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处处经 内容: 佛说处处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 0730佛说处处经No. 730佛说处处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言。 道人行道。 若瞋恚意起时。 即当制己。 制便念善。 是为道人行。 若布施财利。 得之便计无常。 不随身犯。 谓不犯杀盗淫。 是为不随身犯。 出瞋恚者口亦不言。 意亦不念。 是为出瞋恚意中大深声者。 譬如人作盗。 说言。 汝所作大无状。 是为意中大深声。 佛言。 味味次第者。 所食物外合之内。 分别其味令不错误。 是为味味次第。 菩萨所以得知者。 前世所食啖。 皆先上父母道人。 然后自食。 是故得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言。 菩萨用四事。 得四无畏。 一者自身所知。 亦欲使人悉知二者教人无厌极。 三者等心无所藏匿。 四者为人说经从后不悔。 是为四事。 佛亦用四事。 得四无所畏。 一者如法说。 二者不受他人物。 三者等心。 四者戒具。 佛言。 复有四无所畏。 一者如事说。 二者无所爱惜。 三者神足。 四者不与人共诤。 佛得顶中光明者。 有三因缘。 一者然灯施佛寺。 二者爱乐明经。 三者解人疑结。 佛举右手。 有四因缘。 一者用恶人无反复故。 二者以善人有反复故。 三者现教。 四者语人无作恶。 佛举右手复有四因缘。 一者欲令十方人皆来学道随行意。 二者为欲示人我所行福。 今得是相。 三者劝人皆令持戒。 四者威仪自尔。 亦为不欲见人恶态。 是故举一切右手。 佛不着履。 有三因缘。 一者使行者少欲。 二者现足下轮。 三者令人见之欢喜。 佛行足去地四寸。 有三因缘。 一者见地有虫蚁故。 二者地有生草故。 三者现神足故。 亦欲令人意止佛行。 佛行地高下皆平。 有三因缘。 一者本行四等心。 欲令一切安隐。 地在水上水中有神。 虫蚁一切值佛足下。 皆安隐同心立意。 是故卑者为高。 高者为卑。 二者诸天鬼神行福。 为佛除地故。 高下为平。 三者佛为菩萨时。 通利道迳。 桥梁度人故。 从是得福故。 高下正平。 欲令人意亦尔。 佛不飞行。 有四因缘。 一者劝弟子欲令精进。 二者欲令弟子听经。 三者报宿命恩。 四者现相。 是故不飞行。 佛在世时。 诸天鬼神龙人民。 皆到佛所听经。 数千百重。 行坐前后皆见佛面。 所以者何。 佛前世时。 言语无前后。 是故无不见佛面者。 人卧皆随佛所首。 用佛尊故。 佛初得道不食七日。 有四因缘。 一者念道忘食。 二者一心不饥。 三者欢喜不渴。 四者不念痛痒思想生死识。 是为四。 欲使人听经亦尔。 佛袈裟里。 尘水不着。 外垢不着。 有二因缘。 一者不念一切人恶故。 二者见一切人有欲。 欲令灭之。 佛复浣袈裟者。 外垢不着里。 著有身故有垢。 所以者何。 外行已尽。 是故垢不着外。 内行未尽是故垢着。 用有身故为内未尽。 以有身为罪用。 是故不惜身命。 所以者何。 复惜命用命得道故。 佛说八十亿万因缘经。 都治人三病。 一者贪淫。 二者瞋恚。 三者愚痴。 是三事分为六。 故应六衰治三病。 经所以多者。 譬如人服药病不愈。 当更服余药。 佛言。 人意多端。 疾转故多经。 随意疗之欲使疾解故。 佛已得道。 复有三病六忧。 六忧者谓忧六入。 三病者谓心意识虞受故。 佛已得道有是忧病。 何况余人。 殃罪不毕不得度世。 佛业未竟不得度世。 佛弃余寿二十年。 有三因缘。 一者用世间人贪身故。 二者所教已尽。 三者恐恶人诽谤之得罪重故。 便取般泥洹。 佛度世去。 亦不持身去。 亦不持意去。 但为苦灭耳。 地水火风空。 常在世间无有断时。 佛度世烧身。 有三因缘。 