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华严经是圆满教。 所明一法才起。 皆有眷属随生。 今此何故。 唯论绝待。 答。 所言眷属者。 皆是理内眷属。 众生如。 佛如。 一如无二如。 理性相关。 故称如来。 为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为诸佛之子。 若法门眷属者。 约自证法。 则禅定为父。 般若为母。 而生真净法身。 若化他法。 则方便为父。 慈悲为母。 而生应化佛身。 从般若真性。 起同体大悲。 所有万行庄严。 皆是性起功德。 必无心外法而为主伴。 如般若经云。 欲为佛亲侍者。 及内眷属等。 应学般若。 般若即心灵之性故。 是以诸佛菩萨。 凡有施为。 皆是内秘外现。 不舍道法。 现凡夫事。 如华严入法界品云。 复次善男子。 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 方便善巧为父。 檀那波罗蜜为乳母。 尸罗波罗蜜为养母。 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 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 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 善知识为教授师。 一切菩提分为伴侣。 一切善法为亲属。 一切菩萨为兄弟。 菩提心为家。 如理修行为家法。 诸地善法为家处。 得诸忍法为家族。 大愿现前为家教。 以清净智满足诸行为顺家法。 劝发勤修不断大乘为绍家业。 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 成就广大真实菩提为净家族。 鸯崛魔罗经云。 佛言。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一切男子皆为兄弟。 一切女人皆为姊妹。 乃至女有佛藏。 男亦如是。 云何一性而自染着。 以一性故。 是故如来净修梵行。 住于自地。 不退转地。 得如来地。 维摩经偈云。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 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 四摄众妓女。 歌咏诵法言。 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 无漏法林树。 觉意净妙华。 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 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 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 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 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 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 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 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 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 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 勇健无能踰。 降伏四种魔。 胜幡建道场。 崇福疏云。 实德内资。 长养如母。 方便外摄。 度生称父。 内证深法。 悦已智心。 喜乐盈怀。 故名为妻。 肇师云。 慈悲之心。 虚而外适。 其性柔弱。 随物不违。 故如女也。 善心力大。 灭恶尽原。 真证相应。 故名为男。 所证二空之理为其舍宅。 外障六尘风雨。 内去三毒之虫。 又有非真要。 时复暂游。 空为理宗。 以为常宅。 故云毕竟空寂舍。 能转尘劳众生。 以成佛法。 昔无明郎主。 恩爱魔王。 今化令随道。 名为弟子。 故云弟子众尘劳。 随意之所转。 乃至三十七品之知识。 六度万行之法侣。 为真实道畔。 助成菩提。 四摄广被。 令人喜悦。 如妓女。 赞诵法言。 令人爱味。 如音乐。 以总持为苑。 能摄诸法。 以无漏为林。 能除热恼。 以七觉净妙之华。 成八解智慧之果。 湛然定水恒开觉华。 用一乘为车。 五通为马。 御之以一心。 游行八正道。 乃至妙相严容。 众好饰体。 惭愧为服。 深心为鬘。 具七圣之财。 踞四禅之座。 入多闻宝藏。 从净命而生。 饮解脱一味之浆。 得甘露究竟之食。 破八万烦恼。 成五分法身。 降四种魔军。 圆三菩提道。 若主若伴。 若因若缘。 皆是宗镜卷舒。 心之体用。 