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 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No. 2272[cf. No. 1840]劝策乐大乘者必当普学因明论道小言。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传法相大乘宗沙门基辨撰。 盖夫因明论道者。 由契经说研寻其原。 一切如来成所作智次第示现化身住持三业化中语业化巧显示诸法本母行相。 能令所说义自成就得正觉悟证诚道理净不净相也矣。 劫初足目仙奉持前佛说安立九句因以令识言音有净不别焉。 由是印度方俗展转传习遂为开蒙诱进之垂则也。 西域记曰。 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文)。 又南海传曰。 十五童子闲苏怛罗释已方学缉缀制造诗篇。 致想因明寻理门论比量善成。 习本生贯清识秀发。 然后函丈传授经三二年(云云)。 此且约外俗开蒙通则而云也。 复次约内道学业而示者。 此是五明之一明求无上正等菩提善巧方便也。 由何得知。 谓大觉世尊说解深密法门会。 曼殊师利菩萨对世尊咨问。 如来化身作业生起。 法身功德众所庄严。 住持为相言音差别凡有几种。 云何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令成熟。 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 世尊告曼殊室利。 说如来言音。 本母行相有净不净别中清净五相是现·比喻·真圆成·理·教。 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说教·理。 免脱他论摧伏邪论。 是即因明论道真现比量。 又七种不净相者。 即足目立九句因。 陈那言六不定四相违。 佛敕曼殊室利令奉持此成所作事了义教。 是故当陈那出兴时。 曼殊室利警觉证小果令再起大心。 以为指诲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 是即陈那再弘因明论道之因由也。 显扬论七说。 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文)。 应知因明论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要道。 乐大乘者舍之还何执。 复是诸菩萨决定应作之学道也。 显扬八说。 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决定应作。 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证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为五。 一发菩提心。 二于诸有情起于怜愍。 三勇猛精勤。 四于五明处方便修习。 五心无厌倦(云云)。 复是求无上菩提之资粮也。 瑜伽三十八说。 彼诸菩萨求正法时。 当何所求。 谓诸菩萨以要言之当求一切五明处。 一者因明处。 二内明处。 三声明处。 四医方明处。 五工巧明处。 此中内明摄一切菩萨藏法(十二分教中方广分)声闻藏法(所余十一分教)菩萨于此五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 菩萨求此一切五明为令无上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 非不于此一切明处次第修学能得无障一切智智(云云)。 复是第五地菩萨所修极难胜地之观行也。 如深密地波罗蜜品·菩萨地住品·及十地论广说。 复次此中因明但在照明一切言义所因。 静迈法师(入正理论疏)曰。 诸异生类焚于火宅溺于爱海者。 皆以于因不明于理不正。 是以大觉开因明以正理。 陈那授正理以因明(云云)。 是以应知。 如来一代说教无他但在于因明也。 若废诠则止。 若尔堕言句。 则悉由因明门邪正自分别。 随应简别。 世间世俗乃至如来自证境无用因明立量不可显示教。 呜呼。 法与世降称学大乘之徒口唱大乘名相心住外小分域。 所以未初闲因明论道。 却言因明论道斯三乘教所学非一乘人所学。 甚者亦但言因明是外道用论者佛门学徒如何玩是劳费心力。 嗟乎可哀。 如是等党外小见纲所萦不识无上菩提善巧方便。 不求一切智智资粮。 无令正法久住之实失学因明匡正颓纲之思。 无摧诸类迷执之愍忘辨真似分别邪正之志。 欲励住法利生之意证无上菩提之类必当学斯论道分别邪正以正自见辨明真似伏他论已盖夫佛经义意深远。 凡愚浅见以不可测。 自非依凭地前地上萨埵议论佛经智力。 则如何得寻究佛经之幽致焉。 我大唐三藏法师有言曰。 教法后胜于前。 以论释经以章解论展转分明(云云)。 今也世人于经律论往往勤诵契经。 而读者为不多。 读诵律藏者亦复尔。 傥有读者部执所屈自知彼不知此。 间观有学论藏者时。 傍人嘲言。 云何置如来说有偏执诵弟子说耶。 而抛论藏恰如尘芥而已。 余视如是所为倩以谓。 诸佛大智不可思议利生平等无差异故。 虽以凡见概见佛经。 应非无出离益。 至得一切智智可谓尤远而已。 由无简择力故。 应不如依凭地前地上萨埵论议佛经简择力用思惟观察佛说义意以重发习修阿赖耶藏中则同一时处增长本熏无漏种子功能得修力故不久至百法明门自开奉见真佛身土堕三恶趣种自断灭。 然论议经非辄可解。 如何得辄可解。 谓惟由学因明论道。 习本生贯智解融贯至自洞幽妙。 而始可读论藏而已。 盖斯因明论道习学亦不易易。 如大遍觉三藏神悟超然。 初逢僧伽耶舍听受因明。 次从正法藏听因明二遍。 次复从般若跋陀罗停两月决因明之疑。 又从胜军所首末二年问瑜伽因明疑。 广如恩传。 赞仰丁宁既以如是。 然近世他家讲学为求博物之誉。 急识三十三过名数谓学因明。 海内滔滔但知似能立名至八门两益之别全不识名。 何况得辨其真。 复大乘深教其旨幽远。 愚昧浅见不可伺察。 然通内外因明犹无解得。 何况得解深远大乘。 不学因明领会深经论议之谓。 可言魔魅所惑而已(基辨)谨惟。 本朝弘通佛教之初。 自上宫王出兴。 至今之时大凡千有余岁。 虽有与世汗隆。 世世相继国王王子百官百司崇敬无绝信奉有余。 近世学佛之徒不学固执如黐闇钝顽信如漆。 甚者为欲纲他易易说成佛。 为令敬己矫诈现有德。 有居于家说人道者。 轻蔑如是佛徒遂作拨因果说互相争论。 佛徒不用现比道理但以圣言为量以佛说为证答。 居家嘲笑不信其说敢无共许却增轻蔑。 若如印度。 立一比量摧伏皆自信服如惊飙卷秋。 今时缁徒无智妄昧不识因明论道当于此时不辨摧伏邪论方法。 自今之后邪论日增。 世尊遗教行将坠地。 嗟乎可畏可悲。 是故我今励志欲立因明论道匡正颓纲。 然斯学道以基师疏为准为的。 是唐三藏所指麾故。 唐和两朝诸师往往为斯注释。 释文弥繁道理弥纷。 学者悉苦。 故今采集诸师释义考核得失对扬是非。 不应基疏为失。 应者为得。 令基疏易解了。 意在欲由斯简择令后学者玩此论道智解融贯达解正理。 以题云智解融贯钞。 庶几域龙正统因明论道流传连绵邪正自分令人入正理至龙华晓云尔。 宽政改元岁次己酉初冬哉生明于兴福寺莲成院阁笔。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一(自疏序文始至标名第一释终)。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传法相宗沙门释基辨撰。 稽首无上寂默尊所证难思真法教等流和合大海众悲愍我等与智粮慈氏无著及世亲重凝规矩大域龙造论天主·翻传师三业清净至心礼摧伏邪论匡颓纲但在于因明处求为因不明理不正焚火宅溺爱海者我今随分观得失勤简择诸师释义庶令自他悟无过智解融贯入正理疏题目。 论题至下疏文具释。 疏者通也释也撰号。 安撰号有二所由。 一者标名彰别。 谦恐滥他所作。 二者为因人重法。 如婆苏畔度菩萨造等。 今由初意。 沙门者此云勤息亦云劬劳亦云听闻。 如华严音义等释。 基法师行业如宋高僧传第四。 序文分科。 若由秋篠分为五段。 如明灯中。 失作文意。 故今更分为四段。 第一段叹因明规范源由佛智出。 第二段叹本论兴起。 第三段叹支那流传。 第四段叙造疏所由(基谬已下)。 第一段亦分为四。 初比对老易垂范起叹(详夫空桑之下)。 二正叹佛说因明垂范。 此亦有二。 初约智德叹(岂若智圆之下)。 后约悲德叹(悲极三轮之下)。 三叹由斯规范佛教流传广长(是以应物已下)。 四正结叹(大矣哉之下)。 第二段文分为五节。 初举兴起时(暨乎二十已下)。 二举本论主(爰有菩萨已下)。 三叹论主德(既资善诱已下)。 四正叹今论(其旨繁之下)。 五叹斯论式功用(遂令胜论之下)。 第三段文分为二节。 初叙旧译时斯论未备(粤以金容已下)。 后叹新翻时斯论周备。 此亦有二。 初叹新译三藏德行(惟我已下)后叹由新翻斯论始见(道曩已下)。 第四段文(自基谬至序文终)。 疏详夫空桑(至)篇而显理。 钞曰。 第一段有四文中第一比对老易垂范起叹之文。 详夫者发端之辞。 空桑者地名也。 古来有三说。 一孔丘之生址也。 在山东兖州曲阜县之空桑也(此搜神记之所说)。 二伊尹之遗踪也。 在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之空桑也(此列子及大明一统志之说)。 三指伏羲八卦坛也。 亦在开封府陈留县。 名云空桑也。 问。 三说之中以何为疏主意耶。 答。 据后记意。 由搜神记之说。 以孔子作易云空桑启圣为疏主意(近来瑞源由后记说)。 今谓。 后记释不尔。 三说之中取第三空桑为稳当也。 大抵六朝之间以老·易二教称为谈玄极。 是故至初唐道俗叹佛教玄必以老·易二教比对叹玄为时风流。 我朝古昧文辞不识六朝流风。 称以儒·道二教为比对释。 儒专五常非谈玄道。 秋篠已来家家多失。 惟今疏主出兴初唐作文多由六朝体裁。 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既以老·易比对。 三十论疏及今疏文俱用斯体。 好古之徒不可不知焉。 问。 疏主取第三空桑老·易比对以何知是耶。 答。 次文苦赖兴仙句既指老聃二篇。 云何上句空桑启圣指孔丘作易耶。 作易之原伏羲空桑。 孔丘作易是末。 若上句取末。 则下句亦云何依末不言蒙列。 上云末下云本。 文辞不巧。 故知上句取伏羲称作易以八卦坛为空桑。 是为疏主意也。 启圣者举圣德指伏羲。 启谓发也教也。 圣谓至也妙也。 于事理无不通也。 言伏羲氏启发八卦教道人民。 为其圣德于事理无不通。 八卦即圣。 启斯圣人即伏羲氏。 举德彰人云启圣也。 陈州空桑有八卦坛。 故指伏羲氏云空桑启圣也。 资六位等者。 资谓取也扶也。 六位者六爻(爻谓适时之变)。 爻之所居云位也。 说卦传(孔丘作述)曰。 昔日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义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故易六位画而成章(文)。 由斯传文。 孔子既云。 昔日圣人作易。 明知启六位人此伏羲氏。 如是六位兼三义以尽性命之理。 故曰明玄也。 苦赖兴仙者。 苦赖谓地名也。 史记列传云。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厉与赖音通)。 晋大康地记云。 苦县城东有濑乡祠。 老子所生地也(赖与濑音通)。 兴仙者举德指老子体。 兴谓起也。 仙谓老而不死曰仙(释名)。 何故以仙称德。 谓聃生时白发。 着上下二篇示关令尹喜。 遂出关去不知往方。 上下二篇彰无为自然。 即是老而不死义。 由此老聃无为自然老不死义始起。 故叹老子云兴仙也。 畅二篇等者。 畅谓演也。 二篇者老子上下二篇也。 检河上公章句本。 上篇云道经下篇云德经。 晋王弼注上下合云道德经。 今疏主意恐取河上公。 如何则以畅二篇比对上资六位。 六位·二篇俱比对今说因明八门两益规式。 故云上篇道下篇德之义尤能应合立规式。 而其二篇规式能彰无为自然玄妙之理。 故云显理也。 疏。 岂若智圆(至)乘而垂范。 钞曰。 第一段中第二叹佛说因明垂范。 此中有二。 初约智德叹。 后约悲德叹。 岂若二字正比对叹美辞。 智圆十力等者初约智德叹文。 智谓自利(根本智)利他(后得智)圆满智德。 因与明俱是智。 如下疏言。 非言无以显宗。 含智义而标因称。 非智无以洞妙。 苞言义而举明名。 此是约因位言。 因行满已。 因与明后得智果圆显。 能利他。 如来成所作智所现三业化中语业化相是即因明垂范故。 今约智赞叹。 十力者谓十智力。 何等为十。 谓一处非处智力。 二自业智力。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胜劣智力。 五种种胜解智力。 六种种界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十漏尽智力。 具说其相如瑜伽四十九显扬四对法十四大般若五十三。 玄赞三引此等经论广明。 问。 今赞叹因明佛说垂范云何以十智力耶。 答。 玄赞三引瑜伽对法成义曰。 云何如来十力作业。 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 于诸果中如实知果。 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乃至广说)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 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是名如来十力作业。 又次文曰。 与一切种利乐有情功能相应。 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 说名为力。 故以威势能摧难屈故名为力。 对法十四曰。 善降众魔善记问论故名十力(已上玄赞)。 由此等说。 十智力皆降伏难屈邪道作业也。 故知今因明门摧伏邪道作用必由非十智力。 则能摧用无起。 如来设教无他。 但是在破一切众生痴闇。 是故今云智圆十力叹佛说因明之垂范也。 陶万像者。 陶谓炼也磨也。 自上圆言而出。 非炼磨功则无圆满。 万像谓一切诸法。 于一切法能观察道理非道理云陶万像也。 又可因明门法不为简择观察卒尔发言则必成似能立种种简择能离诸过发生言义名为真立。 此且约因位言。 若如来后得智利他设教由历劫因行智圆十力具摧邪用。 一切设言妙离过非。 事理无拥契应物机。 譬如陶家捏炼泥土积功日久种种炼冶舍去尘芥瓦砾如砂精妙出美之时随欲削造意乐契应所望成诸器物。 故云陶万像也。 以凝规者。 以谓故也。 凝谓定也。 易鼎象云。 君子以正位凝命(文)规谓法也。 若言箴规则以法正人也。 今指因明论道云规。 即如来一切说教也。 凝规言说一切法言论教示。 各离过非成真能立。 如来说法无不真立。 皆是法尔因明成故云以凝规也。 悲极三轮等下二约悲德。 叹上岂若二字亦及于斯。 悲谓如来利有情德。 因明真能立式皆住悲愍邪徒心对扬发言成真立摧邪论。 下文所言论出离安处身心之法。 此是约因。 况果位悲是如来心。 说佛心大慈悲是故三轮者。 三谓神变·记心·教诫。 轮谓摧伏义。 摧伏自他邪见。 又自在义。 旋转自在无不转处。 神变轮者。 作用难测名之为神。 转易自定称之为变。 神变即轮。 持业释也(神变相有二。 一能变。 二能化。 如三轮章及对法抄一)记心轮者。 记谓别也识也。 别识彼心名曰记心。 心谓他心。 种种差别。 记心即轮。 持业释也(记心相差别有五种。 广说如章疏中)教诫轮者。 教谓教示。 令其善生。 诫谓诫勖。 令其恶灭。 教即诫。 教诫即轮。 持业释(教诫相亦有五广辨如章疏中)广说三轮相如十轮经六·十地论五·瑜伽二十五·二十七·及三轮章中。 秋篠以最胜王经所说转照持三法轮释此三轮。 今谓。 三法轮亦随机说教相故。 于因明门虽非无理。 其缘不近故。 秋篠释为未可也。 为记心等三轮于因明门尤有近由。 如次下明。 如是三轮以何为性。 谓对法抄(一)曰。 此中三轮唯依诸静虑地意识相应后得智中智慧为性(云云)。 又三轮有二。 如章中辨。 一三轮亦通有漏。 二三轮漏尽轮故非通有漏。 今此序文云悲极。 此极之言显漏尽轮也。 问。 今赞叹佛说因明垂范。 何故以三轮耶。 答。 记心轮记别种种他心差别摧伏邪见。 今此因明立破观察立敌意许发言智义照解所宗。 故全记心轮也。 又教诫轮令他灭恶生善为最。 即是破邪显正因明摧伏极要也。 又神变轮不测变化。 能变谓十八变。 能化有三。 一化为身(谓化自他身似他自身。 或一或多。 如是等类云化为身也)。 二化为境(谓化似末尼·饮食·资具。 诸如是等类云境也)。 三化为语(谓妙音粗音系属自他。 如是一切)。 具如瑜伽三十七及对法抄一说。 既云化为语。 神变轮亦有因明门自可知已。 如了义灯明。 数论外道死后变身为石令数论教法不灭。 后陈那菩萨破斥其义作于比量书斯石上。 流汗出声不能救得(云云)。 定宾疏言。 陈那造破数论书石。 经宿返破石上自彰。 重书石三四日解。 展转至七日不释流汗大吼。 其石便碎(云云)。 数论外道获世间通神变对扬如是。 况乎如来得六神通现神变事折伏邪道。 问答对扬如涅槃经师子吼品等。 故今云悲极三轮明因明垂范赞叹也。 廓五乘者。 廓谓大也。 普遍为义。 自上极言而出。 漏尽轮故。 普通自可知焉。 五乘者。 一菩萨乘。 二独觉乘。 三声闻乘。 四人乘。 五天乘。 广如诸乘章中。 垂范者如来设教皆是真能立悉离过非。 由性相门说故。 虽宗·因·喻不次。 由因明门见则悉皆无不因明垂范。 大乘基法师以由性相门文为因明门而消释文如成唯识疏一辨。 此中意言三轮摧伏因明立破普遍五乘垂设言规故。 佛说法悉是因明离过真立。 无不摧破一切邪执。 是故老·易二教设言立则。 岂得与佛教智悲圆极定规垂范八门两益言则比对乎。 疏是以应物(至)光乎沙劫。 钞曰。 第一段中第三叹由斯规式佛教流传广长。 是以之言承上起下之辞。 应物机等者。 世尊说法契。 应物机始自入胎终至双树分舍利。 物谓诸有情类。 是旧译辞。 至教浃等者佛教道理悉至其极故云至教也。 尘洲者微尘数世界也。 浃者周也润也。 谓如来一代化仪遍满微尘数世界也。 此句自智圆十力等句而出。 由十智圆满无量劫来陶炼万像之力所出设教规范故。 化教道理至极成就无所不遍。 此是约横叹弘广流传也。 上有是以言故照应自可知已。 归真寂等者。 归言有二义。 一入。 二还。 今取入义。 真寂者谓入无余。 非有余也。 两河者跋提河也。 何故以跋提一河名为两河耶。 答。 释此两河名三门分别。 一出古释。 二判是非。 三述今义。 初出古释者。 古有三家释。 一者后记云。 有二说。 初说云。 生死·涅槃名为两河。 表生死中而有涅槃。 涅槃不离于生死。 此所以大师于此两河而归真寂。 后说云。 有解言。 在二恒河中间入灭名归两河。 评取初说。 二者秋篠云。 如来所证大涅槃名为真寂亦名真解脱。 近于尼连禅河跋提河等入大涅槃故名两河(文)。 又解云。 佛常真寂。 就迹言。 则初浴尼连河以入真寂(有余)。 复近跋提河以入真寂(无余)。 故云归真寂于两河等(已上秋篠)。 三者音石导由前记说云。 跋提河·生死河云两河也(已上音石)。 次辨是非者。 后记初解意虽合理解无所据。 难彰疏主意。 未尽善。 又有解及音石由前记释并无据。 为不稳当。 又秋篠两释虽似有理未允当。 是亦无据。 非疏主意也。 后述今释者。 嘉祥十二门论疏一曰。 十二因缘生死河倾佛性河满名为圆寂(文)。 嘉祥此意全由涅槃经(北本二十七)师子吼品曰。 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 犹如兔马。 何以故。 不见佛性故。 善男子。 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菩提种子。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文)。 又法华玄赞一云。 或教妙如城。 含妙理故。 理高如山。 出二乘故。 所以此经在王舍城居鹫峰山。 有所表也。 般若通贯五门。 舍卫丰其四德(上生疏云。 舍卫国云丰德城。 一具财物。 二好欲境。 三丰多闻。 四丰解脱。 国丰四德故以名矣)。 故多居彼不依余处。 金生丽水东俗所传。 跋提河有金西土咸悉。 生死如河流不竭故。 涅槃如金可宝重故。 既河中而有金表生死中有圆寂故。 于阿利罗跋提河边说涅槃也。 各有所表。 由来远矣(已上赞文)。 由此等说自知。 真寂谓涅槃也。 两河谓跋提河也。 问。 若尔阿利罗跋提河是一河之名非二河名。 何故名云两河耶。 答。 由涅槃经说。 既渡十二因缘河已则其河名为佛性。 渡谓观察十二因缘也。 是故渡十二因缘河已其河即佛性河。 佛性即涅槃故。 河虽一河约流不竭名生死河。 约河中有金名佛性河。 所以跋提一河具二河义得名两河。 南海传序曰。 遂乃迹灭两河。 人天掩望影沦双树(云云)。 由上所申表德。 于跋提河边示灭今云归真寂于两河也。 余烈光乎沙劫者。 如来遗教云余烈也。 烈谓火势也。 沙劫者灭后末代不可计量故譬恒河沙不可量。 此句自上悲极三轮等句而来。 意言非悲极三轮廓五乘之垂范。 则岂如来遗教至于末代人天悉敬重耶。 此约竖叹末法化益流转长远遍由悲智圆极所说因明破邪显正力。 上是以言及此照应。 岂若之言总叹一切立规不可比对也(问。 何故。 如来说教具因明规式。 故云遗教余烈光沙劫耶。 答。 总建立宗义用二证诚道理。 一圣教量。 所谓教证。 二比量。 所谓理证。 此二之中理证者是因明立量。 若内道者。 集论宗义必用教证则诤自亡。 若有外道欲破佛法之时。 内道学者摧伏其敌用佛教证成立宗义。 则外道人不信佛故。 以其教不为证。 所以必以因明比量理证成立真宗则忽折伏已。 所以佛教流传联绵至恒河沙劫后。 此是悲极三轮等流善巧。 故云余烈光乎沙劫也)。 疏。 大矣哉固难得而名也。 钞曰。 第一大段中第四正结叹。 难得而名者。 论语泰伯之文势也。 上来第一大段叹因明规范源由佛智出竟。 自下第二大段叹本论兴起。 文分为五。 初举兴起时。 二举本论主。 三叹论主德。 四正叹今论。 五叹斯论式功用。 初举兴起时者。 疏。 暨乎二十(至)鸱张四主。 钞曰。 二十八见者。 对法十二说二十八不正见。 广如彼说。 蚁聚五天者。 西域记八曰。 护法云。 自慧日潜曜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起(云云)。 一十六师者。 瑜伽六七·显扬九十·婆沙十一十二明十六大外道。 广明如彼。 鸱张者。 一本作鸱(音知)张。 音石导本作鸱张。 鸱谓鸢鸟也。 张谓横飞四方。 若由是解。 意言如来灭后十六大外道横行四方也。 又由鸱解。 则鸱谓鸺鹠也。 张意如前。 意言灭后长夜外道异见以害佛子。 譬如深夜鸺鹠横行食鸟子也。 二意存理。 取舍任意。 四主者犹云四方。 西域记一曰。 时无轮王应运赡部洲地有四主。 南像主西宝主。 北马主。 东人主(文)。 疏。 爰有菩萨(至)之门人也。 钞曰。 二举本论主。 商羯罗主者即造论主。 具释如下疏各。 域龙者后记曰。 域龙者梵语云陈那是也。 明灯抄曰。 具存梵音应言摩诃陈那伽。 此云大域龙。 谓由菩萨德雄辨捷而立破自在其犹龙故。 五印度域莫敢抗者。 故称曰大域龙(文)。 慈恩传四曰。 陈那此云授童。 西域记十曰。 陈那唐言童授(云云)。 疏。 既资善诱(至)乃制宏论。 钞曰。 三叹论主德。 既资者。 天主既为陈那资。 资谓门人之称。 出老子中。 善诱者。 论语子罕篇文字。 指陈那云善诱。 循循然善诱天主故。 此由论语称师之言。 实号多闻者。 于陈那门称多闻最故。 此天主潟瓶相承造斯入论。 非多闻义岂有如是鸿业耶。 挹慧海等者。 挹字一本作抱字。 意有少异。 若由作挹则慧海言在称陈那。 陈那智慧如海。 尔今天主挹取湛吾心中。 深衷者指心中也。 颜延年诗曰。 深衷自此见。 注衷谓中心也。 若由作抱。 则慧海言唯在天主。 谓天主智如海抱于心中。 音石道本作挹。 有味竦义山等者。 表陈那所传奥义仰弥高云义山也。 竦谓动也。 表自在义。 奥腑者犹云心府。 谓陈那所传应仰高义于天主心能为自在得无碍解也。 故乃凿荆等者。 故乃二字承上起下之辞。 凿荆岑一句应棘义山句。 游合浦一句应挹慧海句。 凿荆岑等者。 卞和于荆得璞献王斩足等事出韩非子。 游合浦等者。 博物志曰。 合浦民善游采珠。 民岁十余便教入水。 官禁民采珠。 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呑而出(云云)。 荆岑与合浦譬陈那之室。 采璞·求珠言喻天主得陈那所传。 凿游二字况天主勤劳。 秘思优闲等者一本作优柔。 左传曰。 优之柔之。 杜注优和柔调也。 若由是则谓天主秘思和调也。 又音石道本作优闲。 闲谓习也。 优谓和也熏炼义也。 作闲亦有理也。 又斯论后序作优柔。 又后记牒文作柔。 彼记释云。 研寻义理名之云柔也。 意谓。 天主心腑秘陈那旨炼熏闲习以造斯论也。 疏。 其旨繁而(至)之钤键矣。 钞曰。 四正叹今论。 其者指今论。 旨者所主所尊所崇。 法户者。 此论入佛室之门户也。 枢谓要也。 机谓发也。 门若无枢则无启发之用。 玄关者。 玄理难开云关也。 钤键者。 钤谓鋷也。 键谓钥也。 道本作钤。 一本作键钥。 字义相同。 玄赞八曰。 钥音以灼反。 玉篇门键也。 说文关下杜也。 方言关东谓之键关西云之[門@侖]。 钥是古字耳(文)。 疏。 遂令胜论(至)耽玩终广。 钞曰。 五叹斯论式功用。 胜论数论者。 二论出兴及所立义如下疏明。 此二论师为外道宗。 又此论中多举斯计示作法门。 所以举之。 次举声生声显。 亦此论中多因此计彰立破式故也。 乔山押春卵者。 战国之时苏秦之语。 惊飙秋者抱朴子及北史符坚之语(余未见其源。 由他考核云)意谓。 论主出斯论后。 论规得的邪正直彰。 二论二声一以不能成立也。 自时厥后等者。 时本论造毕之时。 自其时后云厥后也。 教思波纷者。 教思有二意。 一者一切内外道言教意思邪正如波纷乱。 斯因明论道出后邪正自分如来遗教胜躅肇彰也。 二者如来设教随机宜故如波纷乱。 末学之徒难见其真。 以斯论式真俗幽旨遂自炳然矣。 初常途义。 后亦理深。 胜躅肇彰等者。 如来遗教云胜躅。 斯论未出邪正无辨。 耽玩遗教其人不多。 此论出已玄黄不蔽。 玩学遗教终为多也。 上来第二大段已。 自下大文第三段叹支那流传。 此中有二。 初叙旧译时斯论未备。 二叹新译时此论周备。 初叙旧译时者。 疏。 粤以金容(至)斯典未备。 钞曰。 粤以者发端之辞。 金容咬梦者皎一本作映。 意相通。 谓曜也。 后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遂使西域。 蔡情等遇摩腾·法兰奉佛经像归来震旦。 具如后汉书及费长房三宝感应录等。 玉牒晖晨者。 永平十四年以白马驮经而来。 五岳道士费叔牙等忌之讥言虚伪。 帝敕叔牙等尽出所有奇经秘诀与沙门所持来经像相对焚之。 正月十五日火作。 而沙门诸经完焉不烬。 方士稽首钦服。 帝益异之。 由是腾兰译四十二章经等五经。 是即佛教东域流传之初也。 故云晖晨。 玉牒者金口圣典称云金牒亦云玉牒也。 文心雕龙曰玉牒金缕在帝皇也。 虽至教已隆等者。 意谓。 明虽旧译已隆佛教弘通因明典籍犹未备。 斯典者指因明论道坟典也。 疏。 惟我亲教(至)耆阇之山。 钞曰。 二叹新译时此论备。 此有二文。 初叹唐三藏德行。 二正叹此论初出。 今即初也。 惟者但也。 独也。 谓叹三藏大师颖标今古。 又思惟也。 谓深思察大师德行也。 我谓亲之辞。 如无垢称疏一。 如论语述而篇。 亲教者梵云和上。 一云亲教。 此由传戒(南海传)。 二云依止。 是由随学(南山业疏)。 三藏大师者即大唐大遍觉三藏。 其行业如慈恩传十卷·续僧传四具叙。 道贯五明等者。 智游履处云道。 贯谓智解融贯。 五明如前。 五中因明正今所叹。 智贯五明度生求道是菩萨行。 声映千古者。 谓凌掩旧译三藏。 磋去圣等二句叙三藏西渡由。 具如慈恩传一。 去圣弥远者。 谓三藏出兴当佛灭后像法末。 心冰未释者。 恩传一曰。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 详考其义各擅宗途。 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 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文)。 疑滞凝结云心冰。 嗟慨言。 正叙西渡志。 遂乃振锡等者。 叙志愿果遂。 遂乃言果遂猊也。 中区者指中印度。 谓此洲中心也。 昔宋慧严·慧观与何承天诤以决焉。 具如广弘明集。 觉城地者。 印度是佛成道国。 故云觉城地。 振锡中区二句自上磋去圣等句而出。 寻师西夏二句自心冰未释等句而来。 西夏者后记曰。 大国总谓之夏也。 耆阇者姑栗陀罗矩吒山。 唐云鹫峰亦云鹫台。 旧所言耆阇崛山也。 如法华玄赞及恩传等。 疏。 轥曩哲之(至)道理攸畅。 钞曰。 叹新译时中二叙斯论始见。 轥谓历也践也(后记)。 一本作轥非也。 架谓成也起也。 曩哲前贤指旧译人师。 苞心极贯情枢者称赞新翻三藏。 未闻未觌之言意虽通一切未闻未见。 正所叹主在因明。 于是贝叶等者正承上叹支那流传。 贝叶者梵本经论。 遍觉三藏达京师时所获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 通取是等别取因明梵本。 撰谓简择。 于印度所简择梵本悉是微妙之言一以非粗浅言也。 家邦者指大唐。 以神足者谓以四神足而游化。 称赞三藏归路逾大雪山等事。 方言既译等者正叙翻译流传。 通在一切别取因明论道。 疏。 基谬参资(至)心鉴照矣。 钞曰。 大文第四段叙造疏由。 基法师传如宋僧传四。 资列者居门叶之列也。 欣夕死等者。 欣字一本作欲。 尔音石道本作欣。 谓欣求也。 今正从是。 夕死朝闻论语里仁字。 恐此道等者正示述意。 谓法久住即度生巧。 是法施度菩萨大行。 造疏本志但在于斯。 开释者开示义解释文。 示纪纲等者叙开示相。 谓开示之要惟在小纪大纲。 专就约示非乐繁也。 陈幽隐之言意亦相同。 谓开示益唯在显于心要。 就本修非好末也。 庶明悬智镜等下自谦推于后来也。 上来释疏序竟。 自下入疏本文。 疏。 今此论中(至)四释本文。 钞曰。 此是入文解释已前大科四门分别。 疏。 第一叙所因者。 钞曰。 此四门中第一门之标牒也。 由秋篠钞及音石道。 此第一门中分五段。 初明佛说因。 二明世亲说因。 三明陈那说因。 四明天主说因。 五明翻译因(云云)。 此中初明佛说因者(因谓因起也)。 疏因明论者(至)安立正道。 钞曰。 因明论者四字非标斯论显目总标因明论道之说。 故通下四因标牒也。 源唯佛说者。 今斯文释大分为三。 初举古释。 二判是非。 三申今释。 初举古释者。 有二师释。 初邑记曰。 如涅槃经(北本)二十(师子吼品)破十外道具宗·因·喻正明立破。 诸经所说自相共相亦明现比。 故云源唯佛说(云云)。 次明灯抄曰。 深密经五(成所作事品)说四种道理中证诚道理略有二种。 一者清净。 二者不清净相(云云)(此因明论道故云源唯佛说也)。 二判是非者且判邑师说曰。 或问曰。 今读邑师所引涅槃经文。 大觉世尊破六师外道。 其对扬言悉宗·因·喻。 虽然三支不次。 义以为具三支。 复诸经所说自共二相云何以此等文为源唯佛说之证耶。 答曰。 如来设教是真能立。 本离过非。 宗·因·喻虽不次。 说诸法实相或诸法唯识等一义成立之文皆是立宗。 说何以故·所以者何·何因等文皆是立因。 譬喻说是立喻。 师子吼品破外道说是真能破。 外道所说似能立·似能破。 由三十论疏(一本)言。 诸经所说虽由性相门。 以因明门成无一不宗·因·喻。 由是邑师以不次说为因明论道源唯佛说证全无相违。 又诸经所说自共二相是因明门原佛地论主所判释。 不可及异义也。 又问。 秋篠以深密经为证。 云何此清净不清净二相为因明论道源唯佛说之证耶。 答。 此二相说真似能立·能破·现量·比量八门两益之本说即斯论宗所据。 源唯佛说之证弃此亦何之取。 由是二师共得。 第三申今义者。 基辨详察此四句意须存二意。 一者以因明论道源唯佛说二句彰佛说因明论道法式之证即解深密成所作事品佛答曼殊室利之问说立。 八门两益阙减不阙减等法式。 斯是因明论道之根本故云源唯也。 二者以文广义散备在众经二句举佛说诸经中不拘文广但义以三支不次备说。 即彰涅槃经破十外道文及诸经中说自共相是皆不次义为宗等三支亦是佛说因明。 为因明道未成熟者必先须示法式。 所以可云唯深密经所说因明论道之本源已。 众经中文不显以义为宗等三支。 为已熟者虽可因明。 不次文不显故未熟难了。 如何可名论道。 是故二师所释为有得失。 如邑师说但以涅槃经等不次三支杂散义说释初二句未稳。 又但于次二句以涅槃经及诸经文不显三支杂散义释为因明尤得义。 契疏文故。 又文云义散者。 散谓杂散。 宗等三不次第以义为三支具。 虽文广义三支杂散故云文广义散。 但非涅槃经。 一切众经如是故云备在众经。 又如秋篠以深密经净不二相释初二句大得疏意。 又秋篠释次备在众经句云此因明理散在众经如来略说菩萨广演。 而以深密经不释。 实为稳当。 问。 深密经净不二相云何云说因明论道八门两益等法式耶。 答。 深密经五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化身所住持言音差别有三种。 一契经。 二调伏。 三本母。 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 是名本母。 其十一相广如经说。 其十一中说八行观行相。 其八行观中有四种道理。 其道理中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名证诚道理。 此道理略有二种。 一者清净。 二者不清净(今云。 清净者真立破现比。 不清净者似立破现比也)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由五种相清净者。 一者现见所得相(经释云。 一切行皆苦及无常性。 一切法皆无我性。 此为世间现量所得是也)。 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经释云。 由现可得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量如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文。 今云。 如次真·现·比。 第二真宗·真因也)。 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经释云。 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生死·生等种种苦相·不自在相·复但于外衰盛等以为譬喻。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已上取意)今云。 此是无失真同喻也)。 四者圆成实相(经释曰。 如是现见。 依止现见。 自类譬喻等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 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今云。 于宗等三无过失不阙减真立破相也)。 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 如言涅槃究竟寂静。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又经说一切智者相云。 具十智力能断一切众生疑惑具四无畏说正法时免脱他论摧伏他论。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决断疑网免脱他论摧伏他论。 是名一切智相。 (已上经文取意)今问。 此第五相云何为因明论道。 答。 如因大疏云。 以因明法先立后破免脱他论(此真能立也)摧伏他论(真能破也)为胜利故。 又释真能立云。 因喻具正宗义圆成。 显以悟他云云。 又云。 发此诚言生他正解。 宗由言显故名能立云云。 正解生自断疑。 岂此相非因明耶)。 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 由清净故应可修习(乃至)广说。 又同经次文曰。 云何七种相名不清净。 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今云。 是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 不定过相。 即同品有非有句云何是云此余耶。 答。 景云。 此余同类可得相者。 此当同品一分转及俱品一分转不定。 如云声非勤发无常性故。 此非勤发宗以电空为同品。 而无常性故因于电有于空无(已上景师释也)。 基辨助释云。 此非勤发之宗异品以勤发者而于勤发瓶等。 无常性因遍有。 是故经此之言指非勤宗。 余者谓非勤发宗之外。 即宗异品今云此余。 其余异品及同品云余同类也。 可得者。 无常性因同品一分有及余异品遍有合云此余可得相也。 异品一分转阙因第三相故。 是不净相。 同品有非有。 若异品净虽应正因。 今异类不净故同类亦为不净。 是第一句不净相也(已上基辨私义))。 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景云。 即是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如云声是勤发无常性故。 此勤发宗以瓶等为同品。 无常性故因于瓶等遍转。 以电空为异品。 彼无常性因于电是有于空即无。 此宗之外异品一分得有无常性义。 故异类可得不净相也(已上景释)。 又基辨助释云。 此勤发宗余非勤发异类一分电等上无常性故因有阙第三相。 是不净故云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景云。 是即共不定。 如说声常所量性故。 此因于同品异品皆有。 今此文中且明同品可得(已上景释)。 又基辨助释曰。 一切同类者。 虽于宗异品者无因异法义。 则无翻成宗义故。 非真异喻。 同喻以因为依成立宗故。 异喻亦以离因得返成宗。 然今是于因同类无离因义。 不能返成宗故。 非真异喻。 由与因同类边一切同类之言摄已。 所量度因第六意识之所识故。 无一切法不摄者故。 今云一切同类可得相也)。 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景云。 即是不共不定。 如说声常是所闻性故。 无同法喻但有异喻。 以除声外并非所闻故。 云一切异类可得(已上景释)。 又基辨助释云。 但有异喻者。 所闻性因于宗异品瓶等非有故。 因第三相具。 故云有异喻也。 同品虚空无所闻义。 阙第二相。 故不云同类。 以除声外下释一切言。 谓除声外无所闻者无同类者。 一切为因异法异品非有。 遍无性成。 故云一切异类可得)。 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景云。 即是俱品一分转不定。 如说声常无质碍故等。 以同品一分转异品亦有一分转。 故言异类譬喻所得(已上景释)。 又基辨助释云。 委释俱品分转。 则声论师如立声是常无碍故。 常宗以空·微为同品。 此无碍因空有微无。 以瓶乐为异品。 此无碍因乐有瓶无。 问。 如是云何经名异类譬喻所得相耶。 答。 此中宗同品极微无碍因不转故为因异法喻。 复宗异品瓶上无碍因不转故亦为因异法喻。 此量于宗同异品上因法异类譬喻可得故。 名异类譬喻所得相复问。 异品非有具第三相故非无过失耶。 答。 于非有虽具第三相。 宗同品上因异法喻非有阙第二相。 故是不净。 复宗异品上却成因同法。 亦是阙第三相。 名不净相又景云。 即是摄法自相相违因云云。 基辨助释云。 何故此相违因名异类譬喻所得相耶。 答。 法自相相违因如说声常所作性故。 常宗虚空为宗同品瓶等为宗异品。 由是敌者示能违云。 声无常。 所作性故。 如瓶等。 是即以所违本量宗异品因同法故。 成相违彼无常宗法。 名异类譬喻有相违宗所得示相违因不净相也)。 六者非圆成实相(景云。 支因不具名非圆成。 又摄四不成云云。 基辨助释云。 疏主云。 因·喻具正宗义圆成。 显以悟他故名能立云云。 因·喻具正则宗义圆成也。 圆谓支圆。 因喻无缺离少相·义少二缺离七阙减等也。 宗二依亦满足。 成谓成就。 宗二依无过。 实谓三支无失无阙是即圆成。 真无妄生他正解。 诚言名为实。 即是悟他。 又摄四不成者。 两俱所依阙初相。 随一一分阙犹豫全与分疑生缺。 非圆成实也。 又可宗九过亦此中所摄。 能所依不满足非宗义圆成故。 经释文说。 于因同品喻体及喻依中有一切异类相及因异品喻依喻体中有一切同类相所成立俱不决定名非圆成实相。 且就不定过失说非圆成实不净相)。 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经说释曰。 若异喻所引相非善净言教当体性不净云云。 景释云。 此文解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 如立声常所作性故。 以虚空为宗同电瓶为宗异品。 此因但于异品中有故云异类譬喻所引相云云。 又云。 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即摄余诸过云云)。 上来所举经说清净不清净相当知因明论道之源。 陈那天主说八门两益之根本。 上来所释以净不净二相说真似能立能破。 复经说证诚道理者现量·比量·圣教量。 此经说八门。 八门即两益故。 因明论道源唯佛说之所据。 舍之还何依。 故秋篠所释实为允当。 文广义散等二句明一切佛经皆是因明。 即次下疏论题第四释意。 初句秋篠释云。 大圣散说弟子别立。 今谓。 义散散有二意。 一杂散义。 谓宗因喻不次第不具足云义散也。 二处处说为散说。 二之中今由初。 既云义散不云文散。 秋篠云大圣散说因明复云处处皆有。 此释也虽如文散不尔。 释云理散故。 文散为狭义散为宽。 故狭摄宽。 备在众经者。 秋篠释曰。 此因明理散在众经。 如来略说菩萨广演(文)。 又云。 大圣散说因明门人纂成别部。 大小乘处处皆有(文)。 疏主意在题目五释第四释中。 一切佛经今云众经炳然。 秋篠所释得疏主意。 问。 劫初足目创示九句标真似别。 足目增劫出兴。 如来减劫出现。 云何以后名源云源唯佛说耶。 答。 古来多说。 一就内教因明云源佛说(邑初义)。 二梵王化足目。 王听前佛本母义立九句故云源佛说(邑第二义)。 三梵王等大地菩萨示现权身。 此所说故云源佛说(秋篠义)四五明但是佛教。 疏主引证成之。 故知五明本唯佛教。 但诸外道于过去佛所说五明生异分别。 谓教根本云源佛说(秋篠义)。 今云。 四释得理。 于中前佛说教本唯佛教之释尤为尽理。 问。 伽六十四说。 外道因明谓诤讼究竟(云云)。 由是诸家作外道因明为先为始后如意出纂习至陈那盛行之说。 云何云源佛说耶。 答。 景云。 无出离意但求过非立量名外道因明(云云)。 今谓。 此释寔可信奉。 复何加焉。 又因明自外道兴之说据印度世流布之说。 以是不可论源唯佛说言。 盖惟法尔离诸过真立无若成事智现语化论道。 真立为本真破亦成。 有真有似。 不识真无知似。 所以诸佛设教三支法尔具足为因明之本原。 劫初足目所标真似亦由前佛真立以所等流。 故云源唯佛说也。 故地持云等下举源唯佛说菩萨学道之证。 故者承上源佛说句。 地持云者菩萨地持经第三(音石道)。 新翻菩萨地三十八有此文(音石道)。 菩萨求法等者。 伽菩萨地(三十八)说。 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处求。 谓诸菩萨以要言之当求一切五明处等。 求因明者等三句明求因明相。 伽三十八说因明相曰。 有二种相。 一免脱他论(此即真立)。 二摧伏他论(此即能破)。 今文云破邪论即摧伏他论。 安立正道者免脱他论。 理门论中亦说斯二相。 文可破邪立正令法久住。 法住为利有情。 皆是大菩萨之心地也。 疏。 劫初足目(至)立破之则。 钞曰。 第二明世亲说因(音石道)。 此中有二。 初明世亲说职由(劫初足目已下二句)。 二正明世亲说因(爰暨世亲已下文也)。 劫初足目者。 邑记云。 言足目者先德四释。 一劫初有仙。 足下有目(前记第二释)。 二遍身有目足下亦有。 三此仙智慧速疾如足行运如亦有目(前记初释。 此约理释)四仙人父母随意立名(上来释足目名)。 又云。 梵王化仙名为足目(此释足目体。 已上邑记)。 又前记中复设一释云。 足下有文如目。 因名足目(此释足目名也)。 又后记中释足目体云。 此即劫比罗仙(云云)。 九句义私记(出大疏抄)云。 问。 准诸德释指足目体何不同耶(后记云劫比罗。 邑有释云鸺鹠仙。 又济恩永超云。 此非胜论应胜论之师。 何者是耶)。 答。 虽不彰灼凭疏上下今既标言劫初。 亦下疏云数论出成劫初。 故知数论非胜论。 彼出成劫末故也(已上九句义记)。 今(基辨)详云。 后说中云数论。 九句私记由此。 甚不是也。 由下疏文。 陈那菩萨作法差别能违量破数论神我。 若足目是数论。 则何不辨真似而立法差别相违因失量耶。 又理门论中举似能破十四过类全依足目。 陈那菩萨云何据不辨真似足目耶。 有如是难故为不是。 创标真似者。 劫初虽有因明。 真似纷乱难为楷准。 故足目仙人创定真似作九句因。 非创造因明也。 爰暨世亲等下。 二正明世亲说因。 具明说因如秋篠钞。 再陈轨式者。 再一作咸不是。 对上创故再字为是。 轨式者世亲所造论轨·论式·论心三部论也。 虽纲纪等者。 明此三论学者难晓。 如下疏云。 世亲所造论轨·论式等法虽全备文繁义杂。 迷致未分者。 文繁所致不义阙少。 疏。 有陈那菩(至)之一佛也。 钞曰。 此下第三明陈那说因。 此中有四。 一举论主。 二叙德行。 三举感应相。 四结造论。 今即初也。 具明陈那事迹如西域记十。 称命世者西域记中多用此言。 音石道引史记云。 命世之宏义。 索隐曰。 命者名也。 言贤人有名于世也(云云)。 贤劫千佛等者。 大悲经说。 过去名庄严劫。 此佛出世庄严法界故。 现在名贤劫。 千贤人出世故。 未来名星宿劫。 佛出世犹如星宿。 今指陈那云贤劫之一佛。 秋篠云未详有据。 今谓。 虽无所据盖是西方相传说矣。 如西域记中云提婆等贤劫一佛。 亦是相传。 强不可责。 疏。 匿迹岩薮(至)义之繁约。 钞曰。 二叙德行。 自下西域记第十文。 山林通云丛薮。 又云岩薮。 禅定云等持。 通三界有心定之通名。 匿迹栖虑者即是菩萨修静虑波罗蜜多相。 三十五菩萨地说。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多种姓相。 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 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此念。 是处安乐出离远离。 常于如是所深生爱念(云云)。 西域记云。 乃匿迹幽岩栖神寂定。 由是等说作岩薮为正也。 观述作之利害等者。 意言菩萨度生为心。 度生但在法住。 法久住基但在释经造论。 故入定以观述作利害也。 今此菩萨制因明论由妙吉祥警起。 故今述作在释深经。 后记云非独造斯论未稳。 又秋篠释云。 古因明师慈氏·无著·世亲为利先足目等为害八能立等名繁足目真似名约亦不稳当。 此未蒙文殊警已前所观审故。 但在观察造论流传利害。 审思文义随机繁约而已。 疏。 于时崖谷(至)奉以周旋。 钞曰。 三示感应。 亦是西域记文。 如来灭后等者。 佛灭后千年事(音石道)。 大义沦绝者。 谓如来遗教大义沉沦绝亡。 今幸福智等者。 山神叹陈那福智。 悠邈者陈那福智幽远广大不可望猊。 深达圣旨。 谓达解如来一代遗教大道。 因明论道等者。 正求请辞。 问。 初云佛教大义沈绝。 云何求请重弘因明论道耶。 答。 如来设教法尔离过真能立破。 及时浇季人不信正邪教日盛。 故大义自沈绝。 今令佛子学真立破辨别似立。 于说自教免脱他论在破邪教摧伏他论。 自非因明论道。 何时得破邪立正。 再兴佛教大义但此论道。 故今求请重弘。 菩萨乃放等者。 明菩萨应请相。 神谓不测。 放光广大不可思议故云神光。 机感者住观察智审思众生机根熟不。 案达罗国等者。 此菩萨本生国南印度界。 或云东印度非。 金刚定者。 谓疑入小果金刚定。 非菩萨金刚喻定也。 妙吉祥等下明由指诲周旋。 因弹指等者。 (妙吉祥惊觉令弘因明之由前已辨了。 弹指是惊觉令劝发之相也。)匡正颓纲等三句现流西域记阙脱。 或云疏主补入不是。 既彼记云作因明正理门论。 明知蒙匡正颓纲可制因明指诲造理门论。 故非补加阙脱炳然。 奉以周旋者受诲云奉。 周旋谓直去了却回来也(考工记注)文意自可知也。 疏。 于是覃思(至)解之所由。 钞曰。 四结造论。 于是言承上起奉指诲而造论也。 覃思研精尚书孔安国序文字。 覃谓审思。 研谓研究。 已上西域传文。 正理者下疏主释正理门名诸法本真等者简非邪解邪理。 诸法者一切诸法。 一切法中无一法非宗者。 皆是宗故总名因明。 故云诸法。 本真者本真真实。 示无虚妄。 若约性相门。 则废诠谈旨一实如理即是离言缘起为诸法本真。 若约因明门则依诠谈旨。 若或以虚妄法诠是虚妄以真实法诠是真实。 是即谈诸法本真也若或以妄为真以真为妄等悉是非诸法本真之体义。 名似因明。 之体义者。 体者自性。 义者差别。 即先陈后说(已上音石道)。 总言则一切诸法离虚妄邪理本来真实正相先陈后说。 其所诠理名为正理。 门者权衡等者。 权衡况量度相。 量度是能缘智。 此名照解。 权衡即照解。 法喻并举。 之所由者。 释门字。 如论语云。 出谁不由户。 若无门户则不可出入。 今亦复尔。 若无陈那论则无照解诸法本真正理之门户。 今以此论为门户故云照解之所由也。 如下次具释。 疏。 商羯罗主(至)礼乐而已。 钞曰。 初门之中第四明天主说因。 此中有二。 初举论主比世俗叹。 后举大业叹造论。 今即初也。 商羯罗主者如次下疏。 即其门人者云天主陈那之资。 岂若苏张下正比世俗师资叹。 苏张者战国七雄时苏秦张仪。 如史记列传第九第十述。 之师鬼谷等者举苏张之师资业。 鬼谷者地名。 在枎风地阳颖川阳城。 并有鬼谷墟。 盖是鬼谷先生所居。 因以为号。 独檀纵横者。 史记索隐云。 山东地形纵长。 苏秦相六国令纵亲而宾秦也。 关西地形衡长。 张仪相秦国令破其纵而连秦之衡。 故苏秦为合从张仪为连衡也(文)。 独者但也。 贬苏张之师资以叹陈·天之师资也。 但学纵横为师资约。 与陈天·之师资大业岂是同日之论乎。 游夏之事等下。 游谓子游。 夏谓子夏。 孔子门人。 如史记孔子弟子列传。 宣尼者。 前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丘曰裒成宣尼公。 空闻礼乐者。 贬游·夏之师资以叹陈·天之师资。 谓游·夏学世俗礼乐。 皆是小艺。 岂以是比陈·天师资建大业乎。 而已之言亦承上独擅空闻之言也。 疏。 既而善穷(至)以为此论。 钞曰。 后举大业叹造论。 既而二字承上之言。 谓天主师于陈那学业功成云既。 是究竟谓也。 善穷三量妙尽二因者。 叙学因明鸿业尽美。 三量二因者因明论式肝心。 音石道云自·他·共三量。 秋篠由周记云现·比·圣教三量。 今详云。 音石为胜。 于秋篠释为有疑难。 难云。 成唯识疏曰。 陈那以前古内外道大小乘师皆说三量。 一现。 二比。 三圣教。 陈那出后摄入现·比二(云云)。 由是自知。 疏主叙天主穷。 云何应由古师所言耶。 故秋篠释不稳。 此难何通。 秋篠钞设难自答曰。 古师从诠·及义·智开三量。 以义及诠从智亦须开三。 陈那已后以智(现)从理(比)唯开二。 若顺古并诠(圣)则可开三。 废诠从旨古亦唯二(云云)。 秋篠所会虽应有理。 云何疏主叙天主穷用有如是迂回会释古师三耶。 故以音石为胜。 次文云启以八门。 此中有现·比量。 有何别由更云穷现·比等三。 故秋篠为非。 近来瑞源云两释通。 不辨菽麦之说也。 二因者生·了二因。 源出涅槃经憍陈如品说。 因明因言生·了二因。 二因各于言·智·义则为六因。 于此六因不明非真因明。 故今云妙尽二因也。 启以八门等者。 启通二字叙天主造此论所宗。 启谓教示。 通谓教导。 八门者。 一能立。 二能破。 三似能立。 四似能破。 五现量。 六比量。 七似现量。 八似比量(音石道)。 门者差别义通入义。 谓立八个差别令通入因明论道。 故云八门也。 下疏云。 既彰四句之能兼明八义之益。 又云。 前之一颂举类标宗。 故知八门两益斯论宗要论端所明一颂是也。 两益者悟他自悟(音石道)。 悟言是益。 如下疏明。 考核前哲等者。 简择古师论说造斯论故。 为后学因明者为规矩为模范。 考核谓简择。 哲胜十人。 古师云前哲。 颖谓禾穗突出。 后学云后颖。 总括纲纪者。 斯论为体。 以八门两益总括理门纲纪法式。 故云总括纲纪以为此论也。 自下初门之中第五明翻译因。 此中有四文。 初明新翻因明有相承。 二比旧译师叹新翻德。 三叙新翻流传。 四通上大结。 初中有二。 初叙唐三藏创学因明。 二叙重相承。 初文如何。 疏。 大师行至(至)便晓玄猷。 钞曰。 大师者疏主敬重我亲教师大唐遍觉三藏所称。 遗教经说戒是汝大师。 故于传戒和上敬重如佛世尊应称大师。 行至北印度等者。 三藏西渡事业。 如慈恩传二(十八纸)具叙。 迦湿弥罗国等者指婆沙四评家法救大德寺。 简健驮罗国杂心论主法救云迦湿弥罗。 持善萨婆多等者。 因传曰。 僧伽耶舍是时年向七十。 气力已衰。 庆逢神器乃励力敷扬。 自午已前讲俱舍论。 午已后讲顺正理论。 初夜后讲因明声明论。 法师随其所说领悟无遗(云云)。 创从考决者彰创学因明等访问决择所疑。 便晓玄猷者。 传二云。 法师随其所说领悟无遗。 研幽击节尽其神秘(云云)。 今叙云晓玄猷也。 疏。 后于中印(至)究其源穴。 钞曰。 后叙重相承。 复遇尸罗跋陀罗等者恩传三(十九纸下)具明。 尸罗跋陀罗者唐云戒贤护法菩萨门人众共尊重不斥其名号为正法藏(云云)。 菩萨等者等取般若跋陀罗及胜军论师。 三藏法师从正法藏受学者。 恩传三曰。 还归那烂陀寺方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 同听者数千人。 法师在寺听瑜伽三遍。 顺正理一遍。 显扬·对法各一遍。 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 中·百二论各三遍(乃至)。 复寺西有大德。 名般若跋陀罗。 法师咨停两月。 决因明声明之所疑。 又往杖林山胜军论师所。 首末二年学唯识·决择论等问瑜伽·因明等疑(云云)重讨幽微等者简上创从云重。 虽讨究瑜伽·唯识幽微。 今正取讨因明精趣。 披枝叶等者。 云见始知终(音石道)。 听末知本一以无遗根柢谓木之根也。 波澜者后记曰。 大者云澜。 小者云波也(云云)。 寻末知其本云究其源也。 疏。 虽前修而(至)师之芳闲。 钞曰。 二比旧译师叹新翻德。 前修者指旧释人师。 别云真谛三藏所译如实论·反质论·堕负论。 此三前贤所修之因明论。 前代贤人所修之文云前修。 出陆士衡文赋。 桂悟谓与褒旧译。 复以虽言夺贬。 未列我师等者。 疏主叹三藏法师。 芳闲者。 闲谓习也。 芳谓桂也。 叹美之语。 出楚辞。 贬比旧师云未列也。 疏旋踵弘扬(至)司南有轨。 钞曰。 三叙新翻流传。 旋踵者。 大唐贞观十九年春(正月)三藏法师玄奘自印度归震旦达西京如恩传六弘扬用训等者。 恩传八(初丁)曰。 永徽六年夏五月庚午法师以正译之余又译理门论。 又先于弘福寺译因明入正理论。 此二论各一卷。 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 译寮僧侣竞造文疏(云云)。 此论后序(明浚述)曰。 粤以贞观二十一年秋八月于弘福寺承诏译讫。 沙门明浚笔受证文。 同玄谟证梵语。 同玄应正字。 同道洪明琰·慧贵·法祥·文备·道深·神泰详证大义。 光禄太夫许敬宗奉诏监译。 三藏法师玄奘虚己应物辟此幽关(云云)。 由是自知。 入正理论先已奉诏翻译。 九年之后正译之暇虽不承诏为拂浮翳译理门论。 旨幽词奥苦悉难了。 斯此入论初学阶渐。 故云用训初学。 庶使对扬等者。 叙因明翻传之旨趣。 司南者。 崔豹古今类书注曰。 旧说周公所作。 周公致大平。 越裳氏重译来献。 使者迷其归路。 周公赐以骈车五乘。 皆为司南之制。 又黄帝内传曰。 玄女为帝制指南车当其前(云云)。 辨明邪正为迷谬论道者之谓也。 疏。 斯乃此论之因起也。 钞曰。 四大通上文结第一门也。 自下大文第二释题目。 此中大分为二。 初释论题。 二举造论主。 初中有三。 初梵汉相对释。 二释因明入正理五字。 三加论字释。 初梵汉对释者。 疏。 第二解题(至)入正理论。 钞曰。 如文可知(注中云次上二字并舌头者。 秋篠云。 次上二字者费陀二字。 次那耶上故云次上云云今谓。 此释恐不可尔。 虽陀字舌音。 费字唇音非舌。 云何是云舌头耶。 今谓。 都陀二字。 此二字舌音字。 必重。 故以舌头呼则必为轻音也。 以轻音不呼则不合梵音也)。 奢萨怛罗。 一本作呾不是。 自下第二释因明入正理五字。 此中有三文。 初标释义。 次别作五释。 三以五释别配。 初标释义者。 疏。 依此标名合为五释。 钞曰。 五释如下列。 今问。 不云略为五释今云合为。 合字意如何。 答。 释此有二意。 一云。 合谓离合之合。 今就以因明与入正理合释作此五释。 非于离释作五释。 故云合为也。 二云。 合为二字犹言合成。 今此标名以五释义而合成。 故云合为五。 故此五释必不可取舍也。 又问。 周记释云。 文有五释。 一一释中各有三节。 初以因明正理入名而属于教。 第二离释因明等名。 第三依彼六释合释(云云。 已上音石道)。 秋篠据是。 音石亦用。 然此三节科文似不顺疏如何。 答。 此三节科各在五释。 是妄说也。 秋篠恢帐斯妄音石继武。 