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上) 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偈赞本书译例序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释迦文佛偈赞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宗喀巴大师偈赞释尊大法,策源月邦,派分三干,化各一方,锡兰支那,爰及西藏。 莲华生后,密咒当阳,律像经教,若存若亡,末流猥杂,染风孔张。 大师崛起,浊激清扬,菩提之道,次第宣鬯,下中上士,胥归金刚,根深枝茂,德隆誉芳。 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 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 我行未逮,我心正长,瓣香先觉,景仰无量。 支那释子太虚敬礼本书译例一、本论原本依《拉萨》新旧两版菩提道次第及四家注。 二、本论所译法数名词,多依《奘师》所译。 三、本论之名词,凡汉文经、律、论中所无者,俱依藏文原意及师口授译之。 四、本论人名、地名、物名,内地所无者,悉皆译音。 所引经论与旧译汉文间有不合者,系依藏文译成。 五、本论科目多依藏文原式。 六、本论卷帙浩繁,翻译时间短促,兼之强半系由藏来川之行程中仓卒所译,失当之处势所难免,希读者谅而教之。 七、本论曾请《太虚大师》参定译文,并于科目上加甲乙等字,因时间仓卒仅完四卷。 兹因各方要求付印,故仍照原译印出。 序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教授《世院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 设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 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 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廑宗,鄙余法为中下。 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 《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 于是亦皆被弃。 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 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然亦只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 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 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 空疏妍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迄今欲扶掖以经律论仪,亦尚无以树立其基础。 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 论云:‘如道炬释云: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 奢摩他者,是为定学。 毗钵舍那,是为慧学。 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 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定不成菩提’。 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 虽未尝长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 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独具之优点。 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 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于《世苑图书馆》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藏语’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汉译’敬礼尊重《妙音》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诸有遍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一、轨范语净二、学者相续净 三、所说法清净。 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一、正法造者殊胜 二、正法殊胜 三、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今于此中,应如何后释。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其殊胜分三: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乙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 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土。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 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 太子《莲华藏》,有五妃九子。 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 幼子《吉祥藏》,苾刍《精进月》。 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丙一、如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 ’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喉罗毨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 ‘于诸密咒,唯我善巧! ’─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 ’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 ’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廑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 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其中分三:丁一、具足戒学丁二、具足定学丁三、具足慧学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 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 丁一、具足戒学其中分三:一、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 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犁牛爱尾。 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 ’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如爱尾牛。 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二、成就菩萨律仪者。 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 ’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 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三、成就金刚乘律仪者。 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 ’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获三昧耶,不越制限。 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 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 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丁二、具足定学成就定学分二:一、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 二、不共定学者,谓其极稳生起次第。 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 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丁三、具足慧学成就慧学分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 二、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 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乙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丙二、藏中所作事理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 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 四本部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丙二、藏中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者。 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啭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 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 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 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 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 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展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 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宝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 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 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 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 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 亲从闻学诸尊长者。 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 ’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 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吨种三》。 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廑为《别度母》亲授记莿,种《敦巴胜生》是也。 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 《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廑为道炬。 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乙四、极大罪行自趣损灭殊胜乙一、通达圣教无违殊胜圣教者,如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 ’《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 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 ’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 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 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 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 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 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偏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 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 ’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 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 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 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 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 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 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 ’须如是知。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 ’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 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 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 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 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 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 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乙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 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 毁谤正法业障细微。 《曼殊室利》! 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 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 ’若毁谤法,其罪极重。 《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若弑尽殒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 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 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中分三:乙一、听闻轨理。 乙二、讲说轨理。 乙三、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乙一、听闻轨理初中分三:丙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丙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丙三、正听轨理。 丙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 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丙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 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离轻懵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懵。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 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丙三、正听轨理正听轨理分二:丁一、断器三过。 丁二、依六种想。 丁一、断器三过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丁二、依六种想依六想中:一、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 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 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 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病-丙+可],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 如有此想,余想皆起。 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 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入行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 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故于殷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 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 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勤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又云:‘甘蔗树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抉择自身而听闻之。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 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乙二、讲说轨理说法轨理分四:丙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丙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丙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丙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 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 何等二十? 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丙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丙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以何意乐加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踰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 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 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 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 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 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 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 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 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坐为坐高座不应说法。 妙恶亦尔。 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著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 ’返是应说,依无病也。 乙三、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 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 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 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 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 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初中分二: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廑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 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丁二、能依学者之相丁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丁四、依止胜利丁五、未依过患丁六、摄彼等义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 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 若尔,须一何等调伏? 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慑[怡-台+龙]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 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 ’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其中四法:一、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二、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懂哦瓦》云:‘《黎摩子》! 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三、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四、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 咛敦! 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如有檀耶? ’答曰:‘实无。 ’此全无义,唯虚言故。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 ’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 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 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 ’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 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如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 《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丁二、能依学者之相第二、能依学者。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偏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 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 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 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四,谓:一、于其法具大希求;二、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三、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四、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其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 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 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丁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 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 ’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渺少,数未过五。 《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 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 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 其理分二:戊一、意乐亲近轨理戊二、加行亲近轨理戊一、意乐亲近轨理初中分三: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此亦是说于其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如《博朵瓦》教示《恺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 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其中分六─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恺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性,如彼告云:‘卧其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 《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谨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如《朵垄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 ’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 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 信为最胜乘。 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 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 ’如其答云:‘哈哈! 我却具有好好耳根。 言教授者,谓是信心。 信! 信! ’信为极要。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 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 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 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 ─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 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 ’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 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 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 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 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 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第三、随念恩者。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 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 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 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 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 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 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 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 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 《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 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 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 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丁四、依止胜利第四、亲近胜利者。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随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 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问。 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又云:‘善男子! 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 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 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 能令善友,爱乐欢喜。 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 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 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 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著草秽,不沾金沙。 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 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丁五、未依过患第五、不依过患者。 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 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 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 天人世间悉皆恐怖。 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 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五十颂亦云:‘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 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 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 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 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 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丁六、摄彼等义第六,摄彼等义者。 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 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 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 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 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丁一、正修习轨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丁一、正修习轨初中分二:戊一、加行戊二、正行戊一、加行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惛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 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 ’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 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一、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 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 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 其福尤大。 《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意敬礼者。 ‘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 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二、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 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 涂香者,谓妙香泥。 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 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 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 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 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偏三千界所熏水等。 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 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 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三、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 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四、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 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五、劝请转法输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碍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 《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六、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七、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 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 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 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维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 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戊二、正行正修行时如何修中分二:己一、总共修法己二、此处修法己一、总共修法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 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 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己二、此处修法此处修法者。 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 次应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如是应晨于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 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 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惛沉等亦当消灭。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渺,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怗寐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初中有五。 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 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受六种境界。 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生相,现前往观。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 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衣钵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 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 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 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说。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毗钵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 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 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一、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 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 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 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 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 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 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饮食知量者。 谓具四法: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一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惛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过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 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 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 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 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 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 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 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 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 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憍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精勤修习怗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 亲友书云:‘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 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 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说是修后者。 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 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 如是修习怗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 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沉己,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恶梦。 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起想有三: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怗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怗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 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 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 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 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渺。 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又彼行者,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 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 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 ’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 ’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 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 及如何者止住修耶? 谨当解释。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 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 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 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 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小,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 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 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 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 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 《黠慧锻师》若彼第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沈二过,将护修习。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 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 ’善哉! 诚然。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 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 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第二、依巳,如何修心之次第。 分二: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初中分三:丁一、正明暇满丁二、思其义大丁三、思惟难得丁一、正明暇满初中分二:戊一、闲暇戊二、圆满戊一、闲暇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 ’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懵戾车,性为骀哑长寿天。 如随一中受生巳,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 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 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界、三宝,是邪见者。 无佛出世名无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 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戊二、圆满第二、圆满。 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诸根具者,谓非骀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 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 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 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 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丁二、思其义大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 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著,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阢,愿现世乐亦如是。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 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 其乐趣者即是人趣。 ’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 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由此等门应数数修,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巳,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敦巴》亦谓《恺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 ’《恺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 ’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 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比欺诳。 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 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 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 ’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丁三、思惟难得第三、思惟极难得者。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 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 ’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 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 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入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 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 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恺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 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 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而引生。 ’故应励力。 敦珠法王训曰:成佛者即觉本身之佛性、佛性者及万有之虚空本体、即法界体性,一切之本质、无染之实性。 而佛性却被无明、迷乱、德性及心性等之染污所障。 要净除者,必经资粮、加行、行见、修四道,于道中修三十七助道品方可究竟。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初中分二: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如《[口*觉][口*窝]》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 ’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密多大乘。 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密多及咒,下当广说。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 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 ’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如道矩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 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马呜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 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 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苦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庚一、正明因相庚二、所为义庚一、正明因相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 ’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 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 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 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 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 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起故,无穷尽际。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 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 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此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余途。 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 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 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 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 次应总学六到彼岸,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 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嚆嚆》于余处亦说为发毗钵舍那。 故为生观亦应修止。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 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婆舍那是为慧学。 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 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 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 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 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 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第亦如是导,《大觉啊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 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 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 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 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又云:‘方便慧心要。 修止观瑜伽。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 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 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庚二、所为义第二、所为义者。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 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 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 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须以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录。 《龙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 ’此说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 圣者《无著》亦云:‘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 ’《圣天》亦于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摄此义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四百论中亦说道次极为决定:‘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 ’此说道有决定次第。 《敬母善巧阿阇黎》亦云:‘如净衣染色,先以施等语,善法动其心,次令修诸法。 ’《月称大阿阇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决定。 现见于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于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第二、正取心要分三: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共下士道)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初中分三: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此意乐之量己三、除遣此中邪执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初中分二: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初中分二: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辛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初中分四: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壬二、修习胜利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壬四、修念死理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其中有二:谓粗及细。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 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 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今所修善势力微弱。 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绥懈怠,遂以睡眠、惛沈、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 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嗔,于彼过患蒙昧愚痴。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 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壬二、修习胜利第二、修习之胜利者。 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 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是故经以多喻赞美。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 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 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 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若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 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 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 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 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 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死于后法起诸苦。 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 ’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壬四、修念死理第四、如何修念死者。 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此中有三:癸一、思决定死癸二、思惟死无定期癸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癸一、思决定死初中分三: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 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 纯一实密,触天磨地。 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 大王! 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 何等为四? 谓老病死衰。 大王! 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 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 ’《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 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 ’极久边际,仅有尔许。 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 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 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 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 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 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 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 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摧人到死前。 ’如传说《大觉窝》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 ’说已而修。 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 ’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 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 昼日散逸,夜则惛睡,莫说妄语! ’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 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 ’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三、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著现法欺诳? 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 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 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 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癸二、思惟死无定期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 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 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 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 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 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一、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俱卢寿量决定,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 赡部洲寿极无定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 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 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 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 ’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 ’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 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纵能消己亦无大益。 资粮寡集,恶行尤重,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 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 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 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三、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 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 ’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廑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癸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如是若见须住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 复应思惟:‘今日或死。 ’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 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 如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 ’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 《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 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重述前法。 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 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本根、九种因相。 