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明大疏里书 内容: 因明大疏里书No. 2274[cf. No. 1840]因明大疏里书上本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五明者。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问。 内明处者。 为唯佛教名内明处耶。 答。 外道亦有。 但明内身因果。 名内明处(云云)最胜疏第四文。 言劫初足目创标真似者。 邑云。 劫初虽有因明。 真似纷杂。 未其刊定。 时大梵王化作仙人。 名为足目。 创定真似。 故理门论结十四过类云。 如是过类。 足目所说。 多分说为似能破性。 言足目者。 或云。 足下有目。 或云。 父母随意立字。 或云。 智惠广见。 以譬为名。 或云。 遍身有眼。 名为足目。 且从初释(云云)。 邑云。 司者主也。 此俗以南方为正主也。 言建本宗之鸿绪者。 言生因者。 立论者立因等言。 此生敌论决定解。 故云生因。 何故云建本宗耶。 若尔。 不可云明之因。 答。 生敌者智了因故。 所立无常宗所显。 既由智了因彼宗所显。 故云建本宗也问。 何故尔耶。 答。 由立因等言。 敌者智了因起。 解所作道理也。 由此即彼宗显也。 故生智了。 此即立本宗也。 此说意者。 不收了宗智也。 入者即明也。 即了因智之达解立者言义云入故。 立破幽致者。 古云。 能立能破之道理也(云云)仁云。 第二说意者。 立论者敌证者不与生因了因之名也。 何故者。 望宗果云因也。 今此题中不举宗果故。 既果无故。 不与智了因名。 亦不言生因。 相待立故。 故唯云立者。 云敌者智也(云云)。 问。 入者。 立者之智耶。 敌证者智耶。 答。 非立者敌证者智也。 故纂云。 又入正理不约立敌以分。 泛明因此诠因之教入解正理(云云)意泛解内明诸法自性差别智也。 非因明之立者等也。 言自性差别者。 色心等体。 云自性也。 上无常空无我等诸义。 云差别也。 无为亦云自性也。 此色心等。 道理是自本有。 故云本也。 简外道小乘等邪。 云真也。 纂云。 今此正理。 即二因之少分取义非余(云云)即义生因·义了因也问。 若尔者。 因明之正理。 何故云内明所说正理耶。 答。 内明之所说自性差别上”言由言生故未生之智得生者问。 由言生因。 得生智了因。 何故越云了宗智生耶。 答。 虽言生因是智了因之因。 而此说意者。 本发言者。 为了宗智果也。 即入者是了宗智也。 既令了所立宗故起言也。 故云由言生故未生之智生也。 言因谓智了照解所宗者。 唯是敌论者智了因。 非通了宗智也。 智了因虽不了于宗。 而智了因先起。 而解所作因。 次了宗智生。 而方解所立不相离宗也。 言或即言生净成宗果者。 言了因虽正能成宗果。 而言生与言了。 是一体故。 今举言生因摄言了也。 既言生因之净成宗果云明也。 故因即明也问。 以何得知。 因者唯智了因言生因非余。 答。 纂云。 第四五解。 又约人属教。 立者言生·敌者智了。 并名为因。 各望果故。 智了即照解所宗。 言即显彰所宗。 俱复称明。 各显了故(云云)。 智周等云。 自性差别。 名所建立。 宗等八支。 名能随顺。 顺所立故(云云)即色心等自性。 与此上无常等义也。 八能立言八支也问。 何故引此伽文证(云云)答。 为显因即明故。 即显所建立法者。 不相离宗。 非自性差别也。 能随顺法者。 因喻也。 非余也。 此顺陈那意说也。 因喻是八能立中少分也。 前师亦顺瑜伽释故。 不相违也。 既诸所有事中。 有因明故。 因即明也问。 何故云不相离宗而非余也。 答。 敌者了宗智。 唯解不相离宗故。 言第五属在何教者。 解云。 因明之名。 亦通陈那论·天主论也。 正理之名。 亦通陈那论·天主论也。 故云属在何教。 言二十五释者。 法将云。 五因明下。 各有五正理。 故成五五二十五释也。 言教亦因明者。 意云。 因者生·了二因也。 明者能诠教也。 既所诠因之事性教故。 教亦云因明。 决择性相者。 古云。 有法名自性。 能别名差别。 如次性相(云云)又云。 有法名性。 又云体性故。 因法名相。 是别相故。 言依后四释既是所诠者。 周云。 即此论依因明。 名得因明论。 道理即是所诠也。 又更一解。 既所诠者。 后四解。 因明入正理五字。 并是所诠。 不能诠也。 言欲令随证因生之明者。 所作性因云证因。 证无常故。 此即言生因也。 明者智了因也。 正理者所立宗也。 即不相离宗也问。 若智了因者。 如何云入所立宗耳。 答。 智了因虽不入解于正理。 而此智了所作故。 所立宗果所显。 由此即了宗智起。 入于正理也。 今随根本云耳。 又云。 证因者智了因。 了所作故云证因也。 明者了宗智也。 此后说不好。 五释中无了宗智名明故。 邑云。 如中观论者。 中谓中道非空非有。 欲令众生解中道观而证真理。 依所证解以立其名。 此论亦尔。 欲令众生证因明及正理故。 如十地论者。 彼论正明菩萨十地。 依所说事以立其名。 此论同彼。 依彼所说因明正理为论名也。 如水陆花者。 依所依处以立花名。 此论亦从所依因明正理处而立名也(云云)。 周云。 中观论者。 中道正智名为中观。 欲令众生得此正智证所观理。 此从所为立名也。 今此因明论亦尔。 言如十地经者。 彼经说十地方轨故。 从所说立名。 今此论亦尔也。 如水陆花者。 花依水生。 即名水花。 陆花亦尔。 花从所依以彰其号。 此论亦尔。 依彼善解因明者智。 故名因明(云云)。 言犹存十号者。 憬疏云。 大自在天千名中一名。 谓劫初时。 大梵天王造声明论。 于诸法中。 一一法上制立千名。 后天帝释废其九百。 唯存百名。 复于后时。 迦腻仙人更废九十。 但置十名。 今云骨锁者。 十名中一名也(云云)。 言名义宽故者。 因是贯通宗喻。 故云宽也问。 若尔。 宗亦应云宽。 通因喻故。 答。 宗者是不相离性也。 因者是有法声上义也。 此义不通不相离宗。 既彼宗唯通喻故不名宽也”言或已摄故者。 邑云。 真明似明俱得名明。 故因明名双摄此二。 言或兼明云者。 邑云。 本欲明真。 义兼于似。 故名因明(云云)。 言过破者。 显过破也。 即真能破也。 立有过比量时。 敌者斥其过也。 言似破者。 于无过量。 敌者斥有其过也。 言答是因明类者。 过破·似破俱是真能立·真能破。 因明之类故云因明也问。 何故过破等名因明。 答如别记。 言或似真俱因明者。 量立及量破与过破。 三俱真故云真也。 似破名似。 言名略已摄故者。 因明入正理之论名。 总略摄故。 言四问立破有言智可者。 解云。 真能立·真能破云立破也。 真能立者。 三支无过。 建立自宗。 比量也。 真能破者。 立论者立有过比量时。 敌者斥其过也。 此并发言而生他敌证者智。 云有言智也。 言答见因亦明等者。 此有二释。 一云。 约四分释。 见者见分。 由见为境。 引生自证。 故名为因。 是即自证分之因也。 此见分体即能了别青等相。 故名为明。 亦者显于持业也。 意云。 现比二量智之见分。 是亦因亦明。 故名因明。 言见因证明者。 见分为境。 引生自证分。 故名为因也。 证明者自证分。 此自证分照解于见分。 故云证明也。 此即因之明故。 云因明也。 依主释也。 前见分名因明者。 因即明故。 持业释也。 言自证亦因者。 即自证分能生见相分。 故名因也。 又能照知见分。 故名明也。 因即明故。 持业释也。 亦者显持业释。 二云。 此文约现比二量释也。 见因亦明者。 明比量智。 谓见所作因。 比知声无常。 故亦名明也。 因之明故。 依主释也。 此自悟也。 见因证明者。 明现量智。 现见烟而知是火因。 故名现量。 亦云见因证明也。 此亦自悟也。 言自证亦因者。 此显现量比量亦名因也。 意云。 自所证得现比二量。 亦是因尔有也。 何者。 二量为因。 能令悟他。 故名因。 亦者非但名明。 亦名因也。 二说之中。 后说好也。 本意但明二量不明四分故”言五问智生者问。 前释名门云。 智生因唯因而非明。 何今云明耶。 答。 如备记。 言答是明之因者。 周云。 二生二了。 俱起智了。 而为其因(云云)言或皆顺照成宗义故者。 邑云。 此第二释也。 谓言义二因。 虽不同智亲能照明所立宗果。 亦能为境。 顺生于照。 而成宗义。 故亦名明。 或言义二了名为顺照。 言义二生名为顺成。 或宗中言义。 名为顺照。 因喻言义。 名为顺成(云云)言果有果之明等。 周云。 果有三。 一果即明。 二果之明。 三果非明。 敌证智了。 是言生果。 体即是明。 立论言义。 是果之明。 能净成宗。 名之为明。 不从他起。 不名为果。 此言生等。 虽依义智智智非他。 故言生因不得名为果即明。 所立宗者是果非明。 文中之言意显依主(云云)邑云。 谓所立宗及敌证智。 俱名为果。 敌证之智果中之明。 所立宗·果而非明等(云云)备云。 果之明者。 了因三及了宗智也(云云)非果皆即明者。 所立无常宗也。 言因有因之明。 周云。 有因之明及因即名。 因之明者。 敌证者智。 是言生因家之因。 因即明者。 即言生因成宗。 故亦名明。 余准此知(云云)。 言是因皆即明者。 备云。 六因即皆明。 智了因是照明所作因故。 言义二了照明宗故。 云明也。 智生因是智体故。 云明也。 言义二生是智了明之因故。 云明也(云云)。 言果明不定等者。 周云。 宗果是果而非明。 故名为不定。 言果明时。 滥此果故。 名为有滥(云云)所立宗非明。 故云有滥也。 言因明两定等者。 周云。 但是其因皆即是明。 故名两定(云云)邑云。 由因成宗。 是因皆明。 故因与明两定俱有。 可名因明。 果不成因。 有果而非明。 故果与明非定俱有。 不名果明(云云)因明者。 亦因亦明。 此二义定。 故云两定也”言不欲以果成因义故等者。 意云。 本以因成果故。 论题立因明之名。 不欲以果成因故。 不云果明也。 言离七等故者。 举陈那七阙减过性。 而等取古师八阙减也。 言由此论显真而无妄义亦兼彰具而无阙者。 备云。 今此论文。 唯显邪过。 不显阙过。 据实亦云显阙过也。 论文所说三十三过。 唯此邪过。 不阙过也。 由此者。 由因喻之二义也。 又云。 由宗之二义也(云云)言发言申义证敌俱明等者。 备云。 结能破名也。 义断云。 因喻定故。 可能破他。 宗他不许。 何成能破。 故理门云。 唯有共许决定言词。 说名能立。 或名能破(云云)明知。 能破者因喻也。 言宗义各定以下文。 释悟他二字也。 言宗义各定者。 且胜论师立无常声也。 声论师立常也。 故云各定也。 言邪正难知者。 且此所立宗邪正难定也。 言彼此俱明者。 能立能破生证者敌者解。 故云俱也。 似立似破生立者自与证者他之解。 故云俱也。 注言能立能破(乃至)证敌俱解者。 真能立易知。 何者。 立论主云自。 敌证者云他也。 据真能破者。 立量破同能立可知。 若显过破者。 今能斥过人云自也。 证者及过所斥本量主云他也。 言似立似破由他指述证立俱明者。 似能立者。 同真能立可知也。 若似能破者。 立量似破。 是能破人云自也。 又云立者也。 言由他者。 本量主也。 显过似破亦尔。 今能斥过似破人。 云自云立也。 今非过。 此是似破(云云)人名他指述也。 言故此颂中据其多分(乃至)似虽亦自从真名唯者。 邑云。 此中两解唯字。 既许少分自悟。 唯之义理犹未明。 夫言唯者。 决定义故等(云云)可见。 周云。 初半颂中。 真能立破全令悟于他。 二似之中亦令悟证者。 故云多分等(云云)可见问。 能立能破。 唯悟他敌证者。 故唯云悟他可尔。 似立似破。 自还生解。 何故此亦云唯悟他耶。 答。 疏有二释。 意者。 能立能破似立似破。 四通而皆悟证者他。 故从此多分义。 云唯悟他也。 少分似立似破通自悟。 后释意者。 虽似立似破通自悟。 而从真能立破之唯悟他。 此亦云唯悟他也问。 何故云通自悟耶。 答。 似能立者。 立有过比量时。 敌者他显彼过。 尔时立者证者俱生解也。 既立者生解。 故云自悟也。 似能破者。 无过比量斥其过也。 尔时立者云我量无过也。 由此能斥过人生解也。 斥过人云自也问。 此论云似能立不悟他。 门论云似能立悟他。 既二论违。 如何云正同(云云)若。 门论悟他者。 据悟证者他也。 此论不悟他者。 据不悟敌者他也。 故不相违也。 二论意云。 同似能立唯悟证者他。 不悟敌者他也。 言现量者。 略有四种。 一五识身。 二五俱意。 三诸自证分。 四诸定心也(如疏下卷说)问。 何故不说第八识耶。 答。 非大小乘内外二道所同许故。 此中不取以为现量。 言自唯照境者。 又有本云。 因修照境(云云)备云。 因修者俗语也。 即任意之异名也(云云)邑云。 因修照境者。 任运缘义(云云)言比量者。 了宗智也。 故此论云。 言比量者。 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 如前已说。 由彼为因。 于所比义。 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或无常等(云云)了知者。 了宗知也。 有火或无常者。 所了宗果也。 注言用已许法成未许宗等者。 比量心。 以因喻共许法。 成所立宗也。 言似现量者。 此论云。 谓诸有智了瓶衣等。 分别而生(云云)疏云。 缘瓶等智。 不称实境。 妄分别生。 名分别智。 准理门论。 有五种智。 一散心缘过去(五俱意识)二独头意识缘现在。 三散意缘未来。 四于三世诸不决智。 五于现世诸惑乱智。 谓见杭为人。 见阳炎为水。 及瓶衣等。 名惑乱智。 皆非现量。 是似现收(云云)除第二智余之四心。 皆是五俱意识也。 言若现量境理幽事显者。 法将云。 色等之上苦空等。 名理幽也。 色等之事。 名显也(云云)言于境幽显俱明者。 法将云。 问。 因位五识。 现量缘境。 境上之理。 五识不缘。 如何名明。 答。 此中言总。 果位诸识·因中定位第六识等。 能俱明故。 或散五识亲证事故。 虽不缘理。 而事无倒。 理自得明(云云)问。 此真现比与似现比。 其体为智耶。 为所立量耶。 答。 以智为体也如此论末说。 似比量者。 似因及缘似因之智为先生。 后了似宗智。 名似比量(云云)疏下卷文也。 言似因者。 四不定六不定及似喻也。 言缘似因之智者。 忆念智也。 言了似宗智者。 了宗智也。 言现比因果者。 意云。 真现量心真比量心。 初知所作等因云因也。 次知所立无常宗等云果。 即了因智云因了宗智云果也。 仁云。 现量等三量皆是智也问。 何故圣教量名智耶。 答。 若不智者。 八义之中能破可摄。 又理门论云。 现比二量(尔)云摄故。 教是摄现量。 理是摄比量。 以现量心缘圣教。 以比量智知所诠理。 故此圣教疏。 故非能立(云云)言三引喻者总也者。 解云。 同喻异喻之喻体。 与喻所依双举。 故云总也。 言同类异类者。 别举喻体也。 喻所依之处。 必有喻体。 故云总也。 为显顺违之义。 别举同喻异喻也。 仁云。 于总比况假类法中者。 举喻所依也。 别引顺违同品异品等者。 举喻体也。 言以因总别既无离合喻之总别何假合离者。 意云。 此明无著不立二喻之所以也。 虽因有总别。 而弥勒等不开总别。 而唯为一因。 何假立总喻别喻耶。 周云。 但言因者。 即是总因。 因之三相。 名是别也(云云)邑云。 总但名因。 别即三相(云云)义断云。 对法合结。 与世亲不殊。 瑜伽同类异类。 与理门论等二喻不别。 作者各据一义(云云)言离喻既缺故加合结者。 此显无著对法合结为能立之所以也。 离者也。 谓开喻而为总喻别喻。 既阙故今加合结为能立也。 言多显彼所立便足者。 备云。 此显世亲唯以宗因喻三为能立之所以也。 以宗能诠言为能立。 以自性差别为所立。 由能诠显自性差别故。 以自性差别为所立。 由不离于不相离故。 即以义为能立所立。 以因能诠言为能立。 以所作义为所立。 以喻能诠言为能立。 以所作无常为所立。 正释意云。 一云。 多言显彼所立时。 多言显法即是也。 一云。 多言显彼所立时。 彼所立宗即是也(云云)今云。 因喻能诠所诠俱为能立也(云云)。 言和合正说者。 周云。 宗因二处。 能立所立共相随顺。 名为和合。 因喻无过。 为正说(云云)”言故总说一喻已令所立见边等者。 备云。 显世亲唯说一喻而不说引喻异喻之所以也。 谓唯说一同喻能诠言。 而显所作无常。 以敌论者令见边极。 何为无用引喻异喻说耶(云云)令见所立边者。 意云。 于所立宗。 敌者(尔)令见其边极也。 言但说因初喻随其后合义已明等者。 下明不说结之所以也。 但说因初者。 诸所作也。 喻随其后者。 皆见无常也。 此言喻者。 宗因喻也。 言立论者现量等三疏有悟他等者。 意云。 立论现量等三疏悟他。 故喻伽等说为能立也。 然亲不悟他故。 世亲·陈那等论。 不说为能立也。 敌论者现量等三唯悟自。 都不悟他。 故不为能立问。 何故立者现量等三疏悟他。 适者现量等三唯悟自耳耶。 答。 立者现等三。 是立者先现知诸法自性。 及比知诸法差别。 方立真比量。 故疏悟他也。 敌者现量等三。 现知立者所立宗。 及比知立者能立言等。 故唯是自悟而不悟他也。 言自性差别者。 备云。 有法及法也(云云)问。 若尔。 法是不共许。 何云极成耶。 答。 极成有法。 极成能别。 是故二并极成也。 言非要三体者。 仁云。 体虽非三。 而义有三。 故多言也(云云)言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义皆名能立者。 备云。 宗唯以能诠言为能立也。 因喻等后能立。 是能诠言及所诠义。 并名能立(云云)今云。 因等言义者。 等取喻一。 不等余也。 故沼法师义断云。 如瑜伽论。 八为能成。 尚自科简。 真唯有三。 余能立之能立。 名为能立。 非实说八俱为能立(云云)明知。 现比量等。 是因喻能立之能立。 故名能立。 第一释意云。 宗能诠言。 名为能立。 所诠不相离性。 名为所立。 然瑜伽言自性差别为所立者。 不相离性是不离于自性差别故。 非谓以有法及法为所立也。 邑云。 彼于论说何故先立宗耶(至)故亦所立者。 此证能诠宗之言亦为所立也问。 彼论但言。 何故先立宗耶。 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义。 不说宗言亦为所立。 何以为证耶。 答。 既言显示自所爱乐宗义。 故知。 即是诠宗言。 既言何故先立宗耶。 故知。 宗言得为所立。 彼论又问。 何故次释因耶。 又问。 何故次引喻耶。 又问。 何故次说因喻耶。 既因喻等皆不言立。 唯于彼宗。 独名为立。 由此故知。 诠宗之言得名所立。 今约能成于义。 说为能立(云云)也。 言犹如于因喻所成故但名能立者。 备云。 所诠义。 能诠言但名能立(云云)此意不明了。 唐本疏云。 犹如于因对所成故。 但名能立(云云)喻对二字之草相滥故。 写人误之。 言二云诸法总聚等者。 周云。 问。 若以别法成于总聚。 随是何宗皆有二过。 且如佛法。 以声一分成总聚法。 令决无常。 乃有违教及相符二过。 自宗无为。 体是常住也。 虽非蕴摄。 仍法界摄。 若十八界总立为无常。 此乃违教。 自许无为是常住故。 如瓶盆等。 是随何宗亦许无常。 今若成彼。 即相符失。 答文以说随应。 简别二过。 随其所诤。 而成立故。 若尔。 即是以别成别。 非以别成总耶。 答。 且如五蕴名为总聚为所立也。 取此总中一分之声自性差别。 名为能立。 先且对敌成立此声是无常已。 则举此声。 成总聚中随所诤者亦决无常。 总别俱有所作性故。 得有正因。 名为以别成总也(云云)备云。 第二释意。 未立宗时。 诸法自性差别。 若名。 若义。 总是所应立法。 故云所立。 此中且举一声立比量时。 若名若义。 皆云能立。 今立总故。 非如因喻名能立也(云云)。 言二云(至)论俱名义者。 邑云。 问。 教是能诠。 何名为义耶。 答。 但有无常苦空等义。 是所立义。 名为义也。 言随应有故者。 若以总聚。 皆为所立。 恐有世间圣教现量等违及相违过。 故说随应。 以简之耳(云云)言瑜伽等不说宗非等者。 仁云。 宗必定非所立。 定是能立不言故也。 邑云。 然疏之中。 上来所序。 三释义各不同。 源慈氏无著大师所说。 宗为能立。 不必具有此三意。 故此所说三释。 不可俱契圣心。 以余管见所窥。 初释理应为当。 何以然者。 且第二释。 若以一分别宗成立总聚之义者。 此所成义。 为对敌耶。 为不对耶。 若不对。 何假立之。 若对敌申。 还为宗法。 宗既能立所摄。 总聚便非所立。 又以别宗声无常等而成总者。 此如何成。 若望为宗。 于彼无力。 何名能立。 若为同喻。 便不名宗。 如何说宗以为能立。 第三释中。 若以依合宗成立自性差别者。 亦不相离性故。 敌者不许。 自性差别彼此极成。 如何未许宗而成共许法。 以所见边。 便徒施设故。 后二释。 述宗支得为能立。 非无此理。 然唯初释以能诠言成所诠义。 理明显也(云云)。 言阙一有八者。 备云。 此文难见。 凡立宗时。 无违现量等理方立宗也。 陈那破云。 非必具现量智方立宗也。 但具比量智及圣教量(云云)言阙一有三者。 一阙初相。 二阙第二相。 三阙第三相也。 阙初相者。 如数论师对声论云。 声无常(宗)眼所见故(因)如瓶等(同喻)如虚空(异喻)也。 阙第二者。 声论对萨波多云。 声常(宗)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阙第三者。 所量性故。 言阙二有三者。 二二合阙也。 阙初二者。 声非勤发(宗)眼所见故(因)如虚空(同)如瓶等(异)阙初后者。 如外道对佛法者云。 我常(宗)非勤发故(因)如虚空(同)如电等(异)因阙所依。 故无初相。 电等上有。 故无第三也。 阙后二者。 四种相违也问。 声非勤发(因)眼所见故(因)如虚空(因)如瓶等(异)者。 此阙三相。 何故唯云阙初二相耶。 答。 疏(下卷)周记云。 问。 眼所见因。 瓶既是异。 即合阙异。 如何不阙异喻。 答。 举瓶为异。 眼但见四尘。 不见瓶盆等。 故成异喻(云云)此约声论对佛法者立。 如是说也问。 若尔。 疏下卷解第七阙云。 如立声常。 眼所见故。 虚空为同。 瓶等为异。 三相俱阙(云云)此三相阙者。 前第四句亦三相可阙。 答。 此第七句。 是声论对胜论立。 故三相俱阙也。 言如声论师至三相并阙者。 道献云。 异喻粗四大种既实句摄。 即为德依。 异品遍有。 故阙第三相。 又此因佛法无故。 即是自三相阙也(云云)周问。 德所依因。 声论佛法不许有。 宗与因喻二所皆无。 可阙二相。 四大异喻因亦不转。 如得阙第三相耶。 答。 此文错也。 应云声与胜二论相对。 因望胜论三相皆阙。 彼宗许德依于实句。 德依因于声不转。 故阙初相。 彼无择灭。 德因亦无阙第二相。 四大实句收。 德依因亦转。 阙第三相(云云)问。 疏主意者立第七无体阙耶。 答。 不立也。 即以陈那及贤爱义方为正也问。 何故不立。 答。 既本无体。 有何所阙立为过耶。 意云。 因一喻二之三相中。 阙一一相。 名为阙减。 既本无因喻体。 此即全无。 何名为减。 于何法上立阙减名问。 若尔。 立我为思。 是唯有宗不举因喻。 岂非过耶。 答云。 疏主意者。 唯有宗是非比量。 以因比宗。 名为比量。 既无因喻。 故非比量。 故不立为阙减过也。 陈那等意。 约三支不立阙。 是故今此作法非阙减也。 唯约三相立阙减也。 问。 若尔。 约因三相不立第七无体阙耶。 答。 不立也问。 若尔。 何故云阙有二相一无体阙耶。 答。 约三支立。 故不相违也。 言以理门论说至所以略之者。 此第一释意云。 取自所乐为所立宗此正宗者。 非彼现量等相违之所遣也。 既云相违。 故说现量等五相违。 略不说后四种也。 言能别不成即是因中不共不定等者。 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 声灭坏。 所作性故。 如瓶。 数论师不立灭坏无常故。 有能别不成不共不定者。 同喻如瓶等望灭坏宗法时。 瓶等是不灭坏法。 故非成同喻。 既无同喻。 故成不共不定。 约数论宗。 无灭坏法。 故无同喻。 能别不成必是不共不定。 不共不定不必能别不成也”言所别不成有法无故等者。 如数论师对佛弟子立。 我是思。 德所依故。 是他所别不成失也。 由佛弟子不许所别我故。 又立敌俱不许德所依故因。 有法我上有。 故有两俱所依不成失。 所别不成必是所依不成。 所依不成亦是所别不成。 言因中已有异品遍转等不定过者。 九句中第七句也。 声论师立量云。 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同)如电空(异)如瓶等。 无常性因同喻电上有。 空上非有。 异喻瓶上一向是有。 故作不定云。 为如电光。 无常性故。 声非勤勇发。 为如瓶等。 无常性故。 声是勤勇发。 由无常性因异喻瓶上一向有故。 此异喻有能立不遣失。 故今难云。 因中既有异品遍转不定之过。 何更须说异喻有能立不遣失耶。 言及是异品非遍无过者。 即九句中第九句也。 如声论师立量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同喻如极微及虚空。 异喻如瓶及乐。 难意云。 因既有异品非遍无不定过。 何更须说异喻中有能立不遣失(云云)。 言余难同前者。 周云。 此中亦有阙异喻难。 然与前别破能立中阙喻相似。 故指如前(云云)。 言彼二并非何成宗义者。 意云。 能别所别二种非极成。 何得成不相离宗义耶。 言便更须成者。 备云。 立量云。 我(加)我是。 思者所别极成无失也。 佛弟子云汝我非思者。 亦所别极成无失。 故云便更须成(云云)。 言两俱不成等者。 此难意云。 声无常。 眼所见故者。 此因非有法上义。 故既本非因。 不可立为因过也。 俱不成者。 声常。 无质故。 如瓶者。 此喻亦本非喻。 何故立为过耶。 俱不遣者。 声常。 无质碍故。 异喻如虚空者。 此亦不遣常性及无质碍性。 故本非异喻。 何立为异喻耶。 随一不成是于自成故不举。 言是喻方便者。 邑云。 正因应云非一切故。 而彼乃云一切皆是无常者。 此是正异喻。 一切是因异。 无常是宗异。 其实是喻方便为因故。 言是喻方便也(云云)今云。 方便者。 若直以非一切为因。 敌者不许故。 以方便矫智。 不言异喻。 而加于故字(因)乃保己尔立故。 云方便也”言恶立者。 邑云。 有其二说。 一云。 实是异喻恶立为因故云恶立。 二云。 异喻离法先宗后因。 应言诸无常者皆是一切。 而今倒说一切皆是无常。 以倒离故名为恶立(云云)。 言由合喻显非一切故者。 邑云。 声论自许诸无常法品类众多名为一切。 若依量合。 云诸一切者皆是常住。 此不成合。 正合应云诸非一切者皆是常住。 犹如虚空。 由此合喻。 即显彼因。 应云非一切故(云云)。 言此因非有等者。 意云。 一切者。 全分一切故。 声亦一切之中所摄。 一切者皆义尽义也。 此因宽故。 声亦一切之言所召。 非谓以有法声因中摄也。 是故非无有法体也。 然一切无常之因是非遍有法声。 故云非有也。 两俱不成者。 意云。 约于立者亦于敌者一切无常(云)义无。 是故有两俱不成过也。 若立论者不云声是无常故。 若敌者佛法不云择灭无为等是无常故问。 声论云。 除声一法余无常法。 立为一切无常。 如何成两俱不成耶。 答。 约内明门。 虽除声一法余法之一切无常。 而立量时。 不简别故。 犹有过也。 言或是所立一分义者。 彼声论云。 有法声上有二义。 一常义。 二非一切义。 即以非一切为因(云云)佛法者此非一切因有法声上有不许故。 有他随一不成过也。 非一切者。 声是非一切无常法故。 文备等云。 非一切者声也。 以遮名说。 既以有法之一分为因故。 无同喻也。 是故有不共不定也(云云)难云。 若尔。 所作性故。 亦以声一分义为因故。 亦既无同喻。 可有不共不定也。 又测法师云。 或是所立一分者。 非一切因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为因。 故有两俱不成过(云云)意云。 谓声之言与非一切之言。 同是声故。 即以有法为因。 此义立敌共不许故。 有两俱不成。 若尔。 所作性因亦可有两俱不成也。 言不同比量相违等者。 邑云。 但举宗云瓶等是常。 即已违前所作因证。 故是宗过。 彼立声常。 未举非一切因。 犹未相违。 举因方过。 故但因过。 非宗过也(云云)。 言立敌或偏等者。 邑云。 若立敌共犹预所依不成。 即入两俱。 若偏犹预所依不成。 即随一摄。 故外道因明唯说前二。 不说后二为不成也(云云)备云。 后二不成即是前二不成摄。 故不别说也。 两俱之所依不成者。 如大乘对小乘立我常住识所缘故。 随一之所依不成者。 如胜论对经部立虚空实有德所依故。 两俱之犹预不成者。 彼所见烟下可有火(宗)以烟现故(因)立敌皆疑惑。 随一之犹预不成者。 即前作法也。 立者见烟。 既决定故。 敌者疑故。 立前量也(云云)。 言或决者。 两俱随一所依。 或疑者犹预不成也。 就决三中。 宗或有谓两俱随一。 宗或无谓所依不成问。 何故三不成名决耶。 答。 所依有法决定故。 谓两俱不成随一不成是有决定。 所依不成是无决定也。 犹预不成是取依有法不决定故。 云或疑也。 言古亦有说不定有五等者。 古人意云。 不共因者。 声常。 所闻性故。 此因是异品(尔)无故。 不定不摄。 同喻虚空不成因故。 有能立不成过。 既是喻过非因失。 故除不共不定也。 陈那加意者。 常无常品皆此因离。 是犹预因。 是故有不共不定也。 孝仁大德云。 以因比宗故名比量。 以喻显故名譬喻量(云云)备云。 以如来圣教言而为正量而比知。 故名圣教量(云云)。 言鹿母堂者。 周云。 或毗舍佉母。 此云粗子。 今母从子以立其名。 名鹿子母。 此鹿子母于给园中。 为僧造堂。 依人立称。 名鹿母(云云)。 言废后四种随其所应摄入现比者。 邑云。 然准道理。 后之四种皆比量。 定心所观教可现量收(云云)备云。 至教量通现比二量。 谓依至教量。 无分别智等现。 知诸法自性差别。 故名为现量。 又有分别智等比知诸法差别。 故名为比量。 自余譬喻量等皆比量摄(云云)纂云。 问。 古师能立皆说三量。 今陈那量何唯二。 答。 论一切法不过二相。 一自。 二共。 得自相心名为现量。 得共相心名为比量。 定心缘教即得自相。 散心缘教即得共相。 陈那约此能缘心。 云量但立二等(云云)。 言有是能立(至)破谓就他宗者。 周云。 问此三句更互相违。 初句之中。 有释不许但是能立而非能破。 何故第三俱句之中。 有释又复不许能立亦能破耶。 第二句之中。 何故有释不许能破而非能破。 答。 能立之中。 有唯申自。 而不破他。 有亦立自。 亦破于他。 能破亦尔。 若言能立皆非能破。 即违能立是能破者。 若说能立即是能破。 复违能立非能破者。 今显能立立自破他。 能破破他及以自立者。 皆不定故。 故置有释。 简宗执也。 初句有释。 据其自立兼破于他。 第二有释。 约其初乃唯自立不破于他说。 后彼破他不立自义。 互举一义。 总不相违等(云云)本文如此私勘。 邑云。 立谓能申自破谓就他宗者。 此第三句之后释也。 即初二句之前释也(云云)。 言能破非似立亦非似破真似异故者。 备云。 显能破与似破相对而不作句所以也。 由能破定非似破故。 无相对为句也(云云)纂曰。 疏解。 能破定非似破。 真似异故。 今谓。 或有。 且如能立既对似破。 云何能破不对似破。 如声显论对胜论。 立声是常住。 彼复成立声是无常。 岂非能破。 自义不定何得非似立。 若不能破他。 彼应真立故等(云云)。 十四过类者。 一同法相似过类。 如立声无常。 勤勇发故。 同如瓶等。 异如虚空。 然愚敌者非理设难。 声可常。 无质碍故。 如虚空也。 今以异品为同法喻颠似成立相违之宗。 故云同法相似也。 虚空是异喻而非同品。 故云相似也。 后量有不定过也。 可知问。 何故能破与似立似破相对不作句耶。 答。 能破非定似立似破故。 言是故八义体唯有七者。 邑云。 似现似比合为比量。 故唯有七问。 二似何别。 答。 如缘瓶等作瓶等解。 不得自相。 名似现量。 似因喻等。 于所比义决智不生。 名似比量问。 似现似比既别。 何合为一耶。 答。 无楷定。 正智不生。 故皆非量(云云)问。 何故能立等不对现量等以为句数。 答。 周云。 能立破等与现比等。 言智有殊。 自他悟别。 体既全异。 故不对明(云云)言虽就他宗真能立体即真能破等者。 邑云。 谓有难云。 似现似比俱非量。 合为一立量破他。 亦立亦破。 应合为一。 故此答云。 有显过破非真能立。 故不合之。 余准此悉(云云)周云。 此释伏难。 外道难云。 若真能立即真能破。 即应但一真能立足。 何须更立能破(云云)问。 似能立准此知。 由有此问。 故此答起(云云)”言真现真比似现似比智了因摄者。 备云。 真现量真比量是真智了。 似现量似比量是似智了。 此并敌证者智了因摄问。 颂云。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者。 此立论者现比量也。 何故今云智了因摄。 答。 颂据本说。 今此约末。 故不相违。 谓立论者发现比量智。 方起言生因。 由之敌证者智了因之现比量智起。 是故颂据本立者智。 今此文约末敌者智也。 二智了者。 真智了与似智了也(云云)。 周云。 现量比量名为二智。 即此二智名为智了。 二智了中遍含真似。 故了因中摄此四也。 似现似比俱此非量也。 由此八义体唯七也问。 似现似比皆是。 真现真比外别有体性。 如何二量得摄尽耶。 答。 现比二量摄诸量尽。 似现似比体是非量。 名为非量。 故二量不摄。 于理何违(云云)。 言三者论据谓论所依即真能立及似真现比量等者。 备云。 若无此真能立及真似现量比量等者。 可无由立论故(云云)。 言四者论庄严谓真能破者。 备云。 虽有说法之师。 然无论议者等诸论难人者。 谁能显彼说法之师能也。 故真能破名论庄严(云云)。 言论出离者。 备云。 为无上菩提。 非为名闻利养也(云云)仁云。 立论时离诸过失也。 不起诸恶言。 而为无上菩提立论。 故云安处身心之法也(云云)。 言论多所作法者。 备云。 具上六故。 此法未来世不断绝。 而多作利益也问。 大论云。 有三种法。 一善自他宗。 二勇猛无畏。 三辨才无竭等(云云)何故今云由具上六等(云云)答。 第七论多所作法之三种(伊)由具上六。 能多所作(云云)。 言实亦易业成功者。 备云。 陈那所造论难解故。 今天主论令易解也(云云)业者或本云。 易业成功者。 邑云。 易旧私勘。 论之柯叶成制作之良功(云云)。 言性相求之者。 备云。 真立似立及二真量二似量。 皆名性也。 是能立及能立具故。 真能破似能破名相。 自义成已后方破他故(云云)问。 真现比是真智了故。 合为一段。 似现比是似智了故。 合为一段者。 真能立真能破是真因喻故。 合为一段可说。 似能立似能破是似因喻故。 合为一段可说。 答。 先立自宗已。 后方破他宗。 是故不合说也问。 若尔。 真现真比彼境别故。 别处可说。 似现似比亦尔可例。 言体类有同合成六段者。 备云。 真现真比是智了故合为一。 似现似比是智了故合为一(云云)周云。 真现真比各同有体。 然俱是智。 名为类同。 似现似比体即非量。 名为体同等(云云)邑云。 体谓二真量俱正智故。 类谓二似量真之流类故(云云)。 言长行同于理门所说者。 解云。 彼论次第。 最初明真能立。 最后明真能破似能破。 是故云同也。 此论亦尔也问。 如何引一论。 证顺次第。 证长行次第哉。 答。 论云为欲简持能立能破等者。 为证于颂文能立与能破。 而引之也。 言同于理门所说者。 非前所引文也。 取次下长行所说次第为证也。 言以因明法先立后破者。 解云。 先立者真能立及能立具也。 后破者真能破似能破也。 即显最初明真能立。 最后明似能破也。 非谓真能立次说能破也。 言免脱他论者。 意云。 真能立义免脱诸难。 言摧伏他论者。 意云。 真能破义摧破他义也。 邑云。 免脱他论摧破他论者。 能立能破如次配之。 言具义正。 免脱他故。 摧破彼邪令屈伏故(云云)周云。 免脱他论者。 真能立也。 犹无过故免外难也。 摧破他论者。 真能立也(云云)”言似自相明者。 意云。 真能立似能立俱是能立故。 以为一类。 此即一自相也。 是故初明真能立。 次明似能立也。 真现比量似现比量俱是量类。 故为一类。 此即一自相也。 是故次明真现比。 后明似现比也。 第二释长行意云。 谓立论法有二义。 一真能立。 谓真因喻。 故长行先明真能立既真似相对。 故次明似能立也。 二能立具。 谓真现比。 故次长行明真现比。 既真似相对。 故次明似现比也。 以上六门是真能立也。 能立具故。 次第如是也。 既自义成也。 次后破他。 故次明真能破。 既真似相对。 故后方明似能破也。 理门论长行次第亦同此也。 故引为证也。 言此之六门由是能立及眷属故者。 解云。 能立者真能立也。 眷属者似能立及二真现比及二似现比。 即名六门也。 言能破似破虽体即言境无有异者。 邑云。 此有二解。 一云。 能破似破体俱是言。 所破之法即是言境。 境与所破无有异也。 二云。 无字形状相滥。 写之人误多为无字。 应作元字。 意说。 能破似破虽体俱言。 所对之境元来有异。 故次疏文释其所以。 此解虽顺上下。 然多违本传写之误。 何必不然。 前解虽顺多本。 然有言而无义。 谁人不知境是所破。 今须述之。 又曰。 虽字义兼得失。 所破即境。 何假虽言(云云)周云。 此答他伏难。 有难云。 真立似立及二量体异。 可别立。 能破似破体同一言。 云何开二。 答。 虽是一言与境不异。 境者即能立似立。 既境分二。 故知能破似破亦合分二。 故言境无有异(云云)备云。 第三释意云。 境有别体之法先说故。 先说真立似立真现比似现比也。 境无别体之法。 后方说故。 后说能破似破问。 何境无别体。 答。 真能破以似能立为境。 似能破以真能立为境。 前六门是互不为境。 释颂文意三释。 并同准释长行意成三释也(云云)境无有异者。 意云。 能破与所破。 俱是言语。 故云无有异也。 言能破之境至即体真能立者。 真能破之境是似能立也。 似能破之境是真能立也。 言开合别明者。 开者颂开为八义故。 合者长行合为六故。 真现真比合为一。 似现似比合为一。 言体类同故者。 明长行意也。 真现真比是真智了故。 似现似比是似智了故。 云体同也。 真似现比皆是能立具故。 云类同也。 由此能破似破之前说真似现比也。 言恐谓同古自性差别二之能立者。 解云。 若不举宗以显因喻者。 可同古师以因喻而为自性差别之能立也。 古师以宗能诠之言及因喻为能立也。 以自性差别为所立也。 问。 言因等而可等于喻。 何故言宗等。 而等因喻耶。 答。 言宗等者。 所立宗亦等。 而能立(止)可言(奴)也。 故不言因等也问。 何故举所立宗而等能立因喻时(尔波)能立因喻(乎)所立(止)可言(止波)不言。 而举能立因而等于喻时(尔波)所立宗亦等而能立(止)言耶。 答。 举所立宗而等能立因喻时。 次说能立因喻故。 能立因喻(乎)所立(止)可言不言也。 仁说。 言若不尔者即有所立滥古师者。 意云。 若举宗等因喻者。 滥于古师以自性差别为所立。 言能立亦滥彼能立过者。 意云。 滥于古师宗能诠之言为能立之过。 言非所乖诤说非所立者。 意云。 自性差别是宗之依。 非所乖诤。 故说非所立宗也。 言答随八所成即是宗故者。 答意云。 随能立等八义。 而所成法即是宗故。 摄法尽也。 谓随能立方所立是所摄故。 问意。 若宗是所立者。 颂中唯云能立与能破。 而不言所立与能破。 故摄法应不尽也。 仁云。 初答意云。 能立之所立故。 唯举能立略所立也(云云)。 言答随八所成即是宗故者。 邑云。 问。 八义之中。 唯真能立可有所成。 余七既非能成。 如何此言随八。 答。 真立真成。 似立似成。 故有所成。 现比立具。 疏成宗故。 亦有所成。 若尔。 能破既非能成。 云何得有所成。 答。 有二解。 一云。 既破他义。 自宗亦成。 令他照解。 他宗亦立。 似破似成准前应悉。 故颂八义皆是能成。 二云。 随八所成。 即显随应之义。 非要具也(云云)。 言又宗所立随能立中便次明之者。 备云。 第二答意云。 随八义中之初义中。 而所摄故。 随便次能立明之。 如论云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 由宗因喻多言。 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云云)既云此中宗等故(云云)。 言又观察义中诸所有事至能立体者。 邑云。 此疏不答近问。 但是重解论中宗等多言名能立义。 前辨即为三解。 第一举所立宗等取因喻为能立。 第二云不违古说宗等为能立。 此第三释举所观宗显所有事能立体。 然次前问答颂不摄宗。 但是乘前二解逐有问生。 于中文势非隔绝耳(云云)周云。 此第三释谈其长行举宗所以(云云)备云。 第三答意者。 观察义者所立宗也。 所有事者因喻也。 意者举能立因喻而观察所立宗。 即显颂中正举能立兼所立宗亦摄也(云云)。 言若尔既取智为了因是言便失能成立性者。 意云。 既先云立论者言生因为能立也。 然物次云敌证者智了为正了因也。 是故难云。 取敌证智为正了因者。 立论者言生因应非能立也。 答意云。 立者言生因敌证智了。 并为能立也。 言此释意云由言因故敌证智了本极成因解所立宗者。 意云。 由立论者言生因故。 敌证者了因智生。 而了本极成因喻。 由此智了次。 了宗智起而了所立宗果也。 言瑜伽亦云。 六种言论是论体性者。 第十五说。 云何论体性。 谓有六种。 一言论。 二尚论。 三诤论。 四诽谤论。 五顺正论。 六教导论(云云)一一如彼广释。 又基云。 一论体谓言生因(云云)”言果宗不决因比徒施者周云。 其因既阙初相。 所立宗义不成宗。 既不成因比。 徒施。 因者初相。 比者后二相也(云云)。 言宗义旧定因喻先成何故今说为能立也者。 备云。 大师云。 如是何问故。 今此论文起答也(云云)周云。 准此问意。 合在此论文前生起此一唱论文也。 言故者所以第五啭声者。 邑云。 第五从声即所以义。 从彼未了宗义为所以故。 说多言名为能立。 得能立名。 从彼起也(云云)周云。 第五啭声。 从者所以之义。 如世说言从彼来知彼事等。 由此宗在声中(云云)。 言由者因由第三啭摄者。 邑云。 第三具声。 由彼多言为具。 方能开示未了之义(云云)周云。 由者第三啭作具声。 由此作具能成所成。 是故由言具声中摄(云云)。 