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慈舟法师讲弟子通彻、通法、通方记录将释此经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初总释名题、‘佛’者觉也。 凡夫不觉。 二乘自觉。 菩萨虽自觉觉他。 而未究竟。 佛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为十法界圣中之圣也。 未学佛法者。 皆以凡夫作圣人。 如世人以孔子、关夫子、天、帝释等为圣。 不学无知。 不识出世圣人。 故以世间好人作圣人。 按圣教量说。 不惟文、武、周公、孔子、关夫子、诸天等不得为圣人。 即出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 亦不得称圣人。 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 非究竟觉故、对世间凡夫而称为圣人。 佛自觉圆。 智慧足。 觉他圆。 福德足。 为世出世间之所尊。 故称为圣中圣。 此佛为能说之化佛。 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娑婆。 此云堪忍。 是释迦牟尼佛之化土也。 约佛说。 娑婆众生难调难伏。 佛堪忍教化。 约众生说。 愚痴无知。 堪忍五浊恶世之苦。 不思出离。 化佛者。 化凡小权乘之佛。 又者即法身报身所变化之佛。 谓之化佛。 梵语释迦。 此云能仁。 梵语牟尼。 此云寂默。 能仁者。 慈济众生。 表悲心重故。 不住涅槃。 寂默者。 寂然不动。 表定心深故。 不住生死。 又默默不语表慧。 知一切法不可说故。 即悲之智。 故能仁不离寂默。 即智之悲。 故寂默不离能仁。 静不碍动。 故广度众生。 动不碍静。 故终日度生。 终日寂默。 古人云。 若要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说’者悦也。 欢喜也。 心中欢悦阿弥陀。 故说阿弥陀。 佛为觉人。 有智慧心。 故曰觉。 以智慧人。 方有智慧心。 有智慧心。 方能说智慧人。 佛说法四十九年。 始终说此一心字。 能说释迦。 是觉心觉人。 所说弥陀。 亦是觉心觉人。 能说人、所说人。 能说心、所说心。 皆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上说知一切法不可说。 云何又说。 说彼不可说故。 ‘佛说’者。 拣此经非菩萨、声闻、诸天、化人所能说。 所以要佛说者。 以此经难信。 天仙、化人、声闻、菩萨所不能知。 下位不知上位境故。 又者他经亦有佛说。 然皆有人请问。 而此经不问自说。 正显此经难信。 亦显佛悲智具大故。 又者佛说此经。 为何人而说。 约文中释。 是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 并诸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 大众而说。 实则正为我辈末世五浊苦恼众生而说。 细读流通分中文即知。 佛大慈大悲怜悯我辈。 令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 说此念佛脱苦之方。 但我辈还须自己肯受佛之怜悯。 肯受佛悯者。 即肯念佛。 不受佛悯者。 即不肯念佛。 佛悲心切切。 愍我苦恼众生。 我辈若不肯念佛。 宁不辜负佛恩。 就此佛说二字。 我辈闻之。 应痛哭流涕。 ‘阿弥陀’者。 此云无量寿。 又云无量光。 就无量寿言。 是法身佛。 竖无初后故。 就无量光言。 是报身佛。 修显本具无量福德智慧故。 化身通无量寿。 无量光。 随愿所成故。 是为三身一际之阿弥陀。 又者正报无量光。 依报亦无量光。 正报无量寿。 依报亦无量寿。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第十二十三两愿中云。 设我得佛。 光明寿命若有限量者。 不取正觉。 正报无量寿者。 不但是佛。 生到西方众生。 皆得无量寿。 及一生补处。 第十五愿云。 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寿命。 无能限量。 除其本愿。 修短自在。 依报无量寿者。 三灾不及。 娑婆世界。 火灾起时。 空中续出七个日。 烧尽依正二报。 直至初禅。 水灾起时。 淹尽依正二报。 直至二禅。 风灾起时。 吹坏依正二报。 直至三禅。 极乐无此三灾之苦。 故得永住。 又娑婆依正。 众见未融。 如能融之。 等同极乐。 依正一如。 依随正转。 如人心一坏。 世界即坏。 人心好杀。 刀兵劫起。 极乐佛与众生心净故。 世界亦净。 如佛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即是依中现正。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便是正中现依。 依正互转互融。 二而无二。 说极乐即是说阿弥陀佛。 说阿弥陀即是说极乐。 是为身土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 释迦说阿弥陀。 即是说自性阿弥陀。 亦即说他阿弥陀。 十方诸佛。 皆可说是阿弥陀。 如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 此云光明遍照。 岂非无量光。 又云。 十方三世佛。 同共一法身。 约化身化土。 各各不同。 约法身则各各自他不二。 是为自他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佛说阿弥陀。 即因即果。 因果齐说。 九法界众生。 皆是因阿弥陀。 因该果海故。 西方极乐之阿弥陀。 是果阿弥陀。 果澈因源故。 现在修行者。 皆因阿弥陀。 法藏比丘。 愿满成就。 是果阿弥陀。 由此可知。 我辈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是因阿弥陀。 念念成。 渐渐成。 句句成。 但未圆满。 俟愿满行圆。 究竟成佛。 是旧佛新成。 譬如有人造佛像。 锯木料时。 即是成佛时。 一雕一刻。 皆是成佛时。 及庄严圆满。 成就佛像。 此像由斧锯雕刻渐渐而成就也。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念佛即佛。 念佛是佛。 念念成自心本具之佛。 西方阿弥陀是已修成者。 我辈是未修成者。 九法界众生皆是因阿弥陀。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修得精进早成佛。 修之怠慢晚成佛。 始终不修。 终在六道轮回。 何时善根发现念佛。 何时成佛。 此因阿弥陀。 人人本具。 个个不无。 迷人不识。 故佛大慈怜愍。 劝说令修。 不只释迦佛说阿弥陀。 即十方诸佛亦同说此因果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佛说理事不碍之阿弥陀。 理佛法身。 事佛即报化二身。 十法界中。 今说一佛法界。 而通因通果。 通事通理。 十界具足。 依此自性理弥陀。 而起事修报化弥陀。 皆成阿弥陀。 是为事理无碍之阿弥陀。 此上已释本题五字。 约经上文义释。 阿弥陀为正报。 极乐国为依报。 人为能主。 国为所主。 能主为正。 所主为依。 就依报说此经名佛说极乐世界经。 就正报说此经名佛说阿弥陀经。 正不离依。 依不离正。 依正合说。 此经应名佛说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经’者梵语修多罗。 译云契经。 契者合也。 契理契机故。 契三世诸佛理。 契九法界众生机。 佛说三藏十二部皆契理契机。 约佛说。 无不契机。 约众生说。 种种法。 契种种机。 此阿弥陀经。 是离苦得乐之方。 正契苦恼众生之机。 我辈末世众生。 正当其机。 岂可不依此经念佛乎。 又经者。 径也。 道路也。 出苦直捷了当之路也。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若庸夫愚妇。 三岁儿童。 鹦鹉八哥。 畜生等等。 皆能念佛。 皆可成佛。 经义甚广。 恐烦不引。 二别解文义别解文义分三;甲初序分二;乙初通序二;丙初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者。 信成就。 指上释题中依正因果自他不二等如是之法。 始可信故。 ‘我闻’者。 闻成就。 我阿难自称。 如是可信之法。 我阿难亲从佛闻。 ‘一时’者。 时成就。 到说法之时故。 ‘佛’者主成就。 以无说法主。 不能得闻故。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 处成就。 舍卫国是总。 祇树下是别。 以有说法主。 若无处所。 则法会不成故。 并下科众成就。 是为六、六种成就。 称谓通序。 通于诸经故。 亦名证信序。 异诸外道。 断众疑故。 外道经首。 皆立阿优二字。 以表吉祥。 佛法如是。 故不同也。 于佛涅槃后。 结集法时。 阿难升座。 蒙佛加被。 身具三十二相。 如佛无异。 众起三疑。 一疑大师涅槃重起。 二疑他方佛来。 三疑阿难转身成佛。 不然。 魔所化现来扰乱耶。 待阿难说此如是我闻等字。 则三疑顿断。 又智论云。 佛涅槃时。 于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 北首而卧。 一心欲入涅槃。 阿难亲属。 爱心未除。 未离欲故。 心没忧海。 悲哀痛泣。 如丧考妣。 尊者阿泥楼豆。 语阿难言。 汝守佛法藏。 为佛侍者。 多闻第一。 佛将入灭。 汝应请问后事。 不应同凡人自没忧海。 失所付事。 阿难醒悟止悲。 于佛末后。 所卧床边。 以四事问佛。 一佛在世以佛为师。 佛去世后。 以谁为师。 二佛在依佛而住。 佛灭当依何住。 三恶性比丘。 云何治之。 四佛涅槃后。 结集经藏。 经初置何言辞。 佛一一遗嘱。 一我涅槃后。 解脱戒经。 是汝等大师。 在家有五戒八戒。 出家沙弥有十戒。 比丘及比丘尼有具戒。 若出家在家受菩萨戒。 有十重四十八轻等戒。 要依戒为师。 身口意业如戒而行。 此第一遗嘱。 二我涅槃后。 依四念处而住。 即身、受、心、法、四念处也。 以此四法为学佛人观念之处。 一凡学佛者。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应以此色身作修观处。 观身不净。 大而言之。 九孔常流不净。 通身毛孔。 亦流不净。 五脏六腑。 亦皆不净。 香美饮食。 一下咽喉。 即成大小便利。 若不看破此身腥臊垢秽。 如粪尿桶。 何能论到修行。 此身以业识为因。 父母为缘。 和合而成。 当前五阴身已舍。 后五阴身未成。 中阴身观大地如墨。 因与某男女有缘。 