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心经指掌 内容: 般若心经指掌清永觉禅师著般若心经指掌请益说合刻跋古今疏心经者,不为不多,然求其好疏不可得。 永觉大师以天纵知见,为此指掌,光前绝后,独揭斩新日月。 其子为霖禅师,著请益说一篇,探赜钩深,说破他人说不到处。 余视此二注希有,如优昙华,不敢辄擅其美,刊行于世,以贻后学。 若有英灵衲僧,悟空华之无蒂,知玄珠之有光,庶几不辜他说经作注之心矣。 (日本)贞享(四年)(我清康熙二十六年)岁次丁卯季夏十八日萨州福昌住持觉海叟澄圆谨题般若心经指掌序般若无知,诸法本寂,根由一真之妙体,影现二谛之浮名。 似实似虚,非虚实之所能拟;亦离亦合,非离合之所能明。 所以空而非空,有而非有,互成不妨互夺,并存亦可并亡,泯立无阂,隐显自在,是谓般若之玄宗也。 怎柰凡心易惑,智火难然,如举网以张风,似从波而捉月,徒历艰辛,翻成障碍;由是百苦交缠,千殃并集,都由此一念之执耳。 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寔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日用明此,般若之道,思过半矣。 尝见诸家注释,罕臻其奥,惟贤首、孤山二疏,果弥法坛老将,但广摭经论,侈布筌□,非初学之所可通。 故兹特为指掌,使其易见,所以便初学也。 然万里之行,起于跬步,观者幸毋忽焉! (注:‘弥’疑是‘称’)岁在甲午(顺治十一年)孟秋佛欢喜日鼓山比丘元贤稽首和南序赞老汉行年今八十,  世间事事皆收拾;惟这影子遍诸方,  败露重重遮不及。 会么! 有相身中无相身,低头方见明历历。 永觉老人自题般若心经指掌清鼓山传法沙门 元贤 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契真源也。 ‘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即由此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也。 般若是体,波罗蜜多是用,必合体用以成名者,乃是简不到彼岸之慧也。 ‘心,’是喻,喻此经乃大部六百卷之精要,如人之一身,虽有五官百骸,而心为之主也。 上六字是所诠之法,下经字乃能诠之教。 ‘经,’训正、训常,亦训径,谓此所诠之法,乃圣凡同禀之正轨,今古不易之常道,亦即是出凡入圣之要路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乃据行而略标纲要也。 ‘观自在菩萨’者,以此菩萨妙慧,圆照空有,了无挂碍所以能有能无,可空可色,得大自在,故得此名。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称菩萨者从略也。 ‘行深般若’者,谓所修行之般若,乃是人法双空,惟一实相,非同二乘偏浅所观也。 ‘照见五蕴皆空’者,谓达见五蕴自性本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 色,即五根五尘及法尘之半分,非止幻身也。 受,谓幻身领纳外尘而得受用,有苦有乐及不苦不乐之殊也。 想者,谓心缘外境而成相也。 行,谓造作念念生灭迁流不息也。 识,谓分别前境也。 识是心王,受、想、行皆心所,合之一妄心也。 ‘度一切苦厄’者,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也。 原夫凡夫之人,执五蕴为我、我所,由是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甘受诸苦,无有出期。 二乘虽不执为我、我所,而犹执蕴为实有,所以耽空滞寂,视三界为牢狱,不发度生之愿,是谓焦芽败种,无成佛分。 佛深愍之,故为说此般若之法,使其知五蕴本空,则身心如幻,世界如化,二执永亡,三障顿消;可以长御白牛,广运众生,同至彼岸,而佛与众生之名俱不可得矣。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下至三藐三菩提,皆就机而广陈实义也。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权现声闻,为众上首,故佛呼其名而告之曰:吾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者,非是离蕴之空,乃即蕴之空也。 汝宗中但知蕴中无人,而不知蕴亦非实,必欲灭色方可见空,是取断灭空也。 当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未可差殊而观。 盖空之与色,本是一体。 色乃空之色,未尝不空,故不异空。 空乃色之空,未尝不色,故不异色。 岂可于色外取空,灭色见空哉! 佛复恐人犹存空色二见,故又告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谛恒存,一味常显,非一非二,亦一亦二,涉有而不累于有,观空而不醉于空,存亡无碍,圆通无寄,般若玄旨,尽在斯矣。 ‘受、想、行、识,’虽非质碍之物,但均属幻有,其望真空与色无殊,故曰‘亦复如是。 ’此乃般若之要义,学者宜尽心焉。 问:旧解有水冰之喻,世多相袭,今何不用? 答:以其法喻之不齐也。 空色虽有相成之义,然非坏色以显空,亦非坏空以显色;今水结为冰则水相坏也,冰融为水则冰相坏也,坏一显一,是全不知空色之义,故今不用也。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指前五蕴也。 ‘空相,’即五蕴空之相状,乃二空理显也。 盖有法,则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 今法既亡,惟一真空,岂复有生灭等之可言哉! 古有作道前、道中、道后释者,非是愚意。 真空相显,即佛亦且不立,况道前、道中、道后乎! 又诸法空相,有师作真空、实相释者,愚意不敢袭用。 以经既明言是诸法空相,何得改作实相! 彼将谓诸妄既销不真何待,则空相便是实相也。 不知幻色、真空,俱以实相为体;若悟实相,非独真空是实相,即幻色亦实相也。 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今但认空相为实相,则其为实相不亦偏乎! 且空相虽是实相,而实相中著不得空字,不若但依经文为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空中,’即前诸法空之中也,真空相现,万法俱泯,故皆无之。 非是坏法,性本无故,下并准此可知。