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二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唯一心法。 云何教中广立名字。 答。 如来名号。 十方不同。 般若一法。 说种种名。 解脱亦尔。 多诸名字。 故大般若经云。 如一切法名。 唯客所摄。 于十方三世。 无所从来。 无所至去。 亦无所住。 一切法中无名。 名中无一切法。 非合非散。 但假施设。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与名。 俱自性空。 大方等大集经云。 尔时佛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 善男子。 第一义者。 谓无有诸法。 若无诸法。 云何说空。 无名字法。 说为名字。 如是名字。 亦无住处。 名下之法。 亦复如是。 是以法从心生。 名因法立。 所生之心无处。 能生之法亦然。 则心境皆空。 俱无处所。 论云。 心能为一切法作名。 若无心。 则无一切名字。 当知世出世名字。 皆从心起。 以心随缘。 应物立号。 略有五义。 而立假名。 一从义故。 二随缘故。 三依俗故。 四因时故。 五约用故。 云何从义。 无量义经云。 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 故知因义立名。 因名显义。 云何随缘。 涅槃经云。 其味真正。 停留雪山。 随其流处。 得种种名。 随其流处者。 即是随染净之缘。 得凡圣之号。 云何依俗。 经云。 一法有多名。 实法中即无。 不失法性故。 流布于世间。 云何因时。 涅槃经云。 佛性因时节有异。 说净不净。 何者。 在垢染时称众生。 处清净时名诸佛。 云何约用。 如因心立法。 随法得名。 处圣称真。 居凡号俗。 似金作器。 随器得名。 在指曰鐶。 饰臂名钏。 则一心不动。 执别号而万法成差。 真金匪移。 认异名而千器不等。 若知法法全心作。 器器尽金成。 名相不能干。 是非焉能惑。 又如圆器与方器。 名字不同。 若生金与熟金。 言说有异。 推原究体。 万法皆空。 但有意言。 名义差别。 动即八识。 凝为一心。 得旨忘缘。 触途无寄。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如来所有一切善行。 悉为调伏诸众生故。 譬如医王。 所有医方。 悉为疗治一切病苦。 善男子。 如来世尊。 为国土故。 为时节故。 为他语故。 为人故。 为众根故。 于一法中。 作二种说。 于一名法。 说无量名。 于一义中。 说无量名。 于无量义。 说无量名。 云何一名说无量名。 犹如涅槃。 亦名涅槃。 亦名无生。 亦名无出。 亦名无作。 亦名无为。 亦名归依。 亦名窟宅。 亦名解脱。 亦名光明。 亦名灯明。 亦名彼岸。 亦名无畏。 亦名无退。 亦名安处。 亦名寂静。 亦名无相。 亦名无二。 亦名一行。 亦名清凉。 亦名无暗。 亦名无碍。 亦名无诤。 亦名无浊。 亦名广大。 亦名甘露。 亦名吉祥。 是名一名作无量名。 云何一义说无量名。 犹如帝释。 亦名帝释。 亦名憍尸迦。 亦名婆蹉婆。 亦名富兰陀。 亦名摩佉婆。 亦名因陀罗。 亦名千眼。 亦名舍脂夫。 亦名金刚。 亦名宝顶。 亦名宝幢。 是名一义说无量名。 云何于无量义说无量名。 如佛名为如来。 义异名异。 亦名阿罗诃。 义异名异。 亦名三藐三佛陀。 义异名异。 亦名船师。 亦名导师。 亦名正觉。 亦名明行足。 亦名大师子王。 亦名沙门。 亦名婆罗门。 亦名寂静。 亦名施主。 亦名到彼岸。 亦名大医王。 亦名大象。 亦名大龙王。 亦名施眼。 亦名大力士。 亦名大无畏。 亦名宝聚。 亦名商主。 亦名得脱。 亦名大丈夫。 亦名天人师。 亦名大分陀利。 亦名独无等侣。 亦名大福田。 亦名大智慧海。 亦名无相。 亦名具足八智。 如是一切义异名异。 善男子。 是名无量义。 中说无量名。 复有一义说无量名。 所谓如阴。 亦名为阴。 亦名颠倒。 亦名为谛。 亦名四念处。 亦名四食。 亦名四识住处。 亦名为有。 亦名为道。 亦名为时。 亦名众生。 亦名为世。 亦名第一义。 亦名三修。 谓身戒心。 亦名因果。 亦名烦恼。 亦名解脱。 亦名十二因缘。 亦名声闻辟支佛。 亦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亦名过去现在未来。 是名一义说无量名。 善男子。 如来世尊。 为众生故。 广中说略。 略中说广。 第一义谛。 说为世谛。 说世谛法。 为第一义谛。 