于行淫时。 见一线光明。 千里万里。 刹那即至。 若女阴身见父如夫。 于母生憎。 若男阴身。 见母如妻。 于父生憎。 揽彼父精母血成胎。 如蜡印印泥十月胎满。 初出母腹。 脓血腥臊。 身大食多。 尽成屎尿。 如以好服。 庄严厕所。 非痴而何。 从头至足。 众小臭虫。 成一大虫。 有何可爱。 此是第一念处。 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 如有富贵可乐之人。 一但失位破产。 富贵之乐己坏。 是为坏苦。 如在贫穷困苦之人。 有时妻离子散。 种种逼迫。 苦上加苦。 是为苦苦。 平常人。 既无富贵等乐。 亦无饥寒等苦。 而迁流转变。 念念不停。 从少至壮。 由老至死是为行苦。 此苦谁人。 都免不了。 不学佛法人。 贪名求利。 东西奔驰。 自谓快乐。 讨饭乞丐。 吃得一餐饱饭。 还有个穷快乐。 实则都是糊涂。 若能观得富贵贫穷所受皆是苦。 才肯发心修行出苦。 出苦之方。 惟有念佛。 往生西方。 是真快乐。 是为第二念处。 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 人心总是不足。 未得患得。 既得患失。 妄想不断。 若能观心无常。 念念生灭。 才能发心修行。 是为第三念处。 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 法者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也。 色有青黄等颜色。 大小等形色。 六根六尘。 森罗万象。 若男若女。 若僧若俗。 一切色法。 愚人执身为我。 余皆我所。 故破色阴。 观色无我。 即破色阴。 受是领纳。 前第二受念处。 观受是苦。 此乃观受无我。 有我故。 有三苦。 为我所受。 今既无我。 即破受阴。 想是妄想。 能想所想皆妄。 故曰妄想。 非真曰妄。 真我。 则真能自由作主。 不能作主故。 知无我。 即破想阴。 行亦心之迁流。 亦以无我故。 不能作主。 知此即破行阴。 识即心识。 对所识之境。 而显能识之识。 所识不现前。 能识即不显。 即破识阴。 是为第四念处。 观法无我。 能观五阴无我。 观成即出三界。 若观未成。 当藉观对治。 去一分执。 显一分观智。 佛住世时。 令众如是修。 佛灭度时。 亦令众如是修。 是第二遗嘱。 三恶性比丘与默摈。 默即不与讲话。 摈即迁单。 默摈即软迁单。 是第三遗嘱。 四结集经藏。 首置如是我闻等。 六种成就。 总为信成就。 堪可令人信故。 是第四遗嘱。 又‘一时’者。 约别三时言。 此经在般若时。 十三转中。 为后转时。 ‘佛’者觉也。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故为法王。 于法自在。 ‘舍卫’此云丰德。 福德丰厚也。 是波斯匿王国。 ‘祇树’者。 树为只陀太子所有故。 于佛初成正觉时。 给孤独长者。 闻佛成道。 身毛悚然。 踊跃欢喜。 欲请佛说法。 佛默然允许。 长者归国。 遍觅道场。 唯只陀太子园。 可以建立。 ‘只陀’此云战胜。 因战争得胜时生故。 长者求见太子。 说明请佛说法。 欲买彼园。 太子戏谓长者曰。 须以金砖铺满园地。 长者闻已。 返家开库。 将所藏之金砖。 以象载之。 遍铺祇园。 将铺满时。 太子见之。 心生奇特。 对长者言。 我不卖园。 前言戏之耳。 长者曰。 自古君无戏言。 太子将来是一国之主。 君若戏言,国人如何。 太子曰。 如是则园虽已卖。 树尚未卖。 我今舍之供佛。 是故树名祇树。 长者性喜布施贫穷孤独。 因名给孤独长者。 又以太子为君。 长者是臣。 故祇树在前。 给孤独园在后也。 若约理释。 ‘如是’二字。 是大乘法之实相印。 实相无相。 上自诸佛。 下至软动含灵之一灵真心也。 亦即法界法。 此心与法界实相。 三者换名不换义。 又理事不二。 因果不二。 自他不二。 是十法界所有之心。 会相归性。 无不如是。 若知万法唯心。 即大乘法。 西方极乐是唯心极乐。 弥陀亦是唯心弥陀。 若能信得就念。 念得就证。 如是念如是证。 张某念张某证。 李某念李某证。 如是之法。 是可信之法。 是可证之法。 又者古今不变曰如。 依实相理念佛。 求生净土。 决定无非曰是。 ‘我闻’者。 自心闻自心佛说法也。 阿难圣人。 已断我执。 而言我者。 是假我代名词。 亲从佛闻。 是非从外闻。 乃自心闻自性弥陀。 自性释迦说也‘一时’者。 感应道交之时。 亦即以心印心之时。 前约文释中说般若时。 是约别时约通时言。 何时感应道交。 何时即是一时。 一年三百六十日。 何日感应道交。 何日即是说弥陀经时。 ‘佛’是心王。 听众是心所。 心王说法。 心所听法。 同是一条度生之心。 二而不二。 此心大而无外。 无生无灭。 非妄想生灭之心也。 ‘舍卫’此云丰德。 谓福德丰富是心王所住之处。 心王无住。 故无所不住。 周遍法界住。 如虚空故。 无量功德。 皆是心王本具。 ‘只陀’此云战胜。 ‘树’表智慧。 是心王正念。 与妄想斗战。 即修行将军、有大智慧。 战胜烦恼魔。 所谓将军不下马。 打死妄想好成佛。 众生无功德法财。 为业所系。 于六道受生死。 法王烦恼已尽。 妄想已灭。 翻成功德法财。 具足圆满。 故大行布施。 给度孤独众生。 故名‘给孤独园’。 约三宝释。 如是是法宝。 佛是佛宝。 我与大比丘等众是僧宝。 一时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时。 处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处。 此二通具三宝。 舍卫丰德国祇树给孤独园。 表三德圆具。 即涅槃内具常乐我净无边功德。 是心王心所之住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丁初声闻众三;丁二菩萨众;丁三天人众;戊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大比丘僧’者。 明类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标数也。 连下菩萨诸天等为众成就。 有众堪说法故。 又证此可信之法。 非阿难一人闻。 与声闻菩萨天人等共闻也。 ‘与’者合也。 ‘大比丘’者。 梵语比丘。 此云乞士。 怖魔。 破恶。 多含故不翻。 乞士者。 佛制比丘。 不自煮食。 托钵乞化。 免除麻烦。 一心办道。 不许买卖、种植、工巧、技术等维持衣食。 凡在家人所作事。 出家人均不得作。 作者违教犯戒。 是为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 二六时中精勤不懈。 求学诸佛三无漏学而修之。 是为上乞法于佛以资法身。 怖魔者。 有人发心出家求受具戒。 于受戒时。 羯磨和尚问。 汝是丈夫否。 答是丈夫。 又问已发菩提心否。 答已发菩提心。 此时声动天地。 魔王毛悚。 知魔子魔孙又少一个。 于佛教中佛为究竟丈夫。 是十号之一。 比丘虽不是究竟丈夫。 是学丈夫者。 丈夫是有大人之志。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 有十种忍耐。 耐风、雨、饥、渴、寒、暑、恶言、毒虫、一食、持戒。 耐此十事。 方是比丘丈夫。 古人云。 出家非将相所能为。 唯有大丈夫能为。 何故将相不能为。 常云。 富贵修行难。 贫穷布施难。 以将相是富贵人。 憍态重。 这样忍不得。 那样耐不得。 富贵是障道因缘。 故不能修道。 释迦佛有丈夫志。 故能舍太子转轮王之富贵而出家。 女人出家亦应有此丈夫志气。 是为女中丈夫。 不在外相。 在身体力行。 丈夫拣非女人之憍。 大拣小孩之态。 比丘志欲超出三界。 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 是大丈夫气。 故魔恐怖。 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 即自父母妻子。 不知出家功德者。 阻止出家。 亦即魔眷属也。 ‘破恶者’。 破十使烦恼也。 五利使身、边、邪、见、戒。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总此十使。 根本即是贪嗔痴。 比丘以正观慧。 破除烦恼恶。 是为破恶。 此上是释比丘二字。 在比丘上加一大字。 是有大智慧。 得证阿罗汉果。 破斋犯戒之罪人。 佛正法时一概不容。 默摈不改者。 即灭摈。 末法时人。 均害麻木不仁病故。 不知痛痒。 今眼光浅之俗人。 轻慢僧宝。 造罪无边。 不知此等僧人。 根本出自在家。 譬如说欲求忠臣者。 必于孝子之门。 在家不孝。 出仕必不忠。 在家为居士时五戒尚不能持。 何能持出家戒。 谁知破戒僧人。 尽是在家坏类。 其实流俗之僧。 犹胜在家。 具眼者知之。 ‘僧’者众也。 一二三人不成僧。 四人以上为僧。 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 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说一切法。 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发染衣僧。 三宝为福田。 须要会种。 皈依某一人时。 某人是三宝之代表。 当以一切佛法僧三宝为师。 弟不言师过。 如子不言父过。 方称孝子。 自求多福。 否则福田荒矣。 一切经列众。 皆将比丘列在前者。 以比丘为内眷属。 承佛家业。 撑佛门户故。 菩萨是宏扬佛法之大眷属。 诸天是护持佛法之外眷属。 圆融说。 皆是僧。 又三宝有理有事。 约理人人本具。 个个不无。 迷而不觉者。 须假事三宝。 以显自性三宝。 故恭敬佛宝。 以显自性佛。 法僧亦然。 又约理、佛是心王。 大众是心所。 心王显极乐世界。 令众求生。 心所亦显极乐世界。 令众往生。 心王是主。 心所是伴。 如仆体主意。 提倡极乐。 摄化众生。 戊二表位叹德皆是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者。 表位也。 ‘众所知识’者。 叹德也。 谓千二百五十比丘。 皆是证得大阿罗汉果位。 阿罗汉亦含三义。 曰应供。 杀贼、无生也。 一因为乞士。 果为应供。 即因中乞求人家。 果中被人所求。 为天人所供养故。 二因为破恶。 果为杀贼。 杀烦恼贼故。 三因为怖魔。 果为无生。 出三界了生死故。 众所知识者。 以有大德。 有大名望故。 一切国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长老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迦叶。 摩诃迦旃延。 摩诃拘絺罗。 离婆多。 周利槃陀伽。 难陀。 阿难陀。 罗侯罗。 憍梵波提。 宾头卢颇罗堕。 迦留陀夷。 摩诃劫宾那。 薄拘罗。 阿冕楼驮。 