未曾一法建立。 从外而生。 天台净名疏问。 那忽处处对法门。 约观心作如此等说。 佛意必如此也。 答曰。 若言经中无对法门解释义者。 此经佛道品。 普现色身菩萨。 问维摩诘言。 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等。 悉为是谁。 大士偈答言。 智度菩萨母等。 净名既是在家菩萨。 何容无有父母妻子家宅。 而不依事答。 悉约内行法门答者。 当知诸佛菩萨。 不起道法。 现凡夫事。 虽现凡事。 皆内表道法也。 如佛般涅槃处在双树。 四枯四荣。 岂可直作树木之解。 且如来诚说。 皆表半满枯荣。 今在毗耶菴罗树园。 欲说不思议解脱法门。 不舍道法。 现迹同凡。 住毗耶离。 岂不表极地所住法门也。 华严经明十城十园。 岂止是世间城园也。 此经下文菩萨行品云。 诸佛威仪。 有所进止。 无非佛事。 何得俱作事解。 都不寻思诸佛菩萨不思议教。 善权秘密表发之事。 又法华经云。 欲说是经。 应入如来室。 着如来衣。 坐如来座。 如来室者。 乃是大慈悲心。 如来衣者。 即是柔和忍辱。 如来座者。 即是一切法空。 问曰。 华严顿教大乘。 可得约行明诸法门。 此方等经。 及小乘教。 何得亦约观行明义。 答曰。 此经既云。 诸佛解脱。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若不约观行。 岂称斯文。 若不以毗耶离菴罗树园对诸法门。 则不得约观心解释。 何得于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脱。 若不于心行求解脱者。 云何得住不思议解脱。 若不住不思议解脱。 云何于一毛孔见诸佛土变现自在。 如不思议品所明也。 复云何得如法华经。 明。 身根清净。 一切十方国土皆于身中现。 又岂得如华严经颂。 说。 无量诸世界。 悉从心缘起。 无量诸佛国。 皆于毛孔现也。 如前问言。 小乘不得约观心解释者。 何故声闻经中。 佛为牧牛人说十一法。 皆一一内合比丘观心。 如是等例。 岂非方等及三藏经。 对诸法门观心明义也。 故知了义教。 不了义教。 皆是了义。 以唯一心故。 所以云。 圆机对教。 无教不圆。 理心涉事。 无事非理。 又云。 根羸则法劣。 器广则道圆故。 问。 此宗玄奥。 性自天真。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 云何广述。 诸有。 差别行门。 答。 夫妙达殊伦。 则法法齐旨。 巧通异道。 乃物物咸如。 夫言了因者。 乃是于真心中性德显了。 故名了因。 生因者。 亦是信心中能生六度万行。 故名生因。 生了俱心。 理行非外。 若不了此。 取舍万端。 才入斯宗。 自无高下。 夫三界之有。 是菩提之用。 本末相遍。 空有融通。 岂同豁尔之无。 块然之有。 如大智度论云。 空有二种。 一者善空。 炽然修一切行。 而了性空。 二者恶空。 恣行恶法。 而欲拨令空。 今论不可得空。 此空不离诸法。 诸法不离此空。 当知一切法趣空。 如瓶处空。 十方界空不异瓶空。 故十方空皆趣瓶空。 华严论云。 若也但修空。 无想法身。 即于智不能起用。 若但一向生想。 不见无相法身。 即纯是有为。 又云。 如是大悲。 如是智慧。 如是万行。 皆为长养初发心住。 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 令惯习自在故。 时亦不改。 法亦不异。 智亦不迁。 犹如竹苇依旧而成。 初生与终。 无有麁细。 亦如小儿初生而后长为大。 无异大也。 是知差别行门。 皆入毕竟空中。 无有分别。 如龙树菩萨问曰。 若菩萨知佛是福田。 众生非福田。 是非菩萨法。 菩萨以何力故。 能令佛与畜生等。 答曰。 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 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 是故于一切法无分别。 如畜生。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和合生。 名为畜生。 佛亦如是。 从诸善法和合。 假名为佛。 若人怜愍众生。 得无量福德。 于佛着心起诸恶因缘。 得无量罪。 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 故不轻畜生。 不着心贵佛。 复次诸法实相。 是一切法无相。 是无相中。 不分别是佛是畜生。 若分别即是取相。 是故等观。 故经偈云。 一切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大法炬经云。 涅槃义者。 本来自有。 非人所为。 故名涅槃。 又真涅槃者。 所谓一切世间。 乃至若有若无。 如是一切悉名涅槃。 若取相分别。 则非涅槃。 是以若见一法异。 则失唯心第一义门。 便成魔事。 故大集经云。 于众生生异想。 是为魔业。 厌有为功德。 是为魔业。 故天台净名疏云。 住此观心。 不见悭相施相。 而能慈悲利益众生。 所有财物。 拯济贫乏。 兴诸福业。 