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思惟略要法 内容: 思惟略要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5册No. 0617思惟略要法No. 617思惟略要法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形疾有三。 风寒热病为患轻微。 心有三病患祸深重。 动有劫数受诸苦恼。 唯佛良医能为制药。 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疾今始造行。 当令其心决定专精不惜身命。 如人入贼心不决定不能破贼。 破乱想军亦复如是。 如佛言曰。 血肉虽尽但有皮筋尚在不舍精进。 如人火烧身衣。 但欲救火更无余念。 出烦恼苦亦复如是。 当忍事病苦饥渴寒热瞋恨等。 当避愦闹乐住闲寂。 所以者何。 众音乱定如入棘林。 凡求初禅先习诸观。 或行四无量。 或观不净。 或观因缘。 或念佛三昧。 或安那般那。 然后得入初禅则易。 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 观于五欲种种过患。 犹如火坑亦如厕舍。 念初禅地。 如清凉池如高台观。 五盖则除便得初禅。 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 道见死女膀胀烂臭。 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 静处专思便得初禅。 佛在恒水边坐禅。 有一寡闻比丘问佛。 云何得道。 佛言。 他物莫取。 便解法空即得道迹。 有多闻比丘。 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 佛言。 取恒水中小石。 以君迟水净洗。 比丘如教。 佛问。 恒水多君迟水多。 答不可为喻也。 佛言。 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 行者当勤精进。 用智定指洗除心垢。 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 四无量观法求佛道者。 当先行四无量心。 其心无量功德亦无量。 于一切众生中。 凡有三分。 一者父母亲里善知识等。 二者怨贼嫌人常欲恼害者。 三者中人不亲不怨。 行者于此三品人中。 慈心视之当知亲里。 老者如父母。 中年如兄弟。 少年如儿子。 常应修集如是慈心。 人之为怨以有恶缘。 恶因缘尽还复成亲。 怨亲无定。 何以故。 今世是怨后世成亲。 瞋憎之心自失大利。 破忍辱福失慈心业。 障佛道因缘。 是故不应瞋憎。 怨贼应当视之如其亲里。 所以者何。 是怨贼令我得佛道因缘。 若使怨贼无恶于我我无所忍。 是则为我善知识也。 令我得成忍辱波罗蜜。 怨贼之中得是慈已。 于十方众生慈心爱念普遍世界。 见诸众生无常变异。 有老病死众苦逼切。 蜎蜚蠕动皆无安者而起悲心。 若见众生得今世乐及后世乐得生天乐贤圣道乐而起喜心。 不见众生有苦乐事。 不忧不喜以慧自御。 但缘众生而起舍心。 是名四无量心。 于十方众生慈心遍满故名为无量。 行者常应修集是心。 若或时有瞋恚心起。 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 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 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 修习慈心常念众生令得佛乐。 习之不息便得离五欲除五盖入初禅。 得初禅相者喜乐遍身。 诸善法中生欢喜乐。 见有种种微妙之色。 是名入佛道初门禅定福德因缘也。 得是四无量心已。 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 是名众生忍。 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 法忍者。 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 能信受是法忍。 是名无生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 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不净观法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 爱身着欲则生瞋恚。 颠倒所惑即是愚痴。 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着浮相。 习之来久染心难遣。 欲除贪欲当观不净。 瞋恚由外既尔可制。 如人破竹初节为难。 既制贪欲余二自伏。 不净观者。 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 还从不净中出。 薄皮之内纯是不净。 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 谛心观察。 从足至发从发至足。 皮囊之里无一净者。 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 略说则三十六。 广说则无量。 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 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 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 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 眼流眵泪耳出结矃。 鼻中涕流口出唌吐。 大小便孔常出屎尿。 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 身状如此何由是净。 又观此身假名为人。 四大和合譬之如屋。 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 皮如四壁肉如泥涂。 虚伪假合人为安在。 危脆非真幻化须臾。 脚骨上胫骨接之。 胫骨上髀骨接之。 髀骨上脊骨接之。 脊骨上髑髅接之。 骨骨相拄危如累卵。 谛观此身无一可取。 如是心则生厌恶。 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 内身如此外身不异。 