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 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辛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 如是决定速死没故,于现法中无暇久居,然死而后亦非断无,仍须受生;此复唯除二趣之外无余生处,谓生善趣或是恶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诸业他自在故,如黑白业牵引而生。 如是我若生恶趣者,当为何等? 故应思惟诸恶趣苦。 如《龙猛依怙》云:‘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旁生。 断彼因行善;赡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 ’此中所修生死总苦、恶趣别苦至极切要。 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 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 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观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厌生死希求解脱,由畏众苦发起猛利真归依等,故是能摄众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是亦如入行论云:‘无苦无出离,故心汝坚忍。 ’又云:‘复次苦功德,厌离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 ’又云:‘我由畏怖故,将自奉普贤。 ’此诸苦德,入行论中虽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说,然其当受众苦亦尔。 以是因缘,思恶趣苦。 其中分三:壬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壬二、旁生所有众苦壬三、饿鬼所有众苦壬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初中分四:癸一、大有情地狱癸二、近边地狱癸三、寒冷地狱癸四、独一地狱癸一、大有情地狱谓从此过三万二千踰缮那,下有等活地狱。 从此渐隔四千四千踰缮那下,而有余七。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故,种种苦具次第起,互相残害,闷绝躄地;次虚空中发如是声:汝诸有情可还等活;次复欻起,如前残害─由是当受无量众苦。 二、黑绳者,其中所生诸有情类,谓多当受如是众苦:诸守狱卒,以黑绳拼或为四方或为八方,或为种种非一纹画,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拆或割。 三、众合者,谓彼有情或时展转而共集会,尔时狱卒驱逐令入如二膻头铁山之间,从此无间两山合迫,尔时从其一切门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诸羊马象狮及如虎头合迫亦尔。 又集会时,驱逐令入极大铁槽,压迫全身如压甘蔗。 又集会时,有大铁山从上而堕,于铁地基若拆若剖、若捣若裂,如是等时,血流涌注。 四、号叫者,谓彼有情寻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铁室中,始才入已,火便炽起,由是燃烧。 五、大号叫者,多与前同,其差别者,谓其铁室层匝有二。 六、烧热者,谓彼有情为诸狱卒置于众多踰缮那量极劫烧然大铁傲中,展转烧耀,犹如炙鱼,炽然铁弗从下贯入彻顶而出,从口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焰炽生。 又置炽然大铁地上,或仰或覆,以极炽然炎热铁椎或打或筑。 七、极热者,谓以三尖大热铁弗从下贯入左右二锋,彻左右髑,中从顶出,由是因缘从口等门缘,猛焰炽生。 又以炽然炎热铁铄遍裹其身。 又复倒掷炽然涌沸弥满灰水大铁镬中,其汤涌沸,上下漂转,若时销烂皮肉血脉,唯余骨琐;尔时漉出,置铁地上,待其皮肉血脉生已,还掷镬中。 余如烧热。 八、无间者,谓自东方多百非一踰缮那地,猛火炽然,即从其中腾焰而来,由此渐坏彼诸有情皮肉筋骨,直彻其髓,遍身一切猛焰炽然,烧如脂烛;所余三方悉皆如是。 四方火来,于彼合杂所受苦痛无有间隙,唯因号哭叫苦声音,知是有情。 又于盛满炽然铁炭大铁箕中而为揃簸。 又命登下热铁地上诸大铁山。 又从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铁钉钉而张之,令无皱祀,如张牛皮。 又置铁地令其仰卧,以大铁钳钳口令开,炽然铁丸置其口中。 又以烊铜而灌其口,烧口及喉,彻诸腑脏,从下流出。 所余诸苦,如极烧热。 此但略说粗显苦具,非余种种众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处之量及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说录出。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尽出,尔时与命终不离。 ’谓其乃至能受业力尽以来,尔时定须受彼诸苦,此复人间五十岁,是四大王众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此五百岁是四大王众天寿量。 总此一切为一日夜,三十日夜为一月,此十二月为一岁,此五百岁是为等活地狱寿量。 如是人间百岁、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岁,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自在诸天一日一夜,其寿量者,谓各自天千岁、二千、四千、八千、万六千岁。 如此次第,是从黑绳乃至烧热一日一夜。 以各自岁,从千乃至一万六千。 俱舍论云:‘人中五十岁,是欲界诸天。 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与欲天寿等,故彼寿数与欲天同,极热半、无间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义。 癸二、近边地狱近边者。 谓彼八种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墙四门,其外皆有铁城围绕。 其城亦复各有四门,一一门外有余四。 四有情地狱,谓:煨坑;尸粪臭泥或秽粪泥,恶臭如尸;利刀道等;无极大河。 其中初者,谓有焙煨,没齐膝许。 彼诸有情为求舍宅,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及血并皆销烂,举足之时皮等还生。 第二者,谓即与此无间相邻有秽粪坑,臭如死尸。 彼诸有情为求舍宅,游行至此,颠陷其中,首足俱没。 其粪泥内,多有诸虫,名曰利柴,穿皮入肉,断筋破骨,取髓而食。 第三者,谓与此泥无间相邻,有多利刀、仰刃为路。 彼诸有情为求舍宅,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筋血悉皆刺截,举足之时复生如故。 与此无间有剑叶林,彼诸有情为求舍宅,游行至此,遂趣其阴。 才坐其下,众多叶剑从树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节。 是诸有情,便即躄地,来诸厘狗,掳制脊脂而啖食之。 从此无间,有铁设拉末梨林,彼诸有情为求舍宅,游行至此,遂登其上。 当登之时,诸刺向下,欲下之时,复回向上,由是贯刺一切支节。 次有大乌名曰铁柴,上彼头顶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啖食之。 是等同是刀剑苦害,故合为一。 第四者,设拉末梨无间相邻有广大河,名曰无极,沸热灰水弥满其中。 彼诸有情为求舍宅,堕中煎煮,上下漂没,如以豆等置大镬中,以水弥满,猛火煎煮。 其河两岸,有诸狱卒,手执杖索及以大网行列而住,遮不令出。 或以索罗或以网漉,仰置炽然大铁地上,问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无觉知,然甚饥渴’。 便以极热烧然铁丸置其口中,及以烊铜而灌其口。 此等皆如本地分说,其中复说近边、独一,二中寿量无有决定,然其能感如是苦业,乃至未尽,尔时即当于如是处恒受诸苦。 癸三、寒冷地狱八寒地狱者。 谓从八大有情地狱,横去一万踰缮那外,是有彼处。 即从此下三万二千踰缮那处,有寒疱狱,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缮那处。 有余七焉。 其中疱者,谓遭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卷缩,犹如疮疱。 疱裂之中所有差别,谓疮卷皱如泡溃澜。 [口*歇]哳诂、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声音差别而立其名。 裂如青莲者,谓遭广大寒触,所触其色青瘀裂五或六。 裂如红莲所有差别,谓过青已,变为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 裂如大红莲所有差别,谓其皮肤,变极红赤,分裂百数,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处所量齐及诸苦等,皆是依于本地分说。 本生论云:‘断无见者于后世,当住寒风黑暗中,由此能销诸骨节,谁欲自利而趣彼。 ’此说住于黑暗之中。 弟子书中亦云:‘无比严寒侵骨力,遍身栗战而缩屈,百疱起裂生诸虫,嚼抓脂髓水淋滴。 寒迫齿战毛发术,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间极蒙蔽,住寒地狱苦最极’。 受如是苦经几时者,谓乃至未尽如是恶业。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狱有情寿量,当知望于诸大有情地狱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 ’俱舍释中引经说云:‘诸苾刍! 譬如此间摩羯陀国,纳八十斛胡麻大篙,以诸胡麻高盛充满。 次若有人经越百岁,取一胡麻,诸苾刍,由是渐次容八十斛胡麻大篙,速当永尽,然我不说生寒疱中诸有情寿而能永尽。 诸苾刍! 如二十疱、如是乃为一疱裂量,广说乃至。 又,诸苾刍! 如其二十裂如红莲,如是裂如大红莲量,其一亦尔。 ’谓乃至尔许寿量受苦。 癸四、独一地狱独一地狱者。 谓于寒热地狱近边。 本地分说人间亦有,事阿笈摩亦说住于近大海岸,犹如僧护因缘中说。 俱舍释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狱,是由一切有情共业增上而成。 独一地狱,或由众多、或二或一别业而成。 此等形相差别非一,处所无定,若河若山、若旷野处、若所余处、若于于下,悉皆有故。 ’如是能感于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当说。 极近易为于日日中亦集多种,先已集者现有无量,是故不应安稳而住,应思此等深生畏怖;与彼中间唯除隔绝悠悠之息而无余故。 如是亦如入行论云:‘已作地狱业,何故安稳住? ’亲友书亦云:‘诸作恶者唯出息,未断之时而间隔,闻诸地狱无量苦,如金刚性无所畏,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造形相,尚能引发诸恐怖,况诸正受猛异熟! ’生死苦中,诸恶趣苦极难忍受,其中复以地狱诸苦极难堪忍;一日中以三百矛无间猛刺所有痛苦,于地狱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诸地狱中,又以无间苦为至极。 亲友书云:‘如于一切安乐中,永尽诸爱为乐主,如是一切众苦中,无间狱苦极粗猛。 此间日以三百矛,极猛贯刺所生苦,此于地狱轻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能感如是众苦之因,唯是自内三门恶行。 如是知已,应尽士夫力用策励,轻微恶行莫令染著。 即前书云:‘此诸不善果种子,即身语意诸恶行。 汝应尽力而策励,纵其尘许莫令侵! ’壬二、旁生所有众苦思惟旁生苦者。 谓旁生中诸羸劣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 又为人天资生之具,自无自在,为他驱驰,遭其伤杀挞打损恼。 本地分说与诸人天共同依止,无别处所。 俱舍释云:‘旁生谓诸水陆空行,其处根本是谓大海,余者皆从大海散出。 ’亲友书亦云:‘旁生趣中遭杀害、系缚打等种种苦,诸离寂灭净善者,互相吞啖极暴恶。 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无自在故由他驱,足手鞭钩及棒打。 ’其中初颂,显示总苦。 其第二颂,显示别苦,言打等中,等摄驱驰及穿鼻等,此是依于由人、非人作杀害等。 互吞啖者,是约傍生众同分中所为损害。 寂灭净善者,谓能证得涅槃善法。 远离此者,显极愚蒙,不堪道器。 从足踢使至以棒打,而为驱使,五事如次,谓马水牛驴象牛等。 此等是如亲友书释中所说,其余尚有生于黑暗及以水中,老死于彼,负重疲劳,耕耘剪毛,强逼驱使。 又以非一杀害方便,苦恼而杀。 又受饥渴、寒暑逼恼。 又由猎士多方恼害。 应于此等,常悬畏惧,思维众多苦恼道理,厌患出离。 其寿量者,俱舍论云:‘旁生长经劫。 ’谓寿长者,能达劫量短则无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壬三、饿鬼所有众苦思惟饿鬼苦者。 谓诸习近上品悭者生饿鬼中。 彼复常与饿渴相应,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极干焦,舌常舐屋。 此中有三:于诸饮食有外障者,谓彼若趣泉海池沼,即于其处,为余有情持剑枪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见其水变为脓血,自不乐饮。 于诸饮食有内障者,谓有其口细如针孔,口或如炬,或有颈瘿、或腹广大,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饮。 于诸饮食自有障者,谓有饿鬼名猛焰鬘,所有一切若饮若食,悉皆然烧。 有名食秽,食粪饮溺,及有唯能饮食不净、生熟臭秽有损可厌,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 是等处所如俱舍释云:‘诸饿鬼王名为琰魔,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而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 ’亲友书亦云:‘于饿鬼中须依近,欲乏所生相续苦,无治饥渴寒热劳,怖畏所生极暴苦。 或有口细如针孔,腹等山量为饥逼,下劣捐弃不净物,尚不具足寻求力。 有存皮骨裸形体,如枯枝叶多罗树,有于夜分口炽然,受用口中烧然食。 有下种类诸不净,脓粪血等亦无得,面互相冲有受用,颈瘿成熟所生脓,诸饿鬼中于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树无果诸饿鬼,略视江河亦当干。 ’其中初颂显示总苦,所余诸颂显示别苦。 劳为食故遍处驰求。 畏,谓由见执剑杵索诸士夫故而起畏怖。 下劣捐弃,谓随意弃。 夜分者,谓至夜间其口烧然。 口中烧然者,谓随所食皆烧其口。 受用,谓食。 眼如恶毒之所然烧,甘凉泉河悉当枯竭。 又于一类显似猛焰,火炭充满。 又于一类显为脓河,种种秽虫弥满流注,是释中说。 弟子书亦云:‘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杂发青污及烂脓,臭泥血粪充满水。 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 若奔畏浪高翻滚,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铁箭具炭烟,流飞炽炎金刚石,金色电闪降于身。 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针口无量由旬腹,苦者虽饮大海水,未至宽广咽喉内,口毒滴水悉干销’。 其寿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论说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 亲友书云:‘常无间息受众苦,由其恶行坚业索,系缚一类有情寿,五千及万终不死。 ’其释说为一类饿鬼寿量五千,或有一类寿量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焙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听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 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 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键连》子,仍如前行。 《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目键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 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 ’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 ’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键连》子处,详白所见。 《目键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 ’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 ’彼二欢喜,还白《目键连》子。 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 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维愿为说如是正法’。 《目键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 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 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 《内邬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现作未作,为念不念,当来应作。 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 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 ’此是切要。 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 若于现在不思彼等角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 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 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 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初中分四: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壬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 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 ’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 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癸一、正明其境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癸一、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 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 由是苦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 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 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 摄抉择中略说四事:癸一、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受癸四、不言有余而正皈依癸一、知功德而皈依者,须能忆念皈处功德。 其中有三:子一、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子一、佛功德今初分四:身功德者。 谓正思念诸佛相好。 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 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 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语功德者。 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 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 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 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且初闻尊语,能慰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忍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应如是念。 意德分二。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无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 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应随忆念。 业功德者。 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 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应忆念之。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 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 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 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 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 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此行坐住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 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 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 若未能办,岂忧虑耶? 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 须如是行,轻弃佛语,虽住自知。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 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 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子二、法功德法功德者。 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 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子三、僧功德僧功德中。 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 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 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 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癸二、知差别由知差别而归依者。 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 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癸三、自誓受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 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癸四、不言有余而正皈依由不言余而归依者。 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 此何故为尊? 无过具功德。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 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壬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分二:癸一、摄分中出癸二、教授中出癸一、摄分中出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 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 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 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 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 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 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癸二、教授中出第二、教授中出分二:子一、别学子二、共学子一、别学初中分二:丑一、遮止应学丑二、修行应学丑一、遮止应学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 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 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 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丑二、修行应学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 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 ’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啊》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 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 ’《觉啊》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 ’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传说《恺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 又说《觉啊》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 不可,不可! ’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霞惹缚》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 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 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 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 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果’。 子二、共学共学分六: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 ’此是以获饮食为喻。 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 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 初中有十: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 供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 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 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 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 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 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 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切要。 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 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 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 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 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懵、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 随顺物者,谓诸净物,远离不净。 雌黄所涂,酥所灌洗,局咄罗薰,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正行供养者,谓于下至构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密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 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 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能于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 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摘录。 恒常时中,于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 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是霞惹瓦语录中出。 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 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 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 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 ’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 无余财物,应如是行。 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 ’等同《博朵啭》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又如《扑穹啭》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 ’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 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 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 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一、摄分所出胜利。 二、教授所出胜利。 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 ’摄波罗密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皈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于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 作意思惟,增长欢喜。 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者,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 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净。 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 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 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窝》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 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 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 ’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 ‘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 ’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 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 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 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 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 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展转受苦。 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 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 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 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 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 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摄抉择中所说此等。 《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 ’此语出于此师所传《陇跋缚》道次第中。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 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 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 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 心未诚归,故亦成舍。 