供养三尊。 修故造新。 随喜奖善。 若是长者。 一村行施。 因施说法。 是则一村贫民。 四众受施之徒。 感恩慕德。 非但归心受化。 悭悋之心。 渐渐微薄。 亦复学是施主舍财修福也。 若在一县。 令长官司。 住正观心。 所有资财。 能如是财施法施者。 则一县贫民。 四众受施之徒。 皆亦归心受化。 悭心自然休息。 舍财修福。 利益兴显。 乃至一管一国。 人主官僚。 天王帝主。 住正观心。 不见悭施。 所有资财。 慈爱贫民。 恩惠分施。 因为善巧。 说四教法。 州管国内。 所有贫民四众。 荷恩慕德。 敬仰。 归心。 承事亲近受道。 因是悭心渐薄。 皆能惠施。 修诸福业。 转相教化。 行恩布德。 正道居怀。 是则诸州诸管。 举国人民。 有善有恶。 有智有道。 譬如一灯然百千灯。 本灯湛然。 余灯遍满。 冥者皆明。 明终不绝。 是为四众长者。 官司国主。 住檀波罗蜜无尽灯法门。 摄一切众生也。 是诸所摄众生。 未来在家出家。 还为眷属。 或为亲戚。 或为臣民。 或为弟子。 同生净上。 依报巍巍。 七珍无量。 值佛闻经。 道心开发。 是诸施主。 若得无生法忍。 住不思议解脱。 昔布施所摄众生。 得道时至。 是诸施主。 即于有因缘之国。 示成正觉。 昔布施所摄众生。 皆来其国。 一切能舍。 修三乘道。 若闻法华开佛知见之说。 即同入大乘。 乘此宝乘。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此即净名大士。 何处更往毗耶离。 别觅维摩诘耶。 故知若能了此真如一心无尽之理。 则一切六度四摄万行。 皆无有尽。 转示他心。 亦同无尽。 乃至重重涉入。 递出无穷。 如无尽灯。 布影分光。 遍周法界。 非唯净名。 是我。 实乃千圣同俦。 纯行救度之心。 则观音出现。 常运大慈之意。 则弥勒下生。 乃触途皆证法门。 寓目尽成愿海。 高低岳渎。 共转根本法轮。 大小鳞毛。 普现色身三昧。 是以从体起用。 用自遍周。 以性成行。 行无边际。 如还原观。 从自性之体。 分其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 谓真如本觉也。 妄尽心澄。 万像齐现。 犹如大海。 因风起浪。 若风止浪息。 海水澄清。 无像不现。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 即华严三昧也。 谓广修万行。 称理成德。 普周法界而证菩提。 何故分其二用。 前海印用。 是本用。 亦名理行。 亦名性德。 后华严用。 是修成。 亦名事行。 亦名修德。 此二相假成其大用。 谓因修显性。 以性成修。 若无性。 修亦不成。 若无修。 性亦不显。 是以离性无修。 离修无性。 故云万法显必同时。 一际理无前后。 斯则二而不二。 又不二而二。 何者。 以海印用本具是所现。 谓真如自性。 有遍照法界义故。 华严用是能现。 以修成契理。 能成万行故。 能所有异。 本末似分。 则非一非异。 能成妙行。 问。 既以心为宗。 教中云何。 又说破色心论。 且何心可宗。 何心可破。 答。 心有二种。 一随染缘所起妄心。 而无自体。 但是前尘。 逐境有无。 随尘生灭。 唯破此心。 虽云可破而无所破。 以无性故。 百论破情品云。 譬如愚人见热时焰妄生水想。 逐之疲劳。 智者告言。 此非水也。 为断彼想。 不为破水。 如是诸法自性空。 众生取相故着。 为破是颠倒故言破。 实无所破。 二常住真心。 无有变异。 即立此心。 以为宗镜。 识论云。 心有二种。 一相应心。 谓无常妄识。 虚妄分别。 与烦恼结使相应。 二不相应心。 所谓常住第一义谛。 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 今言破者。 是相应心。 不相应心。 立为宗本。 是以一切自行履践之路。 无边化他方便之门。 皆以心为本。 本立而道生。 万法浩然。 宗一无相。 欲举一蔽诸。 指咸知海者。 即此常住不动真心也。 问。 众生觉性。 天真自然。 何假因缘文义开析。 本自无疮。 勿伤之也。 答。 若执此性决定是自然者。 应须现推有自然之理。 且如本性。 以何法为自体。 如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 真实告汝。 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 自须甄明。 有自然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 以何为自。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 以暗为自。 以空为自。 以塞为自。 阿难。 若明为自。 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 则于明时。 见性断灭。 云何见明。 故知恒常之性。 不逐缘生。 若随明暗幻化之法以为自体者。 明暗等法缘散之时。 此性应随断灭。 问。 本性既非自然。 应是因缘之性。 答。 此性若是因缘为体者。 今推以何法为因。 何法为缘。 