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觉王明勅大教指归。 末法比丘。 须于四念处修道。 其旨如何。 答。 此出大般涅槃经。 最后垂示。 总前教迹。 同此指归。 以四念处。 即是宗镜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 如经云。 佛告阿难。 如汝所问。 佛涅槃后依何住者。 阿难。 依四念处。 严心而住。 观身性相。 同于虚空。 名身念处。 观受不在内外。 不住中间。 名受念处。 观心但有名字。 名字性离。 名心念处。 观法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 名法念处。 阿难。 一切行者。 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又云。 譬如国王。 安住己界。 身心安乐。 若在他界。 则得众苦。 一切众生。 亦复如是。 若能自住于己境界。 则得安乐。 若至他界。 则遇恶魔。 受诸苦恼。 自境界者。 谓四念处。 他境界者。 谓五欲也。 华手经云。 佛告跋陀婆罗。 于尔时世。 一切善人应作是念。 我等当自依四念处。 四念处者。 于圣法中。 一切诸法。 皆名念处。 何以故。 一切诸法常住自性。 无能坏故。 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 故知即法是心。 即心是法。 皆同一性。 岂能坏乎。 若有二法。 则能相坏。 大宝积经偈云。 得无动处者。 常住于无处。 无动处者。 则自心境界。 此境界。 即无处所。 如金刚三昧经云。 心无边际。 不见处所。 论释云。 心无边际者。 归一心原。 心体周遍。 遍十方。 故无边。 周三世故无际。 虽周三世。 而无古今之殊。 虽遍十方。 而无此彼之处。 故言不见处所。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夫念处者。 云何念义。 当知是念。 无有违诤。 随顺如法。 趣向平等。 远离邪念。 无有移转。 及诸别异。 唯是一心。 入不动定。 若能如是。 名为念义。 如天台智者。 广述真诠。 大小兼弘。 教观双辩。 末后唯说观心论章。 意亦如是。 亦如祖师马鸣菩萨。 广释经造论。 末后唯製一卷略论。 名大乘起信论云。 有摩诃衍。 能起大乘信根。 立心真如心生灭二门。 总论一心。 别开体用。 若了此一心大旨。 即是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 若未信者。 设经无量亿劫。 广大修行。 不入祖佛正宗。 皆是假名菩萨。 以此一论之要义。 总摄诸部之广文。 以源摄流。 有何不尽。 亦是诸圣製作大意。 亦是宗镜本怀。 乃诸佛所知。 群贤所证。 众德所备。 万行所弘。 妙义所诠。 究竟所趣。 此四念处。 破八颠倒。 一不净中作净想。 二苦中作乐想。 三无常中作常想。 四无我中作我想。 此是外道凡夫四倒。 又一净中作不净想。 二乐中作苦想。 三常中作无常想。 四我中作无我想。 此是二乘四倒。 共成八倒。 是以修四念处观。 破八颠倒。 于中而般涅槃。 是十方诸佛出世本怀。 究竟指归秘密藏中。 最后放舍身命之处。 正当宗镜大旨。 一心法门。 辅行记云。 四念处观者。 一一念处。 皆悉先明空假破倒。 次以中道结成秘藏。 自他俱满。 义兼大小。 言俱破者。 既以中道显秘密藏。 故四念处咸皆破倒。 何者。 以即空故。 破常倒。 义兼于小。 以即假故。 破无常倒。 义兼于大。 中道为正。 故曰义兼大小。 以即中故。 双照大小。 双非大小。 即是双照双破八倒。 三谛相即。 兼无前后。 破无次第。 即破即立。 即照即遮。 四荣四枯者。 大涅槃经云。 东方双者。 喻常无常。 南方双者。 喻乐无乐。 西方双者。 喻我无我。 北方双者。 喻净不净。 四方各双。 故名双树。 方面皆悉一枯一荣。 荣喻于常等。 枯喻无常等。 如来于中北首而卧。 入般涅槃。 表非枯非荣。 荣即表假。 枯即表空。 即是于其空假中间。 而入秘藏。 后分经云。 东方一双。 在于佛后。 西方一双。 在于佛前。 南方一双。 在于佛足。 北方一双。 在于佛首。 入涅槃已。 东西二双合为一树。 南北二双亦合为一。 二合皆悉垂覆如来。 其树惨然。 皆悉变白。 常无常等。 二即不二。 常乐我净。 遍覆法界故。 二合垂覆如来。 即是如来契于秘藏。 亦是念处无非寂灭。 白者。 即是众色之本。 常等称本。 故名为变白。 言北首者。 增一阿含云。 表于佛法久住北天。 