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卷) 内容: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卷)净空法师讲述佛教书籍请掀开第二十五面,‘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礼敬、赞叹之后,接著讲广修供养。 那么这个里面有两桩事情,第一个是供养,其次讲广修。 首先我们要晓得前面已经说过了尽虚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显,所以佛法里面讲平等就基于这个基础上而建立的,三宝平等。 那么说到三宝,诸位一定会想到佛、法、僧,三宝是自己,不是别人。 佛是自性觉,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觉,自性本来就觉,觉而不迷,可惜我们现在是迷了,变成迷而不觉了。 那么这也有同学提出来,无明怎么起来的? 几时起来的? 我叫他去读楞严经,这个问题在楞严经第四卷里头,释迦牟尼佛答覆富楼那,说了很多。 学佛就是恢复我们的自性觉,这叫皈依佛,皈是回来,是从不觉回过头来,依是依靠,依觉,要依自性觉,这个才叫真正的皈依。 假如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好,我们回过头来了,我们依谁呢? 去依释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错了,那这个佛教就变成宗教了。 宗教是什么? 自己没有办法,要依靠神,要靠神来保祜,那就变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觉。 那么觉呢,你要懂得觉的样子,觉的相是什么? 这首先要明了的,觉心是不动的,所以觉心是清净的。 我们迷的时候,心是动的,迷一定是动的,迷是妄动。 那么我们把这个妄动的心息下来了,皈到静了,这就是皈依觉,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这是妄动,这是迷;回过头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换了,取代了,把它换过来了,那么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念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就是念无量觉。 那这样我们念无量觉就好了,何必念阿弥陀佛呢? 但是念无量觉,一种功德;念阿弥陀佛,两种功德,不一样。 因为阿弥陀佛确实有其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愿;十方世界的众生,只要执持他的名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双重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那么法宝是自性正;实际上自性觉,就是儒家讲的诚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诚意、正心,这是自性正,在佛法里面讲正知正见。 什么样的见解是正知正见呢? 我们简单说个很粗的相,不带著私心的见解都比较上正确一点,一加上自私,那个见解全就错了。 所以凡是一桩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这个见解决定不正确,邪知邪见。 所以佛法教给我们,起心动念要想众生,要想一切众生的利害,不但当前众生的利害,还要想到后世众生的利害,这个见解就比较上要正确一点。 我们今天俗语里面讲,客观、主观,凡是主观观念的,都有错误,有过失;客观比较上要明朗一点,要正确一点,这是从初浅上来说。 所以皈依法,法,狭义的指经典,经典是佛的知见,正知正见。 我们要把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从那里回过头来,回过头来要依佛知佛见,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消归自性,这个才有用处;不能消归自性,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与我们不相干。 如何把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变成自己的佛法,这叫消归自性。 那么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净,代表和合,我们从与一切众生不和,回过头来要与一切众生和合。 世出世间没有不能相处之人,如果有一个人不能相处,你皈依僧就没有做到。 因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显现之物,有一个众生不能够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显现。 换一句话说,不管你修得怎么好。 戒律持怎么严,你不能见性,这个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要和睦,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够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净,心生烦恼,这个是一定道理,僧代表净,所以六和合,里面是以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改,要改过自新,这个叫做修行,那么这就是皈依僧,是从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这个叫真正的皈依三宝。 