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法杂谈(第一部) 内容: 第十章 法义篇一、什么是法法是轨持义,只要是能在世间显现出来的,不管有多么虚妄,不管自己和他人能不能认知到,能不能体会到,只要有影像,就是法。 比如:人、事、物、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众生,只要存在,就是法。 事,不管什么事,吃饭穿衣走路,行走坐卧,言谈语笑,花开花落,人事和合与纠纷,伟大事业和渺小事业,只要在世间存在,不管什么时候存在,不管正在发生,还是内心想象,都是法。 内心里想象出来的,幻想出来的,都是法,只要是心里的相,都是法,心也是法。 物,不管眼前还是背后,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想象的还是回忆出来的,不管能不能接触得到,只要有影像,都是法。 理,世间一切法则,规律,制度,章程,善恶是非,正确与错误,一切的思想观念,一切的念头,一切佛法当中的真理观点,只要能在心中显现出来的,都是法。 这些法都是心中的影像,都是心中的幻相,都是众生五蕴身运作出来的,十二处和合运作出来的,十八界里辗转所出生的,无穷无尽。 最后最究竟的一个法,就是如来藏,不管众生认不认祂,知不知祂,识不识祂,祂都作为一种终极真理而存在着。 二、什么是法法,就是事实真相,就是真理,所以菩萨讲法就要讲事实真相,讲真理。 而每个事物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观察,如果观察得准确无误,那么观察出的事实真相都是相同的,也就只有一个事实真相。 如果说每个人观察得出的结论不一样,那就说明很多人观察有错误了,没有如实观察。 没有观察正确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特点是观察力不足。 既然讲法是讲事实真相,那么这个事实真相,最好是自己亲自证明了的,这样讲出来是最有说服力最亲切的。 如果讲法只能引述他人的言论,那也要有相当好的辨别力,能够辨别和证明他人的言论所说确实是事实真相才行。 我们目前只能确定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但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实际证明,只是一种对佛陀圣言的仰信和崇信而已,还达不到正信和真信,真信是需要证量的。 那么除佛陀之外的人,要仰信和崇信就要冒一定的风险,只有正信、证信和真信才可靠。 但是证信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末法时期的众生大多数都是仰信、盲信和崇信,不是正信和证信真信。 三、什么是法界法界分为出世间法界和世间法界,世间法界分为十八界、十法界和三界世间。 十八界就是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界,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法界。 界,就是功能、界限、种子差别,就是分界线。 不同的界,功能作用不同,六根的功能与六尘的功能不同,与六识的功能不同。 六道众生各有各的界限,四种圣人各有各的界限;十法界各有各的界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界限,也可以说是法界,三界也各自有各自的界限差别。 出世间法界叫作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如来藏,祂不属于三界世间,不在三界里,没有三界世间相,但也非不在三界世间。 所有三界世间法以及十方诸佛国土,华藏世界以及世界海都在一真法界里,都不出真如心之外。 众生修到妙觉位要成佛之前,要在兜率内院候补,等着因缘成熟,下生人间八相成道。 等到人间的众生根性成熟了,妙觉菩萨的成道时节也到了,就要下到人间八相成道。 所以諸佛都是到人间来成就佛果的。 四、什么是功德功德就是智慧的受用,有智慧就消业。 断我见明心就会消除三恶道的业,智慧性的忏悔也有功德,能消业。 修行过程中智慧的增长,都能消除不同程度的业,恶业尽即成佛。 五、什么是乾慧乾慧,乾是干的意思,没有水的意思。 乾慧就是没有定水滋润的慧,干巴巴的慧。 这样的慧,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就像土里没有水,不能成为泥土,没有泥土的粘性,不能抹墙,不能铺地面,不能搞建筑。 乾慧也是,说得口干舌燥的智慧,实际上都不是从自己的胸襟里掏出来的,不是实证的,意识学来的推理出来的分析出来的,这只是学语之流,不是真正的智慧。 这是修行的最初一个阶段,若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究竟,那就止步不前,不能入到真宝山中。 六、所谓的正法,是能够让众生趣向于破除无明,趣向于解脱的法。 真正的正法,是指真如自性之法,真如是世间出世间最正的,是一切法的根,一切法都从之而出;自性又能使得众生依之得解脱,依之证涅槃,依之成就佛道,远离一切苦厄,因此真如自性是正法,有关真如自性的法也都是正法。 除了佛所说的法,和符合佛所说的关于解脱和般若之法,是正法,其它的比如外道法和世间的善法,不能让众生得到解脱和明心见性破除无明,因此都不是正法。 世间的善法能让众生伏恶修善,做个好人和有合格的人,但最多能暂时保住人身或者生天享福,不能趣向于解脱,因此也不属于正法。 