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明律下 正传九 附见七唐京师弘福寺释智首传一唐京师普光寺释慧璡传二(满德 真懿 善智 敬道)唐相州日光寺释法砺传三唐京师普光寺释玄琬传四唐蒲州仁寿寺释慧萧传五唐京师普光寺释慧满传六唐箕山沙门慧进传七唐并州义兴寺释道亮传八(道胄)唐苏州通玄寺释慧旻传九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谘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锺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证。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谘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逈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飚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余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疎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着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疎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余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沉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余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余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齎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谘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採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谘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勅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僕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衖。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沉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释慧璡。 姓吴。 杨州江都人也。 母怀之时。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顾。 识者以为儿之所致。 同身子矣。 及年七岁心慕缁徒。 道见沙门寻而忘返。 亲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荣法师而出家焉。 孝谨天然罔由师训。 随从奉敬初无乖越。 每从荣游履诸寺。 一无敢出离。 便于荣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听荣摄论大悟时伦。 即而讲说。 嗟赏者众。 谈吐清雅妙会物情。 于仁寿年中。 从荣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后专精律仪。 听遵律师讲凡二十遍。 又听首律师数亦相及。 谦弱成治竪论不言。 讲扬摄论方敷律相。 时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业末曆郊垒多虞。 禅定一众雅推璡善能御敌。 乃总集诸处人畜。 普在昆池一庄。 多设战楼用以防拟。 璡独号令莫敢当锋。 时司竹群贼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无抗拒者。 兵临庄次。 意在诛荡。 璡登楼一望。 但见张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缚奴僕。 大设餚饍广开仓廪。 身先入阵劳问军主。 引至庄中命令就坐。 既见盛设相与开颜。 各执璡手。 健道人也。 饱噉而旋。 惟取牛十头拟劳军士。 牵至中道璡复从乞。 以衔前顾皆用还之。 所以义宁之初通庄并溃。 惟有禅定如旧无损。 