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一(经文卷二之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一(经文卷二之二)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一(经文卷二之二)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寅六显见不杂。 此一大科旧注。 似全不知问处何疑。 答处何释。 总成错解。 故不胜其辩正。 但请详究今解。 当自觉是非显然。 不难辩矣。 又分为二科。 卯一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阿难言。 我虽识此见性无还。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疑盖谓承佛上示。 虽知此见不与诸相俱还。 而实常与水陆空行等物混杂无分。 今于诸物之中。 将辨何者是我见性。 何者是物相乎。 言其不可分析也。 由此问意。 详下答意。 自然应合分明。 只重我字。 不重真字。 故吴兴之解非是。 卯二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 分四。 辰一先列能所。 欲与拣择分析。 先须列下能见之性。 与所见之物。 然后乃可于中择而分之也。 就分为二。 巳一列能见之性。 又分为二。 午一圣众见。 又曲分三。 未一声闻见佛告阿难。 吾今问汝。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承佛神力。 见于初禅。 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 见阎浮提。 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阿难方证初果。 故云未得无漏。 天眼亦未远见。 故仗佛神力。 方见初禅。 按初禅但能见一四天下耳。 阿那律。 此云无灭。 昔因其施供。 受福不灭。 是佛从弟。 昼眠被诃。 精进失目。 遂证四果。 得天眼。 见大千如观掌果。 今云阎浮提。 岂反劣于初果。 恐是娑婆界三字。 而笔受者误也。 且四见从狭向宽。 其序可详。 庵摩罗。 此云难分别。 桃柰相疑。 生熟难分。 此方所无也。 未二菩萨见诸菩萨等。 见百千界。 一大千为界。 菩萨所见。 累至百千。 其实地上更多。 虽亦至广。 总皆有限。 未三如来见十方如来。 穷尽微尘清净国土。 无所不瞩。 穷尽。 则无限量。 数如微尘。 则不可数。 佛眼所观。 净秽皆同清净。 圣众见已竟。 午二凡品见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 不过分寸有二意。 一者。 对胜说劣意。 自诸圣极于如来。 较至众生。 纵穷其量。 亦不过分寸而已。 二。 收尽含生意。 上既齐于如来。 下必齐于蜎蠕。 故广至穷尽国土。 狭至不过分寸也。 盖言见量虽殊。 均为能见之性而已。 列能见之性已竟。 巳二列所见之物阿难。 且吾与汝观四王天所住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 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此则独约阿难所亲见者。 欲其自审择也。 四天王。 即居须弥四面。 (东持国。 南增长。 西广目。 北多闻。)住山腰而齐日月。 四万二千由旬之高。 曰水。 曰陆。 曰空行。 举此三处。 即上自四天。 下至大地。 一切物相所在之处。 前尘者。 目前诸尘。 遇住不过曰留。 障隔不通曰碍。 谓留碍于视耳。 先列能所已竟。 辰二就中拣择。 又二。 巳一先令自择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于此者。 即于能见所见之中也。 自。 即见性。 他。 即诸物。 先令自择者。 欲其随教自审。 庶得真知耳。 巳二次与代择今吾将汝择于见中。 谁是我体。 谁为物相。 代择者。 知其自不能分。 令其假佛智辩。 转得分明耳。 将汝者。 将阿难之见也。 择于见中者。 择于佛之见中也。 体。 即见体也。 就中拣择竟。 辰三物见分明。 又四。 巳一正言物不是见阿难。 极汝见源。 从日月宫。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遍谛观。 虽种种光。 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 云腾鸟飞。 风动尘起。 树木山川。 草芥人畜。 咸物非汝。 极。 尽也。 见源。 即眼根也。 如云尽汝眼力也。 日月宫。 最上物相也。 七金山等。 居中物相也。 须弥外七重围之。 (一持双。 二持轴。 三担木。 四善见。 五马耳。 六象鼻。 七鱼觜。)皆以纯金为体。 此中光明最多。 故言种种也。 渐渐下。 最下物相也。 云腾鸟飞。 自金山视之亦居最下。 汝字对物。 即见性也。 三番言物非汝。 故此科是正言物不是见也。 巳二正言见不是物阿难。 是诸近远诸有物性。 虽复差殊。 