言三为废妄宗而问为开为欲忆宗而开为示者。 邑云。 此忘及忆俱约证人。 非谓敌者。 敌者宗计本来已定。 非忘忆也问。 由废忘故。 令彼记忆。 忘是与忆如何别耶。 答。 如下五释。 证者问意。 初一年迈名为废忘。 后之四种皆名记忆(云云)周云。 问。 废忘与忆而有何别。 只忘而方忆故。 答。 忘据先解。 忆前未解。 凡所忆者皆非先解(云云)。 言问能立有多何故一言说为能立者。 此问意云。 能立已有多种。 应云能立因同异等。 何故但以一能立言而说能立(云云)言答理门解云为显总成等者。 理门论云。 又以一言说能立者。 为显总成一能立性。 由此应知。 随有所阙。 名能立过(云云)西明疏云。 此通伏难。 难云。 依声明论。 言有三种。 一者一言。 谓婆达南。 二者二言。 谓婆达沼。 三者多言。 谓婆达耶。 若说一法用一言声。 若说二法即用二言。 三法已上即用多言。 而今能立但以一言声说。 若云因等多言为能立者。 应说多言。 如何一言说能立耶。 故作此通。 为显总成故。 虽三相。 而用一言以说能立。 如用一言说瓶盆等(云云)邑法师云。 答意云。 能立虽有多种。 为显总成一能立性故。 以一言诠能立。 若别别言之。 即恐诸支一一独成能立。 今既诸支阙一即不能立故知总成一能立也(云云)。 言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至所成义耶者。 邑云。 此问意云。 谓如声。 体本自安立己法性中。 常与无常自相成就。 不由成立。 何故今者而更成立声无常(云云)。 言答为欲他生信解故等者。 邑云。 此答意云。 虽彼声体本性无常。 为他不信令生信解故。 立声无常。 不是声体本性常而今强立令体无常也(云云)。 言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者。 备云。 意云。 开示因喻相违不相违及因喻二种之相违不相违智故问。 何故问中唯问二喻。 而答中亦举因耶。 答。 因喻不相离故因即喻故(云云)。 言则于因喻至真似所摄者。 邑云。 于因与喻。 二量不违名真因喻。 二量相违名似因喻问。 宗中亦然。 何独因喻已耳耶。 答。 宗中已说。 现量等违名宗过失。 故不须说(云云)周云。 此意于此八能立中。 但是似者俱名相违。 一切真者俱名不相违。 故言随其所应真似所摄。 此下疏文两重释相违不相违。 思之可悉。 或可二量似者名相违。 真者名不相违(云云)仁云。 缘异法喻现比量智。 名为相违。 与所立宗义相违故。 缘因法喻现比量智。 名不相违。 与宗不相违故(云云)。 因无带似理须更成等者。 如所作性因。 声显不许。 更以余因而成立云。 声是所作。 以随缘变故。 同喻云。 如灯焰等。 故同所成(云云)”言若更成之与宗不别名同所成者。 邑云。 所成者即所成宗义。 因喻带似。 敌者不许。 更须成立。 若更立之。 便同所成宗义。 故名同所成。 然准瑜伽所立法者。 即自性差别不名为宗。 此言与宗无别者。 疏主以此论宗义而谈于彼(云云)。 言初是真因真喻定成定故后即是此真因真喻无诸过失等者。 问。 初句后句二何别耶。 答。 初句是真因喻故。 不可更须成立。 是故名真因喻。 后句有过因喻。 今更须成立。 故无有过失。 是故名真因喻。 故二别也。 言至理有故等者。 意云。 至理有故名至极也。 法本真故名成就也问。 有法不极成。 故法无所依云(天)名所别不成者。 能别不极别故有法无能依云(天)应云能别不成。 答等(云云)仁”言一成异义过者。 周云。 立敌共许因喻。 本拟成于违他顺己所立。 宗既无依。 即须更成。 既成宗依。 名成异义。 非是本宗。 故名异义(云云)备云。 即更须成立。 名为成异义(云云)灯抄便有二过者。 一成异义过。 即此文是也。 二阙宗支过。 即若许能别非两极成等下文是也。 言更有余过者。 周云。 即能别不成过也。 此第二过也(云云)。 言因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性过等者。 邑云。 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他宗不许有灭坏故。 能别不成。 所作性因彼宗亦许转变所作。 彼瓶等是亦许转变。 是因同品非灭坏故。 非定有性(云云)。 言因中必有非定有过者。 有不共不定过也”言异喻一分者。 周云。 如大乘对萨婆多云。 真异熟识是第八识。 是业果故。 阙无同喻。 宗中既云第八。 是故除第八识外余七识即是异喻。 其业果因于六识有。 第七识无。 即是异品一分转也(云云)。 言或遍转过者。 周云。 大乘对萨婆多云。 真异熟识是第八识也。 是识性故。 阙无同喻。 余七识为异喻。 识性故因异喻遍转。 小乘不许有第八识。 即是能别不成(云云)。 言因中亦有所依随一两俱不成者。 备云。 即有二过。 一者所依随一不成。 如大乘对小乘立。 第八识应生死因(宗)是识性故(因)二者所依两俱不成。 如小乘对大乘立。 我应常住(宗)识所缘故。 言一切法中略有二种至名之为义者。 备云。 此义通瑜伽·对法·佛地·因明四论也。 即三重中初局通也。 局体名自性。 通他名差别(云云)”言佛地论云彼因明论诸自性等者。 意云。 现量心境自性中。 且耳识现量心所缘声名自相也。 比量心境共相中。 且比量心所缘无常名差别也。 言此之二种不定属一门者。 邑云。 如外道等。 说色为我。 色是自性。 我非我等为差别。 或说我是色。 即我为自性。 色非色等为差别。 故不定也。 理门亦云。 观所成故。 立法有法。 非德有德。 所言德者。 谓胜论宗德句。 言有德者。 谓实句也。 此法有法不同于彼德决定故(云云)备云。 体三种名及义三种名。 即为二之三种。 故本疏文可云此二之三种不定属一门。 意云。 体之三种名(止)义之三种名(止)不定属一门。 由自性成差别。 差别成自性。 故大师云。 因明自性差别。 不定属一门(云云)又有古德云。 此之二种不定属一门者。 此因明所说自性差别。 不定属一门。 前陈名自性。 后陈名差别。 由自性作差别。 差别作自性故(云云)。 言不同大乘等者。 且因明意者。 声之有法云自性。 无常法云差别。 且约此义。 而云不同法相大乘也。 言衣花为共者。 意云。 且衣物是多极微故云共也。 花亦尔也。 言离言之中圣智内冥得本真故名之为自者。 意云。 不可言自相中圣智。 离言而所证得名自性也。 若发言而圣智离言证得(止云乎波)名共相是可言故。 言准相违中自性差别复各别有自相差别者。 意云。 自性亦有自相差别。 谓有法自相相违及有法差别相违也。 差别亦有自相差别。 谓法自相相违及法差别相违也。 言谓言所带名为自相者。 仁云。 唯言显限(乃未尔之天)以外不立故。 言中不带名为差别者。 意许(波)自言显别。 故名差别。 又云。 意许唯非一种。 是种种故名差别也(云云)。 言一者局通局体名自性等者。 备云。 若依诸论。 声无常者。 声唯是局。 无常唯通也。 若依因明者。 声亦通也。 如立量云无常声也。 言迳廷持体者。 邑云。 廷音户定反。 或作庭字。 直也。 未有屈曲故云迳廷。 未生他解但持自性(云云)切韵云。 廷户定反。 朝廷也(云云)。 言乃有屈曲者。 非迳廷故名屈曲也。 生他异解者。 本来执常。 今别新悟无常。 故云异解也”言难初名云若体名自性义名差别等者。 此难意云。 依瑜伽。 色心体名自性。 此上漏无漏常无常等义名差别者。 何故如数论师。 立我是思。 即以义为自性。 以体为差别(云云)。 言思唯一义乃名为法我具二义得有法名者。 邑云。 思之与我。 义实无差别。 此中且据思之自体未有表彰我无我等可通余法。 故为难矣(云云)备云。 此难意云。 依瑜伽等诸论。 唯以持自体一义。 得有法名。 以具二义。 得法名者。 如数论师立我是思。 何故。 依道理者。 思唯一义乃得法名耶。 我具二义得有法名耶(云云)。 言释初难云此因明宗不同诸论等者。 意解云。 若依诸论。 色身体名自性。 此上我无我等义名差别。 由体与义各别定故。 若依因明宗立比量时。 立我是思者。 以我为体。 是前陈故。 以思为差别。 是后陈故。 言局守自体名为自性者。 仁云。 且言声时。 唯局在声。 而简余色香味等。 故云局守自体也。 若言无常时。 此谁无常(曾止)可云理有。 此无常是声之无常。 非色香等之无常(止)差别故(云云)言贯于他者义对众多者。 仁云。 且无常是所对甚多。 是贯通诸法故。 义者道理也。 局自体者。 义对便少者。 但在声上。 非通余故(云云)周云。 先陈但为自体狭。 如何者。 是如言声。 但为自体狭。 后陈无常可是一切无常皆对故。 言义对众多(云云)。 言释次难言先陈有法等者。 意云。 此因明宗不同诸论。 是故立我是思者。 若依法相言者。 思是体也。 我是义也。 今依因明立比量时。 我自相唯有一义。 故名有法。 思者差别具二义。 故名为法也。 言依其增胜与别名者。 周云。 前陈但有一义。 后说具二义。 故言增胜也。 言释第三难等者。 此第三答意云。 立敌相对各诤宗时。 唯举能别时。 各方生解。 此即诤有法体上能别义。 是故前陈云所别。 后陈云能别也。 言问前陈后陈既各三名等者。 此初问意云。 前陈后陈说各有三名。 何故唯举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之名。 而不云极成自性极成差别(云云)。 言偏举别名者。 问。 何故有法及能别云别名耶。 答。 唯立比量时。 云法有法。 又云能别所别。 故云别名也。 自性差别是诸法上通名。 故且不举也。 言二灯二炬二影二光者。 邑云。 二灯发二影。 二炬生二光问。 但言(二)二灯光影(毛)俱二。 更言二炬。 岂不繁重。 答。 双陈二喻。 任取一边。 又以法有两对故举二喻(云云)备云。 二灯(乃)二影。 及二炬(乃)二光也。 如一室内有二灯。 此方之灯(尔以)现人影。 准知彼方灯亦现人影。 又如一室内有二炬(乃)光也等(云云)又云。 如二灯互相照。 如是以有法显影法。 又以能别影显所别也(云云)。 言宗之别名皆具显故者。 邑云。 问。 自性差别此中不言。 何名具显。 答。 彼二通诸法有。 此说宗之别名。 即以简讫。 又彼通称。 宗必有之。 故皆具也等(云云)可见。 言如是偏句总别合有四种四句者。 意云。 能别不成四句。 及所别不成四句。 云偏句也。 望俱不极成四句。 云偏句也。 能别不成全四句。 所别不成全四句。 名总也。 二种不成之一分四句。 名别也。 四种四句者。 所别不成全四句一分四句。 及能别不成全四句一分四句也。 言二四句中者。 此文通也。 谓能别不成为首。 二种全四句及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全四句也。 言其前七句皆是此过者。 意云。 俱不极成过也。 又邑云。 此能别不成为首中前之七句。 皆是此俱不成过。 以前后皆是不成(云云中卷记文)。 言其第八句是前偏过者。 邑云。 第八句者。 即前俱能别不成。 俱非所别之句也。 此是前偏能别不成全四句中。 第三自他俱能别不成句也。 所别准知(云云)周云。 前偏句者。 即是前之所别不成能别不成二偏句中。 第三句是(云云)第三自他俱能别不成者。 中卷疏云。 有俱能别不成。 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色等五是德所摄。 彼此世间无德摄故(云云)。 言虽总有四体唯有二者。 邑云。 能别所别更互为首各为二。 四句体无别也(云云)周云。 能所别中各两四句。 名之为四体。 能别所别名为二也。 如下文中自当广作。 更不预述(云云)意云。 所别不成为首二种四句中。 初七句是。 即能别不成为首二种四句中。 初七句也。 其体同故。 云体唯有二也。 见中卷疏可知。 言其两俱全分一分不极成即宗两俱不成者。 备云。 上文明宗所依不成。 自此已下明宗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预不成。 于中今此文但明宗两俱不成也。 全分不极成者。 且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三俱句。 此宗立敌两俱一分不成也等(云云)可见。 言其自他全分一分不极成即宗随一不成者。 备云。 此明宗随一不成也。 自全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一句也。 他全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全四句中第二句也。 自一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一分四句中第一句也。 他一分随一不成者。 能别不成一分四句中第二句也。 所别不成俱不成全分一分四句。 亦准可知(云云)。 言义准亦有宗犹预不成两俱随一全分一分等过者。 备云。 立敌两俱全分犹预不成。 立敌两俱一分犹预不成。 随一全分犹预不成。 随一一分犹预不成。 故中疏云。 随其所应。 诸两俱过。 皆名两俱不极成。 诸自他过。 皆名随一不极成。 由此亦有两俱随一犹预全分一分等过。 能所别中俱生疑故(云云)既云能所别中生疑。 此即犹预不成也。 言二种自性及二差别等者。 意云。 有法自性及法自性。 云二种自性也。 有法差别及法差别。 云二种差别也。 言此皆总摄者。 意云。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 俱不极成中皆总摄也。 邑云。 有法及法各有言显意许。 此等不成皆是此中极成言简(云云)。 言为简彼非故二宗依皆言极成者。 意云。 彼非者。 二种自性及二种差别之义也。 二依者。 有法及法也。 宗者。 不相离宗也。 言故但简三者。 周云。 问。 文中但言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何以得知而简三耶。 答。 言二极成即简俱讫。 二上有失。 名俱过故(云云)。 言随自即简相符极成者。 备云。 但简三过。 随便自然即简相符(云云)仁云。 若尔。 何故不简相符(止)可言故。 次文云。 以随自言即简相符极成。 意者。 相符是立敌共许故。 非不极成。 故以极成不简。 然共许不相离是非正。 故以随自简也(云云)备云。 不当。 又纂云。 言随自者。 即简相符等(云云)。 言亦如喻言显因同品等者。 邑云。 言显因同品。 即简喻中能立不成。 言决定有性。 简所立不成。 合此二句简俱不成。 同喻五过。 而但简三。 不简余二。 比亦简三。 为例同故(云云)周云。 此举例释等(云云)备云。 第二答意云。 如喻过虽有五。 然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者唯简三过。 如是宗过亦唯简三也。 因同品者简能立不成。 决定有性者简所立不成。 并以二句简俱不成。 不简无合倒合(云云)。 言答自性差别等者。 备云。 依瑜伽答。 不唯因明自性差别。 兼亦举诸法至极理。 若言共成。 不能显至极理。 故言极成。 不言共成(云云)。 言若言共成非显真极者。 周云。 据实而论。 自他二家共许亦合得为共成。 今言极者。 显此二法是至极之理。 故言极成也(云云)。 言又显宗依先须至于理极究竟等者。 备云。 第三答依因明。 瑜伽说。 谓不相显宗是所诤故不极成。 对此不极成故。 且于宗依上。 假立极成名(云云)。 言答有四义等者。 周云。 一能依所依。 二能立所立。 三能别所别。 四宽狭差别。 据此不同故分四释(云云)。 言因喻之中自比言许他比言执等者。 同云。 此释伏难。 难云。 宗中有不极。 言极简不极。 因喻有不极。 应言极简之。 答。 因喻之中安许执言。 即无不极。 所以不言极也若尔。 宗中亦着汝执言简。 何故言极。 答。 因喻言许执简过尽。 故不须极。 宗中极言简之。 有法所立亦违。 故言极也(云云)。 第三答意云。 真因喻中无不成故不须简。 真宗中犹有不成故须简也。 邑云。 三因喻成中无不极成等者。 宗中有法彼此俱成。 后陈其法。 敌者不许。 有此滥故。 须言极成。 因喻不然。 故不言极问。 此与初解何别。 答。 初解依体有成不成。 此据立敌故二别也(云云)。 言四因不成等摄非极等者。 邑云。 此说因过中四不成。 宽通有体无体。 诸不成过皆悉摄尽。 故下明因相。 但言因有三相等。 不言极成。 喻过中能立所立及俱不成。 亦摄有体无体及犹预等过。 宗过之中虽三不极。 然但初立敌相对明其不极。 其有体无体及犹预等。 恐摄之不尽。 故于此明宗相中。 置极成以简之。 虽宗过中有相违等。 非不成过。 亦不摄彼犹预等也(云云)。 言宗不成中无别摄者。 周云。 问。 宗唯后四过。 无前五过。 可说言无别摄。 既有前五。 何故不以五摄不极。 言极简耶。 答。 虽有前五。 但名相违。 不得名为不成。 后之三过。 立敌两许即名极成。 不许即名不成。 故前五不摄后四也。 又解。 虽有前五。 由狭不能摄于不极。 名无别摄。 故置极言(云云)。 两俱等宽者。 周云。 因四不成及六不定四种相违。 于中一一皆有两俱随一及一分过。 故云宽(云云)意云。 四不成等是宽故。 即从此宽为称。 更不标极成名也。 言从余为称者。 意云。 因四不成及喻二不成等名余也。 望不极成名余也。 言有体无体皆此过故者。 因喻皆通有体无体也。 因有体者。 声无常。 所见故者。 此因共言故。 虽有体。 然有过也。 大乘对小乘。 立声无常。 德句摄故者。 不共言故。 云无体因也。 此因有两俱不成也。 有体喻者。 声无常。 所闻性故。 如瓶等者。 此虽有体喻。 而有能立不成也。 无体喻者。 声无常。 所作故。 如大等二十三谛也”第四答意云。 因中四不成。 及喻中能所立不成(尔)摄因喻不极成故。 于因喻上置极成言。 不简因喻不极成也。 言然理门云等者。 古德云。 此依理门论为一解也。 既云决定同许。 故知于因喻亦须极成言。 但此因明论略不置极成言也。 言此中宗者。 有法宗也。 是总宗之一分故。 即其总宗声于别有法亦转故也。 法者因也。 于同品中等者。 意云。 因于同品中。 有非有有非有也。 谓同品之有三句。 同品非有三句。 同品有非有三句。 亦必须共许也。 言答立敌相形法为能别者。 备云。 立敌相形时。 后陈法唯是能别。 而不通所别。 故不互相差别(云云)言体义相待互通能所者。 备云。 自性名体。 差别名义。 以色蕴别无我。 以无我别色蕴。 故云互通能所也(云云)。 言取此二上互相差别等者。 此义意云。 有法及法互相差别不相离。 以为宗故(止云牟止之天)说故之字也。 此即简古师义也。 言二释所依释前有法及以能别等者。 意云。 能依不相离宗(伊)不极成故。 所依有法及法须极成故(止云牟止之天)说故之字也。 周云。 释能所别置极成言之所以也。 由取能依以为宗故。 故所依是必须极成也(云云)。 法华义决云。 五失三不易者。 弥天释道安云。 译胡为秦。 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梵言尽倒而使从秦。 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梵文委悉。 至于叹咏丁宁反覆。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梵有义说。 只似乱辞。 寻说向语亦无以异。 或一千或五百。 刊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合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及后说而悉除之。 五失本也(云云)三不易者。 义决云。 言如因三相虽有差别等者。 仁云。 虽因三相亦互相绮差别。 而不取差别不相离。 而以别三相为因也(云云)。 初说意云。 随自者。 简遍计等三宗。 唯取第四宗也。 乐为所成立性者。 简真因喻。 不简似因似喻也问。 何故不简似因喻耶。 答。 真因喻是真能立故。 以所成立言简也。 真因喻是非所成立故。 似因似喻非真能立故。 以所成立言不简也。 言若异此者说所成立等者。 意云。 此者真宗也。 异者真因喻也。 若真因喻亦自所乐故。 名所立者。 似因似喻示自所乐故。 应名宗也”言四不顾论宗者。 邑云。 疏有二意。 言随立者情所乐便立等者。 此即唯立自宗所爱乐义。 于余三宗既非爱乐。 决定不立。 唯随自意。 不顾彼三。 故此第四名不顾论宗。 言若善外宗乐之便立等者。 此据就彼外宗立量破斥。 于彼敌论不须顾恋。 名不顾论宗(云云)。 言次义凭宗至未见其过者。 备云。 傍义准无我宗。 非是本立所成。 此傍意所成故简除也。 今正取言显所成声无常宗。 为不顾论宗也。 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 意云。 简除义准宗。 而虽不可立。 然未见为所立时有失也。 言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 周云。 即助一释亦得有过。 立声无常。 傍显若无我等。 亦有一分违宗之失。 以无漏声虽是无常而非苦故(云云)故未见其过也。 仁云。 然因明论中。 分明(尔)之加有(午)名傍准宗者过(止)不言也。 既因中寻意许有意许者。 何有妨。 以别义有义准宗也若尔。 理门何故须简而不立耶。 答。 非正论故(云云)邑云。 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 诸有为法既许无常。 必许无我。 若更立之。 亦相符过。 今约非言所显故(云云)邑好。 言今简前三皆不可立等。 仁云。 问。 何故简前三宗耶。 答。 非所乐故若尔。 似因喻亦非所乐。 何故理门中等不简。 答。 以乐为所成立性言。 简真能立也。 似因喻是非真能成立。 故不简也问。 以何知理门论中不简似因喻。 答。 彼论云。 若异此者。 说所成立。 似因似喻。 应亦名宗(云云)故知不简(云云)。 言因喻成立自义亦应名宗等者。 仁云。 若乐为于宗而为所立者。 因喻亦自所乐而成宗。 故应名宗也。 答。 因喻本来既成。 非今新所成。 故不名宗也(云云)。 言既尔似宗似因似喻应名宗等者。 备云。 此难意云。 新所成立方是真宗者。 似宗因喻亦可名宗。 新更可成立故(云云)似因者。 如对声显立声无常所作性故。 声显不许声是所作。 是故更立声是所作因云。 随缘变故。 如灯焰等。 似喻准知也。 言当时所竞方是真宗者。 邑云。 初对敌者名为当时。 以因后立非正宗也。 备云。 当时所竞是新所成立真宗也。 真因真喻亦当时申故。 以乐所立性之言须简别也。 似因似喻虽更后时可成立。 而非当时新所成立。 是第二时所可成立故。 疏而非宗也(云云)。 言因喻时申故须简别者。 邑云。 因喻与宗同时所申故。 以所成立性简别之。 若不言所成立性。 但言随自乐为。 即能成因喻。 亦得名宗。 故须简别(云云)。 言依理门论唯简于真不简于似者。 邑云。 理门所言。 虽乐为所立唯简真因真喻。 不简似因似喻。 然准理门。 言乐为所立。 与此相似亦应具简似真能立。 彼乐为言。 意简似因似喻。 彼非所乐故。 彼所立言。 意简真因喻。 彼是能立故。 若不尔者。 彼论何须言。 若异此者说所成立。 似因似喻应亦名宗。 然彼意说。 若异前说乐为所立。 即应于第一时彼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 既尔。 彼应已简似。 宜更详之(云云)。 言又解乐者贯通上下等者。 第二解也。 意云。 一随自乐为也。 随自乐者。 简遍所许等三宗也。 乐为者。 简似宗因喻也。 所成立性者。 简真因喻也。 言虽成已义是能成立等者。 邑云。 此意云。 若不简因喻。 恐彼因喻以能成立自己所立宗义。 得名宗。 由此论云所成立性即简于彼因喻。 虽能成自宗义。 是能立故。 非今所立。 故不名宗(云云)意云。 以真因喻成自宗义。 此乐为故。 虽可名宗。 而非所立。 故非名宗也。 故今简因喻也。 言真与似者。 简真宗因喻及似宗因喻也”言无遍许失及承禀失者。 意云。 因喻必先共许。 方成能立。 即立非无果。 故无相符失。 故以随自言不简也。 此约共量因喻也。 遍许宗者。 如眼见色。 此宗立无果故。 以随自言简也。 先承宗者。 如二外道共承僧法对诤本宗。 此亦立无果故。 以随自言简也。 言要言所陈方名因喻等者。 意言。 言显所陈方名因喻。 故无义准差别。 故以随自不简也。 宗是言所陈外别有意差别。 如四相违因之所违宗。 此即正因喻所成故。 以随自言简也。 言说许宗故随其不顾者。 仁云。 自比量者。 不顾他宗。 他比量者。 不顾自宗。 既说许执故也(云云)邑云。 随其不顾故。 于因喻不说随自自宗有乖诤。 意显即是不顾论宗。 故于宗中须言随自。 因喻共许即是非不顾论。 因喻但可随其不顾之宗。 不可因喻说言随自(云云)”言随应之义立乃乖角等者。 邑云。 若立随应意许之义。 即共言陈(乃)自相(止)相违(云云)仁云。 随应之义者。 意许之种种差别也(云云)。 说今及后俱不可说为因为喻者。 慈云。 如对声显立声无常。 因云所作性故。 彼声显论不许声是所作。 是故今时不可为因。 后时更立声是所作宗。 是故后时不可为因。 故云今及后俱不可说为因。 其喻亦尔(云云)周云。 设今及后俱不可说为因为喻者。 以因喻二由有过故。 现非因喻。 若以有过更将因喻而成立之。 彼成立已。 即名为宗。 非因喻故。 此即后时不名因喻(云云)。 言设更成立以为宗讫义既成已方为因喻展转疏成不同于宗者。 道慈法师云。 谓对声显论。 立声所宗。 彼声显论既许所作宗。 今更成立声是无常宗。 故云。 设更成立以为宗讫。 既成无常宗。 方用所作因。 故云义既成已方为因喻。 从初似因乃至真因故云展转也。 所作因者既成似因。 又成似宗。 故云疏成。 不同于宗例。 如上云。 似宗因喻虽更可成。 非是所乐。 是第二时所可成。 故非今所诤陈。 故非宗(云云)。 言又宗有诤等者。 备云。 此说意云。 宗中义有相滥故。 说乐为之言。 因喻义无相滥故。 不说乐为之言(云云)仁云。 又宗有诤似更须成宗义相滥等者。 似宗(伊)滥于真宗故。 以乐言言简似宗也。 言又宗前未说恐滥须陈至更何须说者。 邑云。 此所立宗。 先来未说。 今时对说。 故言所成说因喻时已彰宗讫。 宗既所立。 此云能成。 更何须说。 又解。 因前已彰者。 谓前颂中说言能立。 已影因讫。 彼既未言所立。 故于长行宗内说为所成立性。 前解为正(云云)意云。 从此论。 以前未说宗也。 今方说宗。 若此宗中不着所成立之言者。 能立所立二可相滥。 由此今说宗时。 宗此若能立若所立(止)可疑。 故今宗名所成立也。 言前标云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等者。 有本云。 又前标云宗等多言等(云云)今此本落文字也。 ◎因明大疏里书上本因明大疏里书上末◎言此中三释者。 即上文中会古师宗为能立中三释是也。 道慈法师云。 第一说以言为自宗所许。 第二说以别为自宗所许。 第三说以合为自宗所许(云云)第一说意。 以能诠言为能立宗。 又名自宗所许。 所诠不相离宗为所立也。 第二说。 以别为能立。 名自宗所许。 别者谓于总中取彼一分声无常等。 对敌所申。 即名为别。 此宗能成总聚随应之义。 故名能立。 问。 成义如何。 答。 若先不相离性和合彼二不和。 自性谁之自性不知差别(云云)别离故由合宗二义方着(云云)邑意。 言三以合对离至正与此同者。 邑云。 既取能依不相离性为宗。 正与此论同。 然彼名能立。 此名所立。 义即有别。 此三释即前古今同异中也(云云)言此文总也者。 邑云。 瑜伽所言依二种所成立义各别摄受自品所许。 此是总文。 彼云摄受论宗者。 若自辨财。 此约立自破他。 故名为别。 以此二中皆有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故以为总(云云)。 言非别摄受者。 仁云。 非唯自之乐为。 他共许故言也(云云)。 言唯此二种是正所宗者。 一摄受论宗。 二若自辨财宗。 唯此二宗是正所立宗也。 备云。 摄受论宗者。 即是先承禀宗也问。 若尔。 何故简舍不为宗耶。 答。 上文意者。 据直立自宗。 不对他敌。 故简舍也。 今文意。 据依自所师宗对敌故。 为正宗也。 谓立自宗对他敌故。 云摄受论宗。 由摄受于随自意乐义故。 二若自辨财者。 不顾论宗也(云云)。 言觉真实自悟故者。 备云。 从他闻以后正自觉真实。 而自悟圆满而立宗也(云云)。 言非如生因申能起申者。 周云。 此是引证理门论中释了因云。 非如生因即能起用。 故知此因有能起用。 即名生因。 即此种子有别起义茎等用也。 名为生因(云云)。 言生因诠故名为生因者。 此释生因之言也。 意云。 所作道理义(伊)言生因(尔)所诠。 而所诠(止之天)生能生言。 故云生因也。 见所作义而方发立因等言故。 照解所说名为了因者。 意云。 所说者宗因也。 照显于宗。 解了于因。 故名照解所说也”言由此言故名为了因等者。 周云。 此意云。 言了因见依主持业二释。 了之因故。 名为了因。 即依主释。 以言当体照显宗。 名为了因。 言即了持业为名。 由此立者言明净成宗。 故言亦名因(云云)。 敌证二徒了解所立等者。 了解者并显也。 此疏初云。 三云因者言生因。 明者智了因。 由言生故。 未生之智得生。 由智了故。 未晓之义今晓。 所晓之宗名正理。 所生智名为入(云云)有云。 解能立言了(令)宗之智者。 了因智引了宗智。 令了宗果故。 名了宗之智(云云)难言。 若尔。 可云由智了因方了宗智起也。 何故文云由言生故未生之智生。 由智了故未晓之义今显耶。 晓者显也。 故今此六因章云。 由言生故。 敌证解生。 由智了故。 隐义今显(云云)”理门论云若尔既取智为了因等者。 此难意云。 先既云立论者言生因为能立也。 然物次云敌证者智了为正了因也。 是故难云。 若取敌证智为正了因者。 立论者言生因应非能立。 此亦不然等者。 此答意者。 立论者言生因。 敌证者智了因。 并为能立也。 如前二因于义所立者。 邑云。 二因者。 言生智了。 恐繁不引。 疏中所引意。 明义了非正了因(云云)周云。 言义二因。 即此二因而能照显所立宗义。 名于义等。 证意可知。 即所作义名能立义(云云周记好也)所以尔者。 智了因先已说。 说今十四过类之处。 但说言义二因。 故今举二因也。 故论初云。 今此唯依证了因故。 但由智力了所说义等(云云)此说智了因也。 明知二因者言义二了因也。 于义所立者。 此二了因远望宗果为了因也。 言故瑜伽云(至)道理言论者。 邑云。 为欲成就所立宗义故。 建立顺益道理言论。 名之为因。 即此言论依彼宗喻及诸量等不相违背故。 名顺益道理。 由此文证因通建立及顺益义问。 因于同有可顺成宗。 于异品品七何名顺益。 有二解。 一云。 顺成返成俱能建宗。 俱名顺益。 异若不返。 即成宗。 何名顺益。 故理门云。 于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 由异无因方是因义。 二云。 建立之义同异俱有。 若顺益义。 唯同有之。 此合为言。 不相违也。 前解为正也(云云)言有果不同疏成生了者。 周云。 问。 既总为因。 何故分为生了。 答。 有果不同故。 疏成生了也。 敌者智是言生果。 所立宗是敌者果。 故言有果不同分二果。 即言生因果。 及智了因果(云云)。 言各类有别等者。 周云。 智生智了为一类。 言生言了为一类。 义生义为一类(云云)。 言体异便成立敌二智义与言者。 周云。 立敌二智虽俱是智。 而各异故。 不可为一体。 言义等四。 约义分四。 据体唯二。 故下文云。 约体成四(云云)言以言望于义亦成显了因等者。 圆证大德云。 非六因之中因果也(云云)备云。 六因之中因果也(云云)。 言答智境疏宽照显名了言果亲狭者。 邑云。 宗因喻已若言若义。 皆能为境生于敌智。 故境疏宽。 立论之言亲生敌智。 更不生余。 故果亲狭(云云)周云。 言生等三言义二了。 并是敌者智境。 故言疏宽。 即由敌智能照显故名疏(云云)言者言生因也。 果者智了因也。 言生因亲生智了因故云亲也。 唯生当时敌者智。 而不生余智。 故云狭也。 又云。 唯智了因一故云狭也。 答生果照果义用不同者。 意云。 生因三种是生果义用不同。 谓智生因生言生因也。 言生因生智了因也。 义生因为境能生智。 了因三种是照果义用不同。 谓智了因远显宗果。 敌证者智(伊)由解能立方宗果所显故。 言了因名远显宗果。 义了因亦尔也。 言顺果义别分成六因者。 周云。 三生三了各相顺故。 言顺果别(云云)言立者义言望果二用者。 意云。 立者义是近生敌智故。 云义生因也。 远显宗果故。 言义了因也。 此即所诠义之二用也。 立者言是近生敌智故。 云言生因也。 远显宗果故。 云言了因也。 此能诠言之二用也。 言其言生因及敌证智等者。 备云。 言生因智了因言所诠义。 各具三相。 谓除智生因余五因。 智具三相。 以言生因说所作义时。 能诠言生因具因三相。 然正具三相者义生因也。 言了义了即言生义生故。 亦具三相也。 智生因是疏故。 不具三相也(云云)周云。 即能立言有三相。 敌证者智亦缘此三相道理故。 言各有三相也(云云)。 言宗同异喻各有一体等者。 备云。 宗以不相离性为体。 同喻以所作无常为体。 异喻以空常非所作为体。 故云各有一体(云云)。 言相者向也。 备云。 向者法起而向义也。 面者法彼此面也。 边者法(加)彼此边也。 意者。 往向于宗于喻等也。 宗边喻边宗面喻面也(云云)言一向离故者。 邑云。 唯阙同品定有性。 故名一向离问。 何故因相名为向耶。 答。 于宗同异。 皆贯通向三处故问。 异品既无。 何名为向。 答。 向者对向。 但对三处名为三相。 非要至彼。 于如葵藿向日。 倾心不必须至。 若要至者。 不共不定。 应云一向离故(云云)周云。 此因通向宗同异处。 故得向名(云云). 言又此相者面也边也者。 周云。 面者方面。 边者边畔。 三义有别。 故名三面。 三处皆有名为三边。 三边有故。 异品遍无是第三相故。 异品有因相(云云)。 其相义多能诠言一者。 周云。 答意。 所诠义相而是多故。 能诠从彼得名多言(云云)备云。 此答意。 遍是宗法性等。 其相义虽多。 而能诠言是一故。 于三相中致一因言也。 又云。 所诠义生因(乃)其相义虽多。 而能诠言言生因是一故。 于三相中致一因言也。 此说为正。 其相义者。 所诠之所作义。 此所作义通三别处。 故云多也。 能诠言一者所诠之言也。 于三相中者。 所诠之所作义通三别处。 故云三相也。 一因所作者。 一能诠言生因之所依(乃)所作性义。 通宗同喻异喻。 故云贯三处也(云云)言多相之言名为多言者。 备云。 所诠(乃)多相之言故。 名为多言。 即依主释也(云云)。 言古师解云相者体也等者。 古师意云。 后二相是体相。 非义相也。 初相同今师取义相也”言余二各以有法为体性者。 意云。 后二相以瓶及虚空有法故。 云相者体也。 言一不共有宗中法是者。 备云。 问。 有法及法是须共许。 何故今云不共有耶。 答。 虽能别是共许。 然举有法时无诤。 举能别时方诤故。 彼不共有也。 意云。 有法及法是须立敌共许。 虽不许声上有无常。 然许余法无常。 总非不立无常。 故云共许也(云云)。 言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者。 释成决定同许也。 敌智不生者。 应不同许故。 言理门论云此中宗法等者。 邑云。 彼亦以因名为宗法。 与此论中遍是宗法性。 义乃同也问。 此因亦是喻之法性。 何故唯说是宗法耶。 答。 本欲以因成于宗故。 不欲以此成瓶等故。 由此但取有法之上共许之法。 成于后陈不共许法。 故说此因名为宗法。 不名喻法(云云)备云。 为证共许因法故。 引此文也。 决定同许者。 共许因法也。 又智了因也。 若不尔者。 应不同许故(云云)。 言由有言生等者。 亦释决定同许也。 若敌者智了因(伊)不忆本极成因喻者。 应不同许故。 忆因之智名证了因也(云云)。 言有法既为二法总主者。 意云。 有法是因法之所依。 故云总主也。 言总宗一分者。 备云。 宗有四种。 一简别宗。 二有法宗。 三法宗。 四不相离宗。 既宗之言通四宗故。 云总宗也。 有法既是四宗中一分故。 云一分也(云云)又云。 总宗者不相离宗也。 有法与法二(尔)依故云总也。 有法是不相离总宗之所依一分故。 云一分也(云云)仁德同后说也。 难后说云。 下文云总宗之法亦依主释(云云)此有法名总宗。 若不相离名总宗者。 言若以宗中后陈名法即宗是法持业为名者。 能别宗即法故。 持业释也。 言总宗之法亦依主释者。 意云。 总宗者有法宗也。 因法宗法之所依故。 名总宗也。 之法者能别之法宗也。 有云。 总宗者不相离宗也(云云)难云。 若尔者。 岂不相离宗有后陈法耶。 故知总宗者有法也。 由有后陈法故。 言若以宗中后陈名法者即宗是法持业为名者。 能别宗即法故。 持业释也。 言性者体也此唯义性非唯体性等者。 邑云。 此中既云性者体也。 彼云。 此唯义性。 非是体性。 且似自语相违。 然疏意云。 诸处通论。 性者体也。 此中因相所言性者。 唯取义性。 义相应故。 与彼体性不相应故。 如所作性。 唯是有法之别义也。 言因犯两俱不成者。 意云。 遍是宗法性者。 有法宗非法宗也。 若法宗者。 因犯两俱不成。 立敌两俱不许所作性因于无常上故有故”言又不欲成宗有法故者。 意云。 有法声是立敌共许。 何须更成立(云云)。 言以有法成有法者。 烟下有火。 以现烟故。 如厨等。 因有所依不成问。 此以有法成法。 何故今云以有法成有法耶。 答。 疏云。 烟之与火俱有法故(云云)邑云。 问。 如何所成火名为有法。 答。 如有成立火言是有。 以现烟故。 即以火为有法。 今彼以烟有法而成于火故。 以有法还成有法。 理门外难意云。 若要以因法成宗法者。 何故以烟立火。 乃有法成有法耶(云云)此犹不分别。 今云。 烟与火俱是有法自相。 非共相差别也。 仁云。 烟与火俱是法自相性体故。 并名有法也。 热义非体。 故名法也(云云)”言以有法成法者。 火有热触。 以有火故。 故如炉等。 热触是火自性上共相法。 故云法也”言陈那释云今于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立此相应物者。 纂曰。 问。 彼意云何。 答。 陈那释云。 彼山等处定是有火(宗)以现烟故(因)彼炉等中定有热触(宗)以有火故(因)故彼论云。 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等(云云)。 言今于此中(至)相应之物者。 邑云。 凡诸体义名曰相应。 如前声体有所作无常义。 即此声体是所作等相应之物故。 山等体是此烟火相应之物。 即以山为有法。 取此山上有火义。 为所立宗法。 复以山上所现烟义。 以为因法。 故无有法成有法失。 以火立触。 准义应知(云云)备云。 彼山处烟下有火(宗)以有烟故。 以火立触。 准义应知(云云)僧云。 彼山处烟下有火(宗)以有火故(因)如此处火(喻)等(云云)此遣疏及纂也。 言亦不以法成立有法者。 纂曰。 问。 若以法成有法者。 有何过。 答。 若以法成有法者。 即阙同喻及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 即成有法自相相违。 如萨婆多对大乘立。 眼识所缘定是离识实色。 以五境中随一故。 如香味等。 取五境别。 阙同喻故。 因此转故。 成相违等(云云)。 言理门又云又于此中观所成故等者。 周法师云。 有云。 此文泛明立法有法不定。 今助一释。 此释外难。 外难意云。 火之与烟俱是有法。 陈那量。 山处有火。 以现烟故。 此还以有法烟成有法火。 为有此难故此文生(云云)邑云。 如于声上立敌共许。 名为有法。 常无常等有许不许。 即名为法。 若于无常。 两皆共许。 即以无常名有法。 于声色等。 有许不许。 即以为法。 故法有法非如实德无改易故(云云)。 言及法比非成有法者。 邑云。 此释以后陈法不成前陈有法。 颂中及法二字。 上下通用(云云)言许在彼所成立者。 意云。 所作等因在能别无常中者。 言凡所立因皆有他随一所依不定过者。 备云。 共许之所作因(伊)依不共许能别无常者。 所作性因皆有他随一所依不定也。 所以者何。 所作是生义。 无常是灭义。 立敌两俱不许灭义上有生义故问。 若尔。 可云两俱不定。 答。 以理言之。 可两俱不定也。 然今意者。 约敌者不许边。 云他随一所依不定也(云云)邑云。 凡所立因皆似随一所依不成。 谓所依不成中有两俱随一。 宗中之法。 一许一不许。 其不许者。 因无依故。 非实随一。 故置似言。 以实随一据有法故(云云)周同。 言又如立宗声无常等者。 上既明所依不成也。 自下明有两俱不成也。 故云又如也。 言有宗法而非遍等。 无为及有为空(因)缘生故(宗)。 言有是遍亦宗法者。 声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言有非遍非宗法者。 无为空(宗)缘生故(因)。 言如萨婆多(至)即非正因者。 邑云。 此意说。 夫为因者。 非要同于所作性等离声无体方名宗法。 设离有法而有别体。 如彼命根与业体别。 亦得名为遍是宗法。 以有业同。 与彼命根义相关。 故即是正因问。 彼萨婆多立因。 既正所陈比量。 为成不成。 若诤成者。 大乘命根应是实。 有若不定者。 其过是何。 答。 彼有业因虽遍宗法。 然有法差别相违过。 但彼宗言命根实有。 大乘根等非异色心实有。 彼意所许异色心等实有。 故成差别。 与彼作法差别。 量云。 命根应非异色心等实有。 以业故。 如五根等。 既有此过。 故彼不成(云云)。 言非无体是者。 与有法非别体因。 皆非是正(尔之毛)也。 亦有不正因故。 言非有体非者。 与有法有别体因。 皆非不正(尔之毛)也。 意云。 有因与有法别体(止毛)正因如此疏作法也。 有因与有法非别体(止毛)非正。 其作法可知也。 声无常比量是。 声与所作非别体也。 又如山处与烟非同体也。 并皆正因也。 言余无体两俱一分一种不成者。 