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四梁(建康)武帝(萧衍)天监元年。 帝梦释迦檀像入国(天竺优填王所造者)乃遣郝骞等(郝黑各反)往西竺求之○于陀利国入贡云。 其王梦异僧曰。 东土有圣王出。 十年之后佛法大兴○制僧尼犯过。 并依佛律行罚○庾诜少与帝善。 及起兵署为记室不就。 山居蔬食六时礼忏诵法华经。 于后夜见一道人。 自称愿公。 呼诜为上行先生。 后寝食惊觉曰。 愿公复来。 吾其去矣。 举家闻上行先生已生净土。 诏諡贞节处士。 二年。 帝问志公。 国有难否。 志指喉及颈(谶候景也)享国几何。 曰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至三十年。 重言之者。 过元嘉也)帝临政苛急。 志假帝神力见先君受苦地下。 由是卹刑。 尝诏张僧繇写志真。 志以指剺破面门出十二面观音相。 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写。 时法云云光二师。 每讲法华天华飞集。 帝以其证圣。 于便殿夜焚书。 请志公及光云斋。 翌日志公独至○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来进珊瑚佛像。 诏译经于扬都○四月八日。 帝于重云殿亲製文。 率群臣士庶二万人。 发菩提心永弃道教。 其文云。 愿使未来生世童真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成佛道。 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 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 十一月。 勅公卿百僚侯王宗族。 并弃道教舍邪归正。 三年。 帝御重云殿讲经。 以枳园寺法彪为都讲。 彪先一问。 帝方酬答。 载索载徵并通玄妙○帝尝梦神僧曰。 六道四生受苦无量。 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 帝乃披览藏经创製仪文。 三年乃成。 遂于金山寺修供。 命沙门僧祐宣文。 大彰感验(事具光显志)○勅于旧宅建光宅寺。 因宅七日放光。 故以为名。 勅法云法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为后世法○沙门智稜善涅槃净名。 尤通庄老。 后值寇还俗。 道士孟悉达劝为黄冠。 见道家诸经略无宗旨。 遂引佛教为之润色。 解西昇妙真诸经义。 皆自稜始。 武帝未舍道教时。 引稜于五明殿竪义。 暮年为诸道士讲西昇经。 忽失音舌卷于座上委顿而死。 众以为叛教之报(僧镜录)。 五年。 扶南国沙门僧伽波罗来。 六年。 御注大品般若经。 诏光宅云法师为百僚讲说。 十年。 中天竺释迦檀像至。 帝率百僚迎入太极殿。 建斋度人。 大赦断杀。 絓是弓刀并作莲华塔形(絓户怪反豫也)初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人。 应诏西行求像。 至舍卫国(此云文物属中天竺国)从王请像。 王曰。 此中天正像不可适边。 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 人图一相。 卯时运手。 午时已就。 顶放光明降霔香雨。 骞负像东还。 乃渡大海。 尝闻甲冑之声在后。 忽异僧礼像而言曰。 毗舍罗神王护像至彼。 广作佛事。 言讫而隐。 其后元帝于荆州城北造大明寺奉安其像○诏僧旻法师入殿讲胜鬘经。 公卿毕集。 刘业问曰。 法师佛学有余。 何故多申儒旨。 旻曰。 昔生公以顿悟通经。 次公以毗昙发论。 若贫道初不以儒释为限。 但据文义所向耳。 有沙门道超慕旻讲业。 誓欲齐之。 梦天神告曰。 旻公于毗婆尸佛时预宣法化。 君新发意何可类及○何胤入锺山定林寺。 听内典通其旨。 后隐居若邪山云门寺。 二兄求点并从栖遁。 号点为大山。 胤为小山。 亦曰何氏三高○谢举长玄理及释氏义。 为晋陵群守。 与义学沙门互讲经论。 徵士何胤自武丘出赴(虎丘避唐高祖祖讳虎追改之)○光宅云法师讲法华经。 