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义解篇十 本纪十四 附见五唐苏州武丘山释智琰传一唐益州福成寺释道基传二(慧景 宝暹)唐蒲州仁寿寺释道愻传三(道谦)唐京师崇义寺释慧頵传四唐同州大兴国寺释道宗传五唐京师灵化寺释三慧传六唐苏州通玄寺释慧頵传七唐苏州武丘山释法恭传八唐终南山至相寺释智正传九(智现)唐襄州紫金寺释慧稜传十唐襄州常济寺释智拔传十一(法长)唐荆州玉泉寺释慧瑜传十二唐越州弘道寺释慧持传十三唐越州嘉祥寺释智凯传十四释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吴郡吴人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琰託质华宗。 应生观德。 母氏张夫人。 初怀孕日。 梦升通玄寺塔。 登相轮而坐。 远视临虚曾无惧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胜兆。 人师无上之奇徵。 是知二曜入怀。 双龙枕膝。 弗能及也。 诞育之后取异侪童。 秀气贞心早形瞻视。 八岁出家。 事通玄璩法师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泻瓶执杓受道弥勤。 年十二。 妙法华经通诵一部。 明悟听察咸谓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则。 何得久拘坎井乎。 时年十六。 即日出都。 听报恩持法师讲成实论。 聪慧夙成深智开发。 故得条振颖披后来莫二。 属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还故里觐省二亲。 仍于本寺开弘经法。 峯堞峻峙辩对如流。 时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从泰皇寺延法师进具。 德瓶仪钵深护戒根。 大庄严寺皭法师。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请道重研新实。 意得情欵功倍由来。 诚骥足之逢善驭也。 陈至德三年。 建仁王齐集。 百师百坐。 竞流天口之辩。 千灯七夜。 争折动神之微。 时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质参诸耆德。 通情则高冲折机。 纵难亦大车柅轴。 皇上欣赏百辟嗟称。 莫不爱其闲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杂。 幽栖清旷。 属陈氏丧鼎。 便事东归削迹武丘。 将三十载。 凭岩面壑。 任三业而闲安。 酌涧披松。 随四仪而宴处。 虽形隐而名扬。 亦道潜而化洽于是八方归仰四部虔心。 尚书令楚国公杨素。 经文纬武。 王佐国均。 乘贵负才。 未尝许物。 行军淮海。 闻琰道胜栖山。 鸣铙赴陇倾盖承颜。 五体投诚。 恨接足之晚。 左僕射邳国公苏威。 重道爱仁弥赏闲放。 奉使吴越躬造山楹。 覩貌餐音虔拜欣跃。 炀帝居蕃。 惟扬作镇。 大招英彦远集贤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书爰及。 虑使乎之负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礼。 因以辞疾得返旧山。 隋文远钦爰降书问。 属炎曆有终锋镝腾沸。 四海同弊三吴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坛。 首尾十载化行帝部。 大唐统宇咸返旧居。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 与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还归山寺。 于是禅宾慧侣更复曩时。 龙沼凤林信为怀喜。 然琰自他两化得离俱修。 讲念之余。 常行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余遍。 感应冥祥神瑞非一。 宵炉未爇自起烟芬。 夕鑵才空潜加溢水。 又愿生净土。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与州内檀越五百余人。 每月一集建斋讲观。 胜轮相踵将逾十载。 与夫般若台内匡俗山阴共誓同期。 何以异也。 后见疾浃旬大渐。 斯及诫训慈切。 众侣哀凉。 以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迁神武丘之东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远近奔驰皂素通集。 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 自有送终。 奚复过也。 惟琰幼小矜庄立性端俨。 精诚在操苦节弥勤。 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非义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谈。 美貌奇姿乃超众表。 牆岸整肃氷雪凛怀。 陈临海王弟道安法师。 厌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门遍知学优业净。 交游二子。 时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绝人世。 芳风令德蹊迳成规。 莫不回旟造山亲传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释门之栋干矣。 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讲观经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业寺沙门法宣曰。 