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 内容: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唐(一 乙巳) 敬宗湛(穆宗长子。 母太后王氏。 游戏无度狎匿群小。 性复遍急。 为克明弑之。 年十八崩。 葬庄陵。 在位二年)改宝曆。 (二) 八月。 遣中使诣天台採求灵药诏道士刘从政。 入宫资质仙事。 署光禄卿。 别号升玄先生。 (丙午) 三月。 命道士孙准製长生药。 署准为翰林待诏。 四月帝畋猎夜归。 与宦官酣饮击毬。 俄烛灭遇弑。 年十八。 大臣裴度等迎皇太弟江王立之。 是为文宗。 五月下诏。 革两朝淫侈不法之务。 捕道士孙准等二十八人及佞憎惟真。 民服流于岭表。 (三 丁未) 文宗昂(穆宗次子。 虚怀听纳而不能坚决。 用李训郑注欲尽诛仕宦。 仇士良等阴觉。 纵兵杀宰相王渥等二十余人。 帝三十二岁崩。 在位十四年)改太和。 (戊申) 十月江西观察使沉傅师奏。 帝诞月请于洪州起方等戒坛度僧资福。 制曰。 不度僧尼累有勅命。 傅师忝为方面违禁申请。 宜罚俸料一月。 (四) 澧州药山禅师惟俨卒。 大儒唐伸为之碑曰。 上嗣位明年。 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 以十二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 后八年门人状先师之行。 西来京师告于崇敬寺大德。 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耿光垂于不朽。 崇敬大德于余为从母兄也。 尝参径山得其心要。 自兴善宽敬示寂之后。 四方从道之人质疑传妙。 罔不诣崇敬者。 尝谓伸曰。 吾道之明于药山。 犹尔教之闻于洙泗。 智炬虽灭法雷犹响。 岂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没哉。 惟大师生南康信丰。 自为童时未尝处群儿戏弄中。 往往独坐如念如思。 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禅师。 乃落发服缁执礼以事。 大曆中受具于衡岳希琛律师。 释礼矩仪动如夙习。 一朝乃言曰。 大丈夫当离法自静。 焉能屑屑事细行于衣巾耶。 是时南岳有迁。 江西有寂。 中岳有洪。 皆悟心契。 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砻。 照乘之珍难晦符彩。 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 学徒至于指心传要。 众所不能达者。 师必默识悬解。 不违如愚。 居寂之室垂二十年。 寂曰。 汝之所得。 可谓浃于心术布于四体。 欲益而无所益。 欲知而无所知。 浑然天和合于本无。 吾无有以教矣。 佛以开示群盲为大功。 度灭众恶为大德。 尔当以功德普济群迷。 宜作梯航无久滞此。 由是陟罗浮涉清凉。 历三峡游九江。 贞元初因憩药山喟然叹曰。 吾生寄世若萍蓬耳。 又何効其飘转耶。 既披蓁结菴才疪趺座。 乡人知者因齎携饮食奔走而往。 师曰。 吾无德于人。 何以劳人乎哉。 并谢而不受。 乡人跪曰。 愿闻日费之具。 曰米一升足矣。 自是尝以山蔬数本佐食。 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槃。 昼夜若一。 终始如是殆三十年矣。 游方求益之徒。 知教之在此。 后数岁而僧徒葺居禅室梁栋鳞差。 其众不可胜数。 至于沃烦正覆道源成流。 有以见寂公先知之明矣。 忽一旦谓其徒曰。 乘邮而行。 及莫而息。 未有久行而不息者。 吾至所诣矣。 吾将有息矣。 灵源自清。 溷之者相。 能灭诸相是无有色。 穷本绝外汝其悉之。 语毕隐几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腊六十夏。 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 建塔于禅居之东。 遵本教也。 始师尝以大綀布为衣。 以竹器为蹻。 自薙其发自具其食。 虽门人数百童侍甚广。 未尝易其力。 珍羞百品鲜果骈罗。 未尝易其食。 冬裘重燠夏服轻疎。 未尝易其衣。 华室靖深香榻严洁。 未尝易其处。 麋鹿环绕勐兽伏前。 未尝易其观。 贵贱迭来顶谒床下。 未尝易其礼。 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缘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 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 其他硕臣重官归依修礼于师之道。 未有及其门阃者。 故不列之于篇。 铭曰。 一物在中。 触境而摇。 我示其源。 不境不跳。 西方圣人。 实言其要。 其要既得。 可言其妙。 我源自济。 我真自灵。 大包万有。 细出无形。 曹溪所传。 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 曾何有物。 自见曰明。 是为至精。 出没在我。 谁曰死生。 刻之琬琰。 立之岩岫。 作碑者伸。 期于不朽。 (五) 李翱作复性书。 其一曰。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情之所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过也。 七者。 循环而交来。 故性不能统也。 水之浑也其流不清。 火之烟也其光不明。 非水火清明之过。 沙不浑流斯清矣。 烟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统矣。 性者天之命也。 圣人得之不惑者也。 圣人者岂无情耶。 圣人者寂然不动。 不往而到。 不言而信。 不耀而光。 制作参乎天地。 变化合于阴阳。 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 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 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 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 未始有穷。 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 非不火也。 江河淮济之末流而泉于山。 非不水也。 石不敲木弗磨。 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 泉之源弗疏。 则弗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 东汇大壑浩浩汤汤为弗测之深。 情之动弗息。 则弗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 寂然不动广大清明。 照乎天地。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行止语默无不处极也。 复其性者。 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 不已则能归其源矣。 圣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于圣也。 故制礼以节之。 作乐以和之。 安于仁乐之本也。 动而中礼之本也。 故在车则闻和鸾之声。 行步则闻佩玉之音。 无故不废琴瑟。 视言行循礼法而动。 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 道者至诚而不息也。 至诚而不息则虚。 虚而不息则明。 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 非他也。 此尽性命之道也。 哀哉。 人人可以及于此。 莫之止而不为也。 不亦惑耶。 昔者圣人以传于颜子。 颜子得之拳拳不失。 不远而复。 其心三月不违仁。 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 其所以未到圣人者一息耳。 非力不能也。 短命而死故也。 其余升堂者。 盖皆传也。 一气之所春。 一雨之所膏。 而得之者各有浅深。 不必均也。 曾子之死也。 曰吾何求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斯正性命之言也。 子思仲尼之孙。 得祖之道。 述中庸四十九篇。 以传于孟轲。 孟轲曰。 我四十不动心。 轲之门人达者。 公孙丑万章之徒。 盖传之矣。 遭秦焚书。 中庸之弗焚者一篇有焉。 于是此道废阙。 其教授者唯节文章句。 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 性命之源则吾弗能传矣。 道之极于剥也必复。 吾自六岁读书。 但为辞句之学。 志于道者四年矣。 与人言之。 未尝有是我者也。 南观涛江入于越。 而吴兴陆参存焉。 与之言。 陆参曰。 子之言尼父之心也。 东方有圣人焉。 不出乎此也。 西方有圣人焉。 亦不出乎此也。 唯子行之不息而已矣。 呜呼性命之书虽存。 学者莫能明。 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 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 信之者皆是也。 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传焉。 遂书于书。 以开诚明之源。 而阙绝废弃不扬之道。 几可以传。 于是命曰复性书。 以治乎心以传乎人。 于戏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其二曰。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 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 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 情则不生。 