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老’者。 年高戒老之称也。 此二字贯下十六尊者。 舍利弗此云身子。 亦云鹙子。 母名舍利。 弗、子也。 如云舍利之子。 在母胎时。 已能令母辩胜其舅。 八岁登座议论。 胜十六大国。 七日之中。 遍达佛法。 声闻众中。 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 摩诃此云大。 目犍连此云采菽氏。 亦云莱菔。 姓也。 名拘律陀。 树名。 祷树神而生。 因以为名。 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 亦云饮光、姓也。 名毕钵罗。 缘宿生为冶金师。 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 遂感世世身是金色。 金光晃耀。 吞一切光。 因名饮光。 传佛心印为初祖。 头陀行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云大文饰。 南天竺婆罗门种。 论议第一。 摩诃拘烯罗。 此云大膝。 从状得名。 舍利弗之舅。 答问第一。 离婆多。 此云星宿。 亦云室宿。 祷星而生。 因以为名。 又名假和合。 见鬼以死尸合成己身故。 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继道。 以西域风俗。 妇女受孕。 归母家生子。 尊者母还娘家。 于中路生子。 名槃陀。 此云路。 或云道。 即尊者之兄。 周利此云小。 亦云继。 继生路中。 因名小路。 或名继道。 宿世为法师。 吝法。 故感愚痴报。 非但半偈不能持。 扫帚二字持一忘一。 后得证果。 辩才无尽。 义持第一。 难陀此云喜。 亦云善欢喜。 即牧牛难陀也。 佛之亲弟。 仪容第一。 阿难陀。 此云庆喜。 佛成道日诞生。 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 又闻王妃诞子。 双美二难。 举国忻庆。 因以立名。 白饭王子。 佛之堂弟。 为佛侍者。 多闻第一。 罗侯罗。 此云覆障。 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 及六日不见仙人并婆罗门故。 感报住胎六年。 因名覆障。 佛之太子。 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司。 以过去世中轻弄沙门。 报感五百世为牛。 牛虽不食。 恒事虚哨。 今成罗汉。 子缚已尽。 果缚犹存。 故称此名。 因恐凡夫不知其德。 视其形讥笑遭堕。 佛令常居天上。 受诸天供。 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 梵语宾头卢。 此云不动。 名也。 梵语颇罗堕。 此云利根。 姓也。 奈耶律云。 树提长者。 以栴檀钵置刹顶上。 号于众云。 神力能取者即与。 尊者现通取钵。 佛呵责已。 敕令不得入灭。 久住世间。 应末世供。 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 颜容粗黑故。 又黑色光耀异常故。 为佛使者。 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 此云房宿。 父母祷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 故得此名。 或云初出家时。 将欲诣佛。 中路值雨。 寄食陶舍。 有一比丘来共宿止。 彼比丘者。 即佛所化现。 尊者闻法得道。 因在陶家与佛同住一宿。 闻法证果。 故名为房宿。 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 此云善容。 颜貌端正故。 由昔持不杀戒。 九十一劫寿不中夭。 又昔曾施一病僧诃犁勒果。 感不死报。 初生现异。 母以为怪。 置之熬盘不死。 复置釜中不死。 后置水中。 巨鱼吞之。 鱼被人获。 刀破子现。 一无所损。 火不能炮。 汤不能煮。 水不能淹。 鱼不能噬。 刀不能割。 名五不死报。 寿年百六十岁。 故云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 一名阿那律陀。 此云无贫。 亦云无灭。 亦云如意。 佛之堂弟。 昔于饥世。 曾以稗饭施辟支佛。 九十一劫资用充足。 至今不灭。 故有无贫无灭如意三译。 出家喜眠。 佛说法昏睡不觉。 佛乃呵责曰。 ‘咄咄。 胡为寐。 螺丝蚌蛤类。 一睡几千年。 不闻佛名字。 ’尊者受呵。 发愤精进。 经七昼夜。 眼不交睫。 双目失明。 佛怜之。 教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遂得天眼。 观大千世界。 如观掌上庵摩罗果。 故云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者。 如是二字结上十六尊者。 等字例后千二百五十人也。 谓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 皆如上说十六尊者。 常随于佛。 为常随众。 本法身大士。 示作声闻。 为影响众。 闻法得益。 增道损生。 自净佛土。 亦名当机众。 丁二菩萨众并诸菩萨摩诃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 乾陀诃提菩萨。 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并’者。 承前佛说此经。 不但声闻与会。 大士亦所同闻也。 ‘菩萨’梵语。 具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觉悟有情众生也。 有三种义。 一悲智所缘义。 觉是所求佛道。 有情是所化众生。 上以智求。 下以悲度也。 二能所合目义。 觉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 以己之心。 悟佛之理也。 三利生为急义。 广觉一切有情。 即自未能度。 先度人也。 ‘摩诃萨’者。 此云大道心众生。 大有四义。 一愿大。 求大菩提故。 二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时大。 经三无数劫故。 四德大。 具足一乘诸功德故。 具云‘菩萨摩诃萨。 ’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 ‘文殊师利。 ’此云妙首。 信也。 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 亦云妙吉祥。 行也。 于一切世界亲近供养诸佛。 平等利益诸众生。 不为损恼故。 又生有十种瑞故。 又云妙德。 智也。 为十方三世诸佛母故。 ‘法王子’者。 佛为法王。 菩萨入法正位。 绍佛家业。 名法王子。 菩萨众中。 智慧第一。 非勇猛实智。 不能证解此法门。 故文殊列首。 ‘阿逸多。 ’此云无能胜。 即弥勒菩萨。 弥勒此云慈氏。 姓也。 阿逸多。 名也。 具云慈无能胜。 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 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 愿同此号。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昔为婆罗门。 号一切智。 于八千岁修习慈行故。 又弗沙佛时。 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 常习慈定故。 又昔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 众生见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当来成佛。 现居等觉。 故次列之。 ‘乾陀诃提’者。 此云不休息。 行诸梵行。 历恒沙劫。 然后授记。 经此多劫。 曾不休息故。 ‘常精进者。 ’有二义。 一是自利。 修善去恶故。 二是利他。 度生无疲倦故。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者。 结上文殊弥勒等。 例余普贤观音无量无边诸大菩萨也。 丁三天人众及释提桓因等。 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 不但诸圣与会。 一切凡众皆同闻故。 正显念佛法门。 三根普被也。 ‘释提桓因。 ’此云能天主。 能与卅三天人为主故。 梵语忉利。 此云三十三。 在须弥山顶。 四面各有八天为臣。 即释提桓因为主。 主伴合称曰卅三。 ‘等’者。 下等四王诸天。 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无色界诸天也。 ‘无量诸天大众俱’者。 谓尽虚空法界十方三界诸天人。 八部修罗人非人等。 无不与会也。 通序至此已竟。 此序安于经前故。 亦名经前序。 说经时无此序故。 亦名经后序。 乙二别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别序者。 发起序也。 蕅益老人解释。 判此为别序。 以此经是不可思议佛境故。 下位所不知。 如初地不知二地事。 二地不知三地事。 乃至等觉不知佛事。 故无人请问。 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也。 ‘尔时’者。 六种成就时。 ‘佛告’者。 自上对下而言也。 首句非佛口吻。 仍是集经人口气。 从是娑婆往西去。 过十万亿佛土。 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 为一佛所化之土。 依此土言之。 一须弥山东西南北。 各有一洲。 名一四天下。 即一小世界。 千小世界。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 此娑婆是释迦化土。 从是西行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极乐。 佛号阿弥陀。 极乐是依报。 阿弥陀是正报。 此土娑婆是依报。 释迦是正报。 约事说过十万亿土。 表法即十使烦恼。 互摄互融。 十十成百。 十百成千。 十千成万。 超过无尽烦恼。 方是心净土净。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度众生。 度尽烦恼。 日过十万亿佛土。 世界者。 世以迁流为义。 