余与法师昔同京县狎道华年。 今接善隣敦交暮齿。 虽攀桂之欢或舛。 而折麻之赠不遗。 想清颜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丝。 终寄言于贞石。 乃与寺主智峯等。 共树高碑。 在于寺宇。 释道基。 俗姓吕氏。 河南东平人也。 素挺生知誉标岐嶷。 年甫十四。 负帙游于彭城。 博听众师随闻成德。 讨论奥旨则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则思超文外。 故徐许腾其明略。 河海重其义方。 致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隋太尉尚书令杨素。 负材经国任总权衡。 尝奉清猷躬申礼敬。 叙言命理噎叹而旋。 顾诸宰伯曰。 基法师佛法之后寄也。 自见名僧罕俦其匹。 即请于东都讲扬心论。 既夙承风驾体预当衢。 游刃众部玄机秀举。 遂能谈写河倾响对雷动。 于时大业初岁。 隋运会昌。 义学高于风云。 搢绅峙于山岳。 皆拥经讲肆问道知归。 踵武相趋遐迩鳞萃。 乃缵杂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两帙由来共传。 成得诸门自昔相导。 皆经纬部裂词飞戾天。 控叙抑扬范超前古。 自尔四海标领盛结慧日道场。 皆望气相师指途知返。 以基荣冠望表韵逸寰中。 大业五年勅召来止。 遂即对扬玄论允塞天心。 隋后解统玄儒将观释府。 总集义学躬临论场。 銮驾徐移。 鸣笳满于驰道。 御筵暂止。 驻驆清于教门。 自大法东流。 斯席为壮观也。 时仗辩之徒。 俱开令誉。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归。 并揖基而为玄宰。 既居众望经纶乃心。 便创举宏纲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咸异嚮而共嗟焉。 有隋坠曆寇荡中原。 求礼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 莫不廓清游雾。 邪正分焉。 敦阅大乘弘扬摄论。 釐改先辙缉缵亡遗。 道迈往初名高宇内。 以听徒难袭承业易迷。 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 并词致清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 信鸿渐之有日矣。 故贞观帝里。 宇内知名之僧。 传写流辉实为符契。 但以世接无常生涯有寄。 将修论疏。 溘尔而终。 以贞观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余矣。 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 并明摄论誉腾京国。 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 文疏抽引亟发英采。 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 谈论倚伏态出新异。 数术方艺无学不长。 自预比肩莫有沦溺。 末年耽滞偏駮遂掩徽猷。 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释道愻。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虽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延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芜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愻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谘谒余训或怱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愻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见愻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愻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愻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愻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愻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愻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愻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逮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愻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欵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乃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覩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愻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以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愻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余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 和上讳慧頵。 