感天花满空下如飞雪。 帝以亢阳问志公。 公曰。 云能致雨。 帝因请讲法华。 至其泽普洽即大霔。 仪同袁昂家有常供养僧。 发愿欲如师慧解。 梦一僧谓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及○上集诸沙门製文立誓永断酒食。 其略云。 弟子萧衍从今已去。 若饮酒放逸啖食众生乃至乳蜜酥酪。 愿一切鬼神先当苦治弟子将付地狱。 众生成佛犹在阿鼻。 僧尼饮酒食肉亦应如此加治。 是时复集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 于华林殿请云法师讲涅槃经中食肉断大慈悲种子之文。 上亲席地与众同听。 十一年。 勅宝亮法师撰涅槃经疏。 上亲为製序。 十二年。 特进沉约着中食论。 谓势利荣名妖妍靡曼甘旨肥醲。 皆使心神昏惑不能得道。 故圣人禁此三事(云云)。 十三年。 初志公尝与帝登锺山。 指独龙冈曰。 此为阴宅。 先行者得之。 是年顺化于华林园佛堂。 帝忆其言。 诏有司具葬此地。 建浮图五级其上。 车驾临葬致奠。 忽见大士涌身云间。 乃为立开善寺。 十五年。 西天沙门自图其形于吴中灵岩寺。 像遇夜起行道。 祈祷神应。 后有梵僧曰。 此智积菩萨也○华阳真人陶弘景。 建菩提白塔于三茅山。 尝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 乃诣鄮县阿育王塔。 自誓受五大戒。 临终不用沐浴。 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 弟子遵之(梁书)。 十六年。 勅太医不得以生类为药。 郊庙牲牷皆代以麫。 宗庙荐羞始用蔬果(牷音全。 牛纯色。 礼记祭祀牲牷)。 述曰。 祭天地祀宗社。 必杀牲以备物。 皇王以来用以为法。 有国家者掌之为故。 且不敢有所议也。 夫司天地之化。 所以称上帝称皇天后土者。 至圣至神也。 乌有神圣而好杀牲牢之命。 肯歆腥臊之食哉。 由夫上古之俗茹毛饮血以是养己。 必以是事神。 朴陋之见曾不知牷牢腥臭之为渎也。 蒸民既粒俗不能变。 圣贤教世师古法以着之礼经。 于是后王遵而行之。 莫或敢议其可不者。 以养己。 犹古不思事神之不当渎也。 夫果于杀命不仁也。 荐以腥臭不义也。 以不仁不义为养己之旧习。 尚当思有以节以求全好之心。 岂于事天地祖宗之神灵。 而欲以牲牢腥臭之物以渎之哉。 自佛法东渐劝修斋戒。 天帝尚知事佛。 岂人事天而不知事佛乎。 知所以事佛。 则不当以牲牢渎天。 为可信矣。 惟梁有武皇魏有献文。 勅郊庙祭祀不用牲牷。 而易之以蔬麫酒果。 可谓违古而道。 奉黍稷荐明水。 是亦三代之祀法也。 乌在乎牲牢腥臭之物哉。 慈云法师。 于天台劝民俗祀神改祭为斋。 其文有曰。 天子七庙。 下至庶人皆同祭祀圆丘方泽上下神祇。 国之常典劝令断祭。 无乃太伤国风乎。 释曰。 祭祀出俗典。 改祭据佛经。 俗典则未逃杀害。 佛经则唯重慈悲。 杀害则报在三途。 慈悲则果成万德。 以善改恶无不可者。 勅废天下道观道士皆返俗○勅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 召众僧法集讲论注解经文。 并居禁中(此内道场之始)。 十八年。 会稽沙门慧皎谓宝唱名僧传颇多汎滥。 因着高僧传。 始汉永平开德业为十科。 其自序云。 前古撰集多曰名僧。 然名者实之宾也。 若实行潜光。 则高而不名。 若寡德适时。 则名而不高。 名而不高兹焉用纪。 高而不名则备今录。 世以为确论。 普通元年。 沙门众养于扬都译文殊般若经等十一部。 帝亲笔受。 令宝唱继之○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归戒。 妙选贤明。 朝议以草堂慧约法师应诏。 四月八日。 帝服田衣北面敬礼受具足戒。 方行羯磨甘露降于庭。 有三足乌孔雀二。 历阶驯伏。 锡师号曰智者。 自是入朝必设特榻。 而帝坐其侧。 自太子诸王公卿僧俗。 从约受戒着录者四万八千人。 沙门耆艾(五盖反老也)亦从师重禀(重音虫再也)法云独曰。 吾既受戒矣。 其可以法为人事耶。 议者高之(约姓娄世称娄约法师)。 普通二年。 诏云光法师于内殿讲法华经。 