一者腐烂故。 二者虫蛾生故。 三者人以香华持资来得福故。 佛笑口有五色光出者。 有五因缘。 一者欲令人有所问。 因所问有益故。 二者恐人言佛不知笑故。 三者现口中光。 四者笑诸不至诚。 五者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 光还从顶上入者。 当示后人大明故。 佛欲度世去。 诸比丘白佛言。 诸在世间人。 皆当从佛得福。 今佛度世去。 诸世间人民。 当复从谁得福。 佛言比丘。 我虽度世去。 经法当在。 复有四因缘。 可从得福。 一者畜生无所食。 饲之令得命。 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 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 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 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 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 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 尔时身皆痛。 便欲度世去。 佛谓舍利弗令说经者。 有三因缘。 一者恐佛去后人不信余比丘语故。 二者劝弟子意令解。 佛尚令比丘说经。 何况余人。 三者现舍利弗功德。 恐余比丘各自贡高。 欲得说经故。 是故佛使舍利弗说经。 佛度世去后。 诸阿罗汉。 共责数阿难。 佛在世时欲得水。 何以故不与。 十方一切皆当从佛解脱。 汝何以不留佛莫令般泥洹。 佛欲行四神足。 止住一劫。 亦可百劫。 亦可千劫。 汝何不劝佛行四神足。 阿难言。 如卿语。 佛为不得自在耶。 当须我言。 设使止住一劫在世间。 弥勒当那得来下作佛。 佛本行共学道者。 有八十亿万人。 皆求菩萨道。 唯有两人得道耳。 一有释迦文。 二者弥勒。 其余人有得阿罗汉辟支佛者。 佛忍辱过于地。 心软过于水。 意坚过于须弥山。 功德过于海水。 智慧过于虚空。 以是故前得佛耳。 佛言。 弥勒不来下。 有四因缘。 一者有时福应彼间。 二者是间人粗无能受经者。 三者功德未满。 四者世间有能说经者。 故弥勒不下。 当来下。 余有五亿七千六十万岁。 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 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 本行十因缘得。 一者不掩人眼明。 二者不舍人眼。 三者不覆蔽人眼。 四者不藏人善。 五者不视杀。 六者不视盗。 七者不视淫。 八者不视阴私及人短。 九者诸恶事不视。 十者然灯于佛寺。 是为十事。 佛辟支佛阿罗汉。 是三人法同行异。 佛者为觉意。 辟支佛为见因缘知。 阿罗汉坐禅乃知。 辟支佛为因缘见生死相。 自守不敢离行。 从见因缘得道。 故为辟支佛。 佛者为通行欲度脱人故。 故求辟支佛。 辟支佛自割身活五百人。 以木自刺其颈见因缘计挍。 如割土见血。 是水见万物皆非常便取道。 有辟支佛。 先世为菩萨五百劫。 身已有三十相。 无二相不及佛。 不及佛者。 无善权方便故。 佛说生死勤苦三恶道事。 有黠人意解。 便取阿罗汉。 虽作阿罗汉于中最尊。 所以者何。 用前世行菩萨道五百劫。 有慈心欲度十方人故。 虽得阿罗汉智慧。 能晓方俗语。 初为阿罗汉时。 不能自觉前世为菩萨。 佛便说佛功德。 复为说阿罗汉功德。 尔乃知佛功德大。 便自悔欲转意取佛。 佛言。 已得阿罗汉道。 不可复得转。 便自悔言。 我何愚痴正取阿罗汉道。 佛便为解意。 汝智胜余阿罗汉智慧不及佛。 阿罗汉自断苦不断他人苦。 