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 心住相者身体柔软。 渐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 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 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 从今日去我当伏汝。 汝且随我。 还系其心令得成就。 若极厌恶其身。 当进白骨观。 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 命终随意生诸佛前。 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白骨观者。 除身皮血筋肉都尽。 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 若不见者譬如癞人。 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 家中所有悉令作白。 银杯盛血语之饮乳。 病必得差。 癞人言血也。 答言。 白物治之。 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 罪故见血但当专心乳想。 莫谓是血也。 如是七日便变为乳。 何况实白而不能见。 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 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 若心欲住精勤莫废。 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 必得不久。 若心静住。 开眼闭眼光骨明了。 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竭则不见。 观佛三昧法佛为法王。 能令人得种种善法。 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 念佛者。 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 至心念佛佛亦念之。 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 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 若念佛者佛常在也。 云何忆念。 人之自信无过于眼。 当观好像便如真佛。 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 从足复至肉髻。 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 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 若念余缘摄之令还。 心目观察如意得见。 是为得观像定。 当作是念。 我亦不往像亦不来。 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 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 如对面无异也。 人心驰散多缘恶法。 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于坑井险道。 念则如子行者如母。 若心不住当自责心。 念老病死甚为切近。 若生天者著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 若堕三恶道苦恼怖懅善心不生。 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 又作念言。 生在末法。 末法垂已欲灭。 犹如赦鼓开门放囚。 鼓音渐已欲止。 门扉已闭一扇。 岂可自宽不求出狱。 过去无始世界已来。 所更生死苦恼万端。 今所受法未得成就。 无常死贼须臾叵保。 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 如是种种鞭心令心得住。 心住相者。 坐卧行步常得见佛。 然后更进生身法身。 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生身观法生身观者。 既已观像。 心想成就捡意入定。 即便得见。 当因于像以念生身。 观佛坐于菩提树下。 光明显照相好奇特。 或如鹿野苑中坐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 或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波若时。 如是随用一处系念在缘不令外散。 心想得住即便见佛。 举身快乐乐彻骨髓。 譬如热得凉池寒得温室。 世间之乐无以为喻也。 法身观法法身观者。 已于空中见佛生身。 当因生身观内法身。 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 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 所以尊妙神智无比。 无远无近无难无易。 无限世界悉如目前。 无有一人在于外者。 一切诸法无所不了。 常当专念不令心散。 心念余缘摄之令还。 复次一切愚智当其死时。 外失诸根如投黑坑。 若能发声声至梵天。 大力大苦大怖大畏无过死贼。 唯佛一人力能救拔。 能与种种人天涅槃之乐。 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 如释迦牟尼佛昔为太子时。 出游道见癞人敕医令治。 医言。 当须不瞋人血饮之以髓涂之。 乃可得差。 太子念言。 是人难得。 设使有者复不可尔。 即便以身与之令治。 若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佛恩深重过于父母。 若使一切众生悉为父母。 佛为一分。 二分之中常当念佛。 不应余念。 如是种种功德随念何事。 若此定成除断结缚。 乃至可得无生法忍。 若于中间诸病。 起者随病习药。 若不得定。 六欲天中豪尊第一。 飞行所至宫殿自随。 或生诸佛前终不空也。 若人药和赤铜。 若不成金不失银也。 十方诸佛观法念十方诸佛者。 坐观东方。 廓然明净无诸山河石壁。 