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七(经文卷一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七(经文卷一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七(经文卷一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经题次释。 疏者。 疏决通释之。 令无壅滞。 此注解之通名也。 而特标正脉者。 疏之别号也。 良以此经满数万言。 文虽长广。 而圣言辞义双妙。 首尾照应。 脉络贯通。 无有不相照应。 不相通贯之处。 旧解多惟就文辄解。 更不首尾顾盼。 或未见本意。 冒昧推原。 以致前后不相照应。 语脉互成乖反。 今疏非敢意外穿凿。 但惟曲顺圣经本来语脉而疏导之。 务令前后照应。 语脉贯通而已。 缘此名正脉云。 ○初分为三○一题目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题该尽全经。 义固多摄。 满二十字。 句数过于余题。 文亦非少。 粗略释之。 安能尽其理趣。 今解稍加委悉。 务令有所发明。 幸勿厌繁。 良以数万言经。 而以数叶之文摄之。 何足为多乎。 此之全题。 即经中佛自所说五种题中。 略取十九字。 首三字。 分取第一题首三字也。 次八字。 全取第二题名也。 末八字。 分取第五题末入字也。 余皆不取。 故云略取。 加一经字。 择要选彼急切。 略其缓泛。 该广上犹一往似有所略。 实以要该广。 仍无所略。 盖五题文虽似广。 而约义则惟境智。 机益。 性修。 要妙。 因果而已。 详后五题分科自见。 今密因为境。 了义为智。 菩萨为机。 修证为益。 性修即第三全题。 不必更该。 密因了义为妙。 万行首楞严为要。 了义之修为因。 了义之证为果。 此即以此十九字该尽五题之广。 曷尝有缺略哉。 乃结集者善巧所成。 分为七段。 以便解释。 谓一大。 二佛顶。 三如来密因。 四修证了义。 五诸菩萨万行。 六首楞严。 七经也。 按五题皆显密双彰。 第二题密意虽似不显。 前半实秘咒功能。 今七段中二三。 亦应兼表秘咒。 以咒元从顶光佛演。 又此咒出生诸佛故。 然从密则无容解释。 不容翻译。 岂许解释。 咒后明之。 且显密决定不二。 经即显咒。 咒即密经。 此以经义比度知咒。 故兹并从显释。 而密义即寓于中。 夫七段虽共成一题。 而于中有虚有实。 有通有局。 首宜分别。 令无相滥。 一二七段皆虚而通。 中四段方是实法。 若于四段而论通局。 则上三段各有所局。 第四段为通。 上三段。 定之别相。 首楞严。 定之总体。 第一大者。 称赞之词。 具洪阔。 包含。 周遍。 众多。 深奥。 元始。 恒常。 超胜。 八义。 尊贵玄妙二义。 佛顶表之。 由此诸义。 故称大矣哉。 以此称词称下诸法。 则知密因为大因。 了义为大义。 万行为大行。 楞严为大定。 具此诸大。 是为大经也。 不叙称佛顶者。 纵使称之。 亦但称其所表实法。 非称相好。 故不叙也。 况彼尊妙亦同大意。 何劳更称。 又密因是理。 了义是教。 万行是行。 楞严是果。 以大定具含本觉究竟二果海也。 首标为大。 是欲受持斯经者。 依大教而解大理。 称大理以起大行。 满大行而证大果也。 既非实法。 故虚。 以单举大字。 未定称何法大。 故尚虚而未实。 旧传直作体大。 非也。 以不与方广并列。 何定说为体大。 遍称诸法。 故通也。 第二佛顶者。 佛身三十二相。 此其第一。 名无见顶相。 在青螺绀发正中。 周围红色。 如春山吐日。 而顶不可见。 初降生时。 应持以九地为乳母。 上历沙界。 终不能见。 今此标之。 以为表法。 作喻亦通。 但取义亲疏不同耳。 用相似之物比类发明为喻。 终不以喻中物名直称于法。 故疏而不亲。 若取最胜名相直称于法。 显其最胜。 为表。 非但相似。 故最亲也。 今将至尊无上至妙无见之佛顶。 直称下之实法。 表其即是无相佛顶。 皆尊皆妙。 问。 行是功勋。 何为尊贵。 炽然修行。 何为无见。 答。 从性起修。 因该果海。 故仍尊贵。 又根于了义。 修即无修。 摄于楞严。 动元不动。 故五眼莫窥。 亦非实法。 故虚。 未定所表何法。 遍表诸法。 故通也。 法华为佛全身。 此经为如来顶。 显斯经为法华中精要之义。 如知见。 实相。 佛慧等。 而更彻顿圆极旨。 如歇即菩提。 毛端现刹等。 盖终实浑具佛身。 顿圆义极尊妙。 同佛顶相。 令其见题者。 知其非权渐之教。 中四段。 是大之所称。 是佛顶所表。 是经之所诠。 故为实法。 今夫第三如来密因者。 如来十号之一。 仿同先德号也。 随相释。 则诸佛一身一智。 应用亦然。 故后佛如先佛之再来。 若入理释。 随教浅深。 难尽多种。 今据终实。 如为本觉。 来为始觉。 始本究竟。 名如来也。 即是果人。 亦即下诸菩萨道后之号。 密因者。 拣非事相修行。 显因可见者。 此取如来在凡夫时。 于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 此心为四科七大根本实性。 具足三如来藏。 全体大用。 本来是佛。 岂惟但是因性。 亦乃即是果性。 以诸如来无别所证。 乃至证时更无毫发增添。 所谓从初发心。 即成正觉。 