佛本行自断苦亦断他人苦。 是故不相及。 佛言。 舍利弗。 有三语。 悉以知人意。 一者粗语。 二者深语。 三者牵语。 得是三语。 有善意即见。 有恶意亦见。 有忍意亦见。 欲意从是三语悉知人意。 舍利弗白佛言。 弹指之间。 人意有六十生死。 佛言。 有九百六十生死复不多。 要有三意。 有善意。 有恶意。 有欲意。 善意有三百二十。 恶意有三百二十。 欲意有三百二十。 弹指之间。 三意并行。 合为九百六十生死。 除善意三百二十。 余有六百四十生死意。 佛与舍利弗。 同行三十七品经。 智慧不等者。 譬如喘息。 同从诸毛孔。 出入能觉。 便但知鼻息气出入。 佛所知悉知诸毛孔。 舍利弗所知如鼻孔。 取舍利弗知分为十六分。 满一佛界三千大千日月天下黠人所知。 不及舍利弗所知一分。 取佛智分为十六分。 满一佛界中。 舍利弗所知。 不及佛知一分。 三十七品行有三辈。 有大三十七品。 有中三十七品。 有小三十七品。 意大得大意。 意中得中意。 意小得小意。 深妙具行三十七品便洞达。 何以故。 正分分为十六分。 人本十六意。 故佛分别。 是故不同。 舍利弗知一切法语用时语护语守语佛便谓舍利弗去非时语用。 不可寄人故。 舍利弗本字优波替。 舍利弗。 先佛度世去有三因缘。 一为宿命尽。 二为不欲见佛度世去。 三为无所复度脱。 舍利弗行受人饭已。 还精舍中。 言当偿债。 谓当坐禅念道为偿债。 不念道为负债行受人施。 譬如负债未毕复更取前罪未竟今复造罪。 佛言。 食人施不可不念道。 亦自得复益一切用。 是故当偿债。 佛言。 舍利弗黠第一目揵连神足第一。 阿难闻第一。 罗云戒第一。 阿那律彻视第一。 佛使目揵连请舍利弗。 舍利弗言。 举我带。 恐不能胜目揵连。 便牵带。 三千大千日月天地悉动。 不能令带起。 舍利弗便生意。 当先往到佛所。 目揵连从后行先。 舍利弗至。 佛知二人各第一。 十方天下比丘。 无有如罗云持戒者。 罗云持戒有四因缘。 一者自念言我为佛子。 二者谓命持多。 三者常自念我为沙门。 四者持戒常欲胜余比丘。 舍利弗。 复持一盂水着海。 水中挠捞之。 明旦往取故水去。 舍利弗尚能如此。 何况佛。 目揵连为人所挝。 不飞去。 不能得神足故。 何以不能得神足用。 罪未毕故。 佛言。 沸迦沙王。 行至十二门。 复还不知其身中六分。 秉意能为道。 不知身生意意生身。 不能分别是。 佛知可度故。 便往从宿。 王不知是佛。 佛问。 王行何法好何道。 而衣毛为竖。 佛为解身中事空于是便得道不悉断不得阿罗汉。 佛言。 诸行者当知。 意能得道。 佛言。 昔者末利满台。 学经二十四年。 得五言解垢下弃离。 亦不复忧。 何以故。 本宿命更见五百佛。 悉通知众经。 但闭藏经道不肯教人。 后被病二十四日。 临死时乃悔呼人教之。 有是一福故知五言。 何况乃具足教人。 得福德不可计(知利满台他本作朱利盘特)。 佛言。 昔有栴那比丘得病。 佛使舍利弗往与分卫。 舍利弗因问之。 汝眼宁有所识不。 旃那对言曰。 眼无所识但见色。 识生身生病。 对至故有病身亦不知死。 设身死者。 地水火风空皆当灭。 但为意识移生耳。 佛遣舍利弗行分卫过淫女家。 女便闭门作治道。 谓舍利弗言。 汝不与我共淫者。 当入是大火中。 舍利弗报言。 宁入是火中不与汝共淫。 淫使人堕恶道无有出时。 天便来下救之。 佛言。 人但不能守戒。 若能守者。 终不忧为邪道所中。 佛言。 昔有一比丘。 坐禅行道。 佛第难陀饮酒醉。 数往来到其边歌戏。 比丘白佛言。 我欲避之去。 佛言。 不须是难陀于今当得道迹。 佛即遣阿难往到其家。 摩诃迦叶随其后。 舍利弗为说经。 目揵连现神足。 难陀便欢喜。 即得道迹。 佛说比丘行道当但坚心者何忧不得道。 比丘闻佛说此语。 欢喜意解便得阿罗汉。 佛姑子名须那察多。 随侍佛八年便生念。 与我兄弟俱行。 而独端正有三十二相。 便恶意生。 随佛后扫佛迹。 不令人见佛相。 