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掌珍量道 内容: 掌珍量道《大正藏》第65卷No. 2258No. 2258[cf. No. 1578]掌珍量道秀法师撰夫空有之论其来尚矣。 略举本教彰诤论由。 瑜伽三十六云。 何名为恶取空者。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 由彼故空亦不信受。 于此而空亦不信受。 如是名为恶取空者。 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实是无。 于此而空此实是有。 由此道理可说为空。 若说一切都无取有。 何处何者何故名空。 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 是故名恶取空者。 (恶取空义。 三性并空故。 宗中有有法一分。)云何复名善取空者。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 即由彼故正观为空。 复由此余实是有。 即由余故。 如实知有。 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例。 (善取空义唯遗遍计。 是中道宗。 虽依胜义立遍计。 空为立已成。 而约不立量岂有过乎。)又掌珍论引此义云。 由彼故空。 彼实是无。 依此故空。 此实是有。 如是空性是天人师如实所说。 依前成文。 清辨护法取义不同。 清辨三无性为真。 三性法为俗。 而释空有。 护法以三性为真。 三无性为俗。 而释空有。 故二菩萨各有别意。 又此珍论释三无性。 难相应师。 更显彼文可定是非。 然清辨身犹同数论之仪。 心处释迦之室。 时人号之为妙吉祥菩萨。 但瑜伽七十六所说。 恶取空义由世俗故一切皆有。 由胜义故一切皆无。 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又广百论中。 清辨引经颂云。 诸法从缘起。 缘法两皆无。 能如是正知。 名通达缘起。 若法从缘生。 此法都无性。 若法都无性此法非缘生。 由此故知。 依他体空。 相应师通云。 从缘生法而有二种。 一遍计所执。 二依他起性。 彼经唯说遍计缘生而名为空。 非依他起。 何以知尔。 即引经颂言。 遍计所执无。 依他起性有。 妄分别失坏。 堕增减二边。 又慈氏言。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等文。 众多非一。 是亦护法立中道证。 问。 不善瑜伽。 一向执有。 清辨恶取一向执空。 但护法宗独存中道。 故广百论护法评曰。 应舍执有空两边领悟大乘不二中道。 然则偏有偏空应互对敌。 引护法为清辨敌。 答。 偏有偏空并堕二边。 谁为得失。 亦为胜负。 故引中道破彼偏空。 问。 若尔二宗本意如何。 答。 案基所传。 一切诸法本离智诠。 何有何空。 但为遣病。 离言法中假有空说令悟中道。 如阿含教及波若等。 虽说四谛及三无性。 皆遗遍计。 不遣依圆。 故空有说前后无乖。 尔其道理具如深密。 故心经赞言依先所授器赞中道。 故知佛教皆依中道。 但依学人各作偏执。 然则二宗既依经度及中论等俱立中道。 但清辨意。 俗有非空。 真无非有。 名之中道。 虽真性中不可言。 而寄言诠。 波若等经法体皆空以为宗极。 即三性理有情有为俗。 三无性理无为真。 遂立量云。 真性有为空(云云)今护法引集起经云。 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 既有第八。 生染净法。 岂真性中唯空乎。 故中道教于一切法。 诠及废诠俱非空。 有以为宗极。 遣我法空。 存依圆有。 名之中道。 但依世俗说。 我法有(俗物重是也)。 若依胜义。 波若等经说此空(真前三重是也)。 即三无性。 情有为俗。 依圆二性理有为真。 若言皆空违集起经。 华严。 深密。 法华。 涅槃所说理事因果一乘佛性。 皆具遣存。 显中道故。 故慈氏说。 