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护法上 本传六 附见四魏洛都融觉寺释昙无最传一齐逸沙门释昙显传二周终南山避世峯释静蔼传三(慧宣)周京师大中兴寺释道安传四(慧俊 慧影 宝贵)周新州愿果寺释僧勔传五隋京师云花寺释僧勐传六释昙无最。 姓董氏。 武安人也。 灵悟洞微飡寝玄秘。 少禀道化名垂朝野。 为三宝之良将。 即像法之金汤。 讽诵经论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 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 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 丞动物机信用云布。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余。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乃长六十。 最居坐端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竝异伦大德。 衣服正帖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皆云。 往赴崇尊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 故知道会圣心。 是幽灵遐降。 竹林群隐明非妄承。 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 后勅住洛都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飜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侍中刘腾宣勅。 请诸法师等。 与道士论义。 时清道馆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帝问。 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时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周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当周定王三年。 在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简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圣人。 当时于佛逈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卜经。 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帝遣尚书令元又宣勅。 道士姜斌论无宗旨。 宜令下席。 又议。 开天经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大尉萧综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着五千文。 余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帝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 乃止配徒马邑。 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 藉甚腾声移肆通国。 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释昙显。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游止邺中。 栖泊僧寺的无定所。 每有法会必涉其尘。 皆通谘了义隐文。 自余长唱散说。 便舍而就余讲。 及后解至密理。 显便辄已在听。 时以此奇之。 而覩其仪服猥滥名相非洁。 频复轻削。 故初并不顾录。 惟上统法师深知其远识也。 私惠其财贿以资饮噉之调。 或因昏醉卧于道边。 时复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禅齐祚大兴。 天保年中。 释李二门交竞优劣。 属道士陆修静妄加穿凿。 广制斋仪縻费极繁。 意在王者遵奉。 会梁武启运。 天监三年。 下勅舍道。 帝手制疏文极周尽。 修静不胜其愤。 遂与门人及边境亡命叛入北齐。 又倾散金玉赠诸贵游。 託以襟期冀兴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勅召诸沙门与道士对挍道术。 尔时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举或转。 或咒诸方梁横竪于地者。 沙门曾不学方术默无一对。 士女拥閙贵贱移心。 并以静徒为胜也。 静迺高谈自伐矜衒道术。 唱言曰。 神通权设抑挫强侮。 沙门现一我当现二。 今薄示微术。 并辞屈退。 事亦可见。 帝命上统令与静捔试。 上曰。 方术小伎俗儒耻之。 况出世也。 虽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 可令最下座僧对之。 时显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举登座。 因立而笑。 众皆惮焉。 而是上统所遣。 不敢有谏。 显语李宗云。 向夸现术一之与二者深有致矣。 即于座上翘足而立曰。 吾已现一矣。 卿可现二。 各无言对。 显曰。 向咒诸衣物飞举者。 试卿术耳。 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 皆无动摇。 帝勅十人举之。 不动如故。 乃以衣置诸梁木。 帖然无验。 诸道士等相顾无颜。 犹以言辩为胜。 乃曰。 佛家自号为内。 内则小也。 詺道家为外。 外则大也。 显应声曰。 若然则天子处内。 定小庶人矣。 静与其众缄口无言。 文宣处座目验臧否。 其徙尔日皆舍邪从正求哀济度。 未发心者勅令染剃。 故斩首者非一。 自号神仙者。 并上三爵台。 令其投身飞逝。 悉委尸于地。 伪妄斯伏。 乃下诏曰。 法门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糵是味清虚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异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不复遵事。 颁勒远近咸使知闻。 其道士归伏者。 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广如别传所载。 于时齐境一心奉佛。 国无两事。 迄于隋运方渐开宗。 至今东川此裔犹少。 传者曰。 达化护持融尚驰名秦世。 小以致远。 显公着绩高齐。 知人难哉上统揣其骨。 则千里骏足。 异世同驾。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则徒饰玄黄矣。 复何能抗御之哉显竟以放达流俗。 潜遁人世。 不知所之。 释静蔼。 姓郑氏。 荣阳人也。 夙标俗誉。 以温润知名。 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 甫为书生博志经史。 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 与同伍游寺。 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 异哉。 审业理之必然。 谁有免斯酷者。 便强违切谏。 二亲不能夺志。 