应须礭定真实体性。 如经云。 阿难言。 必此妙见性非自然。 我今发明是因缘性。 心犹未明。 谘询如来。 是义云何。 合因缘性。 佛言。 汝言因缘。 吾复问汝。 汝今因见。 见性现前。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阿难。 若因明有。 应不见暗。 如因暗有。 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塞有见。 阿难。 若缘。 空有。 应不见塞。 若缘塞有。 应不见空。 如是乃至缘明缘暗。 同于空塞。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无非不非。 无是非是。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 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 只益自劳。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世尊。 云何常与比丘。 宣说。 见性其四种缘。 所谓因空因明。 因心因眼。 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 我说世间诸因缘相。 非第一义。 阿难。 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 云何名见。 云何不见。 阿难言。 世人因于日月灯光。 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 则不能见。 阿难。 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应不见暗。 若必见暗。 此但无明。 云何无见。 阿难。 若在暗时。 不见明故。 名为不见。 今在明时。 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 如是二相。 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 二俱名见。 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 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 见非是明。 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 见空之时。 见非是空。 见塞之时。 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 及和合相。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吾今诲汝。 当善思惟。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故知说因缘自然。 皆属世间言论。 谈有无真俗。 悉是分别识心。 当见性之时。 岂留观听。 在发明之际。 焉落言思。 问。 此妙明性。 既非因缘自然。 则无有一法不从和合而生。 如无所证之真如。 何由发能证之妙智。 则境智和合。 能成见性。 答。 若智外有真如。 则可为所证。 真如外有智。 则可为能证。 今智外无如。 如外无智。 欲将何法以为和合非和合耶。 如经云。 佛告阿难。 汝虽先悟本觉妙明。 性非因缘。 非自然性。 而犹未明如是觉。 元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阿难。 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 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 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则汝今者。 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 为与暗和。 为与通和。 为与塞和。 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 当明现前。 何处杂见。 见相可辩。 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 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 云何见见。 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 若明圆满。 不合见和。 见必异明。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杂失明性。 和明非义。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 又汝今者。 