声论对佛子立。 声常。 实句所摄耳根取故。 此一一句。 如疏中卷及备记说也。 又有问答。 可见备记。 言若有体若无体等者。 随一不成有八句中后四句也。 一有体自一分随一。 如声论对大乘。 声常。 佛五根取故。 二有体他一分随一。 如大乘对声论立。 声无常。 说次前因。 三无体自一分随一。 如声论对胜论立。 声无常。 说次前因。 四无体他一分随一。 如胜论对声论立。 声无常。 德句所摄耳根取故(云云)。 言若自者。 第六句也。 即立前量。 言若他者。 第五句也。 亦立前量也。 言两俱一分者。 犹预不成有六句中第二句。 如立彼近远处定有事火。 有烟故。 如厨等中”言两俱有体一分者。 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中。 第三有体一分句。 如胜论师对大乘师。 立我与业实有。 有动作故。 此因于业有。 我无故。 言若他者。 有体他一分随一所依不成也。 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第五句。 如数论对大乘立。 五大常。 能生果故。 四大生果。 二俱可成。 空大生果。 大乘不许故。 言若自者。 第六有体自一分随一所依不成。 如大乘对数论立。 五大非常。 能生果故。 言如是更有十一者。 上文云余无体两俱一分一种不成以下有十一句故。 云十一也。 言并前十二一分不成者。 并初句故成十二也。 言此是有体两俱全分两俱不成者。 四句之中第一有体全分两俱不成也。 有体约共言也。 无体者约不共言也。 言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者。 两俱不成有四句中。 第三无体全分两俱不成也。 言有体无若自若他四种等者。 此明随一不成。 有八句中初四句也。 一有体自随一不成故。 云有体若自也。 二有体他随一不成故。 云有体若他也。 三无体自随一不成。 即文云无体若自也。 四无体他随一不成。 即文云无体若他也。 言两俱全分若自若他三种等者。 此明犹预不定也。 言两俱全分者。 犹预不成有六句中。 第一两俱全分句也。 言若自者。 第四随自一分全分句也。 言若他者。 第三随他一全分句也。 言有体无体若自若他等者。 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初四句也。 一有体自随一所依不成。 二有体他随一所依不定三无体自随一所依不成。 四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也。 如中卷说。 六种所依不成者。 两俱所依不成有二句。 随一所依不定有四句。 故云六种也。 言有体无体两俱全分等者。 下明所依不成也。 言有体两俱全分者。 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中。 第一有体全分句也。 言无体两俱全分者。 三句之中第二无体全分句也。 言如是更有十四者。 上文云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已下有十四句故。 云有十四也。 加初句故成十五句也。 纂曰。 问。 何法为同品。 答。 旧有四释。 一云。 以瓶等体名为同品。 以瓶与声同是无常之品类故。 名为同品。 一云。 除声已外为品有无常者为同。 与初解同。 一云。 如立声无常。 除声一切无常为同品(与末疏同)一云。 以宗既取和合为宗。 同品亦取瓶无常合以为同品。 然说其因皆依别瓶。 非依无常。 如宗法故。 依宗有法。 非法也故。 今云不尔。 有以瓶上无常与声无常法法相似。 名为同品。 故论云。 同品者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云云)问。 声上无常敌论不许。 何故瓶上无常名为同品。 答。 若敌同许。 即立已成。 但除宗外所有无常与所争同。 即名同品问。 无常同品定有所作者。 此是灭法。 云何得是定有所作。 灭非因生故。 答。 有二解。 一云。 言无常者。 非唯灭相。 无彼常故。 名为无常。 即住异等俱名无常。 依此何过。 二云。 无常即是灭相。 定有性者定曾有性。 观果知因。 非当有性。 虽不因生。 因生始灭。 故不有违等(云云)必可见。 言品是体类义者。 备云。 喻所依瓶等也。 虽正取所作无常为同品。 而兼举喻所依成喻体也。 瓶上无常无我等不相离性名同品也。 一切义皆名品故(云云)此违沼师。 言若唯言所陈所诤法之自相等者。 意云。 若唯言陈法之自相名为所立。 而意许差别不名所立者。 应无四种相违过也。 是故言显意许并名所立也。 前宗违后因。 名比量相违。 前喻违后宗。 名决定相违。 前因违前宗。 名相违因也。 并皆有有法及法自相差别过也(仁说)邑云。 比量相违决定相违。 彼一之中一一皆具四种相违。 如下疏辨(云云)。 言若全同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便无同品者。 意云。 有法声(乎)全同瓶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 即无同品。 所以者何。 瓶上有可烧可见义。 声上无可烧可见义故也。 言亦无异品者。 意云。 空无我等一切义(尔)同者。 都无可为异品物也。 言宗有一分相符极成者。 若同一切义者。 同于无我。 若声应无我(止云波波)有一分相符也。 邑云。 若全同有法(至)相符极成者。 且如声有法上有所闻义故空义无我。 若同所闻。 即无同喻。 若同空义。 异喻不违遗。 若同无我。 宗有相符极成(云云)此好。 言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者。 纂云。 有云。 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者。 显因第二同品定有性。 显因于宗同品中决定有此所作因性本意。 举喻为显因故。 今谓不尔。 应云显因同品者即除因余所作。 决定有性者即所立无常性。 如解宗同品。 举余无常为同品故。 若不尔者。 何故前解同品云。 如立无常。 瓶等无常是名同品等(云云)。 言然论多说宗之同法至宗之法故者。 邑云。 谓如所作性因是宗之法。 瓶之所作同于宗法。 名为同法问。 瓶之无常同彼所立宗法。 何名不为同法。 瓶之所作亦与因类相似。 何不名同品耶。 答。 体类各别。 而义相似。 名为同品。 声瓶无常。 其类各别。 而相似故。 但名同品。 不可名法。 声瓶所作。 总贯为因。 无别体类。 不可名品。 但同于法。 名为同法(云云)。 言若法为同敌不许法于有法有者。 意云。 敌者不许有法声上有能别无常也。 云何望能别法为同法也。 纂曰。 问。 声上无常敌论不许。 何得瓶上无常名为同品。 答。 若敌同许。 即立已成。 但宗外所有无常与所诤同。 即名同品(云云)。 言此中义意不别取二等者。 备云。 不别取法及有法也。 但取法有法之不相离性所在聚类。 而为同品也。 有宗法处者。 有不相离宗处。 即是瓶上无常为能因也(云云)。 言然实同品正取因同因贯宗喻体性宽遍者。 意云。 同品喻者。 正取因同。 欲以因成宗。 故因贯宗喻。 体性宽故。 宗不成因。 故不取宗同品也。 言说同宗所随者。 明因同喻也。 宗无因不有者。 说毕法喻也。 且虚空处宗无常无故。 所作因不有也。 纂云。 其能立因依无常上。 名同品定有性等(云云)可见。 言同既决定有显宗法必随者。 何云不共许无常令随共许因也。 是所作故。 可无常也。 凡同品处(尔波)宗(乎)令随因。 以因不令随宗也。 若异品处(尔波)令随宗也。 宗不随因也(文此乘意也云云)。 言理门论云云何别法于别处转者。 邑云。 此难意云。 既说此因遍是宗法。 不言喻法。 如何此因于喻得转(云云)。 言不说声瓶二异名中声作所性即喻处所作性等者。 备云。 声瓶二中不说声所作性即喻之所性也。 但相似故云彼即此也(云云)意云。 不说声瓶二异名。 而总合说也。 言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 周云。 所作因中名为其中。 其中总摄声所作。 别声所作遍是宗法。 邑云。 总聚宗中唯声所作遍是宗法。 不说总遍故无过也。 言若别异说唯声作至举喻成宗者。 周云。 今观此文。 释外道难。 外难意云。 别说声上所作为因。 此有何过。 而定相似。 不说异名。 此依初释而以为难。 故此文生。 初之三句牒彼难意。 下之二句正释彼疑(云云)备云。 准此文者。 瓶所作性亦宗法也。 然即改其名。 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言又别异说至何所成立者。 周云。 亦释外难。 难意可知。 初之二句正牒外难。 下之三句释彼外疑。 或下一句何所成立者。 通释二难。 此总意云。 若因不许贯于二支。 声瓶二处各别说者。 举瓶何用。 此是疏意。 非理门文(云云)备云。 唯此文者。 瓶所作性亦是宗法。 即改其名。 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言别处说所成故者。 意云。 声处有诤。 故说所诤。 瓶处(尔波)无诤。 故非所成也。 言同必无异方成比量者。 意云。 因必贯通宗喻。 无体异方成比量。 言故能立通者。 周云。 同喻无常及所作性。 立敌共许故名通也(云云)。 言不遍成者非立者。 意云。 遍大法而不成宗之因(波)非能立也。 言俱欲以因成宗至不须因遍有者。 邑云。 此释因于同品不遍而成正因喻也。 如立无常。 电瓶为同喻。 勤勇发之因于瓶既有。 宗必随之。 即能成宗。 无常之宗虽于电有而因不遍。 其喻亦成。 不欲以宗成因义故。 宗不遍因亦非过也(云云)。 言于异品有至不遍为失者。 周云。 此释外难。 外难意云。 若同品有即正因者。 第七九句亦同品有。 何非正因。 今答意者。 此间所简简当相过。 其同定有当相无过。 第七九句由第三相故无过也。 言有者初三句同品有也。 非有者中三句同品非有也。 俱者后三句同品有非有也。 言于异品各三者。 初三句异品。 中三句异品。 后三句异品也。 有者初三句异品也。 非有者中三句异品也。 及后三句异品也。 言由所量等九者。 周云。 此之一句释宗有九之所以也。 以因有九故宗有九因颂下句亦准之知(云云)。 疏下卷云。 问。 设有两俱不成。 亦有不定及相违耶。 答。 若有两俱不成。 必无不定及相违也。 两俱不成彼此俱说因于宗无。 不定之因于宗定有(云云)邑云。 问。 且若言两俱不定必无不定者。 解不定中。 同品一分转。 异品转云。 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 此乃声生对声显立。 两俱不许无常性因于有法有。 疏自断为两俱(乃)全分(乃)两俱不成(止)何不许两俱不成亦不定耶。 答。 今此疏意。 且约三中。 唯阙初相名为不成。 后二相中。 随阙一相名为不定。 二相俱阙名曰相违。 非尽理说。 不是前后自相违害。 据真实理。 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今云。 下卷疏文为尽理说。 此因唯有两俱不成。 无不定过。 何者。 以有法上共许之许为因。 今此立敌两俱不许声上有无常义。 是故此因非宗(加)因也。 两俱不成之因。 立敌不许有法上有。 不定之因。 立敌俱许有法上有。 是故不并有也问。 若尔。 何故论中说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耶。 答。 为示作法。 且举也耳。 以理实是但有两俱不成也问。 何故九句中无相违决定。 答。 纂云。 不对许有声性论者立所作因。 九句中无故。 彼中离所闻性因。 若对许有声性是常。 此应成因(云云)。 言摄余不尽者。 周云。 九句之中。 四六相违但名法自相相违。 余法差别及有法差别等三相违。 九句之中无故言不尽(云云)。 言若正因摄有比量相违者。 备云。 前不作比量而立宗云。 第八句因是正因摄也。 尔时敌者发比量智云。 第八句非正因摄。 同品俱故。 如第七九。 既前宗违后比量因故。 云比量相违也。 言或决定相违不具三相者。 邑云。 三相本生他智。 他智不决故。 虽有三不名三相。 故言不具。 或如胜论所作性因。 声显不许于声上有。 但阙初相(云云)周问。 三相之中阙何相耶。 答。 虽立论言具显三相。 敌于三相皆于犹预。 三相总阙。 又敌者智于三相上皆不决定。 亦得名为三相智不决。 又三相有二种。 一义三相。 又智三相。 初阙义三相。 后阙智三相(云云)仁德云。 虽具三相。 而了三相之他决定智不生。 故云不具三相(云云)。 言但言同品不言定有亦显此因成相违法者。 邑云。 既于同品不有因性。 还此相违故言亦也(云云)。 言但言定有至非定成宗者。 邑云。 既不言同品。 便于异品定有返成他宗。 不能定成自所立故(云云)。 言有同品非定有即九句中中三句是。 第四句者。 声常。 所作性故。 如虚空。 第五句者。 声常。 所闻性故。 如虚空。 第六句者。 声常。 勒勇发故。 如虚空。 此三比量同喻虚空虽是宗同品。 而此三因是虚空中非定有也(意少难失)”言有定有非同品者。 问。 且第四句何定有非同品耶。 答。 声常。 所作性故。 如虚空者。 以瓶为异喻。 所作性因异喻瓶上决定有。 故云定有也。 同喻上非有故。 云非同品也。 自余诸句准此知也。 言有亦定有亦同品初复三是者。 问。 且第一句。 声常。 所性故。 如虚空。 异如瓶。 此何亦定同品耶。 答。 取同品上定有义故。 云亦定有亦同品。 余句亦尔。 言唯第三句少分正因者。 周云。 唯第三句中摄第二第八故。 言第三少分。 又更一解。 即第三句中对有过句。 亦名少分问。 第四句中亦有少分正因。 何故独言第三句耶。 答。 其第四句虽有少分正因。 而今言正因者。 唯约第二相说。 是以不取第四句中正因。 彼即第三相摄(云云)。 言品者聚类非体类义者。 邑云。 谓此与宗有无均等名体类。 若不均等。 但别取聚类。 亦名为品。 同喻与宗有无必同。 异品与宗不必相似。 若成有体。 异通有无。 若成无体。 亦通有无。 所立无即名异品(云云)周云。 同品必须与所立宗相似。 随宗有无。 一一相似。 若所立宗是有体时。 异喻无体。 但与所立别名异喻(云云)备云。 同喻必引喻所依。 故云体类义。 成无体宗。 必举无法之喻所依。 成体宗。 必举有法之喻所依(云云)仁云。 所依无亦成异喻。 故不云体类也。 言与其同品相违名异品者。 仁云。 必以别体名异品也。 言或异说名异品者。 虽非别体。 而以义别。 名异品也(云云)。 言或说与前所立有异名异品者。 邑云。 谓宗前喻后故。 说与前所立有异。 如立无常。 除无常外余一切法。 皆名异品。 此即古说(二)许也(云云)。 言若许尔者即一切法应有三品者。 意云。 若以简别名异品者。 无记之法无简别故。 更应立第三非同非异品也。 言此中容品等。 周云。 非是不善故非异品。 非是善法故非同品。 不同两品故名中容问。 设有第三品。 复有何过耶。 答。 即有一法非同异过(云云)。 言便无彼过者。 意云。 若但所立无即名异品时。 无中容品过也。 言若别异者应无有因者。 邑云。 此难意云。 如立无常。 即空无我等与无常异。 皆名异品者。 而所作性既于异转。 即有相违不定等过。 应非正因(云云)。 言若异有法同法所依等者。 邑云。 谓如瓶等。 是无常等同法所依。 名为同法。 此瓶与彼有法声异。 应名异品(云云)。 言若异于法敌本不许等者。 备云。 虚空上常。 异声上无常者。 敌本不许声上有无常义。 既不许故。 无可为异喻处。 一切皆是可同法也(云云)邑云。 如立声无常。 敌者不许无常于声上有。 彼虚空等于声亦无。 便与所立相似故。 诸异法皆应名同(云云)仁云。 敌者不许声上有所立无常。 虚空亦无无常义。 既与声齐。 故应云同品也(云云)。 言此但略至名为异品者。 邑云。 谓有难云。 如前有说相违或异名为异品。 即不许也。 而论文云。 谓若是常见非所作。 如虚空等。 此亦常与无常是相违法。 名为异品。 与前何别。 故此释云。 论云谓若是常等者。 但略无正所诤法。 唯举见常。 名为异品。 准理同前。 应云所立无处名为异品(云云)仁云。 问。 何故此论唯举宗异品。 而不举因异品。 故今答云。 此但略无。 正诤无常等也(云云)。 准理同前者。 仁云。 以理言者。 同次上文。 此亦有二。 一宗异品。 二因异品。 三文并可言也(云云)。 言虽复离法(至)便成异法者。 邑云。 若不先宗后因。 而其说言说非所作皆是常。 便以非作成立于常法。 非本诤故。 此中总意云。 若尔。 离法先宗后因。 若以因先。 便成异法。 即应唯取宗异名为异品。 然以能主之因本欲成宗故。 无因处亦名异品。 双取宗因二异故。 说异品遍无性言(云云)。 言但言遍无(至)成相违法者。 邑云。 若言遍无。 不言异品。 即于同遍无因性。 即成四相违等过也。 言非离于宗返成宗义者。 若言异品。 不言遍无。 即能离宗离因。 而有返成宗义。 今既但言遍无。 不言异品。 即非离宗。 亦非返成宗义。 此中非宗通于二句(云云)。 言以因成宗非成二喻者。 意云。 以因成宗故。 因名为宗法也。 非成喻故。 因不名喻法也。 此即释名宗法而不名喻法之所由也(仁说)。 言阙无异品名成正因者。 备云。 阙无异喻依。 而亦成正因。 不据喻依也。 言此说有体成有体宗者。 邑云。 谓此说言同喻必须依体者。 此据成有体宗也。 若成无体宗。 同喻不须有体。 如大乘对萨婆多云。 过去未来非实有。 非现常故。 如空华等是也(云云)有体宗者诠宗也。 如声无常。 正比量也。 无体宗者遮宗也。 如掌珍量也。 有体喻者有别体也。 如瓶盆等也。 无体喻者无别体也。 如虚空及龟毛等也。 言一无体阙二有体阙等者。 仁云。 陈因喻言。 名有体阙。 此即约三相而阙。 约三支而不阙。 若不陈因喻言。 名无体阙。 此即约三支而阙。 约三相而不阙。 既是无体。 何上立阙(云云)。 言三立皆阙三皆不阙者。 周云。 问。 此一种两句与四句中第三第四句。 而有何别。 答。 第三第四即是四句绮互相望。 一种两句不望四句。 故不同也。 言不阙不定者。 周云。 三支虽具。 他智不生。 还同似立。 故云不定(云云)仁云。 有正不正。 故言不定。 虽三支具。 而非正故。 又有正故(云云)。 言如是合有三个四句一个两句者。 邑云。 因及同异各一为首。 相对便成三个四句。 俱阙俱不阙为一个两句。 就三四句中。 后之二句彼此无各别。 一个两句亦非别。 为成句数。 故重述也(云云)周云。 一种两句者。 三阙与三不阙是也(云云)。 言有体阙者复有二种等者。 邑云。 此之二种皆有言陈。 两许有体。 初但阙其因。 后乃陈言而无因义。 同喻俱不成。 异喻俱不遣。 故前后别(云云)周云。 复有二种者。 一者因三相为能立。 二者因一喻二为能立问。 少相少义二阙何别。 答。 少相但是阙因三相。 少义虽陈其言。 无因喻义。 同喻俱不成过。 异喻俱不遣(云云)师云。 阙因一一相。 云少相阙。 由之有因之过。 阙喻之义。 云义少阙。 由之有喻之过。 由因之过喻之过二别故有差别(云云)若尔。 何故疏云。 且阙因义。 非后二。 四不成过(云云)岂但阙喻义云少义阙耶。 言且阙因义非后二四不成过者。 如立声无常。 眼所见性故。 同如瓶等。 异如虚空。 此虽陈因喻言。 而阙因义。 不成宗故。 有两俱不成。 但喻无过。 言答以因亲成于宗等者。 邑云。 谓三相之中。 因之初相能亲成宗。 与宗相顺。 四不成因不能成宗。 与宗相违。 故此九句于初相中。 但取相顺。 故无四不成也。 同异二喻。 后之二相成宗疏远。 因于二喻同有异无名顺。 同无异有名违。 于九句之中。 二八之正因顺。 余并有违。 虽不定相违皆二相过。 而今于九句。 但举顺违以例余过。 故摄不尽(云云)备云。 以因亲成于宗等者。 显不说四不成之所以也。 同异成宗疏远等者。 明不说三相违之所由也等(云云)。 言有是宗法而非遍非是同品非定有性者。 邑云。 如胜论师对声显立。 一切声皆是无常。 勤勇发故。 如瓶。 立敌俱许内声勤勇。 外声非勤勇。 因虽是宗法。 而非是遍。 瓶等无常是宗同品。 勤勇所发定有性因。 非是同品非宗有性。 此量合为第一句也。 第二句云有是同品非定有性。 非是宗法而非遍者。 邑云。 如说声常。 所闻性故。 如虚空等。 虚空常故。 是宗同品。 非所闻故。 非定有性。 所闻性因遍是宗法。 故非是宗法而非遍也。 第三句云有是宗法而非遍亦是同品非定有性。 亦如立一切声无常。 勤勇发故。 如电。 或立为常。 勤勇为因。 虚空为喻。 又此句摄。 第四句云非是宗法而非遍亦同品非定有性者。 邑云。 此复有二。 一正量。 即九句中二八因是。 二有过。 即九句中第一第三第七第九及相违决定。 皆此句摄(云云)。 言如是以初相第一句对二相四句有四种四句者。 意云。 以初相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一句。 有四句也。 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二句。 有四句。 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三句。 有四句也。 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四句。 有四句也。 余准此知(云云)。 言以第二相四句对三相四句(至)成一十六种四句者。 意云。 第二相四句对第三相四句。 成四四十六。 故云成一十六四句也。 言如是总成四十种四句者。 二十四种四句。 及一十六种四句。 云四十种四句也。 言于此三相而释义故者。 仁云。 此释各对互随无之所由也。 何故三支之中。 唯独于因三相言耶(止云)故次释云。 因亲成宗相宽遍故(云云)意云。 唯因贯三相而宽遍故。 颂中云宗法三相也。 此释颂中唯举因三相之所由(云云)颂云于宗法三相各对互随无等者。 此颂意云。 因三相之四十五种四句。 一种三句。 一种两句之。 随应于初相有过。 名不成也。 于后二相有失。 为不定也。 于其二相有相违过。 为四相违也。 等是显因一喻二之三支有体阙七句。 及因一喻二之三支无体阙七句。 及相违决定也。 言一者各对三相一一各对自法为句者。 备云。 三相相各各自句相对也。 如有是宗法非遍等也(云云)周云。 一者各对三相者。 即是三相中当相为句也。 即是宗法而非遍等也(云云)”言二者互随无者。 此意云。 因三相互阙故。 云互随无也。 有阙初相非后二。 有阙后二相非初相等也(如上已说)。 言四者各对互随以因三相等。 此意云。 非以四句而释。 依因三相一一互阙。 显有四不成因过也。 又兼显依因一喻二之三支阙。 而有不成等也。 言三支虽具自他各对等者。 邑云。 此中意说。 决定相违三支既具。 何名互随。 故此释云。 自他各对互随是非。 故颂言等(云云)。 言此中合有四十五种四句者。 邑云。 前以三相诸句。 绮互相对成四十种四句。 又同品定有异品遍无。 自句相对各为一四句。 又义少阙中有三种四句。 合成四十五种四句。 此举有体阙数。 若准无体阙中更有三种四句。 总四十八也。 言一种三句者。 即初相中三句是也(云云)。 今云。 四十种四句者。 如上解说。 五种四句者。 备云。 因三相之有体阙之三种四句。 及同品定有性之遍句处之一种四句。 及异品遍无性之遍句处之一种四句。 此云五种四句也。 言一种三句者。 遍是宗法性之遍句处之三句也。 言一种两句者。 因三相之有体阙之一种两句也(云云一一子细如彼记也)问。 何故无体句三种四句。 有体句三种四句等。 不入此数耶。 答。 备云。 唯因之三相四句等(乎乃未)正此颂中摄故。 云四十五种四句等(云云)。 言或阙一有三句阙二有三等者。 备云。 因三相中若阙一。 云有三句。 若阙二。 云亦有三句也(云云)仁云。 此不作四句。 而直互取也。 言今说宗同异者。 问。 何故唯说宗同异。 而不说因同异耶。 答。 仁云。 言答因于有无说宗同异者。 邑云。 于因定有。 名曰宗同。 于因遍无。 名为宗异(云云)。 言宗成须违说因同异者。 邑云。 顺成宗故。 名曰因同。 违成宗故。 名为因异(云云)。 言故于宗因同异不定者。 意云。 宗同异及因同异二别也。 宗是同有异无。 因亦同有异无。 故云不定也。 言此问二体相成显故者。 邑云。 由因同异。 顺违成宗。 由宗同异。 显因有无。 故问二品令相成显。 又宗因同品名曰相成。 宗因异品名为相显(云云)。 言二者宗是有法上已明之等者。 仁云。 初释意者。 无可滥故。 不问释初相也。 此第二释意者。 上论文极成有法之处已明讫。 故此略不说也(云云)。 言有无法处者。 意云。 即所立法之有无处。 是同品处也。 如立(尔波)有宗。 以有名同品也。 若立无宗。 以无名同品也。 此约遮宗诠宗之有无法处也。 言同品亦尔有此所立等者。 邑云。 谓无常与瓶。 互相差别不相离性。 有此聚类。 与宗相似。 故名同品(云云)周云。 同宗取彼喻上无常及瓶不相离性。 以为体性。 不别取瓶及无常也(云云)。 言若与所立总宗相似一切种类等者。 周云。 总宗者。 宗有法上一切义也(云云)仁云。 有法之无我苦空等诸义。 总合名总宗也。 备云。 若与所立声上无常无我等。 总宗相似一切种名同品者。 声宗上意许无我别法。 皆入不相离总宗。 而兼取意许无我。 亦为宗故。 与此相似虚空上无我。 应为同品。 今云。 非以皆相似名同品。 但取与所作因所立不相离宗相似瓶处之不相离。 而名同品也(云云)。 言为遮此二标所立法等者。 备云。 虚空上无我及瓶有法。 云此二也(云云)。 言若聚等者。 仁云。 瓶等名若瓶也。 此即明瓶等名同品之所由也(云云)。 言由法能别之所别宗等者。 邑云。 此释论中偏言所立者。 由法为能别。 别于所别。 故偏举之(云云)备云。 法能别者。 无常能别也(云云)所别宗者。 所别有法声也。 之者此也等(云云)。 言答彼若不许(至)宗因无故者。 邑云。 谓立论者自不许声有无我。 即余空等所有无我故。 名为异品。 若立者意许声有无我。 即余瓶等所有无我。 亦名同品(云云)周云。 彼若不许声有法有等者。 此意云。 彼说既不许声有无我。 除声以外有无我。 皆为异品。 以无所立能立二故(云云)备云。 声有法上意许不立无我人者。 假说成异品也。 宗因彼无我处无故(云云)。 言若彼许有为因所成等者。 备云。 若彼声上许有无我者。 随意所诤。 而瓶上无我。 亦名同品也。 有法上无我等义。 虽非正所诤。 而非异品也(云云)仁云。 立声无常时。 意许差别作者是无我也。 声非无我之声故。 作有法差别相违云。 声应非无我声(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故云有有法差别相违(云云)仁云。 相状相似者。 解云。 且如彼人此人相似等也。 自体相似者。 色心相似也。 业用相似者。 彼人此人作事相似也。 法门相似者。 无常无我等义相似也。 因果相似者。 彼此之人同修善故。 亦因相似也。 彼所得果相似故。 名果相似也(云云)。 言其相展转少分相似者。 备云。 同喻瓶上体相展转相似。 谓声所作故无常。 即知无我是所作故。 是无常之无我。 是故云展转也(云云)”言若立有宗同品必有体者。 意云。 有宗者诠宗也。 如声无常宗也。 诠无常道理。 故云诠宗也。 无宗者遮宗也。 如汝声非有(宗)非所作故(因)如龟毛等(喻)。 言非别无彼言所陈法及与有法等者。 邑云。 若唯取无定所陈法。 名异品者。 即是意许无我等。 应非所立。 四相违等皆应非有。 若唯与有法宗异。 名为异品。 即瓶与声异。 应名异品(云云)备云。 异喻不异于法有法。 但异于不相离。 故云异喻也(云云)。 言同品不说处异体通无者。 意云。 同喻必举喻所依故。 不说处也。 异喻虽不举喻所依。 而亦成正异喻故。 说处宗也(云云备)。 言故非一切全不相似者。 意云。 虚空上无我等。 与声上无我等相似故。 云非全不相似也。 虚空上无我处。 无所作因之所成。 故云异品也(备)。 言与同相违亦有五种者。 相状不相似。 自体不相似等也。 言问何故前说等者。 论云。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云云)指此论文云前也。 言一者影彰者。 仁云。 此初解云。 于同品处。 兼以不说定有(乎)故。 异品处亦不可说遍无也。 以说异品之处遍无(乎)故。 同品之处亦可说定有(乎)也(云云)今云。 言同品之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者。 论云。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者。 此举宗同品。 而简别因同品也”言显异亦尔者。 论云。 异品者。 谓于是处。 无其所立。 若有是常。 见非所作。 如虚空等者。 此亦举宗异品。 简别因异品也。 言二者同品顺成等者。 意云。 因(伊)一分同喻(尔毛)有(止)许(天波)成正同品。 既此易故。 不说定有也。 即显同喻无滥故。 不必言定有也。 异喻有滥故。 须说遍无也。 言若常宗有亦入异品者。 仁云。 诠以且立声常时。 龟毛入异品也。 常是有义。 龟毛非有故。 若遮以声非无常(止)云时。 龟毛入同品也。 是非无常故。 故文云若非有品便入同中也。 非有者遮言也(云云)邑云。 如声论师立声为常。 龟毛亦为异品。 亦无常宗也。 若立非有品类。 龟毛(云云)备云。 立声常时。 亦入异品。 龟毛无彼常住相故。 虽一切时常无故亦名常。 而望声常宗。 而非同品。 声有常住相故(云云)。 言此二师皆有一分一切等者。 意云。 此二师各有四计。 且声生论师四许者。 一许内声常。 二许内外声常。 三计内外声其体一。 四计内外声其体多。 声显亦尔问。 声显论师中。 有计外声是常。 如何令信无常耶。 若以勤勇为因。 两俱不成。 若以所作为因。 有随一不成故(云云)答。 言对声生论。 立一切声等者。 邑云。 设对声显。 外声一分。 亦是两俱不成。 准下明。 亦不定。 疏解同分异全中云。 苦声生论本无今生。 是所作。 非勤勇若声显。 是勤勇发因。 内声一分可具三相。 若对声生。 内声一分亦是随一不成。 以彼不许勤勇发故。 外声一分若生若显。 两俱不成。 亦约内声遍对声显。 不尔何别(云云)。 论云。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 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云云)疏云。 若声生论。 本无今生。 是所作性。 非勤勇显。 若声显论。 本有今显。 勤勇显发。 非所作性故。 今声生对声显宗。 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 此因虽是。 两俱全分两分不成。 今故不定。 亦无有过(云云)。 言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不成者。 邑云。 此勤勇因唯立内声。 即遍是宗是。 若不唯立内声尔者。 即通内外。 即勤勇因立敌两俱。 于彼外声一分不转。 故是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云云)”言勤勇因成同定余遍者。 周云。 以勤勇因成声无常。 但同定不得遍者。 瓶电为同喻。 瓶有电无。 故不遍也。 言余遍者。 初后二相遍也(云云)既云遍是宗法异品遍无。 故云遍也。 邑云。 此成同品定有。 余二相遍(云云)。 言染谓懈怠者。 仁云。 虽于恶勇进。 而望于善。 亦懈怠也。 故恶之中懈怠名勤勇也(云云)。 无记谓欲解者。 周云。 如人乐欲种植等事。 虽加精进。 但名无记。 余类思之(云云)仁云。 又加作意者。 惊觉心故。 又加寻伺者。 由寻伺方起语故。 又加思惠者。 寻伺之体故(云云)言若遍者。 所作性因也。 遍内外声故。 若阙者。 勤勇发因也。 不遍外声故。 言随其所应者。 意云。 且声之上有苦空无我等种种义。 且以所作因。 非成一切。 随其所应等取也。 但除苦义。 若不除者。 有不定故(仁说)。 意云。 以所作因。 不能成苦果。 有不定过故。 勤勇之因亦尔。 是故以此二因。 但成声无常空无我三宗。 不成苦宗。 故云随其所应也。 言不尔一切便无异品者。 意云。 大论云。 少分不相似名异品也。 若一切皆不相似。 名为异品者。 劫无异品。 由虚空上无我与声上无我相似故。 此亦应名同品。 非异一故云。 不云一切不相似也。 言同品之上虽因不遍于异品中定遍无故者。 如第八句勤勇无间所发性因也。 因明大疏里书上末——因明大疏里书中本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言和合正说者。 周云。 宗喻二处。 能立所立共相随顺。 名为和会。 因喻无过。 名为正说(云云)”言今顺方言名之为喻者。 邑云。 问。 见边与喻。 为同为异。 答。 喻非见边。 梵云乌播磨。 此翻为喻。 由举喻况。 令敌者智照解宗极。 名为见边。 非直梵语不同因果亦成有别。 有云。 此翻达利瑟致案多而为喻者非也(云云)纂要云。 喻者西方云乌播磨。 此译为喻。 今因明中。 后同异支。 准西方云达利瑟致案多。 此云见边。 为顺此方故义言喻(云云)备云。 疏主意者。 喻者唐方言。 无别喻字梵音故(云云)文轨师等云。 今依旧译故云喻也(云云)玄应测法师等皆同。 今云。 正应见边。 古人误云喻。 如梵云塞建陀唐云蕴。 古人梵云钵罗婆陀罗。 唐云荫也。 此亦如是。 随古人云喻。 故随方言也。 言共许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 周云。 所立名法者。 非是宗故。 名为所立。 因所作性为所立也问。 何故所作性得所立名耶。 答。 此所作义正是声上所建立义。 名为所立。 得所立名。 此上差别者。 是声有法上有苦空等多法。 苦非无我空等。 空非无我苦等。 互相差别。 今声之上所作性因。 即是声上差别法中之一法也(云云)邑云。 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 有法宗上所有因法。 名为差别问。 何故此因名为差别。 答。 此与能别俱是有法之上别义。 俱能差别有法。 故名差别问。 因既能立。 如何此名所立。 答。 有二解。 一云。 以是有法之上所建立故。 名为所立。 二云。 是喻所成立名所立(云云)备德云。 差别所立名法者。 声上无常也。 今与彼所立差别相似。 名同品等者。 问。 疏上卷云。 不同于有法。 亦不同于法。 但同不相离宗。 何故今云。 与彼所立差别相似。 名同品耶。 岂不言同于能别耶。 答。 既云所立。 故知不相离宗。 名所立也。 此不相离宗。 不离于能别故。 云所立差别也。 非谓同能别也(云云源记与备相违可思)。 言答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品者。 邑云。 谓如有法声上所有苦空无常等多法。 名为总宗。 彼与有法皆有不相离性。 若有与此总宗多法不相离性相似种类。 名为同品异品。 若唯同异所作性等一法者。 但名同法异法(云云)周云。 第一答意者。 总宗体非一法。 同异此非一法。 故得品名。 因体是一。 故得法名。 此一解以多法名品。 一法名法(云云)备云。 初答意云。 宗不相离性有种类故名品也。 无常性空性无我性之种类有故。 同异于此种类故。 瓶上无常空无我性。 名同品也。 声有法上所作义名法。 无种类故(云云)。 言又此所作非总所立等者。 邑云。 问。 此与初解何别。 答。 此约宗中能别。 是因喻共成名总所立。 故得品名。 因唯能立之别法故。 但名法也。 此据能所。 前约一多。 故不同也。 又若同异总宗之中所立名品。 若同异能立名法(云云)”言能所异故者。 周云。 宗一向所。 故名为品。 因通能所。 所以名法。 以喻为能。 因为所故(云云)备云。 第二答意。 于所立上而说品名。 能立所立异故。 能立之因具轨持二义。 故云法也。 立因言时。 亦生解故。 故品与法二义别也(云云)”言又因宗二同异名法等者。 周云。 轨生物解。 名之为法。 双同因宗。 然生他解。 故名为法。 与前别也(云云)备云。 第三答意云。 因之同异亦云品。 宗之同异亦云法。 论上下文云品及法。 故此第三答即违问意。 三说之中。 第三答正。 初二不正。 由违于显因同品之论文故。 以此论文为正。 谓别同异云品。 总同异云法。 宗因二合而同异此故云总也(云云)仁云。 若别不云无常之同品及所作之同品。 而总云诸所作者见彼无常者。 此一喻体故不得分别。 故名法也。 言别同异名品者。 若别别言无常同异及所作同异。 故云品也。 言此同异二故名法者。 重释上文。 云又因宗二同异名法之文也(云云)。 言次下二因同异者。 论云。 同法者。 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 异法者。 若于是所说。 所立无因遍非有(云云)此论文是释因同品因异品也。 既云同法。 又云同品。 明知因同异亦云品及法也。 言上宗同异者。 上论文云。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 如立无常。 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异品者。 谓于是处无其所立(云云)。 言理门论云至余皆此相似者。 邑云。 唯初二句是正同异。 除此余喻相似非真(云云)西明云。 此一颂中。 初之三句释真二喻。 后之一句释二似喻。 前中初句辨其同喻。 因所往之处。 其宗必随。 乃名同喻。 如鸟去处鸟子必随。 次有一句明异法喻。 宗无之处。 因必非有。 乃名异喻。 如树无处影必非有。 第三之句双结二喻。 第四句释二似喻。 真喻之余有过失故。 皆得与此真喻相似(云云)。 言除宗以外有无法处者。 邑云。 若成有体宗。 余有法处为喻。 若成无体宗。 余无法处为喻。 此中合举名有无法处。 下皆准知(云云)。 言有无聚中有此共许不共许法者。 瓶有体法中。 有共许所作不共许无常也。 龟毛无体法中。 有共许非所作不共许非有法。 如立量云。 汝我非有。 非所作故。 如龟毛等。 且约此作法言也(备说)。 言以法同故者。 瓶上无常法同声上无常法故。 能所同故者。 瓶上所作无常与声上所作无常同故。 二合同故者。 周云。 即能立所立也(云云)。 又云。 能所同故者。 瓶所作与声所作二同故。 二合同故者。 瓶所作无常与声所作无常同故。 沼法师云。 言显同品决定有性者。 有云。 是显因第二同品定有性。 显因于宗同品中决定有此所作因性本意。 举喻为显因故。 今谓不尔。 应云。 显因同品者。 即除因余所作决定有性。 即所立无常性。 如解宗同品举余无常为同品故。 若不尔者。 何故前解宗同品云。 如立无常。 瓶等无常是名同品等(云云)。 言答唯言因同品不说定有性即九句中诸异品有除二五八余六句是等者。 解云。 四六相违。 一三七九不定。 且第一句同品有异品有。 声常。 所量性故。 如虚空者。 此因非唯同品定有异品亦有。 为简此等。 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 余五句亦准知。 言异喻亦犯能立不遣者。 且第一句所量性因。 是异喻瓶上亦有故。 云能立不遣也。 三四六九是一分能立不遣。 第一第七是全分能立不遣也。 言若言定有性不说因同品至四五六是等者。 四五六句非同品定有性。 为简此故。 云显因同品定有性也。 既非同品定有故。 同喻犯能立不成也”言若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等者。 备云。 二八正因。 第五不定。 此三句是异品非有。 故望异品非有之边。 云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也。 言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 且约第五句者。 不共不定也。 声常。 所闻性故。 同如虚空。 此虚空同喻犯能立不成过。 非俱不成过也。 本记云。 今此文是不据九句。 且立量云。 声常。 所闻性故。 如瓶等。 此瓶同喻非因同品。 亦非定有性。 不能俱成宗因。 故云犯俱不定也(云云)邑云。 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 问。 此既异品非有。 应云俱不遣。 如何说为俱不成过。 答。 此中正明同喻。 意云。 若云同喻非因同品又非定有性。 即当九句之中二五八之异喻。 既以彼异喻而为同喻。 故犯俱不成也。 或此不约九句明之。 但据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 即犯下同喻过中俱不成过也(云云)周云。 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 此非因过。 亦非九句中过。 此句正因。 着下似喻中喻过也。 非因同品。 即是喻中能立不成。 非定有性。 即是喻中所立不成。 如立声常。 无碍为因。 瓶为同喻。 常无碍因二俱无。 故为俱不成(云云)。 言若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同品亦有句除四五六余六句是等者。 解云。 二八正因。 一三七九不定。 二八正因。 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 其义可知。 余四句中。 第一句所量性因。 是同喻虚空上亦有。 故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 余三句亦准知。 言一分全分能立不遣者。 邑云。 第一第七全分不遣。 第三第九一分不遣问。 