即深明机要善达开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无施不可。 或庄严彩饰。 或丹青轮奂。 或裁缝服翫。 或驱策人物。 众兼四百通用推贤。 至于诵说戒经。 清音流靡。 由来怠堕者闻璡说戒皆来坐听。 竦耳峻坐畏其声止。 贞观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纲理僧伦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终于此寺。 春秋五十余矣。 时又有沙门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璡所学慕义朋从。 德慧悟天开谈说弘畅。 智博解深奥情欣护法。 懿导说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资性存经史。 多从物故。 懿独存焉扬敷京辇。 释法砺。 俗姓李氏。 赵人也。 因宦遂家于相焉。 生而牙齿全具。 迄于终老中无齓毁。 坚白逾常。 登年学位便欣大法。 初归灵裕法师。 即度为弟子。 风素翔郁威容都雅。 言议博达欣尚玄奥。 受具已后敦慎戒科。 从静洪津师谘学四分。 指撝刑网有历年所。 振绩徽猷誉腾时类。 功业既着更师异轨。 又从恒州渊公。 听集大义乃周两载。 统略支叶穷讨根源。 当即簙引所闻开讲律要。 词吐简诣攻难弥坚。 故得隣几独绝尤称今古。 末又往江南游览十诵。 而盛专师授讨击未资。 还返邺中适缘开导。 属隋炀道销岳渎尘扰。 听徒拥戢谘逮无因。 唐运初基法门重闢。 会临漳令裴师远。 夙承清训预展法筵。 请砺在县敷弘相续。 绵积累载开悟极多。 四方怀道霄兴命驾。 解契昇堂行敦入室。 砺以初学旧习委访莫归。 若不流于文记是则通心无路。 乃开拓素业更委异闻。 旁讯经论为之本疏。 时慧休法师道声远被见重世猷。 赞击神理文义相接。 故得符采相照律观高邈。 休有功焉。 以贞观九年十月。 卒于故邺日光住寺。 春秋六十有七。 前后讲律四十余遍。 製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仪轻重叙等。 各施卷部见重于时。 时卫州道烁。 律学所崇。 业驾于砺。 为时所重矣。 释玄琬。 俗姓扬。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鎔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鑪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谘承余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勅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霑会响。 又别勅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余。 嚫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勅。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谘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余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隷。 从受归戒者二十余万。 左僕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谘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僕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沉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愍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隣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余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余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愆。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余廕施诸众生。 余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殡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賵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余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製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託。 