竖通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 界以方位为义。 横赅十方一切处。 从是西去十万亿土。 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 如一省有一省界限。 一邑有一邑界限。 世界虽一。 随机见有浅深。 因佛有法报化三身。 见法身者。 知法身无相。 住常寂光土。 身无相故。 土亦无相。 约智说为法性身。 约理说是法性土。 即如如智契如如理。 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故身土不二。 见报身者。 知报身住报土。 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 已经修显。 功德虽多。 总言不出福德智慧。 约度生无尽。 故修成福德无尽。 约断惑无尽。 故显能断智慧亦无尽。 见化身者。 即化身住化土。 亦化度众生所变化之土。 化佛顶有无见顶相。 眉间有白毫相。 乃至足下有千辐轮相。 是三十二相。 又有八十种好。 所化土有染净不同。 亦随机见故。 如是三身三土。 皆举一即三。 全三是一。 而且皆身土不二。 依正一如。 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 皆分证佛之法身。 曰法身大士。 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净土。 又分得佛度生断惑二利果报故。 亦分住佛之他受用报土。 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 亦分住佛之染净变化土。 我等胎生众生。 死此生彼。 住佛变化染土。 受分段生死苦。 声闻、缘觉、菩萨、无分段生死。 有变易生死。 若佛则二死永亡。 菩萨变易。 亦有微细苦。 常寂者。 常住不动。 起信云。 动则有苦。 果不离因故。 不动故无苦。 光者光明常现前。 故曰常寂光。 释迦佛怜愍娑婆苦恼众生。 令念佛求生西方。 虽不能生寂光报土。 得生净变化土。 亦乐之极矣。 故曰极乐。 若约报土。 极乐如华藏世界。 是菩提觉法乐。 约常寂光土。 极乐是涅槃寂静乐。 约化土。 对娑婆极苦。 说西方极乐。 不信有极乐弥陀者。 未学教故。 反对佛教故。 佛亲口说。 有世界名曰极乐。 有佛号阿弥陀。 岂虚语耶。 但此有是妙有。 非众生遍计所执之实有。 实有即有定量。 如一茶碗。 小底大口。 其量如是。 此就众生眼光说。 若就诸佛菩萨眼光看。 此茶碗可大可小。 大则大而无外。 小则小而无内。 如楞严经云。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刹中一切山河大地。 植物动物。 皆在一毛端上。 毛端不大。 刹土非小。 而小能容大。 皆妙有故。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此微尘中亦有山河大地。 森罗万像。 十界依正。 乃可转大法轮。 亦妙有故。 小大相容。 如此方念佛人。 将往生时。 不离此界。 即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他方人念佛亦然。 弥陀极乐。 既现他方世界。 亦即妙有无分限故。 极乐弥陀既妙有不可思议。 娑婆释迦亦复如是。 菩萨见净。 众生见秽。 亦无分限。 故劫火洞然。 众生之秽土坏尽。 佛菩萨之净土不坏。 阿弥陀佛现极乐世界。 为摄受众生故。 释迦佛现娑婆世界。 为折伏众生故。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者。 其字指上所现世界。 佛指能现之人。 曰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者。 简上依正二有。 非过去已灭。 非未来未成。 即今现在正说法度众生之极乐弥陀。 极乐二字。 既对娑婆众生极苦而言。 须知娑婆。 苦有无量。 束为八类。 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也、此八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 均不能免。 一生苦者。 如一人身。 过去世身已死。 未来世身未生。 于过未之中。 有中有身。 亦名中阴身。 此身虽非鬼道。 而大同于鬼。 约有二尺许。 就人道说。 看他与某家有债。 所谓儿女本是债。 有讨债。 有还债。 无债不来。 此中有身。 自亦不知与某家有债。 但随债业而转。 观大地如聚墨。 一无所见。 若与某家有债。 即现一线光。 得见彼夫妇行淫时。 中有淫心即动。 千里万里乃至远隔世界。 亦速如电。 到彼夺淫。 男中有身。 爱女嗔男。 女中有身。 爱男嗔女。 就此一媱。 中有身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 中阴身失而成胎矣。 初七日曰凝滑。 二七日曰软肉。 三七日曰硬肉。 乃至七七日人相具足。 住于胎中。 如住黑暗地狱。 其秽如粪尿地狱。 娘吃热物。 如处镬汤地狱。 娘吃凉物。 如在寒冰地狱。 十月胎满。 由产门出。 如夹山地狱。 才脱衣胞生下,嫩肤触风。 其苦如活牛剥皮。 众生愚痴。 不觉不知。 佛令念佛。 求于极乐莲花化生。 永脱此苦。 二老苦者。 鹤发鸡皮。 耳袭眼花。 众苦难述。 三病苦者。 寒暑不调。 饮食不节。 则有病苦。 俗云好汉怕的病来魔。 四死苦者。 地水火风四大。 原属无情。 识心相织。 如经纬和合。 死时四大分张。 如经中抽纬。 故苦如生龟脱壳。 莲花化生之身。 无此等苦。 五爱别离苦者。 爱即家亲眷属。 或生离。 或死别。 愈是亲爱。 愈不得久聚。 莲花化生。 无父母妻子兄弟等。 既无情爱。 别亦不苦。 六怨憎会苦者。 强冤家如仇人敌人。 夺财谋命等。 软冤家。 如恩爱相缠。 不使修道等。 总而言之。 不是冤家不聚会。 极乐莲友。 虽无偏心私爱。 而修道之心。 尽皆痛痒相关。 无相怨对。 故曰弥陀骨肉。 七求不得苦者。 财色名食睡。 无人不求。 求之不得则苦。 求之若得更苦。 试举一例。 如世人求子。 求之不得者苦。 若求得者。 幼时怕生病。 怕寿不长。 怕冷著。 怕热著。 稍长又怕不学好。 终日尽夜。 悬心吊胆。 未得患得。 既得患失。 如此诸类。 实难尽述。 极乐思衣衣至。 思食食至。 七宝楼阁。 无非自然。 百无所求、故无此。 八五阴炽盛苦者。 如上生老病死。 是一色阴炽盛苦。 受想行识四阴炽盛。 即一切妄想烦恼炽盛故苦。 极乐但受闻法之乐。 非唯佛说妙法。 七宝行树。 众鸟和鸣。 皆演妙法。 总之极乐世界。 若依若正。 皆说妙法。 我辈既知此乐。 愿各各发心。 努力念佛。 求生极乐。 否则。 非呆即傻。 序分至此已竟。 甲二正宗分三;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丙初依报妙;丙二正报妙;丁初微释二;丁二广释;戊初征。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佛呼舍利弗而征问云。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汝知之否。 否则为汝释之。 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众生’者。 是能受乐境之人。 等觉以还。 皆名众生。 今且约凡夫众生而言。 以下例上。 不言可知也。 上文以娑婆之苦。 显极乐之乐。 娑婆苦乐皆苦。 苦逼身心是苦苦。 乐不久住是坏苦。 不苦不乐是行苦。 行性迁流故。 极乐则永离三苦。 一得往生。 即寿命无量。 六通具足。 自在游行。 天衣天食。 随念即至。 故云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阿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观音势至等。 诸大菩萨。 皆在说法。 终日闻法。 法喜充满。 故云但受诸乐也。 戊二释二;己初约能受用释;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 七重栏楯。 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前文是依正二报合说。 此段文广显依报。 纯是乐事。 娑婆众生亦有见栏楯罗网行树庄严者。 皆由攀缘造作而有。 一切皆是有为有漏。 极乐众生所见庄严。 是佛有为福德所感。 而非人工造作。 亦是无为无漏。 佛知舍利弗未曾见闻如是庄严。 故呼而告之。 七重栏楯者。 七层栏杆也。 横曰楯。 直曰栏。 为防物损。 并状美观。 表佛因地严守身三口四七支净戒。 故果感如是庄严。 七种罗网者。 表佛因地修卅七道品中之七觉支。 层层互融。 故果感罗网重重。 网覆楼阁宝池宝树。 于虚空中重重相间而为庄严。 七重行树者。 一行一行。 一列一列。 次第不乱。 表佛因地修七圣法财。 层层有序。 故果感行树严地。 栏楯围于树外。 罗网覆于空中。 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 表四宏誓愿。 以七支净戒。 七觉支。 七圣财。 并余善法。 皆靠四宏誓愿。 方可成就。 愿力一松。 善行不成。 故以愿导行。 以行填愿。 ‘周匝’者。 遍满也。 ‘围绕’者。 回护也。 有此种种庄严。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此就所受之乐境而言。 以上是略述能受所受。 广释如下。 丁二广释二;戊初别释所受二;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己初释生处。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 有七宝池。 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四边阶道。 金银。 琉璃。 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 亦以金银。 琉璃。 玻璃。 砗磲。 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花。 大如车轮。 青色青光。 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洁。 佛又呼舍利弗曰。 极乐国有七宝池。 ‘七宝’者。 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也。 到处皆有。 俱表佛德。 ‘八功德水’者。 大本弥陀经云。 是摩尼宝珠流出。 一澄净。 谓澄淳洁净。 离污浊故。 二清冷。 谓清湛凉冷。 