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正思者无思无虑也。 易曰。 天下何思何虑。 又曰。 闲邪存其诚。 诗曰。 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 此斋戒其心者也。 犹未离于静焉。 有静必动。 有动必静。 动静不息。 是乃情也。 易曰。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焉能复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 是斋戒也。 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 是至诚也。 中庸曰。 诚则明矣。 易曰。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问曰。 不虑不思之时。 物格于外情应于内。 如之何而可止也。 以情止情其可乎。 曰情者性之邪也。 知其为邪本无其心寂然不已邪思自息。 惟性明照。 邪也何所生如以情止情。 是乃大情也。 情之相止。 其有已乎。 易曰。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其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 易曰。 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问曰。 本无有思动静皆离。 然则静之来也其不闻乎。 物之形也其不见乎曰不覩不闻。 是非人也。 视听昭昭而不起闻见者斯可矣。 无不知也。 无不为也。 其心寂然光照天地。 是诚之明也。 大学曰。 致知在格物。 易曰。 无思也无为。 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于此。 曰敢问。 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 格者来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辨焉。 而不着于物者。 是致知也。 是知之至也。 知至故意诚。 意诚故心正。 心正故身修。 身修故家齐。 家齐而国理。 国理而天下平。 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易曰。 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 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之命。 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 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之谓也。 曰生为我说中庸。 曰不出乎前矣。 曰我未明也。 敢问。 何谓天命之谓性。 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 曰何谓也。 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 道也者至诚也。 至诚天之道也。 诚者定也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 何谓也。 曰教也者人之道也。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修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 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 颜子其人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说者曰。 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 动则远矣。 非道矣。 变化无方未始离于不动故也。 是故君子戒谨乎其所不覩。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谨其独也。 说者曰。 不覩之覩。 见莫大焉。 不闻之闻。 闻莫甚焉。 其心不动。 是弗覩之覩。 弗闻之闻也。 其复之不远矣。 故谨其独。 谨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 昔之解中庸者。 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 我以心通者也。 曰彼亦通于心乎。 曰吾不知之。 问人之性犹圣人之性。 嗜欲爱恶之心何自而生耶。 曰情者妄也邪也。 曰邪与妄则无所因矣。 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 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 易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语曰。 朝闻道夕死可也。 能正性命故也。 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 何以谓之。 犹圣人之性也。 曰水之清澈。 其浑之者沙泥也。 其浑也性情岂遂无有耶。 久而不动沙泥自沉。 清明之性鉴乎天地。 非自外来也。 故其浑也性本不失。 及其复也性亦不生。 人之性亦犹水也。 问曰。 人之性本皆善。 而邪情昏曰。 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复浑矣。 情本邪也妄也。 邪妄所翳性不能复。 圣人既复其性矣。 知情之所为邪。 邪既为明所觉矣。 则无邪。 邪何由生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不明书于策者也。 易曰。 原始要终。 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斯尽之矣。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则原其始反其终。 可以尽其生之道。 生之道既尽。 则死之说不学而通矣。 此非所急也。 子修之不息。 其自知之。 吾不可以章章然言非书矣。 其三曰。 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 作乎非作者与物皆作。 休乎非休者与物皆休。 吾则不类于凡人。 昼无所作夕无所休。 作非吾作也。 作有物。 休非吾休也。 休有物。 休耶作耶。 二皆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 终不亡且离矣。 人之不力于道者。 昏不思也。 天地之间万物生焉。 人之与万物一也。 其所以异于鸟兽虫鱼者。 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 受一气而成形。 一为物而一为人。 得之甚难也。 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 以非深长之年。 行甚难得之身。 而不专专于大道。 肆其心之所为。 其所以异于鸟兽虫鱼者亡矣。 昏而不思。 其昏也终不明矣。 吾之年三十有九矣。 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 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 人之受命。 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年。 九十百年者希矣。 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十时也。 与吾此日之思于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也。 其又能远于朝日之时耶。 然则人之生也。 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 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矣。 况百千人无一及百年之年哉。 故吾之终日志于道。 犹惧未及也。 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己酉) ○(云代蔚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麫民取食之)。 (六) 苏州重玄寺。 刊石壁经成。 刺史白居易为之碑曰。 碑在石壁东次。 石壁在广德法华院西南隅。 院在重玄寺西若干步。 寺在苏州城北若干里。 以华言唐文刻释氏经典。 自经品众佛号以降字加金焉。 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 以义度无边。 以圆教垂无穷。 莫尊于妙法莲华经。 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 证无生忍造不二门。 住不可思解脱。 莫极我维摩诘经。 凡二万七千九十二言。 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槃实无得度者。 莫出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禳罪集福净一切恶道。 莫急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凡三千一十言。 应念顺愿愿生极乐土。 莫急于阿弥陀经。 凡一千八百言。 用正见观真相。 莫出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诠自性认本觉。 莫过于实相法密经。 凡三千二百五言。 空法尘依佛智。 