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四法经典选辑 内容: 菩萨四法经典选辑海涛法师选辑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大乘四法经佛说四愿经佛说四辈经四品学法经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三慧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唐三藏地婆诃罗 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已得无量善利,当求无上佛大菩提。 何以故? 佛菩提者,世、出世间无等等故。 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修四法。 何等为四? 一者、当发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者、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四者、当依寂静之处,宁失身命,不思愦闹。 诸善男子! 如是四法,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诸欲求胜果当发菩提心策勤精进行须依善知识忍辱佛所赞称为有力人空闲圣所居无畏犹师子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作是言:‘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种之法,其人则能解脱生死,出离魔网,成等正觉,得大涅槃。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彼诸比丘及诸菩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大乘四法经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译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菩萨摩诃萨八千人俱,皆被坚固大弘誓甲,并欲、色界诸天子等无量百千,恭敬如来,听受法要。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持一宝盖,广十由旬,覆如来上。 时有兜率陀天,名曰善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与其眷属在此会中,白文殊师利言:‘尊者! 供养如来犹未足耶? ’文殊师利言:‘于意云何? 海纳众流有厌足不? ’天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天子! 大海深广,无有涯际;万流朝宗,尝无盈息。 菩萨摩诃萨求萨婆若,供养如来,亦复如是,未曾厌足。 ’天复请言:‘供养佛时应何所为? ’文殊答言:‘应以四事:一、为萨婆若;二、为度一切众生;三、为不断三宝种;四、为摄诸佛刹功德庄严。 是为菩萨以四事故,供养如来。 ’天复请言:‘善哉,尊者! 菩萨于法常应不吝。 如昔所为尸弃梵王及其眷属演四法门菩萨之道,愿为我等一切众会,重宣此义。 ’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当为汝说。 天子! 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 云何为四? 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 是为四。 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 云何为四? 谓于乞者无嗔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 是为四。 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 云何为四? 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 是为四。 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 云何为四? 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 是为四。 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 云何为四? 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是为四。 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上心。 云何为四? 谓所爱皆舍心;施已无悔心;不望果报心;回向菩提心。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能至顶法。 云何为四? 谓智慧;方便;持正法;化众生。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助菩提道。 云何为四? 谓勤修诸度;顺四摄事;住四梵住;游戏神通。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第一胜法。 云何为四? 谓于诸众生无损恼心;恼害己者,心无系念;在五欲境而不放逸;贫穷苦厄不舍法行。