无烦热故。 三甘美。 谓甘旨美妙。 具至味故。 四轻软。 谓轻扬柔软。 可上下故。 五润泽。 谓津润滑泽。 不枯涩故。 六安和。 谓安静和缓。 绝迅汛故。 七除饥渴。 谓水仅止渴。 今兼疗饥。 有胜力故。 八长养诸根。 谓增长养育身心。 异此土损坏诸根。 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此八功德水。 充满于七宝池中。 池底金沙布满。 ‘四面阶道。 ’即四面上下台阶道路。 皆是四宝所成。 ‘上有楼阁’者。 池上有楼阁。 重屋曰楼。 岑楼曰阁。 即彼池与此池中间。 有无量楼阁。 广而言之。 花上亦有楼阁。 皆是七宝所成。 池中莲花。 其形大如车轮。 各放各色光。 如法华云。 四色花。 表四十位因行。 青色表十住位。 黄色表十行位。 赤色表十向位。 白色表十地位。 以因修四十位菩萨行故。 果感四色花。 此花即是念佛生西众生所生之处。 一一花皆是微妙香洁。 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 因地具足戒定慧等香。 故果感依报有香。 正报亦有香。 如临往生之人。 或见佛。 或闻香等可证。 生到西方至七宝池中。 池水如意。 浅深皆随心想。 澡浴身体。 欲令水没足。 水即齐足。 洗足己。 欲令水至膝。 水即至膝。 令至腰。 水即没腰。 至腋至颈。 及灌周身。 乃至洗面。 悉皆如意。 自然而至。 欲令水还原。 水即还原。 调和冷暖。 无不顺适。 此是阿弥陀佛功德所感。 亦是众生念佛力所感。 依正一如。 自他不二。 水是如来妙用。 故满众生之愿。 ‘此是大本弥陀经意。 ’今显念佛往生西方。 七宝池中莲花化生。 生处妙也。 己二结示佛力舍利弗。 极乐国土。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功德是能持。 极乐世界是所持。 又阿弥陀佛功德是能庄严。 极乐世界是所庄严。 又阿弥陀佛为能成就。 极乐世界是所成就。 此结上明住处生处。 种种妙好庄严。 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 愿后所修大行。 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 此经与华严同宗。 三世间为一身。 三世间者。 极乐是器世间。 众生是有情世间。 佛是正觉世间。 会三世间为一体。 故曰依正一如。 自他不二。 全佛即生。 全他即自。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二;己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二;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庚初正明。 又舍利弗。 彼佛国土。 常作天乐。 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 雨天曼陀罗华。 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 各以衣祴。 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 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 上是能所各说。 此能所合说。 先说能受用为五根。 所受用为五尘。 合下科耳根声尘。 为六根六尘。 天乐即声尘极乐境界根尘皆妙。 娑婆根尘皆粗。 心粗故。 根尘亦粗。 心细故。 根尘亦细。 ‘常作天乐’者。 此耳根对声尘也。 音乐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 娑婆人间须人作。 极乐人间。 同此土天上。 故曰天乐。 不鼓自鸣故。 而且常鸣不息。 又异此土天上。 生西方人。 耳根得常闻天乐。 且极乐天乐。 八音中。 一一皆具八音。 音音皆演妙法。 闻者皆得法喜充满。 黄金为地。 即色尘地具七宝。 而以黄金为体。 昼夜六时。 雨天曼陀罗华。 亦色尘也。 生西方人。 眼根得常见之色尘也。 鼻之于花。 亦香尘也。 日分初中后。 名昼三时。 夜分初中后。 名夜三时。 故曰昼夜六时。 此就娑婆而言。 极乐常昼不夜。 以依正皆有光明故。 不假日月而分昼夜。 雨字读去声。 动词。 降下之意。 曼陀罗。 梵语。 此云适意。 又称白莲花。 上加一天字。 是自然义。 非人力种植所成故。 广本云。 花落满地。 有自然风卷去。 如是常卷常下。 ‘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 各以衣祴。 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者。 触尘也。 极乐国众生。 是十方国土念佛得往生者。 衣祴者。 盛花之器。 或衣具。 或包单。 生西方众生不是无事。 因得长寿。 不忙衣食住等。 正好修行。 故每当朝起。 手持衣祴。 将天曼陀罗花包起。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以他方不常有此花故。 供养十万亿佛土之佛。 是约娑婆至极极而言。 极乐至娑婆是东方。 余九方亦复如是。 娑婆众生。 士农工商。 争名夺利。 忙个不了。 极乐众生。 忙供佛拜佛。 忙六度万行。 并忙供养他方诸佛。 或谓念佛人求生极乐是消极。 其实以六度万行上供下化。 但不积极于争夺耳。 安得谓之消极。 此但云供养诸佛。 三宝举一即三。 以供佛求法必具僧众故。 又以花供养。 即摄一切供养。 如普贤广修供养中说。 ‘即以食时。 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者。 味尘也。 朝起食时持花。 以神足供养十方诸佛已。 仍以神足回至极乐。 不废饭食经行。 饭上声。 吃义。 食去声。 所吃饭也。 彼土众生。 常以法喜为食。 偶然欲食。 即有天食从空中而来。 食毕撒手。 碗钵亦从空而去。 ‘经行’即运动以调身。 极乐所有一切果报。 皆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行所成。 五六七八九五愿。 成就五通。 其天耳。 乃不动得闻十方佛法。 上云神足往还。 盖约一面供佛一面听法说。 又廿三愿云。 承佛神力。 供养诸佛。 一食之顷。 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 不取正觉。 又廿四愿云。 诸所求欲供养之具。 若不如意者。 不取正觉。 有如是因。 故感如是果。 阿弥陀佛功德。 亦是众生念佛功德。 阿弥陀佛能摄众生功德。 众生亦能摄佛功德。 不过众生摄佛功德是分摄。 众生所有功德。 弥陀全摄。 庚二结示舍利弗。 极乐国土。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天乐天花等种种庄严。 皆佛愿行功德及众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二;庚初别明二;庚二总结;辛初化有情声二;辛二化无情声;壬初鸟音法利。 复次。 舍利弗。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白鹤。 孔雀。 鹦鹉。 舍利。 迦陵频伽。 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 昼夜六时。 出和雅音。 其音演畅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 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 闻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所以广说耳根声尘。 其实极乐世界摄法界机。 六根六尘一一圆妙。 出生一切法门也。 初句总标。 下六别列。 白鹤此土有四种。 玄黄苍白。 以白色为最胜。 孔雀鹦鹉是此土所贵。 故偏举之。 舍利旧云鹙鹭。 □禅师云是春莺迦陵频伽。 此云妙音。 未出壳时。 音超众鸟。 共命亦云命命。 一身两头。 识别报同故。 此两种鸟。 娑婆雪山等处有之。 彼鸟。 究竟众生非众生。 不过其形相似而已。 昼夜六时。 出和雅之音。 演微妙之法。 所演法。 为五根等卅七道品。 五根者。 信正助道法。 名信根。 行正助道法。 勤求不息。 名精进根。 念正助道法而无他念。 名念根。 摄心于正助道法。 相应不散。 名定根。 为正助道法。 观苦集灭道四谛。 名慧根。 五力者。 即前五根增长。 具有大力。 能破疑惑。 懈怠。 邪念。 乱想。 并遮通别诸惑。 发真无漏。 故名五力。 七菩提分者。 亦名七觉支。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四除觉分。 五舍觉分。 六定觉分。 七念觉分是也。 八圣道分者。 即八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是也。 如是等法者。 摄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并余善法。 总和而言也。 其国众生闻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者。 因他方众生念佛。 生到西方。 有未悟无生者。 佛威神力故。 变化众鸟。 演唱三宝。 无时间断。 令修行众生。 精进不懈。 因圆果满。 直至成佛。 壬二征释略显舍利弗。 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所以者何。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 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 何况有实。 是诸众鸟。 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变化所作。 此释迦牟尼佛自征自释。 略显正觉世间作有情世间。 演悦可众心之音。 汝勿谓句。 是警策语。 恐娑婆众生谓极乐亦有恶道。 而成谤佛之过。 罪报者。 起惑造业所感之果报也。 惑不出贪嗔痴三毒。 亦是意之三恶业。 贪堕饿鬼。 嗔堕地狱。 痴堕畜生。 此就偏多而言。 实则贪具嗔痴。 嗔具贪痴。 痴具贪嗔。 此意三业以外。 更有身三口四七支恶业。 皆三恶道之因。 其果畜生苦轻。 饿鬼苦重。 地狱更重。 畜生道。 有互相吞啖等苦。 易见故。 不须多言。 试即饿鬼言之。 昔有二饿鬼。 同伴寻食不得。 于城门分手。 一在城外。 一进城内。 约定谁先得食。 即于城门侯之。 