长阿含第四云。 佛告阿难。 安我头南首。 面向北。 则使佛法久住不灭。 况涅槃终极。 不表秘藏耶。 然一代教门。 凡诸所表。 文义显着。 莫过双树。 以四念处。 能为大小观行初门。 是故尔也。 殷勤遗嘱。 意在于斯。 又但凡夫谓身为净。 言受是乐。 执心是常。 计法为我。 由斯四倒。 而起贪爱无明。 而有诸行乃至老死。 苦集浩然。 八万四千烦恼火。 烧于五阴舍宅。 故法华经云。 四面俱时歘然火起。 即喻四倒。 若小乘观人。 即观身不净。 破于净倒。 观受是苦。 破于乐倒。 观心无常。 破于常倒。 观法无我。 破于我倒。 是则由前迷心颠倒。 谓身是常乐我净故。 起贪爱诸烦恼。 今既观知身是不净。 乃至苦无常无我。 则不起贪爱。 无明。 行识。 乃至老死灭。 则生死河倾。 涅槃海满。 即是竞共推排。 争出火宅。 到无畏处。 为是因缘。 劝为小行之人。 令依念处修道也。 大乘四念处者。 观生死五阴之身。 非枯非荣。 即大寂定。 涅槃经云。 色解脱涅槃。 乃至识解脱涅槃。 若修此念处观。 即是观一切六道众生。 即是常乐我净大涅槃。 具足佛之知见。 如常不轻圆信成就。 经云。 施城中最下乞人。 与难胜如来等。 是则岂可分别是田非田。 可施不可施耶。 故念处观。 即平等种子。 若不修。 则见生死涅槃有异。 凡圣有殊。 圣是敬田。 即崇仰而施。 凡是悲田。 则厌贱而不舍。 若入一心平等法界念处法门。 则无分别。 夫四念处者。 念即观慧之心。 处即智照之境。 能所冥合。 唯是一心。 今依天台四念处观。 略明四教四念处。 四句分别者。 若非苦非乐。 结成生灭苦乐。 乃至非我非无我。 结成无我。 是三藏意。 若非苦非乐。 结成无苦无乐之苦乐。 属通教摄。 净名经云。 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 是苦义。 结受念处观。 如大品不净观。 即是摩诃衍。 皆不可得故。 以是不净心观色。 自念我身未脱是法。 未免三界生。 犹应受百千生死。 故言未脱。 引广乘品。 成身念处观。 诸法不生不灭。 是无常义。 结成心念处观。 于我无我而不二。 是无我义。 结成法念处观。 是通教意。 若作非常非无常。 结成常。 非垢非净。 结成净。 非苦非乐。 结成乐。 非我无我。 结成我。 即我别教。 常乐我净断惑。 历别来证也。 若作非垢非净。 双照垢净。 非苦非乐。 双照苦乐。 非常非无常。 双照常无常。 非我非无我。 双照我无我。 结成圆教。 圆心修习。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又前三教藏通别等。 非今所用。 是以略引。 今重广引圆四念处文。 助成后信。 四念处观。 云。 四念处者。 念是观慧。 大论云。 念想智。 皆一法异名。 初录心名念。 次习行名想。 后成办名智。 处者境也。 皆不离萨婆若。 能观之智。 照而常寂。 名之为念。 所观之境。 寂而常照。 名之为处。 境寂智亦寂。 智照境亦照。 一相无相。 无相一相。 即是实相。 实相即是一实谛。 亦名虚空佛性。 亦名大般涅槃。 如是境智。 无二无异。 如如之境。 即如如之智。 智即是境。 说智及智处。 皆名为般若。 亦例云。 说处及处智。 皆名为所谛。 是非境之境。 而言为境。 非智之智。 而名为智。 亦名心寂三昧。 亦名色寂三昧。 亦是明心三昧。 亦是明色三昧。 请观音经云。 身出大智光。 如烧紫金山。 大涅槃经云。 光明者。 即是智慧。 金光明经云。 不可思议智境。 不可思议智照。 此诸经。 皆明念只是处。 处只是念。 色心不二。 二而不二。 为化众生。 假名二说耳。 此之观慧。 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 此心即是法性。 为因缘所生。 即空即假即中。 一心三心。 三心一心。 此观亦名一切种智。 此境亦名一圆谛。 一谛三谛。 三谛一谛。 诸佛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佛知见开。 诸佛出世事足。 大涅槃经云。 王道夷坦。 无量义经云。 行大直道。 无留难故。 法华经云。 具足道。 虽言三智。 其实一心。 为向人说。 令易解故。 而说为三。 若教道。 为言。 所断烦恼。 如翻大地。 河海俱覆。 似崩大树。 根枝悉倒。 用此智断惑。 亦复如是。 通别尘沙无明。 一时清净。 无量功德。 诸波罗蜜万行法门。 具足无减。 佛法秘藏。 悉现在前。 大品经云。 诸法虽空。 一心具足万行。 大涅槃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 法华经云。 