所以三宝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宝,这三宝是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 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动物,十法界有情众生,上自诸佛,下到恶鬼、畜生、地狱,没有一个不具足,个个都具足。 那么佛从这一方面来看。 所以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他具足三宝,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三宝。 所以我们自己平常造罪业的确很重,我们轻视一个人,看不起一个东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宝,自己在那里造罪业。 那么晓得三宝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说、在事上说也没有怨亲,因此修平等心,要从怨亲上开始。 那么讲到六度,特别讲到忍辱波罗密,诸位晓得忍辱非常重要,没有忍辱,你就没有功德。 经上讲得很清楚,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 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心里一不高兴,功德完全没有了。 所以你要说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算到现在,你的功德时间就这么长。 如果一个钟点发了脾气,你的功德不过是十几二十分钟而已,从前你的功德都烧光了,都没有了,所以功德很难成就啊! 积功累德,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不能发脾气;外头境界,我忍无可忍了;外面境界什么? 境界不相干,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萨,佛菩萨在考试你、考验你;通过了,关关都通过了,你功德攒积下来了。 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说魔与佛是自心变的,与外头境界不相干。 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头境界是魔。 什么叫魔障? 是内心里头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内心里头是佛,看外头境界都是佛。 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没有看到魔;众生看佛都是魔,这没有法子的。 所以我们讲到广修供养。 先要讲怨亲平等,贵贱一如,这个样子我们对人对物对事,诚意才能生得出来,然后我们的供养才能普遍,以内财以外财,才能够修离相的布施。 布施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为我们的平等心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的供养也是要遍供十方。 你这个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养三宝,果超十地,果报超越十地菩萨,那么诸位要记住,供养三宝就是供养觉正净。 常言说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为基础,所以一个人不能不修福。 前面两愿,偏重在善根上,这一愿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总修啊! 那么供养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都讲求。 在世间法来说,在中国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从事于教学,他没有做其他的事业。 换一句话说,他的生活没有来源,没有依靠。 他教学是私人教学,那个时候政府没有办学校,国家又不给他薪水,他生活怎么办呢? 学生供养。 而学生供养是随著学生的家境,老师决定不计较的,不像现在收学费,规定一定多少,没有。 你有能力,多供养一点;没有能力,少供养一点;在非常清苦、清寒的学生,老师还要供养他,他是一个很可教的学生,但是家境太困难,没有办法生活,老师还要贴他。 那么佛法,诸位晓得更是一种尽义务的教学,绝对不讲求报酬的;如果没有人供养了,他只好走,此地没有人供养,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 这个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云游四海,那个地方有因缘;实在讲就是那个地方人肯供养,他才可以住下来嘛! 到这个地方没有人供养,那没饭吃,只好到别的地方去了,到处去托钵。 那么我们要想真正把个好的善知识留下来,叫他住在这个地方,在那里教学,那一定要修供养。 供养不在多,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供养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惨了。 初发心出家,真是个个都是菩萨,到最后一接受供养,供养多的时候,个个都还俗了,都回家了。 出了家,他没有产业,什么都没有,钱一多了,好,人家供养一个房子送给他,他有了家了,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了;银行里头也有存款了,跟世俗人有什么两样;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 佛规定的对出家人的供养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没有听说供养房子的,没有,决定没有。 维持一个最简单的生活,他什么都没有,心决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里就患得患失,他有贪欲,贪心也增长了,贪不到,嗔恚心也增长了,那造的罪业也太多太多了。 