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穆宗(恒宪宗第三子)长庆元年。 上亲製南山律师赞曰。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龙鬼归降天人奉事。 声飞五天辞惊万里。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归依肇律宗主(至今律宗。 修忌之日。 用以称赞)○幽州节度使刘总上表请出家。 帝不许。 总乃以印付留。 后自剃发为僧。 以私第为寺。 帝乃从其志。 封为大觉师。 赐僧腊五十。 寺名报恩○河东节度使裴度奏。 五台佛光寺庆云见。 文殊大士乘师子于空中。 从者万众。 上遣使供万菩萨。 是日复有庆云见于寺中 勅龙兴寺沙门惟英。 充翰林待诏两街僧统。 二年。 汾阳无业禅师(见马祖)凡学者致问必答之曰。 莫妄想。 宪宗屡遣使召。 皆辞以疾。 上即位思一瞻礼。 至是遣两街灵阜。 齎诏迎请。 师笑谓众曰。 吾从别道去矣。 中夜集众说法。 端坐而逝。 勅諡大达国师○中书舍人白居易知杭州。 往问道于鸟窠禅师。 师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居易曰。 三岁孩儿也恁麽道。 师曰。 三岁孩儿虽道得。 八十老翁行不得。 居易服其言。 作礼而退(师名道林见径山钦禅师)。 四年。 沙门惠皎于杭州西湖孤山镌石壁法华经。 刺史白居易。 九人助其功。 宰相元稹(音轸)为之记有云。 佛法之奥妙。 僧当为余言。 余不当为僧言○白居易至庐山见归宗常禅师值师泥壁。 问曰。 君子儒小人儒。 居易曰。 君子儒。 师打泥杇一下。 居易遂过泥。 师接得便用。 良久云。 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麽。 居易云。 不敢。 师云。 秖有过泥分○中书令王智兴。 请于泗州建方等戒坛。 遇圣诞之日许以度僧。 制可。 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书。 以为所度无算。 江淮失丁男数十万。 帝不纳。 敬宗(湛穆宗长子)宝历元年。 勅两街建方等戒坛。 左街安国寺。 右街兴福寺。 以中护军刘规充左右街功德使。 择戒行者为大德。 令试童子能背诵经百五十纸。 女童诵百纸者。 许与剃度。 二年。 勅沙门道士四百余人。 于大明宫谈论设斋○上幸兴福寺。 观沙门文叙讲经。 上称善○白居易述华严经社记云。 杭州龙兴寺沙门南操。 因灵隐道峯法师讲华严世界品。 遂发愿。 劝黑白十万人持华严经一部。 十万人复劝千人讽华严经一卷。 每岁四季众会具斋。 操捧香跪启于佛曰。 愿于未来世华严藏世界大香水海上宝莲金轮中毗卢遮那佛前。 与十万人俱。 乃于众中率财置田千顷以给斋用。 来求记于予。 曰予即十万人中一人也。 文宗(昂穆宗次子)大和元年十月。 诞节诏秘书监白居易。 安国寺引驾大师义林。 上清宫道士杨弘元。 于麟德殿谈论三教(乐天文集具有问答)○沙门善信大师学于马祖悟佛法大意。 后往五台修无碍供。 久之见老父谓曰。 师之大缘当在随洪。 师依教至大洪山。 适居人以牲物祷雨于山之龙池。 师止之曰。 勿杀而牲。 吾当为汝祷。 乃登山宴坐甘雨霈然。 有张武陵父子。 率众礼谢。 为建道场。 至是年忽示众曰。 种种供养不若以身供养。 乃以利刃断左右足置几上。 白乳流涌。 门人哀号夺去其刃。 师不起于座遂入涅槃。 张氏父子侍立左右。 脱然解化。 人服灵相。 谓之大圣二圣云。 山南节度使崔公。 遣官修供。 以金泥传其身。 上闻之。 赐所居号幽济院。 自是诸郡有祷。 灵响如答。 二年。 江西观察使沉传师。 请于洪州建方等戒坛。 以圣诞度僧。 制答曰。 此因国事暂免度僧。 勅命已下而传师违禁。 申请宜罚。 奉一月以示不允。 三年。 沙门清晃等于姑苏法华院刊石壁法华经等八部。 郡刺史白居易为之记。 四年。 祠部请令天下僧尼非正度者。 许具名申省给牒。 时入申者七十万人○引驾大师义林奏修慈恩塔。 开冡之日异香袭人。 真身侧卧甎台。 具四十齿。 容相如生甎上金色苔厚二寸。 如瑞芝状○修法师于天台禅林寺。 为物外法师说止观法门。 五年勅天下州郡造僧尼籍。 八年十二月。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亡(见马祖)师居南泉三十年。 观察使陆亘。 请入郡伸弟子礼亘曰。 弟子亦薄会佛法。 师曰。 大夫十二时中作麽生。 亘曰。 寸丝不挂。 师曰。 犹是阶下汉。 陆亘见人双陆拈起骰子云。 恁麽不恁麽。 祇恁麽信彩去时如何。 师拈起云。 臭骨头花十八。 亘曰。 肇法师甚奇怪解道。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师指庭前牡丹花云。 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亡。 諡弘道大师(见石头)。 九年。 岐山法门寺佛骨塔庆云见○四月翰林学士李训。 请罢长生殿内道场。 沙汰僧尼伪滥者。 是日大内灵像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震坠。 拔殿前树者三。 坏金吾仗馆舍内外标观城门数十所。 光化门西城俱坏。 士民震恐。 帝以训所请忤天意。 亟下勅停前沙汰。 