本末究竟等。 等故。 名妙觉平等道。 当知此慧。 即法界心灵之原。 三世诸佛无上法母。 以法常故。 诸佛亦常。 乐我净等。 亦复如是。 亦名宝所。 亦名秘藏。 佛及一切之所同归。 前三藏隘路。 不得并行。 通教共禀共行共入。 入不能深。 别教纡回。 历别遥远。 即不能达。 今此念处。 旷若虚空。 际于无际。 犹如直绳直入西海。 故名圆教四念处耳。 张衡曰。 翔鵾仰而不逮。 况青鸟与黄雀。 当知前三念处所不能及。 唯圆念处。 孤飞独运。 陵摩绛霄。 无上。 无等。 无等等。 竪无高盖。 故言无上。 横无俦例。 故言无等等。 等于十方三世诸佛。 言无等等也。 欲重说此义。 更引天亲唯识论。 唯是一识。 复有分别识。 无分别识。 分别识者。 是识识。 无分别者。 似尘识。 一切法界。 所有瓶衣车乘等。 皆是无分别识。 龙树云。 四念处。 即摩诃衍。 摩诃衍。 即四念处。 一切法趣身念处。 即是一性。 色得有分别色。 无分别色。 分别色者。 如言光明。 即是智慧是也。 无分别色。 即是法界。 四大所成色。 皆是无分别等。 是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 此亦作两色之说。 若色心相对。 离色无心。 离心无色。 若不得作此分别色。 无分别色。 云何得作分别识。 无分别识耶。 若圆说者。 亦得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识。 若合论。 一一法皆具足法界。 诸法等故。 般若等。 内照既等。 外化亦等。 即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 大智度论云。 一切法併空。 何须更用十喻。 答。 空有二种。 一难解空。 二易解空。 十喻是易解空。 今以易解空。 喻难解空。 唯识意。 亦如是。 但约唯识。 具一切法门。 而众生有二种。 一多着外色。 二少着内识。 如上界多着内识。 下二界着外色多。 着内识少。 如学问人多得外解。 若约唯识论者。 破外向内。 令观明白。 法界法皆是一识。 识空十法界空。 识假十法界假。 识中十法界亦中。 专以内心。 破一切法。 若外观十法界。 即见内心。 当知若色若识。 皆是唯识。 若识若色。 皆是唯色。 今虽说色心两名。 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 十界即是不可思议。 一心。 具一切。 因缘所生法。 一句。 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 若广说四句成一偈。 即因缘所生心。 即空即假即中。 故般若经云。 受持一四句偈。 与十方虚空等。 法华经云。 闻一偈。 亦与菩提记。 一句亦然。 三句亦如是。 今只观此一心。 即不可思议。 十界恒现前。 入心地法门。 故能不起寂场。 现身八会。 只是一句。 一句中有无量。 无量中只一句。 是为不思议故。 如心诸佛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诸佛解脱。 当于众生心中求。 众生心。 亦于诸佛解脱中求。 始是般若究竟。 等。 未了者。 一切法正。 一切法邪。 不以心分别。 即一切法正。 若以心分别。 一切法邪。 心起想即痴。 无想即泥洹。 此不思议非青黄赤白。 方圆长短。 无名无相。 究竟寂灭。 唯当心知。 口不能说。 若有因缘。 善方便。 用四悉檀。 亦可得说。 为众生无量劫自性心不为烦恼所染而染。 难可了知。 迷妄名染。 染即覆心。 不见净性。 所以久处生死。 不能返本还原。 原实难解。 二乘尚不闻其名。 何况凡夫。 今佛为作习因。 如大通佛所系珠。 至释迦时方成果实。 令此种子渐渐积习。 后遇声光。 发此种子。 转凡入圣。 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若不尔者。 无明覆法性。 出十法界五阴。 重迷积沓。 若能超悟。 起二乘五阴。 乃至佛阴。 华严经颂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 无不由心造。 诸阴只心作耳。 观无明心毕竟无所有。 而能出十界诸阴。 此即不思议。 如法华经云。 一念梦心。 行因得果。 在一念眠中。 无明心与法界性合。 起无量烦恼。 寻此烦恼。 即得法性。 问。 别圆俱作此譬。 云何有异。 答。 别则隔历。 圆则一念具。 如芥子含须弥山。 故名不思议。