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育王经 内容: 阿育王经卷第五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半菴摩勒施僧因缘品第五尔时阿育王得坚固信问诸比丘。 谁已能于佛法之中最大布施。 诸比丘答言。 孤独长者已大布施。 王复问言。 其能几许佛法中施。 比丘答言。 用百千万金。 阿育王闻即便思惟。 孤独长者用百千万金。 我于今者亦以百千万金以用布施。 阿育大王已起八万四千塔。 又于初生得道转法轮入涅槃及诸罗汉涅槃之处。 各以十万金施。 四部大会亦已作讫。 又三十万众僧一分阿罗汉二分学人及精进凡夫。 于一日中一时施食。 又阿育王唯留珍宝。 一切大地宫人大臣鸠那罗。 及以自身悉施众僧。 复以四十万金布施众僧。 又以无数之金赎此大地。 乃至自身后以九十六千万金布施众僧。 时阿育王得病困笃生大忧恼。 大臣成护。 是其先世随喜施沙知识。 闻大王病。 便往王所而礼王足。 即说偈言。 昔面如莲花尘垢不能污大力诸怨家不得见大王犹如日炎盛人所不能视何故于今者悲泣而流泪阿育王以偈答言。 我今生忧恼不为身命财别离圣众故是以我忧恼世尊诸弟子成就诸功德以种种饮食日日常供养当思惟此事是故我流泪复次成护。 我昔欲以百千万金供养三宝。 而意未满。 我今欲以四十千万金布施满我本心。 思惟已便欲遣四十千万金送与鸡寺。 是时鸠那罗儿名三波地(翻具足)为太子。 大臣语太子言。 阿育大王须臾应终。 而今欲遣四十千万金送与鸡寺。 一切国王以物为力。 太子应当勒守物人勿令金出。 于是太子即便勒之。 阿育王勅不复施行。 唯有金器供王食用。 王食讫已便令送此金器与彼鸡寺。 复断金器听以银器。 王食竟已复令送此银器与彼鸡寺。 复断银器乃至以铁器供王王食已复令送与鸡寺。 复断铁器听用瓦器。 时阿育王无复有物。 唯半菴罗菓在其手。 中时阿育王心大悲恼。 召诸大臣及以人民一切和合而语之言。 谁于今日为此地主。 大臣起而作礼合掌说言。 唯天为主。 更无异人。 时阿育王泪落如雨。 而说偈言。 今我阿育王无复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何用是富贵如恒河流水先所领国土豪富最第一今忽贫穷至不复得自在一切诸合会皆悉当分离如来正法言无有能知者我先所勅令一切无障罣犹如心意识于缘得自在我今所教勅如水碍于石一切诸怨贼我先悉降伏王领一切地摄一切贫苦今者无光明如云障于月如阿输迦树花叶悉枯落是我阿输迦贫悴亦如是是时阿育王即呼傍臣。 名曰跋陀罗目阿(翻贤面)而语之言。 我失自在。 汝今于我为最后使。 唯此一事汝应当作。 此半阿摩勒菓送与鸡寺宣我语曰。 阿育王礼众僧足。 昔领一切阎浮提地今者唯有半阿摩勒菓。 是我最后所行布施。 愿僧受之。 此物虽小。 以施众僧福德广大。 而说偈言。 我本为人王于宫得自在无常为自相不久而磨灭能为疗治者唯有圣福田今我无医药愿今见济度此半阿摩勒是我最后施小施而福广是故应摄受时此使人。 受王勅已。 将半阿摩勒菓往至鸡寺。 于上座前以阿摩勒菓供养众僧。 合掌说偈。 一切地一繖王领无障碍犹如日光明遍照一切处以自欺诳业功德于今尽譬如日入时无复有光明以恭敬顶礼施半阿摩勒显其福德尽今为最后施是时上座集诸比丘而语之言。 汝等今当起怖畏心。 如佛所说。 见他无常是处可畏。 谁能于此不生厌离何以故。 勇勐能布施孔雀阿育王王领于大地阎浮提自在今日果报尽唯有阿摩勒大地诸珍宝悉为他所护今此阿育王舍半阿摩勒诸有凡夫人福德力生慢当为说无常令其生厌离时诸众僧得阿育王半阿摩罗菓。 碎以为末以置羹中遍行众僧。 时阿育王语成护言。 谁今为王。 成护礼足合掌说言天为地主。 更无有人。 时阿育王以人扶起遍观四方。 向众僧处合掌而言。 今留珍宝此外大地乃至大海一切施僧。 又说偈言。 水为大地衣七宝严地面持一切众生及以诸山等我今以舍此布施诸众僧于众僧得果是故我今施以此布施福不求帝释处亦不乐梵天及诸大地主唯欲以此福愿求心自在得共圣人法人所不能夺乃至阿育王。 以多罗叶。 书此偈语。 以齿印之。 执书合掌向彼僧处而作是言。 以此大地一切施僧。 说己便终。 乃至大臣用五色綵以庄严舆供养王身。 供养已便水欲以灌太子顶以授王位。 成护语诸臣言。 一切大地阿育大王已施众僧。 诸臣答言。 我等今者当作云何。 成护答言。 先阿育王作意。 我用百千万金施佛法僧。 已与九十六千万金。 欲更满之。 而诸臣不听。 王意不满。 故以一切大地布施众僧。 诸臣即便取四十千万金以赎大地。 即以海水灌太子三波地顶。 令登王位。 三波地儿名毗梨诃钵底(翻太白星)。 太白有儿名毗梨沙斯那(翻牛毕)。 牛毕有儿名弗沙跋摩(翻尾铠星)。 尾铠有儿名弗沙蜜多罗(翻差友)。 乃至弗沙蜜多罗得登王位。 集诸大臣。 以何方便能令我名恒住不失。 诸臣答言。 大王之姓从阿育王来。 