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 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 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如集法句云:‘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 ’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 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 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 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中分三:壬一、思总业果壬二、思别业果壬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壬一、思总业果初中分二:癸一、正明思总之理癸二、分别思惟癸一、正明思总之理初中有四。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 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业增长广大者。 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 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 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 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 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 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有时《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 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山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 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 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 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 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 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 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 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 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癸二、分别思惟第二、分别思惟分二:子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子二、抉择业果子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 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 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 何等名为根本依处? 谓十善业。 ’又云:‘龙王! 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 龙王! 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善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 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 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 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 ’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子二、抉择业果抉择业果分三:丑一、显示黑业果丑二、白业果丑三、业余差别丑一、显示黑业果初中分三:寅一、正显示黑业道寅二、轻重差别寅三、此等之果寅一、正显示黑业道云何杀生? 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 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 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 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 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 等起者,谓乐杀害。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 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 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 ’此中亦尔。 不与取事者。 谓随一种他所摄物。 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闇窃盗,任何悉同。 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 究竟者,摄分中说:‘移离本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唯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 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欲邪行事者。 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 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行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 ’他所摄者,谓他妻妾。 具法幢者,谓出家女。 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 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 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 《大依怙尊》亦作是说。 男者俱通自他。 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 ’《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 ’此说亦同。 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 《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井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 ’《大依怙》师─亦如是说。 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道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 《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 ’《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 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 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 《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 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 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 烦恼者,三毒随一。 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 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 前或意非根本罪,然须观察。 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妄语事者。 谓见、闻、觉、知四及此相违四。 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加行者,谓或言说或默忍受或现身相,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随为何故说悉同犯。 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 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究竟者,谓他领解。 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离间语事者。 谓诸有情或和不和。 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前;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 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 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 ’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粗恶语事者。 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绮语事者。 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 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贪欲事者。 谓属他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王、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嗔恚心中。 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败产。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谓具五心: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 ’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 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邪见事者。 谓实有义。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诽谤欲;加行者,即于所思策发加行。 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有事。 诽谤因者,谓云无有妙恶行等。 诽谤果者,谓云无有彼二异熟。 诽谤作用分三: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者,谓云无有若父若母;诽谤往来作用者,谓云无有前世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云无有化生有情。 谤实有事者,谓云无有阿罗汉等。 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谓具五心:一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四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 此五若缺,则不圆满。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然唯说此名邪见者,由此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其中杀生、粗语、嗔心由三毒起,由嗔究竟。 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唯贪究竟。 妄言、离间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由三毒。 邪见由其三毒发起,唯痴究竟。 此等之中,思唯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 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寅二、轻重差别第二、显示轻重分二:卯一、十业道轻重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卯一、十业道轻重初中有五: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 由加行故重者,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 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由无法故重者,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于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又不能证世间离欲或法现观。 由邪执故重者,谓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 由事故重者,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 违此五因,为轻杀生。 余九除事,如其杀生,轻重应知。 由其事故重不与取者,谓若劫盗众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盗孤贫出家之众及此法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若劫有学、罗汉、独觉、僧伽佛塔所有财物。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谓行不应行中,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学女,或勤策女。 非支行中谓于面门。 非时行中,谓受斋戒,或胎圆满,或有重病。 非处行中,谓塔近边,若僧伽蓝。 由其事故重妄语者,谓为诳惑多取他财而说妄语。 若于父母乃至于佛,若于善贤,若于知友而说妄语。 若能起重杀生等三而说妄语;为破僧故而说妄语─于一切中,此为最重。 由其事故重离间语者,谓破坏他长时亲爱及善知识父母男女。 若能破僧,若能引发身三重业所有离间语。 由其事故重粗恶语者,谓于父母等及余尊长说粗恶语,若以非真非实妄语说粗恶语,现前毁骂,诃责于他。 由其事故重绮语者,妄语等三,所有绮语,轻重如前。 若诸依于斗讼诤竞所有绮语,若以染心于外典籍而读诵等。 若于父母亲属尊重,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 由其事故重贪欲者,谓若贪欲僧伽、佛塔、所有财宝,及于已德增上慢,乃于王等及诸聪睿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贪求利敬。 由其事故重嗔恚者,谓于父母亲属尊长,无过贫苦诸可哀愍、诸诚心悔所作过者,起损害心。 由其事故重邪见者,谓能转趣谤一切事,较余邪见此为最重。 又谓世间无阿罗汉,正至正行,此见亦尔。 与上相违是轻应知。 本地分中说有六相,成极尤重。 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 串习故者,谓于长夜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恶二业。 自性故者,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属意三支,后后重于前前。 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 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法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亲友书中亦云:‘无间贪著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 ’其三宝等为具德事,其父母等为有恩事,开二成立。 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由福田门故力大者。 谓于三宝尊重似尊父母等所,于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 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 盗佛法即得清净,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 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 ’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于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鬼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 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诸居家者,不应受用;罪亦极重。 即前经云:‘宁以诸利剑,割断自支体,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 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业。 宁取食猛火,量等须迷卢,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 宁破一切体,贯诸大弗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 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又僧伽中,若诸菩萨补特伽罗,是极大力善不善田。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 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 又较劫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 又较焚毁殚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 如次若于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 ’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诸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 ’故于是处,极应防慎。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 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 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脑。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懵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 ’通说犯戒及绥学处。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 ’现见实尔。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 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 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 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 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嗔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 ’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寅三、此等之果第三、其果分三:异熟果者。 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 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 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等流果者。 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 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谓:‘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 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 妻有匹偶。 多遭诽谤,受他欺诳。 眷属不和,眷属鄙恶。 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 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 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 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 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不与取者,谓众果渺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迕,不可爱乐。 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 嗔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 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 丑二、白业果思惟白业果分二:寅一、白业寅二、果寅一、白业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 语四意三,亦皆如是。 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 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 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 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 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 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寅二、果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密多。 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第三、显示余业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 诸能满者,则无决定。 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 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 ’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释中说云:‘有由一刹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 有由多刹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定不定受业者。 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 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 ’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 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摄抉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 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 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 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 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 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 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于父母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 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 顺生受者,谓于二生当受其果。 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 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 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 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则先熟。 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壬二、思别业果第二、思惟别者。 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此中分三:癸一、异熟功德癸二、异熟果报癸三、异熟因缘癸一、异熟功德初中分八。 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 横竖称故,形量端严。 三、族姓圆满者,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 四、自在圆满者,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 五、信言圆满者,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于他无欺,堪为信委;于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 六、大势名称者,有大名称,有大美誉,谓于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 七、丈夫性者,谓成就男根。 八、大力具足者,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于现法缘,起大勇悍。 此复第一谓住乐趣,第二谓身,第三谓生,第四谓财位僚属,第五谓为世间量则,第六谓彼所有名称,七谓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谓于诸所应作势力具足。 癸二、异熟果报异熟果报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 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 第三者,谓所劝教,无违敬用。 第四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 第五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 第六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施布恩德,为报因故,速受劝教。 第七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 又于大众都无所畏。 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 第八者,谓于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 癸三、异熟因缘异熟因分八: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 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 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磈杖等,害众生无病’。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 又云:‘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第三者,谓摧伏慢心。 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 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 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 第五者,谓修远离语四不善。 第六者,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第七者,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 第八者,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 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 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 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 田清净者。 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第同妙田。 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 壬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癸一、总示癸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癸一、总示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 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不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 ’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所爱决定信解。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 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唯是开启诸恶趣门。 海问经云:‘龙王! 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 一法云何? 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是为下愚。 集法句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故其极下,亦莫思为于法已解。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 ’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 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 《朵陇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音中永莫思杀生。 ’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 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 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 任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 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 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 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 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康陇巴》谓《朴穷瓦》云:‘善知识说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 ’《朴穷瓦》亦云:‘实尔! ’又《敦巴》云:‘《觉啊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 ’《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霞惹瓦》云:‘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 癸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 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 开示四法经云:‘《慈氏》! 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 何等为四? 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 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 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偏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 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 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闇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 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生王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依形像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养供。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 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成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 ’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恶净之理者。 