郑宗固留。 蔼决烈爱缚。 情分若石。 遂独往百官寺。 依和禅师而出家。 时年十七。 具戒已后承仰律仪。 护持明练时所戴重。 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 一闻神悟谓敞重幽。 更习先解便知滥述。 周行齐境顾问知津。 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 皆略无承导。 终于世累。 乃抚心曰。 余生年不幸。 会五浊交乱。 失于物议得在可鄙。 进退惟谷高蹈可乎。 遂心口相弔摈影嵩岳。 寻括经论用忘寤寐。 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 最为投心所崇。 余则旁缵异宗。 成其通照。 言必藻缋珠连。 书亦草行相贯。 高为世重罕不华之。 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 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 自尔誓而断之。 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 恐涉邪津悔于晚学。 又入白鹿山。 逖观黄老。 广摄受之途。 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 未之尚也。 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 蔼求道情勐欣所闻见。 私度关塞载离寒暑。 既至渭阴。 未及洗足。 即申谒敬。 昔闻今见。 见累于闻。 大鼓徒扬。 资访无指。 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 芜没逊遁知我者希。 掩抑十年。 达穷通之数。 体因缘之理。 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 烟霞风月用祛亡反。 峯名避世依而味静。 惟一绳床廓无庵屋。 露火调食绝诸所营。 召彼疠徒诲示至理。 令其致供日就噉之。 虽属脓溃横流。 对泣而无厌恶。 由是息心之众。 往结林中。 授以义方郁为学市。 山本无水须便饮涧。 尝于昏夕学人侍立。 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 及明观之渐见润湿。 乃使洮淈飞泉通注。 从是遂省下涧。 须便挹酌。 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 蔼立身严恪达解超伦。 据林引众讲前四论。 意之所传乐相弘利。 其说法之规。 尊而乃演。 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殷勤郑重经时方遂。 乃勅取绳床。 周绕安设致敬坐讫。 蔼徐取论文。 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释取悟。 顾问听者所解云何。 令其得意方进后偈。 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 每日垂讲此法。 无怠。 常自陈曰。 余厌法慢法。 生不值佛世。 纵闻遗教心无信奉。 恒怀怏怏。 终须练此身心。 有时试纵惟欲。 诚心造恶。 有时摄念。 惟愿假修相善。 如此不名安身。 如此不名清心。 故约己制他。 诚非正检。 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 必厌烦屈者须住。 不辞具仪者离此。 其开蒙敦励。 皆此类也。 有沙门智藏者。 身相雄勇智达有名。 负粮二石造山问道。 因见横枝格树。 戏自称身。 遇为蔼见。 初不呵止。 三日已后方召责云。 腹中他食何得辄戏。 如此自养。 名为两足狗也。 藏衔泣谢过。 终不再纳。 遂遣出山。 沙门昙延道安者。 世号玄门二杰。 当时顶盖名德相胜。 及论教体纷诤由生。 谘蔼取决。 让谢良久方为开散。 两情通悦不觉致礼。 各呜一足跪而启曰。 大师解达天鉴。 应处世摄导。 今则独善其身。 丧德泉石。 未见其可。 蔼曰。 道贵行用不即在言。 余观时进退。 故且隐居求志耳。 尔后事故入城。 还归林野。 属周武之世。 道士张宾。 谲诈罔上冒增荣宠。 潜进李氏欲废释宗。 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 与前僧卫元嵩脣齿相副。 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 召僧入内七霄礼忏。 欲亲覩僣犯冀申殿黜。 时既密知各加恳到。 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为僧赞呗并诸法事。 经声七啭莫不清靡。 事讫设会。 公陈本意。 有勐法师者。 气调高拔。 躬抗帝旨。 言颇激切。 众恐祸及其身。 帝但述怀曾无赧退。 蔼闻之叹曰。 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 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 又曰。 飡周之粟饮周之水。 食椹怀音宁无酬德。 又为佛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 宁大造于像末。 分爼醢于盗跖耳。 径诣阙上表理诉。 引见登殿。 举手唱言曰。 来意有二。 所谓报三宝慈恩。 酬檀越厚德。 援引经论子史传记。 谈叙正义。 据证显然。 然旦至午。 言无不诣。 明不可灭之理。 交言支任抗对如流。 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百僚近臣代之战慄。 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 帝虽惬其词理。 而灭毁之情已决。 既不纳谏又不见遣。 蔼又进曰。 释李邪正人法溷并。 即可事求未烦圣虑。 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 请索油镬。 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 不害者立可知矣。 帝怯其言乃遣引出。 时宜州沙门道积者。 次又出谏。 俱不用言。 乃与同友七人。 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 既不食已一时同逝。 蔼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 乃携其门人三十有余入终南山。 东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险。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 及法灭之后。 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 扫地并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 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减三百万。 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 登即赏费分散荡尽。 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 其祸既毕。 至六月十五日罢朝。 有金城公任氏部。 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 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 大者上摩青霄。 