复立大内仪像。 风始息(旧史五行志)七月李训请令天下僧尼试经业不中格者罢之。 十一月李训坐谋诛宦官。 斩首于昆明池。 勅免僧尼试经○八月诏沙门宗密(号圭峯六祖旁出第六世)入内殿问佛法。 赐紫方服。 开成元年正月。 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 引驾大师。 悟达法师端甫。 右脇而灭荼毗得舍利三百粒。 师表率清众。 十有一年。 弟子传业者千余人。 史馆修撰裴休撰碑铭○勅沙门云端充左右街僧录○上尝谓近臣曰。 天下有无补教化而蠹食于国者。 卿等可悉言之。 有对者曰。 祖宗已来广行佛教。 缁徒益多。 兹为蠹物耳。 上即勅中外罢缁徒讲说佛经。 会尚食厨羞御膳烹鸡子。 忽闻鼎中有声极微。 听之乃群卵呼观世音菩萨。 悽怆之甚。 监宰以闻。 帝遣验之果然。 帝叹曰。 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 勅自今不得用鸡子。 又一日食蛤蜊。 有擘不开者。 焚香祷之。 俄变为大士形。 帝召终南山惟政禅师问之。 师曰。 夫物无虚应。 此盖广陛下信心耳。 经云。 应以此身得度者。 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帝曰。 大士以现未闻说法。 师曰。 陛下覩此。 为常为非常。 为信为非信。 帝曰。 希有之事焉得不信。 师曰。 已说法竟。 帝大悦。 即诏天下寺院立观音像。 勅师住圣寿寺。 至武宗即位。 乃入终南山隐居。 人问其故答曰。 吾避仇耳(五祖旁出)。 三年三月。 清凉国师澄观示寂。 上辍朝三日。 重臣缟素勅葬终南山石室。 师历九朝为七帝门师。 身长九尺四寸。 手垂过膝。 才供二笔日记万言。 宿不离衣。 尽形一食。 宰相裴休奉勅撰碑。 四年。 中书奏。 诞节令宰臣百僚诣寺设千僧斋。 诏许之。 时名僧俱会。 士民纵观莫不倾敬。 五年正月。 圭峯禅师宗密亡。 宰相裴休撰碑。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会昌三年。 上欲芟夷释氏。 诏令两街述有佛以来兴废之际有何徵应法宝大师玄畅。 撰三宝五运图以上○勅天下末尼寺并令废罢。 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 在回纥者流之诸道。 死者大半。 四年正月。 上以斋月断屠出自释教嫌之。 勅今后唯禁岁旦三元日国忌日。 五年正月。 赵归真请与释氏辨论。 诏僧道会麟德殿。 上手付老子。 论治大国若烹小鲜义。 知玄法师登论座。 大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 辩说精壮道流不能屈。 因为上言。 神仙羽化山林匹夫独善之事。 非帝王所宜留神。 帝色不平放还桑梓。 帝作望仙台于南郊。 归真乘宠排毁佛道。 非中国所当奉。 宜从除削。 臣僚皆言。 归真姦邪不宜亲信。 归真自以已涉物论。 乃荐引罗浮邓元超等。 同力胶固谋毁佛法。 四月诏检校天下寺院僧尼数。 五月勅两都左右街。 留寺四所僧各三十人。 天下州郡各留一寺。 上寺二十人。 中寺十人。 下寺五人。 八月勅诸寺立期毁拆。 括天下寺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 寺材以葺廨驿。 金银像以付度支。 铁像以铸农器。 铜像钟磬以铸钱。 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 僧尼归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 穆护火祓并勒还俗凡二千余人。 宰相李德裕。 率百官上表称贺○五台诸僧多亡奔。 幽州李德裕谓进奏官曰。 归白本使毋听游僧入境。 节度使张仲武奉其命。 主客郎中韦博谓德裕曰。 沙汰之法不宜太过。 德裕怒出博武陵判官。 六年。 长安有人夜行。 经周穆王陵。 见人从空中下。 朱衣执版。 宣言冡尉何在。 二吏从墓出曰。 在此。 朱衣曰。 录西海君使者何时当至。 吏曰。 计程可十八日。 朱衣曰。 何稽留若此。 吏曰。 李炎坐毁佛教夺寿去位。 当与西海君同录其魂。 有贾客铃声东来。 朱衣二吏忽不见。 后数日上果病崩(太平广记)○太子宾客卢贞有子。 尝为僧。 因沙汰授光王府参军。 一夕梦前师至其家。 卢告曰。 卑官屑屑非所愿也。 再思披缁未知何日。 师曰。 兴复在即汝宜坚志。 俄见旌斾万骑传呼而至云。 迎光王为天子(通纪)○五月勅杨钦义充两街功德使。 令两街各增八寺。 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勅列圣忌辰并诣僧寺。 行香一如旧典。 以道士惑乱先朝毁除佛教。 勅功德使杨钦义。 捕赵归真刘元清邓元超等十二人。 并集朝堂诛之。 陈其尸首。 宣宗(忱宪宗十三子)大中元年三月。 勅会昌季年并省寺院。 釐革过当。 其灵山圣境。 如有宿旧名僧能修创者。 所司不得禁止○李德裕专权日久。 帝恶之贬潮州司马。 顷之再贬崖州司户。 恶疾而卒。 初是有僧通宿世事。 谓德裕曰。 公当万里南行平生食万羊。 今九千五百矣。 羊未尽犹有还日。 德裕曰。 吾尝梦行晋山。 见山上尽目皆羊。 牧人曰。 此公平生所食也。 后旬日振武节度使李暨馈羊四百。 僧曰。 万羊将满。 公其不还。 后果卒于朱崖。 述曰。 