是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乃至佛法未灭。 阿育大王名闻亦在。 王今应当起八万四千塔。 时王答言。 阿育大王有大神力人无及者。 更有方便得流名不。 是时有婆罗门咒愿第一。 而是凡夫不信佛法。 白王言。 有二种因名得常住。 一者作恶。 二者作善。 阿育大王起八万四千塔。 天今坏之名则常在。 乃至弗沙蜜多罗王。 严驾四兵欲坏佛法。 往至鸡寺。 至已于寺门闻有师子吼。 王大怖畏。 复还波吒利弗国。 如是三反往至鸡寺亦复如是。 还于本国集彼众僧而作是言。 我于今者欲坏佛法。 诸众僧中。 于塔及寺各有所护。 宜各说之。 诸僧皆言。 我等护塔。 王于是时即杀上座次及诸僧。 时有沙柯罗国是其所领。 语彼国人。 若有能得一比丘首。 与其金钱。 彼国有寺。 名曰法王。 时彼寺中有一罗汉。 人欲取头而白王言。 彼有比丘。 今欲取头送与大王。 时王闻已自欲取之。 是时比丘入灭尽定。 以定力故。 刀杖火毒不能侵害。 既不得杀。 复往余处至拘瑟他歌(翻库藏)国。 彼国有一夜叉神守护佛牙。 是夜叉思惟佛法当灭。 我既受戒。 不复杀生。 我有女儿已利履(亡失反)夜叉本欲求之。 以其先常作恶业故而我不许。 为护佛法今应与之。 复有一大力夜叉常护弗沙蜜多罗王。 以其力故人无侵害。 是护佛牙神将护王夜叉至于南海。 是时已利履夜叉取太山。 压弗沙蜜多罗王及其四兵。 一时皆死。 是故此山名修尼喜多。 弗沙蜜多罗王既被杀已。 孔雀大姓从此而灭。 阿育王经卷第五阿育王经卷第六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记优波笈多因缘第六是时佛欲涅槃化阿波罗啰龙王。 及瞿波啰旃陀利龙王竟。 至摩偷罗国。 于彼国告阿难言。 于此摩偷罗国我入涅槃百年后。 当有卖香商主名笈多。 有儿名优波笈多无相佛。 当作佛事教化多人证阿罗汉果。 此处石窟。 长十八肘。 广十二肘。 令其弟子人捉一四寸筹投石窟中使满石窟。 阿难当知。 我后教化弟子优波笈多最为第一。 阿难。 汝今见彼远青林不。 阿难答言。 已见世尊。 佛言。 彼山名优楼漫陀。 如来入涅槃百年后。 当有舍那婆私比丘于彼山起寺。 又说法教化。 优波笈多令其出家。 于摩偷罗国有长者子兄弟二人。 名那哆婆哆。 其当于优楼漫陀山为起寺檀越。 故名此寺为那哆婆哆。 阿难当知。 此寺最为第一禅处。 阿难惊惋优波笈多饶益多人。 佛语阿难。 汝今不应惊惋此事。 过去久远其生恶道已益多人。 又过去世于此优楼漫陀山三边。 一边有五百缘觉。 一边有五百仙人。 一边有五百猕猴。 猕猴之中而有一主。 是猕猴主往缘觉处。 见诸缘觉生欢喜心。 取树花果供养缘觉。 时诸缘觉结加趺坐。 是时猕猴次第作礼。 作礼已毕。 于僧坐末而自端坐。 乃至日日亦复如是。 时诸缘觉皆入涅槃。 猕猴不知。 恒修供养如本不异。 见诸缘觉悉不受之。 是时猕猴执缘觉衣及以牵脚。 缘觉不动。 猕猴思惟。 是诸缘觉悉皆已死。 啼泣懊恼。 复至仙人处。 是五百仙人皆卧棘刺。 是时猕猴复学仙人卧棘刺上。 又学仙人卧灰土上。 复学仙人五热炙身。 炙身去后。 是时猕猴以水灭火取灰藏之。 所卧棘刺拔取掷去。 所卧之灰复取除之。 仙人以手攀树自悬。 猕猴复拨其手令其堕地。 是猕猴四威仪中常教化诸仙。 既教化已。 于诸仙前端坐修定。 语仙人言。 汝等一切当如是坐。 时五百仙人随其坐禅。 是诸仙人无师说法。 于三十七助菩提法思惟证得缘觉之道。 既得道已。 复作是念。 我得圣道。 由此猕猴。 即以香花饮食供养猕猴。 乃至猕猴命终时。 诸缘觉即以香木用烧其身。 佛语阿难。 是猕猴者即优波笈多是。 优波笈多于恶道中。 为多众生作大饶益。 我入涅槃百年后。 复于优楼漫陀山作大饶益。 尔时世尊语阿难言。 汝当捉我衣角。 时世尊将阿难身昇虚空往罽宾国。 至已语阿难言。 汝见此处多山林不。 阿难答言。 已见世尊。 复告阿难。 此罽宾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末田地比丘。 于此土立罽宾国。 乃至佛次第行到拘尸那城。 涅槃时至。 告长老摩诃迦叶。 我今欲入涅槃。 汝当聚集法藏令住千年。 为摄受众生故。 摩诃迦叶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教。 我当奉行。 乃至佛念天帝释。 时天主帝释知佛心已。 即至佛所。 尔时世尊告帝释言。 憍尸迦。 汝当护持法藏。 帝释白佛言。 世尊。 我当如是。 世尊复念四天王。 时四天王知佛心故即至佛所。 佛复告四天王。 我涅槃后。 汝等当护持法藏。 乃至未来三贼国王。 汝皆应共其护持法藏。 四天王白佛言。 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以法藏付摩诃迦叶及天帝释四天王等竟。 