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安隐心。 云何为四? 若在家时,自财知足,他财不贪;若出家时,依四圣种,行头陀法。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施。 云何为四? 谓财施;法施;纸笔施;于法师所,善心赞叹施。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坚胜法。 云何为四? 谓所闻能行;丰财能施;尊者能供养;寿命能种诸善根。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不舍。 云何为四? 谓不舍菩提心;不舍正法;不舍一切众生;不舍求诸善法。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园。 云何为四? 谓乐住阿兰若;乐独露坐;乐求善法;乐方便度诸众生。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宫。 云何为四? 乐依梵住;乐闻善法;乐观性空;乐同行者共止。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无尽财。 云何为四? 谓多闻财;说法财;摄诸贫乏财;回向菩提财。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伏藏。 云何为四? 谓陀罗尼藏;辩才藏;法藏;无尽财回向藏。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远离。 云何为四? 谓远离众话;远离五欲境;远离非圣心;远离三界。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乐。 云何为四? 谓离我、我所,无著乐;一切不顾恋,远离乐;离一切境界,寂静乐;不舍一切众生而无烦恼,涅槃乐。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喜。 云何为四? 谓见佛喜;闻法喜;布施不悔喜;与一切众生安乐喜。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真实。 云何为四? 谓不舍菩提心;不舍弘誓愿;不舍有来归依者;不舍一切善护语。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善法。 云何为四? 谓乐修一切善法;不轻未学;于诸众生怨亲平等;为不请友饶益众生,不思其报。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清净。 云何为四? 谓戒清净,无我故;定清净,无众生故;慧清净,无寿者故;解脱清净,无诸趣生故。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足。 云何为四? 谓义足;法足;行头陀功德足;集菩提资粮足。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手。 云何为四? 谓信手;戒手;闻手;慧手。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眼。 云何为四? 谓肉眼,作善业故;天眼,神通不退故;慧眼,所闻不厌故;法眼,谛观诸法得忍故。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无厌。 云何为四? 谓施无厌;住阿兰若无厌;听法无厌;修善无厌。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难行。 云何为四? 谓忍受一切卑贱、陵辱;虽自穷乏,所有皆施;见有从乞头、目、身体,心无违逆,生善友想;观空无我而现受生。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无病。 云何为四? 谓无诸界不等病;无烦恼热病;无不利益众生病;无诸法疑惑病。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自分法。 云何为四? 谓诸波罗蜜;菩提分法;真善知识;不作一切恶业。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不动。 云何为四? 谓菩提心;如愿而行;如言而作;勤修正行。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资粮。 云何为四? 谓奢摩他;毗钵舍那;闻一切;善根。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齐行。 云何为四? 谓发心起行;布施回向;大慈大悲;智慧方便。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法障梦。 云何为四? 谓梦月堕于平地井中;梦月现于浊泉池中;梦月在空大云所覆;梦月在空烟尘所翳。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业障梦。 云何为四? 谓梦堕大险处;梦高下道;梦磐曲道;梦迷方惊怖。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烦恼障梦。 云何为四? 谓梦毒蛇扰乱;梦群兽恶声;梦落贼难处;梦身蒙尘垢。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陀罗尼梦。 云何为四? 