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 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诸契经中及毗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 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 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 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 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 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 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 如是由生邪见、嗔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嗔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 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 ’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 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 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 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 若尚不受那洛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 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 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嗔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 故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 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 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 何以故? 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 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缚迦,杀父及无忧等。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 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 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 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 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 ’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 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 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 《世尊》! 尔时如何能脱此罪”? 作是请已。 《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 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 ”’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 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 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 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法随法,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己二、生此意乐之量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 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己三、除遣此中邪执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 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 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 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生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 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 ’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 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 ’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 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 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 难行少义,苾刍何为? ─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共中士道)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归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 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己一、正修意乐己二、彼生起之量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己一、正修意乐初中分二:庚一、明求解脱之心庚二、发此之方便庚一、明求解脱之心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 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 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庚二、发此之方便希求解脱方便分二:辛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辛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辛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初中分二: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壬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初中分二:癸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癸二、正修苦谛癸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 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此复云何? 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 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沈此中,云何不生畏?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 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 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癸二、正修苦谛第二、正修苦分二:子一、思惟生死总苦子二、思惟别苦子一、思惟生死总苦初中分三:丑一、思惟八苦丑二、思惟六苦丑三、思惟三苦丑一、思惟八苦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 ’应如是修。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 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 等字摄四,共为八种。 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 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惛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第修习。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 ’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 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天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 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生死既受生已,便于贪境、嗔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 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 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闇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髀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日月中,出诸血相以资养。 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 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 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闇,不净坑中上下游转。 以诸苦酸粗碱辣淡,犹如火炭。 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 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 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 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焙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 ’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碱、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 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挥。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闇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 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 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 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 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 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等力。 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犹如大树被雷击,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 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恺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 ’《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者病坏众生,维愿速说苦出离。 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 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懵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 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 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 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 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 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 大悲。 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著》极善抉择而为宣释。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 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丑二、思惟六苦第二思惟六苦者。 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 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 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无饱足过患者。 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著诸欲亦如是。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 岂有昔未多受乐? 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 岂有昔未多经苦? 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 ’应如是思。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恺哦瓦》云:‘《嚆嚆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数数舍身过患者。 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数数结生过患者。 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子之量,此非正义。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 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 诸苾刍! 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 ’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 ’其释亦云:‘此显由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 ’如此当知。 数数高下过患者。 如云:‘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巳,复生死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巳,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 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焙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 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 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 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闇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 天界欲乐者,谓叨利以上欲天所有。 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 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 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无伴过患者。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闇中。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无边黑闇者,谓无明黑闇。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 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 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 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 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 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丑三、思惟三苦第三、修三苦者。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瘫,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又如热瘫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 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又如热瘫,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若受,嗔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嗔恚。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抉择意趣而说。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未受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 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 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 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别受苦。 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难陀》! 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 《难陀》! 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 ’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子二、思惟别苦第二、思惟别苦有六,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人苦者,谓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 复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当知。 又如资粮论云:‘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非天苦者,如亲友书云:‘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嗔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见圣谛。 ’此由不忍,嫉天富乐,令意热恼,由此因缘,与天斗诤,受割裂等伤身众苦,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障故,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思惟苦分二:丑一、欲天三苦丑二、上二界粗重苦丑一、欲天三苦初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 ’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 ’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 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 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 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 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 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丑二、上二界粗重苦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 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 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如久燃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壬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癸一、烦恼发生之理癸二、彼集业之理癸三、死没及结生之理癸一、烦恼发生之理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此复赖于先知烦恼,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此中分四:子一、正明烦恼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子三、烦恼之因子四、烦恼过患子一、正明烦恼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 极不静起,是烦恼相。 ’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 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嗔者,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 无耶? 是耶? 非耶? 坏聚见者,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 我、我所见,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见之事,唯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释、五蕴论所出而说。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闇,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闇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如许彼二为一,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 如是分已,贪著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 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 为无? 是耶? 非耶?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子三、烦恼之因第三、能生烦恼之因分六: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 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 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言教者,谓听闻邪法。 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 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亡执常等非理作意。 子四、烦恼过患第四过患者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 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 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庄严经论云:‘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入行论亦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入行论亦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 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作敌,彼不能令入,无间大火中。 此大力惑敌,若遇须弥峰,且不留灰尘,能刹那掷我。 如我烦恼敌,长时无始终,余敌皆不能,至如是久远。 若随顺承事,悉为作利乐,若亲诸烦恼,返作苦损恼。 ’此说过患,皆当了知。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 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 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 ’须如是知。 癸二、彼集业之理第二、彼集业之理分二:子一、正明所集之业子二、如何集业之理子一、正明所集之业初中分二:丑一、思业丑二、思已业丑一、思业如集论云:‘云何为思? 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策心为业。 ’谓令自相应心,于境转动之心所意业。 丑二、思已业第二者,谓彼思发起身、语之业。 俱舍论云:‘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业,彼起身、语业。 ’于身、语业分为二种:有表、无表。 《婆沙师》许唯是有色;《世亲论师》破之,许为与身语表俱转之思─故二种业俱说为思。 总业有三,谓善、不善、无记。 此说初二善业有二:谓有漏、无漏。 此明有漏─其中复二:谓圣人相续中有,及异生相续中有。 此说后者,其不善业者,谓非福业。 福业者,谓欲界所摄善业。 不动业者,谓色、无色地所摄有漏善业。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何故名为不动业耶? 谓如欲界中,应于天身成熟之业,有于人、畜、饿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动。 如是上界,应于此地成熟之业,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动。 俱舍论云:‘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子二、如何集业之理第二、集业之理者。 总诸圣者,于诸善业发生增长。 预流、一来,亦有造集不善业者,然诸圣者,定不积集善趣、恶趣引生死业。 中观论云:‘生死本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为造者,非智见性故。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 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如是亦如摄抉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 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业净法,为随顺集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由是因缘,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 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 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又增长业分为二类:一、为乐受义故增长。 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初中复二: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 二、于外乐厌舍贪著,为定生乐受而增长业。 初复有二:一、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 二、正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正缘定生乐受者,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若于诸欲舍离贪著,复由乐受令意厌患。 为舍受故而作业者,谓集能生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此是《世亲论师》意趣。 由此正理,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癸三、死没及结生之理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子一、死缘子二、死心子三、从何摄暖子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子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子一、死缘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福尽死者,谓如无资具死。 未舍不平等死者,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子二、死心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忆念或他令忆,昔于何法多所串习,彼便力强,由此今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若于二事平等串习,先忆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又作善者如从闇处趣向光明,临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有种种可意之色,非不可爱,安祥而逝;临死其身无重苦受。 造妙业者,解肢节苦,亦极轻微。 不善心死者。 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闇处。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坚、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现。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设有不俱。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复由我爱增上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此中预流及一来者,虽其我爱亦复现行,然慧观察制而不著,譬如强力制伏羸劣;诸不还者我爱不行。 无记心死者。 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 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 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子三、从何摄暖第三、从何摄暖者。 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 二者俱从心处识舍;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如是先从上身摄暖至心,或从下分收暖至心。 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子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依二种因,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者戏论已熏习故,善、不善业己熏习故。 天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 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此说中有是同类见,及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 成办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转趣余生,集论中说容有转改。 本有者,俱舍论中总说四有─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 此望将来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 此说全无清净依据,唯增益执,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故有说云,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膻光或阴闇夜;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见己同类中有,及见自等所当生处。 入胎经云:‘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 ’此是显色差别。 从无色没,生下二界则有中有。 若从下二生无色者,则无中有;于何处没,即于其处成无色蕴。 堪为根据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说余无中有之例,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 经中又说天之中有头便向上,人之中有横行而去,诸作恶业所有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意似通说三恶趣者,俱舍论说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 若得生缘,则无决定。 若仍未得则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内而住,于此期内定得生缘,故于此后更无安住。 堪依教典,悉未说有较彼更久,故说过此更能久住,不应道理。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为彼天中有,或转成办人等中有,谓由余业转变势用,能转中有诸种子故,余亦如是。 子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第五、次于生有结生之理者。 若是胎生,则彼中有于当生处,见有自己同类有情,为欲看彼及戏笑等,遂愿往趣当生之处。 次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 尔时父母未行邪行,犹如幻变见行邪行便起贪爱。 此复若当为女,欲令母离,贪与父会;若当生男,便欲父离,贪与母会。 瑜伽师地是说非实,见其父母,误于精血见行邪行。 生此欲已,如如渐近,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男女余分,唯见男女二根之相,于此发愤中有即没而生其中。 