复往摩偷罗国。 如是次第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告阿难言。 涅槃时至。 是娑罗双树北面。 汝当安置眠处。 我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即说偈言。 生死海无底波浪洄澓深老病以为岸我今已得渡欲入无忧国弃舍身之栰更生以为海老可畏为水牟尼为牛王渡彼生死海如人依于栰安隐至彼岸乃至广说。 佛入涅槃起八舍利塔。 第九甖塔。 第十炭塔而说偈言。 八塔高如山舍利在其下次第九甖塔第十者炭塔乃至天主帝释及四天王。 一切香花种种伎乐供养舍利。 说言。 世尊付我等法藏入涅槃。 今我等依佛法守护。 是时帝释语持梨哆阿啰哆(翻治国)言。 汝于东方当护佛法。 复语毗留多(翻增长)言。 汝于南方当护佛法。 复语毗留博叉(翻不好眼)言。 汝于西方当护佛法。 复语鸠鞞罗(翻不好身)言。 汝于北方当护佛法。 世尊言。 我灭后有三贼王。 当来与汝同处。 若坏佛法汝当拥护。 是时佛入涅槃。 无数罗汉亦入涅槃。 是时空中悲声说偈。 苦哉佛弟子一切皆涅槃今日此世间一切皆虚空无明为闇覆正法灯。 大德罗汉悉皆涅槃。 无复守护三藏法者。 三藏正法不得久住。 是时帝释及四天王。 无数诸天一切往至大迦叶所。 至已礼迦叶足而说言。 世尊付法藏与大德及我等。 大德。 今当与我共护佛法。 一切佛法当共聚集。 勿令分散。 今此佛法天人摄受住世千年。 为摄受一切众生故。 乃至迦叶鸣磬。 以神通力从口出声。 告阎浮提一切令知。 有五百阿罗汉住拘尸那伽。 是时迦叶语阿[少/兔]楼驮。 长老。 见阿罗汉谁今未来。 阿[少/兔]楼驮答言。 伽梵波提(翻牛主)今在天上尸利沙(翻树名)殿。 其今未来。 大德迦叶问诸比丘。 今此众中谁为最小。 富那罗汉答言。 我为最小。 摩诃迦叶语言。 长老。 众僧法教汝能受不。 富那答言。 能受。 迦叶又言。 善男子。 汝今能受众僧教法。 善哉善哉。 汝今当往天上尸利沙殿伽梵波提所而语之言。 大迦叶及诸众僧唤汝来下。 今有众事。 汝可速来。 而说偈言。 善男子当往尸利沙之林舍此众往彼伽梵波提所乃至富那往至尸利沙殿。 语伽梵波提言。 迦叶及诸众僧。 于阎浮提一切和合。 今有僧事汝宜速下。 伽梵波提答言。 善男子。 汝当说佛及众僧。 勿道迦叶及众僧。 何以故。 佛已涅槃。 诸外道等当轻佛法。 复次有恶比丘起破僧事。 外道当言。 佛既涅槃。 法亦灭尽。 诸比丘等皆无所知。 佛昔在世。 以智慧光明令诸世间悉亦光明。 今既灭度。 世间皆闇。 我于今者何事至彼。 复说偈言。 一切世间空无复欢喜处无如来说法阎浮提无事我今欲住此而入于涅槃汝今还彼以宣我心。 伽梵波提礼大迦叶及诸众僧。 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空无复欢喜处无如来说法阎浮提无事我今欲往此而入于涅槃伽梵波提说此语已即入涅槃。 是时富那还阎浮提。 而说偈言。 大德胜众伽梵波提礼敬而言佛已涅槃我于今日亦入涅槃如大象灭子亦随灭是时大迦叶即便立制。 从今已去众僧和合结集法藏。 其事未毕。 诸比丘等不得涅槃。 即说偈言。 从今日已去一切僧和合未结集法藏皆不得涅槃乃至五百阿罗汉皆和合竟。 大迦叶白僧言。 此长老阿难恒随如来其今已老。 一切众僧当恭敬之。 复说偈言。 此长老阿难受持佛所说利根有智慧常随如来行净心解佛法应当恭敬之饶益诸众僧十力所赞叹是时大迦叶语诸比丘。 我等若于此地结集法藏。 大众云聚必当悲泣妨于法事。 我等欲于佛得道处摩伽陀国结集法藏。 乃至迦叶及五百罗汉至王舍城。 是时长老毗梨时弗多供给阿难。 行毗梨时国至已。 彼国四众闻佛涅槃心生悲恼。 是阿难思惟。 四众懊恼。 云何说法。 长老毗梨时弗思惟。 我观和上心。 为是圣人。 为是凡夫。 即见和上犹是学心。 未厌欲界见已往阿难处。 至已说此偈言。 汝当往树下于涅槃作心瞿昙当坐禅不久证涅槃是时长老阿难。 以毗梨时弗教化故。 昼日行坐洗五盖心。 如是一更乃至五更。 明星出时出外洗足。 洗竟还寺欲右脇卧。 头未至枕。 离诸烦恼得罗汉果。 往王舍城。 乃至迦叶及五百罗汉亦来此城。 是时阿阇世鞞提希子闻迦叶及五百罗汉至。 庄严道路种种供具迎大迦叶。 时阿阇世王以无根心成就故。 昔见佛来从高楼堕。 佛以神力而接取之。 今于象上见大迦叶复欲投下。 时大迦叶亦以神力而接取之。 是时迦叶语阿阇世王。 如来神力不假思惟。 声闻神力必须作意。 若不作意而汝堕者命则不全。 从今以去不应复尔时。 王答言。 我当如是。 时阿阇世王礼迦叶足合掌说言。 大德。 世尊涅槃我遂不见。 若大德作意欲入涅槃当来看我。 迦叶答言。 如是。 复语大王。 我等欲于此城结集佛法。 时王答言。 我从今去至未终灭。 