莫过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凡二百五十八言。 是八种经具十二部。 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言。 三乘之要旨。 万佛之秘藏尽矣。 是石壁积四重高三寻长十有五丈厚尺有咫。 有石莲敷覆其上下。 有石神固护其前后。 火水不能烧漂。 风日不能摇消。 所谓施无上法尽未来际者也。 唐长庆二年冬作。 太和三年春成。 律德沙门清晃矢厥谋。 清海继厥志。 门弟子南容成之。 道则终之。 寺僧契元舍艺而书之。 郡守居易施辞而赞之。 赞曰。 佛灭度后。 世界空虚。 惟是经典。 与众生俱。 设复有人。 书贝叶上。 藏檀龛中。 非坚非久。 如蜡印空。 假使有人。 刺血为墨。 剥肤为纸。 即人知灭。 如笔画水。 噫画水不若文石。 印腊不若字金。 其功不朽。 其义甚深。 故吾谓石经功德。 契如来付嘱之心。 (七) 是岁丹霞天然禅师将终。 命左右具浴。 浴毕乃顶笠策杖受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化。 春秋八十有六。 师本儒生。 行应举。 偶一禅者。 问仁今何往。 曰选官去。 禅者曰。 选官何如选佛。 曰选佛当何所诣。 禅者曰。 江西马祖出世。 即选佛之场也。 师遂见马祖。 以手[打-丁+毛]幞头额。 祖顾视良久曰。 南岳石头是汝之师。 师抵南岳。 亦以前意投之。 石头曰。 着槽厂去。 乃礼谢入行者堂执务。 后因普请铲草次。 师独沐头跪于石头之前。 石头欣然与之落发。 寻为说戒。 即掩耳而去。 便返江西再见马祖。 未参礼便入僧堂。 骑圣僧颈而坐。 众惊异以白马祖。 祖入堂见之曰。 我子天然。 师即下地礼拜曰。 谢师赐与法名。 久之遍历诸方。 后于天津桥横卧。 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 吏问故。 曰无事僧。 郑奇之。 日给米麪。 洛下翕然敬向。 居邓州丹霞。 至数百众。 尝示众曰。 阿尔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 此不是尔造作名邈得。 更说什麽荐不荐。 吾往日见石头和上。 亦只教保护此事。 不是尔谭话得。 阿尔浑家各有一坐具地。 更疑什麽禅。 可是尔解得底物。 岂有佛可成。 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阿尔自看。 善巧方便慈悲喜舍。 不从外得。 不着方寸。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贤。 尔更拟趁逐什麽物。 不用经不落空去。 今时学者纷纷扰扰。 皆是参禅问道。 吾此间无道可修。 无法可证。 一饮一啄各自有分。 不用疑虑。 在在处处有恁麽底。 若识得释迦即是凡夫。 阿尔须自看取。 一盲引众盲。 相将入火坑。 夜暗里双陆赛彩若为生。 无事珍重。 师尝着玩珠吟二篇。 其一曰。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 百骸俱溃散。 一物镇长灵。 智境浑非体。 神珠不定形。 悟则三身佛。 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可测。 历耳耳难听。 罔象先天地。 玄泉出杳冥。 本刚非锻鍊。 元净莫澄渟。 槃礴轮朝日。 玲珑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 真气触还生。 鉴照崆峒寂。 罗笼法界明。 剉凡功不减。 超圣果非盈。 龙女心亲献。 阇王口自呈。 护鹅人却活。 黄雀意犹轻。 解语非关舌。 能言不是声。 绝边弥汗漫。 无际等空平。 演教非为说。 闻名忽认名。 两边俱莫立。 中道不须行。 见月休观指。 还家罢问程。 识心心即佛。 何佛更堪成。 (八) 时有凌行婆者。 尝谒浮杯和上。 与喫茶次。 婆问。 尽力道不得底句。 还分付阿谁。 曰浮杯无剩语。 婆云。 我不恁麽道。 曰尔作麽生道。 婆敛手哭曰。 苍天中更冤苦。 杯无语。 婆云。 语不知偏正为人即祸生。 后有僧举似南泉。 泉云。 苦哉浮杯。 却被老婆摧折。 婆闻南泉语乃笑曰。 王老师犹少机关在。 有澄一禅者。 见婆问。 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 婆乃哭曰。 可悲可痛。 一罔措。 婆云。 会麽。 一合掌而立。 婆云。 伎死禅和如麻似粟。 后澄一举似赵州。 州云。 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哑在。 一云。 未审和上怎生问他。 州以棒打云。 似这伎死禅和。 不打更待何时。 连打数棒。 婆闻赵州恁麽道乃曰。 赵州自合喫婆手里棒在。 后有僧举似赵州。 州哭云。 可悲可痛。 婆闻赵州此语乃合掌曰。 赵州眼放光明照破四天下。 后赵州令僧去问。 怎生是赵州眼。 婆乃竪起拳头。 赵州闻之。 乃以一偈寄云。 当机直面提。 直面当机疾。 报尔凌行婆。 哭声何得失。 婆亦以一偈答曰。 哭声师已晓。 已晓复谁知。 当时摩竭国。 机丧目前机。 (九 辛亥) 文宗喜食蛤蜊。 一日御馔中有蛤蜊噼不张者。 忽变菩萨像。 帝惊异。 有旨送兴善寺令众僧瞻礼。 因问侍臣。 此何祥也。 或对。 太一山有惟政禅师。 深明佛法。 诏问之。 帝召政而问焉。 对曰。 物无虚应。 此殆启陛下信心耳。 经云。 应以菩萨形得度者。 即现菩萨形而为说法。 帝曰。 菩萨形今见矣。 未闻其说法何也。 对曰。 陛下见此以为常耶。 非常耶。 信耶。 弗信耶。 帝曰。 非常之瑞。 朕焉不信。 政曰。 陛下闻其说法矣。 何谓未闻。 帝大悦。 诏天下寺并立观音像奉祀焉。 (癸丑) 十月帝诞节召法师知玄与道士于麟德殿论道。 (十 乙卯) 四月丁巳。 宰相李训上疏。 请罢内道场沙汰僧尼滥伪者。 制可。 是日诏下。 方毁大内灵像。 俄暴风聿起。 含元殿鸱吻俱落。 发三金吾仗舍。 内外城门楼观俱坏。 光化门牆亦崩。 士民震恐。 帝以训所请忤天意。 亟诏停前沙汰。 诏复立大内圣像。 风遂顿息。 见旧史五行志。 是岁冬十一月。 宰相李训郑注谋诛宦官。 不克事败。 训注皆死之。 (十一) 是岁南泉普愿禅师(郑州新郑人也姓王氏)将示寂。 第一座问曰。 和尚百年后。 向什麽处去。 师云。 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座云某甲随和上去。 还得不。 师云。 汝若随吾则须衔一茎草来。 乃集门人告之曰。 星翳灯幻其来久矣。 勿谓吾有去来也。 言讫而逝。 师得法于马祖。 后归池阳。 自架禅室以居。 凡三十年不下南泉。 会宣城观察使陆公亘请下山伸弟子之礼。 由是学徒云集。 陆尝问。 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 泉云。 分明记取举似作家。 陆云。 和上大不思议。 到处世界现成。 泉云。 适来总是大夫分上事。 陆他日又云。 弟子薄会佛法。 泉云。 十二时中作麽生。 陆云。 寸丝不挂。 泉云。 犹是阶下汉。 泉又云。 不见道。 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一日见人双陆。 大夫拈起骰子云。 恁麽不恁麽。 只恁麽信彩去时如何。 泉拈起骰子云。 臭骨头十八。 尝示众曰。 道箇如如早是变了也。 今时师僧直须向异类中行。 又曰。 我于一切处而无所行。 他拘我不得。 唤作遍行三昧普现色身。 又曰。 如今不可不奉戒。 我不是渠。 渠不是我。 作得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 尔若一念异即难为修行。 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 亦是情见。 随他因果更有什麽自由分。 又曰。 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 有人解作活计者麽出来。 共尔商量。 须是住山人始得。 珍重无事各自修行。 大众不去。 师复云。 如圣果也大可畏。 没量大人尚不柰何。 我且不是渠。 渠且不是我。 他经论家。 说法身为极则。 唤作理尽三昧。 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 几恁麽会祸事。 兄弟近日禅师太多。 觅人痴钝人不可得。 不道全无。 于中还少。 若有出来共尔商量。 如空劫时还有修行人否。 有无作麽不道。 阿尔寻常巧唇薄舌。 及乎问着总皆不道。 何不出来。 莫论佛出世事。 兄弟今时人担佛着肩头上行。 闻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便聚头拟推老僧。 无尔推处。 尔若束得虚空作棒。 打得老僧着。 一任汝推。 师与赵州门风。 天下惟仰以为绝唱。 大和九年九月十一日。 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告寂。 豫章海昏人也。 姓张氏。 幼依槃和尚受教登戒。 预药山法会密契心印。 一日药山问。 子去何处来。 曰游山来。 山曰。 不离此室速道将来。 曰山上鸟儿白似雪。 涧底游鱼忙不彻。 师与云岩侍立次。 药山曰。 智不到处切忌道着。 道着即头角生。 智头陀怎麽生。 师便出去。 云岩问药山曰。 智师兄为什麽不祗对和上。 山曰。 我今日背痛。 是他却会。 汝去问取。 云岩即来问师曰。 师兄适来为什麽不祗对和上。 师曰。 汝却去问取和上(僧问云居。 切忌道者意怎麽生。 云居云。 此语最毒。 僧云。 如何是最毒底语。 云居云。 一棒打杀龙蛇)云岩临迁化时。 遣人送辞。 书到。 师展书览之曰。 云岩不知有。 悔当时不向伊道。 然虽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玄觉云。 古人恁麽道还有也未。 又云。 云岩当时不会。 且道什麽处是伊不会处)。 沩山问。 师什麽处去来。 师曰。 看病来。 曰有几人病。 师曰。 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 师曰。 病与不病总不干他事。 急道急道。 僧问。 万里无云未是本来天。 如何是本来天。 师曰。 今日好晒麦。 问无神通菩萨为什麽足迹难寻。 师曰。 同道方知。 曰和上知否。 师曰。 不知。 曰为什麽不知。 师曰。 汝不识我语。 石霜问师。