大如十斛囷许。 渐渐微没。 自余数段小复低下。 其色黄白。 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 但增炎曦而已。 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 北见重牆上有黄书横拖棘上。 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 问其所由。 答云。 从天而下飞扬坠此。 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 略示连席之官。 乃藏诸衣袖。 还缄箧笥。 属隋兴运转牧冀州。 爰命所部从事赵绚。 叙之曰。 有清信大士。 具官。 身婴俗累。 恕崇法理。 精感明灵神化斯应。 遂使群经腾翥。 等扶摇之上昇。 隻卷飘返。 若丹乌之下降。 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 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 应瑞乎如彼。 圣着乎如此。 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 亲临九服躬总八荒。 知三宝之可崇。 体四生之不固。 遂颁海内修净伽蓝。 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 僧尼隐轸还类提河。 特以此经像明灵着。 自非积善焉能致斯。 敢事旌表传芳后叶。 初武帝知蔼志烈。 欣欲见之。 乃勅三卫二十余人。 巡山访觅毡衣道人。 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 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 覩大法沦废道俗无依。 身被执缠无力毗赞。 告弟子曰。 吾无益于世。 即事舍身。 故先相告。 众初不许。 慕从闻法。 便开览大小诸乘。 撰三宝集二十卷。 假兴宾主会遣疑情。 抑扬飞伏广罗文义。 弘赞大乘光扬像代。 并录见事指掌可寻。 冀藏诸岩洞。 庶后代之再兴耳。 自蔼入法行大慈门。 缯纩皮革一无践服。 惟履毳布终于报尽。 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 勅侍者下山。 明当早至。 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 自条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 五藏都皆外见。 自余筋肉手足头面。 剐折都尽。 并惟骨现。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人心惊通夜失寐。 明晨走赴。 犹见合掌捧心。 身面西向加坐如初。 所伤余骸一无遗血。 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累石封外。 就而殓焉。 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春秋四十有五。 弟子等有闻当世。 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 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颓之莫仰。 悲梁坏之无依。 爰述芳猷树碑塔所。 后有访道思贤者。 入山礼敬循诸崖险。 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 题云。 初欲血书。 本意不谓变为白色。 即是魔业不遂。 所以墨书其文。 曰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 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修罗山神树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报一罢四大彫零泉林迳绝岩室无声普施禽兽乃至蜫虫食肉饮血善根内充愿我未来速成善逝身心自在要相拔济此身不净底下屎囊九孔常流如漏隄塘此身可恶不可瞻观薄皮裹血垢污涂漫此身臭秽犹如死狗六六合成不从花有观此臭身无常所囚进退无免会遭蚁蝼此身难保有命必输狐狼所噉终成虫蛆天人男女好丑贵贱死火所烧暂见如电死法侵人怨中之怨吾以为雠誓断根源此身无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有名苦聚老病死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大山当来兼倍未曾为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于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花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途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飡法证大无生法身自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方德备四胜号称法王愿舍此身已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奏业尽于今日释道安。 俗姓姚。 凭翊胡城人也。 识悟玄理早附法门。 性无常师闻道而至。 兼以恬虚静泊凝心胜境。 谦肃为用动止施度。 凡厥禅侣莫不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拥志经论。 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旁观子史粗涉大纲。 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 进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为遗诀之教。 博通智论。 用资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 更互谈诲无替四时。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为任。 京师士子咸附清尘。 安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动言命笔并会才华。 而风韵疎通。 雅调翔简。 执礼居尊仁被朝贵。 故荣达儒宰。 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 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频御彫辇躬礼安焉。 安道为物宗。 坐镇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则如常敷化。 高谈正法词无涉世。 公卿侧目观者荣庆。 时及中食安命供设。 帝将举筯曰。 弟子闻。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 贫道据法相拟。 理非徒尔。 帝曰。 审如来言非佛意也。 但恐损道众耳。 又与贼臣同席。 诚无预焉。 即勅将去。 更论余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勅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往南郊。 文物大备。 勅诸道俗同覩通衢。 勅别及安。 