当以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供养众僧。 愿诸众僧在竹林中。 是时迦叶思惟。 此寺广大。 诸比丘等妨乱我事。 当作是言。 如是可说。 如是不可说。 有石窟处名毕波罗延(树名)。 我等当于彼处结集法藏。 乃至迦叶共五百罗汉往毕波罗延石窟。 至已庄严住处语。 诸比丘。 于未来世诸比丘等当失正心。 我等未中之前当共集优陀那伽陀。 中后集一切法。 乃至五百阿罗汉次第坐于其坐处铺尼师檀。 一切众僧心念。 于三藏中先集何藏。 大德迦叶言。 当先集修多罗。 诸众僧复言。 谁能诵修多罗。 迦叶答言。 长老阿难多闻中第一。 一切修多罗皆是阿难受持。 我等当问阿难集修多罗。 是时迦叶语阿难言。 汝今当说修多罗。 我等大众当共结集。 而说偈言。 汝长老阿难当知此法藏是如来所造汝力故能住汝持佛法藏如牛负重担如来持十力最胜大勇勐能令三有灭佛法如醍醐一切持法藏皆悉已涅槃唯今汝一人受持佛法藏是时长老阿难答言。 如是。 即从坐起于上座前立观一切众僧。 而说偈言。 此大吉众僧离世尊一人净心不庄严如虚空无月乃至长老阿难从上座次第作礼。 礼已即登高座而便思惟。 有修多罗。 我亲从佛闻。 有修多罗。 不亲从佛闻。 我于今者悉说如是我闻。 乃至大德迦叶语阿难言。 长老应说。 修多罗在何处说。 而说偈言。 大智皆劝请佛子汝当说佛初修多罗在于何处说时阿难答言。 婆罗[木*奈]国为五比丘初说修多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婆罗[木*奈]国仙面鹿园。 佛语诸比丘此苦圣谛。 乃至广说。 是时长老阿若憍陈如思惟。 我此众中闻为我等说修多罗。 如是至佛法不断皆是初所闻法。 便生懊恼。 是时阿难见是事故亦生懊恼。 便下高座而在地坐。 复说偈言。 三有无有力犹如水中月幻化芭蕉树复以智慧力能知诸世间是故舍生死而入于涅槃如大风倒树时五百阿罗汉皆除床座露地而坐。 是时迦叶语诸比丘。 阿难所说是何修多罗。 乃至五百阿罗汉入三摩提。 从三摩提起而说言。 如是修多罗。 如是修多罗。 乃至广说四种修多罗。 结集已竟。 众僧复言。 我今欲集毗尼藏。 应当问谁。 大德迦叶答言。 长老优波离持一切律最为第一。 我当问其欲结毗尼。 是时迦叶语优波离。 长老汝当说毗尼。 我欲结集。 答言。 如是。 佛于何处说波罗夷。 优波离答言。 于毗时国。 为何人说。 为须提那迦兰陀子。 如是广说。 乃至第二法藏已竟。 摩诃迦叶复思惟。 我等自说智母。 是时迦叶语诸比丘。 云何说智母。 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四辩无诤智愿智悉皆结集。 法身制说寂静见等是说智母。 乃至大德迦叶已结集法藏。 而说偈言。 已结经法竟为世间饶益佛十力所说是事不可量世间无明闇法灯能除之是时长老阿难思惟。 佛世尊涅槃时。 有犯小罪教令除灭。 我今当白众僧。 即于上座前合掌而言。 我亲闻受佛说。 从今有犯小戒悉令放舍不复假治。 若众僧同。 今便共舍。 既无细罪。 诸众僧等则安乐住。 是时大德迦叶语阿难言。 汝问世尊。 何者是细戒应舍。 何者非细戒不应舍。 于五篇中。 为是第五。 为是第四。 阿难答言。 我实不问。 何以故。 于时佛边诸大比丘悉皆不问。 我既最小心无惭愧。 是故不问。 复次为佛涅槃。 我时懊恼。 是故不问。 时大迦叶语阿难言。 汝有罪过犯突吉罗。 如来临欲涅槃从汝索水。 而汝以浊水上佛。 阿难答言。 我既最小心无惭愧。 是时柯掘他(不解翻)江有五百乘车而从江过。 车去未久我便取水。 是故水浊。 迦叶又言。 如来须水。 汝何故不以钵向天。 天自降水。 何为取此浊水上佛。 是故汝今得突吉罗。 复次世尊有新袈裟。 色黄如金。 汝何故以足蹋之。 阿难答言。 非我无惭愧。 是时我处更无异人。 是故足蹋。 迦叶又言。 汝何故不执衣向天。 天当来捉。 是故汝今犯突吉罗。 复次佛时语汝。 若人能修四如意足。 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令汝知之。 而佛如来常成就四如意足。 汝何故不请佛住世一劫若减一劫。 阿难答言。 大德迦叶。 不无惭愧。 时魔王迷惑我心。 是故不能请如来住。 迦叶语言。 此亦得突吉罗罪。 复次汝何故以如来阴藏相示诸女人。 阿难答言。 大德。 我非无惭愧。 以阴藏相示诸女人。 时诸女人多诸爱欲。 若见如来阴藏之相。 便厌女身愿求男身。 是故示之。 迦叶语言。 汝得突吉罗罪。 汝应当忏悔。 是时迦叶语诸比丘。 我等今当说七灭诤法及诸细罪。 诸比丘中或言众学法是小。 或言四法是小。 或言九十事是小。 或言三十事是小。 或言乃至二不定是小。 或言若留四重及十三僧残。 余一切舍。 外道当说。 沙门瞿昙其法斑駮。 若佛在世法则和合。 佛灭度后法亦散灭。 佛涅槃后。 