经中佛自述云。 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等。 意则可见。 然所以为最密者。 以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 所谓识精明元。 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佛言一切众生不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诸天外道魔王。 皆为不达此本。 错乱修习。 至后偈中。 又言常不开演。 足显根中所具如来藏性。 乃是难测难知。 最深最密之法。 问。 既即果性。 何复名因。 答。 见此性后。 方是究竟果因。 更须修成。 始获究竟。 且密因二字。 遣两种人过。 一者密字遣权教著相人过。 以彼不达密具本有果性。 尘劫修行。 终无实果。 二者因字遣圆教狂慧人过。 以彼不达此性方是真因。 自恃天真。 顿捐修证。 纵得离系。 全缺庄严。 终无究竟。 此意妙甚。 经文首从请定。 至四卷前半。 身意轻安。 得未曾有。 即此密因也。 然此一段。 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妙奢摩他。 以此三如来藏性。 即是自性本定。 而顿悟了达于兹者。 即微密观照故也。 第四修证了义者。 以前段全彰自性本具。 天真现成。 然既曰密因。 岂碍修证。 是故虽歆藏性之已知。 更喻华屋之未入。 由是开决定义门。 示解结次第。 盖必解六结动。 静。 根。 觉。 空。 灭。 而越三空。 人空。 法空。 俱空。 方为了义之修。 获二胜上同。 下合。 而发三用。 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方为了义之证。 然谓之了义者有二意。 一者用根不用识故。 盖用识则以生灭为本修因。 如蒸沙作饭。 沙非饭本。 毕竟不成常住菩提。 故非了义。 用根则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 如依金作器。 器器皆金。 决定能成无上菩提。 故为了义。 又用根已为了义。 而特选耳根。 更是了义中之了义。 以其超二十四圣而独妙。 为十方三世诸佛一路涅槃之要门。 安有修证了义能过于是乎。 二者从性起修。 因该果海故。 盖依密因无修证果海中。 不妨幻修幻证。 故修而无修。 非事相之染修。 证而无证。 非新成之实证。 故为了义。 而非不了义也。 问。 道场加行之修。 是了义否。 答。 道场中定慧。 依旧是耳根圆通。 但加戒。 与道场。 及持咒耳。 同一了义。 故不别叙。 经文自四卷后半请华屋之门。 直至七卷前半百灵护咒。 即此了义也。 然此一段。 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妙三摩提。 以此耳根圆通。 为第一如幻三摩提故也。 第五诸菩萨万行者。 菩萨略梵语。 具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盖觉已分证。 识情未尽故。 又上求大觉。 下化有情故。 即是因人。 亦即上如来道前之号。 而言诸菩萨者。 即本经分证诸圣五十五位之数也。 万行者。 即诸位中历修之行。 如十信中。 全根力而植佛种。 十住中。 生佛家而成佛子。 十行中。 广六度而行佛事。 十回向中。 回佛事而向佛心。 四加行。 泯心佛而灭数量。 十地。 契真如而覆涅槃。 等觉。 齐佛际而破生相。 其行应有无量。 今言万明多。 非局定数也。 当知此之万行。 蹑前了义而更进深玄。 不但修同无修。 证同无证。 而且极尽精微。 至神至妙。 要之根柢于三如来藏。 归极于无障碍法界。 请详十行之后五。 足知诸行皆法界无障碍之大行也。 经文自七卷后半阿难请位。 至未结经名以前。 即此万行也。 此一段。 即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耳。 以叙阿难悟处。 既言顿悟禅那。 修进圣位。 而佛又言奢摩他中。 用诸毗婆舍那。 显是住持自性本定。 双摄前二。 定慧圆融。 中中流入之行故也。 问。 了义之证。 何得不摄后位。 答。 无下万行。 即应摄之。 此若摄尽。 万行何归。 况无上圆通。 岂容无证。 二殊胜等。 非证而何。 问。 位应是证。 行滥于修。 今以位为行。 岂不屈证为修。 答。 诸位正是行位。 复乃深入真修。 故成位次。 如果修终。 应是佛位。 当知菩萨之名。 因行未满之号。 若因已满。 即应失菩萨名。 又经家于修证下重标万行。 亦是默示此分属之意。 而识者寡矣。 问。 若此。 则圆通不具万行。 而诸位不成了义。 岂非二大过耶。 答。 一皆善巧。 不为过咎。 盖初心贵在精专。 尚检别门。 岂兼万行。 纵使圆融胜解。 念念具足诸度。 亦惟理具而非事造。 故但称为了义。 而不责以万行者。 欲其精专而不杂乱也。 若玩文殊了拣诸门之偈。 则信此意非虚矣。 至后诸位了义。 况显而知。 良以初心反闻尚为了义。 况入圣位深修。 则其了义不言可知。 第以诸位率能分身无量。 二利繁兴。 故特标万行。 亦默劝其圆满诸度。 而不可得少为足。 若知八地中七劝之旨。 则信此意必有矣。 况依此分属。 