众生即使修行了世间的善法,也不一定就能让众生产生出离心,产生要求解脱的心,也许还会增加生死系缚。 佛法与世俗善法并不矛盾,并不互相抵触,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最初讲法也讲人天善法,讲五乘法,但是最后回归到一佛乘,都是成佛之法。 世间里的善法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大力提倡,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但是世俗善法毕竟不是佛法,不能代替佛法。 如果佛门里的善法多了,把这些善法当作真正的佛法,那就会充斥了真正的佛法,最后真正的佛法就会被冲淡和代替,佛法就会快速的灭亡,然后世俗的善法也不会存在了。 七、问:内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是否就是法尘? 它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五尘与这个法尘的关系,是平等、平行、还是摄属关系? 答:法处所摄色,就是法尘,是依内五尘另外再次变现出来的法尘,也是由四大微粒组成,摄属物质色法,与五尘和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色声香味触。 五尘只是色声香味触的一少部分内容,不是完整的五尘色法,法尘是色声香味触的大部分内容,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色法。 如:色尘与色尘上的法尘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内色尘,声尘和声尘上的法尘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声尘。 五尘与法尘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互相依赖的关系,法尘依五尘而出生和存在。 内五尘由五识了别,法尘由意识了别。 从这里就看出,单独的五识不能了别色声香味触,单独的意识也不能了别色声香味触,必须是五识与意识和合起来,才能了别完整的色声香味触。 八、外五尘,是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来的生存环境,这是必须要有的,如来藏依外五尘才能变现出六识了别的内六尘。 外五尘不是单个众生所能独自拥有的,也不是单个的如来藏所能独自变现的。 因为有外五尘,我们自己的如来藏才能依据外五尘,在自己的后脑胜义根里变现出与外五尘一模一样的内五尘,内法尘也随同内五尘同时变现出来,然后六根与六尘相触,如来藏出生六识了别内六尘。 可是众生都以为了别到的是实有的六尘境界,把自己六识所见闻觉知到的六尘境界当作真实,执著不已,造作各种业行,不知道都是幻化出来的,于是生死轮回不断,苦恼不已。 九、如何证明有外五尘的存在譬如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外色尘,这是很多众生共同拥有的,不是一个人拥有的。 所以你能看见山河大地,其他众生也能看见山河大地,当自己睡着昏迷死亡时,自己看不见山河大地,但是其他众生仍然能看见。 这就说明了山河大地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而是所有众生共同拥有的。 再比如你家的房子,不是你一个人拥有的,你的家人也能享受到房子,也能住在房子里。 当你离开家门接触不到房子的时候,房子仍然存在,你的家人仍然住在房子里,房子也属于他们的。 当你们全家都离开房子的时候,其他人仍然能看见房子,也可以搬进去住,他们也可以成为房子的主人。 没有外五尘,就没有内五尘,内五尘依外五尘而有,就像镜子里的影像一样。 我们都是活在镜子里的影子里,而影子之外,还有实体,其他众生的如来藏依那个实体还能幻化出影子,让其他众生了别;如果没有实体,就没有影子,镜子不会无缘无故现出影子。 外五尘犹如天上的月亮,内五尘犹如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月亮的影子,而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就是外五尘之一的色尘境。 外五尘也是唯心所现,是如来藏变造出来的,虚妄不实,生灭变异,也要消失灭亡,不久住。 在我们出生到地球上之前,地球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地球是你的心单独变造出来的吗? 显然不是,它是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来的,是外五尘之一,我们死后,地球还照样存在,为其他众生所用。 直到所有众生与地球缘尽,众生都死亡后,地球就毁灭。 十、虚空与色相虚空是色的边缘,是一种没有色相的色,这是对虚空的定义,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 虚空可以依色显发,但不是依色存在,虚空的来源是如来藏,依如来藏而存在,因为有如来藏才有虚空的显现。 色相也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显现出来,这是一切法的根本来处。 