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育王经 内容: 阿育王经卷第八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下优波笈多因缘尔时舍那婆私于大醍醐山起寺已。 即便思惟。 卖香商主名笈多。 生已未生。 见其已生。 其儿名优波笈多。 世尊所记无相佛。 我入涅槃百年后能作佛事。 生已未生。 见其未生。 舍那婆私以方便力。 教化卖香商主令其精进。 时舍那婆私一日多将弟子入其家。 别日与一弟子入其家。 复于一日独入其家。 笈多当作佛事。 见舍那婆私独来其家。 问言。 圣人何故独无弟子随从。 长老语言。 我是老人。 何得有人随从于我。 若有人乐精进出家则有随从。 笈多语言。 我乐在家受五欲乐不能出家。 若我生儿当随长老。 长老言。 如是如是。 恒作此愿。 勿令退失。 乃至笈多生儿。 名阿波笈多(翻不正护)。 至其长大。 舍那婆私往至笈多所语言。 汝先有愿。 若我生儿。 当与长老。 今儿已生。 此儿有德汝当听其随我出家。 笈多言。 我今唯有一儿。 若第二儿生当与长老。 时舍那婆私思惟。 此儿是优波笈多不。 见其非是。 语笈多言。 如是。 乃至第二儿生名陀那笈多(翻宝护)。 至其长大。 舍那婆私往笈多处语言。 汝先愿第二儿生当与我。 今儿已生。 汝当听其随我出家。 笈多答言。 长老勿瞋。 我有二儿共治家业。 一令觅物。 一令守护。 若第三儿生。 当与长老。 舍那婆私复更思惟。 此是优波笈多不。 见其非是。 语笈多言。 如是。 乃至第三儿生。 端正好色甚可爱乐。 过人之色不及天色。 是故名为优波笈多。 是儿长大。 其父留之以法治生多获其利。 时舍那婆私往笈多处语言。 善男子。 汝先愿第三儿生当以与我。 今儿已生。 汝当听其随我出家。 笈多答言。 我当作誓令其治生。 若长若退不得出家。 不长不退乃听出家。 是时魔王令摩偷罗国一切人众悉买其物令其得利。 乃至舍那婆私往笈多所。 时优波笈多正在卖香。 长老语言。 汝心心法生。 云何为善。 云何为恶。 优波笈多答言。 我今不知心心法。 云何为善。 云何为恶。 长老语言。 若心心法与贪嗔痴相应。 是名为恶。 与不贪不瞋不痴相应。 是名为善。 乃至长老复于异时更往优波笈多所语言。 善男子。 汝云何心心法生。 为善为恶。 答言。 我今不知心心法。 云何为善。 云何为恶。 长老言。 汝今欲知心心法为善恶者。 若能受道除心心法恶。 我当作事。 时长老以黑白土为丸而语之言。 若汝黑心起取黑丸。 若白心起取白丸。 当作不净观。 如所说念佛应当思惟。 是时优波笈多欲善作心心法而取多黑丸。 乃至不得一白丸。 复更思惟取二分黑丸一分白丸。 复更思惟取。 半黑丸半白丸。 复更思惟取。 二分白丸。 一分黑丸。 复更思惟乃至一切白心起悉取白丸。 是时摩偷罗国有淫女。 名婆娑婆达多(翻天主与)。 其有一婢。 往优波笈多处买香。 多得香还。 其主问言。 汝于何处得此多香。 将不于估客偷此香来。 婢答言。 有估客名优波笈多。 形色具足言语微妙。 以法卖物。 其主闻已。 于优波笈多起淫欲心。 复令其婢至优波笈多处。 汝当语彼云。 我欲与汝共相娱乐。 乃至其婢白优波笈多。 优波笈多言。 汝可答彼。 我今相见。 未是其时。 婢还白其主。 其主云。 彼不能以五百银钱与我。 是故不来。 复令婢往而语之言。 我不须钱。 但须汝来共相娱乐。 其婢复往优波笈多所说其此言。 优波笈多犹答言。 我今相见。 未是其时。 乃至别有长者子。 往婆娑婆达多所。 复有一商主。 从北天竺来。 将五百匹马及种种物至摩偷罗国。 至已问摩偷罗国人。 此国何处有第一端正女人。 国人答言。 有女人第一端正。 名婆娑婆达多。 商主又言。 我今欲以五百银钱及种种宝物往至其处。 是时淫女贪其物故。 杀长者子取其身骸置不净处。 与后商主共相娱乐。 是长者子亲善知识于不净处觅得身骸往白国王。 国王语言。 汝可取彼婆娑婆达多。 截其手脚及以耳鼻散置野外。 乃至如王教令截其手脚散置野外。 是时优波笈多。 闻婆娑婆达多手脚被截散在野外。 即便思惟。 我于本时不乐见之共受五欲。 今时欲见观其手脚及其耳鼻。 复说偈曰。 昔以最胜衣及种种宝饰如是等众具庄严于其身若人乐解脱欲厌离于世是时不当见宝饰庄严身今时应往观无慢无欢喜其色还本相视之生厌离尔时优波笈多。 将一小儿捉繖随从行至野外。 是时其婢忆念其恩住其身边。 驱逐乌鸟不令侵啄。 乃至其婢语之。 先数遣唤优波笈多。 其人今来起欲心耶。 其主闻之。 即便说言。 我好形容。 今已毁坏。 实为大苦。 于此地上为血所污举身皆赤。 我身如是。 云何见之而起欲心。 语其婢言。 我手脚耳鼻集之一处无令得见。 乃至其婢集在一处以衣覆之。 是时优波笈多至已。 对婆娑婆达多立而观之。 婆娑婆达多见优波笈多语言。 圣善至。 昔时我身堪受五欲。 于时遣使而言非时今手脚被截在血泥。 何故而来。 复说偈言。 前时之身犹如莲花大价宝衣以为庄严而无功德故不见汝我今如此。 汝何故来。 即身离庄严离欢喜。 血为涂香见之惊惋。 优波笈多答言。 我今非是起欲心来。 为见贪欲想及不净想。 是故我来。 复说偈曰。 以诸宝衣及种种花庄严汝身见者心乱一切众人有欲见者以无物故而不得见今汝此身散在诸处一切众人无不见者色还本相离于庄严臭处如是尸骸共住身薄皮覆以血灌之薄皮覆之以肉泥之千脉缠缚处处周遍此身如是云何起爱复说姊妹外可爱色世间人见起于欲心若知其内即得解脱贵贱尊卑皆有臭尸愚者见之起于净见智者见之起不净见此身臭秽是不净处以种种香用以熏身此身可恶垢腻脓血种种衣服以自庄严身不净箧以水净之愚夫罪人爱着此身若有人闻佛说善法随从受持厌离五欲乐解脱心入寂静林依道为筏渡有彼岸婆娑婆达多闻其言深畏生死。 闻佛功德变其意乐于涅槃。 即便说偈答优波笈多。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汝实智慧有大慈悲今当更说如来妙法乃至优波笈多。 次第说法。 所谓四谛。 优波笈多更观其身。 观其身竟得厌欲界。 以自说法故通达四谛得那含果。 婆娑婆达多得须陀洹果。 是时婆娑婆达多语优波笈多言。 善哉善哉。 摩诃萨埵。 以汝力故覆三恶道大苦恼处。 开发天堂涅槃之道。 复次如来应等正觉及以法僧我今归依。 复说偈言。 我往归依佛两足第一尊佛眼若青莲天人中可贵清净离欲法无上应真僧乃至优波笈多。 以说法故。 令其欢喜还归本处。 去已未久。 婆娑婆达多即便命终生于天上。 是时诸天为摩偷罗国人说其生天。 诸人闻已供养其身。 是时长老舍那婆私。 往笈多所语言。 汝当听优波笈多随我出家。 笈多答言。 我先有约。 令其治生不利不锐。 乃听出家。 乃至长老舍那婆私。 以神通力令其治生不利不锐。 是时优波笈多即自思惟。 称量算计不利不锐。 舍那婆私更至笈多所而语言。 汝此儿是佛所记。 我入涅槃百年后当作佛事。 汝当听其随我出家。 乃至笈多听其出家。 是时长老舍那婆私将优波笈多往那哆婆哆寺。 与其出家受具足戒。 至第四羯磨除一切结得阿罗汉果。 是时舍那婆私语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如佛所记。 我入涅槃百年后。 