于经于定。 平妥稳顺。 甚生次第。 智者鉴之。 总括上之三段。 全是阿难所请三名。 该尽正说全经。 历收大定别目矣。 第六段首楞严者。 大定之总名也。 圆含上三别目而为一定全体。 当知此定迥不同于常途止观。 盖常途止观全属功夫。 而自性立为谛境。 与止观相对。 其体各别。 不取自性即为定体。 故其为定。 初心与境为二。 必至纯熟。 方得一如。 是则止观全属功夫。 不即自性。 的实论之。 但是引起定耳。 非自性定也。 此则不尔。 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云。 一切事究竟坚固。 而古德即明其彻法底源。 不动不坏。 细详其旨。 是皆分明取自心本具圆定为首楞严。 何尝取起心对境止观为定哉。 更当知全取正因自性。 略以兼带了缘二因为定全体。 即所兼带了缘二因。 亦是性具。 非纵非横。 不同权乘说为后得。 天台宗中亦有此意。 但彼止观。 不即取正因本不动体为定。 而归功偏推重于了因。 虽说性具。 实多修成意尔。 是故决定与此不同。 今经奢摩他。 即全取自性本具。 不动。 不灭。 不失。 不还。 四科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常住。 七大地。 水。 火。 风。 空。 见。 识。 遍周。 以至十惑无明。 与三细六粗。 三续世界。 众生。 业果。 之妄。 本常虚假。 四义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 三藏一空。 二不空。 三空不空。 之真。 本自现成。 如是等义。 全与一切事究竟坚固。 彻法底源。 不动不坏。 若合符节。 是皆全取自心本具圆定为奢摩他。 若当机承教开解。 朗然照体现前。 即取此照体名微密观照。 不取思惟修习为观。 故加微密检之。 此佛亲自命名。 复何疑哉。 当知乃是全取正因本性。 略兼了因。 即开解也。 以初悟慧多。 然从性定而发。 故是即定之慧。 而为奢摩他体。 又全取正因本性。 略兼缘因。 即反闻也。 以初修定多。 然蹑解而起。 故是即慧之定。 为三摩提体。 又全取正因本性。 双兼缘了二因。 即定慧均等。 中中流入。 然但深入藏性本定。 故始终不离性定也。 为禅那体。 问。 既言承教开解。 显是后得。 何言性具。 若尔。 何不未教先解。 答。 此正权宗所迷。 彼惟取于正解分别为了因。 而不知颠倒分别。 元与正解同体。 若元不具此体。 将何转为正解乎。 以是了义教说无明即明也。 请以喻明。 正解分别。 如水东流。 颠倒分别。 如水西流。 今以颠倒转为正解。 如改西流而作东流。 先无此流。 将何改转。 缘因准此。 应知迷位一切妄作。 皆性具缘因。 天台谓逆修者是也。 诸家不详此旨。 而以三止观强判。 落落不合。 无处安插。 或补于言外。 或取一二相似之语以强释之。 殊无情谓。 今有三义了拣此定。 一曰此是妙定。 正以性本自具。 天然不动。 不假修成。 纵在迷位动中。 其体本然。 故称为妙。 不然。 何以谓彻法底源。 不动不坏之定哉。 据此。 则凡不即性而别取功夫为止观者。 皆不妙之定也。 二曰此是圆定。 正以此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 乃统万法万事皆悉本来不动。 为一定体。 经云。 菩萨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花。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盖取心海本湛。 万有停凝。 齐成一定。 不然。 何以为一切事不动不坏之定耶。 据此。 则凡不兼万有而独制一心不动者。 皆不圆之定也。 三曰此是大定。 正以此定纵在迷位。 尚本不曾动摇。 开解之后。 岂有出退。 当知此定自发解起行之后。 直至历位成佛。 终无退出。 何况有坏。 不然。 何以为究竟坚固之定耶。 据此。 则凡有入住出。 纵经长时。 皆不为大定也。 详此。 自知常途止观了不相类矣。 经文前自请定。 后至请名。 即统包前三段所指全文是也。 双摄大定总别。 以为一经之名。 妙莫加焉。 第七经者。 是诠上四实法文。 故虚。 遍诠诸法。 故通。 且是诸经通题。 但取能诠。 不取性离即真等义。 以既分虚实。 那依台宗兼属所诠乎。 体则声名句文。 假实兼具。 即修多罗。 一名四实中。 正取圣教。 半同席经。 又此方圣教称经。 今译为经。 显是西方圣教。 又此训常。 谓天下古今不易。 彼方释圣教为显示十方三世准则之。 意同。 而分量广也。 其他贯摄等意。 避繁莫备。 欲知殊胜。 全随所诠。 至于文词之妙。 本于如来精义巧辩。 而加以房相润色之工。 极为华藻流丽。 读者无不三叹。 夫经家既以题而冠经。 故兹释惟据经而取义。 妙含无尽。 文稍加详。 观者幸研味焉。 古式有二。 一者作对释。 略有六对。 一。 能赞所赞对。 二。 能表所表对。 三。 能诠所诠对。 可知。 四。 性修对。 即三四两段也。 五。 动静对。 即五六两段也。 六。 总别对。 三四五段为别。 六段为总也。 二者。 离合释。 合作四释。 一者。 大佛顶为能赞表。 但是言相。 故劣。 如来密因等是所赞表。 乃性修等实理。 故胜。 佛顶下加之字。 依主释也。 二。 经为能诠。 