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 见性无殊。 此精妙明。 诚汝见性。 上科遍言物皆非见。 此科仍于诸物之中择出见性。 显然非物。 故此科是正言见不是物也。 然分择之法。 亦惟约于有无差殊而拣别耳。 盖诸物罗列于见性之中者。 千态万状。 是有差殊。 见性遍见于诸物之上者。 朗然一照。 是无差殊。 然此无差殊之体。 何尝混杂于有差殊之物相乎。 故结言诚汝见性而不是物也。 巳三反辩见不是物。 上二科已将物象见性分析明白。 自此科。 与下科。 乃反其辞而辨之。 以翻显前二科。 令其增明而已。 此科翻显前见不是物之科。 承上意云。 物有殊而见无殊。 足知见不是物矣。 由是即翻转云。 若见是物。 则汝云云。 其语意自见矣。 旧因此意不明。 以致管见疑其不接。 别有阙文。 真以讹传讹也。 又二。 午一辨定非物。 分二。 未一先用转难破其可见。 又三。 申一是物必成可见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此科翻上科云。 若我无殊之见性见于差别物时。 此见即是彼物。 则见性当成可见。 故汝亦可见吾之见。 何以故。 见既是物。 当成差别之相。 岂不历然可见乎。 理实不然。 亦暂纵以显其谬耳。 申二可见必依同见若同见者。 名为见吾。 文因难省。 故此二句另为一科。 意云。 见吾之见。 实无迹之可凭。 若取于彼我同见物时。 即彼同见之物。 遂谓见吾之见耶。 申三难其当见不见吾不见时。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言吾观物实无一定。 有时纵目取相则见物。 有时收视离相则不见。 汝若当吾见物之时。 依彼同见之物。 谬言见吾之见。 若当吾收视离相不见物时。 何不并吾不见之体亦见之。 而指其所在耶。 意明不见之时既不能见。 同见之时亦岂真能见哉。 不过谬执而已。 先用转难破其可见已竟。 未二蹑开两途。 俱证非物。 蹑上不见之处。 而开或见或不见之两途。 俱反证于见性之非物耳。 此科本旨。 极为简妙。 而文稍隐略。 从古注家。 展转支离释之。 本意越晦。 如五重结归。 存三隐二。 枉费工巧。 悉皆非是。 请详今解。 当或失笑。 就此分为二科。 申一以可见证成若见不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见不见者。 言汝若执言我已见汝不见之处矣。 自然者。 不待费力也。 彼不见之相。 即差别诸物也。 盖正当不见之时。 见性是我不见之体。 诸物是彼不见之相。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者。 言我见既已离物。 汝又见我自体。 此则不消费力辨之。 我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物相矣。 何以故。 已离物而又另见。 岂尚混为物乎。 此处经文人成错解者。 正因此科非彼不见之相一句所误。 今双约见物时。 与不见物时。 而更重申之。 盖正当见物之时。 见性为我能见之体。 诸物是彼所见之相。 及至不见物时。 则见性为我能不见之体。 诸物是彼所不见之相。 故今言非彼不见之相者。 非彼所不见之相也。 盖指诸物而言。 即是非物二字。 连上自然二字。 即同下文自然非物之句。 故我科言可见与不可见二途。 俱证成非物而已。 申二以不见证成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自然非物。 此比上科更容易。 言当我不见之时。 汝若不能见我之见体。 此更不消费力辨之。 自然我见非物矣。 何以故。 可见尚然非物。 而况不可得见。 岂犹同于物相乎。 是知二科本来简捷如此。 智者详之。 辨定非物已竟。 午二结成自性云何非汝。 承上言。 既不可见。 而又展转皆非是物。 云何非汝之自性乎。 反辨见不是物已竟。 巳四反辩物不是见。 翻前正言物不是见科也。 分二。 午一物混例成人混又则汝今见物之时。 汝既见物。 物亦见汝。 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 并诸世间。 不成安立。 此处稍为隐略。 故旧亦无所归属。 当于见物之时下补一句云。 若物是见。 则明白矣。 科言物混者。 有情无情不可分也。 人混者。 汝见我见不可辨也。 物虽可以总该。 今与人相例。 且属无情。 意云。 汝今遍见差别物时。 若彼诸物即皆是见。 汝见物时。 物亦即当见汝。 有情无情之体性纷乱混杂。 无复情器之分。 是物混也。 末三句遂例云。 有情无情尚不可分。 有情与有情益不可辨。 是故汝见我时。 反成我见于汝。 世间诸人无不皆然。 坏世间彼我之相。 莫能安立矣。 亦是暂纵。 理所必无。 正义全在下科翻显。 午二人分例成物分阿难。 若汝见时。 是汝非我。 见性周遍。 非汝而谁。 此科是转显正义。 言汝见我时。 若一定只是汝见而非我见。 彼我分明。 曾无坏乱。 是人分也。 末二句遂例云。 有情与有情尚不混滥。 则汝见性虽周遍一切诸物。 有情无情判然迥别。 何至混成诸物。 而非汝之自性耶。 辰四责疑自性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实。 自疑真性者。 本是自性。 而疑混于物也。