诸弟子等各随其意。 欲受便受。 欲舍便舍。 佛说此言。 若有比丘不一心受者。 当正心受戒。 若已受戒不得舍之。 依佛所说悉皆受持。 若比丘如说受持。 善法增长无复退转。 是故依佛说一切诸戒悉皆受持。 阿育王经卷第六阿育王经卷第七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翻大龟)入涅槃。 摩诃迦叶付阿难(翻欢喜)入涅槃。 阿难付末田地(翻中)入涅槃。 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紵衣)入涅槃。 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翻大护)入涅槃。 优波笈多付絺徵柯(翻女)优波笈多在摩偷罗国教化弟子。 有成阿罗汉者。 辄令投一四寸筹于石室中。 室广十二肘长十八肘。 自作誓言。 筹若满室当入涅槃。 筹既满已乃入涅槃。 以法付嘱弟子絺徵柯。 絺徵柯是满室筹中最后弟子。 优波笈多语絺徵柯言。 昔佛以法藏付嘱迦叶。 迦叶以付嘱阿难。 阿难以付嘱末田地。 末田地以付嘱和尚。 我今以此法藏付嘱于汝。 付嘱既竟。 却后七日而入涅槃。 天人展转相告满阎浮提。 阿罗汉十万人和合共来供养。 学人及优婆塞优婆夷不可称数。 乃至涅槃时至。 身腾虚空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现十八变。 诸天世人莫不欢喜。 然后以筹而自阇维。 尔时一千罗汉同入涅槃。 乃至絺徵柯受护法藏。 迦叶因缘长老摩诃迦叶涅槃因缘。 尔时梯毗梨迦叶。 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一切皆诵。 以愿智令知三藏。 受身证灭尽三昧。 得总持四辩与五百阿罗汉结集法藏。 佛所说法次第付嘱与诸胜人。 处处流布常视读诵勿令遗失。 于一切众而为饶益。 常自思惟。 我年已大老死无常。 作此思惟。 依佛所说依力已受。 善友受经法子已生。 以现佛恩少报佛恩。 谁能一切悉报佛恩。 一切同学于法和合。 多时持身以摄世间。 多时担身已大疲极。 以臭身疲极。 涅槃时至。 复说偈曰。 已结修多罗以修治道路世尊之法语处处广宣说复说偈言。 无惭愧已除已摄有惭愧已作自饶益我涅槃时至是时摩诃迦叶往至阿难处。 语长老阿难言。 世尊付我法藏。 付已而入涅槃。 我今欲涅槃。 以法藏付汝。 汝当受持。 尔时王舍城当有商主儿生。 以舍那衣覆。 是故名舍那婆私。 舍那婆私入大海。 后归于世尊法。 当修供养。 汝当教化令其出家。 汝当以佛法藏以传与之。 尔时摩诃迦叶以佛法藏付长老阿难。 付法藏竟。 作是思惟。 是我世尊大慈悲。 难作已作。 教化周遍。 无边功德以造此身。 世尊舍利处处供养。 我应入涅槃。 汝自当知是我可作无有别事。 复说偈言。 是我世尊摩诃慈悲世尊舍利我已供养菩提三昧之所出生难作已作最后供养摩诃迦叶以神力往四支徵(音知荷反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以第一恭敬礼拜供养。 八舍利塔亦复如是。 复入于龙宫以修供养。 譬如师子王入于池湖。 无有怖畏深大不动清净无垢。 于彼佛牙供养已竟。 譬如龙王出于虚空。 一瞬眼顷至忉利天宫。 时帝释及诸天欢喜供养。 供养既竟。 意欲从彼而入涅槃。 是时帝释见此事相。 语迦叶言。 念于净行常住山中。 以何意故。 而来至此。 此处孤独无有归依。 是时挮毗利摩诃迦叶语帝释言。 憍尸迦。 我乐看佛牙及佛天冠摩尼宝珠钵多罗等。 是我最后。 应为供养。 复说偈言。 为说苦尽是故我来为看佛相是故我来帝释及诸天。 闻迦叶语一切懊恼。 恭敬彼故。 而以两手。 捧持佛牙以授迦叶。 迦叶顶受目不暂瞬。 以漫陀罗华(翻圆华)薄拘罗华(翻曲华)牛头栴檀周流那(翻未香)以此供养。 摩诃迦叶语帝释及一千诸天。 汝当修不放逸。 是时迦叶于须弥山顶忽然不现还王舍城。 尔时长老迦叶以佛法藏付嘱阿难。 是时阿难日日随从迦叶后行。 阿难语迦叶言。 莫入涅槃。 是时迦叶告阿难言。 我今与汝各随所入。 尔时阿难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是阿难以三可爱和合。 一者名可爱。 二者闻可爱。 三者色可爱。 彼人见色不厌。 闻说法不厌。 迦叶亦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迦叶思惟。 我本有约。 入涅槃时当往见阿阇世王。 是时迦叶入王宫内语看门人。 我今住此。 欲见大王。 汝可入宫白王令知。 门人答言。 王今正眠。 须王眠觉当为启闻。 迦叶语言。 汝可觉王。 门人答言。 王不可觉。 觉必大瞋。 瞋必治我。 长老迦叶语门人言。 王若觉时。 汝当白王。 迦叶今来欲入涅槃。 