有比丘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作佛事。 如是再说。 佛弟子中教化第一。 善男子。 汝当作佛法饶益。 优波笈多答言。 如是。 舍那婆私教其说法。 摩偷罗国一切人民闻有比丘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说法。 无量千人皆欲往听。 乃至长老优波笈多入三昧思惟。 见佛说法处四众围绕如半月形。 复更思惟。 世尊说法次第云何。 即见次第。 谓欲味欲过欲出及四信等。 如是次第乃至涅槃。 优波笈多亦如是说法。 是时魔王于大众中雨于真珠以乱人心。 众人乱故无有一人能见四谛。 优波笈多见众心乱。 即自念言。 谁作此事以乱众心。 即见知是魔王所作。 至第二日倍多人来。 优波笈多更次第说四谛真法。 是时魔王复更雨金以乱众心。 无有一人能见四谛。 优波笈多见众心乱。 即自念言。 谁作此事以乱众心。 即见知是魔王所作。 至第三日复倍多人来。 优波笈多复更说法。 是时魔王更杂雨珠金及作天伎乐。 是时众人未得离欲。 见色闻声其心变动。 不复听法。 是时魔王即以花鬘系优波笈多项。 乃至优波笈多思惟。 谁作此事。 即知是魔王所作。 优波笈多生意。 此魔王于世尊法藏常作乱事。 何故世尊不教化之。 即自思惟。 是我可化。 佛记于我为无相佛。 教化人摄受故。 乃至思惟。 今欲化之是其时不。 即见魔王受化时至。 是时长老优波笈多取三死尸。 一者死蛇。 二者死狗。 三者死人。 以神通力变三死尸以作花鬘往魔王处。 魔王见优波笈多生大欢喜。 优波笈多已受我化。 即便以身欲受花鬘。 优波笈多自手缚之。 即以死蛇系其顶上。 死狗死人系其颈下。 优波笈多语魔王言。 如汝先以非法之花以辱于我。 如是我今还以死尸系缚于汝。 汝今已与佛子和合。 若有神力可以现我。 譬如大风能动海水以为波浪。 而不能动摩罗耶山(翻离垢山)。 是时魔王欲脱死尸。 用力极多而不能脱。 譬如蚋子不能移山。 魔王瞋忿上昇虚空。 而说偈言。 若我自不能从颈脱死尸有余天能脱其力则大我长老优波笈多复以偈言。 汝往归依梵及日月帝释入火及大海不燥烂不脱我以此死尸系着于汝颈神力之所作无有能脱者尔时魔王往摩醯首罗及帝释等三十三天四天王。 为脱死尸而不得。 脱复往大梵天处。 大梵语言。 善男子。 十力弟子神力所作。 谁能脱之。 如大海岸水不能破。 复说偈曰。 如莲花丝缚于雪山有能称举此不为难神通之力死尸系身我今不能为汝脱之若我诸天所有之力不及如来弟子之力譬如余光不及火光如此火光不及日光魔王语言。 云何教我所作。 我于今者当归依谁。 大梵语言。 汝今速往归依优波笈多。 如人于此地堕即于是地得起。 汝今从其神力堕。 还从其神力起。 是时魔王方知佛子神力为大。 即便思惟复说偈言。 若梵王归依佛弟子法藏谁复能思量如来之神力如来之神力实能降伏我但以慈悲故是故不降伏我今已知佛力不复广说。 复说偈言。 今我已知世尊慈悲心离烦恼譬如金山我无明故处处乱佛处处作恶而不降伏尔时欲界主魔王无逃避处离优波笈多而思惟。 即舍慢心往优波笈多处。 礼其足说言长老我从菩提树间乃至今日。 于世尊所起种种恶无量无数。 复于娑罗国婆罗门舍。 佛往彼处令不得食。 是我所作。 我所作恶佛亦不嗔我。 或时化作龙蛇恶鬼种种可畏以怖。 世尊亦不嗔我。 长老今日无有慈悲。 令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见怪笑令我羞愧。 优波笈多言。 汝无智慧不能思惟。 欲以如来慈悲功德比于比丘。 譬如芥子比须弥山。 无异萤火等彼日光。 取一掬水同于大海。 如是沙门慈悲不得比十力慈悲佛。 以是因缘。 汝所作罪佛忍受之。 魔王言。 佛断一切惑。 除一切疑。 有大忍辱。 我以烦恼恶故常欲恼佛。 世尊以慈悲覆护于我。 以是故。 佛不伏我。 长老当说。 优波笈多答言。 善男子。 汝今当听。 汝于佛多作众恶种不善法。 除于如来生信敬心无以除灭。 是故佛见当来久远不伏于汝。 复说偈言。 汝心少敬重如来则发起从小增长大当得涅槃果汝所作众罪今但略说之当以念慧水洗除烦恼垢尔时魔王念佛举身毛竪。 如歌昙婆花(不解翻)。 复说偈言。 我多种种苦恼世尊世尊不瞋我愿相应如儿罪过父不责之尔时魔王多时思惟佛恩。 以念佛故令其心冷礼长老之足而说偈言。 长老今日已摄受我能令于我恭敬世尊今以死尸系缚我颈以为庄严唯愿大仙以慈悲力为我脱之长老优波笈多言。 若能有约当为脱之。 魔王问言。 云何为约。 优波笈多言。 汝从今去莫恼比丘。 魔王答言如是如是。 复当云何教我所作。 长老答言。 世尊法藏当广流布。 是我所作。 是时魔王惊而复说。 教我所作。 长老答言。 汝今当知如来。 入涅槃百年后我时出家。 世尊法身我已得见。 世尊色身我所未见。 汝今为我所摄受故。 如来色身汝当现我。 我于今者更无所乐。 唯乐见佛身。 魔王偈答。 当共作约若见我作如来身色不得见礼此是一切智恭敬故长老礼我我当自灭令无有力担圣人礼如伊兰芽不能胜持象牙所担故先共约长老优波笈多答言。 如是。 我不礼汝。 魔王复言。 小待须臾。 乃至我入林中犹如往昔有一长者名曰首罗。 我于尔时欲乱彼故化作佛身。 金色晃曜圆光一寻犹如日光。 如是色身不可思议。 我今故作令人见者悉生信乐。 是时长老优波笈多答言。 如是。 即便为除三种死尸。 为欲见于如来色身故。 是时魔王即入林中化作佛身。 作佛身竟从林而出。 譬如女人入屏帐里。 种种庄严。 庄严既竟然后乃出。 如来色相无有譬喻。 令人见者无不欢喜。 譬如采画有种种色。 尔时魔王以变化色庄严林竟。 又复作舍利弗以置右边。 作目揵连以置左边。 复作阿难持钵在后。 摩诃迦叶阿[少/兔]楼驮须菩提等。 一千二百五十诸大声闻。 围绕化佛如半月形。 作是化已。 往至优波笈多所。 优波笈多见佛身色生欢喜心。 即从坐起观佛色身目不暂舍。 即说偈言。 无常无慈悲破坏如来色如来无常故灭色入涅槃优波笈多缘念佛故心不能舍。 我今见此化身见真佛无异。 一心合掌略以偈赞。 面胜于莲花眼胜优波罗色胜众花林亦胜于真金可爱过于月光明过于日智深过于海不动过须弥行胜师子王眼瞬胜牛王复次欢喜满心大声而说偈言。 以心清净业今得此妙果以自业所造不由他所作无量无数劫修净身口业具足行六度庄严不障身见者皆欢喜怨家亦生爱我今见如来云何不欢喜是时优波笈多。 思惟念佛故不觉是魔。 以一切身礼魔王足。 譬如大树根折躄地。 尔时魔王惊而说言。 长老今者不应乖约。 长老答言。 云何为约。 魔王言。 先共作约。 若我作佛不应作礼。 云何于今而见礼耶。 长老从地起。 小声答言。 我非不知如来涅槃如水灭火。 但见如来其色微妙。 是故作礼不礼汝也。 魔王问言。 汝一切身分顶礼我足。 云何而言不礼我耶。 优波笈多言。 我不礼汝。 亦不乖约。 汝今当听。 譬如以土为佛。 若礼敬者。 但作佛想不作土想。 我今见汝。 但作佛想不作魔想。 尔时魔王即舍佛形。 供养优波笈多还归本处。 剋后四日魔王即自打钟。 令一切人悉皆闻知。 若欲生天及得涅槃。 皆应往优波笈多所谘受正法。 若有人未见佛者。 当往观优波笈多。 于是魔王说偈言。 