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者。 言真性在汝。 自不信其为真。 而取吾言以求其实。 迷之甚也。 显见不杂已竟。 寅七显见无碍。 无还不杂二科。 已示其必为自性。 而不杂科中兼明体之周遍。 遂复疑之。 以为真性当有定体。 何无一定周遍。 真我应得自在。 何乃动被物碍。 佛释斯疑。 故有此科无碍之示也。 分二。 卯一阿难疑见不定而有碍。 又三。 辰一蹑上疑端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此处文亦阙略。 若此见性下补一句云。 本来周遍。 则真性真我二种疑端方全。 且与下文相叫应矣。 辰二双举两见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 居日月宫。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退归精舍。 只见伽蓝。 清心户堂。 但瞻檐庑。 胜藏宝殿者。 天王殿中众宝俱在。 故称胜藏。 日月宫皆摩尼宝成。 宫殿台池。 天人充满。 日宫虽火摩尼成。 而亦清凉同月。 但光胜下注成热耳。 请试火镜。 光注成烧。 体实不热。 则可知矣。 阿难随佛。 或时居之。 孤山谓初天惟见一四天下。 言遍娑婆国。 即指一小刹而言。 非大千也。 伽蓝。 此云园。 此且举其遍与不遍两种见量。 下方怪问而拟度也。 辰三陈疑以请。 分三。 巳一怪问不定世尊。 此见如是。 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 唯满一室。 意疑既云周遍。 即当常遍。 今在天本遍一界。 在室何唯一室。 而若此大小之不定乎。 巳二拟度由碍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承上不定。 而随情妄拟。 两楹不决。 言我一界之见。 忽迁而但满一室者。 为是此见因室所局。 缩大为小耶。 为是因墙所隔。 夹之令断耶。 是必为室墙所碍而致然耳。 缩虽见体自缩。 亦须因局乃尔。 如过卑门。 身则鞠脊。 是亦由碍也。 此固常情计度必不越此两楹。 然亦安之而不知疑。 阿难代为问辩。 凡我究心之人。 由此问端而研佛答处。 将必大有启悟者矣。 切须珍重。 巳三总结疑请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愿垂弘慈。 为我敷演。 斯义。 即大小缩断。 所在。 犹言定在也。 言于四义定在何义。 求佛与决也。 卯二如来各出其由而教之。 分二。 辰一总示大略佛告阿难。 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 各属前尘。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诸所事业。 该余方圆上下等类。 前尘。 即天宫精舍诸物等类也。 明不定但由于物耳。 舒缩。 意该断续。 若言缩断。 则意完矣。 意明见本不因碍而有缩有断。 则见体毕竟非物之能碍。 而众生妄见其有大小之迁者。 别有元由而实不自知也。 元由在下诸科。 辰二详与释教。 释。 谓出其元由。 教。 谓授以解脱方法。 分二。 巳一喻尘教忘。 此科以喻明尘。 即所以出其不定由尘。 而教其忘尘即解脱矣。 又二。 午一明不定由尘。 又二。 未一。 示二皆无定。 二。 谓定与不定。 又三。 申一略举一喻譬如方器。 中见方空。 喻一界见大也。 方圆本以互显。 今举一可以类知矣。 申二开途两问吾复问汝。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 为复定方。 为不定方。 喻法中一界之见。 为复定大。 为不定大。 申三两义俱非若定方者。 别安圆器。 空应不圆。 若不定者。 在方器中。 应无方空。 法中若定大者。 入室见应不小。 若不定者。 在界应不周遍。 意明界室等尘若存。 则定与不定二义皆不可定。 谓其有定有不定皆非是矣。 未二示义性无在汝言不知斯义所在。 义性如是。 云何为在。 言诸尘不除。 则义性本无定与不定。 何得必欲求其定在乎。 示不定由尘已竟。 午二教忘尘自遍阿难。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 但除器方。 空体无方。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双标方圆。 而下惟论方者。 语略而意必兼也。 法中云。 欲令入无大小。 但忘界室。 不应说言更除见性大小之相。 何以故。 见性本无大小。 大小但由于尘。 尘忘而大小泯矣。 见性更何所除乎。 亦犹虚空本无方圆。 方圆但由于器。 器除而方圆泯矣。 虚空更何所除乎。 然忘尘功夫。 在起行因中。 但是观想。 亦惟达界室本空。 顿息执持。 非更想空。 纵观纯熟。 心地豁然。 泯身空廓。 不见界室。 始是似无碍。 非真也。 然此处最难透过。 若取著之以为极致。 堕一色边。 不复更开矣。 直待观行功极。 色阴消尽。 十方洞开。 无复幽暗。 身界内外。 影相分明。 如见掌果。 方是真无碍也。 此即入位果中。 至此即大小等惑永不起矣。 然亦但是体无碍。 非用无碍。 大用无碍更在下科。 又当知此之忘尘。 