复于人中说佛无道。 但言语中人意耳。 舍利弗阿难闻之。 便愁忧不乐。 佛言。 须那察多不为说我恶。 为称誉佛功德耳。 言语中人意者人意多病故。 佛语舍利弗。 须那察多不挍计但瞋耳。 何以故不计。 佛有三十二相光明神足。 但降伏邪道故。 佛数教诫须那察多。 正真之言。 是邪待之祷是故瞋耳。 佛有姑姊。 年老手自作缕织。 成袈裟持上佛。 佛不受。 如是复言。 佛当哀怜我故。 当受之令我得福。 阿难白佛言。 可为我受之。 佛语阿难。 令持与诸比丘僧。 我亦是比丘僧。 不如与众人。 后世当为因缘。 今世相见欢喜者。 皆是前世亲里善知识。 何以故知之。 相见意解故。 佛言。 世间人相待。 但苦薄不苦厚。 佛言。 本侍佛者。 字弥喜。 次字须那察多。 次字阿难。 佛告诸比丘。 我年老欲得一人侍我。 舍利弗。 摩诃迦叶。 目揵连等。 各自愿侍佛。 佛言不得。 摩诃迦叶。 目揵连。 因禅思惟知。 佛欲得阿难。 便呼阿难言。 卿当侍佛。 阿难言。 我不敢侍佛。 我不能侍佛。 目揵连言。 不得不侍佛。 阿难言。 当听我四事。 一者佛余衣我不欲受。 二者佛余饭我不用。 三者若有人请佛。 诸比丘不行。 我亦不行。 四者佛坐禅思道时。 我当出入得自在。 佛言大善。 听汝所愿。 于是阿难因侍佛。 是故阿难独能问佛。 佛弟子阿那律。 难提。 金毗罗。 三人共坐自思惟七事。 一者少欲得道。 多欲不得道。 二者知足得道。 不知足不得道。 三者精进得道。 不精进不得道。 四者守六衰使不起得道。 不守六衰。 放使起者不得道。 五者自护得道。 不自护不得道。 六者守意得道。 不守意不得道。 七者智慧得道。 不智慧不得道。 共思惟七事。 时去佛六十里。 佛时坐禅。 即知三人所念。 便移意往坐三人前言。 善哉善哉。 我复语汝一事。 不念家欲得道。 念家欲不得道。 于是三人欢喜即得菩萨。 佛语阿难。 人眼所见。 四十二万由旬。 何以知之。 日月去地。 四十二万由旬。 人眼见日月。 以是知眼所见者。 十方广远之处。 日月亿亿万倍。 譬如大海中沙。 亿亿万倍。 不能计知人所作善恶殃福。 即前后所作殃福。 亿万不可复计。 一切善恶要在命尽时。 作恶逢恶处。 作善得善处。 殃福皆豫。 有处皆豫。 有父母兄弟妻子。 得道便止。 不得道不断绝也。 佛言。 调达但教人作福。 不教人行道。 佛教人作福持戒守意。 得道乃止。 调达自意生念。 我当现神足。 于国王阿阇世所。 王随我。 余人亦皆当随。 我便化作一白象。 独出入宫中。 复化作一小儿。 端正无比。 便上王膝上。 王大爱之。 王见调达所作如是。 王意呼调达胜佛。 王便随调达所语。 王吏民及未得道沙门。 悉随王至调达所问事。 调达便至佛所言。 佛年老。 可不须复教诸弟子。 调达便呼舍利弗去。 及诸沙门去。 调达痴贪有是恶意。 因亡神足。 佛言。 痴人所作颠倒非诸佛法。 调达自意念言。 我当飞去。 人见我飞悉当随事。 我因欲飞去。 便不能复飞。 调达不能自觉亡神足时。 即有婆罗门行等心便从第一天上来下语舍利弗。 调达以亡神足。 佛语舍利弗。 调达欲呼汝重令得罪。 佛语天言。 调达未得神足。 我知当亡之。 何况至今。 佛言。 人不当贪。 调达但坐贪故。 亡失神足。 佛言。 罗汉有两辈。 一名舍沫。 自忧身得道。 即欲度世去。 二辈随卫皆得度脱。 佛与罗汉俱。 行三十七品经。 譬如灯火。 佛计挍知有几事。 知其本末守而灭之。 阿罗汉不计本末。 直而灭之。 佛譬如顺树从本至末。 分别知之。 阿罗汉行。 譬如从末至本。 从本至末者。 计本空从不知空者不得道。 佛言。 阿罗汉有盛阴无五阴。 所有皆现但不着耳有色痛痒思想识无生死佛言。 阿罗汉有为默以得阿罗汉有三相。 一者不复犯身口意二者三毒灭。 三者衣食不用作好。 但灭饥寒意。 有是三因缘。 便能变化自在意。 不着衰故不得自在。 佛言。 意但当分别六衰。 不当着着便不得道。 佛言。 