秋篠助补妄谈以此三节科于疏五释一一下分注焉。 而至第一释下第二节处云。 所明者因已下二十字在名正理下由明字上应说是。 今随言便在前说之。 即第三节文也(云云)。 又至次第三释云。 今此释中无属教节。 唯有后二节文(云云。 已上秋篠)。 今详曰。 大抵分科任文作为。 然今以疏文强欲合周记三节以私屈曲令前后文迷幼识智惑童蒙眼。 岂非疏主之罪人乎。 五释之中第一与第二之释初以通别。 宽与狭意自别。 尔周记科云但第一属教科遂不分宽狭义。 又不辨第三第四第五释无通与别之释由。 而但漫言一一释中各有三节。 而复漫但云第三释无初节科不辨其由。 又第一释有两重离合。 第四释中依梵音例作合。 不由离为。 第五释离释文有三节。 合一节。 有如是等释义差别。 虽然秋篠·音石遂以周科妄云覆蔽慧日不虑疏释秘思。 我今拙智虽究。 审五释差寻疏文奥。 一一释下如广辨释。 上来第一标释义文讫。 自下第二别作五释疏文。 其初释中有三文。 初离释。 次合释。 后设义释妨难。 初离释中有二。 初约通别释。 后约能所释(有两重能所。 初能所明。 后能所入)。 初约通别释者。 疏。 一云明者(至)论之别目。 钞曰。 音石释云。 若但言明时是五明之通名也。 若加因言而云因明时。 是五明中一明也。 若唯言因明时。 通滥外道因明及论轨论式之因明也。 今为简彼(外道因明论轨论式)。 加入正理。 即入正理之因明也。 非余外道等之因明故。 入正理者唯此论别目也(已上道文)。 今详曰。 道中云今为简彼加入正理即入正理之因明。 此释有疑。 疑云。 音石意因明言通一切。 今以入正理简彰陈那·天主今说因明。 所以成依入正理之因明依主得名。 此依主义成已见因明名。 则但陈那·天主之因明遂成今说因明持入正理业用持业得名。 疏第一释结文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 是亦有依主成已成持业释义耶如何。 答云。 疏主所结依主释义非如音石。 如何则疏主初于约通别释文不作离合。 但以通别彰入正理言此论别目也。 复结释文云并依主释意。 以明二因与入解真性而作离合云依主释。 依能入所入(入正理)。 之因明(能明所明)。 依主得名。 第一释中疏主意于因明言无简别意。 但约宽释为初释意。 谓一切因明论道能明二因。 则随分自入正理。 即依入正理之因明。 纵虽外道于明二因无谬。 则亦名入正理。 陈那·天主今说因明于明二因一以不谬。 由是学人亦皆自入正理。 故今约宽成依主释立入正理此论别目义。 于此释中虽不简别外道。 于明二因多分有谬。 故不简外。 自成入正理此论别目。 此即疏主设第一释之实义也。 此约通别释讫。 此下第二约能所离释。 此中有二。 初约能所明释因明名。 后约能所入释入正理之言。 初中亦二。 初正约能所明离释。 后因明二字合释。 初正约能所明离释因明名者。 疏因体有二(至)能明者教。 钞曰。 所谓生了者。 此云二因。 大涅槃经三十八憍陈如品中。 大觉世尊破六师外道时。 由世尊问外道所答生了二因。 世尊由所答二因说常乐我净。 乃至广说。 生因者如种生芽。 了因者如灯照物(云云)二各有三者。 所谓六因。 二因各有言·智·义三。 如下六因章广释。 今明此因义者。 问。 何故以生·了二因有言·智·义之旨今明名曰因明耶。 答。 若外道若内道欲与他对扬能成立所立义时。 立者发自悟智缘所立能立义。 其义与智俱为生因发立者能立言。 其言即生因生敌他了能立因智。 其智即了因了达宗果。 其智了因同时立者言义俱助为了因。 由是应知。 一能立因如是六因生了具足。 答。 立量有过失。 敌他不生智故。 立者言非生因。 敌不了故。 立者言·义俱非了因。 是名似因。 为非因明。 若立者言无过。 敌生决智。 六因生·了圆备。 是故今以能明生·了二因名因明也。 如下具辨。 所明者因者谓生了二因。 能明者教者别取今此论教能明六因无一过失。 故名能明。 通取一切内外道明因无过者。 名为能明今此第一释约宽立释义。 次第向狭立次四释。 智者详悉。 疏因之明故(至)依主释也。 钞曰。 二因明二字合释。 此非成第一释义合释。 但合释能所明也。 又纂要云。 依此论标。 五释之中第一解者。 明但是教。 即五明之总名。 因即生了。 是一明之别称。 复含言生与智义。 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 取义非余(已上纂要)。 问。 今此疏第一释以诸法真性释正理言。 然纂要释云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取义非余。 似与疏相违。 如何会耶。 答。 纂主意云取义非余于六因中但取义生了因。 即以所立宗义为义生了。 然解此第一释正理。 以所立义即生了因违疏主意。 云何违疏主意耶。 谓疏主意云正理者诸法本真自性差别取一切诸法本真先陈后说以为正理。 非如纂主但一所立宗义名为正理。 故今云违疏主意也。 又详言。 如纂主以一所立义。 释正理言稍同次下第二三释义。 全非第一释意。 故纂主意有疏言五个释义杂乱之失。 又详。 纵且助纂所言强令同疏主意。 有违疏离合结意失。 如何助令同耶。 谓于纂主所言。 诸法本真为义。 入之言为义之生了。 以此二因摄正理言释。 则稍似与疏意同。 虽尔违第一释结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 如何违耶。 谓纂主意以义生了为入亦为正理。 则正理即入。 可云持业得名。 即违疏第一释云正理之入依主释(此以助令同义亦违疏主意也)。 又由纂主释。 因是生了一明别称。 明但是教。 即五明之总名。 今可云明虽总名因明之明明显因生了之明此明持因生了是持业释。 亦可云此因生了持明显义持业得名。 若尔因即明持业释。 违疏此释云因之明依主释。 又若纂主云因生了一明依总名明依主释。 则可云此论题一分持业一分依主两释得名。 若尔违此第一释结文云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 是故欲解此论题疏释必不可依用纂主意也。 或问云。 纂文云复含言生与智义今此正理即二因之少分。 与此疏第二释云。 含智义而标因称苞言义而举明名文义稍似。 尔则可云纂主由此第二释意而解耶。 答。 不尔。 第二释意立论者言与敌证者智之为果边取之。 非取生了因边释。 答不尔不成明家因之义故。 如次下具明。 又问。 既云含智义标因称。 云何今云取为果边耶。 答。 言与智俱虽取果不取因。 立言含智义显宗在于初。 故云标因称。 敌智苞言义洞妙在后。 故云举明称不云名因。 俱取果边立因明称。 是明家因之义。 故纂所言亦不同第二释疏意也。 又问。 疏第三释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 尔则纂主取义生了二因释正理名。 可云由第三释义耶。 答。 不尔。 纂主以义生了释正理称非第三释意。 如何则第三释虽以所立宗义为正理。 取所立宗果释正理名。 不同纂主取生了因边释。 具明如第三释及六因果分别中。 由是纂主意全非第二三释意。 亦非第一释意也。 又问。 若尔此初释中以生了二解因之言。 此因之言不摄正理耶。 答。 生·了二因为因义边。 能所明俱为因。 是六因。 能明是立言。 是为因。 正理为果。 取诸法真性故。 此第一释约宽释故。 正理言总摄一切法能所诠名正理。 云诸法真性故。 由是纂主释与此疏释义意悬隔。 用彼不可解斯也。 又此疏五释第一大宽第二次第向狭释。 后学应审知已。 疏入者达解(至)故名正理。 钞曰。 离释之中第二约能所入释入正理。 入者达解者。 即能入智。 通达体解智云达解。 音石由纂意云非约因明立敌等智泛解内明诸法自性差别智。 今云。 欲约宽解却为狭释。 今此初释疏主约宽立故。 所入境诸法真性故。 能入智亦缘诸法真性智。 诸法之言无简因·内二明。 所以纂主意穿矣。 音石却失。 正理者诸法等者。 诸法谓一切法。 无一不摄者。 本真者。 法尔云本。 常住不变云真。 约性相门则废诠谈旨一实如理。 若约因明门依诠谈旨。 以虚妄法诠是虚妄以真实法诠是真实。 是云谈诸法本真。 所入境本真故。 能入智亦本真。 依本真能入所入(即入正理)。 之因明故。 因明亦本真也。 秋篠钞曰。 所谈不邪为正。 住自性无变易名理(云云)。 此释为胜。 又立三种能诠教及三种所诠理教与理合名正理。 今云。 此秋篠释虽巧妙解非助第一释之解。 今疏主意次合释云入正理之因明。 以前离释观斯合释。 可谓依能入所入之所明能明。 虽分能所明。 合释分能所依。 则能所明是能诠教。 能所入是所依摄。 以为所诠理。 故今所言正理之言一切诸法能诠所诠悉摄为所诠。 既云今谈真法。 谈言能诠当能所明。 真法即正理故。 今所谈境所诠理故。 秋篠所言却失疏意。 自性差别者。 因明是依诠故以先陈后说为自性差别。 一切诸法无不可为前陈后说者。 今以自性差别为所谈境。 故能所诠俱名正理。 时移解昧等者。 谓末世根劣智解渐薄弱。 旨多沉隐者。 有二家释。 一云。 取因明旨沉隐(后记)。 二云。 诸法本真自宗旨沉隐(音石道)。 今详曰。 后记释粗。 如是云因明旨沉隐。 则次下句谈真法言成谈真实因明义。 上旨沉隐但于因明释故。 而以释正理谈真法为真因明。 则成正理即因明义为持业释。 违疏主第一释以依主结故为粗释。 又如音石道以诸法本真释旨沉隐为是。 虽尔释次文粗故连文释意为不善也。 余虽触释等者。 有三释别。 一云。 外道小乘中解者(指因明)皆得名为余虽解释邪而不中。 大乘清辨等比量即此类也(已上后记)。 二云。 邑记云。 问。 足目·世亲因明准的。 何得说余邪不中耶。 答。 既说时移即简于彼(足目·世亲云彼)(已上邑记)。 三云。 余虽等者。 小乘外道论轨论式因明云余。 今谈真法者。 今论主谈真实因明也(已上音石道)。 今详曰。 三释俱不然。 余言及谈真法之言为因明。 则此是疏主释正理言文皆为释因明言故。 若彼救言。 陈那·天主今谈因明皆是正理故。 何妨之有。 今应难言。 若尔可成今谈因明持正理业用持业得名。 即违疏主结第一释云依主释。 故三释共不是。 若尔此文实义如何。 今释言。 时移末世人智解昧。 佛教谈玄旨多沉隐。 因明之余教虽解释佛甚深教。 邪而不中佛教之深旨。 今说因明谈如来所说真实法性。 故名正理(文意如是此释义疏文加字释。 故作廓。 是疏文后学应审思。 不作廓作○今私所助意也)。 上来两重离释竟。 疏由明此二(至)依主释也。 钞曰。 第一释中第二合释。 由明等者。 略重叙两重离释旨设两重合结第一释义意也。 纂要中释此合文。 虽意无害上设两重离释遂不明了。 故结意合释义不明显。 又前记云。 由教明显二因道理敌智解故今云。 此亦不然。 入正理言应局因明故违第一释义意。 盖欲知此合释意。 则须识上所申两重离释义意。 因明二字以所能明离释以因之明合释故。 自以所明因摄能明已。 彰非依诠无因明名。 此合释已次约能所入离释入正理言。 能入是智所入是真性故。 智亦是真。 诸法真性是不妄故。 约性相门如来所证不可言境。 今约因明依诠名云诸法本真自性差别。 故以能入摄所入真名为真法。 如是诸法真性深旨以因明式不谈。 则无应入解由。 故今欲合释两重离云由明此二因入解诸法真性。 此即成立由能所明之能所入义。 即正理之入者。 先约能所明因明言合释已。 约能所入入正理言虽离释已未为合释。 故今云正理之入彰真为境达解亦真。 亦入正理等者。 叙第一释总结合释。 亦言亦上两重依主。 依能所入之能所明。 彰诠智一切诸法已因明论道。 一切诸法由明二因无不明显。 明显二因无如达解诸法真性。 故以两重离释能所有别。 以能所入为所依以能所明为能依。 云依入正理之因明并依主释。 意彰为入真之因明也。 疏明体是教(至)无重言失。 钞曰。 第一释中第三设义释妨难。 明体是教等者。 意言。 非由教示则无能明体。 非发言论则不能教示。 故明·教·论同一体用。 故云持业释也。 此文非释论字。 就上云能明者教释为遮有明与论重言难妨。 周记等由此文谬以第一释为持业释。 音石曰。 明者此教。 论亦是教。 然为简经·律二藏故云论。 故无重言失也(已上道文)。 简藏为名下正通伏难。 难云。 明·教·论是一。 则何故此题中云明亦云论。 恐是重言。 今通云。 为简经律二藏云论故无重言失也。 或问。 近来瑞源中。 此第一释竟云秋篠云此第一释神泰初解。 又第二释竟云此文备初解。 第三释竟云此文轨释。 第四释竟云此靖迈解。 若尔唯第五释是疏主释前四余师所释耶如何。 答。 此是瑞源由明灯钞所云。 然检明灯非如瑞源所言。 彼钞云。 此第一释即当泰师之一解。 广如彼师理门疏记(云云)。 读彼疏自知。 但因明二字释相当泰疏。 非云全同。 又第二释竟云。 此第二释即同备师之一解也。 故彼师云(云云)。 广引彼疏。 与备师意。 并观。 云明家因与备师同。 释入正理非备师意。 是疏主义。 又第三释初解因明言已云。 此是当文轨师说也。 故彼疏云(云云)。 广如彼引。 与文轨疏并见。 云因明二字是因入正理言是果与今疏意相同。 又第四释初牒因明者本佛经之名等疏文云。 此第四释即当迈师之说。 故疏云(广引彼疏)。 靖迈师意云至觉以因明立称陈那以正理存目。 此解与疏主同。 其余非同。 由是应知。 瑞源所言与秋篠违。 后学莫忽绪。 上来标名五释之中第一释讫。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一(终)。 自宝历五(亥)年至安永三(午)年凡二十个年之间于平安城讲演斯疏六个度。 今年复于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开斯讲筵。 自先年每讲采集先德所说但为讲演之资。 今年更随讲读删补繁约成一册子。 题云总摄要义钞。 其后复于平安讲斯疏二个度。 每讲订正纰阙竟。 天明四(甲辰)年九月二十日复于兴福寺正智院为一寺学众开斯疏讲演。 其讲之暇订阅先所采集总摄要义抄。 改题今云智解融贯钞。 冀由是学此论道者速得解此疏智解融贯入正理云。 同年十一月八日订正写功了。 南京药师寺传法相宗大域龙末资。 基辨(花押)(大同坊生年六十七岁)。 宽政改元酉年自四月中旬于平安城四条京极善长寺由东武三缘山会下众僧京都东山禅林寺会下众僧(并)高野山众僧其外济家禅侣诸山密徒等所望讲此因大疏。 至九月五日满讲了。 其讲演之暇令校正此钞。 此第五校。 删整缀补成其功已。 基辨今岁俗寿七十二岁。 抑自四十岁秋讲此因大疏为始至今年讲筵十三个度。 每讲纂诸家释奉伺疏主实意编集此钞毕。 冀由此功德普及十方破邪显正如来正法永令久住利乐有情至三会晓。 法相大乘沙门释基辨(俗寿七十二岁谨书)。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二(自标名第二释初至释妨难竟)。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传法相宗沙门基辨撰。 自下标名五释中第二释。 此中分三。 初约通别释。 二设两重离释。 三为两重合释。 初约通别释文者。 疏二云因明(至)轴之别目。 钞曰。 一明之都名者。 都谓通也。 犹云通名。 因明之名通内外道大小乘一切因明。 故云都名也。 此轴之别目者。 谓天主取造斯论别名。 今谓。 疏主意唯约狭边以通别释。 以此通别不为合释。 附次明两离合自成合故。 秋篠明灯钞中释因明者一明之都名。 设问答成立天主论题因明虽取诸师总名乃题陈那别论承陈那造此论故意在陈那为题之义。 今详曰。 若如秋篠答。 则此标名因明之言。 虽通诸师。 意但简取陈那因明。 此即天主因明。 而疏云入正理者此轴之别目。 若尔此因明言持入正理业用可云持业得名。 如上已辨。 违疏主意以依主释结合。 若离此疏有秋篠释甚有道理。 为释此第二释作如是答。 不合疏意。 令人迷妄可谓粗矣。 又有问言。 第一释初以通别释。 今第二释亦以通别。 有何差别耶。 答。 第一释约宽释。 以明为五明故。 此第二释约狭释。 以因一明为通名故。 两释通别意有差别。 又问。 何故第三已下不设通别释耶。 答。 今设之余无就此标名别设通别释故。 第三已下无通别释也。 疏因谓立论(至)而举明名。 钞曰。 第二释中第二设两重离释。 此中二文。 初离因明名释。 后离入正理名释。 今即初也。 因谓立论等者。 初正离释因名。 音石云。 立论者言者。 言生因(道文)。 今详云。 此道滥第三释。 疏主意第二释立论敌智取为果边释因·明名。 不取因边。 取言生因智了因边释因与明。 第三释义。 后学勿滥。 故道不是。 建本宗之鸿绪者。 音石云。 本宗所立宗(道文)。 今云。 鸿绪者。 鸿谓大也。 绪谓糸口也。 此以果言释因言义也。 音石释此句设问答云。 问。 言生因者。 立论者立因等言。 此生敌论决定解(解谓了因智即智了也)。 故云生因。 何故今云建本宗耶。 若云建本宗则应云宗之因。 何故云明之因耶。 答。 生敌者智了因故(由言了因智显。 智显故宗立也)。 所立无常宗所显既由智了因彼宗所显故。 云建本宗也。 问。 何故尔(云云)。 答。 由立因等言敌者智了因起解所作性理。 其所解即宗果。 是故生智了。 此即立本宗也(已上里书)。 今详曰。 此音石答总论可谓妙解。 今此第二释中。 云智了因起等加了因之言未稳。 此第二释言·智共取果边不取因边。 言智二果既彰。 则本宗必自安立。 虽取果边。 言果初彰。 故云鸿绪今云建本宗鸿绪也。 问。 此第二释不取因边取言果边立此释义。 然今何故以立论言释题因言云因谓立论者言耶。 答。 以果言释题因言立论者言是建本宗之鸿绪故。 始绪为因曳出全糸而绪与糸果相无差。 同虽果相绪居初故云绪为因。 言虽果今为因亦复如是。 又可。 言·智虽果。 自宗果见则亦是共因。 故今以言释因字也。 此彰立者言果以建本宗鸿绪为因义也(已上仁记意里书载之)。 明谓敌证者智者。 音石云。 敌证智者智了因(已上道文)。 今详曰。 此道亦滥第三释故不是也。 如上既明。 第二释中所言言及智虽亦为因(言生因智了因)。 今取由智·义二生因所显果言及由言生了·义了因所显智果释因明名。 若不尔则不成明家因之义故。 此以为果智与言相望成依主也。 属敌智果之立言果云明家因。 为成此义初释云因谓立论者言明谓敌证者智也。 照义言之嘉由者。 以敌证智照了立者言·义所由。 嘉谓不乖反猊。 善顺云嘉。 由谓所由彰智为所属义云由。 若无智不能照。 故云照之由也。 非言无以等者。 释因谓立论者言由。 谓非申所作性等言。 则无以显敌者悟所立宗故。 立者言中含立者智与义标因名也。 今问。 取立者言果含智果与义果。 何故云标因名耶。 答。 立言含智·义果显宗。 在敌智苞言·义洞妙之前。 故云标因也。 如前已明。 非智无以等者。 释明谓敌证者智之由。 谓无敌智则无洞解妙义。 音石云。 妙者立者立因等言及所诠义(已上道文)。 今云。 妙谓不测幽致也。 犹云深义。 故敌智中苞言(了)义(了)而唱举明言也。 疏。 立破幽致(至)名之为入。 钞曰。 离释之中后释入正理名。 立破幽致者。 古释云。 能立能破之道理也(云云)。 今云。 能立能破不相离宗之幽致为正理也。 智解融贯等者。 音石云。 智解谓敌证了因智也(已上道文)。 今详曰。 智解融贯者能入达解也。 非了因智。 敌证不了因不能生达解。 虽然以了因智释智解言不当入字意也。 了因智但可云智解。 不得云融贯。 未融宗也。 问。 第二释意。 明言云敌证智。 入言亦云智解融贯。 是即能入。 应云入即明如何可知此别耶。 答。 音石云。 智了因之智非通了宗智也。 虽不能了宗。 智了因之智先起而解所作性因。 次了宗智生而方解所立不相离宗也(已上里书)。 今由此意应言虽智体一。 随用别有了因与果(宗果)智别。 故约了宗果智云达解。 今云入也。 亦以敌智了因义边今云明也。 然音石释云入即明(里书)此释通慢。 令幼学迷。 入与明约体虽一约用相别。 了因是明了宗云入。 云达解。 此为差别。 成依他主法依主释义。 若云入即明。 则不成依主得名。 违疏释意不是也。 上来两重离释意。 此下第二释中第三设两重合释。 初因明二字合释。 后因明入正理五字合释。 初文如何。 疏。 由立论者(至)依主释也。 钞曰。 由立论者等下。 由谓第四啭所为声。 为谓与党顺助也。 今取顺助义。 此中立言是能助也。 敌智是所助也。 由是成明家因义也。 如次下释立因等言者等立宗立喻之言。 言谓但取果边非取果边。 敌证智起者。 此智亦但取为果边不取因边。 解立破义者。 音石云。 解能立能破即因喻道理(已上道文)。 今云。 由立论等四句次欲云明家因先合释言与智。 谓立言果为因以敌智果为明。 以由之言彰能所助令解家言。 明家因故等者。 以第四啭依主合释。 亦第六啭依主得名。 若以第六啭释。 则家之言显能所属。 明谓所属。 因是能属。 因是立言。 由为能属敌证智明所属解立破理。 若以第四啭释。 则家之言显能所助立言是能助故。 敌智所助得起。 言如臣从(能助)智如主君(所助)主君(智明)家之臣(言因)故。 以能所助今云明家因。 以此四·六二啭今云依主释也。 此第二释言智共果。 然以言为因明之因以能助能属义释因言也。 又言。 智取果。 然以言为因释对宗果以言果为名因。 谓建本宗之鸿绪故今以言释因也。 由此等义今设三释。 一云。 立言为因。 对宗果释。 二云。 以立言果释因之言。 言是能助生智果故。 以能助义为因。 三云。 因为鸿绪义故。 释云言谓建本宗鸿绪故。 三释任意。 疏。 由言生智(至)并依主释。 钞曰。 合释之中第二五字合释。 由言生智者。 音石云。 由立者立因等言方敌证智起达解法(所立宗法)。 之幽致也(已上道)。 今云。 由字即因。 以上三义任意可解。 生智之智是明。 即了因喻智也。 达解者是入。 了不相离宗法之智。 幽致者是正理也。 正理之入者。 音石云。 正理之能入也。 入者即明也。 如何云入正理之因明耶。 答。 纂云。 入者达解也。 明者智了因也(已上道)。 今详曰。 此纂释云明者智了因滥第三释。 非第二释义意。 故为不是。 亦入正理之等者。 入谓了不相离宗幽致达解智也。 因明之明了因喻智。 智体虽一功用已别。 故约功用别边依他主法依主释也。 入正理是所依。 因明能依云入正理之因明也。 谓能依达。 解幽致之因(立言)明(敌智)是第二释意也。 秋篠曰。 问。 且论题中因明在前正理在后。 何故今云入正理之因明不云因明之正理耶。 答。 如文次第应如所责。 今约义次第故无有妨(已上明灯)。 今云。 此释尤尔。 又近来瑞源中云。 当准初解(文)。 今详曰。 是暗推之释也。 第一释意能依悟入真性明二因教云入正理之因明。 又今第二释能依达解幽致(立破)。 之立因等言了因喻智云入正理之因明。 如是宽狭有异。 释意亦别。 云何云准初解耶。 不可依用已。 上来第二释已。 目下第三释。 此中有四文。 初约因与果离释。 二两重合释。 三释妨难。 四总结。 初文如何。 疏。 三云因者(至)咸为果称。 钞曰。 因者言生等者。 明与前第二相违。 前释取言·智为果边。 今释取因(言生)明(智了因)。 为因边。 入正理为所立宗果也。 由言生故等者。 释因者言生因句。 言生谓立者言生因。 由故二字彰为因义。 立者言为敌智为因。 未生之智得生者。 音石云。 敌者之了宗智。 即言生因以此了宗智为果也(此未生智道也)。 又云。 问。 由言生因得生(了因)智了因何故越云了宗智生耶。 答。 虽言生因是智了因之因。 而今说意。 谓本发言为了宗智果也。 即云入是了宗智也。 既令了所立宗起言故也。 故云由言生故未生之智生也(已上里)。 今详曰。 音石所释甚有道理。 虽然幼识难了故。 今助作释义。 谓此第三释意。 言生因为因。 了宗智为果。 即入言是。 然其实言即生因而生了因敌智。 此智即了因而所立宗彰。 此宗彰时智名了宗智。 其因与果同时处不可离今此释意。 以言生因为因。 以智了因为明。 以了宗智为入为果。 了因智与了宗智。 其体是一同时同处。 但约义别分因·果已。 由是音石所释以未生智名了宗智。 是明智得生之极也(已上私)。 秋篠云。 未生智者了宗智也。 又云。 生因于果有生长之利。 了因于果有鉴照之功。 故虽同因各得一名。 谓因与明也(已上明灯)。 由智了故等者释明者智了因之句也。 由故二字彰敌证智为了因义。 未晓之义。 今晓者。 音石云。 由敌者智了因故。 未晓义宗今显(已上道)。 秋篠云。 未晓义者所立宗也。 此释即当文轨师之说也。 彼疏云。 因以利果为义未生之智令生。 明以鉴照为功未显之义令显。 显者文称正理。 生者题标为入。 此即入与正理俱是果名。 若因若明并为因称(已上明灯)。 今云。 由是此疏第三释非全同文轨师。 但以因明入理为因果为同也。 所晓宗称等者。 此上明此第三释意以因明二字为因已。 此句明以入正理三字为果。 音石释云。 所晓宗者所立宗。 所生智者了宗智(已上道)。 今云。 敌证智即了因了宗果云入正理也。 因与明异等者。 正结约因·果立第三释。 音石云。 因谓言生因。 明谓智了因。 故云异。 言生因是了宗智之因也。 智了因是所立宗果之因也。 故云俱是因名(已上道由前记)。 正理入殊等者。 音石云。 正理谓所立宗。 入谓了宗智。 故云殊也(已上道)。 咸为果称者。 音石云。 由前记意。 所立宗是智了因之果也。 了宗智是言生因之果(已上道)。 今云。 此了宗智。 谓了因智了因即了宗故作此释也。 已上离释竟。 疏。 由言生因(至)并依主释也。 钞曰。 第二两重合释。 由言生因故者释题因言。 由故二字彰为因义。 敌者入解等者。 释入之言。 即了宗智(今云入解是)所宗者(所入所解)所立宗果也。 合上句因·果相对释也。 由智了等者释题明言。 敌证智了立因等理智即了明为因显正理果。 由故二字彰为因义。 立者正理方显者。 释正理言。 是亦因果相对释也。 应云正理之入者。 是初重合释。 正理是所立宗果。 入谓敌证了宗智果。 二果体别能所相依。 能依所立宗果之了宗入智。 故云正理之入也。 亦入正理等者。 第二重合释也。 谓入正理是果。 因·明二共为因。 果与因是相别如前已释。 能依入(敌了宗智)正理(所立宗果)之因(言生因)明(智了因)依他主法得名。 故彰两重共依主云并也。 疏。 立论虽假(至)始有言生。 钞曰。 第三释妨难有两重。 今即初重也。 音石云。 此通伏难。 难云。 立论者言生因生敌证者智。 而立者智生·义生不生敌证智耶。 今疏文通云(如文)。 敌论之智者。 音石云。 了宗智(已上道)。 必资智义等者。 立者必以智·义二生为因发立因等言故。 云资也。 疏。 敌者虽假(至)有智了故。 钞曰。 通第二重伏难。 音石云。 次难云。 唯由智了因方解所立宗也。 依立者言了·义了不解了故(已上道)。 今疏文通此难(如文)。 假智了方解者。 音石云。 依了因智了宗智起解所立宗也(已上道)。 必籍义言等者。 前记云。 此敌者必须了立者义了立者言方有智了。 即敌者自(智上)义言(立者义言)二了也(已上前记)。 今云。 于敌智不了立义与言。 则不能达解宗果。 必待籍立义言敌智得了。 故云籍也。 疏。 虽但标言(至)略无余也。 钞曰。 第四通难总结。 难云。 若言资智·义有言生籍义·言有智了。 何故但以言生·智了二因释因明言不云余生·了耶。 今疏文通此难。 秋篠云。 此文后明兼正也。 生敌论智言生为正。 智·义为兼。 了所立宗智了为正。 义·言为兼也(已上明灯)。 今云。 秋篠所释能叶疏意。 疏云但标意彰言生·智了为正。 复云兼说二了等。 以兼正通难也。 摄法已周等二句。 此总结第四释。 意言因明之因正兼摄六因已。 故云总略六因曾无余残。 后记中释更不假余云略无余。 今详曰。 既云摄法已周。 何须云更不假余。 故此无余言自上句已周出彰无所余因也。 基辨曰。 纂要中为助此第三释更作二解。 二解(文长)如彼。 今详云。 彼二解中第一助解。 因明二字但在立言。 何则此立言为因能生敌论了宗智故今名为因。 复此立言能明显自所立宗亦名为明。 体虽一言望义别故因·明两别。 亦因亦明。 故持业释。 此助释义非助等三释解却助第四释意。 释意混为不然。 若不助此疏释别设释义。 是亦可言一人释义已。 盖立论言明显自所立宗。 于敌智了明了立者义·言为因时得名明。 但发立言亦有不能明显。 如违决等。 若宗明显于自悟。 但在立智生因不待言也。 大抵因明之名悟他为要。 故但立言不能明显宗也。 由是第四释中云。 言生净成宗果者。 言·智合说成因。 而亦说明成持业释。 如纂主言。 但于立言云因与明非疏主意。 可谓粗漫。 第二助释亦因·明言并通立敌。 于敌智云因·明。 道理易了。 但于立言如前所难。 若立·敌合言。 是亦第四义。 非第三义。 大混释意。 此非顺助却为违害。 后学勿惑。 上来第三释竟。 自下第四释。 此中大分有二文。 初约人(能说)属教(所说)离释标名。 后依梵语例合释。 初中亦二。 初略离释。 后广离释初略释者。 疏。 四云因明(至)主教之号。 钞曰。 本佛经之名者。 释此句有二意。 一云。 音石曰。 即佛经中说因明道理处也(已上道)。 若由是。 则因明者佛经所说一分之名也。 二私释云。 音石所释一往之义也。 非疏主意。 既释云因明者佛经之名故。 谓一切佛经全体无不因明处故。 破立皎然具足。 名言能说皆因明故。 准次下广释正理言。 取陈那造一切而释。 有何异由释因明言非取一切佛经耶。 由此道理今取一切名因明。 秋篠亦释此文举据曰。 此第四释当迈师说也。 故彼疏云。 因明者佛说五明之一明也。 至觉以因明立称。 陈那以正理存目。 圣即不远。 体正以运。 运运互不遐。 悟理以返鉴。 然夫真俗未始异异之旨远矣。 异而不异。 不异者乖矣。 群生焚于火宅溺于爱海者皆以于因不明于理不正。 是以大觉开因明以正理。 陈那授正理以因明。 二名未曾异。 二理讵得殊也。 言入论者。 有大开士寔号天主。 以因明正理词广义幽令学徒怖斯文海遂使邪飙纷挠正道韬光。 于是披阅群经鸠集众籍撮其机要以启首矣。 文略而义弘。 词显而理着。 通因明之广辙会正理之遐途。 故称为入。 义意令同也(已上明灯)。 陈那论之称等者。 陈那造一切论名正理。 皆论诸法真性故。 陈那造四十余部等者。 明陈那论名正理由。 神泰(理门)疏曰。 正理者陈那所造集量论等五十余部名也。 此理门论为彼门故名正理门(已上大疏抄引)。 (今问。 由上疏释云正理者诸法本真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 由是一切菩萨造论无不诸法本真之体义者。 陈那所造理门论为量度其体义门户。 故云权衡照解之所由。 尔则正理之言应一切圣者造论之称。 何故今文违上局云正理者陈那论之称耶。 答。 次下广离释文虽疏主意。 今此略离释文全依静迈师疏。 彼意如上已引。 大觉世尊哀愍于因不明。 沈爱海于理不正焚火宅之群生说正理以因明。 由是陈那说因明为正理门。 以如是迈师意设此略释。 是故虽通一切经论应释恐文烦广。 影略互显。 释因明名以一切佛经名言。 释正理言以陈那论。 无于佛经不正理。 无于陈那论不因明。 不待论故与上全无相违。 所造论四十余部中其最要。 是理门论为先为门。 其门者即因明亦不待论故。 影略互显。 是有深意。 可知焉已)。 其间要最等者。 正明正理陈那论称由。 陈那论皆说诸法真性故名正理。 复名门。 说正理皆以因明。 作立破故。 此论量正理门户。 故云正理为最。 疏。 因谓智了(至)观察义故。 钞曰。 自下第二广离释。 此中有三文。 初释因明二字。 次释成正理二字。 后释入论二字。 今即初也。 因谓智了等者。 秋篠曰。 释佛本经因明之名(基辨云。 此科释未痛快。 如前已辨。 此释一分名故未可也)。 言智者了宗智也。 望所立宗即得因名或即言生者。 非是别义名为或也(基辨云。 此亦因字释故云非是别义。 即者因即言生者意也)。 佛说经因者双取智(了)言(生)名之为因。 净成宗果者。 净谓明净。 立论者言能明净。 成立所立之宗无诸过失故名明净。 明谓明显者。 若约智了说明义者。 照解为明。 若约言生。 明显名明。 因既有二。 明亦二也。 以何得知。 约言生因说明显为明故(已上明灯)。 又音石云。 下释佛经因明(基辨云。 此科释亦未痛快)。 敌者智了因之照解所立宗云明也。 故因即明也。 了宗智所解必是不相离宗也。 备云。 立论者言生因及敌证者智了因此即明也。 因与明无别体故。 仁云。 因者体也。 明者功能也。 体即功能故(已上道)。 今详曰。 秋篠音石释义稳当。 疏意实尔。 备·仁二记明持业义。 复无加焉。 若以云因明言一切佛经名言义释因谓智了等已下文者。 敌者谓听闻佛说外道等是。 此听法者智了今云因。 此智了因能照解佛说所立宗即云明也。 佛世尊即立者。 能说立法令闻法者照解佛说所宗。 佛说法亦因明如涅槃经等中对外道说法。 其时如来即是立论者。 对佛外道即敌证者。 准是自知。 一切说法。 如来立论者。 闻法者是敌者。 他方佛及影向众是证义者。 又佛言生因净成宗果故。 佛说言生因即照明故。 由此义疏主前文释云因明者佛经之名。 故今文智了因亦于闻法者而应论也。 或即言生等者。 或言如秋篠释。 此文有伏疑。 疑云。 立者成所立宗果是言了因。 何故以言生因。 云成宗果耶。 音石通此疑云。 言生因虽正能成宗果。 而言生与言了是一体故。 今举言生因摄言了也。 既云言生因净成宗果。 故因即明自可知焉(里书取意)。 净成者令明显义。 宗果者所立宗果也。 前记云。 净谓明净。 立论者言能明净立所立宗无诸过失故云明净也(文)。 明谓明显等下。 成持业得名。 谓言生因智了因云因。 此因即明显所立宗故因有明显义。 即能照解能净成之义也。 故云因即明持业释也。 纂要云。 明者辨也。 言辨宗故。 辨之与显其义同也。 智之与言明义(能照能净)虽别同明宗故因即是明持业释也(文)。 又音石设问答云。 问。 此第四释以何得知因唯智了因·言生因更非余耶。 答。 纂要云。 第四·五解又约人属教立者言生·敌者智了并名为因。 各望果故。 了即照解所宗。 言即显彰所立。 俱复称明。 各显了故(已上里书)。 故瑜伽论等下。 举持业释证(后记音石)。 为证佛经因明双取智·言以为因明即引此文(秋篠)。 今云。 秋篠所言不稳。 以后记·音石为允当。 以故言承上故。 问。 此文如何为持业释证耶。 答云。 于观察义中之于中言境第七声也。 观察谓智明。 义谓所立宗也。 诸所有事者因喻也(后记音石)。 谓于观明照察所立宗义处(于处二字论文中言)。 即有因·喻。 敌智以立言·义为因观察明照有此因·喻。 此名因明。 故言·智二因体持明照业用。 故云持业释也。 后记云。 诸所有事者即是因·喻。 为因照观察义故。 明知因即明也(文音石由是)。 所建立法等下。 秋篠与音石释意大有差异。 今详辨之立三门。 初举两释。 次辨是非。 后作会释。 初举两释者。 秋篠曰。 所建立法者自性·差别也。 此二智所观境名观察义。 能随顺法者七因明也(瑜伽十五·显扬十一·对法十六说七因明)。 此七因明中第一论。 体有六(一言论。 二简论。 三诤论。 四毁谤论。 五顺正论。 六教道论)。 第二论处所有六(一于王家。 二于执理家。 三于大众中。 四于贤哲者前。 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 六于乐法义者前)。 第三论据有十(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比量·似现比量·自性·差别)。 第四论庄严有五(瑜伽说五德。 具如彼)。 第五论负有三(一似立·二似破·三言过)。 第六论出离有三(一观察德失。 二观察时众。 三观善巧·不善巧)。 第七论多所作法有三。 总有七事。 别三十六事。 合四十三事。 此云诸所有事也。 此能随顺法七因明若对所建立名能建立法者。 论体·论据·论庄严·论负但此四得因明之名。 余三不得因明之名。 四能建立所立宗故(名能建立)。 余三立具。 非正能立。 相随顺故总名因明。 为显立具合名因明。 然但言随顺不言建立。 论体是言。 论据是智与言。 故知智·言皆名因明。 所以尔者为因·照明观察义故。 若智为因。 照解义故。 若言为因。 明显义故。 非但取智名照明故。 有记云宗等八支为能随顺即诸所有事者是其谬也。 非但违论亦失疏意也(已上明灯取意)。 次音石释曰。 所建立法者所立法。 能随顺法者。 仁云因喻也。 能随顺所立宗故(已上道)。 又曰。 智周云。 自性·差别名所建立。 宗等八支名能随顺。 随顺所立故(文)。 即色心等自性与此上无常等义也。 八能立云八支也。 问。 何故引此伽文证耶。 答。 为显因即明故。 所建立法者不相离宗。 非自性差别也。 能随顺法者因喻。 非余也。 此顺陈那意说也。 因喻是八能立中少分也。 周记等亦顺瑜伽(八能立)故。 不相违也。 既云诸所有事中有因·明二义。 故因即明也。 问。 何故云不相离宗非余耶。 答。 敌者了宗智唯解不相离宗故(已上里)。 次辨是非者。 秋篠破有记云宗等八支为能随顺即诸所有事为谬。 然此有记音石所引周记所说。 周记释意谓。 瑜伽论古师所说。 以八能立为能立法为诸所有事。 又自性·差别为所立法名观察义。 诸所有事为因照明观察所立法义。 故因即是明持业释也。 今秋篠破是意谓。 自性·差别是所立法。 能随顺法者七因明也。 于其七中能立法名能随顺法者。 所谓论体·论据·论庄严·论负此四因明。 此四能建立所立宗故。 能建立法名为因明名能随顺。 余三(论出离·论处所·论多所作法)名为立具。 非正能立。 相随顺故。 为显立具虽名能随顺总名因明。 非能立故名随顺法(已上秋篠释意)。 是故有记以八能立名随顺法。 其中现·比·圣三是能立具非能立法之随顺法。 然总名能随顺法即诸所有事释因即明义为谬。 是破斥大旨也。 今详。 秋篠破斥不当。 有记所释无害。 秋篠以七因明释此论文甚为不是所以何者。 以四因明为能建立之随顺法。 其中论据摄八能立·自性·差别。 自性·差别所立法故以论据释能所混乱。 可谓粗漫。 复八能立中现·比·圣三是立具故非能立法之随顺法。 既破有记却我亦摄非能立之立具。 粗漫甚矣。 盖有记意现·比·圣三虽非悟他能立于立论者自悟智生因之智故。 此即发言之因。 此因有明显义。 故总名八能立之三。 云何言非能立之随顺法诸所有事所摄耶。 虽名立具非如秋篠所云七因明中余三名立具疏漫法而已。 所以有记释义非谬。 又秋篠云论体是言等。 此释违疏。 既云诸所有事即因明故。 若如秋篠。 应言诸所有事一分名因明故不稳。 三会正释者。 秋篠取七因明中总别合四十三事以为诸所有事。 今以四十三事根本则七因明。 复论七因明之根本宗等八支。 离此无七因明。 故有记释就根本论。 秋篠就末而释。 应离本无末故。 自我观之则能所破俱是寂然。 其体全无相违。 又以音石意详今此论疏文曰。 释此文有二意。 一顺古因明释。 二顺陈那释。 初顺古师释者。 所建立法者自性·差别(色心等自性与此上无常义)也。 能随顺法者宗等八支也。 初所立。 次八支能立故。 二顺陈那释者。 所建立法者不相离宗。 非余(自性差别)能随顺法者因喻。 非余(此是八能立中少分)二释共云诸所有事者能随顺法。 若乖返宗则非随顺。 非随顺法则无因即明义。 故今不乖返名能随顺法彰因即明义也。 名诸诸所所有有事事等者。 洛西五智山道空师理趣释私记曰。 博古图第二卷举周穆王古鼎铭篆文。 其中云子子孙孙。 又明杨舛庵文集六十三举古钟鼎铭中亦复尔。 明孟璇古逸诗载第二举周宣王石鼓诗。 其中有鼎鼎邋邋句。 注云爰猎爰猎之文。 古文书写法若遇如是文则用复字扶助笔劳。 今文亦尔。 云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之文也。 尔由古体书写法为名诸诸所所有有事事也。 南京所藏古本都如是。 慕古之徒勿易斯法。 为因照明等者。 此文明持业释之由。 为因照明谓即言生·智了二因。 此因能照明观察所立宗义故。 因即照明。 持业释也。 疏。 正理简邪(至)名为门论。 钞曰。 广释之中第二释陈那正理也(由音石道示此科文)。 仁记云。 唯取陈那论之自性·差别云正理也。 第一说(第一释解正理言文)意通一切故为别也(已上仁记。 音石道)。 又秋篠云。 第一释中诸法真性者显天主论正理。 第四释中诸法本真自性差别显陈那论之正理也(云云)。 今曰。 秋篠以第一释云显天主。 虽稍有理。 仁说能符疏第一释。 仁记云。 第一释通一切第四释取陈那之释为好。 诸法本真虽无差异望能说人为别也。 陈那以外文释门论字。 妄说浮翳者。 浮云翳日喻妄说掩真。 为破此妄遂申趣解正理之所由处。 由谓门也。 申谓论也。 名为门论。 疏。 天主以旨(至)称之为入。 钞曰。 广释之中第三释天主入论(音石道科)。 旨微者。 因明旨幽。 秋篠云。 理幽故言旨微。 文广故云词奥也(已上)。 综括纲纪如前文释。 以为此论者。 音石云。 此论指入论(已上道)。 作因明之阶渐等下释入言。 作因明者。 音石云。 作佛经因明之阶阶渐者进学入路。 为正理者。 音石云。 为陈那正理之源由(文道)。 由谓门也。 入陈那正理之门。 又入源之门故云源由也。 穷趣二教者。 音石曰。 佛本经及陈那论云二教(已上道)。 穷趣二字正释入言也。 疏。 故依梵语(至)依主释也。 钞曰。 第四释中第二由梵语例合释。 因明(佛说)正理(陈那)入论依主释也。 音石云。 因明正理之入论(已上道)。 由梵音不倒语例。 故云依梵语也(是第四释已)。 疏。 五云因明(至)明正理也。 钞曰。 自下第五释文。 此中亦有四。 初约本末离释。 二约教理离释。 三约通别离释。 四总结合释。 今即初文。 云陈那本论故。 天主入论是末也。 今此释分四段。 必非取舍。 含此多义示甚深标名也。 由达此论等者。 由通达此天主入论故。 能悟入陈那所造因明正理也。 疏。 或因明者(至)彼正理故。 钞曰。 此第五释中第二释文。 即约教理释。 云陈那教称故。 天主入论取所诠理名因明也。 即入论名者。 谓天主论也。 正理者陈那教称者。 正理言虽似取所诠理。 今共取陈那正理能诠教。 故云陈那教称也。 由此因明等者。 谓由此天主论因明论能悟入彼陈那论正理教也。 疏。 或因明者(至)因明正理。 钞曰。 第五释中第三释文约通别释。 云通名别称故。 能入所入论之通名者。 音石云。 能入谓天主因明。 所入谓陈那因明。 入正理者。 若但云正理。 则陈那论之别名。 若加入言云入正理。 则天主论之名(已上道)。 能入所入等者。 以天主论云入正理。 则能入之别称。 陈那论云正理。 则所入之论称。 今合能所入云入正理论。 别称者约陈那则但正理二字。 约天主则加入言。 一名师资别目。 故云别称也。 疏。 或此应云(至)并持业释。 钞曰。 第五释中第四释文。 即总结合释也。 因即是明者。 前记云。 此唯取三释中(第五释中前三释也)。 入及正理解也。 因即是明解入也(基辨云。 第五释中前三释因明言陈那天主言并听者智。 此能入因即明也)。 正者即理者。 解正理言。 即入正是天主。 但正理属陈那(已上)。 今云。 因即是明者此释入言。 陈那天主言及听者智是能入因故。 言亦照了宗果因也。 并持业释者。 前三离释皆成持业合故今总结云并也(前记意取前三释中入与正理。 今合释因即明持业。 可知能入即正理所入即正理。 持业释。 此中所入即正理可知。 能入智果持正理业用。 持业释。 离能观智无所观正理故也)。 斯第五释初音石引备记云。 此亦依梵音云因明正理入论。 此初说(第五释初说也)通初三释(标名五释之中初三释)。 谓陈那之因明此因之明(一)明之因(二)明与因(三)故通初三释也。 此陈那正理亦诸法真性(一)立破幽致(二)所立宗(三)通初三释(云云)。 今详曰。 备释虽应有理。 释意混交似次绮互失第五释疏意。 工者顾而失矣。 已上第五释已。 又纂要中于此第五释更助作三释。 一因明正理并佛本经之名。 入者天主论名。 能入佛说因明正理故。 二因明通内外道名。 正理者佛说名。 入乃此论名。 天主欲入佛说正理。 三因明根本佛说名。 入正理天主论。 因能入因明正理故(已上竹女)。 今详曰。 疏第五释但于师资设为释义。 非及佛教根本。 及本佛说约人法释第四释义。 是亦应助第四非助第五。 若不尔由纂助释却滥疏主释意。 后学择而居焉。 上来释因明入正理五言中第二别作五释竟。 自下第三以五释别配。 此中三段。 初因明二字配五释。 次正理二字配五释。 后明绮互释。 初因明别配如何。 疏。 此五释中(至)属在何教。 钞曰。 此五释中者标牒也。 第一因之明等下。 音石云。 因之明者。 因者生了。 明者能诠教也。 明之因者。 明者敌证者智。 因者立论者言也。 因与明者。 因者言生因。 明者智了因。 因即明者。 因(言生·智了)因。 明者明显(已上道文)。 属在何教者。 前记(第一·六丁)云。 属者随也。 本佛经及陈那天主俱名因明。 故云属在何教也(秋篠钞中此云有记引破)。 秋篠云。 有记解非也。 第五释中陈那·天主二论相属无属佛教。 超取前释岂疏主意。 故知非也。 唐前记云。 属在者随应之义。 若依第五释。 则因明者或属陈那论或属天主论。 或属能入所入之论。 随其所应故云属在何教。 此解为是。 符疏旨故(已上明灯)音石云。 因明之名亦通陈那·天主二论。 正理之名亦通陈那论·天主论也。 故云属在何教也(已上里)。 今详曰。 有记所释如秋篠破。 引唐前记为是。 与音石意同。 尤为胜也。 疏。 正理亦五(至)总通前四。 钞曰。 次正理二字别配(正理二字别配五释)秋篠云。 有记云。 问。 前三何别。 答。 义亦有别。 初取诸法真实自性差别名为正理。 次取能立破幽破道理。 后取自所立宗。 故三义别(已上有记)。 秋篠破有记云。 此解虚妄。 欲显义别还著文异。 是有何利耶。 今解云。 初约体义以为正理。 后二约义以为正理。 而义万差所凭不同。 或取幽致存义宗。 故三义别(已上明灯)。 今详曰。 秋篠判有记释不稳。 有记所言全以疏文为别。 非欲显义别为此异。 而秋篠以体·义为此差别。 虽有道理不如有记以疏释文为此差别。 疏中释正理言从宽渐向狭之别。 有记由是尤为稳当。 五总通前四者。 秋篠云。 有记云。 但言正理更不异呼。 即是正理故云总通前四(已上有记)。 秋篠破云。 此释非也。 岂不异呼。 即是正理耶。 若尔则无言亦应正理不异呼故。 今解云。 第五释意。 通取前前四以为正理故。 不别说也(已上明灯)。 音石云。 第五释中二解正理通上四正理也(已上道)。 今详曰。 有记中云更不异呼。 云无别设名言。 即通言义。 陈那·天主所名正理以正理名正理故。 更设名言无所可言。 通取前四正理名为正理。 此有记意。 与秋篠·音石释意无相违。 然秋篠以无言破不稳。 既云更不异呼。 但以正理为名。 破有名言以无言破。 敌他所不许故。 秋篠所破不当。 而秋篠亦云不别说。 即有记云更不异呼词异意同。 学者审思。 问。 前四释中释正理言各别。 何故云通取耶。 答。 第一正理诸法真性。 第五释中以陈那教云正理。 亦谈诸法真性。 第二释正理立破幽破。 是亦在第五释中陈那教里。 第三释中正理所立宗。 是亦在第五陈那教称中。 第四陈那本论亦在第五中。 故云第五总通前四也。 疏。 由此一一(至)故略不述。 钞曰。 此五释别配中第三结上。 作绮互释系图示之。 合成二十五释者。 秋篠钞引唐前记云。 且以第一释因明而历余四正理合之为五。 余五亦尔。 故五五合成二十五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余五亦尔者难解。 先以五释中一释历余四正理合为五已。 尔则其余应云余四亦尔也。 四五合成二十也。 疏文云合成二十五之合字。 合前别配五作二十五也。 如系示图。 义准应知。 恐文繁广等者。 结略文也。 纂要中设余释绮互。 非急所学。 故略不举。 须者往见。 上来释因明正理入五字竟。 自下释论题三段文中第三加论字释。 此中有四。 初释论教亦因明。 二释论言。 三约能所诠合释。 四准瑜伽释而释。 初中有二。 初依初解释。 后依后四释释。 初文如何。 PICT69002301. GIF/PIC(一一别配一因之明诸法真性二明家因立破幽致三因与明所立宗义别四因即明陈那本论配五属在何教总通前四(但为五释))(绮互释之一因之明立破幽致二明家因所立宗义三因与明陈那本论四因即明总通前四五属在何教诸法真性六因之明所立宗义七明家因陈那本论八因与明总通前四九因即明诸法真性十属在何教立破幽致十一因之明陈那本论十二明家因总通前四十三因与明诸法真性十四因即明立破幽致十五属在何教所立宗义十六因之明总通前四十七明家因诸法真性十八因与明立破幽致十九因即明所立宗义二十属在何教陈那本论)(合上别配总成二十五释。)疏。 然依初解(至)教亦因明。 钞曰。 然依初解等者。 秋篠·音石共同云。 标名五释中第一释云初解(明灯并道)。 今云。 问。 标名五释中第一释文长。 由依何文今云教亦因明耶。 答。 第一释文云。 明体是教。 因明即论。 持业释也。 依由此解云教亦因明故。 云依初解。 又问。 第一释文明即教义。 今教即因明义。 稍似有违。 何故云依标名初解。 答。 秋篠钞曰。 教亦因明者。 若依初解。 所明者因(基辨云生·了二因)能明者教(论教)能所既别。 教岂因耶(基辨云。 此寄难释也。 今疏文云教亦因明。 亦言即字意同。 教亦明意可知。 教亦因难了。 所以由上第一释以生·了二因辨能所明今寄难释也。 次答文)。 七因明中论体是言(基辨云。 疏云论体是言生因。 由是今成言教即因义也)。 岂无因义(已上明灯)(基辨云。 此寄言释。 虽似有理。 难以标名第一释意。 答以第四释言生即因即明显义。 释义混交。 违今文云依初解未稳)。 次音石曰。 明者教故云教亦明。 何故云教亦因明耶。 答。 乘语势故。 又云。 教亦因之明也(已上道)。 今详曰。 两家共云依标名初解。 虽然释意以音石为胜。 秋篠不稳。 如前已辨。 问。 音石作二解意难辨别。 如何为胜。 答。 音石意云。 初以因言为语势。 其实虽明教亦明义。 今云亦因明。 以因之明。 之明今云教亦明故。 若不云因。 则有此明能明何物之疑。 故乘语势云教亦因明也(是音石初义意)。 次以两重合释而解。 教亦因明者。 因明二字是依主释。 因谓二因。 明谓能明。 准标名第一释可解。 然其因之明能明即是论教。 持业释也。 教即因之明故含两重离合。 谓论教体持因之明业用。 持业得名。 今释云教亦因之明也(已上音石后义)。 疏。 依后四释(至)亦名因明。 钞曰。 后依后四释解。 秋篠·音石释意大别。 秋篠云。 后四解者。 第五释中四说云后四也(已上明灯取意)。 音石云。 后四释者。 标名五释中第二·三·四·五云后四也(已上音石意)。 秋条释斯文云。 此通伏难。 难云。 如第一释教名因明。 第五释中有四释今疏云依后四释。 则此四释亦应教亦因明。 何故今但云依初解教亦因明而不云后第五释中四释教亦因明耶。 疏又通云。 然依初解教亦因明。 依后四释教彼(因明)之具。 亦名因明。 为显因明之所依具。 然初释教正因明。 后四释教兼因明(已上秋篠)(基辨云。 秋篠云通伏难。 虽有道理。 强为成持业释以第五释中四释释依后四释未快)。 音石曰。 后四释因与明并非能诠。 故云彼所诠具也(已上道)。 今详曰。 音石道意为正。 后四释以因明言为所诠故。 音石释云非能诠也。 故此天主论教是所诠因明之资具故。 虽非因明教亦名因明。 彼者指因明。 此论所诠论教为资亦名因明也。 彼具者。 前记云。 具谓教是宗因作具。 故云具(文)。 今曰。 此解不尔。 具言资具。 非能作具。 谓虽能诠教有能作义。 宗因亦有能作义故。 能所杂乱。 故云资具为好。 以能诠教(论教)资所诠(因明)而彰故。 虽应宗因亦有资能诠义。 而宗因末能诠能资本故。 云资具为是正。 音石释意。 今此疏文约明·明具而释标名明与论之言全体同。 故因之言为语势。 强不用释也。 疏。 论者量也(至)名之为论。 钞曰。 二释论字。 此文中量定真似等二句约因明门而释。 决择性相等二句约性相门而释。 此由瑜伽释。 彼曰。 问答决择诸法性相名之为论(文)。 教诫学徒者。 由俱舍论。 论云。 教诫学徒故称为论(云云)。 疏主释论言。 处处皆由此两释。 初约智后约悲依用而已。 疏。 依后四释(至)依主释也。 钞曰。 三约能所诠合释。 问。 何故此文不由标名初释解云。 依后四释耶。 答。 音石由前记第二释道曰。 后四解因明入正理五字并是所诠。 若依初释。 因明即论。 上叙(标名)第一释末既说故今不叙也(已上道文)。 既是者。 上叙已云既。 指因明入正理五字云是。 余文可解。 疏。 欲令随证(至)如中观论。 钞曰。 四准瑜伽释而解。 谓为释前段依主释义今由准瑜伽释具解。 此中有三段文。 初从所为立名。 二从所诠立名。 三从所依立名。 今即初也。 欲令随证因等者。 全准瑜伽释文立今释义。 瑜伽释曰。 欲令证解瑜伽师地而说此论。 故以为名。 如对法论(云云)。 随证因三字一本作随论因。 秋篠·音石俱作随证。 意无违害。 各有道理。 若作证因。 则证谓决解智。 因谓所作等言生因。 证无常(宗)。 之言因(所作等言)。 依主得名。 若云论因。 则言论即言生因持业释也。 就此欲令随证因等文古来三释别。 一者后记云。 教(论教)。 不得名为因明入正理。 从其所为而得其名。 如中观论者。 解中道理之智名为中观。 论从所为以得其名(文)(基辨详云。 此后记文言不足难了。 今辨此意云。 后记意但就能证智释。 因明入正理论者解因明入正理之智。 故论言为其解智。 故云从其所为而得其名也)。 二者邑记云。 如中观论者。 欲令众生解中道观而证真理依所证解以立其名。 此论亦尔。 欲令众生证因明及正理故(文)(基辨详邑师意曰。 以因明及正理为所证。 以入言为能证。 虽云入正理则能所证合。 正理之入故但取所证所解以立其名。 中观俱所证理。 虽观是智。 中之观故但取所证所观义边以立其名。 今论名亦如是。 故邑记云依所证立名也)。 三者音石道曰。 是从所为立名也。 谓为敌者了宗智令入正理(幽致)故。 说此入论也。 此准(标名)第二释也。 又第一与第二释(正理)意同也(已上道)(基辨详音石意曰。 因明二字释初与第二虽有相违云令入正理论之释同也。 故云意同也。 问。 音石意云是从所为立名如之何。 答。 以因明入三字为能证。 以正理二字为所证。 为顺助此能所证故作斯论。 从所为立名。 中观论亦复尔。 中谓中道即所证理。 观谓正观能证智。 为此能所证。 故作此论。 此论能助即能为。 能所证是所助即所为。 故云从所为立名。 此是道意。 里书文长。 至彼可解)。 今详三家曰。 邑师与音石之释意优美。 任意依用。 后记所释虽有道理难解。 疏。 或此辨说(至)如十地经。 钞曰。 准瑜伽释解中第二依所诠立名之释。 彼释论曰。 或复此论无倒辨说瑜伽师地。 故以为称。 如十地论(文)。 就此或此辨说等文秋篠·音石释意大异。 初秋篠云。 或此辨说等者。 陈那论者。 所入论也。 天主论者能入论也。 将辨说能入之论立此论名(已上明灯)(基辨云。 秋篠就第五释而解。 恐未稳当)。 次音石曰。 此当(标名)第四释也。 因明者佛经名也。 正理者陈那论名也。 此从所诠立名也。 谓说能悟入因明·正理之论故(因明者佛经。 正理者陈那。 能入者今天主论也。 已上道)。 今详两家曰。 以音石为胜。 秋篠不稳如十地经者。 释此文三家别。 一者邑云。 彼论正明菩萨十地。 依所说事以立其名。 此论同彼。 依彼所说因明·正理为论名也(文)。 二者周云。 意谓因明·正理俱是所诠所入之法。 智为能入。 论不得名为因为因明入正理。 从其所诠所入以得其名。 如十地经者。 十地是所诠所入之法。 经从于彼以立其名云十地经(已上前后两记文)。 三者音石道曰。 如说十地理之经故云十地经。 是从所诠立名也(已上道)。 今详曰。 三家释文虽异。 意无差异。 音石文短周记文长。 虽尔云从所诠立名意全同也。 邑师云从所说事。 此亦所诠。 故今三家为同释(邑不云从所说事云依。 此意滥次释。 故三家中邑劣)。 疏。 或依能入(至)故以为号。 钞曰。 准释论解中第三从所依立名。 瑜伽释论曰。 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 如水陆花。 由是论名瑜伽师地(文)如水陆华者。 诸家释有得失。 初邑记云。 依所依处以立花名。 此论亦尔。 从所依因明正理处而立名也(文)(基辨详曰。 疏文既云依能入正理因明。 故但云从所依因明正理处而立名。 依能入之义遂不彰故。 邑师释违疏意也)。 二周记云。 花从所依以彰其号。 此论亦尔。 依彼善解因明者智故名因明(文)(基辨详曰。 此师云依智。 是即疏所言依能入。 所以周记所释不违疏意)。 三秋篠云。 如水陆花此论亦尔。 依彼能解之智所起正理·因明而说此论(文)(详曰。 此释实尽疏主意。 依言为所依。 能解智者疏所言能入。 所起者合譬喻。 水陆所生花故名水花陆花。 今亦尔。 彰能入智所生起正理。 因明为所依处说此论教故名因明入正理论。 由是秋篠所释善顺疏意)。 四音石云但以解因明智为所依(详曰。 虽顺疏意。 非如秋篠尽善说)。 上来四门分别中。 第二释论题有二中。 第一释论标名竟。 自下第二举造论主。 疏。 商羯罗主菩萨造。 钞曰。 举造论主中分为四文。 初标牒造论主。 二梵汉相对释。 三举传说释名体。 四总结。 今文即初科也。 疏。 梵云商羯(至)主菩萨造。 钞曰。 二梵汉相对释也。 疏。 外道有言(至)即有财释。 钞曰。 第三举传说释名体。 外道有言者。 印度世间流布相传说也。 大自在天者。 大梵天王。 大日经疏曰。 商羯罗是摩醯首罗别名是也(云云)。 二十四相者。 音石道曰。 如观音以三十三身化导于人(已上道)。 虽有千名者。 枢要上曰。 劫初梵王于一一法皆立千名。 帝释后减为百名又减为十名。 又减为三名。 是即其一也(瑜伽十五同是)。 犹存十号者。 憬兴理门论疏云。 大自在千名中一名。 谓劫初时大梵天王造声明论。 于诸法中一一法上制立千名。 后天帝释废其九百唯存百名。 复于后时迦腻尼仙人更废其九十但置十名今云骨锁者十名中一也。 因自立号者。 因谓亲也。 以天为主者。 主谓崇也尊也。 即有财释者。 骨锁主三字商羯罗天。 主犹云尊。 如释迦云释迦尊。 而即尊言亦释迦也。 今此菩萨因从天像诞故。 此菩萨有骨锁主全体天用有他用义以为名故。 有财释也。 疏。 此论是彼之所造也。 钞曰。 第四总结造论主。 造者制作义。 叙理名述。 先来有故。 作论名造。 今新起故(秋篠由三十论疏释)。 上来四门分别中第二门分别竟。 疏。 第三明妨难者。 钞曰。 自下四门分别中第三门也。 音石道曰。 总有七难即为七对(文)(七对一问一答为一对)。 今云。 是通妨难门即七番问答也。 至文可知。 此是标牒也。 疏。 一问何故(至)总名因明。 钞曰。 七番问答中此文第一番问答也。 秋篠曰。 第一三支有阙妨宽狭不同答。 答中有两重答(文)。 音石云。 三支不齐难(已上道文)。 今云。 问意可知。 答中有两重。 