天雨宝华。 三年。 诏修鄮县阿育王寺。 六年。 勅光宅寺法云为大僧正。 官给吏力(僧正始于姚秦今加大字)。 大通元年(即北魏孝明武泰元年。 旧云普通者误)南天竺菩提达磨汎海至广州。 诏入见帝。 问曰。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圆悟碧岩集云。 武帝与娄约法师昭明太子持论二谛。 立真谛以明非有。 俗谛以明非无。 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师云。 廓然无圣(圆悟云。 达磨与他一刀截断)帝曰。 对朕者谁(圆悟云。 帝不省。 却作人我见解)师云不识(圆悟云达磨太杀慈悲)帝不契(圆悟云帝不知落处)师遂渡江入魏(圆悟云。 后人传折芦渡江。 未详所出)○驾幸同泰寺舍身。 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 皇帝归宫。 二年。 槃槃国进佛牙。 中大通元年。 京城大疫。 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 以身为祷。 复幸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披法衣行清净大舍。 素床瓦器乘小车。 亲升法座为众开涅槃经题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 皇帝设道俗大斋五万人。 二年。 帝幸同泰寺设平等大斋○丹丹国进象牙佛像。 三年十月。 帝幸同泰寺讲涅槃经。 十一月讲金字般若经。 五年。 帝幸同泰寺发金字般若经题。 自太子已下听法者。 三十万九千六百人○吏部尚书到溉家居蔬食。 朝夕从僧礼诵。 帝为月三致净馔。 所得奉禄(奉音凤。 作俸字。 葑音者皆非。 今官阶朝奉者。 当音凤。 事见前汉书)皆充蒋山二寺(即锺山也)及卒颜色如生。 手屈二指。 六年。 乌伤居士傅翕。 至松山结庵双檮树间。 自号双林当来下生善慧大士。 令弟子奉书诣阙。 称帝为国主救世菩萨。 诏报曰。 大士为度众生欲来随意。 帝预勅锁门以观其异。 大士袖出木槌一扣诸门尽开。 见帝于善言殿。 谒者三赞。 不拜。 直上御榻对语。 设斋食竟出锺山。 坐定林松下。 大士一日披纳顶冠靸履见上。 上问。 是僧耶。 士以手指冠。 是道耶。 以手指履。 是俗耶。 以手指纳衣(汾阳昭代云大士多能)○剡川尼法宣诵通法华。 坐卧见帐盖覆其上。 父母令就齐明寺出家。 是日帐盖即不见。 自是博览经论。 深探奥理。 衡王元简为郡守。 请为越城母师○槃槃国进佛舍利。 大同元年。 帝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智者约法师亡。 帝辍朝三日。 素服哭之。 从师受戒者。 四万八千人。 皆服缌麻哭送。 塔于志公之左○勅于重云殿为善慧大士别设一榻。 讲三慧般若经。 公卿毕集。 天子至。 众皆起迎。 大士不动。 御史问其故。 答曰。 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 帝善之○隐士赵伯休。 于庐山遇律师弘度。 得众圣点记云。 佛灭后优波离结集律藏。 以其年七月十五日自恣竟。 于律藏子便下一点。 年年如是。 波离以后师师相付。 至僧伽跋陀罗。 将律藏至广州。 当齐永明七年庚午七月十五日自恣竟。 即下一点。 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 伯休问曰。 永明七年后。 云何不点。 度曰。 已前皆得道人。 手自下点。 吾徒凡夫。 止可奉持耳。 伯休因点记推至大同初。 凡一千二十年。 与传记参合。 世尊生灭之年皆不同。 盖其宗承有异也。 二年。 帝幸同泰寺设无碍大会(碍碍同出梵典)是年凡三设大会○华阳真人陶弘景告化。 香气积日不散。 諡贞白先生。 所撰书曰真诰。 有云。 清虚裴真人弟子三十四人。 其十八人学佛道。 余学仙道。 紫阳周真人弟子十五人。 四人解佛法。 桐柏真人王子乔弟子二十五人。 八人学佛法。 对会稽东去岸七万里。 其西小方诸山。 多有奉佛道。 有浮图高百丈。 