谓梦大伏藏诸宝充满;梦清池中众花齐敷;梦得双净白毡;梦诸天持盖覆上。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三昧梦。 云何为四? 谓梦端正童女众宝庄严,持花授与;梦白鹅行列,回翔空中;梦如来手摩其顶;梦如来坐莲花座,入于三昧。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见如来梦。 云何为四? 谓梦月出现;梦日出现;梦莲花开;梦大梵王威仪闲寂。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大人相梦。 云何为四? 谓梦诸妙花果满娑罗树;梦大铜器众宝盈满;梦虚空中幢盖庄严;梦转轮王以法御世。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不退相梦。 云何为四? 谓梦白缯系顶;梦自设无碍施会;梦身处法座;梦佛坐道场,为众说法。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降魔怨梦。 云何为四? 谓梦大力士摧小力士,持胜幡去;梦大勇将战胜而去;梦受灌顶王位;梦坐菩提树,降伏众魔。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坐菩提场梦。 云何为四? 谓梦吉祥瓶满;梦众右绕其身;梦所往之处树皆低枝;梦金光普照。 是为四。 ’文殊师利说此法时,善胜天子及其眷属欢喜踊跃,以天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供养文殊师利,及散一切众会。 以佛神力,所散之花上升虚空,成大莲花,量如车轮;微妙香洁,悦可众心。 于花台上有诸菩萨,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尔时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言:‘此诸菩萨从何方来? ’文殊答言:‘如花来处,是所从来。 ’天言:‘此花化生,无所从来。 ’文殊复言:‘彼诸菩萨当知亦尔!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从其口中放种种光,青、黄、赤、白、颇梨等色,遍照十方无量刹土,上至梵世,蔽日月光,还从顶入。 时善胜天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赞曰:清净金色光妙相三十二具亿那由他无比胜功德能救世间者何故现微笑梵音深且远所言净微妙恒蕰七圣财放大智慧光迦陵伽声音愿说微笑义世雄大丈夫降魔及异道常为诸天人修罗等供养具足十力者何故现微笑一切贪恚痴尘恼智慧障永断无余习面如净满月普施安乐者愿说微笑义善逝天人师无量功德聚其心常平等具足行众善开解一切者何故现微笑常持大慧灯破黑闇稠林游步若牛王无畏如师子利益众生者愿说微笑义人中最尊胜难见难可测无我无谄曲超越诸有海智力自在者何故现微笑千辐网缦足三界无伦匹竭涸生死流断绝愚痴网善哉大智者愿说微笑义尔时世尊告善胜天子言:‘汝见虚空莲花座上诸菩萨不? ’天子白言:‘唯然,已见! ’佛言:‘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为听如是四法门故,从十方来,皆住一生补处,于十方刹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号各异。 ’天言:‘世尊! 此诸菩萨颇有算计,知其数不?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能知耶? ’舍利弗言:‘世尊! 我能于一念顷,悉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星宿,不能百年算知此诸菩萨数量! ’佛告舍利弗:‘假使微尘满阎浮提尚可数知,此菩萨数莫知边际。 ’舍利弗言:‘何处当有尔许佛刹,容是菩萨成正觉耶? ’佛言:‘且止,莫作是说! 诸世界中空无佛者,无量无边。 舍利弗! 假使如来恒河沙劫久住于世,日日当说恒河沙法;说一一法,皆授恒河沙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过于东方恒河沙佛刹,乃一菩萨于中成佛;如是东方无佛世界尚不能尽,何况十方一切刹土空无佛者! 舍利弗! 如是所有无量世界,皆是如来肉眼所见。 其中所有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心之所知。 ’时诸大声闻及一切众会心生希有,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咸得善利,值遇是师,成就广大福德、智慧! ’时虚空中诸来菩萨皆从空下,顶礼如来及文殊师利,恭敬右绕,各还本土。 尔时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言:‘善哉,尊者! 作佛作事,乃能化是无量菩萨住大菩提。 愿为我说,成就此等住菩提法。 ’文殊师利言:‘天子! 成就菩萨住菩提法,有三十五。 所谓应常依时不失其节;应警策诸根;应摄心不动;应修诸波罗蜜;应随善方便;应发胜意乐;应建大慈;应起大悲;应不舍大乘;应远离小乘;应常谛实;应如实作;应护正法;应如闻行;应了众生性平等无二;应观破戒、持戒皆福田相;应觉诸魔业;应成满大愿;应于生死不疲厌;应降伏众魔;应知恩报恩;应入灭因法;应于解脱门不惊怖;应供养诸佛;应随众生所须皆作;应不染世法;应乐阿兰若;应行少欲;应念知足;应未度令度;应未解令解;应未安令安;应未涅槃令涅槃;应不断三宝种;应摄诸佛净刹功德庄严。 是为成就菩萨三十五种住菩提法,应如是学。 