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 智人开尘出经。 是一念无明心。 有烦恼法。 有智慧法。 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 开出法身般若解脱。 法华经云。 如是性相等。 一界十界。 百千法界。 究竟皆等。 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 为从无明。 为从法性。 为共为离。 若自若他。 四皆叵得。 名空解脱门。 只观心性。 为有为无。 为共为离。 若常若断。 四倒不可得。 名无相解脱门。 只此心性为真为缘。 为共为离。 非四句所作。 名无作解脱门。 无生而说生。 是十法界性相也。 无明性即是实性。 亦言无明即是明。 明亦不可得。 是为入不二法门。 但众生迷倒。 不见心之无心。 明成无明尔。 又大涅槃经云。 其后不久。 王复得病。 医占王病。 定应服乳。 王者。 八倒众生也。 其后病者。 初倒伏。 后倒起。 故言不久也。 定服乳者。 应授四荣之术也。 正是今之念处意耳。 又譬有人。 以毒涂鼓众中打之。 近者死。 远者未死。 后打毒鼓。 近远俱死。 初涂四枯。 止枯分段。 故言未死。 今涂四荣。 无明根断。 故近远俱死。 亦是今四念处意也。 又云。 如鸟出笼才得离网。 今二鸟俱飞。 高翔远逝。 去住自在。 正是今四念处意也。 又云。 初枯生死。 不能照明佛法。 不能开悟众生。 于佛法无功夫。 于众生无利益。 故言枯双树。 今圆显佛法。 大益众生。 夫有心者。 皆当作佛。 八千声闻。 得见佛性。 如秋收冬藏。 成大果实。 故言四荣庄严双树。 大涅槃经云。 不令噉酒糟麦[麸-夫+戈]。 不与特牛同共一群。 不在高原。 亦不下湿。 下湿者。 凡邪四倒也。 高原者。 偏曲四倒也。 酒糟是愚痴。 麦[麸-夫+戈]是嗔恚。 特牛是贪欲。 选择中原。 安处其子。 法华经云。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又诸佛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真实者。 非生死非涅槃。 无邪无偏。 无僻无倒。 咄哉丈夫。 示昔系珠。 咄哉去来。 宝处在近。 是故从本垂迹。 与法身眷属。 隐实杨权。 藏高设下。 共化众生。 开示正道。 内秘外现。 开显令得入妙。 正是此四念处也。 所言四者。 不可思议数也。 一即无量。 无量即一。 一一皆是法界。 三谛具足。 摄一切法。 出法界外。 更无有法。 法界无法界。 具足法界。 虽无法。 具足诸法。 是不思议数也。 华严中云。 一微尘。 具一切尘。 及一切法。 于一念具一切念。 及一切法。 尘即是色。 念即是心。 色心即念处之异名耳。 大品经云。 四念处即摩诃衍。 摩诃衍即四念处者。 于一念处。 与三念处无二无别。 一切法趣四念处。 是趣不过。 念处尚不可得。 云何当有趣不趣。 此亦不思议意同也。 普贤观经云。 观心无心。 法不住法。 名大忏悔。 观心既然。 观色亦尔。 大涅槃经云。 佛性者。 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 亦一者。 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非一者。 说三乘故。 非一非非一者。 数非数不决定。 是故当知。 于四数不可决定。 即不思议之四也。 乃至若不依宗镜中四念处行道。 设有智解修行。 皆成外道。 所以云。 若无念慧。 一切行法。 皆非佛法。 非行道人。 皆空剃头。 如放牧者。 空着染衣。 如木头幡。 虽执钵锡如病人乞具。 虽读诵经书。 如盲人诵赋。 虽复礼拜。 如碓上下。 虽复兴造。 媒衒客作。 种树货易沉沦生死。 蚕茧自缠。 无解脱期。 舍身命财。 但得名施。 非波罗蜜。 虽复持戒。 不免鸡狗。 虽复精进。 精进无秀媚。 虽复坐禅。 如彼株杌。 虽复知解。 狂颠智慧。 常在此岸。 不到彼岸。 不降爱见。 不破取相。 不得入道品。 非贤圣位。 不成四枯树。 非波罗蜜。 何以故。 无念慧故。 以念慧能破邪显正。 大涅槃经云。 旧医乳药。 其实是毒。 如虫食木。 偶成字耳。 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更有新医。 从远方来。 晓八种术。 谓四枯四荣。 以新四枯。 破其旧乳。 法华经云。 大火从四面而起。 即斯意也。 是以八种异术。 破八倒之迷途。 一心妙门。 入一乘之种智。 问。 