金玉镂之(虽奉佛道不作比丘形)○柏闓为陶隐居。 执役十余年。 一旦有青童白鹤自天而下曰。 太上召柏先生。 隐居问何道致此。 君曰。 修默朝之道积年矣。 即昇天而去。 三日密降隐居之室曰。 君之阴功着矣。 所修本草。 以虻虫水蛭辈为药害于物命。 一纪之后但解形去世。 为蓬莱都水监耳。 隐居乃以草木药可代物命者。 着别行本草三卷以赎过。 三年。 诏修长干塔。 掘基得石凾。 内有金罂流离瓶盛舍利爪发。 勅分入二塔同放光明○帝幸同泰寺铸十方佛金铜像。 复往阿育王寺(在建康都城内)设无碍法食。 大赦天下○昭明太子统薨。 太子天性好佛。 于东宫别立慧义殿为法集之所。 招延名僧立三谛义。 当世美之○岳阳王萧詧(察同昭明之子)镇越州。 重修甎木二塔。 先是沙门昙彦与许询同造此塔。 未就而询亡。 彦至是年百二十岁。 询后身为萧詧。 预告门人曰。 许玄度来也(询字玄度)时詧先承志公密示。 才入州便诣寺访塔。 彦出门召之曰。 许玄度来何莫。 昔日浮图今如故。 遂以三昧力加之。 即悟前身造塔事(今越城应天塔)。 四年。 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梵语盂兰此云解倒悬。 是目连尊者设此盆供。 得脱母氏饿鬼之苦)○通事舍人刘勰(音协)雅为太子所重。 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碑见存)是年表求出家。 赐名慧地。 五年。 勅沙门宝云。 往扶南国迎佛发。 六年。 诏越州守臣萧詧。 重修鄮县阿育王寺○扶南国王遣使朝贡。 请释迦像及经论。 勅赐。 制止涅槃般若金光明讲疏一百三卷○北齐慧文禅师于河南为慧思禅师说三观口决。 七年。 百济国遣使朝贡请经论。 勅赐涅槃疏。 十年。 于阗国遣使贡玉刻佛像。 中大同元年。 帝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般若经行清净大舍。 皇太子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归宫。 是夜寺浮图灾。 上曰。 此魔所为也。 乃诏曰。 道高魔盛。 行善障生。 遂更起十二层浮图。 太清元年。 帝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行清净大舍。 升妙严殿讲金字三慧般若经。 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归宫○西天竺三藏真谛来。 勅于宝云殿译金光明经等十部○时释子多纵逸。 主僧不能制。 帝欲以律行僧正事。 诏下。 藏法师执不可。 帝不能夺。 藏谓众曰。 衣冠子弟十辈。 岂能俱称父意。 今糅杂五方之众。 而欲以一己好恶绳之可乎。 帝自受具戒。 寝处略同沙门。 虽宫禁亦恣僧游览。 一日藏师竟登御座。 左右诃之。 藏曰。 贫道定光金轮之裔。 宁愧此座。 倘欲见杀不虑无受生处。 帝特令不问。 二年。 侯景反于寿阳。 初景在东魏。 以河南畔。 归西魏既而遣使至梁求内附。 上纳之封河南王。 三年。 侯景至建康陷台城。 入见上于太极殿。 以甲士五百自卫。 带剑上殿拜讫。 上神色自若。 曰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 使引就三公榻。 景惶惧不能对。 出谓左右曰。 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甞怖畏。 今见萧公使人畏慴无已(慴质涉反惧也)景既自称丞相。 帝忧愤寝疾。 斋戒不衰。 口苦索蜜未至。 举手曰荷荷。 遂崩。 帝日角龙颜。 舌文八字。 项有浮光。 日中无景。 右手成文曰武。 晚奉佛道日止一食。 唯豆羹粝饭(郎葛反脱栗饭)布衣皂帐一冠三载。 五十便绝房室。 不饮酒听乐。 製涅槃大品般若净名三慧诸经义记 数百卷○江陵居士陆法和。 隐居奉佛。 及侯景遣将任约击湘东王于江陵。 法和与弟子八百人。 役神祠阴兵击败之。 复于江夏聚兵欲伐侯景。 王虑其为乱止之。 和曰。 贫道求佛者。 尚不希释梵坐处。 况人王位乎。 但以空王佛所有香火缘。 今知王宿报欲救之耳。 既已见疑。 当是定业不可移也。 元帝既即位(即湘东王也)以为郢州刺史。 