令观天子卤簿仪具。 安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 贫道为法不出。 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安鉴悟绝伦德风远扇。 立形平准守道自遵。 皆此类也。 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学书。 而耳飡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 流略儒释谈如泉涌。 攻击关责锋锷丛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讲涅槃。 俊命章设问。 遂往还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问。 讲难精拔。 安虽随言即遣。 而听者谓无继难。 俊终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连三日止论一义。 后两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揖。 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 凡所霑耳。 皆义通旨得。 安与同室三十余年。 言晤飞玄诚逾目击。 因疾而卒。 安抚尸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虚矣。 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勅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正殿。 帝昇御座。 亲量三教优劣废立。 众议纷纭。 各随情见较其大抵。 无与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众论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简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勅又广召道俗。 令极言陈理。 又勅司隷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鸾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详鸾上论以为伤蠧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时俗之溷并。 悼史藉之沉网。 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 详三教之极。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归宗显本篇。 有客问曰。 僕闻。 风流倾坠。 六经所以缉修。 夸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详矣。 近览释教文博义丰。 观其汲引。 则恂恂善诱。 要其旨趣。 则亹亹兹始良。 然三教虽殊劝善一途。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 但拘滞之流未驰高观。 不能齐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气。 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 此所谓匿摩尼于胎[穀-禾+卵]。 掩大明于重夜。 伤莫二之淳风。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穷辩未尽理也。 夫万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则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虽一体。 而形神两异。 散虽质别。 而心数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称为外。 济神之教。 教称为内。 是以智论有内外两经。 仁王辩内外两论。 大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 若通论内外。 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 则可云儒释。 释教为内儒教为外。 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藉寻讨源流。 教惟有二宁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朴素。 坟典之诰未弘。 淳风稍离。 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 咸为治国之谟。 并是修身之术。 若派而别之。 则应为九教。 总而合之。 则同属儒宗。 论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书。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竞辩。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 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真所谓巨蠧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 论其文则部分十二。 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寻。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 近超生死远证泥洹。 播阐五乘。 接群机之深浅。 该明六道。 辩善恶之昇沉。 敻期出世。 而理无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无不尽。 能博能要不质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虑。 孰能与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氏取舍驱驰。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释氏之教理富权实。 有余不了称之曰权。 无余了义号之为实。 通言善诱何名妙赏。 子谓。 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余谓。 善有精麁优劣宜异。 精者超百化而高昇。 麁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 又云。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爰引世训以符玄教。 此盖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谓。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异理岂得同。 理若必同教宁得异。 筌不期鱼蹄不为兔。 将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诫遂兴。 不悟迁流。 逝川之叹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谈。