云何名为广中说略。 如告比丘。 我今宣说十二因缘。 云何名为十二因缘。 所谓因果。 云何名为略中说广。 如告比丘。 我今宣说苦集灭道。 苦者。 所谓无量诸苦。 集者。 所谓无量烦恼。 灭者。 所谓无量解脱。 道者。 所谓无量方便。 云何名为第一义谛。 说为世谛。 如告比丘。 吾今此身。 有老病死。 云何名为说世谛。 为第一义谛。 如告憍陈如。 汝得法故。 名阿若憍陈如。 是故随人随意随时。 故名如来知诸根力。 善男子。 我若当于如是等义。 作定说者。 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 善男子。 有智之人。 当知香象所负。 非驴所胜。 一切众生。 所行无量。 是故如来。 种种为说。 无量之法。 何以故。 众生多有诸烦恼故。 若使如来说于一行。 不名如来具足成就。 知诸根力。 故知。 法本无名。 因心建立。 是以大圣随顺世谛。 曲徇机宜。 广略不同。 一多无定。 将有说摄归无说。 用有名引入无名。 究竟咸令到于本心寂灭之地。 故经云。 佛告舍利弗。 汝慎勿为利根之人。 广说法语。 钝根之人。 略说法也。 又名因体立。 体逐名生。 体空而名无所施。 名虚而体无所起。 名体互寂。 万法无生。 唯一真心。 更无所有。 永嘉集云。 是以体非名而不辩。 名非体而不施。 言体必假其名。 语名必藉其体。 今之体外施名者。 此但名。 其无体耳。 岂有体当其名耶。 譬夫兔无角而施名。 此则名其无角耳。 岂有角当其名耶。 无体而施名。 则名无实名也。 名无实名。 则所名无所名。 所名既无。 则能名不有也。 何者。 设名本以名其体。 无体何以当其名。 言体本以当其名。 无名何以当其体。 当无当而非体。 名无名而非名。 此则何独体而元虚。 亦乃名而本寂也。 然而无体当名。 由来若此。 名之有当。 何所云为。 夫体不自名。 假他名而名我体。 名非自设。 假他体以施我名。 若体之未形。 则名何所名。 若名之未设。 则体何所明。 然而明体。 虽假其名。 不为不名而无体耳。 设名要因其体。 无体则名之本无。 如是则体不名生。 名生于体耳。 今之体在名前。 名从体后。 辩者。 此则设名以名其体。 故知体。 是名原矣。 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 体之元绪。 何所因依。 夫体不我形。 假缘会而成体。 缘非我会。 因会体而成缘。 若体之未形。 则缘何所会。 若缘之未会。 则体何所形。 体形则缘会而形。 缘会则体形而会。 体形而会。 则明形无别会。 形无别会。 则会本无也。 缘会而形。 则明会无别形。 会无别形。 即形本无也。 是以万法从缘。 无自体耳。 体而无自。 故名性空。 性之既空。 虽缘会而非有。 缘之既会。 虽性空而不无。 是以缘会之有。 有而非有。 性空之无。 无而不无。 何者。 会则性空。 故言非有。 空则缘会。 故曰非无。 今言不有不无者。 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 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 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 以非有非无名耳。 不是非有非无。 既非有无。 又非非有非非无也。 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 亦乃心行处灭也。 如是则名体既空。 言思自绝。 可谓万机泯迹。 独朗真心矣。 问。 唯心妙旨。 一切无名者。 若众生之号。 乃假施为。 诸佛之名。 岂虚建立。 答。 因凡立圣。 圣本无名。 从俗显真。 真元不立。 并依世俗文字。 对待而生。 文字又空。 空亦无寄。 若是上机大士。 胡假名相发扬。 对境而念念知宗。 遇缘而心心契道。 如大智度论云。 如经说。 师子雷音佛国。 宝树庄严。 其树常出无量法音。 所谓一切法毕竟空。 无生无灭等。 其土人民。 生便闻此法音。 故不起恶心。 得无生法忍。 当此之时。 何处有三宝名字。 但了无生之旨。 自然一体。 三宝。 常现世间。 若取差别之名。 即失真常之理。 但了一切法。 无自性。 则一切处佛出世。 无一法而非宗。 如先德云。 佛出世者。 今如来出现。 全以尘无性。 法界缘起。 菩提涅槃。 以为如来身也。 此身通三世间。 是故于一切国土。 一切众生。 一切事物。 一切缘起。 一切业报。 一切尘毛等。 各各显现菩提涅槃等。 为佛出世也。 若一处不了。 即不成佛。 亦不出现。 何以故。 由不了处。 仍是无明。 是故不成佛。 