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论指事 内容: 释论指事《大正藏》第69卷No. 2284释论指事上沙门空海撰第一卷十种论名(一代种种论总十万九千部。 皆摄此十。)又马鸣所作论百部(十种义论摄。)五十一藏及十藏(三藏摄。 此通摄诸藏。 别阿毗达磨摄。)一代种种经百洛叉(十二部经摄。 此论通以此百洛叉经为依。)此论别依经百部(各列名字。)六种马鸣出世之事。 总叹如来八万四千四十八种功德之中。 十种最十种胜。 十种业十种遍。 四种智四无碍。 十种僧四种法。 三聚(邪定正定不定。)信十种义。 本建立五分名(一因缘。 二立义分。 三解释分。 四修行信心分。 五劝修利益分。)以上总说此。 造论八种因缘(大总持论八十因缘此八摄。)师弟子说经造论本愿事。 立义分三十三法门名数之中。 十六所入本法。 十六能入门。 及不二摩诃衍。 摩诃衍总说有二(一法二义。)所谓法者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显示大乘义。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谓义者即有三种。 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一法二门。)二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释曰。 此有三门。 一所入根本总体门。 更有一重门。 二能依趣入别相门(更有一重门。)三通达轨则不动门。 摩诃衍者。 总者即是所入根本总体门。 即是根本摩诃衍中有八差别。 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 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 三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 四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 五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 六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 七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 八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 如是八种摩诃衍法皆从能入立其名。 谓以一体一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 名为一体一心摩诃衍。 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而为其门所趣入故。 名为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 譬如转轮圣王随其轮相立名字。 摩诃衍法亦复如是。 随其门相立名。 大总持论中开八十门广释根本摩诃衍法。 今各摄十成一种。 故唯立八种。 所入总体有八。 能入又八。 第二重四种法中各具三门。 一本法所依决定门(上云所言众生心者是。)二根本摄末分际门(上云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是。)三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上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者是。)四众四生。 何故不二摩诃衍法无因缘耶。 答。 是法极妙甚深独尊离机根故。 问。 何故离机根。 答。 无机根故。 问。 何须建立。 答。 非建立故。 问。 是摩诃衍法诸佛所得耶。 答。 能得于诸佛。 问。 诸佛得耶。 答。 不故。 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 性德圆满海是焉。 所以者何离机根故。 离教说故。 八种本法从因缘起。 应于机故顺于说故。 何故应机根。 有机根故。 问。 如是八种法诸佛所得耶。 答。 诸佛所得。 问。 得于诸佛耶。 答。 不故。 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 修行种因海是焉。 所以者何。 有机根故有教说故。 乃至云。 三世微尘数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达于清净无上地。 第二卷十种论说四种等法门。 二种本法之中。 一一体一心十名义。 二三自一心十名义。 已上二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 二门名字之中。 一心真如门。 十种名。 二心生灭门十种。 二种本法三异二同。 二种法门七异一同。 真如门一住地。 生灭门二种。 住地(向上门向下门。)五种言说二种名字(名二字二。)十种心量。 三离(言说·心量·名字。)三不离(一如如如说。 二寂灭寂静念三字影名虚空字。)十种如来藏。 四种无为(体用)五种有为(体用)十种识。 十种阿梨耶识。 第三卷清净本觉之中(十种本十种觉。)染净本觉(十本十觉。)清净始觉。 染净始觉。 真如(十真十如。)十种义虚空(染净虚空。)四种四相(一粗重过患。 二微细过患。 三无常功德。 四常住功德。)四相配五住(一十信位。 