又复天子! 菩萨应离十种慢心。 所谓我慢;多闻慢;辩才慢;利养名称慢;住阿兰若慢;头陀功德慢;富贵眷属慢;释、梵、护世承事慢;禅定神通慢;为于佛、法、僧得不坏信,天、龙、夜叉、犍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恭敬赞叹慢。 菩萨能离此十种慢,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不为一切外道、魔怨之所损败。 ’时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言:‘随于尊者所住之处,当知已是有此法门,即为如来于中出世,转正法轮。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随何方土,文殊师利说此法门,即为法王,于其中住。 若有众生行此法者,是真佛子。 有能信解、受持此法,名实修行,斯人已为佛所调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迦叶、阿难:‘善男子! 我今以此法门付嘱汝等,当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人广说。 我涅槃后应以此法大作佛事,令一切众生皆获安乐。 ’弥勒白言:‘唯然,受教! 世尊! 当何名此经? 云何受持? ’佛告弥勒:‘此经名说四法门,亦名成就菩萨道法,是故汝等应共受持。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长老大迦叶、长老阿难,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乘四法经佛说四愿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 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与五百比丘僧,坐于尼延树下,为数千万人说法。 于是城中有豪长者,财富无数,名曰纯陀。 纯陀有子,厥年十四,时得重病,不免所疾,逐便丧亡。 父母、兄弟、宗亲中外莫不爱重,啼哭忧愁,安可言乎! 尔时纯陀闻佛来化,心大欢喜,便告其妻言:‘今佛在此,宜当往见。 其有闻佛说经法者,莫不解悦,忘忧除患! ’即与其妻、亲族、仆使俱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 长者纯陀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人在世间,积聚钱财,思虑勤苦,不敢衣食,不知布施、奉持经戒,无尊无卑。 获得如愿者,或时命尽。 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啼哭愁毒,为其棺殓,遣送财宝、衣被、饮食,宁有益于死者不? ’佛告纯陀及诸会弟子:‘听我所说,善思念之! ’纯陀、眷属、诸会弟子皆各叉手,一心受教而听。 佛言:‘人有四愿,不可常保。 何等为四? 第一愿者,是人身。 沐浴、庄饰、饭食、五乐常先与之,疾病卒至,不能止之。 命尽,躯僵在地,不随人魂神去。 空爱重之,复何益也! 第二愿者,谓有财产、官爵、俸禄。 得之者喜;不得愁忧。 疾病,死至命尽,所有财物、官爵、俸禄,故在世间,不随人魂神去,空为愁苦。 第三愿者,谓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恩爱荣乐。 疾病,至死命尽,复不能救我命,亦不能随我魂神去。 空啼哭,送我到城外深冢间,以弃我去,各疾还归。 虽追念我,愁苦忧思,不过十日,诸家宗族、男女聚会,相向歌舞,快共饮食,相对谈笑,捐忘死人。 虽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不能共追我命,空悲之,复何益也! 第四愿者,是人意。 天下人少有能守护其意者,皆放心恣意,淫于五乐,贪利嫉妒,忿怒斗诤,不信道德。 至于身死寿尽,魂神去矣,业相追逐,不得相离。 譬如雀飞,意随其两翅,意为身神,两翅为魂魄,人不能守护其意,皆从恶念所为,杀、盗、贪淫,以生时所为罪,死入太山地狱中,为饥饿鬼。 罪竟乃出,为畜生,当为人所屠割。 作人放心快意故,入三恶道。 ’佛告纯陀及诸弟子:‘当端汝心,守护汝意! 谛自思惟:知身非我身,所有财物,亦非我许。 当谛计校:所有父母、兄弟、妻子、五种亲属、朋友、知识,官爵、俸禄,念欲得之,无有厌足,谓有益于我身,老、病、死来,皆不能益于我身,亦不能为我却之。 人不能自拔为道,如鹦鹉鸟爱其毛尾,为射猎者所得。 贤者谛知! 是四愿不随人魂神去,空为之困苦。 因拔恩爱之根,绝三恶之道,得三善道:一者、不复老;二者、不复病;三者、不复死。 坚守护其意,乃可得度! ’诸弟子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 佛说四愿经佛说四辈经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 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诸四辈弟子、天帝、龙、鬼神、质谅神,皆诣祇树,稽首佛足,却就常位坐。 佛告诸弟子:‘吾今所出经法,所可教诫,皆自各守其意念。 末世毒然之时,四辈弟子,若出家、若居家修道,皆狂醉众色,不复承用佛经法,专愚自用,便使吾道薄淡,令世人谤讪吾道,信是弟子傲慢所致! ’鹙鹭子整衣服,叉手,一心听佛说四辈经如是。 佛言:‘若末世男子能出家,除剃头发为道者,第一去离爱欲,志存大乘,常当慈悲喜护为主,去想行,普念一切蜎飞蠕动之类,视之如身无异,不得妄起恚怒。 