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录(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内容: 金刚经讲录(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道源法师讲述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乙四、决定降住成证分(分三)丙一、降心离相(分二)丁一、略明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科在大科上是第四科,正宗分有四大科,前面已讲了三大科,现在开始讲第四科,叫做‘决定降住成证分’——决定降心离相,住心无住,才能成就你证到果位。 这个正宗分所分的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证,对著如来所说的四种法宝,叫做‘教、理、行、果。 ’这四法而分科的。 ‘信’什么呢? 第一信如来所说的教法,前面经文,开示我们要‘但应如所教住’,这是教我们要发起信心。 第二深入‘解悟’。 ‘解悟’些什么呢? ‘解悟’如来所说的言教,里面所含的义理,而得到了‘深解义趣’。 第三叫起修,是讲修行,要依著你所‘解悟’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来修,要‘远离一切相’,把妄心降伏,要‘无所住’来安住真心;金刚经的‘行门’,就是‘六度万行’,你能‘离一切相’在‘住心无住’上去修‘六度万行’这就对了。 第四叫证,证叫做‘果法’。 现在讲到证果之法上了,先讲丁一、略明,从第二十五分这一分起,是讲:略明降心离相的道理。 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开口请示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云何应住? 第二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 如来针对这二个问题,都给予答覆,不过是先答覆‘降心’,后答覆‘住心’。 信、解、行、证,这四大科都是演说这二个问题,相信这个‘降心离相’‘住心无住’的道理,如来慈悲开示,告诉我们,要降伏妄心,就要离一切相,要安住真心,就不要起‘执著’,必须要把心内心外的‘我执’‘法执’都空掉,而‘无所住著’,这样真心就安住了。 ‘解悟’也就是‘解悟’这个‘降心离相’,‘住心无住’的道理。 你要修行,还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来修,你要降伏妄心要‘离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无所住著’。 现在谈到了果法,还是离不开这二个问题,你要‘降心’就要‘离一切相’而且要‘究竟’的‘离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把心内心外的‘我执’‘法执’都空得干干净净,才能成就‘住心无住’,这样真心就能究竟安住了。 到了证果了,还是这二个问题。 全部金刚经的脉络,就像人的血管,从前面通到后面,都是‘略明降心离相’的道理。 现在你证果了,没有另外什么果好证,这个果法,就是指你‘降心离相’、‘住心无住’的功夫已成就了。 这一分讲的道理,只是推广前面讲过的道理,就是‘降心离相’,‘离度众生的相’。 现在消文释义:‘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菩提! 在你的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呢?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你们不要这么讲,说世尊有这个心念,有什么心念呢? 说他要度众生。 因为成了佛,就要度众生,如来天天在说法,为了什么呢? 为了度众生。 可是你们不要这么样的说,以为我如来有度众生的念头。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你们心里不要存有这个念头,以为我如来有‘度众生’的‘我执’存在,你们可不要动这个念头。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为什么呢? 如来已证佛果了,难道如来还不晓得众生性空吗? 不晓得因缘和合、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当体即空,本来不可得这个道理吗? 所以实实在在没有众生可度呀!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假若有个众生是为我如来所度的,那不是有了所度的‘众生相’,也有了能度的‘我相’生起了吗? 这样如来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之‘相’。 那我这个如来不是变成了凡夫了吗? 凡夫有‘我等四相’,所以才在凡夫位呀! 这里总结前文第三分释迦如来,答覆‘降心离相’的问题说你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就一定要离相,要以‘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的‘智慧’去‘度众生’。 第三分的文,释迦如来是开导‘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 教他们用这样的方法,去降伏妄心,安住真心,释迦如来他自己也是这样成佛的;他过去就是这样发心,这样修行,这样证果的。 前面的经文,一再的说,你心中存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萨’。 你有‘我等四相’的执著,成得了佛吗? 你‘我等四相’未空掉,连菩萨都当不成,又怎么能当佛呢? 所以如来才说,我成了佛,我心中绝对没有‘我等四相’在,既然没有‘我等四相’,我又怎么会‘生心动念’,执著我是个‘能度’众生的‘佛’,众生是为我‘所度’的‘众生’呢! 我怎么会有‘能’‘所’的分别呢! 这是绝对没有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释迦佛,教我们要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 你发心要去度众生,但是你要远离度众生的相,不生执著,这就对了。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释迦如来最初诞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第一次开口说话,就是惊天动地的狮子吼了,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我’字出来。 他成了佛,就跟大家说:‘我是一切智人,你们一定要相信我说的法。 ’佛处处说法,他都说‘我’;你要晓得,如来说‘有我’,是依著世间法,对著「执著’‘有我’的众生说的,如来说‘我’是‘假名’字的‘我’。 实际上如来并没有执著有个‘我相’在心里。 虽说‘有我’,他并没有执著有个‘我’。 所以如来说‘有我’,是为了方便度众生而说的,因为顺著世间法,不能不说‘有我’,如果如来不这样子说,对著众生他要怎么样来称呼自己呢? 所以实实在在这只是一个假名字的‘我’。 如来心里面并没有这个‘我执’,所以说‘即非有我。 ’可是凡夫总是以为有一个‘我’。 因为凡夫他著相著习惯了,他顺著他著相的习惯,就认为如来也一定在那里‘度一切众生’。 释迦佛常常说他是度众生的佛,那佛一定有个‘我’。 这是凡夫心中错解的观念,这都是凡夫著相著习惯的原故,就是因为凡夫‘我执’深重,所以才叫做凡夫。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个‘凡夫’就是众生,为什么叫做‘众生’呢? 因为他有众多的生死,才叫做‘众生’。 为什么会叫做‘凡夫’呢? 因为他是一个凡常之夫,只是一个平常的一个众生,在生死轮回之中,不得了脱,又没有高尚志愿,所以叫做‘凡夫’。 但是依著佛法上讲,他‘即非凡夫。 ’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世俗谛’上讲,他名字叫‘凡夫’,凡夫当体即是空的‘即名凡夫’。 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点上讲,他凡夫的佛性被无明烦恼所覆盖,如果有一天他发心修行,断除无明烦恼妄想执著,他也有成佛的一天。 所以叫‘即非凡夫。 ’如果他了解‘即非凡夫’,他马上发大菩提心,修行佛道,这时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凡夫了——‘即非凡夫’,因为他已发了大菩提心,至少已有‘菩萨心’,这跟凡夫是不同的,他不再只是停留在著相的凡夫里面,这时他只是一个假名的凡夫了,‘是名凡夫’,只是一个假名凡夫而已。 佛对著大家说,佛没有著「我相’,也没有著「度众生相’。 因为你执著有所度的对象,一定会有能度者的执著。 我既然不执著能度之念,所以也不会执著有众生为我所度;如来也没有执著被我所度的凡夫。 这是佛以佛的立场跟这些在法会上的菩萨讲的,不是站在凡夫的立场上讲的。 下面第二十六分所讲的,就是要来详细说明,这个‘降心离相’的道理。 发布时间:2024-08-18 08:16:3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