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麽生向他道。 师唤沙弥。 沙弥应诺。 师曰。 添却净瓶水着。 师良久却问石霜。 适来问什麽。 石霜再举。 师便起去。 石霜异日又问。 和上一片骨。 敲着似铜鸣。 向什麽处去也。 师唤侍者。 侍者应诺。 师曰。 驴年去。 师云疾有苦。 僧众慰问法候。 师曰。 有受非偿。 子知之乎。 众皆愀然。 将行谓众曰。 吾当西迈理无东移。 言讫告寂。 寿六十有七。 阇维得灵骨数片。 建塔于石霜山之阳。 勅諡修一大师。 塔曰实相。 (十二 丙辰) 改开成○元年。 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 史馆修撰裴休製碑曰。 玄秘塔者。 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为丈夫者。 在家则张仁义礼乐。 辅天子以扶世导俗。 出家则运慈悲定慧。 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上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 必当大弘教法。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广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 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相奇表与。 殆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隷安国寺。 具威仪于西明照律师。 禀持犯于崇福寺昇律师。 传涅槃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 复梦梵僧告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 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 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辨与。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注纳偏厚。 而和上符彩超迈词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 其教有大不可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干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和上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火。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 江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効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 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与掌内殿法仪。 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清众者十一年。 讲涅槃唯议经论。 位处当仁传授宗乘以开诱道俗。 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余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凋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嚮。 荐金玉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 不可殚书。 而和上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和上而已。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与。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 向西右脇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竟夕而异香弥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 得舍利三百余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諡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八。 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于戏和上果出家之雄乎。 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 承袭弟子自约义正正言等。 克荷先业虔守遗风。 大惧徽猷有时堙没。 而閤门刘公法缘最深。 道契弥固。 亦以为请。 愿播清尘。 休尝游其藩备其事。 随喜赞叹盖无愧辞。 铭曰。 贤劫千佛。 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 出经破尘。 教网高张。 孰分。 有大法师。 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 戒定慧学。 深浅同源。 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 孰正孰驳。 有大法师。 为作霜雹。 趣真则滞。 涉伪则流。 象狂猿轻。 钩槛莫收。 柅制刀断。 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 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 大雄垂教。 千载冥符。 三乘迭耀。 宠重恩顾。 显阐赞导。 有大法师。 逢时感召。 空门正闢。 法宇方开。 峥嵘栋宇。 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 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 瞻仰徘徊。 (十三 丁巳) ○(慧星现长八丈)。 (戊午)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 僧统清凉国师澄观将示寂。 谓其徒海岸等曰。 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 复质无行古人耻之。 无昭穆动静。 无论绪往复。 勿穿凿异端。 勿顺非辨伪。 勿迷陷邪心。 勿固牢斗诤。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 当取信于佛。 无取信于人。 真离玄微。 非言说所显。 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 则不孤我矣。 言讫而逝。 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 春秋一百有二。 僧腊八十有三。 身长九尺四寸。 垂手过膝。 目夜发光昼视不瞬。 才供二笔声韵如钟。 文宗以祖圣崇仰。 特辍朝三日。 重民缟素奉全身塔于终南山。 未几有梵僧到阙。 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 以咒止而问之。 答曰。 此印度文殊堂神也。 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 有旨启塔。 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阇维。 舍利光明莹润。 舌如红莲色。 赐諡仍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 相国裴休奉勅撰碑。 其铭曰。 宝月清凉。 寂照法界。 以沙门相。 藏世间解。 澄湛含虚。 气清钟鼎。 雪沃剡溪。 霞横维岭。 真室寥敻。 灵岳崔嵬。 虚融天地。 峻拔风雷。 离微休命。 实际厖鸿。 奉若时政。 革彼幽蒙。 烱乎禹质。 元圣孕灵。 德云冉冉。 凝眸幻形。 谷响入耳。 性不可为。 青莲出水。 深不可闚。 才受尸罗。 奉持止作。 原始要终。 克谐适莫。 凤藻璝奇。 遗演秘密。 染翰风生。 供盈二笔。 欲造玄关。 咽金一像。 逮竟将流。 龙飞迁颺。 疏新五顶。 光衔二京。 跃出法界。 功齐百城。 万行分披。 华开古锦。 启廸群甿。 与甘露饮。 燮赞金偈。 怀生保乂。 圣主师资。 聿兴遐裔。 贝叶飜宣。 译场独步。 谭柄一挥。 几回天顾。 王庭阐法。 倾河涌泉。 属辞纵辨。 玄玄玄玄。 紫衲命衣。 清凉国号。 不有我师。 孰知吾道。 九州传命。 然无尽灯。 一人拜锡。 统天下僧。 帝网冲融。 潜通万户。 历天不周。 同时显唔。 卷舒自在。 来往无踪。 大士知见。 允执厥中。 西域供牙。 梵伦遽至。 奏启石验。 嘉风益炽。 勅俾图真。 相即无相。 海印大龙。 蟠居方丈。 哲人去矣。 资何所参。 即事之理。 塔锁终南。 勅写国师真。 奉安大兴唐寺。 文宗皇帝御製赞曰。 朕观法界。 旷閴无垠。 应缘成事。 允用虚根。 清凉国师。 体象启门。 奄有法界。 我祖聿尊。 教融海岳。 恩廓乾坤。 首相二疏。 拔擢幽昏。 间气斯来。 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 九州庆溢。 敞金仙门。 夺古贤席。 大手名曹。 横经请益。 仍师臣休。 保余遐曆。 爰抒颛毫。 式扬茂实。 真空罔尽。 机就而驾。 白月虚秋。 清风适夏。 妙有不迁。 缘息而化。 邈尔禹仪。 焕乎精舍。 (十四 己未) 製象碁(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砲代之为机矣)。 是年正月六日。 圭峯宗密禅师示寂。 相国裴休撰传法碑。 师姓何氏。 果州西兖人。 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 释迦住世八十年。 为无量天人声闻菩萨说种种法。 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 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 顾此法众生之本源。 诸佛之所证。 超一切理离一切相。 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 但心心相印。 印印相契。 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自迦叶至达磨。 达磨东来至曹溪。 凡三十三世。 曹溪传荷泽。 荷泽传磁州如。 如传荆南张。 张传遂州圆。 圆传禅师。 师于荷泽为五世。 于迦叶为三十八世。 其宗系如此。 师豪家。 少通儒学。 一日偈遂州。 未及与语。 退游途中。 见其俨然在定。 忻跃慕之。 遂剃染受道。 尝赴斋次。 受经得圆觉十二章。 诵未终忽然大悟。 归以告其师。 师印可。 乃谒东京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其识之。 次谒清凉观。 观曰。 毗卢华藏。 能从我游者其汝乎。 及因汉上僧授华严新疏。 遂讲华严。 久之着圆觉华严涅槃金刚唯识起信法界观等经疏钞。 及礼忏修证图传纂略文集诸宗禅语为禅藏。 并书偈论议凡九十余卷。 或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曰嘻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 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证者为法。 随行而起者为役。 得未必尝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 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 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夜奢。 凡十祖皆罗汉。 所度亦罗汉。 至马鸣龙树提婆天亲。 始开摩诃行着论释经。 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定。 或蝉蜕而去。 或化火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禅师之为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以寂静为正味。 慈忍为甲冑。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 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 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 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故皇皇于济拔。 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归依者。 不俟请而往也。 有求益者。 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傲很不怠于扣励。 其以阐教度生。 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贪则施暴则敛。 刚则随戾则顺。 昏则开惰则奋。 自荣者谦自坚者化。 循私者公溺情者义。 故士俗有变活业绝血食。 持或法而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余憧憧而来。 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 实腹而归。 所在不可胜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一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阅世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宣宗追諡定慧禅师。 门弟子僧尼四众凡数千人。 (十五 庚申) ○(正月上疾。 命太子监国。 上崩。 仇士良立颖王为太弟即位。 李德裕相)。 ◎◎(辛酉) 武帝炎改会昌(穆宗第五子。 母韦太后。 仇士良临死谓同类曰。 天子奢泆不道。 勿令读书亲儒者。 后服丹药。 其性躁急喜怒不常。 年三十四而崩。 在位六年)帝自幼稚不喜释氏。 是年正月即位。 七月桂州马生三足驹。 至秋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 于三殿修金籙道场。 冬十月帝幸三殿。 升九仙玄坛亲受法籙。 左拾遗王哲谏云。 王业之初。 不宜崇信太过。 帝不纳。 (十六) 是年十月潭州云岩晟禅师卒钟陵建昌人。 姓王氏。 少出家于石门。 初参百丈未悟玄旨。 侍左右二十年。 丈化。 乃谒药山。 服勤已久。 山问。 师作什麽。 曰担屎。 山曰那箇[(口*斩)/耳]。 曰在。 山曰。 汝来去为谁。 曰替他东西。 山曰。 何不教并行。 曰和上莫谤他。 山曰。 不合与麽道。 曰如何道。 山曰。 还曾担麽。 师于言下契会。 一日药山问。 闻汝解弄师子是否。 曰是。 山曰。 弄得几出。 曰弄得六出。 山曰。 我亦弄得。 曰和上弄得几出。 山曰。 我弄得一出。 师曰。 一即六。 六即一。 后到沩山。 沩问曰。 承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 曰是。 沩曰。 长弄耶。 还有置时。 曰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沩曰。 置时师子在什麽处。 师曰。 置也置也。 道吾问。 大悲千手眼如何。 曰如无灯时把得枕子。 怎麽生道。 吾曰。 我会也我会也。 师曰。 怎麽生会。 吾曰。 通身是手眼。 洞山问。 就师乞眼睛。 师曰。 汝底与阿谁去也。 曰良价无师。 曰有汝向什麽处着。 洞山无语。 曰乞眼睛底是眼否。 价曰。 非眼。 师咄之。 师于是月二十六日沐身竟。 唤主事僧令备斋。 来日有上座发去。 至二十七日。 并无人去。 及夜师归寂。 寿六十。 荼毗得舍利千余粒。 塔曰净胜。 勅諡无住大师夏六月。 以衡山道士刘玄静为光禄大夫。 充崇玄馆学士。 令与赵归真居禁中修法籙。 左辅阙刘玄谟上疏切谏。 贬玄谟为河南户曹。 (十七) 三年正月。 制曰。 斋月断屠出于释典。 国家剏业犹近梁隋。 卿相大臣或缘兹弊。 自今惟正月万物生植之初。 宜断屠三日。 列圣忌各断一日。 余不须禁。 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 时帝锐意求仙。 师事归真。 归真乘宠。 每对必排毁释氏。 非中国之教。 蠹害生灵。 宜尽除去。 帝深然之。 归真复请与释氏辨论。 有旨追僧道于麟德殿谈论。 法师知玄登论座。 辨捷精壮。 道流不能屈。 玄因奏。 王者本礼乐一宪度则天下治。 吐纳服食盖山林匹夫独擅之事。 愿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讽玄赋诗以自释。 玄立进五篇。 有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 特放还桑梓。 论曰。 昔周武废教。 沙门犯颜抗争。 殆数十人。 虽不能格武之惑。 然足见吾法中之有人也。 及唐高祖议沙汰。 而惠乘玄琬智实法林等皇皇论争。 引义慷慨。 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识。 凡自大曆而后。 祖道既兴。 吾门雄杰多趍禅林。 至是武宗议废教。 而主法者才知玄一人而已。 虽武宗盛意不可解。 佛运数否莫可逃。 凡释子者处变故之际。 无一辞可纪。 佛法尊博如天。 亦吾徒失学之罪也。 (十八 甲子) 正月作望仙楼于禁中。 时集道士于其上。 谘质仙事。 时赵归真特被殊宠。 谏官数上疏论之。 帝谓宰相曰。 谏官论赵归真。 此意要卿等知。 朕宫中无事。 屏去声色要此人道话耳。 李德裕对曰。 臣不敢言前代得失。 第归真曾在敬宗朝出入掖庭。 以此群情不愿陛下复亲近之。 帝曰。 朕于彼时已识此人。 但不知其名。 呼为赵练师。 在敬宗时亦无甚恶。 朕与之言涤烦耳。 至于军国政事。 唯与卿等论之。 岂问道士。 繇是宰相不复谏。 而归真遂以涉物论。 遂举罗浮山道士邓元超有长生术。 帝遣中使迎之及。 元超至与刘玄靖及归真等。 胶固排毁释氏。 于是拆寺之请行焉。 四月勅祠部。 检括天下僧尼寺。 凡四万四千六百所。 僧尼凡二十六万五千余人。 (十九) 五月庚子。 勅併省天下佛寺。 中书门下关奏。 据令式诸上州国忌官吏行香于寺。 其上州各留一寺。 凡有列圣尊容。 并令移于寺内。 其下州寺并废。 两京左右街请留十寺。 寺僧十人。 勅曰。 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巧者各一所。 如破落悉宜除毁。 其行香日。 官吏宜赴道观。 上都东都各留四寺。 寺僧三十人。 中书门下又奏曰。 天下废寺钟磬铜像委盐铁使铸钱。 其铁像委本州。 铸为农具。 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 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等像。 勅出后限一月纳官。 八月制曰。 朕闻三代以前未有言佛。 汉魏之后像教寖兴。 由是季时传此异俗。 因缘染习蔓衍滋多。 以至于蠹耗国家而渐不觉。 以至于诱惑人情而众益迷。 泊于九有山原两京城阙。 僧徒日广佛寺日崇。 劳人力于土木之功。 夺人利于金宝之饰。 移君亲于师资之际。 