乃自竭余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口*敕]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释慧萧。 俗姓刘。 本彭城人。 世家徙于许州之长葛。 故又为县人焉。 奕叶以衣缨称士大夫。 十八为书生。 聪悟敏达善说诗礼。 州郡以明经举之。 非其所好。 遂入嵩高山求师出家。 强识前闻。 而以戒行见称。 耆旧明达相谓曰。 若人如此。 必今代之优波离也。 开皇初游学邺城博综经律。 乃贯练众部偏宗四分。 闻泰山灵岩寺幽栖洁行之宅也。 乃往从焉。 后以和上年衰复还中岳。 于时隋祖创业四海为家。 故得纵任往还无所拘碍。 时龙门沙门明朗。 河东持律之最。 承萧道声藉甚。 不远从之。 朗虽年齿隆萧。 而卑身礼事。 并深相悦服。 道合欣然。 淹留岁序。 请归河曲。 萧亦不滞物我。 相与同行住于龙门之定林寺。 历缘山水居随所好。 寻访同志不惮危险。 马头山有僧善禅师。 聚徒结业从而习定。 时还朗寺弘畅毗尼。 仁寿中频向黄颊山依岩夏坐。 有亡命者因事投焉。 不忍遣之留匿经久。 后以事发。 引萧为侣。 所在督课追徵赴狱。 会朗善俱亡。 又兼匿罪。 便振锡徂南路经蒲坂。 时沙门道积神素道杰等。 晋川英彦素与周旋。 留连累载。 属隋炀坠历法令滋彰。 藏匿严科殊为峻刻。 萧以许身为道随务东西。 名贯久除栖遁幽阻。 自中条王屋巨壑深林。 无险不登若游庭户。 逮中原版荡妖气一乱河东郡丞丁荣。 敬服德音招住仁寿。 长弘律藏学者肩随。 义宁中。 被拥西城不亏讲业。 及后安静弥崇法会。 蒲陝晋绛五众师焉。 以贞观十四年终于仁寿。 春秋七十有三。 自萧服心戒业。 演导为宗。 友接朋胜时无与贰。 每念朗善游好。 不觉涕之无从。 不能裁止。 便登眺而恸。 斯重交募善为如此也。 曾讲涅槃仅十许遍。 犹恨大乘无功。 遂翫读华严。 于数年间口不辍音文不释手。 有请萧为方广讲主。 乃止之曰。 吾尚未解经意安可讲乎。 时以为贞而且谅。 又惧误诸后学云。 释慧满。 姓梁氏。 雍州长安人也。 父粲曆仕隋唐为海叠诸州刺史。 满生年素洁履正标宗。 慈济含育殆非修学。 世俗餚饍见便寒悚。 僧仪道具覩即欣仰。 年甫七岁即乐出家。 二亲素奉佛宗不违其志。 父临海州有勅听度。 便蒙剃发。 随父还京住大兴善。 为仙法师弟子。 仙名望京邑识悟有从。 既道俗洽闻。 故父亲付嘱。 后携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及大业之始。 又住大禅定焉。 进戒奉业于智首律师。 明慎威仪学门推揖。 思择理味以达曙为恒。 而勤于政事乐行劝勉。 每值立界施。 则唱白科举。 身先众侣谘考疑议。 至于受戒缘集难遮多少。 教授独断成不眇然。 满乃预令识相。 提撕抵掌。 致有临机忘逸往往徵正。 时共重其详审敬其成进也。 游讲四方不拘世累。 贞观三年。 甞于鄜城魏兵曹家别院。 讲羯磨法。 所居草室忽为火烧。 风焰俱盛。 将延西及。 满索水潠之。 因即风回火灭得无烧爇。 斯戒德之威。 颇难登继。 至七年。 令造新寺。 通选大德。 以满行绩前闻。 引之令住。 其年奉勅令任弘济寺上座。 专弘律训奖导僧徒。 丞有成规旁流他寺。 有集仙寺尼。 素无慧解妄有师习。 铸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养。 并广召黄巾在堂庆度。 满与诸僧同预斋集。 既属此事。 公呵止之。 连告大德显行摈罚。 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 用诫余习。 昔周赵王治蜀。 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萨侠侍。 僧以事闻。 王乃判曰。 菩萨已成不可坏。 天尊宜进一阶官乃迎于寺中。 改同佛相。 例相似也。 又尼慧尚者。 侥倖一时宫禁还往。 会高祖昇遐离宫京置。 乃以尚之住寺拟设皇灵。 尚即取僧寺为尼所住。 事违正勅莫敢致词。 满遂搆集京室三纲大德等二百余人。 行于摈黜云。 自佛法流世。 未有尼众倚官势力夺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众外。 不预四众还往及诸法事。 若有与尚众言论者。 亦同此罚。 制令既行是非自显。 慧尚不胜其责。 连诉东宫并诸朝宰。 有令遣詹事杜正伦解其摈事。 僧众既集多从情议。 满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据法情理。 今则违理附情。 此则规模一乱。 摈本治罪。 罪仍未悛。 据此而详未敢闻旨。 便捉坐具逡巡而退。 时众惧加威权。 便同解摈。 满闻之叹曰。 余伴既少难可重治。 且不同解。 示知乖相耳。 尚后谢过。 满终不顾。 