自古人君之毁佛者。 必有臣佐以济其事。 故魏太武以崔浩。 周武以张宾卫元嵩。 唐武以李德裕赵归真。 卒使大法被辱君臣俱蒙恶报。 何彼此之不幸欤。 至若举行沙汰。 如桓玄之在晋世。 傅奕之在唐朝。 姚崇之在明皇。 李训之在文宗。 然皆牵于时事既行而复厄。 以故一时小厄不若三武为祸之酷也。 若周世宗天性毁佛。 而不得其佐。 韩愈欧阳修天性排佛。 而不逢其君。 使世宗得崔浩。 则桉诛沙门当有甚于太武之虐。 使韩欧逢三武。 则毁像灭僧。 当不减于崔李之酷。 崔浩腰斩。 德裕窜死。 不令之终亦足为报。 鲁直谓。 退之见大颠排佛为沮。 祖秀谓。 永叔见圆通排斥内销。 维韩与欧获善于后。 亦由知识道力有以回之耳。 统左禁军杨汉公。 以策定功请复佛教。 乞访求知玄法师。 于是复僧。 入居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署三教首座。 帝以旧邸造法乾寺。 命师居之○白居易卒。 赠尚书左僕射。 居易晚节尚佛经月不荤。 施所居为香山寺。 自称香山居士。 尝述赞曰。 十方世界。 天上天下。 我今尽知。 无如佛者。 巍巍堂堂。 为人天师。 故我礼足。 赞叹归依。 会昌初有客舟遭风漂至大山。 一道士曰。 此蓬莱山。 一院扃钥甚固。 曰此白乐天所居。 在中国未来耳。 乐天闻之为诗曰。 吾学真空不学仙。 恐君此语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 归即须归兜率天。 乐天尝立愿曰。 吾劝一百四十八人同为一志。 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 坐想慈氏容。 愿当来世必生兜率。 晚岁风痺。 命工画西方净土一部。 昼夜供养。 为之赞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无量寿佛所。 一夕念佛。 倏然而化。 二年。 勅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州。 建寺立方等戒坛。 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 五台山建五寺。 各度僧五十人。 述曰。 桉僧史略云。 取大乘方等不拘根阙缘差但发大心并皆得受。 会昌沙汰僧尼在俗。 宁无诸过。 先令忏罪后增戒品。 自非方等岂容重受。 宣州刺史裴休言。 天下寺观多为官僚寄客蹂践。 今后不得在寺居止。 违者重罚。 制可○安国寺沙门修会。 以能诗应制。 尝从上乞紫衣。 上曰。 不于汝吝。 但汝相有阙故耳。 及赐一夕暴亡。 三年正月斋日。 四明道俗八千人。 于阿育王寺供养佛舍利塔。 感天华纷坠有如雪色。 至手即融。 入夜放五色光明。 大众喜跃。 明年有新罗僧夜盗塔手擎。 绕亭而行。 不离本处。 为众所觉。 勅沙门灵晏为左右街僧录○寿昌诞节勅谏议李贻孙法师知玄。 同道士于麟德殿谈论三教。 玄奏宜大复天下废寺。 帝素重师德。 命图形置禁中。 四年。 勅杭州盐官齐安禅师院。 赐名齐丰寺。 初帝为光王。 武宗忌之。 拘于后苑。 将见杀。 中官仇士良诈称光王坠马死。 因脱身遁去。 至香严闲禅师会下。 剃发作沙弥。 同游庐山。 闲师题瀑布云。 穿云透石不辞劳。 远地方知出处高。 闲方停思。 沙弥续之云。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闲始知非常人。 后至盐官海昌见齐安禅师。 自称有光。 安奇之。 即命为书记。 时黄檗运禅师为首座。 一日拜佛光。 问之曰。 不着佛求用礼何为。 运便掌。 又问。 不着佛求常作如是事。 运又掌。 光曰。 太粗生。 运又掌。 曰者里说恁麽粗细。 安师一朝谓之曰。 时节至矣。 毋滞蟠泥。 乃以佛法为嘱。 未几武宗崩。 百官迎王即位。 屡遣使以师礼召安。 安力辞。 及终勅諡悟空禅师。 上赐黄檗为粗行禅师。 裴休奏改为断际(雪窦颂黄檗云大中天子曾轻触。 三度亲遭弄爪牙。 是也)○日本国遣沙门常晓。 入中国求释迦密教。 五年。 勅天下州郡国忌行香。 不得携酒肉入寺○召京兆荐福寺弘辨入见。 上问曰。 何为顿见何名渐修。 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 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 令顺性起用。 如人喫饭不因一口便饱。 帝说。 赐号圆智禅师○六月京城进士孙樵上书言。 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 而群僧安坐华屋美食有余。 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 武宗愤其然。 发二十七万僧。 则天下二百七十万人。 始得苏息。 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 柰何兴之于已废之后乎。 愿诏僧未复者勿复。 寺未修者勿修。 帝怒不纳○九月婺州女子。 曾志愿开双林大士塔。 见顶足连环齿牙不坏。 迎出塔供养四十九日。 复藏于塔。 六年。 诏重建庐山东林寺。 追諡远法师曰辩觉。 会昌毁寺二僧负文殊像。 藏之锦绣谷之峯顶。 至是寺复访之不获。 二僧相疑以为匿去。 忽见圆光瑞相涌于空表。 