出家人为什么造那么多罪业? 每一个在家人供养的都有责任。 所以佛法灭,灭在那里? 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呀! 害惨啦! 所以这个要知道。 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人家供养的时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么办呢? 赶紧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后决定堕阿鼻地狱,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毁灭佛法堕阿鼻地狱,万万不可。 我在国内外讲席上,我都劝勉大众,供养是必须的,不能过分,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 而且供养要平等地供养,一个道场要兴,一个地方上佛法要兴,必定是高僧大德人数要多才能兴。 一个人两个人,没有办法,所以僧团最低限度是要四个人,四个出家人以上才是一个僧团,不足四个人不能称僧团。 龙天护法护谁? 护持僧团。 今天我们要找一个道场,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能够守六和敬,能够同一羯磨,我们找不到。 所以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场,没有一个真正佛法的道场,我们感觉到非常地悲哀。 佛法自从释迦牟尼佛起,佛法生活方式是民主自由,他是真正做到了。 所以羯磨呢,就是会议,它是民主制度,四个人在一块,无论什么大小事情,四个人开会,多数赞成通过,没有说那一个人作主的。 佛在世也是一样,有什么事情宣布,它这个通过的方法是默认,宣布之后大家不讲话,就承认,就通过了;如果有意见,你就提出来说。 羯磨是梵语,翻成中国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开会,就是议决,在我们中国过去方法叫羯磨,就是开会、会议、决议,所以佛法是民主自由。 不能守六和敬,不能做羯磨,就不是佛法的道场。 所以诸位你们将来看什么样道场,要从这个角度上去观察,它是真正的道场,还是虚有其表的道场,不难得知啊! 供养说广修,因为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刚才跟诸位说了,因为你性德广大,你要不广修,性德不能够显现。 前面跟诸位说明十愿,愿愿都是显性德的,那么这个地方所说的,注解上偏重在事,其实理事它都具足,这个注解在事相上,‘广罗五尘贵品。 修饰百味珍馐。 陈供法界如来。 奉养十方海会。 ’这些讲的都是说在事相上。 诸位听我刚才所说的似乎只是我们在家信徒对出家法师要供养,我们学生对老师要供养,那么出家法师跟做老师怎么样呢? 他也要广修供养,供养之后有多余的呢? 就要布施,不能放在那个地方。 那么还有人说,我供养的钱放在银行里,攒,攒到一笔相当数字了,我再来做一个好事情,这样好不好呢? 不错啊? 实际上不可以。 为什么呢? 你的心已经攀缘了,心不清净。 随手布施,心清净,不攒积,有多小舍多少,清净,这样才如法。 底下一段讲境界相也非常地广大,跟前面一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 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个也是三种无尽,佛刹无尽、诸佛无尽、菩萨海会无尽,都是我们供养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是能供之心,跟前面两段意思也相同。 如果没有普贤行愿的法力加持,自己甚深信解就做不到,所以这个十大愿王的的确确不是一般人能够修学的,为什么? 他没有这么大的心量。 这个心量实在是太广大了,决定用的是清净心、平等心来修这个法门。 那么下面举所供之物,‘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这一句是总说,底下就举几个例子。 ‘所谓华云,鬘云。 ’这是花,鬘也是花,花穿成花环就叫做鬘,印度人有这个习俗,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这是花鬘。 ‘天音乐云。 天伞盖云。 天衣服云。 天种种香。 涂香。 烧香。 末香。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然种种灯。 酥灯。 油灯。 诸香油灯。 一一灯柱,如须弥山。 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那么这是举几个例子,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写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看。 经文里面有几个字是必须要晓得它表法的意思,这是我们在经上常常会看到的,它用云,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它都用一个云, 在华严经上我们见到太多,一切经上也常常看到。 云代表非有非无,我们看到云彩,坐个飞机到上面去看没有了,代表非有非无。 我们要不要用这些供呢? 要供。 能不能执著呢? 不能执著。 诚心诚意去修供养而不执著,无分别无执著,云是取这个意思,这叫真正供养,才能显自己的性德。 那么世间人供养,他著相了,著相有没有福? 有福。 著相的福小,福报小,人天善果,小果,不能称性。 因为普贤十愿,愿愿都要显性,著相就障碍了见性,所以它用这一个字。 而且还有一个常用的字,就是用天,天不但是有尊贵的意思、高显的意思,同时有自然的意思,天然之物。 这个取随缘而不攀缘,这个就是天然,就是自自然然地供养,不要刻意去寻求,刻意寻求又是攀缘心了。 攀缘,心就不清净;随缘的心是清净的,所以它有这个意思在。 供花,花代表因,所以所有供养,诸位要晓得都是供养自己的法性,依养自己的自性,见到花想到自己要修因,花代表因行。 