不出现也。 是以诸佛出世。 知机知时。 俯为下根。 示生减劫。 空拳诱引。 黄叶提撕。 若上上机人。 则诸佛不出不没。 故经云。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华严经颂云。 如心诸佛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只是一法。 名别理同。 何者。 觉此无依无住绝待不思议心不动时。 入十信之初。 号不动智佛。 不觉此绝待真心。 不守自性随缘差别时。 名法身。 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但有迷悟之名。 不离一心之体。 更有何法而作凡圣名字为差别乎。 如文殊般若经云。 佛言。 佛法无上耶。 文殊答。 无有一法如微尘许名为无上。 又经云。 如世尊说此法时。 无有菩萨得是三昧诸陀罗尼门。 亦复无彼诸佛所说语言句义。 乃至不说一文字句。 无人听闻。 无人得解。 无人成佛。 如此等法。 是实言者。 于后末世。 五百岁时。 此经法门弘阎浮提。 遍行流布。 炽然不灭。 是真实语。 问。 既万机泯迹。 独朗真心者。 云何教中说。 此是凡夫法。 此是圣人法。 答。 以一切法。 缘生无性故。 不得凡夫法。 不得圣人法。 以无性缘生故。 若真若俗。 不相溷滥。 如云。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 一即一切。 因果历然。 虽即历然。 不失无性之理。 虽即无性。 不坏缘生之道。 然又虽但了一心。 而于诸法。 一一了知。 分明无惑。 如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 知一切法。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无种种性。 无无量性。 无可算数性。 无可称量性。 无色无相。 若一若多。 皆不可得。 而决定了知。 此是诸佛法。 此是若萨法。 此是独觉法。 此是声闻法。 此是凡夫法。 此是善法。 此是不善法。 此是世间法。 此是出世间法。 此是过失法。 此是无过失法。 此是有漏法。 此是无漏法。 乃至此是有为法。 此是无为法。 是为第七如实住。 问。 一心之法。 云何尽能周遍含容。 出生圆具一切法耶。 答。 夫心者。 神妙无方。 至理玄邈。 三际求而罔得。 二谛推而莫知。 无像无名。 不可以测其深广。 无依无住。 不可以察其指踪。 细入无间之中。 不可以言其小。 大包乾象之外。 不可以语其深。 至道虚玄。 孰能令有。 幽灵不坠。 孰能令无。 迹分法界而非多。 性合真空而非。 体凝一道而非静。 用周万物而匪劳。 如如意珠天上胜宝。 状如芥粟。 有大功能。 净妙五欲。 七宝琳琅。 非内畜。 非外入。 不谋前后。 不择多少。 不作麁妙。 称意丰俭。 降雨瀼瀼不添不尽。 利济无穷。 盖是色法。 尚能如是。 岂况心神灵妙。 宁不具一切法耶。 故经云。 佛言。 一切声闻独觉菩萨。 皆共此一妙清净道。 皆同此一究竟清净。 更无第二。 我依此故。 密意说言。 唯有一乘。 乃至譬如虚空。 遍一切处。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所作事业。 如是世尊。 依此诸法。 皆无自性。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声闻缘觉。 及诸大士。 所修事业。 寒山子诗云。 余家住此号寒山。 山岩栖息离烦喧。 泯时万像无痕迹。 舒即周流遍大千。 光影腾辉照心地。 无有一法当现前。 方知摩尼一颗宝。 妙用无穷处处圆。 还原观云。 定光显现无念观者。 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 万字轮王之宝珠。 此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 无思成事。 念者。 皆从。 虽现奇功。 心无念虑。 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 无思念虑。 任运成事。 如彼宝珠。 远近齐照。 分明显现。 廓彻虚空。 不为二乘外道。 尘雾烟云之所障蔽。 清凉疏云。 犹一日宫。 千光并照。 随举一法。 有无量门。 然有二义。 一约相类。 如一无常门。 有生老病死。 聚散合离。 得失成坏。 三灾四相。 外器内身。 刹那一期。 生灭转变。 染净隐显。 皆无常门。 余亦如是。 二就性融。 不可尽也。 