妙净见精。 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 为与通合。 为与塞合。 若明合者。 至于暗时明相已灭。 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 不与暗合。 与明合者。 应非见明。 既不见明。 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觉元。 与诸缘尘及心念虑。 非和合耶。 佛言。 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和。 为非暗和。 为非通和。 为非塞和。 若非明和。 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汝且谛观。 何处是明。 何处是见。 在见在明。 自何为畔。 阿难。 若明际中必无见者。 则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合。 为非暗合。 为非通合。 为非塞合。 若非明合。 则见与明。 性相乖角。 如耳与明。 了不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乃至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瞋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 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乃至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演若达多。 狂性因缘。 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 理穷于是。 阿难。 演若达多。 头本自然。 本自其然。 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 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 狂何所潜。 不狂自然。 头本无妄。 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 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 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 三缘断故。 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则明。 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 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释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 因缘。 自然俱为戏论者。 若实发明。 悟了本头。 一灵真性。 非动非静。 非得非失。 非生非灭。 非合非离。 则知无始已来。 三界伶俜。 六趣狂走。 是迷是倒。 是妄是虚。 皆是情想结成。 识心鼓动。 则知本觉真性。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非和非合。 非不和合。 尽成戏论。 悉堕邪思。 且无住真心。 岂存名相及与处所。 若欲以识心图度。 句义诠量。 而求真实者。 如系风捕影。 理可然乎。 所以祖师云。 非自然。 非因缘。 妙中之妙。 玄中玄。 森罗万像光中现。 寻之不见有根原。 如上剖析。 此为未识本头。 不知狂走之人。 令离句绝非。 言思道断。 此方始除世间分别戏论之法。 于自见性大道之中。 尚犹赊远。 应须亲到。 不俟更言。 似镜照容。 直须心眼相似。 如人饮水。 方能冷煖自知。 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未到之者徒自狂迷。 问。 法门无量。 皆有破执显道之功。 何故偏赞一心。 以为纲骨。 答。 此是起惑之初。 发真之始。 迷悟之本。 染净之由。 故云。 至妙灵通。 目之曰道。 则心外无道。 道外无心。 微妙甚深。 凡小非分。 菩萨分知。 唯佛穷了。 以彼二乘但觉四住。 不了无明故。 此无明所起之识。 非其境也。 菩萨十信之初。 创发心时。 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 得成正信。 摄论云。 菩萨初起。 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 此之谓也。 如实因缘。 莫非一心本识。 斯则发真之始也。 起信论云。 以不觉一法界故。 心不相应。 