与后耳根圆通中入流忘所。 尘异功齐。 喻尘教忘已竟。 巳二斥谬教转。 分二。 午一显谬出由。 又二。 未一以反难显谬若如汝问。 入室之时。 缩见令小。 仰观日时。 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 能夹见断。 穿为小窦。 宁无续迹。 是义不然。 令觉观日之时。 岂是用力挽见舒于日边。 若觉观日非舒。 自知入室非缩矣。 又令察穿窦时。 岂是续见宛有续迹。 若觉穿无续迹。 自知夹无断痕矣。 未二出成碍之由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 失于本心。 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此迷四重。 一迷物。 二失心。 三被转。 四成碍。 意明见本不可碍。 而物本不能碍。 然众生毕竟成碍者。 非由物碍而有缩有断。 但由无始不达万物皆己。 而迷己为物。 遂失万物一体之本心。 物既不属于自心。 则非惟不随心转。 而反以转心。 是故动为物碍。 而观大观小皆无自由分也。 四重可别。 是知物本是心。 迷之为物则碍心。 亦如冰本是水。 结之为冰则碍水。 可见成碍之由。 正在自迷而为物转耳。 岂由缩断而然乎。 问。 观小是为物转。 观大何亦尔耶。 答。 如见一界则局一界。 正为界转。 岂能通于界外。 及转界于室中乎。 同是物转无疑矣。 显谬出由竟。 午二教以转物。 又二。 未一标转物同佛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此且略翻第四成碍。 以作下科总标之辞。 转物者。 即以小摄大。 以大入小。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等。 诸玄门妙用也。 盖十玄门惟佛究竟。 故能此即同如来矣。 此惟直显无障碍之大用。 下二科方乃四重详翻。 未二明自在无碍。 又分为二。 申一体自在身心圆明。 不动道场。 迷时。 身则蕞尔。 弥封滞壳。 心则闇然。 逐境偏局。 所以被转成碍。 今则万物一体。 圆而不偏。 达物皆己。 明而不昧。 身若虚空。 心安如海。 万物皆在身心之中。 何物能迁动于身心。 故曰不动道场。 盖身心即法界之道场矣。 此即翻前三重。 明字。 翻第一迷物。 圆字。 翻第二失心。 不动。 翻第三被转。 申二用自在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毛端。 即身毛孔中。 正报之最小者也。 十方国土。 依报之最大者也。 毛端含十方。 即小摄大。 十方在毛端。 即大入小。 毛中看国。 而国不小。 即小中现大。 国外观毛。 而毛不大。 即大中现小。 此即事事无碍法界。 十玄门中广狭自在无碍门也。 旧注不达毛端国土二皆属事。 而以事理体用对释。 复不许用。 其亦草率不察。 理事法界中安有斯门乎。 此科方翻前第四成碍。 即观大观小句也。 彼乃正为依碍。 大被小迁。 此则非惟不能碍不能迁。 且更能以正报之极小。 而容依报之极大。 以成无障碍之妙用矣。 何如其自在乎。 又此较前忘尘境界更是甚深。 彼方圆照。 此则圆用。 盖照用具足圆融。 亦性能之极致矣乎。 又若未得斯义。 岂惟见局一界。 不成周遍。 虽见百千界。 亦非周遍。 何以故。 以有分限故。 以不能于诸法通融互见故。 若得斯义。 则非惟一室之小不碍周遍。 虽一毛端亦不碍于周遍。 何以故。 以无分限故。 以即于一毛端见彻十方国土故。 一一毛端。 一一尘中。 无不皆然。 呜呼。 深哉。 见性之妙无以加矣。 又此科与上科合论。 上科见性于诸尘中照体独立分明不混。 可当阿难所求四义中明字之义。 此科见性于诸尘中圆融照了无障无碍。 可当四义中妙字之义。 显见无碍已竟。 寅八显见不分。 夫见性量括十方。 体含万法。 其与万法非即非离。 惟其非即也。 故能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 身界无干。 生死不系。 众生不达斯义。 则混淆真妄。 沉溺轮迥。 既无智以自分。 终何由而得脱乎。 惟其非离也。 故能尘刹混融。 万物一体。 用弥法界。 存泯自由。 众生未达斯义。 则沉冥滞寂。 灰断缠空。 既自昧其家珍。 亦何由而能用乎。 故前自指见以来。 不动。 不灭。 不还。 不杂。 及无碍之前半。 皆约不即之义。 分真析妄以决择乎离尘独立之体。 今此不分之科。 乃约不离义。 泯妄合真。 以显泄乎与物混融之妙。 虽不失科。 与无碍之后半辞义亦融。 非今不分之正义矣。 将使众生明乎不即之义。 则不沦生死。 明乎不离之义。 则不滞涅槃。 若相背而实相成也。 难云。 既与物不分。 即成万物是见。 何得文中又言无是见乎。 答。 文殊喻中。 明言有是则成二体。 不得成一体矣。 要须无是无非。 方成一体之妙。 盖一体即是不分。 当知不分者。 是非双绝之旨也。 分二。 卯一。 阿难执身见各体而疑见在前。 究此疑之所自来。 盖由上文诸科。 多与明此见性离尘独立。 乃至身境亦无相干。 遂以自己平日所认身心。 对今新领见性。 细推度之。 觉此见体湛然满前。 似与身心判而为二。 遂起两重能所之解。 一者约分别以起。 谓身心为能分别。 见性为所分别。 二者约见以起。 谓见性为能见。 身心为所见。 是执见性身心各自有体遂起斯疑。 