初约宽狭答。 后约能立答。 答因有三相等者。 第一重答也。 因三相者。 一遍是宗法性。 二同品定有性。 三异品遍无性也。 如下疏释。 名义宽故者。 音石曰。 因是贯宗·喻说。 故云宽也(已上道文)。 又曰。 问。 若尔宗亦应云宽通因·喻故(为宗之因喻故为此问也)。 答。 宗者是不相离性也。 因(所作等因)者是有法声上义。 此义不通不相离宗。 既宗不通喻(依)。 故不名宽也(已上里基辨曰。 若因初相通不相离性宗。 则因有过。 如下疏文。 若亦通喻。 则一切立量有过。 如下疏文。 遍是宗法性者。 是遍有法。 法不遍因。 法无常无所作性义。 瓶无声无常义。 故不相离宗不遍喻依也。 故云宗名通喻也。 此音石两释尤善)。 又后记曰。 名宽者。 遍是宗法性等。 义宽者。 所作性义。 义该宗·喻(今详云。 此后记说难了。 谓因三相义三相。 义宽者是三相。 何但释名宽云遍是宗法性等耶。 所诠义宽。 则能诠名亦自为宽。 于宗·喻上局无三相名义。 今举义名宽但云因明不云宗明·喻明。 是初答意也。 由是后记以三相释但名宽不是也)。 又诸能立皆名为因下。 第二重答也。 非唯一相等者。 古德两家释异。 一者后记意云。 非唯八能立中一相。 宗由此八能立等立。 总取八能立等能立者名因(已上后起取意)(基辨详曰。 此释虽似有理通漫难了。 故为不稳)。 二者音石由前记释曰。 此意亦取喻为因。 亦是能立故。 非唯因名能立故。 次云非唯一相(已上道文)(基辨详曰。 若由此意。 则非唯宗因喻中因一相。 宗由此因·喻立。 总取一因。 二喻二能成。 立宗者名因意也。 此释易了为稳)。 宗由此立者。 此言亦两家意异。 初后记意云由此八能立立。 后音石意道云。 此谓因·喻(云云)。 今叙第二答意曰。 所立宗由一因二喻能立者而立故。 由能立为因义名因明也。 宗由此因·喻能立者而立。 故云因明。 则一切皆成。 故今疏文云总名因明也。 疏。 二问真因(至)非正明故。 钞曰。 是第二番问答也。 音石道曰。 真似相待难(文)。 秋篠曰。 二真似相形妨举真摄似。 答也。 难意云。 真立破反似令他悟故名因明者。 似破立反真他不明故应非因明也(已上明灯)。 真因真明。 备记曰。 立论主无过言等云真因。 敌证者以此真因生决解智云真明也。 似因等翻是知(已上音石由备记道)。 今叙此问意云。 似因谓似立言。 似明谓似了智也。 意言。 若但云因明则应通真似。 何故今无简言但云因明耶(已上问意了)。 答。 举真摄似等者。 此答文三段。 意亦三别。 初答文者举真摄似。 次答文者已摄真似。 后答文者兼明真似。 释初答文诸家释文虽异意大同也。 周邑二记意同。 秋篠由后记文曰。 因明但取其真不唤似者名为因明。 但举其真则摄似故。 如唯识言亦摄心所(云云)(与邑意同明灯由是)。 又音石由邑记文曰。 邑记云。 初说意者。 似因似明虽非因明真似相形以劣从胜亦名因明(已上道文)(前记同是)(基辨详曰。 若云真因明。 则似因明非因明自彰。 无似无真故也。 真摄似云因明也。 故诸家释意全同也)。 或已摄故者。 第二番答文也。 诸家释意各别。 邑记曰。 真明似明俱得名明。 故因明名双摄此二(已上。 今详曰。 此释意虽无害不解疏文已字故不尽理也)。 又后记曰。 此解唤作因明真似俱是。 但言因明则以总摄真似了竟。 故云或已摄故也(已上。 今详曰。 此释中云总摄了竟。 释疏已言尽。 云因明时既具真似因明竟之义也。 故此中摄言具摄之义也。 呼因明则真似俱呼摄云已摄也。 此释大尽疏意也)。 又秋篠云。 举真因时先已摄故更不说也(今详曰。 此释虽释已之言。 举真因时之释未痛快。 如后记释但云因明时真似俱摄已为好。 故秋篠释粗漫也)。 或兼明之等者。 第三番答文也。 周邑二记同云。 本欲明真。 义兼于似故名因明(已上)秋篠·音石由是(基辨曰。 三番答尤为要。 因明之名明真为本。 尔不明似。 于真不明显。 故明真必兼似。 此似明真故名因明也)。 疏。 三问量立(至)略已摄故。 钞曰。 第三番问答也。 秋篠曰。 三破量非量妨。 俱能生智答也。 此问意言立量成自所立令他决智生是因明也。 尔过破是破他不成自立。 应非因明。 问似破应非因明理自可知(已上明灯)。 又曰。 问意量立·量破必有三支。 以多言故应是因明。 过破·似破三支既阙。 以言少故应非因明(已上秋篠申问意)。 量立量破等者。 音石曰。 量立者立量建立自宗也。 量破者立量破他即真能破(已上道由前记)。 过破似破者。 音石曰。 言过破者显过破。 即真能破。 立有过比量时。 敌者付其过也。 似破者于无过量敌者付其过也(已上里书)。 前记亦同云。 过破者出过破他。 似破者则过类等(已上)。 又因明略纂中释量破与前记等不同略纂云。 问。 过破论有文破他。 是因明。 量破文非有破他。 应非因明。 答。 但是量破皆过破。 约宽标过破量破。 令他敌证解因明亦是量破(已上略纂)。 秋篠破略纂云。 量破文非有者。 恐义不然。 四相违中能违比量。 决定相违中能违比量。 岂非量破。 何言无文(已上明灯)。 基辨今总摄此等诸义分为二家。 一云量破·过破是一。 谓过破有文破他。 量破文非有破他。 是非因明(他不生破斥决智故云非明也)。 但是量破皆过破(上已引略纂说)。 二云量破与过破别。 由下疏文云。 能破有二。 一显他过他立不成。 二立量(自所立量)非他他宗不立。 诸论唯彰显他过破。 理亦兼有立量征诘(已上次下疏文)。 今就量破与过破别亦分二家。 一者量破·过破同真能破。 虽然为别。 量破虽他不立量今立量而破他宗义也。 过破他立量时自出其过而破。 是即(音石)义也。 二者量破与过破。 同亦异。 前所举(秋篠)义是也。 答是因明类故等下。 第三番答文也。 此有两重答。 是因明类故者初重答文也。 解此答文古来有三家。 初前记第一释云。 似破非因明。 过破是因明类。 是真能破。 自无过失能生立者·证者正智。 故是因明(基辨详云。 此释虽粗甚为有理)。 二秋篠曰。 过破·似破共是因明故。 但能为因令他得解(云有过解也)皆名因明。 是故过破·似破共因明也。 问。 能破悟他其义可尔。 似破何得悟他名因明耶。 答。 能破之境体即似立(似立为境生能破智)似破之境即真能立。 由无过故还生自解(破有过。 立自者令生解悟证者有过)亦悟证人。 故此颂中据其多分皆(似立·似破共皆)悟证者言唯悟他不言自悟。 既悟证者岂非因明。 故过破·似破亦皆因明也(已上明灯)。 三音石曰。 过破·似破俱是真立·真破因明之类。 故云是因明类也(已上里)。 今详曰。 三家释虽稍相同以秋篠解类言尤为殊胜。 而以似破为因明释甚为委细。 前记音石为粗相释(已上初重答已)。 或似真俱因明等者。 是第二重答文也。 前记第二解曰。 由能为因生他智明得因明名。 是名真破。 能生立·证二智。 似破亦能生证敌之智(知似破之智)。 所以二破总是因明(已上前记释似真俱因明之句文也)。 名略已摄故者。 前记第二解云。 因明名通真似。 是故俱摄(文)音石曰。 因明入正理论名总摄故(略谓总略也)(已上里)秋篠曰。 名略也。 已摄故。 略者影略也。 八门真·似齐名因明。 真与似更互影略。 先已摄故(已上明灯)。 今详曰。 释略摄言以秋篠·音石为胜。 疏。 四问立破(至)应非因明。 钞曰。 此下第四番问答。 此即问也。 秋篠云。 第四两悟违成难。 见因比证答也。 立破有言智等者。 音石曰。 真立真破者。 是言及智并起故可是因明。 现比量心等之体非是言。 名为无言。 不能亲生敌证智故名无智也(已上道)。 今详此问意云。 能立·能破于立言及敌智有照解义。 故可云因明。 现·比二量无照解义无立言敌智故应非因明。 此问意也(后记·秋篠·音石由问意相同也)。 疏。 答见因亦(至)故皆因明。 钞曰。 是即答文。 释此答文古来有三家别。 初音石释曰。 此有二释。 一云。 约四分释。 见者见分。 由见为境引生自证故名为因。 是(见分)自证分之因也(见分为因为境自证分起故也)。 此见分体即能了别青等。 故名为明也。 亦者持业也。 意云。 现比智之见分是亦因亦明(生了别云亦明)。 故名因明。 见因证明者。 见分为境引生自证分故名(名见分)。 为因也。 证明者自证分。 此自证分照解于见分故云证明也。 此即因(见分)之明(自证)。 故云因明。 依主释也。 自证亦因者。 即自证分能生见相分故(自证分)名因也。 亦能(自证)照知于见分。 故名明也。 因即明。 持业释也。 二云。 约现·比二量而释。 见因亦明者明比量智因明。 谓见(比量)所作性因比知(明量)声无常。 故亦名明也。 因(所作因)之明(声无常比知)故依主释也。 此自悟也(又道曰。 见因亦明者。 谓见(比见)所作具三相因比知(明义)声是无常也已上道)。 见因证明者。 明现量智因明。 现见烟而知(量知)是火因故名现(因即)量(明)。 亦名见因证明也(道里)。 此亦自悟也。 自证亦因者(上二句释名明已)。 此彰现量·比量亦明名因也。 何者二量为因能令悟他故名因也。 亦者非但名明亦因也。 而评二释云。 二说之中后说好也。 此答本意但明二量不明四分故(已上里)(又道云。 此答意现量智·比量智亦是因明也)。 次秋篠钞云。 由问答意。 现·比无智·言者。 体非是言。 故名无言。 不能亲生敌证智故名为无智。 虽体(二量)是智不起他智。 故云无智。 若以言解因。 未有因非言。 不以言解因故。 有因非言。 为显此义故云见因亦明等。 此有二说。 一约三分解(释文如明灯)。 二约二量解(文如彼)。 述二说已云。 此答大意非但言是因。 亦有因非言。 何等名为有因非言。 即见分·自证分。 现比量此唯因非言。 各有因明(自明)之义故。 虽无言亦不起他智。 皆名因明(已上明灯)。 后周·邑二记同释云。 答见因亦明等者。 有二解。 第一解者约三分说(如上引音石四分释)。 第二解者约现比智释(如上引音石二量释)。 而评二释云。 第二释未审。 由是则周·邑二师取约三分说。 今详三家云。 以音石为殊胜。 此疏文答但明二量非明四分道理炳然。 秋篠合三分·二量说。 虽有道理释义未痛快也。 周邑二记但取约三分不尽理也。 (基辨)私设三分·二量合释试作一解。 此准下疏有以能量·所量量果约见分·自证分释文曰。 见因亦明者。 见因谓见分。 是三量中能量故云见因(见即因也)是量果(自证)之因故。 此见因即能照明故(能缘云能照明)。 云见因亦明。 是释比量智之见分。 见因证明者。 见因如前。 证明谓现量之能量也。 是释现量智之见分故别加证言。 自证亦因者。 自证分亦能量故云亦因。 体是自证故即照明。 由此等义三分共因明也。 何故以三分释因明为现比量之答耶。 答。 现比量全能缘心故。 能缘之心必以见分(现比)自证分(现量)二而现起故(已上基辨三分二量合释竟)。 疏。 五问智生(至)因非是明。 钞曰。 此下第五番问答。 此文即问也。 秋篠曰。 第五智·非智异妨以因从果答也。 此问意。 谓智生智了是因亦明可名因明。 言了义了言生义生非是智故唯因非明(已上明灯)。 又音石曰。 问。 智生因唯因非明。 何故今问云可名因明耶(基辨云。 此了为明起此问也)。 答。 如备说(云云)(基辨详云。 里书略备说。 后代无可勘书。 寔可叹哉文。 今以私意答曰。 云智生因是云因非明。 是一往义。 谓智体是明。 而明显自宗智即生因。 故今云可名因明全无相违)。 二了二生者。 谓言·义二了。 二生应因非是明者。 谓二了。 二生非智故虽可云因应非明。 此是问意。 疏。 答是明之(至)成宗义故。 钞曰。 此是第五答有两重答。 初约属为因边答。 后约顺照成义答。 是明之因者。 初重答也。 秋篠曰。 初答意云。 是明之因。 彼二(言义)了。 生不得明即是因。 而是明(敌智)之因故。 皆是因明也。 二了二生智了明之因。 由彼言·义敌·证二徒了解所立了因因故。 名为了因(已上明灯)。 又音石曰。 周云。 二生·二了俱起智了而为其因也(已上里)。 今云。 初答意。 秋篠音石全同。 相助义名为因。 第四啭声也。 或皆顺照成等者。 第二重答。 释此答意有三家别。 家家得失。 初周记云。 问。 言生·言了不是其义。 答中可言顺照成宗。 义生了即了。 宗义何得答言顺成。 宗体即义故。 答。 凡言义者为有二。 今取因三相义亦名为义。 今据此义(三相)名二生了顺成宗。 故总明。 熟思应知(已上后记)。 二邑记云。 此第二释意。 谓言义二因虽不同智(敌智)。 亲能照明所立宗果亦(亦因)。 能为境顺生于照而成宗义。 故亦名明。 或言·义二了名为顺照。 言·义二生名为顺成。 或宗中言·义名为顺照。 因·喻言·义名为顺成(已上音石由是)。 三秋篠曰。 或皆顺照成宗义故。 非但由言智能照解。 亦由言·义照显所宗名为了因。 皆能相顺照显宗故。 皆云因明(已上明灯)。 今详曰。 周记所释虽有道理。 顺照成义一向难分。 故不解尽疏意也。 次邑记释寔尽疏意。 顺照成义巧妙作释。 诚所不及后秋篠释。 但一往释。 释顺言未尽。 可谓粗矣(基辨云。 顺谓助也。 和也。 助和敌智照了宗义。 亦助和敌智照了因喻成所立宗果明显。 是言义二了二生为因明之所以也)。 疏。 六问因喻(至)应非因明。 钞曰。 此下第六番问答。 此即问也。 秋篠曰。 六能·非能立妨。 不定·定差答也。 此问意者。 因喻能立可说因明等者。 宗为所立因为能立。 喻能助因能立所宗故亦能立。 能立正是因明也。 因无滥失。 可说因明。 宗无此义。 应非因明(已上明灯)。 疏。 答由不决(至)故无有失。 钞曰。 下答文。 有三重答。 初由决·不决答。 二由兼正答。 三顺古师答。 今即初也。 由不决定等者。 有三家释。 一者后记曰。 由不决定者。 因喻名为能立今古共同。 唯宗一个古今稍异。 或为能立。 或为所立。 由不决定故。 所立宗不是因明(已上)(今详云。 此释不稳。 滥第三重答故。 秋篠初解由是不可)。 二者慈恩法师说。 唐记曰。 宗非皆许。 名不决定。 因共许故名定(已上音石道文)。 又音石云。 意云。 谓所立宗敌者未许。 不决定故。 所立非因明(无敌者明义)。 能立从定为名。 故无有失。 此意所立言未有明(于敌无明义)。 不得名因明。 能立已有明(有敌明)故名因明(已上由唐记音石道文)。 三者。 秋篠作二解。 初解同后记不是。 后解由唐记意。 与音石同(委如明灯)。 今云。 三家中用唐记说为是。 故所立非者。 谓所立宗非因明也。 从定为名者能立因喻决定共许故名因明。 疏。 又能因能(至)兼亦因明。 钞曰。 此第二重约兼正答也。 秋篠·音石同释意云。 因·喻显宗。 既是能明。 其所立宗但是所明。 能明力强正为因明。 所明力劣兼为因明(已上明灯)。 又因·喻云能因明。 宗云所因明。 意云。 所立宗是兼云因明。 非正因明也(已上音石道)(今云。 兼者说文兼并也。 秝二禾也。 兼持二禾也。 徐曰。 会意。 秉持一禾兼持二禾。 可兼持者莫若禾也)。 疏。 又今者所(至)宗亦因明。 钞曰。 此第三重顺古师答也。 秋篠曰。 瑜伽等论。 宗等八支但名能立。 陈那。 天主承于先圣以为后论。 言不违古宗亦因明。 故新师二论云。 宗等多言名为能立(已上明灯)。 又音石曰。 意云。 虽义违古然言不违古师。 而宗亦云因明也(已上道)。 今云。 二师俱得(纂要中此第六答助为一释。 宗既是义。 义生·了因。 复由因·喻证宗令明。 亦正因明。 又宗言生敌智因也。 显了所立宗义明也。 已上今云。 此助解中初为胜。 后不是。 云宗生敌智因者违疏释。 宗一许一不许故不生敌智。 能立因喻之言即生因生敌者智了因。 是疏释旨也)。 疏。 七问何故(至)但名因明。 钞曰。 此下第七重问答。 此即问也。 秋篠云。 七因果相待妨。 去滥留真答也。 疏。 答果有果(至)成因义故。 钞曰。 此即答文。 果有果之明等者。 今云。 果明有三。 一者果即明周记意云。 谓敌证智了。 是言生因之果。 体即是明。 持业释也(已上前记)。 二者果之明。 就出此体有五家别。 一云。 立论言·义由宗果之明(自悟。 明宗果也)。 故云果之明(已上前记)(秋篠破云。 下疏云。 言·义二生因为智生因果。 故知立论言·义是果之明者。 即违疏意)。 二云。 立者智生因云果之明。 谓由立论言果之智生因即自照明也(秋篠由下疏意立此义)。 三云。 了因三(言·智·义三)及了宗(宗果)智(明)云果之明(备记·音石立此义)。 四云。 能立言·敌证智云果之明(后记由是。 秋篠破是)。 五云。 立者言·智·义由宗果之明。 故云果之明(已上唐前记秋篠用之)。 如是五家之中以秋篠尤为胜。 唐前记亦可用。 备记释尤不是。 了因三及了宗智果即明者。 非果之明。 故为不正。 所余如秋篠破。 三者。 是果非明。 唐前记曰。 如所立宗更不能显他。 故是果非明。 故名为非果皆即明也(已上秋篠用之)。 基辨曰。 此疏答文简约难晓。 故今夹注令易解焉。 疏文云。 答果(总所显者云果)有果之明(如立者智生因由立论言果之智生自。 照明故云果之明)。 非果皆即明(于名果者之中有但果非名明者。 谓所立宗是也)。 因(总云)有因之明(敌论者智云因之明。 是言生因之明故)(秋篠由周记意释云。 因有二。 一因之明。 谓敌论者智是言生因之明。 故云因之明。 二因即明。 谓言生因能净成宗故。 云因即明也云云)。 是因皆即明(音石云。 备云。 六因皆即明智了因是照明能立因。 故言·义二了照明宗。 故云明也。 智生因是智体故云明也。 言·义二生是智了明之因。 故云明已上备记。 今详曰。 言·义二生是智了明之因。 故云明者不可也。 谓言·义二生即因是能净成宗果故。 因即明义也。 故备记释云言·义又前记意云。 于六因中而虽二生因即明尤为好。 有因之明。 六因皆是因即明也。 此中敌证智因是因之明亦因即。 又秋篠曰。 因明之明者明者也云云。 今云。 此释为好也。 有因之明及因即明。 而无因非明。 故皆因明云云。 今云。 此释尤妙)。 果明不定(所立宗果是果而非明。 若但名果明。 则滥此宗果。 故云不定。 相滥云不定也。 音石道曰。 宗是果而非明。 故云不定也云云)。 义亦有滥(所立宗果是果而非明。 立论智因是明非果。 故云果明时恐谓果与明相违得名今云有滥也)(秋篠曰。 果明之明者有果之明及果即明。 二之明相滥。 是故不云果明。 立论智因是明非果。 是果之明。 是故不云果明。 所立果者。 是果非明。 故不得名为果明也云云)。 因明两定(今云。 就释此一句古来有二家释。 一者前记·邑记意云。 两定之两言。 因与明之二云两。 此二定具云定也。 二者后记并音石道意云。 以因之明。 因即明持业·依主两义具云两定也。 二家释之中前释对果明不定句释。 尤为稳。 后记·音石之释。 准标名五释之中有以持业·依主释因明名云。 亦为稳当二家各得意)。 义亦无滥(因明言两义具故无相滥也)。 故名因明(音石云。 故论号立因明之名也云云)。 本(立量之本意)欲以因(能立)成(明成)果(所立宗果)义故(秋篠云。 论首号因明。 本欲以因成果义故。 果法非能成。 果明非论名。 不欲以果成因义故云云)。 不欲以果成因义故(音石曰。 明不名果明之所由也云云。 今云此释尤尔)。 上来四门分别中第三释妨难门竟。 自下第四释本文门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之二(尾)。 安永三(午)年十一月二十日于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讲演斯疏之砌采集先德所说唯为讲义之资。 题云总摄要义钞。 其后于平安城处处讲此疏及九个度。 每开讲筵以相传之古说删补繁约订正功成。 冀因明论广行邪正顿分所学者得五明善巧疾获得无上菩提资粮。 天明四(甲辰)年自九月二十日复于南都兴福寺正智院为一寺学众开斯讲筵。 其讲之暇订正先所集总摄要义改题今云智解融贯钞。 冀由是学斯论道者速得解此疏智解融贯云尔(同年十二月三日亥年订正写功毕)。 药师寺留学大域龙末资基辨(大同坊生年六十七岁)。 宽政改元(酉)年于京都京极四条善长寺因大疏讲演之砌第五校了基辨(花押)(生年七十二岁)。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三(自入本文始至古今会释第二终)。 南都西京药师大寺留学传法相宗沙门基辨撰。 自下第四大门正释本文也。 此中大分为四。 初标疏总科。 次牒论文总摄要义颂。 三随牒述释(疏中总所牒论文。 牒论次第述释尽论文)。 四释论结略颂述释竟。 初标总科者。 疏。 第四释本文者。 钞曰。 疏初所列大段四门分别第四科也。 至疏释竟之总科也。 次牒论文总摄要义颂者。 疏。 论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钞曰。 此一颂是此论一部之大旨也。 名八门二益颂。 此云总摄要义颂。 谓以八门二益总摄瑜伽等诸论所说一切因明要义故也。 如下疏文具明。 自下第三随牒述释。 此中有四段。 初示一部之大科。 自述曰一部至随应释故之文是也。 二略释颂文。 自初颂之中至后方自悟之文是也。 三以三门广辨颂八义。 自辨此八义已下之文是也。 四随标别释。 自此中宗等多言已下论疏文是也。 初中有三。 初示大科。 次就大科分子科。 后总释初分二科由(条贯义类已下文是也)。 初示大科者。 疏。 述曰一部(至)略指广分。 钞曰。 标宗者八门两益为斯论宗。 故牒此云标宗。 此疏文随颂·长行论次第标牒释八门两益之宗故。 今云标宗随释分。 末后一颂等者。 论且止斯事已下至文尽是也。 次就大科分子科者。 疏。 初分有二(至)随标别释。 钞曰。 初分者前文所言标宗随释分。 此中今分为二。 故云有二。 举类标宗者。 以八义为二类所谓两益。 是此一论所诠大旨。 故云举类标宗也。 藏俊曰。 准此科文斯论应以八义为宗(已上大疏抄)。 又秋篠曰。 虽有八义不过二类。 一者悟他。 二者自悟。 举此两悟故云举类。 凡宗者即论所诠。 故以八义为论所宗。 即指一颂名为标宗(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秋篠诚尽疏主意。 大抵疏主释例者明论宗有通与别二例。 如对法论通明论宗以中道为宗。 别明以蕴等三科为宗。 无离三科彼所明。 故具如对法抄。 因是秋篠所释就别所明。 若玄应等云今论以立破为宗故理门曰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作斯论(已上玄应)。 是就通所明而论。 谓八义中虽有能立破。 此论所明八义别诠。 此论以陈那论为本故。 通明则应如玄应。 今疏就别明宗云标宗。 故以秋篠释为是正也。 三明初分二科由者。 疏。 篠贯义类(至)随应释故。 钞曰。 音石云。 此中初二句释初一颂意。 次二句此释长行意(已上道)。 (今云此道大好)条贯义类者。 秋篠曰。 长行之中释八义为六段。 不次牒颂。 性相求之。 何须次牒。 以八为六此云条贯义类(已上秋篠)。 基辨详曰。 此释不尔。 条贯义类等二句。 释初标一颂意。 次随应释故之言。 彰长行中以前八义为六类也(故秋篠释甚不是也)。 今此条贯义类者释上举类二字。 复释标宗二字今云举标论宗也。 问。 条贯者。 条谓分也。 条言分义类为八。 自可知焉。 贯谓通也。 云何既分八义今云贯通是耶。 答。 以八义分二类。 即以一类各通四义。 故今云条贯。 若但云条而不言贯。 则各以一类通四义不彰。 故今云条贯也。 此文意言。 此一颂以八义为二类两贯通。 即是标出八义两益因明宗旨也。 故云条贯义类举标论宗也。 于前所标等者。 释前随标别释句。 前者前颂文也。 居长行前故。 所标者即八义也。 随应释者。 至下长行释颂八义非颂次第。 随其所应以为六类释此八义。 故今云随应释也。 至下自知。 此上总明分科由已。 此下第二略释颂文。 此中有二。 初总释颂意。 二八义别释。 初总释颂意者如何。 疏。 初颂之中(至)即为八义。 钞曰。 有一者但有一颂。 有二者自他二悟。 有四者四句一颂。 有八者八义差别。 又瞩者。 瞩谓视之甚也。 伺视也。 论各别显者。 上句举悟他下句示自悟。 是即论颂。 至长行释二悟混交不次。 今简长行云各别显也。 余文可知。 自下略释之中第二。 八义别释。 此有十三文(初明真能立。 二明真能破。 三似能立。 四似能破。 五释颂与字。 六释及似言。 七释唯悟他。 八释现量。 九释比量。 十释似现量。 十一释似比量。 十二释及似言。 十三释唯自悟)。 初明真能立中有二。 初本释。 后注释。 初本释者。 疏。 一者能立(至)故名能立。 钞曰。 因喻具正等者。 释此文有二义。 一先德义。 周记曰。 此辨能立古今通论。 故言宗义圆成(古师以宗为能立故)。 余七准之(云云)。 音石曰。 注离七等者。 举陈那七阙减过性而等取古师八阙减也(云云)(已上里书)。 此二师意以因喻具正与宗义圆成二句释真能立。 故古今通论也(若此意。 应训读云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 二基辨自解。 谓此疏文以陈那家释能立言。 故以因喻具正释宗义圆成句。 非以古八能立释也。 具谓具足。 显无阙支。 正谓简邪示无似过。 宗义圆成者所立宗义圆满成就是由因喻具足真正(谓但由新师释。 则由因喻具正故宗义圆满。 第三啭依士释也。 又言因喻具正即宗义圆成。 则第五啭持业释。 因喻具正于宗义圆成处遍转故可谓宗义圆成之体持因喻具正业用)。 或难此解云。 如相违决定既虽因喻具正非宗义圆成。 不生他智故。 必以因喻具正句不可言宗义圆成。 若尔则云古今通论而宗义圆成句为能立。 古师释义尤堪依用。 如何得以新师释耶。 答。 今云宗义圆成彰无过非生他决智。 至疏注释如具辨释今正立教·理二证以释此文。 应成此文陈那家释非古今通论义。 初立教证者。 此注释初标陈那能立简非古今通论。 次云由此论显真而无妄义亦兼彰具而无阙。 既云义不云言。 若通古则宗言为能立应不云义。 陈那但取不相离宗义为宗义圆成。 今文彰是。 复次云宗由言显。 此宗言但云不相离宗义。 非云诠言。 既今云由言显故。 由是应知疏主意今就唯陈那家释能立。 若强云古今通论。 则次下文可谓宗言以言显已。 如何以言显言耶。 故知非古今通论。 又立理证者。 今文云宗义圆成而不云宗言。 若古师能诠言为宗故。 明知以不相离宗云宗义简古彰但陈那义。 此文意说。 因喻具正则不相离宗义必是圆成。 故为真能立也。 显以悟他者。 基辨云。 意言显因·喻具正而宗义圆成。 必在立能成立宗义因·喻(能立)。 言。 其能立言用在悟他。 故为悟他能成立因喻。 是此文意也。 若此意则训读应言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也。 疏注(文)。 陈那能立(至)十四等故。 钞曰。 此下后注释。 文分为四。 初释因喻具正句。 二释宗义圆成句。 三释显以悟他句结上。 四简非违决释成悟他。 今即初也。 陈那能立者。 能立有古今异。 今但就陈那家彰能立。 故是简言也。 唯取因喻者。 唯言谓简去宗取因及喻。 是陈那家能立证也。 古兼宗等者。 周记等以此句为古今通论。 古谓古因明师。 兼宗说八能立。 如次下明(此是前记等义)。 基辨详云。 此非古今通论。 彰兼宗为能立非陈那家也。 上句简云陈那能立故。 非通古释能立。 因喻二义等者。 陈那家唯取因喻为能立故。 今立因喻二义释能立也。 一者具而无阙者。 秋篠曰。 夫论定因要具与正(具初义正后义)。 具异阙减。 正简似因(云云)(明灯抄)。 音石曰。 具谓三相(义三相)。 具基辨云。 二师意同离七等故者。 离谓离过也。 七谓音石曰。 陈那七阙减过性也。 谓三相中阙一有三阙二有三阙三有一合七阙减过也。 等者等取古师八阙减也(云云)(已上里书)。 八阙减者。 古师八能立中随互阙一则成八个阙减。 秋篠亦与音石古今意释意同。 等言亦同释。 今难秋篠·音石等曰。 此等言云等取古师八阙减者。 疏注所言具而无阙者。 应彰古师八能立。 八能立中以宗为能立。 何故今立具无阙义标唯于因喻有二义耶(已上。 今私难)。 有通斯难云。 八能立中除宗过余七阙减过是因喻过。 故上云因·喻二义。 而此等言等八能立中除宗之余。 于理全无相违(已上通释)。 基辨详曰。 此会释不应理。 古师八能立中设虽除宗。 因与喻外有现·比等三量。 何今不云因·喻及三量有二义耶。 上既但云因喻。 故此等言非等八能立。 但是就陈那家释能立也。 今云离七等释具无阙。 谓离七阙减彰因三相具而无阙也。 等言彰喻具同异无阙合离式。 等是等也(有云向内等粗释也)。 二者正而无邪者。 音石曰。 因喻正而无邪(云云)(已上道)。 离十四等者。 秋篠曰。 因十四过即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也(已上明灯)。 音石曰。 十四者因十四过。 等者等取喻十过也(已上道)。 基辨详曰。 秋篠不释等言。 恐为向内等欤。 有云。 十四者十四过类也。 此有释亦未尽。 音石为胜。 疏注。 宗亦二义(至)俱无过故。 钞曰。 二释宗义圆成句。 彰真能立所成立宗必具二义。 故置亦云。 亦因·喻二义也。 能依所依者。 秋篠曰。 能依者不相离宗。 所依者自性(先陈)差别(后说)也(已上明灯)。 音石曰。 法为能依有法为所依(已上道)。 基辨详云。 二师各有得失。 难二师云。 释支圆言。 云能所依皆满足而复释成就言云能所依俱无过。 皆满足则无过。 故满足与无过全无差别。 如何义别作支圆与成就之释别耶。 二义俱同云能所依满足·无过意无别故。 二师俱不辨二义能所依义有差别。 尤为粗漫。 今别设一解云。 支圆者支谓宗言支。 圆谓无过。 此初义意约宗言支无过为宗圆成。 故此所言能依言谓宗法。 所依言谓有法。 今取极成能别·极成有法为言支圆。 此是由音石解释初义已(若由秋篠难释。 成支圆言为失)。 次成就者。 谓建立究竟也。 以真能立因·喻宗义建立究竟由能依·所依俱正也。 故此文释成就所言能依谓不相离宗体。 所依谓宗依也。 宗体正立由因·喻真。 宗依言正由言支圆(无过)。 前疏本释既云宗义圆成。 明知明宗二义明不相离宗义圆成。 而非明宗言圆成也。 此由秋篠释能所依解明第二义已(若由音石释能所依释成就言。 意不痛快。 故为有失)。 由二师各有得边以音石释第一义。 复以秋篠释第二义。 自免如前难也。 又问。 今既释支圆言云言支圆。 释次所依明宗依正。 是即非明宗言圆成耶。 答。 虽明支圆明宗依正。 皆为明宗义圆成。 非言支·宗依正圆不宗义圆成故。 由是自知。 今此疏文就陈那家释成能立。 非通古今释也。 疏注。 由此论显(至)故名能立。 钞曰。 三释显以悟他句结上。 由此者。 备记曰。 由因喻之二义也(里)。 基辨云。 备释尤胜。 由此之言承上结真能立。 论显者。 备记曰。 今此论文唯显邪过(三十三过)。 不显阙过。 据实应云显阙也(已上里)。 基辨详云。 此释不尔。 论之言非指此论。 总宗等言论今云论也。 显者言显也。 真而无妄者。 应上正而无耶之句。 真谓非似。 妄谓似过·阙过。 无似·阙云无妄。 意言。 总立言论显说能立因·喻正真而无邪妄也。 义亦兼彰者。 义谓所立宗义。 亦言亦能立因喻正无邪。 兼谓言无妄义亦正。 故云兼彰。 彰谓显明。 具而无阙者。 应上具而无阙之句。 意言。 大抵所立宗义圆成必由能立因·喻具(三相)正(无过)。 言与义不相离。 故欲明绮互作释云亦兼彰。 能立具无阙故义亦具无阙。 宗义真无妄故能立言亦真无妄。 互相兼彰亦复如是。 发此诚言下。 正释显以悟他句。 诚言者上所言真无妄具无阙真立诚言也。 生他正解者。 虽立言具无阙真无妄。 不令他生决智。 是违决失不名诚言。 故论道真必在悟他。 敌他智了不生。 立言无生因义。 无言智生因。 是非因明。 故本释云显以悟他名能立。 宗由言显者。 宗谓不相离宗。 言谓真能立因·喻。 由因·喻真无妄不相离宗义显故也(故名能立者结上已)。 疏注。 由此似立(至)智生故也。 钞曰。 四简非违决释成悟他。 由此者承上生他正解句。 决定相违者如下似能立中。 虽无阙过者。 言·义三支具无阙非正立。 不令生他决智名为似立。 此论道真能立唯在悟他。 故以显以悟他释能立也。 疏。 二者能破(至)故名能破。 钞曰。 此下八义别释中第二明真能破。 此有二文。 初本释。 后注释。 今即本释文也。 敌申过量者。 今此云敌言非证敌之敌。 指根本立者名为敌也。 立能违量能破之人必在敌证者敌。 本量立者申有过量。 则其敌者立量显立过失。 此时本立量人是能破人敌故今名为敌也。 善斥其非等者。 音石曰。 斥其非者。 显他过也。 妙征宗者立量破也(已上。 道由前记)。 基辨云。 能破人善斥本量非。 斥谓指斥。 是即显他过之显也。 又能破人虽不显过。 立因等妙而征诰本量宗。 是即立量破也。 所谓能违量也。 彰示能破有二。 一显他过。 二立量破也。 疏注。 此有二义(至)他宗不立。 钞曰。 此下二注释文。 此中文三。 初举能破二义。 二立能破有二理。 三结能破名。 今即初也。 此有二义等者。 疏文易了。 问。 立量破与显他过有何差别。 答。 秋篠·音石释意为别。 秋篠曰。 若立比量破他执者皆立量破。 此即亦通显过破。 如四相违及违决等能违量等。 又若不立量。 但显他过如立量时三支之中随应有过敌人见过显示其过。 若立量破必显他过。 若显他过未必立量。 即立量宽显他过狭。 故有差别(已上明灯)。 又音石曰。 能破虽一。 立量破不当本量而别立能违故与能立同。 又显他过直取本量显过破故。 虽实是本量人为自证者·敌者为他。 今准立量破能斥过敌为自证者及所斥过本量主云他也(已上里)。 基辨详曰。 秋篠意未尽疏意。 以能违量云立量破即亦显他过故。 其差别难辨了也。 以音石释为胜。 音石意云。 不当本量别立能违量等是也。 是即虽不显他过对他成自立则他宗义自破。 是云立量破也。 如四相违等能违量是也。 显他过者直取本量显过破及显他过立量是也。 如是二义差别易分。 故音石为胜也。 疏注。 诸论唯彰(至)立量征诰。 钞曰。 二立能破有二理。 诸论者。 赠僧正曰。 今见广百·唯识等说皆有立量破文等(云云)(已上大疏抄)。 基辨云。 此诸论言因明论外诸论也。 秋篠但取因明论。 恐不稳当何不稳当。 谓如成唯识等诸论虽以性相门有显他过之说亦兼有立量征诰义故基疏中一一立量破也。 故不稳也。 又略纂曰。 显过有文立量无文(云云)。 秋篠破是曰。 量破文非有者。 恐义不尔。 四相违中能违比量等岂非量破。 何云无文(已上明灯)。 理亦兼有等者。 亦显他过有文为量破有文也。 秋篠难此文曰。 立量破文即在论中四相违能违量。 三支无过。 岂非立量破之文耶。 如何今云理亦兼有等(已上明灯)。 基辨通此难云。 今疏文非云立量破无文。 明显他过文含立量破。 成唯识文等是显他过含立量破文故。 云诸论唯彰(乃至)理亦兼有等也。 疏注。 发言申义(至)名能破也。 钞曰。 三结能破名(已上备记音石里)发言等者。 能破者发立因等言。 申能破义。 证者·敌者(能破人之敌即本量人也)。 俱明了也。 立量发言他能悟入。 若不发言则他不能悟。 故云发言等。 亦云败彼由言也。 由言者。 由立因等能诠言。 理门云。 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或名能破(云云)。 故名能破也者结上也。 疏。 三者似能(至)故名似立。 钞曰。 此下八义别释十三文中第三明似能立。 此中有二。 初本释。 后注释。 今即初也。 三支互阙者。 支有二。 初言三支谓宗·因·喻也。 二义三支谓因三相也。 今阙言支云阙支也(此疏释意)。 多言有过者。 虽不阙言三支。 多言有过。 如虽宗言有现量等九过也(此疏释意)。 音石曰。 三支互阙者。 二义中初阙支。 多言有过者。 二义中后有过(已上道)虚功自陷者。 阙支·有过故虚能立功自堕负也。 故名似立者。 结上也。 疏注。 此有二义(至)诸过随生。 钞曰。 二似能立注释。 此有二文。 初彰有二义名似能立。 后释似立名结。 今即初也。 阙支者阙言三支。 随应阙减者。 秋篠曰。 问。 陈那。 若有体阙。 因一喻二之三支也(有言三支互缺义三相也)。 若无体阙。 约因三相而说阙过也(有体·无体二缺但于因喻云)。 如何今云宗·因·喻三耶。 答。 阙支者翻真能立中宗二义不圆成故。 是非阙减过性之阙。 阙因·喻支(言支)亦是阙过。 言总意别。 故云随应(已上明灯)。 基辨详曰。 秋篠问答未稳。 今云阙支约言三支。 若述立者宗言有现·比等相违。 则是非宗言。 即阙宗支(言支)也。 阙因·喻亦复尔。 于言三支互缺其体。 或一时皆缺故。 云宗等随应阙也。 有·无体阙约义三支是陈那义。 至下应知。 非今所论。 故秋篠释可谓穿矣。 设立具足等者。 施设建立言支具量。 由义阙不共许诸过随生云有过也。 疏注。 伪立妄陈(至)故名似立。 钞曰。 后释似立名结文也。 伪立妄陈者。 由言许违诠非诠异·简不简别伪立妄陈。 证·敌悟是显过。 若不发言邪谬难显。 兴言彰妄。 敌他指过自负。 此名似立也。 疏。 四者似能(至)故名似破。 钞曰。 此下第四八义别释中明似能破。 此中二文。 初本释。 后注释。 今即初也。 敌者量圆等者。 由邑记音石意。 此敌言存二意。 一云证敌之敌。 谓根本立者量无失圆证敌之敌妄生弹诘名似破也(今云。 若此意。 训读应云敌者量圆妄生弹诘等也)。 二云似能破人之敌。 根本立者为敌谓准前能破所言敌言释是(今云。 若此意。 训读应云敌者量圆妄生弹诘也)。 量圆者。 本立量无过非具正圆满似能破人妄生弹诘也。 所申过起者。 能破申言有过失名似也。 疏注。 此有二义(至)故名似破。 钞曰。 此后注释似破文也。 文自易了。 一者敌无等者。 此敌言亦准本释有二意。 十四过类者。 具如理门论说。 足目仙人所说(一同法相似。 二异法相似。 三分别相似。 四无异相似。 五可得相似。 六犹豫相似。 七义准相似。 八至非至相似。 九无因相似。 十无说相似。 十一无生相似。 十二所作相似。 十三生过相似。 十四常住相似。 此中初七宗过类。 次五因过类。 次二喻过类)。 二者自量有过者。 自立量破有过自不辨明即有过非能破显他过。 第二义释所申过起。 即有过非能违立量破也。 疏。 文说与字(至)显体相违。 钞曰。 八义别释中五释颂与言。 文者前颂文也。 多体相违者。 六释中相违释。 彰非能立之能破亦非能立即能破而置与言。 故云表多体相违也。 立破真似者。 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也。 疏。 致及似言(至)故称及也。 钞曰。 八义别释中六释颂及似言。 显过通能立破者。 音石曰。 似能立·似能破也(已上道)。 过者似过。 秋篠曰。 举真等似故称及也(已上明灯)。 西国言遮。 此翻为及或翻为等(二十论疏)秋篠由是。 自下八义别释中七释唯悟他。 此大分二。 初正释唯悟他。 二会违文。 初中亦二。 初释悟他。 二释唯言结。 初释悟他者(此亦二。 初明悟他由言。 二明悟他别也)。 疏。 宗义各定(至)是非宗晓。 钞曰。 此初明悟他由言。 宗义各定者。 此一句彰立敌未诤已前各各所立宗义自本定存也。 疏释云本所解故。 音石曰。 胜论立声无常。 声论立常声故云各定也(已上里)。 邪正难知者。 未申因·喻已前。 各各所立定存一许一不许故。 邪正难分。 发真因喻言。 则邪正始着。 疏释云未共许者。 彰未申因喻已前宗义各各一许一不许也。 由况既彰等者。 此句云始显因·喻言时。 即彰悟他。 若不显因喻言。 则无令悟他故。 若申共许因喻时。 所立宗是非邪正遂得明着也。 真似言兴等者。 言兴二字彰悟他也。 谓发无过因·喻言云真言发。 即真能立。 此真立言起故宗成是正自晓。 又发有过因·喻言云似言发。 即似能立。 此似言起宗成妄谬自晓。 故云宗义各定(乃至)是非宗晓也。 疏。 功成胜负(至)证立俱明。 钞曰。 此释悟他中二明悟他有别。 功成胜负等者。 由宗义是非着立·敌二中真立破功成胜。 似立破功成负也。 彼此俱明者。 生解云明。 即明显义。 俱之言就真立·破。 则证敌俱。 此俱解云俱明。 若似立破。 则证·立俱。 此俱解云俱明。 彼此者。 此亦就真似二(立破)意别。 若真立·破。 证为彼敌为此。 若似立·破证为彼立为此。 是由音石意释。 道曰。 能破生证(彼)敌(此)解。 似立·破由他指述生立自(此)证他(彼)解。 故云俱(已上音石)(基辨云。 此一句。 尤难解。 真能立中立自敌他如常可解。 真能破之中立量破立能违量敌他人名为自。 是云此。 所违本量人名为敌。 是云彼。 为能破人所破人是他故为彼也。 又若似立·似破中。 似立敌他本量似立者相对敌者。 此敌不许似立故无悟他。 唯证者悟似立。 若似破敌他本量立者。 不许似破。 故无悟他。 而彼证他悟似破也。 是故似立。 似破唯证者悟他也。 问。 若尔疏注云证立俱解。 为立有解耶。 音石初义云似立·破通自悟耶。 答。 似立·破人由他指述有知似之自悟。 故音石云通自悟。 疏注云由他指述证·立俱解。 敌他不许指示有过人。 不云证敌俱解也。 后学审思)。 疏注。 由自发言者。 释此自言亦如前辨。 就能立·能破之真·似有差别应准知也(然音石里有委细释云。 真能破中若立量破。 是同能立。 能违立论主为自敌证为他。 若显他过。 则能斥过人为自证者及所斥过本量主云他也文基辨云。 此释尤尔。 能破虽一。 立量破不当本量别立能违故。 与能立同。 又显他过直取本量显过破故。 实是虽本量人为自证敌为他。 今准立量破能斥过敌为自。 证者及所斥过本量主云他也。 音石所释尤为胜也)。 功既成胜者。 由自立发言已真立无过证·敌俱生决解。 故云根本立自成胜也。 由他指述者。 基辨谨按。 此四字句准前由自发言文例。 应在自功成负句上。 恐写误错乱欤。 上句既以自发言为所由真立功成胜也。 此似立破亦以他指述为所由似立破人自功成负也。 由他指述句在下不辨成负由故。 今作此解。 又就由他言由音石意曰。 由他者本量主也(基辨云。 能显过本量主也)。 显过似破亦尔(亦似立量破)。 今能欲斥过似能破人云自云立。 今显过指似破主人云他云他指述也(已上里)。 至次文应具辨。 疏。 故从多分皆悟他也。 钞曰。 正释唯悟他中二释唯言结。 故者承上也。 从多分者。 音石曰。 立者能立(基辨云。 能立敌他如常)能破(基辨云。 能破敌他所违量立人云他能违量立人云自也)。 唯悟证者·敌者之他似立(基辨云。 似立人根本立者作似立也。 此敌他如真能立敌他此敌他不许似立故无悟他。 但证者悟他也)似破(基辨云。 似破敌他本量人也。 不许似破故无悟他。 尔似破立者由敌他指述知似。 故云通自悟也)。 唯悟证者他亦通自悟也。 敌者不许故不通自他悟。 故云从多分也(已上道)。 基辨云。 唯言有三义。 一简持义。 二决定义。 三显胜义。 今取第三。 前二非今所用。 梵云摩诃。 翻云大或云多或云胜。 以胜与多意同。 今以从多分释颂唯言令悟证他全敌他一分义边胜多故也。 疏。 理门论云(至)及似能立。 钞曰。 释悟他中第二会违文。 此中有三。 初举理门文。 二疏主释理门会。 三会论唯言。 今即初也。 随其所应者。 如次疏文。 为开悟他者。 此他言有证他与敌他别。 如次疏释。 疏。 能立悟敌(至)准知亦尔。 钞曰。 此下疏主释理门会。 此有二文。 初释理门意。 后正与此论会释。 今即初也。 音石亦以此文云释理门意(已上道)。 能立者简牒。 由自发言等者。 自谓立论主。 他谓敌·证。 发言者。 由立论主发因喻言生敌证解也。 似立者简牒。 悟证及等者。 音石曰。 立论主者。 敌者他显过故。 证者他与立者自二人解生故。 云通悟自他也。 真立破唯悟他非通自悟也。 自己本解故。 似立破是亦通自悟(已上道)。 由他显已二句释上句悟证及立论主文。 意言。 由敌他显过已证他·立自有过解生也。 故言随应者。 故言承上。 随应者。 真立云敌证他。 似立唯云证他。 有此差别。 又似能立。 虽有立论主亦自悟故通自他悟义。 今唯取悟他边。 以有如是差别。 理门总说云为开悟他。 故示有差别云随其所应也(秋篠虽有多释不过上来释意)。 能破似破等者。 能破准能立似破准似立。 故云准知亦尔。 疏。 此论下文(至)正与彼同。 钞曰。 正举此论会同理门释。 皆能悟他者。 音石曰。 他谓证者·敌者他也(已上道)。 不能悟他者。 同曰。 他谓敌者他也(已上道)。 问。 何故似立破云不能悟他耶。 答。 似立破有过故。 敌者他不能悟本量意。 但证者他能悟。 故今颂云悟他也。 正与彼同者。 此四字释二论意已正会同句也。 此以理门随应悟他会此论云唯悟他也。 音石曰。 问。 理门云似立悟他。 此论云似立不悟他。 二论既违。 何云彼同耶。 答。 理门据证他云悟他。 此论据敌他云不悟。 全无违也(已上道)(秋篠曰。 此论下文者。 取前后文合言下文。 非一处文。 此四处文。 在宗等三支文下。 故云下处也)。 疏。 故此颂中(至)从真名唯。 钞曰。 会违文中三正会论唯言。 有两重释。 故者。 会中承第一据多分义之词也。 此颂中等下。 第一重释。 又真立破等下第二重释。 据其多分等者。 音石曰。 疏有二释。 初释意。 谓能立·能破·似立·似破是四通悟证者他。 故从多分立唯悟他。 若少分似立似破亦通自悟也(已上里)今云。 此文诸家所释无别胜劣。 秋篠于疏释外别设二解助释广如彼钞。 音石由周记(周记云。 初半颂中真能立破全悟于他。 二似之中亦悟证他。 故云多分云云)。 音石由是作委细解(里曰。 问。 何故似立似破云通自悟耶。 答。 似能立本量人设立有过量时。 数他斥彼过。 尔时立者。 证者俱生解也。 既立者生解故云自悟也。 又似能破者本量主申无过量时。 敌他妄斥其量有过。 其时根本立者闻似破云我所立量无过。 其时似能破人生我破斥似解。 故似能破量本主之悟故云自悟也文)。 此等所解但就疏释。 尤为殊胜言唯悟他者。 古来有两家释。 一秋篠曰。 此论唯悟他者。 此有三解。 一云。 言总意别。 二云。 以少从多。 三云。 陈那尽理而言。 天主意存略说也。 故彼此文义无乖反(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就此三解。 第一解意。 谓唯悟他总言含证他与敌他全分一分之别云言总意别。 第二解意。 以敌他一分在真立破从证他多分在真似立破云唯悟他。 此以少从多也。 第三释意。 理门云随应。 尽理说也。 此论云唯悟他为略说也。 今评是非者。 此中第二是疏主意。 所余二解疏外设解。 然第三释。 天主存略者。 非疏主意。 疏主自会云正与彼同。 故第三释非助此疏释。 第一释以随应释唯言。 对疏主无违)。 二邑记曰。 疏中两解。 唯字既许少分自悟。 唯义理犹似未明。 夫言唯者决定义故(已上邑)(基辨详云。 邑师难疏释意。 言唯者是决定义故。 疏中以多分释唯悟他。 成少分有自悟故。 与以决定义云唯悟他论意相违。 唯字义似未明。 是邑师难疏释意。 此难虽似有理未得疏意。 故为此谬难。 疏释意如次委辨)。 又邑记中疏外更设两解。 彼记曰。 更解者。 且似能立中若由敌者出过立者解生。 是非自悟。 即是真能破中显过破悟他所摄。 以能破者而为主故。 若不尔者。 彼真能破应非悟他。 似立既尔。 似破应尔。 非自悟也。 若尔似立既非悟他。 便违论旨。 若约悟证人。 无违理失。 又一解云。 似立·似破本欲悟他。 从本为论。 不名自悟。 此二唯解俱不违理。 并疏四解。 应更详之(已上邑记)(基辨详云。 似能立中。 若由敌者出过立者解生。 此非自悟。 云真能破中显过破所摄。 此解虽有理。 八义分齐混合。 若似能立者悟我能立是似。 敌者出过后自悟。 是从显过敌真能破人。 云则悟他所摄。 虽尔是从根本似能立者云时自悟。 若无似能立者自悟。 真能破量无悟他。 若无悟他非真能破。 其悟他从似能立云则自悟。 疏意皆约根本论。 非相摄论。 邑解分齐混交。 为不隐当)。 基辨今叙疏释实义曰。 疏中释唯言非决定义。 今云据多分。 取显胜义而释也。 多是胜义。 大·多·胜三义同翻故。 今显多分云唯悟他。 显证他悟胜有之义。 如前已释。 邑师以何云此文犹似未明耶。 邑释过犹未及也。 又真立破等者。 第二重释。 以似从真会唯言。 是亦以显胜义云唯也。 音石曰。 后释意谓。 似立破亦虽通自悟今从真立破之唯悟他亦云唯悟他也(已上里)。 基辨云。 似立破虽通自他悟从真立破胜名唯悟他此唯义亦显胜义也。 疏。 五者现量(至)故名现量。 钞曰。 此八义别释中第八释现量。 此有二文。 初本释。 后注释。 行离动摇者。 此一句总示定·散二心现量相。 散心现量亦无分别故。 行谓心心所能缘行解相。 动摇谓心散乱。 离动摇者示无分别。 简有分别比·非境。 明证众境四字音石曰。 定心现量。 亲冥自体者。 音石曰。 散心现量(已上二句释道)。 又秋篠举元晓由瑜伽云虽入定心而前有分别影像等非是现量超过影像方为现量知见救云。 定心念念粗细不同。 缘前影等是细中粗。 超过已后有无分别现量知见。 是粗中细。 虽粗细别俱是现量。 故诸定心随缘何法(有无影像)。 皆名现量。 不违彼论(彼论瑜伽。 论曰。 一者缘有分别影像。 二者缘无分别影像。 后方所作成就超过影像。 所知事中有无分别现量知见方生云云)。 (已上明灯)基辨云。 秋篠尤为殊胜(近来瑞源增补此解引用义意相违。 览者用心)。 疏。 能缘行相(至)故名现量。 钞曰。 此下后注释现量文。 此有二文。 初明二类现量相。 后立二类结。 今即初也。 能缘行相等者。 明定心现量相。 不动摇者。 示无分别。 简比·非量。 因循照境者。 一本作自唯照境。 虽义意通作因循为有味。 备曰。 因循者俗语也。 即任意之异名也。 邑曰。 任运缘义也(已上音石里)。 此一句正示定心相。 不筹不度句亦示无分别相。 释明证二字也。 离分别心等下明散心现量相。 离分别心者。 示无分别心简比·非量。 自本释行离动摇句而出。 照符前境者。 三类境中性境。 明局自体者。 离名言种类等现现别转。 故名现量者结定散二类现量相也。 疏。 然有二类(至)亦皆现量。 钞曰。 注释二段中后立二类结文。 定心征湛等者。 明二种(有影无影)。 定心皆现量。 随缘何法者。 有影像无影像中随缘何法皆名现量。 若亲于境冥得自体者。 散心现量性境无分别缘也。 任运变故性境不随心也。 疏。 六者比量(至)故名比量。 钞曰。 此下八义别释中第九释比量。 此有二文。 初本释。 后注释。 今即初也。 用已极成者。 用共许因喻也。 证非先许者。 因·喻为证令共许一许一不许宗也。 共相智决者。 贯通分别智即了宗智也。 音石曰。 言比量者了宗智也。 故此论曰。 言比量者。 谓藉众相而观于义。 相有三种。 如前已说。 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或无常等(已上里)(秋篠释共相智决句缕缕广说)。 疏。 因喻已成(至)非比量摄。 钞曰。 此后注释比量文。 因喻已成至故名比量之文明比量相。 用已许法等者。 音石曰。 谓比量心以因·喻共许法成所立宗也(已上里)。 仁记曰。 以因比宗故名比量。 以喻显故名譬喻量(已上里)。 因义通被者。 如缕贯花(喻贯宗喻)。 因义实通宗·喻。 由贯通故共相智起时。 印决未共许宗也。 因先所申故云先宗。 虽将已许下。 秋篠曰。 简违决(云云)。 疏。 七者似现(至)名似现量。 钞曰。 此下八义别释第十释似现量。 文有二段。 初本释。 后注释。 今即初也。 行有筹度者。 行谓行相。 心心所行解相。 即有分别心。 下论云。 谓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云云)。 疏释曰。 缘瓶等智不称实境妄分别生名分别智(云云)非明证境者。 有分别似现量也。 妄谓得体者。 瓶衣等相不知分别心之影像妄谓得体也。 名似现量者结文(如下疏云。 准理门论有五种智(似现量五种智)。 一散心缘过去。 二独头意识缘现在。 三散意缘未来。 四于三世诸不决智。 五于现在诸惑乱智。 谓见杌为人阳炎为水及瓶衣等名惑乱智。 皆非现量。 是似现收云云。 音石曰。 五种智中除第二余四心皆是五俱意识也云云基辨云。 音石释一往义。 谓五种智中第二全分意识。 不通五识。 第一·三·四在五俱·独头二。 第五唯五俱。 又可第一·第三缘过未。 是五后意识也)。 疏。 散心有二(至)唯现量故。 钞曰。 此前段注文。 散心者。 似现量非定心故标云散心也。 有二者。 一有分别似现量。 二无分别似现量。 如眩翳·酒狂等。 邑记曰。 如任运见空华·第二月等。 虽无分别非真现量(云云)。 不能分明等者。 一本作不能分别义意难通。 论据决定等者。 此通伏疑。 此下论云似现量有分别智。 何故今立无分别似现耶。 今文通云。 下论据有分别智决定似现量。 非无分别。 心皆唯现量。 故非无无分别似现量。 秋篠钞云。 问。 似现比于自共二相中为得何相耶。 答。 得共相。 问。 若尔应是比量。 何故名为似现比耶。 答。 共相义宽。 真比义狭。 以其称理称共相者名为真比。 虽取共相不称所量妄作异解名似现此(取意)。 疏。 八者似比(至)名似比量。 钞曰。 第十一释似比量。 妄兴由况等者。 如于雾等妄谓烟起立有火等。 是妄因喻。 即成邪宗。 相违智起者。 于雾等知有火故即相违智注。 妄起因喻等二句明立者妄。 顺智不生等二句明敌者妄智随生。 秋篠曰。 上二句释谬成邪宗向。 下二句释相违智起向。 所立设成等者。 示违决也。 三相具足虽所立成。 由彼此乖角名似比量。 彼此者。 立敌宗因喻乖角也。 周记云。 即决定相违三相虽有所立。 亦立敌各成二家自执异解名。 彼此乖角也(已上前记)。 疏。 及似等言皆准前释。 钞曰。 第十二释及似言。 等言等取与言(皆如前释)。 疏。 法有幽显(至)能立为显。 钞曰。 第十三释唯自悟言(音石道科)。 此中。 有三。 初明现比分真似。 二正刊定自悟。 三通伏疑。 初中亦二。 初辨境幽·显。 二分智真·似。 今即初也。 法有幽显者。 法谓诸法法体。 对能缘智则境也。 此中若现量智境则谓理与事。 若比量智境则谓所立法(宗)能立法(因喻)幽微显著等者。 幽隐难知云幽微。 明着易知云显著也。 若现量境等者。 于诸法法体中若现量境则理幽事显。 问。 何故云理幽事显耶。 答。 今约散心现量境论。 故诸法境上空无我等理即幽隐云理幽也。 五识亲境共相违色声等是为事显。 若见道已上净心现量。 空无我等理非幽即名理显。 非今文用。 若比量境等者。 所立宗义名幽未所见边名宗。 是也。 能立因喻名显所见边名因喻故。 疏。 行分明昧(至)幽显俱昧。 钞曰。 二分智真似。 行分明昧者。 行谓能缘心等行解。 即现比二智也。 昧谓似也。 真现比者。 谓现比量智。 非云境也。 于境幽显四字是境也。 俱明二字但真非似。 就云幽显俱明。 问云。 因位五识现量缘境是显。 其境上之理幽。 五识不缘。 云何今云幽显俱明耶。 答。 古师释。 今云俱明据因果二位合说。 若言果位诸识及因中定位五识及五俱第六识。 则理事俱明。 若散位五识。 事明理昧。 或散五识亲证事故。 虽不缘理但事无倒则理事自得明(更思)(已上前记)。 基辨私详。 此文通因果二位六识合说真现比智。 于五识现量散位事明理昧。 而定位第六识理明了故散定六识合说云俱明也。 果位六识俱明不待论自应知。 今文亦于真现比言合说云俱明也。 由是境幽显三字亦现量是理幽事显。 若比量则所立幽能立显随应俱明。 似现比三字示智。 于境幽显四字示境。 俱昧二字示似智也。 疏。 故此二刊(至)悟自非他。 钞曰。 释唯自悟中第二正刊定唯自悟。 故者承上刊定。 此二者二种之二。 非单之二。 此言指上幽显明昧。 即真现比与似现比故二种二。 刊定者以两益刊定二种二。 唯悟自非他者。 正刊定也。 现比因果等者。 音石(里释)曰。 意言。 真现量心。 真比量心初知所作等因云因也。 次知所立无常宗等云果也。 即了因智云因。 了宗智云果也(已上里)。 此释尤妙。 唯自智者。 上云行分明昧故立真·似现比。 行谓自智行解。 即现比因果。 故刊定为唯自悟也。 疏。 虽自不晓(至)后方自悟。 钞曰。 释唯自悟中第三通伏疑。 疑云。 何故先悟他后自悟耶。 今疏文通云(云云)。 晓谓悟也。 无自悟则无应悟他理故。 其实应先自悟后悟他。 虽尔制述因明之权衡。 根本但为利有情大菩萨行善巧方便。 故先悟他后述自悟也(是疏文意也)。 上来颂文略释竟。 自下随牒述释有五段中。 大文第三广释八义。 三门分别。 此中有三。 初总标科。 次示三门科。 后随科别释。 初总标科文如何。 疏。 辨此八义略以三门。 钞曰。 如文可知。 次示三门科者。 疏。 一明古今(至)体相同异。 钞曰。 古今同异者。 分别古师与新师建立八义有同异也。 体相同异者。 即解论文辨八义体相之同异也。 后随科别释者。 疏。 明古今同异者。 钞曰。 此下三门之中第一门。 此门大分为五。 初明能立古今同异。 二明能破古今同异。 三明似能立古今同异。 四明诸量古今同异。 五总结。 于似能破无古今同异故不论是也。 初能立古今同异。 中亦分为四。 初明古八能立。 二明古四能立。 三明古三能立。 四明今二能立。 初明古八能立者。 疏。 初能立中(至)而为所立。 钞曰。 初明古八能立中亦分为三。 初举三个论八能立。 二明三个论所说所立法。 三会三个论所说违(近来瑞源记中。 以云初示宗·因·喻三古今同。 次辨异为科。 甚不是也)。 初能立中四字标牒。 瑜伽十五等下。 初正举三个论八能立同异。 皆以自性差别下。 明三个论所说所立法。 对法亦说者。 对法第十六文也。 八圣教量者。 仁记曰。 现量等三量皆是智也(云云)(音石里引仁记)。 音石曰。 又理门云现·比二量摄。 故教是现量摄理是比量摄。 以现量心缘于圣教以比量智知所诠理。 故此圣教对智疏故非能立也(云云)。 基辨详云。 此陈那意。 明三量不为能立也。 皆以自性等者。 基辨详此文有通伏疑意。 今以新师意疑云。 三个论说以立宗能立摄。 若尔以何为所立耶。 答。 如今疏文通(云云)皆谓多也。 三已上云皆。 新译释家文例如是。 如二十论疏述。 古师意云。 三论皆同以自性·差别为所立也。 自性谓先陈。 差别谓后说。 其先陈·后说中所诠自性(声言上所诠义)差别(无常言上所诠义)为所立也。 即陈那家所言宗依为所立也。 此标初能立中至而为所立之文。 举说三个论八能立因释所立法竟。 正教量者。 对法说圣教量。 名异体一。 里书云。 仁曰。 现量等三量皆是智也。 问。 何故圣教量名智耶。 答。 若不智者八义中能立·能破所摄。 又理门云。 现·比二量摄故。 教是现量摄。 理是比量摄。 以现量智缘于圣教以比量智知所诠理。 故此圣教疏故非能立。 名立具也(已上里)。 自下第三会论违。 此中有四。 初释瑜伽·显扬总别说喻。 二明瑜伽·显扬不说合结所由三明对法不说总别二喻之由四明对法说合结为能立之由(已上由音石道立科)。 初释说总别二喻由者。 疏。 瑜伽显扬(至)分为三种。 钞曰。 秋篠云。 此下明瑜伽·对法略广开合差别义也。 基辨详云。 