俗姓张氏。 清河人也。 有晋永嘉。 避地居于建业焉。 天性通简风神详正。 洽闻博达砥砺后贤。 昔在志学早经庠塾。 业贯儒宗艺能多具。 父正见有陈文国英彦所高。 自有别集。 嘉其欣奉释门。 悟其神宇将欲继世其业。 故有所志请。 并抑夺之和上识真日积情陈切至。 若不出家誓当去世。 乃恐其毕命。 且隷李宗。 既处静观权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籙真文并算数式易禁劾等法。 神慧开明指掌通晓。 又旁询庄老三洞三清杨子太玄葛生内诀。 莫不镜识根源究寻支派。 末乃思其真际崇尚自然。 驻采练形。 终期羽化。 讨寻至理。 若响难追。 即密诵法华意归佛种。 未经时序文言并竟。 会陈帝度僧。 便预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勅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后亲亲乃知。 既是官许即便称庆。 由附缁侣禀听众经。 后至前达日增荣唱。 隋降陈国北度江都。 又止华林栖遑问法。 有解法师。 成论名匠。 因从累载听谈玄义。 稽洽先闻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着缁素攸归。 开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时晋王开信盛延大德同至日严。 并海内杞梓递互相师。 每日讲乘五轮方驾。 遂得通观异部遍览众传雠讨旧闻考定新轨。 陶津玄奥慧悟弥新。 深鉴诃黎漏文小道。 乃归宗龙树弘扬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识等论。 皆饮沐神化披阅文言讲导相仍用为己任。 时闲屏退成虑研思。 所诵法华通持犹昔并讲文义以为来习。 贞慤守正不妄参迎。 沙门智首道岳等。 并学穷稽古架业重霄。 饮德钦风留连信宿。 详议法律删定宪章。 欢笑而旋寻复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阳长公主。 造崇义寺。 久崇戒范。 义而居之。 世属休明物情望重。 律师玄琓道张朝市。 行感紫宸气结风云。 游从龙象每事邀延。 叙言友敬而谦虚成治。 时复栖焉。 琓深戢机神弥隆致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贞观十一年夏末。 风疾屡增。 召门人曰。 形势不久将毕大辞。 宜各敦自爱。 不宜后悔。 恨福业未就。 以为虑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识神自课可有常规。 恐脱昏昧。 非时索食一无与法后将大渐。 时过索粥。 答曰。 斋时过矣。 便默然不言。 其临终奉正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阳原之西。 凿穴处之。 后又迁南山丰德寺东岩。 斲石为龛就铭表德余学年奉侍岁盈二纪慈诰温洽喜怒不形诲以行纲曲示纤密。 蒸尝御涉炎凉不倦。 初受具后。 性爱定门启陈所请。 乃曰。 戒净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学律。 持犯照融然后可也。 一听律筵。 十有余载。 因循章句遂欣祖习。 贞观初年。 拔思关表广流闻见。 乃跪陈行意。 便累余曰。 出家为道。 任从观化。 必事世善。 不可离吾。 因而流涕。 余勇意闻道。 暂往便归。 不谓风树易喧逝川难静。 往还十载遂隐终天。 悲哉。 释道宗。 姓卫氏。 凭翊人也。 行性虚融宽仁笃爱。 优洽成济有名当世。 弱年遗俗敦务释门。 专志大论讲散文旨。 周武废道隐形俗壤。 内薀明禁外附世尘。 隋朝开教便预剃落。 住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房宇堂塔前后增荣。 背城临水重轮叠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 宗于其中敷弘连席。 悟物既广开洗尘心。 而形解雄邃听徒崇重。 四方宾客日别经过。 周给供拟着名道俗。 大业季曆荐馁相寻。 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惟宗偏广四恩开化氓隷。 施物所及并充其供。 故蒲州道愻。 同州道宗。 住隔关河途经即日。 情同拯济腾实广焉。 众以德望攸归。 举知寺任。 统收僧侣。 慈旨弘被。 以法寄人弘成济在律僧众余学彛伦斯乱。 乃到京室。 延请沙门智首。 中夏讲说。 宗率其部属三百余人。 横经承旨初不觉倦。 立寺极久净地全无。 虽未执触终染宿煮。 释文至此宗乃知非。 衔慨晚学未成护法。 乃停讲翻秽方进后文。 又常徒布萨物贵新闻。 众多说欲不赴斯集。 及闻欲之为教。 诚为悕求。 本是厌怠不成圣法。 自尔尽报躬临说戒。 诸有不来量事方许。 每至累约。 言涉勤繁者。 皆为之流泪沾巾歔欷不已。 其钦敬正法为若此也以贞观十二年遘疾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五。 门徒弟子五百余人。 奉佩法训无因景仰。 乃竭情厚葬。 故輀驾连阴幢盖相接。 数里之间皂白斯满。 坟于城东立碑表德。 释三慧。 娄烦人。 崇履涅槃以为正业。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业初年。 以学功成采。 下勅徵入慧日道场。 东都晚进玄津通涉。 慧有功矣。 而神气清严顾盻成则。 鼓言动论众所惮焉。 帝以通道明机务须扬选。 