它们表面上的虚假现象是,色相依虚空显发出来,虚空依色相显发出来,二者互相衬托。 没有色相时,虚空照样存在。 宇宙没有形成之前,就是一片空无的虚空,没有一点色相,那就说明了虚空不依色而存在。 十一、空间与虚空的区别空间有时候与虚空等同,有时候并不等同,依于某坐标物而划分。 比如房间,有房子才有房子的空间,没有房子,就是虚空。 比如说中国的领空,也叫做中国的空间,有中国才有中国的领空,没有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空间。 空间也是众生争夺的目标之一,都想扩大自己的生存活动空间,所以就有争夺。 人类嫌地球的空间不够用,还要想占领其他星球的空间。 没有地球和所有的星球,就没有星球空间,依他而有的法就是依他起性,是虚幻不实的。 外宇宙星空是第一次变现,不实如幻;依外星空而变现的内星空是第二次变现,更虚幻不实;依星空色法而衬托出来的内外空间,尤其虚幻不实。 十二、凡夫众生的六七识都有无明,包括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还有无量无边的尘沙惑。 一念无明,就是对自我五阴的贪爱和执著,对三界世间一切法的贪爱执著。 由于有一念无明,就有三界的生死轮回苦,要想断除生死轮回苦,就要灭尽一念无明,首先就要断除五阴为我的我见,然后修出初禅,依次断除贪嗔痴慢等等诸烦恼结缚,对自我五阴的贪爱和执著就能断尽,对三界世间法的执著就能断尽,一念无明断尽就能解脱生死轮回苦。 七识里的无始无明,就是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从来就不知道法界的实相是什么,不知道有诸法的实相心如来藏,是祂出生的三界世间万法,于是就执著世间万法为真,这就是无始无明。 证得法界实相心明心见性时,就打破了无始无明。 七识认识了诸法实相,有了般若大智慧,以后无始无明都断尽时,七识的无明就灭尽,彻底转识成智,究竟成佛,如来藏就改为无垢识。 十三、众生共同的部分,就是共同的业力,共同的外界山河大地、宇宙器世间,共同的生活环境,其他就不共同了,都是各自受用各自的五阴十八界和第八识。 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八个识,都不共用,所以众生才千差万别,心心不同,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种作为,一个人一种果报。 第八识不生不灭,本来就有,谁也不能变现祂。 第八识有缘就变现万法,无缘就不变,随缘变现时,自己从来都不改变。 十四、所谓的妄念,就是意根攀缘作意,意识生出的念头和想法,有时是七个识和合起念。 七个识只要存在,就要起用,七个识起用,必然有念头的出现。 八个识都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 思,就是思考、思量、抉择、决定、造作;想就是心上取着了相,认了相,识别了相;受,就是领受、领纳、接受,作意,就是引心到境上,专注于境;触,就是识心接触境界。 第八识取的相与前七识不同,思量的内容不同,领纳的对象内容不同,作意的对象不同,触的对象不同,处处都与前七识不同。 识,就是分别,要想没有分别,就要灭掉识,那就是眼识灭掉不见,耳识灭掉不听,鼻识灭掉不嗅,舌识灭掉不尝,身识灭掉不觉触,意识灭掉不觉不知,意根灭掉不作主,这样万法就随之也灭掉。 但是没有修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也不能灭掉意根。 如果第八识也灭掉,万事就都废掉,一了万了,佛也灭不了第八识,何况其他人。 十五、问:圆觉经讲一切众生枉认四大为自身像,六尘缘影为自心像,解开这个谜,佛法也就讲完了,但是多生多劫的爱恨种子怎么除去呢? 答:身心问题解决了,佛法还没有讲完,还有唯识种智问题极多极广,需要修学。 断我见,再明心见性,具有唯识种智入初地,染污种子就会慢慢清除掉了,爱恨种子断尽,就成佛。 需要在因缘现前时,清除内心的烦恼习气,就断除染污种子了。 但是身心问题完全彻底究竟解决了,也就成佛了,佛法就是用来解决身心问题的,身包括内身色身,也包括外身宇宙器世间生存环境;心,就是七个识。 七个识都转识成智,身心世界就彻底脱落转变,报身佛和化身佛都成就,世界变成纯净的佛国土。 十六、圆觉经,全部都是讲佛性的妙用,讲如来藏之性。 不是让见闻觉知性的七识妄心也像佛性那样。 如果把圆觉经里经义理解为阐述七识的作为,那就误会大了。 就如六祖在坛经里都在讲真如自性,无数人却误会为是讲见闻觉知性的七识妄心,误会真是大极了。 一切法都是如来藏,都是如来藏性,如果没有证得这个理,就不要引经据典来印证自己的见解。 引经据典印证自己的不正确的观点为正确的,就是诽谤佛和法,罪过不小。 如果你能现前观察到贪嗔痴性,如何就是佛性,如何是究竟觉性觉相,那么才可以说一切淫怒痴即为究竟觉,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否则请保持沉默。 没有证量的时候,还是不要讨论经义很深难懂的佛经和甚深法义。 尤其是与自己相差过于遥远的佛地境界,我们选择沉默,我都不谈佛地如何如何,其他人就更不要谈论了,有什么根据可谈? 什么叫作高谈阔论? 超过自己证量和理解范围的内容,如果要说,就是高谈阔论。 十七、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所行法,总共有二十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心不相应行法,是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法和十一色法共同显现出来的。 