此复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与此同时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阿赖耶识力故,有余微细诸根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 尔时识住,即名结生。 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相续。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自妄见入诸芦荻稠林等中。 造善业者,当生尊贵族,闻有寂静美妙音声,及自妄见升于高阁宫殿等处。 又住胎者,凡经七日,有三十八,胎中圆满一切肢节。 次经四日,当即降生。 如入胎经云:‘此经九月或过九月,是极圆满,住八月者虽亦圆满,非极圆满。 若经六月,或住七月,非为圆满,或复缺肢。 ’此等广说,如入胎经应当了知。 若于生处不欲趣赴,则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应生。 故作感那洛迦业及增长已,谓屠羊宰鸡或贩猪等,诸非律仪中有,犹如梦中,于当生处见有羊等,由先所习喜乐驰趣。 次由嗔恚生处之色,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如是于余似那洛伽瘿鬼等中,受生亦尔。 若生旁生、饿鬼、人间、欲天、色天,便于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嗔当生处,中有遂灭,生有续起,此乃瑜伽师地论说。 若非宰鸡及贩猪等不律仪者,生那洛迦,理同后说。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生化求舍,而受生也。 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布求暖热,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 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 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辛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壬一、支分差别壬二、支分略摄壬三、几世圆满壬四、此等摄义壬一、支分差别十二缘起支中,初无明者,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 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行即是业,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 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 色者,若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人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上渐次。 卵生、湿生,唯除住胎,余者悉同。 是本地分所说。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 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乐、舍。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 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其中三界有二种爱。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 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壬二、支分略摄第二、支分略摄者。 如集论云:‘云何支分略摄? 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 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 能生支者,谓爱、取、有。 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若尔引生两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 抑显两重耶? 若如初者,则已生起果位之识,乃至于受,后生爱等不应道理。 若如第二,则后重因果中,缺无明、行及因位识,前因果中缺爱、取、有答:无过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于此立生老死故。 若尔何为说两重因果耶? 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异故。 前者,于所引位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后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又为说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二重因果。 如本地分云:‘问:识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杂相何故说为二种相耶? 答:为显苦相异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 答:二谓生及老死。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 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一、何为所引? 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二、以何而引? 谓依无明之行。 三、如何而引? 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四、所引之义。 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一、以何而生? 谓以爱缘取。 二、何为所生? 谓生老死。 三、如何而生? 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壬三、几世圆满第三、几世圆满者。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故三有轮流转不息。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今以爱、取而为滋养,由此增上,则当漂流善趣、恶趣。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思惟缘起流转还灭著道次第。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壬四、此等摄义第四、此等摄义者。 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 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闇,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便能发起猛利厌离,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龙猛菩萨》云:‘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即《舍利弗》与《目键连》)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应于门房画生死输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己二、彼生起之量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 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然唯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 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见他有情漂流生死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又云:‘薄伽梵! 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于由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 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圆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 ’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 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 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 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 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流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又云:‘噫! 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 云:我不要此。 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 发呕吐心。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故应摧坏烦恼。 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此中分二:庚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庚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庚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骀哑长寿天。 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 《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 此中道理当略宣说,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 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 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又云:‘憍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 ’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共处,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 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 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 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受现法喜乐?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 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 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 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 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 此之主要为慕近圆,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庚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 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三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 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 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 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 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衣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应如思惟。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 ’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死惧等,当知是学。 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 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 ’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 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 何以故? 离命而死唯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永乐,异受堕落。 ’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 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 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薙头? ’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 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 ’故此经又云:‘为著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苾刍! 亦无此学处。 ’为近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苾刍亦无。 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 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 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还出,如食毒药。 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 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 云何为死? 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 ’又云:‘《慈氏》! 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 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 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 ’此说虽诸在家咒师,除出家相,羯摩轨则少分遮罪,尚如调伏所出而行,况出家咒师!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罗。 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 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 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康陇巴》亦云:‘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 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霞惹瓦》亦云:‘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觉窝》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 既抉择已,于此安住。 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曾遮耶? 不违彼耶? 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 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目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 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若于法品,与上相违。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 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 ’《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 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 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 烦恼敌不尔,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 岂能住余返报我? 唯我志弱无精进。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 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 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又传说《大觉窝》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 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 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 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 如入行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断除道理,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又睡眠、惛沈、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 其过患者,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惛沈,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惛沈,痰瘾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若乐睡眠与惛沈,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又云:‘若乐睡眠与惛沈,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唯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誓说为唯一过,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 ’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 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 《大觉窝》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 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 ’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 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 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 ’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 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亦当死。 入行论云:‘轻懵一切苦,摧伏嗔等敌,胜此名勇士,余者如斩尸。 ’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 已说共中士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共上士道)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踬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踬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 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忽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 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 ’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 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 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 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 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 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善男子! 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 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 《金刚手》! 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 《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 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 《曼殊室利》! 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 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 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当获定解,故更释之。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 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 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 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 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 ’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 ’此说不由身分,当以行分。 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 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 设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慧不能遮堕寂灭故,不堕有边小乘有故,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 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 ’又云:‘岂有等此善? 何有此知识? 岂有如此福? ’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若无此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如以钝镰刈诸草木。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 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多。 一一刹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尽者能无尽故。 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 ’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 ’又云:‘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况欲除一一,有情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 ’又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 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庚三、发起之量庚四、仪轨受法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虽无如是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 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 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 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 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 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 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 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 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 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 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 从《大嚆嚆》所传来者现分二种,谓:修七种因果教授及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 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此中分二:辛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辛二、如次正修辛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初中分二:壬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壬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 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 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 是前导故。 大德《舍利弗》! 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伽耶经云:‘《曼殊室利》! 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 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 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如圣发生信力经说。 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大悲’,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 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 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 菩萨不须学习多法。 世尊! 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 一法云何? 所谓大悲。 世尊! 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 世尊! 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 世尊! 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世尊! 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萨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嚆嚆》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善知识《敦巴》讥笑告曰:‘此是掘出《嚆嚆》所有教授中心’。 知法扼要,获决定解,唯此最难,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王等菩提种;唯尊知坚实,余凡莫能晓’。 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怨敌有苦,心生欢喜;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 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见敌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愿更大、愿不离苦,是不悦意相之所致;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 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由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 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 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 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者,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 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 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故当分辨此等差别。 海慧问经云:‘《海慧》! 如有商主或有长者,唯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见无违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娱,堕不净坑。 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 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若母若亲者谓声闻、独觉,见诸有情堕生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譬合说。 又记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唯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 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利有情,欲得成佛。 辛二、如次正修第二、如次正修分三:壬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壬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壬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初中分二:癸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癸二、正发此心癸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初中分二:子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子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子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如前下中士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 此是最后。 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嗔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嗔,令心平等。 此是后者。 修此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嗔令心平等。 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于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嗔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 此亦平已,次于怨敌修平等心;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嗔恚。 若此亦平,次当遍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尔于彼由修何事能断贪嗔? 谓修二事: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 缘于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于他一类计为疏远,或作损恼或不挠益,不应道理。 就自己者,当作是思: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 于谁应贪、于谁当嗔? 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又于亲属起贪爱时,如月上童女请问经云:‘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 ’及如前说无定过时,一切亲怨速疾变改所有道理,当善思惟,由此俱遣贪嗔二心。 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嗔分党之心。 子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 ’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 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嗔不平恶涩,如调善田。 