二三贤位。 三九地位。 四因满位。 五果满位。)佛地十种功德。 决择始觉决难二门(一自宗决断。 二望别决断。)决择本始二觉决断不断无明(风水喻。 已说本有性智清净门。 已下业用自在无碍门。)六根作佛名字。 眼光明日月宝德如来。 耳音声梵响清净如来。 鼻香积芬流圆满如来。 舌一味无杂平等如来。 身觉触分明显相如来。 意智慧明达遍满如来。 觉体相用四种大义。 释曰。 如实空镜清净本觉三世间中皆悉不离。 而为一大法身之果三种功德圆满(文)第四卷六种无明。 闇无明十种名。 归德成幻力无力门三相(业转现也。)六相(智相。 相续相。 执取。 计名字相。 起业相。 业系苦相。)八识(又七。 又四。 又二。 又三。 已上本上无明略释。 已下总蕴一切染净诸法更作同异二门。 表示造论真实本意。)同相门(此示唯一真如无余法。)异相门(此示诸法种种名字相等。)已上明心生灭字已。 已下直释生灭因缘。 本意识五种名。 释二门(摄义显宗生解门随文散说决疑门。)根本无明及随缘本觉各各二因缘。 此中说十一末那(已上随文散说门毕。 已下相续业用差别门此有三义。)次唯心回转门(已上广大末那转相门讫。)次分别事识转相门。 本复次言意识者(云云)释有四门(已上生灭因缘决择已毕。 已下示因缘殊胜不可思议之相。)本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云云)说六种染心。 释有五门(已上因缘殊胜门。 已下显示生灭之相差别。)第五卷本复次分别生灭相者(云云)十四行。 释五门(一标释俱成示相门。 二率相属当假人门。 三显示粗细所依门。 四本觉对治次第门。 五发起问答决疑门。 已上生灭之门决择分已焉。 已下显示染净相熏相生不断绝义。)本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云云)三祇。 四熏者。 一净法名为真如。 又二(一自体相熏习。 二用熏习。)二一切染因名无明又二(一根本熏习。 二所起见爱熏习。)三妄心名业识。 又二(一业识根本熏习。 二增长分别事识。)四妄境界名六尘。 又二(一增长念。 二增长取。)释有五门。 一总标纲要门。 有六意(一相待相成似有意。 二本无性空非有意。 三相待相成显空意。 四自然虚空无碍意。 五非作非造自然意。 六不守自性无住意。)二立名略示门又二门(一净真法相。 二染妄法相。)又三种义(一无明。 二业识。 三境界。)三通释熏习门。 又二门(一比量譬喻。 二法喻合说。)四分剖散说门。 又四门。 一门。 又二二门。 又二五尽不尽别门(此中说本因果。 始因果。 本有三身。 十地等义)净法熏习。 此中有二(一法身自然熏习门。 二应化常恒熏习门。)此中说本觉及无明一异等义。 又说木中火等因缘法譬(云云。 已上染净诸法相熏相成不断绝义决择门。 已下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第六卷本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云云)释有三门。 一自体大义门(又二。 一人平等。 二时不转。)二自相大义门。 三门(一圆满功德门。 二问答决疑门。 三别释广说门。)三自用大义门。 六门(一本愿无尽。 二离相不着。 三能所平等。 四无相现应。 五随见粗细。 六问答决疑。)自相大义门有六种性义功德。 一大智慧光明义(本觉般若能除无明闇故。)二遍照法界义(本觉般若照达一法界源故。)三真实识智义(本觉般若远离虚假故。)四自性清净义(本觉般若非得他力故。)五常乐我净义(本始二觉从无始远离四障圆满四种自然德故。)六清凉不变自在义(譬如明镜之南北相具随违故。 又为十七名。 初二各二。 次二中各开三。 后二中如次开四三。 又为二十五名。 最后一中开十一故。 不八变二及自在故。)此中说果子十种譬喻云。 染净法数量平等(已上自相大义毕。 已下示自用大义门。)自用大义门有六(各如前列。)此中说三身义。 如是三种甚深大义二种门中云何安立。 谓真如门中三种大义唯各立一。 无双立故。 若生灭门中三种大义者。 三种大义具足双立。 无前后故。 以之为别。 是故大印陀罗网譬喻经中说。 有体大义无相及用(如门)有相大义无体及用(如门)有用大义无体及用(如门)如是三大有第一一无第二一。 复次有体大义当有相用(生门)有相大义当有体用(生门)有用大义当有体相(生门)如是三大随第一一有第二一。 不相舍离故(已上说三种大义门讫。 已下说门自入门破异门。)本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云云)释曰。 此文对治广狭大小诸异执。 已下说对治邪执正解门。 本对治邪执者(云云)释有四门。 此中说人执等(已上说对治邪执正解门了。 已下说分别发趣道相。)第七本分别发趣道相者(云云)三种发心。 一信成就发心(一直心。 二深心。 三大悲心。)此中摩尼喻。 二解行发心。 三证发心。 释曰。 此文有二门。 此中说十五种信成就远近。 信成就十种名。 发心四缘。 广说摩尼喻说。 初发住八相成道。 五种异说退不退。 第八此说修行信心分。 此中说六度等。 又说修止观种种方便支具等。 第九此中广说种种魔事及对治门。 并说赞叹三昧功德等。 第十卷此中说两轮具阙益损门。 又说劝劣向胜不退门。 又劝修利益分。 此中说此授不二摩诃衍与三自摩诃衍。 又说龙猛菩萨劝诫。 释论指事上(终)释论指事下沙门空海撰第二卷本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此中唯释四法。 所余法门略不解释。 九论已说故。 云何为四。 一者一体摩诃衍。 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 三者真如门。 四者生灭门。)