有为无为有。 我及我所空。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唯识七亦云。 我法非有。 空识非无。 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是故清辨所立空宗自负。 违宗违教二失。 又宗有法一分不成。 何者谓约我宗真性。 有为无为非空不空。 有法一分非极成过。 此意我宗真性。 心言绝故。 非空不空。 寄言诠者依圆非空。 遍计非有。 是中道义。 汝违共中道。 举空之有法。 是故有法一分非极成过也。 情辨应言。 我宗只言真性有为。 未言空也。 由何我宗有法不成乎。 故疏次通云。 汝不许有我胜义故。 此意。 汝已不许我四胜义。 明汝真性定是空也。 简别之空即有为空。 今望中道云。 不许空。 空有相待中道成。 故一分之空岂名中道。 护法之宗空有并破。 有人云。 护法立有破空宗者。 深乖本义。 此上正显有为有法不成所以也。 真性不成如次下文。 然北抄等违我非空。 恐义不当。 岂护法宗于废诠门立非空乎。 问。 何以知之。 护法之宗。 皆望中道。 难清辨。 答。 即章结云。 胜义谛中皆唯空故名为边主。 其意且指一法名空之时。 即无有义。 名有之时。 即无空义。 何成中道故名一分。 故广百论云。 复有释云。 修无我观。 方便究竟见真理时。 一切俗有皆不显现。 故说真无。 此亦不然。 意难了故。 若俗非有。 说名为真。 应无所证。 若别有真是所证者。 即不应言有唯是俗。 应作是言。 真非有无。 心言绝故。 为破有无假说无有。 有无二说皆世俗言。 胜义理中有无俱遣。 圣智所证非有非无。 而有而无(云云)此即依中道而破清辨空。 枢要释云。 如论中道胜义亦有一分违宗之失。 此即望中道。 名为一分失。 又云。 依胜义谛。 彼此二宗。 一切法皆不可言。 非空非不空。 故知清辨违共中道。 又疏云。 若约胜义。 非空不空。 汝今说空。 即有违自教之失。 此等诸文皆依中道显清辨失。 非谓立敌空有相对名一分过。 问。 若尔非对护法有而立清辨空。 何故疏云汝不许有我胜义故。 答。 此意于俗谛中护法更开三重胜义。 清辨不许彼名胜义。 今以不许彼有胜义。 还知清辨不依有真。 但依空真。 故有为空非谓护法于废诠门立有胜义。 具如前说。 演秘中。 引思我为例。 亦是义也。 既以简别真性即知有为空。 故疏次文云。 四种世俗。 胜义之中各随摄故。 此显护法立四胜义所由。 并上所举有为无为相摄分齐。 四种世俗前三真。 废诠门中不言有为无为及空不空。 若言护法等废诠门论空有者。 违一切处。 若欲破护法有而立清辨空。 亦欲破清辨空而立护法有。 如是说者既俱二边。 谁为邪正。 谁为得失。 唯识之宗岂彼空有二宗相违。 为违宗教乎。 问。 若空望中道名为一分者。 正指何法名为一分。 答。 真性有为并皆是空。 俱名一分。 故义灯云。 彼举真性。 真性皆空。 无有为法。 本意不取真性为有法。 于真性中复不可言说。 云何以为有为有法。 故有法过。 此意基师本意虽不以真性为有为有法。 而清辨所举真性即有为有法之无也。 更说何以为有为有法。 故此真性还成有法。 真性即是有为之空。 非是离宗简别真性能依有为独不空。 故演秘云。 真性有为既是有法。 又滨记云。 真性有为四字皆为有法。 当代末学不依此文。 别道疏文。 甚以可笑。 疏次文云若随小乘彼转实有。 下既知有为有法不成所以者。 皆依简别也。 由此次出简别真性不成之由。 问。 此量喻中有俱不成与因明中同异如何。 答。 凡三十三过虽无增减。 而一过中万差作法。 诸师所许。 勿守一隅妨百途理。 且止此事。 因明论中。 俱不成二。 谓有及无如立声常。 无质碍因瓶体虽有常。 无碍无。 又虚空喻对无空论。 亦无二立。 此二名为有无不成。 此有四句。 谓宗因有体无俱不成。 宗因无体无体有俱不成。 宗因有体有俱不成。 无体宗因无俱不成。 枢要俱不成当于第四句所以然者。 于真性中二宗并许不言空有。 清辨还言空及缘生。 护法不许。 故彼宗因并无体也。 此即喻之无俱不成。 其空花等亦无体故。 又以敌不许。 即无所别也。 