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 宣尼又所未言。 可谓瞻之似尽。 而察之未极者也。 经曰。 分别色心有无量相。 非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与大行。 俱越妄想之乡。 菩萨则慧兼九道。 声闻则独善一身。 其犹露润之比巨壑。 微尘之比须弥。 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故经曰。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 余闻。 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狷夫之野议。 岂达士之贞观乎。 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请广其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 以成躯。 禀阴阳而化体。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溷以智愚。 阴阳义齐。 则同之于贵贱。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虽强齐之。 其义安在。 帝为张宾搆谮。 意遣释宗。 初览安论通问僚宰。 文据卓然莫敢排斥。 当时废立遂寝。 诚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灭佛道二宗。 别置通道观。 简释李有名者。 并着衣冠为学士焉。 事在别传。 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 帝下勅搜访。 执诣王庭。 亲致劳接。 赐牙笏綵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兴。 携母相近。 每旦出觐手为煮食。 然后上讲。 虽足侍人不许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运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 卒于母世初无一息。 斯准大圣担棺之像。 布化浇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 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 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 不可自轻不可自易。 所谓重者。 荷道佩德萦仁负义。 奉持净戒死而有已。 所谓难者。 绝世离俗永割亲爱。 回情易性不同于众。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弃躯命。 谓之难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动为法则。 不贪不诤不谗不匿。 学问高远志存玄默。 是为名称参位三尊。 出贤入圣涤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报。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归揖。 捐妻减养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辞劳役者。 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 澹泊虚白可奇可贵故。 自顷荒流道法遂替。 新学之人未体法则。 弃正着邪忘其真实。 以小黠为智。 以小供为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退自推观良亦可悲。 计今出家或有年岁。 经业未通文字不决。 徒丧一世无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无常之限非旦则夕。 三涂苦痛无强无弱。 师徒义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 剃发毁容法服加形。 辞亲之日上下涕零。 割爱崇道意陵太清。 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在色声。 悠悠竟日经业不成。 德行日损秽迹遂盈。 师友惭耻凡俗所轻。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 应自诲励志果清云。 财色不顾与世不群。 金玉不贵惟道为珍。 约己守节甘苦乐贫。 进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趋走风尘。 坐不暖席驰务东西。 剧如徭役县官所牵。 经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学弃捐。 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 无亲无疎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慼。 超然从容豁然离俗。 志在玄妙轨真守扑。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着染浊空争长短铢两斗斛。 与世同利何异僮僕。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着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氷。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祐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沉。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余。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麁坐起令端。 饮食虽疎出言可飡夏则忍饥冬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宗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安有弟子慧影宝贵。 并列名隋世。 影传灯大论继踵法轮。 汎迹人间情多野外。 着伤学存废厌修等三论。 伤学除谤法之愆。 存废防奸求之意。 厌修令改过服道。 并藻逸霞烂。 焕然可遵。 后卒开皇末岁。 贵翫阅群典讲律为务。 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 隋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 贵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及属累品。 以之成部。 沙门彦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释僧衄。 未详氏族。 住新州愿果寺。 周武季世将丧释门。 崇上老氏受其符录。 凡有大醮。 帝必具其巾褐同其拜伏。 而道经诞妄言无本据。 国虽奉事未详雠校。 遂不远乡关躬闻帝阙面陈至理。 以邪正相参浇情趋竞。 未辨真伪更递毁誉。 乃着论十有八条难道本宗。 又以三科释其前执贤圣既序凡位晈然。 其词略云。 衄以世之滥述云。 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 老子为说经戒。 