城内鬼忽得两滴痔疮水吃。 欢喜异常。 城外鬼因偏觅不得食故。 先于城门候之。 城内鬼来问。 候我许久。 答曰见此城三坏三修。 不知几许年月。 饿得七孔流血。 而亦不死。 地狱之苦死已复生。 一日一夜。 经万生死。 如一油锅地狱。 应受苦众生。 见油锅自跳其中。 煮化了。 巧风一吹。 又化生一个。 食油锅之肉。 食已还跳锅中。 如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 其状甚多。 一言难尽。 经云。 极乐国土。 尚无恶道之名。 何况有实。 此即四十八愿之第一愿无三恶道。 十六愿不闻不善之名。 又曰。 是诸众鸟。 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令众生悟法身平等。 无不具。 无不造。 故变化白鹤等众鸟。 宣流道品等法。 可知白鹤等即阿弥陀佛。 亦即十方诸佛。 佛一究竟一切究竟。 所谓究竟畜生非畜生。 正觉世间作有情世间如是,作器世间亦然。 故有下文无情说法。 辛二化无情声舍利弗。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 诸宝行树及宝罗网。 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 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微风’者。 乃佛愿力所成之风也。 此风能成万物。 无常大狂风。 能坏世界。 乃众生无明烦恼心所成之风。 上古人心淳善故。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常得风调雨顺。 ‘诸宝行树’者。 上云七重行树。 皆众宝所成。 其宝枝宝叶宝花宝果。 体如珊瑚等宝。 实则奇妙异常。 而非坚硬。 故微风一吹。 枝枝相对。 叶叶相当。 花花相掽。 果果相击。 撞出音声。 演说妙法。 空中宝网。 网孔宝珠。 被风所吹。 亦出妙音。 其所说法。 字字分明。 何者是戒。 何者是定。 何者是慧。 其音演时。 如百千种乐音。 同时俱作。 音音皆具八音。 西方众生。 闻是音者。 得法喜乐。 自然念佛念法念僧。 风力所使。 即弥陀慈悲愿力所使。 使初发心人。 乃至等觉。 一切未成佛人。 欲成圆满报身佛故。 随缘念佛。 心念众生。 即成众生。 乃至念地狱饿鬼。 即成地狱饿鬼。 华严经十地品。 十地菩萨。 各各不离念佛。 念法。 念僧。 娑婆众生、斗争事多。 有时念。 有时不念。 极乐众生无争人我是非事。 故时时念佛念法念僧。 念法者。 欲证法性理体故。 念法身佛也。 念僧者。 欲成化身佛故。 念化身佛也。 梵语僧伽。 此云和合众。 即佛法报和合。 现度生妙用也。 法性理体如灯。 起心念之。 如灯发光。 光还照灯。 灯光不二。 和合即僧。 又佛者觉也。 即般若德。 相大。 报身义。 法者法性理体。 即法身德。 体大。 法身义。 僧者和合僧。 即解脱德。 用大。 化身义。 三宝。 三德。 三大。 三身。 皆一心本具。 弥陀。 心。 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会念举一即三。 不会念。 即老实念。 将心佛众生三。 打成一片。 则三即一。 庚二总结舍利弗。 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皆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行。 使三世间互融而成度生妙用。 至此总结前文耳报受用妙声竟。 丙二正报妙二;丁初征释名号二;丁二别释主伴;戊初征。 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以上广释极乐依报。 向下广说正报。 即阿弥陀佛及所度众生。 今先征起弥陀德号。 以便下文解释。 戊二释二;己初约光明释。 舍利弗。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 ‘光明’者。 身心二光。 俱遍法界。 身光照十方世界。 依正二报。 一切色相。 尽成大光明藏。 心光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心念。 尽成佛之知见。 阿弥陀佛摄三世间为一身。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 其国天人声闻辟支菩萨亦无量光。 如第卅一愿云。 国土清净。 皆悉照见无量世界。 第四十愿云。 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世界。 于宝树中皆悉照见。 以此得知三世间同一无量光。 己二约寿命释又舍利弗。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此文当回云。 彼佛及其人民寿命。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彼土众生寿命与佛同故。 寿者受也。 约佛法身。 以真如不隔诸法为受。 报身以境智相应为受。 化身随所化缘为受。 法身为体。 智慧为相。 应身为用。 举一即三。 其实寿命俱无始终。 而应化身寿命有延促不等者。 皆随机见耳。 今弥陀化身寿命。 虽云无量。 亦有量之无量也。 何以故。 百廿四大数中。 无量为百零七。 无边为百零九。 向下还有十五大数故。 今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盖以凡小不能算数耳。 此法藏比丘第十三愿之所成也。 其国人民寿命。 亦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者。 此由法藏比丘第十五愿之所成也。 前举光明无量。 是横遍十方。 今约寿命无量。 是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 即是法界。 举此法界作弥陀身土。 亦即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 即众生本觉理性。 持名即是始觉智和本觉理。 始本不二。 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丁二别释主伴二;戊初别释二;戊二结示;己初主。 舍利弗。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 于今十劫。 此下释极乐主伴成就。 先主。 即极乐教主阿弥陀佛。 成佛以来。 已经十劫。 成者。 法身无成无不成。 报身因圆果满名成。 应身为物示现名成。 法身不应论劫。 报应可以论劫。 然法身因修德显。 亦可论劫。 报身别无新得。 应身如月印川。 亦无成无不成。 不应论劫。 但诸佛随愿度生。 示现成道。 各有本迹。 约本门则不可测。 今约迹门。 故云十劫。 即三身一成一切成。 亦即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劫者具云劫波。 此云时分。 佛寿无量。 今仅十劫。 未来方长。 现在说法。 此普劝众生当速念佛求往生见佛闻法也。 己二伴又舍利弗。 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 皆阿罗汉。 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后伴。 第十四愿云。 设我得佛。 国中声闻。 有能计量。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悉成缘觉。 于百千劫。 悉共计较。 知其数者。 不取正觉。 极乐国之声闻弟子。 非是初二三果。 皆是漏尽大阿罗汉。 此土罗汉。 约权说。 有定性不回心者。 彼国罗汉。 皆是回心向大之阿罗汉。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诸菩萨众。 亦复如是者。 亦无有量也。 如第五六七八九。 此五愿。 成西方凡夫。 皆具五通。 能遍十方供养诸佛故。 定速成佛。 凡夫如是。 况三乘乎。 要知生到西方。 无有退缘、不是即生成佛。 即是一生补处也。 戊二结示舍利弗。 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来若主若伴。 并是极乐国土人宝庄严。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能令信愿念佛求生者。 亦念念如是成就也。 至此正报妙竟。 总结上文。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上来广赞彼土依正二严劝信已竟。 此下为特劝娑婆众生发愿往生故。 指出无上因缘。 无上指佛果也。 因即成佛近因。 一生补处佛故。 缘即成佛助缘。 与一生补处为伴故。 ‘极乐国土’句。 标定地方。 ‘众生生者。 ’即十方已得往生者。 永明寿禅师曰。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盖谓有愿住生者。 无修不生。 虽如是说。 念佛众生。 一边念佛。 一边造罪。 为业所牵。 不得往生者有之。 若谓带业往生。 不可含糊儱恫。 宿业可带。 现业不可带。 旧业可带。 新业不可带。 古德云。 生西与否。 全凭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 唯在念佛行门之深浅。 忏净业障而往生者鲜矣。 多是带业往生。 宿业者。 过去生中有无尽业。 若不念佛往生西方。 来生在此土随业受报之时长。 若以念佛带之往生。 则永不为宿业流转矣。 若现生一边念佛。 一边造罪。 自谓可以带业往生。 视阿弥陀佛为护匪之人。 令人可笑。 宿业现棠。 与旧业新业。 似同而实别。 宿业现业是约宿世今生而论。 旧业新业是就现生罪业以分。 旧业即不知念佛以前时所造之业。 过而能改。 故可往生。 新业即已知念佛。 实行念佛以后所造之业。 有心造罪。 靠佛接引。 未免过痴。 古时有一屠者。 杀生为业。 造罪无边。 临终地狱相现。 畏苦至极。 令其眷属速请僧忏。 僧人来时。 屠者求救。 僧曰。 我无力救汝。 唯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能救你。 你要恳切念佛。 屠者闻已。 即忘命念之。 才念十念。 即时命终。 得佛接引。 未堕地狱。 而生西方。 此带现生旧业之证。 亦系宿生善根已熟。 惟差此最后一步工夫。 所谓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 并非有心造业。 希望带业往生。 岂有先念佛。 后造业。 得往生之事乎。 况造业一生。 