比如,无常这个心不相应行法,是由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和五识共同和合运作显现出来的,由八个识对万法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显现出来的,是在十一个色法上显现出来的。 在心法上也能显现出无常,也都是八个识和心所法共同运作显现出来的。 这些无常法不由七识妄心所决定,不跟随七识的认知而改变其无常性,因此叫作心不相应行法。 五阴的无常,有八识共同和合运作显现出来的,八识与心所共同出生五阴,生起感受,生起了别,生起各种造作,在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所和合处显现出来,在六识及心所处显现出来。 其它的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如此显现。 不由我们的觉知心所决定,不管我们的心怎么样,如何认知,无常就是无常,不能因为我们的贪爱,五阴世间就变为常,这不是由心来决定的。 同理,时、方、数、老等等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八识、心所与十一色法共同显现出来的,不是由七识妄心所决定其存在与否。 十八、时间是依物质色法显现出来的,物质色法的生灭变异就显现衬托出了时间。 物质色法是依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心所有法依心法运行,心法归于第八识。 物质色法的次第迁流,幻化出与心不相应的行法时间,时间就是心不相应行法。 物质色法出现,识心出现,识心就能依物质色法来识别判断时间和空间。 没有物质色法,显现不出时间,也显现不出空间。 如果没有识心,更无法识别、认知和判断时间空间,有也等于没有。 试想,没有太阳,没有树木、房屋和山林,如何能了别出时间? 如果连虚空都没有,更没有山林河池、大海和高山,空间要如何划分和界定。 那么依着某些法才能显现出来的法,就是与心不相应的行法,比物质色法还要虚妄,比七识心还要虚妄。 虚空不用物质色法衬托着,与有标的的空间有稍许差别。 虚空不是心不相应行法,是如来藏用空大种子生成的与物质色法不同的色法,是没有色相的色法。 十九、推理,并不一定是证得。 比如辟支佛推十二因缘或者是十因缘,推到阿赖耶识那里,就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阿赖耶识)。 虽然如此,也没有找到和证得第八识,不是实证阿赖耶识者。 实证阿赖耶识者是大乘菩萨,是大乘见道,必有大乘善根福德因缘和发心,缺一不可。 如果说外道和小乘也有大乘菩萨的发心,那必是大乘菩萨,因为不管菩萨学什么法,都是围绕于大乘,为了度众生和成就佛道。 不发菩萨的心愿,其行止和结果必不是菩萨,必不能见道,必不能有菩萨的果德。 否则发外道的心也能成佛。 佛就没有必要强调众生一定要发大心大愿,发自利利他的菩萨清净大愿,以完成佛道的修证过程,圆满成佛。 辟支佛尽管把生死的来源推到阿赖耶识这里,最终还是走向涅槃灭度,毕竟没有行菩萨的大道,而利乐众生。 这点足以证明辟支佛不是菩萨,没有实证阿赖耶识。 种子不正,根不正,如何能有正果? 就如有一些人,在悟前把一切法都归于第八识这里,认为其来源都是第八识,其性都是佛性。 尽管持这种观点,但毕竟是理解和推理、想象,并没有实证第八识,不属于明心菩萨。 禅宗有个话头,要大众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无数人都猜测出这个一就是如来藏,万法都归于如来藏,都来自于如来藏。 可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属于大乘见道,不属于破参,还不是真实义的菩萨。 因为仍然没有证得如来藏,不知道一归于何处。 不知何处,没有找到如来藏在何处,仍然处于无明之中,离证悟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程。 相似法毕竟是相似法,代替不了真实法,没有真实法的功德受用,说食并不能饱。 有的人说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了,如果是这样,那就都叫作菩萨好了,何必又叫作阿罗汉和辟支佛,佛法不必分为小乘四圣谛、中乘十二因缘和大乘菩萨六度,都叫作菩萨法,都以明心见性和成佛为根本目的就行了。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其中的区别很大。 十九、法法相通,没有说学此法,不通另一个法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好了,很多经典都会贯通。 学唯识,观行识的运作,是非常有乐趣的,既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他人和世界,能逐渐摆脱愚痴,获得无量智慧。 一切法都落实在识上,有识就有一切法,明了识,就能明了一切法,就能成佛。 二十、略谈色色即是色蕴,是五蕴之一,有相貌、形体、色彩,包括显色、形色、表色、无表色,其中后三者就是法处所摄色。 显色是青黄赤白;形色是大小方圆长短宽窄;表色是色的形状、姿态,身体的运动和动作、行来去止等等;无表色是色相上所显现的美丽、丑陋、魅力、韵味、气质、学识、修养、平静、愤怒、开朗、热情等等。 