故须见王。 是时迦叶入城乞食。 乞食竟入鸡足山。 破山三分。 于山中铺草布地。 即自思惟。 而语身言。 如来昔以粪扫之衣覆蔽于汝。 至于弥勒法藏应住。 复说偈言。 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以此故弥勒教化诸弟子尔时迦叶起三三昧。 一者如入涅槃竟。 被粪扫衣。 以三山覆身。 如子入母腹而不失坏。 乃至弥勒法藏应住。 二者若阿阇世王来山应开。 迦叶思惟。 若阿阇世王不见我身当吐热血死。 三者若阿难来山当开。 是时从三昧起舍命入涅槃。 入涅槃竟。 地六种震动。 帝释等无数天人以天诸花供养迦叶身。 三山还合以覆其身。 帝释及诸天远离故生懊恼。 即说偈言。 我等今日远离迦叶心生懊恼不能自胜毕钵窟天众难法生摩伽他人生贫孤独一切世间无有归依今此迦叶第二佛灭正法山堕正法船动正法树落正法海涌魔王欢喜摄受法乱作如是语已忽然不现。 时阿难入王舍城未出。 迦叶入涅槃。 长老阿难王舍城乞食竟。 思惟无常乃至。 阿阇世王眠中梦见其母姓灭。 惊此梦故怖畏起觉。 门人白王。 迦叶向来欲见王当入涅槃。 王闻其言。 闷乱堕地。 傍人以水起王。 王得少醒往竹林中。 礼阿难足。 礼已复起懊恼啼哭说言。 我今闻长老摩诃迦叶入涅槃。 阿难答言。 大精进已入涅槃。 尔时阿阇世王语阿难言。 看迦叶身我欲供养。 阿难将王至鸡足山上。 是时阿难见诸罗刹护迦叶身。 阿阇世王亦如是见又见天花覆迦叶身。 见已举手拍头以一切身接足作礼。 如象触树倒。 礼已便欲觅薪以阇维之。 是时阿难语言。 大王。 今何所作。 王答言。 我欲烧迦叶身。 阿难答言。 莫烧莫烧。 此身神力所持。 乃至正觉弥勒佛九十六千万弟子围绕来至此处。 取迦叶身现诸弟子。 时弥勒说言。 此迦叶是释迦牟尼弟子。 少欲知足最为第一。 又结集释迦牟尼法藏。 复说偈曰。 此仙比丘姓迦叶释迦牟尼大弟子最胜善见益世间是其受持彼法藏是时弥勒弟子生念。 彼时人身小。 释迦牟尼身。 为如是。 为当大。 是时弥勒佛见其弟子而语言。 摩诃迦叶身粪扫僧伽梨。 是释迦牟尼世尊僧伽梨衣。 彼弟子闻已忧愁。 故九十六千万弟子当得证阿罗汉果。 复得受持戒行功德。 复次于山顶应起塔。 阿阇世王还其城内。 是时三山还合更覆其身。 阿阇世王即于山上更复起塔。 以种种香花供养。 阿难因缘尔时长老迦叶入涅槃。 时阿阇世王礼阿难足说言。 长老佛入涅槃我不见。 长老摩诃迦叶入涅槃亦不见。 若长老欲入涅槃。 愿来见我。 阿难答言。 如是。 乃至舍那婆私商主从海而还。 舍那婆私以其宝物。 安置室内。 往竹林中。 是时长老阿难于讲堂门立。 尔时舍那婆私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于一处坐。 舍那婆私语阿难言。 长老当知。 我从海中安隐得还。 今欲于佛等一切众僧。 作五年功德大会。 今佛何处。 阿难答言。 世尊已入涅槃。 舍那婆私闻已闷乱躄地。 傍人以水起之。 少时得醒。 仍说言。 长老舍利弗何处入涅槃。 如是摩诃目健连摩诃迦叶等何处入涅槃。 问已复言。 长老我欲作五年功德大会。 阿难言。 随汝意作。 乃至广设。 作大会已。 阿难语言。 汝已于世尊法藏作五年功德竟。 今日当作以法摄受。 舍那婆私答言。 长老。 云何教我。 是时阿难语舍那婆私言。 汝当于佛法藏出家。 舍那婆私答言。 如是。 长老阿难为其出家受具足戒。 乃至究竟第四羯磨。 舍那婆私复受大戒。 受我当至死着舍那衣。 长老阿难受持八万四千法门。 乃至佛所说。 诸罗汉所说。 舍那婆私悉能受持。 具足三明通达三藏。 尔时长老阿难住于竹林。 是时有一比丘诵斯伽陀(翻不等偈)。 若人百年生不见水白鹭若人一日生能见水白鹭是人有智慧名胜彼百年是时阿难将其游行。 闻其所说而语言。 汝诵此偈非佛所说。 当言。 若百年生。 不见生灭。 若一日生。 能见生灭。 是人有智。 胜彼百年。 复次二人谤佛。 一者不信瞋恚故谤。 二者虽信不如法受持修多罗义。 亦名谤佛。 如人无足无口此人无用。 捘底(不解翻)阿票多(翻无患子)。 此二人不能善受修多罗义亦如是。 复说偈言。 痴人不聪慧其为无可用聪慧不受法具慧则为毒正智闻可说则得解脱果是时彼诵偈比丘还其师所。 说阿难言。 世尊所说。 若百年生不见生灭。 若一日生能见生灭。 胜彼百年。 彼师语弟子言。 阿难已老其念无力。 复说偈言。 若人老至失其念力智慧身力一切皆老复语弟子。 依汝所诵。 莫从彼语。 乃至阿难复往其所闻说本偈。 长老阿难语言。 我已语汝。 此非佛说。 彼答阿难。 我师说言。 阿难已老其念无力。 阿难思惟。 欲往其师所为说此义。 复观其心受我语不。 即见其心不受此义。 复更思惟。 有余比丘能为说不。 亦不见人能为其说。 阿难念言。 若佛在世我当白佛及舍利弗目揵连迦叶等。 今佛等悉入涅槃。 我今亦欲随入涅槃。 以佛力故法住千年。 