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 心眼观察光明相好画然了了。 系念在佛不令他缘。 心若余缘摄之令还。 如是见者更增十佛。 既见之后复增百千。 乃至无有边际。 近身则狭转远转广。 但见诸佛光光相接。 心眼观察得如是者。 回身东南复如上观。 既得成就。 南方西南方。 西方西北方。 北方东北方。 上下方都亦如是。 既得方方皆见诸佛。 如东方已当复端坐总观十方诸佛。 一念所缘周匝得见。 定心成就者。 即于定中十方诸佛皆为说法。 疑网云消得无生忍。 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 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 渐自得见。 纵使诸佛不为说法。 是时心得快乐身体安隐。 是则名为观十方诸佛也。 观无量寿佛法观无量寿佛者。 有二种人。 钝根者。 先当教令心眼观察额上一寸。 除却皮肉但见赤骨。 系念在缘不令他念。 心若余缘摄之令还。 得如是见者。 当复教令变此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 既得如是见者。 当复教令自变其身皆作白骨。 无有皮肉色如珂雪。 复得如是见。 当更教令变此骨身使作琉璃光色。 清净视表彻里。 既得如是见者。 当复教令从此琉璃身中放白光明。 自近及远遍满阎浮。 唯见光明不见诸物。 还摄光明入于身中。 既入之后复放如初。 凡此诸观从易及难。 其白亦应初少后多。 既能如是。 当从身中放此白光。 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 西向端坐相相谛取。 然后总观其身。 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 系念在佛不令他缘。 心若余缘摄之令还。 常如与佛对坐不异。 如是不久便可得见。 若利根者。 但当先作明想。 晃然空净乃于明中观佛便可得见。 行者若欲生于无量寿佛国者。 当作如是观无量寿佛也。 诸法实相观法诸法实相观者。 当知诸法从因缘生。 因缘生故不得自在。 不自在故毕竟空相。 但有假名无有实者。 若法实有不应说无。 先有今无是名为断。 不常不断亦不有无。 心识处灭言说亦尽。 是名甚深清净观也。 又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 何以故。 是法不在内不在外。 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 若在外则无所住。 若无所住亦无生灭。 空无所有清净无为。 是名淫怒痴实相观也。 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 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 但以凡夫未得慧观。 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 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 但诳人眼。 其实不生亦无有灭。 如是观法甚深微妙。 行者若能精心思惟。 深静实相不生邪者。 即便可得无生法忍。 此法难缘心多驰散。 若不驰散或复缩没。 常应清净其心了了观察。 若心难摄当呵责心。 汝无数劫来常应杂业无有厌足。 驰逐世乐不觉为苦。 一切世间贪乐致患。 随业因缘受生五道。 皆心所为。 谁使尔者。 汝如狂象蹈籍残害无有物制。 谁调汝者。 若得善调则离世患。 当知处胎不净苦厄。 逼迮切身犹如地狱。 既生在世。 老病死苦忧悲万端不得自在。 若生天上当复堕落。 三界无安汝何以乐着。 如是种种呵责其心已。 还念本缘。 心想住者心得柔软。 见有种种色光从身而出。 是名诸法实相观也。 欲生无量寿佛国者。 应当如是上观无量寿佛。 又观诸法实相。 又当观于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 但以颠倒虚妄之法。 横起烦恼受诸罪报。 如人见诸小儿共诤。 瓦石土木便生瞋斗。 观诸世间亦复如是。 当兴大悲誓度一切。 常伏其心修行二忍。 所谓众生忍法忍也。 众生忍者。 若恒河沙等众生种种加恶。 心不瞋恚。 种种恭敬供养。 心不欢喜。 又观众生无初无后。 若有初者则无因缘。 若有因缘是则无初。 若无初者中后亦无。 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 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 是名众生忍。 法忍者。 当观诸法甚深清净毕竟空相。 心无挂碍能忍是事。 是名法忍。 新发意者虽未得是法忍。 当如是修习其心。 又观诸法毕竟空相。 而于众生常兴大悲。 所有善本尽以回向。 愿生无量寿佛国。 便得往生。 法华三昧观法三七日一心精进如说修行。 正忆念法华经者。 当念释迦牟尼佛于耆阇崛山与多宝佛在七宝塔共坐。 十方分身化佛遍满所移众生国土之中。 一切诸佛各有一生补处菩萨一人为侍。 如释迦牟尼佛以弥勒为侍。 一切诸佛现神通力。 光明遍照无量国土。 欲证实法出其舌相。 音声满于十方世界。 所说法华经者。 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 乃至一称南无佛者。 皆当作佛。 惟一大乘无二无三。 一切诸法一相一门。 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 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 习如是观者。 五欲自断五盖自除。 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住此定中深爱于佛。 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 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 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花经也。 此谓与禅定和合令心坚固。 如是三七日中。 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 如经中说。 思惟略要法 发布时间:2024-08-03 08:11: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