及驾巡东部。 下勅李众在前。 满集京僧二百人诣阙陈谏。 各脱袈裟置于顶上。 拟调达之行五法。 举朝目瞩不敢通表。 乃至关首重勅方回。 常安弘济集徒讲说。 成匠晚秀有隣声釆。 又愿生安养。 浴僧为业。 学安公之芳绪也焭焭恻恻兢兢自厉。 以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 知当后世。 勅出什物并属三宝。 正坐绳床自加其膝。 召诸寺众人各执别。 气从下上渐至于心。 言晤答对初无昏昧。 煖气至口奄尔而终。 春秋五十有四。 焚于终南龙池寺侧。 余骸并化惟舌不灰。 更足薪火经于累宿。 色逾鲜赤。 遂瘗于山隅。 京师净住寺惠昂。 为之铭颂。 见于别集。 製四分律疏二十卷。 讲四十余遍。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谘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余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採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曆。 有同寺僧。 弊进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进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幞而出。 众有止之。 进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及瓒入关遂往箕山访踪巢许。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余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道瓒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余矣。 释道亮。 姓赵氏。 赵州栾城人。 十五厌于世网。 投州界莎坦禅坊备禅师出家焉。 备博达洽闻两河称德。 偏弘大论神见清。 远十六登坐至于八十。 声相动物词味无变。 亮奉敬谘展望预听徒。 乃令往飞龙山诵经为业。 山侣三十并是禅踪。 素少净人惟亮一已。 既当下位众务同臻。 日别自课舂五斗粟。 将及六载一时不懈。 徒跣三年。 六时随众屡蒙放遣。 素心不从积至七年。 苦劝方遂。 闻并部瓒禅师结徒开化盛宣佛法。 行达箕山便进具戒。 渐次太原归依慧瓒。 念定为务旁慕律宗。 有严律师者。 德范可归。 便从受业。 因居无量寿寺焉。 即严之所住也。 自尔专攻四分无忘日夕。 又从严往石州听地持论。 经停既久文旨大通。 覆述前解增其名实。 有员秀才者。 居幽综习儒教有功。 从亮学于起信。 遂为披折开发慧悟。 抱信不移。 承龛律师引徒盛讲据业吕州。 又往从焉听温本习。 后返住寺依时弘演。 唐运初开勅为满师立义兴寺。 以亮律行清显延而止之。 因常讲说镇移世续。 贞观之始出至本州。 栾城备公犹自在世。 欣亮远觐为建律筵。 转展相扇声被东夏。 听徒八百请益日隆。 尔后频开律府。 计不在数。 成讲学士四十余人。 并部法兴出自此矣。 至今贞观十九年。 春秋七十有七。 见处义兴。 当途御法。 有学士道胄者。 生自上党。 僧贯太原。 听涉有功。 偏能持忘。 披览章疏。 即就敷扬。 今住京寺。 时时扬化。 释慧旻。 字玄素。 河东人。 志用方直操行不群。 仁爱汎洽禀自天性。 道振三吴名流七泽。 情好幽居多处岩壑。 九岁出家。 勤精洁业诵法华经。 朞月便度。 十五听法回向寺新罗光法师成论。 率先问对秀逸玄宾。 命覆幽宗耆宿同悦。 年十七赴请还乡。 海盐之光兴寺讲法华经。 听众云翔咸陈嘉瑞。 异香弹指屡结空中。 受具之后。 从竹园寺志律师禀承十诵。 文理精通傍讯诸部。 志公将渐学徒用委。 丧事云毕。 东入会稽。 至剡礼石佛。 天台游讲肆。 数年还吴止通玄寺。 结徒厉业一十七年。 不出寺门无穷别请。 元始要终布衣蔬食。 庆弔既绝谈谑斯亡。 属隋末崩离吴中饥馑道俗逃难避地东西。 乃守死不移禅诵无辍。 鸟集无扰兽群不乱。 苏州总管闻嗣安。 迎请出山固辞不往。 重使再请不获而赴。 时刺史李廉薛通王荣等。 深相器重永崇供觐。 而怀志栖隐终日慼慼。 闻公通鉴不可夺也。 乃送入华亭谷干山。 立寺行道数年。 地惟下湿蚊虻甚多。 恐致损伤将事移止。 大唐开化法事广流。 更入海虞山隐居二十余载。 远方请业常百余人。 地宜梓树劝励裁植数十万株。 通给将来三宝功德。 中年别于南涧止一草菴。 两兔一彪相亲同止。 内外盘游无相凌恼。 至于禽兽神祇请受归戒。 叙其事绩未可具也。 苏州都督武阳公李世嘉。 遣书降使频请不赴。 贞观十九年。 刺史江王。 因国度人行道之次。 请令出山。 王欲受戒施衣传诸香供。 并固让诸德不授不纳。 辞退山泉逍遥自翫。 凡讲经律菩萨戒成实论数各有差。 古律旧疏有漏失者。 皆删正而通畅焉。 