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十回舒城山鞭杆撑日宋飞仙借头还魂 内容: 第二十回舒城山鞭杆撑日宋飞仙借头还魂话说宝掌禅师,自从与宋益除掉黄龙之后,紫云山巅闻名遐尔,前来拜佛取经者成群结队云聚仙山。 一天,宋益闲来无事,离开黄龄洞来到宝掌寺中拜访宝掌禅师,宝掌见宋益来访非常高兴,迎至客室以礼相待。 沙弥献上紫云香茶,宋益与宝掌对坐,品茶谈经,畅快淋漓。 宋益问:“禅师驾居紫云,结庐成社,功高劳苦,不知是否还移锡他地? ”宝掌答道:“老衲自天竺西来,策锡紫云,在此驻锡讲经多年,曾经游过峨眉、庐山,直抵白下(南京)辗转南海,拜访观音大士。 因为贫僧的佛友达摩禅师曾对我说过‘紫云升处是归途’,所以老衲重新又回到紫云。 这次多谢仙师相助除掉妖龙,本应登门道谢,今日仙师反而先来我寺,真使老衲惭愧得很哩! ”宋益说:“禅师不必过谦,除妖降魔是贫道应尽之责,禅师何必挂齿? 言重了,言重了! ”宝掌说:“老衲寺中师徒甚众,我想趁此机会出外行化,不知仙师尊意如何? ”宋益见宝掌说要外出游化,便高兴地说:“大师之举正合贫道之意,贫道也想外出云游,如果大师愿意与我同行,我们释道就一起下山,您看可好! ”宝掌回答道:“甚好,甚好! 不知仙师何日下山? ”宋益说:“就定在明天好吗? ”宝掌说:“好! 明天老衲到黄龄洞邀您一同下山,仙师只要在洞府等候就是。 ”他俩谈得非常投机,此时,沙弥前来请二位师父吃饭。 宋益在寺中吃罢午饭,便辞别宝掌禅师回黄龄洞去了。 次日清晨,宝掌梳洗完毕,用过早斋,吩咐徒弟管好寺院,自己持杖托钵外出行化。 他出了寺院直接向黄龄洞而来。 宋益昨日辞别宝掌禅师回洞准备行装,以便同宝掌一道外出云游,谁知刚回到洞府,见客厅里坐满了客人。 宋益一眼就认出了是县尹刘大人,慌忙躬身下礼说:“贫道不知刘大人驾到,要大人在洞中久等,失敬,失敬! 望大人海涵。 ”刘弼笑着回答说:“怎么这次卑职来访‘仙山不报先声’了? 哈哈……”宋益连连摇头说:“这次刘大人不是为民求雨,也就没有人报告大人的声音了”。 在坐的人们哄堂大笑,宋益招乎大家一同坐下用茶。 落座后,宋益问刘弼:“诸位陪同大人来洞中有何贵干? ”刘弼答道:“我等早闻仙师道术高明,今天来洞没有别事,主要是想开开眼界,增长一些见识,难道仙师不欢迎吗? ”宋益笑着答:“欢迎,欢迎! 刘大人一到,小洞蓬荜增辉,求之不得,岂有不欢迎之理呢? 只要既来之则安之,今晚就在洞中休息,晚上贫道带你们出去玩玩。 ”大家听宋益说晚上带他们出去玩玩都非常高兴,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就在黄龄洞住了下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黄龄洞显得格外清静,刘弼一心在和宋益下棋,不知不觉就到了点灯时分。 道童办好了斋饭,来到宋益身旁轻轻地告诉宋益:“师父,斋饭齐备,请客人们用餐。 ”宋益便放下棋子说:“诸位大人,请到后厅用斋。 ”刘弼站起身来和宋益一同走进斋堂。 宋益吃罢晚饭后,吩咐童子到洞外大石上摆好山茶水果之物,准备招待客人。 道童依照师父的指点,立即转身去办……一轮明月刚挂树梢,宋益便对刘弼说:“刘大人,贫道留列位在此过夜,没有什么好的招待,只让你们到洞外棋盘石上品茶赏月,您看可好? ”刘弼说:“难得仙师盛情,在这样良宵美景之下品茶赏月,当然甚好! ”大家在宋益的带领下,沿着小径来到棋盘石上。 刘弼走上棋盘石一看,见石上早已摆好了水果和茶具,还摆好了棋子,一卷红色地毡本是平常做法事才能启用,可今晚却破例铺在大石上。 月光照在地上如同白昼,天空中万里无云,繁星密布,在这山高水更高的黄龙潭上,迷人的月光夜景,真有入仙境之感。 刘弼走上石台便席地而坐,口里不断地叫好! 宋益命道童向各位客人一一沏好香茶后,便一面品茶,一面对大家说:“各位嘉宾,今夜承蒙诸位器重,光临我这个荒山野道,现在只有清茶一杯,请列位对月而饮,情在杯中,意在杯中。 然后贫道略施小技,让大家腾空一游。 但是要求各位闭好眼睛,不必害怕,上天之后,再睁眼看景,一饱眼福。 ”大家认为宋益是在说梦话,没有一个人吭气,但又听宋益说:“请诸位闭上眼睛,贫道要作法了!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闭上了眼睛,就连县尹刘弼也没有提出异议。 宋益见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便挥动手中的拂尘,作起法来……刘弼虽然是读书之人,博览群书,但未见有作法上天之事。 忽然,听到耳边有呼呼的风声在响,人虽坐在石上但有摇晃腾空之感。 一刹时,觉得有烟雾擦面而过,仿佛升天一样。 此时,宋益说:“诸位请睁开眼睛,观看仙景。 ”大家立即睁眼一看:脚下彩云层层,雾气腾腾;纵横交错的长街闹市,楼台林立;街市上有男有女,穿红着绿,来来往往,人如流水马如龙,东西南北,各自奔忙。 刘弼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如此繁华热闹? ”宋益说:“人间天上本是一样,请刘大人放心观赏。 ”突然,一阵彩云飘来,从云彩缝里往下看:只见脚下有花果山,集仙台,有山村姑娘采花摘果;有公子王孙出入秦楼楚馆;有樵夫砍柴,牧童横笛倒转身来骑在水牛背上;一群恶吏持刀荷棍横行乡里……。 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宋益发话说:“好了! 时间已到,请各位闭上眼睛,我们要回山去了。 ”一刹那间,大家觉得浑身一震,宋益说:“好了! 我们到家了。 ”睁眼一看,仍然坐在棋盘石上……月亮落下山了,宋益带引刘弼等人离开棋盘石回到洞中已是五更时分了。 他们兴趣甚浓,一点睡意都没有,一直是在议论上天游览之事,不断地夸奖宋益真乃仙人也! 早饭后,刘弼一行辞别宋益下山,宋益送至山门前说:“诸位慢走,恕贫道不能远送了。 ”他望着刘弼等人的背影消逝在丛林之中。 宋益送走客人后,回到洞中正准备行装,此时,宝掌禅师已经来到门前。 宋益即刻出洞迎接宝掌进府,二人坐下商议游化的途径。 宋益问:“禅师准备游化何处? ”宝掌说:“老衲准备去江浦、会稽一带,但不知仙师要云游何方? ”宋益说:“贫道只到庐山访一道友。 ”宝掌说:“我二人一同过江,到了江州之后再分道扬镳。 ”宋益说:“好! 我们就下山吧! 禅师请了! ”宋益躬身请宝掌出洞,自己背插青龙剑,腰挂宝葫芦,手执拂尘跟随在宝掌后面,一释一道,一前一后,向山下而去。 宝掌和宋益上了大路,不一日,二人渡过长江来到江州府,宝掌说:“老衲要游化江浦,今日在此与仙师分别,后会有期。 ”宋益说:“望禅师多多保重,恕贫道不能远送了。 ”他俩各自行礼,一个口念“阿弥陀佛”,一个口念“无量天真”,互相客套一番之后各自登程。 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宝掌自离江州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移锡江浦多年,后来在会稽云门圆寂了,留下紫云山这块清洁道场流传后世。 因为宝掌与达摩都是来自天竺,又是同期进入中国传教的,宝掌年龄要比达摩大得多,因而《五灯会元》称他为“千岁宝掌”,人们称其为老祖。 再说石牌山麓南面,有一湖泊名叫长安湖,它与太白湖相连。 相传王母娘娘从紫云山到庐山路过太白湖时,由于当时湖里没有渡船,王母娘娘站在湖边东瞅瞅西望望,等了老半天还未见有过往船只,遂将揣在怀里的经书掏了出来,丢进湖中垫脚。 经书在水里被风浪冲开,飘浮片刻,立即长成一座小山包来。 娘娘见状,左脚踏上小山,右脚跨过了太白湖,将身一跃上了庐山。 从此,太白湖中便留下了这座孤山,由于娘娘沉书垫脚,后人称为书沉寨,后来称为舒城山。 这舒城山虽小,但不怕风浪冲刷,仍然屹立在太白湖中。 它四面环水,象是大海里的一座孤岛,又象是一只海龟刚刚浮出水面正露出背壳,给太白湖中增添了一景。 舒城山上土质肥沃,曾有人在山上开荒耕种,由于来去都要乘船,很不方便,也只不过是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思想来耕种。 当地农夫没有把它当成重要的田地来管理,官府也不收其税赋,出现了抛荒现象。 