若人欲富贵不乐于贫穷若乐天上乐及大涅槃乐悉当听受法思惟其义趣若人未曾见最胜两足尊大师有慈悲自然得圣法悉皆应当往优波笈多所此人为世间而作于明灯尔时此声遍满摩偷罗国。 优波笈多降伏魔王已。 摩偷罗国诸婆罗门等。 一切人民皆往优波笈多所。 时优波笈多坐师子座为众说法。 心无所畏犹如师子。 即说偈言。 若人无有智不登师子座如苟登高座深生大怖畏如师子无畏摧伏外道论若能如是者堪登师子座是时优波笈多。 初所说法已次第说。 所谓四谛。 是时无数人有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 乃至一万八千人出家思惟坐禅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 于大醍醐山有石窟。 长十八肘广十二肘。 是时诸弟子已作所作竟。 长老优波笈多语诸弟子。 诸弟子中我已教化证阿罗汉果。 得阿罗汉者取四寸筹置石窟中。 乃至一日中有万八千阿罗汉。 取筹置石窟中。 是时乃至海边大地广闻名声。 知摩偷罗国有优波笈多。 教化第一佛之所记。 舍那婆私得道因缘尔时舍那婆私与优波笈多出家竟。 优波笈多教化降伏魔王已。 为摄受众生故。 舍那婆私思惟摄受正法已竟。 我今欲向罽宾国受三昧乐世尊所记。 罽宾国是第一坐禅处。 是时舍那婆私即往彼处。 入于石窟受三昧乐。 有清净凉风以吹其身。 即得阿罗汉果受解脱乐。 而说偈言。 着舍那婆衣触五种三昧于最胜山中端坐入禅定令风中出声遍告罽宾国是舍那婆私今已得道乐以清净自誓得无漏解脱今舍那婆私自说如是偈阿育王经卷第八阿育王经卷第九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优波笈多弟子因缘第八虎子因缘是时优波笈多。 住摩偷罗国大醍醐山那哆婆哆寺。 去寺不远有一虎。 生子不能觅食。 饥饿困苦即便命终。 优波笈多以精进慈悲与虎子食。 优波笈多有五百弟子。 未得道果。 白其师。 云何乃与难众生食。 其师答言。 善男子。 为解脱因故。 彼弟子闻心生疑怪。 难处众生。 云何而得解脱因缘。 彼诸虎子寿命短促将欲近死。 优波笈多语虎子言。 一切行无常。 一切法无我。 涅槃寂静。 汝于我所当生信心。 于畜生道应生厌离。 时彼虎子于长老所。 心生信敬。 生信敬已。 即便命终。 于摩偷罗国生于人中。 乃至七岁优波笈多教化令其出家。 于七年中得罗汉果。 以神通力採种种花供养优波笈多。 是时优波笈多与诸弟子而自围绕。 罗汉弟子从空中来即住其前。 彼未得道五百弟子白其师言。 此我同学其年尚少。 云何已得神通功德。 时师答言。 此是先虎子。 汝先所问云何与此众生食者。 为见我闻法故今得此果。 时优波笈多即为五百弟子说法。 于是五百弟子深生惭愧。 断除烦恼得阿罗汉果。 牛味因缘南天竺国有一男子。 于佛法中出家。 常畏生死而不得涅槃。 生心念言。 谁能说法教化于我。 若有人能说法教我。 当得涅槃。 其闻摩偷罗国世尊所记教化最胜弟子名优波笈多。 闻已往摩偷罗国至优波笈多处。 到已礼足合掌白言。 长老。 佛已涅槃。 长老。 今者应作佛事为我说法。 是时优波笈多见其后身畏生死苦。 复见其身从远处来羸瘦疲极。 语言。 善男子。 消息汝身其本所食唯食乳酪。 摩偷罗国有种种饮食而无乳酪。 优波笈多教其从别路行。 彼路中遇见众多女人。 持乳酪浆酥等欲从他国入此国。 彼诸女人即问长老。 何故羸瘦。 答言。 姊妹我生南天竺恒食乳酪。 此摩偷罗国有种种饮食无有乳酪。 是故羸瘦。 时彼女人于数日中。 人人各与乳酪酥等令其身壮。 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彼勤精进即得阿罗汉果。 优波笈多语言。 汝取一筹着石窟中。 即便受教。 南天竺人因缘南天竺国有一人。 淫他妇恒往他家。 其母不听而语之言。 若人为此恶行则无恶不作。 其人生瞋即害其母。 害已往至他国。 至彼国已不得具足五欲。 以不得故深生忧恼。 即于佛法出家。 通达三藏成就多闻。 与诸弟子围绕。 共至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优波笈多处。 是时优波笈多思惟观之。 见其害母以罪重故不能见谛不得道果。 虽复远来不相慰问。 时彼比丘心怀羞愧从此远去。 优波笈多五百弟子未得道者。 见是事故。 于其师所不生欢喜。 作是思惟。 和上少智见老比丘其心闇钝而为说法。 今此比丘聪明智慧善通三藏。 眷属随从而不为说。 是时优波笈多见弟子意于其起瞋。 又见其心应为和上舍那婆私教化降伏。 是时舍那婆私住罽宾国。 观优波笈多其今教化作佛事不。 即见其五百弟子心生嗔恼不敬其师。 见已思惟。 优波笈多何故不教化之。 又复深观。 见其非是优波笈多之所能化应是我化。 时舍那婆私以神通力往至彼寺。 优波笈多游行出外。 舍那婆私即入其寺。 须发皆长其衣麁弊。 优波笈多诸弟子等见已说言。 无知老人从何所来入我师寺。 前聪明比丘通达三藏和上尚不为其说法。 汝今老钝岂当为说。 是时舍那婆私入寺已。 于优波笈多眠处坐。 优波笈多弟子见已而嗔以手曳之。 而不能动犹如须弥。 即欲骂之而声不出。 乃至白优波笈多言。 有一贫老比丘。 入和上寺坐和上床。 优波笈多答弟子言。 除我和上无有能坐我床。 是时优波笈多还寺已。 以最胜恭敬供养和上舍那婆私。 自取小床于师边坐。 乃至优波笈多弟子思惟。 若此比丘是和上师。 然其智慧犹不及我和上。 时舍那婆私见其意即便思惟。 云何方便为彼除慢。 见已自举右臂手出牛乳告优波笈多。 善男子。 此三昧云何。 优波笈多答和上言。 我今不识此三昧名。 和上语言。 名龙频呻三昧。 第二时复更出乳。 复问言。 此三昧云何。 优波笈多答言。 我今不识此三昧名。 和上语言。 此名青和合觉支三昧。 乃至广说诸三昧。 优波笈多语和上言。 是我智慧境界。 和上则说。 非我境界则不说之。 乃至舍那婆私语优波笈多。 善男子。 是三昧佛智受持。 辟支佛不闻其名。 是三昧辟支佛智慧受持。 舍利弗不闻其名。 是三昧舍利弗智受持。 目揵连不闻其名。 是三昧目揵连智受持。 摩诃迦叶不闻其名。 是三昧我和上智受持。 我不闻名。 舍那婆私又言。 善男子。 我涅槃时。 此三昧法一切皆失。 又世尊本生有七万七千名。 亦复皆失。 一万阿毗昙法亦复皆失。 是时优波笈多诸弟子闻此懊恼。 即便思惟。 此比丘智慧胜我和上。 即灭憍慢。 舍那婆私教化说法。 彼诸弟子悉得阿罗汉果。 尔时长老舍那婆私语优波笈多。 善男子。 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入涅槃。 摩诃迦叶付和上入涅槃。 和上付我入涅槃。 我今付汝当入涅槃。 此法藏汝当守护。 于此摩偷罗国有人当生名絺徵柯。 其当出家此法藏当付之。 乃至长老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法藏竟。 以神通力身昇虚空。 现四威仪入火三昧。 入三昧竟有种种花。 青黄赤白。 从其身出。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其身端严譬如有山一边出水一边出火。 舍那婆私以种种神力。 令诸比丘及诸檀越心得开解。 作是化已即入涅槃。 