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镡津文集卷第四 内容: 镡津文集卷第四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皇极论天下同之之谓大公。 天下中正之谓皇极。 中正所以同万物之心也。 非中正所以离万物之心也。 离之则天下乱也。 同之则天下治也。 善为天下者。 必先持皇极而致大公也。 不善为天下者。 必先放皇极而废大公也。 是故古之圣人推皇极于人君者。 非他也。 欲其治天下也。 教皇极于人民者。 非他也。 欲其天下治也。 朝廷国家者。 天下之大体也。 富贵崇高者。 天下之大势也。 持之得其道则体势强。 持之失其道则体势弱。 道也者非他道也。 皇极之道也。 周之文武戡削祸乱恢大王业。 富贵崇高而父子相继。 卜世之多也。 卜年之永也。 虽往古来今未有其过之者也。 其功德声名昭然赫然。 光播于无极。 所谓持之得其道者也。 及乎夷平庄敬。 下堂而致礼诸侯。 东迁而苟避戎狄。 列国强横而不能制。 富贵崇高而不能尊。 岌岌乎将坠其先王之鸿业也。 所谓持之失其道者也。 呜呼数口之家五亩之产。 而匹夫匹妇尸之。 其为人至愚也。 其为治至细也。 及其操中正而临之。 故家人亲之。 隣里慕之。 其家道之隆尚可能累世以传于子孙。 况乎备天下之大体。 乘天下之大势。 有可致之资。 有易为之势。 用皇极而举之。 孰有不从而服之。 岂不摩肩蹑足而归之。 诗曰。 淑人君子。 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 胡不万年。 其斯之谓也。 或曰。 皇极何道也。 曰天道也。 地道也。 人道也贯三才而一之。 曰何谓也。 曰天道不中正。 则日月星辰不明。 风雨霜雪不时。 五行错缪万物不生。 地道不中正。 则山岳丘陵其崩。 江河淮渎其凝。 草木百实不成。 城隍屋卢皆倾。 人道不中正。 则性情相乱。 内作狂妄外作祸害。 自则伤其生。 他则伤其人也。 故虽天之高明广大。 微皇极孰为天乎。 虽地之博厚无疆。 微皇极孰为地乎。 虽人得秀气而灵于万物。 微皇极孰为人乎。 故皇极非圣人为之也。 盖天地素有之理也。 故人失皇极而天地之变从之。 圣人者先吾人而得皇极也。 故因而推之以教乎其人也。 伊尹曰。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圣人者其先觉之谓也。 故圣人之所以谨于皇极者。 其汲汲之于为人也。 其忧天下之甚也何哉。 舜禹之后其世益薄。 嚚嚚[口*栗][口*栗]人孰无过。 小者过于其家。 大者过于其国。 又大者过于其天下。 皇极于是振之。 乃始推行于九畴。 武王得之以造周之天下。 天下既大且久也。 所以五福六极者系一身之皇极也。 休徵咎徵者系一国一天下之皇极也。 皇极其可离乎。 吁人莫不举衡石以正金之轻重。 引绳墨以正木之曲直。 及其所以为身也为天下国家也。 而不知举皇极而正之。 是圣贤豪杰之智。 反出乎匠氏百工之下。 孟子曰。 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夫古之人君(一作君子)其有为也。 举皇极而行之。 故不迟疑不犹豫。 不稽于神不裁于人。 虽尧以天下与其人。 而天下之人不以非其亲而怨尧。 虽禹以天下及其子。 而天下之人不以私其亲而怨禹。 汤一征自葛始。 而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而天下亦不以劳其征伐而怨于汤。 盖与天下公也。 舜以匹夫而受人天下。 周公以天下封其同姓者五十余国。 而舜周公未尝以私己而疑乎天下。 而天下亦以舜周公公于天下也。 周有乱臣十人。 而其国治。 纣有亿兆夷人。 而其国亡何哉。 