花非常美,想到我们现在自己有许许多多烦恼,烦恼是迷失自性而生的、变现出来的,所以烦恼与性德是一个东西,迷了是烦恼,悟了是性德,性德美呀! 真善美呀! 所以觉悟之后,把所有丑陋的烦恼都变成真善美慧的性德。 那么它在具体代表在经上讲,代表六度,代表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加上十度就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个就十波罗密,也就是菩萨修学的十个纲领;所以供花代表这个意思,看到花了,念念不忘修六度因行。 所以它供在那里不是好看的,它里面代表有意义的,是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让自己迷失了自性,它取这个意思,所以供花。 那么供音乐,前面说过了,音乐是表称赞如来的意思。 所以我们用梵呗、歌咏、赞佛,这是音乐;前面跟诸位讲过很多,它的作用非常广大,效果非常地殊胜。 伞盖,伞跟盖是两种东西;伞是遮太阳的,遮阴的,也可以遮雨的,古时候伞圆形的,诸位在寺庙里面你还能看得到。 盖是宝盖,盖是防灰尘的,那么这也是里面有表法的意思,这就是预防五欲六尘,不让五欲六尘染污了自性,取这个意思,你一定要懂得。 所以佛门里一切的陈设全是教学的艺术,它叫你一看,你心里就体会了。 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所在,心地要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你自性上好比就有了伞了,有了盖了,取这个意思。 衣服表忍辱,忍辱衣。 衣是礼,在儒家是礼,行礼的时候,要穿上礼服。 衣服遮羞的,有忍辱的意思,所以见了衣,穿上衣,就要晓得修忍辱波罗密,就是晓得修礼敬诸佛,它代表这个意思。 所以供养衣服。 香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多,我们赞子里面有戒定真香,所以香表戒、表定、表慧,五分法身相,表解脱,表解脱知见。 在我们初学人来讲,它表性香,它又代表性,所以佛门里头香用得非常广泛;家里面有佛像的时候,可以燃香,在佛像前面燃香,它代表这个意思。 如果自己闻到香、燃香的时候,心里面不能想到戒、定、慧、五分法身香,你这个香没有供佛。 这供佛是供自性佛,你能够想到这些,提醒你自己信解,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能提醒你这个,这就是供养自性真佛。 燃香供佛是供这个,这个彩画、泥塑、木雕的佛,它不须要供啊! 这个是代表形象,表法的;真真是自性要能够回光返照,那么这种设施才能收到教学上的效果。 所以处处提醒自己自性要觉,不能迷;自性要正,不能邪;自性要净,不能染,没有一样设施不是提醒自己的。 所以供佛你要晓得是供自佛,不是供他佛;因为自佛常常会忘掉,用个他佛,一看那个,哦! 我也是佛,常常能够警觉,能够醒悟,是这个意思。 种种是多,香的种类很多。 涂香,我想你们女同学天天都要用,香水、香粉涂在身上,都是涂香。 你们涂了有什么用处呢? 有没想到戒定慧,有没想到性香? 没有想到,所以你们迷失了。 从今天起就要觉悟了,喷一点香水要想到这是供养佛,供养自性真佛。 凡是涂在身上的都叫涂香,无论香粉、香水都是一样的。 那么烧香是燃的香,像我们佛堂燃的香是烧香。 这个里头品种也非常之多。 末香是粉末一类的,粉末一类也可以烧也可以涂的,这个里面种类就很多了,举出这个三大类。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是讲香数量之多;香数量特别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别之深。 这个表法里头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万不要把这个忘记,因为五分法身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我们之所要证得的。 三皈是修行的总纲领,五分法身香是我们修行的总目标,我们将来证果,证什么? 就是证五分法身。 那么下面讲燃灯,灯也有很多种,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记烧香燃灯。 这些也无须刻意去求,前头跟诸位说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实那一个人每天不燃灯呢? 你回家去,按了电流,开了电灯是燃灯。 尤其是现在科学发达,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见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光明磊落? 自性清净心里面是一片光明。 假如我们对人对事还有隐瞒的,还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无明。 燃灯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无明,取这个意思;我们见到一切光明,想到我们心里头还有没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无明是黑暗,无知是黑暗,烦恼是黑暗;如果不能把这些东西统统把它改过来你那个灯叫白燃了,燃了没用处。 这个蜡烛也是光明,所以在讲经的时候,作法会的时候。 已经电灯这么亮了,为什么前面还要点两支蜡烛? 特别提醒你,因为灯你天天见,见惯了,忘掉了,特别点个油灯,点个蜡烛,你一看的时候,提醒自己,取这个意思。 那么蜡烛跟油灯,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代表这个意思,菩萨身身世世都能舍己为人,这个是燃灯。 凡是供养具,刚才说了,不必勉强。 但是要尽心尽力,不须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这个是错误了,给我们带来烦恼了,尽心尽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养好的。 