秋篠科释通漫难了也。 以音石道科释为胜。 此文初释总别二喻由也。 三引喻者总也者。 音石里曰。 同喻·异喻之喻依·喻体双举故云总也(云云)。 秋篠曰。 引喻即是两喻所依之处。 从此中开同·异二类名之为总也(文)。 基辨云。 二释义意稍同。 以音石释应为准的解秋篠义。 若不尔不辨了喻依·喻体双举云总。 则恐谬以引喻为但喻依。 复以秋篠云从此中开等之言。 可知喻依·喻体双取云总也。 同类异类等者。 音石里曰。 别举喻体也。 喻依之处必有喻体故云总也。 为彰顺(同喻。 顺宗因云顺也)违(异喻。 违宗因云违也)之义别举同喻·异喻也(云云)。 上来别释三喻已于总比况似类法中者。 此下正释说三喻。 又仁记·秋篠·音石同云。 此文举喻所依也(云云)。 似类法一本作假类法不是也。 音石道曰。 喻所依云似类法也(云云)。 基辨详曰。 此文有二意。 一云。 总比况言是引喻故。 同喻·异喻之喻依·喻体总合作言(是由秋篠音石意释)似类法言是喻所依也。 依总比况(喻依·喻体合处)之似类法(喻依)。 依立释也。 二云。 似类法者喻依·喻体合似类宗·因法。 则总比况之体持似·类法用。 持业释也。 问。 总比况言是引喻故。 由仁记·秋篠·音石意云总合同·异二喻之喻依·喻体也。 则总比况中异喻喻依·喻体。 云何可及似类法言耶。 异喻不可似类宗·因故。 应无似类法义。 由此持业得名应不成耶。 答。 似谓均等义同义。 故同喻喻依·喻体名为似。 类谓聚类。 即一一异类义。 如下疏释。 故今似类法之类者异喻喻依·喻体。 似类法言同·异二喻喻依·喻体具足云总比况体持似·类法业用理无相违。 问。 若尔仁记·秋篠·音石同云以此总比况似类法之文举喻所依。 而复总比况等言何云有喻体耶。 答。 总比况似类法之言双举喻依·喻体。 于中二字指喻所依。 总合喻依·喻体处虽名总比况似类法。 今但指其(同异二喻)所依处故。 以于中二字彰于总比况所依处有同·异二品(能立喻体)。 由是仁记等释与今疏释全无违。 同品异品等者。 音石道曰。 是喻体也(云云。)基辨详云。 以喻体分为二喻取顺宗边为同喻取违宗边为异喻也。 总别有殊等者。 结释三喻。 总一别二合为三种也。 疏。 离因喻外(至)顺前师故。 钞曰。 会违中第二明喻伽·显扬不说合·结之由离因喻外等者。 秋篠曰。 于两喻所依之处取其诸所作者管因第二相。 故同类中取一分之义为第二(同品定有)相。 及取诸非所作止因之滥。 为第三(异品遍无)相故。 于异类之中复取一分为第三(异品遍无)相。 即是义三相因顺益本宗也。 据此(所作性之)因义(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因喻之中必含合结。 异喻(非作常)之中必有止滥。 故云离因·喻外无别合·结也(云云)。 基辨云。 此秋篠释尤妙也。 古师合式云。 瓶是所作。 瓶是无当。 声是所作。 声是无常古师结式云。 是故得知声是无常。 又陈那家式云。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合)譬如瓶等(结)由是应知。 对法所说合·结在瑜伽·显扬所说因·喻中。 故略不说也。 对法无著等者。 正会违。 前师者。 音石道曰。 弥勒菩萨也(云云)。 谓无著顺慈尊对法论中说八能立何相违之有。 是故说合·结与不说因·喻上开合异也。 全无相违。 疏。 以因总别(至)不开二喻。 钞曰。 会违中第三明对法论中不说二(总别)喻之由。 因总别者。 周·邑二记及秋篠同解云。 但言因者即是总因。 因之三相名别也(云云)。 基辨详云。 此通伏疑疑云。 无著说对法顺前师者。 前师(慈尊)既瑜伽中说总·别二喻。 对法论中云何不说总别二喻耶。 今疏文通云(云云)。 由音石释疏文意云。 虽有因总·别。 瑜伽论中但说一因无离(别三相)合(总一因)说总别。 准此今对法中不分喻之总·别但说一喻。 何用总(合)别(离)故总说一等者。 故言承上备记云。 此文结对法中不说引喻同异所以也。 意言。 唯说一同喻能诠言而显所作无常以敌论者令见边极何为无用引喻同喻说耶此文意也。 不说异喻亦复意同。 自下会违文中第四明无著对法论合·结为能立由(是音石道科也)。 此中有三。 初通难明。 二明翻二过加合·结由。 三明有合必有结。 初通难明者。 疏。 离喻既缺(至)故须别立。 钞曰。 秋篠云。 此文通难。 难云。 同·异二喻离总喻外无别体故。 不开二者合结亦离因无别体。 何须别开耶。 今通云。 合·结虽离因·喻非有。 令所立宗重得增明故须别立合结。 此释尤妙。 疏。 喻过既说(至)理须有合。 钞曰。 二明翻二过加合·结由。 意言。 似能立中既说无合·倒合过。 仍翻似能立立真能立支故。 今对法论中加合·结二。 理须有合者。 结立合支也。 疏。 合既别立(至)由此亦八。 钞曰。 三明有合必有结。 合结式如上明。 至下疏亦具述。 不申结支但合支。 则合支不究意。 词必及结支。 故云结亦须彰也。 由此亦八之四字结八能立。 亦言亦瑜伽·显扬也。 略纂中释离宗·因·喻加余五支云。 五支皆能立具故束为能立。 何故名为立具。 谓合·结二支义显定故。 现·比二量发言解故。 随乐欲成立顺自教故。 此亦立具自可知已。 又秋篠钞中明陈那所立与瑜伽等八能立不相违曰。 喻中说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因便合结义讫。 瑜伽中同·异二喻摄入喻中。 故五支摄宗·因·喻三。 即知陈那三支本从瑜伽·对法采集而出(云云)。 基辨判二家云。 略纂所言相摄意尤深妙。 陈那意云圣教不过现·比二。 现·比发言智生因。 故宗等三支相摄已也。 又秋篠所释亦虽巧妙。 是原出宾疏释故。 不谈现等三量相摄。 以是为粗。 上来明古八能立竟。 疏。 古师又有(至)同喻异喻。 钞曰。 辨能立同异中第二明古四能立。 古师者未详何师。 音石道曰。 古师意者。 现量等三立具非真能立。 合·结二支因喻外无。 故亦除之。 喻合(一喻)离(同喻异喻)分故开二(同异)种所以立四(云云)。 此意由前记说。 秋篠亦由是断。 自下辨能立同异中第三明世亲三能立。 此中有六段。 初标三能立。 二辨说唯三能立由。 三明世亲不说喻总·别由。 四明不说合由。 五明不说结由。 六明现量等三不为能立由。 初标三能立者。 疏。 世亲菩萨(至)二因三喻。 钞曰。 如文可知。 疏。 以能立者(至)故但说三。 钞曰。 明世亲三能立有六段中第二辨说唯三能立由。 备记曰。 此显世亲唯以宗·因·喻三为能立之所由。 必是多言者。 宗·因·喻三能诠云多言也。 多言显彼等者。 音石里由备记意释此文立二意。 一云。 以多言能诠能立显彼彼所诠所立(今云。 宗·因·喻之三云彼彼也)。 其时以彼彼(宗·因·喻三)多言能所诠显所立宗法也。 二云。 以多言(宗·因·喻之三)能诠显彼所立者。 但显彼所立宗也(云云)。 然以不相离言释。 新·古二意混交难辨。 学者择而居焉。 又音石曰。 因喻能证所诠俱为能立也(云云)。 基辨云。 此释滥二能立家。 是亦择而居诸。 故由备记所立二释是此文意。 二释之中初释有理。 第二尤胜。 于因·喻不发言则无彰所立宗故。 发宗·因·喻多言故。 疏。 且喻总别(至)或三或二。 钞曰。 六段文中第三明世亲不说喻总别所由(音石道之科也)。 终是见边者。 下疏云。 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 他智解起照此宗极。 名是为见(文)见边者。 令见边极也。 故对法言者。 对法论第十六文也。 故者承上句终是见边也。 所见边者喻也。 与未所见边者宗也。 和合正说者。 音石里曰。 周记云。 宗·因二处能立·所立共相随顺名为和合。 因·喻无过名为正说(云云)。 基辨云。 见与未见令和合正说名立喻也。 师子觉释者。 杂集论文也。 已显了分者已见分。 一本作已所显了分无所字。 为为正也。 次未显了分亦一本作未所显了分。 是亦无所字。 为是也。 令义平等者。 释和合字。 声所作性与瓶所作性二义平等令不乖反无过正说名立喻也。 名为立喻者结文(已上杂集论文)故总说一喻等下。 正结说一喻由。 备记曰。 显世亲唯说一喻而不说引喻异喻之所由也(云云)。 故言承上见边为立喻义而起下。 总言总合总·别二喻也。 说者谓世亲总说一喻以已令所立宗见边极为立喻故。 不须别开也(意言。 一喻见边事足故不别立也)。 或三或二者。 音石道曰。 八能立中引喻·同类·异类云或三。 四能立中同喻·异喻云或二也(秋篠亦同此后记意)。 疏。 喻中无合(至)真能立中。 钞曰。 六段文中第四明世亲不说合由(音石道科)。 秋篠钞曰。 此释世亲不说立对法论中合·结二支之所以也(文基辨云。 此秋篠科亦为是也。 谓对法论中说合·结能立。 世亲虽应由无著不立。 合结能立。 今明其所由。 科意与音石同义也)。 此中有二。 初明似喻中说无合倒合过由。 二正明不说合由(自喻中无合至。 故说为过是也。 此子科由音石道科也)。 喻中无合等者。 谓云诸所作者见是无常而不合因·宗法。 则所立义乃不分明也。 倒合倒成者。 若云诸无常者见是所作。 则成所作为宗义是倒合。 倒成宗也。 故无合倒合过似能立中各别说也。 基辨详曰。 今此文来。 上明八能立中释对法中别说合由云喻过既说无合·倒合翻立真支理须有合。 若不会斯文。 则今世亲不说合支却自成不尽理。 为会斯义今明世亲不说合由。 先叙似立中说无合·倒合过有别所由也。 又后记云。 喻中无合等者是纵也。 离因及喻等下名为夺也(文)。 基辨后记释未稳也。 离因及喻等下。 正明不说合由(音石道云。 下明世亲不说合所由云云今用此科为前文科也)。 无胜体者。 合是全因喻也。 推求别体遂不可得。 故不说在等者。 前会对法中云翻立真支。 今求别体都无故。 于真支中不须别说合结二也。 疏。 但说因初(至)故总略之。 钞曰。 世亲三能立六段文中第五明世亲不说结由(音石道科)。 但说因初等者。 古来释此文有两家。 一者秋篠意依由如实论说五分曰。 今说因初者。 是第二分也。 喻随其后者。 是第三分也。 第三分中以其合义分明证无常宗已。 更重说结。 一何烦长。 故总略之(已上秋篠意)(如实论者。 旧译因明论。 有一卷。 真谛三藏所译。 如实论云。 五分者。 譬如有人言声无常。 是第一分。 何以故。 依因生故。 是第二分。 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 譬如瓦器。 依因生故。 无常。 是第三分。 声亦如是。 是第四分。 是故声无常。 是第五分。 此五分若不具一分。 是名不具足堕负处云云)。 二者音石意云。 但说因初者。 诸所作者也。 喻随其后者。 皆见无常如瓶也(已上道)。 基辨详曰。 秋篠所言虽似有理未稳当。 释说因初之初言以如实论所说第二分。 尤不允当。 既云第二分。 何今引释初言耶。 以旧论释此文不应理。 次由音石意谓。 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如瓶等。 合作法中因·喻·合·结已具足讫。 基辨释云。 云诸所作者即说因初也。 初者犹云才也。 次云皆见无常如瓶。 则喻随其后。 而合义圆究竟名为结。 由是合外无别有结。 是音石意也。 以此解尤为胜。 一何烦长等者。 后记曰。 但离因·喻外更无别合结。 故但说三为能立。 不同对法等。 烦长者。 言论诸所作者皆无常即已合说。 何烦起余长言更合瓶是所作瓶是无常声是所作声亦无常。 即是发余长言说有法也(云云)。 基辨云。 此以古师合结式为烦长也。 音石由是为胜。 疏。 立论者之(至)故非能立。 钞曰。 世亲三能立中第六明现量等三不为能立所由。 一本作之者不是。 音石里曰。 意云。 立论者现量等三疏有悟他。 故瑜伽等说为能立也。 然亲不悟他故。 世亲陈那等论不说为能立也。 敌论者现量等三亲唯悟自都不悟他。 故不为能立也。 问。 何故云立者现量等三疏悟他而云敌者现量等三唯悟自耶。 答。 立者现量等三。 是立者先自悟现知诸法自性及比知诸法差别。 智即生因发立量言方成就真比量。 疏有悟他。 又敌者现量等三。 现自悟知立者所立宗及自悟比知立者能立言等。 故云唯是自悟不悟他也。 故非能立者。 如前所云。 现等三量非唯悟他故。 世亲陈那等不说为能立也。 疏。 今者陈那(至)定除其宗。 钞曰。 释能立中第四明陈那二能立。 此中有四。 初举陈那家能立所立。 二以声明法难陈那。 三以陈那义答。 四以陈那家会释古师以宗为能立义。 今文即初科也。 今者陈那等二句正明新师立二能立。 宗为所立者。 明与古师所立异。 自性差别等者。 明今家不相离宗为宗。 即辨与古师违。 谓古师以自性(前说所诠)差别(后说所诠)为所立。 新师以是为宗依。 音石里曰。 备记云。 言自性差别者。 有法及法也(文)。 问。 若尔法是不共许。 何今云二并极成耶。 答。 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是故云二并极成也(已上音石基辨云。 极成有法。 极成能别者。 此是就共比量云也。 自·他二比量不要共许也。 如下疏广释)。 基辨私以领解述新师义云。 古师虽自性(声。 言所诠义)差别(无。 常所诠义)为所立。 以新师见。 则二俱是极成。 非所诤故。 是云非所立新师以不相离宗正所诤名为所立。 若尔自性·差别(先陈·后说。 有法法)。 如何名耶。 答。 自性(先陈)。 差别(后说能所诠)非所立非能立名为宗依。 是不相离宗所依故(已上基辨私指述)。 合以成宗等者。 正明新师宗体。 谓以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合则成一许一不许。 是即所诤。 名不相离性宗。 是为宗体(不相离宗)。 是为所古何得名能立。 无能成立义故。 是以新师说为二能立(秋篠所释虽文异意与是同)。 故能立中定除其宗者。 结今家宗不为能立。 秋篠意曰。 次下疏文陈那会古师违中。 有宗能诠为能立之义。 然今云定除其宗者。 宗与因·喻相对说能所立义故云于宗无能立(意言。 宗如因·喻能所诠俱能立义无故云非能立)。 是秋篠意也。 基辨今按疏前后必非如秋篠解。 次会古今违中一分助古师论。 故宗亦有能立义。 今云定除其宗者。 就新师实义而论也。 是故秋篠所释可谓未可。 疏。 问然依声(至)以为能立。 钞曰。 陈那家二能立有四文中第二以声明法难陈那家。 然者转语。 今承上明二能立已转以多言难也。 此问难意何事云何难耶。 谓由印度声明法多言以婆达声呼故。 今此天主论梵本以婆达声说能立。 故知因·同喻·异喻三是多言。 云何前文云陈那家但说因·喻二法以为能立。 若尔因·喻二言应云以婆达泥声说。 云何云婆达说。 如何是问意也。 依声明等者。 略纂曰。 八啭声中一一各有一·二·三言。 呼一言婆多谓。 二言婆达你。 多言婆达(云云)。 思传三(二十一丁)云。 苏漫多八啭一一各三。 谓说一说二说多。 故开为二十四。 今此能立等者。 就此疏文古来有问答。 会此疏与理门论之相违。 问但一问两重难势也。 音石道举此难问云。 问。 婆达喃等三声中依何声说能立之言耶。 答。 疏曰。 今此能立婆达声说(文)。 付之理门论中云又以一言说能立者为显总成一能立性(文)。 既以一言说能立可云婆达喃声。 云何今云婆达声说耶(已上音石道)。 基辨云。 古来但一问难。 答是有三家别。 一者周记答。 二者秋篠等答。 三者邑记等答。 初周记答者如前记云。 即有三释。 一谓。 违理门故疏文为错。 二谓。 疏中别处引理门中云以一言说能立文证能立义。 而今云能立多言今疏文错也。 三谓。 理门说能立一言。 说因·同喻·异喻三共能成一能立义。 今此论据实能立有多(因·同喻·异喻三)。 云在婆达(已上前记取意)。 基辨详周记答曰。 设三释中。 初·二释甚为粗。 第三释稍与邑记同。 然释未详。 但云共能成不举证释故。 是亦隔靴搔痒未痛快已。 又明灯钞中引前记第一·第二释云有记云而判谬释。 寔好。 第二秋篠(并)大疏钞答者。 明灯钞(并)大疏钞中引定宾理门疏曰。 又以一言说能立者。 要由宗因喻等多言总成一巧而能存立自宗比量外难息言也。 依声明法能立言有三种。 一者婆达南。 此云一能立。 即是一言也。 显是一比量也。 二者婆达泥。 此云二能立。 即是二言。 显二比量也。 三者婆达那腻耶。 此云多能立。 即是多言。 显三比量也。 今梵本中以婆达南一言呼宗等多言。 总成一量合为一巧能存知自宗。 故不以婆达那腻那呼宗等多言也(已上宾疏取意。 明灯抄并大疏抄等用之)。 基辨评秋篠等用定宾疏会此疏释与理门论相违曰。 定宾疏释理门之疏故。 彼疏所言不违理门梵本道理应尔。 虽然明灯钞(并)大疏抄引定宾疏释此大疏尤不允当。 何不允当。 谓今云陈那但因·喻二法以为能立。 若尔应云陈那能立婆达你声说。 何故云今此(天主)。 能立婆达声说为师资鉾楯说耶之难。 今以一因·二喻开·合之违会师资说。 是此疏意。 尔以宾疏云宗因喻等多言总成一巧为一能立·一比量秋篠钞等会此疏与理门之违为不稳当。 宾疏云宗·因·喻等多言为一能立·一比量故。 似古今通论不当于一因二喻云多云一之新师义。 必勿依用。 第三邑记等答者。 彼记问曰。 理门论云。 又以一言说能立者。 准彼(理门)即是婆达南声。 今(此入正理论梵本)能立婆达声说者岂不师资说相违。 答。 彼(理门)自会云(此理门文下疏文疏主自引会云)。 为显总成一能立性。 彼(理门)自会意云。 能立虽多(因·同喻·异喻三)总名能立故。 以一言而说能立。 今此疏中约一一法(因·同喻·异喻三)名为能立。 故(今论)婆达声而说能立此(天主)。 开彼(陈那)合。 亦不相违(已上邑记)。 又神泰理门疏解曰。 颂中宗所等三言总说名能立者。 为显一因二喻总成一能立性。 如椽·梁·户多总成一舍。 不可以椽等别故其舍亦多(已上神泰)。 基辨评邑记·神泰会意曰。 此两师所会得疏主髓。 一一由诚文释故。 由此证文可知。 理门论说一言总合一因二喻云一。 非对多之一。 故非婆达南一言。 必不可对此疏婆达而论相违也。 是两师意。 邑云此开彼合。 泰云总成一以别多。 意全相同。 周记第三释虽似邑·泰不出依据故不足依用。 秋篠由宾周为疏错。 此业不可敢用。 但由邑·泰两师应知疏主意已(又大疏抄中举秋篠引宾疏释已云。 善珠意存宾疏欤。 答尔似违疏文。 可审定之已。 基辨曰。 此赠僧正所评尤好。 近来瑞源中由此评定云高岳·秋篠等违疏文。 秋篠抄无宾疏外别设释。 粗评迷人。 后学不可辄用)。 疏。 答陈那释(至)宗是所立。 钞曰。 明二能立四文第三以陈那义通外难(音石道科)陈那释云等者。 是理门中通外难文也。 因有三相等者。 秋篠曰。 答中因有三相等者。 言(多言之言字)有二种。 一者义言亦名相言。 即因三相是义言。 此云义三支也。 二者言言。 一因二喻是言言也(明灯余处云。 一因二喻者取言三支)。 据义论之则有三义(三相)据支谈之但有三支(言三支也)。 义三支三岂非多言。 何以得知有义与言谓疏下文云。 多相之言名为多言。 沼师云。 天主约因三相以为能立(云云)(已上秋篠·抄取意)。 基辨详评云。 此解尤妙岂非多言之四字结以多言为能立故婆达声说。 非要三体者。 后记曰。 但是一因义异三处即是多言。 非要三体也(文)。 仁记云。 体虽非三。 而义三有。 故多言也(云云)(音石由之)。 此等释意。 此句明由义三相名多言要非就三体云多言也。 疏。 陈那以后略有三释。 钞曰。 自下明二能立。 四文第四以新师会古师。 此中五段。 初标牒会释。 二第一释。 三第二释。 四第三释。 五明设会释之由。 今文即初科也。 陈那已后者。 义断曰。 此乃广前人所释。 何云唯自新知。 故本疏云陈那已后等(云云)。 略有三释者。 秋篠曰。 第一释者净眼师之所传也。 第二释者文轨师之所传也。 第三释者大乘基之所传也。 前二传者各见彼疏。 第三传即此文耳(云云)。 问。 此三释须作取舍欤。 如何。 答。 古来有两家别。 一者作取舍家(纂要·邑记·音石)。 此用取舍亦有两家。 一云。 初后无违。 中释似过。 基辨云。 似字非必为谬。 云相符失故云似过。 二云。 初释为胜。 中后释为误(邑记·音石)。 邑记评三释曰。 其慈氏·无著大师所说宗为能立。 不必具有此之三意。 故此所论三释不可俱契圣心。 以余管见所窥初释理应为当。 破第二·第三如邑记中。 基辨详邑记破第二·第三释曰。 此中第一·第二虽余师释。 疏主举是不用取舍。 然邑记中漫作破斥。 恐违疏主意欤。 以是至次第二·三释下举邑师破一一返破如左。 又音石道全由邑记大妄谬。 不可依用已。 二者不作取舍家(义断及赠僧正)。 断主引疏三释已云。 此即撮诸机要提彼宏纲足悉不违。 何劳烦重。 诸论互申异义并不相违(云云)。 又赠僧正由此断文曾不论正否。 基辨云。 两家之中不作取舍为正。 如次下辨。 疏。 一云宗言(至)性二差别。 钞曰。 自下第二明第一释。 秋篠云。 此第一释名能诠所诠对亦名言义对(云云)。 此明第一释中有四文。 初明古师所立。 二明古师能立法。 三明宗通能所立二(即以古师会陈那也)。 四问答明宗有能所立义。 今即初也。 一云宗言等者。 音石道曰。 初释意云。 以宗能诠言为能立也。 以宗言之所诠之义为所立也(已上道)。 基辨详云。 若以因言之。 所诠俱能立也。 今以宗言之故。 所诠义为所立也。 又音石里释第一释云不相离性名为所立(云云)。 基辨详云。 此里释滥第三释。 不是也。 宗言者。 别云声云无常。 别别能诠言上所诠义为所立也。 非云合宗能诠。 若云合宗能诠上所诠义则滥第三释。 故今释云宗言。 别别能诠。 必不可滥合宗能诠。 故瑜伽论等者。 举古师以所诠义为所立证。 纂要云。 虽言简古不必无著等师。 但古余师不解因明之者(云云)。 基辨详曰。 疏主简古师非必如纂主意。 次下疏云不尔慈氏·无著等。 会释成新师义。 非必简嫌古师也。 一自性二差别者。 纂曰。 瑜伽等言所立自性者。 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 此直立有法为有无。 不争有法之上余差别名为自性。 如立我有及以非有等。 所立差别者。 谓有上立有上无上立无上常立为常无常立无常等。 是争有法之上别法(争差别云争别法)。 如立于声常无常等随争于此自性(先陈所诠声)差别(后说所诠无常)(云云)。 今云。 纂意但以所争为所立自性·差别也。 瑜伽论意既以如是(大疏抄中有问答。 答以纂文成)。 疏。 能成立法(至)皆名能立。 钞曰。 第一释中第二明古师能立法。 能成立法有八种者。 此瑜伽文前所引连续文也。 有八种者上举八能立也。 其宗能诠之言者。 此下疏文。 备记曰。 宗唯以能诠言为能立也。 除宗因·喻等余七能立是能诠言及所诠义并名能立也(已上备记)。 及因等言义者。 音石道曰。 因·喻能诠之言·所诠之义(云云)。 同里曰。 等取喻一不等余也。 故断曰。 如瑜伽论八为能成当自料简。 真唯有三(能立宗·因·喻)余(五能立)能立之能立名为能立。 非实说八俱为能立(云云)。 明知现比量等是因·喻能立之能立。 故名能立(云云)(已上音石里)。 基辨云。 备记引断(并)音石释尤为殊胜。 疏。 其宗之言(至)彼于次说。 钞曰。 第一释中第三明宗通能所立。 是即正会古今师也。 后记曰。 此明宗言(能诠)望因·喻成立亦是所立也(文已下由后记)。 其宗之言者。 宗之能诠言也(后记取意)。 因喻成故等者。 意言。 其宗之能诠言为因·喻所成故。 (宗)虽(能立)亦所立。 以能诠宗言就宗·因·喻次第初说能立。 亦言亦能立也(已上后记取意)。 秋篠曰。 宗所诠义唯是所立。 不通能立。 宗能诠言通能所立。 能成义故以为能立。 为因喻成以为所立。 慈氏等意。 约成义边宗言为能。 陈那等意。 据因所成宗为所立。 所望不同故不相违(云云)。 基辨云。 后记·秋篠实得疏文意。 复何加焉。 彼于次说者。 一本作彼于论说不可也。 又作彼于次论意与作彼于次说相同。 意云。 宗能诠言为因喻所成故虽亦所立。 以能诠宗言就宗因喻次第先初(宗)说能立。 故云彼于次(第)说。 云彼于次论亦同。 论与说意同故。 基辨云。 彼言能诠宗言。 以彼于宗·因·喻次第瑜伽等说能立也。 邑记·后记牒文以彼于次说句冠次文首未稳当也。 后人急誊致此卤莽欤。 疏。 何故先立(至)独名所成。 钞曰。 第一释中四文第四。 问答明宗有能所立之义(此由邑记私为此科)。 邑记曰。 此证能诠宗之言亦为所成也(云云)。 何故先立宗耶六字是问也。 已下问答瑜伽论文也。 为先显示等者。 答前问。 即瑜伽文。 此文甚难解了。 邑记释此文曰。 既言显示宗义。 故知即是诠宗之言(云云)。 基辨云。 此中显示言即能诠之证。 言谓言显。 又邑记释曰。 彼论又问何故次释因耶。 又问何故次引喻耶。 又问何故次说因·喻耶。 虽尔既因喻等皆不言立。 唯于彼宗独名为立。 由此故知诠宗之言得名所立(因·喻所成之宗言故名所立也)。 今约能成义说为能立也(已上邑记)。 基辨云。 为证宗能诠上义亦所立今引此文。 既云立宗耶而复云所爱乐故亦云宗义。 即是宗所立之证也。 显示言即以能诠宗言为能立之证也。 故亦所立等者。 已下疏主文也。 故谓承上。 亦言亦于能立。 宗能诠言虽亦所立非决定云所立也。 非定所立者。 秋篠云。 显通能所立义(云云)。 音石道曰。 因·喻所成故名所立。 此宗能成自性·差别义亦名能立。 故云非定所成也(云云)。 能成义故者。 明非定所立由。 宗能诠言能成自性·差别义故亦云能立。 犹如于因喻等者。 此下明虽立因通能所立但名能立。 而申宗亦但名所立也。 秋篠曰。 引喻显之。 即引因通能·所义以喻宗言也。 喻助成因。 因为所立喻为能立。 因能成宗。 宗为所立因为能立。 宗言亦尔。 宗能成义。 义为所立宗为能立。 因能立宗。 宗为所立因为能立。 其义无二。 故云犹如于因等也(已上明灯基辨云。 此释可言巧妙。 尤堪依用)。 又音石里曰。 备云。 所诠义能诠言。 尔所成事犹如前因·喻所成故。 此能诠言但名能立(云云)。 此意未了。 唐本疏云。 犹如于因对所成故但名能立(云云)。 喻·对二字之草书相滥故写人误故(已上音石里)。 又音石道曰。 犹如于因等者。 如虽因是喻所成犹云能立。 故此亦如是(云云)。 基辨详云。 由音石道。 作因喻所成为是正也。 然近来瑞源作因对所成。 以作因喻所成为不正云悉如音石辨。 然今考音石道以作因喻所成本为正作释。 故瑞源所言虚妄之甚。 后学勿惑。 赠僧正所传疏本亦作因喻所成。 我党学者须依音石。 此文意言例如因虽喻所成故应为所立但名能立。 宗亦复尔。 宗能诠所成宗所诠义定唯所立。 则以此所诠义名为所立(已上基辨私)。 定唯所立等者。 宗能诠言此为因·喻所成立名所立。 亦能成宗所诠义名为能立。 宗所诠义定唯所立故独是名所立也。 基辨详云。 犹如于因等下通难。 难云。 宗能诠言为因喻所成则名所立。 亦不名能立耶。 今疏文通云(如文)。 又大疏抄二云。 瑜伽论所言自性·差别通三重对也。 仍以是可精局通对证文也(云云)(具如彼抄)。 疏。 二云诸法(至)随应有故。 钞曰。 自下会释五段第三举第二释(秋篠云。 第二总聚一分对亦名总别对云云)。 此中有三。 初举所立。 二举能立。 三正会古今。 今即初也。 诸法总集等者。 秋篠曰。 瑜伽十五所说所成立义有二。 一自性。 二差别。 以此诸法自性·差别总为一聚为所成立。 于中别随自意所许取一自性及差别。 合之为宗(乃至)是能立(已上明灯)。 又音石里曰。 备云。 第二释意。 未立宗时。 诸法自性·差别若名若义总是所应立法。 故云所立。 此中且举一声立比量时。 若名若义皆云能立。 今立总故非如因·喻名能立也(已上音石)。 基辨详曰。 此二师中秋篠为是。 音石甚为是。 备释云未立宗时。 此一句尤妙谈。 秋篠等亦虽有此意。 文不云未立宗时总所应立法故。 意味难彰故。 以音石甚为殊妙若教若理等者。 秋篠曰。 诸法体·义通能所诠。 故云若教若理(已上明灯)。 基辨云。 此秋篠释未尽。 又邑记曰。 问。 教是能诠。 何名为义耶。 答。 但有无常苦空等义。 是所立义名为义也(已上邑记)。 基辨详曰。 此邑师答未分明也。 谓总未立量时。 能诠言教亦所立义故云若教若理也(已上私)。 论俱名义者。 秋篠曰。 此诸法体·义·教·理论俱名义(已上秋篠)。 基辨云。 论者指瑜伽论。 彼论曰。 自性·差别若教若理总名为义(义谓所立宗义。 秋篠所释未尽)。 随应有故者。 周记曰。 此随言而简其过。 若总立十八界是无常之义便有(一分)违自教过及(一分)相符过。 自宗无为而是其常。 今立总为无常即违自教。 十八界中瓶盆车乘及心心所等他外道等亦许无常。 今更立量犯相符过。 为简此二过故言随应也(已上前后二记)。 又纂要中云但犯一分相符过。 彼曰。 谓如立声无常。 今以别宗立彼总集一切无常义。 故对非除声余不许一切无常者。 总集之中有一分相符之过。 为简此过云随应有。 随应对彼所不许无常者以量立时有所立宗义(已上纂要)。 又音石里曰。 若以总聚皆为所立。 恐有世间·圣教·现量等违·及相符过。 故说随应以简之耳(已上里)。 基辨详曰。 释随应言以后记为尽。 释相符由以纂要为尽。 举过数以音石为尽。 后学须知。 又今私释此疏文总意言。 一切诸法无一不所立者。 故今总集自性·差别若教若理俱为所立。 故瑜伽论一切法名所立宗义。 若尔应有违教·相符等过失。 有此难故云随应有遮妨。 于总集一切法俱为所立者之中随其所应未所许者立量诤故。 不犯过失有所立宗义也。 是即今文总意也(纂要曰。 慈恩唯识法师亦有三释。 初后无违。 中释似过且随应言简。 无为法。 就有为法中犹有似一分相符之过云云。 乃至广说。 今按纂意以此中释非为谬也。 以随应简故)。 疏。 总中一分(至)得能立名。 钞曰。 第二释中第二明能立。 音石道引邑记曰。 谓于总中取彼一分声无常等对敌所申也。 即此名宗。 能成总聚随应之义。 故(宗)名能立。 问。 成义如何。 答。 由此一分声无常等既为宗已。 证知总聚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由是说宗为能立总聚之义名为所立(已上邑记音石道)。 基辨详曰。 周记意(前后二记共同邑记)。 虽尔。 邑记释易解了实得疏意。 虽无更应加义。 今复详第二释总意云。 别宗(取彼一分声无常对敌所申)。 此为因·喻所成立故名为所立。 然此别宗能成立总集中随应所诠义(证知总聚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故。 别宗亦名能立也(已上私)。 俱名为宗等者。 若言(能诠)若义(所诠)俱名宗(所立)也。 自性有言与义。 差别亦有言与义。 何故言·义俱名宗耶。 谓总中一分对敌申时。 言·义俱是宗(所立宗)。 即能成立总聚中随应义故云即名能立也。 虽此对宗等者。 秋篠钞由邑记云。 虽此对宗等者。 总中一分对敌所申故云对宗。 因·喻所成故云所立。 别能立总亦名能立。 取能立总边古师名能立。 约因·喻所成陈那等名所立。 故不相违(已上明灯)。 基辨详曰。 秋篠由邑记释。 大好。 此中此之言指总中一分(声无常等一分)言义。 对宗二字应直读。 对敌之宗云对宗。 对之宗依主释。 若倒读则失义。 宗谓一分声无常等宗。 亦是所立者。 亦能立。 为因·喻所成边则宗是所立。 虽然此一分言·义能立总集无常等义边。 以古师宗名能立也。 又音石道由邑记云。 虽此对宗说为能立。 因·喻成故亦是所立(已上道)。 基辨详云。 邑记意得疏主实。 秋篠·音石由是大好。 又后记中云此声若为喻时等甚不是。 疏中无此意故。 疏。 故陈那等(至)唯能立故。 钞曰。 第二释中第三正会古今。 故之言承上起此文。 陈那等者。 等取天主也。 瑜伽等者。 等显扬对法。 理不相违者。 陈那等取为因·喻所成边宗名所立。 瑜伽·显扬·对法取能成总宗边别宗名能立虽随所望名殊。 于理全无相违。 瑜伽等不说等者。 明理不相违之由。 等言等显扬·对法。 不说宗非等者。 音石里曰。 仁云。 不言宗必定非所立定是能立故(已上里)。 基辨详曰。 宗非字下恐脱所立二字欤。 加入所立二字读则成会通意也。 仁记会意如是。 音石道本宗非字傍道宗非所立四字。 恐补所立二字脱欤。 或国读应读不说宗非一向唯能立故欤。 庶几后学得善本订正焉。 音石里书中载邑法师设立四难破斥此第二释之文。 其第一难云。 且第二释中。 若以一分别宗成立总聚之义者。 此所成立义为对敌耶为不对耶。 若不对敌。 何须立是。 若对敌者。 总聚义还为一分别宗中宗法。 既云一分别宗入总集。 若尔能立所摄总聚应非所立。 第二难云。 又以别宗声无常等为能立成总者。 如何立量成耶。 第三难云。 又总·别相望为宗。 别宗于为能立应无力。 何名能立。 第四难云。 若别宗为总聚宗义为能立。 别宗应为因·喻。 若尔应不名宗。 如何云说别宗为能立耶(已上邑记四难了)。 基辨今私返斥设通释。 且通第一难曰。 邑记所难不应道理。 纂要云。 总集中随应对彼所不许无常者以量立之(云云)。 随应言既疏明文。 由声无常别宗故。 于总集中随应不许无常者虽以言不申。 是即所立为非能立。 古师所云宗能立者能诠宗言。 今第二释所言。 别宗以言申量未立量时总聚中不许无常者。 今由别宗能立为所立者虽不申言为所立义。 故非能立。 申言能立不申言而所成是所立。 但成义故。 别宗为因喻所成。 为总宗之能立。 总宗依别宗能立之所立。 云何得云能立所摄总集便非所立耶。 又第二难亦不尔。 随其所应成故云以别成总。 如前记广释。 总中一分别宗对敌所申故。 立量因·喻所成自能立总。 又总聚所立未立别宗时。 随应敀然应立法故名所立。 邑师未辨此别难云此如何成。 眩迷之甚。 又第三难亦不尔。 一切立量因·喻能立合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等。 而其力用随应及一切所立法。 今所言别宗亦有及一切力用之因·喻能成宗言。 自应有及随应一切法之力能立总。 何云宗于彼(所立)无力耶。 又第四难亦不尔。 此第二释会古今门。 就古师宗言为能立义而会释。 非因·喻为能立义。 何今难云若为因·瑜便不名宗耶。 由是等义邑师所难一以不当。 勿辄依用。 此第二释虽余师传无取无舍。 疏主列是为会古今文。 诸哲鉴后学悉识察焉。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三(尾)。 安永第三岁次甲午十月十五日于南都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应章顺大僧都之请讲斯疏。 随讲抄记之毕。 回向无上大菩提。 回向四恩法界海。 域龙末资沙门基辨。 听众交名。 世尊院章顺大僧都。 洼转经院。 德藏院。 福园院章胤。 大慈院尧延。 竹林院盛范。 专映。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四(自古今会释第三释之始至古今同异之终)。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法相大乘沙门基辨撰。 疏。 三云自性(至)名为所立。 钞曰。 会释中自下第四明第三释。 秋篠云。 第三能依·所依对亦名合离对(已上秋篠)。 明第三释中有四。 初明所立。 二明名能立。 三正会古今。 四结会违。 今即初也。 此即以古师意会陈那家也。 自性差别者。 先陈·后说所诠体·义也。 合所依义者。 合谓能诠合宗也。 所依义者能诠合宗所依别别所诠义也。 不云不相离性。 秋篠云。 古师意言。 法(能诠ヲ云也)有法(能诠ニツイテ云)和合为宗。 未立不相离之名也。 古师宗有三说。 一者但说有法为宗。 以法成有法故。 二者但说法为宗。 有法上法是所诤故。 三者以有法及法为宗。 彼别非宗。 合此二种宗所成故。 今云合者当第三说也(已上秋篠)。 今云。 合宗者非陈那所云不相离性。 然如周·邑二师以此合宗名不相离性。 义滥古今。 故秋篠钞破是。 古师无不相离性言故。 若混此名言则失第三会释实义。 此第三会释实义所言合宗名秋篠所云古师三说中第三以有法及法为宗义。 合二能诠言为宗能立。 其合宗上所诠别别先陈·后说义名所立法。 别别所诠义是能诠宗之所依处故云合所依义也。 能诠宗为能依。 秋篠由是以第三释名能所依依对。 又能诠宗是合。 所立宗是别别所诠义。 由是亦名合离对。 疏。 能依合宗(至)得能立名。 钞曰。 第三释四文中第二明名能立(此明古师宗名能立也)。 能依合宗者。 释此名古来有两家别。 一者不相离性名为是邑·周二记之说也。 邑记云。 自性(先陈所诠)差别(后说所诠)。 名所依义(所诠之义)。 不相离性名为合宗(云云)(今云。 邑意虽知能诠合宗名不相离性非陈那不相离性。 然名滥古今义故为未审释)。 又前记云。 能依合宗者。 不相离性名为合宗(今云。 此亦滥古今师名义。 未审释也)。 即此合宗名为能诠(云云)。 又后记云。 合所依义者。 今此合言而有二义。 一者合是不相离性。 二者和合配属思之(今云。 此释非也)。 二者秋篠评周·邑说云。 此解非也。 瑜伽等古师以未有不相离言故。 何得不相离性以为合宗。 故知非也(云云)(今云。 古师合宗者有法(先陈)及法(后说)合名为宗。 各别非宗。 方合为宗。 即秋篠钞所举第三说是也)。 今详释能依合宗名两家之中。 第二家说可为是正。 顺疏文故。 疏主意言。 能诠有法。 法合是即能依(今云。 所诠义之能依处名为能依。 即能诠也)。 名为能立。 自性·差别是能诠合宗之所依止所诠义也。 名为所立。 此即疏文意也。 总立别故者。 邑云。 此释合宗为能立之所由也。 将总合宗立二别故。 问。 如何以总立二别耶。 答。 若无不相离性和合彼二(自性(先陈所诠)差别(后说所诠))。 不知自性之自性。 不知差别别别于谁。 故由合宗二义方着(已上邑记)。 今云。 邑师科释尤好。 然答文中云不相离性和合彼二甚不可也。 滥新师故。 如上由秋篠辨。 今释此总立别故文云。 总者有法·法合宗。 别者自性及差别之所诠义也。 故合宗为能立。 故云总立别故也。 非此总宗等下明能诠合宗名所立亦名能立也。 此总宗者。 有法·法合能诠宗云总宗也。 此之言指上句总言也。 秋篠释云。 能依合宗即得二名(今云。 能立·所立之二名也)。 望于所依(合所依义)。 名为能立。 古师依此宗名能立。 又因·喻所成故名所立。 陈那依是(是义边)。 宗名所立(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有法·法总合能诠宗非决定唯能立。 对敌合有法·法申能诠言。 即由以因·喻成故亦可名所立。 由非定所立等者。 此能依合宗虽为因·喻所立。 由决定但非所立有能立所诠义(自性差别)故。 瑜伽等宗为能立。 疏。 陈那但以(至)所立之具。 钞曰。 第三释中第三正会古今。 上来以古师释合宗名会通宗有能所立名已。 今此文以陈那释合宗会古今但以共许因喻等者。 秋篠钞云。 陈那等意古师所说有法·法等此皆先共许。 何得成宗(所立宗)。 既立已成而无果故(此二句明共许不成宗所由)。 但应取互相差别不相离性有许不许以为宗体。 他未许者唯是合宗者。 古词未止故云合宗。 言虽依古意在不相离名为合宗(已上明灯)。 今详云。 陈那等意但以共许因·喻成立他未许名为能立。 他未许者。 一许一不许互相差别不相离性以为宗体。 然此不相离性言古师中不相关故。 今顺古云合宗也。 问。 但以者但言简何物耶。 答。 古师以能诠合宗能成合所依义宗名能立。 亦因·喻名能立。 陈那不尔。 能立名但在以共许因·喻成他未许唱能立名。 于宗言能成所诠义边不唱能立名。 故今简云但以也。 唯是合宗者。 此合宗言以陈那则不相离宗。 然今不云不相离宗而云。 合宗会古今故。 陈那合宗宗体为所立。 既云他未许故。 古师所云能依合宗陈那所云宗依。 可谓能立故古师名为能立。 自性差别等者。 古师所言能诠合宗及别所诠义。 以陈那则俱为宗依。 但能诠非宗依。 属能诠能诠义亦是宗依。 能所诠不可离。 今以俱言彰能所诠俱是宗依。 于能诠合宗有一许一不许互相差别不相离性虽名不相离宗。 今顺古师名为合宗。 以为所立。 是陈那会古今所申义也。 应知宗依是非所立。 所立之具。 疏。 所望义殊不相违也。 钞曰。 第三释中第四结会相违。 此中二文。 初正结会违。 后明设会释之由。 此即初也。 问。 如何所望义殊不相违耶。 答。 古今二师俱虽立合宗名意各有殊。 一者能诠有法及法合名合宗(古师义也)。 二者不相离性名合宗(陈那义也)。 古师约能诠合宗能成自性与差别义(所诠义也)。 故名为能立。 新师约古师所言能诠合宗中有不相离宗义一许一不许名为合宗。 是但所立无能立义。 但共许因·喻所成故。 若尔古师所言自性·差别者是何物。 谓陈那所言宗依一分所立之具。 古师取新师所云所立具宗依名为所立。 其能诠合宗为宗能立。 陈那立宗依与宗体之别。 但取宗体为宗所立不云宗能立也。 由如是义别故。 古师云宗能立为有道理。 陈那但所立云宗以能立不云宗亦有道理。 虽所望义别于实义全无违。 云所立之具则必应有宗体故(已上基辨私解疏文)。 又秋篠钞云。 古师望于所依(所诠义云所依)宗(能诠宗)为能立。 陈那望因·喻所成宗为所立。 所望义殊故不相违(已上取意)。 又邑记中难此第三释云。 第三释中若以能依合宗成立自性·差别者。 且不相离性敌者不许。 自性差别彼此极成。 如何未许宗而成共许法。 以所见边显未显了徒便施设。 故后二释且述宗支得为能立非无此理。 然唯初释以能诠言成所诠义理明显也(已上邑记)。 基辨通邑师难云。 邑难不尔。 第三释中合宗言对古师则能诠有法·法合宗。 非不相离宗。 若由陈那意则不相离宗为合宗。 故第三释中虽云合宗。 非云不相离宗。 既云所望义殊也。 所望义殊者一合宗名望新古二师云能立云所立。 是第三释会通古今意也。 然邑师难云以未许宗(能诠宗)成共许法(自性。 差别别别所诠义)。 新古二师意义相滥为难势。 不知为不知。 嗟呼慎哉。 疏。 不尔慈氏(至)所为能立。 钞曰。 会违中后明设会释之由。 此文意言若不作如是三重会释。 则应云慈氏·无著·天亲等不悟解因明门说宗所立为能立也。 陈那·天主由慈氏等所说重匡规矩弘因明道。 至如实义则不应相违。 故今作如是三重会释也(已上基辨私解)。 问。 如是三重会释由秋篠释。 则初二之释净眼·文轨两师所传。 第三今疏主传(云云)。 此三重释应为取舍耶。 答。 基辨私按三释不可取舍。 三重释义互含容故。 问。 云何含容耶。 答。 第一释中含容第三释。 第一释会意宗能诠(宗言各别能诠)。 为能立所诠义(别别所诠)为所立。 第三释亦复尔。 于有法·法合宗能诠合宗为能立。 别所诠义为宗所立。 以能诠合宗与能诠别宗异分第一与第三之释。 就能所诠而会两释无异。 问。 秋篠以第一释云能所诠对。 复以第三释云能依所依对。 何今会以第三与第一同耶。 答。 疏中第三释云合所依义(能诠合宗カ所依トナル之所诠义ト云コト也)。 即是所诠义也。 对此合所依义云能依合宗。 对所诠故能依是能诠自显然也。 又第三释云对敌合申。 诠言云申。 故合宗是能诠合宗。 是故至如实义第一(别别能诠宗)。 与第三全无相违。 又第二释中含第一释。 所以何者。 谓第一释中宗所诠义定是所立者及宗能诠者俱是第二释中别宗。 成总集宗之别宗也。 又第二释中含第三释。 第三释所言合所依义及能依合宗并陈那家所言宗依·宗体俱是第二释中别宗即成总宗。 由此等理三释义互含容必不可取舍也。 问。 若尔第一·第二含容竟。 有何为乎。 大乘基法师别立传此第三释耶。 答。 为彰陈那必由古师有第三释。 谓陈那以不相离宗为宗体但名所立。 是即由古师有法·法合为宗义而出。 故以合宗辨古今意。 古师合宗陈那宗依。 若有宗依则必有宗体故别不云宗体也。 若以合宗不会古今。 则陈那以不相离宗为宗体义职由古师出遂隐没不明显。 是故初二释中既虽含容。 以合宗意别立所传。 智者应知而已。 问。 何故古师但以宗依为宗陈那亦以宗体为宗耶。 答。 慈氏·无著·天亲等准外道因明说故但以宗依为宗。 是随转理门说。 又陈那等别立内道因明匡规矩故以宗体为宗。 不准世间因明也(已上基辨私解)。 上来辨八义古今同异中第一辨能立同异竟。 自下第二辨能破同异文也。 疏。 次解能破(至)显彼之过。 钞曰。 自下辨八义古今同异中第二辨能破同异。 此中二文。 初辨显过·立量二破。 后就显过破辨阙减过。 今即初也。 能破有二。 一者立量破。 二者显过破。 秋篠云。 立量者必是过破。 显过破者不必立量。 二既差别。 是故别立。 实出敌过还不被破名显过破(云云)。 定宾疏等云。 今寻诸论虽则有文立量破他。 论其义意终不离前阙等名破。 致令破者立量显彼或阙或似(今云。 此即立量破·过破无别之义也)。 秋篠破宾疏云。 此解非也。 不知二破之宽狭故终致此解(云云)(辨二破别如上已辨)。 次解能破中者标牒也。 诸论但有等者。 理门·入理等因明论外之诸论。 此诸论中但有显过破无立量破。 不说立量征诰(并)能违量等破故。 立量即显等者。 明立量破即显过破。 是理门·入理等因明论中虽不显他过立能违量而破他宗义则显彼宗似立。 故立量破即显过破。 又有显过破非立量破。 但不立量显他阙等过也。 故秋篠释能合疏意。 疏。 显过破中(至)阙八有一。 钞曰。 辨能破同异中第二就显过破明阙减过。 此中四文。 初约八能立明阙过。 二约四能立明阙过。 三约三能立明阙过。 四约陈那家明阙过。 此即初也。 问。 何为明能破辨阙过耶。 答。 若显他过作真能破。 则如是先须捡阙减过性(由陈那家义相言支阙也)。 捡阙过已而后能破也。 若不破阙减过而破余义。 则非真能破。 故今辨阙过同异也。 古师有说八等者。 初约八能立明阙过。 此文中乃至者。 音石道云。 乃至者缺三有五十五。 缺四有三十五。 阙五有二十。 阙六有十。 合疏所言阙一有八阙二有二十八阙七有八阙八有一。 总计成一百六十五阙(云云)。 如次下具系图示。 就辨此八能立家阙过古来三家释别。 一者邑记云。 此中阙一有八阙二有二十八等者。 且据八支全数作法。 论其实未必定然。 且喻之总(引喻)。 别(同类异类)离·合为三。 随阙一时即应阙二。 或三俱阙(引·同·异三)。 现·比二量既必不俱。 如阙一宗现·比随阙即便阙二。 如何阙一成八句耶。 故可随应非要定尔(已上邑记)。 二者前记云。 阙二有二十八等者。 乃此总谈(不谈总略作法也)。 作法而已。 若论其体(缺过实体)。 瑜伽八中即不得有二合阙成二十八等句。 何以故。 引喻是总。 阙引时同·异亦阙。 故不得尔。 若准此理阙一亦复不成八句。 而阙引即亦同·异阙故。 对法八能立亦同是。 亦不得阙一有八。 合·结离因·喻无别体。 阙因·喻时彼(合结)亦即阙(已上前记)。 三者秋篠钞云。 问。 八能立中引喻者总。 阙引喻时同·异亦阙。 如何阙二有二十八耶。 答。 阙引喻不阙同·异者。 且约一分不约全分。 如声常所作故如空。 有宗同品引喻阙因同品引喻。 由是等义有二十八句(已上秋篠钞)。 今评三师义云。 邑·周二记云论其实(总论阙过法式云论实非必尔)。 则必非阙二有二十八。 而今但据全数为论。 云非委曲尽论。 是邑周意也。 又秋篠明且约一分不约全分成二十八。 可言妙谈。 诚所不及也。 基辨假设问答详诸家说云。 问。 邑记中云现·比二量既必不俱如阙一宗现·比随阙即便阙二如何阙一成八句耶。 云何答此难音石先德成立阙一有八义耶。 答。 古师所言宗者能诠宗。 现·比二量自悟智。 于所诠立。 谈阙有二种中。 是以有过为阙减也。 所别不极成·能别不极成等是宗阙过。 虽有言有过失。 非宗故如是阙过比智必由现智。 起故。 二(现比)得并生。 即是阙一宗现比并生也(有过缺宗因过现·比自悟智并生)。 故邑师云二智不并未稳。 由如是义云阙一有八也。 又基辨设问答详云。 问。 前记中云对法同是(同喻伽显扬之缺过也)。 亦不得云阙一有八。 合结无体(离因喻无别体)阙因喻时彼亦自阙。 云何成阙一有八耶。 答。 古师合·结离因·喻有别作法。 以宗·因·喻三而作法。 故虽由有过阙因·喻如秋篠言于宗因之一分有合·结故。 阙一有八。 若阙宗·因·喻三时为无合·结。 无合结故无现·比·圣。 故阙八句摄。 由是音石道云。 阙三有五十五句。 智者详察。 次下具辨(已上基辨私设问答详释)阙一有八者。 八能立中随阙一时有八个阙减也。 备记云。 阙一有八者。 此文难见。 凡立宗时。 无违现量等理方立宗也。 陈那破云。 非必具现量智方立宗也。 俱具比量智及圣教量也(云云)。 今云。 备记不可也。 古师八能立中宗能诠言。 现量等自悟智。 宗有过阙现比智于义(有过言上所诠义宗ニチイテ)自悟并起道理显然。 备释约悟他言。 故为不是也。 又后记云。 问。 今言阙者为总无者名之为阙。 但立有过即得阙名耶。 答。 通有二义。 任自思配(云云)。 今云。 此答尤妙。 此中论阙有有过阙有总无阙。 由此二阙(有体有过之缺无体总无之阙也)寻思论阙数多少也。 此阙一阙二等阙数难解。 故今系图改作近来瑞源所系之图令童蒙易解焉云。 今所系图由音石道阙数多少。 复以明灯所释考核。 疏文。 PICT69004801. GIF/PICPICT69004802. GIF/PIC阙一有八。 ○因引同异现比教。 宗○引同异现比教。 宗因○同异现比教。 宗因引○异现比教。 宗因引同○现比教。 宗因引同异○比教。 宗因引同异现○教。 宗因引同异现比○。 准瑜伽八能立系示。 对法等例知。 下阙准知。 疏文阙二有二十八(由明灯文图之)。 PICT69004803. GIF/PICPICT69004804. GIF/PIC宗阙为首七句。 ○○引同异现比教。 ○因○同异现比教。 ○因引○异现比教。 ○因引同○现比教。 ○因引同异○比教。 ○因引同异现○教。 ○因引同异现比○。 因阙为首六句。 宗○○同异现比教。 宗○引○异现比教。 宗○引同○现比教。 宗○引同异○比教。 宗○引同异现○教。 宗○引同异现比○。 引阙为首五句。 宗因○○异现比教。 宗因○同○现比教。 宗因○同异○比教。 宗因○同异现○教。 宗因○同异现比○。 同阙为首四句。 宗因引○○现比教。 宗因引○异○比教。 宗因引○异现○教。 宗因引○异现比○。 异阙为首三句。 宗因引同○○比教。 宗因引同○现○教。 宗因引同○现比○。 现为首二句。 宗因引同异○○教。 宗因引同异○比○。 比为首一句。 宗因引同异现○○。 乃至阙七等者。 音石道乃至二字云。 阙三有五十五。 阙四有三十五。 阙五有二十。 阙六有十。 合成一百六十五阙(云云)(已上道近来瑞源中引此道前后增加文。 诳惑后人其罪不轻矣。 阙三增一数云有五十六。 随结文。 亦增一作一百六十五阙。 至次具辨)。 已上阙一阙二系图了。 次系阙三图。 阙数由音石道(近来瑞源中示图云有阙三五十六。 彼不识成无阙摄阙八句。 故加增阙数。 可云音石之罪人已。 如次文广辨)。 ○由音石道阙三总计有五十五(除阙引三不阙余五者故云五十五。 如次辨)。 PICT69004805. GIF/PICPICT69004901. GIF/PIC必不阙引宗因必阙五句。 ○○引○异现比教。 ○○引同○现比教。 ○○引同异○比教。 ○○引同异现○教。 ○○引同异现比○。 宗引必缺不缺因五句。 ○因○○异现比教。 ○因○同○现比教。 ○因○同异○比教。 ○因○同异现○教。 ○因○同异现比○。 必阙宗不阙因引为首十句。 ○因引○○现比教。 ○因引○异○比教。 ○因引○异现○教。 ○因引○异现比○。 ○因引同异○○教。 ○因引同○现○教。 ○因引同○现比○。 ○因引同异○○教。 ○因引同异○比○。 ○因引同异现○○。 必不阙宗必阙因为首七句。 宗○○○异现比教。 宗○○同○现比教。 宗○○同异○比教。 宗○○同异现○教。 宗○○同异现比○。 宗○引○○现比教。 宗○引○异○比教。 不阙宗引必阙因为首八句。 宗○引○异现○教。 宗○引○异现比○。 宗○引同○○比教。 宗○引同○现○教。 宗○引同○现比○。 宗○引同○○比教。 宗○引同异○比○。 宗○引同异现○○。 不阙宗与因必阙引为首十句。 宗因○○○现比教。 宗因○○异○比教。 宗因○○异现○教。 宗因○○异现比○。 宗因○同○○比教。 宗因○同○现○教。 宗因○同○现比○。 宗因○同异○○教。 宗因○同异○比○。 宗因○同异现○○。 不阙宗因引必阙同七句。 宗因引○○○比教。 宗因引○○现○教。 宗因引○○现比○。 宗因引○异○○教。 宗因引○异○比○。 宗因引○异○比○。 宗因引○异现○○。 不缺宗因引三三句。 宗因引同○○○教。 宗因引同○现○○。 宗因引同异○○○。 此阙三中除阙宗·因·引三不阙余五之句。 若阙宗·因·引。 则无余五自总阙减。 是故摄阙八有一之句竟。 音石道除此句云阙三有五十五者是也。 近来瑞源不识斯别不除此句。 猥云阙三有五十六而图阙宗·因·引三不阙余五之句恢帐四方。 何故不知不为不知乎。 呜呼慎哉。 已上阙三五十五句系图了。 PICT69004902. GIF/PIC次下阙四三十五句之释。 近来瑞源云阙四有七十句。 亦是暗推妄谬之释。 不可依用。 如次具辨减句。 由音石道阙四有三十五句。 PICT69004903. GIF/PICPICT69005001. GIF/PIC不阙宗必阙因引为首十句。 宗○○○○现比教。 宗○○○异○比教。 宗○○○异现○教。 宗○○○异现比○。 宗○○同○○比教。 宗○○同○现○教。 宗○○同○现比○。 宗○○同异○○教。 宗○○同异○比○。 宗○○同异现○○。 必不阙宗因必阙引为首十句。 宗因○○○○比教。 宗因○○○现○教。 宗因○○○现比○。 宗因○○异○○教。 宗因○○异○比○。 宗因○○异现○○。 宗因○同○○○教。 宗因○同○○比○。 宗因○同○现○○。 宗因○同异○○○。 必不阙宗引必阙因为首余有阙十句。 宗○引○○○比教。 宗○引○○现○教。 宗○引○○现比○。 宗○引○异○○教。 宗○引○异○比○。 宗○引同○现○○。 宗○引同○○○教。 宗○引同○○比○。 宗○引同○现○○。 宗○引同异○○○。 必不阙宗因引余有缺五句。 宗因引○○○○教。 宗因引○○○比○。 宗因引○○现○○。 宗因引○异○○○。 宗因引同○○○○。 今问。 云何瑞源作图云有阙四七十句耶。 答。 此中不辨阙过巨细。 乍见似有七十句。 今立六文详彰音石先德深意。 六文者何。 一者明七十句中减二句。 二者明减三句。 三者明复减十句。 四者明复减十句。 五者明复减十句。 六者结总减三十五句摄阙八句。 初明七十句中减二句者。 此阙四中无阙宗·因·引·同或异有余三或四之句。 阙宗·因·引则无自悟现·比·教。 故一向阙减。 故摄在阙八有一句。 此以无为阙义。 若以有过为阙义。 则前阙三中阙宗·因·同或异句中摄。 又虽有引与无同或异无有差别。 总即别故。 总有过非别亦似类。 既无宗·因无如秋篠所云一分转义。 故前阙三句既举已。 由是今此不论也(已上七十句中减二句已)。 第二明七十句中复减三句者。 谓此阙四中若阙宗·因·引。 则无同异二无总故亦无别。 又既无宗·因无一分转。 故无同异。 随无自悟三量。 此以无为阙故一分皆阙。 摄阙八中。 又若以有过阙。 则前阙三中阙宗·因·同或异句中摄。 如前已辨(已上明七十句中复减三句已)。 第三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者。 谓此阙四中若阙宗·因·同·异或阙宗·因·同或异则一向皆阙减。 但有引·同·异。 又有引·同或引·异。 虽有为无。 阙宗·因故。 彰何未所见以为设引喻。 又类何翻何云同·异类。 无同异故无引。 无宗·因·引·同·异则无自悟三量。 量何起现·比用。 此是约无之阙。 一向皆阙摄阙八句已。 又若约有过阙。 则前阙三中阙宗·因·同·异句摄。 于宗·因·同·异有过引喻必有过。 总与别一故。 既宗·因有失无一分转义。 故前阙三中摄(已上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已)。 第四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者。 谓此阙四中若阙宗·引·同·异或阙宗·引·同或异而但有因·异或同或同异。 则一向皆阙。 无能诠宗则无宗能立。 即为无所立宗义。 既无所立。 立因何为。 亦均离何云同类异类。 无总无别。 无宗·因故亦无一分。 随无自悟。 以无为阙一向皆阙。 摄阙八已。 又若以有过为阙。 则前阙三中阙宗·引·同或异句摄准前可知(已上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已)。 第五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者。 谓若此阙四中阙宗·同·异或阙宗·同或异而但有因·引·同或异。 则一向皆阙。 既无宗故设因何为。 亦设引彰何未所见。 亦无同异无引。 无宗无一分转亦无自悟。 现等三量何用之有无是阙故一向皆阙。 摄在阙八已。 又若以有过为阙。 则于引有过同异亦随有过。 纵虽一分转。 一分不转处名为似过。 故前阙宗·同或异句摄(已上明七十句中复减十句也)。 第六结总减三十五句摄阙八句者。 上来七十句中减三十五摄阙八句成无阙已。 复摄阙三句成有过阙。 如是摄竟残句有三十五。 故音石先德道云阙四有三十五句也。 问。 若以上阙三中摄云减句数。 则何以阙三中随应不摄阙二中耶。 答。 阙二阙三标以有过为阙云有二十八等。 阙四已下标以无之阙为阙。 论云有三十五等。 虽以无论亦复有过为阙。 相摄自应识察。 问。 何故阙四已下以无论阙耶。 答。 若不尔则句数繁重费智力故。 以无(缺八)论减句数而已。 上来阙四之句释了。 次下阙五句数增减详释(并)示图。 由音石道有二十句系示。 近来瑞源云阙五有五十六。 今陶汰阙八砂取真阙五之金。 但有二十合音石意。 如次以四文辨。 由音石道阙五二十句。 PICT69005002. GIF/PICPICT69005101. GIF/PIC不阙宗必阙因为首十四句。 宗○○○○○比教。 宗○○○○现比○。 宗○○○异○○教。 宗○○○异○比○。 宗○○○异现○○。 宗○○同○○○教。 宗○○同○○比○。 宗○○同○现○○。 宗○○同异○○○。 宗○引○○○○教。 宗○引○○○比○。 宗○引○○现○○。 宗○引○异○○○。 宗○引同○○○○。 不阙宗因为首六句。 宗因○○○○○教。 宗因○○○○比○。 宗因○○○现○○。 宗因○○异○○○。 宗因○同○○○○。 宗因引○○○○○。 今问。 瑞源示图云有五十六句。 今云何陶汰减句耶。 答。 今以四文彰音石先德有二十句意。 初明五十六句中减十句。 二明五十六句中复减十句。 三明五十六句中复减十五句。 四明五十六句中别减一句。 初明五十六句中减十句者。 谓此阙五中无阙宗·因·引·或同异·或同·或异不阙余句。 