令尹喜作佛。 教化胡人。 又称是鬼谷先生撰。 南山四皓注。 未善寻者。 莫不信从以为口实。 异哉此传。 君子尚不可誷。 况贬大圣者乎。 今具陈此说非真。 人世差错假託名字。 亦乃言不及义飜辱老子。 意者胜人达士不出此言。 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 假託鬼谷四皓之名。 附尹喜传后。 作此异论用迷昏俗。 窃闻传而不习夫子不许。 妄作者凶老君所诫。 此之巨患增长三涂。 宜应糺正救其此失。 然教有内外用生疑假。 人有贤圣多述本迹。 故班固汉书品人九等。 孔丘之徒为上上类。 例皆是圣。 李老之俦为中上类。 例皆是贤。 何晏王弼云。 老未及圣此则贤。 圣天分优劣自显。 故魏文之博悟也。 黄初三年下勅云。 告豫州刺史。 老聃贤人。 未宜先孔子。 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 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 良足笑也。 此祠之兴由恒帝。 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 朕亦以此亭当路。 行来者辄往瞻视。 而楼屋倾颓傥能压人。 故令修整。 作过视之殊未整顿。 恐小人谓此为神。 妄往祷祝违犯常禁。 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 据斯以言。 程露久矣。 世多愚人不寻前达。 故有此弊耳。 今考据年月群达诚言区别人世。 并内经外典并对条例。 览详卷首邪正自显。 虽复着论周世垂名朝野。 通人罕遇。 终以事迷。 竟不行用。 及后法毁。 逃难不测所终。 释僧勐。 俗姓段氏。 京兆泾阳人。 姿荫都雅神情俊拔。 童孺出家素知希奉。 聪慧利根幽思通远。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凡有解悟靡不通练。 昔魏文西位。 勅勐在右寝殿阐扬般若。 贵宰咸仰味其道训。 周明嗣曆。 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 又勅于紫极文昌二殿。 更互说法。 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 黄巾之徒纷然搆聚。 勐乃徐摇谈柄。 引敌深涡。 方就邪宗一一穷破。 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 元始真文之经纷碎。 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 道俗肃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齐三教。 勐分为九十五门。 后退一乘。 更进三十有生之善。 词甚崇粹学观所归。 既不预帝览。 遂沦俗侣。 勐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以勐年德俱重。 玄儒凑集。 追访至京。 令崇法宇。 于大象二年。 勅住大兴善寺。 讲扬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声望尤着殊悦天心。 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 委以佛法令其弘护。 未足以长威权。 固亦光辉释种。 移都南顿寺。 亦同迁于遵善里。 今之兴善是也。 名虽居隷。 而恒住云花勗徒课业。 以开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渐。 深照苦空。 话言盈耳。 翕然欲绝。 语众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迁。 时贵其置心不乱。 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 今犹存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篇上◎释道臻。 姓牛氏。 长安城南人。 出家清贞不郡非类。 谦虚寡交。 顾唯读经博闻为业。 诸法师于经义有所迷忘者。 皆往问之。 西魏文帝闻而敬重尊为师傅。 遂于京师立大中兴寺。 尊为魏国大统。 于时东西初乱。 宇文太祖始纂帝图。 挟魏西奔万途草创。 僧徒相聚缀旒而已。 既位僧统大立科条。 佛法载兴诚其人矣。 尔后大乘陟岵相次而立。 并由淘渐德化所流。 又于昆池之南置中兴寺。 庄池之内外稻田百顷。 并以给之。 梨枣杂果望若云合。 及卒帝哀之废朝。 丧事所资并归天府。 送于园南为立高坟。 茔封之地一顷。 今所谓统师墓是也。 近贞观中犹存古树。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于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勅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炫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炫。 炫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宾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炫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宾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宾师且下。 宾既退。 帝自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炫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炫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谓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炫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炫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勅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令炫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恐帝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责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逈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时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秀岭接重烟嶔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峯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猿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疎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发布时间:2024-09-12 08:15: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