此平等法性一乘妙心。 一切众生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悉皆共禀。 云何于异生界等。 此一灵性念念处轮回。 于声闻乘。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答。 如黄石中金。 以福德炉火因缘成就。 若大福人得金。 中福人得银。 下福人得铜。 此亦如是。 凡夫人。 唯得烦恼无明。 声闻人。 但证无常生灭。 唯佛菩萨。 究竟常乐涅槃。 如大集经云。 如然灯器。 金则黄光。 铜则赤光。 其色虽异。 灯无差别。 法界亦尔。 诸佛然之。 智光无边。 声闻然之。 智光有边。 而法界性实无差别。 且心之一法。 微妙幽玄。 见有浅深。 智分优劣。 须凭广学以至法原。 法华经云。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外书云。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但坚志节。 常闻未闻。 熏修而观力转深。 磨鍊而行门益净。 常起难遭之想。 道业恒新。 长怀庆幸之心。 终无退转。 所以华严经云。 菩萨日夜。 唯愿闻法。 喜法乐法。 依法随法。 解法顺法。 到法住法行法。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 所有珍财。 皆无悋惜。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 但于能说佛法之人。 生难遭想。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 为求佛法。 悉能舍施。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 无有憍慢而不能舍。 无有承事而不能作。 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 生大欢喜。 胜得三千大千世界。 满中珍宝。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 生大欢喜。 胜得转轮王位。 若得一偈未曾闻法。 能净菩萨行。 胜得帝释梵王位。 住无量百千劫。 若有人言。 我有一句佛所说法。 能净菩萨行。 汝今若能入大火坑。 受极大苦。 当以相与。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 我以一句佛所说法。 净菩萨行故。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 大火满中。 尚欲从于梵天之上。 投身而下。 亲自受取。 况小火坑。 而不能入。 然我今者为求佛法。 应受一切地狱众苦。 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 如其所闻。 观察修行。 此菩萨得闻法已。 摄心安住。 于空闲处。 作是思惟。 如说修行。 乃得佛法。 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又普贤行愿品颂云。 智海广难量。 不测反增谤。 牛饮水成乳。 蛇饮水成毒。 智学成菩提。 愚学为生死。 如是不了知。 斯由少学过。 大涅槃经偈云。 或有服甘露。 伤命而早殀。 或有服甘露。 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 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 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 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 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则成毒。 又如木中火性。 乳中酪性。 缘若未具。 有亦同无。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不学不知。 非不成佛。 如金刚三昧经云。 地藏菩萨言。 尊者。 知有非实。 如阳焰水。 知实非无。 如火性生。 如是观者。 是人智耶。 论释曰。 如经云。 若说法有一如焰水迷倒。 若见于法无。 如盲无日倒。 故知实非无。 非无之义。 如火性生。 