此四句与前三相之中同品定有性所明四句。 复有何别。 答。 前唯说因于宗同品定有性等而为四句。 此约喻依能显因同品亦定有性等。 本况虽同因喻全别等(云云)又可见周记。 言或自或他或全或一分者。 意云。 自全分自一分。 他全分他一分。 且同喻自全分能立不成者。 如声对胜云。 声常。 无质碍故。 犹如极微。 此自他共全分能立不成。 立敌共说极微是无碍故。 若对萨婆多。 是自全分能立不成。 许极微是无方分是无质碍故。 若对萨婆多。 如极微及虚空者。 是自一分能立不成。 他全分者。 萨婆多对声论。 立前自全分量也。 他一分者。 萨婆多对声论。 立后自一分量也。 且异喻自全分能立不遣者。 如声对胜云异喻如业者。 此自他共全分能立不遣。 立敌共说业是无碍故。 言此中指法以相明故者。 意云。 声应无常。 所作性故言时。 敌证者疑智起也。 故相朋云。 诸所作者。 见彼无常。 如瓶等也。 仁德。 言理门论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等者。 周云。 此意乘前文言起此难成。 前文中所作无常为喻体。 喻体即因。 更不因外别立其喻。 由此道理。 有后文成。 应非异分者。 应非因外别立二喻显于因义。 难意如是(云云)纂云。 问。 同异二喻为即因耶。 为当有别。 答。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即是因。 因即所作喻中何故兼说无常。 若与因别。 理门论中不应难古于因分别立二喻等。 答。 应言二喻体即是因后之二相。 如前道理问。 后难善释。 前难何通。 答。 因言所作体含无常。 非离所作唯在余法。 然所作言无常义隐。 故举喻体及于喻依。 双显因中作无常义等文。 言因三相即摄二喻二喻即因者。 周云。 问。 喻体因体有何别耶。 答。 所作无常二为同喻。 常非所作二为异喻。 所作一法为因性也。 故因喻别问。 喻体唯所作。 所作相似即因摄。 喻既兼无常。 何得一因摄二法。 答。 若据实体论喻体。 唯所作有因宗。 必遂兼带所作无常说。 喻即因摄(云云)邑云。 二喻即因俱显宗故者。 二喻即因后之二相。 顺成返成俱显宗也问。 二喻即因。 但应明其作与不作。 云何义兼说无常与常。 答。 有所作处。 无常必随。 即显无常定由作。 故第二相兼取无常。 由与所作不相离故。 即以因喻二义为第二相。 故能顺成声。 有所作必是无常。 同喻既然。 异喻翻此。 常非所作为第三相。 然多以所作为因相者。 约初相说。 亦不相违。 故理门云。 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 然唯一分亦说为因(云云)唯一分者。 遍是宗法性也。 邑云。 所作性等贯三处故问。 异喻既阙所作。 如何贯三。 答。 异喻若有所作。 即不成宗。 止滥返成亦名贯(云云)。 言然此因言至令宗义成者。 周云。 问。 陈那本意。 二喻即因。 离因之外不别立喻。 何故论中。 同喻如瓶。 异喻如空。 若离因不立。 即违自教。 论有明文。 若因外立喻。 复滥古师。 与古何别。 进退有违。 如何。 答。 宗后陈因唯只向前显了宗义。 不却后显同有异无。 既不显于同有异无。 即此因义阙后二相。 今举二喻。 只为明其因。 后二相令三相具照义圆明。 非离因外别立喻体。 非别立故。 不同古师。 为显相故。 不违自教。 由此道理。 无进退失(云云)又仁云。 有性者同品有也。 无性者异品非有也问。 二喻即因者。 不应更立同异二喻。 答。 唯立因时。 因之二相未所显也。 若立二喻时。 因之二相所显也(云云)备云。 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等者。 答。 意云。 因言唯为显了遍是宗法性。 不为显了同品定有异品遍无。 是以虽因摄二喻。 而因言外别须说同异喻也(云云)。 言顺者。 以同喻顺成宗义故。 返者。 以异喻难而返成本宗故。 言显因有处宗必随遂者。 同品定有性也。 并返成故者。 异品遍无性也。 此释同异二喻之所以也(仁说)。 言复问彼言复有何德者。 邑云。 此陈那难古师既许因外别有喻体。 未知此喻有何德。 德谓功能(云云)。 言别说喻分是名为德者。 邑云。 彼意。 由见瓶等所作无常。 证知声上有所作因必有无常。 既有功能。 说名为德(云云)。 言有五根识者。 周云。 古师引此意云。 且五根识。 佛法外道两共同有。 岂以同有即为过耶。 此既非过。 纵我二喻同于外道在因外有。 复是何失。 引意如此(云云)。 言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者。 周云。 但言瓶有所作相类。 不言诸所作者贯二处也(云云)仁云。 且瓶等法名所类同法也。 此古师合结(波)唯说所类法。 而不言能立所成立之义。 故知诸所作者是彼无常(止)云(天)可简滥也(云云)备云。 古师但言所作性故。 而不言诸所作者。 是见无常故。 非能立义也(云云)。 言不说同于外道至有过失故者。 周云。 不说此极成五根藏义名之为失。 但说离因之喻不极成法而为失也(云云)。 言由同彼说不极成义者。 邑云。 五根共许。 名为极成。 因外立喻。 非两共许。 名不极成(云云)”言所作既为宗正同法等者。 问。 以无常为宗正同法。 何故今云所作既为宗同法耶。 答。 同喻以因为正同。 故理门论云。 说因宗所随。 是以且尔言也。 中记云。 同喻处是因胜故。 且尔言也(云云以上备说)。 言举瓶喻依以显其事者。 周云。 喻依即是事也。 指此喻依成声无常。 言便无一切皆相类失者。 此意举同喻。 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 即简声上空无我等不得相类。 若唯举瓶体为同喻者。 瓶体之上有空无我等。 与声上空无我等相似。 举瓶为喻者。 为同喻上空耶。 无我等耶。 即有此相类失。 又亦无彼同烧见失。 以不取瓶为喻体故(云云)。 言不必宗法宗义相类者。 周云。 若说我说。 所作皆无常者。 即瓶上所作无常。 串带声上有。 即明喻体所作无常。 类得声上所作无常。 若唯举瓶为喻体者。 即无串带相类之义(云云)。 言又不必定有诸品类等者。 邑云。 问。 此与前难复有何别。 答。 前但疏意。 此即引文。 又此难意。 若但以瓶为喻体者。 便有太宽太狭之过。 何者。 若以瓶上可烧可见等一切皆类。 即为太宽。 余依灯等诸品类中。 皆有所作无常。 摄之不尽。 便为太狭。 若如我说者。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譬如瓶等。 即已简于烧见。 又摄诸品所作无常皆尽。 故与前难少别(云云)。 言答曰因虽三相至皆准此知者。 此举例答前征也。 以因初相亲成宗故。 翻名不成。 宗三不成亦尔。 三者。 能别所别及俱不成。 故名三也。 何故但三名不成者。 即是因于宗无。 喻于二无。 而为三也等(云云)可见。 邑云。 此举例答。 前三相之中。 初一亲成宗。 故翻名不成。 余二相但是立宗之具。 翻名不定相违。 今宗九过中。 由能别所所成不相离性最亲故。 翻名不定。 宗六皆疏。 故非不成。 随一亦尔(云云)。 难言云何具有所立能立及异品法二种譬喻而有此失(云云)西明云。 谓外救云。 云何具有同品瓶上所立无常能立所作。 异品空(乃)上宗因无法。 二种譬喻。 已可具三支。 而有不定成正因失(云云)周云言问。 若尔宗过皆成宗者。 意者。 意欲成此宗无过。 非将因成宗名。 欲云不分明也。 言此中故定唯为之声彰因三相等者。 邑云。 理门故等四字之声。 说三相俱因。 故知二喻亦因所摄(云云)周云。 故定者。 显因三相也。 因者即名句文也。 声者即因也。 唯为等之四字。 即是理门中结三相义也。 今此重释四字之意(云云)仁云。 故定之言。 显因三相显了宗义也。 唯为之言。 显二喻即因(云云)周云。 彼复结云等者。 即理门论结三相唯为显因(云云)。 言前文依此显了宗义等者。 理门云。 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云云)一切分者因三相也。 此文意云。 以显了宗义。 虽三相俱因。 然且说初相为因故。 亦不相违。 邑云。 理门后文标胜。 偏以初相一分为因。 前文依显了宗义故。 定三相俱名因相。 故彼前后不相违也”言何劳长议故改前师者。 周云。 此意即说何劳余长之义。 此议字错应合单作。 言以法异故者。 古云。 虚空上非作法。 异声上所作法故(云云)又古云。 虚空上不相离法。 异声上不相离法故。 虚空上不相离者。 诸常皆是非所作也(云云以上备说)。 周云。 以法异故者。 总标异喻。 二俱异故者。 明异喻体异宗因也。 准解此异。 以解上同义。 应无失(云云)言二俱异故者。 备云。 虚空上常与非作。 异声上无常与所作也(云云)仁云。 二俱异故者。 前文云二合同故云文(尔)望(天)言也。 能所异故之文。 略不举之(云云)。 言若尔声无常宗(至)定随无者。 此疏难文轨师也。 难意云。 若但无因名异品者。 第八句同喻电(尔波)勤勇发因(伊)非有。 故成异品。 而宗亦随应无。 周云。 若尔(至)宗定随无者。 此并牒他自征。 由此(至)非异者。 此并申自义。 他取因为正异。 宗为助异。 疏主正取宗为正异因即助异(云云)备云。 文轨等云。 同喻之处。 正取因同。 兼取宗同(此义同基师等)异喻处正取因异。 兼取宗异(此义别基师)本疏主云。 正取宗异。 兼取因异也。 邑云。 若尔(至)宗定随无者。 此疏主难。 若言由无因故宗必随无者。 即勤勇因于电非有。 岂许宗必无耶问。 疏主解同喻。 亦言因有之处宗定随遂者。 且如九句中第六。 立声为常。 以电瓶为异喻。 勤勇之因于瓶有。 岂为同喻宗定随耶。 此既不然。 彼云何尔。 答。 此例虽齐。 然不得疏主难意(云云可见)仁云。 基难意云。 若因无处。 宗定随无。 名异品者。 勤勇因于电无。 故宗亦随应无也。 故知宗无处为正异。 因无处为助异(云云)。 言然此不欲别成异法者。 邑云。 若此异喻。 先因后宗。 即以非作成于常住。 本成无常。 今成常住。 故名异法(云云)。 言宗之所立其法极宽者。 周云。 如立声无常。 即此声上有苦空无我等义。 此即是宽。 异喻若言遍无。 即无异品。 空等为异。 此上亦有无我。 故言无异喻。 今者言异。 且异一分无常及所作也。 非异一切空无我苦等也(云云)仁云。 若声之上诸义无处名异品者。 即无异品。 彼声之上无我之义。 是无常之异品虚空上亦遍故。 若随所应。 因之所立小分之宗无处。 名异品也。 宗之无处。 因定非有。 名遍无也。 因之无处。 宗定非无。 声应无常。 勤勇发故(止云)时。 宗之无常虽于电上有。 而勤勇之因于电等上不遍有故(云云)。 言如声无我空等亦有者。 备云。 声上之无我(波)异品虚空上亦有。 故云极宽也。 通常无常法上有。 故云宽也。 既声上空无我等(波)亦异喻虚空上有。 故据宗之异品。 不名遍非有也。 唯据因之异品。 云遍非有也(云云)。 言若异皆无都无异品者。 备云。 声上无我等(伊)异品虚空上(尔)皆无。 都无异品。 故据宗之异品。 不云遍非有。 若约不许意许。 无我亦遍异品虚空上故(云云)。 言若非说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者。 问。 二八之句。 是以虚空为异喻。 故无所立宗。 亦无能立因。 何故云非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耶。 又第一句以瓶等为异喻。 而所立宗无。 何故云非所立无耶。 余句准知。 答。 以同喻为异喻。 而非说所立无非因遍非有(止。 云云)。 言他句有过故此有过者。 周云。 其第五句即由同喻非定有性。 所以有过。 不成正因。 他者同喻。 今正明异故云他也(云云)备德云。 且据二五八句。 此第四句云自句也。 前三句云他句也。 言同喻或犯俱不成过等者。 邑云。 如第五因不共不定。 彼声常宗。 所闻性因。 同喻如空。 亦是能立不成。 若以觉等为喻。 即俱不成。 此等皆名他句过也(云云)此恐不尔。 言如言非作定是常住翻成本来等者。 意云。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者。 以所作成无常。 以此准知。 诸非作者皆是常住者。 以非所作成空常住。 既成虚空是常住故。 犯相符过。 言异但说离离成即得者。 备云。 虽不举喻所依。 而不滥行故。 成正异喻也。 若因无(乎)先举。 皆即滥行故(云云)。 言说因宗所随者。 意云。 所作有处。 随无常有也。 此同法喻也。 故同喻合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如瓶等也。 宗无因不有者。 无常宗无处。 所作因不有也。 此异法喻也。 故异喻离云诸非无常皆是非作如虚空也。 言诸是实者非六句摄无其异体者。 周云。 此意。 胜论六句义体是实有。 摄一切法尽。 六句之外更无一法可得。 今既被破已。 即一切皆无其体。 今言诸是实者非六句摄。 六句之外无实法可得爰异喻。 此即无体宗无体异喻也。 诸是实者宗也。 非六摄者因也。 即是先宗后因也(云云)问。 上文云。 因明之法。 以无为宗。 无能成立。 有无皆异(云云)何故下云此中以无而成无。 故应以有法而为异品。 无其体故。 还以无法而为异。 云诸实者非六句摄。 无其异体(云云)耶。 答。 备云。 有无皆异者。 释应有理也。 是应义故。 下云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等者。 正释其有理也(云云)。 言若无为宗有非能成者。 邑云。 问。 如大乘破经部。 极微非实。 有方分故。 如瓶等。 此岂非以有体因喻而成无体宗耶。 若。 但争极微假实宗故。 非无体故。 不相违也。 如难胜论和合句义。 佛法都不许。 故名无体宗。 此不可以有体因喻为能立也(云云)周云。 有非能成者。 有体因不能成无体宗。 喻无所立者。 喻既有体。 不与宗相似故。 言无所立也(云云)。 言表诠遮诠二种皆得者。 邑云。 如有成有同喻可通表遮二义。 表作无常。 遮常非作也。 若以无成无。 唯遮非表。 如破和合句义定非实有。 诸非大有实句等诸法所摄者。 皆非实有。 如毕竟无。 此但是遮。 不取表。 其大有实句等摄者。 皆实有故问。 遮即无。 诠可即是有。 如何双说遮诠二言。 答。 诠有二义。 一对遮名诠。 诠即表有。 二言所诠。 因亦诠无。 言遮诠。 当其后义故。 遮亦名诠(云云)。 言故常言者遮非无常宗等者。 邑云。 此中但应言遮无常宗剩一非字。 问。 诠中但云。 此中常言表非无常。 非所作言表无所作。 何故此说遮无常耶。 答。 表亦二义。 一遮表之表。 唯表于有二言所诠表。 亦表于无。 论中言表。 盖取后义。 故表非无常。 及遮无常。 其义一也(云云)。 言前是遮诠等者。 邑云。 诠即表也。 此证同喻通遮表。 异喻唯是遮(云云)周云。 问。 若言异喻但遮非表者。 何故论云表非无常等耶。 答。 此是遮表。 非诠表也(云云)。 言长读文势义意亦远者。 邑云。 长读理门难古师文。 方知不取空为异喻之体。 故言义远也(云云)。 言同处有性者。 周云。 古师俱言。 空上不具有所立能立。 同空上有常非所作。 故言同处有性。 不言宗无之处因不定有(云云)意者。 虚空异喻之处。 有常与非作义。 以为异喻体也”言一者胜论除有五句(乎)皆是非有(云奈良波)是即表诠者。 备者。 如非有说名非有者。 意云。 除大有句余五句义。 名非有。 是表诠。 由五句义是非大有句(止)表诠(波)即喻于同喻表诠也。 言二者非有俱非于有者。 邑云。 问。 此与所引陈那非有言。 复有何别。 答。 彼遮大有非大有性。 名为非有。 今此但遮不无之有。 无其所目。 虽与前同。 有性非有性。 与前别也。 问。 后解但明非有。 如何释论如有之言。 答。 言如有者。 指示词也。 谓或问云过去未来为有无耶。 如有答云彼世非有。 指此为例。 故有非有(云云)意少别。 周云。 二者非有但非于有非有所目者。 如言后处无有此物。 但显物无。 非有所目(云云)初说意云。 初言有者。 大有性也。 此即有法也。 次言非有者。 能别也。 说名非有者。 即遮有性。 说名非有。 更无别所诠也。 如有(乎)非有(土云乎)说名非有也。 意云。 说名非有者。 喻于异喻唯遮非表也。 此有之言既无所目。 异喻亦尔。 常及非作唯遮无常及所作。 更无所因也。 言二者非有但非于有非有所目者。 备云。 论云如有说名非有者。 意云。 破大有性量云。 有性应非有。 此非有言但遮有性。 非别诠非有之体也。 如是异喻亦尔。 常非作言但遮所作无常。 非别诠常非作体也(云云)。 言然共相中可有诠表义者。 备云。 大乘一向遮者。 据法自相也。 一切法性皆离似智及言诠。 表言与假智共不得真者。 言及假智俱不得一一法真如性及其中火自性。 若得火自相者。 口可所烧。 然召火时遮水故。 不得火自性。 云一向遮也。 言遮诠者。 遮即诠也。 都无所表。 唯意识所度量诸法共相上转也(以上大乘意也)因明意者。 不同法相。 何者。 意所量共相之中。 亦有诠遮二义。 即诠宗遮宗也。 故云不同大乘也。 即此遮诠二宗望大乘时。 前一唯遮也(云云)演秘云。 一云。 问。 名诠于火。 名若得火。 名合被烧。 何难烧口。 答。 名依于声。 声发于句。 声名二法皆非可烧。 故难所发。 令烧于口(云云)又一云。 从口生声。 声上有名句文。 名等既诠于火。 火烧名等。 不离声。 声亦被烧。 声不离口。 口亦应烧(云云)。 言应以非作证其常者。 问。 若异喻难。 先因后宗。 而云非所作者皆是常者。 即应以非所作立常住。 若如是难者。 先宗后因。 而云诸常住者皆见非作。 非亦应以常住成立非作者。 若许尔者。 无正异喻耶。 答(以上备记)。 言或以无常成所作者。 意云。 若因喻合先宗后因。 而云诸无常皆见所作者。 此即以无常成所作之失有也。 故今正因喻合先因后宗。 而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 此即以所作成无常也。 先举言(波)是能成也。 后举言(波)是所成故(备记)。 言问声瓶俱无常等者。 备云。 此问意云。 若云同喻合先因后宗而诸所作皆无常(云天)声瓶无常(乎)立敌两俱成立。 须(云)声瓶俱所作故。 诸无常者皆所作(云天)声瓶所作(乎)两俱成立。 有何妨故不许之耶(云云)周云。 此来意者。 由前不许以合类离先宗后因。 所以有此难起。 难意云(现本有文)。 言不欲成瓶所作无常等者。 邑云。 声瓶所作及瓶无常。 立敌共许。 故不可以同例异返无常成所作也(云云)。 言无常因宽勤发宗狭因宽亦不遍者。 意云。 无常因通在电及瓶。 故云宽也。 勤发宗唯在宗瓶。 故云狭也。 此狭宗不遍无常因。 故云不遍也。 既以宽因成狭宗。 故有不定失。 如立量云。 声勤勇发(宗)无常故(因)如瓶等(喻)此量有不定失。 谓为如电是无常故声非勤发。 同喻可知。 是故不可云诸无常者见勤勇发也。 言此勤勇因既因所作者。 意云。 若约所作因。 同喻合云。 若诸无常皆见所作(云)时。 以无常成所作。 即成非本所许宗也。 勤勇发因亦尔。 成非本所许。 故云既同所作也。 既二因是颠倒义相似故。 此勤勇发因(尔波)亦有不遍过。 故云又不遍也。 狭宗(伊)不遍宽因。 非唯颠例义同。 又有不遍过。 故云亦不遍也。 言此因既于异品中有者。 意云。 非勤因在异品电中。 故有不定。 以虚空为同品。 以常住为宗也。 作不定云。 非勤发故。 为如虚空声是常住。 为如电等声是无常也。 言或由义准一能显二者。 备云。 第四答意云。 前未悟二喻人为。 今正说同喻时。 义唯悟异喻。 唯说一喻也。 言显二者。 一言陈喻。 二义唯喻也问。 与第二答何别。 答。 第二意者。 前已悟一喻竟。 为唯说一喻也。 第四意。 先未悟二喻。 然今正说一喻时。 义唯悟一喻。 故唯说一喻也(云云)。 言宗是能立之所立且者。 邑云。 问。 宗即所立。 何名为具。 答。 谓前论云此中宗者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此但宗依故。 故立具。 是差别性之具故。 又说诠宗之言。 名所立具。 此解顺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云云)备云。 宗是能立之所立具故。 于能立中举结也(云云)。 言牒前宗者。 此论云如说声无常也。 前宗者。 如前论云。 此中宗者。 谓极成有法。 如有成立声是无常(云云)今牒此论文故。 云牒前宗也。 言后指法者。 论云是立宗言(云云)。 言所作性者。 牒前因也。 前论云。 此中所作性。 或勤勇无间所发性(云云)。 言是宗法性者。 指法也。 言三相异故者。 勤勇发因。 是同品瓶有。 同品电无。 而不遍也。 所作性因。 是同品遍。 如是二因显三相异。 故前举二因也。 言前别显二因者。 意云。 前二因显(事波)为显所作性因遍于同品。 勤勇发因同品有非有而不遍。 既虽尔。 然二因并据。 相遍有遍无也。 故前显二因也(备说也)。 言自瓶同品者。 周云。 自者本立无常。 即是自义。 今举瓶上无常。 与声无常无异。 自无常义与瓶无常不异。 故云自瓶同品。 自言但属着所立也(云云)邑云。 此言自者。 以瓶对声为自。 非是对他。 意说。 自瓶之上所有无常。 两宗共许。 名为义定。 今所立声。 亦随瓶上无常之义。 故亦无常(云云)。 言问敌者不解掌有无常等者。 问意云。 声上所作义共许故。 望此瓶等。 可名同品。 声上无常义不共许。 如何瓶等望此。 名同品耶。 纂云。 以瓶上无常与声无常法之相似。 名为同品。 故论云。 同品者。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问。 声上无常。 敌论不许。 何故瓶上无常名为同品。 答。 若敌同许。 即立已成。 除宗外所立无常。 与所争同。 即名同品(云云)。 言此指于前宗因二滥等者。 仁云。 其宗因(伊)异喻(尔)来滥故。 宗因名二滥也(云云)。 言远宗离因者。 初说意云。 宗名远。 因名离”言或通远离者。 第二说意。 望宗体亦名远离。 望因体亦名远离。 言或体疏名远义乖名离者。 第三说意云。 望宗因体云远。 望宗因义云离。 体者体相。 即因三相中一相也。 义之相故。 义者义理也。 宗体义者。 以无常为体。 以所作为义也。 因体义者。 以所作为体。 以无常为义也(以上备记)。 言然同成宗故必须体今以止非等者。 此通伏难。 难云。 若异喻(波)同喻(乎)异者。 能异所异相对故。 异喻亦同于同喻。 是实有体耶。 故今答云。 虽尔相例。 然同喻亲成宗故。 必须有喻所依体也。 异喻唯止非。 止非故。 不须有喻所依体也。 言问何故但名异喻等者。 问意云。 常非所作合为异喻者。 以常可名异宗。 以非所作可名异因。 何故但名异喻耶。 言言异二而为失者。 答意云。 若表常及非作故。 各别名异宗异因者。 更别成立他义也。 非是离前宗因而遍异。 喻自非成能立也。 言此简同异者。 意云。 古师与陈那同异也。 陈那云。 以因三相即因一喻二而为能立。 故今论云。 唯此三分说名能立(云云)古师世亲论轨论等。 以宗因喻三为能立也。 若以因喻为能立者。 是同今师以宗为能立者。 是异今师。 开喻不为二亦异也。 又有古师。 四为能立。 谓宗因同喻异喻。 同异准知。 又有古师。 八为能立。 同异又准知也。 又诸外道。 因三相外立审察支等。 亦全异今师也。 言是故此生决定解者。 意云。 因之三相即是因一喻二。 由此三分。 于所立宗。 生决定解也”言彼引本颂者。 邑云。 彼理门引足目所造之颂。 故云本颂(云云)周云。 即是足目所造之颂也。 以足目根本造因明者故。 所说颂名本颂。 以内外共许足目之论故。 引为证也(云云)。 言如自决定已悕他决定生者。 初句意云。 我自先比知决定。 有二。 一相比量。 如见烟而比知下必有火。 二者言比量。 如闻师所说而比度比知。 于此二比量。 我自先比知。 而生决定解已。 此即弟子位之行事也。 第二句意者。 我自先比知。 而生决定解已。 即成师主。 为他未解人。 作先二比量。 希望他人生决定解也。 第四句云。 余远离者。 世亲论轨论中说。 番察支等而为能立。 即古师所立也。 今师遮遣彼故。 云远离也。 余者审察支等也。 是因三相之余故云余也。 仁云。 问。 如见烟知下有火者。 不从师亦知也。 何故相比量亦在弟子位耶。 答。 虽知不从师知。 而今新解生故。 云在弟子位也(云云)。 言故因三相至说为相应者。 邑云。 此三相与所立宗正相对须。 故名相应(云云)又邑云。 言为于所比显宗法性故说因言者。 此释颂中说宗法也。 所比谓宗是因喻之所比度故。 显宗法性者。 即因之初相也。 谓因是彼所比宗之法性故。 言为显于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者。 此释颂中相应也。 谓同异二喻。 即因后二相。 与因不相离。 故说为相应。 言为显所比故说宗言者。 此释第四句中能立二字(云云)。 言审察支者。 立论者将立宗时。 先问审定彼敌论者宗也。 合结支者。 古人云。 以瓶为喻体故。 喻之外别结云。 瓶上有所作无常故。 声上亦有所作无常。 故声是无常也。 陈那结云。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故。 即以此为喻体。 是故同喻以外更别无合结支也(备说)言审察支等者。 所审定之宗非一。 故云等也。 言古师所立八四三等为能立支者。 解云。 八者。 一宗二因三引喻(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 四者。 宗因同喻异喻。 三者宗因喻也。 邑云。 古师所立至皆非亲胜者。 虽此三相亦在八中四中。 然此三相望所立义。 唯亲唯胜。 彼八四等亦兼胜劣。 此言皆者。 不是当八等中皆非亲胜。 意说。 立八四等。 不如唯立三相。 故立八四等。 皆非亲胜也(云云)。 言性殊胜故等者。 周云。 此会违也。 问。 合结离喻无别体。 三支之外不立支。 合结离喻不立支。 亦应似喻不立过。 答。 下疏文即是答也。 过中增胜故别立也。 又解。 无合倒合。 体即喻过。 离喻之外二无别体。 同于合结离喻外无支(云云)仁云。 显说无合倒合言无所以也(云云)。 言依标释中者。 初一行颂云标也。 次长行云释也。 备云。 乐成立中。 无失比量云当体乐为。 不可更成立故。 有失比量云后时乐为。 更可成立故(云云)。 言虽复前言乐所成立说名为宗此为德也者。 意云。 今此论云虽乐成立者。 指论初云随自乐为所成立之文也(云云)。 言非彼相违义能遣者。 意云。 声无常正比量。 是非彼现量等五相违之能所遣也。 言乘法有二者。 一者自教自语唯违自为失。 意云。 唯依自教而立。 不依他教。 唯依自语而立。 不依他语。 故唯以违自为失。 不以违他共为失也。 二者现比世间三违者。 唯以违自共为失。 不为以违他为失也。 本立量意欲违他故。 能别所别俱不三种不成。 并皆违自他共为失。 由自他共极成方成能别等故。 以违他亦为失。 故唯识比量云。 若他方佛色立为唯识。 有他一分所别不成过。 若后身菩萨染污色立为唯识。 即有自一分别不成过。 故极成言简别也(备记)。 言自语立论之法有体有义者。 意云。 我母者是体也。 女人者是义也。 如是不言。 而今云我母是可石女故。 即不母体之上女义。 故云自语相违。 我母是可女人者。 虽不犯自语相违。 而有相符过也。 言体据义释者。 据女义释也意云。 前陈有法体。 据后陈差别义释也。 言立敌共许者。 前陈名体。 后陈名义。 立敌共同也。 言后不顺前等者。 意云。 后陈石女不顺前陈我母也(备记)仁云。 体据义释者。 且色等名无常无我等。 是以彼上义解体也。 又无为应非常者。 成自语相违也。 四相不所为作。 故名无为。 而应非常(止云)故违自语也。 应非常者违于无为。 故云后不顺前也(云云)。 言四支无阙者。 能别所别等四支无阙。 能立自宗也(云云)。 言众支既亏胜军宁立者。 此举法也。 宗因名众支也。 又云。 且如四支等者。 即四兵也(云云)仁云。 因支无阙者。 业因无阙。 而报果可成也。 又四支无阙者。 四兵也。 言支无阙者。 能别所别等众支无阙。 能立自宗也(云云)邑云。 且如四支无阙等者。 谓象马车步四军为四支也。 四军备具可能克敌。 名为军胜。 今又一解。 四支谓手足也。 手足既完军可胜故(云云)备云。 且如因支无阙胜军可成者。 此举喻也。 谓因缘支无阙。 当来胜果可被成也。 言耳为现体等者。 周云。 显现名现。 耳亦名现。 现量名现。 唯量其识也。 今言其耳名现量者。 现量果故。 亦名现量(云云)邑云。 问。 现量体者。 谓证自相智。 云何色根名为现体。 答。 如瑜伽第十五说。 问。 如是现量谁所有耶。 答。 略说四种所有。 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 三世间现量。 四清净现量。 色根现量者。 谓五色根所行境界。 既云色根现量。 谓五色根所行境界。 故知色根为现体。 非唯智也(云云)。 言虽有此自能别不成等者。 邑云。 佛弟子虽不许有我。 不许无非我现境耶。 而云有自能别不成者。 未详其意(云云)。 数论师云。 自性及我其体常。 非转变无常也。 二十三谛是转变无常也。 言但不违一分者。 周云。 自性及我。 佛弟子自不许有转变无常。 他不许有。 即此佛弟子设等(云云)。 言宗既违因者。 意云。 比量相违。 前宗违后因。 相违决定。 前因违后宗也。 如下卷说也。 纂云。 问。 何故名比量相违。 答。 一释云。 以立于宗违正量因。 由自共因正故。 立量正违此量。 云比量相违问。 若宗违因立为宗过。 如何理门论不许立耶。 答。 宗因相违名宗过者。 此非宗过(云云)此意不是宗违于因过。 是因喻过(云云)。 言大乘舍佛比量知有等者。 邑云。 量云。 第六意识必有俱有依。 六识摄故。 如五识。 五识既有眼等为依。 故知第六定有末那为所依也(云云)周云。 此意。 即末那识唯佛现量知有。 所以舍之。 舍者除也。 余人并比知有。 眼等五识即依眼等根也。 第六意识即依第七。 即此第七依第八。 为六所依(云云)仁云。 大乘在因位亦虽现量智。 而对小乘。 以比量令信。 故云除佛等(云云)。 言有违他一分比至除佛以外皆比得故者。 邑云。 问。 大乘五根亦许比得。 此亦违自一分。 如何但说他一分耶。 答。 然大乘除佛已外余人。 五根亦是第八现得。 不唯此得。 且说违他。 论实亦兼自。 或立宗云离识十色非实有。 无违自夫(云云)。 言说十色处定非实有者。 意云。 彼有宗云。 五根除佛以外皆以比智得也。 今大乘云五根非实有者。 即违彼宗许五根以比智得。 是故违他一分比也问。 大乘亦许五根比智。 是故可云违共一分比。 何故今云唯违他一分比耶。 答。 彼小乘云。 除佛以外皆比知。 故大乘宗云菩萨亦现量得。 非唯佛也。 今据小乘。 云除佛以外也。 故云违他一分比也(备说)。 言有违共一分比者。 问。 佛云明论声及余一切声并皆无常。 此即违他全分比也。 何故今云违共一分比耶。 答。 且除明论声。 约余声而云违共一分比也。 据实言之。 第二说此正义。 谓违他全比自宗一分比也(备说)。 言有违共一分比如明论师对佛法者立一切声皆常者。 邑云。 此中应对声论。 彼许内声常外声及音闇声皆无常故。 云成一分。 或对胜论。 彼声性常。 余声无常。 皆不违理。 今对佛法。 乃是他全。 非此四句摄。 又明论声佛法全不许有。 不可论其常与无常。 余一分声定是无常。 约此名为违共一分。 义可通也(云云)。 言因违宗喻既有四失者。 意云。 前因违后宗。 云相违决定。 此既有四种相违也。 言宗违因喻理亦有四者。 前宗违后因。 云比量相违。 此亦有四种相违也。 皆俱必既本因也。 师云。 如中卷所说之法差别相违之决定等也(云云)。 言随所成教者。 仁云。 随所应而今立教也(云云)”言有违自一分教非他等者。 邑云。 此是自分他全违教。 而言非他者。 非他一分故。 今正应如化地部对萨婆多立三世是有。 违自所宗去来二世非实有故(云云)。 言化地部立九无为者。 唯识疏二云。 化地部立九无为。 一择灭。 二非择灭。 三虚空。 四不动。 五善法真如。 六不善法。 七无记法。 八圣支真如。 九缘起真如(云云)。 言有违共一分教等。 问。 大乘云。 极微假。 粗色实。 经部云。 粗色假。 极微实。 萨婆多云。 粗细俱实。 如何今云违共一分故耶。 可云违他全及自一分。 答。 是故有第二说也问。 共一分者。 自一分他一分。 然自一分应尔。 经部许极微实故。 他分者不尔。 有宗许粗细俱实故。 应云违他全也(此约初说问)答。 古云。 初说意者。 二人共许之法中一也邑云。 有违共一分教等者。 经萨两宗极微皆实。 经部以实从假。 有部以细从粗。 并色处摄。 经部粗色皆假。 有部瓶等非实。 约此名违共一分教。 然此句应云经部对大乘也。 大乘色处显色实。 长等假故(云云)。 言虽共违故亦是过收等者。 周云。 此释伏难。 外难云。 自教违自及共皆是过者。 何故论中唯有违自。 无违共耶。 故今通无(云云)。 言别自违证他未信从者。 周云。 此意引自教为证。 立其比量也。 虽未信。 亦不是违自教失也。 言毁背所师者。 周云。 先从他学。 后对异立。 既自相违。 非但自被毁屈师主。 亦被他轻。 故云毁背所师。 言世间出故者。 五蕴法也。 即体声也。 造世间故者。 六识作业故。 名造世间也。 周云。 谓从蕴上起诸灭恼。 造作业生当果。 名造世间。 即业声也。 由世间故者。 思心所也。 即意识造业之具故。 即作具声也。 为世间故者。 六识及思心所造业。 为得当果故。 即所为声也。 因世间故者。 烦恼心所也。 六识及思方起造业。 因烦恼也。 即所因声也。 属世间故者。 如种子属赖耶识也。 又如奴属君。 识依根。 此据近也。 即属声也。 依世间故者。 如宾依主人也。 即依疏也。 故二别周云。 刹那生灭。 后依于前而得起。 故名依世间。 一切诸法皆七啭声之所目故。 第八呼声以召彼故。 无别义。 故略不说(云云)。 言所知粗法者。 备云。 三科法也。 若深妙法便非世间者。 离言真如理性。 是非学者世间。 诸圣所知也。 言理门论云又若于中由不共故等者。 邑云。 然此疏意。 如说怀兔非月。 有故。 如星等。 虽无余过。 于此义中。 由不与世间共故。 无有道理而成比量。 即是为世极成之言。 相违义遣。 故量不成问。 本意欲成月中无兔。 应云月非怀兔。 何故此言怀兔非月。 答。 理实应言月非怀兔。 若立此宗。 即以母兔而为异喻。 有体之因即于异转。 即成不定。 故不以月为有法也(云云)纂云。 若说怀兔非月。 有故。 如星等。 因喻无过。 若云月非怀兔。 有故。 如日等。 此亦不定。 以兔非无而复怀兔故为异喻。 有因遍转(云云)太贤师云。 言怀兔者。 如本生经。 昔狐兔猿共为亲友。 行仁仪时。 天帝欲试。 为饥渴人。 兔烧身供。 贵而像月(云云)又如西域记第七卷佛本行集经。 言此论又言如迦波离外道等者。 意云。 下文云。 人顶骨净。 众生分故。 犹如螺具(止云)文。 为论文也。 上文既说怀兔非月之文。 今说人顶骨净之文。 故云此论文也。 邑云。 此论虽无迦波离等言。 然此所言人顶骨净等。 是即当彼外道之所立也(云云)。 言能立因喻无有过者。 玄应疏云。 众生分故。 云因有不定失。 谓众生分故。 不净如血肉耶。 答。 众生分者。 众生庄严具分故。 言能立因喻虽无有过者。 纂云。 若世间相违因有不定过。 为如能等众生分故是不净耶。 准理而言。 同喻无所立。 以不必许具等是净。 若尔。 即法自相相违具等为异。 众生分因于彼转故。 即异喻能立不遣。 若说怀兔非月。 有故。 如日等。 因喻无过。 若云月非怀兔。 有故。 如日等。 此亦不定。 以兔非月而复怀兔故为异喻。 有因遍转。 异喻之中能立不遣(云云)既有不定过。 如何云无过。 纂言。 然有云。 为简不定及法自相相违决定过故。 云初三摄眼所不摄者。 简不定可尔简法自相相违决定。 理未必然。 以若无过可是相违。 彼立量云。 非不离眼识。 初三摄故。 犹如眼根。 此有不定。 何名决定。 以同分根非定离故。 但可遮余同遍异分之不定过。 然法师意。 据不定不离。 与作决定。 非据不定因后作决定过也(云云)。 今云由此复有决定相违等者。 由不置此眼所不摄之言。 而复有决定相违也。 相违量云。 真故极成色非不离眼识。 五三所不摄故。 犹如眼根。 此以眼识有不定过。 言由此复有决定相违者。 周云。 决定有法自相相违。 非是六不定中决定相违也(云云)周云。 简此二过者。 即一不定一法自相相违。 故言简此二过也(云云)邑云。 简此二过者。 自相决定合为一过并前不定为二过也(云云)。 言外人遂作有法差别相违等者。 邑云。 问。 定离眼识色。 非定离眼识色。 正是所诤。 如何用此为差别耶。 若许尔者。 即一切比量皆有此过。 且如佛法立声无常。 即常与无常。 正是所诤。 声论应为差别量云。 汝声应非无常。 所作性故。 如瓶。 何理不齐。 答无乘自许眼识所缘本质名离识色。 相分名不离识色。 然有法言极成色者。 言陈虽总。 意许亲所缘色不离眼识。 所以外人违此意许。 遂成差别相违之过。 今佛法所立之声。 离于言陈无别意许差别之声。 何成差别之过。 设若声论为此量者。 所作性因。 瓶等之喻。 于彼常声即为自害(云云)。 言汝立比量既有此过者。 小乘所作有法差别相违比量既有不定过也。 言非真不定者。 大乘所作不定非真不定耶。 既是真不定故。 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非真能违。 非真能破也”言非真不定者。 意云。 小乘有法差别相违。 非真比量也。 有不定过故(云云)备云。 问。 此不定过是自他共中何。 答。 他不定也。 敌者大乘(乃)他云法(以)作故问。 以何得知。 他不定于共比量为过。 答。 纂云。 有云。 共量于他有不定。 亦得是过。 此义不尔。 既云共量。 即共因喻于他不定。 喻非已许。 故非为过。 或得为过。 即云或得为过。 明知他不定亦为过也。 言杜多者。 法华疏八末云。 梵云杜多。 此云除弃。 讹云头陀。 尔有十二。 如瑜伽声闻地说(云云)大般若三百三卷云。 能听法者受行十二杜多功德。 一住阿练若处。 二常乞食。 三粪扫衣。 四一受食。 五一座食。 六随得食。 七冢间住。 八露地住。 九树下住。 十常住不卧。 十一随得敷具。 十二但三衣(云云)。 不步海外者。 有云。 五印度也(云云)仁云。 除天竺而以外也(云云)。 言非定即非离者。 眼根是色。 眼识非色。 色非色别。 是故非即。 眼根是因。 眼识是果。 因果道理不相离。 故言非离。 邑云。 况成事智通缘眼者。 既成事智得缘眼根。 即相分之根不离能缘眼识。 今通举为喻。 故有一分所立不成也。 言疏所缘缘至定相离义者。 此说。 成事智缘眼根时。 若约疏所缘缘。 与能缘眼识有相离义。 据此一分有所立宗可成同喻。 今既不简亲疏合说故。 有一分所立不成。 又疏所缘缘即能依所依不即离。 若亲所缘缘即能缘所缘不即离。 故眼根喻亦是全分所立不定”言若有依教名为自语者。 备云。 依教言时。 方自语相违成四旬也。 不依于教直依世间言时。 无四句也(云云)。 言如顺世外道对空论等者。 意云。 拨无邪见外道名空论也。 非经部师也。 顺世外道云。 诸法是唯有四大也。 四大以外更无别法。 四大是实。 而今云四大无实。 故云自语相违也。 周云。 此生起下四句也。 依教可有二四句故(云云)问。 约顺世外道。 若言四大时。 必成实也。 非实(止云)时。 非四大也。 然约四大非实(止云)时(波)非实(止云尔)成故。 成自语相违者。 声论师立声无常时。 亦成自语相违耶。 答。 声论云。 声名常。 而常即不名声。 其常物者非必声故。 故知常即不言无常也问。 若尔者。 五有(本定)顶立有性应非有性。 亦应自语相违。 答。 有性非有性者。 有性(波)离实等外非有(止云牟曾)是故非自语相违也(云云仁说)。 言此依违教等者。 自语相违依违教言时。 方有四句。 直依世间言时。 无四句也。 言此说决定自语相违者。 备云。 自语相违有二。 谓决定自语相违。 犹预者语相违。 今此举决定自语相违也问。 约自语相违有决定及犹预者。 前现量相违等。 亦有决定现量相违等犹预现量相违耶。 答。 无也。 唯约自语相违有二也。 其理尔故(云云)。 言亦有两俱随一全分犹预自语相违者。 备云。 一两俱全分犹预自语相违。 二随一全分犹预自语相违也。 两俱犹预亦有二。 一全分。 二一分(云云)此举全分也。 两俱全分也。 犹预者如论所陈。 两俱一分犹预者。 言其学数论者。 邑云。 谓劫比罗由能造数论故。 名僧佉也。 又鍱腹外道造金七十论。 亦由智数度诸法。 故皆名造数论者。 此造及学名数论师。 数论之师。 依主释也。 或以数论而立师名。 有财释也(云云)。 数论者。 非人之名。 劫比罗者。 此人之名。 数是劫比罗仙之智惠。 数论是智惠数之所起也。 此所起论亦能生智惠数也。 言根本自性所转变故者。 意云。 我(伊)未起受用境界之欲时。 唯有体无有用。 如眠人故。 此云自性谛也。 我若起受用境界之欲时(波)自性谛觉之用渐渐起。 如从眠觉。 即渐渐大。 名大谛也。 执取我受境界之果念。 名我执也。 既我(伊)所念(乎)执知故。 成五唯量为所受用。 以五唯成五大为器具也。 以五大成十一根。 由五智根。 是为见闻等故。 五作业根是为大小便故。 心平等根是为总知心故。 一一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备说)唯识疏第二太抄云。 心平等根者。 其心具能缘五尘故。 名心平等(云云)。 言一云十六谛谓十一根及五大者。 备云。 此义意云。 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 言二云十一种除五大者。 此义云。 以五唯量成五大。 五大成十一根也。 言一云七谛谓大我执五唯者。 备云。 