谓法性寂寥。 虽无诸相。 无相之相。 不碍繁兴。 是以依体普现。 若月入百川。 寻影之月。 月体不分。 即体之用。 用弥法界。 体用交彻。 故不思议。 辅行记。 问云。 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 但观于心。 何须观具。 答。 一家观门。 永异诸说。 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 良由观具。 具即是假。 假即空中。 理性虽具。 若不观之。 但言观心。 则不称理。 小乘奚尝不观心耶。 但迷一心具诸法耳。 问。 若不观具。 为属何教。 答。 别教教道。 从初心来。 但云次第生于十界。 断亦次第。 故不观具。 或禀通教。 即空但理。 或禀三藏。 寂灭真空。 如此等人。 何须观具。 何者。 藏通但云心生六界。 观有巧拙。 即离不同。 是故此两教不须观具。 尚不识具。 况识空中。 若不尔者。 何名发心毕竟二不别。 成正觉已。 何能现于十界身土。 又复学者。 纵知内心具三千法。 不知我遍彼三千。 彼彼三千。 互遍亦尔。 苟顺凡情。 生内外见。 应照理体。 本无四性。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能知此者。 依俙识心。 华严论云。 以一心大智之印。 印无始三世。 总在一时。 无边诸法。 智印咸遍。 以智等诸佛故。 以智等众生心故。 以智等诸法故。 以智无中边表里。 三世长短近远故。 为智。 过虚空量故。 如世虚空。 无所了知。 如无分别智虚空。 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 是故经颂言。 一切虚空犹可量。 诸佛说法不可说。 又颂云。 普光明智等虚空。 虚空但空。 智自在。 所以无量义经云。 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 即知一法能生无量义。 所谓一心。 一一法皆生无量义者。 以心遍一切法。 一一法无非心故。 以略代总。 故知略心能含万法。 历一切教。 若境若智。 若人若法。 随诸事释。 一一向心为观。 观慧弥成。 如海吞流。 似薪益火。 以不能深达故。 为遍为小。 以不能谛观故。 住有住空。 是以声闻。 覩斯大事。 自鄙无堪。 或号泣而声振大千。 或云。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若菩萨闻兹妙旨。 忏悔前非。 或云从无量劫来。 为无我之所漂流。 或言我等归前。 尽是邪见人也。 如上所失。 皆是不达自心。 广大圆融。 能包能遍故。 何以能包能遍。 以无相故。 如太虚无相。 不拒诸相发挥。 能含十方净秽国土。 所以昔人云。 夫万化非无宗。 而宗之者无相。 虚相非无契。 而契之者无心。 内外并冥。 缘智俱寂。 是故若能如是体道。 千万相应。 可谓正法中人。 真佛弟子。 若违斯旨。 妄起有心。 悉堕邪修。 不入宗镜。 如古德歌云。 只为无心学无学。 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 不得称名为比丘。 洞山和尚云。 吾家本住在何方。 鸟道无人到处乡。 君若出家为释子。 能行此路万相当。 所以初祖大师云。 若一切作处。 即无作处。 无作法。 即见佛。 若见相时。 则一切处见鬼。 何者。 若作时无作者。 无作法。 即人法俱空。 觉此成佛。 若迷无作法。 则幻相现前。 故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热病所见。 岂非鬼耶。 所以古德云。 万法浩然。 宗一无相。 又云。 念满一万八千遍。 遍遍入于无相定。 亦云。 无相道场。 无相法门等。 是以若于宗镜发真最省心力。 华严经云。 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 古德云。 学虽不多。 可齐上贤。 即斯意矣。 又此一心。 皆因理事无碍。 得有如是周遍含容。 如理事无碍观云。 但理事鎔融。 存亡逆顺。 通有十门。 一理遍于事门。 谓能遍之理。 性无分限。 所遍之事。 分位差别。 一一事中。 理皆全遍。 非是分遍。 何以故。 彼真理不可分故。 是故一一纤尘。 皆摄无边真理。 无不圆足。 二。 事遍于理门。 谓能遍之事。 是有分限。 所遍之理。 要无分限。 此有分限之事。 于无分限之理。 全同非分同。 何以故。 以事无体。 还如理故。 是故一尘不坏。 而遍法界也。 如一尘。 一切法亦然。 思之。 又一理性不唯无分故。 