深入明度,常以明度权便,诱致蒙冥,使入无极;以戒德除心秽病,不得为世间之业。 能行此者,便可出家,名曰道士。 不可依恃吾法,自以出家为信,不专念道。 或能有下贱之人,倚道自活,无益一切,而但出意说。 为人师主,轻薄戏调,不自捡察,使尊法薄淡,世人不信,非吾出家弟子之法也! ’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发为道,以去爱欲,当专精静处,不得与出家男子同庙止。 若行师受,当有等类,不得独往禀受。 常当晚出早还,不得妄出庙宿止。 但得教授女人,不得教授男子。 所著衣服,不得刻绘帛彩色苾芬。 不得轻言戏语,不得贪财宝物,戒行清净,名曰出家道人。 若轻言戏调,未语预笑;心志不寂,意行秽浊,恶口骂詈,轻言不节;不能静处,憍慢自大,不自捡敕者,虽复出家,故是贱人,非出家弟子也! ’佛言:‘若有男子心志系道,不能出家者,在于爱欲之中,当受持五戒、月六斋。 第一孝顺父母,治家养子;朝暮烧香、然灯,稽首三尊,悔过十方,恭敬四辈;不得慢轻自大,去离悭贪;常以至诚,不得欺殆世人;不得与世间人妻妇坐起同席、住行相随、同室异床。 除去四事,以四等心普视一切,老者,若父、若母;少者,若弟、若子。 恒以明度法药洗除众病,不得妄嗔恚、骂詈。 常以无极方便诱解世人,使入大乘;不得为新学者说深经、奥妙之义,当为除想识无挂碍者;不得绮饰衣服,不得与世间妻女戏调言语、往来报答,以致因缘,如是者为清净道人。 若行不清净,贪利财色;或于世俗绮饰衣服,互相翘举,但结非恶,眄睐所欲;轻言戏调,未语预笑;托己同法,口说妙言;外似清虚,内怀贪惑;心存财帛,以自供给,活于妻子;慢佛,尊经不复修学,反习外道之术:世药解奏、符咒厌说、疗治众病。 因缘外道解奏之术,或于财帛勾束上下,贼意欲得;因解奏之术,不持吾法,当来者却,皆由斯辈,是故非吾法学弟子也! ’佛言:‘若有女人不能出家,在于爱欲之中,心乐道者,当持五戒、月六斋。 孝顺父母、姑嫜、叔妹、夫婿;不得挝骂儿子、婢使;不得轻行,来宿止他家;不得与世间男子语言,调弄譺笑;不得妄嗔恚、骂詈恶口;不得证说他人恶,不得陷人儿子、妻妾、奴婢过恶;恒当专精念道为上首;不得与世间凡人说法颜貌;不得与人男子相斥,不得教他人男子;不得说世间吉凶、善恶、灾变之相;不得憍慢自大;昼夜三时烧香,稽首三尊,悔过十方,禀受经行,言数自劝;不得希望供养,贪利财帛;不得嫉妒夫主,当自贱女人身,愿为男子转身受福,可得上天宫观自然,是清信女人学道之法。 若不孝顺,憍慢姑嫜,嫉妒夫主,挝骂奴婢,造恶自是,怨恨、恚怒、毒意向人,行者如是,是为非法学女人弟子也! ’佛告诸弟子:‘清慎汝心,守护身口,恒以四等济众生已,道宝之慧恩施一切,如佛教诫,必得度世! ’弟子诸来会者,闻佛说经,欢喜奉行,作礼而去。 佛说四辈经四品学法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其有三德学,号真学,为上品;其持具戒学,号承法,为中品;其受卑戒学,号依福学,为下品;其行三事,号散侍,为外品。 又真学三德者,一曰、戒行备具;二曰、多知经法;三曰、能化度人。 是为三德,号真学者也。 又承法具戒者,纯行五戒,信审罪福,奉承法教也。 又依福卑戒者,但持上四戒,不持酒戒,随世习俗,不变欲事,是为依福学也。 又散侍三事,非戒也。 何谓三? 一者、身归法;二者、供养法;三者、于同学法。 持自有卷分别,无师无所承,自然心好,无所拘碍,名散侍法也。 真学功德胜于承法学百倍也,承法功德胜依福百倍也,依福功德百倍胜散侍也,散侍功德胜凡俗百倍也。 凡俗之人或不如畜生,畜生或胜于人。 所以者何? 人作罪,不止入地狱,地狱罪竟为饿鬼;饿鬼罪竟,转为畜生;畜生罪竟,乃还为人。 畜生中皆毕罪,便得为人。 是故人当作善,奉行三尊之教,学上四品之法,长离三恶道,展转天上,下生人中豪尊,世世受福,后长解脱。 四品学法经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 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 何谓为五? 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 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 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归寂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 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 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 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 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 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 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 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 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 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 ’诸比丘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三慧经失译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者、问;三者、行。 