所以何者。 无引无同·异。 无宗·因无一分转。 随无自悟(现·比·教三觉悟)。 是故以无为阙一向皆阙摄阙八句(已上五十六句中初减十句也)。 第二明五十六句中复减十句者。 谓此阙五中若阙宗·因·同异·或同·或异而但有引·同·异或同或异之随一或二。 是一向为皆阙。 无宗因则对何云同异。 无同异则无引亦无一分转。 随无自悟(现·比·教之自悟)。 故是一向皆阙摄阙八已(已上五十六中第二复减十句)。 第三明五十六句中复减十五句者。 谓此阙五中若阙宗·或引·或同异·或同·或异而但有因·或引或同异或同或异之随一或二。 皆是为一向阙。 无宗故无因。 无引·同或异则无因。 无宗因故为无同·异亦无分转亦无自悟。 一向皆阙。 摄阙八已。 又若以有过则随入阙三阙四中已(已上五十六中第三复减十五句已)。 第四明五十六句中别减一句者。 谓若阙五中但有宗支而阙因·引·同·异。 复阙比量。 则一向为皆阙摄阙八已。 何故阙比云为皆阙耶。 谓古师以能诠宗是为能立。 若无比智无比度故。 能立宗上所诠义彰为无所由。 此比智有因·引用故。 若阙是宗能立义不成故。 摄阙八已(总计五十六句中。 减句总合有三十六句。 所余二十句不可摄阙八。 故名为阙减。 即音石道所云阙五二十句也)。 上来阙五二十句释了。 次下阙六句数增减详释(并)示图由音石道今用云阙六有十句系示。 近来瑞源云阙六有二十八。 今订正减十八句彰音石意。 由音石道阙六有十句之图。 PICT69005102. GIF/PICPICT69005103. GIF/PIC不阙宗为首五句。 宗○○○○○比○。 宗○○○异○○○。 宗○○同○○○○。 宗○引○○○○○。 宗因○○○○○○。 不阙因为首五句。 ○因○○○○比○。 ○因引○○○○○。 ○因○同○○○○。 ○因○○异○○○。 ○因○○○现○○。 今问。 瑞源示图云有阙六二十八。 今云何订正减句耶。 答。 今以五文明减句由。 初明二十八句中减十句。 二明复减五句。 三明复减三句。 四明余十句为阙六句。 五问答祛疑。 初明二十八句中减十句者。 谓此阙六中无阙宗·因·引·同·异·现而不阙余二句。 阙宗·因·引则余同异等皆阙无一分转。 无自悟现比。 故一向皆阙。 摄阙八句(已上二十八中减十句)。 第二明复减五句者。 谓此阙六中若阙宗·因·同·异而但有引或同或异。 则一向皆阙。 阙同·异则引自阙。 阙宗·因则引·同·异自阙。 无分转故无自悟。 自可知。 是亦摄阙八句(已上二十八句中复减三句)。 第三明复减三句者。 谓此阙六中若阙宗·引·同·异·现·比而但有因·教二。 则一向皆阙。 又若阙因·引·同·异·比·教而但有宗·现。 则一向皆阙。 又若阙因·引·同·异·现·比而但有宗·教。 一向皆阙。 此二句虽有宗但有现教。 无比量故宗不成故。 一向皆阙。 三句。 俱摄阙八句已(已上二十八中复减三句)。 第四明所余十句为阙六句者。 谓二十八句中以十八句摄阙八句。 所余十句为阙六句。 是音石意也。 第五问答祛疑者。 所余十句中阙宗而但有因·引·或因·同或·因异。 此等皆亦准前不摄阙八句何今为阙减句耶。 答。 有过虽阙宗能诠。 有因助所诠宗。 亦有喻助宗所诠及因。 故欲彰其理今为阙减句不摄阙八句。 虽有阙因·引·同·或异句。 不阙宗能所诠复有引·或同·或异·或现·或比或教现比之随一。 则名阙减句以不为一向皆阙句摄也。 是音石云阙六有十句之意也。 上来阙六十句之释了。 次下由疏文阙七有八句图解。 今所系图由秋篠钞记之。 PICT69005201. GIF/PIC由疏文阙七有八句(此图秋篠条钞意如是)。 宗○○○○○○○。 ○因○○○○○○。 ○○引○○○○○。 ○○○同○○○○。 ○○○○异○○○。 ○○○○○现○○。 ○○○○○○比○。 ○○○○○○○教。 今云。 此阙七中约以有过为阙云有八句。 若以无为阙。 则是皆一向阙已摄阙八者也。 次下阙八有一句释由疏文。 由秋篠释图之。 ○○○○○○○○(八能立皆阙也。 音石道云。 此句便非也云云此意云。 实不可有此句。 但示皆阙已)。 今谓。 于陈那家论阙减过由义三相。 古师于能诠言论能立阙支故。 道理繁杂虽有不稳。 必以理不尽不可强责古师阙减也。 古今对扬辨明同异如疏文已。 疏。 亦有说四(至)阙四有一钞曰。 明阙过中第二约四能立明阙减过。 亦有说四者。 上既明四能立古师有说。 一宗。 二因。 三同喻。 四异喻。 此云说四。 今由秋篠钞图示之。 PICT69005202. GIF/PIC阙一有三。 ○因同异。 宗○同异。 宗因○异。 宗因同○。 阙二有六。 ○○同异。 ○因○异。 ○因同○。 宗○○异。 宗○同○。 宗因○○。 阙三有四。 ○○○异。 ○○同○。 ○因○○。 宗○○○。 阙四有二。 (四能立皆缺。 音石道云。 此句便非也。 无四能立)。 ○○○○。 (无所诠义。 故约无之缺释)。 今云。 此皆约有能诠过失名为阙过。 疏。 世亲菩萨(至)阙三有一。 钞曰。 明阙过中第三约三能立明。 此中文二。 初示世亲义。 后示世亲已后诸贤德义。 今即初也。 世亲菩萨者标初义也(音石道及大疏抄中释疏文意如是)。 今次所示阙减图是亦由秋篠钞记之。 PICT69005203. GIF/PICPICT69005204. GIF/PIC阙一有三。 ○因喻。 宗○喻。 宗因○。 阙二有三。 ○○喻。 宗○○。 ○因○。 阙三有一。 ○○○。 (三能立皆阙之句。 音石道云。 阙三有一者。 此第七句便总非故准知。 次上阙八有一阙四有一亦是应非也云云今云。 若由次下道。 则此缺三有一句应有也)。 今云。 世亲菩萨立第七句。 世亲已后诸贤除之不立(下卷疏音石道文如是。 由阙能诠不阙所诠义云立第七句也)。 疏。 世亲已后(至)而得似名。 钞曰。 三能立中第二明后义。 世亲已后者标后义也。 皆除第七者。 皆谓指世亲已后诸学业者云。 第七者阙三(三能诠也)有一句。 自初句当第七故云第七。 除者。 世亲已后诸学业者不立第七句也。 以宗因喻等者。 释除第七由。 总阙皆非者。 宗·因·喻三支总阙无以何物应为过者。 不有第七过故今云便非。 既自本无能立体。 何物为能立名似过耶(此疏文意)。 秋篠释此意云。 譬如俗人尸罗非有于何戒论持犯(云云)下卷疏(末卷二十四丁)云。 此之阙减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文)。 音石道此疏文云问。 初义云。 若宗·因·喻三并无者。 有何所阙而得似名。 答。 宗有二。 一能诠宗。 二所诠宗。 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 宗言之所诠义为所诠宗也。 世亲初义云阙宗者。 据能诠宗不阙所诠宗故。 世亲由是云有第七阙也(已上音石)(近来瑞源以大疏抄中引此音石道而文前后私增补文牒音石云。 诳惑后人之罪为不轻也)。 基辨按大疏抄问云。 斥初义无三支。 以何为能立斥阙减过耶。 次今二说俱述世亲宗欤。 若非世亲意。 则谁世亲义以三支为能立耶。 若世亲意何后义云世亲已后耶。 答(大疏抄此答引次上举音石道)。 今云。 由此等说。 音石(并)赠僧正意。 世亲菩萨阙减过性已下为初义云立第七句也。 又世亲已后已下名后义云除第七句。 今详此等意云。 世亲约能诠言立宗·因·喻能立故。 约能诠三支阙虽应云除第七。 尚有所诠宗故对是云阙三有一也。 又世亲已后诸贤义但约能诠阙云除第七也。 疏下文意含此等意云古师约宗·因·喻或六·七句也。 疏。 陈那菩萨(至)阙二有三。 钞曰。 明阙过中第四明陈那家阙减过性。 此中有四文。 初正示陈那阙过。 二明陈那贤爱于无体阙不立第七。 三明天竺自余诸师等于无体阙立第七句。 四明同诸师等于有体阙亦立第七。 今即初也(今详。 大疏抄科云。 自陈那菩萨至亦除第七述陈那贤爱不立第七句之义云云。 此科今分为四文中合初二科为一科文立科也。 恐不审欤)。 因一喻二等者。 秋篠云。 因一喻二与一因二喻以言别故义亦有别。 一因二喻者言三支也。 因一喻二者取义三相也。 此约多分。 因一者取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也。 喻二者后二相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也。 即义三相名因一喻二。 又言三支中。 一因者总三相义名为一因。 二喻者同·异二支名为二喻往往疏文此言有之。 随应可解(已上所引明灯取意)。 又愿晓因明义骨下引疏一因二喻与因一喻二两名同释为因三相。 大疏抄引之云不背明灯抄之义欤。 基辨详云。 秋篠分两名因一等为三相一因等为三支。 应就多分为差。 恐非必尔。 能诠所诠不可分离故疏文中必不定言。 而强分之则如秋篠释尔。 言三支者。 能诠因·喻言也。 一者所作性。 二者如瓶等。 三者如虚空。 此三诠言名言三支。 阙一有三等者示六过相。 如前示图。 下卷疏(末卷二十四丁)云。 阙一有三者。 一阙初相。 二阙第二相。 三阙第三相也。 阙初相者。 如数论对声论云声无常(宗)眼所见故(因)。 如瓶等(同喻)。 如虚空(异喻)。 阙第二相者。 如声论对萨婆多云声常(宗)。 所闻性故(因)。 如虚空(同喻)。 如瓶等(异喻)。 阙第三者。 前量改因云所量性故也。 阙二有三者。 二二合阙也(如前示图)。 阙初(遍)二(同)者。 声非勤发(宗)眼所见故(因)。 如虚空(同喻)。 如瓶等(异喻)。 阙初(遍)后(异)者。 外道对佛法者云。 我常(宗)。 非勤发故(因)。 如虚空(同喻)。 如电等(异喻)。 因阙所依故无初相。 电等上阙第三相。 阙后二(同喻异喻)者。 四种相违也(已上下卷疏文)。 又音石里引此下疏已云。 问。 声非勤发。 眼见故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者。 此阙三相。 何故唯云阙初二相耶。 答。 下卷疏周记云。 举瓶为异眼但见四尘。 不见瓶盆等。 故成(云云)(已上前记·音石所引)。 此约声论对佛法立作此说也。 问。 若尔疏下卷解第七阙云。 如立声常眼见故虚空为同瓶等为异。 三相俱阙(云云)。 此三相阙者。 前第四句亦应阙三相耶。 答。 此第七句是声论对胜论立故三相俱阙也(已上音石里)。 今详云。 此音石解尤妙妙也。 胜论立声无常故瓶等同喻非异喻也。 疏。 无阙三者(至)亦除第七。 钞曰。 第二明陈那·贤爱除第七义。 无阙三者者。 由此卷疏末文论此第七句阙云。 若谈阙过阙有二种。 一无体阙。 二有体阙。 无体阙者谓不陈言。 但在言三支(无可申言云无体)。 非在三相。 若陈因言必有体阙。 三相既义。 故非无体。 按今此文。 无阙三者者。 牒陈那菩萨约无体阙不立第七句。 问。 陈那菩萨立无体阙不为第七句由何知之耶。 答。 斯卷疏末云。 贤爱·陈那等不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云云)。 大师至彼六十年下明贤爱亦同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 大师者大唐遍觉三藏。 至彼等者。 音石道云。 贤爱论师命终已六十年已后玄奘至彼土。 西域记十一云。 西印度有比丘。 云跋陀罗支。 唐云贤爱。 妙极因明(云云)。 施无厌寺者。 那烂陀寺。 具如西域记九及恩传等。 精礭者。 纯一云精。 贤戈云礭。 特以贯世者。 世人悉知云贯世也。 因明一论等者。 贤爱论师妙极因明降大慢婆罗门。 如记十一。 亦除第七者。 亦陈那。 后记云。 问。 举此论师而彰何意。 答。 明此论师特善因明不肯总阙三相为第七句(已上后记)。 基辨会前后疏文之相违云。 按陈那立有无体之二阙义意容易难分。 唯由今疏文判之则违下疏文(上末卷二十丁已下)。 后学熟研前后。 以应识察。 今为幼学略辨明焉。 盖论第七句阙。 阙谈二种。 一者无体阙。 谓约能诠言不陈云阙。 无体即阙也。 仁云。 不陈因·喻言也(云云)。 二者有体阙。 谓约所诠义阙云阙。 约言不阙云有体也。 仁云。 陈因喻言也。 即约义三相而阙。 于言三支不阙也。 具如次下疏辨(上末二十丁左)。 陈那出世已。 前古师约宗·因·喻言三辨此二阙。 陈那菩萨出世已后约因三相明此二阙。 又于约因三相明二阙中。 于无体阙有立第七句或不立之两家。 一者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家(陈那·贤爱)。 以何得知。 谓今疏文云。 陈那无阙三者。 贤爱亦除第七。 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左)云。 贤爱论师·陈那菩萨等不以无体为阙。 故唯六句。 虽唯陈宗(我是思等)。 从本无能立。 何名能立阙减之过(云云)。 二者于无体阙立第七句家(天竺自余论师)。 以何得知。 谓今疏文云。 自余诸师不肯除之等。 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左)云。 诸德皆说总有七句。 又此中于有体阙有立第七句家无不立第七句家。 谈有体阙之第七句古来有两家谈。 一者陈那但谈无体阙为除第七不谈有体阙之第七句。 唯天竺自余诸德谈有体阙第七句。 何以得知陈那但谈无体阙为除第七等焉。 谓今疏文云陈那无阙三者而遮第七句已。 若云陈那立有体阙第七句。 则此处文何不明其义耶。 又下疏(上末二十一丁)虽云诸德皆说总(有体阙无体阙)有第七句。 而不云陈那说总有第七句。 故陈那但谈无体之第七句不谈无体阙之第七句也。 二者陈那(并)诸德谈有体阙之第七句以何得知。 谓下疏(下末二十四丁)云。 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 或且约陈那因三相为七句者。 阙一有三者(乃至)三相俱阙(疏文长今略引)。 今问。 如是立有体阙第七句陈那立是或不立。 疏文两处为别。 释家云何会之耶。 答。 大疏钞中由此下卷疏文成陈那立有无体二阙之义。 若陈那不立有体阙第七句。 则云何下疏云约陈那立因三相为七句耶。 是故以云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为正(已上由赠僧正义谈)次基辨详大疏抄说云。 (予)重按疏前后文可云非必如赠僧正会释欤。 谓下疏云且约陈那因三相以为七句之文。 非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之证。 此可云明陈那已后诸德约陈那所立因三相立无体阙之第七句文。 其次前文云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 是亦明陈那已后诸德于第七句有立不立。 诸德皆由陈那立因三相谈第七句立不立故。 虽言陈那已后或云且约陈那等。 而不应云定以此等疏文陈那立有体阙之第七句之证。 复今疏文明陈那阙过云无阙三者既遮第七句已。 明知陈那但于无体阙不立第七句。 于有体阙云立不立。 陈那已后诸德恢怅陈那所立因三相也。 由是存有体阙亦说陈那所说等文义也。 后学详悉。 陈那贤爱因一喻二为能立之阙减过性图云(由上来所明义系示此图)。 PICT69005401. GIF/PIC阙一有三。 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遍同异。 遍同异。 阙二有三。 遍同异。 遍同异。 遍同异。 除阙三者。 下疏文云。 陈那·贤爱等不以无体为阙。 故唯六句(云云)。 疏。 自余诸师(至)岂非过也。 钞曰。 第三明天竺自余诸论师于无体阙立第七句义。 又由大疏钞科。 此下第二段述天竺自余诸论师等立第七句义。 此中有二。 初约无体阙立第七句。 二约有体阙立第七句(云云)。 自余诸师等者。 明灯(并)后记意言。 陈那已后除贤爱论师自余诸德于无体阙不除第七。 因一喻二等者。 彰义三相不申因·喻是无体阙也。 虽有申宗等者。 申宗谓彰立第七句也。 不申因喻者彰无体阙。 谓数论执我为思无应申因·喻。 申皆为过。 不申因·喻故。 以无言陈名无体阙。 既有申宗言不由因·喻。 是即阙义三相过名第七句也。 基辨私详此文意云。 不申因·喻言是无体阙。 复义三相阙阙三第七句。 既申宗言故为第七句。 阙义三相阙三第七句也。 疏。 又虽有言(至)亦阙减过。 钞曰。 立第七中第四明于有体阙立第七句。 又虽有言三相并阙者。 音石道云。 标有体阙也。 三相并阙者。 一本作而三相并阙(而字应衍文)。 故非也。 秋篠钞本文作而相并阙亦非也。 如声论师对佛法者等者。 邑记云。 此重意说虽有言等者。 三相都阙。 今言对佛法者疏文错也。 若对佛法唯阙初·二。 德所依故因四大异品是遍无故不阙后相。 应云声论对胜论者即三相阙(已上音石道)。 周记云。 问。 德所依者声论·佛法俱不许。 宗与同·喻二处并无。 应阙二相。 四大异喻因亦不转。 如何得阙第三相耶。 答。 此文错也。 应云声·胜二论相对。 因望胜论三相皆阙。 彼宗许德依于实句。 德依因于声不转故阙初相。 彼无择灭。 德依因亦无同喻转。 阙第二相四大实句收。 德依因亦异喻转阙第三相也(已上前记文明灯并音石里所引)。 秋篠破周·邑以疏文为错助释。 明灯钞云。 此(周·邑)二记解非也。 四大异喻是宗异品而非因异品。 既非为因成异法喻。 岂不阙异喻。 是故于因虽有异喻言而义相阙。 无因异品故应知疏文存理非错。 不探疏旨妄云疏错者。 可云迷中妄耳(已上明灯)。 今详云。 秋篠返破周·邑二记会通疏文。 然其会释未痛快。 疏主意应非如秋篠欤。 又由音石里引义心(道献)云。 异喻四大种既实句摄即为德依。 异品遍有故阙第三相。 又德依因佛法无故即自三相阙也(文)。 大疏抄引此义心已云。 今案可依献第二义欤(云云)。 基辨详云。 义心中有二释。 初释非成对佛法者义。 成声·胜相对义而释。 后义云此因佛法无故对佛法者之义成也。 此第二释尤为殊胜。 又大疏抄中引钞叙糅(明宪)。 义骨上引平记之说成对佛法者义。 立敌不许因体。 无因体故无异品遍无性之义。 是以云阙第三相也。 与义心后释意全同(今云。 此对佛法者释以音石里明宪抄叙糅愿晓义骨由道献后释。 而解尤为殊胜又由周·邑二记甚不是也。 又秋篠会释未善也)。 诸非常者等者。 是离作法。 先宗后因故。 虽有所说等者。 彰有体阙立第七句德依故因立(声论)敌(佛者)俱无。 但有言诠无其义三相故。 有言名有体。 三相阙名阙。 此即过非立第七句也。 由此第七等者。 结立第七句。 问。 疏主意于无体阙立第七句与不立之二释中及有体阙立第七句以何义为正耶。 答。 判是古来大分有二家。 一云。 疏主意以除第七句为正。 不许无体阙立第七句故(音石·愿晓·平备里书·义骨·疏记)。 二云。 疏主意有体·无体二阙第七句立·不立二俱存(秋篠·大疏·明灯·抄)(二俱存者。 一云。 陈那·贤爱此中除第七句于无体阙不立亦不立有体缺。 二云。 自余诸论师于有无体二阙立第七句)。 此云今疏主意二意俱存。 问。 由何知二意俱存耶。 答。 此卷末疏(二十丁)云。 若谈阙过阙有二种。 一无体阙。 二有体阙(云云)。 又云。 贤爱·陈那等不以无体为阙。 故唯六句。 虽但陈宗。 从无能立何名能立阙减之过。 诸德皆说总有七句不言有能立以成过。 但是阙能立过。 故说七阙。 又下卷疏云。 此阙减古师约宗·因·喻或六·七句。 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无体)或七(有无体)。 或且约陈那因三相为七句(云云)。 由此等文自知疏主二意俱存问。 音石等意以此等疏文如何会释以不立第七句为疏主意耶。 答。 里书云。 问。 疏主意者立第七无体阙耶。 答。 不立也。 即以陈那·贤爱义方为正也。 问。 何故不立耶。 答。 既本无体。 有何所阙立为过耶。 意云。 因一喻二之三相中阙一一相名为阙减。 既本无因·喻体。 是即全无。 何名为减。 于何法立阙减名。 问。 若尔立我为思。 是但有宗不不举因喻岂非过耶。 答。 疏主意但有宗是非比量。 以因比宗名为比量。 既无因喻故非比量。 由是不立为阙减过也。 陈那等意约言三支不立阙过。 是故今此作法非阙减也。 唯约三相立阙减也。 问。 若尔约因三相不立第七无体阙耶。 答。 不立也。 问。 若尔何故云阙有二种一无体阙二有体阙耶。 答。 约言三支立故全无相违(已上音石里书)。 基辨助会云。 疏主意如实义不立无体阙第七句及有体阙为正。 陈那由义三相谈阙不由言三支故(已上如实义)。 然天竺自余诸德等且望约言三支立别义边而立有体·无体二阙第七句。 问。 若尔天竺自余诸师立义非陈那义欤。 答。 不尔。 天竺自余论师虽别义立。 约陈那所说因三相立故。 名论陈那阙减过。 疏主意举实义·别义之二示故云阙有二相等也(近来瑞源云。 上来疏中亦有两家。 陈那·贤爱除第七。 自余诸师立为过。 虽无明判初当为正云云。 今云。 瑞源所评可谓隔靴搔痒之评。 后来学者详察焉)。 上来辨八义古今同异中第二辨能破已。 自下第三辨似能立同异文也。 疏。 似能立中(至)相符极成。 钞曰。 自下辨八义古今同异中第三辨似能立同异。 此中大分为二。 初辨似宗能立。 后辨似因能立。 初辨似宗能立中亦分为二。 初辨陈那·天主立似宗过同异。 后辨古师似宗过。 初辨陈·天似宗同异中有三。 初略示二师相违。 次会相违。 后结会二师。 今即初也。 似能立中者总牒。 此牒及次似因过首。 且九似宗者。 且谓彰置似因。 九似宗者举牒天主论所明九。 秋篠云。 此标天主旨也(云云)。 说似能立古今不同。 足目仙等说三支有二十四过。 宗无后四。 因有初二不成。 复无后三相违。 秋篠云。 似立足目说二十七过。 (宗无后四因无后三)陈那等说二十九过。 因不成中加后二(犹豫所依)。 加后三相违故为二十九。 天主说三十三过。 宗说后四故。 立有五种不说后四者。 正举相违。 有五种者。 一现量相违。 二比量相违。 三世间相违。 四自语相违。 五自教相违。 后四者。 如疏文。 秋篠云。 问。 宗过之中陈那唯立五种相违不立后四。 天主既承陈那作论。 何故别立后四过耶。 答。 西明理门疏述三藏说云。 此有三释。 一云。 教法后胜于前。 以论释经以章解论展转分明。 故今论主依就相显。 且说五过。 天主就实具说九过。 二云。 后四非宗过摄。 第一能别不极成过即入同·喻中所立不成。 第二所别不极成过即入因中所依不成。 第三俱不成合前二失故不别立。 第四相符无不成宗。 故亦不说。 三云。 四种皆有二义摄在。 宗过如第一说。 喻过如第二说。 陈那·天主各据一义。 是故二论互不相违。 今此疏主述初·二说。 此即第一三藏说也。 第三说者合前二说。 无别胜用故不述也(已上明灯)(近来瑞源中引此秋篠抄已云。 然此疏中亦具两释。 即当三藏第二说。 以第三但合前二故。 不更述耳文。 今云。 瑞源诳惑后)。 学其罪不轻。 于秋篠所言文私加添削改一两言以为自说。 欲欺后来强求学名。 其丑鄙不可言。 疏。 以理门说(至)故申九种。 钞曰。 自下辨二师(陈·天)似宗过中第二会相违。 此中有二释。 此文即第一释。 引理门论明陈那不说后四之由。 此即三藏三说之中第一说也。 后胜于前故天主据实义别加后四也。 师资虽异说至实义全无违。 以理门说宗等多言说能立者。 宗为所立。 因·喻二名能立。 宗及因三相二喻是五言非一。 故云多言。 是即陈那正义。 如次疏辨。 此中唯者。 上句所言宗等多言中云此中也。 唯谓彰简持宗支。 以今为释。 故云唯也。 随自意乐者。 不顾论宗。 如下疏辨。 秋篠云。 随自意立不顾论宗故云随自意。 简似因喻故名乐为。 简真因喻故云所立(已上明灯)。 今详云。 若由是说。 则国读应云随自意(而)乐为(尔)所立说名为宗。 此是由理门论之解。 又若由疏主解。 乐言贯通上下。 随自意乐言当时所竞方是真宗。 彰不顾论宗。 是意所乐。 乐为之言简似宗及因喻。 虽于后时更可成立。 非是此时所乐为。 故因喻旧已成故。 虽乐因喻非所立宗。 若由此义。 则国读应云随自意乐·为所立说名宗也。 二解之中应由后解(大疏抄和训点由后解点)。 次疏主自判二解云。 若依后解虽异理门简真与似略圆备故(云云)。 非彼相违义能遣者。 秋篠钞云。 与宗相违即是似宗。 今真宗中非彼五违能遣。 真义故云非彼相违义能遣。 义通能所。 似宗之义是能遣也。 真宗之义即所遣也(今详云。 此释难了。 似宗非能遣却为所遣。 又真宗应能遣。 若有失却为所遣也)。 若准入理。 非彼九过能遣真义(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此秋篠所释有道理。 然至释义能遣言意味难通。 由是今复助释。 谓彼言指现量等五过。 相违义谓现量等五所相违宗义也。 非能遣者。 能遣邪宗云能遣。 即因明门以遣邪为本也。 然非以彼有五相违宗义似宗为似能遣。 故以五违为似宗也。 秋篠云义通能取等未稳当欤。 义言有五相违似宗义也。 此似宗义不能遣似宗今云非能遣。 夫因明道以能遣邪为真。 然有五相违过似宗虽有立量不能遣有五相违邪宗。 故有五违失是为宗过。 由是秋篠以此义言通真未稳。 后之四种等者。 明陈那略后四由。 谓陈那但取现比等违先示宗过。 理门论云非彼相违义能遣故略非相违。 天主示宗过非但相违故说后四。 又音石道云。 第一释好(云云)。 疏。 第二释云(至)后之四过。 钞曰。 自下会违中第二之释文。 此中有二。 初正举第二会释。 后难第二会释彰天主说后四旨。 今即初也。 以能别不成即是等者。 举第二会释中有四。 初会不立能别不成。 音石道云。 邑云。 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 是即能别不极成。 亦是因中不共不定(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灭坏所作性因于同异品他不许故(已上道)。 又同里云。 同喻瓶等望灭坏宗。 数论宗立无灭坏法故无同喻。 (他无宗同品故)能别不成必是不共不定。 不共不定不必能别不成(至下卷疏具辨)。 所立不成者。 以同喻瓶等望灭坏所立宗法同喻不成。 彼不许瓶等灭坏故。 阙无同喻者。 彼无灭坏法故无同灭坏宗喻也。 所别不成等者。 二会不说所别不成。 音石里云。 如数论师对佛弟子立我是思德所依故。 是他所别不成失也。 由佛弟子不许所别我故。 又立敌俱不许德所依故因有法我上有故。 有两俱所依不成。 故所别不成必是所依不成。 所依不成亦是所别不成(已上里书)。 其俱不极成等者。 三会不立俱不极成。 如文可解。 相符极成者等下。 四会不立相符极成。 名义相违者。 立·敌所·能立能所诠相违此即立论。 依何立过者。 立·敌相符合则无立论。 无可名过者。 如诸俗人等者。 引喻成相符非过。 是故不说等者。 承上会结陈那不说后四过(已上第二会释已)。 疏。 今者天主(至)谁不相离。 钞曰。 自下第二释中第二难第二释彰天主说后四意。 此中有五文。 初彰能别不成。 二所别不成。 三俱不成。 四合三合三不成释。 五相符极成。 初中有二。 初正彰天主说能别不成实意。 二正难第二会释彰天主意。 今者天主等九字标彰加能别不成实意。 以宗合取等者。 意云。 陈那家立宗实意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合时。 一许一不许不相离性以为成宗。 若能别不极成。 则由何能别立不相离。 应失陈那家立宗之实意故。 天主今加之助陈那也。 能别不极成今此文云非能别。 非之言谓无也。 若不极成。 则若自一分若他一分若全分能别无也。 故今云非也。 疏。 若以因中(至)不须说者。 钞曰。 二正难第二会释彰实意。 此中亦二。 初牒第二会释。 二举例正难。 今即初也。 若以因中等者。 意云。 若如第二会能别不成。 因不共不定喻所立不成。 若立能别不成。 则说过成繁重故。 陈那不须说能别不极成者。 牒上会释也。 疏。 因中已有(至)是故加之。 钞曰。 此二举例正难。 难意云。 恐繁重不须说者。 同品非有因不共不成喻能立不成必然。 不省略此二过繁重但恐能别不成繁重以除去是道理不成。 是故不嫌繁里加此能别不成过也。 问。 秋篠钞引定宾疏破此第二会释文云。 宾师破言。 如胜论师对声论云。 声是无常。 所闻性故。 如声性。 声性是常喻阙所立不成(今云。 此喻虽所立无非能别不极成也)。 何妨宗中能别自成。 以更别有所作如瓶为因·喻。 故合能别成。 何得浪摄也(云云)。 此破为有道理耶。 秋篠但引破不辨是非。 用斯破为正欤如何。 答。 按音石里云。 能别不成必是不共不定。 若不共不定不必能别不成也(已上里)。 此里书意如至下四相违段广辨。 定宾不了斯由作如是破。 岂如疏主难第二释彰天主意耶。 今推寻秋篠意虽不辨宾破一一。 秋篠总破宾师云理门中亦有九过云。 此解非也。 取所含义指示教文如闇室中教人取物。 还惑起迷。 是何胜利。 故三藏说(第一释)容为龟镜(云云)。 秋篠既如是总破宾师已。 由是可知不依用宾疏明也已。 问。 秋篠钞释今者天主已下疏文云。 虽似难词而非是难。 义相例故(云云)。 若尔非难第二会释欤如何。 答。 秋篠所言不是也。 次连续疏文云余难同前故。 难第二会释彰天主旨显然也。 疏。 天主复加(至)是故加之。 钞曰。 二彰加所别不成旨。 此亦难彰。 天主复加至略不须说者牒第二会释。 天主复加所别不成者。 九字应连读。 必不应倒读。 意言。 天主复加所别不成者若以因所依不成亦恐繁重陈那略之不说者。 是即牒第二会释也。 因中已有异品遍转等下。 正难彰旨。 难意云。 因中异品遍转不定等与喻中能立不遣俱异品有过失缺第三相也。 若云恐繁重故陈那略所别不成。 则此能立不遣外立异品遍转不定既是繁重。 何不略之耶。 此难意也。 音石里云。 言因中已有异品遍转等者。 九句中第七句也。 声论立量云。 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 同如电空。 异如瓶等。 无常性因同喻电上有。 空上非有。 异喻瓶上一向是有。 故作不定云。 为如电光无常性故声非勤勇发。 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声是勤勇发。 无常性因异喻瓶上一向有故。 此异喻有能立不遣失。 故今难云。 因中既有异品遍转不定过。 何更须说异喻有能立不遣失耶。 又云。 及是异品非遍无过者。 即九句中第九句也。 如声论立量云。 声常。 无质碍故同喻如极微及虚空。 异喻如瓶及乐。 难意云。 因既有异品非遍无不定过。 何更须说异喻中有能立不遗失(云云)。 何废宗过者。 正难之辞。 意言。 不定过与能立不遣不恐繁重二俱说之。 何别故但废所别不成宗过嫌繁重耶也。 余难同前者。 周记云。 此中亦有阙异喻难。 然与前别。 破能别文中阙喻相似。 故指如前(已上前记。 里书所引)。 又后记云。 余难同前者。 前难。 若无能别。 谁不相离准所别中亦合会之。 即烦不述。 故指解难同前思悉(已上后记)。 今云。 前记不是。 秋篠用之不识其意。 后记所释为胜。 是故加之者。 是故二家承上难。 有如是难故。 天主加后四过。 疏。 俱不成者(至)是故加之。 钞曰。 第三会俱不极成。 合上二过立斯过也。 设难彰亦如是。 要有二种者。 有言极成共许。 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云有二种也。 互相差别等者。 以陈那正义彰天主旨。 彼二并非等者。 正难彰旨。 所别能别云彼二。 不极成云非。 如前已释。 所·能二别不极成云并非。 成宗与彼二言之间入然字而应取义也。 解已忘之。 何成宗义者。 二别并不极成则以何成宗义。 不相离性是宗义。 音石云。 意言。 能别·所别二种非极成。 何得成不相离宗义耶(已上里)。 是故加之者。 应如前释。 恐烦不述。 疏。 若此上三(至)何名所立。 钞曰。 四合上三不极成释。 上三者。 音石道云。 能别·所别俱不成(云云)。 所依非极等者。 谓为因喻之所依即有法·法。 此所依若非极成。 则便别立量成共许已立本量。 音石里云。 便更须成者。 备云。 若立量云我我是思者。 所别极成不失也。 佛弟子云汝我非思者。 亦所别极成无失故云便更须成。 如更须成立量其宗必非真故非真名似。 何名所立。 疏。 相符极成(至)是故加之。 钞曰。 第五会相符极成。 若以相符等者。 牒举第二会释难本非宗故者。 陈那家以一许一不许为宗。 尔立已成。 立敌相符两许故。 云本非宗也。 两俱不成等下。 举例难也。 两俱不成者。 音石道云。 声无常。 眼所见性故(云云)。 俱不成者喻过也。 同道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如瓶(云云)(意云。 瓶有碍无常故。 能立所立俱不成也)。 俱不遣者异喻过也。 能所立俱不遣。 同道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同如瓶等。 异如虚空(云云)。 同里云。 此难意云。 两俱不成此因非有法上义。 故既本非因。 不可立为因过也。 俱不成者。 如瓶此喻亦本非喻。 何故立为过耶。 俱不遣者。 异喻如虚空。 则此亦不遣常性及无质碍性。 故本非异喻。 何立为异喻。 随一不成亦是于自成故应不举(已上里)。 秋篠释难意与音石同。 基辨详难意云。 如前云第二会。 相符极成本非宗。 故依何立宗过者。 如前云。 云两俱不成眼所见故。 因此是非因名因过。 亦云俱不成。 声常无碍故如瓶之喻。 是即非喻名喻过。 亦云俱不遣。 声常无碍故同喻如瓶等异喻如虚空之喻。 此亦非异喻名异喻过。 尔但相符极成云本非宗不为过之会释难是应非理也(已上基辨私申难意)。 若以因喻等者。 此牒救难。 难意可知。 宗亦有说者。 亦于因喻。 申述云说也。 是故加之者。 后记云。 第二释云。 陈那菩萨至是故加之已来。 总是古师错会陈那师意也(云云)。 基辨今详云。 此释不是。 上来疏文疏主意。 欲存第一会释举第二释难也。 次但是陈那之下结释第一释云。 陈那略说也。 疏。 但是陈那(至)自为鉾楯。 钞曰。 辨陈那·天主立似宗过同异中第三结会二师但陈者。 示二师相违但无余义。 陈那影略等者。 是即天主以理具申。 陈那意存简略。 师资意别取舍无违(已上秋篠)。 基辨详云。 非。 资意别。 可谓师资言别意味无违也。 又音石道云。 前第一说好(云云)。 又云。 意言。 陈那略故不说后四(云云)。 基辨详云。 此即(三)藏三说中第一说意也。 委具陈之者。 后胜于前之义也。 鉾楯者。 史记列传之字。 喻一人言前后相违也。 疏。 又陈那以前(至)宗因相违。 钞曰。 自下辨似宗能立中第二辨古师似宗过。 此中三文。 初举古师似宗过名二新师破。 三结归陈那。 今即初也。 又者。 音石道云。 天主既加宗后四过。 亦于彼故说又言也(文)。 基辨详云。 此道恐非也。 又言隔意也。 以亦言不可释。 今置又言彰与前段意有别也(有人言本朝往古又亦之字通用。 予在南都诸大寺诸文书古物披阅间有通用。 亦或有别意。 故有人言亦不必尔)。 疏。 陈那理门(至)此非宗过。 钞曰。 自下二新师破。 此中七段。 初举理门破为方便恶立。 二举理门释恶立所因。 三举理门破为因过。 四举理门释非一切因过。 五疏主释彰喻过。 六古师返难。 七通返难。 初中二文。 初理门破。 后疏主释。 初中有四。 初牒二牒计总非(诸有说言至此非宗过)。 三示古师计妄(以于此中至恶立异法)。 四释恶立由。 今即初·二也。 诸有说言者。 指诸古师妄立宗过。 宗因相违者。 古师执声论比量宗·因相违即是似宗名为宗过。 诸声论师立量云声常(宗)因云一切皆是无常故。 宗既云常。 因云无常。 岂非宗·因相违也。 者言陈那牒取。 此非宗过者总非(已上由秋篠加私意释)。 疏。 以于此中(至)恶立异法。 钞曰。 理门破中第三示古师计妄。 以于此中等者谓于古师云宗·因相违过中也。 以者言秋篠释云。 陈那领此妄计。 故置者言。 者之言是领解古师义也(云云)。 基辨详云。 此释未善。 穿释失义。 谓以之为言为也。 论语为政曰视其所以之以。 谓视其人所作为也。 为谓作也。 又者言牒辞。 牒古师所说示妄也。 此文意云。 以作为于立宗因相违中声常(宗)。 一切是无常故。 声论比量者。 是即标牒古师所说已也。 是喻方便等者。 此正示非宗过。 邑记云。 是喻方便者。 正因应云非一切故。 而彼乃云一切皆是无常者。 此是正异喻也。 一切者是因异。 无常是宗异品。 其实是喻。 方便为因故言是喻方便也(已上邑记)。 音石里云。 方便者。 若直以非一切为因。 敌者不许。 故以方便矫智不言异喻而加故之字。 乃立自义故云方便也(已上里)。 恶立者。 邑记云。 有其二说。 一云。 实是喻恶立为因。 故云恶立。 二云。 异喻离法先宗后因。 应云诸无常者皆是一切皆是无常。 以倒离故名为恶立也(已上邑记)。 后记及秋篠说同是等说(瑞源中云以秋篠释此说无要。 今云。 瑞源非也)。 疏。 由合喻显非一切故。 钞曰。 三此下释恶立由。 此中二文。 初理门文。 后疏主释。 今即初也。 秋篠云。 由合喻等者。 释恶立异法为因所以(云云)。 邑记云。 由合喻等者。 声论自许诸无常法品类众多名为一切。 若依声常一切皆是无常故量。 合作法云诸一切者皆是常住。 此不成合。 正合应云诸非一切者皆是常住犹如虚空。 由此合喻便显彼因应云非一切故(云云)(已上邑记)。 基辨详云。 邑解虽无害。 恶立所由未显故为不尽理。 今由疏文述文意云。 由合喻作法云诸非一切者悉是常故如虚空显非一切是常故。 因以非一切。 敌者不许。 由是遂翻意许非一切因今云一切皆是无常。 异喻倒离恶立。 以异喻为因故。 云恶立异法也。 疏。 陈那意言(至)所立声常。 钞曰。 二疏主释理门意。 非欲成宗等者。 声论比量中云一切皆是无常言虽似因。 立者意欲成异喻无常翻显声是常宗也。 故今云非欲成宗等也。 疏。 释所因云(至)非一切故。 钞曰。 新师破中。 第二重举理门释恶立由释。 此中亦二。 初重举理门文。 二疏主释。 今即初也。 前段文末虽出此二句论文。 欲别设疏主释文别重斯出前段解已。 释所因云四字疏主标牒也。 疏。 陈那正云(至)立常宗也。 钞曰。 二疏主释。 理门论中陈那论师举恶立由正彼比量之文。 故今言陈那正云也。 正因应言者。 就彼所立正因。 非就陈那许正因。 以外道说等者。 释非一切。 有多品类等者。 秋篠云。 非常之法有多品类等者。 彼外道意。 声局唯声体既独一。 即非与彼香味触法等众多共聚一切之义。 故非一切也。 余色等法有多品类种种差别名为一切(文)。 今云。 此释尤好。 合喻中云下正释理门文也。 疏。 复云此因(至)一切中故。 钞曰。 新师破中第三举理门破为因过。 此中二文。 初理门文。 后疏主释今即初也。 此因非有者。 音石道云。 此一切无常因有法声上无故云非有也。 又同里云。 一切者。 全分一切故。 声亦一切之中所摄。 一切者皆义尽义也。 此因宽故。 声亦一切之言所召。 非谓以有法声(常声)因(无常)中摄也。 是故非无有法体也。 然一切无常之因是非遍有法声。 故云非有也(已上里)。 以声摄在等者。 意云。 以彼常声亦应摄在一切无常之一切言中故。 立(声论)敌(佛者)俱不许一切无常声故。 两俱不成。 是故此量非宗过是因过也。 音石里云。 若立论者不云声是无常故。 若敌者佛法不云择灭无为等是无常故。 一切无常因立敌两俱不成也(已上里)(基辨私云。 如声无常眼所见故。 立敌俱不许声眼所见故。 两俱不成也。 今亦同是)。 问。 声论云。 除声一法余无常法立为一切无常。 如何成两俱不成耶。 答。 约内明门虽可云取除声一法余法之一切无常。 今由因明门立量时不简别故。 犹有过也(已上里)。 疏。 陈那意言(至)非一切因。 钞曰。 二疏主释具以声摄在等者。 秋篠所览本无具字为正。 又一本作其字非也。 便是因中两俱不成等者。 愿晓因明义骨上云。 问。 两俱不成意如何。 答。 据异说(云云)。 有基疏与周记两师释。 此两师同云一切无常故因有两俱不成也。 又静迈理门疏云。 非一切故因有两俱不成(文备·俊清。 定宾·道邑助解同迈师也)。 此等师等同云。 若言一切无常故因两俱不成。 则违理门论意。 故为不正也。 问。 今云违理门论中违何文耶。 答。 理门云。 由合喻显非一切故。 此因非有。 以声摄在一切中故。 意云。 前文既云由合喻显非一切故。 即是改旧因(一切无常故因)。 其次云此因非有故。 此之言近指之辞。 故难新因不取旧一切无常故因也(已上愿晓义骨取意)。 又邑记中作助解云。 今更助解其理门云。 彼云。 此因非有者。 但说非一切因。 于彼声宗(有法)非有。 由声摄在一切中故。 是故此因立敌两俱于彼声宗非有名为两俱不成(已上邑助解)。 基辨今详古来释此因非有之因言指何因有两俱不成云。 释此义道古来虽多。 今总分为两家。 一云。 一切无常故因有两俱不成(大疏意·秋篠·前记。 音石)。 二云。 非一切故因有两俱不成(靖迈·定宾·文备·愿晓·俊清邑助解·周有解)。 问。 此二家说邪正如何。 答。 由愿晓评。 以云非一切故因有两俱不成为正(如上引义骨)。 今详云。 第二家·愿晓所言不尔。 问。 云何不尔耶。 答。 不解得理门论文故为不尔也。 按理门论文。 由合喻显非一切故者。 举外正因显一切无常故因是方便恶立所由。 故疏牒云释所因云等。 次云此因非有者。 指上一切无常故因于常声有法为非有。 是理门意。 由是自知。 此因非有言指一切无常故因有两俱不成。 故今愿晓(并)。 第二家所评为不尔也。 又基辨今私由疏主意检理门论意云。 陈那菩萨就破宗因相违过质一切皆是无常故因举四过失以质焉。 一云。 一切皆是无常故因方便恶立异法。 二云。 此因非有两俱不成。 三云。 或是所立一分义。 随一不成。 四云。 喻亦有过即倒离过(或是所立者。 私释云。 此是之言指设一切无常故之因。 理门正意云。 外人设一切无常故因意。 实应为立所立一分义非一切也。 尔敌者不许云一切无常故。 而翻显则是非一切故。 所立一分者。 是非一切故义也。 故所立言显所立也。 声常宗中以非一切故义成。 若成则他随一不成。 故异喻翻显倒离过也)。 由是等故一切无常故因为有过失。 是正理门论文意。 故以疏释为正。 共不许因等者。 明两俱不成由。 意言。 立敌共不许一切无常故因声常有法上有故。 是两俱不成。 又邑云。 实是亦所依不成。 若但言所依不成。 则恐当随一所依不成。 今说两俱意显即是两俱所依不成过(云云)(大疏抄中委抄之)。 又秋篠云。 问。 有法常声摄在因中。 既无有法因无所依。 何故不名所依不成耶。 答。 有法无体即所依过。 今声有法(极成)不是无体。 非所依过。 但以因宽摄有法。 亦名为因。 不可以因而依因而名两俱不成(已上明灯抄文。 此释大好。 是即前记问答)。 其立声常等者。 示以非一切因应立声常宗。 彼云一切皆是无常故立声常。 应非一切因。 如是成已。 次引理门示非一切故因过也(立声常宗。 应非一切因者常同喻虚空。 虚空非多品类。 故立声常非一切故因ナルヘキナリト云文意也)。 疏。 陈那复云(至)一分义故。 钞曰。 新师破中第四释非一切故因过。 此中亦二。 初理门文。 后疏主释。 今即初也。 基辨将释此理门文三门分别。 一者举古释。 二者辨是非。 三者述今义。 初举古释者。 古来有四家。 一者前·后二记同云。 所立一分义故者。 立敌二家一许一不许名为一分。 立者许非一切因于声宗有。 敌者不许声非一切。 因于宗无故。 云一分也(已上后记)。 又云。 疏主意说。 因于所立一有一无名为一分。 虽不相离名为所立。 有法是彼所立一分。 亦名所立(已上前记)。 二者秋篠云。 陈那复云。 或是一分等者破彼转救。 此即由定宾疏而释(辨救意如明灯)。 三者邑记云。 问。 若据非一切因唯声论许内道不许。 是随一过。 名一分义者。 彼论应云或是能立一分义。 何言所立。 答。 彼外道许因依于声。 即是所立。 声之一分因义耳(已上邑记)。 四者音石里云。 彼声论云。 有法声上有二义。 一常义。 二非一切义。 即以非一切为因(云云)。 佛法者非一切因有法声上有不许故。 有他随一不成过也。 非一切者。 声是非一切无常法。 故文备等云。 非一切者声也。 以遮名说既以有法之一分为因。 故无同喻也。 是故有不共不定也(已上里)。 又大疏钞第四中问答数重。 引文备西明说等已问云。 诸释中以何为正耶。 答。 云有不共不定为依据也。 问。 云何尔耶。 答。 非去一切。 但留声一法为非一切之时。 声外无为同喻。 故不共不定。 问。 不共不定相如何。 答。 瓶非非一切则无常。 声既非一切。 是其常耶。 空非非一切则常。 声既非一切是无常耶(云云)(今云。 虽似有道理。 全不由理门意不稳)。 第二辨是非者。 初前·后记意。 以一许一不许释一分言为立·敌一分义。 以声有法宗为所立。 皆以不解得理门意。 准上此因非有论文。 彼论不彰是两俱。 至疏主释始有为两俱不成释。 理门不定说过名故为两俱。 复有为所依不成之说也。 今一分言亦理门论文不彰出随一不成。 但至疏释云随一过。 由是文备等不辨理门不定说过名故为不共不定失复以一分言真释为随一。 妄谬之甚。 又前记意。 释所立言为声有法宗。 为未稳当。 所立言非必但宗。 如约喻能成因边因云所立。 故所立言不可必但于宗释也。 复云虽不相离名为所立。 不相离所立名但在新师。 非外道等所云。 故以是释外所立妄甚。 二辨秋篠是非者。 此理门文非破转救文。 今陈那所破斥古因明师。 非破声论。 若言古师转救云随一不成失。 则古师止云宗过自许为因过故。 诤论自止寂然。 而诤未息故秋篠所云不当理也。 三辨邑记是非者。 云声之一分因义稍近实义。 犹未明了。 不尽理释。 四辨音石是非者。 举声上二义释一分言道理极成。 所立释犹未明。 又由文备等云有不共不定为依据说。 而云以有法之一分为因故无同喻则有不共不定之释虽有道理。 理门论文不彰过名。 但至疏释说过名释。 是故以理门一分言直释名不共不定等为未稳也(大疏钞等释亦准是评)。 第三述今义者。 是所立一分义者。 是者指本量一切无常故因也。 所立者犹云本意。 一切无常故之因本是为声常宗是异喻也。 今以异喻为因所立翻成立非一切因也。 因为能立喻是所立常途谈故。 指设一切无常故因本意云是所立也。 一分义者如音石释。 声上二义中一分非一切故义。 彼以非一切故因欲成声常宗。 虽尔敌者不许非一切。 故以异喻一切无常为因其所立以声上一分义非一切故因欲成声是常宗也。 故云或是所立等也。 疏。 唯外道许(至)名因过失。 钞曰。 二疏主释。 此疏释意彰以一分义非一切故因则犯随一是因过非宗过也。 唯言彰内道不许。 故此二徒等者。 徒谓类也辙也。 犹云途也。 两俱·随一二途皆是因过。 尔古师云宗过谬也。 近来瑞源谬解后记夹注云立·敌二途非也。 后记意非立·敌二途。 与疏释同为两俱随一二途。 后记释文云。 故此二徒者。 此者不正因即犯两俱。 立敌两家皆不许声非是一切。 声既在一切中摄。 因无所依。 即是两俱所依不成。 若被陈那正已仍犯随一。 所以言故此二说名因道也(已上后记)。 今云。 此后记释以两俱·随一二为两途也。 如瑞源注谬解立·敌两家之言令注以迷庸学呜吁慎哉。 疏。 亦是异喻(至)故亦不立。 钞曰。 第五释喻过疏主文也。 理门论言。 喻亦有过。 由异法喻先显宗无后说因无。 应如是言。 无常一切是谓非非一切故义。 然此倒说一切是无常。 是故此中喻亦有过也(已上理门)。 基辨云。 由此理门文疏主明喻过也。 秋篠云。 上以此因非有为一途辙。 复以所立一分为一途辙彰两俱·随一二过已。 今斯文重彰喻中过失也(已上秋篠)。 基辨详云。 此非重彰。 谓破宗·因相违以有四过。 其第四过上所云是所立等文。 今复所云斯文第五彰喻过也(已上私)。 一切离法下。 举真离作法示妄。 先宗后因等者。 举真离作法。 而今说言下。 秋篠云。 示彼妄也(云云)。 由此宗违下。 结成今论不说。 由此之言承上结。 宗违者古师所云宗因相违失。 此文意言。 由上言理彼所立宗违失是因·喻过非宗过故。 新师不说也。 疏。 若以因过(至)能立不成。 钞曰。 第六古师返难。 音石道云。 古师作此难也(云云)。 秋篠亦云。 此古师难也(云云)。 基辨云。 若以因过下。 古师牒新师所说也。 且如相违等下。 古师举例难新师亦以喻过为因过失。 以是为例难也。 相违者。 四相违也。 同品非有异品有故同喻不成因。 是即喻中能立不成。 不共不定者。 如云声常所闻性故如虚空。 是亦同品非有异品非有故喻亦有能立不成。 故今难云既为因过故应非喻能立不成。 疏。 今释不然(至)今此不尔。 钞曰。 第七新师返难。 今陈其宗等者。 陈声常未有宗因相违过。 举一切皆是无常故因时方有两俱·随一等过。 故是因过。 非是宗过(云云)(已上明灯)。 何得推过等者。 意言。 如彼所言推因过入宗中名似宗过。 云何有如是理耶。 不同比量相违等下遮难。 难文如次明。 问。 云何比量相违与宗因相违不同耶。 答。 邑记云。 但举宗云瓶等是常。 即违前(本极成之)所作性因说。 故是宗过。 彼立声常未举非一切因。 犹未相违。 举因方过。 故但因过。 非宗过也(已上邑记)。 由如是义今云不同亦云此不尔也。 又由秋篠释云。 不同比量相违彼但举宗已违因等者。 彼比量相违如立宗云瓶等是常。 立此宗时即违后正比量初无后无故因已。 作能远量云。 瓶等无常。 初无后无故如灯焰等。 此但举宗未举因时违后正比量因。 名比量相违。 不同彼举因时过生。 基辨云。 邑释与秋篠虽似本极成与后正比量之因异。 至实义无相违。 后至贞观三年于山阶寺三修·贤应论定此异。 三修据邑。 贤应依秋篠义。 此论一周未决时。 有我寺隆光大德评判二义示至实义无异。 而由因明门判须依贤应义(云云)。 委如黄私记辨。 如下似能立中辨。 又大疏抄四引有私记曰。 问。 比量相违·宗因相违如何为别耶。 答。 比量相违宗过也。 宗因相违因·喻过。 故有差别。 问。 因喻过者。 与四相违有何差别。 答。 四相违阙后二相过也。 宗因相违是初相与第三相过。 故与四相违失大为别也。 问。 若尔其宗因相违之作法何。 答。 声论师立量云。 声常一切皆是无常故同喻如虚空异论如瓶等也。 问。 何故是云有宗因相违失耶。 答。 立常宗以无常宗为因也。 因既违宗。 故云宗因相违失也。 问。 宗因相违量非宗过而因喻过者。 其过相何。 答。 诸师说不同也。 一者基法师疏云因有两俱·随一不成复喻有异喻倒离过。 二者迈师疏云两俱不成·倒离过。 三者圆侧疏云两俱·不共不成·倒离过(已上有私记说)。 基辨详云。 此疏又不同比量相违下遮疑。 疑云。 前疏文云今陈宗未有过举因方过。 若尔比量相违之类云何名宗过。 是亦违后因过应不名宗过。 如何(此难之意)。 今疏遮意。 今此宗因相违不同比量相违。 举宗犹未有过非宗过摄。 举因过彰。 是故今遮云因过非宗过也。 比量相违但举宗过自彰。 如上已明。 疏。 是故但应如陈那说。 钞曰。 辨古师似宗过中第三结归陈那。 是故二字承上示陈那破斥极成也。 疏。 外道因明(至)故开为四。 钞曰。 自下辨似能立古今同异中第二辨似因能立同异。 此中有二。 初明因不成古今同异。 二明不共不定古今同异。 今即初也。 外道因明者。 足目仙人所传世流布因明道。 此所说中宗等三支有二十四过。 宗无后四。 因无后二。 复无后三相违。 陈那等说二十九过。 宗无后四。 因加后二。 天主说三十三过。 宗说后四。 因加后二。 足目仙等因明不立因不成中后二前二所摄故。 意乐存略故。 陈那·天主以理具开。 故加后二。 此不成因等者。 明不说犹预·所依不成由。 后记有释未稳。 秋篠云。 此不成因者犹预不成。 亦不成宗者所依不成。 立敌俱疑故不成因。 初相已阙。 故不成宗(已上明灯)。 基辨由里书详云。 秋篠释必不然。 中间有亦之言故。 此字承上指不说者。 即犹预·所依二不成。 此二不成不成因体。 亦言亦不成因。 本由因成宗故。 若因不成亦不成宗。 此不成宗之过委细考。 则两俱·随一之二相摄(两俱所依两俱犹预·随一所依·随一犹预)。 如次下引里书。 立敌或偏等者。 音石里云。 邑师言。 若立敌共犹预·所依不成即入两俱。 若偏犹预所依不成即随一摄。 两随之二摄犹预·所依之二已。 是故外道因明但说前二不说后二云不成也(云云)。 又备云。 后二不成即是前二不成摄故不别说也。 两俱之所依不成者(如大乘对小乘立我常住识所缘故)。 随一之所依不成者(如胜论对经部立虚空实有德四依故也)。 两俱之犹预不成(彼所见烟下应有火宗以烟现故因立敌皆疑惑故)。 随一之犹预不成者。 即前作法也(立者见烟既决定故敌者疑惑立前量故云云)(已上里)。 基辨云。 此二句疏文明相摄示不说由。 立敌者两俱。 或偏者随一也。 陈那说言等者。 明新师说犹预·所依。 其理虽尔者。 外道相摄。 道理虽可尔。 委见则因依于宗有决及疑等也。 或决等者。 音石里释云。 或决者两俱·随一及所依也。 或疑者犹预也。 就决三中宗或有者。 谓两俱·随一。 宗或无者谓所依不成。 问。 何故三不成名决耶。 答。 因所依有法决定故。 谓两俱·随一不成是决定有有此过。 所依不成是决定无有此过。 犹预不成是所依有法不决云或疑也(已上里)。 既有差别等者。 大抵四不成略则有四差别广则有二十四差别。 明灯钞中引因略纂说云。 理门论中结四不成云。 如是所说一切品类所有言词皆非能立(云云)。 今云。 此等差别总合难知。 故开为四。 问。 广则有二十四其相如何。 答。 二十四差别者。 有两俱不成非犹预。 谓两俱不成。 有犹预非两俱。 谓随一犹预不成。 有两俱亦犹预。 谓两俱犹预不成。 有非两俱非犹预。 谓随一不成(已上第一四句乃至第二十四四句者)。 有随一不成非犹预所依不成。 谓随一犹预所依不成。 有犹预所依不成非随一不成。 谓两俱犹预所依不成。 有随一不成亦犹预所依不成。 谓随一犹预所依不成。 有非随一不成亦非犹预所依不成。 谓两俱不成。 疏。 理门论中(至)此如何等。 钞曰。 明似因能同异中第二辨不共不定同异。 古亦有说等者。 音石里云。 古人意言。 不共因者。 声常所闻性故。 此因异品无故不定不摄。 同喻虚空不成因故有能立不成过。 既是喻过非因失故除不共不定也(已上里)。 异品无故者。 后记云。 二八异亦无。 即不名不定。 不共异非有有滥故须除(云云)。 陈那加之等者。 音石里云。 陈那加意者常·无常品皆此因离是犹预因。 是故有不共不定也(已上里)。 不共者。 秋篠引定宾疏云。 如云声定是常所闻性故。 言所闻性局在声上。 不共他类无定类处故名不共不定也(已上秋篠)。 基辨云。 翻共不定云不共也。 同·异二品共云共不定。 所量性因同异品共有也。 今云不共不定者。 谓同异品非有云不共也。 所闻性故因不共他物除声余一切物非有云不共也。 此如何等者。 示同·异二品俱非有。 俱非有故亦以何物类之。 故云此如何等也(已上基辨私)。 又秋篠云。 此如何等者。 即犹预猊不定义也(文)。 疏。 诸量之中(至)而比义故。 钞曰。 自下辨古今同异中大文第四辨诸量之同异。 此中有六。 初说三量。 二说四量。 三说五量。 四说六量。 五说新师废立。 六明今论。 今即初也。 诸量之中者标牒也。 次下明诸量一一文首应有此标牒也。 古说或三等者。 如二十论疏下卷具辨。 大疏钞中引略纂及秋篠钞虽广释。 不过二十论疏及纂要释也。 恐繁不引记焉。 音石里云。 仁记言。 以因比宗故名比量。 以喻显故名譬喻量。 又备记言。 以如来正教言为正量而比知故名圣教量(云云)(已上里)。 纂要云。 显扬论十一云。 圣言所摄者。 所谓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经教展转流布传来至今名不违正法正义。 不言所生之智。 如立量言名为量故(已上纂要)。 观可信声等者。 周记云。 俱无处妄所发之言名为可信。 通凡圣云也。 疏。 或立四量(至)以喻显故。 钞曰。 二明四量如不识野牛等者。 如有人曾来不识野牛。 有知之人为彼说言。 犹如家牛。 即依此喻量彼野牛。 疏。 或立五量(至)必无我故。 钞曰。 三明五量。 义准量者如以所作证声无常。 义准即证声无我等。 诸无我者定无常。 故名义准量。 疏。 或立六量(至)知所往处。 钞曰。 四明六量。 无体量者如俗说云舍中无物入见无主。 果如所言。 称无知无名无体量。 如入鹿母堂等者。 后记(并)秋篠等释鹿母堂与此疏文并读义意不合。 基辨捡鹿母堂所据。 根本出四卷楞伽第一。 经曰。 大慧。 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文)注云。 譬如鹿子等者。 鹿子人名也。 其母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 于中不畜象马等。 言彼舍空者但无象马为空。 非止比丘众亦空(已上经注)。 基辨详云。 由此经及注以鹿子母舍呼云空。 但无象马等非云比丘众亦空。 今复此疏云入鹿母堂不见苾刍无象马等亦无比丘。 尔则云一向无无可见物名无体量也。 意言。 若有人云鹿子母舍空。 量度比丘去已谁无。 所以何者。 人皆兼知鹿子母舍无象马车乘等物但有比丘。 尔今有人云鹿子母舍空时。 闻之人皆知比丘往去谁无量度无体也。 故此疏释无体量。 引示鹿子母舍空故云不见苾刍等也。 与经意别深应思惟。 知所往处等者。 往谓去也。 知苾刍去舍空无体也。 又略纂中六量外立有体量呼召量合为八量。 何故此疏但说六不云此二耶。 基辨详云。 有体量者。 除无体量余五皆有体量。 别不立是。 又有体则必呼召自可知。 故此疏不云此二深应思察。 疏。 陈那菩萨(至)摄在此中。 钞曰。 五明新师废立。 废后四种者。 圣教·譬喻·义准·无体四种量也。 随其所应等者。 音石里云。 邑记言。 然准道理后之四种皆是比量。 定心所观教可现量收(云云)。 备记言。 至教量通现比二量。 谓依圣教量无分别智等。 现知诸法自性故名为现量。 又有分别智等。 比知诸法差别。 故名为比量。 自余譬喻量等量皆比量摄(云云)(已上里)。 故理门云等者。 彼声喻等言等无体义准。 此中者摄现比二量中也。 理门论云。 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 彼声喻等摄在此中。 故唯二量(文)。 此中者现·比二量中也。 然西明释云。 声喻等以言诠。 但诠共相故比量摄(文)。 基辨详云。 此释非也。 非陈那意。 又文备疏释云。 彼声量等若知自相即现量摄。 若知共相即比量摄。 故二量外无别余量。 以实而言。 此声喻等诸量皆比量摄。 以皆能生共相智故(已上文备记文)。 基辨详云。 文备释中初所言可也。 以实言释不是也。 违理门论说彼声喻摄在此中故。 上句既云唯有现比。 次句云摄在此中。 明此言指现·比二。 是故西明·文备云声喻等比量摄释非也。 