在一切处。 而全体在于一内。 二不唯分故。 常在一中。 全在一切处。 一事法不唯分故。 常在此恒在他方。 二不唯无分故。 遍一切处。 而不移本位。 又一。 由理性不唯无分故。 不在一事外。 二不唯分故。 不在一事内。 一事法不唯分故。 常在此处而无在。 二不唯无分故。 常在他处而无在。 是故无在无不在。 而在此在彼。 无障碍也。 此全遍门。 超情离见。 非世喻能况。 如全一大海。 在一波中。 而海非小。 如一小波匝于大海。 而波非大。 同时全遍于诸波。 而海非异。 俱时各匝于大海。 而波非一。 又大海全遍一波时。 不妨举体全遍诸波。 一波全匝大海时。 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 思之。 释曰。 以海为真理。 以波为事。 况理事相遍。 而非一异。 则海处波而不小。 同湿性而广狭无差。 波匝海而非大。 不坏相而一多全匝。 问。 理既全遍一尘。 何故非小。 既不同尘而小。 何得说为全体遍一尘。 一尘全匝于理性。 何故非大。 若不同理而广大。 何得全遍于理性。 既成矛盾。 义甚相违。 答。 理事相望。 各非一异。 故全收而不坏本。 先理望事。 有其四句。 一真理与事非异故。 真理全体在事中。 二真理与事非一故。 真理体性恒无边际。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 无边理性。 全在一尘。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 一尘理性。 无有分限。 次事望理。 亦有四句。 一事法与理非异故。 全匝于理性。 二事法与理非一故。 不坏于一尘。 三。 以非一即非异故。 一小尘匝于无边理性。 四。 以非异即非一故。 一尘匝无边理性。 而尘不大。 思之。 问。 无边理性。 全遍一尘时。 外诸事处。 为有理性。 为无理性。 若尘外有理。 则非全体遍一尘。 若尘外无理。 则非全遍一切事。 义甚相违。 答。 以一理性融故。 多事无碍故。 得全在内而全在外。 无障无碍。 各有四句。 先就理四句。 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 不碍全体在一尘处。 是故在外则在内。 二全体在一尘中时。 不碍全体在余事处。 是故在内则在外。 三以无二之性。 各全在一切中时。 是故亦在内亦在外。 四以无二之性。 非一切故。 是故。 非内非外。 前三句。 明与一切法非异。 此之一句。 明与一切法非一。 良为非一非异故。 内外无碍。 次就事四句。 一一尘全匝于理时。 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 是故在内即在外。 二一切法各匝理性时。 不碍一尘亦全匝。 是故在外则在内。 三。 以诸法同时各匝故。 是故全内亦全外。 无有障碍。 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 彼此相望。 非内非外。 思之。 释曰。 以理在一为内。 在多为外。 事亦以一为内。 以多为外。 何故如是。 一多内外。 相遍相在而无障碍。 唯是一心圆融故。 寄理事以彰之。 以体寂边。 目之为理。 以用动边。 目之为事。 以理是心之性。 以事是心之相。 性相俱心。 所以一切无碍。 如上无边分限差别之事。 唯以一理性鎔融。 自然大小相含。 一多即入。 如金铸十法界像。 若消鎔则无异相。 如和融但是一金。 以理性为洪炉。 鎔万事为大冶。 则销和万法。 同会一真。 三依理成事门。 谓事无别体。 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 皆无自性故。 由无性理。 事方成故。 如波要因于水。 能成立故。 依如来藏。 得有诸法。 当知亦尔。 思之。 四事能显理门。 谓由事揽理故。 则事虚而理实。 以事虚故。 全事中之理。 挺然露现。 犹如波相虚。 令水体露现。 当知此中。 道理亦尔。 思之。 五以理夺事门。 谓事既揽理成。 遂令事相皆尽。 唯一真理。 平等显现。 以离真理外。 无片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 波无不尽。 此则水存于已。 坏波令尽。 六事能隐理门。 谓真理随缘。 成诸事法。 然此事法既匝于理。 遂令事显理不现也。 如水成波。 动显静隐。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名曰众生。 故令众生现时。 法身不现也。 七真理即事门。 谓凡是真理。 