自是峯顶佛手岩天池常见光相。 云天池者崇峻尤甚。 去东林三十里。 夜间见空中圣镫自远而至。 初明一炬。 顷之至百千万镫。 或云中见文殊大士。 出没无常。 至心礼叩必见圣相○宰臣言。 度僧不精则戒法堕坏。 造寺无节则费财过多。 乞今后胜地名山许令修建。 复旧宫度僧尼。 仰本州律师精择有道性者。 制可。 七年。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示寂。 諡大圆禅师(见百丈)。 八年勅三教首座辩章充左街僧录。 沙门僧彻充右街僧录○潭州岳麓寺沙门疏言(疎同)往太原求大藏经。 河东节度使司空卢钧。 副使韦宙。 以经施之。 节度巡官李节为之记曰。 儒学之人喜排释氏。 其论必曰。 禹汤文武周孔之代皆无有释。 释氏之兴源于汉。 流于晋。 瀰漫于宋魏齐梁陈隋唐。 此衰世之所奉也。 宜一扫绝之使不得滋。 论者之言粗矣。 吾请精而言之。 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和。 神清而气烈。 怡然保顺。 医与祷无用也(粗仓胡切腯音突肥也)复一夫而有风湿之痾。 背癃而足躄。 耳聩而目瞑。 于是用攻熨焉事禳禬焉。 是二夫者胡相反耶病不病异耳(躄音壁。 不能行。 聩五怪切。 耳聋。 瞑莫定切。 目闭也)呜呼三代之前世康矣。 三代之季世病矣。 三代之前禹汤文武。 德义播之。 周公孔子。 典教持之。 道风虽微犹有渐渍。 以故诈不胜信。 而恶知避善也。 暨三代之季。 风俗大败。 诈力相乘。 废井田则唯务兼并。 贪土宅则日事战争。 姦邪于是肆其志。 贤士不能容其身。 以故上下相仇。 而激为怨俗也。 释氏之教以清净自居。 柔和自抑。 则怨争可得而息也。 以因果为言。 穷达为分。 则贵贱可得而安也。 怨争息则干戈盗贼之不兴贵贱安则君臣民庶之有别。 此佛圣人所以救衰世之道也。 不有释氏尚安救之哉。 今论者不责衰世之俗为难移。 而尤释氏之徒为无用。 是不怜抱病之夫。 而诟医祷之为何人也不思释氏救世行化之为大益。 而且疾其宫牆之丽徒众之蕃。 摘其猥庸无检者为口实。 而欲一概以废弃之。 是见其末而遗其本也。 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彻其居。 容貌于土木者沉诸水。 言论于纸素者投诸火。 分命御史乘驿走天下。 察敢隐匿者罪之。 于是天下名蓝真宇毁去若扫。 今天子建号之初。 雪释氏不当废也。 亟下诏复之。 而自湖以南远人畏法。 体朝廷之严旨。 焚彻经像殆无遗余。 故今明命虽颁。 莫能得其经籍。 道林寺者湘西之胜游也。 有释疏言独曰。 太原府国家旧都佛祠为最多。 大帅司空卢公天下仁人。 我第往求遗书或可得也。 既上谒军门。 公果诺之。 四驰以求逸文。 月未几得经律论五千四十八卷。 辇而归。 嘻释氏救世之道。 既言之矣。 向非我明君洞鉴理源。 何能复行其道。 非司空公克崇大法。 何能复全其书。 非沙门疏言深识法运。 何能不惮远求以遂兹盛典。 奉圣上之令兴释氏之宗。 惠及后人。 其功用有不可胜言者。 可无记焉。 述曰。 此文立言建理。 足以晓世之不知佛者。 使退之见之当愧服不暇。 子厚浩初序。 徒云与易论语合而不能如此明言救世之功。 然则此记殆过之矣。 李节名微唐史无闻。 九年。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示寂。 諡断际禅师。 师得法于百丈。 相国裴休守新安。 请师入郡。 咨问禅法执弟子礼。 以所闻述传心法要行于世(南岳下第四世)。 十年。 勅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 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 此外杂艺一切禁止。 十二年。 勅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塔○日本国沙门慧锷。 礼五台山得观音像。 道四明将归国。 舟过补陀山附着石上不得进。 众疑惧祷之曰。 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 请留此山。 舟即浮动。 锷哀慕不能去。 乃结庐海上以奉之(今山侧有新罗将)鄞人闻之。 请其像归安开元寺(今人或称五台寺。 又称不肯去观音)其后有异僧。 持嘉木至寺。 倣其製刻之。 扃户施功弥月成像。 忽失僧所在。 乃迎至补陀山。 山在大海中。 去鄞城东南水道六百里。 即华严所谓南海岸孤绝处。 有山名补怛落迦。 观音菩萨住其中也。 即大悲经所谓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 是为对释迦佛说大悲心印之所。 其山有潮音洞。 海潮吞吐昼夜砰訇。 洞前石桥。 瞻礼者至此恳祷。 或见大士宴坐。 或见善财俯仰将迎。 或但见碧玉净瓶。 或唯见频伽飞舞。 去洞六七里有大兰若。 是为海东诸国朝觐商贾往来。 致敬投诚莫不获济(草菴录)。 十三年。 上饵道士丹疽发于背。 八月帝崩。 述曰。 武宗毁佛信道饵丹发背而殂。 世方以之为戒。 宣宗避仇为僧。 卒登宝位。 愤会昌之沙汰诛窜李赵。 立方等戒坛令僧尼重受戒法。 其意甚至。 至末年复用道士服。 饵金丹疽发于背。 其过在于好求长年而不达世相无常之义。 故终蹈其祸为后人笑云。 懿宗(漼宣宗长子)咸通三年。 