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 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 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 寺宇招提莫知纪极。 皆云架藻饰僭拟宫居。 晋宋齐梁物力凋弊风俗浇诈。 莫不由是而致也。 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天下。 执此两端而以经邦。 岂以西方区区之教与我抗衡哉。 贞观开元亦尝釐革剗除未尽。 流衍转滋。 朕博览前言旁求心舆议。 弊之可革断在不疑。 而中外诚臣协予正意。 条流至当宜在必行。 惩千古之蠧源。 成百王之典法。 即人利众予何让焉。 其天下所拆寺还俗僧尼收充税户。 于戏前古未行似将有待。 及今尽去岂谓无时。 驱游惰不业之徒几五十万。 废丹雘无用之室凡六万区。 自此清净训人。 慕无为之理。 简易齐政。 成一俗之功。 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 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 下制明廷宜体予意。 (二十 乙丑) 三月帝不豫。 自徵方士服金丹受法籙。 至是发背躁闷失常。 遂至大渐。 旬日不能言而崩。 年三十三。 旧史赞曰。 昭肃削浮图之法。 惩游惰之民。 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水。 徒见萧衍姚兴之曲学。 不悟始皇汉武之妄求。 盖受惑左道之言。 故偏斥异方之教。 况身毒西来之法向欲千年。 蚩蚩之民习以成俗。 畏其教甚于国法。 乐其徒不异登仙。 如文身断发之乡。 似吐火吞舟之戏。 讵可正以咸韶而律以章甫。 加以笮融何充之佞。 代不乏人。 虽荀卿孟子之贤。 未容抗论。 一朝堕残金像燔弃胡书。 结怨于膜拜之流。 犯怒于匹夫之口。 哲王之举不骇物情。 前代存而勿论。 实为中道。 欲革斯弊将俟河清。 昭肃颇称明断。 然听斯蔽矣(已上并见旧史)。 论曰。 旧史武宗纪。 着除罢释氏始末甚详。 当时黄冠乘宠倾害吾教。 然亦大臣李德裕辅成其事也。 新史曰。 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锐。 而躬受道家法籙。 服药以求长年。 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惑者。 特好恶不同耳。 噫嘻。 武宗非明智不惑。 岂特于释老好恶不同哉。 其偏信李德裕专权用事。 朋党相倾。 虽仅有伐叛之劳。 未见成功而朝野积怨已甚。 使更久权。 则与李林甫又何异乎○(古曰。 上流之罪天执其罚。 下民之罪天似其罚。 异矣哉。 报应传曰。 正月十五日有人夜行至穆宗陵下。 忽闻人语。 谓是盗焉。 遂泊衰丛之内。 俄而空有朱衣。 执版宣曰。 [塚-豖+(一/豖)]尉何在。 有二吏出应曰。 在矣。 朱衣曰。 录海西居使者至也未。 吏曰。 计程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毁圣教减算一纪。 当与海西君同录其魂而至矣。 时有贾客自东来。 俱寻不见。 是年武宗果卒。 併录之)。 (廿一 丙寅) ○(三月上崩。 子幼。 皇太叔即位。 四月出李德裕荆南节度使)。 (丁卯) 宣宗忱(宪宗第十三子。 始封光王。 让位与姪文宗武宗后武宗不道捶亡沉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潜收救之。 俾髠发为僧。 后复受江陵少尹。 武宗疾大渐。 立光王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 帝以流落民间。 备知稼穑勤于庶政。 视前昏暴。 广兴佛寺。 后年五十崩咸宁殿。 葬贞陵。 在位十三年)改元大中。 (廿二) 三月诏曰。 会昌季年併省寺宇。 虽云异方之教。 有资为理之源。 中国之人久行其道。 釐革过当事体乖谬。 其灵山圣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诸宿旧僧。 可仍旧修葺住持。 (廿三) 是年尚书白居易卒。 年七十有五。 赠尚书左僕射。 上以诗弔之。 居易被遇宪宗。 时事无不言。 湔剔抉摩多见听可。 然为当路所忌。 遂摈斥所蕴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 能顺适所遇。 託释氏死生之说。 若忘形骸者。 后复进用。 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 居官辄病去。 遂无立功名意。 与弟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 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架石楼。 香山凿八节滩。 号醉吟先生。 自为之传。 晚节好佛尤甚。 至经月不食荤。 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者。 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居易于文章精切。 然最工于诗。 当时士人争传诵之。 其始生方七月能展书。 姆指之无两字虽式之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音律。 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为佛寺。 宣宗思其贤不已。 因擢其弟敏中为相。 居易尝(足疾)。 肖弥陀佛像而祷之。 自为之记曰。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 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 其国号净土。 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 其佛号阿弥陀。 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 谛观此娑婆世界众生。 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 有起心归佛者。 举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恼。 开口发声。 必先念阿弥陀。 又范金合土刻石绣纹。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 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 由是而观。 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 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 不然南北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多矣。 何独如是哉。 何独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当衰莫之岁。 中风痺之疾。 乃舍俸钱三十万。 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画西方世界一部。 高九尺广丈有三尺。 阿弥陀尊佛坐中央。 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眷属围绕。 楼台伎乐水树花鸟。 七宝严饰五綵张施。 烂烂煌煌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 起慈悲心发弘誓愿。 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 有如我老者。 如我病者。 愿离苦得乐断恶修善。 不越南部便覩西方。 白毫大光应念来感。 青莲上品随愿往生。 从现在身尽未来际。 常得亲近而供养也。 欲重宣此义。 而说赞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无量寿佛所。 (廿四 戊辰) 九月诏曰。 潮州司马李德裕。 早籍门第幼践清华。 累居将相之荣。 唯以姦倾为业。 当会昌之际极公台之崇。 骋谀佞以得君。 遂恣横而持政。 专权生事妬贤害忠。 动多诡异之谋。 潜怀僭越之志。 秉直者必弃。 向善者尽排。 诬忠良造朋党之名。 肆姦伪生加诸之衅。 计有逾于指鹿。 罪实见于欺天。 属者方处钧衡曾无嫌避。 委国史于爱婿之手。 宠秘文于弱子之身。 洎参信书亦见亲昵。 恭推元和实录。 乃不刊之书。 擅敢改张罔有畏忌。 夺他人之懿绩。 为私门之令猷。 附李荣之曲情。 成吴缃之怨狱。 擢尔之发数罪未穷。 载窥罔上之由。 益见无君之意。 朕务全本体久为含容。 虽黜降其官荣。 尚盖藏其丑状。 而睥睨未已。 兢惕无闻。 积恶既张公议难抑。 可崖州司户。 未几德裕惭忿而卒。 乃见梦哀诉于宰相令狐綯。 乞归葬其尸。 识者谓之强魂虽死亦不哀云。 论曰。 唐李习之曰。 史官纪事不得实。 乃取行状諡牒。 凡为状者。 皆门生故吏。 苟言虚美。 尤不足信。 予观李德裕故吏郑亚所为会昌一品制集序。 铺张德裕勳业。 与新史本传无异。 而旧史武宗纪。 则着德裕之恶。 与诏词皆合。 然则新史取信故吏之说。 宁不误后来者乎。 (廿五) 湖南观察使裴休。 躬谒华林善觉禅师。 休问。 师还有侍者否。 觉云。 有一两箇。 休云。 在什麽处。 觉乃唤大空小空。 时二虎自庵后而出。 休覩之大惊。 觉语虎曰。 且去有客在。 二虎哮吼而去。 休问。 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 觉良久云。 会麽。 休云。 不会。 觉云。 山僧常念观音。 休叹异而去。 觉隐居常持锡夜出林麓间。 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 尝有僧来参。 方展坐具。 觉曰。 且缓缓。 僧曰。 和尚见箇什麽。 觉云。 可惜许磕破钟楼。 其僧有省。 (己巳) ○(正月五色云中现佛真身○复河湟瓜沙伊肃等十一州之地于是开元基宇悉如故)。 (廿六) 黄蘖希运禅师示寂。 师福唐人。 姿貌丰硕。 游方晚趍江西参马祖。 值祖归寂。 乃见百丈问马祖平日机缘。 丈举再参马祖挂拂话。 师于言下大。 悟曰子他日嗣马祖去。 师曰。 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 若嗣马祖丧我儿孙。 丈曰。 如是如是。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乃堪传受。 师自是溷迹于众后于豫章遇观察使裴休。 道缘契合遂出世说法。 尝示众曰。 汝等诸人欲何所求。 遂以捧趁去。 而众不散。 因谓之曰。 汝曹尽是噇酒糟汉。 恁麽行脚取笑于人。 但见八百一千便去。 不可只图热闹也。 老汉行脚时。 或遇草根下有一箇汉。 便从顶上一锥看他。 若知痛痒。 可以布袋盛米供养他。 可中总似儞如此容易。 何处更有今日事。 汝等既称行脚。 亦须着些精神还知道大唐国里无禅师。 时有僧出云。 只如诸方尊宿聚徒阐化。 又作麽生。 师曰。 不道无禅。 只是无师。 岂不见马大师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场。 得大师正眼者。 止三两人而已。 归宗和上是其一也。 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 横说竪说犹不知向上关捩子。 有此限脑方辨得邪正宗党。 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 但知学语言念向肚皮里安着。 到处称我会禅。 还替得汝生死麽。 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 我才见入门来。 便识得儞了也。 还知麽急须努力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后总被俗人算将去在。 宜自看远近。 是阿谁分上事。 若会即便会。 不会即散去。 大中三年终于黄蘖勅諡断际禅师。 塔曰广业。 (廿七 庚午) 诏京兆荐福寺弘辨禅师入内。 帝问曰。 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对曰。 禅门本无南北。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 展转相传至三十一世。 此土弘忍大师有二弟子。 一名惠能。 受衣法居岭南。 一名神秀。 在北扬化。 得法虽一时。 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 故曰南顿北渐。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对曰。 防非止恶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 心境俱空照鉴无惑为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对曰。 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 被接中下曲施诱廸。 谓之方便。 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谈。 以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 亦无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为佛心。 对曰。 佛者觉也。 谓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则有百千异号。 体唯其一。 本无形状。 非青黄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 在人非人。 而现天现人。 能男能女。 非始非终无生无灭。 故号灵觉之性。 如陛下日应万机。 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传。 应无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 对曰。 如来出世为天人师。 随根器而说。 为上根者。 开最上乘顿悟至理。 中下根者。 未能顿晓。 是以佛为韦提希开十六观门。 令念佛生于极乐。 故经云。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帝曰。 复有人持经持咒求佛如何。 对曰。 如来种种说法。 皆为最上一乘。 如百千众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诸缘皆归萨婆若海。 帝曰。 祖师既传心印。 金刚经云。 无所得法如何。 对曰。 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 但示众生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当时然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 而无所得方契然灯本意。 故经云。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是法平等修一切善不着于相。 帝曰。 禅师既会祖意。 还礼佛看经否。 对曰沙门礼佛看经。 盖是住持常法。 有四报焉。 依佛戒修身。 参寻知识渐修梵行。 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帝曰。 何为顿见。 何为渐修。 对曰。 顿明自性与佛无二。 然有无始染习。 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 如人喫饭非一口便饱。 是日辨对七刻方罢。 帝悦赐号圆智禅师。 (廿八 辛未) 江州刺史崔黯。 复庐山东林寺。 黯自为之碑。 其略曰。 佛之心以空化执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仁化也。 以缘业化妄术化也。 以地狱化愚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闻其说利而畏之。 所谓救溺以手救火以水。 其于生人恩亦弘矣。 然用其法不用其心。 以至于甚则失其道蠹于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于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为国家者。 取其有益于人。 去其蠹物之病则通矣。 唐有天下一十四帝。 视其甚理而汰之。 而执事之人。 不以归牛返本。 以结人心。 其道甚桀几为一致。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稍复其教。 通而流之以济中下。 于是江州奉例诏。 予时为刺史。 前访兹地。 松门千树岚光熏天。 蜩嘒湍鸣松籁冷然可别爱而不剪。 利以时往。 至是即善而复之。 又曰。 尝观晋史。 见远公之事。 及得其书。 其辨若注。 其言若锋。 足以见其当时取今之所谓远公者也。 吾闻岭南之山峻而不山。 岭北之山山而不秀。 而庐山为山。 山与秀两有之。 五老窥湖悬泉坠天。 秔香药灵鸟闲兽善。 烟岚之中恍有绛节白鹤。 使人观之而不能回眸也。 且金陵六代。 代促俗薄。 臣以功危。 主以疑惨。 浔阳为四方之中。 有江山之美。 远公岂非得计于此而视于时风耶。 然鸷者搏羶。 袭者居素。 前入不暇。 自叹者多。 则远师固为贤矣。 是山也以远师更清。 远师也以是山更名。 畅佛之法如以曹溪以天台为号者。 不可一二。 故寺以山。 山以远。 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 (廿九 癸酉) 沩山灵祐禅师示寂。 师尝示众曰。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无诈妄心。 行一切时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 但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 唤作道人。 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还更有修不。 师云。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 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从闻入理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不居惑地。 虽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 时相国郑愚为之碑曰。 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 各用所宗为是。 而五常教化人事之外。 于精神性命之际。 史氏以为道家之言。 故老严之类是也。 其书具存。 然至于盪情累外生死。 出于有无之间。 超然独得。 言象不可以拟议。 胜妙不可以意况。 则浮屠氏之言禅者。 庶几乎尽也。 有口无所用其辨。 巧历无所用其数。 愈得者愈失。 愈是者愈非。 我则我矣。 不知我者谁氏。 知则知矣。 不知知者何以。 无其无不能尽。 空其空不能了。 是者无所不是。 得者无所不得。 山林不必寂。 城郭不必諠。 无春夏秋冬四时之行。 无得失是非去来之迹。 非尽无也。 冥于顺也。 遇所即而安。 故不介于时。 当其处无必。 故不局于物。 其大旨如此。 其徒虽千百。 得者无一二。 近代言之者必有宗。 宗必有师。 师必有传。 然非聪明瓌宏杰达之器。 不能得其传。 当其传是皆鸿庬伟绝之度也。 今长沙郡西北有山。 名大沩。 蟠木穷谷不知其遍几千百里。 为罴豹虎兕之宅。 虽夷人射猎虞迹樵夫。 不敢田从也。 师始僧号灵祐。 生福唐。 笠首屩足背闽来游。 菴于翳荟非食不出。 栖栖风雨默坐而已。 恬然昼夜物不能害。 非夫外死生忘忧患冥顺大和者。 