又纂要释云现·比二摄。 彼云。 问。 古师能立皆说三量。 今者陈那量何唯二。 答。 论一切法不过二相。 一自。 二共。 得自相心名为现量。 得共相心名为比量。 定心缘教即得自相。 散心缘教即得共相。 陈那约此能缘之心量但立二(已上纂要)。 基辨云。 由纂要释圣教量亦摄现比二。 应知陈那声喻等摄现比二中。 由是文备初释稍同理门也。 疏。 由斯论三但立二量。 钞曰。 六明今论由斯者。 由理门论废立也。 疏。 此上略明(至)至下当知。 钞曰。 辨古今同异中大文第五结成余义推下。 至下当知者。 至下卷疏委细辨释。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四(尾)。 自宝历五(亥)年至安永三(午)年凡二十个年之间于平安城讲演此疏六个度。 今年复于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任章顺大僧都之望设斯讲筵。 自先每讲采集先德所释为讲资。 今岁更随讲删补繁约成一册子。 题云总摄要义钞。 其后复于平安讲此二个度随讲。 删不协疏意之义已。 天明四(辰)年复于兴福寺正智院为一本学众复开斯疏讲筵。 专映权律师等所发起。 其讲之暇。 大订阅先所集总摄要义改题名智解融贯抄。 今宽政改元(酉)年于平安四条京极善长寺任诸山学徒之望更复设此讲筵。 随讲校阅草案圆满成就已。 因归于南都拂锡于兴福寺莲成院清书此第四卷了。 仲冬初六日寒气威冽老身难忍。 夜亥刻于灯下拭老眼阁笔。 南都西京药师寺大同坊基辨(七十二岁花押)。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五(自八义同异至释能立义尾)。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法相大乘沙门基辨撰。 上来辨八义三门分别中第一门。 明八义古今同异竟。 自下第二门辨。 八义同异文也。 疏。 辨八义同(至)必对彼故。 钞曰。 辨八义同异中文段有七。 初能立·能破分别(相对分别下皆尔也)。 二能立·似立分别。 三能立·似破分别。 四能破·似立分别。 五似立·似破分别。 六现·比非三量分别。 七总结上。 初中有四。 即四句分别。 此文是第一句分别。 辨八义同异者总标也。 有是能立等者。 音石道云。 义心云。 此句依自比量。 如真能立者。 彰非似能立。 建立自宗者。 彰非能破。 立自比量非曾破他。 有释无此等者。 举异义。 音石道云。 义心云。 此依共比量(文)。 有释意云无此是能立而非能破句。 能立自宗等者。 明无此句由。 意云。 能无过立自宗。 则虽无破他言。 与自宗相违他所立义自被破已。 自立成已必对违自他故。 又音石道云。 备德难此有释云。 显过破非立量。 此句既立量。 何是无此句耶(已上第一句释已)。 疏。 有是能破(至)自便立故。 钞曰。 能立·能破中此文第二句分别。 如显过破者。 如上已明。 非能违量但显过破。 此但能破无能立义。 有释无此等者。 举有释简定执。 音石道云。 备难有释云。 真能立必立量。 显过破不立量。 何云无此句耶(云云)。 基辨云。 有释意依能违量云无此也。 备释简执有释者。 但破他宗等者。 若自义立即自破他。 自义不立他立不破(已上第二句释已)。 疏。 有是能立(至)谓就他宗。 钞曰。 第三句分别俱句文也。 基辨云。 此俱句依能违量云能立亦能破。 又具遮表量也。 如真立破等者。 自真能立成已。 则他所立自不成也。 亦如能违能违他即能破。 此能破即能立。 有释无此等者。 举有释。 基辨云。 此有释分自·他释能立能破之二也。 立谓能申自等者。 音石里引邑释云。 此第三句之有释即初二句之有释也(云云)。 基辨详云。 邑师所云尤有道理。 初句能立非能破者。 能申唯自立言不申破他所立言也。 由是义心云自比量之义尤尔。 又第二句能破非能立者。 述他宗言为破斥故云非能立也。 即显过破非量。 能破就他宗者。 就敌者他设义言作破斥故云就他也。 又就他立义云他宗也。 又若不分自他。 以俱句释云能违量为第三亦句。 则破谓就他宗义。 由破斥自宗立也。 自立则他宗义自能破。 基辨今检前说问答(并)秋篠引用其前记以私意助释之文。 前记问云。 此前三句更互相违。 第一句中有释不许但是能立而非能破。 而又第三俱句之中有释不许能立亦能破。 若尔不可言互相违。 若言破谓就他宗。 则第二句中有释云何不许能破而非能立句耶(已上前记问。 已下答前记自意)。 答。 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自宗言テノヘテ)而不破他。 有亦立自亦破他。 能破亦尔。 若言能立皆非能破。 则违能立而亦能破者。 若但说能立必是能破。 则违能立非能破者。 今此前三句中一一设有释意。 显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立自。 皆不定故。 各置有释简定执也。 初句有释据其立自兼破于他。 第二有释对其初唯自立不破于他。 后彼破他不立自义。 各举一义总不相违。 如佛法中者云外道神我无常等。 但破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无常我等。 此即唯遮而无表。 如破声论声是其常。 兼即成自声是无常。 此是具遮表也。 俱句立自不毁他宗。 即唯立非破他。 而自立己他皆不成(已上前记意。 秋篠用前记间加私意。 今亦取意抄记。 此释尤妙释也)。 基辨详云。 义心由自·共二量判是亦好。 而自前记云简定执一一设有释而见。 则义心释意可云劣已。 又备德所难以前记意应一一通释义也(已上初段中第三句已)。 疏。 有非能立(至)谓似立破。 钞曰。 第四非句分别。 音石道云。 似立故非真能立。 似破故非真能破。 谓似立破者。 即似立·似破。 秋篠云。 谓似立破者非真立破。 真·似异故(文已上第一段之四句分别已)。 疏。 有是能立(至)谓真能立。 钞曰。 七段文中第二段能立·似立相对分别。 此亦有四句分别。 是第一句也。 秋篠云。 此句者。 即真能立能申自义不犯过量(云云)。 疏。 有是似立(至)所余似立。 钞曰。 第二句分别。 秋篠云。 谓申自义立犯过量(云云)。 疏。 有是能立(至)智不决故。 钞曰。 第三俱句分别。 谓决定相违者。 音石道云。 具三相故云能立。 不生决定智故云似立。 秋篠钞云。 有能立亦似立者。 此有两释。 一者有第三句如相违决定三支具故得名能立。 以犯过故不悟他故亦名似立。 二者无第三句真似异故(已上秋篠钞此义疏有释无此也)。 有释无此等者。 基辨云。 此但取不生决智不取具三支为似立故云无此也。 疏。 有非能立(至)所成立义。 钞曰。 此文第四句分别。 秋篠钞云。 如似破中显其过破非立量故(云云)(已上第二段之四句分别竟)。 疏。 有是能立(至)自便立故。 钞曰。 七段文中第三段能立似能破相对分别。 此亦四句分别。 有是能立等者第一句。 如文可知。 有是似破等者第二句。 秋篠云。 谓二似破。 一似显过破。 二似立量破也。 十四过类等者。 足目所说。 如理门论广释。 且举过类名者。 一同法相似。 二异法相似。 三分别相似。 四无异相似。 五可得相似。 六犹豫相似。 七义准相似。 八至非至相似。 九无因相似。 十无说相似。 十一无生相似。 十二所作相似。 十三生过相似。 十四常住相似(已上十四过类)。 有是能立亦是等者。 此第三段第三亦句。 如决定相违者。 言支具故云是能立。 不生他决智故云亦是似破也。 有释无此等者。 举有释基辨云。 约不生他决智云无此也(已上私)。 秋篠云。 无此第三能立亦似破句。 真·似之体各有异故(文)。 纂要中破此有释云。 有解。 能立有四。 一真能立。 二真似立。 三似能立。 四似似能立。 以相违决定为真·似能立。 四不成因为似似能立。 今谓。 不尔。 何者如真·似能立只是似立。 何须言真·似能立。 若如是解。 则有自语相违之失。 又若似中有似似。 亦应真中有真真。 是既不尔。 彼云何然。 故但言真·似即摄义周。 设真似及似似言深为无用(已上纂要)。 基辨详云。 纂破虽有道理。 如前记云此有释简定执故。 必非如纂破。 有非能立亦等者。 此第三段中第四非句。 谓显过破者。 非立量显过破。 有释无此者。 基辨云。 此依能违量简执也(已上第三段四句分别了)。 疏。 能破定非(至)真似异故。 钞曰。 七段文中第四段能破与似立破相对分别。 由音石里。 此相对分别有两途别。 诸家所释亦自有异。 基辨详阅应所览疏本有两途所致之异。 一者作能破定非似立亦非似破真似异故(音石及纂主所览本如是)。 二者作能破定非似破真似异故(秋篠所览本如是)。 至消释文亦分两家。 一者能破与似立似破相对不作句。 既真似差异故。 此疏文不作句(音石·备记·秋篠第一义)。 二者能破与似破相对作句(秋篠第二义本由略纂立第二义。 大疏抄问答立四句)。 又能破与似立相对作句(纂要)。 基辨设问。 如何前说能立望真具得为四。 何今无四句耶。 答周云。 前有真能破兼真似故不可相例。 或可未问(已上后记此释不是)。 今详。 如音石引备说其相显故别不作句。 此疏主意。 既云真似异故。 前能立作四句。 对能破有差别故。 此能破对似立破真·似异故准前应知。 故今此不作句也(大疏抄问答云。 能立·似立。 真·似异故既立。 四句例是亦可尔。 不辨相显故作此谬说也)。 以音石释应知疏意。 里云。 问。 何故能破与似立似破相对不作句耶。 答。 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故(已上里)。 今云。 此释疏真似异故也。 亦定非似立破故无相对为句也。 问。 秋篠钞作二说。 其文如何。 答。 彼钞云。 有能破定非似破者。 此有二说。 一云。 无第三句。 真似异故(今云。 此由疏主义立之)。 二云。 有第三句。 如决定相违三相具故可名能破。 犯因过故不悟他故得名似破(基辨云。 此由略纂所云四句之亦句。 略纂四句者。 谓有能破非似破。 谓能破有似破非能破。 谓似破有能破亦似破。 如秋篠有两说。 有非能破。 非似破。 谓申自宗不犯过量也云云。 大疏抄亦由此略纂立亦之句)。 问。 由违决因立第三句之义疏主如何不立之耶。 答。 疏主能破与似立及似破相对。 俱是为非定以非成亦义。 真·似异相显故不立四句也。 略纂·秋篠能破·似破相对作四句为二说。 此定所览本不善故与疏意违。 必以此二说释不可解此疏文。 由音石及备释为得疏意也。 疏。 有是似立(至)或真能破。 钞曰。 七段文中第五段似立似破相对分别。 有是似立等者。 第一句也。 谓有过量等者。 此是本释。 如文可知。 有释无此等者。 设有释简执也。 有是似破等者。 第五段中第二句。 有本释及有释。 准前应解。 有似能立等者。 同段第三句。 有非似立等者。 同段第四句也。 疏。 似现似比(至)非非量摄。 钞曰。 七段文中第六段现·比·非三量分别。 此中三文。 初刊定三量。 二四句分别。 三约四分。 此即初也。 总入非量者。 周记云。 似现比皆是真现比外别有体性。 如何二量得摄尽耶。 答。 现·比二量摄诸量尽。 似现似比体非是量名为非量故二不摄别立于理何违(已上周记)。 音石依是。 基辨详。 此释尤胜。 后记云非量体宽摄似现比未可。 非量何体之有。 又有释似现·比皆比量收。 此释亦漫。 以何名似。 又秋篠云。 既有三量。 应立三量。 何故陈那唯立二量。 不证自·共相故。 故不别立。 问。 缘瓶等心既是非量。 岂不缘共相耶。 答。 虽缘共相不出二相。 故不立三(已上明灯)。 基辨云。 此释尤胜。 疏。 有是现量(至)及诸非量。 钞曰。 现·比·非三四句分别。 无第三·四句。 音石里云。 问。 何故能立等不对现量等以为句数。 答。 周云。 能立破等与现比等言·智有自·他悟别。 体既全异。 故不对明(已上里。 基辨云。 此释尤好)。 又秋篠钞云。 疏主唯三量相对作其句数。 沼法师立破真似·现比真似更互相对作其句数。 颇有能立是现量耶。 设有现量是能立耶。 有能立非现量。 谓无过量有现量非能立谓现量。 无能立亦现量。 言·智异故有非能立非现量。 谓比量等。 将能立对比量·似现·似比为问等答皆无第三。 有能破非现量。 谓能破有现量非能破。 谓现量。 阙第三句言智异故。 有非能立非现量。 谓比量等。 以能破问比量·似现似比。 皆无第三准现量说(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沼法师委细相对。 疏主恐文烦广分自·他悟相对。 若互相相对。 应成无穷。 现量亦有种类。 比量亦众多。 能立能破等皆比量故。 谓证自相者。 无分别证自相。 现量见分。 即证共相者。 有分别证共相比量及非量见分。 秋篠抄云。 问。 似现似比于二相中为得何相。 答。 于二相中唯得共相。 问。 若尔应是比量。 何故说云似现似比总入非量。 若许别立二似量者。 应不得说唯有二量。 答。 但言真比必取共相。 不云一切取共相者皆是真比。 由是自知。 共相义宽。 真比义狭。 以称理取共相者名为真比。 虽取共相不称取量妄作异解。 名似现似比。 既不是称理之量。 故唯二量也。 岂容二似得入量数耶(已上明灯)。 疏。 此依见分(至)证必现故。 钞曰。 三量分别中第三约四分。 此依见分者。 现·比·非三依见分明(云云)。 基辨云。 此言指现·比非三也。 依见分者。 依能缘用论也。 若依心体等者。 成唯识二说四分识义用分。 强指其体。 第三分为自体。 故亦名自体分。 问。 见分·自体分同是用。 则以何为差别。 答。 虽同是义用。 见分缘外用。 自体分内自证用。 以内外作差别。 由是应知。 今疏云依心体。 约强指其体。 实是能缘内证用。 内证必是现量非比非。 缘外见分通现·比·非。 由境转故。 由是今云见通二自证必现也。 后记中云见·自证总名心体不可也。 又秋篠钞云。 问。 自证分缘现量见分。 称境缘故。 可是现量自证分。 缘比·非见分。 应非现量。 非称境缘故。 答。 灯照闇室。 所照闇故灯明岂闇。 自证亦尔。 所缘之见虽通三量。 能缘自证唯现量耳(已上明灯)。 基辨云。 此解尤胜。 由成唯识二意故也。 疏。 是故八义(至)别显似破。 钞曰。 七段文中第七承上总结八义。 是故二字承上辞也。 八义唯有七者。 秋篠云。 义虽有八体莫过七。 以似现·似比两体同故行解虽异而同缘共。 妄缘无二故言体同也。 又邑师云。 似现·似比合为非量。 故唯有七。 问。 似现·似比既别。 何合为一耶。 答。 无揩定正智不生。 故皆非量(已上秋篠)。 邑云。 问。 似现·似比何别。 答。 如缘瓶等。 作瓶等解。 不得自相名似现量。 似因喻等于所比义决智不生名似比量(云云)。 虽就他宗等下通伏难。 有两重伏难。 难意云。 邑言。 有难。 似现·似比俱非量故合为一者。 立量破他亦立亦破。 应合为一。 今疏文通此难。 音石里引周记云。 此疏文释外难。 外难云。 若真能立即真能破。 即应但一真能立。 何须更立能破(云云)。 问似能立亦准此知。 由有此问故此答起(云云)(已上里)。 基辨云。 今此疏文云通伏难为疏文意。 又邑记云。 此疏答意有显过破非真能立故不合之。 余准此悉(云云)。 今云。 邑释尤胜。 就他宗者。 若成自宗。 但能立非能破。 若就破他宗云。 则立比量即真能破。 秋篠云。 真能立即能破者。 是真立量破。 如真唯识比量等。 虽似能立等者。 答第二伏难也。 答意云。 就他敌者云。 则有过失能违量。 此名似立即似能破。 妄出过破等者。 有过显过破。 是即彰不可同似现比合为一。 又秋篠云。 似立即似破者。 即是似立量破如似有为空量等。 诸立量破必显过破。 此显过破不必立量。 是故作此差别之说(已上明灯)。 别显似破。 音石道云。 已上通伏难。 疏。 真现真比(至)二智了故。 钞曰。 此文约二因辨三量。 智了因摄者备云。 问。 颂云。 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者。 此立论者现·比量智。 何故今云智了因摄耶(今云。 敌者智了因也)。 答。 颂据本说。 今此约末故不相违。 谓立论者发现比量智方起言生因(此约本)。 由是敌证者智了因之现比量智起。 是故颂据本立者智。 今此文约末敌者智也(已上音石里)道云。 敌证者智了因也。 二智了故者。 释此句古有两家别。 一云真及似二智了也。 备云。 真现量·真比量是智了。 似现量·似比量是似智了。 此并敌证智了因摄(已上音石里)。 同道云。 真·似二。 二云。 现·比二量为二智了。 周云。 现量·比量名为二智。 即二智了。 此中遍含真·似。 故了因中摄此四也(文)。 又秋篠云。 二智了故者。 虽似现比有智了因。 而非量摄。 唯真现比所有智了即以之为二智了因(已上明灯)。 今详。 两家中以初家为好。 第二家中以秋篠为好。 疏。 由斯八义(至)故义成八。 钞曰。 此文正总结。 意云。 言体者。 唯七种。 若以差别义用云。 则名八义也。 上来辨八义三门分别中第二门辨八义同异竟。 自下第三门释体相同异文也。 疏。 释体相同异(至)之同异也。 钞曰。 就此科文有二家说。 一者。 今疏主意云八门义与体各有同异。 其中义同异者。 如上已说。 辨体同异附自下论文。 疏释悉故上来略不释也。 今文云释体相同异者。 即牒论文辨八体相之同异也(一本无者字不是)。 二者。 淄洲略纂中。 此上所说八义同异门为辨体同异门故。 彼文云。 第二辨体同异者。 义虽有八体莫过七。 以似现比两体同故。 然八义中体或同异。 有能立非能破等(云云)。 秋篠意评第二家云。 以义为体恐乖疏旨。 学者应思(已上明灯)。 基辨云。 释疏文乖疏旨甚为不是。 又近来瑞源道于疏云释体相同异者即解论文辨八体相之同异也文。 而云第三解论文八义体相同异生起文也。 基辨详云。 此非生起文。 有云上来八义体相结文亦不是也。 今谓。 释体相同异者六字牒第三门科名。 此科上九纸左辨八义立三门之第三科。 此上第二辨八义同异已。 自下第三门释体相同异。 上来辨八门义同异讫故。 今于此门但八门体相同异辨明也。 即解论文等十二字是释此第三门文。 云何以此十二字云此第三门释成耶。 谓如(予)。 上言辨八门体相同异附自下长行论文疏主所释悉明。 故今云即解也示下具释竟。 上来初分有二中第一举类标宗讫。 自下第二随标别释。 疏。 论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钞曰。 随标别释中有二。 初彰八义能。 二正随释。 初中亦二。 初举论文。 二疏主释。 今即初也。 如是者。 指上颂所设八门。 总摄诸论等者。 彰以八门总摄一切因明要义也。 如疏文具释(此论文无义字本非也。 必应入之)。 疏。 述曰自下(至)此即初也。 钞曰。 二疏主释。 此中有三。 初一部总科。 二释今文句。 三总显今文义意。 今即初也。 自下第二等者。 自上斯卷(七纸)初来科。 至此论长行终大科也。 初总绾群机者。 总谓缚束。 绾谓钩系。 释总摄二字。 群谓众也聚也。 释论文诸论言。 机谓主发处弩牙戾也。 要也会也。 又密也。 释论文要义言。 音石道云。 绾谓贯也。 机谓宗也(云云)。 基辨详云。 宗所崇所主故以释机言为允当。 又以贯释绾言虽以疏文贯多之贯释为不痛快。 疏意释总摄言故。 自总言出彰此论八门能总略内外道今古诸论因明论道。 故云以总略贯多。 虽义稍近。 以贯释绾贯但在摄疏总言。 失疏释意。 问。 何物总绾群机耶。 答。 总绾者即上颂所说八门。 以此八门总摄一切因明要义也。 今论文云如是即指八门。 故以八门为总摄要义体也。 次依标随释者。 自此次下牒论文至下卷疏将终文是也。 后且止斯事等者。 此最后颂结略文也。 疏。 如是者指(至)纪纲道理。 钞曰。 二释文句。 以略贯多者。 略谓总略即八门也。 以斯总略贯摄多因明论道也。 今古所制等者。 此入理论外一切因明论云诸论。 所谓外道(世流布)内道(大小乘所传)之因明。 于内道中古师·新师因明总指云诸论也。 纪纲道理者。 秋篠云。 七论之纲要·二先之妙旨是云纪纲也(已上明灯)。 疏。 此意总显(至)名摄要义。 钞曰。 三总显今文义意。 文中有二解。 此即第一解也。 此初解准瑜伽等说释总摄要义言。 此意总显者。 颂文八门意云。 此意以释今牒论文如是言也。 意云今此牒文意欲示颂中八门总显瑜伽·显扬·对法等中七因明要义也。 瑜伽者第十五卷。 对法者杂集十六卷。 显扬者第十一卷也。 颂曰等者。 瑜伽第十五所说。 一者论体等者(伽论说。 论体有六。 一言论。 二简论(论作尚不是)三净论。 四毁谤论。 五顺正论。 六教导论广如彼)。 秋篠云。 此六之中五尘等境起论所因。 非是论体。 所起言论正论体也。 故今疏总云言生因是论体也(已上明灯)。 二者。 论处所等者。 伽等论说六处所(一于王家。 二于执理家。 三于大众中。 四于贤哲者前。 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 六于乐法义者前云云)。 今疏但举二所等取余四。 如下自列。 三者。 论据等者。 瑜伽说有十所依据。 谓八能立及二所立(自性·差别)。 今疏主正取能立兼取所立。 秋篠钞云。 有记言。 真·似现·比量等者等至教量。 似言应错。 彼论不取似现量等为所依故。 有本言以字。 应正。 彼云论依有二所成立·八能成立。 所成有二。 谓自性·差别。 能成有八。 谓宗·因·喻·同类·异类·三量(已上有记)。 今谓。 此解非也。 若无所成。 何有能立。 故合能所为论所依。 能立之境体即似立。 似破之境即真能立。 智依境起。 若无有境。 依何智起。 故合境智为所依。 故似字应为正(已上明灯)。 又备云。 若无此真能立及真似现比量者。 应无由立论故(云云)。 基辨云。 此等所释尤为殊胜。 是故以有似字本须为正也。 四者。 论庄严等者。 音石里云。 备记言。 虽有说法之师。 无诸论者诘难。 则谁能显彼说法师之能。 故真能破名论庄严(已上里)。 基辨云。 瑜伽·显扬等说论庄严有五。 一者善自他宗。 二者言具圆满(此有五德。 一者离鄙语。 二者以世用言说。 三者言义雄巧。 四者前后义合。 五者引发世出世间无有颠倒)。 三者无畏。 谓处大众中其心无有下劣忧惧。 身无战污。 面无怖色语无怯弱。 四者敦肃而不晚速。 五者应供(性调善随顺他起立说如实引义利。 言词柔软也)。 若有依此五论庄严兴言论者。 当知复有二十七种称赞功德(一众所敬重。 二言必信受。 乃至二十七广大名称声流十方世咸传唱。 此大法师处。 大师数。 广如彼说)。 如是论者以二十七称赞功德厕此五种庄严具以自庄严。 威德炽盛光明普照。 是故名是为论庄严。 广如彼论中说。 瑜伽显扬所说约以自德庄严。 今疏意约以他德庄严。 尔瑜伽所说五德中第一善自他宗·第三无畏二德与疏所言以真能破为论庄严相对。 则瑜伽二德为所庄严。 疏言真能破即能庄严。 能所合名庄严。 各取一边为释义。 全无违(已上基辨私)。 五者论负等者。 瑜伽等论云有三种。 一者舍言。 二者言屈。 三者言过(广如彼)。 今疏云似立似破。 三种之中第三言过。 论中说言过有九中第三(不辨了)第五(非义相应)第七(不决定)六者论出离等者。 瑜伽论说。 谓立论者。 先应以三种观察论端方兴言论或不兴论。 初观察德失者。 谓立论者兴论端时先当观察。 我立是论将无自他损耶。 不生现后罪耶。 勿起身心诸忧苦耶。 莫由此故斗诤等事而发起耶。 (乃至)彼立论者如是观时。 若自了知应有诸损。 不应立论。 若自了知应无诸损。 当立正论。 是名第一论出离相。 二观察时众者。 谓立论者方起论端应观时众。 为有僻见为无执耶。 为有贤正不邪。 为有善巧不耶。 如是观时若了知有所观诸事。 于是众中不应立论。 若知无有所观事者。 于此众中应当立论。 是名第二论出离相。 三观察善巧者。 谓将立时。 应自观我善与不善。 我于论体等七论为善巧不耶。 为有力立自摧他不耶。 于论负处能解脱耶。 如是观时。 若知自无善巧等能。 不应立论。 是名第三论出离相(已上瑜伽论文取意)。 基辨云。 此三观察即安处身心法。 又音石里引备仁记释。 备记云。 为无上菩提非为名闻利养也。 仁云。 立论时离诸过失也。 不起诸恶言而为无上菩提立论故。 云安处身心之法(已上里)。 今云。 此备·仁两说论说观察得失。 七者论多所作等者。 秋篠钞云。 谓有三种。 于所立论多所作法。 一善自他宗。 二勇猛无畏。 三辨戈无端竭。 问。 如是三法于所立论何故名为多有所作。 答。 能善了知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 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 辨戈无竭故随所问难皆善酬答。 是故此三于所言论多有所作(已上秋篠)。 又音石里云。 备言。 论多所作法者。 具上六故此法未来世不断绝而多作利益也。 问。 大论云。 有三种法。 一善自他宗。 二勇猛无畏。 三辨戈无竭等(云云)。 何故今云具上六故等耶。 答。 第七论多所作法之三种由具上六能多所作(已上里)。 今此括要等者。 此已下由第一解释总摄要义四字。 今此者指此天主论。 指要者云此天主论括瑜伽等说因明要也。 总为一颂等者。 释总摄二二字。 虽说八门者。 音石道云。 因明论之八义(云云)。 即彼四种等者。 瑜伽·显扬·对法七之中四种云即彼四种也。 第一者。 道云。 言生因。 第三者。 道云。 真能立·及似·真现比量。 第四者。 道云。 真能破。 第五者。 道云。 似立破(已上道)但叙纪纲等者。 释要义二字。 瑜伽等说七因明。 今此论中说七中四名为八义总为一颂。 此即但说七因明中纪纲也。 不彰余理者。 但说大纲不申余枝末也。 故云摄要义矣。 又后记云。 此一颂中唯摄四门(四因明也)。 不摄余三。 是云不彰余理。 问。 何故不摄乎。 答。 论云总摄诸论要义。 彼三既非要义。 故此不摄(云云)。 基辨云。 是亦为好。 疏。 又世亲所造(至)诸论要义。 钞曰。 总显今论文义意有二解中。 上来第一解讫。 今此文第二解。 对古因明师释总摄要义言也。 世亲所造论轨等者。 秋篠钞曰。 论轨论式等者。 西明云。 世亲菩萨造三部论。 谓彼少时造论轨论明论轨则。 此杂集十六(七丁)。 释因明中云论轨则决择即同世亲意也。 至李长时恐不当理更造两论。 一者论式。 二者论心。 谓释因明贞实心义也。 今举二论等取论心。 故云等也(已上明灯抄)。 文繁义杂者。 谓余义交杂文句烦长。 陈那详考等者。 举新师结归总摄要义。 理门等论者。 陈那所造四十余部或五十余部其间要最正理为先。 故举理门等取因明等余诸部论。 故云等也。 虽教理纶焕等者。 有作伦字。 唐前记云。 伦者类也正也。 焕者明也。 意言。 陈那因明理门等论虽教理类明而旨幽远也(云云)。 基辨云。 唐前记所释不可也。 作轮焕为是。 纶·轮·伦音相通。 轮焕谓结构也。 言居室美。 礼礼曰。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注云。 轮奂者众多猊也(云云)。 天主此论等者。 正明总摄要义。 攥二先之妙等者。 攥谓子括反。 手把也。 拾取也。 二先者。 音石道云。 陈那世亲二论(云云)。 谓二先德妙义即理门论心等所说义也。 鸠群藉等者。 鸠谓集也。 左传文字。 群藉者。 指诸家因明。 奥义咸弹者。 邑云。 弹者尽也(文)。 深机并控者。 甚深机理。 控桔洞反。 引也。 咸并二字尽引二先之妙旨。 匪唯提综等者。 叹天主论。 提综者。 提取二先妙旨综集古今奥义实亦易业成功者。 易业二字古来二本有别。 一者作实亦易业成功。 二者作实亦易叶成功。 初备记(并)音石道本。 后邑记(并)唐前记。 秋篠由是。 邑解云。 易旧私勘论之柯叶成制作之良功(云云)。 又备解云。 陈那所造论难解。 故今天主论令易解也(云云)。 基辨详云。 以作实亦易业成功本应是正也。 易谓难易之易也。 业谓因明学业。 由天主论易成功。 意言。 此天主论非唯提取综集二先妙义。 实亦令易因明学业成功也。 既彰四句等者。 四句前一颂。 能者今云总摄要义。 此彰一颂功能也。 兼明八门之利益。 故云如是总摄诸要义也。 又秋篠钞举四本别由三个传说成立别义。 虽尔义意刘鉴为难解了。 不可依用。 问。 四本别者何。 答。 明灯钞云。 有本云。 实亦易来叶功(钞云。 不好)。 有本云。 实上易叶成功(钞云。 上字不好)。 有本云。 实亦易业成功(钞云。 业字不好)。 有本云。 实亦易叶成功(钞中评四本取第四本为正)。 又问。 三传说者何。 答。 一者。 唐前记云。 易叶者。 多重树叶也。 意云。 天主并传来此论。 实成多功用也。 二云。 复有记云。 实上易叶成功者。 易者从上展转相。 叶者叶叶相从成得此功勋也。 三者(秋篠自义)云。 易以释反。 转易也。 先代圣人多有造论。 其旨幽远后学难入。 至天主之代制造此论。 生解得中。 故云易叶成功也。 叶余涉反。 传曰。 叶谓世也(已上明灯抄)。 基辨云。 秋篠所释局执固陋难了。 不可依用也。 疏。 论此中宗(至)名为能立。 钞曰。 自下第二随标别释。 是正释八体相。 此中有六段文。 一明能立体。 二明似立体。 三明二真量体。 四明二似量体。 五明能破体。 六明似破体。 体者体相。 初中有四。 初总示能立体相。 二总释其名义。 三广示其相。 四总结成。 子科如疏。 初总示中亦二。 初标牒论文。 二疏主释。 今即初也。 广释如疏文也。 疏。 述曰自下(至)明似立破。 钞曰。 自下第二疏主释。 此中有三。 初示总科。 次问相违以三义答。 三正释今论文。 今即初也。 自下第二者。 自当卷初(七丁)来科也。 于中分六者。 是六段科大疏全文科也。 明似立者。 下疏中卷明。 明二真量者。 下卷疏明也。 疏。 问何故长(至)开合不同。 钞曰。 自下第二问。 答相违。 此中二文。 初问。 后答。 今即初也。 此问有两重。 初问意云。 颂文分自他悟示。 真似别八义次第。 今长行文牒释颂文不由八义次第别作能立·似立二真量·二似量·能破·似破次第为相违如何。 是问次第相违也。 后问意云。 前颂文开为八义。 今长行文合为六段。 如是相违是何之为。 此是问开·合有矣也。 疏。 答略有三(至)何须次牒。 钞曰。 自下第二释答文有三重释。 此第一重释也。 前问既有两重。 今答亦初·后有别。 此文即答初重问。 一云前颂等者。 音石道云。 此答初问(云云)。 此答意云。 前颂标示一论所宗。 宗趣是八义故。 先悟他后自悟示真与似。 所以八义次第如是。 又长行释逐释义便牒故必不如颂次第。 逐者随也。 性相求之等者。 古来有两家释。 一者。 备记(音石由之)云。 真立·似立及二真量·二似量皆名性也。 是能立及能立具故名性。 但在自名为性也。 真能破·似能破名相。 自义成已后方破他故名相。 俱在他名为相也(已上备记)。 二者。 秋篠钞云。 八义之理有其浅深。 理深名性。 理浅名相。 长行六段如次可配。 其次配者何。 谓第一真立深故名性。 第二似立浅故名相(乃至)。 第五真破名性。 第六似破浅故名相。 深真浅似。 相对说之。 故有六段。 又义便为性。 文便为相。 随文义便合为六段。 故云性相求之(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问。 两家中以何为疏主意耶。 答。 秋篠所释虽意味深却不允当也。 以备记释为疏主意。 大抵性相之言随前后文所用意别。 今斯文所言。 其体难彰名性易彰名相。 真·似二立及二真·二似量在自义成。 其体难彰。 名为性也。 真破·似破在摧破他。 其体易知。 故名为相。 长行广释先难显性后易了相。 随此便为六段。 是即疏意。 备释为是。 疏。 颂以真似(至)亦不相违。 钞曰。 此文释答文。 初义中二答后问(音石道意如是)。 以体类有同等者。 释此体类言古来有三家。 一者。 音石里引邑记云。 体谓二真量。 俱正智故。 类谓二似量。 真之流类故(文今云。 此里书引邑为好)。 二者。 周记云。 真·现·比各自有体然俱是智。 名为类同。 似现·似比体即非量。 名为体同(云云)(秋篠释全同此记释。 音石里亦引此周记文。 基辨云。 此释难了)。 三者。 备记云。 真现比是智了故合为一。 似现·似比是似智了故合为一(云云)(音石里)。 基辨详云。 三家之中以邑记释尤为殊胜。 周记所释虽难解有道理。 备记与邑意同。 然不尽释也。 合成六段等者。 由邑意云。 二真量俱是正智以其体同合为一段。 二似量俱是真之流类。 以其类同合为一段。 如是合有同者则自六段。 全无相违。 疏。 二云颂中(至)作斯论故。 钞曰。 自下解答文三释中第二释也。 此中二文。 初明颂次第。 后明长行意。 初中有四。 一明能立破。 二明似立破。 三明真现比。 四明似现比。 今即初也。 颂中以因明等者。 音石道云。 下明能立·能破所以(文)。 理门论云等者。 为证颂中八义次第引斯文也。 由此理门先能立后能破也。 疏。 所申无过(至)俱悟他摄。 钞曰。 明颂次第有四文中第二明似立破文也。 所申无过等者。 音石道曰。 下明二似所以(文)。 所申者。 立量也。 无过者彰真立破也。 立破义成者。 凡名能立能破所申言义真实无过。 所述过生下。 正明二真次陈二似由。 虽知真似二悟等者。 前记云。 此答伏难。 他有难云。 真立得悟他。 似立但得自悟。 如何得自悟耶(此答意云)。 即由敌者却出立者过故得自悟。 如疏具答(云云)。 秋篠破前记释云。 此解非也。 答伏难者。 其义可尔。 似立由敌得自悟者。 即违疏答。 疏答意者。 似立开悟证人。 以少从多能立破俱悟他摄。 非是答得自悟所以。 故知不可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此疏文通伏难。 难意云。 真能立破悟他。 似能立破自悟。 何故颂中俱悟他摄。 答。 如疏文其意云。 能立·能破悟敌证二他。 似立·似破但悟证他。 不能悟敌。 亦通自悟。 虽知如是不同。 今此文取悟证他皆贯通。 故俱悟他摄(已上答意)。 由是秋篠评前记实为当。 疏。 刊定法体(至)比量后陈。 钞曰。 明颂次第中第三明真现比。 音石道云。 下明真现比之所以(云云)。 刊定者。 量度也。 法体者。 诸法法体。 文自易解。 疏。 刊定之则(至)次第如是。 钞曰。 同明文中第四明似现比。 刊定之则者。 真现比量。 谬妄者。 彰似量度。 还难揩准者。 彰非真现比是即似。 疏。 长行同于(至)为胜利故。 钞曰。 此下答文第二释有二文中第二明长行意。 此中有三。 初述先立后破所据。 次明二量摄能立。 后结后说能破似破。 今文即初也。 长行同于理门文。 音石道云。 下明长行意中初举所据(云云)。 又里释云。 问。 云何引一论文前证颂次第今亦证长行次第耶。 答。 论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等者。 为证于颂文能立与能破引之也。 亦今同于理门所说者。 准前所引文取彼论次下长行所说次第令为证同也。 彼论长行次第最初明能立。 最后明能破。 故今云同于理门所说也(已上里)。 又秋篠钞云。 长行同于等者。 案理门论一部之文有三大段。 初为欲简持至为开悟他说此能立及似能立已来。 明悟他门真似能立。 次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已下。 明自悟门真似现比。 后已说能立及似立当说能破及似能破已下。 论虽不标是悟他门。 准此小论即是释悟他门中真似能破也。 三大段中各分为二。 总为六段释八门义。 故此小论长行六段同于理门。 以体类同合为六段。 义如前说(已上明灯)。 以因明法等者。 音石里云。 先立者。 真能立及能立具也。 后破者。 真能破·似能破也。 即显宗初明真能立最后明似能破。 非谓真能立次说能破也(云云)。 又秋篠钞云。 因明法先立后破者。 先立谓六段之中初四段意也。 现比真似虽非真立而立具故总云先立也。 后破者。 六段之中后二段意也。 若似能破不得破他。 而是破类总云后破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秋篠·音石释云。 此两德释以先立后破配属六段。 实为允当。 然未释牒云以因明法次云先立后破终置故言。 所以疏主实意遂自不彰。 今谓。 凡因明之法自义成已后破他成。 故云先立后破也。 是故离六段文先应辨先立后破而后配属六段。 是疏主意。 以何知是。 谓次疏文既云免脱他论。 是即能立自义成已。 复次云摧伏他论。 是即能破后破他成。 是明因明之法。 示斯法已。 说六段文皆因明法自可知已。 又此文中以言谓由。 第三能作啭言。 为胜利故之故言第五所因啭言。 因明法先立后破为能作具免脱他论摧伏他论以为胜利益故。 此所因遍转上长行同于理门所说二句及以因明法先立后破二句。 是故以免脱他论等三句解以因明等二句。 复将以因明法等已下五句应解上长行同于等二句。 发此解已。 六段文说悉因明法自可察已。 免脱他论者。 秋·音两德同云。 即是真能立也。 三支之中无诸过故能免他难(云云)。 他者他斥难也。 摧伏他论者。 两德同云。 即是真能破也。 妙斥宗过。 弹因喻惑同逐北故云摧伏他论也(云云)。 邑·周二记全同也。 为胜利故者。 因明之法先立后破脱他斥摧他论。 是故为正法久住利有情之胜益也。 今此六段之胜利亦如是应当了知。 疏。 立义之法(至)名为立具。 钞曰。 明长行意中此下第二明二量摄能立。 此中二文。 初约立义法释。 后约古今师意释。 此即初也。 音石里云。 第二释长行意云。 谓立论法有二义。 一真能立。 谓真因·喻故长行先明真能立。 既真·似相对故次明似能立也。 二能立具。 谓真现·比故次长行明真现·比。 既真·似相对故次明似现·比也。 以上六门是真能立及能立具故次第如是也。 既自义成也。 次后方破他故次明真能破。 既真·似相对故后方明似能破。 理门论长行次第亦同是也。 故引为证也(已上里)。 一者。 真立者。 即真能立。 音石道云。 因喻也(云云)。 正义成者。 同道云。 正成宗义也(云云)。 疏。 故先诸师(至)真似立故。 钞云。 明二量摄能立二文中后约古今师意释。 故先诸师者。 音石道云。 弥勒无著(云云)。 故言承上立具。 现·比二量能立所依名立具故。 古因明师既称能立。 陈那以后等者。 音石道云。 非真能立者。 现·比量(云云)能立所须之具。 故名立具。 故能破者。 故言承上能立所须。 现·比量立具属能立故。 能破前能立次明二量。 亲疏能立等者。 秋篠云。 能立真似名亲。 立具真似(现比)名疏(云云)。 音石道云。 亲者真能立。 疏者能立具。 以自相明等者。 音石里云。 真能立·似能立俱是能立故。 以为一类是即一自相也(基辨云。 一自相者一种モノト云コトナリ)。 是故次明真现·比后明似现·比也(已上里)。 基辨释自相言云。 自相者体相。 自体相类同为一类。 明云以自相明也(今云。 音石以类义释自相。 予以体相释自相言也)。 此之六门者。 音石道云。 一真立。 二似立。 三真现。 四真比。 五似现。 六似比(云云)。 由是能立等者。 是能立。 谓初真能立。 及眷属者。 似立真现·真比·似现·似比云眷属。 名真似立故者。 理门中现·比是立具故真·似二立摄已。 理门论说现·比二量已云。 已说能立及似能立(云云)。 故知现比真似即真似能立。 疏。 立义成已(至)能破似破。 钞曰。 明长行意三文中第三结后说能破似破也。 其文易了。 疏。 三云真立(至)有过多言。 钞曰。 自下解答文三释中第三释也。 此中三文。 初约有别体明真似能立为先。 二明真似现比为中。 三明能破似破为后。 今即初也。 此第三释中唯说长行牒释次第不说颂中八义次第。 与前二重意相同故(是备记意也)。 真立似立等下。 明真·似能立为先。 音石里云。 备云。 第三释意言。 境有别体之法先说故。 先说真立·似立·真现比·似现比也。 境无别体之法后方说故。 后说能破似破。 问。 何境无别体。 答。 真能破以似能立为境。 似能破以真能立为境。 前六门是互不为境。 释颂文意三释并同。 准释长行意亦成三释也(云云)(已上里)。 各有别体者。 立谓言也。 量谓智也。 故云各别体也。 真立体即等者。 示各别体由。 疏。 若真能立(至)先首明之。 钞曰。 第三释有三文中二明真似现比为中。 皆能立故者。 皆谓现·比真·似二量。 此皆能立流类故云能立具也。 先首明之者。 能立之次能破之先说故云先首明也。 疏。 能破似破(至)故后明之。 钞曰。 第三释三文中三明二能破为后。 能破似破虽体即言等三句。 诸本文字互有相违。 一本作能破似破虽体即言境无有异(后记·邑记第一释秋篠所览本)。 又一本作虽体即言境元有异(邑记第二释)。 又一本作难体即言。 此文古来传释两家。 一者。 周记云。 此答伏难也。 有难言。 真·似二立及现·比量言·智体异虽可别立。 能破·似破体同一言云何用二(立外立破)耶。 答。 虽是一言与境不异。 境者即能立·似立既境分二。 故知能破·似破亦分为二。 故言境无有异(云云)(基辨云。 此周记文里书引之。 考前后记无此释)。 二者。 邑记不云通伏难但云别释。 邑云。 此文有二解。 一云能破·似破体俱是言。 所破之法即是言境。 境与所破无有异也(后记释意。 与此第一释同义也。 音石亦由是)。 二云。 无字形状相滥。 传之人误多作无字。 应作旡字。 意说。 能破虽体俱言。 所对之境元来有异。 故次疏文释其所以。 此解虽顺多本。 然有言而无义。 谁人不知境是所破。 今须述之。 又且虽字义兼得失。 所破即境。 何假虽言耶(云云)。 基辨问云。 既云邑记第一释与后记释意同。 后记中同何文耶。 答。 后记云。 虽体即言等者。 意云。 能破·似破虽体即是言。 一一对境境无有异。 真能破境体即似立。 似破之境即真能立·离此真立·似立之外更无别境是能破所破家所缘。 所以云无有异。 为对虽言故云无异。 问。 此意如何。 答。 境若是别。 能破不须便次而言。 无差别故。 须识立境方可申破。 所以长行与颂由是不同也(云云)。 今云。 此后记释尤好。 尔境言释为所缘未可。 若尔应言为境时无有异。 然疏文但云境无有异。 故非必如后记释。 今私详诸家传释云。 作无本为是。 作元亦为有理。 作难为谬。 诸家所释各未痛快。 今按。 虽言正夺通难。 云此文通难有其理。 其难意非必如周记言。 境者是非必云所缘境。 今此境字应云言所诠义故。 对言云境故。 无有异者。 有二意。 一者。 体是言无有异。 谓能破是无过多言。 似破是有过多言。 故云无有异二者。 其言所诠义境无有异也(境者。 境相即差别也)。 能破无过言所诠义境似立有过言也。 又似破有过言所诠义境是真能立无过言也。 故云无有异也。 由如是义今叙伏难意云。 若言真·似二立俱是言有别体故在先说。 则真·似破亦同言为别体。 故如何不在先说耶(已上难意)。 通此难文如今疏文。 虽体即言等者。 此置虽言示通伏难。 能破之境至即真能立之十六字注释境无有异四字之文。 非连续本文。 如是注文体裁印度风范。 如护法菩萨二十唯识顺释论中。 今家章疏此例数多。 此注释意言。 能破·似破是言也。 境者。 言之所诠义云境也。 体者体相也。 如前已辨。 须识立境等下十六字连续上境无有异句之本文。 正叙后说能破似破由。 须谓待也(此秋篠释意也)。 识者识别也。 非必但能缘云识。 能诠缘合识别今云识也。 立境者真似能立云立。 立即境相。 谓待籍识别真似能立即境相(差别)。 方可申能破似破。 是故体言·义境虽同。 先说真似能立后说能破似破也(已上基辨私详由云通伏难义释义也)。 又由邑第二义作元字释。 则意言。 能似破虽体即言下彰由义境有别后别明能·似破由言不明。 能破之境下明能似破境元有异。 须识立境等下明立境为初破言为后。 由是此释亦非无道理。 诸家传释之中后记释虽善解。 以境言为所缘未稳。 邑第一释亦同后记为所缘。 未稳当。 音石所引周记粗得意味。 然叙难意为不稳当。 邑第二释虽有道理违诸本文。 更作元字为未可也。 立已方破等者。 音石道云。 能立之后显能破似破(云云)。 意云。 若无似能立。 则无能破境。 又无真能立。 则无似破境。 真·似能立已后有真·似破。 是故今六段中后说能破似破也。 又秋篠钞云。 立已方破者。 六段文中前四段意总云立已。 若立若具皆能立故。 后二段意总云方破。 若真若似皆能破故。 故后明之(已上明灯)。 基辨按疏主意详此秋篠释义。 宛如隔靴搔痒。 秋篠意以此立已方破文为释故后明之句。 此释不尔。 立已方破句非释上六段但彰无立则无破也。 故后明之句故言承上立已方破句初合上六段示后说能破由云后明之也。 秋篠释以立已方破合上六段释甚不是。 自是上两重问答中答初问讫(长行不依颂八义次第释耶之初问答疏释竟也)。 疏。 开合别明(至)由此不同。 钞曰。 此答第二开(颂开八义)合(长行合为六段)。 不同之难。 开合别明者。 音石里云。 开者颂开为八义。 故合者长行合为六故。 真现·真比合为一。 似现·似比合为一(云云)。 体类同故者。 同里云。 明长行意也。 真现·真比是真智了故。 似现·似比是似智了故。 云体同也。 真·似现·比皆是能立具。 故云类同也(已上里书)。 又秋篠钞云。 开合别明者。 答后开合之问也。 体类同故者。 答前牒释之问也(取意)。 基辨按秋篠意。 以此文为第三释之终。 此释可也。 又音石道为总结文是不尽也。 又后记云。 问。 此三解而有何别耶。 答。 第三解中释长行与颂开合意同。 第二解中不释开合义但释不依次第。 第一解性相求之总明。 后之二解作广分别。 寻之自悉。 故不繁云也(已上后记)。 基辨详云。 后记意以此文为第三释终。 秋篠由是。 辨三解差别不必如后记。 今私明三解别。 第一解以标宗释颂八义次第。 即开成八。 以逐便牒释长行成六段。 即合成六。 总云则开与合别明。 第二解以理门论为据释颂八义次第。 故增成八也。 又以理门所说为据释长行能破前明二量。 不次第释亦以理门为所据也(今云。 第二释中释不次第答初问委。 然有何由不答后问耶。 答。 第二释意。 答。 初问不次第释中自答开合不同难。 所以不别明。 既云以相相明故)。 第三释中以言智·言境别但释长行答初问不次难。 开合别明下答后问开(八义)合(六段)不同难。 此四字标牒后问。 体类同故者。 是释合义也。 开义易了故不别释。 长行与颂等者结也。 上来释此中宗等多言论文疏文有三段中第二问。 相违以三义答疏释讫。 疏。 初解能立(至)说名能立。 钞曰。 自下疏释有三段中第三正释今论文(此中宗等多言名能立之论文也)。 此中有四。 初示大科。 二释此中言。 三释宗等名能立。 四释多言二字。 今即初也。 简择同异者。 至下可知。 此举体也者。 此谓指上所牒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之论文以示此举能立体也。 总举多法等者。 总释今牒论文意也。 多法谓宗·因·喻及因一·喻二云多也。 成能立者。 成能立体也。 梵能立义等者。 释多法成能立。 梵谓梵音婆达声也。 秋篠钞云。 多法者。 若言若义从三已上名为多法。 问。 如立宗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未举二喻。 所作性故者。 是一因言岂是能立。 非多言故。 答。 言有二种。 一者言言。 二者义言。 初言言者。 约一因·二喻三支说。 其言有三。 故云多言。 后义言者。 约因三相义说。 其言是一义有三故。 故云多言。 梵能立义多言中说者。 意在于斯(已上明灯)。 指彼天亲论云等者。 世亲菩萨造三部论。 一论式论。 二论轨论。 三论心论。 今举论式等轨·心二论云于论式等。 有师此等言云等取如意论师所造因明(西明理门论疏)。 又云亦兼等取陈那所造集量论彼论论中皆以多言说为能立(文轨理门疏)。 基辨云。 此等所释为有道理。 然非基法师意。 既云指彼天亲论云。 故论式等之言非等余论。 是基法师意也。 疏。 言此中者(至)是简持义。 钞曰。 正释今论文有四文中。 第二释此中言。 此有二文。 初由理门解。 二由般若灯论解。 今即初也。 发端者。 发语之端也。 西国之法凡欲发言多云怛多罗。 唐云此中。 泛词标举者。 泛谓泛尔辞。 泛漫也。 秋篠云。 起论端者。 即发语之端也。 如此方盖闻·若夫·伏惟等。 一云。 简去邪宗等者。 释简持言二义之中第一义也。 神泰理门疏以二义释简持言。 与此疏二义合同也。 彼疏第一义云。 或简持者。 简去损边持取其中。 谓似宗因喻过谓为真名增。 真宗因喻谓非真名损。 简去此边持取中道(非增非减云中)。 即是上文能立·能破义中真实名是中也(已上神泰第一义)。 二云。 此论所明等者。 此二义中第二义与神泰疏第二义全同也。 彼疏第二义云。 欲发言释前第一句宗义故云是中。 次释云是。 宗等多言中简去因喻持取其宗故名是中(已上神泰第二义)。 秋篠举神泰二义已申自义云。 谓举总取别故言是。 宗等中故名是中也。 彼约宗说。 此说能立。 是少异耳(已上秋篠)。 持明此一者。 简去余七(八门中除能立余七门也)。 持明此一能立也。 疏。 清辨菩萨(至)简持指斥。 钞曰。 二由般若灯论解。 清辨菩萨者。 掌珍论主。 如西域记及理趣分述赞略申事迹。 般若灯论者。 有十五卷。 偈本龙树菩萨造。 释论本分别明菩萨造。 或云。 颂与中论同本异译也。 论分别明菩萨造。 大唐波颇密多罗三藏译也。 佛国自指要曰。 分别明菩萨即智光论师也。 恐是误欤。 按此大疏引清辨菩萨般若灯论释。 由是自知。 分明明非智光。 恐是清辨云分别明欤。 分别是辨义明是清欤。 后哲请审(已上佛国自指要凤潭之考)。 基辨贫困乏书。 未考核此是非。 他日当考。 有四义谓发端等者。 问。 理门但说发端·简持二义。 灯论释说四义。 以理门可云不尽理耶。 答。 理门约合说二。 灯论依开说四。 何者理门论意发端中摄标举。 简持中摄指斥。 发端·标举多同少异。 发端义宽标举义狭。 今举例言。 如三十唯识长行文初说今造此论。 今一字彰发端。 通一切故为宽。 造此论三字是标举语。 但限此事故为狭。 简持指斥亦复尔。 简去余说持取是说。 故云简持。 是说中去斥邪义指示正义为今所说。 故云指斥。 二义宽狭准前应知。 释此中言已。 疏。 宗是何义(至)必多言故。 钞曰。 正释今论文有四文中。 第三释宗等名能立。 此中三文。 初释宗言。 二释等言。 三释正名能立。 此即初·二也。 宗是何义下。 初释宗言。 所崇谓所崇敬。 所尊所主者所尊重也。 所立者正所诤也。 等者等取。 等下二。 释等言。 世亲以前宗为一言因为二言喻为多言。 立八能立为三能立。 如上已辨。 今者陈那但以因三相及因同因异而为能立。 因及二喻既是三言。 故说多言。 以能立者等者。 问。 何故要藉多言为能立耶。 谓对他申宗时定资由况。 况若顺成名同喻。 况若翻立即名异喻。 是故能立必由多言(已上释宗言释等言等因喻已)。 疏。 今言宗等(至)故举宗等。 钞曰。 释宗等名能立中三正明宗等名能立。 今言等八字标牒也。 略有二释者。 若由邑记为略有三释。 以作二字疏本为写误。 周记·备记为略有二释。 秋篠·音石等由是。 秋篠钞云。 问。 陈那正义。 宗是所立因喻能立自本治定。 何故不直举一因二喻名因等多言。 而须烦举能等之宗。 为释此难有此二释。 今观此二释。 虽言有长短别不过轨师两释。 彼疏云。 陈那云。 宗言是所立因等是能立。 举其能等意取所等。 所等之中一因二喻即是多言。 如是多言名为能立。 能立其所立故。 举前立等之。 若不举所立不知谁之能立也(已上文轨疏)。 彼此所释言有长短其旨一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虽言词一其旨也。 如次下具辨。 秋篠漫同文轨释甚为不是。 邑师为三释至次下辨。 一云宗是等下。 是第一释。 寄难而释。 问意言。 若以陈那言。 则宗为所立因等能立。 然今天主发此论端云宗等多言为能立。 似违新师义。 何故不云宗等为所立耶。 若不举宗等下。 寄答而释。 答意言。 若不举宗以显因·喻之能立。 则不知因·喻为谁之能立。 故初牒云宗等也。 谓宗能等。 因·喻所等。 宗(能等)之多言名为能立。 谁之能立者。 今谓。 之言有意。 显依主释。 次二之能立之言亦复尔。 次宗之能立之言彰新师天主意。 恐谓同古等者。 问。 为何举宗显宗之能立耶。 问意如是。 答今疏文。 意言。 恐滥古师自性·差别为所立为其能立初云宗等也。 音石里云。 若不举宗以彰因·喻能立者。 可同古师以喻而为自性·差别之能立也。 古师以宗能诠之言及因·喻为能立也。 以自性差别为所立也。 问。 云因等而应等于喻何故言宗等而等因喻耶。 答。 若云因等成所立宗亦在等言可言能立义故不云因等也。 问。 何故举所立宗而等能立因喻时可云能立因喻之所立耶。 答。 举所立宗而等能立因喻时。 次说能立因喻。 故不可云能立因喻之所立也(仁记已上里)。 二之能立者。 以自性·差别二为所立之能立即以宗能诠及因喻为能立是古师义。 恐滥此义今标宗等。 显是所立等者。 今标宗等意显宗能所诠共是所立因喻为能立。 是即为所立宗之能立也。 虽举其宗等者。 正彰新师能立所等。 一因二喻为体。 若不尔者下立理也。 若不举宗等因喻者。 所立滥古师以自性·差别为所立。 能立亦滥古师宗能诠因喻为能立。 有如是滥故。 今标云宗等为能立也。 滥彼能立过者。 音石道云。 有滥于古师以宗能诠之言为能立过也(云云)。 故举宗等者。 此一句结第一释。 宗谓能所诠俱为宗以举等也。 疏。 二云陈那(至)举其宗等。 钞曰。 此即第二释也。 音石道曰。 第二释大意者文不乖古而举宗为能立也(云云)。 此第二释中二文。 初准古立释义。 二问答分别。 今即初也。 以宗为能立者。 以宗能诠为能立也。 自性差别等者。 以宗所诠为所立也。 遂以二为宗依者。 陈那以自性(先陈言义)差别(后说言义)之二为宗依也。 基辨释此等文意云。 古师皆依瑜伽等论宗为能立自性·差别以为所立。 陈那以自性·差别为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即是宗义所依之处。 还是所立与古师同。 非所乖诤等者。 音石里云。 意言。 自性·差别是宗之依。 非所乖诤。 故说非所立宗也(云云)。 有许不许等者。 一许一不许不相离性为宗也。 理门论云等者。 举陈那意证是名为宗者。 不相离宗也。 如下具明。 此论亦言等者。 此入理论次下文。 随自乐为等言。 彰不相离宗为所立。 成此宗者。 成不相离宗也。 今论若言等下。 立置宗等言理也。 意言。 今论若言不置宗等言但因喻多言名为能立不但义旨现乖古师。 亦宗为能立能诠文自成乖竞。 古师者指谁。 音石道云。 世亲·无著·弥勒(云云)文亦相违者。 文谓宗能诠为能立文。 亦言亦乖宗能立义旨。 陈那天主已下。 明义相违成乖竞。 文取古师义别先师。 又秋篠钞云。 又陈那意以古师云宗因喻三俱是能立。 不能乖古故举其宗。 言虽同古意恒异也。 言有广狭其意同也(云云)。 基辨评此秋篠云。 此疏二释同文轨二释甚不是也。 言虽同义意全别。 文轨第一释约能所等而明。 第二释约言同义异。 今疏主第一释为简所能立滥古释标宗等。 第二释陈那·天主二意皆同。 既禀先贤而为后论。 若不置宗等言现乖古师宗为能立故。 同古师所言也。 是疏主意。 第二释虽少相近稍有相违。 第一释全异。 秋篠以疏释漫云同文轨师甚不是也。 疏。 问宗若所立(至)摄法不尽。 钞曰。 第二释有二文中第二问答分别。 初问后答也。 音石道申问意云。 意言。 颂唯云能立与能破等不言所立与能立故(已上道)。 此论颂中八义无所立。 故八义摄法不尽也。 如何。 疏。 答随八所成(至)摄法不尽。 钞曰。 此即问答分别中第二答文也。 就此答文古来诸家释别。 一者后记及备记云。 此答有三解。 秋篠由是。 二者邑记云此答有二解(今云。 好。 次具释)。 随八所成等者。 答中第一解也。 就释第一解古来有四家(四家皆有理)。 一者约随逐摄法尽义。 后记云。 第一解颂中八义名为能立。 但举能立定有所立。 不须言宗即已摄讫。 如母牛在处犊子必随。 有能立处必有所立(文)(音石由是)。 二者约影显摄法尽义。 秋篠钞云。 八义是能成立。 宗是所成立也。 能所相随犹如互影。 八义云能成则影知宗是其所成立。 宗既云所成。 即知八义是能立也(已上秋篠)。 三者约影略而释义。 仁记云。 初答文意云。 能立之所立故唯举能立略所立也(云云)。 四者八义随应义。 邑记云。 问。 八义之中唯真能立可有所成。 余七既非能成。 如何此言随八耶。 答。 真立真成。 似立似成。 故有所成立宗。 现比立具陈成宗故亦有所成立宗。 (难)若尔能破既非能成。 云何得有所成立宗。 答。 有二解。 一云。 既破他义自义亦成。 令他照解。 他宗亦似立。 似破·似成准前应悉。 故颂八义皆是能成。 二云。 既云随八所成。 即显随应之义。 非要具也(已上邑记)。 基辨详云。 邑意约随应义。 四家之中虽皆有理。 邑记为胜。 又宗所立等者。 答中第二解也(三解家二解家共第二解)。 随能立中等者。 古来有三家释。 一者后记云。 第二解者。 随能立中次明之。 文中虽无准义含尔。 既有所立。 明知八义摄法亦尽(文)(与音石意同。 然释义未尽)。 二者。 秋篠钞云。 第二说意。 言中虽诠八门能立而义意许所立之宗亦在其中。 如能诠一因言之下必有诠三相义。 能立八门言之下同即有所立一宗义。 此是彰论之说也。 以八门言能立。 则彰知所立是在其中。 宗既言所立。 即知八义是能立也。 此即能立所立相对作彰论之说也(文)(基辨云。 此秋篠所释不是也)。 三音石里云。 备云。 第二答意云。 随八义中之初义中而所摄。 故随便次能立明之。 如论云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 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既云此中宗等故(云云)。 基辨详三家释。 后记云含之释不尽也。 未摄与含意少有别故。 秋篠释不可也。 疏文云便次明之义不彰。 故不可也。 第三音石引备释以摄言释。 故可也。 摄者领也。 此释意尤尽。 备释意云。 八义能立中随一初义真能立便次明所立已。 彼能立一义之所成故言八义摄能所立法亦尽。 此文意也。 是故备记为尽。 疏。 又观察义(至)为能立体。 钞曰。 释此文古来两家为别。 一者。 后记·备记·秋篠同云答中第三解。 此中后记云。 第三解者。 指此论中初言此中宗等多言。 若不举宗。 于何观察。 既举所观宗以彰能立体。 明有能立定有所立宗讫。 此解即指此论文也(云云)(基辨详云。 此后记释未稳当也。 按后记。 初标答有三解释第三解已云此解即指此论文。 