勅两街四寺各建戒坛度僧。 帝于禁中设讲座自唱经题。 手录梵文。 数幸诸寺行施。 六年。 朗州德山宣鉴禅师示寂。 諡见性禅师(见龙潭清源第五世)。 七年。 临济义玄禅师示寂。 諡慧照禅师。 学者称临济宗(见黄檗南岳第四世)。 八年正月。 永州湘山全真禅师端坐示寂。 师郴人。 游方至湘山创梵宇曰净土。 四方禅众云集受教。 会昌初忽谓其徒曰。 僧当厄难宜易衣冠。 一夕髭发俱长。 披紫霞衣曰无量寿衣。 顶青空冠曰真空法冠。 既而武宗果去浮图。 宣宗复佛法。 师不复去衣冠。 世称无量寿佛化现至此。 十年。 瑞州洞山良玠禅师示寂。 諡悟本禅师(见云岩清源第五世)○勅追諡南山道宣律师曰澄照。 十一年。 相国裴休薨。 休学于黄檗得其旨。 平居不御酒肉。 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发世人。 着释氏文。 若圆觉经法界观禅源诠诸序。 世服其精要○十一月延庆节。 勅两街入麟德殿讲论佛法。 赐左街僧录清兰慧照大师。 右街僧录彦楚明彻大师○上素闻雪峯义存禅师名。 勅赐真觉大师。 师居山四十年。 法席冠天下。 众至一千五百。 闽王王氏事以师礼(见德山清源第六世)十二年。 上幸安国寺赐知玄国师沉香宝座○上于禁中设万僧斋。 自升座为赞呗。 有长眉梵僧来应供。 受嚫毕陵空而去(即宾头卢)。 十四年三月。 造浮图宝帐綵幡华盖。 勅两街往凤翔迎佛骨。 三百里间车马不绝。 群臣谏者至言。 宪宗迎佛骨寻时宴驾。 上曰。 朕生得见之死无所恨。 四月八日佛骨至。 导以禁兵公私音乐仪卫之盛。 过于南郊。 帝御安福门。 降楼迎拜。 赐沙门及耆老曾见元和奉迎者金帛有差。 佛骨留禁中三日供养。 迎置安国崇化二寺。 令士庶得瞻礼。 十二月如前礼迎佛骨还凤翔。 僖宗(儇懿宗第五子)乾符三年。 外法师于国清为元琇法师说止观法门○泉州龟洋无了禅师塔全身二十载。 为山泉淹没。 门人发视不坏。 闽王闻之。 遣使舁入府庭供养。 忽臭气远闻。 王焚香祝之。 可还龟洋旧阯建塔。 即异香普熏。 倾城瞻礼本道奏。 上赐諡真寂大师。 塔曰灵觉。 弟子慧忠遇澄汰终于白衣。 葬师塔东。 今龟洋一真身士民依怙。 若僧伽之遗化。 中和元年。 黄巢犯长安。 自号大齐。 上幸成都。 诏知玄国师赴行在所引对大说。 上自製号悟达国师。 留行宫久之辞归九陇。 定中见菩萨摩顶说法。 言讫即隐。 俄见一珠入玄左服。 隆起痛甚。 上有晁错二字。 玄知夙业。 即右脇安卧而逝。 世言玄之前身乃汉川三学山知铉法师。 临终感病与今正类(汉书。 文帝时吴太子人见。 得侍皇太子。 饮傅争道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杀之。 吴王由此称疾不朝。 始有反谋。 太子家令晁错数上书言。 吴过可削。 文帝宽不忍罚。 及景帝即位。 错说上曰。 吴王前有太子之却。 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令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及楚赵胶西三王皆以罪削郡县。 廷臣方议削吴。 吴王因遣使。 约七国俱反。 以诛错为名。 吴相袁盎入见。 上方与错调兵食。 上问盎。 盎愿屏左右。 错趋避东厢甚恨盎。 对曰。 吴楚相遗书言。 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其地。 以故反。 欲共诛错复故地。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七国复其故地。 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良久曰。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上令丞相劾奏错要斩东市)隆兴琇师曰。 世称知玄是袁盎后身。 自汉文至僖宗七百余年。 盎偿错亦应毕矣。 今尚蒙恶报而毙何哉。 盖盎与错始有私憾。 及错议削七国而七国畔。 盎因此时请遂斩错。 景帝畏而从之。 终非本意。 及错诛而七国之兵不退。 则是盎假畔人以报私憾耳。 是宜历十生而宿对相寻不已。 可不畏哉。 述曰。 周武废佛。 法师知玄抗辨精壮。 帝不能屈。 唐武沙汰法师。 知玄登论座。 道流不能屈。 两世俱名知玄。 俱遇废教。 俱在朝为法师。 俱当辨论之席。 意师有宿誓使之然乎。 至为三学山知铉亦不异此名也。 观其三世为有道沙门。 而酬偿宿报未已者。 当是晁错趋东厢以避盎。 时此心已深恨。 而载赴东市以就诛。 时此心必大恨意。 临刑之际必起恶愿为世世之报。 故每当法师舍寿之日。 必见此相者。 亦玄师道力转为轻受之报也。 天珠者诛也。 昔盎请诛错。 今错亦诛盎。 玄袁也。 寓名以见本年之姓。 异哉。 三年。 泰山沙门大行诵弥陀经。 至三七日。 忽于夜中见流离宝地宝台之上佛及二大士无数化佛咸现其前。 上闻殊异。 诏入内。 问所见赐号常精进菩萨。 爵开国。 四年。 泗州刺史刘让言。 修僧伽弟子木叉塔。 得舍利八百粒进上。 诏以其骨塑为像。 諡曰真相。 昭宗(护懿宗第七子)龙纪元年。 圣诞勅两街僧道入内殿谈论○琇法师于国清为清竦法师说止观法门。 大顺二年。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入寂。 师禀法为沩山。 