如水灭火。 是时优波笈多及一万八千阿罗汉弟子。 供养其身为作塔庙。 北天竺人因缘是时优波笈多。 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 北天竺有一善男子。 于世尊法中出家。 多闻智慧通达三藏。 说法美妙在在至处。 一切诸人请其说法。 即为诸人三种说法。 常自思惟。 谁能为我说法令我得道。 其闻摩偷罗国有比丘。 名优波笈多无相佛。 教化第一佛之所记。 闻已往彼国至那哆婆哆寺。 到优波笈多所说言。 世尊已涅槃长老今作佛事。 为我说法即说偈言。 佛有大慈悲已入于涅槃汝今作佛事世间痴盲冥汝作智慧光如日明照世世间无余师唯汝以为师化弟子最胜长老应化我是时优波笈多思惟观其心。 见其最后身深畏生死。 何故前身而不得圣法。 即见其缘。 未具足故。 优波笈多为其作缘令得具足。 又见其心乐欲坐禅不欲说法。 优波笈多语言。 善男子。 若汝能受我教。 我当为说。 彼答言。 我当如是。 优波笈多言。 汝今当说三种法。 彼又问。 云何修多罗我应当说。 优波笈多言。 于多闻五功德。 一者阴方便。 二者界方便。 三者入方便。 四者因缘方便。 五者说法化人下待他教。 我已教汝说三种法。 乃至次第说法。 说法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投石窟中。 提婆落起多(翻天护)因缘是时天护商主住陆求那(不解翻)国常乐布施于佛生信。 欲往入海而作师子吼。 若我从海安隐得还。 我当于佛法中作五年大会。 乃至一切诸天闻其语而受持之。 其国一切无不闻知。 说言。 天护商主作师子吼。 我从海还。 当于佛法作五年大会。 是时有一阿罗汉比丘尼住彼国思惟观察。 天护从海安隐还不。 即见其人安隐得还。 复见其还已于佛法中作五年大会。 又见会时几僧和合。 即见其数一万八千皆阿罗汉。 学人倍多凡夫无数。 于彼众中谁为上座。 即见上座名阿娑陀(星名)。 复观阿娑陀上座。 为是阿罗汉。 为是阿那含。 为是斯陀含。 为是须陀洹。 即见上座是凡夫人。 又观其人。 为精进为懈怠。 见其精进。 即便思惟欲往问之。 为欲自益。 为欲益他。 见其自作利益。 乃至罗汉比丘尼。 至彼僧伽蓝。 至已次第从上座礼而说言。 大德汝不端严。 上座心自思惟。 云何以我为不端严。 即自观身见须发长。 即唤年少比丘剃除须发。 乃至剃竟。 比丘尼复更思惟。 此大德解我语不。 即见大德不解语意。 复至僧伽蓝次第礼拜说言。 大德汝不端严。 上座思惟。 我已剃须发竟。 云何犹不端严。 复更观身见其衣服麁弊。 唤年少弟子更浣染之。 染治既竟着已端坐。 比丘尼复更思惟。 大德解我语不。 即见大德不解其意。 乃至三过罗汉比丘尼复至僧伽蓝。 次第礼拜说言。 大德不端严。 乃至大德生瞋。 我已剃须发及浣染衣竟。 云何谓我不端严耶。 比丘尼白大德言。 云何以此为佛法庄严。 若得四果此为佛法庄严。 复次大德闻商主天护作师子吼。 我从海中安隐得还。 当于佛法作五年大会不。 大德答言闻。 复问。 大德知彼会时众僧数不。 答言。 不知。 比丘尼自说会时僧数有一万八千阿罗汉学人复倍凡夫无数。 大德。 是凡夫为第一上座。 在罗汉众中先受供养。 是庄严不。 大德闻此语啼泣懊恼。 比丘尼言。 何故啼泣。 答言。 姊妹。 我今已老。 无可堪任。 比丘尼而说偈言。 如来法可见无有于时节欲得于解脱一切时与果复次大德当往那哆婆哆寺。 彼有比丘名优波笈多。 佛之所记。 我弟子中教化第一。 是时长老比丘。 次第往至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 优波笈多见长老来。 即出迎之。 语言。 大德。 洗足消息。 比丘答言。 我未洗足。 欲见优波笈多。 时优波笈多弟子语言。 大德。 此即是优波笈多来迎大德。 比丘闻已。 心生欢喜。 即便洗足。 优波笈多即教化之。 为觅檀越洗浴饮食种种供养。 语维那言。 今有得二解脱比丘入坐禅处。 乃至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禅处。 是时比丘入第一禅座处坐而便睡眠。 时维那取灯以置其前而复弹指。 比丘觉寤便欲捉灯。 时优波笈多入火三昧。 如是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火三昧。 比丘见已心生欢喜。 而说偈言。 一切诸比丘跏趺坐于地譬若于盘龙光明如灯树乃至优波笈多教化说法。 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已作所作还其本国。 阿罗汉比丘尼见比丘已至。 往僧伽蓝礼拜说言。 今日大德庄严。 比丘答言。 姊妹。 以汝力故。 乃至商主天护安隐海还作五年大会。 是时会中一万八千阿罗汉和合学人一倍。 精进凡夫无数。 大德上座为天护咒愿。 多跋多柯提跋多柯鷖婆跋多柯鸡跋耽婆鼻娑底。 乃至五年功德究竟。 亦如是咒愿。 商主天护问上座。 世尊种种说法上座所说。 多跋多柯提拔多柯鷖婆跋多柯鸡跋耽婆鼻娑底。 而无有异。 上座答言。 善男子。 我思惟汝功德咒愿。 于过去世九十一劫我等为商主。 经营大舶入海取宝。 令满此舶还阎浮提。 是时海中遇大风吹舶令堕沙海。 我等为毗婆尸佛正觉。 聚沙为塔。 以珍宝物供养此塔。 是时诸天示我道路。 我等即复装束大舶。 天人语言。 七日有大水来。 当将汝舶入阎浮提。 乃至七日有大水来。 将我大舶入阎浮提。 以我作此沙塔因缘。 经九十一劫不堕恶道。 以是因缘我今得阿罗汉果。 汝今能供养一万八千阿罗汉学人一倍精进凡夫无数。 于三宝所已作供养。 是故我说咒愿。 多跋多柯(翻从彼时)提跋多柯(是时)鷖婆跋多柯(从此时)鸡跋耽(是时)婆鼻娑底(生)复次善男子。 生死苦无穷。 汝当于佛法出家。 乃至天护出家得阿罗汉果。 我见婆罗门因缘优波笈多。 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 摩偷罗国有一婆罗门。 常起我见。 问佛弟子言。 有人可造生死不。 佛弟子答言。 婆罗门当往那哆婆哆寺。 彼有比丘名优波笈多。 常说法无我。 时婆罗门往彼寺。 优波笈多为四众说法。 优波笈多见婆罗门说无我偈。 世间无有我亦复无我所无人无寿命唯有生死心是时婆罗门。 闻说无我法我见即断。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婆罗门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婆罗门已作所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睡眠因缘优波笈多。 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 有一善男子。 依优波笈多出家。 常好睡眠。 优波笈多说法亦复睡眠时。 优波笈多教其往禅处。 至已树下跏趺而坐。 犹故睡眠。 乃至优波笈多以神通力。 于其四边化作深坑。 深一千肘。 以惊怖之是时比丘见此深坑即便惊觉。 时优波笈多复化作路令其得行。 