至于山河万相与见各体更不待言。 分四。 辰一领上义而定前相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精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此科即疑之总意。 下二科疑惧。 皆依此前相而成。 辰二标认见必遗身心见必我真。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言若依佛今旨。 将此湛然现前之见性必认为真我。 则我平日所认之身心谓之何物乎。 意恐外认见性。 必至内遗身心矣。 辰三惧堕于过失。 分三。 巳一约分别以定亲疏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此科正从第一重能所而来。 盖约分别而成者也。 言我身心实能分别彼之见性。 而彼见性曾不能分别我之身心。 我诚觉其能分别者为甚亲。 而彼不能分别者为甚疏也。 亲疏意。 约彼我二字见之。 巳二明向疏背亲之过若实我心。 令我今见。 见性实我。 而身非我。 此科从二重能所而来。 盖约见而成者也。 言彼见性若果实是我心。 主宰于我。 令其外见万物。 内见自身。 则无别分辨之疏者既是于我。 而分别有实之亲者反非是我。 亲疏倒换。 不免背亲向疏之过矣。 巳三引佛言反正其失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言见性既在身心之前。 又能内见自身。 即同物能见我。 然物能见我。 佛前已斥其谬。 今何不为谬乎。 不依孤山将见性转成万物以释物能见我。 彼盖惑于下文佛约万物以辨见性而云然也。 不知下有别意。 请详下解自知。 辰四求如来开示惟垂大慈。 开发未悟。 欲佛发明认见何得不遗身心。 见身何得不同物见耶。 总会上文。 佛则谆谆责之。 警其认妄为真。 阿难则种种疑之。 反恐认真遗妄。 此固凡夫我执浓厚者必然之情。 良由不达认妄者必至遗真。 而识真者必能融妄。 何至有所遗哉。 详佛答处。 自见真妄遍融之旨趣矣。 卯二。 如来约万法一体而破前相。 问。 阿难既惟约身心而疑见性在前。 佛何不即约身心见性无有二体以释其疑。 而必约万法一体以破之者何也。 答。 此有四意。 一者易破前相。 盖阿难执见性在前。 佛言须同万物。 分明指出。 既是非竟无定指。 则了无前相可见。 既不在前。 岂与身心为二乎。 二者以疏例亲。 就众生之情见。 身心至亲。 万物至疏。 今会疏远之万物尚与此见一体。 况亲执之身心独有二体乎。 三者兼除二执。 盖身心者。 我执之亲依。 万物者。 法执之显境。 据前问辞。 我执已自炽然。 而法执尚犹微隐。 今若顺其语。 而但说见性身心一体。 则非惟法执不能兼破。 彼将又执见性身心合为我体。 而以万法为他体。 其为二执益增上矣。 故佛总与普对万法。 悉显其无自无他。 则二执荡然无遗矣。 四者双销二疑。 盖身心是其所亲。 定闻非一而起疑。 属现行疑。 万物是其所疏。 定闻非一而不怪。 属种子疑。 若更待其疑万物与见性非一。 必且疑不及矣。 故就此问。 并与决了。 所以双销种现也。 夫惟破一前相而四义具存。 所以必约万法而不约身心也。 可谓至妙矣。 又分为三。 辰一直斥妄拟前相佛告阿难。 今汝所言。 见在汝前。 是义非实。 问意虽多。 惟此在前是其谬本。 故佛下但破一前相。 而诸疑尽释矣。 辰二辩定本无是非。 分二。 巳一以无是非发其疑。 又四。 午一辩无是非。 此中大段虽似易明。 而其句意参差。 须申明之。 夫据能辩义边。 有即物。 有离物。 据所辩法边。 有是见。 有非见。 然经文用义以辩法。 或单或双。 至文指之。 又分为二。 未一无是见。 此双用即离而单遣是见也。 又三。 申一如来问。 又曲分为二。 酉一纵成决其可指。 若实汝前。 汝实见者。 则此见精既有方所。 非无指示。 在前则必可指。 此意易明。 斯惟决其可指。 下方令其对物指之。 酉二教其对物指陈。 又三。 戌一在前皆可指陈且今与汝坐只陀林。 遍观林渠。 及与殿堂。 上至日月。 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 是种种相。 阴者是林。 明者是日。 碍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 大小虽殊。 但可有形。 无不指著。 师子自无所畏。 威慑禽兽。 佛坐此座。 表其具四无畏。 威慑魔外也。 戌二蹑之教其指见若必其见现在汝前。 汝应以手确实指陈。 何者是见。 戌三立格防其混滥。 立格防滥者。 先将阿难答处立成格式。 便丝毫不能混滥。 故下阿难两处答辞。 皆顺佛格式而不违矣。 所谓双用即离而单遣是见者。 在此科中。 又分二。 亥一即物须不坏相阿难当知。 若空是见。 既已成见。 何者是空。 若物是见。 既已是见。 何者为物。 言即物有见。 须当不坏物之本相。 如即壁成画。 不妨壁画两存。 故举例云。 若空是见。 何者是空等。 问。 是见无空。 是见无物。 则是义已成。 何必又要空物仍存。 答。 此顺阿难迷执成难。 阿难元执身心。 见性。 物相。 皆各自有体相。 方起前疑。 何曾悟得总为一体。 今若有见即无空无物。 便成一体。 无有二相。 与前自语相违。 况既成乎一体。 又不容更说是见。 如一文殊。 无是文殊也。 亥二离物须显自体汝可微细披剥万象。 