谓如木中有火性。 分析求之。 不得火相。 而实不无。 木中火性。 鑽而求之。 火必现故。 一心亦尔。 分析诸相。 不得心性。 而实不无诸法中心。 修道求之。 一心显故。 是以含识界中。 从无始来。 内为五阴所縻。 外为六尘所梏。 触途现境。 寓目生情。 如猕猴而五处俱黏。 类[虫*太][虫*末]而诸尘尽泊。 所以见不超于色界。 听不出于声尘。 若投网之鱼。 犹处笼之鸟。 进退俱阻。 如羝羊之触。 籓惊惧齐临。 似乳燕之巢幕。 若能知尘是识。 了物唯心。 不为延促之所拘。 岂令大小之所转。 即能随缘应迹。 赴感徇机。 不动道场。 分身法界。 常在此而恒在彼。 不居方而不离方。 入此宗门。 广大如是。 会差别之迹。 彻平等之原。 如金刚山。 纯现金光。 似师子王。 师子围绕。 犹摩梨山内。 尽出栴檀。 若瞻卜林中。 唯闻香气。 比须弥南面。 靡现杂形。 如金沙大河。 无复回曲。 同金刚之斧力。 欲拟皆空。 等无翳之日光。 所临俱朗。 如入法界品中。 逝多林中所现境界。 颂云。 汝应观此逝多林。 以佛威神广无际。 一切庄严皆示现。 十方法界悉充满。 十方一切诸国土。 无边品类大庄严。 于其座等境界中。 色像分明皆显现。 又如慈行童女毗卢遮那藏殿内。 一一壁中。 一一柱中。 一一镜中。 一一相中。 一一形中。 一一摩尼宝中。 一一庄严具中。 一一金铃中。 一一宝树中。 一一宝形像中。 一一宝璎珞中。 悉见法界一切如来。 从初发心。 修菩萨行。 成满大愿。 具足功德。 成等正觉。 转妙法轮。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影像。 靡不皆现。 如净水中。 普见虚空日月星宿。 所有众像。 又如法宝髻长者宅中。 得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 其宅广博。 十层八门。 善财入已。 次第观察。 见最下层。 施诸饮食。 见第二层。 施诸宝衣。 见第三层。 布施一切宝庄严具。 乃至见第十层。 一切如来充满其中。 从初发心。 修菩萨行。 超出生死。 成满大愿。 及神通力。 净佛国土。 道场众会。 转正法轮。 调伏众生。 如是一切。 悉使明见。 释曰。 逝多林之无际。 遮那藏之显现。 宝髻宅之广博。 皆是不思议之心。 融摄无碍。 十层则十波罗蜜。 八门则八正道分。 乃至一切庄严具中。 示现佛事。 尽是一心法门。 体用周遍。 重重显道。 一一提宗。 以昧之者。 不悟不明。 以执之者。 为缘为对。 如盲不见。 非无五色之纹。 似聋不闻。 岂绝五音之响。 又如若逝多林里声闻不知。 恒河水中。 饿鬼不见。 皆是自业所障。 非法隐藏。 今劝未省之人。 观听直入。 犹谷中闻响。 终无异音。 似镜里见形。 更非他质。 分明可验。 自绝思量。 现证无疑。 复谁前后。 可谓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矣。 问。 既以真心为宗为本。 如何辩其功能湛然常住。 尽未来际。 答。 此心法妙故。 如神不可测。 无依无住。 非古非今。 只是有而不可见闻。 非是一向空寂。 蕴无尽之妙用。 不断不常。 具莫测之灵通。 非隐非显。 古德云。 因虽涅槃永寂。 而智体不无。 不尔。 将何穷未来际。 故知此之心神。 凡圣之本。 尽未来际。 无有断绝。 诸佛常正念此法。 祖师唯的指此宗。 斯乃无相之真。 真何有尽。 无为之道。 道何有穷。 如幽谷之风。 相续而微声不断。 若洪锺之响。 随扣而清韵常生。 宝藏论云。 唯道无根。 灵照常存。 唯道无体。 微妙恒真。 唯道无事。 古今同贵。 唯道无心。 万物圆备。 释曰。 夫有根则有住。 住即入于闇室。 如穿针不见天。 拾针不见地。 无根则无住。 如日月光明。 照见种种色。 乃灵照常存矣。 夫有体则差别质碍。 无体则一性常通。 乃微妙恒真矣。 夫有事则为相所局。 无事则心地坦然。 乃古今同贵矣。 夫有心则分别各取。 无心则逆顺同归。 乃万物圆备矣。 既达此常住宗体。 自然尽未来际。 不休息佛业。 即是佛后普贤。 纯是利他。 无始无终无尽之行。 所以宝性论。 有自然不休息佛业。 偈云。 佛体如镜像。 如彼瑠璃地。 人非不有声。 如天妙法鼓。 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云雨。 非不作利益。 而地非不生。 种种诸种子。 如梵天不动。 而非不纯淑。 如彼大日轮。 非不破诸暗。 如彼如意宝。 而非不希有。 犹如彼声响。 非不因缘成。 犹如彼虚空。 非不为一切。 众生作依止。 犹如彼大地。 而非不住持。 一切种种物。 