是时比丘随路而出往优波笈多处。 优波笈多复令其往。 至彼住处。 比丘答言。 和上彼有深坑深一千肘。 优波笈多言。 此深坑小。 生死深坑最为广大。 所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人不知四谛则堕其中。 是时比丘复往彼树下跏趺而坐。 其心思惟恐有深坑不复睡眠。 以怖畏故思惟精进。 除诸烦恼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给事人因缘优波笈多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 有一善男子。 东国人。 于佛法中出家能为给事。 所至寺处。 诸比丘等令其作给事。 诸比丘言。 若有檀越至汝处者。 汝当教化令其作功德。 乃至给事教化疲极。 思惟言。 谁能为我说法教化。 闻摩偷罗国有比丘名优波笈多。 佛所记。 教化弟子中最为第一。 即往其处。 至已礼足合掌说言。 大德。 佛已涅槃。 大德。 今作佛事。 为我说法时优波笈多思惟见其最后身能畏生死。 复思惟言。 何故不得圣道。 见其因缘未足。 云何方便令其满足。 若更为给事因缘当足。 复见疲极不作给事。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若随我教当为说法。 答言。 如是。 优波笈多言。 汝当于众僧更作给事。 答言。 大德。 我于摩偷罗国人。 不知谁精进谁不精进。 大德语言。 汝能早起入国不。 答言。 能入。 比丘又问。 此寺众僧其数有几。 大德答言。 有一万八千阿罗汉。 学人一倍。 精进凡夫无数。 是时彼比丘即为一切众僧而作给事。 令一切僧专修道业。 时给事比丘早起着衣持钵入摩偷罗国。 是时有一长者。 从摩偷罗国出逢此比丘。 所未曾见而今见之。 见已礼足。 礼已问言。 大德。 从远近来。 比丘答言。 从东国来。 长者问言。 为何事来。 比丘答言。 我来至优波笈多处。 为欲闻法。 而优波笈多令我为僧给事。 我今不知摩偷罗国人谁精进谁不精进。 长者语言。 汝今不须思惟是事。 我当代汝给事。 众僧一切饮食衣服医药我悉给与。 乃至比丘与长者共取饮食等供养众僧。 三月安居。 时比丘思惟所作功德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窟中。 工巧因缘尔时东国有一善男子。 于佛法中出家。 善能工巧。 在所至处。 一切众僧。 令其造作寺舍屋宇。 日日不息生大疲极。 即自念言。 我欲坐禅思惟。 佛先已说一切比丘应坐禅修道不得放逸。 即自生心。 谁能为我说法教化。 闻摩偷罗国有比丘名优波笈多。 佛之所记。 教化弟子中最为第一。 即往其处礼拜合掌。 说言。 大德。 佛已涅槃。 大德。 今作佛事。 为我说法。 时优波笈多见其最后身畏生死。 复思惟言。 何故不得圣道。 见因缘未足。 云何方便令其满足。 见其更为工巧因缘当足。 复见其疲极不能作工巧。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若随我教当为说法。 答言。 如是。 优波笈多言。 若地未起寺者。 汝当于彼起寺。 佛已说此言。 若有地未起寺处。 若人于彼能起寺者。 当得梵功德。 答言。 大德。 我于摩偷罗国不知谁精进谁不精进。 大德语言。 善男子。 汝能早起着衣持钵入国不。 答言。 如是。 乃至早起持钵入国。 是时有一长者。 从摩偷罗国出逢此比丘。 所未曾见而今见之。 见已礼足。 问言。 大德。 从远近来。 比丘答言。 从东国来。 长者问言。 为何事来。 比丘答言。 我来至优波笈多处。 为欲闻法。 而优波笈多语我。 若有地未起寺处。 汝当起寺。 我今不知摩偷罗国谁精进谁不精进。 长者言。 大德。 今不须思惟是事。 我当为比丘种种办具。 是时比丘与长者有未起寺处欲为起寺。 共长者捉绳量度。 绳未至地即于其中思惟所作功德。 除一切烦恼。 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投石室中。 饮食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为贪食故不得圣道。 时优波笈多言。 我明当与汝食。 至明日以一器盛满糜。 一是空器。 屏置其前而语言。 汝当取食。 令此器空。 又语言。 使此糜冷稍稍食之。 此比丘以贪食故。 而多欲食。 又以口吹令冷。 如是一过二过。 白和上言。 我已冷竟。 优波笈多复言。 汝虽能令乳糜冷。 而汝心有欲爱火热。 汝复令冷汝贪欲热。 以不净观为水除此心热。 若爱饮食当如服药。 时此比丘食此糜竟。 即便吐出满于空器。 优波笈多言。 汝当食之。 比丘白和上。 此吐不净。 云何可食。 优波笈多复语言。 汝今当观一切法不净犹如涕吐。 时优波笈多即为说法。 闻法竟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少欲知足因缘时南天竺有一善男子。 于佛法中出家。 少欲知足不乐荣华。 不以苏油摩身。 不汤水浴。 不食苏油。 常畏生死。 为四大无力故不得圣道。 即生心念。 谁能为我说法。 闻摩偷罗国有比丘名优波笈多。 佛之所记。 教化弟子中最为第一。 即往其处合掌礼敬。 说言。 大德。 佛已涅槃。 大德。 今作佛事。 为我说法。 时优波笈多见其最后身畏生死。 复思惟言。 何故不得圣道。 即便见其四大无力故常乐麁恶不愿荣华。 时优波笈多语言。 善男子。 当随我教。 我当为说。 答言。 如是优波笈多为其教化。 令诸檀越设种种饮食洗浴众僧。 又语年少比丘。 汝当为此比丘洗浴。 时年少比丘以苏油摩其身。 以汤水洗浴。 食时至。 以种种美食与之。 是比丘食竟。 数日之中身有气力。 是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是比丘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罗刹因缘摩偷罗国有一男子。 启其父母求欲出家。 往优波笈多处。 至已礼足。 白言。 大德。 我得佛法中出家作比丘受具足不。 我欲于世尊法中修行梵行。 优波笈多见其于身为爱所缚。 语言。 善来。 我当与汝出家。 其人闻已礼长老足欲还其家。 即于中路作是思惟。 我若至家或有留难不得出家。 于其路中有一神庙便在中宿。 优波笈多即以神力作二罗刹。 一持死尸入于庙中。 一则空往。 既入庙已。 共诤死尸。 一言。 我得此尸。 一人言。 我得此尸。 于是二罗刹互共相诤。 既不自决而问此人。 谁将此尸来入庙耶。 此人思惟。 若我实言彼空来者。 必当杀我。 若不实语将尸来者复应杀我。 乃可受死。 不应妄语。 即语鬼言。 是彼将来。 时空来鬼即牵其臂而欲食之。 将尸鬼者助其牵掣令得免脱。 又牵其脚而欲食之。 将尸鬼者复助牵掣令得免脱。 如此良久遂至日出。 经二日后往优波笈多处。 至已为其出家。 精进修道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阿育王经卷第九阿育王经卷第十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优波笈多弟子因缘下树因缘南天竺国有一善男子。 