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回游舒州选址建寺斗法术宝志卓锡 内容: 第五回游舒州选址建寺斗法术宝志卓锡话说梁武帝派人请不来达摩,是因为“机缘不契,”只好一切随缘。 宝志大师总是好言相劝梁武帝,不断地对这位“佛心天子”进行开导。 宝志说:“皇上不要恢心,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请皇上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遥远的西方极乐园,依我看,西方的净土即在人们的心中。 ”梁武帝还没有开窍,宝志又说:“欲觅如来理,常在一念中,一念之中即是,何须别处寻思。 ”梁武帝对宝志开导他的“破除外执,指向心源”的佛理无法理会,只不过是机械地奉佛教为国教而不解其义罢了。 宝志大师向来喜欢外出化缘讲学,游览名山大川,生活没有什么规律,吃住很不讲究,过着“居址无定,饮食无时”的浪漫生活。 在南朝刘宋未灭之前,他曾多次常来常往于九华山和舒州皖公山之间,一住就是几年。 特别是对舒州的皖公山和潜山更是十分留恋。 宝志大师自从被捕入狱后,长期未能外游,幸得梁武帝登极后,将他赦免并尊为国师,朝夕相处,伴君研学佛法,因而未能外出化斋游方。 自从那天伴驾召见达摩,见皇上不解佛理,机缘不契而撵走了达摩高僧,后来派人去请,达摩又不愿南来之后,便想辞别皇上外出游方。 他想渡过长江,漫游舒州,重游皖山潜水,度过晚年。 宝志主意已定,上朝拜见梁武帝,武帝说:“大师有何要事,今日来朝? ”宝志说:“贫僧承蒙圣上恩典,杀身难以报答,今老衲虽年将八旬,还想广结佛缘,渡江北上,如有佛缘就地驻锡,恳乞皇上恩准。 ”梁武帝听了点头微笑说:“大师功德无量,年迈还要离开京都广结佛缘,弘扬佛法,精神可佳! 你就随缘而去吧! ”宝志叩头谢恩,辞别梁武帝走出了建康城。 宝志大师身着袈裟,手拄锡杖,离开了建康城后,渡江北上,沿途化斋充饥,有时一两天都未进食,鞋袜破了就光着脚行走,有时遇到狂风暴雨就躲在大树底下或山洞里。 天监四年,宝志沿着潜河逆水而上。 一天,宝志来到潜河上游,见河边高山重叠,树木荫翳,鸟语花香,山鸣谷应,他被这锦绣河山所吸引住了,就信步来到山中。 这座山名叫“凤凰山”,乃属皖山山麓,潜水沿山而过,山上奇峰异石,松林滴翠,景色迷人。 他翻山越岭,攀崖跳涧,四处观看,真是心旷神怡。 在皖山之巅,宝志露宿山林采果当食,饮泉解渴,他越看越认为此地胜似仙境,越看越想在此山建寺驻锡。 宝志主意已定,他决心就在这凤凰山谷开辟道场,建寺讲经。 正在这时,天突然下起大雨,宝志便在一大石下面暂避雨淋,等待雨过后又携杖行进。 刚刚走不到几步远,发现前面翠竹林中有一石洞,宝志心中大喜:“真是天助我也! ”他迈步来到洞中,脱下被雨淋透了袈裟,放下锡杖,搬来一块石头,坐在上面闭目养神……宝志在洞里呆了几天后,见天气晴和,便想出洞化点斋饭,刚刚走下山来,在河边遇见一位道人。 这位道人身穿白色道袍,脚蹬道靴,手执白色拂尘,白面白发白须,满面春风地站在河边,向凤凰山观望。 道人见从山上下来一位和尚,便主动上前问话:“敢问大师是从山上而来吗? ”宝志见这位白衣道人问话,便双手合在胸前说:“老衲是从山上下来的,请问仙师要往哪里去? ”道人说:“我乃南方道士,人称我为白鹤道人,今日云游来到皖山,见这凤凰之地风景秀丽,想在此处修建道场作为我修炼之地,故而到此观看。 ”宝志听了心中暗想:这位白鹤道人也看中了这块宝地,要修建宫观,我当以礼待人,他说:“原来是白鹤师父,老衲早知大名,但未见尊颜,今日得见十分有缘。 贫僧宝志乃建康僧人,今日奉旨北上择址建寺,故而卓锡于此。 ”道人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这和尚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我要据理力争,便微笑地说:“大师奉旨选址,不知择选何地? ”宝志说:“就是这凤凰山麓,只等回京面圣即可动工! ”道人说:“我来此地已有一年有余,早已与当地郡守索讨此山,望大师不要与贫道争执,若大的皖山,难道没有大师的卓锡之处么? ”宝志听罢有点不高兴,便回答说:“选址建刹,有先有后,我在此山已有栖身之所,仙师若不相信可随老衲进山观看! ”道人问:“大师栖身何地? ”宝志说:“就在此山洞中。 ”道人听罢低头暗想:可能这和尚是住在山洞里面,我也不必与他上山,如果我俩发生争执,恐怕被世人耻笑,不如好言相劝,便说:“大师要在此处建寺,决心已定否? ”宝志说:“决心已定,待后面君。 ”道人想:我与皇上昔日十分要好,皇上曾对我师父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虽然皇上目前崇拜佛教,但对道教还非常关心,这位和尚口口声声说是“奉旨选址”说不定是拿大话来吓唬人,要不一起回京面圣,请皇上定夺。 白鹤道人主意已定便说:“大师这次是‘奉旨选址’,不免我们一同前去面君,由皇上定夺! ”宝志心想:皇上是我的佛徒,肯定是为佛门说话,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好! 我们一起回建康请皇上裁定! ”于是,一释一道一同回京。 天监六年,宝志和尚和白鹤道人一同由凤凰山回到了京师建康。 宝志这天变得讲究起来了,他身着袈裟,手持锡杖,慢步地走上台阶,白鹤道人换上新制的八卦道袍,前后都绣有一阴一阳的太极图案,他手执朝板,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朝宫。 一会儿,内侍高喊:“皇上驾到——”众位朝臣立即跪下,三呼:“万岁! 万岁! 万万岁! ”梁武帝在金殿的宝座上坐下后,见众位大臣跪在殿前,便习惯地说了一声:“众卿平身。 ”两厢文武官员才起身站立两旁,梁武帝用目向殿下观看说:“有事早奏,无事退班! ”这时有内侍进殿禀告说:“宝志大师有事见驾。 ”梁武帝听说宝志大师进见,心中大喜说:“宣宝志和尚——”宝志听宣后,拄着锡杖,来到金銮殿上,他放下锡杖,倒身下拜,三呼:“万岁! 万岁! 万万岁! ”梁武帝见后说:“大师平身,有事奏来。 ”宝志大师说:“贫僧离开京都,外出化缘,走到舒州境内,发现有一名山叫凤凰山,此山背依皖公山麓,面向潜水河畔,是一个修性念佛的好去处,故贫僧想在此处开辟道场,建刹传法。 ”梁武帝听了急着回答说:“好啊! 是这样好的地方,应该修建佛寺,研究佛法,就由大师修建吧! ”宝志说:“皇上恩准建寺,是与佛有缘,但是,贫僧在此选址时,来了一位白鹤道人,他也要在这块地盘修建宫观,因为我俩争执不下,故回京师,启禀皇上裁断。 ”“啊! 还有这种事? 白鹤道人现在何处? ”“就在殿外。 ”梁武帝说:“宣白鹤道人进见! ”白鹤道人整理衣冠,来到殿中,他双手执笏跪见皇上。 皇上见是白鹤道人,心中也大喜,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因为梁武帝在争夺天下时,就非常相信道教,经常与道人商讨作战大事,称帝后,把高道接到宫中,共商国家大事,白鹤道人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白鹤道人朝拜梁武帝时,身穿道服手执笏板,梁武帝一见老友来到,当然喜出望外,连忙说:“爱卿平身! ”梁武帝看了看这位道士,又看了看宝志大师,便笑着说:“两位大师都选中一块宝地,必有一取一舍,依朕看来,只有各施法力才能断之。 ”武帝问宝志:“大师使何法器? ”宝志说:“贫僧使用锡杖。 ”帝问白鹤道人:“你用何物? ”道人回答:“贫道使用拂尘。 ”梁武帝说:“好! 你二人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梁武帝为了释道两家互不得罪,使出“斗法”之策,胜者居之的办法来对付这和尚与道人,是为上策。 释道两人都互相应诺,同意重返舒州斗法争地。 文武大臣见一释一道在金銮宝殿上为建道场互相争地,都以好奇之心在等待斗法的结果。 