用得中正故不必多也。 用不中正虽多奚益。 曰何谓用得中正。 曰大才授大事。 小才授小事。 堪大事者不可以小失弃之。 宜小事者不可以大成託之。 诗曰。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 西方之人兮。 盖思周之用人大小得其宜也。 赏罚黜陟者君人之大权也。 号令刑法者君人之大教也。 教不中正则其民疑。 权不中正则其势欺。 曰何谓权与教之中正也。 曰赏者所以进公也。 不以苟爱而加厚。 罚者所以抑私也。 不以苟恶而增重。 黜者所以惩其过。 不以贵贱二其法。 陟者所以陟其道。 不以毁誉考其人。 号令者所以定民。 不可轻出而屡改。 刑法者所以约民。 不可多作而大谨。 多作大谨则人烦而无恩。 轻出屡改则人惑而无准。 以毁誉考其人则爱恶者得以肆其言。 以贵贱二其法则高明者得以恃其势。 以苟恶而增重则失在不仁。 以苟爱而加厚则失在非礼。 礼者皇极之容也。 乐者皇极之声也。 制度者皇极之器也。 不举其器则井田差赋税乱车服宫室上僭下偪。 不振其声则人神不和风俗流荡。 不昭其容则尊卑无别上下相缪。 夫皇极者不为古而有不为今而无。 不为尧舜禹汤而长。 不为粲纣幽厉而消。 唯在其行之者也。 行之至。 所以为帝为王。 行之未至。 所以为五覇为诸侯。 绝而不行。 所以为亡国。 得者为圣。 履者为贤。 弃而不学者其为小人哉。 或曰。 秦汉其于皇极至之乎。 曰秦亡其国虽不论而皇极断可识矣。 汉之于皇极。 观其书则一一可辨。 概而语之亦未之至。 其在王覇之间也。 或者以为然矣。 中庸解第一或曰。 中庸与礼记疑若异焉。 夫礼者。 所以序等差而纪制度也。 中庸者。 乃正乎性命之说而已。 与诸礼经不亦异乎。 叟从而辨之曰。 子岂不知夫中庸乎。 夫中庸者。 盖礼之极而仁义之原也。 礼乐刑政仁义智信。 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 人失于中性接于物。 而喜怒哀惧爱恶生焉。 嗜欲发焉。 有圣人者。 惧其天理将灭而人伦不纪也。 故为之礼乐刑政。 以节其喜怒哀惧爱恶嗜欲也。 为之仁义智信。 以广其教道也。 为之礼也。 有上下内外。 使喜者不得苟亲。 怒者不得苟疎。 为之乐也。 有雅正平和之音以接其气。 使喜与嗜欲者不得淫泆为之刑也。 有诛罚迁责。 使怒而发恶者不得相凌。 为之政也。 有赏有罚。 使哀者得告惧者有劝。 为之仁也。 教其宽厚而容物。 为之义也。 教其作事必适宜。 为之智也。 教其疎通而知变为之信也。 教其发言而不欺。 故礼乐刑政者。 天下之大节也。 仁义智信者天下之大教也。 情之发不踰其节。 行之修不失其教。 则中庸之道庶几乎。 夫中庸者。 立人之道也。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 将有行也。 必修中庸然后举也。 饮食可绝也。 富贵崇高之势可让也。 而中庸不可去也。 其诚其心者。 其修其身者。 其正其家者。 其治其国者。 其明德于天下者。 舍中庸其何以为也。 亡国灭身之人。 其必忘中庸故也。 书曰。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其此之谓乎。 中庸解第二或问曰。 所谓礼乐刑政天下之大节也。 仁义智信天下之大教也。 情之作不踰其节。 行之修不失其教。 则中庸之道庶几乎。 僕也冥然未达其意。 子复为我言之。 叟曰。 孺子有志哉。 可闻道也。 夫教也者。 所以推于人也。 节也者。 所以制于情也。 仁义智信举。 则人伦有其纪也。 礼乐刑政修。 则人情得其所也。 人不暴其生。 人之生理得也。 情不乱其性。 人之性理正也。 则中庸之道存焉。 故喜怒哀乐爱恶嗜欲。 其牵人以丧中庸者也。 仁义智信礼乐刑政。 其导人以返中庸者也。 