一天,有个外乡人来到湖边,他望见湖中有一小山,便乘船上山观看,只见田地在此荒芜,遂起在此落户耕种之心。 于是,就在湖边搭起茅舍,添置一只小船和农用家俱,每日划船上山开荒种田。 你道这人是谁? 他就是紫云山金家岭的裴文良。 因金家岭遭受黄龙毁灭性的袭击之后,裴文良只好背井离乡逃荒来到太白湖畔。 裴文良在舒城山开荒种田,因初到湖边落户,家里没有饲养耕牛。 一天,裴文良从外村朋友家借来一头耕牛,好容易才将耕牛牵上小船,向舒城山摆渡过来。 他上岸来到田里,抓紧时间套上耕牛,扬鞭迅速犁起田来……话说宋益自从与宝掌禅师分手之后,他在庐山寻访道友,由于庐山的道友外出云游去了,所以徒劳一场。 宋益没有会见道友亦无心观山看景,他在山上呆了几天后就要返回黄龄洞。 一天上午,宋益下山渡过长江来到太白湖边,他望见太白湖中有一小山,心中豁然开朗,决意上山看看山中风景。 他脱下道靴,将靴背在背上,挽起裤腿走入湖中。 宋益小时练就水上行走本领,他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舒城山。 宋益上得岸来穿好鞋袜,抬头一看日已西斜。 他兴致勃勃地观赏山景,只见:山上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山脚下的崖石被风浪撞击得象蜂窝一样,百孔千窗;浪水抨击在崖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发出轰鸣的响声。 宋益沿着弯曲的小径向山上走去,突然感觉肚子饥饿,口中干渴,才想起:今天还没有吃一顿饭,这座小山四面环水,恐怕没有人家,如果山上有清泉流出先解解口渴那就太好了。 他一边想,一边往前走,忽然听到前边有人发出吆喝声音。 宋益侧耳细听,原来是农夫在犁田,“呔哜! 呔哜! ”扬鞭喝牛之声。 他朝着农夫走去。 宋益来到田边,见农夫正在犁田。 你道这农夫是谁? 他就是借牛犁田的裴文良。 宋益站在那里喊了一声:“这位大哥,贫道稽首了。 ”裴文良听见有人喊话,便抬头一看,啊! 原来是一位道人。 他想:这孤山野湖之中是哪里来的道人呢? 忙喝住牛站在田里答话:“请问师父,您喊我有什么事呢? ”宋益笑着说:“贫道云游山湖,口中非常干渴,想求你讨杯茶喝。 ”裴文良说:“这就很难为情,这荒湖之丘是没有茶水,寒舍之中尚有茶水,但在湖岸上,这远水不解近渴,因为我不能陪同师父您去取。 ”“既然贵府有茶可讨,却又为何推辞不能回府呢? ”裴文良抱歉地说:“师父有所不知,我乃是逃荒之人,在湖边搭一茅舍栖身,只因初到此地无田可种特上孤山开荒为生。 因家贫无有耕牛,借得客家牛来犁田,眼看红日快要落山,如果陪同师父回家取茶,这田就耕不完了,今晚牛也该送还客家,请师父多加原谅! ”宋益听罢哈哈大笑:“这有何难! 你把鞭杆给我,贫道把这轮要落山的红日撑住不就是了。 ”裴文良听罢觉得这道人是个疯癫之汉,怎么大白天说起梦话来了! 想我裴文良也算是条走南闯北的汉子,从来未听人说过日头能撑得住的,这个牛皮道人也太吹牛了。 他问:“太阳要落山,鞭杆可以撑得住吗? ”宋益回答说:“可以撑住的,你若不信可以试给你看! ”裴文良问:“怎么试法? ”宋益说:“你把鞭杆交给我,我撑给你看就是了。 ”裴文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就把鞭杆扔到田边,宋益也不在意,拾起鞭杆往空中用力抛去。 说时迟见时快,只见一道霞光冲天,刹时晚霞烧天,慢慢变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色大柱子顶住了太阳。 宋益说:“撑住了! 撑住了! 请这位大哥放心,快快引贫道到你府上去喝茶吧! ”裴文良一看,吓得冷汗直流,他想:这道人是妖怪还是神仙? 他当真有偷天换日之功,还是使用妖道魔术来迷惑于人呢? 看来还只有硬着头皮带他到家里去喝茶。 裴文良壮着胆子问:“请问师父尊姓大名,住在何方仙山洞府? ”宋益笑着说:“贫道姓宋名益,住在石牌山黄龄洞。 ”裴文良听罢大吃一惊问:“师父,您就是黄龙潭宋飞仙道长吗? ”宋益说:“正是贫道。 ”他对着裴文良点了点头。 裴文良听说是黄龄洞的宋飞仙便慌忙跪下,连连磕头说:“弟子裴文良不知仙师驾到,多有得罪,望师父恕罪。 ”宋益连忙扶起裴文良说:“不必客气,请站起来讲话。 ”裴文良就将金家岭黄龙掠女之事从头至尾说给宋益听,宋益说:“黄龙已被我斩首,宝掌禅师这次与贫道一起下山前往江浦行化去了。 我因到庐山拜访道友未遂,故而回山由此经过……”裴文良早闻宋飞仙大名,今日相见恨晚,他栓好耕牛便请宋益上了小船,摇起双桨向湖边而去。 湖边的小茅棚虽然不十分宽敞,但显得格外清闲幽雅,坐在茅屋里一眼望去,太白湖水碧波荡漾,晚霞辉映西边的湖水面上,闪烁着鱼鳞状的金光。 裴文良斟满了一碗粗叶茶水,双手奉献在宋益面前,宋益接过一饮而尽。 他喝了茶起身就走,裴文良苦苦挽留。 宋益说:“客不走,主不安,别忘了你还有一亩田未耕完哩! 快去耕田吧,贫道告辞了。 ”裴文良见道人走远了,害怕天黑田犁不完,迅速摇船又去继续犁田。 裴文良低着头在使劲地犁田,犁了几圈后又抬头向西边望望太阳。 说也奇怪,这太阳老是这么高,硬是落不下山来。 他一亩田已经耕完了,回到家后太阳仍然没有落山……话分两头,再说玉皇大帝正在后宫下棋,忽闻太白金星来报:“臣启陛下,今日已过戌时,人间日光仍然未暗,咄咄怪事,不知是何原因? ”玉帝听后很不高兴,便生气地说:“还不与我快快去查明原因! 查明后速来报我。 ”太白金星领旨出宫,首先找到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的天官紫微大帝,问他们是否知道太阳为何不落山? 紫微大帝觉得十分奇怪,立即亲自带人前去查访日月星君。 经过调查,知道是黄龄洞里宋益所为,立即命人到黄龄洞捉拿宋益。 再说宋益在裴文良家喝完茶后,就迅速回山去了,早已忘记用鞭杆撑日之事。 由于宋益没有及时抽掉鞭杆,造成日过戌时太阳还未落山的严重后果。 因此,天官大帝派人前来捉拿宋益问罪。 宋益刚刚回到洞府,见徒儿都不在家,自己放下行装准备梳洗。 突然,有天兵天将杀气腾腾地闯进洞来,不由分说,走上前将铁链锁住宋益的颈项拖着就走。 宋益问:“你们是何方仙将? 我宋益身犯何罪? 怎么不由分说锁着就走呢? ”一位带班的天将说:“胆大的宋益,擅自用鞭杆撑日,还说不知身犯何罪! 老老实实与我等一同上天,面见玉帝,否则将你碎尸万段,化骨扬灰! ”宋益知道大事不好,惹了弥天大祸,只得跟着天兵天将走出洞府,驾着祥云直奔南天门。 这正是:未到仙班先试法,欲归天时恨归天。 玉皇大帝驾坐在太微玉清宫中,这时,有天将来宫奏曰:“臣启陛下,黄龄洞宋飞仙已经拿获,现在南天门外候旨。 ”玉帝说:“将宋飞仙带到玉清宫来,朕要亲自审问。 ”天将领旨去南天门带宋飞仙进宫。 宋飞仙被带到玉清宫前,御侍们给宋飞仙取下枷锁,宋飞仙三步一拜参见玉帝,跪在宫中不敢抬头。 玉皇大帝问:“殿前跪的何人? ”宋飞仙答道:“黄龄洞犯臣宋飞仙。 ”玉帝又问:“鞭杆撑日可是你所为? ”宋飞仙回答:“是犯臣所为。 ”“你为何要违犯天规,扰乱乾坤? ”玉帝满面怒色在发问。 宋飞仙忙解释说:“是犯臣云游到舒城山时,见一农夫无有耕牛犁田,农夫借来耕牛限时归还,微臣见他田未犁完日已西坠,因此,犯臣起了侧隐之心,故用其鞭撑日。 后因臣回了山府,将撑日之事忘记得一干二净,惹下了这滔天的大祸,臣罪该万死。 ”玉帝听罢觉得宋飞仙心肠不错,但是胆大包天,如不严惩是不服众理。 “来人呀! 将宋飞仙绑至树上用乱箭射死。 ”武士们将宋飞仙拖了出来。 此时,有水官解危大帝上前保奏说:“臣启陛下,宋飞仙虽犯天规,但念平日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特别是他协助三河四海之神为子民解救灾难是属有功之臣,深受民众爱戴,今日犯了天规,本应严惩,但望陛下念他昔日有功,免其一死吧! ”玉帝听罢半天没有吭声,玉清宫里顿时非常寂静,文武百官都觉得气氛非常紧张。 过了一会儿,玉帝才慢条斯理地说:“好吧! 既然三官大帝也为他讲情,朕就不用乱箭穿心,只是砍掉他的头,让他身首分离异地,将他打入黄龙潭内囚禁半年,再不能让他在人间四处云游! ”水官解危大帝立即跪在玉帝面前领旨谢恩,速往斩仙台前宣读玉旨。 