析出精明净妙见元。 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 分明无惑。 披剥析出。 即是离物意。 精明净妙。 即是见元义相。 物不能杂曰精。 物不能障曰明。 物不能染曰净。 物不能缚曰妙。 申二阿难答。 又二。 酉一即物无是见阿难言。 我今于此重阁讲堂。 远洎恒河。 上观日月。 举手所指。 纵目所观。 指皆是物。 无是见者。 不能即物而不坏本相也。 酉二离物无是见世尊。 如佛所说。 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乃至菩萨。 亦不能于万物象前。 剖出精见。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不能离物而自体分明也。 申三佛印许佛言。 如是如是。 双许即离皆无是见。 无是见已竟。 未二无非见。 分三。 申一如来问。 又二。 酉一述言牒定其意佛复告阿难。 如汝所言。 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如汝所言下。 述阿难之言。 则汝下。 牒定其意。 如云。 据汝所言。 则诸物之中决定无是见矣。 酉二对物教明非见。 又三。 戌一撮略诸物今复告汝。 汝与如来坐只陀林。 更观林苑。 乃至日月。 种种象殊。 同前可指诸物。 但撮略其辞。 戌二重蹑前文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蹑前牒定之文。 戌三正教明见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申二阿难答。 三。 酉一无非阿难言。 我实遍见此只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此方直以标定无有非见。 下出所以。 酉二征释何以故。 若树非见。 云何见树。 若树即见。 复云何树。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 云何见空。 若空即见。 复云何空。 此中单用即物。 而兼带双明非是也。 以离物无凭说于非见。 故单用即意。 又即见者。 是见也。 复云何树者。 即何者是树也。 然此本明无非。 复兼无是者。 有二义。 一者。 领前格式。 覆审致详也。 二者。 遮止矫乱。 恐闻无非翻又堕是。 示此双绝。 令息反覆。 盖权人之妙旨存焉。 酉三总结我又思惟。 是万象中微细发明。 无非见者。 言既朗见一物不遗。 便不能于一物上发明非见也。 申三佛印许佛言。 如是如是。 许其无一物而非见也。 问。 前言此一大科惟明一体不离之义。 今许无非见。 似合一体不离之义。 何乃首许无是见耶。 若万物皆无是见。 何成一体之义乎。 答。 说是说非。 皆不成乎一体。 此义待下文佛以文殊为喻中当自明矣。 姑少俟之。 辨无是非已竟。 午二大众惶悚于是大众非无学者。 闻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悚。 失其所守。 非无学者。 会通其意。 应指小乘深位。 或权渐初心。 良以满慈尚如聋闻远蚋。 岂小乘无学遽能不疑乎。 是义者。 即无是见无非见之二义也。 不知终始者。 后度不测其终。 前推莫寻其始也。 盖凡义之浅者。 即始可以见终。 由终必不昧始。 今则后以度佛未说之旨。 竟不能测此义之归趣。 是不知其终也。 前以推佛已说之言。 初不能寻此义之由来。 是不知其始也。 旧注意指无是见为始。 无非见为终。 此已无甚意味。 然不云终则物无非见。 而云终则见性非物。 不云始则物无是见。 而云始则见性是物。 此固违反经文。 失之千里。 而后更以现在我前为始。 此阿难所迷执者。 愈无谓矣。 失其所守者。 意谓或是或非决于一定。 则可为守。 今则双许俱无。 曾无一定。 故惊疑而失所守也。 午三佛慈安慰如来知其魂虑变慑。 心生怜愍。 安慰阿难。 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 如所如说。 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 无忝哀慕。 慑。 亦惶悚之意。 无上者。 证极之号。 法王者。 于法自在之称。 真实。 只作一决定意。 如说苦决定苦。 说乐决定乐。 通真俗谛。 如所如。 方是称理之谈。 上如字即称。 下所如二字即真如理。 不诳者。 无赚误之过。 不妄者。 无虚伪之愆。 惟具四相。 不必强同五语矣。 不死者。 终不决于一定也。 又教中言此外道妄谓有不死天。 一生不乱答人者。 当生彼天。 矫乱论议。 在十卷行阴魔中。 四种。 谓亦变亦恒。 亦生亦灭。 亦有亦无。 亦增亦减。 皆持两可。 终无决定。 今无是见无非见。 决定双遣。 二俱不立。 岂同彼矫乱不定哉。 忝者。 孤负之意。 哀是佛哀。 慕是众慕。 盖当机者。 佛哀愍之。 望其领悟。 众期慕之。 望其启发。 此乃嘱令研审。 不可孤负上下之望也。 午四文殊代问。 复分三。 未一代问之意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 愍诸四众。 未二代问之仪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未三代问之辞。 