帝为魏所执。 和与弟子俱入于齐(梁书)。 简文帝(网武帝第三子)大宝元年四月八日。 诏度人出家。 亲制愿文云。 弟子萧纲以此建斋度人功德。 普度六道四生。 出离爱欲永拔无明。 修习般若为真佛子。 二年。 侯景废帝幽于永福。 省进土囊殒之。 武帝初革命。 张齐杀东昏侯。 送其首于帝除及宗属。 后数年简文生。 志公谓帝曰。 此子与怨家同生。 盖侯景以是年生于雁门。 及景破建康帝崩。 简文继及于祸。 梁子弟多见戮。 故世称侯景是东昏后身○北齐慧文禅师因阅大论。 至四谛品偈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恍然大悟。 乃远承龙树。 依论立观以授慧思禅师。 元帝(绎武帝第七子)承圣元年。 真谛三藏以侯景之乱汎舶西归。 大风飘还广州。 住制止寺译起信论俱舍论。 至陈朝共得五十部○帝甞着书曰金楼子。 云余于僧中重招提琰法师。 隐士重华阳陶真白(弘景諡贞白先生)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北周名贤)○招提寺琰法师少时。 相者曰。 童子聪明而寿不永。 师即发愿入山诵般若经。 久之见僧长丈余语之曰。 此经功德不可思议。 后二十年逢前相者。 惊曰。 得何妙药而获延年。 琰曰。 持经耳○刘敬躬为乱焚望蔡县。 县令寄近寺。 民将牛酒为礼。 令以牛系柱。 屏除佛像。 于堂上接宾客。 牛忽自解来阶下拜。 令大笑命左右宰之。 饮啖既饱醉卧堂下。 便觉遍体痒痛。 搔成白癞。 年终而死(颜氏家训)。 敬帝(方智元帝第九子)绍泰元年。 北斋文宣废道教(详在齐志)○补阙宗殆以学行知名。 梁亡弃官出家号无名。 北周诱以美官。 无名自陈反俗有五不可。 晚年为息心铭。 悔少日克意文章(黄鲁直书此铭与沙门智海。 刻之丛林。 以为杂学者之戒)。 江陵天皇寺有柏堂。 明帝之所建。 张僧繇画卢舍那像及仲尼十哲。 帝问。 释门何为画孔圣。 僧繇曰。 后当赖此耳。 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 独此殿有宣尼像。 乃不毁(名画记)。 陈(都建康)武帝(陈覇先受梁禅)永定元年诏迎佛牙于杜姥宅(姥莫补反老妇之称)设四部无遮大会(比丘等四众名为四部)。 二年五月。 帝幸大庄严寺舍身。 翌日群臣表请还宫。 十一月复幸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 十二月幸庄严寺设无碍大会行清净大舍。 翌日群臣表请还宫。 金陵七百寺值侯景焚荡几尽。 自帝登极悉令修复。 翻经讲道不替前朝。 三年。 勅大内设仁王大斋。 诏沙门宝琼于重云殿。 讲大品般若经。 时群臣请以重云殿佛像宝幔球玉珩佩(衍音行佩上玉所以节行止)以造车舆。 俄见云气笼殿雷电火起须臾焚尽。 月余有从东州来者言。 是日见殿飞浮海上而去○高邮有尼。 诵妙法华不舍昼夜。 十爪二掌皆生华。 上召见内殿。 观其华大嘉敬之。 世号华手尼。 文帝(旧高祖兄始兴王子)天嘉元年。 勅宝琼为京邑大僧统。 梁魏以来僧统盛餙杖直儗于官府。 至是琼奏罢之。 每出从数头陀仗笠而已。 海东十二国闻琼道德。 遣使奉金帛求画像以归○思禅师于光州大苏山。 为顗禅师说安乐行示普贤道场。 二年。 善慧大士于山中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 唯释迦常与大士语。 四年。 帝于太极殿设无碍大会行舍身法复集僧行。 方等陀罗尼法法华忏金光明忏。 并别製愿辞。 称菩萨戒弟子皇帝。 六年。 西竺王子月婆首那。 来游庐山。 译胜天王般若经。 废帝(伯宗文帝太子)光大二年。 思禅师入居南岳。 是岁为岳君受戒(详见南岳本纪)。 宣帝(顼始兴王第二子)大建元年四月。 善慧大士示寂。 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 传香之次犹反掌受香。 举众惊异。 勅徐陵撰碑山中。 良渚曰。 传灯言。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般若。 执拍板唱四十九颂观。 竹庵云。 多用三性义语。 恐北方相宗人託大士名。 