于佛法出家。 而于其身为爱所缚。 以苏油摩身。 又用汤水以浴其身。 以种种饮食供养其身。 以其于身爱所缚故不得圣道。 即便思惟。 谁能为我说法。 闻摩偷罗国有一比丘名优波笈多。 佛之所记。 教化弟子中最为第一乃至往摩偷罗国优波笈多处。 至已礼足而说言。 大德。 佛已涅槃。 大德。 应作佛事。 为我说法。 时优波笈多见其最后身为爱所缚。 又语言。 善男子。 能受我教。 当为汝说。 答言。 如是。 时优波笈多将其入山。 于山中以神通力化作大树语言。 汝当上此大树。 是时比丘即便上树。 又于树下化作大坑深广一千肘。 又语比丘。 汝当次第放二脚。 比丘受教即便放脚。 又复语言。 令放一手。 亦便受教。 又语言。 复放一手。 比丘答言。 若复放手便堕坑死。 优波笈多言。 我先共约。 一切受教。 汝今云何不受我言。 是时比丘身爱即灭放手而堕不见树坑。 是时优波笈多即为说法。 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悭因缘摩偷罗国有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处出家而大悭。 以其悭故不得圣道。 优波笈多语言。 汝当布施。 汝今出家已得第一物。 不须复觅余物。 又复以法得他供养。 乃至得饮食入钵中者应当布施。 若不能广施。 随所得食当分施比坐二人。 至一日二日。 以有悭故犹不肯与。 时比坐二人皆阿罗汉。 至满三日多得饮食方分二人。 尔时优波笈多教化说法。 即便思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鬼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多喜睡眠。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将至林中。 在一树下坐禅。 而复睡眠。 时优波笈多为令其畏。 化作一鬼而有七头。 当其前手捉树枝身悬空中。 比丘见已即便惊觉生大怖畏。 即从坐起还其本处。 优波笈多令还坐禅处。 时彼比丘白言和上彼林中有一鬼七头。 当我前手捉树枝悬在空中。 此甚可畏。 优波笈多言。 比丘。 此鬼不足畏。 睡眠之心是最可畏。 若比丘为鬼所杀不入生死。 若为睡眠所杀则生死无穷。 比丘即还坐禅之处复见此鬼。 畏此鬼故不敢睡眠。 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虫食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是时比丘精进思惟。 意但为得须陀洹果。 不放逸故脱恶道怖。 七生天上七生人中。 受人天乐当入涅槃。 时优波笈多见其意。 共入摩偷罗国次第乞食。 至旃陀罗舍。 有旃陀罗子得须陀洹果。 身有恶病。 一切身体为虫所食。 口气臭秽。 优波笈多语弟子言。 汝观此小儿。 须陀洹受如此苦。 而说偈言。 生旃陀罗姓乐着于三有恶虫食其体为爱自在故入于三有苦汝当见佛子此人已得道能覆三恶道以其放逸故生旃陀罗姓汝莫作此意当观三有苦为脱三有苦我当为汝说汝当作精进为于解脱故生死无有实犹如芭蕉林比丘问言。 此人以何业缘得须陀洹而受此苦。 优波笈多答言。 是其先于释迦牟尼法中出家。 众僧坐禅其为维那。 是时僧中有一罗汉。 有此恶病搔刮作声。 维那语言。 虫食汝体耶。 而作此声。 即牵臂出而语之言。 汝入旃陀罗室。 是时阿罗汉语维那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莫住生死受苦。 是维那即忏悔之。 忏悔竟得须陀洹果。 便自念言。 我已得须陀洹果。 不复精进。 昔维那者是今小儿。 以骂罗汉及牵其出令入旃陀罗处。 今得此报。 是时比丘闻此事深生怖畏。 勤修精进即得阿罗汉果。 时优波笈多复化旃陀罗子。 旃陀罗子即厌欲界得阿那含果。 即便命终生五净居。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骨想因缘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出家。 优波笈多为其说不净观等。 以不净观折伏烦恼令不得起。 其意谓言。 已作所作。 不复精进。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 勿作放逸。 答言。 我已作所作得阿罗汉。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见乾陀罗国(翻地持)治下名为凿石有酤酒女人不。 此女人自言得道。 如汝不异。 烦恼未断而自言断。 是增上慢。 汝今观此女人为得道不。 比丘答言。 我未能见。 欲向彼国。 师即听之。 是时比丘至乾陀罗国治下。 有寺名为土石。 即入彼寺消息。 早起着衣持钵入聚落乞食。 是时酤酒女人取食欲与。 而比丘见此女故淫欲变心。 便自取钵中麨酪与此女人。 女人见之亦淫欲变心而露齿笑。 是比丘未触其身。 又未共语。 已变其心。 时比丘见其笑露齿。 即又得不净观。 乃至观其身一切皆作白骨。 作是观已得阿罗汉果。 作所作竟。 而说偈言。 痴人无知见外好色便生贪着有智慧人见内恶色即得解脱若无明者为色所缚若明智者于色解脱从今此身莫舍不净又于此身莫更庄严以实观身即得解脱尔时比丘还摩偷罗国优波笈多处。 优波笈多问言汝见此女人不。 答言。 依法见。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贪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 初甚巨富后渐渐贫。 唯有五百银钱。 生心念言。 欲于佛法出家修道。 若我出家之后。 须汤药衣服当用买之。 乃至往优波笈多所出家。 日日令给使人守护银钱。 时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出家之法应少欲知足。 汝何用是五百银钱为。 当以此物供养众僧。 比丘答言。 此是我汤药三衣直。 优波笈多令其入房化作一千银钱而语言。 此是汤药三衣直。 当以与汝。 是比丘闻已。 即舍其五百银钱施与众僧。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箭刷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修道。 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是比丘精进思惟得须陀洹果。 即生心念。 我恶道已覆。 应作已作。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 莫作放逸。 比丘答言。 我已得须陀洹果。 恶道已覆。 不复放逸。 