必非事外。 以是法无我理故。 事必依理。 以理虚无体故。 是故此理。 举体皆事。 方为真理。 如水即波。 动而非湿。 八。 事法即理门。 谓缘起事法。 必无自性。 举体即真故。 说众生即如。 不待灭也。 如波动相。 举体即水无异也。 九真理非事门。 谓即事之理。 而非是事。 以真妄异故。 实非虚故。 所依非能依故。 如即波之水非波。 以动湿异故。 十事法非理门。 谓全理之事。 事恒非理。 性相异故。 能依非所依故。 是故举体全理。 而事相宛然。 如全水之波。 波恒非水。 以动义非湿故。 华严经云。 如色与非色。 此二不为一。 又云。 生死及涅槃。 分别各不同。 释曰。 理事逆顺自在者。 事理相望。 各有四义。 四义中。 皆二义逆。 二义顺。 谓依理成事。 真理即事。 顺也。 以理夺事。 真理非事。 逆也。 事能显理。 事法即理。 顺也。 事能隐理。 事法非理。 逆也。 欲成即成。 欲坏即坏。 故云自在。 成不碍坏。 坏不碍成。 显不碍隐。 隐不碍显。 故云无碍。 正成时即坏等。 故云同时。 五对皆无前却。 故云顿起。 又上四对。 何以约理望事。 但云成等。 不云显等。 约事望理。 但云显等。 不云成等。 深有所以。 何者。 事从理生。 可许云成。 理非新有。 但可言显。 事成必灭。 故得云坏。 真理常住。 故但云隐。 其即之与一离之与异。 大旨则同。 细明亦异。 理无形相。 但可即事。 而事有万差。 故言。 与理冥一理绝诸相。 故云离事。 事有差异。 故云异理。 上约义别。 有此不同。 若统收者。 应成五对无碍之义。 一相遍对。 二相成对。 三相害对。 四即相对。 五不即对。 五中前四。 明事理不离。 后一明事理不即。 又五对之中。 共有三义。 成显一对。 是事理相作义。 夺隐及不即二对。 是事理。 相违义。 相遍及相即二对。 是事理不相碍义。 又由第二相作。 故有第四相即。 由相即。 故相遍。 由有第三相违。 故有第五不即。 又若无不即。 无可相遍。 故说真空妙有。 各有四义。 约理望事。 即真空四义。 一废己成他义。 即依理成事门。 二泯他显己义。 即真理夺事门。 三自他俱存义。 即真理非事门。 四。 自他俱泯义。 即真理即事门。 由其即故。 而互泯也。 又初及三即理遍事门。 以自存故。 举体成他故遍他也。 后约事望理。 即妙有四义。 一显他自尽。 即事能显理门。 二自显隐他义。 即事能隐理门。 三自他俱存义。 即事法非理门。 四自他俱泯义。 即事法即理门。 又初及三即事遍于理门。 以自存故。 而能显他。 故遍他也。 故说约空有存亡无碍。 真空隐显自在。 理事。 鎔融者。 鎔。 冶也。 谓初销义。 融。 和也。 谓终成义。 以理鎔事。 事与理融。 观之于心。 即名此观。 观事当俗。 观理当真。 今观理事无碍。 中道第一义观。 自然悲智相导。 成无住行。 又理事十门。 总分五对。 一理事相遍。 二理事相成。 三理事相害。 四理事相即。 五理事相非。 理即性空真理。 一相无相。 事即染净心境。 互为缘起。 起灭时分。 此彼相貌。 不可具陈。 相遍二门。 是全遍全同。 理不可分故。 华严经。 颂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亦无形相而可得。 三句即全遍。 末句即不可分。 相成二门。 依理。 成事。 则如因水成波。 似依空立色。 真如不守自性。 能随万缘。 事能显理。 则如影像表镜明。 识智表本性。 华严经颂云。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诸法。 即见卢舍那。 相害二门。 以理夺事。 如水夺波。 事能隐理。 似烟郁火。 相即二门。 真理即事。 如水不离氷。 若但是空。 出于事外。 则不即事。 今即法为无我理。 离事何有理耶。 事法即理。 则缘起无性。 一切众生亦如也。 相非二门。 能所有异。 真妄不同。 则于解常自一。 于谛常自二。 相即则非二。 相非则非一。 非一故不坏俗谛。 非二故不隐真谛。 此真谛性空之理。 空而不空。 斯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 不有之有。 有不碍空。 不空之空。 空不绝有。 彼此无寄。 递互相成。 若心内定一法是有。 即堕常。 若心外执法是无。 即沉断。 俱成见网。 不入圆宗。 如上圆融。 约理事无碍讫。 宗镜录卷第十二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4-11-02 08:22: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