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总是色心二者随机开合,故不同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明真空中无十二因缘也。 此十二本缘觉所观之境,一曰无明:谓昏迷觉性也。 二曰行:谓作业也。 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 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谓母胎中渐生诸形相也。 五曰六入:谓胎中成六根也。 六曰触:谓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 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也。 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爱:谓于世间生贪爱也。 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 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也。 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 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老而死也。 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 此十二支,该三世因果,一一相因而生,名流转门;亦相因而灭,名还灭门。 真空之中,悉皆离之,生灭何有,亦以性本无故也。 无苦、集、灭、道。 此明真空之中无四谛也。 四谛本声闻所观之境。 苦,即世间众苦,世间果也。 集,即造作诸业,世间因也。 灭,即涅槃,出世果也。 道,即八正道,出世因也。 真空之中,悉皆无之,亦以性本无故。 无智亦无得。 此明真空之中,非但无前诸法;即知空之‘智,’亦不可得。 非但能空之智不可得,即所知空理亦不可得。 至此,则药病两亡,心境俱泯,惟一实相而已,是为般若之极功也。 问:前色空双立,今何一切皆无? 答:前之所立,立而未尝不尽;今之所无,无而未尝不存。 盖言有者,但有其相,而性元无也;言无者,但性本无,而相非坏也。 故存而正泯,亡而恒立,般若之旨本如是也。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下因言无所得而显有所得也。 依此无得之光,即得心境皆空,触处洞然,而解脱‘无碍’矣。 既无碍,则随其所向,无生死苦厄之障,故‘无恐怖。 ’非独无恐怖也,即无始以来‘颠倒梦想,’亦可‘远离’矣。 颠倒梦想,乃无明烦恼也。 既无烦恼,则‘究竟’可至‘涅槃’之地。 涅槃,此云圆寂。 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此言其因能竟果也。 非独菩萨依此而得至涅槃,即‘三世诸佛’亦无异路,惟‘依’此而证无上正等正觉也。 涅槃是佛之断果,正觉是佛之智果。 今菩萨言涅槃,佛言正觉者,乃佛语互略,意必俱备也。 问:前既言无所得,今又言有所得,何也? 答:此有所得,正得无所得而已,非别有所得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帝羯帝,波罗羯帝,波罗僧羯帝,菩提萨婆诃。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 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 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 又显说能生慧,灭烦恼障;密说令诵持生福,灭罪业障。 为灭二障,成二严,故两说也。 今将说密咒而先叹其功能者,所以劝进行人,使其乐持,以取速效耳。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破痴暗,名‘大明咒。 ’能显至理,名‘无上咒。 ’能齐极果,名‘无等等咒。 ’佛不与众生等故,称无等。 然能与诸佛等故,重言等也。 ‘能除一切苦’者,三苦、八苦、一切苦也。 ‘即说咒’等者,前未显咒词,故今显之,此不可强释,以是佛之密语,非因位所知,但当信受持诵,以求除障增福可也。 般若心经指掌终永觉元贤禅师传略永觉元贤禅师,福建建阳蔡氏子,生于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戊寅,幼习儒,年二十,为邑名诸生。 读书山刹中,闻僧唱云:‘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忽觉通身欢喜。 参寿昌慧经和尚,有得。 历十余年,亲殁,往寿昌落发,时年四十。 次岁圆戒博山,居香炉峰三载。 归闽,居金仙庵,阅藏三载。 崇祯七年甲戌,出住鼓山涌泉寺;乙亥春,开法泉州开元寺;丁丑出主建州真寂寺,寺为闻谷大师所建,接纳缁素,首以净慈设化,曾嘱师撰净慈要语二卷,以广宣念佛、放生。 辛巳归闽,主宝善寺,次结制开元,复还鼓山。 前后住鼓山三十年。 清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丁酉九月朔,示疾,不食者二十余日,首座问末后一句,如何分付? 师索笔书曰:‘末后句,亲分付;三界内外,无可寻处。 ’越三日中夜,引首座手书曰:‘不有病了,’令扶起,遂坐脱。 当十月十七日子时,世寿八十,戒腊四十也。 元明以还,曹洞一宗,衰微已久,至万历间,寿昌无明慧经禅师杰出,始中兴于世。 寿昌入室弟子,凡数人,其最著者,惟博山无异和尚与永觉元贤禅师耳。 禅师之道,广大精微,其学贯通该博,其见地圆明超绝,其说法纵横无畏,其所守严,其所养到,其福德寿考,尤称圆备。 四坐道场,大作佛事,言满天下,道被域中,远及扶桑,凡丛林久参耆衲,罔不腰包来觐;而海内贤士大夫,亦多折节问道。 其生平语录著述甚富,计有:重编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永觉元贤语录三十卷、继灯录七卷、建州弘释录二卷、净慈要语二卷、洞上古辙二卷、□言二卷、禅余内外集、舍利塔号、最后语。 更有楞严经略疏十卷、金刚经略疏一卷、心经指掌一卷、及四分戒本约义四卷、律学发轫三卷等,俱已刊行于世,并皆收入大藏。 发布时间:2024-08-11 08:19: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