斩仙台上捆绑着宋益,几名武士张弓搭箭准备行刑。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解危大帝驾云来临,他大声喊道:“箭下留人! ”解危大帝来到斩仙台前宣读了玉帝的“只斩其首,囚禁龙潭”的旨令。 几名刽子手听到水官解危大帝读完圣旨后,立即放下弓箭,操着斩仙大刀准备行刑……时间过得真快,黄龄洞的道童们怎知师父宋益已被押上了斩仙台呢? 他们还以为师父是外出云游去了,至今未归洞府。 宋益那天从舒城山回来时,恰巧他的徒弟周庶等人都上山采药去了。 倾刻之间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没等徒儿们回洞见面就被带至南天门问罪去了。 周庶是宋益的得意门徒,他奉师父之命在洞中主持日常事务,每天除干些杂活外,主要是带领众位师兄弟们在练功修行。 九月的一天,山下来了一位白面书生,这书生年龄看上去不过三十左右,身高七尺,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气宇轩昂。 他头戴儒巾,身穿兰袍,手挽提篮,迈步走进了山门。 书生来到黄龄洞门前,向童子深施一礼说:“小生乃是长安驿人氏,姓唐名林,因近日天气久旱不雨,秋播难成,受乡民之托,上山求宋益仙师作法降雨,烦劳小师父给予通禀! ”童子答:“我师父不在家,外出云游多时,请先生改日再来吧! ”唐林听说宋益不在洞府,站在那里发呆,心想:这位童子讲的是真话吗? 我还是要进洞府里面去看看虚实,便微笑地说:“小生翻山越岭,口干舌燥想找小师父讨杯茶喝。 ”童子说:“可以,可以,就请先生进洞喝茶吧! ”说罢带领唐林进洞奉茶。 唐林进洞坐下,童子递来香茶。 唐林一边饮茶,一边向厅里四处探望。 正在这时,周庶从外面回来了,唐林没有见过宋飞仙,认为周庶就是宋益,连忙起来向周庶倒身下拜说:“小生等待师父多时,今日得见是我之万幸! ”周庶见状慌忙上前扶起说:“先生不必用此大礼,有什么事请坐下来慢慢讲。 ”于是唐林就将上山求雨之事一一向周庶讲了。 周庶听明白了,便对唐林说:“我师父外出云游去了,我是他的徒弟周庶。 ”唐林心中一怔,原来他就是宋益的高徒周庶,今天没有面见宋仙师,就是拜会他的徒弟也没有徒劳一趟。 便说:“名师出高徒,既然宋仙师不在家,就请周师父行法求雨也是一样的。 ”周庶听说叫他作法降雨,连忙摇头说:“使不得,使不得! 我虽学师父之方,但无师父之法,虽得师父之道,但无师父之术! 请先生不要强人所难。 ”唐林回答说:“周师父不必过谦,还望以百姓为重! ”说罢又跪在地上。 周庶见他跪在地上忙说:“先生不要行此大礼,快快起来,快快起来! ”唐林说:“如果周师父不答应小生的请求,小生宁可跪死在师父面前。 ”周庶见状便无可奈何地说:“好吧! 我应允与你,你快快起来吧! ”唐林见周庶同意作法降雨,便站起身来作揖拜谢。 周庶无奈只好仿效师父的求雨之法,叫唐林回家去带领乡亲持净瓶来取龙潭之水,约定九月九日来龙潭前布阵作法。 唐林拜谢周庶下山筹备去了。 九月初九日天刚蒙蒙亮,唐林早已带领众位乡亲在山门前等待。 这天大早周庶沐浴更衣,梳洗完毕后焚香祝告,再从后房取出宋益用的笔砚,仿照师父求雨之法写了一道本章:“黄龄洞中宋飞仙,云游在外未回归,今有黎民求雨泽,要徒周庶下信笺,万望大帝准本册,黄土旷野可犁田。 ”周庶将本章写好后,命童子到山门前召唐林等人到龙潭边看他作法。 周庶今天不同往常,打扮得很象师父的模样。 他身穿崭新的道袍,手执拂尘来到黄龙潭边的崖石上。 平坦宽阔的崖石上铺着早已用黄绫画好了的“八卦图”。 周庶将身一跃,跳进了八卦图中,站在画有阴阳鱼的图案上。 他摇动手中的拂尘,双脚踏着罡步,举行“进表”科仪。 何谓进表科仪呢? 就是把写好了的表册用进殿朝王见驾的程序送到天庭。 周庶率领众位师兄弟入坛进香,跪奏祝告后,进行请圣——主要是奉安五方神圣、请圣、降圣,然后“拜表”。 也就是俗家讲的行祭礼于司表仙官,以烦劳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庭。 