我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受人天乐然后涅槃。 时优波笈多。 为欲令其生怖畏故。 早起着衣持钵共入摩偷罗国。 次第乞食到旃陀罗舍。 有旃陀罗子得须陀洹。 身有恶疮。 医师语言。 汝当取箭刷刷疮令其血出。 我当傅药。 其人闻已。 日日常以箭刷刷身。 优波笈多见已示其弟子语言。 善男子。 汝见须陀洹受此苦不。 比丘答言。 和上何业所造。 优波笈多言。 此人于释迦牟尼正觉法中出家。 有一比丘作维那监视坐禅。 于众僧中有一阿罗汉入禅处坐禅。 身有疮疥即便搔刮。 是维那语言。 大德。 汝何不取箭刷刷身而令作声。 又牵其手出坐禅处语言。 汝当往旃陀罗舍莫乱众僧。 时阿罗汉答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 莫作放逸受生死苦。 是时维那闻是语已。 便向大德忏悔。 忏悔竟即得须陀洹果。 是比丘即生心念。 我恶道已覆。 不复精进。 优波笈多语弟子言。 先坐禅维那即此旃陀罗子。 以其先世语阿罗汉汝何不取箭刷刷身。 是故今日得此果报用箭刷刷身。 先世又语大德汝往旃陀罗家是故今生旃陀罗姓。 时优波笈多弟子闻此语已心生怖畏。 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优波笈多复为旃陀罗子说法。 旃陀罗子厌离欲界得阿那含果。 即便命终生五净居。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亲情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 生一儿一岁便死。 复生一长者家二岁便死。 更生一长者家三岁便死。 如是四处五处六处七处。 于第七处生至年七岁。 时有劫抄。 将是小儿入于山中。 时优波笈多思惟见此众生最后为摄受故。 往至山中结跏趺坐。 化作四种兵。 象马车步。 彼劫畏故往优波笈多所。 优波笈多即摄神通为其说法。 彼劫闻法见四真谛。 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即以小儿与优波笈多。 时优波笈多令其出家说法教化。 小儿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既得果已即自思惟。 见其父母生大苦恼。 还父母处。 说言。 父母莫生苦恼。 是时父母见其儿还生大欢喜。 罗汉小儿即为父母说法。 乃至令得须陀洹果。 复往第六父母处白言。 父母。 莫生忧恼。 我是汝子。 汝先所生。 汝所长养。 至六岁而死。 父母闻之心大欢喜。 即为父母说法得须陀洹果。 如是第五第四第三第二乃至第一父母。 悉为说法教化得须陀洹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江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精进修行即得世间四禅。 得初禅定生须陀洹想。 得第二禅生斯陀含想。 得第三禅生阿那含想。 得第四禅生阿罗汉想。 不复精进。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 莫作放逸。 弟子答言。 我所作已办得阿罗汉果。 时优波笈多方便教化言。 善男子。 汝可往中天竺国。 比丘便往。 优波笈多于其中路化作五百贾客共游山中。 复化作五百劫贼来杀贾客。 比丘见劫欲来杀之生大怖畏。 即自思惟我非罗汉。 若是罗汉不应怖畏。 我当是阿那含。 于贾客中有一长者女失伴无侣。 女人见比丘即礼其足。 便语比丘。 圣人今者愿将我去。 比丘语言。 世尊有制。 不得独与一女人同路行。 汝今去我如师子见远以随我行。 优波笈多复化作大江。 是比丘入水欲渡江而在水下。 女人亦渡江而在水上。 比丘见此女人在江中将欲没。 即便思惟。 世尊已听。 若见女人水中欲死牵出无罪。 思惟竟。 即便牵出。 牵出之后便起欲心。 而复思惟。 我非是阿那含。 阿那含者无有欲心。 我应是斯陀含须陀洹。 乃至将女人上岸。 便作思惟。 我于今者欲舍一切戒与此女人为居。 时优波笈多即摄神通在其前立语言。 善男子。 汝是阿罗汉耶。 是时比丘即向优波笈多忏悔。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比丘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觉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儿。 典领家业未经几时。 而白父母。 听我出家。 乃至优波笈多与其出家。 即为说法。 令入山坐禅。 比丘受教即入山中。 在一树下结跏趺坐。 是比丘未出家时有妇端正。 及其坐禅思惟其妇。 时优波笈多化作其妇以住其前。 比丘见已而语之言。 汝何故来。 女人答言。 汝唤我来。 比丘语言。 我在此坐。 未曾出言。 云何唤汝。 女人答言。 汝以觉观唤我。 非是发言。 时彼女人即说偈言。 惭愧有二种谓口及与心于此二种中心惭愧为最若无有心觉则无口言说乃至优波笈多。 还摄神力复其本身。 在其前住而说偈言。 若汝不乐观彼女人若不欲见则不思惟若汝舍欲不应当乐譬如人吐不复欲食优波笈多更为说法。 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便说偈言。 和上见实已教化我我敬彼故即得圣道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放牛因缘尔时优波笈多欲往中天竺国。 于其中路有五百放牛人。 时五百放牛人见优波笈多便到其所。 优波笈多即为说法。 既闻法已得见四谛。 便以牛施优波笈多。 即于其所出家修道。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皆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化人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修道。 优波笈多为其说法既闻法已得世间四禅。 于初禅定生须陀洹果想。 于二禅定生斯陀含果想。 于三禅定生阿那含果想。 于四禅定生阿罗汉果想。 言我已作所作便生懈怠。 不复精进。 优波笈多言。 汝当精进莫作放逸。 比丘答言。 我已作所作乃至得阿罗汉果。 优波笈多教其入山坐禅。 复化作比丘。 共其坐禅令其谘受。 时化比丘教其禅法。 又问言。 谁为汝出家。 和上是谁。 比丘答言。 优波笈多是我和上。 为我出家。 化比丘言。 汝大功德。 得优波笈多无相佛为汝作师。 复问。 汝读诵何经。 为修多罗毗尼摩得勒伽(翻律本)。 于佛法有所得不。 比丘答言。 我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罗汉果。 化人又问。 汝以何道得。 比丘答言。 以世道得。 化人言。 汝所得者是世谛道。 汝未得圣法。 