解释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显示正义。 二者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释曰。 如是三门解释四法大门数量。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 二者心生灭门(释即是建立四种法相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即是法门该摄圆满门。)此义云何。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即是发起问答显因门。 显示正义者至不相离故是名略说分。 此中有三门如上应知。)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乃至唯证相应故(此中有三门。 云何为三。 一者根本体性真如门。 二者发起问答决疑门。 三者假说开相真如门。 第一门中有三门。 一建立名字门。 二直诠真体门。 三解释名字门。)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是建立名字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是直诠真如门而简生灭门。)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且假彼有显此无。)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若离诸戏论之识无有一切妄境界故。)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直示真如门离绝三相故。)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显示三离之功德故。)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总结体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 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显示三离之因缘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第二传言遣执着之过。)谓言说之极。 因言遣言(直示真如无相之因缘。)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约真释名。)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约如释名。)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总结所上说故。)已上根本体性真如门。 问曰。 若如是义者。 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生疑致问。)答曰。 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 虽念亦无能念可念。 是名随顺。 若离说念名为得入(如其次第决彼二疑。 已上发起问答决疑门。 已下次说假说开相真如门。)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云何为二。 一者如实空。 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 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 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非异相。 非非异相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即名不空(此中有二门。 一如实空真如门。 二如实不空真如门。)此段释论牒文略之。 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是乱住证。 非往向证。 已上心真如门了。 已下心生灭门。)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乃至不觉义(此有二门。 一所依总相门。 二能依别相门。 此中有二重。 住思应观察。 谓生灭门一心为依故。 生灭门摄觉义不觉义梨耶为依故。 先说初门。)心生灭者(唱上立下故。)依如来藏故者(所依一心。 彼多一心。 亦名如来藏故则是上心字下降建立异名故。)有生灭心(能依法门谓生灭门故。)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略去分名建立满名。 虽义具足言未足故。 此中所说不生不灭及与生灭者。 总摄诸无为名不生灭。 总摄诸有为故名为生灭。)与和合者(即是开示能熏所熏之差别故。)非一非异(即是开示有为无为同异差别故。)名为阿梨耶识(总结圆满字。 此上下转门。 次说上转门。 次该摄安立门。 次藏识剖字门。)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 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总显示大识殊胜圆满相故。 此有二种圆满。 一功德圆满。 二过患圆满云云。)已上总识摄生圆满门。 