释文前后龃龉。 若云指论文则应非答第三解。 不答释摄法不尽之问故。 此后记释不是也)。 又秋篠云。 若八义中举能观智不彰举其所观之宗。 现比量智于何观察。 是即能观·所观相对作彰论之说也(云云)(基辨详云。 秋篠先德云三释意俱显论之说甚不是也。 问意问摄法不尽也。 答中初二释答摄法亦尽也。 又观察义下非答摄法不尽文。 故秋篠释亦不辨别如是差别。 故此释不是也)。 又备记云。 第三答意者。 观察义者所立宗也。 所有事者因·喻也。 文意言。 举能立因·喻而观察所立宗。 即显颂中正举能立兼所立宗亦摄也(云云)(基辨详云。 虽备释初标云第三答意者而以摄法义释。 此疏文无摄法亦尽之文义。 是故此释亦不是也)。 二者。 今此文已下非答。 宗若所立颂中八义摄法不尽之问之第三解。 云释宗等多言名为能立论文有三释中第三释之文今此下文是也。 前疏文云略有二释写误。 应作略有三释也(是即邑记之意)。 邑记云。 此文非答近问。 但是重解论中宗等多言名能立义。 并前即为三解。 第一举所立宗能等取所等因喻为能立。 第二云。 不违古说宗等为能立。 此第三释举所观宗显所有事能立体。 然次前问答颂不摄宗。 但是乘前二解遂有问生。 于中文势非隔绝耳(已上邑记)。 基辨详云。 邑法师并上为三释。 巧妙释也。 上已云略有二释。 而上牒云。 一云二云今此文不云三云。 故余家云答中第三解亦似有由。 虽然问中问摄法不尽。 今此又观察义等文不释摄法不尽。 而但明举宗显能立。 故邑法师释可云古今巧妙而已。 虽不云三云等。 第三释等余处基疏文例尤多。 博览可知。 疏。 问能立因喻(至)为正了因。 钞曰。 第四设两重问答释多言二字。 初重问答明但说言能立不说智·义能立。 第二重问答明说多言能立不说一言二言能立。 初中有三。 初成立言为正能立。 二引理门成智了因兼为能立。 三引瑜伽成今论依论体说言能立。 今即初也。 答立论之法下。 秋篠钞云。 答此问中西方两解。 一云。 因虽有三(言·智·义)。 非言不显故偏显之。 二云。 因居中摄其前(宗)后(喻)谓前摄义(宗所立义)。 后摄智因。 今疏主意同第一解。 言有长短义允同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此解实善顺疏意。 有言义智者。 能立因·喻有能诠言·所诠义·能缘智也。 本由立者能立等者。 音石道云。 所作性言(文)。 其言生因等者。 立论者言生因正是能立(已上音石道)。 智义顺此等者。 智生因·义生因顺言生因能立亦得因名。 秋篠钞曰。 智顺此得因名者。 谓敌论者解所作智从立论者言因而生。 然此因智了宗无常。 以之为果。 故即望于了宗果边名智了因。 是故顺言得智因名。 义顺此得因名者。 即顺言因得义了因之名也。 其义即言因所诠亦名生因。 即敌论者所作之智正是了因。 其所作义是了因境亦名了因(云云)。 基辨详云。 此秋篠释智·义二字为了因。 不顺疏主意甚不是也。 按疏前后文。 上云其言生因正是能立。 而次云智义顺此亦得因名。 上句是示立论者言生因为正能立。 次云智义顺此等者。 谓智·义顺得因名。 此是智义生因非了因。 顺立言能立立者智生·义生是亦为能立因。 立者不发言则立智义无为因义故。 是即疏文意。 尔秋篠以智了因云顺立言得因名。 甚不可也。 智了因名正了因故得因名。 非顺得因名也。 若强云顺得智了因名。 则次理门论问答为何引之耶。 初云言因能立。 次云智了是正了因。 故有此问答(已上次引里意)。 是故秋篠所言为不是也。 疏。 理门论难(至)名为能立。 钞曰。 初问答中第二引理门论成智了因兼为能立。 若尔既取等者。 音石里云。 意言。 既先云立论者言生因为能立。 而次云敌证者智了为正了因也。 是故难云。 取敌证智为正了因者。 立论者言生因应非能立也。 答意云。 立者言生因。 敌证智了并为能立(已上里)。 是言便失等者。 若以敌证智为正了因。 则智了因应能成立性故。 是言生因失能立性应非能立(已上理门难文)。 此难言因等八字疏主释也。 唐本作言生因无妨。 彼自释云等者。 是亦理门论文。 令彼忆念等者。 言生因能令彼敌证者忆念本极成故。 此释意云等者。 音石里云。 由立论者言生因故。 敌证者了因智生而了本极成因喻。 由此智了次了宗智起而了所立宗果也(云云)。 又秋篠钞亦有所释。 义意繁杂难可解了。 以音石为殊胜。 专应依用。 道由言因故傍云言生因。 其余悉由音石里释可解了也。 若不尔者下。 立道理也。 音石道云。 若唯立论者言生因为能立而敌证智了不为能立者。 是若不尔者四字意也。 理门论云宗等多言说能立故。 若但取言正为能立不取智了为能立者。 相违决定多言具足应名能立。 为通此难今疏云。 既由他智不生决解名为似立。 故理门论云但由智力了所说义。 故知正取立者言兼取敌证智了为能立体。 今论中云多言为能立。 据论体言生因。 非云智了非能立。 疏。 瑜伽亦云(至)体亦可尔。 钞曰。 释多言字两重问答中初问答第三引瑜伽成今论由论体说多言能立。 瑜伽论第十五文也。 今引此瑜伽文成今论也。 六种言论等八字。 瑜伽论文也。 音石道云。 六种言论者。 一言论。 二简论。 三诤论。 四毁论。 五顺论。 六教论(云云)。 是论体性者。 音石道云。 言生因(云云)。 又秋篠钞云。 六种言论是论体性者。 约六因中言生·言了二因支说。 言了因体是言生故(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此秋篠释不尽疏意尤不是也。 疏上文既云。 一者论体谓言生因立论之体(论体是六种言论也)。 故今此文意云。 由瑜伽则取言生因为论体。 今此论亦取立论言生因为能立意同瑜伽。 由是余因虽顺得名能立。 准瑜伽但以立论言为体能立。 不说智·义为能立。 故云不说智生等。 言了即言生等者。 遮疑。 疑云。 以立论言名为能立。 则言了因望敌证立。 故非能立欤。 若尔则望立敌虽有生了因别。 言体同一。 何言了非能立耶。 今疏遮云。 言了体即言生。 故言了体亦是应能立。 故云体亦可尔。 是疏主意。 秋篠以瑜伽文云言了·言生一体。 虽理无违释疏文段甚为不是。 问。 上引理门释与此引瑜伽释之差别如何可辨别耶。 答。 上引理门成智了因为能立义也。 故合其上答文立论者言为正能立敌证智了兼为能立之义也。 又今引瑜伽成言生因是论体故今论说多言能立不说智义为能立也。 疏。 问何故能立(至)故说多言。 钞曰。 释多言二字中自下第二问答也。 答中三文。 初引理门成顺古。 二约因三相而释。 三约一因二喻而释。 今即初也。 答理门论下。 音石道云。 答意言。 不违古师。 唯多言为能立。 问意之中准上释文应有二意。 一云。 因三相及一因二喻多言之中一二之言岂非能立。 二云。 声明法三种言。 一者婆达喃。 即是一言一能立显一比量也。 二者婆达泥即是二言二能立显二比量也。 三者婆达那腻。 即是多言显三比量也。 如是三言之中一·二之言岂非能立耶(已上问之中二意)。 问中要在多言一句含二意。 问有二意。 答亦有二意。 义意约因三相义而说多言。 第二义意约一因二喻三支而说多言。 此论文中多言者。 非云三比量以上名多言能立。 约一量中除宗余一因二喻名多言。 又因三相义名为多言而说多言名为能立也。 一言二言亦虽能立。 顺古师说云多言为能立也。 世亲所造下。 疏主释文也。 彼识多言等者。 多之言支云多言。 新师意含义三相云多言也。 疏。 彼论复言(至)名为能立。 钞曰。 后问答中第二由因三相义释多言字。 亦是理门文。 音石道云。 见此理者见因三相理也(云云)。 若所比等者即初相理也。 同道云。 所比处者宗也。 定遍者遍是宗法性也(云云)。 于余同类等者。 即第二相理也。 音石道云。 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于彼无处等者。 即第三相理也。 同道云。 彼者宗也。 彼无处念等者。 即第三异品遍无性也。 此谓因也(云云)。 是故由此者。 上所云因三相念见故生决定解也(已上理门论文也)。 因之三相下。 疏主释也。 文意言。 于自·他二悟比量中念见如是三相。 既宗法性者初相也。 同有者第二相也。 异无者第三相也。 显义者显宗义也。 三相圆满无阙宗义自彰。 必籍多言者音石道云。 多言者因三相义及因一喻二也(云云)。 问。 此文意言。 于自他二悟比量中念见如是三相者。 云何于自他悟耶。 答。 比量有二。 一者自悟门比量。 自观因喻比度生了宗智。 二者悟他门比量。 立者举宗言时初动迷情后举因喻时比挍生决定解。 于此二比量中唯见如是因三相义也。 疏。 又一二之言(至)要籍多言。 钞曰。 后问答中第三约一因二喻释多言字。 多言义具者。 一因二喻具足。 若立一言二言能立比量时宗犹未立。 若立一量中举宗已彼举因喻时名多言义具所立方成。 若但说因无等者。 简同喻五过。 此文意言。 若但说无过因虽说同喻。 有过喻故今云无同喻比。 无同喻故宗义自不明显。 宗不显故何得云说见边极喻。 若但同无异等者。 简异喻五过。 此文意言。 若但同喻。 无过说异喻有过。 故名无异喻。 虽比附等者。 所说因比附宗。 虽尔能立之因宽异品有名因返成异法。 若尔无异品止滥义阙第三相无建宗能。 名无异喻。 设有两喻等下。 简因四不成过。 有两喻者。 有谓无过云有。 两喻者同异二喻也。 阙遍宗因者是即四不成阙初相过也。 宗法既自不成等者。 文意言。 因不遍宗。 有法宗法既自不成。 音石道云。 初相既阙。 宗法自不成(云云)。 若有法宗法不成。 所立宗义由何有法得成宗义(此文意也)。 果宗不立等者。 一本作果宗不决亦作不决定。 俱不可也。 作不立为正也。 因比徒施等者。 结一因二喻多言义具所立方成。 因比者。 道云。 因喻也。 周云。 因比徒施者其因既阙初相所立宗义不成。 宗既不成因·比徒施。 因者初相。 比者后二相也(云云)。 空致纷纭者。 宗义不成徒设因喻。 则纷乱纭交空无所益。 竞何由消者。 一本作何由济。 俱有有道理。 竞者诤论无止。 宗义不立以何得息。 故详今古等者。 承上结多言能立。 谓详察古今因明师所释。 皆云多言为能立。 是即所立方成消诤之义也。 基辨私云。 上来释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 疏有三释。 虽复无别应加。 今私设一解云。 宗等多言名为能立者。 彰陈那家以义三相为多言能立。 若但云因·喻多言为能立不云宗。 则遍宗法义相不相彰也。 故今示因一相遍宗义相云宗。 又示因后二相于喻有及无义相云因云喻。 因在中及初后义相是即因三相义。 故今云宗因喻多言名为能立。 为成句云宗等也(已上基辨私)。 疏。 论由宗因喻(至)未了义故。 钞曰。 六段文第一明能立中自下第二总示能立名义。 此中有二。 初牒论文。 二疏主释。 今即初也。 至疏释应悉知。 疏。 述曰释能(至)为能立也。 钞曰。 自下第二疏主释。 此中三文。 初总释今文。 次寄问释今文。 后正释今牒论文。 今初·二也。 释能立义者。 初总释今文。 宗义旧定等者。 寄问释今文也。 备记云。 大师言。 如是为何问。 为起今此论文答也。 又周记云。 准此问意。 应在今所牒论文前生起今论文也(已上。 记释尤好)。 又秋篠钞曰。 宗义旧定等者。 此问意云。 若依小乘。 诸法离他性于自性本来成。 若依大乘。 一切诸法离言自性本来而成。 然诸问者不了彼义故。 今说成令彼信解。 假立名成。 如显扬说。 若一切法本来成就。 云何以言更成立耶。 答。 欲生成他信解故。 非谓生成诸法性相(已上明灯)。 基辨云。 此释尤妙。 深当信用。 旧定先成言示本来成就。 因喻先成者。 其宗上因喻本来先成。 何故今说等者。 文意云。 诸法本成。 为何故今论说宗等多言名为能立耶。 是问生起意也。 疏。 理门亦云(至)他未了义。 钞曰。 第三寄答正释今牒论文。 此中九文。 初引证释论由宗因喻等言(今所牒疏文也)。 理门亦云者。 亦此入理论。 辨说他未了义者。 佛法者对声论师说声应无常之宗。 敌证他未了其宗义。 次说本极成因所作性言时。 初了宗义。 次复为宗义明显说极成喻令见边极。 故由宗·因·喻多言辨说他未了义也。 疏。 诸有问者谓敌证等。 钞曰。 九文中二释诸有问者言。 谓敌论者及证义人皆有朋傥。 其类非一。 故名为诸有也。 敌证等者。 向内等也。 又敌证人非一故云等也。 疏。 未了义者立论者宗。 钞曰。 九文中三释未了义言。 今问。 何故敌论未了立者宗义。 答。 敌者有三惑。 一者无明故一向不知无常理。 二者疑惑故犹预常无常两途。 三者倒见故各宗固执不会本来成理。 故由有如是三惑故。 于立论者所立宗义未解了遂起所问。 今立者以宗等多言成立宗义。 令除三惑了立者所立宗。 如次文释。 疏。 其敌论者(至)所立义宗。 钞曰。 九文中四合释问者未了四字。 一由无知下举三惑释。 余文可知。 疏。 其论义法(至)了所立义。 钞曰。 九文中五以论有问者言为证义者而释。 瑜伽等者。 第十五卷说也。 一于王家者。 于立论之处王亲降临或于朝廷等。 二于执理家者。 音道云。 臣等家(文)谓于处断王事者前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等者。 道云。 未解法义。 而聪睿者云贤哲者。 五于善解法义等者。 于深解种种内外诸论者前。 沙门婆罗门者。 沙门此云勤息。 勤行善法息诸不善烦恼之谓也。 婆罗门者。 此云净行种。 此是沙门之婆罗门也。 六于乐法等者。 于诸所立法义中随乐听闻者前。 瑜伽·显扬·对法说六处所。 皆有少异。 意无相违。 于此六中等者。 此下正以证义者释今文有问者。 问。 为何于此六处所论义耶。 答。 如是六处所中须有具三德证义者。 故何名具三德证义者耶。 谓一者善自他宗人。 二者心无偏傥。 三者出言有则。 如是三德之中阙一不成证义。 虽善自他宗。 若心有偏傥出言无实无则。 证义不成。 又虽善自他宗心无偏傥。 出言无实不为定量。 证义不成。 故三德必具足证义得成。 凡西方法无国王长者等证义者。 则纵有敌者不共为诤。 故西国别有论场。 击论鼓等如西域记·慈恩传等。 若无证者。 则立敌无所决。 是故立破不成证者即问等下。 正释证者名有问者。 一本作证者即问。 又一本作证者有问。 两本无害。 任意取舍。 今以宗等者。 证者有问。 故立论者今以宗·因·喻多言申自所立令证义者了未了义。 疏。 故者所以(至)名为能立。 钞曰。 九文之中六释故由二字。 故者所以八字。 示第五啭亲言。 由者因由等者。 彰第三啭疏言。 因由敌证等下。 由两个啭声释今论文。 第五啭与第三啭其别难辨。 将辨斯别分为三门。 一者出古释。 二者辨是非。 三者叙今义。 初出古释者。 邑记云。 故者所以者。 第五从声。 即所以义。 从彼未了宗义为所以故。 说多言名为能立。 得能立名从彼(彼谓未了义也)起(能立起故)故也(云云)。 又云。 由者因由者。 第三具声。 由彼多言为能立方能开示未了之义也(已上二个文邑记)。 周记云。 故者所以者。 第五啭从声。 从者所以义。 如世说言从彼未来知彼事等。 由是故字在从声中也(云云)。 又云。 由者第三啭作具声。 由此作具能成所成。 是故由言具声中摄(已上两文周记)。 二辨是非者。 邑记中释第五啭云从彼未了宗义为所以故名为能立能立得名从彼(彼者未了宗义)。 起故。 此释甚非。 一向不辨以八啭义释汉言故。 谓疏主以第五啭义释论故字。 非但从彼未了宗义。 敌证问所立宗。 说者说宗等多言为敌证开示未了宗义等。 悉皆能立得名所以。 何但云从未了宗义耶。 又释从言云从彼起。 若尔第六属声应亦云属彼起即从彼起。 释义交杂。 故为粗漫。 又释第三啭亦违论疏。 若由疏意解此论文。 则因由敌证有问者问。 立论所立宗则立者说宗等多言开示敌证未了义之意。 云何云由彼多言为能立耶。 生如是难故。 邑记释斯两啭非论疏意也。 又周记释第五啭亦非论疏意。 渺漫难了。 第三啭通释非拘此疏释。 无可判处。 仍难依用。 三叙今义者。 大抵第五啭义于义遍转言也。 谓在下所言义意必遍转于上句而成义。 如因明法说宗之因非遍宗法则非正因。 第五啭言亦若不遍则非所因。 若不尔却滥余(第三第七等为余)。 又第三啭名能作具声。 谓由有能作用物所成。 则于有能作用处名第三啭。 但有所属义无能作具用。 是第六属声。 若有所属义亦有能作义。 则第三具声。 具如汉语八啭学则辨。 今斯论文难解。 夹注示义。 论曰。 由宗·因·喻多言。 (此宗等多言是所属义有能作用义。 故此宗·因·喻多言声第三具声。 所立宗为能属也。 是故上置由字示宗等多言四字是第三具声也。 不拘由字有无有所属·能作义。 则以第三啭义应解文也)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此开示未了义遍转由宗等多言说所立宗。 故下置故字示令遍转上句须取义。 此宗等多言由有此能作·遍转二义名为能立也)。 又疏释文亦难解。 故今亦加夹注令易解了。 疏曰。 故者所以。 第五转色。 由者因由。 第三转摄。 因由(此二字第三转。 此二字亦冠次句说宗因喻首两度读。 知有第三啭义)。 敌证问所立宗(以敌证问所立宗为有能作具用也)。 说宗·因·喻(连合上句因由言成能作声也)开示(开示未了义。 音石道云。 意言。 为敌者开为证者示云云)于彼(彼者有问者也)。 所以(此二字论文故字也。 即第五啭声。 宗等多言为能立之言义遍转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之句也)。 多言名为能立(宗等多言有能作用。 亦开示未了义之用遍转说宗等多言。 是即能立得名义也。 以故字示如是义已)。 由此等释须知第三第五啭义有亲疏别焉。 说上句所成立之所因时。 下句义意必遍转于上。 连上与下义意相亲名所因声。 第三不尔。 上句因由言但示说宗·因·喻有能作用。 而不能令遍转下句开示有问者未了义之言义。 故于上下义意普不及故。 于能立名为疏。 广释如汉语八啭声学则中辨。 疏。 开示有三(至)而问为示。 钞曰。 九文之中第七释开示言今能立等者。 今立者能立宗等为敌开为证示也。 二双为言等者。 音石道云。 意言。 双为敌·证以多言开示正理(开示其自所立正理)。 三为废忘等者。 邑记云。 此忘及忆俱约证人非云敌者。 敌者宗计本来已定非忘忆也。 问。 由废忘故令彼记忆。 忘与忆如何别耶。 答。 如次五释。 证者问意初年迈名为废忘。 后之四种名记忆(云云)。 周记云。 问。 废忘与忆如何为别。 只忘而方忆故。 答。 忘据先解(先解今忘)。 忆前未解(未解今闻欲忆也)。 凡所忆者皆非先解(云云)。 今检大疏抄。 但云邑记曰不引文。 故瑞源者引前后记已云义范亦同。 故略之耳(云云)。 今并考前后记与邑记。 释义全不同。 瑞源诳惑后学其罪不轻。 知之为知。 不知何益为知之。 呜吁后学勿习之已。 疏。 诸有问者(至)名为能立。 钞曰。 九文之中第八合释有问者未了义。 问。 前亦有合释。 今更用合释何为耶。 答。 前约敌者有问者故无重言失也。 略有二释者。 秋篠云。 此二释中第一当文轨师说。 第二同玄应师说也(云云)。 今问。 初师云当后师云同。 云何如是为违耶。 答。 当谓中也。 礼记乐记注。 当谓不失其所也。 广韵云。 敌也主也承也(云云)。 又同谓合也(说文)。 广韵齐也共也。 由是应知。 当者非云全同。 同亦相似名同。 广韵所释是也。 又体一名同。 说文所释是也。 未见两师疏全本。 故难辨其意。 敌者发问等者。 此下就第一释而起疑问。 证者久识等者。 证义者。 三德之一善自他宗为证者德。 何今云发问未了义耶。 一年迈久忘等者。 答释也。 迈者老迈。 谓衰也。 证人久解而暂废忘也。 二宾主纷纭者。 立敌所言纷乱令证者意无所取。 故更发问。 四初闻未审次更审知者。 证者初闻立者言未审故。 次更发问。 五为破疑心解师明意等者。 破疑心。 谓为破大众疑心更发问。 解师明意者。 一本作除涉明意。 草书写误。 今因道本作解师明。 必应由是。 以立者所成立无过名师明意。 大众闻是破疑悟正云解也。 二应分别下。 第二释也。 音道云。 第二释意者应分别论文(云云)。 谓以论未了字但于敌者。 证者久闲而无未了。 故除此二字。 是云应分别也。 今所牒论文合作文。 对证·敌二应分别也。 由开示二者。 于开示有证·敌二差别也。 疏。 问能立有多(至)能立性故。 钞曰。 九文之中第九问答释多言能立。 此问意云。 能立既有多种应云能立因·同·异等。 何故理门论中云以一言说能立而但以一能立言而诠能立耶(此问意也)。 答理门解云等者。 理门论云。 又以一言说能立者。 为显总成一能立性。 由此应知。 随有所阙名能立过(云云)(已上此疏文引理门论成自义之文也)。 (已上里书)基辨详云。 解此理门文古来有三家。 一者西明疏云。 此通伏难。 难云。 依声明论言有三种。 一者一言。 谓婆达喃。 二者二言。 谓婆达泥。 三者多言。 谓婆达那。 若说一法用一言声。 若说二法用二言声。 三法已上即用多言。 而今以能立一言声说。 若云宗等多言为能立者。 应说多言。 云何一言说能立耶。 为通此难云显总成故虽三相成以一言说能立。 如用一言说瓶盆等(云云)(已上西明疏。 此释未稳)。 二者邑记云。 答意言。 能立虽有多种。 为显总成一能成性故。 以一言总诠能立。 若因·同·异别别言之。 则恐三支一一独成能立。 为显三支阙一则不能立总合三支成一能成立性。 理门为如是言(已上邑记。 问意如前音石里由此意。 诸家释中邑记尤胜)。 三者秋篠就此问答设两释。 初义明真立一言。 其义圆备。 后义明似立一言。 其义阙减(已上秋篠)。 基辨详云。 此秋篠释就此疏文无用释也。 但附前两家释应辨是非探疏主意。 两家意稍相近。 皆显总成能立义也。 而西明疏就瓶等喻未稳。 三解之中邑记尤胜。 实得理门总成意故。 为显总成一能立性者。 一本脱一字非也。 总言显诸支阙一则非能立也。 由此应知等下。 疏主释也。 三支之中少有所阙。 则能立过即六句或七句。 如前明阙过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五(尾)。 安永第四(未)年正月二十日于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东窗钞记之毕。 回向四恩法界海。 回向无上大菩提。 西京药师寺留学法相大乘末学沙门基辨(花押)。 天明四年(辰)九月于兴福寺正智院讲演之砌随讲文文句句加订正改题名智解融贯抄毕。 宽政改元(酉)四月中旬于平安城四条京极善长寺讲演之砌文文句句删补订正圆成毕。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六(自示相广陈初至显宗依之竟)。 南都西京药师寺留学法相大乘沙门基辨撰。 疏。 论此中宗者(至)三示喻相。 钞曰。 六段文中明真能立之第三文广陈其相。 此中有三。 初陈宗相。 二陈因相。 三陈喻相。 初陈宗中亦三。 初牒章。 二示相。 三指法。 初牒章中有二。 初牒章。 今云论此中宗者文是也。 后疏主释述曰已下文是也。 此疏主释中三文。 初示科。 二辨宗·因·喻次第。 三引瑜伽已通难。 今文牒章示科也。 基辨详云。 问。 此中陈相何云相云何陈耶。 答。 相谓宗·因·喻彼彼差别相状·体相。 若宗则宗依相状宗体体相。 若因则因言相状因体体相。 即义三相。 若喻则喻依相状喻体体相。 今广陈其差别云陈相也。 疏。 瑜伽论云(至)诸法性相。 钞曰。 疏释中第二示宗·因·喻次第。 此中五文。 初问答所成立。 二问答先立宗。 三问答次辨因。 四问答次引喻(引者引合例也)。 五问答五能立(同类·异类·现·比·教之量云五)。 今即初也。 瑜伽者。 第十五论文也。 问若一切法等者。 邑记云。 此问意言。 谓如声体本自安立己法性中。 常与无常自相成就不由成立。 何故今者而更成立声是无常(云云)。 自相成就者。 各守自性不由成立成就也。 建立二种等者。 音道云。 自性·差别云二种所成立也。 答为欲令等者。 邑记云。 此答意言。 虽彼声体本性无常。 为他不信令生信解故立声无常。 不是声体本性常住而今强立令体无常也(云云)。 非为生成等者。 由后记意释云。 谓非为无物今立新生。 又非为非本来成就物今立新成就也(此释亦好)。 又秋篠钞云。 初问意言。 若依小乘。 一切诸法各离他性于其自性本自成就。 若依大乘。 一切诸法随言自性不成就离言自性本来成就。 有何言说说诸法性。 以何义故说名能立。 为显此意今问云复何因缘建立二种所成立义耶。 建立者能立之异名也。 又答意云。 非谓言说更立法性。 但诸有问者唯执所识法未了所知义。 唯执如言相未了离言义。 是故设宗等多言开其所执示其所迷令彼信解。 非为生成诸法性相。 显扬论意亦与此同(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秋篠天纵之义寔所不及也。 于斯问答显示如是深意自非积修观之功何人亦发此解。 我宗后学偏慕先德慧业思惟离言之境速求离名事属着之见而已。 疏。 问为欲成就(至)乐宗义故。 钞曰。 第二问答先立宗。 问中所成立义者即十支中初二支也。 一自性。 二差别。 音道云。 声·无常义(云云)。 自性谓自体性或有体之自性如色声等。 或无体之自性如空花等。 差别谓自性之上有漏·无漏·常·无常·我·无我等差别不同也。 如是二种为立宗等八种能立之所成立。 是故名云所成立性也。 答中自所爱乐宗义者。 上既所述陈那以后会释有三段。 若准初释。 宗能诠言名爱乐宗。 其所诠义今名为义。 依第二释。 则别为能立宗总聚名义。 第三释。 则能依合宗为爱乐宗。 合所依义为义。 此是准瑜伽所会释。 今以陈那实意释。 则爱乐宗义者不顾论宗不相离宗义也。 如上已明。 合宗言中有不相离性故并读当得实义也。 疏。 问何故次辨(至)立宗义故。 钞曰。 第三问答辨因。 答中依现见事者。 音道云。 瓶事(云云)(今云。 此道不是也)。 决定道理者。 音道云。 所作无常也(今云。 此由后记第二释说也)。 所立宗义者声无常也(已上音石道)。 又秋篠钞云。 宗中有法是现见所因。 故云现见事(今云。 此秋篠由后记第一释。 作此说尤胜)。 能立之因·立·敌极成。 故云决定道理。 俱许此因(所作性因)于有法(声有法)有。 故云依现见事。 摄受者令解自义(文已上明灯抄。 夹注基辨私)。 基辨详云。 以秋篠释为胜。 以音石道为不是。 云瓶等释现见事因喻相滥故。 疏。 问何故次(至)现见事故。 钞曰。 第四问答次引喻。 答中能成道理者。 音石道曰。 所作无常是能成道理即喻体也。 所依止现见事者喻所依瓶等也(已上道)。 又秋篠云。 能立之因能成立宗故云能成道理。 此因贯通之依止即是引喻。 故云所依止。 瓶盆等事打破无常。 无常是所现见故云现见事(已上明灯)基辨详云。 音石道为胜。 秋篠所释稍同。 音石以能成道理为喻体尤胜。 秋篠不云喻体为不稳。 此秋篠释由后记也。 疏。 问何故复说(至)不相违智故。 钞曰。 第五问答余五能立也。 此中有四。 初举瑜伽文。 二疏主释。 三重引瑜伽释随应真似所摄句。 是即因于宗·喻相望释似之相违·真之不相违(今云。 因·宗相违是有过似。 又因·喻相违是有过似。 已上此二有过似云似之相违。 又因·宗·喻不相违是无遍真不违也)。 四约成宗不成释违不违。 今即第一举瑜伽中说五能立问答也。 答中为欲开示等者。 备记问云。 开示因·喻相违不相违云因·喻二种之相何故举因耶。 答。 因·喻不相离故因即喻故(云云)(已上备记)。 基辨由备记意设问答详云。 今问。 瑜伽八能立中同类·异类此同喻·异喻也。 尔今复瑜伽问说此同类·异类答云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 若如问应说但为开示喻相违不相违。 何故云说因·喻二种(违·不违)耶。 答。 瑜伽论文简约以一文示于因与喻之二种有相违智·不相违智也。 此中且因相违智者。 因对宗或喻相违现比智皆是似因。 所言六不定(因异品有同品非有)四不成(因缺初相过也)四相违过也。 又喻相违智者于因第三相及真异喻体现·比智是真而非似也。 若于因第二相及同喻体现·比智是似而非真也。 复次因不相违智者于宗及同喻则是真非似也。 若于异喻则是似非真。 又喻不相违智者。 若于异喻则是似非真。 若于同喻则是真非似。 是故疏次文释云随其所应真似所摄也。 今此瑜伽文亦总含如是差别而说也。 同类·异类之言虽在喻上。 因·喻不相离故含容如是差别。 欲示此义说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 至下具释。 疏。 相违谓异类(至)真似所摄。 钞曰。 二疏主释。 异类者。 因于宗·喻异类及喻于宗·因异类。 同类者。 因于宗·喻同类喻于宗·因同类。 即于因喻皆有等者。 明前句同类·异类言于因·喻二上相望有真·似。 就释斯文古来有四家别。 一者周记第一释(音里引前记也)。 彼记意云。 于八能立似者名相违(有过四能立名似者)。 真者云不相违(无过四能立名真者)(基辨详云。 周记第一释不尔。 论文既云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 云何今释云于八能立真似立违·不违二耶。 此释意违论疏文意。 故此所释不是也)。 二者周记第二释(音里亦引)。 彼记云。 或可二量似者名相违真者名不相违(云云)(基辨详云。 此释亦非。 论疏既云于因喻皆有。 云何今但于现·比二量释之耶。 违论疏过。 不可依用)。 三者仁记(音石里引)云。 缘异法喻现·比量智名相违。 与所立宗相违故。 又缘同法喻现·比量智名不相违。 与宗不相违故(云云)(基辨详云。 此释寔虽巧妙但于喻释违论疏意。 论疏既云于因喻有违不违。 云何于因不释耶。 故此释亦为未可也)。 四者邑记(秋篠所释与是同。 音里亦引用)。 彼记云。 于因·喻二量不违名真因喻。 二量相违名似因喻。 问。 宗中亦然。 何但因·喻耶。 答。 宗中已说现量等违名宗过失。 故不须说(云云)。 灯钞曰。 因·喻皆有现·比量等相违(云云)。 又云。 因三相中知异品遍无性。 是相违智。 知同品定有性。 是不相违智。 因中既尔。 喻中亦尔(云云)(基辨详云。 邑记及灯抄虽有少异俱于因喻释故能合论疏。 四家之中以此记·钞为是正也)。 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 释此二句古来有二家三释别。 一者前记第一释云。 于八能立中但是似者俱名相违一切真者名不相违。 故云随其所应真似所摄(秋篠钞破此第一释云。 此释不可。 违疏旨故。 疏中但言即于因喻不举其宗。 故知不可也。 已上秋篠。 今云。 非但违疏违论过有)。 二者前记第二释云。 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 且亦不定因据异品有即相违摄。 据同品有即不相违。 四不成·四相违准而可悉。 真现等不相违摄。 似现等即相违摄(云云)(基辨详云。 此释不尔。 违疏释意故。 若如违决不共不定同品有名相违决定。 亦异品非有名不定。 故以相违·不相违言辨真似所摄必非同品异品有为据。 次疏引瑜伽文所说。 相违不相违有二因缘辨真似故。 此前记释为不是也)。 三者秋篠钞云。 随其所应等者。 因·喻所有现比量等皆有真·似。 如非错乱眼见有等是真现量。 如见春野之炎即谓溢洋流波是似现量。 如见烟知有火是真比量。 如见水上露云下有火等是似比量。 如是真·似现比二量因·喻皆有。 故云随应真似所摄(已上秋篠)(基辨详云。 此秋篠所释总为言故不可辨其所由。 今评云。 此秋篠释未尽也。 伏惟因明论道所设于因喻上现比量等者。 其实但比量智。 虽尔其比量智生时有由现量因比智生。 而设因喻比度。 此就因现。 就果比。 由圣教比度亦复如是。 是故秋篠所释但就真似现比释甚粗漫释。 我宗后学由因明论道须解此文。 因明论道现量是比量解深密成所作品所说。 次以我答。 大疏抄之问自可了知此文义而已)。 基辨今按大疏钞。 赠僧正设问云。 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 似名相违真名不相违欤。 若尔则违疏文云相违谓异类不相违谓同类(今云。 此意问彰同类应有真·似异类亦应有真·似之义也。 如前冠注)。 若不尔则真似所摄之文诠何义耶(已上大疏抄中赠僧正设问。 无答文)。 基辨私答此问云。 疏释瑜伽同类·异类云相违谓异类不相违谓同类者。 此总略释非巨细释。 云何总略。 且就宗因异品释相违谓异类又就宗因同品释不相违谓同类。 若巨细分别辨真似。 如上冠注略述异类有真有似。 同类亦复如是。 于因与喻二种有相违智亦有不相违智故也。 今重委明。 若于因相违谓异类者。 因之于宗及同喻异类是皆似非真。 阙初相第二相故。 若于因不相违谓同类者。 因之于宗及同喻同类皆是真非似。 初相·第二相圆具故。 又若于喻相违谓异类者。 与宗相违同喻与因相违同喻俱是似非真也(与宗违喻有所立法不成失。 与因违喻有能立法不成失)。 若与宗·因相违异喻是真非似。 第三相具故。 若于喻不相违谓同类者。 与宗因不相违同喻亦真非似。 第二相具故。 若异喻则似非真。 阙第三相故。 总含如是差别今总略释。 即于同喻等下。 疏文欲彰示此总含义故云随其所应真似所摄也。 由是应知。 云同类·异类释偏取。 不可成疏释意。 须辨随应彰真似彰知疏主意焉。 是故秋篠等偏取释失疏随其所应真似所摄意。 后学勿忽诸。 疏。 彼又重言(至)同所成故。 钞曰。 自下第三重引瑜伽释随应真似文(即略纂所言释立同类异类所以也)。 此中四文。 初引瑜伽释相违(似相违也)。 二疏主释。 三引瑜伽释不相违(真不相违)。 四疏主释。 今即初也。 彼又重言者。 音石道云。 此第二复次论文也(云云)。 瑜伽第十五文也。 又相违者由二因缘者。 仁记云。 此就与宗相违因·喻释相违也(基辨云。 此总释文随应似摄云相违。 非云随应真摄相违。 影略互显之理自炳然)。 一不决定故者。 因于宗不决定也。 如六不定等(因于同·异二喻或成。 有或违非有也。 故于宗不决定也)。 二同所成故者。 所成谓宗也。 因及喻若不共许则更立量成。 如次具释。 若尔更成故因·喻返成所成立宗。 (宗法)故云同所成故也(已上论文)。 疏。 初是六不(至)亦在此摄。 钞曰。 释似相违中第二疏主释。 初是六不定等者。 初谓指二因缘中一不决定故。 似因过中六不定过。 是即因于因·异喻或违(六不定中同品非有异品非有不共不定也)。 不违(六不定中同品有异品有共不定也)。 此不决定过。 或成或违故者。 秋篠钞云。 全有分有名或成。 全无分无名或违(云云)(今云。 秋篠所释尤好。 委细释故。 此中全有者同品有异品有。 全无者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分有无者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也)。 音道云。 或成者共不定等(同品有异品非有)。 或违者不共不定(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因违于同异品而不遍故(已上道)。 其余不定或成或违言摄也。 后是四不成等者。 后谓指二因缘中二同所成故。 似因过中四不成及四相违。 此因于宗过(缺初相过也)。 名为不成。 一向相违者。 同品非有异品有阙后二相。 即四相违。 本立共因等下释同所成名。 共因者共许因也。 本立者就因带似云本也。 意言。 立者对他立用共因本意欲成立自所立宗果也因既带似等者。 似谓不共许过。 理须更成者。 敌者不许因。 则道理更立量须以不共因令共因。 秋篠云。 如所作因声显不许。 更以余因而成立云。 声是所作。 因云以随缘故。 同喻云如灯焰等。 故云同所成(已上明灯)。 基辨私解云。 名同所成同言有二意。 一云。 无别云同。 谓本量因与更立宗无别云同(是秋篠释意也)。 谓四不成过因不共许因故更立量应成之因。 若更成立因则名似。 为更成立宗故。 尔时因·宗无别名同所成(已上由秋篠义私立解)。 二者能成量名同。 谓本量因与更成立相违宗为能成因故。 四相违失因必更成能违量宗能成云同所成。 此二意中初秋篠义意。 后基辨私所推寻也。 若有所可用则后学玩味焉已。 有难予云。 疏文既释同所成云因既带似理须更成等。 若尔今云能成为同非不叶疏意耶如何。 答。 疏释同所成但就四不成释。 故云与宗无别不云能成为同。 秋篠亦尔。 然疏文既云后是四相违。 四相违中无因既带。 似理更须成与宗无别理。 是故今由疏云。 后是四相违准四相违释同所成故以能成释。 同言。 其理自明。 所以基辨私设立此义。 后学审察而已。 若更成之与宗等者。 邑记云。 所成者即所成宗义。 因·喻带似敌者不许。 更须成立。 若更立之便同所立宗义。 故名同所成。 然准瑜伽所立法即自性·差别。 不名云宗。 今此言立宗不别者。 疏主以此论宗义而谈于彼(云云)(彼者指上所引瑜伽文)。 与宗无别等者。 因若似因则更须量成之。 如前言此以因为所立宗。 故以因亦为宗义云因与宗无别义。 故同(更能成能违之)。 所成立宗之因亦是相违似因也。 似宗二喻等者。 瑜伽略纂作似同异喻虽无违害。 以此疏本为胜。 前约因于二喻带似释同所成。 谓如四相违。 今约宗于二喻带似释同所成。 谓如喻所立不成及所立不遣。 是亦更应成立故。 在此摄者。 同上是亦同所成故句中摄也。 在与中同。 俱第七于啭义也。 问。 四不成中犹豫不成疑不决定。 何故非不决定故摄同所成句摄耶。 又相违决定既决定。 何故不决定故中摄不云同所成故中收耶。 答。 由秋篠意云。 以理言则违决因亦是须更立故虽应云同所成。 三支具不生决智故且望相滥不定义不决定故摄。 又犹豫虽不决定阙初相故四不成收。 四不定因对宗带似故须更立令因与宗无别。 四相违亦因(本量之因)对宗(本量之宗)带似须更立故同所成故收也。 疏。 不相违者(至)异所成故。 钞曰。 四文之中第三引瑜伽释真不相违。 今所言不相违约因于宗·喻不相违而说。 翻前六不定·四相违故。 必非不相违但是真不似。 虽尔今取随应真不相违而释。 上既云随其所应故。 决定故者因于宗·喻而决定也。 异所成故者。 不须更立故因是因而非宗也。 疏。 初是真因(至)异于所成。 钞曰。 四文之中第四疏主释也。 音里云。 问。 初句·后句二何别耶。 答。 初句是真因喻故不可更须成立。 是故名真因喻。 后句有过因·喻今更须成立故无有过失。 是故名真因喻。 故二别也(已上里)。 基辨详云。 此里书恐未稳。 初句翻前相违·六不定因于宗·喻决定成因义也。 于是云真因真喻定成宗。 后句此真因真喻。 故无带似不须更成不可以因为宗。 故云异所成也。 此是明初·后句别。 疏。 其相违者(至)正名为量。 钞曰。 问答五能立中第四引瑜伽约成宗不成释相违·不相违(似因喻·似现比量不成宗名相违。 真因喻·真现比成宗名不相违也)。 基辨云。 上引大论约因于宗喻释相违·不相违。 今此所引大论文约成宗不成宗释违不违。 谓似因喻等已上文瑜伽论文。 已下疏主释也。 不相违者已下瑜伽论文。 谓真因喻等下疏主释也。 疏。 今此虽不(至)此即初也。 钞曰。 当章大段三文之中第三引瑜伽已通伏难。 难云。 瑜伽论中说八能立。 今此论但说宗·因·喻次第既别。 何故今引瑜伽释今论生起次第耶。 答。 如疏文释。 疏文意言。 读大论二为所立八支为能立。 今此因明论即不同彼。 虽然宗·因·喻等生起次第拟宜亦准大论释也(已上疏文意)。 今此者此入理论。 彼次第者瑜伽次第。 宗之所依者自性·差别。 次第生起等者。 今论宗因喻次第生起拟宜准瑜伽释也(已上由后记意私释疏文了)。 基辨设问答释疏意云。 问。 今云次第生起准瑜伽文指此论一部次第生起欤如何。 答。 尔。 复问。 云何此论一部次第生起云准瑜伽耶。 答。 今此论示教次第虽摄八义由六段。 其初段示相次第先说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即瑜伽所说自性·差别所谓宗所依也。 次说差别性故等下即瑜伽所说宗(体)也。 次说因有三相等下因也。 次说喻有二种等下喻也。 次说似能立宗·因·喻次第也。 次说复次为自开悟下现比量也。 虽非全同瑜伽如是次第生起文准瑜伽释也。 是疏文意也。 初中复三等者。 示宗相中举子科也。 牒章者上所牒论此中宗者之言也。 故云此即初也。 疏。 论谓极成(至)此显依也。 钞曰。 示宗中第二示相。 此中四文。 初显依。 二出体。 三简滥。 四结成。 初中有八。 初牒论示科。 二释极成言。 三释有法能别四字。 四就论文问答。 五释极成言明多不极成。 六明极成言所简别。 七明不云共许云极成。 八明但言宗依不云因依喻依。 今即初也。 此显依者。 今所牒论文显宗依也。 疏。 极者至也(至)法本真故。 钞曰。 此下显宗依中第二释极成二字。 此中二文。 初正释极成言。 二立云极成理。 今即初也。 为依义立等者。 谓须立敌两宗共许极成为依而宗依中宗义成立。 是云不相离宗体方成。 所依若不共许则名所依无。 所依若无能依宗体由何成立。 故宗依必须共许。 共许名为至极成就。 至理有故等者。 前记云。 此意虽两共许若非至实道理有者亦不名极。 如胜论对五顶立虽是两许然据实理不得名极(文)(今云。 此释尤尔)。 音石里云。 意言。 至理有故名至极也。 法本真故名成就也(云云)。 基辨云。 此至理言非云不相离宗。 至极道理有名至理有。 简大有同异等虽共许无理。 若云声时有声理也。 云无常时有无常理也。 若以无道理言为有法能别则至理无故非至极也(已上至极二字释)。 又若云声时诸法中一分声本真自彰。 亦云无常时诸法中一分本真自彰。 若以非本真虚妄言为有法能别是虚妄故非成就也(已上成就二字释也)。 今简理无非真名为极成也。 疏。 若许有法(至)本所诤故。 钞曰。 第二立须极成理。 此中四文。 初标有二过。 二举第一过。 三举第二过。 四结宗依必须极成。 若许已下四句初标有二过也。 便有二过者。 若许有法·能别共用不共许则有二过失。 问。 虽云有二过疏文但有初过不举第二过失。 何故云有二过耶。 答。 就释此难古来有两家。 一者次云更有余过。 是即第二过失(周记·备记·音石里)。 二者若许能别非两极成下为第二过失(秋篠钞义)。 明灯钞云。 一成异义过。 即谓能立本已下文义是也。 二阙宗支过。 即若许能别非两极成等已下文也(云云)。 基辨详云。 以秋篠释尤为殊妙。 周·备两记所释不尔。 如次具辨。 一成异义下二举第一过。 一成异义过者古来有三家释。 一者周记(音石里引用之)云。 立敌共许因·喻本极成。 于违他顺己所立宗既无依(宗言依)。 即须更成(更立量成也)。 既成宗依名成异义。 非是本宗故名异义(云云)。 二者备记云。 即更须成立名为成异义(云云)(音石里引用之。 今云。 周·备二记释意同)。 三者秋篠钞云。 成异义过者。 总别相对而显此过。 有法·能别是别。 即为所对也。 不相离性是总。 即为能对也。 总别相对以显成异义过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三家释中周·备两记释意相同。 为是正也。 秋篠释不稳。 不可依用也。 谓能立等者。 因·喻能立为立有法·法二上不相离宗非欲成立有法·法二所依。 然宗依若不先共许则更以能立因喻须立。 便更须立等者。 道云。 更立不共许宗依则别更以因·喻成宗依义。 非成不相离本宗。 故有法·能别必须共许也。 依之宗性者。 依之言谓承上宗依须共许。 宗性谓宗体。 即不相离宗也。 此是一许一不许故云方非极成。 若云不相离宗体亦极成。 则立已成故云立无果故也。 更有余过者。 此言古来释分两家。 一者余过谓指能别不极成(云云)(周·备两记如是同意。 音石道由是)。 二者广指二十余句(秋篠钞释意)。 彼钞云。 更有余过者。 若许有法能别非两共许。 即有成异义过亦更有余过。 疏下文云。 问。 既言极成。 何所简别有几非成言成简别。 答。 能别定成且所别中不自不成有他不成有俱不成有俱非不成。 如是广有二十余句说能别·所别不成之过。 今指彼过故云更有余过。 有记云。 更有余过者即能别过也。 此第二过也者非也。 违疏文故(已上秋篠)。 基辨详云。 两家中以秋篠尤为胜。 有证文故(已上私)。 若许能别等下三举第二过。 秋篠云。 上显成异义过已。 今此文显第二阙宗支过。 能别与有法别举以显阙支之过也(云云)。 此显第二阙宗支过中二文。 初明能别不极成非圆成。 二明所别不极成非圆成。 今即初之文也。 阙宗支故者。 音道云。 能别支阙宗言支也(云云)。 非为圆成者。 如上疏文明宗有二义一者支圆。 能所依皆满足。 二者成就。 能所依俱无过。 能依者能别。 所依者所别。 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必具二义故云圆成。 若不极成非圆成故。 因中必有等者。 宗有能别不成过则因中必有过(如下四相违大疏抄中。 宝龟年中德清居士入唐问唐法清居士因明未决之中随一。 东大明一·兴福惭安斥法清居士之答等之事具载之。 基辨详定是非。 下此钞具明)。 又邑记云。 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他宗(数论)不许有灭坏故能别不成。 所作性因彼(数论)宗亦许转变所作。 彼许瓶等是亦转变。 是因同品非灭坏(所作)。 故非定有性(云云)。 音道云。 阙第二相必有不共不定过也(云云)。 基辨云。 由此等释应解能别不极成非圆成。 因中者通指有能别不极成。 宗过因中也。 是因者。 且由邑记释云。 则灭坏所作性因也。 同品者转变所作瓶等也。 非定有性过者。 音道云。 不共不定过(云云)。 必阙同喻者。 同道云。 数论不许灭坏者故无喻依(云云)。 无喻依故无可立同喻。 同喻应必有喻依故。 同喻皆有所立等者。 虽无可立同喻强立同喻于所立宗法处有同喻不成过。 故云有所立法不成也。 异喻一分者。 周云。 如大乘对萨婆多云。 真异熟识是第八识。 是业果故。 阙无同喻(敌不立第八故阙无同喻。 无同第八识者故无喻依也)。 宗中既云第八。 是故除第八识余七识皆是异喻。 是业果故因于六识有第七识无。 即是异品一分转(一分缺第三相)过也。 或遍转(第三相全缺也)。 过者。 周云。 大乘对萨婆多云。 真异熟识是第八识。 是识性故。 阙无同喻(理如前)。 非第八识余七识为异喻识性故因异喻遍转。 小乘不许有第八识。 即是能别不极成(云云)。 上来辨第二过中明能别不极成非圆成已。 若许有法等下举辨第二过中明所别不极成非圆成。 能别所别非圆成阙宗支过。 音石道若许有法等句云。 如数论对佛弟子立我是思德所依故(云云)。 今谓。 此我佛子不许。 所别不成。 即名阙宗支过。 所别言支非圆成名阙也。 能别无依等者。 秋篠云。 义必依体。 体为所依。 体若无(不极成)则义何为依(云云)。 今谓。 能别之依是即所别。 若无其依则谁为所依之宗法。 故必须极成有法。 此中无言不极成。 因中亦有等者。 所别不极成若强立因则有所依随一·两俱不成。 备记云。 即有二过。 一者所依随一不成。 如大乘对小乘立第八识应生死因(宗)是识性故。 二者所依两俱不成。 如小乘对大乘立我应常住(宗)识所缘故(因)(云云)。 已上明能别所别不极成辨第二阙宗支过已。 由此宗依等下立须极成理四文之中第四结宗依须极成。 由此者。 上所申二种过今云此也。 意言。 若宗依用不极成。 如是二种过失由有此必须极成理必然。 能依宗性等者。 音道云。 不相离性(云云)。 能依宗体一许一不许必不极成。 能立因喻成此不相离性。 相难性宗体本所诤故必不极成。 上来立宗依必须极成理已。 疏。 一切法中(至)名之为义。 钞曰。 自下第三释论文有法能别四字。 此中七文。 初以体义释。 二释体义三名。 三约性相因明二门自共二相释。 四正凭因明门以三重对释。 五重释体义三名。 六三名得名寄难释。 七答三难而释。 今即初科文也(已上由秋篠为七科。 若由仁记则有第八总答三难科故。 应云此中有八也)。 一切法中等者。 欲释论文有法能别四字而先总以内明所言体义而释。 瑜伽等论说有法者体也能别者义也。 由是以体义释有法·能别也。 此上等者。 基辨云。 此上谓今上句所云色受想等五蕴别别为体。 其为体五蕴上有无漏常·无常·我·非我等为义。 今文指五蕴上云此上也。 又音石道引备记云。 一切法中略有二种者。 此义通瑜伽·对法·佛地·因明四论也。 即三重对中初局通对也。 局体名自性通他名差别也(云云。 已上道)。 基辨云。 今此道文云通四论。 此体义言通性相因明二门。 如下具明。 疏。 体之与义(至)各能别是。 钞曰(秋篠)。 七科中第二释体义三名。 体三名者。 谓大凡为体者上立三名也。 义三名亦同于为义者立三名也。 一名自性等者。 瑜伽等古师说所立中名自性就为体者。 此论所说有法及所别之名亦为体者。 故云体三名。 当知是皆于一切法为体者上立名也。 一名差别等者。 是亦就一切法上为义处名差别。 瑜伽等说古师所立名差别是。 此论中说亦就一切法上为义处名法亦名能别也。 疏。 佛地论云(至)名为差别。 钞曰。 自下七科之中第三约性相·因明二门自共二相释。 此中有四。 初引佛地论。 二性相·因明二门对辨。 三欲明因明门自性·差别辨假与实。 四正约因明门释。 今即初也。 佛地论云者。 是非引全文取意引用。 后学须审察焉。 基辨详云。 今此引佛地论意但以说因明论自相共相名为证。 必以此佛地论文非释因明论自相共相也。 所以何者。 此佛地论文所说因明论自相。 共相交合内明自相·共相而释也。 今此疏文引用亦取意为自解便也。 后学深思(已上由秋篠意详疏意私申也)。 彼因明论者。 后记云。 此有二释。 一云但是诸论明因明处总名为因明。 今名为彼。 或偏指此论(云云)。 基辨详云。 初义为好。 义稳无违害故。 诸法自相等者。 音石道明此文意云。 有法声名自性。 法无常名差别也(云云)。 又同里云。 意云。 现量心境自性中且耳识现量心所缘声名自相也。 比量心境共相中且比量心所缘无常名差别也(云云)。 基辨详云。 因明论中说现·比二量所缘境自·共二相一向决定无有交杂。 所余论中随宜互交说。 谓于比量智境有极易解分明可见者假立以为现量之义。 又现量境义中定心之内极善比校亦有假说即名比量。 佛地经论第六(六丁)说如实义者。 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佛地经说内明义云此)。 少异。 彼(因明论云彼)说一法上实义(本来真实义)皆名自相。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 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 故名为自相。 真如虽是共相所显。 以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 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 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 是故彼因明论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相。 此经(佛地经)不尔。 故无相违(已上佛地论第六·六丁文)。 秋篠评此佛地论文云。 此即佛地论师释因明中自相之中即摄余教(内明)。 自性·差别自共二相也(已上秋篠评)。 又佛地经论第六说。 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花。 名为共相。 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云云)(已上佛地论文)秋篠评此佛地论文云。 此即佛地论师释因明宗共相之中。 即摄余教(内明)。 自性·差别自相·共相入共相中。 由是故知。 诸余教中共相一分入因明门自相之中。 复有一分入因明门自相之中。 又余教中自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门。 复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门。 故须识其教门万差也。 唯局自体等者。 说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义也。 如缕贯华等者。 音石道云。 贯通声·瓶上无常义(云云)。 基辨云。 如前引释佛地论文说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义。 今此疏文引佛地论文采要引用。 后学知含上来意引文须解此疏文已。 疏。 此之二种(至)圣智证故。 钞曰(约因·内二明自共二相释四文中)。 第二性相·因明二门对辨。 此之二种等二句所览本异自作异解。 一者作此之二种不定属一门(邑记·备第二释有古德说·唐前记即秋篠抄由是也)。 二者作此二之三种不定属一门(前记中有本义·备第一释·唐前记第二释·秋篠抄中或说义)。 由是释此二句古来分为四家。 一者邑记(并备记第二释所云古德说)。 二者备记(第一释)。 三者秋篠钞所云唐前记说(后记同之)。 四者同钞所言或说。 初邑法师说者。 彼记云。 如外道等说色为我。 色是自性。 我·非我等为差别。 或说我是色。 即我为自性。 色·非色等为差别。 故不定也。 理门亦云。 观所成故立法·有法。 非德·有德。 所言德者。 谓胜论宗德句。 言有德者。 谓实句也。 此法·有法不同彼德决定故(云云)(基辨按此释意云。 此者指此因明二种者自性与差别之二种。 不定属一门者。 定谓决定。 不谓示不决定。 简非胜宗德·有德决定。 一门者或自性或差别也。 自性必定非自性。 后说则差别也。 差别亦尔。 先陈则名自性也)。 备记第二释云。 有古德言。 此之二种不定属一门者。 此因明所说自性·差别不定属一门。 前陈名自性。 后说名差别。 由自性作差别差别作自性故(云云)(已上四家中第一家之内也)(基辨云。 有古德者。 恐指邑法师欤。 全同义也)。 二备记云。 体三种名及义三种名即为二之三种。 故本疏文可云此二之三种不定属一门。 意云。 体之三种名义之三种名皆不定属一门。 由自性成差别差别成自性故。 大师云。 因明自性·差别不定属一门(云云)(已上四家中第二家也)(基辨云。 此备记第一释与前记中有本云此三种体三义三合名三种即二之三种合名三种稍相同)。 三唐前记说者。 秋篠钞引此记云。 自性·差别二种不唯定属前陈·后说。 作法不定也(云云)(基辨云。 此第三家亦辞虽稍异意全与邑记同作此之二种之义也)。 四同说第二释云。 或可一门者下三重对中一一门也。 不唯前陈后说一门也(云云)(基辨云。 下四相违疏所明三重对一一为一门也。 余释如第一释)。 问。 此四家释以何应为疏主意耶。 答。 备记两释为尽文意。 实得疏意。 合次疏文义故。 备第一释以此之言指前体三义三。 又邑记·备第二释以此言云指近前佛地论说因明自性差别。 虽似有违意义全同。 佛地论中说体·自性·义·差别故。 次疏文释体义三名推此佛地文故。 唐前记第二释亦好。 释此言疏。 学者深思。 不同大乘等下正明性相门自共二相对辨。 不同者对辨之辞。 大乘者标牒性相门。 我宗学业有二。 一性相门。 二因明门。 如唯识本疏(一本)辨。 性相门者废诠门。 于此门可言亦不可言。 因明门者依诠门。 如下疏明显扬论说无上大乘施设建立于缘废诠真如慧故。 今废诠为极性相门名为大乘(已上基辨私释也)。 后记释不同大乘云。 因明之名即通内外道。 佛地论唯是大乘。 所以云不同大乘。 不同之义文中自说也(云云)(基辨详云。 后记所释妄解。 违疏下文故)。 音石里云。 且因明意者声之有法云自性无常之法云差别且约此义而云不同法相大乘也(云云)(基辨详云此音石所言且约一往义释不同义此先德辨法相大乘与因明门之不同次下中卷疏大师辨不同处里书道具辨不同实意至彼自可知已)。 秋篠钞云。 不同大乘等者。 说因明论与余论等之差别也。 唯识论等不可言性名为自相可言诸法名为共相。 今因明意。 若体若义各附己体名为自相。 贯通他上(宗有法同喻互名他也)。 名为共相。 佛地论意。 色声等体名为自相。 彼上所有常·无常等名为共相。 是为三教之别。 文轨疏及净眼疏等以唯识意释因明自共相。 今疏不同大乘言简遮此等所说也(已上秋篠)(基辨详云。 此秋篠释实举性相·因明之别示不同已。 后学深当依用)。 如可说中等下举五自相而释性相门之自性差别也。 五自相者。 一蕴自相。 二处自相。 三事自相。 四自相自相。 五离言自相。 此五之中二三四之三自相如三十论疏(二本)对法疏(二)义林章(六末)了义灯(二本)广明。 初·后之二因于今文基辨私加。 此中蕴自相有分别缘故非无分别现量缘收。 于比量境立自相名。 望空无我通理共相蕴体相各别边假立施设自相之名。 五蕴体各别且名自相。 三自相就现量。 处谓十二各各不同。 如五识缘五尘境也。 事谓青黄等各各别事。 自相自相者。 于一青中复有多微一一各别。 或多分段各各有别五蕴等为自者(音石)道云。 五蕴体各别故(云云)。 无常等为共者。 同道云。 贯通于色·心故云共(云云)(基辨云。 此约蕴自相而谈)。 色蕴之中等者。 同道云。 色处·声处等体各别。 故云自相(云云基辨云。 此约处自相而谈。 就五识所缘五尘境云自相)色蕴为共者。 同道云。 色之义通五尘故云共(云云)(基辨云。 色谓质碍之义也)。 色处之中等者。 同道云。 四显色体各别故青等为自(云云)。 色处为共者。 同道云。 通四显色故(云云)(基辨云。 是约事自相而谈。 就事事别取名为自相也)。 青等之中等者。 同道云。 衣青·华青体各别故衣·花为自(云云)。 青等为共者。 同道云。 青等为共相。 青等共通衣华故(云云)(基辨云。 此亦约事自相而谈)。 衣华之中等者。 同道云。 分析衣为多极微其极微体各别。 故云自相(云云)。 衣华为共者。 同道云。 意言。 且衣物是多极微故云共也。 华亦尔(云云)(基辨云。 是约自相自相而谈。 问。 若如前明则自相有众多。 云假智诠不得自相。 于诸自相中不得何自相耶。 答。 就此义古有两家说。 一者净眼云。 自相中处·事为现量境。 总处。 色处等共总事此亦共非五识之境。 五识之境不可言故。 既云总处总事。 非五识境。 明知前总别自相是假智诠之所得也。 二者。 玄应云。 所说自相总别虽殊。 若自相者假智。 诠俱非境。 故应云俱非假智诠得。 基辨评两释云。 二家之中玄应为胜。 净眼所说非疏主大师意。 如唯识本疏二本云。 五亦缘假。 似能明了照其自相。 是处自相。 