复说偈言。 如彼诸仙人当皆已过去我今与彼等无有差别相今我自思惟犹如鸟随风彼已入涅槃能除诸垢结于世间为灯为除无明闇除彼大精进无量律仪者今唯我一人如林余一树是时阿难付嘱舍那婆私。 复说世尊付法藏摩诃伽叶竟入涅槃。 摩诃迦叶付嘱我竟入涅槃。 今我欲入涅槃。 此佛法藏应当受持守护。 于摩偷罗国有山名优流漫陀(翻大醍醐)。 摩偷罗国有长者生二子。 一名那哆(翻无)。 二名婆哆(翻军)。 是佛所记。 于彼山中应当起寺。 复有摩偷罗国卖香商主名笈多。 笈多当生儿名优波笈多。 汝当教化令其出家。 其是世尊所记无相佛。 我涅槃百年后当作佛事。 是时舍那婆私答言。 如是。 长老阿难已付法藏于舍那婆私竟。 早起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阿难思惟我有约。 入涅槃时。 当往见阿阇世王。 是时阿难即入王宫语看门人。 我今住此欲见大王。 汝可入宫白王令知。 门人答言。 王今正眠。 须王眠觉当为启闻。 阿难语言。 汝可觉王。 门人答言。 王不可觉。 觉必大瞋。 瞋必治我。 长老阿难语门人言。 王若觉时。 汝当白王。 阿难今者欲入涅槃。 故来见王。 是时阿难入城乞食。 乞食竟即自思惟。 若我于此入涅槃。 阿阇世王不以我身分与毗舍离人。 毗舍离人于阿阇世王必当相瞋。 若我于毗舍离国入涅槃。 毗舍离人必不以我身分与阿阇世王。 阿阇世王于毗舍离人必复相瞋。 是故我于恒河中入涅槃。 是时长老阿难往恒河处。 阿阇世王于眠中梦见繖柄折而繖不堕。 惊此梦故怖畏起觉。 门人白王。 阿难向来欲见大王。 当入涅槃。 王闻其言闷乱堕地。 傍人以水起王。 是时王得少醒即自思惟。 长老阿难欲于何处当入涅槃。 是时有林中天。 语阿阇世王言。 长老阿难佛法生子守护法藏。 其以作心令三有灭以寂静意。 往毗舍离国为涅槃故。 是时阿阇世王集四种兵。 象马车步。 往恒河岸。 毗舍离国复有天人说偈语毗舍离人言。 此仙阿难陀以除无明闇于世间多人等起慈悲心入毗舍离国为欲入涅槃是时毗舍离人离车毗(不解翻)。 复集四种兵。 象马车步。 往恒河岸。 是时阿难上船往恒河中。 阿阇世王来逮阿难合掌说偈。 佛子入涅槃于三世间等佛面如莲花今已入涅槃汝是我等归不应舍离我是时毗舍离人。 礼阿难足合掌说言。 汝于此处人天所念。 而今欲灭。 瞿昙于此世间最胜自在眼如莲花。 为饶益孤独故应当摄世间。 长老阿难作是思惟。 若我入摩伽陀国离车毗人当懊恼。 若我入毗舍梨国时摩伽陀王复当懊恼。 我于今日当思所宜。 既已知时。 即说偈曰。 以半功德法与摩伽陀王复以半功德与离车毗众如是此二人当正修供养长老阿难于涅槃时大地六种震动。 尔时于雪山有一仙人五通具足。 共五百弟子。 彼仙思惟何故地动。 其见阿难欲入涅槃。 乃至共五百弟子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合掌说言。 我于长老当得佛所说法及出家具足修净梵行。 长老阿难生念。 我一切弟子应当来。 生此念时五百弟子阿罗汉一切来集。 长老阿难即以神力转此大地。 乃至仙人及五百弟子出家受具足。 于第一羯磨仙人及五百弟子得须陀洹果。 于第二羯磨得斯陀含果。 于第三羯磨得阿那含果。 于第四羯磨除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果。 仙人及弟子于恒河中出家。 是故名末田地。 是时末田地作所作已礼阿难足说此言。 如世尊最后与须跋陀出家须跋陀前入涅槃。 我不乐见和上涅槃。 和上亦当听我前入涅槃。 长老阿难语末田地言。 世尊付摩诃迦叶法藏入涅槃。 摩诃迦叶付我入涅槃。 我今欲涅槃。 此法藏汝应受持。 佛已说罽宾国第一坐禅寺。 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比丘名末田地。 是其应持法藏入罽宾国。 是故汝应将法藏入彼国。 末田地答言尔。 长老阿难付法藏与末田地竟。 现神通力作十八变。 于虚空中行住坐卧。 入火三昧。 入三昧竟。 从其身中出种种色青黄赤白。 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是时阿难其身端正。 譬如名山出清流水及种种花。 阿难思惟。 欲分此身半与摩伽陀王。 半与离车毗众。 是时以神通力遂檀越心。 以智慧金刚破其身山。 半与摩伽陀国。 半与毗舍离众。 乃至阿难入涅槃。 阿阇世王与诸天人供养半身。 毗舍离人复供养半身。 有二塔。 一在王舍城。 一在毗舍离。 末田地因缘是时长老阿难入涅槃。 末田地思惟。 我和上教我将佛法藏入罽宾国。 时末田地往罽宾国坐于绳床。 更复思惟。 此罽宾国龙王所领。 若不伏之不来我界。 应入如是三昧。 以三昧力。 令罽宾国六种震动。 乃至龙王不能自安。 于是龙王。 至末田地所。 时末田地入慈三昧。 