阿罗汉飞行有二因缘。 故令人不见。 一者恐人见便多供养。 二者恐恶人嫉妒之。 佛言。 现神足复有两福。 一者人见飞行。 便精进念道。 二者从人受施令得大福用。 是故现神足。 意喜故便得大福。 佛言。 有罗汉。 名憍梵钵。 已得阿罗汉道。 反作牛饲。 弟子问佛。 何以故。 佛言。 是比丘前世宿命时。 七百世作牛。 今世得道。 余习未尽故。 佛语比丘。 当念身无常。 有一比丘。 即报佛言。 我念非常。 人在世间极可五十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三十岁。 佛复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十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一岁。 佛复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一月。 佛复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一日。 佛复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一时。 佛复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呼吸间。 佛言是也。 佛言。 出息不还则属后世。 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佛语诸比丘。 当会坐一切。 但当说法语。 不能者急闭目声。 守意善听。 可从得道诸比丘。 闻佛说此语。 欢喜意解。 即得阿罗汉道。 佛言。 比丘入人舍中。 当如手在空中无所挂碍。 意亦无所著。 耳闻可意是为着。 闻不可意是为着。 有一比丘白佛。 可以不可皆着。 当云何得道。 佛言。 比丘意解。 空都无所著。 是应菩萨行。 诸比丘闻此语。 皆欢喜踊跃。 即得无所从生法忍。 佛言。 有一比丘。 于山中坐叹息。 有一人问比丘。 卿为道。 何以叹息。 比丘报言。 我在地狱中时。 五毒极痛。 今得作人。 复得见佛经戒而复不得道。 畏死复入是恶道中。 是故叹息耳。 为比丘亦忧俗人亦忧经戒亦自忧身。 善意不可得常。 或有因缘来时。 便念妻子钱财。 是为堕恶道。 佛言。 有一比丘到优婆夷家。 分卫因为说经。 优婆夷便长跪泪出。 比丘说经至夜半。 优婆夷长跪不起。 比丘言。 我行说经。 未曾见人精进乃尔。 优婆夷报言。 我家有一驴。 鸣至夜半便死。 是故泪出耳。 佛言。 人说经不在为多。 但问解慧。 不也。 有一比丘。 闻佛说是事。 便往问佛言。 为我说一要法。 令我得道。 佛言。 非汝物莫取。 是汝物便取。 于是比丘即自思念。 天下万物皆非我许。 独善是家物。 于是比丘因白佛言。 我已解。 佛言。 解是便为道耳。 时有一比丘。 闻佛说此语。 便往问佛。 舍利弗。 为得是未。 佛言。 舍利弗悉得。 比丘言舍利弗。 何以骂我持袈裟拂我面。 佛言。 呼舍利弗来问之。 舍利弗言。 我无恶意。 所以骂者欲令忍辱。 所以持袈裟拂面者。 欲令眼耳鼻口净故。 佛语比丘。 是舍利弗善权方便所作。 于是比丘欢喜。 即得阿罗汉道。 佛言。 昔一人往难。 比丘言。 人死识念思想所知皆灭。 行道得定意所知亦灭。 有何等异。 比丘报言。 俱灭。 人死命尽神不灭。 随行所生但微不可便见所得不同。 为善升天为恶入渊。 以是为异。 佛言。 有一比丘。 到优婆夷家分卫。 见端正好比丘。 便生邪念因起。 优婆夷即取饭具与之。 比丘便舍去。 我不应受人施。 优婆夷便报之言。 已有悔意可受施耳。 优婆夷复报。 比丘便受。 佛言。 譬如人有恶即觉罪灭。 比丘受施无有罪。 佛告诸弟子。 能计空制意。 如弹指顷。 即可得道。 