世称沩仰宗。 初领徒住王莽山一日禅床陷于地。 山神者以不堪居止。 东南有大仰山。 为世福地。 遂迁居焉。 久之众盛居隘。 山神一夕移庙于堵田三十里。 以避之(南岳下第五世)。 景福元年。 吴越王钱鏐于剡县石城山建瑞相寺。 以奉弥勒三生石像。 乾宁二年。 文矩禅师谒西院大安禅师。 遥见笑曰。 入涅槃堂去。 师应诺。 即入。 时五伯僧俱染时疾。 师以杖次第点之。 随点而起闽王敬异创国欢院以居之。 三年。 勅于罗什法师译经处。 重建草堂寺○四年。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示寂。 寿百二十。 諡真际禅师(见南泉。 南岳第四世)○赵帅王公入院瞻礼。 赵州坐而问之曰。 大王会麽。 王云。 不会。 师云。 自小持斋身已老。 见人无力下禅床。 王尤加礼。 翌日令客将传语。 师下床接之。 侍者问其意。 师曰。 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 第二等人来下禅床接。 末等人来山门外接○勅沙门觉晖为左右街副僧录(副职始此)。 光化二年。 抚州言。 曹山有梵僧群集山顶。 乡民追之。 皆飞行而去。 遗其笠製甚奇古勅于其地建荷玉禅寺。 天复元年。 山贼许恩作乱。 至杭州径山发国一禅师塔。 见二瓮合藏肉身发长覆面。 贼兵皆惊走。 吴越王命重瘗之。 二年。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示寂。 諡弘觉(见洞山。 清源第六世)。 三年。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示寂。 諡元证。 师得法于洞山。 世称曹洞宗云○京兆鰕子和上。 自印心于洞山。 溷迹闽中。 日沿江岸拾鰕蚬以充食。 暮卧白马庙纸钱中。 华严静禅师夜入纸钱伺之。 师至。 静把住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 神前酒台盘。 静礼谢而退。 后入京师佯狂人间。 神异莫测○韶州云门文偃禅师聚徒千人。 汉主刘氏召入内殿(都广州)咨问法要。 事以师礼。 师得法于雪峯。 号云门宗(清源第七世)。 景宗(机昭宗第九子)天祐元年。 诞节勅天下寺观设斋。 民间禁屠钓○吕洞宾游华山。 遇钟离权授金丹及剑法。 后过鄂州黄龙山。 值机禅师上堂(清源八世)毅然问曰。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此意何如。 师曰。 守尸鬼。 洞宾曰。 争柰囊中有不死丹。 师曰。 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宾不服。 夜飞剑以脇之。 师已前知。 以法衣蒙头坐方丈。 剑绕数匝。 师手指之即堕地。 宾前谢过。 师诘之曰。 半升铛内即不问。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宾忽有省。 乃述偈以为谢曰。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仙苑遗事)。 五代梁(都洛阳)太祖(朱温赐名全忠)开平元年。 勅僧尼改属祠部。 ○泉州沙门智宣。 往西竺求经。 回诣阙进辟支佛骨贝叶梵经。 二年二月。 雪峯义存禅师示寂。 十一月玄沙师备禅师示寂。 师得法于雪峯。 晚居玄沙。 学徒千人。 应机接物垂二十年。 闽王待以师礼。 及终赐諡宗一。 三年。 大明节勅百官诣寺行香祝寿。 四年。 吴王钱鏐幼子令因为僧。 勅赐紫衣无相大师。 加同三十腊。 末帝(瑱)贞明元年。 东塔院沙门归序进经论会要。 诏编入大藏。 赐演教大师。 二年。 吴越王鏐遣沙门清外同弟钱铧。 往四明阿育王山迎释迦舍利塔。 船泊西陵。 塔夜放光浙江如昼。 王躬迎至罗汉寺。 广陈供养。 ○四明奉化布袋和上。 于岳林寺东廊坐盘石上而化葬于封山。 既葬复有人见之东阳道中者。 嘱云。 我误持隻履来。 可与持归。 归而知师亡。 众视其穴唯隻履在焉。 师初至不知所从。 自称名曰契此。 蹙额皤腹。 言人吉凶皆验。 常以拄杖荷布袋游化廛市见物则乞。 所得之物悉入袋中。 有十六群儿譁逐之。 争掣其袋。 或于人中打开袋。 出钵盂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 撒下云。 看看。 又一一拈起云。 者个是甚麽。 又以纸包便秽云。 者个是弥勒内院底。 尝在路上立。 僧问作麽。 师云。 等个人来。 曰来也。 师于怀取一橘与之。 僧拟接。 复缩手云。 汝不是者个人。 有僧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放下布袋叉手立。 僧云。 莫别有在。 师拈起布袋肩上行。 因僧前行抚其背。 僧回首。 师云。 与我一钱来。 尝于溷所示众云。 化缘造到不得于此大小二事。 郡人蒋摩诃每与之游。 一日同浴于长汀。 蒋见师背一眼抚之曰。 汝是佛。 师止之曰。 勿说与人。 师常经蒋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故人间呼为摩诃居士云。 师昔游闽中。 有陈居士者。 供奉甚勤。 问师年几。 曰我此布袋与虚空齐年。 又问其故。 曰我姓李。 二月八日生。 晋天礼初。 莆田令王仁于闽中见之。 