法处所摄色是色声香味触上面所显现的法尘,与意根相对,是意识所了别。 色还包括众生色,男女色相,宇宙山河大地,植物矿物,房屋宫殿无情物等。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思是说要想见如来,见法身佛,见真佛,不能以色相、声相求见,有色有声有六尘相的不是真佛,是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化现的有生有灭的佛,魔王波旬因为福力的缘故也能化现佛的相貌。 佛涅槃后,四祖优波鞠多就让波旬化现出释迦佛的身相来目睹瞻仰,波旬就真的化现出佛的色相,从树林中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群弟子,优波鞠多乍一见,以为是真正的释迦佛,情不自禁地礼拜起来,波旬受不住礼拜就现了原形。 所以要见如来不能着色相,不能从色相上来见。 二十一、每个讨论的题目,相当于一篇小论文一样,自己要有论点,然后展开论据,运用譬喻说明,或者举具体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论点。 因,就是证据、论据、事实,用以辅证宗旨。 喻,就是贴切形象的譬喻,以说明宗旨。 学会这个本事,才能登上论坛,与人辩法,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参与任何辩论。 台下练练口才还可以。 但是口才好,不等于逻辑思惟好,不等于能说清楚事实,不等于掌握了真理,不等于有大智慧。 口才远不及头脑,不及逻辑思辩能力。 二十二、如来、慧解脱的阿罗汉与俱解脱的阿罗汉其解脱有什么异同佛与阿罗汉都能出离三界世间生死缠缚,都能解脱于三界,不受三界的生死系缚。 而佛是究竟的解脱,不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变易生死,无有一丝无明缠缚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脱。 阿罗汉的解脱还不究竟,还有无明,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 慧解脱的阿罗汉还要等待世间因缘尽才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俱解脱的阿罗汉不用待时解脱,随时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 二十三、问: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无余涅槃是三昧境界吗? 答:三昧境界,里面应该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将来就会有出三昧境界者。 而涅槃里没有主人,没有人入涅槃,阿罗汉的五蕴十八界全部灭尽了,意根也灭尽了,那就没有阿罗汉了。 既然没有人入无余涅槃,也就没有人出无余涅槃,因此说无余涅槃不属于三昧境界。 二十四、在娑婆世界,人们把日常生活的常识当作现量认知,可是这些所有的现量认知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可能都改变了,不适用了。 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和法则,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质色法的虚幻性,决定了物质色法的不稳定和不可靠性。 我们认为火有燃烧性,能烧灭一切物质色法,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质会改变,也许连一张纸都烧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 我们认为水有淹没性,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也许连一张纸都侵湿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 我们认为石头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头煮着当山芋土豆红薯吃。 所以普通众生那些所谓的现量认知,都错了,都是非量,众生不要太自信就对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来的,但是没有禅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么? 捏个生死轮回苦而已。 现代人喜乐于学语,喜欢背诵,喜欢学知识,喜欢学富五车,不喜欢禅定中实证。 二十五、回向是意根愿意把功德送给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意根也愿意接受,两个人的如来藏就会配合做交接工作。 蠢动含灵因其无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众生诸菩萨们回向,而积聚一些福德,再借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断改进其生命质量和层次,无数劫后,才能托生为人。 所以我们已经托生为人,并且有机缘学佛修行,应该感谢那些度脱我们的诸佛菩萨和善友,至于如何感谢,应该像诸佛菩萨度脱我们那样度脱众生。 