但声名句文。 故劣。 上皆所诠。 是性修等妙义。 故胜。 经上加之字。 依主释也。 三者。 经是教之自体。 上皆因果修证之用。 经上加即字。 持业释也。 四者。 总六段是经之所有。 乃分取他名。 经上加非字。 有财释也。 余如减字曰大佛顶经。 或首楞严经。 推类上释。 皆可作之。 又古式。 人法喻三。 或单。 或复。 或具。 斯题则全具焉。 此为不废古式。 略备参考。 更有一意当伸。 疏中为泯是非。 旧解未善者。 多惟不取而已。 不复非之。 然似是而非。 人所难识者。 恐人持疑不决。 有碍取舍。 今于最初略出其一。 以例其余。 即如旧解兹题。 抑扬发挥。 似为言简理尽。 不知有二不便。 碍佛深旨。 一者疏略非体。 盖释经者。 先当尊经本文一一解释之。 如密因。 即当说出是何等法。 于本经中何文即是。 一一释毕。 傥有余意。 更加发挥。 方为善疏。 今乃更不解释密因等。 只管囫囵反覆拈弄。 是乃论量文体。 非解释文体。 安能令文义双畅乎。 此失犹轻。 二者。 昧旨屈经。 谓彼注如来下。 用宗门尽令把住。 将密因等一并扫却。 方是无修无证至极之理。 若是。 则是第一义谛全居经外。 特以下。 用宗门回途放行。 将密因等俯就众生。 依旧许其有修有证。 顺世权宜。 皆悉建立。 若是。 则斯经宗趣。 全成第二门头。 将佛圆实极旨。 反出于金刚楞伽之下。 斯由全未通晓密因了义为何等法。 率尔莽论。 屈经之甚。 其失非小。 今试明之。 其曰如来果体。 其体本然。 何假密因。 而不知此之密因。 正是无修无证本然果体。 其曰菩萨道用。 其用无作。 孰为万行。 而不知此之万行。 根于了义。 修即无修。 摄于楞严。 动元不动。 正是无作道用。 如是而言。 何假孰为。 何异当面不识其人。 而犹称名非毁者乎。 当知斯经非但理性为第一义。 万事万法皆第一义。 以一切事究竟坚固。 皆超大小名相之外故也。 安有第一义出于斯经之外者乎。 诸注类此者甚多。 后凡不取者。 不遑广辩也。 题目已竟。 ○二译人分三○一主译人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天竺者。 译主生处也。 西域国之总名。 此云月国。 有圣贤继化。 如月照临。 地当阎浮中心。 九万余里。 分画五区。 七十余国。 东西南北及中。 皆名天竺。 此师中天竺人。 即生佛之地也。 但此惟具总名。 未详何国。 沙门。 释子通称。 此云勤息。 谓勤行善法。 息灭恶事。 又云。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般剌密谛。 此云极量。 译主别名。 天竺才智僧也。 译者。 翻字。 翻音。 变梵语为华言也。 盖西梵语字。 与此全殊。 若观梵本。 非惟不知其语。 兼亦不识其字。 须先随其梵音。 以此方之字易之。 名为翻字。 翻字之后。 方可读之。 然但同咒。 仍不知其为何等语。 却须兼通两国言音者。 一一变梵语为华言。 谓之翻音。 特科为主译者。 以此经未来。 盛名先至。 天台西向拜求一十八年。 终未得见。 彼国禁为国宝。 师潜匿航海齐来。 于唐中宗初年达广州。 适遇房相。 请于制止寺译成。 速回以解责边之难。 国王因师潜过。 罪责守边官吏故也。 夫冒禁艰苦。 志益此方。 功莫大焉。 亦且通方智辩。 总统译场。 以至功成身退。 诚宜首标以重元勋也。 ○二译语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乌苌国者。 名义集中。 乌仗那国讹云乌场。 与苌同音。 疑是此国。 此云苑。 古大国之苑囿也。 北天竺国之别名。 弥伽释迦。 此云能降伏。 译语者。 以密谛既总其事。 而无专司。 但称为译。 此则分职员名。 专司其事也。 亦云度语。 备通华梵。 变梵成华。 即是翻音者耳。 ○三润文人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融笔受菩萨戒品。 繁不能载。 可通在家者受之。 经中谓王臣受位。 应先受此戒。 则不惟戒神拥护。 而守德防非。 终成圣种矣。 弟子者归依三宝为大师也。 前者。 旧也。 以下官名。 乃其旧职。 现已谪在广州。 但知南铨。 故云尔也。 正议者。 史称正谏。 言官之名。 大夫者。 可大扶树人才之尊官也。 同者。 僚佐非一。 与同协理也。 中书门下。 二俱内省。 左右相府之名。 然中书省。 多掌王言。 门下省。 多出政事。 融乃权兼两省。 故并书之。 平章者。 书云。 平章百姓。 平。 均也。 章。 显也。 谓均理政务。 显彰法度也。 事。 即政务法度等也。 房融即房琯之父。 父子俱相。 而融事略出琯之传文。 谓相于武后末年。 而贬于中宗神龙元年。 旧纪翻译时年。 乃云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译。 此或纪其开笔之时。 非译成之时也。 笔受者。 亦译场中分职专司之名。 秉笔确定文字者也。 最初翻字。 须知二合。 三合。 弹舌。 引等。 当以此方何字代之。 至于翻音。 则委问华梵。 务使相当。 然后下笔。 皆为难事。 帝王亦有亲当此职者。 至于润文。 古皆别立职员。 若笔受者或成拙俗。 而润文者方润色之。 房相亦兼此职。 故科名与经中互显其功耳。 夫请译。 笔受。 润文。 而又奏入内庭。 虽未即得颁布。 