遗一偈云。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是时示时人。 时人俱不识。 后人有于坟塔之侧得青甆净瓶六环锡杖。 藏之于寺。 四年。 西天三藏钵怛罗至蜀。 自言从摩伽陀国至益州。 途经九万九千三百八十里。 时蜀主王建。 光天元年也。 三藏自言。 已二百七十岁。 述曰。 此方往五天者有二道焉。 其一为西北路。 自敦煌阳关经西域诸国。 过葱岭雪山入北天竺境。 自昔汉腾兰西来。 唐奘师等东往之所经由是也。 其二为西南路。 自南海发舶至佛逝国羯茶国。 西北至耽摩国东天竺境(是东竺南界。 即海口升舶归唐之所)自昔梁达磨西来。 净三藏会宁东往之所游历者是也。 今钵怛罗至蜀之路。 乃当正西。 即张骞所谓大夏东南去蜀不远之说。 比之两路宜应稍近。 而今所经历约十万里者。 当是山川盘折。 风俗不通。 取道纡回。 故十有余年方得至蜀。 以故来者。 仅一钵怛罗。 而此方绝无一人取此路也。 六年。 陈州末尼聚众反。 立母乙为天子。 朝廷发兵擒母乙斩之。 其徒以不茹荤饮酒。 夜聚淫秽。 昼魔王踞坐。 佛为洗足。 云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 其上慢不法有若此龙德元年。 勅天下毋得私度僧尼。 愿出家者。 入京城比试经业。 唐(都洛阳)庄宗(李存勗)同光元年。 诞节勅僧录慧江道士程紫霄。 入内殿谈论设千僧斋○凤翔沙门道贤梦游五竺见佛。 指示此某国某聚落暨旦顿解五竺言音。 传粉坛法于世。 人称凤翔阿阇梨法。 清泰初。 随末帝入洛而终。 塔于龙门。 二年。 勅三圣慧然禅师入内殿。 谘问禅法。 上曰。 朕下大梁收得一颗无价宝珠未有人酬价。 然曰。 请陛下宝看。 上以手舒幞头角。 然曰。 帝王之宝谁敢酬价。 帝说。 遂亡。 勅諡广济大师通寂之塔。 三年。 骑将史银鎗有战功随驾入洛。 忽悟禅道。 乞出家名契澄。 赐号无学大师。 以其居为立德院。 明宗(亶庄宗义弟)天成元年。 诞节勅僧录云辩。 与道士入内殿谈论。 二年二月。 帝每夕于宫中焚香祝天曰。 某胡人因乱为众所推。 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 三年。 闽主王延钧素敬佛。 是年度僧二万人○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示寂。 师得法于玄妙。 末帝朝諡真应禅师(清源八世)。 末帝(阿明宗养子)清泰元年二月。 功德使奏。 每遇诞节乞令州郡奏荐僧尼。 立讲经禅定持念文章议论。 为四科试其能否。 制可(洪容斋三笔引旧五代史)○建州崇安县扣氷古佛名藻先。 初见雪峰。 携凫此一包酱一罐以为献。 峯曰。 包中何物。 曰凫。 此何处得来。 泥中。 泥深多少。 无丈数。 还更有麽。 转深转有。 又问。 罐中何物。 师曰酱。 何处得来。 自合得。 还熟也未。 不较多。 峯曰。 汝异日必为王侯师。 常夏月衣楮而坐。 冬月扣氷而浴。 因号扣氷。 闽王延钧请居瑞岩。 经临建州。 刺史陈诲饭僧千人。 问师曰。 今日会中有异人乎。 师曰。 无有。 明当为公致一大士。 诲翌日具斋以俟。 有老姥自外至。 延居上席。 饭讫竟去。 师曰。 此水藏菩萨也。 有顷姥复来指师曰。 辟支古佛何为饶舌。 言讫不见。 二年。 四明沙门子麟。 往高丽百济日本诸国。 传授天台教法。 高丽遣使李仁日送麟还吴越王钱鏐令于郡城建院以安其众。 晋(都汴)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 洛阳宣徽将朱崇。 掘屋地得大石佛十躯。 有碑云。 唐垂拱六年造景福寺。 崇大感窹。 即舍所居以为寺○竦法师于国清为羲寂法师说止观法门。 三年。 以杨光远为天下功德使。 凡寺院皆属焉。 四年。 勅国忌宰臣百僚。 诣寺行香饭僧。 永以为式。 汉中沙门可洪。 进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 勅入大藏○杭州天竺山沙门道翌。 获奇木造观音大士像。 有沙门从勳。 自洛阳持古佛舍利置豪相中。 其后舍利常见于顶冠。 肉髻白光焕发。 大着灵感。 少帝(厘贵高祖从子)开运元年。 勅为高祖写大藏经。 奉安明圣寺以资鸿福○六月吴越王钱弘佐。 遣僧慧龟往双林开善慧大士塔。 得灵骨十六片紫金色舍利无数。 紫芝生于甓床。 双虎伏于圹下。 祥云蔽山甘雨洒地。 乃奉迎舍利灵骨并净瓶香鑪扣门椎诸物。 至钱唐安光册殿供养。 建龙华寺。 以其骨塑大士像。 三年。 金陵上元县人暴死。 误追入冥府。 见唐先主被五木甚严。 民大骇问。 主何以如此。 主曰。 吾为宋齐丘所误。 杀和州降者千人。 以冤被诉。 民曰。 臣误追当还。 主泣曰。 吾囚此。 闻钟声则苦暂息。 汝归语嗣君。 凡寺院鸣钟令延缓之。 更能为造一钟。 尤为济苦。 民曰。 下人何以取验。 主曰。 吾曾受于阗瑞玉大王。 于瓦官寺佛左膝以香泥藏之。 时无知者。 民既还而白。 后主亲诣瓦官剖膝。 果得玉像。 感泣恸[怡-台+辟]。 即造一钟于清凉寺。 镌其上云。 荐烈祖孝高皇帝。 脱幽出厄。 以玉像建塔于蒋山。 汉(都晋阳)高祖(刘暠本名知远)天福十二年。 上柱国郭令威。 立金刚般若经碑于寿春。 隐帝(承祐高祖犹子)乾祐元年。 吴越王钱俶。 奉天台沙门德韵为国师。 申弟子之礼。 二年。 云门文偃禅师坐逝。 塔全身于丈室。 周(都汴)太祖(郭令威)广顺元年。 