周庶演完拜表仪式后,并没有当场焚化表册予天,而是站在龙潭边将写好了的表册投入龙潭之中。 只见表册在水中的漩涡里慢慢地沉入潭中。 人们在为周庶捏把汗,是多么企盼周庶能够步宋益的后尘,也能够为百姓乞求到雨泽。 表册沉入潭内良久,没有看到什么动静。 人们在耐心地等待着,没有一个人在走动,潭边除只能听到瀑布倾泻之声外,其他没有任何嘈杂之声。 大家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吭声。 突然,潭中发出一声闷响,潭水翻动起来,好似锅内的水沸腾了一般,不断地翻出一串又一串气泡来。 说也奇怪! 随着水泡的翻动,冒出来一块黄绫方巾。 人们一下子沸腾起来,都争先恐后地围在潭边看稀奇。 唐林走上前用幡旗竹杆挑起了水里的黄绫,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宋益犯法已归天,打入龙潭囚半年,毛毛细雨时时有,要想大雨过秋天。 ”周庶见后又喜又惊,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喜的是初次作法能够惊动各路神仙,递送他所写的本章;惊的是师父犯了天规,身遭囚禁。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黄绫上所写的词句,暗下决心:要舍身忘死下龙潭,去探望师父……他想了很多很多。 唐林见周庶为失去师父而心中悲痛,求雨不成反得凶信。 又见黄绫上已清楚地告诉:“毛毛细雨时时有,要想大雨过秋天”,于是他号召乡亲们各自下山,自己却留下和周庶共商探望师父宋益之策。 众人散后,周庶和几个师兄弟回到洞府再三察看黄绫上的偈语,讨论下潭探望之策。 他们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是研究黄龙潭到底有多深? 想什么办法下得去;其次是下去之后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才能解决。 其三是下去后又怎样才能上得来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周庶的脑海里徘徊。 还是唐林有学问,点子多,他见周庶一筹莫展,拿不出主意便说:“周师父不要性急,依小生之见还是先采取投石问路之策。 ”周庶问:“何谓投石问路呢? ”唐林说:“明天可派一小师父到山下买一只黑狗回来,将狗穿上衣服,在衣服上写好书信,然后用绳索将狗捆缚好,系上石头抛进潭中。 倘若宋益师父是囚在潭内必定有人看守,看守人见有黑狗入潭定要细察原因,知道是潭外送信之物定要解开缚绳放狗出潭;如果不是囚在此潭,无人看守,黑狗沉下必死无疑,到时另想良策。 这就叫投石问路之策,师父你看此计如何? ”周庶听罢连声说:“好! 好! 多谢唐先生指教。 ”他立即派道童下山依计而行。 次日上午,周庶将黑狗穿好衣服,写好书信:“黄绫传信囚飞仙,缚犬寻师欲探监,若能准见吾师面,放回生灵做门笺。 ”此信用黄绫写好,用针线缀在狗的衣服上,再用麻绳将犬捆牢,系上石头,以便将狗沉入潭底。 几个道童将狗抬至黄龙潭边,听候周庶师兄的吩咐。 午时三刻已到,周庶同唐林一起来到潭边,首先焚香祝告,然后命童子将狗丢进潭中。 几个道童抬起黑狗用力向潭中抛去,只听“卟嗵”一声,黑狗入潭溅起水花,潭中一连串气泡咕噜咕噜地冒出水面……黑狗丢进潭中大约已过半个时辰,一直没有什么动静。 周庶垂着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彩地说:“完了,完了! 狗是不可能浮出水面的,还是另想良策吧! ”大家正准备离潭回洞,突然有个道童喊了起来:“黑狗浮出来了,黑狗浮出来了! ”大家又兴趣冲冲地像一窝蜂似的涌向潭边。 黑狗果然浮出水面,它不断地挣扎着,道童迅速将狗打捞起来,发现狗的衣服全部脱光,绳索也都解了下来。 唐林见状高兴地说:“好了! 好了! 潭底定有暗道机关,若不是有仙人在彼,狗是解不掉绳索,更不能卸下石头重现潭面。 由此可见,宋益师父一定囚在潭中。 ”周庶完全赞成唐林的看法,便决心下潭去探望师父宋益,以尽师徒之情。 