二十六、牢关,顾名思义还是监牢的关口。 什么是监牢? 三界是监牢,五阴世界是监牢,出监牢的关口在哪里? 在断我见和断我执上,并且对如来藏这个我也不执,心要空净,这是在证得如来藏基础上才能谈得到的,因此说这是禅宗第三关。 能做到这点,就能出生死监牢的关口,解脱于三界,解脱于五阴身的束缚。 在小乘说来,最起码有三果的解脱功德,心是解脱的,断除了贪爱和嗔恚烦恼,命终断除我执,断除一念无明,就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 禅定上要求有初禅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禅定,当然禅定是越高越好的。 但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非要把五阴身修得像木头一样,或者能灭掉等等,这是几地菩萨甚至是八地菩萨才能修到的。 而处于禅宗第三关前后的人,属于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萨,离八地菩萨还很遥远。 二十七、心清净与否,不在于分别不分别,不是把心灭除不用就清净了。 而是在心运行分别的过程中,无有错谬和异想,没有无明和烦恼。 有人长年累月睡大觉,不分别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净,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贪嗔痴烦恼一大堆。 诸佛累劫不停止度众生,可是其心却是绝对清净。 如来藏是永远清净,可是祂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和分别。 二十八、菩萨六度我们学佛要想证得如来藏,明心见性,成为真正的菩萨,那就要修菩萨应该修的法,菩萨应该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蜜。 六度波罗蜜,第一度是布施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修布施度,一方面是要与众生结善缘,布施与众生所需,众生就能信服你,跟随你一起来学佛修行;另一方面是要修自己的福德,只有自己的福德具足了,才有机会开悟,成为真实义的菩萨,入得佛门里。 明心的菩萨就入到佛门里,没有明心的菩萨还在佛门之外,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菩萨,所以作菩萨首先一定要修布施行,让自己的福德具足;还要和众生结缘,因为和众生结缘,也就有机缘度众生,众生会欢喜成为你的随学弟子,你才能够带着众生,一步一步往上修行,将来成佛时,这些众生都会在你的佛国土里护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 第二度是持戒波罗蜜,因为持戒,心不越矩,就能清净下来,不犯罪业和过错,也就不受恶业牵累。 因为持戒心得清净,才能有禅定;有了定才能够观行和参禅,从而能够明得真理,证得第八识,所以菩萨应该持戒,使心行清净。 没有一个菩萨有犯戒的想法,如果故意犯戒,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说明他的性障还很重,还没有资格入得佛门里,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 所以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菩萨,一定要持戒,一开始由被动持戒,变为自动自觉来持戒、守戒,到最后就没有戒可持。 因为心已经清净了,没有犯戒的心,一切的行为造作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这个时候不用去主动的持戒,就变为不持而持,时时处处身口意行都符合戒律,符合佛法,与如来藏体性相一致,这就是持心地戒。 第三度是忍辱波罗蜜,修忍辱也是要心得清净,降伏自己的性障,也是和众生结善缘。 虽然众生给我们很多辱境,但是心要忍伏下来,不回报于众生,不嗔恨于众生,那么就和众生化解了冤仇,也结了善缘,自己的心性、性障烦恼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伏,这是一个真正菩萨的心行,是作为一个真正菩萨的标志,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 第四度是精进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在佛法上精进用功,而不懈怠。 那在哪些方面精进呢? 在布施上精进,在修福德与众生结善缘上精进,在持戒上精进,在忍辱上也是精进的,在修禅定上也是精进的,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是精进的,时时处处精进修行,善法就会得以快速的增长,那么就能够快速明心见性,这是精进波罗蜜,能到生死彼岸。 第五度是禅定波罗蜜,菩萨一定要修禅定,心住一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修出定力,才能作各种观行,然后才能证得佛法。 这个定一个是四禅八定的定;再一个是心得决定的定,对于大乘法,对于如来藏法,菩萨已心得决定,确信不疑,不会退转。 