或有人但信不喜已作,为信不欲行为。 喜有三亡:一者、不布施;二者、不行戒;三者、不定意。 当灭思想乃得道,要在不念已。 灭思想,色亦灭,识亦灭。 心有所念,是为四所有对,是为想:当有想、当无想、不离想、当离想。 不出想、还就。 当有想者,谓道想;当无想者,谓无色想;不离想者,谓不离经行想;当离想者,当离生死想。 不出想,谓无道想,不出十二门;还就者,谓人生死,便不得脱。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 不去草秽,禾实不成;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 人有嗔恚,是为地生蒺藜。 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邪念如云覆日,时不见已。 恶意起,不见道。 学者有苦;不学者无有苦。 学者有苦,譬如人种,当先犁去草秽,便多得收,是为先苦。 不学者无有苦者,譬如地不犁,续自生蒺藜诸恶物,是为不学无有苦。 行道:第一、可禁苦;第二、可禁乐;三者、不可禁苦;四者、不可禁乐。 能乐得乐,便行道;能苦得苦,便行道。 有人行道得苦,便畏生死,能行道,如是不可与乐。 有人得乐能行道,意不苦,如是不可与苦。 有人得乐能行道,得苦亦能行道,如是可与乐,不可与苦。 有人得苦不能行道,得乐亦不能行道,如是当与苦,不可与乐。 都有四求:一者、用身故求;二者、用愿故求;三者、用痴故求;四者、用行故求。 人欲保身、长寿,是为身求;欲得豪贵、妻子、珍宝,是为愿求;祠祀、镇压,欲从得福,是为痴求;所行非法,欲家安隐得道,是为行求。 人有三不可保:一者、喜意;二者、财宝;三者、人命。 身亦可念,亦不可念。 计身诸恶露是为可念;意堕五乐是不可念。 善亦可念,亦不可念。 谓得道意,是可念;不可念者,谓以得道意,当转增上。 恶亦可念,亦不可念。 有过自悔,是可念;意起堕恶,是不可念。 舍正念邪,是为惑;不别是非,是为痴。 恶有二事:一、为本;二、为利。 所作行是为本,受行福是为利,除是便得道。 贪护谓已得复贪。 念色为贪,上为非一,意灭故。 护贪为得道,贪护为堕生死。 已得复护,故为贪护。 乐食者,谓欢喜。 饱念食者,谓念三十七品经。 便饱识食者,谓乐法。 已随痛痒为栽,求后复念为识求。 一切世俗事皆属身,一切名字皆属意,一切不犯皆属戒,除是无所有为道。 一法复坏道行,谓不精进;一法坏人,谓悭贪。 外恶因缘来向人,不受为忍;自身作恶,不出为辱己。 过去莫复念,未来亦莫待,今见在当断。 非人所有,莫得忧;一切有意,皆为结。 有善意亦忘,有恶意亦忘。 复用三因缘故:一者、不习念;二者、不数念;三者、不著意倒。 是三事不复忘。 从有可得无,有不可得有,是谓三十七品经意。 生死意,生死无有数,所以觉者,种忘故。 本意欲坐行道十日,不能竟十日,前世福薄故。 多福者,欲十日坐行便得。 身不欲行,用劣瘦极故;意不欲行,不念死败苦空故。 智慧有四相:一者、闻善语便不转;二者、已听便受著意;三者、已意当思惟念;四者、意已思惟念。 复重问欲知其意,倒是少慧。 有五百人行道,得定意,恐复失之,因取人令杀。 人报言:‘杀道人,令我得重罪。 ’道人言:‘如人有怨家欲杀之,不是身为,是我怨家,汝为我杀。 ’佛言:‘当杀意,勿杀身。 ’有道人得定意,时野火烧之,衣不然。 人见之,谓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 用心一故,不烧;柔软故,不入。 有道人得定意,弟子呼之饭,不觉。 因前牵臂,臂申丈余,弟子大恐因取结之。 意结不可,复取解之。 师禅觉,苦臂痛,问弟子,白如是。 师言:‘汝不解者,误折我臂。 ’人得定意,柔软如绵,在母腹中亦尔。 有三因缘,觉人无所知:一者、问不如对;二者、不能问;三者、不能语。 取要经要,譬喻说人逢大水,但当取珍宝去。 喻人在世间但当取善意去。 人所念,不得道。 何以故? 不念道因缘。 有道因缘,能得道,谓六波罗蜜、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经,是为道因缘。 有五因缘可信: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戒;四者、信经;五者、信善知识。 信是五事,得道。 语有四法:一者、直语;二者、分别语;三者、问语;四者、止语。 直语者,有黠人随道德因缘直说。 分别语者,为所心所受不谛,当分别本末重语说。 问语者,人自意为是,随因缘问之即自知。 止语者,佛所不说,亦不说。 有四因缘问:一者、一切问;二者、分别问;三者、问问;四者、止问。 一切世间非常、苦、空,行道得安隐已说,是为应语,是为一切问。 若人来问眼事,莫持耳往报,是为分别问。 若人持白物来,言是黑物,因持黑物问之,见为何等,是为问问。 若人来问道何类,因报寒何等类;若问意何等类,因报风何等类;若问无为何等类,因报空何等类,是止问。 有四颠倒:一者、非常,人意以为常;二者、以苦,人谓乐;三者、万物皆空,人谓为实;四者、非身,贪以为有身。 人堕颠倒如是,非常计常,以苦为乐,以空为实,非身以作身。 人如是意,便得道。 人意堕四颠倒故,计是为我身,谛校计身中,无所有;已无所有,便堕空;已堕空,便为无身;已无身,便堕无为。 人有四痴,常著四颠倒:一者、万物非常,自以为常;二者、天下皆苦,人持作乐;三者、天下空,人以为有;四者、身非身,不可保,人以为身;五者、月始生时拜;六者、十五日盛明时,反踞视之;七者、女小时从人抱;八者、女大不可得见。 有四贵,亦有四贱:一者、道贵,人贱;二者、珍宝贵,人贱;三者、官位贵,人贱;四者、黠贵,痴贱。 