周庶一心要下潭探监,他吩咐黄龄洞的诸位师兄弟要好好地坚守岗位,并叮嘱众位师兄弟如果他万一回不来,就不必再下潭去寻他。 此时,唐林说:“还是让我先下去为宜,小生自幼在水里戏耍,水性甚好,潜在水中行走一个时辰不露出水面吐气也不打紧。 依小生之见,周师父还是不下潭中为好,我为你待劳。 若在潭中会见宋益仙师回来告诉你,那时你再去探望也不为迟。 ”众人听罢都称赞唐先生是为人解难,知难而进。 都劝说师兄周庶水性不好,要好自为之。 周庶起初执意不肯,后经唐林再三劝说才勉强同意。 时间已过响午,唐林装束停当准备下水。 只见他头戴钻天潜水帽,身穿贴肉分水衣,腰扎白色丝銮带,脚蹬履水穿云缎子靴。 装束起来非常精神,真像一员翻江倒海的天兵神将。 他来到黄龙潭边对周庶说:“请你们在潭边守候,这捆麻绳一头栓在我的腰上,另一头牵在你的手中,待我下水之后,你把麻绳往水里放,一直放到潭底再不需要为止。 倘若我在潭底抖动绳索,你们就立即向上收回麻绳,那时我就随着绳子而上浮出水面;如果我未抖动绳索你们就不要收回麻绳。 ”唐林向周庶打了一个招呼,便来了一个鹞子翻身,“卟嗵”一下钻进水中。 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水性! 好水性! ”唐林用手分开水路,直插潭底,只见潭水清彻透底,越往底下越清,越往底下越亮。 他睁开眼睛四处观察,,忽然发现潭壁有一个又宽又亮的石洞。 唐林游到石洞口,看到洞里又是一个世界。 他准备进去看看,此时,突然洞口跑出两个看门的仙童,一个持刀,一个持剑守住洞门。 原来潭水掩着洞门口成为水帘子,只有钻过水帘才能进入洞口,真是神仙洞府又一人间。 看门的仙童见洞外来了生人,便上前拦住喝道:“呔! 你是何方人氏,竟敢闯进神仙洞府? ”唐林见状慌忙行礼说:“小生乃黄龄洞居士唐林,只因我地多日无雨,为找宋飞仙师父作法降雨,谁知龙潭内涌出黄绫偈语,告知我们说宋益师父囚禁在龙潭,故而抖胆进潭探视,望仙童行个方便放我进去。 ”仙童听罢对唐林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说:“宋益身犯天规,囚在本洞东宫,我们奉命在此看守,昨日是你们放犬侦探,今天你又下水探听,真是胆大包天,快快出去! ”说罢持剑驱逐唐林出洞。 唐林好不容易才进到洞来,叫他出去是坚决不从的,于是跪在仙童面前磕头求情,让他见见师父宋益一面。 两位仙童见其诚心诚意深受感动,便同意让他进洞到东宫会见宋益。 唐林心中大喜,立即解开腰间的绳索栓在洞门口的石墩上,跟着仙童进了后院,来到东宫。 这座后院的东宫原是河神居住的寝宫,由于宋益来黄龄洞后,水官解危大帝已将河神调离此地,让河神只管江河不管龙潭,所以,东宫一直是闲空之所。 这次玉帝动怒斩了宋益的人头,故将他无首身躯打入东宫囚禁半年,并由水官解危大帝指派仙童看守和管理。 唐林在仙童带领下,见后院到处是奇花异草,假山假石,亭榭楼阁,雕龙画栋,风景宜人。 他不能站着观看,只是在路过之时夺目而过。 穿过后院就是东宫,唐林抬头一看,见这座殿宇又高又大,宫门上挂着金色匾额,上书“东宫”。 宫门前无人守卫,门上亦无铜锁,只是半掩半开着门。 仙童说:“进去吧。 ”唐林胆大过人,他从不惧怕什么,可是今日有些反常,一迈进宫门顿时觉得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他轻轻地走进宫内,见床上睡着一人,想必他就是宋益。 唐林来到床前躬身深施一礼说:“弟子唐林前来探望仙师。 ”此时,睡在床上的宋益已经是一个无头之人,他突然翻身坐起,唐林猛然一看是个无头之人坐在他的面前,他大叫一声“啊呀! ”昏倒在地……良久,昏倒在地上的唐林慢慢地苏醒过来,他虽然胆大过人,但是从来未有见过有能坐起来的无头之人。 当他醒来后,见宋益仍然是躺在床上。 仙童扶起唐林说:“起来吧,他人头虽无但心肝俱在,有什么事就大胆地对他讲吧。 ”唐林此时胆壮起来,站在床前观看宋益。 宋益因没有头,只好用两乳代眼,以脐代口,说话的声音是由肚子里面嘀咕出来的。 “这位壮士休要害怕,我宋益在黄龄洞修炼多年,现已成仙。 由于在舒城山用鞭杆撑日,触犯天条,被玉帝处斩,身首分离,现在此拘禁半年,今后必成正果。 