乃勅往巴蜀搜举艺能。 属隋运告终寓居卭僰。 流离从物因事引生。 而性绝烦嚣屏居弘业。 酇国公窦轨作镇庸蜀。 偏所谘崇。 服其处静自虚。 致斯隆敬异等。 慧观时制用。 故无虚影。 武德九年远朝京阙。 勅见劳问任处黄图。 工部尚书段纶。 宿树善因造灵化寺。 钦慧道素上奏任之。 时复阐弘重移荥采。 颇传笔记。 后学称寻。 贞观年中召入参译。 缀文证义伦次可崇。 製翻经馆序。 控情置列赡勇丰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慧昔在绛州。 独处别院感见神童。 形质希世。 致敬于慧云。 屈法师诫勗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隐。 初未之为述。 后复重来还述前事。 若不为语。 当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为问之。 乃正耕田中故塚。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侣清晏卒无后患。 自非立正处怀。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训。 不许触犯幽显。 如所引云。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覩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着九能。 又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沉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勐。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通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頵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合+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有余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飚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仪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頵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有吴县令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以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余人哀泗伤心。 恐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江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禅师慧仪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逈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霑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勰。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罇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峯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冡。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释法恭。 姓顾氏。 吴郡吴人也。 正信天发成德自然。 妙识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为道者贵其精力。 通方者归其至当。 立朝者宗其笃诚。 招隐者味其闲放。 详之于恭。 谅法侣之羽仪。 人伦之准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异光。 爰洎抚尘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师为弟子也。 受具之后。 听余杭宠公成实屺公毗昙。 逮宠将亡。 乃以麈尾付嘱。 凡斯先达皆人杰也。 恭既受法寄相续弘持。 三吴九派之流。 争趋问道。 而劳谦终日应对不疲。 行高而挟如愚。 学广而陈面壁。 后言游建业历询宗匠。 深疑硕难每祛怀抱。 固有无得之道大弘。 遗名之情斯着。 乃旋轸旧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烧指供心。 痛恼之情顿遣。 檐禽庭兽。 长往之志弥存。 开皇中年。 州将刘权。 政成吴土心游释教。 乃严驾山庭屈还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兹固请翻然回虑。 以为体道由心。 道存则丧于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则溷其显晦。 乃游洛转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阐化弥崇弘演。 贞观十一年下勅赴洛。 常州法宣同时被召亦既来仪。 深降恩礼对扬帷扆。 辩说纷纶明像教之兴灭。 证遗法之嘱付。 