李守正叛河中。 太祖亲征。 往麻衣道者语赵普曰。 李侍中安得久。 城下有三天子气。 未几城陷。 时世宗与本朝太祖俱侍行。 二年。 勅诞节。 宰臣百僚诣寺观建祝寿道场。 世宗(柴荣太祖养子)显德元年。 齐州开元寺义楚法师。 进所撰释氏六帖。 勅付史馆颁行。 赐紫方袍。 二年四月。 诏曰。 释氏真宗助世为善。 将隆教法须辨否臧。 自今不许私度僧尼。 及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 无勅寺舍并须停废○九月以久不铸钱。 勅令除县官法物军器寺观钟磬钹铎之类。 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 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 过期不输五斤以上。 其罪死。 上谓侍臣曰。 卿辈勿以毁佛为疑。 夫佛以善道化人。 苟至于善斯奉佛矣。 彼铜像岂谓佛耶。 且吾闻。 佛志在利人。 虽头目犹舍以布施。 若朕身可以济民。 亦非所惜也○是岁废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 以所毁像铸周通钱○帝既并省寺院。 勅男年十五已上。 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 女年十三已上。 诵经七十纸。 或读三百纸。 陈状出家。 本郡考试以闻。 词部给牒方得剃度(此文见旧史。 欧阳新史。 并删去弗存)。 三年。 帝召华山隐士陈抟问以飞升黄白之术。 对曰。 天子以治安天下为务。 安用此为。 乃遣还山。 诏州县常存问。 四年七月。 金陵清凉文益禅师示寂。 江南唐后主待以师礼。 及终諡大法眼学者。 号法眼宗(见罗汉珍师清源九世)○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 与陈抟为之友。 着化书百十篇。 穷括化原。 久之仙去。 尝游三茅山。 至建业见宋齐丘。 谓其有仙脱道骨。 出书示之。 属为序于传世。 齐丘乃窃以自名。 然未尝悟道蕴也(齐丘相后唐二世)。 述曰。 曾慥作集仙传言。 陈希夷称其友。 谭景升作化书。 又云齐丘。 窃取以为名。 世人不能知其妄。 此殆与向秀注庄子郭象窃之以自名。 二事盖相类。 不几于盗乎。 六年。 初帝之毁像也。 镇州大悲极有灵应。 诏下人莫敢近。 帝闻之。 自往其寺持斧鑱破面胸。 观者为之慄慄。 及帝北征疽发于胸。 亟归京师遂殂(杨文公谈苑)○汴都将士周百胜。 年老家居。 蔬食念佛。 一夕梦黄衣吏追入大城至官府。 主者令引观地狱。 见一人黑色卧大銕状。 狱卒持凿破其胸灌以铜汁。 叫声不可闻。 百胜惧念佛求退。 追者曰。 汝已是佛弟子不必惧。 百胜问。 囚者何人。 答曰。 此柴帝也。 因毁像致此罚。 百胜曰。 我故君王也。 何时得脱。 追者曰。 初录其人。 至时王责曰。 世间周通钱尽时方脱此罪。 追者引从故道出城门。 闻寺钟鸣遂觉。 百胜常以语人。 闻者为之悲惋(神应录)。 述曰。 自昔佛法遭毁有四时焉。 魏太武因司徒崔浩。 焚毁经像阬戮沙门。 既而崔浩要斩。 太武身感疠疾。 竟为常侍宗爱所弑。 文成嗣位。 复大兴佛法(其一)周武因卫元嵩。 毁经像塔寺敺沙门反俗。 厥后杜祈入冥。 见周武地狱受苦求救之事。 宣帝嗣兴佛法复盛(其二)唐武宗因赵归真。 毁像废寺僧尼还俗。 帝后疽发背而殂。 时穆陵尉称。 天符以李炎毁佛。 有夺寿去位之报。 归真等皆被诛戮。 宣宗即位佛法大兴(其三)周世宗毁像铸钱废拆寺院。 疽发胸而殂。 人见在狱受苦。 有周通钱尽方得脱罪之语(其四)越五年。 我太祖皇帝飞龙在天。 首诏天下复寺立像。 遣沙门求法西天。 馆梵僧翻传贝叶。 建精蓝济战士之魄。 造经版寿大藏之传。 当国家多事。 而于弘赞佛道无所不举。 及。 太宗继体。 度童子十七万人。 建译经院製圣教序。 赐天下无名伽蓝之额。 建开宝大塔舍利之藏。 暨真宗在朝。 圣德遐被。 五天咸贡梵典。 昭陈天禧。 度僧二十四万。 仁宗践阼。 光赞上乘谨翻译之功。 广藏宫之卷词臣国。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终)○诏罗浮山轩辕集入见。 帝问曰。 先生长年何道致此。 对曰。 屏声色去滋味。 一哀乐广惠泽则可与天地合体日月齐明。 是为长年不俟别求。 久之请还山。 帝曰。 朕临天下可闻其数否。 集横书四十字。 后乃得四十年。 ○钟离权。 字云房。 自称汉时遇王玄甫得长生之道。 避乱入终南山。 于石壁间得灵宝经。 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为天地升降之宜。 气中生水。 水中生气。 即心肾交合之理。 乃静坐内观。 遂能身外有身。 唐吕岩。 字洞宾。 三举进士不第。 于长安酒肆遇云房。 将洞宾入终南山。 授灵宝毕。 法十二科。 曰金诰玉书真原比喻真诀道要。 其义有六。 包罗五仙之旨。 以授洞宾。 谓之白。 吾朝元有期。 汝当居此洞。 即有仙人下宣天诏。 金幢玉节迎之升天。 洞宾乃客游江淮。 度何仙姑郭上灶施肩吾云(吕仙游行人间。 自唐及宋。 事迹非一)。 发布时间:2024-10-07 08:18:2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