对于明心见性能成为真正的菩萨的法,能成佛的法,对于般若实相法,也心得决定。 四禅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禅以前的未到地定,一定要修持出来,这是观行参禅的基础,有了这个定才能够很好的观行,才能够证得自心本性,所以禅定是很重要的。 有定同时也能生福,叫做定福,最主要的是,有定就能够增长大乘般若智慧,因此修定能到生死彼岸。 菩萨六度最后一个就是般若智慧。 所谓般若是指什么呢? 就是指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祂是不生不灭的心体。 般若经典主要就是600卷《大般若经》,全部都是围绕着如来藏而宣讲的,《心经》《金刚经》等还有很多般若方面的经典,都是宣讲如来藏般若体性,这些内容我们要修习,要明理,明理以后,修出禅定,就可以参禅。 这些六度条件具足了,才有能力参禅,时节因缘具足时,就能够证得自性如来藏,就能明心见性。 作为菩萨的修行,主要是修这六个方面。 最后一条是般若波罗蜜,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修行内容,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获取大智慧,有智慧能成就一切法,依赖于智慧才能得解脱,依赖于智慧才能得度生死和成就佛道。 所以我们都应该努力熏修般若智慧,熏修如来藏法。 二十九、为什么有受皆苦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或分为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 行苦的行,是指运行和变化的意思,五阴身心一点点发生变化和毁坏,根本停留不住,把握不住,因此五阴就有行苦。 坏苦的坏是指破坏、消散、变异,五阴也是把握不住的,因此五阴就有坏苦。 一切苦的本身就是一种苦,这就是苦苦的意思。 众生不止有三苦、八苦,扩展细分起来有无量之多的苦,可是愚痴众生身在苦中却不知苦,还劳驾佛陀来娑婆开示苦圣谛,开示了以后,众生仍然不能认识苦,也不能断苦。 受分为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不管是哪种受都是苦。 即使是在乐受里,也有行苦,乐受之后是坏苦;乐受的同时,心里也仍然有苦,乐时不是纯乐的,而且众生还要为各种乐受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五阴世间没有真正的无苦的乐受。 在无色界里,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境界是极快乐的,但是那里也有行苦,时间过得非常快速,定中八万大劫很快就过去了,过去之后就是一切苦恼就现前了。 众生在快乐的时候不希望快乐消失,这种希望本身就是苦,属于有所求的苦。 众生追求佛法时要付出辛苦代价,这本身也是苦,但是苦中却有乐受,之后一切苦就会渐渐转化为乐受。 所以我们要精进修学佛法,不畏困苦和艰难,修到最后都会变成乐受和舍受。 不管哪种受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所以说有受皆苦。 三十、舍识用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识心,是谁来用根,根是怎么用的呢? 除非既是根也是识的意根第七识,离开六识也可以起用,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一切法都是由心来支配,没有心识就谈不到修行。 我们学佛修行应该把佛法的基本道理搞清楚,才能下手起修。 所谓舍识,是把六个识都灭了不用,只用六根来修行应对一切,但是如果没有眼识,眼根就不能见色,如果眼根也能见色,那么死人也能见色,睡着时也能看见色,这样人就没有死亡也没有睡着。 六个识如果灭了,人就不能了知一切法,即使有根也不能起作用。 根是接收六尘的受纳器,是用来出生六识的,没有识,根就没有用。 所以不能说修行要舍识用根。 我们用的是识,一切法都是识在起用在分别,没有识的众生就如一块木头,不能思惟、分别、计划、打算、推理和判断。 如果没有意识,前五识也不能存在,还是了不了根。 即使能用,眼识只能见色的粗相,耳识只能听声音的粗相,没有意识心的分析判断推理思惟,什么法也不能了别到。 而眼根不能自己用自己,只能靠眼识、意识、意根、第八识和合起来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这样,没有识,根不能有任何的作用。 如果意根自己能单独起用,必须有四禅八定和神通,如果甚深禅定,意根还是不能了知六尘境界,也不能修行。 三十一、音乐是声尘,是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 物体撞击发出来的声音,是外声尘,我们如果听到了,是听到的内声尘。 音乐旋律依声音而有,属于五尘上的法尘,是法处所摄色。 如果是看着乐谱而想象出来的音乐旋律,就是独影境,如果连乐谱也不看,就能凭空想象出来的音乐旋律,就更是独影境,都是四大组成的色法。 不同的物体撞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撞击的力度不同,声音也不同,撞击的角度和时间不同,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敲打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就形成了一连串不同的声音,有节奏感,这就是所谓的音乐旋律,生灭变异,非常的虚妄,不可执著,不可把捉,所以说喜欢音乐也是愚痴,也是贪爱,不出生死轮回。 