入侍讌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咏仍即赐缣。 有感圣衷深见颜色。 特诏留住传送京师。 四事资给务令优厚。 雍州牧魏王。 遥加钦请以为戒师。 亲降疏曰。 昔道安晦迹襄阳。 声驰秦阙。 慧远栖心庐岳。 名振晋京。 故知善言之应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师笠泽上仁震维高德。 律行净于青眼。 威仪整于赤髭。 传灯之智不穷。 法施之财无尽。 弟子摄此心马。 每渴仰于调御。 垦此身田常载怀于法雨。 若得师资有託。 冀以祛此六尘。 善尊启行。 庶无迷于八正。 谨遣谘祈伫承慈诱。 既膺斯请供施特隆。 自尔朝野明达缁素清高。 闻风延伫望室奔凑者。 厥罕书矣。 然其广植德本遐举胜幢。 宝殿临云金容照日。 讲筵初闢负笈相趋。 谈疏才成名都纸贵。 加以博通内外。 学海截其波涛。 鸿笔彫章。 文囿开其林薮。 以贞观十四年十月六日。 迁神于西京大庄严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兴悼有识含悲降勅加以赙赠。 并造灵舆。 递给传乘。 付弟子慧袭送柩还乡。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岭。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门人等师资增感岁序易驰。 非夫琓琰孰陈不朽。 乃共竪丰碑。 式陈偈颂。 中书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着作郎刘子翼制铭。 两叙风声各其志矣。 释智正。 姓白氏。 定州安喜人也。 家传信奉夙着弘通。 才预有知便辞世网。 识见弘举不群蒙稚。 年十一将欲落采。 父母诸戚对之泣泪。 而颜色无改。 师知其远度也。 日授未闻。 随得缘记录为谱谍。 有所遗忘寻问相续。 身无戏掉口不妄传。 奉戒精勤昏晓自策。 和上同师私共叹异。 年虽弱冠曾无驱役。 供赡所须恣其学问。 不盈数载慧声遂远。 开皇十年。 文皇广访英贤。 遂与昙迁禅师同入魏阙。 奉勅慰问令住胜光。 仁寿元年。 左僕射虞庆则。 钦正高行为奏寺额。 造仁觉寺延而住之。 厚礼设御。 正乃深惟苦本。 将捐此务归静幽林。 承终南至相有渊法师者。 解行相高京城推仰。 遂往从焉。 道味江湖不期而会。 因留同住二十八年。 静恭无事不涉人世。 有请便讲详论正理。 无请便止安心止观。 世情言晤不附其口。 贞梗自课六时无憩。 以贞观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于本住。 春秋八十有一。 弟子智现等。 追惟永往感息难顾。 鸠拾余身。 于寺之西北凿岩龛之。 铭记如在。 现少出家谘承法教。 正之箴诫略无乖绪。 致所着诸疏并现笔受。 故正之製作也。 端坐思微。 现执纸笔承颜立侍。 随出随书终于毕部。 乃经累载初不赐坐也。 或足疼心闷不觉倒仆。 正呵责曰。 昔人翘足七日尚有传扬。 今尔才立颠坠。 心轻致也。 其翘仰之极。 复何得而加焉。 正凡讲华严摄论楞伽胜鬘唯识等不纪其遍。 製华严疏十卷。 余并为抄记。 具行于世。 释慧稜。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稜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暠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稜也。 及暠下狱。 稜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勅遂释放。 便逐暠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暠所如常採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勐。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及暠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暠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余人。 将往副水百有余日。 惟讲三论。 后暠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暠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暠曰。 稜于初章全若不解。 明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稜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暠之将终告曰。 稜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稜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稜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着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稜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及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稜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稜曰。 善哉。 慧稜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见稜气弱。 