非事自相。 亦非自相自相已上本疏。 今评应云。 疏主意五识现量中为缘假及实。 故五识缘处自相。 与净眼不同。 玄应意云离自无共自与共同时同处不可分离。 如五事婆沙说。 是故若以假智诠缘则名共。 若以无分别明了缘则名自。 如无漏现量智同时缘假实。 由是玄应为胜。 疏主亦说离实不可缘假故)。 如是乃至等下明离言自相离言为自等者(音石)。 道云。 不可言为自相。 说为极微故是可言也。 故云共(云云)。 离言之中等者。 明离言自相有二。 音石里云。 意言。 不可言自相中圣智等而所证得名自相也。 若发言说。 云。 圣智离言证得名共相是可言也(已上里)。 假智变故者。 有分别智名为假智。 是明共相假有亲依圣智证故者。 谓依是于。 境第七声。 又依谓亲所缘缘依。 圣智虽有相分是非相状。 挟带体相起故。 有处自相名为无相也。 疏。 除此以外(至)及言诠故。 钞曰。 约性相·因明二门自共相释四文中。 第三欲明因明自共二相先由性相辨假实文。 意云。 除圣智所证以外诸法诸经论等说为自性皆假。 说为自性非真自性。 非离假智等者释假自性。 秋篠钞云。 自相中有二种。 一共相自相。 如处·事自相等。 二自相自相。 不名言所及者以为自相。 即现量境。 此中处自相·事自相皆假自性非真自性也(云云)。 疏。 今此因明(至)以通他故。 钞曰。 四文科中第四约因明门释不属一门。 但局自体名为自性等者。 且如云声无常。 声与瓶各别有体故名局体。 无常之言通声与瓶故云通他。 准相违中等下举四相违自相差别而示局通。 音石里云。 意言。 自性亦有自性(言陈)差别(意许)。 谓有法自相相违及法差别相违也。 差别亦有自性(言陈)差别(意许)。 谓法自相相违及法差别相违也(云云)。 自性差别者有法及法也。 自相差别者言显及意许也。 谓言所带等者。 仁记云。 唯言显限以外不立(已上音道)。 名为自相者。 法自相及有法自相也。 言中不带等者。 音里云。 意许自言显别故名差别(云云)。 又云。 意许唯非一种。 是种种(乐为不乐为种种アルカ)故名差别也(云云)(已上里)。 以通他故者。 种种意许能通他物。 且有法差别相违能违量云有性应非有缘性。 有性者有法自相。 应非有缘性者是差别也。 通有性与同异性故云通他。 又法差别相违能违量云眼等应非不积聚他用胜。 眼等非真他用胜言通眼等与卧具等故云通他也。 上来约性相·因明二门辨自性·差别讫。 又义断中立二门总摄自性·差别。 义断曰。 今者总摄自相·差别略有二门。 一依诸经论。 二直据因明。 且诸经论中自共二相总有四对。 一体义对(五蕴等法是自性也。 苦无常等是差别也)。 佛地论中所说。 二总别对(泛名为色是自性也。 有无漏色是差别也)。 已上二对诸经论说。 三诠非诠对(离言是自性可言是差别)。 四名句对(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已上三·四二对成唯识论所说。 若因明中自相差别为四对。 一体义对所成立有二(一者自性。 二者差别)。 瑜伽等说。 二总别对即前第二。 且随所争(随所争不过总别)。 据因明理自共二相(因明门中非如前说体性各定)。 三先陈后说对(先陈自相后说差别)。 四言陈意许对(四相违中自相差别)。 已上义断二门释已。 基辨云。 以此义断二门总摄一切自相共相之说后学须玩味。 诸于余义释不可辄依用已。 疏。 今凭因明(至)之别义也。 钞曰。 以七科文释有法能别中第四以三重对释因明自性差别。 一者局通者第一重局通对也。 备记云。 若依诸论声无常者。 声唯是局无常唯通。 若依因明者声亦是通如立量云无常是声也(已上里)。 局体名自性者。 局色声等各各自性云局体也。 通他名差别者。 他谓除声无常他无常者无常言一切通云通他也。 如下卷疏具明。 二者先后等者。 先陈后说对前未有法等者释先陈也。 谓前无已陈法。 故今发言不可分别。 故名自性。 以前有法等者释后说也。 谓前已陈法。 今发言可分别。 故名差别。 三者言许等者。 言陈意许对。 言中所申等者。 言所申但虽是一于意许有乐为·不乐为之别故名差别。 至下具辨。 疏。 释彼名者(至)二名如前。 钞曰。 以七科文释有法能别中第五重释体·义三名。 此中三文。 初释体义初名(自性差别云云)。 二释同第二名(有法与法如云自相·共相)。 三释同第三名(所别体。 能别义)。 今即初也。 自性·差别二名是即体·义三名初名。 如前引佛地论释。 故云二名如前(后记云。 如前引佛地论释)。 疏。 第二自性(至)唯待后说。 钞曰。 二释第二名。 此中三文。 初标牒。 二以轨·持义释前陈·后说。 三正释有法·法之名。 今即初·二也故诸论云等者。 以因明之余瑜伽·唯识等说而释也。 唯识本疏(一本)义灯(一本)云。 法谓轨·持。 轨谓轨范可生物解。 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此有四对。 一有无对。 二自性差别对。 三有为无为对。 四先陈后说对。 此四对中但以第四为因明门所用。 即是持(有法)轨(法)对也。 前唱者名持(不生物解故但名为持)。 后唱者名轨(物解差别生故)。 今云法谓轨持是通释也。 前持自体等下四对之中约先陈后说对释。 前陈有法常无常等义一切皆具。 故云一切皆通。 后说法轨生物解。 既应差别故非径庭。 故云要有屈曲。 初之所陈下重委细释。 初之所陈谓有法也。 迳庭持体等者。 邑记云。 廷音户定反。 或作庭字直也。 未有屈曲故云迳庭。 未生他解但持自体(云云)(基辨云。 径庭字出庄子齐物论。 与此疏意大违)。 方有屈曲等者。 非径庭云屈曲。 即异解也。 音里云。 非径庭故名屈曲也。 生他异解者。 本来执常今令别新悟无常故云异解也。 此异解生轨生物解。 故云唯待后说也(已上里)。 疏。 故初所陈(至)故名有法。 钞曰。 释第二名中二正明有法法名。 初所陈者有法。 具一义者具持一义也。 义不殊胜者。 义谓境即能差别。 唯初陈虽能持自体此是何之自体。 无能差别故云不殊胜。 不得法名者。 初陈虽能持法体故应名法。 能差别不胜故。 名有法而不名法。 后之所陈者谓法也。 具足两义者具轨持二义。 即能持一复轨(二)。 义殊胜故者。 义谓境能差别胜故唯名法也。 前之所陈下释有法名。 疏。 第三自性(至)名为能别。 钞曰。 释体义三名中第三释第三名所别(体)能别(义)。 别彼先陈等者。 初陈声言为后说无常等所差别故。 但名所别不云能别。 为他所别不能别他。 后陈是能别。 能别声等常无常等故。 广如彼论中。 疏。 若尔此三(至)其失者何。 钞曰。 以七科文释有法能别言中第六三名得名寄难释。 此中四文。 初总标寄问生起。 二难初名。 三难次名。 四难后名。 今即初也。 若尔此三等者。 意云。 如上来释前说名自性·有法·所别。 后说名差别·法·能别。 体三名义三名俱应有失。 其失者如次列三难。 疏。 难初名云(至)分别思故。 钞曰。 此即寄难四文中二难初体义对名。 音里云。 此难意言。 依瑜伽论(上引第十五文)。 色心体名自性此上漏·无漏·我·无我·常·无常等义名差别者。 何故如数论师立我是思即以义为自性以体为差别(云云)。 彼文便等者。 音道云。 因明论文(云云)。 意云。 以我·无我差别义为自性。 思自性者为差别云我是思。 若尔以义分别体。 何今云体名自性义名差别耶。 疏。 难次名云(至)得有法名。 钞曰。 寄难四文中三难次有法·法对名。 即轨持对。 具一义者持一义也。 具二义者轨及持二义也。 如即此师等者示例也。 何故下正难。 思唯一义等者。 邑记云。 思之与我义实无差。 此中且据思之自体未有表彰。 我·无我等可遍余法。 故为难矣(云云)。 备记云。 此难意言。 依瑜伽等诸论。 唯以持自体一义得有法名。 以具二义(轨持)得法名者。 如数论师立我是思何故依道理者思唯一义。 乃得法名耶。 我具二义得有法名耶(云云)。 基辨云。 我具二义等者。 我是生我·非我之异解屈曲。 故持义上有轨义生物解。 故是云我具二义也。 疏。 难后名云(至)能别所别。 钞曰。 寄难四文中四难后所别·能别对名。 如世说言等者。 举互为能所别而难。 青色简莲华。 莲华简青色。 能别·所别其义亦尔。 更互简别。 何故必定前为所别后为能别耶。 疏。 释初难言(至)者名差别。 钞曰。 以七文科释有法能别言中自下第七答前三难。 此中有三。 初答初难。 二答次难。 三答后难。 此即初也。 不同诸论者。 释自性差别有因明宗与诸论不同。 如上既对辨及义断二门。 音里云。 此文意解若依诸论。 色心体名自性。 此上我无我等义名差别。 由体与义各别定故。 若依因明宗。 立比量时立我是思者。 以我为体是前陈故。 以思为差别是后陈故(云云)。 基辨云。 此因明宗不同诸论二句总答也。 此中者此因明论中也。 局守自性等者。 仁记云。 且言声时唯局在声而简余色香味等故云局守自性也。 若言无常时可言此谁无常理有此无常是声之无常非色香等之无常之差别故(云云)。 义贯于他等者。 无常义贯通色香味等。 以无常言差别此声无常。 故云即名差别。 前所陈者等一本脱前字不可也。 义贯于他者义对众多等者。 仁记云。 且无常是所对甚多。 是贯通诸法。 故义者道理也。 局自体者义对便少者且在声上。 非通余故(云云)。 周记云。 先陈但为自体狭。 如何是如言声但为自体狭。 后陈无常应是一切无常。 皆对故云义对众多(云云)。 基辨云。 义对众多者。 义对众多诸法色香味等即贯通义也。 义对便少者。 声言但声不通余法。 即局守自性义也(已上私)。 以后法等者释义对多少由。 疏。 释次难言(至)一切决定。 钞曰。 答三难中二答次难。 音里云。 意言。 此因明宗不同诸论。 是故立我是思者若依法相大乘言。 则思是体也我是义也。 今依因明立比量时。 我者自相。 唯有一义。 故名有法。 思者差别。 具二义。 故名为法也(云云)。 基辨云。 此上别义者释法名。 先陈有法声上无常等别义立敌乖竞今所成立。 轨生解故名为法。 非所诤竞等者释有法。 先陈声言若无后说彼(立)此(敌)无轨生解。 迳庭自体等者。 无屈曲但初陈则无别轨解。 故名有法也。 谈其实理等下性相·因明二门对论。 实理者性相大乘道理。 先陈后说皆具轨·持二义也(已上私)。 依其增胜等者。 周记云。 前陈但有一义。 后说具二义。 故云增胜也(云云)。 基辨云。 若依法相理则一切具轨持二义。 虽然因明门以后说二义增胜与别名云前陈(有法)后说(法)。 论与别名者。 因明论与别名也(已上私)。 故理门论云等者。 音道云。 观者观待也。 所成者他所立宗也(已上道)。 秋篠钞云。 观所成等者且如有人但信无常不信有声。 如小乘师不信十方佛说法声。 即应立云彼十方中定有佛说法声。 因云。 彼诸有情必有感故。 如此方有情。 即有声为宗中法也。 若亦有人但信有声不信无常。 即应立云声是无常。 法·有法有善巧者临时回扰。 非如胜论立德有德一向决定(已上秋篠)。 故今云非德有德等。 一切不定者。 法为有法有法亦为法。 故一切不决定。 观所立故者。 观待他所立法亦为有法也。 非如胜论等者简他彰不属一门意也。 疏。 释第三难(至)以得其名。 钞曰。 释难中三答第三难。 此中有二。 初齐释。 二不齐释。 今即初也(此且由秋篠科而释也)。 释第三难言者。 音里云。 此第三答意言。 立敌相对诤各宗时。 唯举能别法时各方生解。 此即诤有法体上能别义。 是故前陈云所别后陈云能别也(云云)。 秋篠钞云。 答中有二释。 一者齐释。 二不齐释。 此初齐答也。 如前所问许而答故故名齐释。 又不如所问以别义答故云不齐(云云)。 前后所陈等下且许所难也。 然前陈者等下正答。 如成宗言等者。 秋篠钞云。 陈那等说取声无常不相离性以之为宗。 以敌论者不许不相离故。 谓声是何。 声为常为无常。 是无常声。 此以无常别常声。 无常是何。 无常为色为声。 是声无常。 此以声别无常。 故云差别。 如言青莲华。 青是何。 青为叶为华。 是莲华青。 华是何华。 为白为青。 是青莲华。 青与莲华更互差别互为所别互为能别。 此亦应尔。 前后所说更互差别。 今陈两诤但体上义。 前陈别后其义少劣。 后陈别前其义多胜。 故约增胜以得其名(已上明灯)。 基辨云。 此释尤为胜。 复何加焉。 然前陈者等者。 此下正答文也。 后说于上等者。 基辨私云。 于前陈上立·敌相违。 如于声上诤常无常相违宗。 今陈两诤等者。 今因明陈两宗所诤。 但前陈体上别义。 亦约增胜等者文意云。 前陈有所能别二义。 后说亦尔。 互差别性故。 然今前陈名所别后说名能别约前陈所别义胜后说能别义胜以其名也(已上私)。 音石道增胜字傍云所别义能别义。 基辨由此道私解疏此文已。 疏。 又但先陈(至)前后各定。 钞曰。 答第三难中第二不齐释也。 就此分科。 古说有二家别。 一者仁记说。 音石道云。 自下第八总答三难(云云)(私云如前云若由仁记分科八文科此下为第八文也)。 二者秋篠钞云。 答第三难中二文。 初齐释。 二不齐释。 又但先陈已下此不齐释(云云)(私云。 如前云若由秋篠钞为七文科如前已明)。 然近来瑞源中评此二家云。 秋篠未然。 仁科善顺疏文。 详上三释。 初中结云前陈名自性。 后说名差别。 次亦结云。 前陈有法后说皆法。 第三今结云前名所别后名能别。 上既各别结得名也。 至下文中但总结云由此得名前后各定。 岂此可为别通第三难。 故知秋篠解未允当也(已上瑞源)。 基辨详云。 瑞源所评尤违疏意。 秋篠所释尤为稳当。 仁记释为粗释。 秋篠意云齐释者。 准所难一往为释也。 云不齐者不准所难各别为开解也。 疏文中释三难意答前后互应云所能别之难。 准难之中云互有简。 自前后所陈至差别性故之文是一往准难势。 是即齐义。 又然前陈者已下正释难势以约增胜为结。 是全齐释。 意言。 虽有互有简之义约增胜边前陈云所别后说云能别。 是第三答结意也。 又但先陈已下。 云但先陈及但后说故全不用所难之中互有简之义以但言。 局故是不齐释(不齐所难之义之义)。 此不齐释答初难次难下亦虽各应设。 今总于第三难释之下设不齐释合释故云皆名自性有法等皆名差别法等(初难释中虽不及不齐。 因便释焉。 又次难释亦是齐释。 以约轨持二义增胜释故也)。 又仁记中为总释音石用之。 是亦非无理。 疏云由此得名前后各定之言自性·差别有法·法所别能别之得名于前陈后说各定故。 虽粗释理通。 秋篠所释尽始终之文意尤为殊胜。 瑞源所评独吐妄惑后学已。 但诤后于前等者。 基辨云。 此文亦以但言彰不齐义释。 文意云。 后谓后说即能别。 前谓前陈即所别。 诤竞以无常于声上有无。 非诤前说(声)于后说无常故举无常言方成诤。 一许一不许故。 故能立等者。 明因喻亦于为诤无常。 有能立义。 谓能立因喻成立后说无常法。 非成立前陈声。 由是敌者起智了因但在诤无常义处。 非在于前陈声上起。 是亦彰不齐义也(已上私)。 由此得名等者。 总结三难三答之文。 由此之言承上所释。 谓由上释义得自性·有法·所别名前陈上定。 亦得差别·法·能别名后说上定。 故云各定也。 此二句意若由仁记科则总答结释。 若由秋篠答上第三难不齐释总结文也(已上基辨私)。 疏。 问前陈后说(至)有法能别。 钞曰。 显宗依八文中自下第四就论文问答分别(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论文)。 此中有三。 初举两重问。 二答初重问三释。 三答后问。 今即初也。 既各三名者。 体三名·义三名云各三名也。 音里云。 此初问意云。 前陈·后说各有三名。 何故唯举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之名而不云极成自性·极成差别耶(已上里)。 基辨云。 何故者。 于前所牒论文极成极成能别而起疑问也(已上私)。 又复不以等者。 第二重问也。 音里曰。 后问意言。 何故唯云极成有法而不云极成法耶。 又唯云极成能别而不云极成所别耶(已上里)。 疏。 答初有三释(至)亦不相违。 钞曰。 二答初重问三释。 初有三释者。 标牒简后答。 一云。 设致等者第一释答。 基辨申疏意云。 设若虽云极成所别极成法。 以其余名有举不云之难。 何但今就此一种须为征耶。 二云有法等者。 就胜以释答。 基辨云。 此释答巧妙疏主天纵之才。 寔凡庸者不能及处。 此答意言。 色声等有法能有他常无常等法(有两他宗法)。 能有之义胜故先陈举以有法名。 明知必有后宗法。 故云极成有法释于前陈。 又能别以能差别他宗胜此立论宗(立无常宗)。 后陈必与彼敌论(立常宗)。 后陈其义差别(疏云义异异言即能别也)。 以后说无常之义能别前陈所别声宗。 是故后云极成能别也。 三云自性等者。 约通别释。 自性·差别一切诸法之上共名假名(假者总也聚也。 前记所览本假作聚)通名。 故因明论外皆所称名。 宗中别称等者。 因明宗中各别所称名云有法能别(已上注加释疏文意。 基辨私注。 后学订正スヘシ)。 偏举别名者。 音里云。 问。 何故有法及能别云别名耶。 答。 唯立比量时云法·有法又云能别·所别故云别名也。 自性·差别是诸法上通名。 故且不举也(已上里)。 隐余通号者。 隐自性·差别通号今论文不举用也(已上基辨私)。 疏。 答后难言(至)理实无咎。 钞曰。 三答第二重难。 基辨解答意云。 先陈名有法。 影知后说名为法。 后说名能别。 影知先陈名所别影前所别者。 一本脱所字非也(已上私)。 二灯二炬等者。 邑记云。 二灯发二影二炬生二光。 问。 但言二灯光·影俱二更言二炬。 岂不繁重耶。 答。 双陈二喻。 任取一边。 又以法有两对故举二喻(云云)(基辨云。 后解为是正)。 修记云。 二灯二影及二炬二光也。 如一室内有二灯。 此方之灯以现人影准知彼方灯亦现人影。 又如一室内有二炬光也(云云)。 又云。 如二灯互相照。 如是以有法影显法。 又以能别影显所别也(云云)。 基辨云。 邑·备二记意相问。 以有法·法等有两对故举二喻也。 二记共好。 互举一名等者。 谓不见二知有二。 是即影显。 互举一则举二知二(互谓即二也)。 欲彰今论文举有法及能别知法所别云互举一名相影发也。 宗之别名等者。 意云。 不云通名自性·差别有法·法所别·能别之别名皆具显故。 于所能别有法法影成文摄名已周备。 理无违(已上私解)。 秋篠释宗别名与今私解不同。 钞云。 宗有二。 一者总宗。 即不相离性。 二者别宗。 即有法法。 今云宗别名者即别宗之名也。 先陈三名自性·有法·所别。 后说三名差别·法及能别。 是名宗之别名也(已上明灯)。 基辨详云。 秋篠所言恐未稳当欤。 今疏答后难文中不云影自性差别。 今因明宗所须别名云宗别名。 故秋篠释未允(已上私)。 皆具显故者。 邑记云。 问。 自性差别此中不言。 何名具显。 答。 彼二(自性差别)通诸法有此说。 宗之别名即以简讫。 又彼通称宗必有之。 故皆具也(云云)(已上邑)。 基辨云。 邑第一释好。 第二释与秋篠同。 未允。 并读疏文须察是非也。 疏。 问既言极成(至)言成简别。 钞曰。 显宗依八文中自下第五释极成言明多不极成。 此中有二文。 初举问。 后答释。 初问中有二意。 以极与成问所简别。 一本何所简别下脱有几非成言成之六字不可也。 秋篠所览本及音石道本有如是六字。 近来瑞源不知脱此六字而却削去简别二字。 不知为不知。 诳感后学之罪不轻也。 疏。 答能别定成(至)第四句非。 钞曰。 此下后答释。 此中五文。 初明偏句有四种四句。 二明俱不成全有五种四句。 三指下疏解偏句俱句文。 四就宗两俱·随一·犹豫不成而释。 五结归论文极成。 初中有三。 初明能别成所别不成偏四句。 二明能别成所别一分不成偏四句。 三倒同示所别成能别不成为句结略。 今即初也。 系示图云。 PICT69009301. GIF/PIC能别自他定成所别中。 一自不成(佛弟子对数论言我是无常)。 二他不成(数论对佛者言我是思)。 三俱不成(萨婆多对大众部言神我实有)。 四俱非不成。 非过也。 已上全分(所别)四句。 又云总四句。 音石导云。 以上全分四句(云云)。 前三是过等者。 此八字评过非也。 疏。 又有自一分(至)第四句有是。 钞曰。 二明能别成所别一分不成偏四句。 示图云。 能别自他定成所别中。 PICT69009401. GIF/PIC自一分不成(佛者对数论言我及色等皆性空)。 他一分不成(数论对佛者云我及色等皆是实有)。 俱一分不成(萨婆多对化地部云我去来皆实有)。 俱一分非不成。 非过也。 已上一分(所别)四句。 又云别四句。 音石道云。 以上一分四句(云云)。 前三并是等者。 同道云。 并皆如疏中卷所别不成。 此八字评过非也。 一本脱并字非也。 有是者示非过也。 一分非过故云有是也。 疏。 所别定成(至)四种四句。 钞曰。 三例同示所别成能别不成为句结略。 示图云。 PICT69009402. GIF/PIC所别自他定成能别中。 自不成(数论对大乘云色声等藏识变现)。 他不成(大乘对数论云声是灭坏)。 俱不成(数论对佛者云色等德句所摄)。 俱非不成。 如无过量也。 已上总四句。 又云全四句。 所别自他定成能别中。 PICT69009403. GIF/PIC自一分不成(萨婆多对大乘云所造色大种藏识二法所生)。 他一分不成(大乘对数论云耳等根灭坏有碍)。 俱一分不成(胜论对佛者云色等五皆从同类及自性生)。 俱一分非不成。 如无过量。 已上别四句。 又云一分四句。 为句亦尔者例上结略。 如是偏句等者结上。 音里云。 能别不成四句及所别不成四句云偏句也。 望俱不极成名偏句也(已上里)。 秋篠云。 若但所别若但能别各约一过作句名偏句。 能所双合自他双合作句名双句。 即对双句得偏句名(已上秋篠)。 基辨云。 两师之中意同。 虽尔云望俱不极成名偏句为易了。 如秋篠云能所自他双合为难了(已上私)。 总别者。 音里云。 能别不成全四句所别不成全四句名总也。 二种不成之一分四句名别也(已上里)。 四种四句者。 同里云。 所别不成全四句。 一分四句及能别不成全四句。 一分四句也(云云)。 基辨云。 四四合十六句云四种四句也。 疏。 其俱不成全有五种四句。 钞曰。 自下答五文中第二明俱不成全有五种四句。 此中七文。 初总标。 二能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三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四总明二四句。 五两俱不成为首。 第五全四句。 六结五种全句。 七例示一分句。 今即初也。 疏。 有自能别不成(至)俱非所别。 钞曰。 二明能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此中有二。 初第一全四句。 后第二全四句。 第一全四句能别不成为首自他合俱不极成全四句。 第二全四句亦能别不成为首自俱他俱俱俱合俱不极成全四句。 今示图云。 PICT69009404. GIF/PIC第一全四句。 自能别不成他所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自性体是和合因缘)。 他能别不成自所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和合因缘体是自性)。 俱能别不成自所别不成(数论对大乘云阿罗耶识是和合因缘)。 俱能别不成他所别不成(大乘对数论云藏识体是和合因缘)。 第二全四句。 自能别不成俱所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藏识体是和合因缘)。 他能别不成俱所别不成(胜论对数论云藏识体是和合因缘)。 俱能别不成俱所别不成(萨婆多对大乘云我是和合因缘)。 俱能别不成俱所别极成(非俱不极成前能别不成中第三俱句)。 合此八句中前七句是俱不成过。 第八句非此中摄。 秋篠云。 如数论对佛者说色等五德句所收俱所别极成。 前能别不成中俱非句也(已上秋篠释第二全四句中第四句以为重出非此句摄也。 基辨云。 此疏中第一全四句中云自能别不成。 是自所别极成也。 余准知。 又云俱非所别者。 自他俱非不极成云非也。 即所别极成也)。 疏。 如能别不成(至)亦如是。 钞曰。 三明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即准能别为首二全四句例同。 所别不成亦如是者。 音道云。 所别为首亦有二四句(云云)。 即五种全四句中第三全四句第四全四句。 在亦如是言中也。 第三全四句。 自所别不成他能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和合因缘体是自性)。 他所别不成自能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自性体是和合因缘)。 俱所别不成自能别不成(数论对胜论云藏识是和合因缘)。 俱所别不成他能别不成(胜论对数论云藏识体是和合因缘)。 第四全四句。 自所别不成俱能别不成(数论对大乘云阿罗耶识是和合因缘)。 他所别不成俱能别不成(大乘对数论云藏识体是和合因缘)。 俱所别不成俱能别不成(萨婆多对大乘云我是和合因缘)。 俱所别不成俱能别极成(萨婆多对大乘云神我实有)。 二四句共前七句是此过第八句非此过也。 能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 此名二四句。 疏。 二四句中(至)是前偏过。 钞曰。 于明俱不成全中四总明二四句。 此中二文。 初明二四句相摄。 二通伏难。 今即初也。 二四句者。 音里云。 此文通也。 谓能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及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也(已上里)。 同道云。 初二之四句。 后二之四句(云云)。 基辨云。 此二四句言有二意。 一者二种四句。 能别为首与所别为首之二四句也(是音石释意也)。 二者二种二四句。 谓二四句是八句。 有二种八句故总言则十六句。 二种者一者能别为首第一全四句·第二全四句合为一种。 二者所别为首第三全四句·第四全四句亦为一种于一种八句各前七句是过第八句偏过(已上由疏私解义也)。 皆是此过者。 道云。 俱不极成过(云云)。 其第八句是前偏句者。 前所别为首二偏句中第三俱句也。 邑记云。 第八句者即前俱能别不成俱非所别之句也。 此是前偏句中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三自他俱能别不成句也。 所别准知(已上邑记)。 周记云。 前偏句者即是前所别不成。 能别不成二偏句中第三句也(云云)。 疏。 虽总有四(至)名二四句。 钞曰。 二通伏难。 难云。 上所明能别为首第一全四句·第二全四句。 又所别为首亦尔。 合有四种四句。 然今何云二四句耶。 今疏主文通此伏难。 虽总有四者。 音道云。 总有四种四句。 然其体唯二种四句(已上道)。 后即是前等。 明体唯二。 音导云。 后七句即初七句(云云)(已上道)。 后所别为首二四句即前能别为首二四句也。 翻倒则体全同。 故云更无异(邑记·周记·秋篠·音里所释皆同)。 疏。 有自两俱(至)第四句是。 钞曰。 自下明俱不极成五种全四句中第五明俱不成为首第五全四句。 音石道云。 第五全四句(云云)。 今示图云。 第五全四句。 自两俱不成他非两俱不成(佛者对胜论立我是和合因缘)。 他两俱不成自非两俱不成(胜论对佛者立我是和合因缘)。 俱(自他)两俱不成(两谓能别所别之二)(萨婆多对大乘立我·是和合因缘)。 俱(自他)非两(能别所别)俱不成。 如无过宗(佛者对声生云声是无常)。 有俱非自他等者。 音道云。 中卷疏云。 有俱非自他两俱不成。 如无过宗。 初三皆过第四非过(云云)。 前三句非等者评过非文。 非谓过也。 是谓非过。 疏。 如是合有五种全句。 钞曰。 明俱不成中第六结五种全四句。 疏。 一一离之(至)恐繁且止。 钞曰。 同明俱不成七段科中第七例示一分句。 一一离之者。 音道云。 一一离之等者如中卷疏记。 为一分句者作一分四句(云云)。 复有五句等者。 音道云。 复有五种四句(云云)。 秋篠钞云。 复将一分句等者。 将自能别一分不成等句对余全句(有五种四句)。 复将全能别不成等句(将谓为首也)。 对余一分句皆理定有(云云)。 基辨详云。 一一离之者离谓开也。 为一分句者准前偏句应作分句。 此一分句亦准前有五种一分句。 疏文虽说恐繁且止今时末学不识且止故今虽似违恐繁疏意。 疏说如理应思。 故分别思惟作为句图。 一一立量俟后来君子已能别(一分)。 不成为首对自或他(一分)所别极成作第一一分四句。 复能别(一分)不成为首对俱(一分)。 所别极成作第二一分四句。 复所别(一分)不成为首对自或他(一分)能别极成作第三一分四句。 复所别(一分)不成为首对俱(一分)所别极成作第四一分四句。 复自或他俱(一分)。 两俱不成为首对他自(一分)。 两俱极成作第五一分四句。 总有五种一分四句成四五二十句。 此中除重出非相摄句则合除三句。 所余十七句正示过。 图云。 第一一分四句。 自(一分)能别不成他(一分)所别(如数论对佛者言我及色等五皆是灭坏有体)。 他(一分)能别不成自(一分)所别(如佛者对数论云我及色等五皆是灭坏有体)。 俱(一分)能别不成自(一分)所别(如萨婆多对数论云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能别不成他(一分)所别(如数论对萨婆多云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二一分四句。 自(一分)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如萨婆多对胜论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他(一分)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如胜论对萨婆多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如数论对萨婆多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如萨婆多对化地部我去来世皆是实有非此句摄重出)。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三一分四句。 自(一分)所别不成他(一分)能别(如萨婆多对数论云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他(一分)所别不成他(一分)能别(如数论对萨婆多云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所别不成自(一分)能别(如萨婆多对胜论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所别不成他(一分)能别(如胜论对萨婆多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四一分四句。 自(一分)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如萨婆多对数论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他(一分)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如数论对萨婆多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如数论对萨婆多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极成(如萨婆多对化地部我去来世皆是实有非此句摄重出)。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五一分四句。 自(一分)两俱不成他(一分)两俱极成(如佛者对胜论我及色等五和合因缘同类所生)。 他(一分)两俱不成自(一分)两俱极成(如胜论对佛者我及色等五和合因缘同类所生)。 俱(一分)两俱不成(如萨婆多对大乘师我及色等五和合因缘同类所生)。 俱(一分)非(自他)两俱不成(此是前全分两俱不成之句重出也)两具不成为首四句。 与前五种全句合则有十种四句。 今疏所云总成十句者具应云十种四句。 总委云则成四十句也。 复将一分句对余全句者。 自此以上以分对分为四句已。 今此二句以分对全为四句已。 以一分四句为首对全句作句也。 此亦有五种四句。 图如左。 第一以分对全四句。 自(一分)能别不成他(全)所别不(如数论对佛者我是灭坏有体)。 他(一分)能别不成自(全)所别不(如佛者对数论我是灭坏有体)。 俱(一分)能别不成自(全)所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俱(一分)能别不成他(全)所别不(如大乘对萨婆多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二以分对全四句。 自(一分)能别不成俱(全)所别不(如萨婆多对胜论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他(一分)能别不成俱(全)所别不(如胜论对萨婆多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俱(一分)能别不成俱(全)所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我是和合因缘常住)。 俱(一分)能别不成俱(全)非所别(如胜论对佛者色等五皆同类及自性所生非此句摄重出)。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三以分对全四句。 自(一分)所别不成他(全)能别不(如佛者对数论我及色等五皆是灭坏)。 他(一分)所别不成自(全)能别不(如数论对佛者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 俱(一分)所别不成自(全)能别不(如大乘对萨婆多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 俱(一分)所别不成他(全)能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我及色等五皆是自性所生)。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四以分对全四句。 自(一分)所别不成俱(全)能别不(如佛者对胜论我及色等五自性所生)。 他(一分)所别不成俱(全)能别不(如胜论对佛者我及色等五自性所生)。 俱(一分)所别不成俱(全)能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我及色等五自性所生)。 俱(一分)所别不成俱(全)能别极成(如萨婆多对化地部我去来世皆是实有非此句摄重出)。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五以分对全四句。 自(一分)两俱不成他(全)两俱不成(如胜论对萨婆多我及自性皆是和合因缘藏识所生)。 他(一分)两俱不成自(全)两俱不成(如萨婆多对胜论我及自性皆是和合因缘藏识所生)。 俱(一分)两俱不成(若由法云俱分两俱不成亦俱全两俱不成。 则此句无。 俱一分两俱不成则非俱全两俱不成。 故俱全非俱一分。 故此句无。 若强改作句云俱一分两俱不成非此中摄。 偏句故也。 如数论对萨婆多云大种藏识皆是实有和合因缘)。 俱(一分)非两俱不成非俱全不成(若由法俱非一分两俱不成俱非全分两俱不成。 则此无过句也。 如佛弟子对声生论云声无常)。 两俱不成为首四句。 总以分对全五种四句如是(此第五中三·四句非以分对全句作句示非此中摄也)。 复将全句等者以全分四句为首对一分句作句也。 第一以全对分四句。 自(全)能别不成他(一分)所别不成(如数论对佛者我及色等五皆是灭坏)。 他(全)能别不成自(一分)所别不成(如佛者对数论我及色等皆是灭坏)。 俱(全)能别不成自(一分)所别不成(如佛者对胜论我及色等五皆是自性所生)。 俱(全)能别不成他(一分)所别不成(如胜论对萨婆多我及色等五皆是自性所生)。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二以全对分四句。 自(全)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不成(如大乘对萨婆多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 他(全)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不成(如萨婆多对大乘我及色等五皆是实有)。 俱(全)能别不成俱(一分)所别不成(如萨婆多对大乘我及色等五皆是自性所生)。 俱(全)能别不成俱(一分)非所别(如佛者对数论色等五皆是和合因缘非此句摄)。 能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三以全对分四句。 自(全)所别不成他(一分)能别不(如佛者对数论我是灭坏实有)。 他(全)所别不成自(一分)能别不(如数论对佛者我是灭坏实有)。 俱(全)所别不成自(一分)能别不(如萨婆多对胜论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俱(全)所别不成他(一分)能别不(如胜论对萨婆多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四以全对分四句。 自(全)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他(全)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不(如大乘对萨婆多藏识体是和合因缘常住)。 俱(全)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不(如萨婆多对大乘我及自性是和合因缘藏识性)。 俱(全)所别不成俱(一分)能别极成(如萨婆多对大乘我是和合因缘无碍性)。 所别不成为首四句。 第五以全对分四句。 自(全)两俱不成他(一分)两俱不成(如萨婆多对胜论我及自性是和合因缘三德所成)。 他(全)两俱不成自(一分)两俱不成(如胜论对萨婆多我及自性是和合因缘三德所成)。 俱(全)两俱不成(此句若云俱全两俱不成亦俱一分两俱不成则无此句也。 若强改亦句云俱全两俱不成则非以全对分句摄)。 俱(全)非两俱不成(若。 云俱非全两俱不成俱非一分两俱不成。 则无如是过也。 若强改云俱全非两俱不成则非此以全对分句摄也。 此第三第四句立量则第三如萨婆多对大乘云我是和合因缘是俱全两俱不成第四如佛者对声生论立声无常。 是俱全非两俱不成也。 故第三四两句非以全对分句也)。 总以全对分五种四句如是(此第五中第三·四句非以全对分句摄)。 上来总自偏句总别至此以全对分句。 偏句总别有四种四句。 俱不成全有五种四句。 俱不成一分有五种四句。 以分对全有五种四句。 以全对分有五种四句总计则有二十四种四句。 即有九十六句。 此中除重出(九句)非过(七句)非相摄句。 则合除十八句故。 所余七十八句正示过失如理应思。 恐繁且止余事。 疏。 其初有法(至)不成中解。 钞曰。 答文有五之中第三指下疏解偏句俱句文。 如下所别不成中等者。 音道云。 如中卷疏记(云云)。 如下能别不成中者。 同道云。 中卷疏(三十丁里)。 两俱不成者道云。 俱不极成诸句。 如下两俱不成中者。 道云。 如中卷疏俱不极成处说。 疏。 其两俱全分(至)当广分别。 钞曰。 上来就宗所依不成(能别不成·所别不成·俱不成之三过宗所依不成过故)。 释论文已。 今此疏文第四就宗两俱·随一·犹豫不成释。 备记云。 上文明宗所依不成。 自是下明宗两俱·随一·犹豫不成。 于中今此文但明宗两俱不成也。 全分不极成者。 且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三俱句。 此宗立敌两俱全分不成也。 一分不极成者。 一分四句中第三俱句此宗立敌两俱一分不成也(已上备记里引)。 其自他全分等者。 备记云。 此明宗随一不成也。 自全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一句也。 他全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二句也。 自一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一分四句中第一句也。 他一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一分四句中第二句也。 所别不成·俱不成全分·一分四句亦准可知(云云)(已上备记尤为好。 音里引用之)。 有宗犹豫不成等者。 道云。 中卷疏云。 其所能别中俱生疑故有犹豫不成(云云)。 疏。 二种自性(至)皆言极成。 钞曰。 答五文中第五结归论文极成言。 二种自性差别者。 释此文古两家。 一者邑记云。 二种者有法及法也。 云自性者谓言显也。 差别者意许也(云云)。 二者音石云。 意言。 有法自性及法自性云二种自性也。 有法差别及法差别云二种差别也(云云)。 基辨详云。 二家共为有理。 此文含二家意。 有法法上体。 义及言显。 意许皆应有不极成也。 此皆总摄者。 一切不极成此能·所·俱三不极成中总摄已。 音石释云。 意言。 能别·所别·俱不极成之中皆总摄也。 邑记云。 有法及法各有言显·意许。 此等不成。 皆是此中极成言简(云云)。 为简彼非等者。 正结归极成言。 二宗依者。 音道云。 有法及法云二依。 此文意言。 今论文为简彼二种自性差别不极成其余一切不极成过非于二宗依有法·能别言皆加极成言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也。 疏。 问何故宗过(至)故此但三。 钞曰。 显宗依八文中第六明极成言所简别。 问中今极成者。 今论文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简意何故但云简能别·所别·俱三不极成不云简余五过及一相符耶。 答。 此中但以等者。 基辨私云。 此答文有三段。 初以云宗依必须极成但简三非简一切宗过而答。 次以理门论简一切宗过立此论亦简宗过尽之义而为答。 后举此论余文不简一切过之例彰此论主但简三为义(已上私)。 此中者指此论中。 宗不极成者。 音导云。 不相离宗(云云)。 基辨云。 一许一不许故云不极成。 所依者宗所依也。 音道云。 有法法(云云)。 故但简三者。 周记云。 问。 论文中但言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何以知简三耶。 答。 二极成即简俱讫。 二上有失名俱过故(云云)(基辨云。 周记释好)。 秋篠钞云。 简所依中此三强胜。 现量等五非宗所依。 简宗依中非是强胜故但简此三(基辨云。 此释尤好)。 非欲具简等者。 基辨云。 此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论文彰宗体不极成宗依须极成。 以极成言非简一切宗过(已上私)。 理门成宗等者。 基辨私云。 此下文答文意有三段中第二意以理门论简一切宗过为据立此论亦简宗过尽之义而为答。 文意云。 理门说宗过但五相违。 彼论成立但五违为宗过简由。 言非彼相违义能遣。 此即举立此论亦简一切宗过之义所据(已上私)。 此论以彼等下正明此论与理门合成立简尽宗九过之义(已上私)。 以彼简五者。 欲明理门先简五过讫故此论但简三复简相符二论合成简过周备此云以彼简五(已上私)。 故但说三者。 今此论文明但简三不极成不简余过(已上基辨私)。 随自即简等者。 仁记云。 此文通难。 难云。 宗九过中现量等五过理门中既简已。 今论文以极成有法·极成能别简三不极成。 相符极成以何简之耶。 今疏文通此难。 释通意云。 相符是立敌共许故非不极成。 故以极成不简。 然共许不相离是非正故以随自简(已上仁记释疏意好)。 备记释随自即简云。 但简三过。 随便自然即简相符极成(云云)。 基辨详云。 备释通漫。 若尔不云理门简五过随便自然简三不极成耶。 今谓。 相符是随共也。 非随自故以随自简相符也。 是故备释不尔(已上私)。 亦如喻言显等者。 答文有三段中此文后以此论余处不简一切过文。 为例彰此论主但简三不简余意。 亦如之亦言亦前明初答意云宗依必须极成但简三非简一切宗过。 如喻言等者。 指下说喻论文。 显因同品者。 此一句言简喻过能立法不成。 决定有性者。 此一句言简所立法不成喻过二句合言简俱不成喻过。 此是此论说喻文虽简三过不简合·结二过故。 亦之准之自知前极成有法等论文但简三过不简余过为今论主意焉。 复结此等意云故此但三。 故承上此指此极成有法等论文。 但三者结此论文不简余过。 基辨详古释云。 周记云。 下举例释(云云)。 今谓。 既有亦如言故举例自可知。 不辨举例如何释可谓泛漫不稳。 又备释云。 第二答意云如喻过等。 释显因同品等三句虽无违害此文牒第二答意释不稳。 不辨别第一第二答意故。 此亦泛漫无所取找。 疏。 问既两共许(至)而言极成。 钞曰。 自下显宗依八文中第七明不云共许言极成。 问意可知。 疏。 答自性差别(至)非显真极。 钞曰。 此下答文。 有三重答。 此文即初重答。 此答意者。 备记云。 依瑜伽答。 瑜伽以自性·差别为所立故不唯因明自性差别。 兼亦举诸法至极理。 若言共成。 不能显至极理。 故言极成不言共成(云云)。 由彼不悟等者。 基辨云。 意言。 瑜伽所云不待诤至极成理彼(敌者)未悟故。 今能立因喻成立之(已上私)。 若言共成等者。 周记云。 据实而论。 自他二家共许亦合得为共成。 今言极者显此二法(自性差别)。 是至极之理。 故言极成也(文)(今云。 此释尤好)。 又秋篠钞云。 答中初说意言。 真极之理元来自然不待言说性相条然。 是即诸法至极之理。 于此真极邪正异途立决定理。 引现见事建立真宗。 莫不共许。 是名共成。 今云极成有法者所立自性。 极成能别者所立差别从本已来共成之名。 今显真极俱言极成不言共成(云云)(今云。 诸家释意皆同。 尤为好)。 疏。 又因明法(至)应无有此。 钞曰。 此三重答中第二重答也。 此依因明法答也。 答意云。 依因明法若言共成者。 但有共比量。 应无自比·他比。 自比量是能立。 他比量是能破。 若无是则因明法不成。 故云极成不云共成。 疏。 又显宗依(至)而不言共。 钞曰。 三重答中此第三重。 备记云。 第三答依因明·瑜伽说。 谓不相离宗是所诤故不极成。 对此不极成故且于宗依上假立极成名(云云)(今云。 此备释尤好)。 宗依者。 音道云。 依者有法及法也(云云)(此道好)。 于理极究竟者。 基辨云。 简大有同异等虚妄所诠云理极究竟也(已上私)。 能依宗性者。 音导云。 不相离性(云云)。 疏。 问宗依须(至)致极成简。 钞曰。 显宗依中八文科之第八。 自下明但言宗依不言因依喻依。 此即问也。 言极简等者。 意云。 因·喻亦言两俱不极成随一不极成应简不极。 何故因与喻但云不成不云不极成耶。 云何独于简宗依过云极成有法等耶。 疏。 答有四义(至)故不说极。 钞曰。 此下答文。 此中有四义答。 此即第一义答也。 周记云。 第一能依所依对(基辨详云。 此释通漫也。 此第一答意应云约宗·因·喻之依与体共成·不共成答故)。 秋篠钞云第一体依对(基辨云。 秋篠释为稳。 体依约宗宗体不极成宗依极成云体依对。 为好。 因喻体依对辨立共与极之别答故)。 宗不极者。 基辨云。 不相离宗体今名宗。 则一许一不许不极成为体故云宗不极也(已上私)。 为简不极者。 基辨云。 大抵置简言有简去有简持有简彰。 今于宗体云简不极。 则简去宗依极成非宗体而简彰不相离宗体不极成是宗体。 此云简持义(已上私)。 因喻依体等者。 音道云。 因依者声也。 因体者所作也(云云)。 基辨云。 此文意言。 因余喻因依声因体所作并用共成。 此依·体中无所简故无云极成简也。 如因喻亦尔。 疏。 二因喻能立(至)故无不极。 钞曰。 四义答中第二义答。 周记云。 第二能立所立对(基辨云。 此对释能合疏文为好)。 秋篠钞云。 二自他对(云云)(今云。 此对释通漫也)。 为有所简者。 为谓由也。 有所简者。 宗依极成宗体不极成。 是即所简别。 故言极成简(云云)(今云。 此释亦好)。 因喻之中等者。 周记云。 下通伏难。 难云。 宗中有不极言极简不极因·喻亦有不极言极应简之耶(云云)。 疏文通此难文意自可知。 而简别之者简别不极也。 疏。 三因喻成(至)独言极成。 钞曰。 四义答中第三义答。 此据立敌成不答也。 周记云。 三能别所别对(基辨详曰。 此对释通漫)。 秋篠钞云。 三成宗对(云云)(今云。 此秋篠对释难了)。 邑记云。 三立敌成不对(云云)(今云。 此对释尤殊胜也)。 音石里云。 意言。 真因喻中无不成故不须简。 真宗中犹有不成故须简之也(云云)。 邑记云。 三因喻中无不极成等者。 宗中有法彼此俱成。 后陈其法敌者不许。 有此滥故。 因喻不尔。 故不言极(云云)(今云。 音石释疏意尤好。 邑亦好)。 又邑记云。 问。 第三与初解云何别。 答。 初解依·体有成。 第三约立敌成不云(今云。 邑释尤尔)。 宗之中有不成者。 基辨云。 不极成是宗体。 此云有不成也。 有滥故应简故独宗依处言极成简也。 疏。 四因不成(至)成简不极。 钞曰。 四义答中第四义答也。 周记云。 宽狭差别对(基辨云。 此对释能合疏文好)。 秋篠钞云。 真似对(今云。 此对释通漫也)。 音石里云。 意言。 因中四不成及喻中能所立不成摄因喻不极成故。 于因·喻上无置极成言简因喻不极成也(云云)(今云。 此释尤好。 疏等言等喻中能所立不成。 摄非极者摄因喻不极成也)。 从宽为名者。 音道云。 因喻之过通有体(共言)无体(不共言)故云宽也(云云)(基辨云。 音石道大好。 此文宽狭释应由是)。 基辨按。 若因喻过用不极成言。 则肤受辈。 恐误谓有体共言因喻非有过故漫但云不成不云极也。 是因喻过不云不极成之由也(已上私)。 又邑记云。 此说因过中四不成宽通有体无体。 诸不成过皆悉摄尽故。 下明因相但云因有三相等不言极成。 喻过中能立所立及俱不成亦摄有体无体及犹预等过。 宗过失之中随一不极成然○初立敌相对明其不极。 其有体无体及犹预等恐摄之不尽故于此明宗相中置极成以简之。 虽宗过中有相违等过。 非不成过亦不摄彼犹预等也(云云)(基辨云。 此邑记释虽无害难了)。 宗不成中等者。 周记云。 问。 宗唯后四过无前五过可说云无别摄。 既有前五。 何故不以五摄不极云极简耶。 答。 虽有前五但名相违不得名为不成。 后之三过立敌两许。 即名极成不许即名不成。 故前五不摄后四也。 又解。 虽有前五由狭不能摄于不极名无别摄。 故置极言(云云)(已上前记)。 基辨释此文意云。 现量等五相违既云相违。 不可摄不极成。 无别摄处。 故云极成简不极成(简去宗依不极成简彰宗体不极成)。 故云说极成简不极也。 疏。 因中两俱(至)独言极成。 钞曰。 此文重委细指示。 已摄不极者。 摄因喻不极也。 两俱等宽者。 音里云。 意言。 四不成等是宽故即从此宽为称。 更不标极成名也(云云)。 基辨详言。 此释尤尔。 虽然不明以何所由从宽为称故可谓未可。 今谓。 四不成等宽通极成不极成故云宽也。 极者共言有体也。 非极者不共言无体也(已上私)。 又周记云。 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中一一皆有两俱随一等过故云宽也(云云)(基辨详云。 此释妄解也。 不辨名极成由故)。 又秋篠云。 两俱等名通宗等故其义即既宽。 故云两俱等宽(云云)(今云。 此释亦妄解也。 不辨名极成由。 但释宽言故)。 从余为称者。 音石里云。 意言。 因四不成及喻二不成等名余也。 望不极成云余也(云云)。 基辨详云。 因四不成喻不成等宽通极成(有体)不极成(无体)有过也。 然今以不成立称从不共言之余共言亦有过但云不成而不云极也。 是故音石释虽好未痛快也。 又云从宽为称之释亦由是可解。 云从余亦从宽意同也。 有体无体等者。 此文明共许有过。 有体者。 音道云。 共言因喻也(云云)。 无体者。 音道云。 不共言因喻也(云云)。 同里云。 因喻皆通有体无体也。 因有体者。 声无常。 眼所见故者。 此因共言故虽云有体然有过也。 大乘对小乘立声无常德句摄故者。 不共言故云无体因也。 此因有两俱不成也。 有体喻者。 声无常所闻性故如瓶等者。 此虽有喻体而有能立不成也。 无体喻者。 声无常所转变故如大等二十三谛也(云云)(已上里)。 宗过不尔者。 意云。 宗过不共是过。 故非如因共言有过。 今云不过等。 两许有体者。 两宗共言有体非宗后三过。 故宗中但云极成也(已上基辨私)。 疏。 然理门云(至)但此论略。 钞曰。 此下由理门作别解(此由音石意也)。 意云。 上来约极成言但在宗不有因喻而明。 已下约极成言在因喻而释(已上由音石意私注)。 音里云。 古德言。 此依理门为一解也。 既云决定同许。 故知于因喻亦须极成言。 但此入理论略不置极成言也(云云)。 又秋篠意言。 此文非别一解。 第四答文。 续前同义。 钞云。 以理而言。 宗·因·喻三皆言极成。 但是略耳。 下引二文证三支皆言极成也。 此第四说与玄应一说同也。 彼疏云。 问。 因及喻中不云极成。 何故宗中极成言简。 答。 三支极成应齐等。 举初显后。 故不名之。 似同喻中不成过故真因喻必极(云云)(已上秋篠)。 基辨详云。 此秋篠释未稳当。 彼先德由玄应疏作此谬释。 如上由音石明。 后学不应依用此秋篠说。 此中宗法等者。 音道云。 宗者有法宗也。 法者因法也(云云)。 又里云。 有法宗也。 是总宗之一分故即其极声声于别有法亦转故也。 法者因也(云云)。 决定同许者是极成义。 于同品中等者。 音石里云。 意言因于同品中有·非有·有非有也。 谓同品有之三句同品非有之三句同品有非有三句亦必须共许也(云云)。 故知同喻等者。 基辨私云。 承上成因喻亦须极成言。 理门论既如是。 但此入理论因喻略极言。 疏。 唯识亦言(至)故知此略。 钞曰。 下引因喻有极成言证成唯识第五文也。 由此等文此论略不云极自应悉知。 秋篠钞引义断云。 有人云。 因喻何无极成。 即自解云。 因喻必要极成。 以无滥故。 真似相翻皆无此说。 其义云何。 答。 此亦不尔。 因中既有两俱随一不成。 翻彼故论极成。 但言略故准理定有(云云)。 上来显宗依文终。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六(尾)。 安永第四(未)年正月三十日于南都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南窗钞记之了。 沙门基辨(生五十八岁)。 回向四恩法界海。 回向无上大菩提。 宽政改元(酉)年腊月望日于同寺莲成院南窗加订正。 自安永至今年数度令讲演此本疏之间以诸家释对辨疏意判定是非加校正了。 法相大乘末学沙门基辨(生年七十二岁)。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七(自出宗体始至示宗相竟)。 南都右京药师寺法相大乘沙门基辨撰。 上来明宗依文已。 自下示相广陈中出宗体文也。 疏。 论差别性故(至)曰出宗体。 钞曰。 自下示宗相中第二出宗体。 此中大分为四。 初牒论示科。 二释差别性三字。 三释故字。 四总问答。 今即初也。 疏。 差别者谓(至)以为宗体。 钞曰。 此下第二释差别性三字。 此中有四。 初离释三字。 二示体·义互相差别相。 三简古因明师正释新师宗体。 四总问答。 今即初也。 一切者示无一切非宗者。 有法及法者即前段所言极成有法·能别也。 谓取有法·法上体及义也。 互相差别者体与义互差别(今云。 体先陈。 局守自性。 义后说。 屈曲生他异解。 此体与义互差别也。 如次具释)。 以者故第五啭声。 释论故字。 以此故字啭义彰示不相离性。 谓离体·义互相差别处无别为宗依宗体者也。 其互相差别义遍转于宗依(前论文所言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者)宗体(前论文牒章云此中宗者四字也)处。 彰示此遍转义今置以言一切有法及法者。 即前段论所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言再举示境第七能差别义。 云何示彰。 谓若不置一切有法等六字。 则互相差别于何处何物何为差别不辨明故。 为示于一切有法及法处有互相差别义举示此六字也。 今此六字能差别非余处故一切有法等言示能差别义也。 性者体也等者释性言示宗体。 此取二中等者释差别即性。 此者指今文差别性之性言。 二中者。 二谓有法及法之二也。 中谓境第七言也。 互相差别者。 谓于有法·法体义互相差别。 体差别义义差别体云互相也。 不相离性者。 体义互相差别而其体与义同一时处不可分离。 是即一许一不许以为宗体。 取者简取。 云何简取。 谓于有法·法二中不但取言依。 取体义不相离性处。 是为简取。 欲示此义今置取言。 以为宗体者。 以谓由也故也。 第五啭义。 释论故言。 示于不相离宗体有法·法互相差别义遍转而置以言。 是示以差别性言为宗体结成云以为宗体也(已上基辨私注)。 疏。 如言色蕴(至)互相差别。 钞曰。 二明体义互相差别相是即且示一作法也。 此中有二。 初略示。 次具释。 今即初也。 此之二种等者。 音道云。 有法及法云二种也(云云)(基辨私云)。 此之二种言境第七能差别义也。 准前可知。 谓于有法·法二种上若体若义互相差别今如言色蕴无我。 则色蕴简别无我无我言简别无常无我色? 发布时间:2024-09-01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