临终知悔。 百无一二。 危乎危乎。 最稳当是要常时念佛。 忏悔宿业。 不造现业新业。 畜生尚可往生。 岂仅万修万人去耶。 又者佛为不了业无自性者。 说带业往生。 使彼恳切念佛。 则业性即转成佛性矣。 所谓闲时办得急时用。 急时办来不中用。 求生是十方众生。 已生则皆是阿鞞跋致。 梵语阿鞞跋致。 此云不退。 有三义。 一位不退。 不退凡夫。 二行不退。 不退二乘。 三念不退。 不退菩提。 彼土凡夫。 各具六通。 能供养十方诸佛。 听经闻法。 必证圣果。 是不退凡夫也。 以娑婆比之。 人中退缘太多。 如来悲愍众生。 未往生时。 制戒以防退堕。 如对俗人。 制邪淫。 即自己夫妇。 于三六九三长斋月。 诸佛菩萨圣诞日。 父母诞日。 自己生日。 四时八节。 皆当戒之。 若不制止。 是退堕畜生之因缘。 孟子云。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几希。 出家则全断淫欲。 杀则一命还一命。 虽微细昆虫。 亦无不还之命债。 盗则文钱不落虚空。 妄则骗人者人恒骗之。 弱肉强食。 吃四两还半斤。 多在畜道中还。 故曰娑婆退缘太多。 一生极乐。 无此退缘。 故不退为凡夫。 非但不退。 还要上进。 行菩萨道。 故第二曰不退二乘也。 极乐众生皆发大心。 愿度众生。 又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即正念现前。 念念流入娑婆若海。 故第三曰念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 三不退中。 多是候补佛位之等觉也。 既无退堕因缘。 而且寿命无量。 故一生修至等觉。 诚易事耳。 虽云万修万人去。 大概束为三等。 一者念成念佛三昧。 念即无念。 无念而念者是也。 二者一心念佛。 不暇造罪。 所谓老实念佛。 不造新业。 此上二品之人也。 三者不问造罪多少。 只要得遇善知识。 依教念佛改悔。 多多益善。 最少乃至念十声八声。 得往生者亦有。 此下品人也。 亦是宿世善根已熟。 功亏一篑之类。 但太危险。 以临终时。 或遭奇灾横祸。 或眷属围绕号泣。 有百分道心。 亦剩不了一分半分。 况无道心乎。 我辈念佛。 要求稳当。 不求侥幸。 能念成三昧更好。 不能亦要一心老实念佛。 若非万修万人去。 三不退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 何以说非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丙二特劝舍利弗。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呼舍利弗。 即代表呼娑婆一切众生。 命闻极乐世界功德。 应当发愿。 往生极乐。 凡事皆随愿而成。 一切力唯心力最大。 所谓世间无难事。 但怕有心人。 只要发愿往生。 决定往生。 ‘所以者何。 ’此句征。 下句释。 以生到彼国。 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上人者。 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之类是也。 莲花化生故。 无父母兄弟姊妹。 六亲眷属。 皆是法门眷属。 弥陀骨肉。 不但不增长生死。 而且增道损生。 娑婆眷属无论是冤是亲。 皆是怨家聚会。 如意相亲相爱者。 是软怨家。 你爱我。 我爱你。 不许超出三界生死。 柔软缠人。 故曰软怨家。 一切讨债之恶友。 恶官。 恶贼。 乃至恶眷属。 皆是强怨家。 障碍道业。 不得净修。 恶者为怨憎会苦。 爱者有爱别离苦。 如意者。 当作梦幻泡影观之。 不如意者。 当思‘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 即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往生以前。 若不如是思之观之。 即当一心念佛。 见怪不怪。 其怪自坏。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丙初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此下是释迦如来。 劝娑婆众生。 执持名号。 立念佛之行。 先指出无上因果。 无上因为念佛。 无上果是生极乐国。 上劝发愿。 此劝起行。 即以念佛为起行。 如天津人愿去北京。 若不起身动步。 即有愿无行。 不远之京。 尚不能到。 况极乐乎。 信愿行为此经正宗。 亦为往生之三资粮。 ‘不可以少善根’者。 念佛即多善根。 ‘不可以少福德’者。 念佛即多福德。 何以故。 念佛即得仗佛无量善根福德故。 能念为因。 所念为缘。 能所不二。 同一无量善根福德因缘。 即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词。 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 有善者有不善者。 若究竟说。 善者男不自知是男。 女不自知是女。 而亦非傻子呆子之无识。 又非砖头瓦块之无知。 如净名经观众生品云。 舍利弗从文殊菩萨问疾于维摩居士。 有天女散花于室内。 ‘舍利弗言。 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女曰。 我从十二年来。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当何所转。 ’就浅近说。 能受佛皈戒。 念佛求往生者。 皆善男女。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者。 四十八愿中。 愿愿所度皆此等男女。 即能得念佛三昧之人也。 念佛有事念理念。 事念得事三昧。 理念得理三昧。 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 能念是娑婆众生。 所念是极乐弥陀。 有自有他。 有彼有此。 差别不同。 故为事念。 理念者。 所念佛即理也。 能念心亦理也。 无有自他。 无彼无此。 故曰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事三昧者。 一切事作到熟至极处。 不用起作事之心。 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谓也。 梵语三昧。 此云正定。 即不用心亦不颠倒错乱之谓也。 持名念佛。 一切男女。 各有根器不等所处环境。 亦各不同。 故念佛或高声念。 或低声念。 或默念。 或金刚念。 怎样念与自己合式。 就怎样念。 高声念功德大。 能令一切鬼神人畜。 闻者得益。 自己亦能随念反闻故。 若气力不佳。 就低声念。 要将此念转熟。 妄想转生。 须念念相续。 气再不足。 则默念。 但默念力弱。 或起昏沉。 或起妄想。 即当金刚念。 金刚者。 坚固义。 即心念唇动。 不必出声。 舌根意根。 如两股绳合起。 即有力。 或加耳根。 三股合起。 念到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则六根打成一片。 无第二事可以扰动。 事三昧成矣。 大势至菩萨念佛章云。 ‘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是也。 ’若得理三昧者。 理即法身。 念法身佛。 即同参禅。 看如何是法身本来面目。 或名看话头。 法身是诸法之本。 亦是话语之头。 念佛时。 看一句佛号之话。 从谁发起。 故曰看话头。 但有疑须参。 无疑便念。 忝须忝透疑情。 念须念破障碍。 疑亦障碍耳。 若知法身无相。 以无相念。 蓦直念去。 初念似有障碍。 久久功纯。 障尽理显。 即得理三昧也。 故古人云。 一句弥陀深妙禅。 参禅参心。 理念即参。 依教修真空绝相观。 亦复如是。 真空亦即法身无相。 会得此意。 参禅习观念佛。 其义一也。 深入容易得定。 话头与真空多就因说。 念佛法身多就果说。 故多善根福德因缘。 若一日一心不乱。 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 七若字皆不定之词。 众生根有利钝不等故。 或极钝者须七日。 极利者一日即成。 此约出世智说。 或极利须七日。 极钝者一日即成。 此约世智说。 其非极钝利者。 可以例知。 真正打七。 多不过十人。 著新净衣。 斋戒沐浴。 功夫先已纯熟。 七日加工。 克期取证。 不须开示。 讲开示即打闲岔。 此会打七。 是成就大家学念佛耳。 佛有大智。 知机知根。 死心念佛。 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 不肯死心。 不能济事。 非佛语谬。 愚早年见报载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 得念佛三昧。 有人请问。 云何念佛。 可得利益。 答曰。 死下心去念。 又问曰。 心云何死得下去。 答曰。 死下去了便知。 此事可为知者道。 难与俗人言。 虽然如是。 不妨饶舌。 说一相似语。 心本活泼灵通。 云何言死。 盖以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之心。 换来念佛。 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 救得法身活。 譬如作贼人。 贼心死下去。 一心作正人。 心若真死。 将谁念佛。 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乱。 还要一心不乱念。 ‘其人临命终时’者。 其人即一心不乱之人。 命终时。 即娑婆报尽时也。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人之前。 接引其人往生也。 弥陀是主。 圣众是伴。 有见主不见伴者。 有见伴不见主者。 今主伴齐见。 即往生上品者也。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者。 因自己念佛三昧力。 及佛加被力。 故心不颠倒。 颠倒者。 或不足疑而生疑。 或不足惧而生惧。 或贪恋眷属。 或挂碍财帛。 或见刀山剑树地狱。 谓是五欲园林。 欢喜投入。 或见畜类胎脏。 谓是华美楼阁。 直捷闯进。 或见人道交遘。 急去争风夺淫。 全身没入便道成胎。 种种颠倒。 卒难尽述。 念佛仗佛加被故。 心不颠倒。 亦不经中有身。 其速如电。 即得在生。 极乐世界。 莲池化生。 此土生天堕地狱。 皆无中阴。 生西亦然。 生即无一生。 无生而生。 前言万修万人去。 是就摄受众生说。 若决定往生者。 须得念佛三昧为铁券。 其次不会造业者。 如愚夫庸妇。 鹦鹉八哥。 念佛皆得往生者。 可以为证。 