送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稜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稜敛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余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释智拔。 姓张襄阳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岁出家。 初为闰师弟子。 闰顾有济器。 乃携付哲法师。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别传。 初诵法华。 日通五纸。 经中理路略有规度。 惟曰。 斯经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毕依持开悟蒙俗。 周听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师四海标领三乘明匠。 寻诣奉旨欣击素心。 首尾两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无非乱辙。 藏亲临坐。 拔问众曰。 一乘为两。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两。 分为三两。 众无敢答。 藏曰。 拔公此问深得旨矣乃嘱累。 大法必在机缘。 于是还襄。 会贼徒扰攘无由讲悟。 昼藏夜伏私薀文义。 后值清平住耆阇寺。 恒在常济。 讲法华经年别五遍。 门人法长后生颖萃。 见住梵云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张英家。 宿集竪义开法华题。 或问今昔开覆三一之旨者。 答对如风响。 解悟启时心。 便告稜法师曰。 智拔答毕须弥来难。 尽皆神俊。 诣八方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 时不测其言也。 遂即潜然。 迫而察之。 已迁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惊恸。 颜状如生。 加坐坚正蒋王躬临烧香供养。 赠物百余段。 墓所设五千僧斋。 春秋六十八矣。 释慧瑜。 姓岑氏。 少孤窘。 三岁二亲俱丧。 养于舅氏。 五岁随外祖往长沙寺听。 见佛啼泣恋慕不肯还家。 遂住之为寺救苦法师弟子。 令诵大品。 五十日中一部通利。 晚听三论大品。 镜其宗领。 随有行文。 观用明的。 逢难入玉泉山。 寺侧有泉旁作草庵。 于中宴坐二十三年。 初无暂离。 观心纯净未可言覩。 泉神供奉时或见闻。 黑蛇一头长二丈许。 隐显现身如守护相。 群贼虽来无敢近者。 有老贼张赫伽者。 勇悍无前携引十贼。 身挟两刀欲杀此蛇。 去二百步。 蛇乃张目出光。 贼徒皆倒经两日间瑜觉往救。 七人已死。 蛇随瑜行。 为诵大品大明咒讫。 三人方活。 于是四远闻风往造供施委积。 贞观十年。 荆州道俗请出胜觉寺讲三论大品。 开化未闻佛法由盛。 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见群星入井。 不测其故。 至八月十七日。 讲大品至往生文未讫。 手执如意于座而卒。 春秋七十有九。 释慧持。 姓周。 汝南人也。 开皇初年。 父任豫章太守。 因而生焉。 少机警美姿制。 栖游之方欣其言晤。 履历名邦将挹道化。 初达丹阳开善寺。 投满法师而为息慈。 令诵大品。 日通五纸。 斯经易诵难持。 而能文句无爽。 时共美之。 年登冠具。 身长七尺色相光伟。 执持威容不妄回视。 故俗又目曰象王持也。 乃听东安庄法师。 又听高丽实法师三论。 钩探幽极门学所高。 兼善老庄易史。 谈玄之次寄言洗理。 越公杨素治兵淮海。 闻风造展。 叹其清悟曰。 斯寔绝伦之僧也。 隋末避难往越州住弘道寺。 常讲三论大品涅槃华严庄老。 累年不绝。 立志坚白。 书翰有闻。 不出寺门将三十载。 加坐不卧勤苦至终。 以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 告弟子曰。 吾欲往他方教化。 急作食。 及时至三下。 前食还房。 加坐绳床敛容而逝。 弟子谓言入定。 三日任之。 会稽丞杜伏护者蔬素长斋。 依常参拜闻有异香方知久化。 跏结铿然伸而不得。 乃坐送大禹山。 都督已下玄素万余人。 悲叹相嗟至于殓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释智凯。 姓冯氏。 丹阳人。 父早亡。 六年听吉藏法师法华火宅品。 夜告母曰。 经明火宅者。 只我身耳。 若我是火宅。 我应烧人。 既其不烧明知无我。 终夜达朝诣藏出家。 身相黑色。 故号乌凯。 年十三。 覆藏经论纵达。 论并不拘检约。 随藏会稽嘉祥等寺。 门人英达无敢右之。 及藏入京即还静林聚徒常讲。 武德七年。 剡县立讲听徒五百贞观元年。 往余姚县小龙泉寺。 常讲三论大品等经。 誓不出寺脇不亲席。 不受供施自僧而已。 佛殿之后忽生一池。 便曰。 只饮此池可以卒耳。 为性慈仁言极獚厉。 时越常俗多弃狗子。 凯闻怜之乃令拾聚。 三十五十常事养育。 毡被卧寝不辞污染。 至十九年。 齐都督请出嘉祥令讲三论。 四方义学八百余人。 上下僚庶依时翔集。 用为兴显也。 百有余日日论十人。 答对冷然消散无滞。 初发龙泉小池即竭。 凯闻叹曰。 池竭食亡吾无返矣。 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 依常登座。 手执如意默然不言。 就捡已终。 乃加坐送大禹山七日供养。 常有异香。 州宰自捡深发坚信。 乃起塔七层以旌厥德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4-09-20 08:11:3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