以依彼大地。 荷负诸世间。 种种诸物故。 依诸佛菩提。 出世间妙法。 成就诸白业。 诸禅四无量。 及以四空定。 诸如来自然。 常住诸世间。 有如是诸业。 一切非前后。 作如是妙业。 无生义云。 若无有妙神。 一向空寂者。 则不应有佛出世。 说法度人。 故知本地有妙神。 不空不断。 乃至师子吼言。 佛性者。 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 名为智慧。 智慧即是妙神。 故云因灭。 是色。 获得常住解脱之色。 故知如中含有妙色。 五阴常住不动。 神不灭篇云。 夫神者何耶。 精极而为灵者也。 精极则非封像之所图。 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 虽有上智。 犹不能定。 其体状。 穷其幽致。 神也者。 圆应无主。 妙尽无名。 感物而动。 假数而行。 感物而非物。 故物化而不灭。 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有情则可以物感。 有识则可以数求。 数有精麁故其性各异。 智有明昧。 故其照不同。 推此而论。 则知化以情感。 神以化传。 情为化之母。 神为情之根。 情有会物之道。 神有冥移之功。 但悟彻者。 反本。 惑理者。 逐物耳。 乃至或聚散于一化。 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 而谓精麁同尽。 不亦悲乎。 如火之传于薪。 犹神之传于形。 深惑者。 见形朽于一生。 便以为神情俱丧。 犹覩火穷于一木。 谓终斯都尽耳。 故知缘谢形枯。 真灵不坠。 如薪尽火灭。 火性常然。 此缘虽灭于今生。 彼缘复兴于异世。 故般若吟云。 百骸虽溃散。 一物镇长灵。 可谓真心湛然常住矣。 如华严经云。 知一切幻心所缘法无量故。 佛子。 如如意珠。 随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无尽。 意皆满足。 而珠势力终不匮止。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入此三昧。 知心如幻。 出生一切诸法境界。 周遍无尽。 不匮不息。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 成就普贤无碍行智。 观察无量广大幻境。 犹如影像。 无增减故。 佛子。 譬如凡夫。 各别生心。 已生现生。 及以当生。 无有边际。 无断无尽。 其心流转。 相续不绝。 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入此普幻门三昧。 无有边际。 不可测量。 何以故。 了达普贤菩萨普幻门无量法故。 佛子。 譬如难陀摩那斯龙王。 及余大龙。 降雨之时。 滴如车轴。 无有边际。 虽如是雨云终不尽。 此是诸龙无作境界。 又云。 于一念中。 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 于非心处。 示生于心。 远离语言。 安住知慧。 同诸菩萨所行之行。 以自在力。 示成佛道。 尽未来际。 常无休息。 一切世间众生劫数。 妄想言说之所建立。 神通愿力。 悉能示现。 释曰。 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者。 识行于境。 名之曰心。 智行于境。 名曰非心。 故楞伽经云。 得相者识。 不得相者智。 故知菩萨随顺妄缘。 不舍世法。 于方便中。 悉能示现。 随增减劫。 任长短缘。 乘大愿风。 相续不断。 供佛利生。 无有休息。 如华严论云。 十一地等觉位菩萨。 以大慈悲心。 行赴俗济生之门。 表自出世道满。 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之心。 但以乘法性船。 张大慈悲帆。 以大智为船师。 顺本愿风。 吹诸波罗蜜网。 常游生死海。 漉一切众生有着之鱼。 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 常生一切幻。 住万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 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4-10-16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