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展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 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 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二、修念恩者,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 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惟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 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坚,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 于此道理应专思惟。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 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 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三、修报恩者,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 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 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 如是思已,取报恩担。 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 由谁悲慎而取此? 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 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 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 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 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踬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 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 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 故应从此而救度之。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大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踬蹶。 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恋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 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踬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癸二、正发此心第二、正发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 维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戡慈心一数分。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 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 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 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 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 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修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 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 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 此复苦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此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 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 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 此乃略说,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疆心力应当修学。 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若无量门思惟无乐,苦恼道理慈悲亦多。 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此如前说趣大乘门,是发心理及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 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又彼论绪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 ’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慈,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 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 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了知大乘扼要观之,实可笑处。 多经宣说诸胜佛子,于多劫中尚须执为修持中心而正修学,况诸唯能了知名者? 又此非说不修余道,是说须将修菩提心而为教授中心修习。 总未能生前说领感,若善了知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亦可先为发心正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 如入行论先受律仪及菩提心,次于彼学六度之中,修静虑时乃广宣说修菩提心,然为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须修众多心,谓:思惟胜利、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故进道中,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令道升进名亦弗存。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中宣说二十二种发心,从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 第三、修增上意乐者。 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 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 便能荷负度上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 又此非唯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 ’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 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谓如极苦‘敌哒’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薰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 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仅有此犹非满足,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 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能为引生发心之因,虽有多种,然悲为胜,自力所发极为殊胜─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经所说。 壬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第三、显所修果即为发心者。 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 入行论云:‘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 ’此说分为愿、行二种,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 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 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 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此中虽有多种征难,兹不广说。 不应须臾为世法所引,以三门(身语意)利乐有情为修行心要,自净其意以发起大菩提心即为以法为道之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庚三、发起之量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 分三: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 ’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 此何须繁说? 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 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切圆满之本。 若修自他换易意乐,定能发起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如自亦能生起。 即此论云:‘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体分,然由往昔串习力故而起我执,若于他身修习爱执,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即彼论云:‘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余’。 如是善思胜利过患。 则能至心爱乐修习,又见修习便能生起彼修自他换易之理。 次第云何?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换爱著自己、弃舍他人二心地位。 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 故说改换自乐他苦,应知亦是于我爱执视如怨敌,灭除爱重我之安乐;于他爱执见为功德,灭除弃舍他人痛苦,于除他苦殷重修习:总当不顾自乐而除他苦。 修习此心有二障碍:一、谓执自乐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次于依此所生苦乐,亦便念云:‘此是我者应修应除,此是他者轻而弃舍’。 能治此者,谓观自他非有自性各各类别,唯互观待,于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自觉故;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虽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定发起此山之觉。 故不同青色,任待于谁唯起青觉,不起余色之觉。 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唯观待,妄如此彼岸。 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 ’此说唯由观所待处而假安立,全无自性。 二、谓又念 他之痛苦,无害于我,为除彼故不须励力。 除此碍者,谓若如是,则恐老时受诸苦恼,不应少年积集财物,以老时苦无害于少故。 如是其手亦不应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老时幼年、前生后生仅是一例,即前日后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若谓老幼是一相续,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与自他不相同者,相续与身聚,是于多刹那多支分而假施设,无独立性,自我、他我亦皆于假聚相续而安立,故言自他皆观待立,全无自性;然由无始串习爱执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于他修习爱执,则于他苦亦能发生不忍之心。 如是除自他换诸障碍已,正修习者,谓由于自贪著力故,起我爱执,由此执故,无始生死乃至现在,发生种种不可爱乐,欲修自利作自圆满,行非方便经无数劫,自他二利悉无所成;非但无成,且唯受其众苦逼恼。 若自利心移于利他,则早定成佛,圆满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经长时劳而无益。 今乃了知第一怨敌即我爱执,应后依止念及正知,坚固决定励力灭除;其未生者当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入行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以此大疲劳,汝唯引生苦。 ’又云:‘若汝从往昔,能作如是业,除佛圆满乐,定无如斯时。 ’如是不执自言,不护自品,当数修心,将自身财及诸善根,悉无顾虑惠施有情。 又施彼已即应利彼,不应于彼而行邪行,故于身等应当灭除自利之心。 如云:‘意汝定应知,自为他自在,除利诸有情,汝今莫想余。 他自在眼等,不应作自利,眼等于利他,不应作邪行。 ’若见身等弃舍利他,攀缘自利,或身语意而反于他作损害缘,应作是念而正遮止:‘此于往昔,亦曾令受无边众苦,现今若于相似利益而生错误,随彼转者当生大苦。 ’如云:‘汝昔伤害我,已往可不谏;我见汝何逃,应摧汝憍慢。 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与诸狱卒。 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 ’如是数思爱他胜利,当由至心发生勇悍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于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 如昔于自爱乐执著,今于他所,应令发起爱执之心,如云:‘应执余如我’,能发如是爱执有情,其因谓当念彼恩德,或见于自所作饶益。 此复犹如见诸沃田善植种子,能结众多上妙果实,便极珍爱。 如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种,亦能出现时究竟一切利乐。 若获定解,亦起爱执,故于是等应当思惟。 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于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嗔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 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当审思惟。 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 所引此何奇? 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 从损有情起,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 即前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 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是则专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见是从菩提心曲苗之所出生。 此心根本见为大悲,故诸佛子爱乐修习,若多修习令其坚固,则能任运趣极难行诸广大行。 即前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 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今于此义,亦应用诸先贤言论而发定解。 如《觉窝》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萨,唯藏人能知’。 若尔当如何修? ‘须从最初次第学习’。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 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 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我爱执,故特于彼尽力违害,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大瑜伽师》谓善知识《敦巴》云:‘我有风息平等转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答云:‘汝修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于昼夜应悔之地。 ’此中意趣似说当成能生无暇无色等处异生之因。 《康垄巴》云:‘我等于觉啊有情颠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当如是行。 ’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于此,故一切时应观于此,令心生起。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应常亲近开示此法大善知识,常与如是修心伴侣共同居住,观阅显示此法经论,勤修此因,积集资粮,净此障碍,自能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 诚非小事,理应欢喜,如《大嚆嚆》云:‘欲趣大乘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此心发起之量,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庚四、仪轨受法第四、仪轨正受者。 如《大嚆嚆》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此中分三:辛一、未得令得辛二、已得守护不坏辛三、设坏还出之方便辛一、未得令得初中分三:壬一、所受之境壬二、能受之依壬三、如何受之轨则壬一、所受之境《嚆嚆》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 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壬二、能受之依能受之依者。 总如《胜敌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 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壬三、如何受之轨则如何受之仪轨分三:癸一、加行仪轨癸二、正行仪轨癸三、完结仪轨癸一、加行仪轨初中分三:子一、受胜归依子二、积集资粮子三、净修意乐子一、受胜归依初中分三:丑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丑二、劝请归依丑三、说归依学处丑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生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 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 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 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境及桑耶等处,于《觉窝》前请发心时,《觉窝》教曰:‘供养太恶不生’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之像,必不可少;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 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 其次弟子沐浴,著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 《先觉多》云:‘《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著》所传来者唯修礼拜、供养二支。 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 ’不应道理。 《大觉啊师》于发心及律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 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 丑二、劝请皈依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乃至三说。 次应为授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 时从令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持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 威仪如前而受归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 ’如是三说,归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嚆嚆》所造仪轨。 丑三、说皈依学处归依学处者,前下土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子二、积集资粮积集资粮者。 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 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 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子三、净修意乐修净心者。 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癸二、正行仪轨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 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 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 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 愿心容有如是二类: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 故有说云《龙猛》与《无著》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 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 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 ’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 ’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如是三说,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 《觉啊》所造发生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 ’如此而受。 癸三、完结仪轨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辛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 此中分二:壬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壬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初中分四:癸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癸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癸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癸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 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 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 ’谓成尊上。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 ’谓如一切众生父母。 第二者,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 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易成办。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疆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 若人以诸宝,偏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 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传说《觉啊》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 ’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 ’答曰:‘当学菩提心’。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 如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癸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子一、不舍所发心愿子二、学令增长子一、不舍所发心愿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 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及圣僧,作意遍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是故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子二、学令增长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此复如前所说仪轨。 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其仪轨者,谓‘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 ’每次三返。 癸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学心不舍有情者。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 ’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 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 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 言福田者,谓非师数。 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 此须虚妄,以积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 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 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由嗔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 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 ’然了义者即可,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是释论解。 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 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若有嗔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嗔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心等,若修何能住?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 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 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坪垄》,后被自愿往《惹玛》?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 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 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事者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境者谓一切有情,事者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事者谓起大师想,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嗔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迦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当如迦叶问经所说,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 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 ’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宝云经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如如若人多观察。 ’等明显宣说。 辛三、设坏还出之方便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 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者,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究非理。 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 如说学处应尽护。 ’言如说者,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迦叶》! 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 ’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然于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若非尔者,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于有情所略起谄诳;嗔恚菩萨,略说恶名;于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过一时竟,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以由此等弃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若许尔者,亦应立彼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无立者,不应理故。 又算时者,当是依于邬波离请问经,然彼全非经义,我于戒品释中已广抉择,故此不说。 心舍有情者,若缘总有情,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 心弃舍者即舍愿心,极为明显。 若缘别有情,谓:我终不作此义利。 若起是心,如坏一分即坏整聚,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若不尔者,则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为余有情而发心者,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道炬释论别说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大德月》、《静命》等派各有差别:有者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 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有余更许于其归依学处之上,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 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总此释论从善知识《敦巴》所传,诸大知识皆不说是《嚆嚆》自造,《拏错》所传,则说是《嚆嚆》造是《拏错》之秘法。 然诸先觉传说《嚆嚆》,于补让时作一略释,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嚆嚆》教令广之即可,是以《嚆嚆》所作略解,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故亦略有数处谬误,然于正义亦多善说。 诸无谬者,我于余处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若以发心是为行心,其学处者则于归依学处之上,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若单取愿心者,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须学七法经者,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 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第三既发心已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庚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庚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庚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庚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 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三摩地王经亦云:‘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 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 ’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 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谓于他所若有大悲,须除他苦。 