二重劝舍利弗。 我见是利。 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是利。 ’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 若回指前文即往生彼国一生即得补处。 及与一生补处为伴等利益也。 ‘故说此言’者。 指上佛教善男女执持名号。 持至一心不乱之因也。 若有众生闻说如是因。 不愿修如是果。 不愿得者。 非狂即痴。 故重劝曰。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寂光净土即是佛性。 人人本具。 个个不无。 只以业障所障。 故不与佛同。 依他宗修。 虽能开悟。 业障未消。 终成隔碍。 故楞严经云。 理虽顿悟。 事须渐除。 今言带业往生者。 正以凡夫不知业无体性。 故作如是言而摄受耳。 及至生已。 必悟无生。 无生理中岂有业乎。 故曰了得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普劝三:乙二结劝;丙初劝信流通二;丙二劝愿流通;丙三劝行流通;丁初略引标题六;丁二征释经题;戊初东方。 舍利弗。 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鞞佛。 须弥相佛。 大须弥佛。 须弥光佛。 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 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蕅益大师意谓。 此经既是佛无问自说而为发起。 当然仍是佛流通。 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余人不堪流通。 故释迦与六方佛劝信流通。 今略引东方佛赞叹劝信。 以证自赞劝信不虚。 故先牒自赞曰。 ‘舍利弗。 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后正引东方某佛某佛赞叹劝信曰。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之利二字。 指法藏比丘第十七愿行所成。 诸佛劝信。 亦即众生之利。 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第十七愿云。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此愿似乎好名。 而实与世间好名不同。 世间所好是假名。 法藏比丘发愿之后。 即广行六度万行。 及普贤行。 饶益众生。 诸恶不作。 众善奉行。 愿以名利益众生。 始成诸佛劝信。 及成众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据广本说。 是十方佛赞。 东方佛在东方为众生赞弥陀功德。 余九方亦如是赞。 故我佛释迦亦如是赞。 又释迦赞时。 十方诸佛同赞。 言不顿彰。 十方诸佛同一法身故。 自他不二故。 此是略说。 若广说即十方各恒河沙数诸佛同赞。 犹谓之略。 ‘广长舌相’者。 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 约化相舌出覆面。 上至发际。 约报相舌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相是妙有。 亦即是真空。 不碍三千大千中一切情与无情。 又佛以三世间为一身。 佛之舌遍于一切众生口中。 众生舌即是佛舌。 故有一众生赞弥陀。 即是释迦及诸佛赞弥陀。 所有鹦鹉八哥众鸟和鸣。 皆是赞弥陀。 此文末后十六字。 是本经经题。 上八字约佛德。 是诸佛所称赞之功德。 下八字约法。 是诸佛所护念之经。 今罗什法师所立之题。 虽略而义实无异。 难信故护念称赞以劝信。 众生信故。 经乃流通。 东方如是。 余方皆然。 但诸佛名号。 皆以德彰。 德无尽故。 一一名皆非思议之所能及。 有智辩者。 当随意发挥之。 一一皆是万德庄严。 戊二南方舍利弗。 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 名闻光佛。 大焰肩佛。 须弥灯佛。 无量精进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戊三西方舍利弗。 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 无量相佛。 无量幢佛。 大光佛。 大明佛。 宝相佛。 净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戊四北方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 最胜音佛。 难沮佛。 日生佛。 网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戊五下方舍利弗。 下方世界有师子佛。 名闻佛。 名光佛。 达摩佛。 法幢佛。 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戊六上方舍利弗。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香光佛。 大焰肩佛。 杂色宝花严身佛。 娑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 如须弥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丁二征释经题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是经受持者。 及闻诸佛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原题十六字。 前八字即正宗分中广称赞者是也。 余八字未释其义。 故我佛释迦大慈。 再加征释以劝信。 若有人具足闻慧。 闻法持法。 闻诸佛名持诸佛名。 亦如闻持弥陀名号故。 亦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亦得一生补处菩提。 故曰汝等皆当信受云云。 大本弥陀经。 佛对弥勒菩萨云。 当来之世。 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 多住百岁。 此即我佛护念此经也。 此与大本同一净土法故。 丙二劝愿流通舍利弗。 若有人已发愿。 今发愿。 当发愿。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 若已生。 若今生。 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 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发愿’者。 已生西方。 ‘今发愿’者。 现生西方。 ‘当发愿’者。 当生西方。 盖以娑婆一念念佛时。 即西方七宝池中莲花生时。 念念念佛。 花即渐渐增长。 娑婆命终时。 即从莲花化生。 娑婆命终者。 染污因缘报毕故。 莲花化生者。 清净因缘果现故。 佛性本来无生灭。 而能随染净等缘。 示现生灭。 随染则终无了期。 随净则可以渐证不生不灭。 故佛劝愿得生净变化土。 即可横超。 超至究竟不生不灭之常寂光净土矣。 此法不假信者愿者。 向谁流通。 后世众生。 其将何法以为稳得脱苦之方。 丙三劝行流通二;丁初诸佛转赞舍利弗。 如我今者。 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能于娑婆国土。 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如我今’者。 称赞阿弥陀佛及六方诸佛功德。 是承上文自己称赞诸佛。 彼诸佛句。 是弥陀及六方佛亦转赞我佛。 而作是言句。 即入诸佛口吻曰释迦牟尼佛。 能为二种甚难希有之事。 一者能于五浊恶世成佛。 二者能为恶世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净土法门。 说即劝也。 劝人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梵语娑婆。 此云堪忍。 约佛说。 慈悲广大。 堪可忍耐此土众生难度而能忍度故。 约众生说。 愚痴深重。 堪可忍耐此土八苦。 不求出离故。 五浊者。 一劫浊。 劫即时分。 时无浊与不浊。 以有见等四浊聚会之时曰劫浊。 二见浊有五。 一执身见为我之见。 二执自他等二边之见。 三偏邪之见。 四取己邪见为正见之见。 五取外道戒之邪见。 此五利使。 使正见浑浊故。 三烦恼浊。 即贪嗔痴慢疑五钝使。 使法身慧命昏烦恼乱故。 五利五钝。 亦通名十使烦恼。 使愚人造业受苦故。 四众生浊。 即糊糊涂涂于六道生死故。 五命浊。 即寿命短促故。 信愿念佛。 可以转四浊聚会之劫浊。 为清净大海众聚会之时。 转五邪见浊。 为无量光智。 转昏烦乱浊。 为常寂光定。 转六道众生浊。 为莲花化生。 转短命浊。 为无量寿。 若欲转此五浊。 先以正见转邪见。 具正见者。 即能信愿念佛矣。 若道无善根。 正好以念佛种善根。 若道善根浅薄。 正好以念佛栽培。 佛即菩提。 以菩提根。 成大菩提。 亦何难之有。 丁二教主结叹舍利弗。 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我佛不可思议二难功德。 已如诸佛转赞。 尚未觌面付嘱。 故此呼当机以代表一切众生。 皆当尽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二难事。 故末句云。 是为甚难。 并非说难以骇人听闻。 实欲令人勉其所难。 以便离苦得乐。 乙二结劝佛说此经已。 舍利弗及诸比丘。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 欢喜信受。 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 长老舍利弗。 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切世间’指三世间。 及天龙八部等。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法喜充满故。 作礼者谢法也。 而去者。 各回各处。 是法住法位也。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终 发布时间:2024-09-15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