佛言。 有一比丘。 坐得定意。 有一优婆塞。 见坐处不平。 牵起示其安处。 优婆塞后得五百劫不得安隐。 何以故。 断道念故。 佛告诸弟子。 有说经慎莫其中断。 断经罪重不可计。 佛言。 有比丘行道得一禅。 自言我得道迹第一禅福。 上生第七天上寿一劫。 得二禅自计得斯陀含。 第三禅福。 上生十五天寿八劫。 得四禅自计我得阿罗汉。 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 作是言已。 便言。 佛为两舌耳。 即时从天堕地狱中。 不觉失天上寿便受地狱罪。 譬如世间人得珍宝。 一日为火起尽烧之。 人生恶意为横烧善意(斯陀含下诸本并脱生天寿劫及得三禅等文)。 佛言。 人善恶相随无有解以。 唯得道乃离俗耳。 佛言。 日中后不食有五福。 一者少淫。 二者少卧。 三者得一心。 四者无有下风。 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 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 澡漱有三因缘。 一者为恐爪下垢故。 二者爬痒随可意。 三者杀蚤蚊故。 亦欲使意净无欲。 复不污经此者。 适可除外垢。 心念恶不能除。 为学人第一当净心为本心为法本。 心正则行方行方则应道。 佛言。 昔有沙弥与师共行。 见地有金便默取之。 语师言。 疾行是间。 无人甚可畏。 师言。 但坐有金故令汝恐耳。 弃金去便不复恐。 弟子便为师作礼言。 我愚痴无所知故。 今已弃便不复懅。 于是佛告诸弟子。 学人贪道如沙弥贪金。 何忧不得道。 佛言。 有比丘学道。 从师受经不精进。 师教取牛马粪数升烧之。 至冥不尽。 师取大石持地狱中。 火烧之即作灰。 弟子大恐长跪问师。 是何等火。 师言。 汝不读经行道。 死后当入地狱。 狱中火烧汝不复移时。 于是比丘惶怖便更精进。 日闻一阿含便得罗汉道。 佛言。 善权方便度人如是。 佛言。 阿那含有三结。 一者痴结。 二者世间爱结。 三者见未谛未尽结。 阿那含。 譬如火上焰烟起不能有所烧。 须陀洹。 除八十八结。 斯陀含除七结。 阿那含除三结。 阿罗汉无有结。 须陀洹得道迹。 斯陀含为往来得道。 阿那含为不还世间。 阿罗汉为不复着。 何等为得道迹。 谓识苦。 世间人皆不识苦。 须陀洹为识苦。 斯陀含为弃习。 阿那含为知尽。 阿罗汉为行道已竟。 得须陀洹。 别百劫乃得阿罗汉。 何以故。 乃百劫须陀洹。 余有十结不断。 不得阿罗汉。 须陀洹但自忧身畏罪。 不敢豫世间事。 余有十疑结不解。 不解故便止住。 须陀洹所弃常有五下结。 一者贪欲结。 二者瞋恚结。 三者见行结。 四者戒贪福结。 五者疑意结。 亦谓从六天以下。 以至世间贪欲瞋恚。 贪身愿疑为下结。 须陀洹见因缘者。 谓不犯五戒时当死。 死不犯。 余人见急悉犯五因缘。 须陀洹断故。 受新阿罗汉。 新故悉断。 菩萨毕故罪。 罪毕得道。 乃知非常苦空。 非身非道。 道人行道不当有所著。 行须陀洹得须陀洹。 行斯陀含得斯陀含。 行阿那含得阿那含。 行阿罗汉得阿罗汉。 行辟支佛得辟支佛。 行菩萨得菩萨。 佛言。 学者随意所作。 便得其报。 如影响相随。 佛言。 钵有四名。 一名为不供食。 二名为戒。 三名为受。 四名为从。 是得福无有瑕秽。 便应受福持钵便立戒。 意中无恶念。 佛言。 阿罗汉不食肉者。 计畜生从头至足。 各自有字无有肉名。 辟支佛计本精所作不净故不食肉。 佛计一切天下皆空无所有有便灭灭复生要归空故。 为无所有。 诸弟子闻经欢喜。 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处处经 发布时间:2024-08-12 08:21:2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