又分为四。 申一标众疑世尊。 此诸大众。 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种。 即是与非是二种义也。 色空。 总该诸物。 末句。 盖以一义字双贯上是与非是。 成二义也。 是义者。 即无是见之义也。 非是义者。 即无非见之义也。 一往读之。 缺二无字。 语之略耳。 申二述众意世尊。 若此前缘色空等象。 若是见者。 应有所指。 若非见者。 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 故有惊怖。 应有所指者。 怪其不能指出也。 应无所瞩者。 怪其不能无瞩也。 义即无是无非二义所归。 即彼二义因由。 申三检众过非是畴昔善根轻渺。 言其非同浅善根人。 执有一定是非。 轻疑佛言矫乱者也。 申四求佛示惟愿如来大慈发明。 此诸物象。 与此见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求佛说出元是何物。 则无是非之因缘自彰显矣。 末句。 以一无字双贯下是与非是也。 如云。 此见与物元是何物。 而乃无是又无非是乎。 合前是非是义。 乃是上贯。 此是下贯。 似此二种句法最多。 后皆仿此。 以无是非发其疑竟。 巳二晓以无是非之故。 上科文殊述众但疑何故无是而又无非是。 故佛此科晓其故也。 分三。 午初。 一真无是非。 当知此科全是诸圣圆观大定。 行人切宜究心。 若常住此境界。 念念不昧。 成佛何疑。 分四。 未一举诸圣正定佛告文殊。 及诸大众。 十方如来。 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大菩萨。 独取圆顿教中深心之众。 自。 有二义。 一。 自。 独也。 不共凡外权小之意。 二。 自。 从也。 从发心位直至成佛位中。 住者。 常在之意。 所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通于四仪。 非独取坐。 非有入出也。 三摩地。 即前三摩提。 首楞圆定之总名也。 然此定非制心强作。 乃是性本如是。 无始迷之。 今不昧而已。 未二了妄无实体见。 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上科文殊双举诸物与见精为问。 今亦双举以答。 故知此科见之一字。 即举见精。 见缘想相四字。 即举诸物。 然见缘。 即六尘色空等物。 想。 即六处识心。 相。 即六根身相。 前文云想相为身。 盖合根识以成身相。 今此想相。 并指心身也。 盖此中并将见性与外之万物内之身心总成合会。 明其万殊则妄。 而一体元真也。 本科明妄。 皆如目病见空中华。 非作故无。 本性无故。 未三达妄即一真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想相摄入缘中。 故知缘之一字。 并摄根尘识三。 乃与见精为对耳。 元是二字。 正答文殊之问。 彼问见精物相元是何物。 今答云。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 此于三种中。 真性菩提耳。 盖指本觉真心从本以来不可缚不可染不可蔽之本体。 此是摄妄归真。 亦是摄用归体矣。 未四结无是无非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意明诸物若与见精有二体者。 可说是见及与非是见也。 今惟一菩提妙净明体。 凭何说是及说非是哉。 此所以无是见亦无非见也。 问佛初惟以见为性。 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 似谓见独真而余皆妄。 令人独依见性也。 今乃论妄则降见性同是空华。 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 固是理极之论。 其奈人之用心将何所适从乎。 答。 下文虽有本喻。 不释斯难。 今仍更助一喻。 庶有发明。 一真。 如大海中水。 见精。 如水之光。 诸所物相。 如水中之影。 特因愚者认影为实。 反忘其水。 今欲令其舍影认水。 其奈水体莹彻。 不见其形。 故且令其认彼水面之光。 故一一斥影为妄。 赞光为真。 欲其即光以识水也。 而彼愚者复执光影各自有体。 横起是非。 故复明其光影二皆无有自体。 全惟一水是其实体。 故知光影虽曰皆虚。 然以光较影。 则影有生灭。 光无去来。 影各偏局。 光通周遍。 又光影虽皆即水。 然取影则有沦溺之危。 识光则有得水之益。 且影自是外境所映。 而光实自体无余耳。 然则由斯喻而详彼见精之与万法虽同妄同真。 而得失差别仍判然矣。 一真无是非竟。 午二于一真总喻。 又二。 未一佛喻一真索是非文殊。 吾今问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 是文殊者。 为无文殊。 如汝文殊者。 举文殊一身喻一真之体也。 更有下二句索是。 以喻万物是见也。 末句索非。 以喻万物非见也。 无字即非字。 当时只合著一非字为妙。 译人略伤巧耳。 意云。 如汝文殊。 但惟一身。 今就此身之中。 更有是文殊之处乎。 为有非文殊之处乎。 未二文殊直答无二相。 此科吴兴三配俱是。 