着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两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受业学士传化者二十余人。 以贞观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终于所遁。 春秋七十有七。 未终三日异香满寺。 举众怪问。 曰吾后日当去矣。 生死人之常也。 寄世本若行云慎无哭泣。 各念无常早求自度。 丧事殡葬律有恒仪。 碑志饰词一不须作。 能依此诀吾何言哉。 斯固临终不挠。 可谓坚贞者矣。 试为论曰。 自法王之利见也。 将欲清澄二死翦除三障。 所以张大教网布诸有流。 虽复惑累增繁。 起惟三业。 随业设教三学兴焉。 戒本防非谅符身口。 定惟静乱诫约心源。 慧取闲邪信明殄惑。 三法相假义刑圣量。 是故论云。 戒如捉贼。 定是缚贼。 慧如杀贼。 贼谓烦惑不可卒除。 功由渐降故立斯旨。 莫非戒具定修深知障惑。 明智观察了见使缠。 我倒既销诸业不集。 推其本也则净戒为功。 举其治也则正慧为德。 经美能生岂不然矣。 是使五乘方驾于戒道。 众圣肩随于行衢。 乘福祐于四生。 广绍隆于万载。 非夫戒德何以懋哉。 粤自金河累言爰始灵山集法。 时遵厚味道被淳源。 虽复设教不伦互裁轻重。 奉者无乖。 会圣体意两不相非。 然夫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 五部十八。 流宗百载之后。 备列前传。 部执等陈。 自律藏久分初通东夏。 则萨婆多部十诵一。 本最广弘持。 寔由青目律师敷扬晋世。 庐山慧远赞击成宗。 尔后璩頴分騼而命路。 祐瑗波腾于释门。 澄一江淮无二奉矣。 而恨受遵四分随依十诵。 可为商之。 其次传本。 则昙无德部四分一律。 虽翻在姚秦。 而创敷元魏。 是由赤髭论主初乃诵传。 未展谈授。 寻还异域。 此方学侣竟绝维持。 逮及覆聪方开学肆。 有宋文世。 弥沙塞部五分一本开译杨都。 觉寿所传生严其笔。 文极铺要深可弘通。 郢匠辍斤流味无日。 可为悲夫。 虽闻海滨披述汾愿剖词登往搜求名实乖爽。 可惜华典虚度神州。 迦叶遗部解脱一本。 梵叶久传无人翻度。 惟出戒本在世流通。 等聚余宗更无异辙。 世谚妄习偏备愚丛。 婆麁罗部律本未传。 藏中见列僧祇部者。 乃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生也。 统叙五部支分。 此方已获其四。 若据摄末从本。 则二部是其所宗。 此方已获其一。 自余群部。 多是西域贤圣缵述行事。 其中聚类自分区别。 缘叙难裁略言之矣。 惟夫慧日已沉法流方被。 众行之重无越斯经。 谅由附相束情心事易准。 动静科据真契威容。 凡愚妄习覩相弘善。 故律缘制斯致罕乖。 试详讲导开士持奉明人。 见想纷驰互程神略。 部别废立取舍难恒。 学观未张易为开举。 何以明耶。 至如受具一法。 三圣元基。 部各陈要具舒随相。 异宗会受事类。 星张。 当受明随同犹合契。 考夫行事之士。 则乡壤部分。 穷其受戒之源。 宗归四分。 今则随学陈相不祖先模抑断是投妄情斯託。 可谓师资训缺教授无功。 亦是愿行道殊机见互僻。 斯之糅杂二百余年。 岂不以传通失人故使颂声流郑。 今则溷一唐统。 普行四分之宗。 故得终始受随义难乖隔。 摄护虽广其源可寻。 自初开律释师号法聪。 元魏孝文北台杨绪。 口以传授。 时所荣之。 沙门道覆。 即绍聪绪。 赞疏六卷。 但是长科。 至于义举未闻于世。 斯时释侣道味犹淳言行相承。 随闻奉用专务栖德不暇旁求。 魏末齐初。 慧光宅世。 宗匠跋陀师表弘理。 再造文疏广分衢术。 学声学望。 连布若云峯。 行光德光。 荣曜齐日月。 每一披阐坐列千僧。 竞鼓清言人分异辩。 勒成卷帙通号命家。 然光初禀定宗。 后师法律轨仪。 大圣徽猷具焉。 所以世美斯人。 行解相冠。 诚有徒矣。 有云晖愿三宗律师。 蹑踵传灯各题声教。 云则命初作疏九卷。 被时流演。 门人备高东夏。 晖次出疏略云二轴。 要约诚美蹊径少乖。 得在略文失于开授。 然云勇于义宗。 谈叙诚博。 晖则覈切词相。 法聚推焉世谚首尾信探风骨。 汾阳法愿。 眄视两家更开甍穴。 製作抄疏不减于前。 弹糺覈于律文。 是非格于事相。 存乎专附颇滞幽通。 化行并塞故其然也。 其余律匠。 理洪隐乐遵深诞等。 或陶治郑魏。 或开壃燕赵。 或导达周秦。 或扬尘齐鲁。 莫不同师云术齐驾当时。 虽出钞记略可言矣。 而导开业关中盛宗帝里。 经律双授其功可高。 于时世尚僧祇。 而能间行四分。 登座引决共从如流。 勍敌每临衔箭而返。 然遵一其神志。 声色不渝。 由是人法归焉。 可谓行之及也。 智首律师承斯讲授。 宗係盛广探索弥深。 时属云雷接统传化。 学门远被製述全希。 岂非博赡百家共师一轨。 虽欲厝笔无词可通。 属有砺亮行判烁胜藏兴。 或传道于东川。 或称言于南服。 其中高第无越魏都。 制疏乃行其绪诚少。 余则名擅一方盖无笔记。 而复化行难阻多翳时心。 岂不以制在篇初故陷者恶闻其失。 呜呼律为法命。 弘则命全。 今不欲不弘正法斯灭。 又可悲之深矣。 观夫定慧两藏理在通明。 戒律宗中情。 缠事局事。 则纷披杂集。 前后异条开制适缘。 举例宁准。 论余两藏义在潜通。 达解知微名为会正。 所以天仙小圣逗机明道。 