由此想到,能量也是物质色法,四大组成,物质运动产生出来的,也能消耗和递减,生灭变异无常,不可把捉。 热是触尘,四大组成,是物质色法,是能量。 电子运动,水的运动,都能产生能量,是物质色法,有实际的功用,能被六识感知到。 声音也可以说是一种能量,是物体的动能,属于能量。 饮食当中有能量,能够让身体有力量,只有物质色法才能让身体有力量,有温度有暖度,能改变身体。 物质形态的改变,就能产生能量,形态不同,能量就不同。 水能发电,就是利用水的运动产生能量的原理。 身体能量少,多运动,跑步,就能产生热量,温暖身体。 电磁波、磁场是一种能量,能成熟饮食。 地大也是一种能量,能把人打死,就是地大能量的作用。 火大也是一种能量,能活命,能烧死人。 水大也是一种能量,能冲垮堤坝,能淹死人,能解渴。 能量,也叫作一种力量,四大都有力量,都能形成力量。 静止的物体能起阻挡和遮障的作用,也是一种能量。 没有力量,就不能起阻挡的作用。 土地也是一种能量,能承托众生,承托物体,没有力量,就不能承托。 静止的河水也是一种能量,能漂浮物体,托载物体。 三十二、人分成两段,一段或者两段都死。 蚯蚓可以分成七段或更多,都能活,原因是虚空中有很多无福众生,没有身体,总是寻找机会投胎,蚯蚓的色身是低贱无福的,适合这些无身无福众生,蚯蚓分成几段后, 众生的如来藏就马上投到其它几段身体中,蚯蚓的那几段身体就都活了。 一段是原来蚯蚓自己的,其余都是无福众生后进去的。 虚空当中无身的众生非常多,没有身体可以依赖,都很苦恼。 所以各类众生只有遇到能投胎的缘,不管什么胎都会投生过去,考虑不了投胎以后的命运和痛苦。 大千世界众生太多了,三恶道的苦难众生简直就数不清,光是一个众生身上的细菌就无数,何况所有众生身上的,何况虚空当中的,何况十方世界的。 所以我们已经得人身,而且遇到了佛法,应该精进修行,保住人身,不能再下三恶道了。 为那么多的众生着想,为自己无始劫的父母亲人着想,也应该精进修行,为怜悯天下众生,应该发心精进修行。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有幸遇到佛法,多么不容易,一定抓住机会修出来,以后广度无量众。 看到那些苦难众生,自己发大誓愿,自利利他,是不难的。 三十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有无明,心里从来没有明过;如果众生没有无明了,无明断尽了,就是佛。 众生从来没有作过佛,如果众生作过佛,永远也不会再变回众生。 圆觉经里讲过这段,世尊举例说:譬如金矿提炼出真金,真金永远不会变回金矿。 意思就是说成佛以后永远不会变回众生。 这也说明众生是从无始劫以来就有无明,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法尔如是。 楞严经第四卷里,阿难也问了世尊无明从哪里来,为什么有无明,世尊说无明没有来处,没有原因就存在着,如果有原因,那就不是无明了。 三十四、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 所以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大智慧,智慧解脱,智慧成佛,一切的方法手段都是为了获得智慧。 有智慧就没有无明,有无明,就没有智慧,破无明得智慧。 那么我们修布施波罗密,能获得智慧,到彼岸。 持戒波罗密、忍辱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定波罗密, 都能获得智慧,到达彼岸,获得究竟解脱。 波罗密就是到彼岸,脱离生死的此岸的意思。 我们的本觉心没有无明,没有生死,不在生死的这一岸,也非不在。 祂在没有生死的那一岸,也非在那岸,非有那一岸,即是本觉的中道性。 我们修行破除所有无明,获得究竟智,就与本觉相应,也没有生死,非不生死,即有佛地的解脱色。 即在涅槃,又不入涅槃,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在在处处无不自在,无不解脱。 如果我们的修行方法不能获得智慧,不能得解脱,就没有真实的受用。 我们就要重新思考,选择正确的修行方法,以利更快地迈向佛地,获得究竟智。 三十五、很多心理学者等等社会人士并不信佛学佛,却能把意识和潜意识分得比较清楚。 我们这些学佛学唯识的人,却分不清二者的区别,说来真是汗颜惭愧。 唯识学者唯识学家专家,其观察思惟智慧,如果还不如一个没有禅定和般若唯识智慧的心理学者,那还算作什么唯识专家学家学者。 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甲:我是这样理解: 有些学者,艺术家,科研人员经常会因为常研究而日思夜想,以致定力较强常进入三摩地状态而不觉,所以能观察细微。 乙:对,他们有禅定,却不是刻意修出来的,而是有极大的兴趣爱好。 因为他们不执着宗教的条条框框。 也不执着宗教的是非对错。 我看到好多宗教徒反而限制了自己,活在思维概念的世界。 这些学者对研究探讨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于是就能专注一心,其他人事都不感兴趣,就能发现真理和事实。 发布时间:2024-03-15 08:09: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