此义意者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 言二云十二种谓前七加五大者。 此义意云。 以五唯量成五大。 五大成十一根也。 言一一皆有三种德故者。 仁云。 除自性我知者。 所余二十三谛之一一。 各有萨埵等三德也(云云)周云。 萨埵等一一皆有三德者。 黄贪。 赤瞋苦。 黑痴舍(云云)备云。 萨埵具三德。 谓萨埵。 剌奢。 答摩。 即萨埵等一一各互具三德也(云云)。 言闇钝之闇者。 不知之义也。 非明闇之闇也”言自性正名勇尘闇者。 邑云。 唯此正翻当自性义。 余染粗等虽有多类。 皆是傍翻。 非此所要。 释此等义。 如唯识钞(云云)。 言总无别依者。 意云。 不相离性名为总也。 能别不成故名无别依也。 别依者。 有法及法也。 邑云。 不相离性为总。 能所二为别。 今既无能别。 故总阙依。 宗依不成。 更须成立(云云)。 言此二四句唯俱成是者。 邑云。 谓第四句俱非能别不成。 于文不别。 唯此句是。 余句皆非。 其俱非一分能别不成。 此句当前全中第三第四句。 可通是及非也(云云)。 论云所别不成至说我是思者。 邑云。 问。 声有常无常。 佛法许有无常声。 而所别乃成。 我既通真假。 佛法许有假我。 所别何得不成。 答。 声虽无常。 佛法许有故所别成。 我据五蕴和合。 寄言诠。 因佛法假说为我。 本无我体。 犹如龟毛。 故彼立我。 佛法不许问。 一切诸法皆是寄言诠表。 何独我耶。 答。 如色声等。 虽寄言诠。 即有如言之下所目之义。 我即不然。 故不可例问。 龟毛言下亦无所目。 设若立为有法。 岂所别不成。 答。 龟毛无体。 立敌同许。 设有立之。 非所别过。 又立乃相符。 必无立者。 故例不成(云云)。 言除正量等者。 正量部犊子部。 在凡夫时立我执。 故除此等部也。 今成圣时。 我执不立。 然不言无我。 若言无我。 非彼部故。 言佛弟子对数论言我是无常等者。 问。 无常有二。 生灭无常。 转变无常。 立敌两俱各互不许。 何故不有能别不成。 若此无能别不成者。 广百论。 数论师立量云。 宽惠非思。 是无常故。 如色等。 此因有他随一成过。 以有生灭无常转变无常故。 岂不违此文耶。 答。 准广百论。 此作法亦应有能别不成。 然疏意者。 且举所别不成之边。 故不相违。 言问若说我是思等者。 邑云。 此问意。 外道有我。 佛法无我。 随何宗立。 即有所别不成。 如何可立我为有法。 答意云。 若外道立。 即以自许言简。 若佛法立。 即以我执言简。 便无过失。 何故尔耶。 谓外道所立我。 为宗诠我之言。 意自许之我是有。 若佛法破所言我者。 意因汝等所计之我。 非自许有。 故以言简。 便无过失。 若不尔者。 便成所别之过(云云)。 言上二过中初过亦名所依不成等者。 邑云。 此说所别不成亦名所依不成。 以对能所故。 论中且言所别。 不言所依。 能别翻此可知。 此中言初过后过。 不据论文为次。 但约先陈后陈名初后耳(云云)周云。 此指前宗依中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为前后也。 即以有法为初也。 得过名者。 约不极成说。 亦名所依不成者。 此意。 有法不极成故。 亦可名所依不成。 今为形对后陈能别不成。 亦得名所别不成。 不得名所依不成之号。 后陈亦尔。 为形前陈所别不成。 亦得名能别不成。 不得名能依不成之号也。 初过亦名所依不成能别有故者。 初过者。 即有法上过宗之所依故。 此有法过。 亦得名为所依不成。 为有能别。 而非过故。 能别无过。 名之为有(云云)有法是宗及因所依宗有法因法故。 言两俱随一全分一分皆悉具有者。 文既云宗中有所依不成故。 今此文明宗中亦有两俱不成之全分四句一分四句。 随一不成之全分四句一分四句也。 由是所立不与能依所依之名者。 邑云。 此有二解。 一云。 由此二种是所立宗之所依。 若此能别所别与能依所依之名。 即唯失宗所依之种。 故但说为能别所别也。 二云。 此中意。 显前陈后陈俱有两俱随一犹预等过。 若说能依所依不成。 四不成中可唯有一所依不成。 恐失余三。 此不云能依所依。 又此中言所立者。 即是能别所别。 此二亦是因喻之所立(云云)依初说云。 由此所立也。 依后说云。 由是所立(尔)也。 言前已偏句一有一无者。 意云。 能别不极成。 是能别不成。 所别成。 故云一有一无也。 所别不极成。 是能别既成。 所别不成。 云一有一无也。 别立能俱所依名。 即失唯宗所依之种故。 但说为能别所别。 二云。 此中意。 言游行乞利者。 邑云。 应为乞丐。 人多不丐。 遂传写误也。 丐音古赖反(云云)言亦云吠世史迦者。 解云。 吠世史迦。 此云胜也。 不可加论字。 梵云奢萨怛罗故。 然文势故加论字。 吠世史迦者。 是所造论之名也。 非人之名。 然以论名召于人耳。 言诸论中胜或胜人造者。 初释是持业释。 胜即论故。 此唯约法立论之名。 后解是依主释。 胜之论故。 此约人法立论之名也。 言总别者。 周云。 实德业三各不相滥。 名为总别。 总同。 谓九实二十四德五业。 各各别名总同。 (不分明)仁云。 实德业互同异。 名总同异。 且实中九互同异。 名同异。 又粗地水等。 名总同异。 细文母微。 名别同异。 非此粗望细名同异也。 如大乘自相共相从浅至深也(云云)。 言十八部中上首等者。 唯识云。 此中数论及胜论。 各十八部异执竞兴也(云云)俱舍第五云。 又应显成胜论所执。 彼宗执。 有总同句义。 于一切法。 总同言智由此发生(云云)光云。 通一切法故名总同等(文)。 言地水各并有十四德者。 地十四德者。 色味香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重性液性行。 水十四德者。 前十四中。 除香加润也。 火有十一德者。 色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液性行。 风有九德者。 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触行。 空有六德者。 数量别性合离声。 时有五德者。 数量别性合离。 方有五德者。 即时五德。 我有十四德者。 如文列也。 意有八德者。 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行。 言和合因缘至法非法等者。 邑云。 唯等行也。 或此本脱行字。 更不等余问。 我十四德。 何故唯立九德。 以为和合同缘。 答。 觉乐等九是能遍法故。 和合此九方能起智决择是非。 数量别合离五。 虽亦是我之德。 非能遍法故。 不说之也问。 既以我为和合因缘。 彼和合句复何所用。 答。 彼和合性和合九德与我合时。 能起智相。 心亦以我为和合因缘。 和合方能和合。 若不起智相。 但合实及德等。 令不相离相属。 此即但由和合之力。 不要我为和合因缘也等(云云)。 言谓和合性至便不能者。 周云。 此意即说。 和合和合觉乐等法与我合时。 由何而得和合。 由我为因缘。 和合始能具觉等。 方与我和合。 若我不为因。 觉等终不能和合问。 其我复以谁为因而得有耶。 答。 由觉等和合而生。 犹如小乘大生生小生。 小生生大生。 必转相生。 此亦如是。 若是泛说。 言因缘和合。 佛法亦有。 大乘和合不相应收。 今说我为和合因缘。 故成俱过(云云)。 言不尔便成者。 意云。 总取和合之因缘。 不尔者。 即能别之和合因缘可极成故。 言和合之因缘者。 古云。 我(波)和合性(乃)诸德(乎)和合(周流加)因缘也(云云内证大德)。 唯识疏一云。 觉乐等九德和合因缘能起智相名我(云云)秘云。 由我能令九德和合而能起智故。 举所和合及所起智以显我体。 有云。 和合即和合句。 由我与彼和合为因。 和合即能和合九德。 详曰。 不然。 十句论云。 我谓是觉乐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等和合因缘起智为相(云云)若我亦是和合句因。 彼论即应和合之下而置等字。 既不如是。 故知我者非和合因。 又彼论释意云。 谓觉乐等九德不和合因缘起智名意(云云)亦应意与不和合法而为其因九德方能起于智耶。 若许尔者。 彼宗何处有不和合。 若不尔者。 我何故然。 又十句论上下。 不言我与和合句作因缘也(云云)。 言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者。 周云。 此八句中。 前七能所二别俱过。 唯此第八。 半是半非。 故属偏过所摄。 即此前能别不成之偏句也(云云)解云。 前能别不成中。 第三全俱非句也。 彼文云。 有俱能别不成。 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 色等五德句所摄。 彼此世间无德摄故(云云)”言前之七句皆此过者。 邑云。 此能不成为首中前之七句。 皆是此俱不成过。 以前后皆不成故(云云)。 言然即是前七句所摄者。 邑云。 此所别为首中前七句。 即能别为首中前七句。 但前后绮互更无异(云云)。 言上来三过皆说自相者。 仁云。 能别所别俱不三过。 并说言显。 不说差别(云云)。 言亦有自他两俱全分一分等过者。 备云。 自他者随一不成。 两俱者两俱不成。 意云。 上三种差别中。 各有自他全分一分两俱全分一分也。 等者等犹预不成(云云)。 因明大疏里书中本因明大疏里书中末言此诸句中等者。 相符极成诸句中。 料简非过也。 言符他两俱者。 意云。 符他全分两俱全分一分也。 言得自全分或是真宗者。 邑云。 此言或者。 不定词也。 如胜论对声论立声无常。 此令符自。 乃是真宗。 如胜对数立业灭坏。 虽令符自。 灭坏无常他不许有。 能别不定。 非真宗也(云云)。 言问此九过中颇有等者。 此问意云。 宗九过中。 现量相违为首有八种四句耶。 比量相违为首有七种四句耶。 自教相违为首有六种四句耶。 世间相违为首有五种四句耶。 自语为首有四种四句耶。 能别为首有三种四句。 所别为首有二种四句。 俱不极成为首有一种四句耶。 言余令准悉者。 余自全分他全分自一分他一分等句准知。 言遣教等过皆如理思者。 备云。 数论对佛法。 立业句灭坏。 亦有自教相违过。 数论不立业句灭坏故(云云)。 言自他共不共全分一分者。 意云。 自者违自现量也。 他者违他现量也。 共者违共现量也。 不共者不违共现量也。 即无过宗(备说)。 言有违现亦比量如小乘师等者。 周云。 定心缘境。 皆是现量。 触处诸色而定心缘。 今言不得。 是违现量违比量者。 立量云。 触处诸色定心得。 五境之中随一摄故。 如色香等。 即是违比量(云云)邑云。 比量云。 触处诸色应定心得。 五尘摄故。 如余四尘(云云)。 言有违理非自教如违他现非违自教者。 仁者。 小乘对大乘云。 五根非赖耶识现量所得(云云)。 言有违理非世间如违自现非非学世间者。 周云。 如胜论师对佛法者。 立五句义非我现境。 亦如大乘言色非眼等境。 但违自现。 不违怀兔等也(云云)邑云。 如数论师说五唯量非我所知(云云)。 言有违世间非现如说怀兔非月者。 仁云。 以现量心。 不知怀兔月故。 非违现量(云云)。 言有违现亦能别不成如唯违自现及他能别不成者。 邑云。 如大乘立眼等五根非藏识变。 此违自现。 他不许有藏识故。 是他能别不成也。 然以理准。 他岂不许非藏识变耶。 故此中言他能别不成者。 且假说耳(云云)又有疏云及俱能别不成者。 周云。 言如违自现亦所别不成者。 备云。 如胜论对佛法。 立实等五句义应非实有体。 自许实有体故。 云违自现。 佛法不许实等句故。 云他所别不成也(云云)邑云。 如胜论师对佛弟子。 立德句非我现境。 此违自现。 他无德句。 是他所别不成(云云)。 言若违共现所别必成者。 周云。 如立声非所闻。 即违共现。 立敌俱许有声。 故是成也(云云)”言如违自现他俱不成者。 周云。 即胜论对佛法。 立我五句义非我现得。 即是胜论违自现。 佛法不许。 即是他俱不成也(云云)。 言若违共现他俱必成者。 备云。 如声非所闻。 以望敌者他。 彼能别所别俱必极成故(云云)”言如违自现有符他义者。 周云。 觉乐非我境。 即违自现。 佛法不许。 即是符他(云云)。 言如是乃至者。 此文意云。 显比量为首有七种四句。 自教为首六种四句。 世间为首有五种四句。 自语为首有四种四句。 能别为首有三种四句。 所别为首有二种四句也。 言有俱不成亦相符等者。 周云。 如佛法对数论师。 立自性我实有。 即是符他数论。 自宗无故。 故是此过(云云)。 言二十八四句者。 一以现量合比量自教。 二以现量合比量世间。 三以现量合比量自语。 四以现量合比量能别。 五以现量合比量所别。 六以现量合比量俱不。 七以现量合比量相符。 八以现量合自教世间。 九以现量合自教自语。 十现量自教能别。 十一现量自教所别。 十二现量自教俱不。 十三现量自教相符。 十四现量世间自语。 十五现量世间能别。 十六现量世间所别。 十七现量世间俱不。 十八现量世间相符。 十九现量自语能别。 二十现量自语所别。 余之八句准此可知。 言以现量合三有二十一四句者。 一以现量合现量自教世间。 二以现量合比量自教自语。 三以现量合比量自教能别。 四以现量合比量自教所别。 五以现量合比量自教俱不。 六以现量合比量自教相符。 七以现量合自教世间自语。 八现量合自教世间能别。 九现量合自教世间所别。 十现量合自教世间俱不。 十一现量合自教世间相符。 余之十句准此可知(云云)。 言如以现量合七有三四句者。 邑云。 除俱不成取相符。 为第二四句。 除比量取俱不成及相符。 为第三四句(云云)周云。 第一句除相符。 第二句除俱不极成取相符。 第三句除比量。 比量为首有一四句(云云)次言有四四句者。 周云。 取现量合七三四句。 及比量为首一四句。 即成四四句(云云)。 言此论所说现量相违有四过合者。 解云。 违现量者可知。 违自教者。 一切内外皆说声所闻故。 违世间者。 通违二世间也。 违自语者。 亦依违教。 言比量亦四者。 解云。 违比量者。 瓶等无常。 初无后无故。 如灯焰等。 违自教者。 内外诸教皆说瓶无常故。 违世间者。 通违二世间也。 违自语者。 亦依违教。 言自教亦四者。 解云。 违胜论自教说声无常故。 违自教也。 违比量者。 声无常。 所作故。 如瓶等。 违世间者。 既许学者世间声是无常故。 违自语者。 据违胜论自教说故。 言世间二违世间比量者。 意云。 论之所陈比量作法。 违世间违比量。 违世间者可知。 违比量。 月中定应有兔。 以有体故。 如母兔正怀兔时(此比量作法周法师说)人顶骨应不净。 众生分故。 犹如血肉。 言或加自教者。 周云。 外道教中自说月有兔故(云云)大小乘教说人顶骨不净故。 言加自语者。 据违教也。 言自语亦四者。 自语相违作法比量。 是违四也。 违自语者可知。 违比量者。 汝母应非石女。 许有子故。 如余母女(私作)又言。 一切言皆非妄。 言中随一摄故。 如汝自言。 违自教者。 疏云。 若作依违教名违自语者。 有全四句。 有违自语非他。 如顺世外道对空论。 言四大无实。 彼说四大必非无实等(云云)违世间。 通违二世间也。 言虽违他教作他比量皆非失故者。 古云。 通伏难。 伏难云。 亦可加违教失。 由数论宗不立灭坏故。 答云。 虽违他教。 然由作比量故。 违他教等。 皆非失也。 他字谬也。 所以无比量。 违彼数论。 宗不可得因故(云云)仁云。 能别不成作法。 以违他教。 虽可有违教失。 而以违他教。 不为失也。 唯以能别不成为过(云云)。 言如上所说九种过中或少或多者。 付上文也。 即结上也。 或少者。 能别相符唯违一也。 所别俱不违二。 及世间亦违二。 此等名少。 或多者。 现量比量自教自语违四。 世间违三。 或违四也。 从三以上为多故。 言以似现量中初违自现对比量中违自比者。 即上疏文云。 有是违现非比。 如声非所闻。 有违比非现。 如说瓶常等(云云)八种四句是也。 言为四句云等者。 今新所作四句也。 谓有违自全现非违自全比等四句也。 此四句是现量相违。 乃至相符极成各有八种四句。 由九种过互相对作四句故。 成八种四句也(备说)”言总计合有二千三百四种四句者。 备云。 取于五百一十二种以下大数。 不取六十四等小数也(云云)。 言又即自相名之为门至自相之门者。 邑云。 此中初以自相即门结之。 自相之门义便乖返故。 今言之门者。 不显依主。 言即除相符摄余八过等者。 周云。 但不言令他解了。 即摄八过失。 夫立宗者。 令他生解。 即名立宗。 他若不解。 非真宗摄。 故言摄八也。 其相符者。 他已先许。 故须除之(云云)。 言或犹预宗者。 邑云。 或能别犹预。 或所别犹预。 或俱不犹预等。 皆名他未了解(云云)言准因当知者。 因中既有犹预因。 宗中亦合有犹预宗。 故言准因。 即前令他解了。 亦摄犹预宗。 此论中但摄宗不摄能立(云云)仁德云。 随其所应。 九过中摄者。 犹预宗随应于九过摄(云云)言建我法自性等者。 邑云。 我法前陈即自性也。 若有若无者。 外道立有体我法。 大乘我立无体。 言不遍等者。 此明差别。 我中胜数遍。 离系等不遍。 法中空遍。 色不遍。 皆应准知。 言具足前相者。 谓具足前以所应成等五相。 离五过失。 是名立宗也(云云)。 又对法十六云。 所成立自性者。 谓我自性。 法自性。 若有若无。 所成主。 所成立差别者。 谓我差别。 法差别。 若一切遍。 若非一切遍。 若无常。 若有色若无色。 如是等无量差别(云云)”言第三第四至此中无故者。 邑云。 第三不于他。 第四不宣示。 及第五不言令他解了中。 阙无能立及犹预宗。 此论中无。 故彼文过多于此也(云云)。 周云。 第五少分此中无者。 集论中第五句令他解了及阙无能立或犹预宗。 此之三句并是彼论之中第五句摄。 今此论但摄宗不摄能立。 故言此中无也(云云)。 言虽因三相随应有过俱不能成宗应皆名不成等者。 此通伏难。 伏难因十四过皆俱随应三相有过。 不能成宗。 应名不成。 故今通之。 答。 大乘云。 若六不定及四相违有别胜能。 故与别名。 谓不定名及相违名。 若四不成无别胜能。 故与总名。 谓不定名也。 即显四不成是三相中初相有失不成故与通名也。 六不定四相违是后二相有过故不与通名也。 谓初相于宗有失不成宗故名不成也。 二喻中俱有俱无名六不定。 二喻之中有无相违名四相违也。 异全同分者。 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 同全异分者。 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 俱分者。 第五俱品一分转也。 言无别胜用与名不成者。 周云。 又有本言宗名不成者非也。 以无胜用。 不得余名。 但与不成之称(云云)意云。 四种不成不如不定及四相违别有胜用故。 与总名也。 言又文说不成之义等者。 周云。 即此论中说四不成。 皆约不能成宗。 名为不成(云云)如此论云。 如成立声为无常等。 若言眼所见性故。 两俱不成(云云)依之明知。 因依不能成宗也。 眼所见性因是非有法之上义故。 言无因依有法有法通有无者。 邑云。 如胜论对声论说。 声无常。 德句摄故。 如觉。 此无因依有宗也。 虽有余过。 不阙所依。 如大乘对胜论。 和合非实有。 六句摄故。 如前句。 此即无因依无(乃)有法(云云)。 言无因依有法有法通有无者。 备云。 无因者遮因也。 有因通有无者。 此约共言不共言之有无也。 如小乘对大乘立量云。 阿赖耶识非实有体(宗)极成六识所不摄故(因)如兔角等(喻)此即无因依无(乃)有法也。 立量云。 涅槃非实(宗)非所作故(因)如兔角等(喻)此即无因依有(乃)有法也问。 若遮宗是宗因喻皆并遮并无。 诠宗亦是其宗因喻皆并是诠并是有也。 如前已说。 上疏云。 和合非实。 许六句中随一摄故。 如前五句(此即无宗)声无常宗是有体也。 所作瓶等有为能立(云云)今涅槃非实(止云)宗(乎)何名有。 答。 上文意者。 据能别宗。 名无名有。 今文意者。 据所别共言不共言。 云有无也。 故涅槃非实之宗名有也。 言因依有法无无依因不立者。 解云。 有法无者。 据不共言名无也。 意云。 因之所依有法。 若不共许时。 即因无所依故。 此因(伊)不成立也(备)言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须有者。 备云。 有因者诠因也。 诠因之所依有法。 唯须有不通无也。 如立量云。 声无常。 所作故。 如瓶等。 此云有因也。 即显诠因必依诠宗有法。 不依遮宗有法。 然今有法唯须有。 据共言而云有也。 遮因必依遮宗有法。 即有法通有无也。 此据共言不共言。 名有无也问。 何故无因之有法通有无耶。 有因之有法唯有而不通无耶。 答。 诠因必不依无之有法。 所以尔者。 小乘对大乘立量云。 阿赖耶识非实有体(止云天)彼之因(乎)所作性故(止波)不可云故。 明知诠因有法唯有不无(云云)。 言自亦不成因义者。 问。 与文轨师何别。 答。 周云。 有人唯因自不成名不成因。 疏主通取(云云)上疏文云。 能立之因不能成宗。 或本非因不成因义。 故名不成(云云)。 问。 第三句之一分与第四句一分何别。 答。 第三句之一分两俱不成者。 勒勇发因(伊)不遍外声一分故。 于因上立一分名也。 第四句之一分两俱不成者。 实句所摄耳根所取(乃)因中。 实句所摄一分因。 是立敌两(尔)俱无故。 云一分也。 即显第三句之一分者宗一分也。 第四句之一分者因一分也。 言次一句并宗者。 论云。 对声显论也。 意云。 对敌者宗(乎)审定也。 言此中他随一全句自比量中说自许言至一切无过有简别故者。 此第三无体他随一全句也。 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 声无常(宗)德句义摄故(因)此有他随一不成。 若简别云自许德句摄故时。 一切无过。 自比量故。 言诸自随一全分他比量中说他许言一切无过有简别故者。 此第四无体自随一句也。 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 声是常(宗)德句摄故(因)若简别云汝许德句摄故之时。 一切无过。 他比量故。 言若诸全句无有简别及一分句一切为过者。 意云。 若诸全句无简别时。 有过。 若有简别时。 无过也。 一分句不可简别故。 一切为失。 何者。 一分共。 一分不共。 故不可简别也。 此即约共比量。 不据自他非量。 若自比量他比量。 是简别可无过故问。 以何得知。 一分自他比量简别无过。 答。 第八句云。 八无体自一分随一。 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 声为常(宗)汝许德句所摄耳根取故(因)明知自他二量一分句。 是简别无过(云云)。 言故有大名居士者。 意云。 摄论所立比量之因。 以六足论有不定故。 为遮此过故。 胜军论师立一量云。 诸大乘经佛说。 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 如增一等。 以此为因而建立时。 无前量过(云云)。 言亦余小乘者。 周云。 许发智论是佛说者是也。 对不许佛说家。 得余之名(云云)。 言且发智论萨婆多师自许佛说等者。 此文意云。 因共许虽无随一过而有不定失也”言及大乘者至非佛语所不摄者。 周云。 此意说云。 大乘许发智非佛语中摄。 小乘自不许。 小乘许大乘非佛语中摄。 大乘自不许。 为此互不许。 不得一向极成非佛语中摄(云云)。 言又谁许大乘两俱极成至因犯随一者。 邑云。 此难因言有滥也。 谓大乘经。 小乘外道共许非佛语摄。 今所立因不言立敌两俱。 而但言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 有滥也。 由此唯大乘师许此因于大乘经有。 小乘不许。 故是随一也(云云)。 言若以发智亦入宗中至两俱不成者。 邑云。 若诸大乘经及发智论是佛语者。 即犯违宗。 自不许彼是佛说故。 对一分不许发智是佛说宗。 因犯一分两俱不成。 若对许佛说宗。 因中即犯一分自随一过。 略而不说。 若不以发智为宗者。 便有如前不定过也(云云)。 古云。 因犯一分两俱不定者。 除萨婆多余小乘者及大乘者。 名两俱也。 若对萨婆多者。 宗有相符失故。 一分者。 此因不在彼发智宗之一分故(云云备)。 以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之因有不定过者。 问。 六不定中何摄。 答。 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摄也问。 约此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有自他共。 此中何摄。 答。 自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也。 故此疏下文云。 如前所说。 胜军论师成立。 大乘真是佛语。 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 如增一等。 亦是此过。 此中佛语宗。 以增一等而为同品。 大小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因。 于此遍有。 发智六足等而为异品。 此因于发智有。 于六足无。 言发智等者。 等取六足论也问。 萨婆多唯以发智许为佛语。 不许六足为佛语。 如今简六足论耶。 答。 若萨婆多设亦恐许六足论为佛说故。 今假设简也。 唯识疏云。 简彼六足等非自许故。 即无前失也(云云)。 言凡诸事火要有地大为质为依者。 自下释四大和合之文也问。 云何火大具余三大。 答。 且如松火(乎)燃时。 必有所依地大为质为依。 此时风来动其焰。 故有风大。 其焰延流时有流润故。 有水大也问。 瑜伽第三云。 或有聚中唯有一大。 如石末尽(地大)江河地沿(水大)火焰灯烛(火大)有尘有尘风(风大)或唯二大。 如热摩尽(火地二大)雪湿树等(水地二大)既云火焰灯烛唯有一火大也。 如何今云具四大耶。 答。 随曰。 瑜伽依显相说。 入正理据实说。 言水加流润者。 邑云。 凡可烧物与火合时。 必加流润。 故知有水。 四大和合为事火(云云)又云焰热腾焰烟照飞烟者。 邑云。 热谓火之性。 照谓火之用。 焰与腾焰烟辨事火之状貌。 但大小之异耳(云云)周云。 有六义显事火。 一有焰。 二热性。 三腾焰者飞也。 四有烟。 五有照。 显飞烟者令烟飞举。 具此六义故名事火。 焰与腾焰。 烟与飞烟。 此四但是高下异也(云云)。 言能别所别总别犹预各有六句者。 意云。 一于能别上犹预。 二于所别上犹预。 三总于能别所别上犹预也。 此三(尔)各有六句。 故成三六十八也。 六句者。 一两俱全分。 二两俱一分。 三随他一全分。 四随他一一分。 五随自一全分。 六随自一一分。 言加于角决定于牛有疑等者。 周云。 此明能别所别及俱犹预。 于角决定者。 能别犹预。 于火决定者。 所别犹预。 合二可知(云云)备云。 此明于有法疑。 及于法疑。 并二之上疑也。 如聚草中有角端出。 未知水牛角野牛角。 此时立量云。 彼角应野牛角(宗)此于所别决定。 于能别犹预也。 又立量云。 彼似烟下定有事火(宗)此于所别犹预。 于能别决定也。 又聚草中有物端出。 未知若角若杭。 亦未知所依质若野牛若水牛。 此时立量云。 彼角应野牛角(宗)此有法及法上俱生犹预(云云)。 言义准亦有有体犹预俱不极成者。 周云。 前之似宗一向无体。 今者两俱一向有体。 所依能依有实体。 如下自说犹预所依皆有(云云)备云。 且如聚草中有物端出。 未知若角若杭。 亦未知角之所依质乃若野牛若水牛。 此时立量云。 彼角应水牛角(宗)此云有体犹预俱不极成也。 能别所别名为俱也。 此言有体无体者。 据共言不共言也(云云)。 言或此亦是自语相违等者。 意云。 此犹预不成因。 亦是宗中自语相违过也。 立量云。 彼似烟下定有事火。 既云似烟。 何云定有事火。 言或此亦是相符极成者。 意云。 此犹预不成因。 是宗中极成过也。 谓敌者于彼烟等生疑时。 立者立量云。 彼烟等下可有事火。 以现烟故。 此即有相符。 符彼疑故。 言相违故顺符彼故者。 初句自语相违。 后句相符之失(云云)周云。 犹法者。 即是能别所别各自不成。 名独法也。 合法者。 即俱不极成也。 后云两俱者。 即此独法。 合法皆有两俱犹预随一犹预相符犹预等。 即是立敌名两俱。 言相违故顺符彼故者。 结二过也。 初言似有烟。 即云定有事火。 此自语相违。 顺不彼者。 他本生疑。 更言似烟。 故是符彼(云云)。 言独法合法两俱随一等者。 邑云。 独法者谓能所别犹预。 合法谓俱犹预。 此三之中各有全分一分。 全分一分中各有自他随一及俱犹预。 故成十八(云云)。 言问云何今说德所依故他随一因者。 仁德云。 此问意云。 何故说所依不成所(尔)兼有随一不定过之义因举耶。 应举唯有所依不成之因故(云云)。 言问如前所说至无所依过者。 周云。 此问意者。 前云以无体法为宗。 还得以无体法为因。 今因既是随一无体。 还依随一无体虚空。 因即合有所依。 如何言因无所依过。 言今因既随一无体者。 即他随一无依也。 言无随一有法者。 有法是随一无也(云云)仁云。 此问意云。 所依有法名随一无。 能依之因名随一无。 有法与因既异无摄。 何故中有所依不定耶(云云)备云。 问意云。 前以无为无因。 无所依不成过。 何故德所依故无之因(加)依虚空实有之无宗。 是有所依不成失耶(云云)。 言如宗能别不成因成有法自相相违等者。 下举例成也。 如佛弟子对数论师。 汝声灭坏。 所作性故。 如瓶等。 宗有能别不成。 数论不立灭坏无常故。 因有法自相相违。 量云。 我声非灭坏无常。 所作性故。 如二十三谛。 同喻亦有所立不成。 数论师不许瓶是灭坏故。 异喻亦有所立不遣者。 无不灭坏法故。 有所立不遣失也。 意云。 数论不立灭坏法故。 亦不立不灭坏法。 是故无异喻体。 亦无喻所依也。 既一比量。 宗有能别不成。 因在法自相相违。 以此准知。 虚空实有德所依故。 此亦宗有所别不成。 因有所依不成。 邑云。 异喻亦有能立不遣者。 准本疏。 言所立不遣。 疏主意云。 宗中既无能别。 即无所立。 异喻便无所遣。 名为所立不遣。 后人不悟本意。 以见四相违因皆是因于同无异有。 遂改疏为能立不遣(云云)周云。 如宗能别不成至异喻能立不遣者。 如对数论立声灭坏无常。 即是能别不成所作因。 他许成转变无常。 即是法自相相违过。 除声以外总为异喻。 所作性因异上亦有。 故言能立不遣(云云)。 言一两俱所依不成有三者。 邑云。 问。 何故不作无体一分所依不成为第四句耶。 答。 无体之因。 若许于宗一分转者。 即非无体故无此句(云云)仁云。 有体无体者。 约因言也。 一分全分者。 约宗言也(云云)。 言二无体全分至德所依故者。 邑者。 此中且据佛弟子不许有我。 名无所依。 两宗俱不许德所依因于有法有。 名无体全分也(云云)。 言于一切处生乐等故者。 大乘不许我(伊)于一切处生乐等故。 云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也。 生乐者我之名。 故大乘不许。 是不离于有法我故。 云无体也。 余因明师。 即以此句为有体他随一之句也。 言五有体他一分随一等者。 邑云。 此第五第六句据两宗共许有能生果义。 名为有体。 唯大乘不许此因于彼一分空大有故。 名为一分随一。 且约大乘。 空大非有。 故名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空大生果大乘不许故者。 周云。 大乘不许空大有体。 能生果故因于空不转(云云)大乘不许空大生果故。 云他一分随一所依不定也。 即显能生果故之因(伊)一分四大有法上有。 一分空大有法上无。 故云一分随一所依不成。 言然皆决定者。 彼能依因虽通有无。 然皆决定(天)于宗有法。 两俱(尔)无也。 随一(尔)无也(云)既有体因并于宗有法。 两俱无随一无。 故并以能依有体因无体因得作诸句也。 言因通有无者。 两俱不定中有四句。 第一第三句云有体因也。 第二第四句云无体因也。 随一不成中有八句。 第一二五六句云有体因也。 第三四七八云无体因也。 约共言不共言也。 见文可知。 言能依通有者。 能依之因通有体因无体因也。 见彼处疏可知。 言犹预不成至不分有无者。 周云。 此意。 有体可成犹预。 无体不成犹预。 为此不分有无(云云)佛云。 所依有法及能依因。 并共言故。 并共立故。 云有体也。 于有体法起疑。 于无体法不起。 故不分有体句无体句也(云云)。 言故无他自无体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者。 邑云。 前明随一所依不成中有六句。 不说无体他一分随一所依不成。 及无体自一分随一所依不成问。 何故不说三十二句耶。 答。 疏解意云。 若许无体自他一分于宗有法有。 即有体必非无体一分随一所依不成(云云)备云。 所依不成中有九句。 谓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 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 故云但两俱随一所依不成为句也。 后六句中。 无体他一分随一句及无体自一分随一句故。 无他自无体等也。 言若许自他少分因于宗有等者。 显二句无之所以也。 若不共言无体因(伊)宗有法中。 遍于一分不遍于一分(止波)不可云也。 故无二句也等文。 言亦无犹预所依不成至不犹预故者。 云此文为破文轨师说。 有犹预所依不成者。 先立道理也。 言二种能依疑定异故者。 意云。 犹预不定因是疑因。 所依不成因是定因。 谓德所依故之因既是无故。 于此因无起疑。 故云定也。 言所作之法有法皆有何名此过者。 正破也。 意云。 犹预所成之作法。 是所依有法必有。 何名所依不成耶。 所依不成是有法无故。 言时或有释等者。 出文轨师义也。 此师意云。 犹预不成亦通所依不成既宗犹预而不成故。 因亦有犹预所依不成也。 言两俱必非随一等者。 邑云。 今准为四句。 有两俱非随一。 如论说。 有随一非两俱。 亦如论。 有两俱不成亦随一不成。 如声显论对声生论立。 一切声皆本性有。 勤勇无间所发性故。 彼声生师不许声勤勇发。 据内声一分。 随一不成。 风铃声等两俱不成。 第四句可知等文可思。 又问。 四不成各定别者。 何故释所依不成。 疏云。 一有体全分两俱所依不成。 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 我常住(宗)识所缘故(因)所依我无。 能依因有(云云)答。 如别记。 言两俱不成至合有九句者。 周云。 此师两俱既摄犹预所依不定。 如前过中。 是两俱者皆属此摄本。 两俱不成有四句通有无。 犹预不成有两句。 何者。 两俱全分两俱一分所依不定有三句。 谓两俱有体。 两俱无体。 一分。 此皆两俱句也(云云)意云。 两俱不成中有四个两俱句。 犹预不成中有二个两俱。 所依不成中有三个两俱。 合成九两俱句也。 此等皆是两俱句限也。 此显古师两俱不成中摄犹预不成所依不成之所以也。 言随一不成至合十八句者。 周云。 随一中有八句。 犹预中有四句。 所依不成中。 随一有六句。 此已上并随一句也。 此全及分。 二十七句也(云云)意云。 随一不成中有八个随一句。 犹预不成中有四个随一句。 所依不成中有六个随一句。 故成十八个随一也。 此等皆是随一句限也。 此显随一不成中摄犹预不成所依不成之所以也。 言四不成中皆一分摄合摄十二句者。 周云。 两俱中有二句。 随一中有四句。 犹预中有三句。 所依中有三句。 合成十二个一分句(云云)意云。 宗法而非遍。 是四不成中一分句也。 合有十二个一分句。 谓两俱不成中有二个分一句。 随一不成中有四个一分句。 犹预不定中有三个一分句。 所依不成中有三个一分句也。 言非遍非宗法四不成中有皆是全分合摄十五句者。 周云。 两俱中有二句。 随一中有四句。 犹预中有三句。 所依中有六句。 合成十五个全分句(云云)意云。 两俱不成中有二个全分句。 随一不成中有四个全分句。 犹预不成中有三个全分句。 所依不成中有六个全分句。 合十五个全分句也。 言然上但说因于宗不成者。 意上之所说四种不成。 唯诸因于有法不成也。 言理实此因于同异喻等者。 备云。 疏下卷有二说。 彼云。 问。 因为成宗。 因有两俱随一等过。 喻亦成宗。 何故但名能所立不成。 不明余耶。 答。 因亲成宗故有四过。 喻是助成故无四过(一说)又解。 因是初相。 标初辨四。 显第二相亦有四种(云云)今此中卷疏文当后说也。 言然名不定及名相违不名不成者。 当下卷初说也(云云)言答成他名成者。 因成于宗。 及喻成宗因。 合名成他也。 因不成宗。 喻不成宗因。 翻名不成也。 因本成宗不成二喻。 言翻名不成等者。 因不成宗。 及喻不成宗因。 翻名不成异。 此不名不成也。 言问若尔因过皆欲成宗何故但一名为不成者。 问意云。 若因不成宗名不成。 尔者。 因三相过皆欲成宗。 何故但一初相名不成耶。 言答因虽三相唯初一相正亲成宗等者。 意云。 因虽三相。 而唯一相正亲成宗。 故相翻不成宗名不成也。 余二相亦虽成宗。 而宗具宗助。 非正成宗。 成宗义疏故。 但名不定及相违。 不名不成。 以理实言。 亦名不成也。 言合二建宗者。 同喻异喻(云云)备云。 以后二相合初相(云云)。 言各随义亲以得其称皆准此知者。 仁云。 望各各自过云义亲(云云)备云。 问。 依此文言。 初相过亦疏名不定相违。 后二相过亦疏名不成耶。 答。 初相过不名不定及相违。 但后二相过亦疏名不成。 不成之名是通名故(云云)纂要云。 问。 因为成宗。 不成不定及以相违俱不能成宗。 何故初相有过。 独名不成。 余立别名。 答。 因之初相正为成宗故。 须言遍。 今若不遍。 即不成宗。 余二相虽亦成宗。 助而非正。 随立余名。 不名不成。 理实相似(云云)此问答与疏意同。 仁云。 后二相过(波)于所成宗及宗相违(尔)者。 五不定及相违决定也(云云)邑云。 于所成宗相违者。 前句同品。 后句异品(云云)。 言后一并非者。 意云。 相违决定之所作所闻二因。 并非因三相过也。 言狭因能立通成宽狭两宗者。 解云。 所作因勤发因。 名狭因也。 常宗无常宗。 名狭宗也。 无我宗宽宗也。 言故虽同品而言定有非遍者。 此显于勤勇发因不遍同喻电也。 言宽因能立唯成宽宗等者。 周云。 如佛法立声无我宗。 所量性故因。 除声以外一切无我之法。 皆为因喻。 即摄一切常无常法。 而为因喻。 无有一法是我者可为异喻。 因不滥行。 得名正量。 若其狭因能成狭宗。 如成立声为无常。 举所作勤勇二因皆得。 若以此二因成声无我。 即是狭因成立宽宗。 一切诸法皆为同品。 因于同品虽不遍转。 因不滥行。 亦成正耳因也(云云)。 言若有简略即便无失等者。 解云。 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宗云。 声常(宗)心心所所量性故(因)犹如声性(喻)若如是简略立时。 即无共不定失也。 但有相违决定失耳(云云)。 言耳心心所所量性故等者。 周云。 虽复以耳心心所之法简别于余。 然此之量唯得声。 胜相对而作。 以此二师有声性故。 若对余宗。 阙无同喻(云云)。 言此与不共二不定差别者。 周云。 若不定二处皆有。 不共因二处皆无。 故云差别(云云)仁德云。 一他共者。 于他比量而他共不定。 是过也。 二自共者。 于自比量而自共不定。 此过也。 三共共者。 于共比量中。 而共不定。 是过也(云云)言今此举三者。 备云。 今此疏文但举三共。 即下文云。 一他共。 二自共。 三共共。 三量中各举正失限也(云云)。 言如以佛法破数论云汝无常许谛摄故如许大等等者。 此他比量中他宗共不定也问。 上文云。 他比量中略有三共(云云)今此疏文唯举他共不定作法。 而不举自共不定及共共不定作法。 其作法何。 答。 备云。 如佛弟子对数论云。 汝神我及自性应是无常(宗)许所知故(因)如二十三谛(喻)数论作自共不定云。 为如汝大乘真如法身。 许所知故。 我宗神我及自性谛是常耶。 此似不定。 非真不定。 此非数论自宗法故。 此自共不定之作法。 言自共者。 初自是立者为自也。 次共是共不定之共也。 他比量中以他不定共不定为失也。 自共不定不为失。 故疏文不举。 共共不定者。 如经部对大乘云。 汝第八识应离六识无体(宗)许所知故(因)如龟毛等(喻)大乘作共共不定云。 为如色等。 许所知故。 我第八识离六识有别体耶。 初共者共许也。 自他共许故。 以为不定失(云云)邑云。 如疏所陈。 破数论云汝我无常等者。 此唯他比量中他共不定也。 若他比量中共共不定者。 如立前宗汝我无常。 所量性故。 如色等。 所量性因两共许故。 此因于色等同喻及自性真如异喻之上皆得有故。 若他比量中自共不定者。 汝我非实。 许非常故。 如瓶等。 佛法假我唯无常故。 此无常因假实二品皆得有故。 或云。 汝我应非受者。 非常故。 非受者宗以外色等为同品。 第八识为异品。 非常之因于彼遍有。 此犯他中自共不定(云云)自共不定作法。 是备与邑意同。 自比量三。 如邑记明。 可见凡因明法。 他比量以他不定及共不定为失。 自不定不为失。 故疏不举。 敌者为他。 立者为自自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为失。 他不定不为失。 故疏不明。 立者为自。 敌者为他。 共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为失。 他不定。 不为失。 立者为自。 敌者为他(云云)。 有三共。 一自共。 二他共。 三共共。 今此疏文。 自比量中唯举自共不定也。 他共及共共作法。 准他比量中可知(已上面)。 言如论所说即是共共者。 声常(宗)心心所法所量性故(因)如虚空(喻)初言共者。 共比量之共也。 后言共者。 共不定之共也。 所量性(伊)同异喻共遍。 故云共也。 言宗既顺先不立此因应非不定者。 邑云。 未举因时宗未立。 举因已后既无同喻。 宗仍不立。 故顺先不立。 意云。 如或立无常或立常等。 名不定此既不尔。 何名不定(云云)周云。 