互说精理开明慧务。 俱称至教。 印定成经。 若据律宗惟遵佛诲。 大小诸圣不妄传扬。 斯何故耶。 良由教限内众轨躅常仪。 僧宝可钦非余训勗。 自非位极至圣。 谁敢厝心。 是以文云。 吾尚不以众僧付于身子。 况余人乎。 故所制重轻皆遵成教。 纵有疑问还委佛通。 虽着论详述而不作。 是使遗言四命戒为大师。 三集法轮先弘斯典。 论称法寿。 岂虚也哉。 昔鹄树已前持律者众。 其中高者。 牛王最初。 往业未夷。 徙居天室。 其次接绪号优波离。 五百献功奉持为上。 致使四十余载七众宪章随犯科要多因面结。 至于持犯通塞徵举治仪。 皆命显扬委其监护。 虽复二十四依通传正轨。 揩摸后叶必祖斯文。 暨乃东川创开戒业。 曹魏嘉平方弘具戒。 尔前法众同号息慈。 师弟乃闻才移俗耳。 行羯磨也凭准法护之宗。 论布萨也翻诵僧祇之戒。 教网初启随得宗之。 奉可怪也。 酉晋务法稍渐纲猷。 中原丧乱干戈竞接。 雒邑凋残渭阴荒烬。 竺护青门之众。 可卷而怀。 康会黄武之徒。 未足收採。 重以孙皓苛虐元焘不仁。 拥寺列兵虔刘释种。 平城之侧高尚覆尸。 黄河之涘梵僧捐宝。 投骸靡厝法律宁通。 时会弥天恢张仪范。 僧众常则皆约戒科。 兵饥交贸网制严密。 广如前传所叙。 故安举三章且救时要。 摄缘成济得其务焉。 但教缺未弘必假传授。 鼻奈耶律初是安通。 文极疎略粗知大旨。 审其正则诚所未闻。 弘在人乎安当斯寄。 其后远睿愿翼。 咸习门风。 秦晋两邦昌明法化。 诚其力矣。 自斯厥后南北两分住持位别。 各程纲目互举清徒。 故有[山*聂]岭栖霞弘明净地秦川灵隐建立戒坛。 应供列雁行之僧。 叙戒闻重受之夏。 即其事也。 若夫人法交映。 则行解相扶。 有昧则绝纽。 当时无得遂埋神于地。 故世中迷学其流四焉。 试略举之。 想当迷责乐大乘者。 志尚浮虚情专贪附。 故有排委戒网捐纵威仪。 见奉律者轻为小乘。 毁净戒者重为大道。 便引黄叶是真金之喻。 木马非致远之能。 诃折排拉如捐草土。 皆由行缺于身尘染纲领。 耻己不逮于清达。 慢己有累于严制。 遂即回情学大开展心胸。 陵轹声闻褒扬菩萨。 通情则恐投于坑阱。 取解则曲媚于门侣。 如斯怀挟未曰伦通。 以此求心心可知矣。 何不广读大乘开张慧路徵延圣意有附尘焉。 是以胜鬘所谈女人之起行也。 犹知毗尼即大乘学也。 时所明初心之具修也。 尚识律仪即菩萨藏。 何况谙达理教体化知神。 解不谢于上贤。 行宁亏于下众。 必行有乖解非解也。 得语而不详义。 弃智而从诸识。 生死无涯之俦。 固难述矣。 流俗常事三省而加九思。 出世所诠四依之与八正。 降斯以往未足言哉。 是以大小两教随相摄修。 并在离着。 岂惟封执。 若存此计与外不殊。 半满经论皆陈此过。 戒之受也但启虚愿之门。 戒之随也须遵实行之务。 知受而不明随。 修愿而无其行。 可谓隻轮无转于地。 折翮有坠于空。 信哉。 世有鄙斯戒者。 皆为烦累形神弊其持犯。 故同轻削指为小道。 小可捐也。 宜即舍之。 矜重情多缄言无报。 诚以摄御门学非戒不弘。 相善住持非戒不立。 其犹行必涉户言必有由。 故名利将及。 争位夏而敛容。 师授尊模。 趍坛场而整带。 岂非贪决情勇揽戒奉以为师。 行绝纲猷委戒填诸沟壑。 专志在于本毒。 去取匠于方寸。 用斯弘济诚未敢闻。 此则爱大憎小。 为迷一也。 若能关键身口附相摄持。 虚荡虑知体道怀德。 则安远光凭斯其人矣。 世学诸论词数区分。 傍大乘而通小径。 委本筌而寻章句。 时连界系乍别色心。 一行六历之相摄。 名教频繁之包富。 圣列为存道行。 凡学止作声誉。 于是雠讨终身博综词义。 轻蔑戒诰陵犯色声。 邪说富于脣吻。 邪求满于胸臆。 谓捧钵为钝丁。 号持瓶为竪子。 半月说戒惟列麁言。 衣钵受持极成烦碎。 遂即颠倒形服雷鼓言声。 侮弄尊仪斜眄经律。 故使依药受净永绝其身。 戒约住持生缄其口。 斯岂不闻于本业也。 知业则不然乎。 但腾焰于舌端。 曾未圆为心约。 此则尊高矜伐贱委本基。 为迷二也。 若能深讨使性妙识治能。 念动惟是我人事对。 但明尘识则未悉何贤当斯目也。 慧休论士树以风声。 然其专大深小。 腾实复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 禀素疎野广读多诵。 情见特隆偏略戒科。 谓讲生例不如。 常饮淳乳饱我心神。 静处幽闲何过相及。 斯皆靡闻教行动事疑迟。 不学无知随念交集。 所以每讲听採坐列群僧。 就务鑽研其人无几。 学犹不解况不学乎。 牛毛麟角颇为近实。 又有成树塔寺缮造田园。 举锸牵材未思物命。 燎原溉湿岂避生灵。 惟恐福业不成实。 未怀诸慈恻。 是则不闻大圣之明诫也。 十诵三相正在斯人。 或谓为福行罪功过相补。 是又不闻律缘之初禁也。 缘修佛堂方制地戒。 意在随念附相策心。 不惟事业无益之咎。 故世思微务静之士。 招引寔希。 躁扰经营之夫。 腾掷者众。 麁法易染妙理难弘。 为迷三也。 若能依准教行不越常刑。 贤圣所同寔当弘护。 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于赵都。 远林不刊戒德流于晋世。 可龟镜矣。 专门奉律之客。 立志贞梗之夫。 薄诵戒缘粗知文句。 时登元坐引众阐扬。 慢水覆心更无依学。 是则不闻明律之清诫也。 法身成具方免师资。 