阿难言:‘人得善知识,为得佛半? ’佛言:‘人得善知识,为得佛道。 善知识难得! ’何谓为道德? 信为道;制身、口、意为德。 人当有三知识:一者、富家;二者、事贵;三者、事大尊者。 以布施是为富家,以持戒为事贵者,守意念道为是事大尊者。 有内治生、外治生:索钱财、诸珍宝是为外治生;守意念道是为内治生。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 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有内力、有外力,有内色、有外色,有内识、有外识。 能制恶意,是为内力;能有所作,举重嗔恚,是为外力。 痛庠、思想、生死识是为内色;地、水、火、风、空是为外色。 意念为内识;眼见为外识。 有四事大难:一者、与得道人共会大难,谓十二贤者;二者、闻经入心难,谓在八难处;三者、如本观难,谓堕四颠倒;四者、如法行难,谓不能持戒。 有五事,求道大难:一者、年老;二者、疾病;三者、县官;四者、盗贼;五者、饥渴。 是为五事,求道大难。 有五事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闻经难;三者、得善师难;四者、得善人难;五者、得作人难。 有五难:一者、贫,能布施难;二者、豪贵,能忍辱者难;三者、有事对吏,不欺者难;四者、与端正女人同床,意不乱者难;五者、制人命,不得伤害者难。 有七难:一者、受经,能问难;二者、闻经,解意难;三者、与多智人对语,能自解难;四者、自教,复能教人者难;五者、自安隐,亦令人安隐难;六者、己自定意,亦令人定意难;七者、常不离法,至得佛道难。 有十八事,人于世间甚大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正使值佛,成就得为人难;三者、正使成得为人,在中国生难;四者、正使在中国,种姓家难;五者、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难;六者、正使四支、六情完具,有财产难;七者、正使得财产,得善知识难;八者、正使得善知识,智慧难;九者、正使智慧,谨慎心难;十者、正使谨慎心,能布施难;十一者、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者、正使得贤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者、正使往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者、正使得宜适,听问难;十五者、正使受听问,说忠政难;十六者、正使忠政,解智慧难;十七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经难;十八者、正使能解深经,复重难。 是为十八事,人于世间大难。 有八处人,佛无那何:一者、哑人;二者、聋人;三者、地狱中人;四者、饿鬼中人;五者、畜生中人;六者、边地不知法义;七者、长生二十八天上;八者、受不精进行。 是为八处人,佛无那何。 有五百人自说言:‘我善。 ’佛言:‘汝审善,当随我后。 ’人言:‘诺! ’佛便行入火中,五百人皆止住,无敢随者,言善人至难得。 有人问佛:‘佛教人作善何等益? ’佛言:‘天下人恼,我故教之耳! ’人复言:‘人有心,当恣之。 ’佛言:‘坐天下人恣心故,我止住百劫,乃得佛道。 ’道有七事:一者、意喜布施不欲余;二者、但欲闻;三者、但信;四者、但持戒;五者、但欲行;六者、欲学慧;七者、但欲脱去。 佛在世时得脱,转后世但学慧,复转后世但欲行,复转后世但持戒,复转后世但信,复转后世但欲闻,复转后世但欲布施。 不但布施当复闻,不但闻当复信,不但信当复持戒,不但持戒当复行,不但行当复慧,不但慧当复脱去,是七事当并行。 有五丛残世:一者、上世人长寿,今世人短寿;二者、上世人端正桃华色,今世人丑恶;三者、上世人多得道,今世人不能得;四者、上世人博达,通知经要,今世人不能通知;五者、上世人安隐,今世人多疾瘦。 是为五丛残世。 有长寿者道人,大富,财产无数,好作布施。 有人言:‘卿作布施大多! ’道人报言:‘我从佛闻,人在世间往来生死,其日不可数。 今我所有布施,尚不能日用一钱,何以为多! 佛说人得一切天下珍宝,不如闻佛一言。 何以故? 徒多财产,不能离世间故。 ’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著,便不敢复去,爱之恐拔,罢为猎者所得,身坐分散而为一毛故。 人散意念恩爱、财产不得脱苦,用贪淫故。 人治生,譬如蜂作蜜。 采取众华,勤苦积日。 已成,人便窃取持去,亦不得自食,适自疲极。 人东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财宝,勤苦不可言。 已命尽,他人得其财,身反得重罪,受苦不可量。 人在世间,譬乘泥船渡河,当浮渡,船且坏。 人身如泥船不可久,当疾行道。 金有四试:一者、烧;二者、磨;三者、锻;四者、炼。 譬喻人亦有四试:一者、娆;二者、共从事;三者、色;四、为制不止。 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二者、共居当久;三者、当共语言;四者、共事。 可以知之。 有四因缘,知为道人:一者、闻恶乱意,即时转念;二者、不说人恶;三者、自不堕论议;四者、能自护。 如是知为道人自护。 今世四因缘乃受福:一者、有处;二者、有时;三者、业;四者、师。 人有所止,得安隐、如意,是为处。 如人年三十当富;十五时,求不可得,至三十乃得,是为时。 若人宜贾白珠亦余物,从得利,是为业。 遭得明人分别说经,心即开解,是为师。 有兄弟三人,各自谓高健无辈,共更持夜,二兄居前卧,小弟便独坐。 有一虫,名为不吉,来啮其髀。 