因亦所依不成之失问。 此二不成唯是喻失宗因并有。 故当初句若尔中道真性岂立有空缘生乎。 如是推求不同初句故。 第四句义如前说。 问。 佛顶经量与掌珍量同异如何答。 文虽似同。 义意全异何者经量取二空理。 为简别真。 依他非有为能别宗即遣外人实有妄执。 广百所释诸有为法非实有体是也。 由此般若及摄论等八九十喻皆喻依他非有之义。 不喻遍计。 加以佛顶经名为伪经。 具如遣唐请益文中。 问。 波若经中真性异名十有余种。 其中不见依他亦名胜义之文。 今护法宗。 依何佛经。 依他法中亦名胜义。 答。 涅槃仁王等诸经中依上智中智。 分多重胜义。 是人二谛即其证也。 瑜伽显扬亦依此经。 于二智境分四胜义。 名法二谛。 而今清辨不许此义于理不了。 问。 广百论中亦有二量。 彼第七云。 又所执境略有二种。 一者有为。 二者无为。 诸有为法从缘生。 故犹如幻事。 非实有体。 诸无为法亦非实有。 以无生故譬如龟毛。 判比量云。 此二比量不异掌珍。 此判如何。 答。 此判不当。 广百比量与佛顶经比量同也。 佛顶经立第八识故。 清辨胜义。 都无所存。 堕偏空故。 义如常说。 疏九说三性处云若清辨等。 依胜义谛。 依他起等并名假有。 依他之中自无实法。 假法亦无(云云)故知假者无体假也。 此意约俗假有。 约真实无。 问。 因明疏云若宗标胜义。 如掌珍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等。 亦无违自教世间等过失(云云)然则大小乘所说漏无漏因缘所生俗有之法。 以胜义言皆已遮了。 今依胜义立诸法空。 此违何教名违自教及违宗等。 答。 空有教中所说胜义。 非真胜义。 由此违于非空非有胜义宗教。 名为违宗及违自教。 若不尔者。 以胜义言已简别了。 更违何教。 世尊已判有空二教为不了义。 非空非有为真了义。 故违中道名违宗教问。 说我是思。 所别不成。 胜论有性准此应有所别不成。 答。 说我是思。 佛法数论旧来相诤。 故有所别。 但其有性师资相授。 未及相诤。 故于当时犹无所引。 然今覆审应有所别。 如纂中说也。 掌珍论量起因中云。 若他遍计所执有为就胜义谛。 实有自性。 今立为空。 是萨婆多也。 故疏云萨婆多云。 若法分别时舍名即说为等。 若分别时无所舍是第一义谛。 如尘自性恒有不舍自名故胜义谛故。 瓶离尘外无别名体是等谛故。 今为破彼以空来破有病。 若除空亦不立(云云)萨婆多胜义谛即清辨宗俗谛门也。 是故约彼胜义不可得简违自教世间等失。 但约清辨胜义而言。 简为自教等失。 自下更破十八异执。 其中第二有性论者。 亦有多种。 其中一师于清辨宗作有法不成及因所依不成过。 此与护法所别不成同异如何。 答。 有性论者。 约世俗谛难胜义空故与护法所别全别。 其护法宗约中道门而难有法。 但第十六破相应师三无性义。 是当护法。 虽然疏中不举其名。 但云由彼胜义故此依他法实无也。 依此胜义而所空依他。 即约此世俗谛而实是有也。 然护法说由彼遍计故实是无也。 由此依他上遍计空故是依他法实是有也。 问。 清辩立唯境。 其文何也。 答。 真性有为空此文亦是也。 唯立空境不立识故。 其所立空亦是境故。 问。 此量但遮一切色心总立为空。 遮而不立。 约俗谛立心境并有。 此中正立唯境之义。 约胜义立心境并无。 今依何文立唯境义。 答。 护法约能变所变门立唯识也。 无识变境无有是处。 清辨约境因识果门立唯境也。 无境生识。 无有是处。 凡清辨义。 玄奘所传何故余师辄加言乎。 又广百疏十云。 若随世说唯识者。 亦应随世故说唯境(云云)若无境者。 心遂不生。 又境常恒心数间绝。 故云唯境。 凡传清辨宗已是玄奘。 玄奘已授基师令立。 自此以外谁人更进于天竺。 受清辨宗诸三论家皆受基师。 今依谁说还诽师乎。 又智论中论十二门论此三部论龙树造。 百论二卷及广百论并提婆造。 除玄奘所译广百论。 自余三论。 并后秦弘始年中罗什译。 罗什不立悉有佛性义。 今三论师受谁所说立悉有佛性。 发布时间:2024-08-30 08:05: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