今乃易从止足未思弘赡。 鱼睨云汉爵跃僧伦。 惟我律师余皆师律。 顾诸经论事等石田。 斜[目*(夹/(暴-(日/共)))]高名约同稊稗。 知法世寡谁辩熏莸。 任纵科治是非一乱。 轻重由其量处。 祸福自其心神。 出语成刑曾无再覆。 传而不习孔门所轻。 习而不经释宗所诫。 何异读礼而存倨傲。 诵易而忽阴阳。 勗哉斯言。 令终宜始。 但以时遭像季法就浇漓。 律部邪缘宗仰繁矣。 并由本寻学语义指诵文。 搯纸签行题鞭记掌。 有则依述阙则绝言。 纵有异徵取通无路。 便言律无正断故是前圣开听。 遂即冒世轻生漫行章句。 饮杏汤者为清斋。 畜钱宝者为小犯。 坐具无劳截净。 钵量未必姬周。 斯皆强于铅刃。 易取思齐。 其迷四也。 若能广寻群典备阅行藏。 挹酌四印昭融三制。 临机剖断。 则文理相循。 隐括举例。 则物我同晓。 如斯御众世有人哉。 寻夫戒律之筌筌于持犯。 定慧之学务在治。 能治则乱惑可销。 能则神机清远。 余外浮游章句。 等捐月而执指端。 矜诞教相。 同咏药而迷愈疾。 论者试开四学终坠两迷。 非言何以致词。 列域心宁尽。 故经陈曰。 种种法喻咸存离着。 律又述云。 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固复怀斯试叙。 微有箴铭将用体镜如流。 且复昭彰于后耳。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唐释道宣撰明律下(正传六人 附见五人)唐京师弘福寺释智首传一京师普光寺释慧璡传二(满德 真懿 善智 敬道)相州日光寺释法砺传三京师普光寺释玄琬传四(僧伽)蒲州仁寿寺释慧萧传五京师普光寺释慧满传六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唐释道宣撰明律下之余(正传六人 附见一人 无传二人)唐箕山沙门释慧进传七(明瓒)并州义兴寺绎道亮传八益州福胜寺释道兴传九苏州通玄寺释惠旻传十洛州天宫寺释明导传十一洛州敬爱寺释昙光传十二京师延兴寺释道胄传十三(无传)益州福缘寺释昙逞传十四(无传)释道胄。 姓辅。 京兆始平人。 祖任上党太守。 遂居长子焉。 性聪敏乐远离。 行年十四遭母忧。 兴蓼莪志报恩难极。 为母出家志敦孝。 始年二十往并州。 请印法师为和上。 得尔也。 可年八十五岁也。 令送至城门。 见多人着赤衣多须来迎云。 是绵竹所放生者。 因即苏自此广化立放生池。 诸州凡造一百余所。 今并见在。 又益州甘亭神威力严恶殃福立应。 祈祷血食牛羊难纪。 忽下巫语欲逞受戒。 乃将佛像在神下座。 于时神影自移本处。 向佛下坐。 逞为受戒。 自尔祀日斋食而已。 又往刘备先生受戒神亦随从。 所以蜀川神所逞行至者皆为受戒。 至今不舍。 由此道俗归依。 发言风靡。 又于绵竹[郫-卑+((白-日+田)/廾)]县造三百尺大像。 今并成就。 故所祈求为无不遂。 以显庆四年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五。 道俗哀慕。 送往放生池。 于路三度大雨。 雨皆白色。 恰至葬所天地清明。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愍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兴为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兴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逢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兴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谓兴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兴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舜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自舜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殷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兴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兴知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兴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兴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兴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兴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戴令。 