后为神秀入内录出。 复得家藏原本。 卒致流通。 然则融真大有功于斯经矣乎。 释译人竟。 ○三经文分三。 甲一序分。 夫序正流通三分。 始于道安而证于亲光。 道安。 秦僧未见西科。 先科三分。 人皆非之。 后亲光菩萨论至果然。 解经通用。 今初序者。 头绪引起之意。 又分为二。 乙一六种证信序。 此序诸经通有。 亦名通序。 阿难于佛涅槃时请问。 佛令安置诸经之前。 证其有此方是佛经而生信受。 否则多伪。 不足信也。 六种者。 六成就也。 谓一信。 二闻。 三时。 四主。 五处。 六众。 阙一不可。 故曰成就。 今随文便。 均于广略。 但分为三。 丙一标信与闻如是我闻。 如是者。 略作指法之词。 我闻者。 略明授受之本。 温陵谓如是之法。 我从佛闻。 是也。 此缘结集时。 阿难感变相好同佛。 众疑阿难成佛。 释迦再来。 诸佛降附。 唱此四字。 三疑顿息。 故必首标。 然六成就中。 如是二字。 第一信成就也。 乃是信顺之词。 谓信者言如是。 不信者言不如是也。 若依理释。 谓圣人说法。 但显真如。 唯如为是耳。 若宗本经。 一切事坚固为如。 离无常见为是。 盖表信教信理之深。 方成传持之道。 故曰信成就矣。 我闻二字。 第二闻成就也。 我。 即结集经主也。 然是随世假我。 及法身真我。 非同凡夫外道所计。 闻者。 亲说亲听。 非展转传闻。 所谓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不假音闻。 教体何立。 故曰闻成就也。 达耳入心。 记持无毫发之遗。 文殊大不思议。 阿难亦能忆持沙劫诸佛清净法藏。 今一佛四十年教。 何有差遗。 圣人境界。 非比世间。 若约中道理释。 则以无我之真我。 不闻而能闻也。 丙二时主及处一时佛在室罗筏城。 只桓精舍。 一时者。 第三时成就也。 盖世事合会。 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 岂违嘉运。 故须良时方能成就。 取其师资道合。 始终说听之时。 以佛说法。 殊方纪历。 不可对同。 故总云一时。 若约理。 则心境。 理智。 凡圣。 本始。 一如之时也。 佛者。 第四主成就也。 简略梵语。 具云佛陀耶。 此云觉者。 余教不录。 惟约当宗。 则始觉与本觉证齐。 而成究竟觉。 又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前三惟约自觉。 后三兼利他。 而自觉拣凡。 觉他拣小。 圆满拣因也。 约人。 即娑婆教主。 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 出家成果。 十种通号之一。 别号释迦牟尼。 非此大圣。 孰能演斯大法。 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 第五处成就也。 孤山曰。 室罗筏讹云舍卫。 此云丰德。 城中财宝。 五欲。 多闻。 解脱。 四皆丰足。 故以名也。 只陀。 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此云战胜。 桓。 即林也。 园地本属太子而给孤长者以金布买之。 少分未满太子感动止之。 并施桓垣。 故特标之。 精舍。 即给孤所建。 华饰工巧。 纯一清净。 无诸喧杂也。 太子喜施。 感同长者。 故祇树给园或并称。 或标首。 即今王像与给孤并坐。 而世以为土地二郎。 真可笑也。 斯经非此胜地何以说之。 故曰处成就也。 凡佛说处。 各随所见。 凡小见处秽土。 菩萨不离尘寰。 见处净界。 但诸经随宗。 文有隐显而已。 此经悲接凡小意多。 故不明净相也。 丙三广列听众。 第六众成就也。 座无知音。 说将谁听。 今机感盈前。 不得不说。 故云然也。 分二。 丁一。 兼本迹以详列二乘。 叹德依乘。 惟迹无本。 今名列二乘。 德乃菩萨。 本迹双彰也。 分四。 戊一。 据迹标数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据此则惟彰迹。 大有三义。 一数多。 二名重。 三德隆。 比丘。 此翻亦三。 一乞士。 二破恶。 三怖魔。 长水曰。 千二百五十者。 陈那等五人。 三迦叶兼徒一千。 舍利目连各兼徒一百。 耶舍长者五十人。 经略五人。 得果感恩。 常随助化之众也。 戊二彰本叹德。 此科全以彰本。 盖法华以前。 未经开迹显本。 惟叹声闻之迹。 今以开显。 无复余乘。 即惟叹其内秘菩萨之德。 故下更不详叹菩萨。 略显而已。 又分二。 己一总名似同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此是果名。 二乘久擅斯名。 今举之以叹菩萨秘德。 故似同而实大不同。 盖二乘无漏。 方超三有。 菩萨无漏。 更越三空。 大者。 依涅槃作十地大人修大行以证大果。 不同二乘。 但取名重德隆为大。 阿罗汉。 三义亦别。 二乘应供。 止于天上人间。 菩萨应供。 通于世出世间。 二乘无生。 分段方脱。 菩萨无生。 变易亦离。 二乘杀贼。 四住方穷。 菩萨杀贼。 五住垂尽。 己二别德迥异。 上科德之总相。 实虽异而名犹似同。 此则德之别相。 显然菩萨作略。 皆非二乘所可同者。 故曰迥异。 又二。 庚一。 德体超异佛子住持。 