然因其隐略难明。 分三。 申一领惟一相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如是世尊者。 领诺佛旨而直答也。 我真文殊者。 言惟我一身而已。 答前一真之喻也。 申二答无二相。 又二。 酉一无是相无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答前色空无是见之喻也。 无是文殊者。 言我既惟一身。 不可更说于是。 此一句断定。 何以故。 乃征起释成也。 言其但说于是。 须二文殊。 一是一非。 方可对非说是。 今乃惟一。 故无是也。 反言以显之也。 酉二无非相然我今日非无文殊。 答前色空无非见之喻也。 承上言尚不容于说是。 而况更可说于非乎。 盖非无二字意既相同。 即可换过云。 无非文殊。 即明快矣。 又顺无字别作一说。 于佛问处当云。 副本体而更有。 方可说是。 并本体而全无。 方可说非。 今汝文殊。 为副本体而更有是文殊耶。 为并本体而全无文殊耶。 至于答处。 亦顺此为对。 不必改非而对是也。 斯则是非在有无下落一层耳。 于文颇顺。 而意稍难省。 姑存备考。 申三结无二相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一故无二午三总以法合喻佛言。 此见妙明。 与诸空尘。 亦复如是。 此盖双举见与诸物。 言其即如文殊但惟一体。 所以无是见而亦无非见也。 一体。 即菩提妙净明体耳。 辨定本无是非已竟。 辰三教出是非之法。 前欲晓以无是非之故。 故从二妄合成一真。 乃于一真总喻而总合。 今欲教以出是非之法。 故从一真起为二妄。 乃于真妄别喻而别合。 上有法喻合之三科。 今亦准上复分为三。 巳一曲显真妄二相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妄为色空。 及与闻见。 本是者。 对下妄为。 先出其实相也。 妙明者。 寂照不二之意。 无上菩提者。 惟取本觉果体。 不取树下证得者。 此之果体。 人人本具。 虽佛随相证得。 亦无丝毫加尚。 但证本有而已。 故曰无上。 本无染污曰净。 本无欠缺曰圆。 总上诸义。 为一真心。 以上明其本惟一真心体而已。 妄为者。 对上本是。 出其妄相也。 言其本从一真诈现二分。 色空。 即相分所摄。 闻见。 即见分所摄。 然而既云妄为。 即非实有。 虽非实有。 宛见差殊。 故多迷也。 巳二别举真妄二喻。 又复分为二科。 午一二月终堕是非如第二月。 谁为是月。 又谁非月。 如字。 承妄为二分而言。 此之二分。 如捏目所见二轮。 然与前不同。 前单喻见。 此则兼喻色空。 又则因此乃知见精如带捏之本体。 色空如捏出之旁轮。 既见二轮。 二俱堕妄矣。 谁是谁非者。 旧注直作明无是非。 似乃仍合文殊之喻。 颇失参差。 今与合词在于下文。 与上无干。 乃是迷者拟度之辞。 意以捏出二轮虽非实有。 宛见差殊。 苟昧者但惟执此。 则必妄拟其谁为是月。 又谁非月。 是非往复。 终不能忘。 此则永堕是非。 必不能出矣。 午二一月方出是非文殊。 但一月真。 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若知本月但惟一体。 元无二轮。 自无是非可言。 永出妄拟之戏论。 旧注二月已无是非。 何用一月。 且与下文何属乎。 巳三以法各合二喻。 分二。 午一合二月终堕是非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种种发明。 名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是以二字。 正承上二喻而来。 此处尘字。 与种种字。 所含非浅。 乃是佛慈指教。 须将问处尽与决了。 见即见精。 尘。 则内而身心。 外而万物。 咸皆该尽。 心亦属尘者。 以其为尘影故也。 种种发明者。 约身心而言见性在前。 约万物而言是见非见。 俱是虚妄乱想。 不得真实。 而竟不能出是见与非是见也。 正犹观第二月。 而恣其拟度。 终不出于是月非月之妄论也。 午二合一月方出是非由是真精妙觉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克体而言曰真精。 约照用而言曰妙觉明。 合斯体用。 而总明为性。 持业释也。 盖前会妄归真。 摄用于体。 故曰体。 及其从真起妄。 属随缘用。 故曰心。 此则会融体用。 故曰性。 总一真而已矣。 如曰。 汝如了知见精与身心万物。 元一真性。 本惟一体。 方得顿悟万法。 悉无自他之别。 肯复拟见性于身心之前。 而言其可指。 度见性于万物之内。 而言其不可指哉。 正犹观第一月。 则妄拟莫施。 是非自尽矣。 盖此指字。 正应前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之指也。 且初坚执在前。 似妄谓可指。 及对物详辨。 又似谓不可指也。 是皆妄想所惑。 拟度纷然。 今乃既悟一真。 斯疑顿绝矣。 故曰出指出非指也。 示见不分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一 发布时间:2024-07-24 08:14:1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