初唯立宗未举因时。 其宗未成。 后举所闻因。 其宗亦未成。 故言顺先(云云)同意云。 所闻性因无同喻故。 声论所立常宗不立。 既因无同喻。 不能成宗。 故此因是定因。 应非不定因。 言理门难云至所闻云何者。 邑云。 古难意云。 余之四因于二品转。 可名不定。 所开性因二品俱无。 云何不定(云云)论答意云。 所闻性因无定所属。 故名不定。 谓定不属无常宗。 定不属常宗。 随可成一义故。 言余四不定于同异品若遍不遍者。 意云。 同异品若遍者。 第一共不定也。 同品不遍异品若遍者。 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也。 异品不遍同品若遍者。 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也。 同异品不遍者。 第五俱品一分转不定也。 言比量难云所闻性因非不定摄等者。 周云。 两个比量皆是理门中古师难(云云)意云。 此二比量亦是古师难论主所立不共所闻性因也。 此古世亲所造论轨论中所立比量也。 然陈那论中唯引初难文。 不引二比量。 初难文者。 论云。 理应四种名不定因。 二俱有故。 所闻云何(云云)论云由之共故至彼所摄故者。 答初难也。 论云一句离故者。 难比量也。 即为古量作决定相违也。 言谓如山野多有草木等者。 周云。 彼论意云。 如山草等。 随何人取即属于彼。 不定属一。 名为不定。 所闻性因亦复如是。 若立声常。 此所闻因而即属彼。 立声无常。 此所闻因即属无常。 不能决定成一所立。 名为不定(云云)。 言望所成立宗法同异等者。 邑云。 谓于所立宗同异二品。 常兴无常既无定异。 可有随成一义。 故是不定(云云)。 言遍摄一切者。 意云。 常无常等宗差别之中。 遍摄一切佛法外道等宗。 谓佛法宗。 法处所摄声。 若声处所摄。 若有满声。 若无漏声。 皆无常无我等为宗若数论宗。 声是实有。 亦是自性谛宗。 胜论宗云声是德句摄等文。 言数论立声等者。 邑云。 声实有者。 谓五唯量声是转变无常。 若是自性者。 此谈声本宜性是常(云云)。 唯识疏一云。 梵云眤捷陀弗呾罗。 翻为离系子。 若行修胜因。 名为离系。 露形少差耻。 亦名无惭。 本师称离系。 是彼门徒。 名之为子(云云)。 言离系亲子立二句法有命无命等者。 邑云。 一云草木有动生长。 亦名有命。 土石等无动不增。 名无命。 一云。 有情名有命。 非情名无命。 此解为正。 声是无常。 已上并是所立声之差别也(云云)言胜论立声等者。 邑云。 若德句者无常。 若非德句者。 谓同异性。 声性是常(云云)。 言所闻性因唯彼有性有法之声彼所摄属者。 周云。 此前有性即属有法。 有法不无名为有性。 此所闻性因唯属有法声。 不定属二喻。 所以不定也(云云)邑云。 初解。 所闻性因唯声独有名唯。 彼有性所摄故者。 释所以也。 唯属于声。 不属二喻。 后解。 此所闻性即是有性唯彼声所摄故(云云)。 言或所闻性名为有性者。 周云。 此属于因。 因体是有。 名为有性(云云)仁云。 初说意者。 有法之声(伊)有所闻性故。 声(乎)名有性也。 此即能有名有性也。 后说意者。 声(尔)所有故。 所闻性因(乎)名有性也。 此即所有名有性也(云云)。 言彼破前云一向离故者。 解云。 此云一向离故者因也。 此即为前古师二量也。 作相违决定也。 一向离者一相阙也。 意云。 此所闻性因是阙同品定有之一相故。 有不定过。 是故古师立二量因有相违决定失。 量云。 所闻性因不定因摄(宗)同异相中随离一故(因)如共因等四种不定(喻)明知一向离故者。 彼理门论为前二量作相违决定也。 文轨师所立决定相违量之因(波)不知简别言。 而直取论文以为因故。 有不定耳。 言如对声显立声无常等者。 此显以随一不成为不定过之所以也。 如声生对声显论立声无常。 所作性故时。 此因阙遍是宗法之一相故。 是不定摄。 而非不成。 故为不定之失也。 言既遮不定便无我失皆。 意云。 疏主正改前古二量因。 云异品遍无故同品遍无故(天)遮不定失故。 古师比量(尔)疏主所著不定失无也。 言不为简别者。 异品遍无故。 同品遍无故不言。 故云不为简别也。 言不顺不违成共宗故者。 邑云。 前共不定因。 于同喻有故。 能顺成宗。 于喻有故。 能违成宗。 此所闻因二喻俱无。 不能顺违成共宗。 故名不共。 言共宗者。 立敌共成常无常等。 名为共宗(云云)周云。 此言共宗者。 无常宗两宗虽各不许在声上有。 离声之外各自许有常无常法。 名为共宗(云云)。 言今作决定相违量解理门云等者。 疏主(伊)改前古师二比量因。 既无不定过故。 今又疏主为前二比量作相违决定。 然此量因云同异相中随离一故者。 同品定有相异品遍无相之中随离一相故。 既简初相故。 无前不定失。 文轨师决定相违因(波)云阙一相故(天)不简初相故。 有不定失也。 言然俱可有一义相违者。 周云。 此意云。 声论立声常时。 胜论若自立无常时。 可得常违无常一义相违。 此意。 若俱时立。 即是犹预因也。 此即相违决定(云云)意云。 声论胜论二人俱时。 声论立声常。 胜论立无常。 各各一义相违有故。 所闻性因(伊)可得正因义不容有故。 是犹预因也。 又云。 一义相违者。 一声之上(乃)常无常义相违可得也。 言彼自答云若于尔时等者。 此答意云。 若声论师。 声常。 所闻性故。 如声性立时(尔)胜论师(伊)相对。 声无常。 所作性故。 如瓶等不立(波)所闻性因应成正因也。 邑云。 谓于声论立比量时。 若无胜论以所作性成无常义。 彼所闻因容可得有声常义。 然彼声论立声常时。 既有胜论所作性因。 俱时可得有于一声宗之义常与无常二种相违。 道理必不容有故所闻性是犹预因(云云)。 言若胜论立我(加)实(波)有者。 意云。 我宗实句应有也。 以实句为有法。 若以我为有法者。 许德所依故因。 可有同喻。 谓设立云。 我是实有(宗)许德依故(因)如时方等(喻)既无同喻。 明知以我不为有法。 备说仁德意亦因也。 言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乃)两俱不成者。 意云。 此无常性因望立敌二人。 虽亦有两俱不成。 而今且取不定过也。 谓声生论师声显论师相对。 立无常性因。 两俱不成过。 立敌两俱不许有法声上有无常性故。 如眼所见性因。 是两宗不成也。 然两俱不成有全文一分。 今举全分。 故疏云。 合有四句。 一有体全分两俱不成。 如论所说(云云)问。 此无常性因。 是有体全分两俱不成耶。 若无体全分两俱不成耶。 答。 此有依两俱不成也。 立敌两俱虽不许声上有无常义。 两俱余法上有无常义故。 云有体也问。 此无常性故因。 有两俱不成亦不定过者。 何故疏下卷。 云若有两俱不成必无不定耶。 答。 邑云。 下卷云。 彼下卷意。 且约三中唯阙初相名为不定。 后二相中偏阙一相名为不定。 二相俱阙名为相违。 非尽理说。 不是前后自相违害。 据其实理。 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今云。 下卷疏文为尽理说。 故彼疏云。 若有两俱不成。 必无不定。 两俱不成。 彼此俱说因于宗无。 不定之因于宗定有(云云)然声生对声显。 云声非勤发无常性故等者。 此因唯有两俱不成。 无不定过。 何者。 有法上义以为因故也。 今无常性因。 立敌不许有法上有。 是故非宗之因也。 然为示不定。 作法且举耳”言汝之藏识非异熟识执识性故如第七等者。 周云。 同喻第七等。 等取一切色。 即此识性因。 同品第七有。 于声无。 即同分一切异熟六识总为异喻。 识性因于异有。 故是异全(云云)。 言如萨婆多对大乘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至自同分异分者。 邑云。 问。 命根有法无缘虑因色等同喻。 皆是共有。 何得以为自比量耶。 若云自许命根实有故。 云自比量者。 如立声无常。 亦唯自许有无常声。 应非共非。 答。 声之无常但诤有法之上别义。 不诤声体。 故是共比。 彼宗命根别有非色心法。 名为命根。 体是实有。 不是有法之上别义。 今约此命大乘不许。 名为自比。 故彼立云我之命根。 若是共量。 何须言我。 亦如是色等虽后大小共有。 然他方佛色他不许故。 大乘若立。 即名自比。 彼命根之义亦同也问。 前作自比量云。 如胜论立。 我实有。 德所依故。 如地水等。 即宗因喻皆是自许。 可名自比。 有部命根宗虽是自。 因喻是共。 何名自比。 答。 自比量中有自他共。 前胜论比量自中自也。 今是既用共许因喻。 即自中共。 亦名自比。 故不相违问。 既立实有为宗。 即以实心等以为同喻。 无缘卢因。 色有心无。 可言同分。 实有之宗。 即以瓶等忿等而为异品。 无缘卢因。 于瓶等有。 于忿等无。 此即异分。 何名异全。 答。 彼约忿等体即是瞋。 可名为实。 已入同中。 不同瓶等积聚多法而成故唯假也。 下文比量多有此流。 皆应思准。 今更为量。 如大乘对小乘立。 我藏识是蕴摄。 无碍故。 此因于同品六识等有。 于识等无。 异品无为此因遍有(云云)。 言以瓶盆等而为异品者。 周云。 萨婆多宗。 粗细极微俱实。 瓶盆既粗微成。 如何云非实耶。 答。 据彼本宗。 粗微是实。 今言假者。 盆等为假。 今于粗微上假立。 故名为假(云云)。 言是故如前成二品故亦为不定者。 邑云。 前于同异二品。 同分异全。 此于二品。 异分同全。 既成二宗。 故亦不定(云云)。 言以余五蕴无为之异品者。 周云。 五蕴之中。 四是心心所。 一是色也(云云)。 言以发智六足等而为异品两俱极成等者。 周云。 问。 自比量因喻等。 皆须依自。 何故因言极成。 复将不极成发智为异喻耶。 答。 今且作法。 但取因异品分转。 余不论也(云云)。 言亦如大乘及何小乘至此因过摄者。 邑云。 此言余小乘者。 谓大乘余也。 大小二乘两俱极成非佛语者。 谓六足及外道教也。 其发智论大乘既不许佛说故。 即是宗之异品。 而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 因于彼既转。 故知亦是异分同全过摄(云云)。 言空大为耳根者。 周云。 声胜二论俱说空为耳根。 何以故。 空无障碍故。 若有障碍。 耳即不闻故。 取空为耳根(云云)邑云。 此说耳根与彼定境说俱无质碍故。 此引文非所要也(云云)备云。 胜论宗云。 实句空大为耳根。 不别立五根。 此空大耳根有六德。 一数。 二量。 三别性。 四合。 五离。 六声。 即空大以闻声为德。 数论师别立根。 即五智根(云云)。 言所立皆合一能生皆离多者。 邑云。 所生即果。 谓从子微乃至大地。 皆合为一。 能生即因。 两合生果。 对一名多(云云)备云。 所生子微等合成一聚法。 能生父母极微是离散多也(云云)仁云。 所生子微(波)如父母微二之大故。 名合一也。 父母极微(波)如本不合而散在处处故。 名能生离多也(云云)。 言极微言等等取彼意等者。 备云。 彼宗云。 九实中极微通常无常。 父母极微常。 子微无常故。 然并有质碍也。 意有二说。 一云是常。 一云无常。 梵云阿娄末那。 此云细意。 有情身中别有一法。 名细意识。 虽有质碍。 然非等色之种类。 此细意识其性捷疾。 眼等六识缘于境时。 恒转根门。 与六识为依也。 今云极微等者。 举父母微等取意也。 并是常亦有质碍故(云云)。 言理门论云若于其中至由有相违及正因故者。 周云。 即此俱分句。 除品一分。 即成正因(乐等心所)若除同分。 即名相违(虚空)若俱不简。 即名不定也。 简别余故。 是名差别者。 即与余四差别不同。 上四(乃)二品俱有不简别故。 今简异品。 且言定因。 若除同分。 即相违也。 今此第五俱分有所简别。 即成正因也(云云)此初说意也。 意云。 简除异喻一分乐等心所。 故成正因。 量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同如虚空。 异如瓶等。 简除同喻一分虚空故。 成法自相相违。 量云。 声无常。 无质碍故。 犹如乐等。 言是名差别者。 此第五因是名不定。 与余四种不定别也。 邑云。 亦是定因者。 亦有二义。 一云。 非但不定。 亦是正因。 二云。 亦相违也。 如下疏明(云云)仁云。 简别余故者。 同品一分有之边故。 成正因之类也。 非谓真实正因也问。 何故第一二三四不定非简耶。 答。 同品异品(尔)贯通(天)不应简别故。 不具正因及相违因故。 准可知故不简别也(云云)。 言或于其中至名为俱分者。 邑云。 此解。 同异二品俱有此二因。 名为俱分。 非俱一分故。 云不唯第五也。 有疏本言第一三四五皆名俱分者。 此唯摄三。 一字剩也。 然理门抄释俱分有。 亦摄三。 谓同分异全同全异分及俱一分并名俱分。 同品异品因皆有故问。 若然。 应摄共因。 二品转故。 答。 彼论云。 亦是定因。 简别余故(云云)即简于彼故不摄。 故彼抄释。 亦是定因者。 谓此因若改宗法。 可成正因及相违因。 如第三不定云。 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 若改宗云。 声是世摄。 无常性故。 同喻如瓶。 异喻如空。 故成正因。 若言非世所摄。 无常性故。 此因同无异有。 即成相违。 其第五因设不改宗。 正违皆有。 如疏已说。 今此后解。 俱分既摄三因。 理门所言简余差别有。 但简共不共义有异故。 谓彼二因必无正因及相违故。 为简于彼。 言差别也(云云)备云。 余因明师云。 简别宗故。 言因成正因亦成相违因。 且如第四。 本量云。 声勤勇发。 无常性故。 同如瓶。 异如电空。 今改宗云。 声是世摄。 无常性故。 同如瓶等。 异如虚空。 故成正因。 第三第五句亦准知。 今疏主破云。 若改本宗者。 不共不定因亦改本宗。 可成正因。 其本宗云。 声常。 所闻性故。 今改宗云。 无漏声世所摄(宗)所闻性故(因)如有漏声(喻)共不定亦尔。 今改本宗云。 声无我(宗)所量性故(因)如瓶等一切法(喻)以一切法皆无我故。 由有此妨故。 今疏主改本宗因。 而共不定二品有故。 以同品定有之义边成正因也。 以异品遍有之义边成相违也。 不共不定因。 二品中无故。 不成正因。 亦不成相违也(云云)。 又备云。 简别余故者。 不共不定因简别余四种不定故。 是名不定(事)余四种不定因差别也(云云)。 意云。 不共不定因。 二品中无故。 自余四种因。 二品中有故。 云二类别。 言若作后解摄不定尽者。 邑云。 理门初明不共。 一向离故。 次论复云。 诸有皆共无简别因。 此唯于彼俱不相违。 是疑因性。 此明共不定也。 次云。 若于其中俱分是有。 此中若不摄三。 但摄第五。 即摄九句中五不定不尽。 同分异全。 同全异分。 无所摄故。 故后解正(云云)周云。 非六不定皆总摄尽。 俱摄分不定尽问。 何故不言初不定耶。 法师云。 且说分者。 不说初一。 同品异品名为俱分。 即摄初一故。 于六中摄得四也。 谓一三四五也(云云)邑记好也”言与余差别者。 周云。 即不共不定与余四别故。 名与余差别(云云)。 言非业果五蕴至业果五蕴者。 周云。 问。 此二种有何差别。 答。 且五蕴中。 识蕴有业果非业果。 无记六识是业果若恶六识非业果也。 色蕴之中。 眼等五根通业果非业果。 由宿习故今时得者。 名为业果。 饮食及睡眼者。 是非业果(云云)。 言决定令相违者。 所闻性因(波)令相违于前无常宗故。 所闻性因名第三作具声。 所作性因(波)令相违于后常宗(尔)故。 所作因名第三作具声也。 今相违之决定故。 决定令相违也问。 何故理门论中。 声论先立量。 胜论后立量。 答等(云云)今答云。 所闻性因若对胜论。 应成正因(云云)难故。 依答此问。 初声论令立。 后胜论令立也。 言应为彼立相违量云等。 邑云。 此翻初量。 然此量因云今敌证者生疑智故者。 四相违以为不定过也。 又解。 四相违等虽立敌互违。 毕竟生于正解。 不名疑智。 故非过(尔云云)邑云。 第六第三两转俱依主释者。 相违之决定。 即第六转因属宗故。 决定令相违。 即第三转由因为具。 令宗成相违故(云云)。 言相违之决定决定令相违者。 周云。 所作性因是常宗家相违因也。 是无常宗也。 所闻性因是无常家相违因也。 是常宗因也。 此第六转属声中摄依主释也。 决定令相违者。 由所作因所闻因。 令宗成相违。 何者。 所作因成声无常。 所闻因成声是常。 为此决定令相违也。 第六第三两转。 如次配上相违之决定。 决定令相违(云云)仁云。 相违之决定者。 前无常。 宗违后常宗所闻因故。 前无常宗名相违也。 云决定者。 无常宗之所作因也。 此第六属主声是相违宗之决定因故。 此因具三相故。 名决定也。 言如余正因者。 邑云。 问。 二八之外。 何得更有余正因以为喻耶。 答。 若据同有异无。 即一切正因皆二八摄。 今且约九句中第二所作第八勤勇。 而为比量故。 余正因为同喻也(云云)仁云。 若二八非正因者。 即立论者可问云。 汝等立正因耶。 若言有者。 即其为喻。 若言无者。 即可难云。 汝等所立应不成也。 其许正因即名余正因也。 谓除二八因有正因也(云云)”言一一能诠者。 第三能诠声也。 各有性类者。 第二声性也。 如大乘云真如理也。 周云。 一如近境语。 即是响声。 二一一能诠者。 对境非一。 故名一一。 能诠外各有声性。 由有所诠境故。 能诠言方发。 即此声性离境及能诠外。 有缘具方有(云云)以第三能诠声为所立宗。 以第二声性为同喻也。 言二声性至不缘不觉者。 邑云。 此性本常不可缘觉。 所作缘具方是可闻问。 缘未具时。 既不可缘觉。 应非同喻。 阙能立故。 答。 缘虽未具。 性可闻故。 亦得为喻。 又此本诤能诠声常。 此既可闻。 彼亦缘即。 故得为喻问。 音响之声。 理必非常。 所闻性因既于彼转。 应成不定。 答。 此因应云除余音响所闻性故。 不尔。 此因不具三相。 论文略不说也。 又解。 音响入宗。 理亦无失问。 声论立之违自。 胜论立乃相符。 云何无失。 答。 虽犯宗过。 三相不阙。 仍名相违决定。 然以理准。 宗因俱除简余过尽。 方是此过(云云)。 言观宗法审察等者。 宗法谓因。 因有不定。 应须审察。 此明不定也。 言若所乐宗违害者。 此明相违。 与所乐宗。 相违害故。 言成踌躇者。 不定义也。 言成颠倒者。 相违之义也。 此句双结二过。 此颂意云。 若观宗法。 审察令敌证智成踌躇故。 名为不成。 若观宗法。 与所乐宗违害。 令敌证智成颠倒故。 名四相违。 言具此无似因者。 谓除九因中七种及相违决定。 异此之外。 于宗法中。 更无似因。 法与有法。 自相差别。 诸相违过。 皆是同无异有。 并四六摄。 此说九句。 非不成因异此无也。 言观宗法审察者。 宗云。 由观察宗法。 令敌证者智生犹预。 不能定因一法。 故名踌躇(云云)”言不应别前后是非者。 周云。 此相违决定。 随前后陈。 皆俱是过。 不可说言前后是非等(云云)。 言现谓世间声间断等者。 释现教有三说。 此初说意者。 现者世间。 教者圣教。 第二说意者。 现教并约佛也。 以以现量智。 现证诸法故。 证声是无常。 既无常之道理故。 教说声无常也。 第三说意者。 现教并约世间。 现者世间可信之人。 教者可信之人。 所说。 邑云。 应依世间现有至实等者。 足目仙人所说之教。 名世间至教。 内外许故。 或胜论教多共依故。 或佛法粗师之教。 言无二自他者。 周云。 若立名自。 敌即名他。 无二俱自者。 无有立敌俱自。 立敌为二也。 若敌名自。 立即名他。 无有立敌两俱是自两俱是他。 若二俱自。 即真能立。 若二俱他。 即真能破。 如次作法过如疏说也(云云)仁云。 自比量余对自比量。 及他比量(尔)对他比量。 皆不相违决定也。 若自比量对自比量。 是真能立也。 立各宗故。 若他比量对他比量。 是真能破。 各破他故。 云非似立故(云云)邑云。 若小大乘各自立无表是实非实。 名为二自。 若互相破。 名为二他。 此名真立破。 非决定相违(云云)。 言许非极微等是无对色故如许定果色者。 邑云。 此因所言非极微等意。 简法处余三假色。 谓极略极回遍计所起色。 若不简之。 便成不定。 喻云如许定果色者。 大乘许故问。 定色有二。 一谓彼遍处定所观境色。 虽是无对。 然假非实。 二威德定所起色。 此通五尘。 亦五识境虽是实色。 然非无对。 前无所立。 后阙能立。 何成同喻。 答。 何俱此遍。 而有相违决定。 无表色非实色。 许无对故。 如心心所。 又彼量成大乘无表色应实。 故知此俱乐法。 非真立破不可真也。 应更推也。 言若先立自义后他方破即是自比相违决定者。 意云。 初萨婆多立自比量云。 我无表色定是实色。 许色性故。 如许色声等。 后大乘对破云。 汝无表色定非实色。 许无对故。 如心心所。 是名自比量之相违决定。 遍摄一切者。 常无常等一切宗(乎)所闻性因(尔)收之。 明知所闻性因不违常无常宗。 又前所作性因违后常宗故。 名相违决定者。 理门论中。 初初声论师立声常宗所闻性因。 后胜论师立无常宗所作性因。 若就此。 其前所闻性因不违前常宗故。 无相违决定过耶。 可思”言答彼宗违因者。 意云。 彼比量相违。 是前违后因。 如说瓶等是常之宗(伊)违后之能违比量之因。 谓瓶等是常(宗)初无后无故(因)如灯焰等(喻)。 言此因违宗者。 意云。 此相违决定。 是前因违后宗。 谓胜论师前之所作性因违声论师后之常宗也。 言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者。 此显相违决定之狭所以也。 谓相违决定必定亦遍比量相违。 无不通比量相违之相违决定。 故狭也。 言有比量相违决定等者。 此显比量相违之宽所以也。 谓比量相违有二类。 一唯比量相违。 而不通相违决定。 如论所说瓶等是常。 此其常宗违后之初无后无故之因。 是故有比量相违过也。 前因无故。 无违后之宗义。 是故不通相违决定。 故云无二因也。 二比量相违亦通相违决定。 如第六相违决定。 谓前无常宗违彼所闻性因。 此云比量相违。 前所作性因违后常宗故。 此云相违决定。 即显相违决定作法必兼比量相违作法。 有二因故问。 如何前无常宗违后所闻性因耶。 若言违者。 应违理门。 故彼论释所闻性因云。 由不共故。 以若不共所成立法所有差别通摄一切。 皆是疑因也(云云)。 言是后相违者。 周云。 即是四相违也。 由决定相违在前故。 得后名也(云云)。 言如色声等者。 色声是所造。 四大是能造。 故知色声非是四大也。 言汝有性非有性非四大故如色声等者。 邑云。 今此但言非四大故。 即是改因故成此过也问。 相违决定之量。 二皆不定。 今此有法自相相违决定等。 能生立者智。 是真能破。 何名相违决定。 若此量非真能破。 即四相违所出过量。 应非能能。 答。 若唯相违决定。 立敌所申宗相翻因喻各别。 此即二皆不定。 若就他出过。 兼四相违。 不唯相违决定即真能破。 此既相兼。 故与单别(云云)。 言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 大有性也。 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 即实有性也问。 同异性及四大种。 是能造量同异喻品中何摄。 答。 皆同喻收。 若异喻收者。 有能立不遣失也问。 若尔何能成宗。 答。 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 不是大有(天)能有四大。 非四大种故。 同异等亦能成宗也。 有云。 不能有四方非四大种(云云)难云。 此是何法耶。 即实有性是能有四大。 即四大种故。 今云。 若就初训。 误法自相已乖因明之作法故。 若就后训。 亦难思也。 言今论但说言之所陈违宗能别本所诤因者。 邑云。 宗中能别是本所诤言陈之法。 今此所作所闻二因。 各互违彼常与无常二种能别。 即名法自相相违决定也(云云)此疏意者。 此论所说相违决定。 是且说法自相相违决定。 余之三种相违决定。 皆略论中不说。 言问此诸不定有分有全耶者。 此问意者。 且俱品一分转。 亦有俱品全分转耶。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 亦有异品全分转同品一分转耶。 答意云。 无俱品全分转与共不定。 应无别故。 又无异品全分转同品一分转与第三不定。 应无别故。 余准此知。 言如前所说五十四种不定之中等者。 意云。 六不定中。 一一不定各具有九。 故成五十四种不定。 谓且共不定中有九。 一他比量。 二自比量。 三共比量。 中有三共不定。 自共比量亦各有三。 故成九不定过。 余第二不共不定亦尔也。 言他比量中说自不定皆非过摄者。 纂要云。 然自比量。 于自及共不定为过。 于他非过。 共量亦尔。 就他破他。 于他及共自不定皆为过。 有云。 于自非过等(云云)问。 如佛弟子对数论云。 汝神我及自性谛是无常。 许所知故。 如二十三谛。 数论作不定云。 为如汝大乘真如法身。 许所知故。 我之神我等是常耶。 此自不定非过。 以非数论自宗法故。 如何今云自不定为过耶(可思)。 言立义本欲违害他故者。 此显自比量他不定。 他比量中自不定非过之所以也。 言此论且依两俱不定过说等者。 周云。 释六不定。 一一之中。 皆悉得有四种不定。 论中且约两俱不定。 明六不定。 理实果有。 二喻虽共等者。 释三不成之所以也(云云)邑云。 此说六不定也。 因于二喻。 共者摄四不定。 不共摄一。 等者。 等取相违决定。 意云。 此论且略说两俱不定过。 理实亦有随一不定犹预不定所依不定也。 言立敌共许等者。 此显两俱不定所以也。 备云。 共者共不定也。 不共者不共不定也。 等者等后四不定也。 此中。 初三不定因。 是于同异品一分及全分有故。 后相违决定因。 是同品全分有故。 云于同异品共不共等也(云云)。 言其二十七过至五十八种诸不定过者。 周云。 问。 准理亦合将二百一十六种。 望二十七为句。 何故但以五十四对二十七耶。 答。 理实合然。 疏主略示于法。 非尽理作。 今淄州法师。 以二百等不定。 对二十七。 总合五千八百三十二种不定。 更重开也。 五十四不定配四不定。 即合二百一十六。 四不定中二十七配五十四。 即合一千四百五十八句问。 前共不定阙第三相。 不共不定阙第二相。 余阙二相名过。 何故更对不成作句。 答。 望喻而亦无过问。 喻即后二相。 云何其中无过。 答。 望喻依说亦无过也(云云)邑云。 问。 前说诸不定中无有分全理穷尽故。 如何此说更有全分一分耶。 又六不定中。 各各分九。 亦何一一更得有自他共。 答。 此言二十七不定过五十四不定者。 此约不成中有自他共及全分等。 与不定相合。 故成诸句。 非定辨也。 又疏家作法。 且欲成其一千四百五十八数。 论实五十四中。 不可更有自他共及一分等故(云云)”言总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诸不定过者。 意云。 以五十(止)二十(止)而相乘成一千也。 二五十故。 以五十(止)七(止)而相乘有三百五十也。 五七三十五故。 以四种(止)二十(止)而相乘成八十也。 二四八故。 以四种(止)七(止)而相乘成二十八也。 四七二十八。 合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也。 仁云。 以二十七种。 于五十四中。 一一合相配也(云云)。 言其二十七过五十四诸不定过一一皆有者。 意云。 四不成之二十七句过(波)五十四种诸不定过之中一一(尔)皆具二十七也。 言理门既云四种不成于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等者。 备云。 引此文意者。 六种不定四种相违。 亦显名不成也。 谓因于初相有过。 名四不成。 因于后二相有过。 名不定及相违以理云之。 不定与相违亦名不定也。 如上疏明问。 不定相违亦不成者。 不成亦名不定及相违耶。 答。 初相之过不名不定及相违也。 但后二相之过亦名不成。 不成名通名故。 言于其同品有非有等者。 且举同品有非有。 而亦显异品有非有等也。 于其同品有者。 初三四五合四不定也。 同品非有者。 第二不共不定也。 于其异品有者。 亦初三四五不定也。 于其异品非有者。 亦第二不共不定也。 第六不定于其同品有也。 谓声与胜两相对时。 所作所闻二因。 各同品上有故。 故云于其同品有等。 亦随所应当如是说。 又亦随所应有。 初三四五不定同品有故。 不为失也。 异品有故。 以为失也。 不共不定俱同品非有故。 以为失也。 因明大疏里书中末—————————————————因明大疏里书下本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言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 此释异品。 所立无处能立无(云云)又周云。 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 然指法差别。 如数论立。 眼等必为他用。 积聚性故。 如卧具等(云云)数论意许真我他用。 望他立者。 此量无过。 即名无违。 敌者不许真我他用。 许假我用。 即名相违亦尔(云云)邑云。 如无违相违亦尔者。 此释上能成相违所立世。 谓如本量。 未被他违。 名无违法。 复以此因成相违宗。 俱决定故名相违。 故名相违亦尔也。 如此论云积聚性因具三相。 能成眼等必为他用。 名无违法。 如是亦能成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 亦具三相。 俱决定故。 名相违亦尔。 言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 所立无常宗无处。 即定无能立所作因也(云云)仁云。 前常宗是非欲违于后无常宗故。 云无违也。 后无常欲违于前常宗故。 云相违也(云云)。 言问有因返宗等者。 此问意者。 所作性因令前后二宗相违。 不顺因义故。 云相违宗之因者。 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违。 而不顺宗义故。 可立相违因名也。 有因返宗者。 因已本宗令违也。 且约法自相相违者。 所作性因已常宗令无常宗也。 宗亦返因者。 前立常宗已。 所作性因后常宗令违也。 意云。 所作性因如为前常宗之因。 如是亦为后无常宗之因也。 言答由因成宗等者。 邑云。 此中初不齐解。 后齐解。 前疏不许因违宗故。 名相违因。 由有相例之失。 不取之。 今既释通兼取无妨(云云)此恐不尔。 断云。 如本疏释。 今更助解。 相违决定是因过。 比量相违是宗过。 又比量相违先邪后正。 相违决定前后俱邪。 此比量相违后必破前。 相违决定即不如是。 如是若不改先因。 违宗四种。 是后相违过。 若改先因。 违宗四种。 皆相违决定(云云)疏中卷云。 比量相违非相违决定。 但宗违因。 无二因故(云云)。 纂云。 谓立于宗违正量因。 由自共因正故。 立量正违此量。 云比量相违(云云)断云。 为正量违故。 名比量相违(云云)如是正量违故。 名比量相违。 意正与同比。 如违现等。 此释极好穷至理也。 故此二差别(云云)疏彼宗违因。 此因违宗。 彼宽此狭。 二类别故(云云)。 明抄云。 问。 如立比量云声无常。 即声是自性。 其无常是差别。 即不相离合成一宗。 以为所立。 何故前明自性。 即云若无若有。 如云我必有我必无。 非和合成宗。 而自性外更云差别遍不遍等。 答。 两释。 一云。 前自性云有无者。 泛明自性不同。 我法并通有无。 其我体性。 外道谓有。 内道谓无。 其法中亦通有无通理易知。 彼差别门。 即是有体之我法及无体我法等所有遍不遍等。 为差别义。 如外道云。 我已遍。 是所立宗。 又释。 此中两段各别为宗。 前立自性以为有无。 后立差别亦为有无。 前以自性我法为所依。 其有无为能依。 后以差别遍等为所依。 亦以有无为能依。 文中略故。 后门不明若有无真实合宗(云云)。 是故自相共相得名不定。 谓若色等。 若无常等。 先陈名自性。 后陈名差别。 故不定也。 为证此义。 引佛地文(云云)。 备云。 意者。 因明自相共相。 是同第二重前陈后说也(云云)今问。 因明共相是妄境。 其体都无。 如何云同耶。 佛地论第六云。 彼因明论立自共相。 与此少异。 彼说一切法上实义。 皆名自相。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若分别心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花。 名为共相。 此粟散心分别假立。 是比量境。 一切定心离此分别。 皆名现量。 虽缘诸法苦无常等。 亦一一法各别有故。 名为自相(云云)佛地论意者。 诸色心等法体。 名自相。 彼上苦无常等。 名共相也。 因明意者。 佛地论自共相。 总名自相。 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是现量心境故。 比量心境名为共相。 此即唯可言共相同。 然少有别。 现量定心寻名大。 亦可言共相中摄。 故佛地论正文云。 如实义者。 彼因明论立自共相。 与此少异。 彼说一切法上实我。 皆名自性。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若分别心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花。 名为共相(云云)今谓。 文云。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云云)以之知。 自性差别共为自相也。 次文云。 若分别心(乃至)名为共相。 以之知。 自性差别为共相也。 能诠者共相也。 如无常之所诠者自相也。 如立声等之。 声之自性为无常被诠故。 声为所诠。 谓无常为能诠故。 以此文证先陈后说对也问。 二论共相同者。 何故增益共相耶。 答。 言此虽即前者。 邑云。 此第二所明自性差别。 即前第一。 然对法佛地文有异。 如疏所引(云云)备云。 对法是法门教故。 佛地是因明教故。 云教少异(云云)义别者。 对法明法门道理。 佛地是明因明道理。 故云义别也(可见邑记文)。 言三者言许言中所陈前句后通者。 周云。 此即自性差别。 皆是言中所陈。 即此前陈后陈上意许者。 总名差别。 故言有法及法皆有自性。 今者意取中所许欲成立者。 名为差别。 非是一切问。 何故不取前后。 但取局通。 答。 局通作法定故取前。 后不定故不取(云云)。 言非取一切义如前说者。 意云。 自意所欲别义立为所立。 非取一切苦空等义为所立也。 如上卷末已说也。 周云。 但取意所成立故。 云非取一切(云云)。 言违二有六者。 二二合违有六句因也。 言违初二者。 谓法自相法差别也。 违初三者。 法自相有法自相。 余准知之。 言初二别违一因者。 周云。 即是此中法自相法差别。 各违一因(云云)仁云。 法自相法差别二种因。 是唯违自相。 唯违差别(云云)备云。 问。 此二各唯违一。 此因违宗。 如何破文轨师耶。 答。 据一法自相。 而前后二宗令乖返故。 云违一也。 非谓因违宗也(云云)。 言后二共违二因者。 周云。 此后二相违因。 是违二种宗因。 故言后二共违二因。 以一因违二宗。 对宗名共(云云)备云。 有法自相及有法差别。 此二种因违有法自相。 及违有法差别。 然以理云。 可云一因违二。 然违有法自相之因。 及违有法差别之因。 故云二因也(云云)。 言从彼初说者。 周云。 于宗因喻三过中。 以宗初说。 比量相违即是宗中法自相过。 相违决定亦尔。 此初过亦是法自相过。 与彼既同。 所以初说法自相相违也。 彼前比量及决定相违。 皆说法自相。 今此从被所以。 初首即说法自相相违也。 言若本尔者(乃至)可成违二因者。 意云。 后三相违。 若改本喻。 不尔者。 无初法自相与后三相违中一因合而可成。 违二因也。 即显以后三因随初法自相时。 可违二因有也。 随法自相。 而后三相违亦可改本喻。 故可有违二因等也。 仁云。 四种因中。 初一必改喻。 后三不改者。 初法自相。 而后三种中一一合。 二二合。 可无违二因违三因等也。 此意云。 以后三喻随法自相喻。 以法自相喻不随后三喻也。 所以者何。 初必改喻。 后三通改不改等(云云)备云。 以法自相不随后三。 法自相相违必改本喻。 后三或有不改故(云云)意同也。 言又九句中第四第六各相违因等者。 意云。 今此二因并是法自相相违。 即于同品非有。 后之三因。 若随立者所言。 于同品有。 如何与初法自相相违合。 而令成违二违三等之相违耶。 明知。 后三相违或有改本喻也。 又周云。 若随所言者。 若随敌者言。 依此论文。 初一改喻。 后三不改。 即后三违不成相违(云云)仁云。 随因明论文。 初一改喻。 后三不改。 而言之。 同品有因不可成相违等(云云)又邑云。 九句中至难成相违者。 谓有执云。 后三违本量皆是同有异无。 与初因别。 如何得改后三同喻。 故此难云。 若直观立者。 既是同有异无。 如何复难令成相违。 故故本量所由同喻非真同喻。 故改无妨(云云)。 若法能成乃至亦仍用旧者。 周云。 此答前伏难也。 理门论中既不说同喻仍用旧。 亦不说同喻任改同。 不可依论初一一向改喻。 后三一向不改(云云)备云。 此引诚证成相违所立。 明知后三相违或有改本喻。 既改本喻。 故与初法自相相违合。 而成违二违三违四之因也(云云)。 言初一改喻旧等者。 备云。 虽后三相违亦有改本喻。 然此论示法。 初一改喻。 后三依旧。 欲令知因决定非喻过故(云云)周云。 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者。 此意。 初一改喻。 后三不改。 改与不改皆成。 言说非过收等者。 双牒法有法为法故。 都无正比量。 又非本所诤故。 本诤声上有无常故。 不论声无常非声无常也。 能所作性因立敌不许依无常故者。 周云。 声无常二法为有法故。 立敌不许所作因依于一分无常上有即是一分两俱不成(云云)敌论者不许所作依无常。 立者自许。 立者即自。 敌者他故(云云)意云。 设彼声论师许所作性依无常。 有他随一不成过也。 言声有无常是根本诤者。 意云。 声上令有无常。 是根本诤不诤声故。 亦声是非法上意所许义故。 不可说为法差别过也。 非相违决定。 根本不诤声故。 言声之上可闻不可闻等义无常之上作被缘性等者。 邑云。 此意云。 虽声论即意许常声之上有可闻性。 然不得以可闻而为差别。 虽许无常声上有作彼声缘性。 亦不可以作彼缘性而为差别相违之过。 本意正诤常与无常。 不欲诤彼可闻性。 若如是等一切意。 许差别。 皆谓相违因。 即无四相违因。 无有一因皆违彼众多别义故(云云)。 备云。 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常等者。 意云。 唯有所诤别义。 方名差别尔。 且如立声无常宗时。 声之上可闻不可闻义。 及能别无常之上作彼无常(之天)所缘性非彼。 如是一切差别之义。 皆谓相违。 因令相违所作性因名为彼一切义因也。 若便无相违因义者。 且如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 此时空无我亦是所许所诤是因所立方差别。 若亦虽意许所许而非所作因是无常等(云云)。 疏云显因所成等者。 等取空无我等。 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无常法。 亦能成立空无我等。 随其所应。 非取一切。 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陈苦等。 言积聚性因两俱不成者。 周云。 若我为有法。 立敌俱不许有积聚性因。 佛法不许有真我。 何论有因耶(云云)意云。 立敌两俱不许神我上有积聚性因故。 有两俱不成过也。 备云。 疏上卷所说。 据正比量所作性因说也。 若据余作法者。 言所陈苦等及意所许苦等。 亦是因所立。 而名差别也。 声之上可闻义。 及无常之上作被缘性等亦尔。 若据余作法者。 亦是因所立而名差别(云云)。 言亲用于于此受五唯量故者。 周云。 问准教论本许。 五唯实我受用。 何故今言我受用眼等。 眼等受用五唯耶。 答。 此亦无失。 以根为门受五唯量故。 我与眼俱时受于五唯。 非唯眼受我不受也。 疏中卷云。 释四句中云。 四非本非反易。 谓神我不能成他。 非成他故(云云)明知神我非能成也。 言若以所思实我用胜者。 周云。 此意说。 若以能思所思之境。 以为胜劣。 实我即胜。 实我能恩故。 余如疏解(云云)邑云。 此意总说。 若是实我恩而受用者。 名实我用胜。 然卧具等本为假我安处所陈。 非是实我思亲所受用故。 实我用劣也。 此言胜劣者。 约亲疏说。 然眼等根。 是彼神我用五唯量时。 亲所须具故。 言实我用胜。 为用眼等方须卧具故。 此卧具实我用劣。 然此卧具是积聚我亲所受。 假我用胜。 虽藉眼等集成假我。 然非假我亲所依处故。 眼等根假我用劣(云云)。 言西域又释(乃至)无相符者。 邑云。 西域佛弟子等。 不知彼宗真他假他用有胜劣。 既闻彼难汝犯相符。 将为数论所立眼等必为他用者。 据彼宗计。 眼等唯是实他受用故。 以卧具作法差别(云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 积聚性故。 如卧具。 西方师等自谓。 此量无相符失。 由此外人复难不解我宗(云云)。 明抄云。 陈那弟子非善我宗者。 今我本意不论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义。 唯论眼有能受用他。 其能受用他者。 神我是也。 陈那弟子不知本意。 唯论真假二他用不用义。 俱有相符。 空于我宗能违人乎。 言二十五谛者。 一自性。 二大。 三我慢。 四五唯量。 五五大。 六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 九我知者。 于此九位开为二十五谛。 五唯者。 五尘也。 五大者。 地水火风空。 