买香,我们买好香,我有这个能力买一千块钱一斤的香,我就买一千块钱。 如果我是买个几拾块钱一斤的,这个对不起自己。 如果有三、四千块钱一斤的香,我买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贷去买去,那个错误了,那个增加自己的负担,没有意思。 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心尽到了,力量也尽到了,这个功德是圆满的。 超过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门里做功德,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去借高利贷来做功德。 为什么呢? 要面子,他想别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实在也没有钱,去借高利贷,后头就背利息,苦不堪言,这个错误了,是绝大绝大的错误,这佛门里头不许可的。 佛法绝对是个平等法,人人尽心尽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在心境上平等,这个是真正的平等。 所以诸位一定要懂供养具里面,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上举例不多,只举了几个例子,而且在供养当中,除了你明了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还能够发愿。 你要不会发愿呢,经里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参考,自己不会呢,就依照经上例子来做。 譬如说此地也举了几个,第二十七面,‘行者当供养时,一一俱当发愿。 ’这是告诉我们,你这个供养就没有白供,与普贤行愿就相应了。 ‘涂香时,作是愿言,愿无漏涂香,磨蓥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 ’那么底下有烧香,有供灯,所以不管供养什么,自己都有愿,那么有愿要尽心尽力去做到;发愿与回向愿虽然都是愿,意思不相同。 发愿,这个愿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里有这个愿,事上我没有这个机缘,缘不足,愿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没有愿,譬如说我们要有普度一切众生的愿,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一定要有这个愿,但是你能不能做到? 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没有这个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时时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 那么回向这个愿是已经做到的,已经做到的,把这个功德回向十方,回向众生,那跟发愿不一样。 发愿等于说支票开出去还没有兑现,那个回向是已经兑了现的了,这是有这么一点不相同的地方。 那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愿是由自己发的,也有个别之愿,有特别的愿望,也是个个人不相同的。 自己实在不会呢,找经里面看看诸佛菩萨他们是怎么个发愿,这是提供你作参考。 你照他这个方法学习,行;不照这个方法也行。 譬如说我们见到灯,我们自己发愿我们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愿也非常之好;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个意义,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能力,用我们的体力,尽心尽力去替社会大众服务,贡献于社会大众,这个就是燃灯、燃烛的意思;叫我们不要忘了自己这个本愿,时时刻刻提醒他明白这个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那么这是正明供养,就是说明正式的供养。 在这一段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常,说明供养不能间断。 一花一香都与体性要相应,只要与体性相应,一也是多,为什么呢? 体是心,心包太虚。 香花是物,虽然是一物,这一物是从体性里面生的,这一物就是自己的体性。 所以华严经上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无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看到经里面讲的供养具,数量无量无边,好像我们怎么能做得到呢?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普贤行愿的人,只要你安心观行,一就能化成无量,无量也能够归纳成一,与经上所讲的境界无二无别;法喜才能现前,所以法喜充满,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学,习是做到;做到之后,喜悦从内心生出来,不是外面的刺激,从内心里面分出来,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所以学佛真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不假啦! 愈学愈快乐,愈学愈自在,世间第一等的乐事在佛法里头。 如果你学佛觉得痛苦,那你学错了,你曲解了经意,你方法有错误,理论有错误,所以你才愈学愈苦。 如果理论方法正确,愈学愈快乐,这个是真的,心开意解。 好,我们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4-09-04 08:10: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