来慕欲与兴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兴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 兴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并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以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兴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恒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释明导。 姓姚氏。 本吴兴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叶雅调与众不群。 隋末丧乱二亲崩殁。 发心出家意存护法。 所在寻逐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行达陈州。 逢勅简僧唯留世。 导以德声久被。 遂应斯举。 虽蒙荣闻意所遗之。 乃叹曰。 出家弘济务存许道。 岂以名贯拘滞一方。 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 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 未盈凉暑声闻超挺。 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 自诸寺结憾讼及道俗牵连不决。 皆请通之。 及导面往吐言惬伏。 皆叹其善达无诤权。 导不思之力也。 龙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勅别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勅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备列。 时长史韩孝威。 妄託天威。 黄巾扇惑私嘱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 五众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剋日齐举。 导出众对曰。 佛道二门由来天绝。 邪正位殊本自硕异。 如何合杂雷同将引。 既无别勅不敢闻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 将行禁劾。 导曰。 袈裟勅度所着。 非勅不可妄除。 无勅令僧送道。 所以不违国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导即挺身独立。 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 长吏总召僧尼唱反。 此则长吏自反。 众僧不反。 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 威大忙惧降阶屈节。 惭谢而止。 以斯抗御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简试度人。 天宫饷食过中乃至。 僧有不量时景者。 取而进噉。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对俗而噉。 公违法律现法灭缘。 冒罔圣凡一至于此。 众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余不食。 悲慨正法凋沦相及。 道俗苦劝方乃进饼。 以斯量之。 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余。 东夏英髦一期咸集导于清众有高称焉。 释昙光。 姓张氏。 汴州人。 自幼及长洁志清范。 诸有胜徒莫不登践。 于砺烁两师听受成教。 逮至立年盛明律藏。 命宗章义是所推崇。 砺叹曰。 使吾道流河右。 诚此人乎。 又往玉法师所听法华地论。 高达胜乘玄理权实坦然。 又往嵩岳相禅师学修止观。 因屏绝尘恼不羁名利。 会东都盛德须有住持。 以光有素德景行难拥。 遂勅召住天宫寺。 又以教受新成众徒胥集纲管之任非人不传。 因又召为寺之上座。 绥抚清众不肃而成。 然而汎爱之诚终古罕类。 四方律学莫不谘询。 故其房宇门人肩联踵接。 成就所举远近遵承。 西明寺律师君度。 奕奕标举一时俊烈。 亦光之所进也。 今麟德二年。 东都讲说师资导达。 弥所钦羡焉。 发布时间:2024-09-13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