熟能于是哉。 昔孔门殆庶之士。 以单瓢乐陋巷。 夫子犹称咏之。 以其有生之厚也。 且生死于人得丧之大者也。 既无得于生。 必无得于死。 既无得于得。 必无得于失。 故于其间得失是非所不容措。 委化而已。 其为道术。 天下之能事毕矣。 凡涉语是非之端。 辨之益惑。 无补于学者。 今不论也。 师既以兹为事。 其徒稍稍从之。 则与之结构庐室。 与之伐去阴黑。 以至于千有余人。 自为饮食纪纲。 而于师言无所是非。 其有问者随语而答。 不强所不能也。 数十年言佛者。 天下以为称首。 武宗毁寺遂僧。 逐空其所。 师遽裹首为民。 惟恐出蚩蚩之辈。 有识者益贵重之。 后湖南观察使裴公休。 酷好佛事。 值宣宗释武宗之禁。 固请迎而出之。 乘之以已舆。 亲为其徒列。 又议重削其须发师始不欲。 戏其徒曰。 尔以须发为佛耶。 其徒愈强之。 不得已笑而从之。 复到其所居。 为同庆寺而归。 诸徒复来。 其事如初。 师皆幻视无所为意。 忽一日笑报其徒示若有疾。 以大中七年正月九日归寂。 年八十三。 即窆于大沩之南阜。 后十有一年。 其徒以师之道上闻。 始加諡号及坟塔。 以厚其终。 噫人生万类之最灵者。 而以精神为本。 自童孺至老白首。 始于饮食。 渐于功名利养。 是非嫉妬昼夜缠缚。 又其念虑未尝时饷历息。 煎熬形器起如冤讐。 行坐则思想。 偃卧则魂梦。 以耽淫之利欲。 役老朽之筋骸。 餐饭既耗齿发已弊。 犹拔白饵药以从其事。 外以夸人内以欺己。 曾不知息阴休影捐虑安神。 求须臾之暇。 以至溘焉而尽。 亲友不翅如行路。 利养悉委之他人。 愧负积于神明。 辱殆流于后嗣。 淫渝汗漫不能自止。 斯皆自心而发。 不可不制以道术。 道术之妙莫有及此。 佛经之说益以神圣。 然其归趣悉臻无有。 僧事千百不可梗槩。 各言宗教自相矛盾。 故褐衣圆顶未必皆是。 若予者洗心于是逾三十载。 适师之徒有审虔者。 以师之图形。 自大沩来。 知予学佛求为赞说。 观其图状。 果前所谓鸿庬绝特之度者也。 既与其赞。 则又欲碑师之道于精庐之前。 予笑而诺之。 遂因其说以自警触。 故其立言不专以褒大沩之事云。 ○(诏修天下祖塔未经赐号諡者所在以闻太常考行颁赐)。 (三十 乙亥) ○(勅法师辨章为三教首座)是年潭州道林沙门疏言。 诣太原府访求藏经。 高士李节饯以序曰。 业儒之人喜排释氏。 其论必曰。 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代。 皆无有释。 释氏之兴。 襄乱之所奉也。 宜一扫绝剗革之使不得滋。 释氏源于汉。 流于晋。 瀰漫于宋魏齐梁陈隋唐。 孝和圣真之间。 论者之言粗矣。 抑能知其然。 未知其所然也。 吾请言之。 昔有一夫。 肤腯而色凝。 气烈而神清。 未尝谒医。 未尝祷鬼。 恬然保顺。 罔有札瘥之患。 固善也。 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 背癃而足躄。 耳瞶而目瞑。 于是功熨之术用焉。 禳禬之事纷焉。 是二夫岂特相反耶。 盖病与不病势异耳。 嗟乎三代之前世康矣。 三代之季世病矣。 三代之前禹汤文武德义播之。 周公孔子典教持之。 道风虽衰渐渍犹存。 诈不胜信恶知避善。 于是有击壤之歌。 由庚之诗人人而乐也。 三代之季道风大衰。 力诈以覆信。 扇浇而散朴。 善以柔退。 恶以强用。 废井田则豪窭相乘矣。 贪封略则攻战亟用矣。 务实帑则聚敛之臣升矣。 务胜下则掊剋之吏贵矣。 上所以御其下者欺之。 下所以奉其上者苟之。 上下相仇激为怨俗。 于是有汩罗之客。 有负石之夫。 人人愁怨也。 夫释氏之教以清净恬虚为禅定。 以柔谦退让为忍辱。 故怨争可得而息也。 以菲薄勤苦为修行。 以穷达寿夭为因果。 故陋贱可得而安也。 故其喻云。 必烦恼乃见佛性。 则本衰代之风激之也。 夫衰代之风举无可乐者也。 不有释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 论者不责衰代之俗。 而尤释氏之兴。 则是抱疾之夫。 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 徒知释因衰代之兴。 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 何以言之耶。 夫俗既病矣。 人既愁矣。 不有释氏使安其分。 勇者将奋而思斗。 智者将静而思谋。 则阡陌之人将纷纷而群起矣。 今释氏一归之分而不责于人。 故贤智俊朗之士皆息心焉。 其不达此者愚人也。 惟上所役焉。 故罹衰乱之俗。 可得而安赖此也。 若之何而剪去之哉。 论者不思释氏扶世助化之大益。 而疾其凋锼綵绘之小费。 吾故曰。 能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 且数万之民隷具其居。 容貌于土木者沉诸水。 言词于纸素者烈诸火。 分命御史。 乘驿走天下。 察敢隐匿者罪之。 由是天下名祠珍宇。 毁撤如扫。 天子建号之初。 雪释氏之不可废也。 诏徐复之。 而自湖以南。 远人畏法。 不能酌朝廷之体。 前时焚撤书像殆无遗者。 故虽明命复许制立。 莫能得其书。 道林寺湖西之胜游也。 有释疏言。 警辨有谋。 独曰。 太原府国家旧都多释祠。 我闻其帅司空范阳公天下仁人。 我弟往来购释氏遗文。 以惠湘川之人。 宜其听我而助成之矣。 即辞而北游。 既上谒军门。 范阳公果诺之。 因四求散逸不成蕴秩者。 至释祠不见毁而副剩者又命讲匃以补缮阙漏者月未几。 凡得释经五千四十八卷。 以大中十年秋八月。 辇自河东而归于湘焉。 嘻释氏之助世。 既言之矣。 向非我君洞鉴理源。 其何能复立之耶。 既立之。 且亡其书。 非有疏言远识而诚坚。 孰克弘之耶。 吾喜疏言奉君之令演释之宗。 不惮寒暑之勤。 德及远人。 为叙其事且赠以诗。 诗曰。 湘水狺狺兮俗犷且很。 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 繄释氏兮易暴使仁。 释何在兮释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已。 猿狖腾拏兮云树靡靡。 月沉浦兮烟冥山。 樯席卷兮橹床闲。 偃仰兮啸咏。 鼓长波兮何时还。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 松覆秋庭兮兰被春畹。 上人去兮几千里。 何日同游兮湘川水。 (卅一 戊寅) 诏罗浮轩辕先生。 左拾遗王谱等上疏谏之。 诏答曰。 朕以躬亲庶务万机事繁。 访闻罗浮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不老。 乃遣使迎之。 冀其有少保理也。 朕每观前史。 见秦皇汉武之事。 常以之为戒。 卿等职在谏司。 阅示来章深纳诚意。 复谓宰相曰。 为吾谕于谏官。 虽少翁栾大复生。 亦不能相惑。 第闻轩辕生高士。 欲与一言耳。 未几轩辕集至。 帝问曰。 先生遐寿而长年可致否。 对曰。 屏声色去滋味。 一哀乐广惠泽。 则与天地合体日月齐明。 是为长年。 不假外求也。 帝敬重之。 (己卯) ○(韦寅于洪州剏观音寺。 躬请仰山惠寂禅师开山住持。 今为官讲)。 八月帝崩。 年五十矣。 帝性明睿。 用法无私。 恭谨节俭惠爱民物。 从谏如流。 天下称为小太宗。 每宰相奏事毕。 忽恬然曰。 可以间语。 因问闾阎细事。 或谭宫中游宴一刻许。 复正容曰。 卿等善为之。 常恐卿辈负朕。 后日难相见乃起入宫。 令狐綯尝谓人曰。 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 然每于延英奏事。 未尝不汗霑衣也。 旧唐史赞曰。 臣闻黎老言大中故事。 献文皇帝器识深远。 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 自宝历已来。 中人擅权事多假借。 京师豪右大扰穷民。 洎大中临御。 一之日权豪敛迹。 二之日姦臣畏法。 三之日阍寺讋气。 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 百揆四岳穆若清风。 十余年间颁声载路。 帝宫中衣澣濯之衣。 常膳不过数器。 非母后侑膳。 辄不举乐。 岁或小饥忧形于色。 虽左右近习。 未尝见怠堕之容。 与群臣言。 俨然煦接如对宾僚。 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 故事人主行幸。 黄门先以龙脑郁金籍地。 献文悉命去之。 宫人有疾医视之。 既瘳即抽金赐之。 诫曰。 勿令勅使知。 谓朕私于侍者。 其恭俭好善类如此。 季年风毒。 召罗浮山人轩辕集。 访以治身之要。 集亦有道之士也。 未尝辄语诡异。 帝益重之。 及坚谓还山。 帝曰。 先生舍我亟去。 国有灾者。 朕有天下竟得几年。 集索笔横书四十而去。 乃十四年也。 兴替宜运其若是与。 而帝道皇猷始终无阙。 虽汉之文景不足过也。 惜乎简籍遗落。 旧事十无三四。 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资治通鉴曰。 宣宗少历艰难。 长年践祚。 人之情伪靡不周知。 尽心民事精勤治道。 赏简而当。 罚严而必。 故方内乐业。 殊俗顺轨。 求之汉世。 其孝宣之流亚欤。 论曰。 唐新旧史唯宣宗朝事实相反特甚。 唯旧史与资治通鉴皆合。 新史贬之。 谓宣宗以察为明。 无复仁恩之意。 呜呼斯言莫知何谓也。 大凡人君宽厚长者。 必责以优游无断。 至于精勤治道。 则谓以察为明。 然则从而可乎。 孟子曰。 尽信书不如无书。 盖诚然也。 (卅二) 补怛洛伽山。 观音示现之地。 有唐大中间。 天竺僧来。 即洞中燔尽十指。 亲覩妙相。 与说妙法。 授以七宝色石。 灵迹始着。 其后日本国僧惠锷。 自五台得菩萨画像。 欲还本国。 舟至洞辄不往。 乃以像舍于土人张氏之门。 张氏屡覩神异经捐所居为观音院(昌国志云梁贞明二年始建寺)郡将闻之。 遣慕宾迎其像。 到城与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 即众求嘉木扃户刻之。 弥月像成而僧不见。 今之所设是也(史越王作重修寺记云)宋元丰三年。 王舜封使三韩。 至此黑风骤起巨龟负舟。 向山祷告。 大士现相舟稳。 还朝以闻。 朝廷颁金帛移寺建于梅岭山之阳。 赐额宝陀。 祈祷雨暘辄应。 迨今元朝。 降香赐田重新寺宇。 以福邦家永延帝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 发布时间:2024-10-17 08:16: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