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 成就威仪。 首二句。 内心肖佛也。 佛子者。 已付家业。 真是佛子。 非滞草庵者也。 而口生法化。 是其子义。 住持者。 住法王家。 持如来藏。 此则明其证真之深。 诸有者。 略言三有。 广开二十五有。 即三界受生之处。 超者。 不为诸有生缘所缚也。 小乘超之。 则须出三界外。 不敢复居。 非善超也。 今菩萨常不离三界。 即于生死无干。 所谓善超也。 此则明其脱妄之妙。 次二句。 外貌亦肖佛也。 有中形外。 自然之理。 国土。 同居土也。 成就威仪者。 身具相好。 业摄律仪也。 能于二字乃有二意。 一特表意。 以今示现声闻之迹。 似不能具相好。 尽律仪。 而内秘实能。 二承上意。 以小乘不善超有。 果成。 则灰身灭智。 出三界外。 不能居土具仪也。 今由善超。 不离三界。 故能居土现仪耳。 此科为下诸用张本。 故曰德体。 庚二德用超异。 上虽内外充裕。 但是自利之体。 向下方显利他之用。 又分二。 辛一上助佛化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 从佛者。 非但随从侍卫而已。 乃依而不违其轨辙也。 转。 有流行不滞之相。 轮。 有摧碾运动之功。 盖佛之法轮。 能摧碾众生粗细烦恼。 运出众生生死险道。 佛能转之。 菩萨亦依其轨辙而转之。 妙堪遗嘱者。 以声闻人愿行非妙。 但取速灭。 如世老人。 不堪寄嘱。 今实菩萨。 又已从转法轮。 故智悲双妙。 堪承遗嘱也。 遗嘱。 谓佛入灭时。 嘱累菩萨弘法度生耳。 辛二下度众生。 又分三。 壬一尽本界严净毗尼。 弘范三界。 毗尼。 此云善治。 亦即云律。 戒之总名。 严净作三分别。 严谓止持。 止诸恶也。 净谓作持。 作诸善也。 又严以禁身口。 净以制心意。 又于事戒则严。 于道戒则净也。 弘。 开扩也。 范。 师范也。 三界者。 欲界。 色界。 无色界也。 娑婆敝恶。 戒律宜扶。 涅槃云。 戒是汝等大师。 故此亦叹其戒德师范人天。 小乘于戒有缺漏。 未至严净。 岂能弘范。 当知惟菩萨能之。 壬二尽十方应身无量。 度脱众生。 缘感则应。 随类化身。 如观音三十二应。 无刹不现。 度脱众生者。 说法令其度烦恼河。 脱沦溺苦。 如舟师度人也。 在法华。 乃普现色身三昧。 此经即圆通妙用。 似为定德所摄。 壬三尽未来拔济未来。 越诸尘累。 拔者。 挽之令起。 济者。 接之使过。 未来者。 后世无量劫中也。 越。 超出也。 尘累者。 八万四千尘劳。 累坠有情于生死苦域者也。 言菩萨挽拔接济未来无量有情。 使皆超出八万四千尘劳。 不使累坠于生死苦域矣。 此非遗教结集。 不能令法久住。 利益无穷。 似属慧德摄。 彰本叹德竟。 戊三略举上首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拘絺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 优波尼沙陀等。 而为上首。 大智者。 前示声闻。 智慧第一。 则但尽生空智品。 冠绝小乘。 今既开显。 应是圆照法界之大智。 且其深本已证金龙佛位。 何非一切种智。 舍利弗。 此云鹙子。 鹙乃水鸟。 是其母名。 母辩流历。 似鹙之目。 故连母为名。 云是鹙之子也。 摩诃。 此云大。 同前大意。 目犍连。 此云采菽氏。 姓也。 名拘律陀。 此云无节树。 世惟省文。 召姓而已。 神通第一者也。 拘絺罗。 此云大膝。 鹙子母舅。 富楼那。 此云满愿。 父名也。 弥多罗尼。 此云慈女。 母名也。 略云满慈子。 连父母彰名。 说法第一者也。 须菩提。 此云善吉。 亦云空生。 解空第一者也。 深本已证青龙佛位。 优波尼沙陀。 此云尘性。 因观尘空得道。 此中译名。 并宗长水。 等则该多。 不能尽列。 上首者。 千二百众之所推让。 动静遵从。 不敢先越者也。 戊四更尽胜劣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 同来佛所。 辟支。 译兼二类。 一云独觉。 出无佛世。 寂居观化。 自悟者也。 一云缘觉。 出有佛世。 奉教观十二缘得道者也。 上与长水解同。 今佛在世。 应惟缘觉。 或他方独觉发通。 能远赴佛会。 亦兼有也。 无学者。 果满取证。 无复前进也。 初心。 总该二乘有学。 未至无学者也。 同来佛所者。 以此二众临期方来。 不比常随众也。 此中辟支迹胜声闻。 初心劣前四果。 故科名尽胜劣矣。 兼本迹以详列二乘竟。 丁二兼时会以略显二众。 又分二。 戊一标自恣。 显有菩萨。 又二。 己一时会先在众。 又曲分三。 庚一时会诚求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 咨决心疑。 钦奉慈严。 将求密意。 首二句虽标比丘。 但为表时。 带言之耳。 十方下。 乃是正叙菩萨。 以上比丘既详。 菩萨未叙故也。 属者。 当也。 遇也。 休夏者。 佛制夏月护生避嫌。 九旬禁足安居。 不令乞食。 自恣者。 期满解制。 即孤山所指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 考劾九旬德业。 自疑己过者。 自请问佛。 自不知过者。 恣任僧举也。 十方者。 不止此界。 