弟便以手指之,虫便长大,复捶益大。 其人嗔恚,取虫蹙踏,自致疲极,虫益大不止,其人便止休。 一夜已竟,便呼仲兄起,虫复啮之。 兄复如小弟与共斗,虫更长大至屋,如是疲极,复止休。 二夜竟,便呼大兄起坐,虫复啮之。 大兄便持手指摩娑,虫复起,兄生意以盎覆之,须臾极,虫便出盎去。 至明日,二弟极不能复起,兄知二弟与虫共斗,便问:‘何以不起? ’二弟惭不敢语。 兄言:‘与虫共斗极耶? ’弟言:‘然! ’兄语弟言:‘后傥有不吉虫来,但以盎覆之,不当指也! 譬喻如痴人得对便嗔恚,从得罪。 如弟与虫斗,自致疲极。 黠人见对来,便避之,是得福。 譬如盎覆不吉虫去。 ’昔有道人为国王说经。 王言:‘佛在世,多人得道。 今同说佛经,人不得道,佛为持道法去耶? ’道人言:‘譬天下极美不过葡萄酒,饮一升便可醉,持一升水浇一升酒中,饮之不能复醉。 佛在世时说经,知人意态。 譬如人饮一升酒便得醉,今我辈不知是。 佛说经知人意态,应病与药故,人多得道。 ’有国王饭诸比丘,天来指示王,是人得阿罗汉,是人得菩萨,是人得道迹,是人不持戒。 王悉觉知,持心正等,无有异意,诸天代其欢喜。 有国王与人共争高价浴佛,王辄举高价不止。 人言:‘今我悉持所有财物、妻子、自身为奴婢,以浴佛。 ’王便不得。 阿育王作八万塔,临命欲绝时,菩萨、阿罗汉有五百人,共守护,更为说经,不使诸夫人得近与相见,欲令王上天故。 有小国王常起征伐。 大国王思惟言:‘亡身得恶,皆从贪爱,故我不如以国与之! ’大国王舍国,去作白衣在他国,久后归故国。 有人白言,王便敕左右往捕取杀之。 临当死时,呼其子嘱一言:‘慎勿忘也! 汝勿念怨家,要当慈心! ’有国王治行不平,侵枉人民,受取非法,天为雨不时节。 有女人言:‘天雨不时节,王治行不平正故。 ’王以闻知,便呼女人令请雨,以三器著地,女人愿令雨堕中央器中,复令从一头起,则如其愿。 王问:‘何因缘得是? ’女人白言:‘我至诚故。 ’佛言:‘有地乃有万物,人有至诚乃有道。 ’有国王出行,见一女人端正无比,王意欲杀其夫,取是女人。 旁臣言:‘不当杀,当享之。 ’国王序其夫,以金指环与之,语言:‘忘环者杀汝! ’王私呼妇,令盗取环。 以后王呼问其夫环所在,夫求不知处,便敕臣杀之,令美饮食。 夫恐,不敢食。 人言:‘卿当死,何不食? ’夫适欲啖鱼,因于鱼腹中得环,是至诚所致。 有道人贫穷,举十万用治生。 便先持三万布施,持余钱行贾。 途中为贼所抄,王便以珍宝物丐与之。 有大囊、小囊,余人各取大囊去。 道人自念言:‘我钱少,不宜取大囊。 ’便取小囊去。 其中悉有白珠,卖得六千万。 用至诚不贪故,得是珍宝。 昔有国王征国中诸盲人,令于象厩中观象。 中有持象足者,中有持象鼻者,中有持象耳者,中有持象尾者。 去后共相问:‘象何等类? ’持象足者言:‘象大如柱。 ’持象鼻者言:‘象如绳索。 ’持象耳者言:‘象如簸箕。 ’持象尾者言:‘象如大杖。 ’皆共诤之,盲人各自信其意。 譬如人各见少所经,不了其法,自谓大解,亦如是。 有国王于城外大作伎乐戏,举国中人民皆出行观。 城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将令行,言:‘出城便止。 ’树下不能自致,语家中言:‘汝自行观来,还乃持我归。 ’时天帝释化作一道人,过其边,便呼病人:‘汝随我去,我能令汝病愈。 ’人闻之大喜,便起随行。 释将上天,至宫,见金银好物甚众多,欲从求之。 人言:‘勿得,可求丐瓶。 ’病人因前到释所言:‘我欲去,愿持此瓶丐我。 ’释即与之,语病人言:‘中有物,在汝所愿。 ’病人持归室家,相对探之,转得心中所愿,金银珍宝恣意皆得。 大会宗亲诸家内外,共相娱乐。 醉饱已后,因取瓶跳之,我受汝恩,令我富饶,跳踢不止,便堕地破之,所求不复得。 世间有黠人多无数,未有如弥勒者。 弥勒尚复行学不厌,何况余乎! 佛已得道,坐行安般守意。 佛言:‘我从无数世以来,与不厌乃得佛。 ’后世人学当那得佛道! 已持戒,不复作恶。 有不信意故,复犯戒,便堕地狱。 阎王问之,便对言:‘我不作恶。 ’阎王复问:‘汝不作恶,何为是中? ’有尊者为贼人所折辱。 有人言:‘何以不杀之? ’尊者言:‘我人客未具故。 ’人复言:‘我为卿屈人客。 ’尊者言:‘不也! 我兵今自具如是,二十余岁杀贼人,被病死。 ’人复言:‘卿不杀之,今反自死! ’尊者言:‘我兵马已具。 何故? 痴人当入地狱,是为兵马具。 ’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 ’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 意有百念,万事皆失。 ’有道人夜行前,未得道人随其后。 后人有疑悔,前人举手,五指头出火,复以钥开户,后人乃觉悟,知为道人。 说经有六衰,有人言七衰。 屋舍衰,独非衰耶! 佛谓人言:‘我复饶汝一衰,痴为大衰。 何以故? 人说身事,反说屋舍,是为痴。 ’有人堕海中,有人教食水尽,可得步出。 人言:‘我已饮,后水复来! ’世俗如是,前后相趣不可极。 人欲相见,有四缘:一者、其人端正故;二者、宿命相爱;三者、名闻;四者、欲闻深经。 安为知是,隐为自藏。 自藏者,不见恶态。 世间凡有千八道,佛一切已知,前世皆已学,从是不得道故,索知。 问:‘人语时,声先生耶,意先生乎? ’报:‘意先生。 何以? 意觉声,声不能觉意故。 ’有人持珠度海,失亡其珠。 人便持木斗,舀水弃岸上。 海神言:‘汝当何时尽是水? ’人言:‘生死弃之不置。 ’海神知其意大,出珠还之。 三慧经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者○○○罪障消除永离三涂 往生净土回向现世者○○○病苦消除消灾免难 身心安康 共证菩提 发布时间:2024-02-06 08:06:2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