别有一物名此为空。 非空界色。 五知根者。 眼等五根也。 五作业根者。 一语具口舌等。 二手。 三足。 四小便处。 五大便处。 心平等根者。 分别为体。 又以肉心为体。 神我以思为体。 卧具为喻所立不成者。 佛法教中无不积聚他故。 云有所立不成也。 言五顶者。 太云。 有二解。 一云。 其头上五个毛髻旋也。 犹驴马身上有其毛旋。 故疏云顶有五旋也。 二云。 头上有五个小肉角子故云五顶。 故疏云头有五角也(云云)。 言此三之上各各有总同异性等者周云。 且同异有二。 一总同异。 二别同异中复有其二。 一总同。 二总异。 总同者。 实句之中法体虽九。 同是实句故。 名为总同。 后总异者。 实九法总异德业。 名为总异。 德业中。 总同总异。 一准实说。 其义易解。 别同异中亦分为二。 一别同。 二别异。 初别同者。 地水等中一一极微各各不同。 名之为别。 同是实故。 名为别同。 别即同。 持业释也。 后别异者。 实九法各各不同。 名之为别。 别即异故。 名为别异。 即亦持业释也。 又释。 别异者。 且四大中各各有多极微不同。 名之为别。 时方我等。 皆准此释。 德业二中别异。 一准实说(云云)。 备云。 实句中有一实总同异性。 而实与实令同。 与德业令异也。 德业之中总同异亦尔也。 别同异者。 且九实中。 地与地令同。 与水等令异。 余亦准知(云云)。 言五顶虽信同异和合等者。 问。 同异性大有性。 并离实等有别体。 何故五顶信同异性。 不信大有。 答。 大有同异。 其义不殊。 故同异性亦虽不可信。 五顶谬信也。 若设信大有。 不信同异者。 以大有句为喻。 而可立同异性。 彼比量亦可有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也。 言德业和合虽依于实等者。 问。 德业依于实。 何不以实为因。 而言无实耶。 答。 德业虽体。 不即以实为因。 如人依大地住。 是地非人因也问。 和合句又能和合之物。 何故不云有一实耶。 答。 是假法故。 不云有一实也问。 若尔。 何云体常一耶。 答。 准佛法遍计所执。 可知之。 备记云。 问。 和合句义亦于实等和合。 何不云有一实唯大有同异名有一实耶。 答。 大师云。 大有令有。 及同异令同异已法。 方和合令和合。 是不名有一实。 由不实等令有因故。 难云。 同异亦尔。 大有令有已法上。 方令同异故。 不可名有一实。 答。 同异性望和合解。 谓同异性令同异已法上。 方和合之。 言然此三种实等能有功能各别等者。 备云。 有一实·有二实。 有多实。 此三种实等功能各别问。 别耶。 答。 有一实者。 大有同异。 有二实者。 子微等。 有多实者。 有微等。 如是功能虽别。 皆有大有令体非无。 皆有同异令三类别。 此名有一实也(云云)。 言然此三种实等者。 有实等三也(云云)周云。 实德业三(云云)。 言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 意云。 大有之有如有漏之有也。 有一实之有如有色之有也。 疏上云。 但遍有法。 若有别体。 若无别体。 并能成宗。 义相关故。 必是宗法。 如萨婆多对大乘立。 命根实有。 以有业故。 如五根等。 岂以命根与业别体。 即非正因。 故有别体若别体。 义相关带。 必是宗法(云云)意同此也。 断作不共不定云。 若望师主。 孙微虽有多实。 不是大有。 复非彼性。 不同同异。 故有多实因于子微上无。 谈师主意。 说彼大有有于多实故。 然不得云是大有有多实。 无同法故(云云)。 言更不须微即实离实等。 邑云。 若言即实之有一实。 宗言非实。 理不相应。 若言离实。 敌者不许。 故但总言不须征语。 亦如所作性因不可分别咽喉杖轮之所作也(云云)。 言实等能有上无有无实故者。 周云。 实等能有所谓大有句。 此大有句不能有于和合句之无实(云云)意云。 实德业能非无之有性上。 无有于和合之无实义也。 言其喻亦犯能立不成者。 周云。 谓以有彼无实为因。 即同异性为喻。 不能同异于和合故。 言能立不成也(云云)邑云。 问。 同异既有于无实。 云何能立不成。 答。 虽有无实。 亦不有于和合性故(云云)意云。 唯有实德业之无实。 不有于和合之无实故。 同喻有能立不成也。 言若有彼无实犯两俱不成者。 意云。 父母四大极微。 及空时方我意。 及德业和合。 皆名无实。 然大有性唯有实德业之无实也。 不有和合之无实也。 若因云有彼无实故者。 此因犯两俱不成。 立敌俱不许有和合之无实故。 唯有德业故。 言因亦不遍者。 意云。 有无实故之因不遍也。 若言有一实故。 即显有性有于一一实等。 遍于无实二实多实。 若言有无实者。 即显有性唯能有于父母极微及空时方我意。 不能有彼二实多实故。 言乍似等。 意释不遍之所以问。 德业亦是无实。 何故此曰乍似唯能有于实句之实无耶。 答。 且据非实。 若以有无实故为因。 实句之中即有不遍之过等(云云)。 言于无实二实多实者。 父母极微令空时方我意。 曰无实同故。 子微云二实也。 孙微云多实也。 此无实二实多实。 皆实句收。 若因曰有无实故者。 唯有父母极微等。 而不有子微孙微等。 故云因亦不遍也。 不遍子微等故。 言问有性有一实因等者。 此问意云。 有法有性是大有性也。 有一实因是共许即实有也。 即宗与因别体。 不相关也。 何不有两俱不成耶。 立敌两俱不许大有性上有即实非无之因故(备记)邑云。 有二问意。 一云。 有法有性即大有性。 而非是实。 因言有一实故。 有即非实。 即实非实有各殊。 如何不是有两俱之过。 二云。 有法与因。 俱是有性。 彼此不许有法之上更立有性。 何有此过(云云)。 言答有性有法是实德业文能有性等者。 答意云。 有法有性亦是实等之上非无之有性也。 因亦是实等之非无之义。 故相关也。 周意又同。 邑云。 有一实因意。 说有性能有一一实也。 此因即是有法之上别能有义。 正是有法宗之法性。 亦如所作性因是彼上别义。 故是亦无两俱之失。 言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实等者。 答意云。 立论者意许有性。 离实有性立故。 今寻意许难言陈。 故不犯自语相违也。 言此于前三一一皆有亦如有性者。 意云。 此同异性亦于前实德业三。 一一皆有令同异。 故沼法师并牒文云。 德业有无不须一言者。 德业之中无有一二多等。 不须一等言(云云)”问若尔立声为无常宗声可闻等。 周云。 此问意乘前起。 前文意者。 立者大有体非实。 同异亦体非实。 取为同喻。 汝若言同异性虽非实。 而非大有故。 为大有异喻。 尔者。 立声无常。 声有可闻。 瓶无可闻。 应为异喻。 而问意如是(云云)。 周后记牒皆无同品。 以异品为或本。 作二无难。 言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 周云。 此难有二意。 一云。 汝若言要与有法上义相似名同品者。 且如无常声。 有法上空无我等。 与常声上空无我等相似。 故此常声应成同品。 若许为同品者。 应无异品。 二云。 瓶有烧见。 与声既异。 得为无常声之同品者。 即一切异法皆得为同品。 若许尔者。 应无异品。 难意如此。 有疏云。 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 更应勘余本(云云)”言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等者。 仁云。 既以同异性。 为意许离实有性为同喻故。 不违所立法均等义品之论文也。 望前意许宗。 虽为异品。 而望后意许宗。 得为同品故。 云均等也(云云)前意许者。 立者意许宗。 立有性应离实有性。 此前意许宗也。 后意许宗者。 能违量之宗也。 有性应非有性(云云)意者。 言显共许有性举(天)意中离实有性立(止)见(天)今能违量意许取有性。 应非有性也。 意者。 应非离实有性也。 言非差别因者。 周云。 此但是有法自相因。 非有法差别因也。 若不寻言取意所许者。 极成所别。 即无此过(云云)。 言若不尔者(乃至)违自宗故。 仁云。 若寻意许难言显。 不尔者。 极成所别。 应无有法自相相违过。 若难极成有性者。 违于五顶自宗所别有性故。 故云违自宗故(云云)备云。 今难言陈。 即违自相。 若不尔者。 所别有性既极成故。 皆无有法自相相违过耶。 若许无过。 违自宗故(云云)。 言所别所依犯自不成者。 仁云。 犯宗所别不成所依不成也(云云)备云。 犯自所别不成及自所依不成。 由自不立大有性故(云云)。 言亦犯违宗随一不成者。 周云。 违宗者。 宗中无离实大有。 今言离实大有者。 即违自宗。 随一者。 有体随一。 二无体随一。 若实等非无为有。 有一实因即是有体随一。 若取大有。 有一实因即是无体随一。 此二并自随一。 非他随一(云云)。 言答彼先总说今亦总难等者。 周云。 此意。 立者但奄含说即实离实之有。 今敌者难有性上奄含难。 不言离实非离实。 于中随其所应。 约不离实有。 无自不成违宗等过。 约离实有。 无相符过。 故言无诸过也(云云)。 唯识疏云。 因中五教唯托心王所变为质。 心王唯能变实法故(云云)。 言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者。 周云。 此大有与实等和合。 非和合句也(云云)。 言一切根所取至有诠智因者。 邑云。 由大有为因和合实等令同一有故。 根取时。 于实德业。 作有诠言。 作有缘智。 故说有诠智因。 即是大有问。 何法为根。 答。 彼以五大为眼等根。 以觉乐等及现比智行为心根(云云)。 言除因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者。 邑云。 此除六句。 既说所和合。 即是除和合有性。 不能有此六句。 故并除之。 无说体无。 理不须说(云云)。 言一有同诠缘因者。 邑云。 实德业三。 同立一有。 有体一故。 以此为因。 诠缘实等。 同作有故(云云)意云。 约实德业。 而同立一有性。 皆有诠缘因(止)作也。 唯疏云。 异异但是差别寔因非如俱分是实性故(云云)。 言成立前宗(乃至)为有缘性者。 邑云。 谓彼成立意许差别云。 有性能作有缘性。 有一实故。 如同异性。 彼立意者。 既能作有缘性。 故知有性非实德业。 令敌与彼作相违过。 故假叙之(云云)四有十句论亦名同。 俱舍名总同句义。 五同异十句名俱分。 十句者。 实·德·业·同·俱分·和合·异·有能·无能·无说。 言有性同异乃至故彼不取者。 邑云。 有性作有缘性。 能诠实等为有。 同异作有缘性。 能诠实等同异既言诠各异故。 彼(乎)意立有性有缘性。 不取同异有缘性。 此中意说。 同异既非有性。 望彼许差别。 即为异品。 下作相违。 即成同品。 故先叙之(云云)。 言心心所法乃有缘之性者。 邑云。 此释有缘性。 谓实德业为境之时。 由大有性而为性故。 彼体是有故。 能为因起觉知等。 有缘之性。 彼宗能缘即觉乐现比智等。 此言心心所者。 佛法宗义谈之(云云)。 言如同异性有一实故(乃至)非实德业者。 邑云。 此述彼宗成立有缘性意(云云)备云。 如同异性(乃至)体非实等。 是显同喻也。 有性有一实等。 显所立宗意也(云云)。 言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者。 意云。 作有缘性(乃)有。 非大有性也。 若大有性者。 宗有能别不成也(云云)。 言文言虽略义核定然者。 邑云。 论中但言作有缘性。 故文略也。 以义研核。 理定应云作大有有缘性(云云)。 言今此略以(乃至)故无妨难者。 周云。 今若唯取后陈为差别。 此因即是法自相过。 不得为有法差别过。 今取意许为差别故。 无此难也。 故无妨难者。 以释外难。 外云。 差别者皆是后陈也。 今在有法。 何成差别。 故言言陈即名自相。 意所许者。 即名差别。 令望意得差别名故。 无妨难矣(云云)邑云。 此宗自至故无妨难者。 若以局通前后为自性差别。 不得有四相违过。 前陈无差别。 后陈无自相故。 今取言许。 故无妨难(云云)。 言如是应非击发所生起等者。 邑云。 如有难言。 声应非击发所生。 所作性故。 如瓶。 以此为有法差别相违者。 亦准此破。 以佛法许声咽喉等击发所生。 若声生为此难者。 彼违自宗。 若声显难。 虽不违宗。 亦非本诤。 亦有世间相违过。 故皆似破(云云)。 言其有一因通违三者。 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之因。 违后三宗问。 何故不言有法自相相违。 答。 不改本喻故。 无自相相违也。 言自所余法皆入同喻无不定过者。 周云。 除四大外一切有法。 皆入同喻问。 何须除四大耶。 答。 若但言体非无故。 不除四大。 便有不定。 不定过云。 其大有性。 为如四大。 体非无故。 是四大种。 为有此过。 所以因言除四大种(云云)此即简自不定过也。 枢要上云。 数论胜论立我宗云。 我体周遍(宗)许常住故(因)如虚空等(喻)作法差别相违过。 体周遍法自相上意所许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 非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 是法差别。 今作相违云。 汝我应不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 许常住故。 如大虚空(云云)准此明知。 不说法自相也。 澄鹙者。 邑云。 鹙子之辨第一。 法师可以澄之(云云)。 周云。 夫正因相者至理不相违已来。 未答前二问。 且略释宗同异喻。 及会理门但以因法成后法陈非成有法(云云)备云。 夫正因相至故此四因不违四六者。 答第一难。 于中有二。 初明正因相。 即夫正因相至理不相违也。 后正答第一难也。 答意云。 后三相违因。 且约立者违。 虽其因是同品有异品无。 然约意差别。 其因亦同无异有也。 是故同初法自相相违。 第四第六之句也。 言若尔便无异喻品故者。 邑云。 若令一切皆同。 不但无于同品。 亦无异喻。 又如立声无常。 无我必随。 若令同者。 虚空无我亦入同中。 故无异喻(云云)意云。 若取空上一切义皆为同者。 即无异喻。 且如立声无常。 即此有苦空无我等义。 常声上亦有苦空无我等义。 既取空上一切义。 与为同喻故。 即无异喻。 又声上有可闻义。 若亦取此为同喻者。 无同喻也。 瓶非可闻故。 邑云。 陈其所诤所立之法有处名同者。 谓立言陈。 或成意许。 但有此诤法处。 即名同品(云云)。 言虽难意许寻言即难至彼差别者。 邑云。 有法之中。 自性差别二种相违。 虽皆难彼意之所许。 然如彼立有性非实。 若不加言直难彼宗离实之有。 而言有性非有性。 亦是难彼言陈故。 成自相之过。 若更如言非有缘性等。 即成差别之过(云云)。 周云。 问。 云何名加言不加言。 答。 他立有性非实非德业。 寻此言即难。 名不加言。 意许离实大有。 他言中不说。 加言言有性作有缘性等。 故名加言。 言今望言陈至理不相违者。 周云。 此论据言陈意许即成四宗。 理门中唯据意许。 且隐言陈。 故言成法(云云)备云。 今望言陈因成宗四者。 望本立者言陈。 而周成宗四。 故云四合违有一也(云云)。 其不定因至故与前别者。 邑云。 此将欲难彼唐兴法师故。 先明不定与相违义别。 且如立声为常。 所量性故。 此因既于同品虚空上有。 名为立顺因正。 敌宗出过。 此因亦于异品瓶等上有。 返成无常。 故乃相违。 因既通于二品智不生。 名为不定。 其相违因。 立者须同无异有。 敌者出过。 必须同有异无。 决定既生故二差别(云云)备云。 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者。 此举六不定因。 简四种相违因。 谓六不定与九句中四六句别也。 四相违因本别四六句故。 后三相违因亦成相违。 而今此文举第六不定简也。 顺因正者。 初胜论师比量也。 破乃相违者。 后声论师比量也。 因虽不改等者。 举前五不定简也(云云)。 言若因正至岂非不定者。 邑云。 此正难也。 隽云。 若云后三相违本量之因同有异无。 便为正因。 敌者破此。 与理相违。 若彼立因通二品。 智既不决。 宁非不定。 故故后三相违本所立因。 皆是同无异有。 故与四六不相违问。 后三相违岂有因通二品。 答。 如立眼等他用。 卧具同品。 何等异品。 积聚性因于彼通有。 故可通二。 或有释云。 通二品者。 谓立者同品破成异品。 或云。 言陈同品。 意许异品。 或云。 立因之同品。 因之异品。 后之一释非。 余皆可取之。 言其同异性既是异品所离之外者。 邑云。 应详。 此中脱一非字。 传之人失。 应言非所离之外。 意云。 其同异性既是异品。 即非所离五句之外。 由彼立宗但言离实等。 不言离五句故。 但矫立为同品耳。 备云。 同异性为同喻。 实德等为异喻。 是故虽有共不定过。 然彼五顶论五句外无别有性。 是故离实等外有别自性之宗。 关宗同品。 其同异性既是异品。 所离之外故。 意云。 宗名所离。 同异性喻。 是宗之外故。 非宗同品(云云)。 言论自说二者。 法自相相违因。 法差别相违因也。 所作性因是法自相。 令相违也。 积聚性因是法差别。 而令相违也。 违一者。 意云。 己本宗令违一宗也。 言违二有六者。 一一令违六句也。 故此卷初云。 违二有六。 谓违初二。 违初三。 违初四。 违二三。 违二四。 违三四(云云)。 言论自说一者。 此六句中。 论唯说一句也。 有一实故之因也。 此因是己本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令违二宗也。 此即六句中第六句也”言今略叙一者。 意三三合令违。 有四句也。 今此疏上文叙唯一句也。 故疏文云。 其有一因通违三者。 如胜论立。 所说有性非四大种。 许除四大体非无故。 如色声等(云云)。 言违四有一今亦示法者。 如此疏上文云。 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 许非无故。 如同异性。 依此比量。 后三从初。 一因违四(云云)。 言自余十种皆如理思者。 十五类中。 此文显五句讫。 自余十句。 如理可思。 疏中卷云。 然上但说因于宗不成。 理实此因于同异喻。 随应亦有四种。 故理门解四不成已云。 于其同品。 有非有等。 亦随所应当如是说。 至下当知。 然名不定。 及名相违。 不名不成(云云)。 言此上所说(乃至)四相违因者。 邑云。 四相违因不关初相。 此言两俱不成等者。 非是有因不依有法名为不成。 但是两俱不许于同品有。 名两俱过。 余三不成亦准于此。 以相违等并是后二相过故(云云)周云。 此上所说四相违因。 即是立敌两俱不成问。 不成是初相过。 相违是后二相失。 各自不同。 云何以不成就相违而作句耶。 答。 不望体说。 但望名说。 亦无过耶。 此四相违因是后二相过。 立论者本立因。 拟正成宗。 因既阙相。 不能成宗。 此相违因即名不成因等(云云)。 言答若两俱不成必无不定及与相违者。 邑云。 问。 且若言两俱不成必无不定者。 云何前论解不定中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 云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 此乃声生对声显。 立敌两不许无常性因于有法有。 疏自断为两俱全分两俱不成。 今何不许两俱不成亦不定耶。 又若有两俱不成必无相违者。 如立声常眼所见故。 此因立敌不许于声上有。 又于同品虚空上无。 异品瓶盆上有。 岂非两俱不成亦是法自相相违过耶。 又前解因三相。 阙二有三。 阙三有一。 如阙初二或阙初三。 理应合有两俱不成及不定过。 既许阙三。 应许有两俱不成及相违过。 如何此中不许两俱不成亦有不定过耶。 答。 今此疏意。 且约三中唯阙初相名为不成。 后二相中偏阙一相名为不定。 二相俱阙名曰相违。 非尽理说。 不是前后自相违害。 据其实理。 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可存。 言彼因立正者。 备云。 相违决定之中。 前量所作性因。 望立论者胜论师。 为正因也。 言用此因违者。 即用此所作性因。 与违后宗也。 芳野曰。 初句显相违决定之前量也。 彼所作性因望胜论师立者。 为正因。 后句显比量因也。 以后所闻性因违前宗也(云云)彼正必违者。 备云。 所闻性因望胜论师。 是正因。 而必违前之无常宗也。 言随其所应者。 四相违因之宗法名别故。 云随其所应也。 言此违无正彼正无违者。 释相违义。 立者同无异有故。 此违而无正。 敌者同有异无。 彼正而无违(云云)。 言随应还成随一等不定及相违义者。 意云。 随一不定及随一相违也。 犹预所依二种亦尔。 随一不定者。 如教论师立。 我常。 许谛摄故。 如自性谛。 胜论师作不定云。 为如二十三谛。 许谛摄故。 我是无常。 此即随一不定也。 胜论无谛摄故。 摄一相违者。 声显论师立量云。 声常。 所作性故。 如虚空。 此即有随一之法自相相违也。 声显论师不立所作性因于声有故。 言就三随一可说有故者。 周云。 此即后三不成得有不定及相违者。 各据一可得有故。 且约不定。 有随一随一不定·随一犹预不定·随一所依不定。 相违亦有随一随一相违·随一犹预相违·随一所依相违(云云)。 疏云。 声生对声显宗。 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无常性故。 如电空等。 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两俱不成。 今取不定。 亦无有过(云云)言共许不成者。 先举宗时。 以无常成所作。 即无常是共许。 而所作是不共许。 即所作共许(伊)不成故。 云共许不成也(备说)仁云。 若倒合时。 共许能立为不极成。 不极成所立为共许能立也(云云)。 言以似翻真故亦无合结者。 邑云。 此论真能立中既不立合结故。 于似中亦不应立无合等过。 但以无合倒合为过增胜故此立之(云云)备云。 似因法唯唯有五过。 无无结及倒结。 翻似立真故。 真能立中亦无合结文。 如上卷疏八能立中说。 离因喻外。 无别合结故。 结者故声是无常也倒结者故无常是声也(云云)。 言异喻之法须无宗因等者。 邑云。 须无宗因。 显前三过。 言离异显者。 不离过。 必须离彼宗因。 与彼有异。 方名异品。 言简滥者。 显倒离也。 本立异喻离宗因。 意简相违不定等滥。 今既倒离可成他法。 何名异喻(云云)。 言要依简法者。 先离宗后离因。 名简法也。 言若据合显亦是因过头以心心所为因同法等者。 意云。 若据合结显喻者。 若云诸无质碍是见彼常犹如极微(止)时(尔)无质碍因于宗同品极微上不转。 而于宗异品心心。 所法上已转是故作不定云。 无质碍故。 如心心所。 声是无常。 同喻可知(云云)邑云。 若据合显亦是因过者。 若合云。 诸无质碍见彼常。 即心心所虽无质碍。 而是无常。 便为异喻。 同于异转。 即是因中共不定过。 此明喻过故不须之(云云)。 言又解因是初相据初辨四等者。 第二答意者。 于因初相上有四不成故。 第二相同喻亦有四不成也。 同喻此第二相故。 言彼开此合者。 彼因初相开四不成也。 此第二相总合不开也。 言举喻如业佛法不许等者。 邑云。 身语二业非无碍故。 此即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 大小二乘假实身语。 俱有碍故。 声论师云。 业是无碍。 彼宗业句是无碍故。 佛弟子萨婆多云。 身语业性是有质碍。 大乘云。 假身语业是有质碍。 若实思业是无质碍。 今据假身语业云有质碍故。 此喻有他随一不成也。 言虽俱所立无且辨能立随一者。 意云。 虽立敌俱所立常宗于同喻上无。 今且辨无质碍能立因(加)于同喻业上(尔)随一无也。 仁云。 虽可有所立两俱不成。 而今且辨能立随一不成也问。 喻之语业与有法声。 如如别耶。 答。 语业是带名句等声也。 有法声不尔。 故二别也(云云)。 言举一例余即可思准者。 以上文是第一说也。 此说意云。 厨舍等喻。 是且举立敌俱决定知喻也。 亦可有立敌俱不决知厨舍也。 余二句过作法。 准可思也。 言或可因是宗法有法犹预因亦成过等者。 第二说意云。 于喻不立犹预不成。 但宗因上立犹预不成也。 谓因是宗之法即有法上义也。 即有法上生犹预故。 于因上亦生犹预也。 喻是非有法上义故。 不犹预也。 言又解因具三相二喻即因等者。 第三说意云。 因三相中。 第二相即同喻既于因上犹预。 岂于喻不犹预。 故因喻上俱犹预也。 言不同于因至无能立所不成者。 邑云。 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 不同因中所依不成。 何以故。 因中所依不成但阙有法。 即名不成。 能依之因有后二相。 体不无故。 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 所依若无。 能立亦无。 故得名为无能立所依不成也。 此文且总。 未显所依为取何法(云云)周云。 此所依无者。 前陈因也。 能立无者。 喻上能立因亦无也。 为无前陈所依因故。 喻上能立亦非有故等(云云)。 言此所依无能立亦无者。 备云。 喻之所依不成有二说。 一云。 由无喻所依故。 名所依不成。 一云。 由无所立因故。 亦所依不成。 今此疏文总举二说。 简因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此因既无故喻无依者。 此以是神我故(乃)因既无故。 此眼等根喻(伊)无所依也。 喻以因为所依故也。 此即他随一(乃)所依不成也。 言且约依因者。 此疏作法。 且约无能立因即喻有所依不成也。 喻以因为所依故。 言如下更解者。 下疏文更重作二说。 初说意者。 喻以能立因为所依。 因既喻上无故。 喻有所依不成。 后说意者。 依无喻所依。 而喻有所依不成。 言今谓不尔至所立无常者。 邑云。 彼之所立既成喻上能立。 必有所依者。 宗中之法。 喻上无常。 但名所立。 喻上能立为依于何(云云)。 言若依所立因喻相似喻依因不成等者。 邑云。 此难意云。 汝若许喻上能立依于宗中所立之法。 何故因亦能立不依于法。 但依有法(云云)因喻相似者。 因三相中第二相是同喻故相似也。 言又纵有所立至第四重不立者。 邑云。 若云喻上有所立故即非能立所依不成者。 或有喻上所立亦无。 岂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云云)备云。 牒文轨师云。 又若能立不成处(尔波)所立既成。 即依所立故不立第四所依不成者。 或若所立不成(尔波)所立既无故无所依。 岂不立第四所依不成过耶。 言设双依彼有法及法等者。 邑云。 彼亦赦云喻上能立依于宗中有法及法者。 如俱不极成。 能别所别俱无。 岂非所依不成(云云)周云。 如俱不成者。 有法及法故名俱也(云云)。 言若言即依因者。 邑云。 彼云有宗依宗无宗即依因者。 故次难云。 自有比量宗因俱无。 何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云云)。 言一云以依因故无无依者。 此初说意云。 喻上能立是依因故(此于道理)今此无质碍因。 是极微喻上无。 故此极微上之能立常与无碍(伊)无依也。 故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即无无宗有因喻等诸阙减句者。 难意云。 唯有因喻无宗。 阙减句有。 何云。 因无所依有法宗故因有不成。 因体非有故有所依不成耶。 言若言无能别故说为无宗者。 此救意云。 诸阙减句中。 唯有因喻而无宗者。 无能别宗故。 名无宗也。 非无所别宗也。 若无所别时。 因即不成故。 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岂无所别不无宗者。 难意云。 无能别故名无宗者。 无所别宗。 岂不无宗耶。 言若言无所别即宗因无者。 此救意云。 无所别有法时。 即宗因亦无故。 喻有所成不成。 喻以因为所依故也。 言因有三相等者。 难意云。 若无所别故宗因并无者。 由无所别。 虽阙初相。 而有后二相。 何故今云以无所别即宗因亦无耶。 言若言过故至总名不成者。 邑云。 若言无宗有法即无因者。 此因既无。 亦不得言于同品有于异无等。 故因体无即后二相过。 皆应名不成(云云)备云。 此难意者。 以阙初相。 即后二相亦有过。 故不名因者。 因十四过皆可名不成。 皆有过故。 何须别说不成不定相违耶(云云)。 言然准道理至即是无因者。 邑云。 此即成前无有法即是无因得名喻中能立所依不成问。 此解与前无异。 何前不许。 今乃取之。 答。 前解但言无所别故即因不成。 因通三相。 便滥后二。 所以不取。 此解唯约无初相。 故无过失(云云)备云。 依上问答者。 以因为喻之依。 此乃不可。 然佳道理。 唯取初相以为因也。 此因无所依有法故。 即阙初相。 阙初相故。 即无因体。 以后二相说为喻故。 极微喻上常与非作无所依也。 以无碍因为所依故。 由无碍因(伊)极微喻上无故。 此喻有能立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设有能别而无有法亦其是过者。 意云。 虽有能别。 然无有法故。 因无所依。 既无所依故。 此因体非有。 因非有故。 喻无所依。 喻以因为所依既无所依因故。 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喻既助因至故并为过者。 邑云。 前记约自体依为四不成。 以之为善。 今即亦取依因为四不成。 如因依有法。 有法无亦因不成。 喻既助因。 因既无已喻亦不成(云云)。 言所依有二自体依者。 答意云。 喻上能立有二所依。 一自体依。 若约极微者。 常及无碍名为能立。 极微名自体依。 此喻所依故。 若约瓶者。 所作无常名为能立。 以瓶为自体依。 此即喻依故。 二所成依者因是也。 周云。 瓶上所依是喻自体。 自体依瓶名自体依。 所助依者。 因体者是所助。 喻体是能助(云云)。 言一云尽理而言准论但约自体辨依者。 如立量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如极微。 此喻有所依能立不成也。 此第二说意云。 以喻所依为依。 极微喻上能立无碍。 是无喻所依故。 名所依不成。 极微是有质碍故。 极微喻上能立无碍(伊)无所依也。 即显约喻所依立所依不成也(此声论师对佛弟子时有此过)。 言两俱随一但望喻依者。 此明据自体依立所依不成名之所由也。 意云。 两俱所依不成及随一所依不成。 但望喻所依立。 言不可说无碍因上两俱随一等者。 非初说也。 初说意者。 喻以因为所依。 喻上能立是依于因。 既所依因无故。 喻有所依不成。 是故亦非之云。 不可说言无碍因上(尔)喻上能立无碍(乎)有(止)不许事。 两俱(尔)不许。 随一(尔)不许。 故有所依不成(止波)也。 言但于喻依许不许故者。 赞第二说也。 喻无碍义(乎)喻所依上(尔)有(止)不许(事)两俱(尔)不许也。 随一(尔)许不许也。 今云。 后说意者。 声论对胜论立此量时。 既有喻所依故。 无所依不成过。 此二师并许极微有对有质碍故。 然约无喻所依。 不成(止云)事(乎)显(止云天)云但约自体辨依也。 此则显可有喻之所依不成之道理也。 若约此论比量作法者。 依疏初说方有喻之所依不成也。 以因为所依故问。 就后说。 若声论对佛法立此量时。 有所依不成耶。 答。 有也。 佛法立无对极微故。 无喻所依。 是故有喻所依不成。 但非论作法也。 论对胜论立故。 言文准于前者。 周云。 前释能立无中。 如论文云以诸极微常住性故。 今此亦准下所立中。 合云以一切觉智无碍故故云准前。 言喻上常住实非所立等。 备云。 通伏难。 难云。 喻上常住何故名所依耶。 为答此问此文起(云云)。 言虽有余过且取所依等者。 意云。 举极微喻对大乘时。 虽有俱不成过。 然今且举所依不成失也。 不举能立不成也。 极微无体故。 故亦不成无碍因也。 论云俱不成者。 复有二种有及非有。 若言如瓶。 有俱不成。 若说如空。 对无空论。 无俱不成(云云)今此文举无俱不成。 言举极微对佛法立随一不成者。 声论师对大乘立云。 声常。 无碍故。 犹如极微。 此喻有随一所依不成。 大乘宗说极微是无体故。 言绮互亦四准前能立者。 上文云。 或因犹预非犹能立。 或喻能立非因犹预。 或俱犹预或俱不犹预。 前三是过。 第四非过(云云)。 言此俱犹预者。 第三俱句也。 此即立敌两俱犹预所依不成(云云)备云。 今云。 第三俱句是因喻俱犹预所依不成。 但今取喻之过。 若尔。 不俱。 言所依不成者且约依宗等者。 喻之所依不成有三解。 一云。 喻上所依。 以所依不相离宗为所依。 一云。 以能立因为所依。 一云。 以喻所依为依。 此中第三为胜。 今此疏文约第一解也。 言有云既有能依故无第四等者。 邑云。 古疏意云。 如向比量。 虽无神我。 然有积聚性因。 喻上所依即有所依。 次难云。 若二立无者。 意云。 若数论立积聚性因。 可如所说。 若转变无常故因。 即二立俱无。 岂非所立所依不成。 何故不许第四耶(云云)。 言若依所立如前已难者。 邑云。 前难云。 因喻相似。 喻依因。 不依理。 为不可。 又所立宗。 敌者不许。 如何说依(云云)备云。 上文云。 若依喻上所立常者。 此非喻所依极微故(云云)意云。 若依极微喻上所立常者。 此所立常非喻所依。 由喻所依是极微故(云云)。 言问若尔即有随一所依不成等者。 意云。 喻上所立依宗所立者。 且约声无常量难云。 瓶等喻上所立无常(伊)依宗所立无常者。 瓶喻有他随一所依不成。 敌者声论不许声上有无常故者。 瓶喻上所立无常(伊)无所依故。 喻有随一所依不成失也。 答意云。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止云天)方举喻时。 即兼合已(天)证彼声上有无常。 而敌令共许。 是故喻上所立以彼无常即得为依。 故喻无随一所依不成也。 言不同举因未极成故者。 意若举因时。 未极成彼声上有无常故。 若举喻时。 方令极成声有无常故。 周云。 若举合已。 能别极成。 喻得依能别。 虽举因已。 能别未极成故。 不得依能别(云云)。 言若尔者举因已即解宗者依所立不者。 周云。 若举因已。 敌即解能别。 因依能别不。 即答云。 亦不得。 同喻要须合已方依能别。 举因未合故。 不得依能别(云云)邑云。 答亦不同喻。 先已合故者。 先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即已解讫。 彼方举喻。 所依所立因已。 后方始解生。 由此不可因依能别(云云)。 第三正义意者。 喻上所立依喻所依为依。 举喻体时。 未解人者。 举喻所依时。 方能解也。 言若尔举喻未解如何者。 周云。 若言举喻解宗喻依能别。 依喻未解。 喻依于何。 此更无答。 为有此妨。 下解为正。 言细准而言有自他共全分者。 所立不成。 他所立不成。 共所立不成。 自全分所立不成。 他全分所立不成。 共全分所立不成等准知。 ◎因明大疏里书下本—————————————————————————因明大疏里书下末◎言理门但举有喻所依者。 意云。 理门论中。 但举有喻所依俱不成。 而不说无喻所依之俱不成也。 故理门云。 如立声常。 无触对故。 同法喻言。 诸无触对见彼皆常。 如业。 如极微。 如瓶等(云云)此三种喻。 如次别配所立不成·能立不成·俱不成也。 胜论宗业是无碍而非常住故。 极微是常非无碍故。 瓶等是非常亦非无碍故。 不成宗因也。 言两俱随一犹预所依及喻无依皆略不明者。 意云。 理门论中(尔波)喻四不成及无俱不成。 皆略不明也。 但入正理中方明也。 言准此有无有即初二无即第四或有或无即第三过者。 备云。 此文甚难。 然今且云。 有即初二者。 两俱·随一也。 无即第四者。 第四所依不成也。 或有或无者。 第三犹预不成(云云)邑云。 有即初二无即第四者。 此且以义配于有无。 设喻无依。 得有初二。 如下自述(云云)周云。 问。 此不成等准下作法。 各通有体无体。 云何今言有即初二无即第四。 但约有体耶。 答。 师云。 且据论文有体而说。 非尽理谈(云云)。 言宗因俱有体无俱不成等者。 如声论师对无空论。 声常。 无质碍故。 如虚空。 宗因是共言故云有体也。 虚空喻是不共言故云无也。 言四宗因无体无俱不成等者。 如数论师对无空论立。 思是我。 以受用二十三谛故。 犹如虚空。 所立我宗。 能立二十三谛因。 不共言故。 云宗因无体也。 又虚空喻是不共言。 故云无也。 不成宗因故。 云俱不成也。 言两俱不成如声论说是者。 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 声常宗。 无质碍故。 犹如瓶等。 是云有俱不成也。 言如外道立我能受若乐至为同喻者。 周云。 外道虽许有虚空。 而彼自不许虚空受苦乐作业等。 是自随一。 虚空之上能所立无。 名俱不成。 对经部师。 彼不许有虚空体性。 但自许有。 名自随一(云云)意云。 约立者边。 名自随一。 又有他随一无俱不成。 然今此处但释有俱不成故。 不举无俱不定也。 言二他随一有俱不成者。 周云。 此举业为同喻。 其佛法者虽许有业。 而不许是常无碍。 意业虽是无碍。 今且取身语故。 成他随一也(云云)邑云。 佛法身语是无常有质碍(云云)。 言二俱不立有第八识故者。 备云。 此即两俱不成过。 立敌两俱不立第八识故。 又通两俱所依不成失。 望立敌两无喻所依故。 即显经部虚空亦同第八识。 后宗都不立故。 文辄师云。 经部虚空同龟毛者。 不尔。 所以者何。 经部虚空都不共言故。 喻所依无。 虽龟毛亦都无。 然共言故成喻所依有也。 虚空不成有喻所依也。 言答立宗法略有二种等者。 总答意显云。 约正比量。 若遮宗必因亦遮。 若通遮表宗。 必因喻亦是通遮表也。 此明道理。 由此即显声常无质碍故如虚空者。 宗因通遮表。 其喻唯遮。 故无(乃)俱不成(止)云也。 表必通遮。 遮不必表。 言如说我常者。 如数论外道立量云。 神我是常。 除二十三谛许谛摄故。 如自性谛。 言依前喻无体有遮亦得成者。 经部立量曰。 我都无。 非作故。 如虚空。 既是遮宗故。 同喻亦遮也。 若宗是遮。 而因喻非遮。 是非正比量也。 虽无喻所依。 而有遮喻体故。 亦得成喻也。 言有云声宗上遮表虚空喻上遮等者。 邑云。 此旧疏假叙声论救云。 声宗之上常与无碍。 皆具遮表。 虚空无体亦但有遮。 言别既两成总非能立阙者。 声上常与无碍。 能所立异。 称之为别。 名具遮表。 名两俱成。 喻上二立名总能立者。 虚空既许有遮。 即非喻中全阙二立。 如何说是俱不成耶。 言答至所立不成过者。 古师答前救云。 无碍之因遮碍。 表于非碍。 虚空无体。 虽无所表非碍。 而亦能遮于碍。 不阙能立。 可知所说其立常宗。 正立所表之常。 不立所遮无常。 虚空既无所表。 宁非所立不成等(云云)可见彼抄。 周云。 别既两俱成者。 即所立宗上。 及能立喻上。 皆有其遮故。 言两俱成。 立敌俱许宗喻有遮(云云)。 邑云。 又破他救至亦不反成者。 此先牒他救词问。 此谁救耶。 答。 前既声论对无空论者。 此即经部救也。 彼云。 具遮表。 虚空无体。 可唯有遮。 喻不似因故。 汝声论立声为常量不成也。 言如咽等所作至亦得成喻者。 此疏主牒轨公破经部意。 咽杖虽别。 所作同故。 其喻得成。 表非表别。 余遮义既同离。 何不成喻(云云)。 沼法师云。 古又云。 声宗无碍。 但取其遮故。 空同喻能立得有。 又叙难云。 宗喻具二。 取遮非表。 亦无能立者。 即自破云。 亦应小乘对大乘立等(云云)余又同故不注。 言古又云声宗无碍等者。 邑云。 此声论救。 虽宗因上俱有遮表。 今唯取遮故喻无过(云云)周又云。 此是文轨法师叙声论救(云云)。 言又叙难至亦无能立者。 邑云。 此有人难声论。 宗喻皆须具遮表二。 汝唯取遮亦无能立。 轨云。 破此故先牒之(云云)。 言亦应小乘至不约具遮表者。 邑云。 此轨公举别破前难也。 意云。 大乘既无虚空。 非作故因唯遮非表。 此量望彼小乘自宗。 既无他随一过。 故知但遮即得成喻(云云)意云。 汝声论师(伊)虽声常宗无质碍因皆通遮表。 而今唯取遮义为宗因故。 喻亦唯遮义故。 喻无能立不成者。 今引例云。 小乘立量虚空是常等者。 此非作故因(伊)立者小乘(波)许通遮表。 敌者大乘许唯有遮。 不许有表。 既不许故。 因应有他随一不成过。 既无此过。 故知。 言此意以至方是喻过者。 周云。 疏主释文轨立意(云云)。 新疏本云。 故将此量为决定相违过者。 此正指过别名。 旧本疏奄含总说也(云云此二行押纸)”言故将此量为不定过者。 周云。 此疏主总牒他意也。 准新疏(秘引疏异本)意云。 不定过者。 相违决定名为不定也。 备云。 此意。 以立对敌。 敌但许有遮。 亦得成喻者。 意云。 以声论立者对无空论敌者。 敌(伊)虚空喻上许有遮者。 亦成正喻。 全不许者。 是可喻过。 故将此虚空常以非作故之量。 为不定过。 以上轨师难意也(云云)”言此量亦非至故所引非者。 周云。 此并疏主出前量过。 若对无空论。 即所别不成因犯随一不成。 空体敌者既不许有。 非作之因亦不有立故。 空有法既无故。 成因无依过。 及不成过者。 汝空为如择灭具遮表。 以非作故。 是常耶。 为如龟毛不具遮表。 以非作故。 是无常耶。 犹有此等四过。 此小乘立自量。 对大乘不着自许言简。 犯此四过(云云)。 言又择灭喻常与非作等者。 此第二破。 意云。 虚空常。 以非作故。 如择灭者。 此喻上之常与非作(尔波)皆共许有遮表。 是故此喻无四不成过也。 言设若救云声空俱取于遮不取前表等者。 问云。 此文轨师假作声论作此救也(云云)邑云。 此即前救。 若唯约遮可许。 能立不阙。 由阙表故。 仍为喻过(云云)意云。 如声论师救云。 声常。 无质碍故。 犹如虚空。 若对无空论时。 宗因喻皆并唯取遮故。 