菩萨。 解现题目中。 咨。 请问也。 决。 求断也。 心疑者。 细心深疑。 求佛剖断也。 盖菩萨迹胜道深。 不待人举。 自请而已。 上皆标时会。 末二句乃是诚求。 钦。 敬。 奉。 侍瞻也。 佛有摄受之慈。 折伏之严。 并行不背。 将求者。 机感初动也。 密意者。 秘密深法也。 庚二如来妙应即时如来敷坐宴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敷坐宴安者。 展坐具而安处也。 深奥者。 超过权小终实妙理。 为此经类引。 即应密意之求也。 庚三会众蒙益法筵清众。 得未曾有。 清众者。 超尘入理。 心境湛然。 意兼合会。 不止菩萨。 得未曾有者。 闻所未闻。 欢喜踊跃意。 时会先在众已竟。 己二音感后至众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 来聚道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频伽。 此云妙声鸟。 在壳发声。 已踰众鸟。 佛音似之。 仙。 亦超世神化之名。 称美佛音。 非取道教。 遍十方界者。 目连昔曾试佛音声。 过无量世界。 还同座前。 此经凡圣根尘。 即性皆周。 无明覆者。 自不能闻。 如日大明。 瞽不自见。 恒沙菩萨者。 以恒河沙记菩萨之数。 言至多也。 恒之一字。 亦讹梵语。 正云殑伽。 此云天堂来。 状其来处最高耳。 菩萨心闻无覆。 故寻佛妙音而来聚听。 道场者。 随相即说法之处。 约理乃一乘寂灭场地。 温陵曰。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楞严会上为择法眼。 故居上首也。 亦云妙吉祥等。 过去佛号。 龙种尊王。 现在北方。 欢喜宝积。 未来当成。 名曰普现。 法华会上是佛祖师。 华严表根本智。 而为诸佛之师。 今在此经。 作择法眼。 盖不舍因门。 影响辅化。 权称上首而已。 标自恣显有菩萨已竟。 戊二标斋供。 显有人天。 天虽不显。 而理亦应有。 旁证诸经皆有。 而正取流通中显陈八部。 故科兼之。 曲分二。 己一国王斋供时波斯匿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请佛宫掖。 自迎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孤山曰。 波斯匿。 此云胜军。 温陵曰。 即舍卫国王也。 ○过去龙光佛世。 位登四地。 亦大权也。 讳日者。 忌讳之日。 人子于亲终之日。 言之即恸。 故隐讳而不敢言。 世教每岁兹辰。 服食俱变。 示恸如初而已。 内教令其作冥福以资之。 今其父王讳日。 适当自恣。 故修斋所以资亲也。 宫掖者。 内庭左右。 如人肘掖。 珍羞者。 贵重食品也。 延。 亦迎请也。 请佛以下。 有六重见敬之至。 谓其处则内。 其迎则亲。 其设则广。 其羞则珍。 其味则妙。 其伴则同。 伴同者。 谓敬伴同主。 非急于主缓于伴者也。 己二臣民斋供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同时饭僧。 伫佛来应。 佛敕文殊。 分领菩萨及阿罗汉。 应诸斋主。 长者。 齿德爵禄兼隆。 臣之属也。 居士者。 爱谈名言。 清净自居。 似非有位。 隐者类耳。 同时饭僧者。 感佛化仪。 依教行施也。 然臣民惟伫于佛者。 敬先专主。 主临而伴必至也。 佛敕分应者。 令无分别。 获福平等。 若能等心而施。 则虽佛灭后。 福亦无不等矣。 六种证信序已竟。 乙二示堕发起序。 此序诸经各别。 又名别序。 以诸经各有事缘引起。 故各不同。 如大弥陀以色引。 法华以光引之类是也。 今经以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 示堕者。 以阿难秘德。 同前上首。 非实声闻。 故误堕淫室。 但是示现以引发大教而已。 且此经欲明恃多闻而不习定者。 无力以敌欲魔。 何能超越生死。 故以多闻之人示堕发起。 正劝多闻者策力于大定耳。 然必用阿难者。 一以多闻第一。 固见其闻不足恃。 二以是佛堂弟。 亦见其他不足恃也。 此处既以显泄阿难为大权菩萨。 知之即已。 至后文中。 但依所现声闻见解发挥。 方能激引真实凡小。 良以深位假示浅位。 必能曲尽浅位情态。 如执迷谬辩。 感悟流涕。 皆所以尽其情态。 而旁发诸真实者之心曲。 令生庆快感悟耳。 不必又一一明其非真。 致多犹豫也。 分三。 丙一误堕因缘。 因缘有四。 缺一不堕。 就分四。 丁一别请远游惟有阿难。 先受别请。 远游未还。 不遑僧次。 阿难此云庆喜。 佛成道日。 净饭王弟斛饭王复报生子。 净饭赐名庆喜。 是佛堂弟。 先受别请者。 先于自恣以前。 早受别种事缘所请矣。 遑。 暇也。 次。 列也。 夫既远游未还。 故不暇在此自恣赴斋之列也。 非此远游。 何以致堕。 故此为第一缘也。 丁二无侣独归既无上座。 及阿阇黎。 途中独归。 上座者。 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 又以历夏浅深。 分上中下座。 历四十夏者推为上座。 阿阇黎。 此云轨范。 能纠正弟子行者。 律制一僧远出。 必以二师翊从。 所以严行止也。 今乃缺二师为侣。 