲。 一大余小。 故数满三千。 此惟须弥之南一面洲也。 申二洲中国数。 又分二。 酉一大洲国数正中大洲。 东西括量。 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大洲。 即指阎浮。 举大国以略小国也。 酉二小洲国数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此皆布于大洲之外者也。 总举洲国已竟。 未二别举所见。 又二。 申一两国同洲阿难。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只有两国。 举最小之洲。 最少之国。 以况大多也。 申二一国所见惟一国人同感恶缘。 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或见二日。 或见两月。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彗孛飞流。 负耳虹霓。 种种恶相。 晕适佩玦。 皆兼日月。 环匝曰晕。 薄蚀曰适。 佩玦。 近日月灾气之状也。 彗孛飞流。 星之灾象。 星芒偏指曰彗。 四出曰孛。 横去曰飞。 下注曰流。 负耳虹霓。 单是日之灾象。 夹日而成负耳。 映日而成虹霓。 末句。 该尽其余之意。 陈其所见已竟。 午三了无其实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同一天象。 此有彼无。 足知非实。 此说妄处。 比别业中既略即离。 复缺妄因。 略者。 意欲准上。 缺者。 留待下进退文中例出也。 然此亦有两重易知。 一者。 易知其为同分。 以其明知与举国见同也。 二者。 易知其为妄见。 以又明知他国不见也。 故先陈此取为能例。 亦欲例后两重难知者焉。 各举易例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二 发布时间:2024-07-24 08:09:2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