故曰仁义智信礼乐刑政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 夫中庸也者。 不为也。 不器也。 明于日月而不可睹也。 幽于鬼神而不可测也(测或作无)唯君子也。 故能以中庸全。 唯小人也。 故能以中庸变。 全之者为善。 则无所不至也。 变之者为不善。 则亦无所不至也。 书曰。 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是圣人岂不欲人之终始于中庸而慎其变也。 舜以之为人君。 而后世称其圣。 颜回以之为人臣。 而后世称其贤。 武王周公以之为人子。 而后世称其孝。 中庸者岂妄乎哉。 噫后世之为人君者。 为人臣者。 为人之子孙者。 而后世不称非他也。 中庸之不修故也。 中庸解第三或问。 洪范曰。 皇建其有极。 说者云。 大立其有中者也。 斯则与子所谓中庸之道。 异乎同邪。 曰与夫皇极大同而小异也。 同者以其同趋乎治体也。 异者以其异。 乎教道也。 皇极教也。 中庸道也。 道也者。 出万物也入万物也。 故以道为中也。 其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此不亦出。 入万物乎。 教也者。 正万物直万物也。 故以教为中也。 其洪范曰。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此不亦正直万物乎。 夫中庸之于洪范。 其相为表里也。 犹人之有乎心焉。 人而无心则曷以形生哉。 心而无人亦曷以施其思虑之为哉。 问曰。 郑氏其解天命之谓性。 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 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 金神则义。 火神则礼。 水神则智。 土神则信。 考夫郑氏之义疑。 若天命生人。 其性则从所感而有之也。 感乎木神则仁性也。 感乎金水火土之神则义礼智信之性也。 似非习而得之也。 与子所谓仁义礼智信其于性也必教而成之不亦异乎。 幸闻其所以然。 叟曰。 快哉子之问。 吾尝病郑氏之说不详。 而未暇议之。 然郑氏者。 岂能究乎性命之说耶。 夫所谓天命之谓性者。 天命则天地之数也。 性则性灵也。 盖谓人以天地之数而生合之性灵者也。 性乃素有之理也。 情感而有之也。 圣人以人之性皆有乎恩爱感激知别思虑狥从之情也。 故以其教因而充之。 恩爱可以成人也。 感激可以成义也。 知别可以成礼也。 思虑可以成智也。 狥从可以成信也。 孰有因感而得其性耶。 夫物之未形也。 则性之与生俱无有也。 孰为能感乎。 人之既生也。 何待感神物而有其性乎。 彼金木水火土。 其为物也无知。 孰能谆谆而命其然乎。 怪哉郑子之言也。 亦不思之甚矣。 如其说。 则圣人者何用教为。 而或者默尔然之。 中庸解第四或曰。 吾尝闻。 人之性有上下。 犹手足焉。 不可移也。 故孔子曰。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韩子曰。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孟子曰。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 而与子之谓性者疑。 若无贤不肖也。 无人之与畜也。 溷然为一不辨其上下焉。 而足可加于首。 首可置于足。 颠之倒之。 岂见其不移者也。 子何以异于圣贤之说耶。 叟曰。 吾虽与子终日云云。 而子犹顽而不晓。 将无可奈何乎。 子接吾语而不以心通。 仍以事责我耶。 我虽巧说。 亦何以逃于多言之诛乎。 仲尼曰。