龙王兴风吹袈裟角不能令动。 复起雷雨。 末田地神力变其雷雨。 皆成天花优钵罗拘牟头分陀利花等悉皆堕地。 乃至复以种种器仗欲害末田地。 复以神力变其器仗亦成天花。 复以大山压末田地。 复变大山而成天花。 即时空中而说偈曰。 大风吹动不移衣角雷雨器仗变为天花譬如雪山日光所照悉皆鎔消无有遗余入慈三昧火不能烧器仗毒害不近其身于是龙王惊恐往末田地所说言。 圣人教我何作。 末田地言。 此处与我。 龙王答言。 不可得也。 末田地言。 此处佛所记。 当起最胜坐禅处名罽宾国。 龙王复言。 此是佛所记耶。 末田地答言。 如是。 龙王复言。 欲得大小地耶。 末田地言。 欲得如床处。 龙王言。 如是我与。 是时末田地以神通力广其坐处。 如究涂卢那筏砢(不解翻)覆此大地。 龙王复言。 几人相随。 末田地言。 有五百阿罗汉。 龙王复言。 若五百阿罗汉少一人者当夺住处。 是时末田地自思惟。 乃至法藏当有五百阿罗汉不。 其见不减乃至过数。 答龙王言。 如是。 长老复言。 若有受施应有檀越。 我欲将白衣入罽宾国。 龙王答言。 如是。 是时末田地。 将众多白衣入罽宾国立聚落城邑。 诸白衣语末田地言。 我今于此云何自活。 时末田地以神通力。 将诸白衣入揵陀摩陀那(翻香醉山)山。 至已诸白衣掘取官久摩(翻郁金香)还罽宾种。 是时香醉山中诸龙王瞋。 末田地教化降伏。 诸龙王问末田地。 世尊法藏住当几时。 末田地答言。 经一千年诸龙王作约。 至佛法住听住彼国。 末田地答言。 如是。 时末田地取郁金香至罽宾国种。 乃至世尊法藏住。 是时末田地广布法藏。 现种种神力与诸檀越。 共学佛法令其解悟。 然后涅槃。 如水灭火。 以牛头旃檀种种香木阇维其身。 收其舍利为之起塔。 舍那婆私因缘尔时长老阿难入涅槃。 时舍那婆私往摩偷罗国。 于中路有寺名贫陀婆那(翻丛林)。 舍那婆私住寺一宿。 寺有二老比丘。 论议说偈。 无犯第一戒择法第一闻是比丘谓是舍那婆私说时舍那婆私语二比丘。 汝所说义非我所说。 正法和合是我所说。 长老先过去世于波罗捺国有一商主。 与五百估客欲入大海。 于其中路见辟支佛病。 商主留诸估客看辟支佛。 以医所说药商主亲自料理。 时辟支佛病得小差。 尔时商主取舍那衣。 衣本麁澁。 更浣染治令自其软滑。 浴辟支佛以衣施之。 白言。 世尊。 此衣麁澁。 世尊浴竟愿纳受之。 辟支佛答言。 善男子。 我老。 随舍那婆私出家。 以此衣覆我身得圣法。 今着此衣至入涅槃。 商主白言。 莫入涅槃。 乃至我入海还当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养世尊。 至未入涅槃。 我今入海不得住此。 辟支佛言。 我今不得不入涅槃。 汝已大作功德。 当生欢喜。 时辟支佛即为商主现十八变。 现神变已即入涅槃。 商主供养其身作此誓愿。 我于此比丘修诸功德。 以此善根如其所得我当得之。 时商主者我身是也。 是故我今值最胜师令我得道。 我着舍那婆私衣。 于世尊法藏出家。 以舍那婆私覆身得道。 以舍那婆私覆身入涅槃。 我常着舍那婆私。 于白衣处亦着此衣。 是故我名舍那婆私。 我受具足第四羯磨竟复受大受。 乃至未入涅槃恒着舍那婆私。 是故复名舍那婆私。 是时长老舍那婆私次第行至摩偷罗国。 往优流漫陀山坐于绳床。 优流漫陀山有二龙王兄弟。 与五百诸龙相随。 舍那婆私思惟。 我不伏之不得教化。 即以神力动山。 二龙王瞋往舍那婆私处。 起疾风雨及以出火。 舍那婆私入慈三昧能令风雨及火不近其身。 变其水火悉为天花。 谓优钵罗花拘牟头分陀利花等悉皆堕地。 复起雷电亦以神力变其雷电皆成天花。 复以种种器仗欲掷舍那婆私。 亦以神力变为天花。 复以大山欲压舍那婆私。 亦变大山而为天花。 即时空中而说偈曰。 暴风疾雨不能为害雷电器仗变为天花譬如雪山日光所照悉皆鎔消无有遗余入慈三昧火不能烧器仗毒害不近其身于是二龙王往舍那婆私处白言。 圣人教我何作。 舍那婆私答言。 我欲于此山中起寺。 汝当听我。 龙王答言。 不可得也。 长老言。 世尊已记。 我入涅槃百年后。 于大醍醐山寂静最胜处当起寺。 名那哆婆哆。 龙王复言。 世尊已记耶。 长老答言。 如是。 龙王言。 若世尊已记我听。 是时长老思惟观察。 那哆婆哆寺檀越为生已未。 见其已生。 时舍那婆私早起着衣持钵入偷罗国乞食。 乞食已往那哆婆哆檀越处。 至已语檀越言。 善男子。 汝当与我金钱。 我欲于醍醐山起寺。 那哆婆哆兄弟二人语舍那婆私。 我不能也。 长老语言。 佛已记汝二人于大醍醐山当起寺。 二人答言。 若佛所记我当起寺。 乃至二人于山起寺。 服饰等物悉皆具足。 故名此寺为那哆婆哆。 阿育王经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4-10-05 08:16: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