你今前来探望,本仙十分感激,但是降雨之事我今无权,前天已派仙童书写黄绫回复周庶,请壮士谅解。 ”唐林听到宋益说出了这番话,恐惧之心慢慢缓和许多,便说:“仙师受罚仍然是仙,如果再为百姓请动降雨本章是民之万幸! ”宋益回答说:“你今回去,待本仙再想办法请求解危大帝,若能准本,降雨必在最近几日。 我说一偈语你听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唐林听罢向宋益拜了三拜便退出了东宫。 他想:宋仙师处处都为百姓着想,虽然身首离异还要为民请旨降雨,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真是可佳! 他来到洞门口辞别仙童,系好腰间绳索,来到水帘洞口,用力扯动绳索,一个鲤鱼打挺的姿式便向潭水猛烈钻去。 守在潭边多时的周庶见麻绳不断地抖动,欣喜若狂,便快速地收取绳索,迫不急待地望着唐林钻出水面。 唐林只身潜入黄龙潭中探视宋飞仙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企盼九月十三这一天的到来。 说也奇怪,到了这天大早,果然大雨漓淋,完全应验了唐林探宋益的佳话。 人们在怀念宋益,也在念念不忘这首偈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从此,每到重阳节时,如果天旱不雨,人们就满有信心地等待十三日天降大雨。 这首偈语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彦语了,一直留传至今。 话说唐林自从进潭探仙后,觉得宋益为民造福的事迹太感人了。 他能够在身首异地的处境中,还想的是百姓的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这种精神确实是可赞可颂。 唐林想:我们不能让宋益就这样无头躺在床上,要为他再塑一个头。 他的想法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和赞允。 一天,唐林来到黄龄洞找到周庶等人,说出了乡亲们要为宋益重塑人头的事,周庶也正有此意。 他们不谋而合,众口一词,决定请来名师巧匠,用檀香木为材料,为宋益雕塑一个木质人头。 翌年上春,宋益的雕像已经完工,这个雕像与宋益真身一模一样,栩栩如生。 于是,由黄龄洞宋飞仙的门徒周庶下潭去为宋飞仙安装头颅。 这一天,黄龄洞前人流如潮,男女老少都到黄龙潭前看热闹。 黄龙潭边的崖石上摆好了香案,用黄绫包好的雕像供奉在香案之上。 周庶全身装束,准备祭祀天地后便抱头入潭。 正当周庶跪下礼拜之际,突然空中一道霞光直射供桌上。 瞬间,这裹有木头的包袱随着霞光腾空而起,好像是系在闪光的彩带上直奔云霄。 刹时,一朵祥云高罩在黄龙潭的上空,山上的树木发出浸人肺腑的芳香,周庶等道徒跪在地上不断地礼拜。 祥云慢慢地升高,只见宋益身着道袍站在云端上不断地点头微笑。 他大声说道:“多谢诸位乡亲、师兄弟们,借给贫道这颗人头,贫道囚禁期满,有了这颗木制人头就可以还魂了,哈哈……”众人看他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颈项上多围了一条黄色绫巾。 宋益高兴地摇动着手中的拂尘,驾着祥云向东方缓缓飘去……黄龄洞再也没有看见宋飞仙回来,留下了“真身假头”的传说传于后世。 宋飞仙还魂后又做了很多善事:曾经显圣为知县李彪全家治病,为全县百姓治好了瘟疫,有一次还带领一支奇形异面之人马,杀退围城贼寇,解救了县城之危。 这些神奇的故事惊动了当时的皇帝,因此,皇上曾诏封宋益为“灵济侯”,后又封“昭德侯”,俗称“梅山福主”,即“福主菩萨”。 《中国人名大辞典》曾载:“宋益(晋)青州人。 为番禺令,弃官隐黄梅之黄龄洞。 有道术,后人立祠洞前祀之。 ”这些都是后话,在此就不赘述了。 要知释道后来如何,且看下回传奇。 发布时间:2024-11-02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