所以为误堕之第二缘也。 丁三无供循乞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 次第循乞。 其日无供者。 止宿之处。 无人献斋也。 使其有供。 食之径行。 应无堕事。 所以为第三缘也。 应器即钵。 应己食量而大小耳。 丁四欲行等慈。 发心平等行乞。 不择净秽也。 使其但依声闻常法。 惟乞净家。 亦应无堕。 故此第四缘更为误堕之要也。 又分二。 戊一正行等慈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 刹利尊姓。 及旃陀罗。 方行等慈。 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初求者。 阿难前来未发此心。 今方始求也。 檀越。 此云施主。 言最后者。 谓从来无善心行施者也。 梵语刹利。 即华言尊姓。 谓王种也。 上至刹利。 则贵而净者无遗也。 旃陀罗。 此云屠者。 杀生之家。 西域最鄙贱之。 不得与良家共居。 行持标帜。 人亦避之。 下至旃陀。 则贱而秽者无遗也。 又言不择微贱者。 以虽贵贱兼举。 而志普贱秽。 是今平等之新意也。 末三句。 又明其志愿之普而大也。 意令无功德者亦成无量功德矣。 戊二表等慈由阿难已知如来世尊。 诃须菩提。 及大迦叶。 为阿罗汉。 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度诸疑谤。 已知者。 净名会上早已知也。 世尊者。 总具十号之德。 而为天上人间所尊敬也。 故上开十号。 而世尊总之者义为长也。 诃。 斥责也。 盖如来不以净名之诃为非。 即知如来亦诃。 不必更诃。 况净名显泄彼是金粟如来。 其与释迦何别乎。 须菩提舍贫乞富。 意在与续善根。 恐将堕落。 且无减克之难。 大迦叶舍富乞贫。 意在怜其久苦。 与植乐因。 且避趋富之议。 是以无学尊位。 而为此不平之行。 故佛斥责其非也。 开阐无遮者。 惩上二人各有遮限。 今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普心也。 度诸疑谤者。 度彼疑谤众生令免疑谤。 盖偏贫多致疑。 而偏富多致谤也。 误堕因缘竟。 丙二正堕淫室。 又三。 丁一加意严戒经彼城隍。 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 肃恭斋法。 隍。 即城外无水之池。 郭门。 城门也。 斋法者。 临斋法则也。 所以加意严戒者。 盖由发心既不择于净秽。 须倍加矜持。 方期无碍矣。 丁二力不胜邪尔时阿难因乞食次。 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 摄入淫席。 次。 即处也。 谓次第所经之处也。 幻术。 寻常以变化虚伪物像为术。 此则但是迷惑。 令人失其本心。 不觉随从而已。 摩登伽。 此云本性。 此女多劫与阿难有淫爱之缘。 别有登伽经。 载之颇详。 今更遇惑。 业习使然也。 娑毗迦罗。 此云金头。 缚指而食半米。 为苦行者也。 所传咒术称梵天者。 妖术伪称也。 摄入淫席者。 由阿难具佛二十相好。 色美如银。 登伽起爱。 咒巾覆食与之。 以咒力故。 阿难不觉随入淫席也。 此事菩萨行之。 方能无碍。 而阿难示在声闻初果。 彰显力弱。 故不能胜邪也。 丁三戒体垂危淫躬抚摩。 将毁戒体。 戒体。 即护戒心。 以初果道共戒力。 故身虽近而心未动。 然曰将毁。 亦既险矣。 故科垂危。 有以将毁归属登伽。 回护阿难。 不知示现何所不可。 安用回护。 又若不垂危。 何须救之。 正堕淫室竟。 丙三如来救脱。 又三。 丁一速归众随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 俱来随佛。 愿闻法要。 知彼术加者。 以佛眼鉴彻。 无远不在目前。 资中曰。 如来常仪。 斋毕说法。 今既速归必有所为。 故众随而来也。 丁二说咒遣救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 结跏趺坐。 宣说神咒。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于时者。 当将毁未毁之时。 不先不后也。 顶即肉髻。 百宝。 表万用具含。 无求不应。 见摄受之慈。 无畏。 表群邪并伏。 无恶不摧。 见折伏之威。 然从顶放光。 而又以化佛转说。 即环师所谓无为心佛。 无上心法是也。 且从顶发挥。 表尊中之尊。 密中之密也。 莲座化佛。 亦明其为因果要用。 跏趺者。 叠足而坐。 具详止观。 神咒具四悉檀。 含精微之妙理。 有不测之威力也。 必敕文殊者。 非根本大智。 无以济多闻之实用也。 丁三破邪救归恶咒销灭。 提奖阿难。 及摩登伽。 归来佛所。 以神咒力。 邪咒既销。 阿难如从梦醒。 登伽淫心顿歇。 宿善根发。 证前三果。 发心出家。 故亦同来耳。 登伽权实未定。 随作无不可也。 序分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七 发布时间:2024-07-25 08:09: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