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来 内容: (一)梵语 svjgata,巴利语 sāgata。 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 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客旧相遇条记载印度寺众之礼法,凡弟子门人等应先对来客说“莎揭哆”;客即答“窣莎揭哆”(梵 susvāgata,译作极善来)。 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于释尊一人特授之作法。 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着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善来比丘”一语始用于憍陈如等五比丘归依释尊时。 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七载,佛世时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四分律载有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着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受大戒百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等八种比丘,此列第四,为具足戒作法制定前出家型态之一。 增一阿含经卷十五(大二·六二一下):“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 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 此法微妙,善修梵行。 ’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 ”[中阿含卷九手长者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毗尼母经卷一、四分律卷三十二、五分律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十诵律卷五十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俱舍论卷十四] (二)梵名 Svāgata,巴利名 Sāgata。 又作娑婆揭多、沙伽陀、修伽陀。 佛世之比丘名,为憍闪毗国(巴 Kosambī)失收摩罗山(梵 Sujsumāragira)浮图长者(梵 Bodha)之子。 以资性薄福,荡尽家产,赖行乞维生,人称恶来(梵 Durāgata)。 后遇释尊,释尊教其以青莲花供僧,乃忆前生曾修青处观。 其后又闻释尊演说妙法,证得初果,遂剃发出家,发勇猛心,终证阿罗汉果。 释尊命其至失收摩罗山调伏毒龙,师至龙处,入火光定,以神通力调伏之。 后至室罗伐城,受一婆罗门供养,不知饮浆中羼酒,饮之醉卧于地,释尊为说饮酒之过,此即制饮酒戒之起因。 [增一阿含经卷三、无量寿经卷上、阿罗汉具德经、沙曷比丘功德经、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二饮酒学处、四分律卷十六] p4881 发布时间:2024-10-21 08:26:2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