无明分别。 生诸染心。 一法界者。 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 此非算数云一。 谓如理虚融。 平等不二。 故称为一。 斯则起惑之初也。 又因不识无明作众生。 了此无明成诸佛。 斯则迷悟之本也。 又一法界。 举体全作生灭门。 举体全作真如门。 顺法界。 则出离解脱。 违法界。 则系缚轮回。 斯乃染净之由也。 是以千圣仰之。 为母为师。 群贤归之。 如王如导。 诸经纲骨。 万法指南。 撮要言之。 罔逮于兹矣。 故经云。 心为法本。 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 若离众生心。 更有何真俗等事。 以一切法但如影响故。 如向居士云。 影由形起。 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身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心而求佛道者。 喻默声而寻响。 故知迷悟一途。 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作非真。 谁非谁是。 虚妄非实。 何有何空。 将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矣。 故知但了一心。 则万法皆寂。 如华严经。 解脱长者告善财言。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 阿弥陀如来。 随意即见。 我若欲见栴檀世界。 金刚光明如来。 妙香世界。 宝光明如来。 莲华世界。 宝莲华光明如来。 妙金世界。 寂静光如来。 妙喜世界。 不动如来。 善住世界。 师子如来。 镜光明世界。 月觉如来。 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一切。 悉皆即见。 然彼如来不来至此。 我身亦不往诣于彼。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 悉皆如梦。 知一切佛犹如影像。 自心如水。 知一切佛所有色相。 及以自心。 悉皆如幻。 知一切佛及以己心。 悉皆如响。 我如是知。 如是忆念。 所见诸佛。 皆由自心。 善男子。 当知菩萨。 修诸佛法。 净诸佛刹。 积集妙行。 调伏众生。 发大誓愿。 入一切智。 自在。 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 得佛菩提。 现大神通。 遍往一切十方法界。 以微细智普入诸劫。 如是一切。 悉由自心。 是故善男子。 应以善法。 扶助自心。 应以法水。 润泽自心。 应于境界。 净治自心。 应以精进。 坚固自心。 应以忍辱。 坦荡自心。 应以智证。 洁白自心。 应以智慧。 明利自心。 应以佛自在。 开发自心。 应以佛平等。 广大自心。 应以佛十力。 照察自心。 疏释云。 心该万法。 谓非但一念观佛。 由于自心。 菩萨万行。 佛果体用。 亦不离心。 亦去妄执之失。 谓有计云。 万法皆心。 任之是佛。 驱驰万行。 岂不唐劳。 今明。 心虽即佛。 久翳尘劳。 故以万行增修。 令其莹彻。 但说万行由心。 不说不修为是。 又万法即心。 修何碍心。 故云卷舒变化。 唯心所在。 寿殀得丧。 唯心所宰。 故诗三百。 一言可蔽矣。 教五千。 一心能贯之。 实入道之要津。 修行之玄镜。 实谓深谈佛旨。 妙达真空。 低头举手而尽入圆因。 发念兴心而皆同本果。 掘凡夫之乾土。 见诸佛之水泉。 抽二乘之焦芽。 结常乐之果实。 变毒药而成甘露。 转酥酪而作醍醐。 定父子而全付家珍。 拂权迹而顿开宝藏。 今宗镜所录。 唯穷祖佛正宗。 若欲见道修行。 无出自身心之内。 如华严经颂云。 身为正法藏。 心为无碍灯。 照了诸法空。 名曰度众生。 故知身为法聚。 无一法出我身田。 心为慧光。 无一智离我心海。 若迷之者。 则身为苦聚病原。 心作无明怨贼。 先须察所治过患之迹。 方立能治功德之门。 则一切众生所造过患。 莫越身心。 若欲对治。 唯戒以慧。 若修身戒。 则戒急而妙行成。 若修心慧。 则乘急而真性显。 故得乘戒兼急。 理行俱圆。 正助相资。 方入宗镜。 内外朗鉴。 一道清虚。 如大涅槃经云。 复次不修身者。 不能观身。 虽无过咎。 而常是怨。 善男子。 譬如男子。 有怨常逐。 伺求其便。 智者觉已。 系心慎护。 若不慎护。 则为所害。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常以饮食。 冷煖将养。 若不如是将护守慎。 即当散坏。 善男子。 如婆罗门奉事火天。 常以香华。 赞叹礼拜。 供养奉事。 期满百年。 若一触时。 寻烧人手。 是火虽得如是供养。 终无一念报事者恩。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虽于多年。 以好香华璎珞衣服。 饮食卧具。 病瘦医药。 而供给之。 若遇内外诸恶缘。 即时灭坏。 都不忆念往日供给衣服之恩。 