无能立不成过。 既不阙能立义故。 非无俱不成也。 唯有所立不成过也。 言然有破云若声取遮等者。 邑云。 此净眼法师破前唯取遮救。 言违理教者。 常无质碍。 正取所表义也。 同喻亦然。 故但取遮。 便违于理。 彼理门之前是遮诠。 诠即是表。 故知同喻必具遮表。 今许唯遮。 即违彼教(云云。 周意同)。 言今云此约虚空辨无二立者据彼本计等者。 意云。 声常。 无质碍故。 如虚空者。 若对经部。 有无俱不成也。 所以者何。 声常与无质碍因。 俱通遮表。 虚空喻上无能立无碍及所立常。 故云无俱不成也。 既常与无质碍。 俱通遮表。 唯取遮不取表(止波)不可云也。 言有云不合等者。 仁云。 此文轨师。 除声外余瓶等。 有所作故。 无常必应(止云波)显声亦有所作故无常必随也。 故诸皆者合随除宗外余所作及无常(尔文轨意也)。 今基师云。 诸所作者。 合声上所作也。 皆是无常者。 所作(尔)无常(乎)随逐也。 故理门云。 说因宗所随也(云云)。 文轨疏云。 若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犹如瓶等者。 即所立无常随逐能立所作。 能立所作能成所立无常。 即更相属着。 是有合义。 由此合故。 即显声上无常所作亦相合也。 所作性因。 敌论许诸言合。 故可合故重出因。 声是无常。 他所不成。 皆是无常言如何合(云云。 沼法师云。 言配合者。 相属着义云云)沼法师云。 故云诸所作者。 即简瓶等一切所作及声上所作。 者是无常者。 即瓶等一切无常。 无声无常即以无常合属所作(云云)。 言异喻未欲至如何得合者。 邑云。 此明异喻本离无笼括义(云云)。 言如何得合者。 意云。 如何以异喻而得笼括宗因耶(云云)。 言返显至合属着因者。 邑云。 由异喻离故。 翻能显彼顺成之上诸皆之言定合宗因令相属着。 此言属着因者。 意显诸皆之言是相属因也者所以也(云云)。 周云。 古师据此喻上别义。 别立合结与也(云云)。 言即成非所立有违自宗及相符等者。 由倒合故。 以不共许无常。 而成共许所作。 即违自意。 故云违自宗也。 又既以无常成所作。 故云相符也。 言此后二过俱有共全无所余也者。 意云。 无合倒合二过之中。 但有共无倒合及全无倒合也。 无自之无倒合他之无倒合及一分无倒合。 故云无所余也。 言总计似同等者。 沼法师云。 总计似同。 初二各四。 第三有六。 以有之四·无中有二。 成其十四。 兼后二过。 总有十六(云云)以有之四者。 有俱不成中。 有四不成也。 无中有二者。 无俱不成中但有二不成也。 言分自他共有四十二者。 备云。 能立所立俱不成。 此三(尔)各有自他共。 故成九也。 此九之中各有两俱等四不成。 即成三十六。 又无合倒合各分自他共。 即成六也。 前三十六加六故。 四十二也问。 何故后二过中无四不成耶。 答。 不可云两俱无合及随一无合又两俱倒合及随一倒合等故。 无四不成也。 俱可分自他共。 若自比量者自无合。 若他比量者他无合。 若共比量者共无合也。 倒合亦尔也(云云)”言于中细分全分一分者。 沼法师云。 于中细分有体无体全分一分(云云)。 言复以似因问同喻过数乃无量者。 备云。 此文意云。 问两俱不成亦能立不成耶。 乃至所依不成亦能立不成耶等。 复以似因(乃)一千四百五十八种不成过。 同于似喻过四十二时。 数(乃)无量也。 同者各也(云云)沼法师云。 复以因问似喻过乃无量。 恐繁且止(云云)。 言或亦有之如立我无许谛摄故异喻如空等者。 邑云。 问。 此既有理。 何不胜耶。 答。 既对无空元无此喻。 何得唯遣能立不遣所立。 若以所立无故。 此喻体无故不遣者。 前说无俱不成虚空同喻。 亦应得有能立。 无体之喻必无碍故。 彼既不许。 此亦应然。 故前解胜(云云)沼法师云。 然前解胜(云云)故今解。 彼言如立我无等者。 周云。 问。 此量以句为因喻耶。 答。 此量阙宗因喻。 今正明异喻故。 同喻不论(云云)。 前解为胜者。 问。 据何义为胜耶。 答。 前解异喻无体。 但此宗因既无其过。 故前为胜。 后解杼道非无此理。 据实非妙(云云)周记。 言此论所明声对胜论两俱不违者。 今此论中。 声论对胜论立。 声常。 无质碍故。 异喻如极微也。 声胜二师两俱皆计极微常故。 宗法异喻亦无。 俱同无故。 前解胜。 此论所明不违所立常宗若声论对萨婆多立此量者。 萨婆多计极微无常故。 声论师计极微常故。 有自随一所立不遣失也。 言今据显相等者。 邑云。 上言然有火处亦无其烟者。 据显相即无也。 微细烟必有(云云)。 今云。 此文会相违也。 上文云。 诸无火处皆不现烟者。 无烟之处无火。 有火之处有烟也。 若汝立者(伊)无烟处无火者。 何故经云如无烟火耶。 岂无烟。 火非有耶。 是故会云。 有火处必有烟。 然经意者。 据无粗显烟相而言无烟也。 然必有微细烟相也。 故不相违。 他随准知。 言牒计显有以影彰无者。 意云。 以显有能立因。 而影显无所立宗也。 故论云彼说诸业无质碍故者。 显有能立因也。 此论文中应言彼说业体是无常无质碍故。 既不言体是无常故。 今云影显无所立也。 对胜论两俱能立不遣。 对萨婆多等随一不遣。 余思可悉。 言答前望一宗故同开二者。 仁云。 前似同喻之中俱不成。 是宗一而喻二故。 开有无也。 言此约别立故合为一者。 此似异喻之中俱不遣。 是宗一及喻一故。 不开有无二种也(云云)备云。 此约别立等者。 此俱不遣唯望一有宗。 不具有无二不遣也。 若立有宗立无宗时。 望此二宗。 具二不遣也(云云)意云。 别立有宗无宗二时。 唯约一有宗立为一俱不遣也。 又唯约一无宗立为一俱不遣也。 沼法师云。 答前望二宗对立声常故。 同开二。 此约别立故合为一(云云)问词同本也。 周云。 答前望二宗者。 对有空无空二宗。 此意。 似同喻俱中开二。 言此约别立等者。 比中偏对有空论说。 不据双对有空无空二论而说。 故不开二也(云云已上周说)又邑云。 答前望二宗等者。 前同喻过中。 望两宗喻故。 有有体无体二俱不成。 今此约有无二宗各别立量故不开二。 立有体宗因。 以有为异。 即俱不遣。 以无为异。 必二立俱遣。 立无翻此。 必无但立有无二宗而成有无二俱不遣者。 故不开之(云云)”邑云。 此中亦有两俱不遣者。 如论应知。 言随一俱不遣亦。 如大乘师对胜论立。 我不离识。 以无体故。 如毕竟。 异喻云。 诸离识者皆非无体。 犹如虚空。 大乘自许虚空不离识无体。 即自随一俱不违也。 若胜论对佛法立。 我能作业。 许无碍故。 同喻如空。 异喻如意。 此对大乘他随一俱不遣也。 犹预俱不违者。 如立此山处有火。 以现烟故。 如厨。 异喻云。 诸无火处皆不现烟。 如彼山有云等处。 然于彼山烟之与云。 既怀犹预。 故俱不违。 所依俱不遣。 如疏应知(云云)。 言将彼质碍属着无常者。 备云。 以道理言者。 异喻可云将彼无常属著有碍。 然今且据不离故。 倒而言也(云云)沼法即云。 将彼无常属着质碍(云云)余文同也。 言依第五显喻者。 四明疏云。 初半颂。 如次第。 颂前长行同异二喻。 后半颂。 颂上方便。 依第五转所说故言说二喻者。 由同喻中合喻法则为方便故。 显有法上所作等因。 即依此义。 略辨七转。 一说体声。 二所作业。 如说斫木。 三能作具声。 如人及斧。 四所为声。 如言斫石为诸王等。 五所因声。 斫此木为造堂。 六所属声。 如木属宦。 七所依声。 如木依付百姓家等。 今二喻处说第五转所因声说。 故知方便所说异喻也(云云)意云。 诸所作者皆见无常(止云)此诸无之言。 是声上(乃)所作与无常(乎)令相属着之所因也。 此约喻合也。 若约异喻离者。 诸非常者皆见非作(云)诸皆之言。 是声上(尔)常与非作(乎)令远离之所因也。 故云依第五转所因声显同异二喻也。 故上文云。 返显须成诸皆之言。 定合声上所作与彼无常令属着因(云云)因者所因也。 言返显正因除其不定等者。 邑云。 立异喻而有二意。 一为返显。 二者为简滥。 今既倒离。 便以质碍成于无常。 失前二意。 言简滥者。 简相违不定。 如前明之(云云)。 言此有二过等者。 意云。 倒离有二过。 谓一成非本所说。 二犯相符过。 何者。 诸有质碍者皆见无常(止云)时。 以质碍因为因。 成无常宗。 是故胜论师云。 若尔者有相符过也。 故周法师云。 此有二过者。 一成非本所说。 二相符过。 以质碍因成无常宗。 故有相符(云云)。 言复言等者显有不尽等者。 周云。 此文意云。 今此等字上似宗因喻三支过中。 论文中。 除四相违自余诸过。 名据言陈未明意许。 今言等者。 等彼意许。 又缺减过。 论文之中。 言陈意许俱并不说。 又阙过中有分有全兼单双者。 二阙三阙是也。 此等诸过。 论亦不明。 今此等言并皆等彼诸过失也(云云)。 言同辨三支皆据申言而有过故者。 意云。 上来所辨九种似宗·十四似因·十种似喻。 皆据申言而有过故。 言与颂先后次第不同如前已辨者。 疏上卷云。 问。 何故长行牒前。 颂文不依次释。 又与前颂开合不同。 答。 略有三释。 一云。 前颂据宗。 二悟类别。 立·破·真·似相对次明。 所以八义次第如是。 长行广释逐便即牒。 性相求之。 何须次牒。 颂以真似各别。 开成八义。 长行以体类有同。 合成六段。 亦不相违等(云云余释如疏说)今显问意云。 如前颂云。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有悟(云云)长行论中。 一明能立。 二明似立。 三明二真量。 四明二似量。 五明能破。 六明似能破(云云)既颂与长行。 如是先后次第不同。 故今问也。 言明此二量亲能自悟等者。 周云。 问现量二量。 亲能自悟。 并隐悟他及能立二称。 能立能破亲能悟他。 唯隐自悟。 不言隐能立。 何故所隐一二不同耶。 答。 其理正齐。 能立能破显明二义。 能立及悟他唯隐自悟。 现比二量唯显一义。 即是自悟隐于二义。 能立与悟他虽隐显不同。 其数相似故。 不应责等(云云)。 言犹二灯二炬互相影者。 意云。 如二个灯彼此互相照。 又如二炬彼此互相熙。 真似二立亦有自悟。 真似二量亦有悟他也。 邑云。 二立二量各有疏疏。 文但举亲显二疏也(云云)周云。 此灯既发彼灯之影。 彼灯亦发此灯影。 炬亦如此。 自悟悟他互影亦尔(云云)。 言悟他比量亦不离此得成能立者。 意云。 真似二立悟他比量。 亦不离此真似二量得成能立也。 明知真似二量亦复悟他也。 仁云。 宗因喻三支。 亦不离此现比二量而得成真能立也。 言故知能立籍于此量者。 备云。 依理门文。 故知真似二立籍二真量也。 依现量智及比量智。 立比量故。 即颂现比二量体是智故(云云)。 言明此二量亲疏合说等者。 意云。 现二量亲能自悟故名亲也。 即疏悟他及能立故名疏也(此能立具故云能立也)。 言此即兼明立量竟说者。 周云。 此立意者。 本勤欲悟他。 此文既明自悟悟他。 即是兼明立量意(云云)备云。 正明二真量亦通悟他。 兼亦明立量意也。 言意欲佛弘于本论者。 周云。 即瑜伽对法等是也(云云)邑云。 谓瑜伽八能立。 及论轨式中皆有至教量等(云云)问。 古人立六量。 现量·比量·至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 何故今但立二量耶。 答。 今论意者。 后四种者摄入现比二量中故唯二量。 故上卷疏云。 陈那菩萨废后四种。 随其所应摄入现比。 故理门云。 彼声喻等摄在此中。 由此论主但立二量(云云)问。 后四种量摄入现比中云何。 答。 备云。 基师意云。 至教量者唯现量摄。 譬喻量等皆比量摄。 现量不摄(基意)西明意云。 至教量等六量皆并唯量摄。 现量不摄。 今以基说为正义也(云云。 如西明理门疏下卷初及文轨疏下卷)。 言古师从诠及义智开三量者。 邑云。 能诠为一。 即至教量。 所诠之义即自共相为现比量。 由能缘智从三境故。 开为三量。 以境从智。 其理亦然(云云)周云。 义者境义。 即自性与义别。 诠即能诠之教。 缘自相智名现量。 缘共相智名比量。 缘其境智名至教量。 古师约此诠义分三量也。 言陈那以后以智从理唯开二量者。 邑云。 谓自共二相理(云云)周云。 所缘之理不过自共二种。 能缘之智但分理比(云云)。 言有依于此唯二量文等者。 周云。 如文轨法师疏中述。 言有过者。 将似现比等皆比量摄。 即是过也(云云)。 邑云。 二似非量。 宁入量中。 以似从真。 即二量摄。 如何皆许比量耶。 况彼量中。 实简诸过(云云)周云。 废诠谈旨者即是理也。 言当知唯言等者。 但遮避前义准等量。 不遮古师三量故。 云不相违也(云云)。 言又传云外道立宗等者。 周云。 此是贤法师在北川传量法师集此比量也(云云)。 言非比极成现所有量等者。 邑云。 此说至教极成现外之所有也问。 何不直以至教量为有法耶。 答。 若极成至教量非现量摄。 即有一分相符过。 大乘亦说散心缘教非现量故。 若别成一分定心缘至教非量摄。 复恐大乘与作决定相违过云。 定心缘至教是现量摄。 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 犹如现量。 由此不可直言至教非现量摄故。 下言狭带是也。 言量所有量者。 周云。 陈现量外所有之量。 名现所有量。 即至教等是也(云云)。 言即为显因具足三相故者。 意云。 既取比量为同喻故。 此因具足三相也。 言然狭带说者。 周云。 以所有言含至教等。 名为狭带(云云)。 言因中言极成简随一过等者。 意云。 为不极成现量故。 云极成现量也。 何者。 佛法所立现比二量之中现量。 是名不极成现量也。 至教量亦现量中摄故。 云不极成。 外道不许至教量(乎)现量(尔)摄(止云)事故。 者佛法亦同外道立三量。 谓现量比量至教量也。 此三之中现量(尔波)不摄至教量故。 云极成现量也。 若不简不极成现量者。 有自随一不成失。 外道(波)二量中现量(尔)至教量(乎)摄(止)云事不许故。 言量所摄者。 意云。 量者通三量等。 谓现量比量至教量等也。 量(止)云(尔)所摄故也。 言为如非量所不摄故非别有体者。 问。 此义难思。 既有非量心。 何云无别体耶。 答。 安况大德记云。 虽有非量心体。 而今意者。 现量等并名量也。 其非量者不名量也。 非如二量是有体故。 云无体也。 非量(止之天波)有无(云云)此犹未了。 言又量所摄简非量相符等者。 邑云。 问。 举宗之时。 已相符讫。 至因方简。 岂不迟耶。 答。 量既未成。 因简何失。 宗中未简。 故此简之。 疏之意也。 然依非量虽现所有非是现所有量。 宗中说言现所有量。 即已简讫。 故知量所摄言不简相符过也。 宗中已简因。 更简之。 一何繁长。 今以义。 彼因中言量所摄者。 意遮有法自相相违过也。 且彼量云非比极成现所有量者。 意许至教是现所有。 大乘不许现比外有至教量。 寻意难云。 汝非比极成现所有量非是现所有量。 极成现比所不摄故。 如非量。 准四相违量。 因喻许改。 故此无违。 又决定相违有其四种。 此即有法自相决定相违过也。 为简此过故。 因中置量所摄言。 非必简彼非量相符过也。 且为此释。 然疏深意。 愚未详之(云云)备云。 因时总简宗过。 即顾因时亦简喻时亦简宗因过也(云云)。 言陈那菩萨至作决定相违等者。 邑云。 问。 夫决定相违。 有法仍旧。 今何改之。 答。 外道本量。 正以现所有量比所有量而为有法。 余文简过。 非正有法。 设余不同。 无违理失。 然此相违量。 理稍难解。 且有法既言非现。 法中而言是现。 岂无自语相违。 又云极成比所有一分不极成量者。 即散心缘至教及义准量。 亦在其中。 今若成此是现量摄。 复有一分违宗过。 若以一分言简义准等。 即因不定。 为如现量。 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 一分定心所缘至教是现量摄。 为如散心所缘至教。 极成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 一分不极成量非是现量摄耶。 宗中既云极成比故。 得以不极成比以为不定也。 有此多过。 消息亦难。 本量既称得传立。 陈那量亦是传闻。 既无典据可凭有过。 不即为责。 但是疏主因言叙(云云)又周云。 问。 相违决定有法必同因喻及法。 而即是别成其决定。 前他量云非比极成等。 今云非现极成等。 有法既别。 何成相违决定。 答。 此量之中言所有量。 正是有法。 非比等言有法之具不是有法。 今者还取彼所有量以为有法。 故亦无失(云云)。 言有说自相至此名共相者。 邑云。 轨公疏云。 自共相者。 一切诸法皆离名言。 言所不名。 唯证智知。 此为自相。 故经云。 如火势相证者乃知。 若为名言所诠显者。 此为共相(云云)彼以经中自共二相。 而释此论现比所缘。 理不相符。 故疏非也(云云)。 言此释全非违佛地论等者。 佛地论云。 彼因明论立自共相。 与此少异。 彼说。 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名附己体。 不共他故。 若分别散心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花。 名为共相。 此粟散心分别假立。 是比量境。 一切定心离此分别。 皆名理量。 虽缘诸法若无常等。 若一一法各别有故。 名为自相(云云)今此文中。 可说因明自共二相。 然释因明自共相之处。 举经自共相说。 云违佛地论所说因明自共相也。 言定心缘火不得彼热等者。 但身识及彼俱意觉热触故。 余定心等不觉热触故。 应云缘共相也。 言即有解云等者。 邑云。 相传德咸法师此解也。 言由此前难等者。 意云。 外道例难。 汝文轨师(伊)定心离取故不被烧者。 我义亦尔。 心是离取。 如何心应被烧(止)离耶。 是故但口应被烧(止乃未)应难也。 不可总难应烧心口也。 言言依语表表即依身等者。 意云。 言既依口。 口即身根。 彼合取境。 故应烧口也。 演秘一云。 问。 若诠于火。 名若得火。 名被烧。 何难口。 答。 名依于声。 声发于口。 声名二法皆非可烧。 故难所发令烧于口(云云)太抄一云。 自口出声。 声上有名句文。 名等既诠于火。 火既烧名等。 名等不离声。 声亦被烧。 声不离口。 口应烧(云云)。 言今问此难等者。 邑云。 此中意云。 外道所计名言得自相者。 此云自相。 不出二途。 或同因明。 或同经意。 今问前师。 汝难外道。 令口被烧。 为依何难。 疏两异难。 其理可知(云云)。 言若据外宗彼非假智等者。 周云。 此意。 若外道计实智得火自相故。 可难彼实智应被烧也。 即次文云可依此智者。 即是实智也(云云)”言可依此智以难于彼者。 仁云。 彼得自相(云云)实(乎)可难也(云云)。 备云。 此智者假智也。 岂可难假智耶也(云云)”言又于极热至既不被烧者。 此于道理。 显意识唯取合境然不被烧。 但觉热触故闷绝及与苦俱也。 是故轨师缘合境被烧者。 地狱意识既缘合境。 岂被烧耶。 明知前答全非也。 立道理云。 地狱身识意识觉热触故。 即与苦俱及闷绝也。 然不被烧也。 定心寻名缘火。 及实智等唯得自相。 而不觉热触也(云云)备说。 瑜伽十六云。 问。 几界合而能取。 几界不合能取。 答(乃至)一界合不合二俱能取(云云)明知意识通合离也。 定心既是第六意识。 既云取合离境。 如何汝云唯离取耶。 沼法师续云。 瑜伽说通离合取故。 不许定中起五识者。 可不通离合。 既许起五识。 意与彼俱。 故通离合(云云)周云。 既许起五识。 意与彼俱者。 且五识中。 鼻舌身三并合中知。 余二意识通离取。 故知定中通离合取(云云)。 言前救及难二并成非者。 上文云。 即有解云。 境有离殊。 缘合境者被烧。 定心离取故不被烧者。 此救也。 又云。 有救难外云。 汝若名言得火自相说及心缘应烧心口。 以得自相者。 此难也。 言彼外道等至故总难之者。 意云。 彼外道等。 但云火时。 得火自相(止乃未)云(天)不言共相故。 云不立共相也。 又彼不分别经与论自相。 云得自相故。 今亦不分别总难之也。 言或可抑难等者。 此第二解意云。 口应不烧者。 此抑难。 难彼外道。 非正难也。 但应心所烧者。 此正难亦。 故云。 正难。 于彼寻名所烧之心。 亦得自相等也。 言若他返难言至不得热等相故假智摄者。 备云。 若他返难。 大乘依因明。 寻名缘火。 心所烧者。 彼外人自取屈。 所以者何。 依唯识论。 寻名缘火假智。 不得火自相故。 即不可言自相。 设依唯识。 定心寻名缘火。 亦是假智。 得共和故。 若依因明。 寻名缘火。 各附己体。 故自相摄。 现量心故(云云)。 言若观热触即非假智称境智故者。 备云。 地狱身识及意识。 能称境知故。 得火不可言自相也(云云)周云。 此意。 五识别别亲得自相。 不作触等及四尘解故。 云称境知(云云)。 言如假想定至者无烧温等用者。 周云。 引此一段文意。 证彼假智在于定中。 虽寻名缘火等亦是假智不得自相。 得名现量。 故引此文(云云)备云。 下引例成也。 假想定所变水火等者。 如八胜处及十遍处所变者黄赤白地水火风(八胜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十遍处)此观心所变火等。 是身虽在中。 无烧温用也。 又上界定心缘下界火时。 所变火等亦无烧用。 然能观心皆是现量各附己体故。 是自相收也。 又备德仁德俱云。 上界定心所变火等无烧用者。 上界身等极微妙故。 不所烧也。 下界粗身是所烧也。 上界定心既是现量。 唯得性境。 而无实用。 不能欲界火粗烧上界细身故。 且初禅梵王作欲界化故。 其身虽色界法。 而欲界火所烧也等(云云)难思。 言问身根实智俱得火之自相等者。 此问答是约外道言也。 谓外道执。 名言亲得法自相。 如身根亲得火自相也。 既许身根所烧热故。 故今此问答也。 故灯三云。 释烧心口。 外人返难。 如汝定心及五八识得法自相。 缘火之时。 何不烧心。 答。 宗计有别。 汝执言说得自相者。 如似身根得火自相。 即觉烧热。 火以烧热为自相故。 心等亦然。 既得自相。 何不烧热。 此就外道难。 非大乘宗。 大乘宗者。 根非所烧。 而得自相者。 各附己体。 分明而得。 非分别贯通余法。 名得自相。 不同外道。 若外道余乘各执。 言说得法自相。 亦同身根。 故作此难。 大乘不尔。 故自无过(云云)。 言答火者微盛等者。 意云。 以火若对心时。 其用微者。 若对根时。 其用强盛。 是故有根烧心等不烧也。 此外道答也。 言设定心缘因彼名言等者。 备云。 依此文明知。 定心寻名缘火。 既是共相亦是自相(云云)”言同名句诠所体共相者。 因明共相同于唯识共相也。 所依者能诠之所依故。 言若佛心缘比量共相等者。 邑云。 此说佛心缘于比量境之共相。 非谓佛心有比量也(云云)周问。 佛缘比量境不。 若缘者。 共相应有体。 若不缘者。 应不遍智。 答。 佛恒在定。 缘共相境。 亦无有体。 既无其体。 何须缘耶。 答。 许佛遍缘故亦无失(云云)备云。 佛缘凡夫比量心所缘共相亦无体也(云云)。 义心云。 问。 比量所缘共相为假为实。 答。 但是名言及分智于法自相增益假立。 无别实体。 故唯识云。 由此但依似事而转。 似谓增益非实有相。 若尔假有二种。 有体无体。 假是何收。 答有二解。 一云。 无体解虽非所执我法。 由名言及分别智诠缘作。 说名为共相。 废假智诠都无实体等(云云)一云。 有体假于百法中众同分摄。 诸法相似有同分故。 云西明师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摄问。 上二说中何者为胜。 答。 初为胜也等(云云)。 言有云有体即此色等非我我所等者。 邑云。 问。 既云。 即此色等非我我所。 名空无我。 即以色非无故。 说空无我名为有体。 疏何不许。 答。 苦空无我遍通诸法。 此即体无。 若约色论。 便非共相。 故下破之(云云)。 言问空无我者。 邑云。 问。 无常二亦是共相。 此中何偏问空无我耶。 答。 大般若云。 若是诸有漏共相无常。 是诸有为法共相。 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 由空无我宽故。 此偏问。 理实余二亦合举之。 或有疏本。 于空无我下。 有等字者。 即不须此牒(云云)。 言四又诸行中无常等者。 邑云。 此中无常者生灭相也。 无恒者异相也。 不实住相也。 诸有为中具四相皆非实。 共相观识即缘于此。 故知共相非有体也。 应检瑜伽(云云)。 言此中正智即彼无迷乱离旋火轮等。 意云。 正智者。 即对法言无迷乱也。 即离旋火轮等迷乱分别也。 虽火非轮。 而速回故。 谓见火轮。 故云迷乱也。 等者为实色等也。 言义谓境义离诸映障者。 备云。 言现量者。 谓于境义离诸映障分别也(云云)。 言若唯简外及假名言等不简比量心之所缘过亦不尽者。 备云。 此文并破上三说不尽理也。 就理门论。 虽有三说。 并不尽理。 论文局故。 是可依天主论也。 既云所有分别。 明离一切所有分别。 第一说意者。 唯简假名言及胜数二外道。 不简余外道及比量心之所缘。 就第二说。 唯简假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 不简外道。 就第二说。 唯简外道。 不简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也。 故简过皆不尽(云云)。 言若一往唯言无二感三所有分别等者。 下破文轨师也。 彼师云。 分别有三。 一自性分别。 二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 又分别有二。 一名言分别。 二种类分别。 此二三分别皆五识无也(云云)此取意引也。 今难云。 五识等皆离三分别等故是现量者。 有太宽失。 自性分别是现量故。 岂亦离自性分别耶。 言准七摄三等者。 若七分别中摄三分别者。 第六意识中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 随应有彼七分别。 岂非现量耶。 邑云。 既言唯除无分别智。 即后得有分别智及有漏定等。 皆在其中。 岂无现量(云云)。 言有法者。 谓色等诸蕴能有苦无常等法故云有法。 言非一相者。 谓色等上。 有色等自相空无我等共相故。 言非一相。 言根非一切行者。 五根唯取色等自相。 余非所行也(云云)。 文轨云。 五根但于有法自相中行。 不于一切常无常等相中行也。 唯内证离言者。 五识缘自境界。 但了自相。 故云内证。 不带名缘。 故云离言。 是色境界者。 五识缘境与根同故。 约色根境界。 必显五识内证(云云)可存。 言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者。 西明云。 五识同时第六意识及第八识。 如是二种离诸分别。 唯证自相行解而转。 故名现量。 第七识中若有漏者皆我故。 皆非现量。 非量所摄。 若无漏者虽是现量。 在定位故。 此中不说(云云)文轨师云。 阿赖耶识了境自相。 虽是意地现量所收。 然非大小乘内外两道所同许故。 此中所为现量。 若对大乘自宗。 第八即是意地现量所收(云云)。 言又欲贪等诸自证分者。 邑云。 此说。 一切自证分及证自证分。 于一切时。 恒现量故。 见分或时通比非量。 故不取之问。 何故此中举贪等耶。 心心所中随举一故。 又前言。 现量诠分别。 其贪等烦恼于境多起分别。 恐疑贪等自证分亦非现量故。 遍举此通接于余(云云)可存。 言问此入正理为同于彼言于声等但是五识亦有余三者。 意云。 此入正理言于色等境者。 若同于理门本颂。 唯说五识耶。 若亦长行所说余三种类(乎毛)兼说耶(云云备说)。 言文同理门义何妨耶者。 邑云。 理门云由不共缘现现别转者。 彼唯约五识身解。 此言现现别转者。 虽与彼同。 既不言由不共缘。 何妨义。 与彼别故。 此以不实多法名为别转。 通明四类。 于现无失(云云)。 言此四类心或唯五识现体非一名为现现至其义相似者。 此第一释意云。 能缘现量识非故名现现。 各附己体而亲分明取。 不贯通故。 云别转也。 根即量故名为同现量。 持业释也。 即四类心现量也(此第一说同文轨师第二释也)论云。 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止云)释此论文有三说耳。 言各附境体离贯通缘者。 意云。 四类现量心是各附自境体。 而离共相贯通分别缘故。 云别转也。 言具合有五者。 应有故是名现量之五字也。 又有本云。 具合有之(云云)此本好也。 言依理门论云由不共缘至即无此妨者。 此第二释意云。 论云现现者。 初(乃)现(波)是五根之现也。 后(乃)现(波)能依识之现也。 故云现现也。 后依于现现根故。 识名现现也。 现即量故名为现量。 持业释也。 言若依前解即无此妨者。 邑云。 前解亲明而取离贯通缘名为别转。 不言各别取境。 名为别转。 是故便无互用之妨(云云。 此第二释余师所无)。 言或现之量五根非一名现现识名为量现唯属根等者。 此第三释意云。 言现量者。 现之量也。 依主释也。 五根非一故云现现。 现者五根。 量者五识。 故依主释也。 依此说者。 五俱意识及自证分诸定心。 此三类不可名现量也。 所以者何。 五俱意也所依根。 是等无问意根是非现。 云何前念意根云现。 后念识云量耶。 是故不可云现之量也问。 第八识是第六识之所依根。 何故不可现之量耶。 答。 第七八识是大小乘内道不共许故。 不以为根也”言准理门释等者。 理门论既五根名现故。 唯彼五根名现。 而云现之量也。 言若通明说四意根非现者。 意云。 若通四种现量。 名现之量。 依至释者。 彼三种现量心之所依。 前念意根。 是非现故。 不可云现之量也。 言又阙其识自体现名者。 此通伏难。 难云。 第六识是以第七识为俱有根。 是故五俱意识亦现之量故。 应云依至释。 不可取前念意根也。 今通之云。 彼第七识自体是颠倒取境故。 不分明也。 故非现量。 是故第七云现。 第六云量。 而不可云现之量也。 现(乃)阙故。 言但随应所应依主持业二种释者。 意云。 五识名现量者。 是现之量故云现量。 依主释也。 五俱意识等三类名现量者。 现即量故名为现量。 持业释也。 能依识体。 亦云现亦云量(此第三释同文轨师第一说也)。 言于所影结比故者。 备云。 于所二字颂结比量智所由也。 又云。 颂结所比义所由也(云云)仁云。 此文应无。 都无用故(云云)又沼法师续中亦无此文也。 言此简因滥者。 意云。 有正智生者。 简相违决定滥也。 彼相违决定因虽具三相。 而不生正比量智。 谓不令生敌证者决定智故。 沼法师续云。 论有正智生。 述曰。 此别颂具初明生因果。 次明了因果。 此即初也。 若从他生。 若自比解。 俱名正智。 或简因滥。 谓虽有智藉三相因而观。 所立犹预解起。 或违智生。 此即因失(云云)。 言正比量智者。 备云。 了宗智云正比量智也。 此了宗智望宗果。 名了宗因也(云云)又云。 知所作智·现烟智·忆念智。 亦云正比量智也。 了宗智之因故名了因也。 然准下疏。 以初说为正也(云云)。 言了火从烟现量因起者。 意云。 了火者。 了有火宗。 了宗智也。 此即敌者智也。 此了宗智。 是从知现烟。 现量智之因起也。 言了无常等从所作等比量因生者。 意云。 了无常等者。 此敌证者了宗智也。 此了宗智是从智所作因之比量智因生也。 此现量智比量智。 俱望了宗智为远因也问。 何故知现烟智云现量智。 知所作智云比量智耶。 答。 无分别现量而知于现烟。 是眼识故。 云现量智也。 第六意识是分别而知所作故。 云比量智也。 言由是成前举所说力者。 邑云。 谓理门前举颂云。 余所说因生言所说因者。 谓能立因喻等。 此中意说。 由忆念故。 成前所说因等。 不相离力能生果智。 故名近因(云云)。 言是境现所缘从心名现量者。 初说意云。 现烟境是现量心(止有)眼识之所缘故。 云现量也。 此现之量。 依主释也。 言或体显现为心所缘名为现量者。 后说意云。 烟境体显而为心所缘故。 云现量也。 此现即量。 持业释也。 言答即所观因及知此声所作因智者。 备云。 正了宗智名比量智。 知所作因智。 是了宗智之远因故。 以因从果。 名比量智也。 所观所作性因。 是心之境故。 以境从心。 名比量也(云云)。 言或复翻此者。 周云。 忆因之念为作因。 现比量智为作者(云云)此当西明释也。 言避前二释者。 备云。 以本疏释为正义时。 避西明说。 为正义时避本疏释(云云)。 言问理门论中现比量境至但说于智者。 周云。 此是他问也。 言何理得知至亦名比量者。 此即却质问家(云云)。 言答理门论中云问何故此中与前现量别异建立等者。 前他问家引理门论。 答他质家(云云)中现量但明果。 比量他明因。 比量明因显有果。 现量明果。 定知有因(云云)。 言问何故此中与前现量别异建立者。 问意云。 何故比量处唯说因名比量不说果也。 现量处唯说果名现量。 不说因耶。 比量因者知所作智及忆因智。 果者可宗智也。 现量因者。 眼等五根及意根等。 果者。 一五识身。 二五俱意。 三诸自证。 四诸定心问。 比量处。 论云。 谓于所比审观察智者。 此可宗智。 此果也。 何故今云不说果耶。 答。 备云。 此比量处并说因果。 名为比量(云云)今云。 不尔。 论云。 此处亦应于其比果说为比量(云云)释此本疏即初后互明也(云云)若因果并说者。 何故如此说耶。 今且。 答云。 论云。 是近及远比度因故。 俱名比量(云云)知所作智。 知现烟智。 并名远因。 忆念因智。 名为近因。 既此近远二因名比量。 故云俱说因名比量也。 此亦难思。 言为现二门者。 为显比量差别不同故言二门。 即理门。 邑云。 答。 理门论中云。 问。 何故此中与前量别异建立者。 谓彼前明现量。 即说五识身五俱意自语分定中意识俱是现量之体。 不说现因。 彼明比量。 但说现比二因及审观智并忆自念。 唯言比因。 不说比果。 故彼问之。 言为现二门等者。 此答互举之意。 为现比二门说果。 皆不遮止。 此等并答前征。 今者此中下正答初问(云云)已上邑说。 言能观能证彼二境相者。 见分量智能观于火与无常故。 名能量也。 言既于一心以义。 分能取。 故量果又名为量果者。 此第一说意者。 见分为现量。 又名量果也。 此即以义分也。 此文意者。 既一心上以义分见相分。 见分名能量。 相分名所量。 如是以义见分为能量。 亦为所量也。 言或彼所量等者。 仁云。 此第二解意云。 非唯能缘之心名为能量。 所缘之相亦名能量。 不离缘心故(云云)意者。 色不离识故。 名为唯识。 如是此亦尔也。 又云。 第二说意者。 见分为能量。 相分为所量。 即所量相分亦名为量果。 如色不离必故。 云唯识也。 此释应好。 所以尔者。 既见分为能量。 何亦相分名为能量(古意同)”言或此中意至体不离用即智名果者。 意云。 量果。 果自证分体(伊)不离能量见分用故。 能量见分智亦名量果也。 即者不离义也(备说)。 言一散心散过去至三散意缘末来者。 仁云。 问。 何故缘过去缘未来。 如次散心散意。 而缘现在名独头耶。 答。 缘过去未来。 必唯意识。 非余识故。 其理实也。 若缘现在世者。 通五俱意及余识故。 今举独头意识也(云云)意云。 五俱意识缘现在者。 是通现量故。 余举独以意识简五俱意也问。 缘过去世是何意识。 答。 备云。 此五俱意识也。 五心章云。 五俱意识通现比及非量。 通缘三世及非世境(云云)明知五俱意识通似现量(云云)。 言但不摄境别作余解即名非量者。 问。 若尔。 缘青作青解心。 亦应非量。 何故云比量耶。 既非青青解。 岂不名非量。 答。 灯三云。 今缘青作青解者。 此比量智不称前境。 如眼识缘色称自相故。 不作也解。 后起意识缘色共相作青等解问。 前言。 缘瓶虽不坚执。 是非量收。 非青青作。 何名比量。 答。 瓶依多法作一解。 不称法体。 非量收。 青不依多。 顺法体。 由有分别比量摄。 若尔。 定心作青等解不。 若不作。 云何遍处胜处作青等观。 若作青等解定心应比量。 若。 虽作青解。 各附自体。 不贯通余。 得是现量。 不净观等准此可知(云云)。 灯云。 问。 缘瓶衣食等心。 是何量摄。 若。 本云。 非量收。 不亲缘得法自体故。 非比度故。 非量所收。 非量不要唯坚执故问。 若尔。 定心诸佛菩萨岂不缘执。 答。 不障缘瓶。 但心不作实有。 瓶解得。 瓶所依四尘自相。 于实有中假合余义分别转故。 以了知世间缘彼作实瓶解故。 现量境。 如遍计性。 圣者违无亦为境。 非同凡执。 说为圣境。 本疏之。 缘瓶之心是非量者。 据作实瓶解说。 非约了瓶段。 亦是非量收。 设复缘瓶作比量解云比量。 非真比量。 无实瓶体。 故亦非量。 以似现比是非量摄。 不称境故。 邪谬智故(云云)。 言又但分别执为实有谓自识现得等者。 周云。 第二解意。 即约执心。 谓自眼识现得亦名似现。 亦者亦上意识(云云)。 备云。 此后说意者。 五俱意识独头意识。 俱名似现也。 诸分别执为实有者。 皆是似现量也。 此说尽理。 初说意者。 唯五俱意识名似现量(云云)。 邑云。 前解翻言。 实非眼识现得自。 谓眼见瓶衣。 以现根得。 名为似现。 即有缘过去未来世空花等。 要执非是自。 谓眼识现得即摄不尽。 今言分别执着悉。 谓为现得。 不唯言眼。 故皆摄尽问。 善心亦缘瓶衣空花水月。 此皆似现。 既非执着。 如何摄耶。 答。 虽非执着。 而是分别。 此言分别执为实有。 皆名似现。 设不执著者。 摄其中无不尽矣(云云)。 言三句三文如次配释者。 论云。 若似因智者。 初标似因也。 次论云为先所起诸似义智者。 次标似体也。 次论云名似比量者。 后标似名也。 又云。 论云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者。 此释初似因也。 次论云于似所比诸有智生者。 此释次似体也。 似体者了宗智也。 次论云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者。 此释后似名也。 既云如次配释故。 周云。 即此似比据文各有三句。 科文亦有三段。 一段配一句。 如次可解。 论云若似因智为先所起。 此为一句一文。 下二句二文亦准可解(云云)。 言准标有智及因等者。 前论文标之。 若似因知(云云)以因者。 所知之似因也。 似智者。 知之似知也。 准此标而[米*并]之中亦可有能知所知。 言或总无言者。 一云。 约世亲宗因喻三总无故云无言也。 一云。 约陈那因三相并无故云无言也。 言或言无义者。 虽举因喻言支。 而无义理也”言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者。 解云。 此约宗因喻三立阙也。 过或七者。 世亲所立义也。 故疏上卷云。 世亲菩萨缺减过性。 宗因喻中阙一有三。 阙二有三。 阙三有一(云云)或六者。 自余诸师所立义也。 故疏云。 世亲已后皆除第七。 以宗因喻三为能立。 总阙便非既本体。 何成能立。 有何阙而得似名(云云)。 问。 初义云。 若宗因喻三并无者。 有何所阙而似名。 答。 宗有二。 一能诠宗。 二所诠宗。 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 宗言之所诠义为所诠宗也。 今阙宗者。 据能诠宗。 不阙所诠宗也。 故有第七阙也问。 既无能诠宗言。 岂有所诠义耶。 言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者。 解云。 或六者。 陈那贤爱所立义也。 或七者。 自余诸师所立义也。 故上卷云。 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说有六过。 即因三相六过是也。 阙一有三阙二有三无阙三者。 贤爱论师亦除第七。 自余诸师不旨除之。 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虽有申宗。 不申因喻。 如数论者。 执我为思。 不申因喻岂不过也(云云)。 言如立声非勤发眼所见故至阙初二相者。 周云。 问。 眼所见因。 瓶既是异。 即合阙异。 如何不阙异喻。 答。 举瓶为异。 眼唯见四尘。 不见瓶盆等。 故成异喻(云云)此声论对佛法立故。 如是说也。 第七句量。 是声论对胜论立故。 三相俱阙也。 备云。 第四句量虽三相阙。 然今取阙初二相边也(云云)。 邑云。 传生起等者。 此释同法相似起言所以。 谓由同法相似而生能破之心。 击动齐转风故。 转上击咽喉风等。 能令唇口动即发破言声故。 云传生起也。 私云。 疏异本文。 沼法师云。 宗过性等下。 别明支过。 此等或于能立所破名。 故理门云。 此中能破阙等。 谓前说阙等言词诸过失。 彼一一言皆名能破。 或于所破立能破名。 理门又(云云)何同法相似。 能于所作中说能作故传生故作如是说(云云)。 言或于所作说能作名等者。 周云。 问。 云何于所作说能作名耶。 答。 据实而论。 阙减等实是所破。 境是所作。 今言能作者。 即阙减等为因。 能起能破言故。 名能作也。 所起能破之言。 即名所作。 何以故。 由从他境上生故。 云所作也(云云)可见邑记。 言或云此唯约境者。 周云。 境是所破。 言是能破。 故言此唯约境(云云)。 邑云。 若据理门。 前解为当。 若依此论。 后释为优。 寻文可悉(云云)意云。 论云。 谓勤能立缺减过性(乃至)及喻过性者。 是据所破境也。 言以下更云显示此言等者。 意云。 此后论文方说能破言也。 前论文说所破境也。 若前说者。 何颂后说耶。 明知前不说能破言也”言谓于圆满等者。 初明妄言阙也。 论云。 谓于圆满能立。 显宗缺减性。 言于无过宗有过宗。 言于成就因不成因。 言于决定因不定因。 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 言于无过喻有过喻。 言疏中略不牒故。 今注之也。 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乃至)于无过喻有过喻言者。 后辨正言邪也。 言立者量圆妄言有阙者。 释谓于圆满等论文也。 因喻无失虚语过言者。 释于无过宗有过宗言等论文也。 因明大疏里书下末(大尾) 发布时间:2024-09-01 08:12: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