梁武帝也是坐山观虎斗,看他俩谁胜谁负,再作最后裁决。 时间过得真快,不到半年功夫,宝志和白鹤道人返回到舒州城中。 这次一释一道来到舒州,与以往大不相同,一是奉旨斗法;二是有钦差带领官府前来督阵。 斗法的那天,凤凰山热闹非凡,周围的黎民百姓都来看热闹,把整个凤凰山挤得满满的,斗法台上张灯结彩,红毡铺地,舆盖遮荫,钦差大人坐在法台当中,两廂有州府郡县官吏陪同。 斗法时间已到,宝志大师和白鹤道人同时走上台来,钦差大人亲自督阵,他说:“今天乃是志公大师与白鹤道人斗法之日,各人以物识地,得者居之。 现在斗法开始。 ”只见白鹤道人走到台前,禀告钦差大人:“某以仙鹤止处为记,倘若仙鹤落脚在某处,就是我的修练之地。 ”此时,宝志大师也走上前来,告诉钦差:“某以锡杖卓处为记,杖卓之地乃为某建寺之处。 ”钦差说:“好,好! 速速比试! ”只见白鹤道人将手中的拂尘往天空一抛,口里念念有词,说了一声:“来—! ”倾刻之间,一只白鹤从西北方翩翩飞来,白鹤在凤凰山谷盘旋一圈,刚要落地之时,宝志大师便将手中的锡杖抛向空中,只见一道霞光冲天,闪烁在山谷之中,锡杖上的佩环铿锵作响,宝志大师说声:“着—”锡杖在空中追随仙鹤,仙鹤见锡杖向它赶来,环声叮当,有些胆怯,赶忙向东侧山岗上飞去。 锡杖在空中也不追赶仙鹤,却落在凤凰山谷当中,“卟嗵”一声插在地上,钻进土中约有两尺多深,仙鹤飞到东侧的山岗上,站立在一棵古松树上。 此时,台上台下人声鼎沸,个个拍手称奇。 白鹤道人向宝志大师深施一礼,然后对钦差大人说:“此地与宝志大师有佛缘,贫道还是到东侧山岗上去结庐修练吧! ”宝志大师拱手说道:“老衲多有得罪,万望仙师海涵! ”二人互相客气一番之后,各自离别。 钦差见斗法已有结局,高高兴兴地“班师”回建康去了。 自从释道斗法以后,凤凰山也就随之而有名气了。 宝志禅师送走钦差后,转身回到锡杖着地之处,他隨手将锡杖拔起,只见清洌泉水向上涌出,隨着泉水上涌之际,刹时地陷成井。 从此,宝志就住在这山洞里,坐禅习静,驻锡在凤凰山山谷之中。 再说凤凰山乃是何姓的隐居之地。 东晋成帝年间,何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何充的大臣,官至尚书令,权倾朝野,群臣敬之,何姓也就成了东晋的名门望族。 到了梁武帝时,何氏家族仍是朝廷重臣,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何充的第六世孙何点、何求、何胤,人称“何氏三高”就隐居在这凤凰山里。 为了不问朝野之事,何氏三兄弟在凤凰山建造私宅隐居山林,在此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宝志住在山洞中,每日坐禅习静。 山洞与何宅仅隔数步,出门相见,何氏三兄弟见宝志禅师住的山洞十分阴暗潮湿,长年在阴暗的洞中习静布法,真是令人钦佩,表明了宝志大师对佛的虔诚。 何氏三兄弟为了表示虔诚,捐献了私宅和山林,让宝志禅师扩建佛殿,从此,宅寓安放着佛像,宝志禅师终日在这里讲经说法,宣扬“指向心源”的佛学理论,何氏宅府也就隨之更名为“菩提庵”了。 宝志大师在凤凰山开山建寺规模越来越大,善男信女也随之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不到几年时间,菩提庵修建得非常宏伟壮观,大有皇家佛殿之气派。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梁武帝的耳朵里,他非常高兴。 梁武帝要将此寺定为皇家寺院,因此,他便亲笔御书“山谷寺”三个大字,命人制成金字匾额,送到凤凰山,从此,凤凰山的“菩提庵”就变成“山谷寺”了。 与此同时,东侧山岗上的白鹤道人也修起了“白鹤观”,他们一释一道,经常互相来往,坐禅习静,谈经论法,促膝谈心,更是习以为常。 发布时间:2024-11-05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595.html