第三卷所言觉义者乃至非究竟觉。 此有二门。 一略说本觉安立门。 二略说始觉安立门。 本觉门中又二。 一清净本觉门。 二染净本觉门。 始觉中又二。 一清净始觉。 二染净始觉。 所言觉义者(即是总句。 自下皆是别句。 总者通表一切觉故。 别者各各差别说故。 别句中先说清净本觉清净始觉。 次说染净本觉染净始觉。 如其次第说相可见。)谓心体离念相(即是清净本觉。 心自性清净心。 体本有法身体。 是心体名本觉。)离念相者(即唱清净本觉人辞者即人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如是觉者善证具足十种德义虚空理故。)法界一相(如是觉者于所证之真如法界而共和合一味一相无差别故。)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善证二种胜妙之理。 清净觉者即是法身如来自性自体故。)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归依建立清净本觉称故。)以上清净本觉说了。 何以故(即请问辞。 欲建立清清始觉作如是请。)本觉义者对始觉说(直决彼疑。)以始觉者即同本觉(作其所由。 谓以自然始觉与彼本觉同故。 得对始觉示本觉故。)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通示二种离性本始。 谓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即是离性本觉。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即是离性始觉。)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 不觉心原故名非究竟觉(释阙脱此句。 略说两觉安立门讫已下广说两觉决择门。)此义云何。 如凡夫人乃至同一觉故(此有二门。)一建立四相门(此有四门。 一粗重过患四相。 二微细过患四相。 三无常功德四相。 四常住功德四相。)二建立随觉门(此有二门。 一满觉门。 二分觉门。)第一十信位。 如凡夫人者(即是趣向行者。 位在十信未得不退。 名为凡夫。 已出邪定名为觉者。)觉知所念起恶(即是显示修行因相。 未得入十信已前二种灭相是大过患。 不知不觉。)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即是显示行因果相。 谓此位中始起治道。 气力极弱故名为故。)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即是显示熏离俱相。 所谓觉知灭相之法实是过患。)第二三贤位。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即是趣向行者。 位在三贤。 于此位中人空无漏成就自在无所疑畏故。 将二乘同于菩萨总明而已。)觉于念异(即是显示修行因相。)念无异相(显示行因果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显示无异相缘。)故名相似觉(即是结前并兼显示熏离俱相。)第三九地位。 如法身菩萨等(即是趣向行者。 位在九地。 九地菩萨真如法界以为自身。 般若实智以为自心故。)觉于念住(显示修行因相。)念无住相(显示行因果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显示无住相缘。)故名随分觉(即是结前并兼显示熏离俱相。 生相细念未出离故。)第四因满位。 如菩萨地尽(即是趣向行者。 此中有二。 一因圆满者。 二果圆满者。)满足方便一念相应(即是显示因圆满者。 此中有二金刚喻定。 一方便金刚定。 二正体金刚定。)第五果圆满位。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显示果圆满者。 大圆镜智分明现前乃至平等虚空一相无相。 无初念故。)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此显示始觉般若圆满之相而得到于无生觉故。)是故修多罗说。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地故(此引经证。)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此除疑令生胜解。)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即是成立上无念义。 谓金刚已还一切众生独力业相大无明念未出离故。)若得无念者即知心相生住异灭(此下显示始觉境界周遍圆满。 谓大觉者已到彼岸。 遍知一切无量众生一心流转作四相故。)以无念等故(以何义故如是知耶。 得自无念时一切诸众生平等得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显示一自宗决断。 二望别决断。)已上广说始觉决择分讫。 已下广说本觉决择分。 复次本觉随染乃至得利益故。 一本有性智清净门二(一不守自性随缘门。 二对治一切业障门。)二业用自在无碍门二(一随顺机根契当门。 二不动本性常寂门。)释论指事下(终)这释论指事也者。 我之大师遍照金刚所撰。 而流衍于世希矣。 所以人其知之亦鲜焉。 先是前小池僧正亮汰大和尚。 得雒西山梅尾宝库古本对校以书之。 余复转写韬秘者年已尚矣。 今番应剞劂氏某之索。 使绣梓而广布诸。 元禄甲戍冬。 释觉眼敬志。 发布时间:2024-09-04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