或云秖以拍板。 挥桉一下。 志公云。 大士讲经竟。 然大士入朝。 志公已去世二十年。 何从有此问答。 楼頴编大士言行录甚详亦不载此事。 顗禅师于瓦官寺为仪同沉君理等讲法华经。 后常与众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思禅师居南岳。 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诡奏。 师为帝蛊事(汉江充奏。 戾太子为巫蛊事。 蛊者惑也。 谓巫者左道。 或众埋木人为咒诅事。 今道土欲以巫蛊事陷师也)帝遣使召之。 则见师自空中来。 惊悟其神一无所问。 以道士诬告罪当弃市。 师请贷之令给事僧众。 乃勅有司。 冶十四铁券。 识十四姓名其上。 令随师还山服役舂米(今俗呼擣米叔)久之愿以田充香积赎老身。 因名留田庄于是藏其铁券勒石为记。 名曰陈朝皇帝赐南岳思大禅师降伏道士铁券记(详见南岳本纪)。 四年。 勅沙门慧暅(音亘)于乐游园为七庙讲大品般若。 齐使崔武子来朝。 上以沙门洪偃才德两优。 命为馆伴。 武子每与语辄大叹服。 朝议欲加偃冠。 师绝食自誓。 帝乃止。 五年。 海东玄光沙门受法华安乐行义于南岳禅师。 归国演教。 为海东诸国传教之始。 六年。 周武帝罢佛道二教。 沙门靖嵩灵偘(侃同)三百人皆相率归南朝。 帝令驸马蔡凝宣勅曰。 法师等善明治乱。 归寄有序。 宜于都郭大寺安居。 所司供给○沙门智周十一人。 往西天求经。 七年。 顗禅师入天台佛陇。 九年二月。 诏曰。 顗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徒弔反赋也)以充众费○淮淝之战转输不继。 勅所在僧侣任其役。 律师智文上书曰。 君子为国必以礼义。 主上诚知宇文废灭之过(周武姓宇文氏)岂宜以胜上福田为胥下之事。 非止敌人轻訾(音紫毁也)。 亦恐国家受殃。 帝大感悔。 亟下寝之一时建议主役者。 皆寘重罚○六月二十二日。 南岳思大禅师唱佛坐逝。 十年。 左僕射徐陵。 以顗禅师创寺请于朝。 赐号修禅(今大慈也)师为兄陈鍼述小止观。 咨受修习。 初仙人张果相之曰。 死在朞月。 师及令行方等忏。 鍼见天堂门牌曰。 陈鍼之堂。 果后见鍼惊问。 君服何神药。 答曰。 但修忏耳。 果曰。 若非道力安能超死。 竟延十五年而终。 十二年。 周宣帝复佛道二教。 十三年。 诏国内初受戒者参律五夏。 勅昙瑗律师(瑗音院)总知监检。 有司给其衣食。 勿使经营致亏功绩。 不踰数载道器大成。 乃以瑗为国僧正。 十四年。 皇太子即位。 设无遮大会于太极殿。 舍身大赦。 后主(叔宝宣帝太子)至德元年。 勅慧暅为京邑大僧正○永阳王伯智出镇东阳(文帝第八子)请顗禅师赴镇开讲。 王与子湛及家人同禀菩萨戒法。 二年诏。 虎丘智聚法师赴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三年。 诏顗禅师入京居灵曜寺。 四月赴太极殿讲大智度论题般若经题。 久之迁居光宅寺。 帝幸寺听讲仁王经。 躬礼三拜○朝议以僧尼类多无业。 欲令策经不通者皆休道。 顗禅师谏帝曰。 调达日诵万言未免沦坠。 槃特唯忆一偈乃证四果(二事并见天台本纪注)笃论为道岂关多诵。 帝大说。 即停搜简。 四年正月。 诏顗禅师赴崇正殿。 为皇太子授菩萨戒。 设千僧斋。 祯明元年。 顗禅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 时章安预听○都官尚书徐孝克性好惠施不免饥寒。 后主勅以石头津税给之。 孝克悉用设斋写经。 初居钱塘。 与诸僧讨论释典。 遂通三论。 旦讲法华经。 晚讲礼传。 受业者常数百人。 蔬食长斋持菩萨戒。 陈亡入长安。 时疾疫。 隋文帝闻其名行。 召讲金刚般若。 上下敬赞。 临终正坐念佛○姚察读藏经毕。 日西向坐正念云。 一切空寂。 陈亡入隋终于东都。 其身柔软颜色如生遗命松板薄棺为葬。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终) 发布时间:2024-10-10 08:10:2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