善男子。 譬如有王。 畜四毒蛇。 置之一箧。 以付一人。 仰令瞻养。 是四蛇中。 误一生瞋。 则能害人。 是人恐怖。 常求饮食。 随时守护。 一切众生四大毒蛇。 亦复如是。 若一大嗔则能坏身。 善男子。 如人久病。 应当至心求医疗治。 若不勤求必死不疑。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常应摄心。 不令放逸。 若放逸者。 则便灭坏。 善男子。 譬如坏瓶。 不耐风雨。 打掷椎压。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不耐饥渴寒热风雨。 打击恶骂。 善男子。 如痈未熟。 常当善护。 不令人触。 设有触者。 则大苦痛。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 如骡怀姙。 自害其躯。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内有风冷。 身则受苦。 善男子。 譬如芭蕉。 生实则枯。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 亦如芭蕉。 内无坚实。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 如蛇鼠狼。 各各相于常生怨心。 众生四大。 亦复如是。 善男子。 譬如鹅王。 不乐塚墓。 菩萨亦尔。 于身塚墓。 亦不贪乐。 善男子。 如栴陀罗。 七世相继。 不舍其业。 是故为人之所轻贱。 是身种子。 亦复如是。 种子精血。 究竟不净。 以不净故。 诸佛菩萨之所轻诃。 善男子。 是身不如魔罗耶山。 生于栴檀。 亦不能生优钵罗华。 分陀利华。 瞻婆罗华。 摩利迦华。 婆师迦华。 九孔常漏脓血不净。 生处臭秽。 丑陋可恶。 常与诸虫共在一处。 善男子。 譬如世间。 虽有上妙清净园林。 死尸至中。 则为不净。 众共舍之。 不生爱着。 色界亦尔。 虽复净妙。 以有身故。 诸佛菩萨。 悉共舍之。 善男子。 若有不能作如是观。 不名修身。 不修戒者。 善男子。 若不能观。 戒是一切善法梯隥。 亦是一切善法根本。 如地悉是一切树木。 所生之本。 戒是诸善根之导首也。 如彼商主导诸商人。 戒是一切善法胜幢。 如天帝释所立胜幢。 戒能永断一切恶业。 及三恶道。 能疗恶病。 犹如药树。 戒是生死险道资粮。 戒是摧结恶贼铠仗。 戒是灭结毒蛇良咒。 戒是度恶业行桥梁。 若有不能如是观者。 名不修戒。 不修心者。 不能观心轻躁动转。 难捉难调。 驰骋奔逸。 如大恶象。 念念迅速。 如彼电光。 躁扰不住。 犹如猕猴。 如幻如焰。 乃是一切诸恶根本。 五欲难满。 如火获薪。 亦如大海。 吞受众流。 如曼陀山。 草木滋多。 不能观察生死虚妄。 [耳*完]惑致患。 如鱼吞钩。 常先引导。 诸业随从。 犹如贝母引导诸子。 贪着五欲。 不乐涅槃。 如驼食蜜乃至于死。 不顾蒭草。 深着现乐。 不观后过。 如牛贪苗不惧杖楚。 驰骋周遍二十五有。 犹如疾风吹兜罗毦。 所不应求。 求无厌足。 如无智人求无热火。 常乐生死。 不乐解脱。 如稔婆虫乐稔婆树。 迷惑爱着生死臭秽。 犹如狱囚乐狱卒女。 亦如厕猪乐处不净。 若有不能如是观者。 名不修心。 不修慧者。 不观智慧有大势力。 如金翅鸟。 能坏恶业。 坏无明暗。 犹如日光。 能拔阴树。 如水漂物。 焚烧邪见。 犹如勐火。 慧是一切善法根本。 佛菩萨母之种子也。 若有不能如是观者。 名不修慧。 乃至若有修集身戒心慧。 如上所说。 能观诸法。 同如虚空。 不见智慧。 不见智者。 不见愚痴。 不见愚者。 不见修集。 及修集者。 是名智者。 如是之人。 则能修集身戒心慧。 是人能令地狱果报。 现世轻受。 是人设作极重恶业。 思惟观察。 能令轻微。 作是念言。 我业虽重。 不如善业。 譬如[叠*毛]华虽复百斤。 终不能敌真金一两。 如恒河中投一升盐。 水无醎味。 饮者不觉。 如巨富者。 虽多负人千万宝物。 无能系缚令其受苦。 如大香象。 能坏铁锁自在而去。 智慧之人。 亦复如是。 然上虽观身不净。 为破凡夫执此毒身以为苦本。 不种菩提之果。 唯陷五欲之泥。 不能自利兼他。 所以诃破。 若乃假兹业迹。 以续正因。 不入烦恼大海之中。 难求觉宝。 非处尘劳粪壤之地。 奚生净华。 是以华严经云。 不厌生死苦。 方成普贤行。 又如大宝积经云。 佛告优波离。 声闻乘人。 乃至。 不应起于一念更受后身。 是名声闻持清净戒。 然于菩萨。 名大破戒。 乃至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 堪忍受身。 不生厌患。 是名菩萨持清净戒。 于声闻乘。 名大破戒。 今宗镜所录。 总诸大乘经了义妙旨。 只为悟宗行菩萨道故。 阐观音普门之慧。 迹任方圆。 入普贤无尽之宗。 运心无际。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彫造 发布时间:2024-10-19 08:25: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