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 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庚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第二者。 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 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 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 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 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 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 ’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 ’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 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 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 世尊!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 ’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遍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无垢称经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 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 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 ’如是广说。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 何等为二? 谓:方便、智慧。 ’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迦叶请问经云:‘《迦叶》! 譬如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 何等名为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耶? 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 ’如经广说。 上续论中释此义云:‘此诸能画者,谓施、戒、忍等,具一切种胜,空性为王像。 ’谓如有一善能画首,不善画余,有知画手不知余等;集多画师画一王像,若缺一师亦不圆满。 国王像者,譬如空性;诸画师者,譬如施等。 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则同缺头残手等像。 又若执谓:‘唯应修空,余不应修。 ’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谓:‘若果尔,则菩萨时多劫行施,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 ’摄研经云:‘“《弥勒》! 若诸菩萨为欲成办正等菩提,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然诸愚人作如是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诸余波罗蜜多? 此是思惟破坏诸余波罗蜜多,无能胜此作何思。 前为迦希王时,为救鸽故自肉施鹰,岂慧坏耶?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弥勒》! 我昔修行菩萨行时,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是诸善根有损我耶?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无能胜! 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 彼诸愚人作如是说:唯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 此等未能清净诸行。 ’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 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 ’是大邪见。 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及诸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 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 ’故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著》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义解故。 特八地位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唯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 当观我身及智土等。 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 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此忍。 ’尚须修学菩萨诸行。 得少三昧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 如十地经云:‘佛子! 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不动地,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门之流,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 善哉! 善哉! 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胜义法忍,然汝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为遍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法忍门。 善男子! 汝虽得此静寂解脱,当思此诸异生凡夫未能静寂,起种种惑、种种损恼。 又,善男子! 当念宿愿饶益有情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又,善男子! 此乃诸法法性,随诸如来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 谓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别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 又,善男子! 当观我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智,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 汝亦当如是修! ’十地经又说:‘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顺风所吹一日进程,未入海前励力牵行,纵经百年亦不能进。 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励,须臾进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纵经亿劫励力修道,亦不能办。 ’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须修学菩萨行者,是自诳自。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 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 ’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著故。 特如前说声闻、独觉,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亦说具六,唯应修此。 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 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势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违,故于如此名无缘施。 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 又经宣说福资粮果,为生死中身及受用长寿等事,亦莫误解。 若离智慧,善权方便虽则如是;若由此摄持,亦是解脱一切智因。 如宝鬘论云:‘大王总色身,从福资粮生’教证无边。 又汝有时说:一切恶行、一切烦恼恶趣之因,皆能变成佛之因。 有时又说: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应当令心正住而说。 又如经说:‘著施等六是为魔业’,三蕴经说:‘堕所缘故而行布施,由戒胜取守护戒等,如是一切皆悉忏悔。 ’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 ’于此等义亦莫误解。 初经义者,谓于二我颠倒执著,所起施等未清净故,说为魔业,非说施等皆是魔业。 若不尔者,六度俱说静虑、般若,亦当许为是诸魔业。 第二经义,亦于颠倒执著所起未清净者,作如是说,非说不应修习施等。 若不尔者,说堕所缘而行布施,则不须说堕所缘故,理应总云行施当悔;然未作如是说故。 修次下篇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若倒解此,则一切行品,皆为补特伽罗,或法我相执,许为有相故。 又若舍心念、舍此物及防护心防此恶行,如是等类诸善分别,一切皆是执著三轮法我执者,则诸已得法无我见,于一切种理应断除,如嗔、慢等不应习近。 又诸分别念此为此,一切皆是分别三轮法我执者,则思知识所有功德及思暇满、死没无常、诸恶趣苦,净修皈依,从如此业起如是果。 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学行心所有学处,一切皆思此者为此,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患而引定解─如于此等增长定解,当是渐增诸法我执。 又法无我增长定解,此道定解渐趣微劣,行见二品违如寒热,故于二品全无发生猛利恒常定解之处。 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于如是道时二我相执所缘之事,虽微尘许戏论永离,引发定解及于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失引发定解,二须无违。 此复依赖因位正见,抉择二谛之理,故以教理抉择生死、涅槃一切诸法,于自本性无少自性立胜义量,与因果法各各决定无少紊乱,安立因果名言之量,此二互相,况为能损所损,实互为伴,获此定解,其后乃为证二谛义,始得堕入获得诸佛密意数中。 此理于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 第三、经义,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诸行不学时,故须学习六度等行。 此复现在当由至心励力修行,诸能修者策励而修,暂未能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 若不如是行,执自不知及不能行,谓于此等不须学者,自害害他,亦是隐灭圣教因缘,故不应尔。 集经论云:‘观察无为,厌有为善,是为魔业;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蜜多道,是为魔业。 ’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善男子! 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 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蜜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绥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 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绥放与我执缚绥放,二亦不同。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 二是异名,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 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 何以故? 《最胜子》! 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 何等为十? 谓以无量福智、资粮无满正因。 ’乃至广说。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 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如是广说。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 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 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庚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分二: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初中分三: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 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 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处相,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 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 ’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 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抉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第三、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癸一、何所学处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 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 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摄亦即摄于其中:摄施易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第二、分二:子一、正义数量决定子二、兼说次第决定子一、正义数量决定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沫定道理,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 其中分六: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如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 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 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此即彼第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办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 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 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 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 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唯此。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 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 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暂伏烦恼,须修静虑。 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于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如是当以何等胜身? 圆满何等自他二利? 安住何乘? 由具几种方便之相? 修行何学? 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 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 能治此者,谓:施及戒。 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 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 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 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 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 此是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子二、兼说次第决定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 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 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 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 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第三、学此次第分二:子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子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初中分二: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丑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初中分六:寅一、学习布施寅二、持戒寅三、忍辱寅四、精进寅五、静虑寅六、般若道理寅一、学习布施初中分四:卯一、布施度性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卯三、布施差别卯四、此等略义卯一、布施度性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 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损除众生所有贫穷。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 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谓自所有身财根善,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 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 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第二者、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蜜多。 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唯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 月灯经云:‘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洛迦。 ’此说身不洁净,命常动摇如悬岩水。 身命俱是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著,贪若未除则随贪转,造大恶行而往恶趣。 修无边门陀罗尼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于境断爱,断爱得总持。 ’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 ’本生论云:‘无我易坏无坚身,众苦无恩恒不净,此身若能饶利他,不生欢喜非聪睿。 ’虽勤守护无坚实身,然定须舍,若思施他办众多自他义利,未能如是净修其心,当自思择我诚愚痴,故当发心施他身等。 入行论云:‘舍一切涅槃,我心修灭度,一切终顿舍,施诸有为胜。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若施由此无恐怖,置于自家生怖畏,无足供他恒须护,若施无此诸过失。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若能惠施智者赞,此诸愚夫乐集财,摄持终无不离散,由施恒感诸盛事。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随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回向成办有情,现前究竟广大利乐而行布施,则由依于一一有情得尔许福,速当圆满福德资粮。 如宝鬘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说有色相,尽殚伽沙数,世界难容纳。 此是世尊说,正因亦现成,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 ’又能障碍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属及诸资财,先已有者不应摄持,若他施与亦不应受。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吝过? 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 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 ’如是行时,若由悭心贪著资具,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我亦誓愿随佛学习。 我将身财一切善根于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如同诸象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干岸已,于地滚倒,见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复如前’,如是思已当修无贪。 即前论云:‘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著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 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 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如是多思能舍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及多思惟摄持过患,若能引发极大怖畏,则能任运生惠施心。 如是修习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后,亦当引发能舍之心。 发起道理者。 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 ’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布有,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 ’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 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 集学论说: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为利他故受用此等。 若忘此心,爱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违犯。 若无爱著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益余一有情,非染违犯。 于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若价满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 此中有说以是回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价不能满,故无他胜。 有余师说于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说非理。 余者又云:虽已施他,他未摄受,故无他胜。 其密意者谓于人趣至心回施,他亦了知执我有时,作他物想为自利取,若价满足可成他胜,故说是为他部之义,亦不应理。 若谓:受用他有情物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 集学论云:‘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 ’设作是念:此诸资具已施有情;他未听许,用当有罪。 无如是过,即前论云:‘譬如有仆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乱,虽未听许受用无罪。 ’现于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实为欺诳,故如此修全无坚实,莫生不信。 即前论云:‘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 当知舍心最希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卯三、布施差别第三、布施差别有三: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初中具六殊胜依殊胜者,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 物殊胜者,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 所为殊胜者,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 善巧方便殊胜者,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初发业者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 回向殊胜者,回向施善于大菩提。 清净殊胜者,摄大乘论说灭烦恼障及所知障。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 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 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殚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 《舍利子》! 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 《舍利子》! 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集学论说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 《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施性差别有三:巳一、法施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 巳二、无畏施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水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巳三、财施财施分二:午一、实舍财施午二、唯意乐施午一、实舍财施初中分三:未一、舍财道理未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未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未一、舍财道理初中分四:申一、惠施何田申二、何心惠施申三、如何行施申四、施何等物申一、惠施何田略有十种:一、诸亲友于自有恩;二、诸怨敌谓作损害;三、中庸者俱无恩怨;四、有德者谓具戒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六、劣于己;七、与自等;八、胜于自;九者富乐;十者贫苦。 意乐分二: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缘行施田为善知识,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摄波罗蜜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 如前所说缘由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 别意乐者,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 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 如《月称》云:‘施谓离悭贪,于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 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 ’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申二、何心惠施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世离欲─莫如是施。 当无高举意乐者,谓不毁求者,不为胜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 ’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于诸悭吝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于施而为障碍。 ’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 如云:‘汝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取自微恶行。 ’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 当无法弱意乐者,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后无悔;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懵恐怖退弱,增长勇悍。 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 当无望报意乐者,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若力本性苦故。 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 复次,当无邪命意乐,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应虑贫而不行施。 又于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乱,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虽见乞者欺诈等过,无宣布心;从别别施,生别别果,深忍而施,不为他动。 申三、如何行施如何行施分二:一、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谓:不速与,稽留乃与;令起烦恼,然后乃与;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先誓与此,后减少给,或给下劣;数恩而与;一时能与而为渐次少少相给;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逼取父母、奴辈等财而与余者;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故当舍离此等加行。 又诸菩萨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谓若积集然后顿施,福并无多,及于集时退却众多资具者,令生嫌恨后施诸余未求者故。 菩萨地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护等劬劳障多善行,多于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二、当以可等加行而舍者,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 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此等果者,如谛者品云:‘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 ’又云:‘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 ’俱舍论说:‘舒手惠施,得广大财’。 坚固资财者,如俱舍释说:‘他于资财不能障难,火等无毁’。 又助他施加行者,谓若自有可施财物,见有悭吝,曾未少施,应往其家欢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现有广大资财,我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与汝会过,莫令空返,可取我财惠施彼等,或是将彼引到所,我行惠施当生随喜。 ’彼财无减,即便欢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由渐修习自施少财,依下无贪进得中品,依中无贪进得上品。 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或虽非悭然,无资财与彼资财,令于三宝树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令余一类调伏烦恼,圆满一类善法乐欲,摄受有情成熟有情。 如是若自现无资财,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或于他所宣正法语,令诸贫者及悭吝者悉乐惠施,或诸求者教往俱信富饶之家,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 又于施物择胜妙施,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 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谛者。 前者为度一切有情,故先欲解脱所建立之大悲心,后者则从观空性中觉悟实相之本体。 两者方便与智慧相融,即能成佛并具令有情离苦得乐之能力。 发布时间:2024-03-16 08:12:2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