比丘闻已深生忧恼。 便往优波笈多所。 白和上言。 我故是凡夫。 和上当为我说法。 优波笈多即为说法。 彼比丘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不乐住处因缘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子。 典领家事未经几时心念欲出家。 白其父母。 听我出家修道。 父母答言。 我无有儿。 唯有汝耳。 我今未死。 云何舍我出家。 是儿闻父母言心生忧恼。 乃至六日不食。 是时父母听其出家。 而语言。 汝出家已当数看我。 答言如是。 即便往至优波笈多所出家。 出家竟念言。 昔与父母有约。 出家之后当数看父母。 白和上言。 往父母处。 是其先妻。 为其懊恼不复严饰。 比丘见之语言。 我当舍戒还家。 又往优波笈多处。 至已礼足说言。 和上一心我欲舍戒还我本处。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莫作此思惟。 且待少时。 我欲知汝意。 令汝意满后可舍戒。 复令其往摩偷罗国。 化其妇死四人担之从彼国出。 是时比丘还看父母。 而于中路见死尸出。 问担尸者。 此是何人。 彼人答言。 有一长者儿某甲新出家。 是其妇。 为其懊恼而死。 我今移之置尸陀林。 比丘闻之便随其去欲见其身。 优波笈多化此死尸多出虫血。 比丘见已入不净观。 思惟精进得阿罗汉果。 已作所作往优波笈多处顶礼其足。 优波笈多言。 汝见妇不。 答言。 依法而见。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锡杖因缘是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 于优波笈多所出家。 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闻法已得世间四禅。 比丘念言。 我所作已作不复精进。 优波笈多言。 善男子。 汝当精进莫作放逸。 答言和上。 我已作所作得阿罗汉果。 时和上令其执锡杖早起着衣持钵。 往众僧前然后入国。 是时有五百优婆塞。 皆持饮食随其后行。 比丘见已知他重之。 谓言己是胜功德人便起我慢。 复更思惟。 我非罗汉。 阿罗汉者。 无有我我所慢。 乃至往和上处。 白和上言。 我未得圣道。 当为说法。 优波笈多即为说法。 比丘思惟即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善见因缘尔时罽宾国有一比丘名善见。 得世间四禅。 龙王所贵。 时罽宾国炎旱无雨。 一切大众请此比丘欲令降雨。 优波笈多思惟。 欲化善见。 今正是时。 优波笈多方便教化。 令十二年无雨。 外道见相。 语大众言。 过十二年乃当有雨。 大众闻此言而生忧恼。 往优波笈多处请令降雨。 优波笈多言。 我不当请雨。 罽宾国有一比丘名善见。 汝可求之。 时摩偷罗国大众。 遣使至善见所请其求雨。 善见得四禅神通。 以神通力往摩偷罗国。 乃至大众请其求雨。 是时善见即为降雨满阎浮提地。 阎浮提人患此大水。 大众心谓。 善见比丘降此大雨。 胜优波笈多。 是时善见多人随从出摩偷罗国。 优波笈多少人随从入摩偷罗国。 时善见比丘见其自身随从者多。 见优波笈多随从者少。 便生慢心。 复思惟言。 我非罗汉。 阿罗汉者无有慢心。 即往优波笈多所。 至已礼足而白言。 佛已涅槃。 大德今作佛事。 为我说法。 优波笈多言。 佛所说戒汝不正守护。 自谓胜我而生憍慢。 佛处处说听比丘请雨。 乃至优波笈多为其说法。 比丘闻法思惟精进得阿罗汉果。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寺封因缘尔时优波笈多。 于摩偷罗国起寺非壹乃至百数。 时摩偷罗国王名真多柯。 无有信心恼乱众僧及给事檀越。 时无量众僧及给事檀越。 往至优波笈多所。 说如是事。 优波笈多思惟。 若我遣使白阿育王。 恐阿育王瞋必当害之。 我当自往。 时优波笈多以神通力如瞬眼顷。 于那哆婆哆寺忽然不现。 即到波多利弗多(翻重花子树)城鸡寺。 时阿育王闻优波笈多来。 修治国界香花伎乐种种庄严。 与诸大臣及国人民。 悉皆往迎优波笈多。 至已礼足恭敬合掌说言。 大德。 何故来此。 答言。 故来王处。 王复问言。 有何事故。 大德答言。 大王已弘广佛法。 于摩偷罗国起寺非一乃至百数。 彼国王真多柯王领彼国。 无有信心恼乱佛法。 王当令其守护佛法。 时阿育王即勅大臣名曰成护。 汝可使人急杀彼王。 优波笈多即白王言。 莫杀彼王。 王当教勅。 从今以去莫复恼乱佛法。 时阿育王自手作书。 以牙印之授罗刹手。 罗刹奉书。 一念之顷即至彼国。 时真多柯王顶受读诵。 既读诵竟击鼓宣令一切国人。 从今以往不得恼乱佛法。 时阿育王问优波笈多。 彼何等寺为偷劫所乱。 优波笈多答言。 那哆婆哆寺。 时阿育王自手作书以牙印之。 与优波笈多。 以一国封供给此寺。 时阿育王设种种供养。 优波笈多受供养竟。 即于鸡寺忽然不见。 还那哆婆哆寺。 郗徵柯因缘尔时优波笈多思惟。 郗徵柯为生已未。 见其未生。 从此日日往其父母处。 一日与多比丘往其家。 一日与二比丘往其家。 复别日独往。 是时长者见优波笈多独来其舍问言。 圣人何故无有弟子随从。 长老答言。 我无弟子。 长者白言。 我乐在家不乐出家。 若我生儿当与大德为弟子。 是时长者生儿未久而便命终。 第二儿生又复命终。 乃至第三儿生名郗徵柯。 即与优波笈多。 令其出家。 优波笈多为其出家与受具足。 于第一羯磨。 得须陀洹果。 乃至第四羯磨。 得阿罗汉果。 时优波笈多思惟。 我应化者悉已化竟。 此石室长十八肘广十二肘。 四寸筹已满。 我今当入涅槃。 是时优波笈多作是念已。 便以法藏付郗徵柯。 说言。 善男子。 世尊法藏付摩诃迦叶入般涅槃。 摩诃迦叶法藏付阿难入涅槃。 阿难以法藏付末田地入涅槃。 末田地以法藏付和上入涅槃。 和上以法藏付我。 我今欲入涅槃。 此法藏汝当守护。 乃至却后七日优波笈多当入涅槃。 时诸天人遍告一切阎浮提人令知。 有十万阿罗汉和合学人。 及精进凡夫。 比丘白衣等无量无数。 优波笈多涅槃时至。 以神通力身昇虚空。 现种种神变。 行住坐卧入火三昧。 入三昧有种种色。 青黄赤白从其身出。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身上出火。 乃至以种种神力。 令诸同学及诸人天生大欢喜心得开解。 即入涅槃如水灭火。 即以此筹阇维其身。 乃至起塔种种供养。 优波笈多入涅槃时。 复有一千罗汉。 舍命入涅槃。 乃至郗徵柯守护法藏竟复入涅槃。 优波笈多因缘竟。 正法常住多时不灭塔持舍利亦如是住是人持法爱乐无穷常住不灭亦复如是从阿育王因缘。 乃至优波笈多入涅槃。 外国凡三千一百偈。 偈三十二字。 弟子二十八人。 阿育王经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4-10-05 08:04: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