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者。 盖言人有才不才。 其分定矣。 才而明者。 其为上矣。 不才而昧者。 其为下矣。 岂曰其性有上下哉。 故其先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而上智与下愚不移。 次之苟以性有上下而不移也。 则饮食男女之性。 唯在于智者。 而愚者不得有之。 如皆有之则不可谓其性定于上下也。 韩子之言。 其取乎仲尼。 所谓不移者也。 不能远详其义而辄以善恶定其上下者。 岂诚然耶。 善恶情也。 非性也。 情有善恶。 而性无善恶者何也。 性静也。 情动也。 善恶之形见于动者也。 孟子之言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者。 孟氏其指性之所欲也。 宜其不同也。 吾之所言者性也。 彼二子之所言者情也。 情则孰不异乎。 性则孰不同乎。 或曰。 然则犬牛犹人也。 众人犹圣贤也。 何以见乎众人。 与圣贤耶。 曰子诚不知也。 犬牛则犬牛矣。 众人则众人矣。 圣贤则圣贤矣。 夫犬牛所以为犬牛者。 犬牛性而不别也。 众人之所以为众人者。 众人灵而不明也。 贤人之所以为贤人者。 贤人明而未诚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 则圣人诚且明也。 夫诚也者。 所谓大诚也(夫或作大或作性)中庸之道也。 静与天地同其理。 动与四时合其运。 是故圣人以之礼也。 则君臣位焉。 父子亲焉。 兄弟悌焉。 男女辨焉。 老者有所养。 少者有所教。 壮者有所事。 弱者有所安。 婚娶丧葬则终始得其宜。 天地万物莫不有其序。 以之乐也。 朝廷穆穆天下无忧。 阴阳和也。 风雨时也。 凡有血气之属。 莫不昭苏歌于郊社宗庙而鬼神来假以之刑也。 则军旅狱讼理。 而四夷八蛮畏其威。 其民远罪而迁善。 以之政也。 则贤者日进。 佞者绝去。 制度大举。 声明文物。 可示于后世仁之则。 四海安义之则。 万物宜智之则。 事业举信之则。 天下以实应。 圣人之以中庸作也如此。 中庸解第五或者再拜而前曰。 至哉吾子之言也。 而今而后。 吾知夫中庸之为至也。 天下之至道也。 夫天地鬼神无以过也。 吾人非中庸则何以生也。 敢问中庸可以学欤。 曰是何谓欤。 孰不可学也。 夫中庸也。 非泯默而无用也。 故至顺则变。 变则通矣。 节者所以制其变也。 学者所以行其通也。 变而适义。 所以为君子。 通而失教。 所以为小人。 故言中庸者。 正在乎学也。 然则何以学乎。 曰学礼也。 学乐也。 礼乐修则中庸至矣。 礼者。 所以正视听也。 正举动也。 正言语也。 防嗜欲也。 乐者。 所以宣噎郁也。 和血气也。 视听不邪。 举动不乱。 言语不妄。 嗜欲不作。 思虑恬畅血气和平而中庸。 然后仁以安之。 义以行之。 智以通之。 信以守之。 而刑与政存乎其间矣。 曰如古之人。 其孰能中庸也。 而僕愿从其人焉。 曰由书而观之。 则舜也孔子也。 其次则颜子也子思也。 武王周公。 则谓其能以中庸孝也。 或曰。 尧与禹汤文武周公。 岂非圣人耶。 其上不至尧。 而下不及禹汤文武周公何谓也。 曰孔子不言。 而吾岂敢议焉。 曰孟轲学于子思。 其能中庸乎。 曰吾不知也。 曰唐世李翱其能中庸乎。 曰翱乎其傚中庸者也。 能则未闻也。 曰子能中庸乎。 曰吾之不肖岂敢也。 抑亦尝学于吾之道。 以中庸几于吾道。 故窃而言之。 岂敢谓能中庸乎。 或曰。 僕虽不敏请事斯语。 再拜稽首而退。 镡津文集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4-08-12 08:04: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